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阐述中国的太极文化

如何阐述中国的太极文化

如何阐述中国的太极文化
如何阐述中国的太极文化

如何闡述中國的太極文化

从基因等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与表述的内容

中国的太极阴阳文化(也称“周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和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宇宙间永不改变的真理,各个层次的宇宙都是按中国太极阴阳文化表述的模式运行的。是谁发现了宇宙形成、发展、变化、衰老与死亡的规律?又是谁发现了如何跳出三界、超出五行、躲避生死方法?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圣人。伏羲圣人以后,中国人的历代列祖列宗对太极阴阳文化都有所发展和诠解,如轩辕黄帝、商汤王、伊尹、周文王、周公、老子(老子虽然没有谈八卦,但《道德经》表述的内容就是阴阳太极变化的规律性)、孔子、鬼谷子、董仲舒、徐京房、邵康节、程氏兄弟、朱熹等历代圣贤都不同程度的发展诠解了太极周易文化。

二、太极文化表述的内容

太极阴阳文化表述的内容是什么?它表述的内容就是:任何层次的宇宙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它告诉人们,从宏观的总宇宙到极微观分宇宙是个整体的系统生命,这个系统生命是由多层的宇宙运动构成的,人体生命运动的本身既是个宇宙,也是一定层次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它还告人们。任何层次的宇宙都在不断地从时间到空间,又从空间到时间,从阴到阳,从阳到阴,从精神到物质,从物质到精神“生生不息”地,按一定的规律不停的循环运动着,这个运动过程也是个不停的完善自我的过程。“生生不息”就是这种文化最集中的表述。中国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三教九流)乃至数千年的社会制度,人们的道德伦理观念都是根据太极阴阳文化表述的规律演绎出来的,因此中国的先圣先贤们把诠解阴阳太极图的文化《易经》称为“万经之首”。当然,在演绎中也有归纳,当人们看到事物的演绎结果时,就又根据它的发展变化规律,用中国的特定文化进行规纳,这就是太极阴阳文化的归纳法。

三、太极文化表述的方法

太极阴阳图表述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无所不容的,任何层次的宇宙与任何层次、阶段、角度、意义、方位的事物都可以用太极周易阴阳文化进行表述,关键看我们是否掌握了它的演绎规律。太极阴阳文化只给你了一个图,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它等于什么都没有告诉你。当人们理解了它,就知道它是无所不容的文化。如果把它包涵的内容展开,十个大英图书馆的藏书也不能容纳它所有的内容,因此,它蕴涵的内容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尽的。太极阴阳图的表述方法是极为特殊的,富有中国哲学思想和特点的“无言而无不言”的表述方法。一方面它什么都没有告诉你,另一方面它又把什么又都告诉给你了。它告诉人们的是什么?就是所有层次的宇宙和所有事物发展、形成、衰老、死亡的变化规律。

太极文化是按照数学逻辑规律演绎的,当然也是用数学逻辑方法进行表达的,这就是说,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学逻辑方式进行表达,推算,能不能准确演算,关键在于能不能取得完整可靠的数据,这一点是最不易把握的。因为任何层次的宇宙,从宏观到微观都是按数学逻辑规则演绎的,其中有展开的全程表述法与浓缩简洁的信息表述法。用周易预测就是浓缩简洁的信息表述法,但这种方法是相当不好掌握的,略错一点,就可能失之千里,历史上只是有极少数人能准确把握这种运算方法。

顺便说一句,现在街上搞预测的人很多,但能测准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混饭吃的,甚至有些人是专门骗钱的,正是这些人败坏了预测的名声,给人以攻击传统文化的口实,应当予以打击。网上有些高手,他们的着眼点不一定在钱,但不轻易出手。

三、太极文化与佛教文化

释佛说的法与中国太极文化表述的规律是一样的内容,不过释佛是用语言把最精要的东

西表述出来了。《心经》、《金刚经》、《楞严经》、《佛说阿弥陀佛经》、《地藏经》以及三藏十二部表述的内容有一亿多字,但也没有把太极文化表述的规律内容说尽,所以释佛要求很多智者讲经说法,把世界的规律表述出来,以达到开悟世人,普渡众生之目的。佛是很谦虚的,他说:法如大地,我说的法不过是指甲盖里的一粒灰尘。由于以上愿因,他主张很多有道德的智者说法。每想到佛的这些话,就感到很亲切。佛的《大藏经》有那么多的内容,其中包括世界的形成、发展、变化、形成、衰老死亡,道出了世界的真谛,但是佛却说“我的那点东西才是指甲盖里的一粒灰尘”,这一方面说明佛太谦虚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总宇宙内包涵的内容太多了,是不能用语言表述尽的,充其量也只能象佛一样,表述出其基本的运行规律,而不能穷尽其所有。应当说除了老子,谁都不能达到象佛表述的内容那样精辟和那样广泛。老子也只是与佛持平,应当说他们都是佛。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表述的文化相同,一般说来,佛家偏重于用慧眼观看,道家偏重于用数术推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很多大德们悟证出来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说明宇宙间的真理是一样的,不管是谁,只要能达到这个程度,得出来的结论都是一样的。特别是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释佛以前根本就没有勾通过,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文化体系,再者语言也是不通的,可是它们却是殊途同归,这就说明真理是一样的。但需要说明的是,在修持过程中,不同的人具体情况不同,起点不同,走的路不同,具体的层次不同,当没有达到终究真理的时侯,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中国文化表述的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五行、十二经、天干、地支、六合与佛家所表述的无象、四象、五蕴、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十方世界都是与中国文化对应的,说的都是一样事,都说到了宇宙的终极,只是表述方法不同,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真理的重合。由于以上原因,我尊敬祖宗,崇拜祖宗,也尊重释佛,崇拜释佛。

四、太极文化与基因

任何层次的宇宙都是按太极阴阳八卦图表述的逻辑规律演绎的,当然,人类社会也不能例外。《周易》文化认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天下大同”,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人体生命也是按太极八卦图表述的规律演绎的,任何人的形成、发展、成熟、衰老与死亡过程,以及他的命运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按太极阴阳图所表述的规律推算出来。提取人的任何一个生活片段,就可以知道他的一生,知道与之相关的很多信息,这个生活的片段就是人的另一种意义上的DNA。为什么提取人的任何一个生活片段,就可以知道他的一生以及与之相关的很多信息,这在哲学上是有合理的解释的。

为什么人的一生可以按周易太极阴阳图表述的规律推算出来?因为人体就是个太极阴阳图。过去给如果说这样的话,是没有说服力的,也是很少有人相信的。现在的基因技术恰巧说明这是正确的。为什么说人的基因分子学是对太极阴阳图表述的规律最好的说明?因为人的基因就是个太极阴阳图,它与周易太极图表述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五行、天干、地支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下面我就做个简单的说明:

整个基因就是个为太极,两个螺旋双曲线链为两仪,A、G、C、T等四个碱基为四象,也相当于老阴、老阳、少阴、少阳;老阳老阴为变爻;胸腺嘧啶、尿嘧啶相当于老阳老阴,也相当于变爻。DNA与RNA相加为八卦,其中DNA为先天,RNA为后天;从DNA把信息传给RNA,RNA通过中间受体指导氨基酸进行蛋白质质合成为正方向传递。RNA也可以把信息逆向转录给DNA,这一来一往就构成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DNA四个碱基中的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胸腺嘧啶,RNA中的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尿嘧啶共同构成了五行。五行就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构成的。从DNA到RNA,再从RNA到DNA就是从先天到后天,再从后天到先天,也可以说是从阴到阳,再从阳到

阴;亦可以说是从精神到物质,从物质到精神,从时间到空间,从空间到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碱基的组合可以达到六十四种,简称六十四个密码子,这相当于太极图的六十四卦;三个碱基相当于爻,应有三百八十四个连接点。人体的生物钟是由人体内的天干地支相互运行构成的,它和天体宇宙运动是对应的。关于生物钟的话题劝科学界再不要瞎说了,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有解释。关于以上这个问题,到这里就打住,因为不是一半句能说得完的。

先天不是随便复制后天的,后天也不是无条件返回先天的,都是有条件的,或者说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人在出生之前命运就是既定的,从任何一个点上都可以推出他的一生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后天返先天就是因果的积累,既是生命进化必要条件,但又没有出总宇宙既定的数术规律,这就看你是在那一个层次上认识这个问题了。

人的一生的所做所为都要返回先天,都要在你的DNA里储存下来,亦即佛所说的,都会在你的“阿赖耶识”中储存下来,这就是信息,就是种子,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发作,就会起作用。同时它还会遗传给你的后代,以至影响你的下一生乃至生生世世,这一生就是你下一生乃至生生生世世转世的根据。佛说三报,即“当时报、现世报、来世报”没有说错,那是佛用慧眼看到的,是不会错的。当时报是最好,没有后账,就等于有错当时就纠;来世报就惨了,这就是相当于一个数学题,在小括号里的错误当时没有发现,当把所有的运算都算完了,最后得数是错误的,那就要打回来从头来,这个过程就长了,受的苦也就大了。六道轮回,丝毫不爽,做恶的人一定要受到惩罚,下地狱、变成饿鬼、变成畜生受千刀万刮之苦而不得脱身。做恶一定要报,如果不报宇宙运动就不能平衡了。以上问题从哲学上都是能解释的,说到这里,人还不该弃恶从善吗?即便是这样,很多人听后也不见得能弃恶从善,这只能说明他与善的缘分还没有到,所以他就不能觉悟,这本身也在规律之中,不是强求的。但愿中国人早日醒悟,因为中国人是个最优秀、最聪明的民族,因此中国人应当最先醒悟,早向光明大道。

我最后要说的是:中国古人没有放大镜、显微镜,更没有生物分子学的技术,为什么能这样准确的把握解释天体宇宙、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逻辑变化规律呢?这是因为中国人的先祖圣贤们在禅定中看到的宇宙变化的真象。《易经》说:太极阴阳图是伏羲圣人“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悟道而制成。这个“远取之于物,近取之于身”的内涵极其深刻,因为“身”与“物”中都有宇宙真象。

五、人类能不能定向进化?

生物技术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不能随便否定,他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生物技术要想象有些人设想的那样,达到人类定向进化,可以象改造汽车一样改造人类自身,这种结论和想象恐怕还为时过早。就象中国科技信息部的部长朱丽兰女士最近在央视《科技博览》中说的一样:“人类可以定向进化,心坏了换心,肺坏了换肺,头坏了换头”,对以上说法,我目前还持保留态度。因为人类还没有搞清宇宙间的很多基本规律,就是对人体生命本身也还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她和他们的结论可能有点武断了。换肺换心等器脏,提心吊胆的多活几年甚至几个月、几天的意义有多大?而这笔支出是多少

太极拳与中国文化\

“太极”理论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太极”理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中的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均是对太极学说的再解释

和充实,仍然在太极理论的涵盖之中。)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每一方面。无不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下而取得辉煌成就的。《易经》是太极理论的经典著作。《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生生之谓易”“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拳正是在《易经》理论的指导下,自觉不自觉地总结与完善发展的,所以研究太极拳原理必须从《易经》入手。

所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乃是假托龙马,神龟背负而出之说,增添一些神秘色彩罢了。

中国的远古圣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逐步地认识宇宙和人体与人生,不断总结完善认识宇宙与自然的模式与方法。远古的圣贤发现用图像这种论述天理与自然规律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於保密与传授,所以又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八卦图等哲学图像,用这些图像记录上古文化的思想资讯。河洛图中的数理与象理,八卦中的阴阳互变之理,阴阳鱼太极图的转化之理是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囊括与浓缩。

天体运动产生阴阳两气,两气本为一气之变化,气的变化循环往复,阴阳交替,平衡发展过程称为“天道”,古人用“- ”与“--”或阴阳鱼体现出来。太极学说把我们引进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要想明白古代哲学的确切含意以及源流与发展变化过程,必须先搞清“太极图”的历史原貌。

由於古人有“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理论,所以把太极阴阳学说运用到人的身上就显得容易,明白,方便的多了。原本是自然气象变化的原理图,用到人这个小宇宙,小天地的身上,则产生了人类的太极运动。

太极拳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

太极拳原出于中国,是中国的一大精粹,它更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是分不开的,而它又是我中华武术的升华。太极拳讲究行云流水,刚柔相济,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太极拳于现代属于养生拳,用于调养生息,男女老少皆可以练习,它使人达到一个“和”的状态,是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完美体现。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先人经过历练和不同朝代的洗礼,总结出了各种文化。而太极拳则是清朝才出现的拳种,可就是这也是充分体现了国人的做人、从事风格。和为贵是它的主导思想,可是很多人确实忽略了武术本身的技击能力。只有体现了技击,才能说能武不武,真君子!但是也要考虑从业者的现状。闲暇时间多读书也是提高武术竞技能力的一种方法。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我觉得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保健

思想、养生文化;另一个是哲学方面,太极拳中蕴含了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

太极拳中蕴涵了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太极拳以太极阴阳为哲学基础,外示安逸、内固精神。这点在太极拳的技术动作、技术要领当中都表现得非常清楚。在太极拳练习和日常的行为规范当中,特别强调宁静致远这样一个原则,它主张刚柔结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行为文化,我们强调的是温良恭谦的行为处世态度。这都在太极拳的理论技术运用当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浅谈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①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有较大影响的一大拳系,是将意、气、身融为一体的运动形式。太极一词最初见于周易一书,至宋朝周敦颐以其所画太极图解释宇宙、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变化。由于其具有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和动作缓慢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协调完整、虚实分明、轻灵沉着、刚柔相济的特点,因此,太极拳虽类归武术,却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养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②然而太极拳与中医的关系不仅于此。此文中,我们会从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太极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关系。 太极拳与中医学的养生之道:③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 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导引术、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因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医养生之道, 从而使其在诸多的养生方法中脱颖而出, 成为倍受欢迎的运动项目。 1 太极拳运动道法自然, 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凡阴阳之要, 阳秘乃固, 两者不和, 若春无秋, 若冬无夏。因而和之, 是谓圣度?.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 又是养生论的主旨。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 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 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因此, 有太极拳家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 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 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 更富指导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动静结合, 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我国古代著名长寿老人陆游在动静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好, 一生坚持读书三万卷, 写诗万余首, 但仍坚持每天练剑, 终生不懈, 最终享年85 岁。《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 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 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 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 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 ①此论文作者### ②引用自王莉,项丽静,《太极拳医学与中医理论关系探讨》。 ③本部分内容参考自庞军,《浅析太极拳运动中体现的中医养生之道》,《四川中医》2007年第25卷第10期。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太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摘要:本文由太极拳、太极内涵入手,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如《周易》、老子学说、中国传统养生学、宗教、兵家、中国传统美学的分析对比,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太极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观念,并明确点明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发展的。 如今说起中国武术,总会让人想到太极;提起中国文化,亦少不了太极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太极” 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不矜才,不使气,雍容大雅。太极拳世所公认为武当丹士张三丰所创,在明代时就已定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代有传人,绳绳不绝。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长出来的一支奇葩,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太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着传统文化光辉的璀璨明珠。 太极文化与《周易》 《周易》是传统哲学的根,《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以《周易》为根的传统哲学很重视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强弱、生死、远近、前后、上下、虚实、难易、动静、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负阴抱阳”,既对立又统一,彼此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相形相亲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依据传统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阴阳互根互生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前贤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内外兼练、对立平衡、八面支撑等一整套拳理拳法。由此,传统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

参考文献: [1]张茂珍主编.陈式太极拳精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姜娟.太极拳对青少年健身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2008(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 [4]王步标等.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班级:能动 152 课程: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学号: 1500160269 姓名:潘成东 老师:郑志兵

关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哲学浅悟 摘要:太极拳的由来,其蕴含的思想与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关键词:太极拳太极太极图思想中国传统哲学 千百年来,不同的时代,造就了许许多多的中国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但这次我想来谈谈“武”文化。这个简简单单的“武”字也蕴含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底蕴。 什么是“武”?止戈为武。当这个字被创造出来时,就蕴含着先人赋有哲学的思想。“武”是用来停止战争的方法,代表着和平,而不是用“武”来挑起战争,持强凌弱。我认为,对世界而言,中国最具有代表性,思想哲理性的武术应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 然而关于传统太极拳的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我认为太极拳之根本应为“太极”,又何为之“太极”?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易经系辞:“是故易有

中国的太极文化

中国的太极文化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的太极文化 一.太极的起源和发展: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但是也有的说法是张三丰所创,这一点无从考证,基本可以认为是编造的。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1.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2.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3.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4.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5.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二.太极代表的中国文化: 太极”理论是中国先秦黄老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太极”理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代表。《易经》是太极理论的经典着作。中国的远古圣贤,通过“仰观天象,俯察地理”逐步地认识宇宙和人体与人

生,不断总结完善认识宇宙与自然的模式与方法。远古的圣贤发现用图像这种论述天理与自然规律的方法既简单明了,又便於保密与传授,所以又在河图,洛书的基础上,发明了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八卦图等哲学图像,用这些图像记录上古文化的思想资讯。河洛图中的数理与象理,八卦中的阴阳互变之理,阴阳鱼太极图的转化之理是对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囊括与浓缩。 天体运动产生阴阳两气,两气本为一气之变化,气的变化循环往复,阴阳交替,平衡发展过程称为“天道”,古人用“ - ”与“--”或阴阳鱼体现出来。太极学说把我们引进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这一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因此,要想明白古代哲学的确切含意以及源流与发展变化过程,必须先搞清“太极图”的历史原貌。 由於古人有“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理论,所以把太极阴阳学说运用到人的身上就显得容易,明白,方便的多了。原本是自然气象变化的原理图,用到人这个小宇宙,小天地的身上,则产生了人类的太极运动。 这就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入人心的太极文化,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其深远的影响散播在了广阔的华夏土地上。 三、太极与中医养生: 谈到太极都要谈到太极的养生作用,这也是广大体弱多病和老年人喜欢练习太极的原因。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太极拳是在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中的运用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中的运用具体表现 1.音乐方面的运用 音乐在舞蹈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的音乐运用,有利于突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氛,引发观众共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包含音乐元素较多,如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大声腔等,这些音乐元素风格迥异,曲调悠扬,意境幽远,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等给舞者以启迪,有利于推动了舞蹈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标准舞包含舞种较多,不同舞种的音乐有不同的特点,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音乐元素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标准舞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进一步丰富标准舞的多样性,促进标准舞在我国的发展。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中音乐的选择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古琴和萧配合舞蹈中的曲调,悠扬的古琴声将观众迅速的带入到作品所创造的氛围之中。古琴、萧等中国传统乐器与标准舞音乐的配合,在作品的呈现上和谐、不突兀,符合标准舞创新的要求。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将民族音乐、戏曲、现代音乐等元素运用在作品的创编之中,通过改变音乐节奏、旋律的方式,突出标准舞的属性,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标准舞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音乐与舞蹈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影响,合理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突出标准舞的主题,对标准舞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标准舞的文化内涵。 2. 动作方面的运用 对于标准舞来说,舞者的肢体动作是区分标准舞中不同舞种的重要标志。标准舞较重视舞者的肢体动作的表达,舞者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舞蹈的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包含舞蹈种类数量繁多,如东北秧歌、藏族舞、新疆舞等,这些舞蹈为标准舞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标准舞的动作创编之中,有利于标准舞的表现力。太极是圆通智慧的代名词,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标准舞表演舞作品《太极》选取吴氏三十七式太极拳的拳式作为作品的动作素材,开创了太极与标准舞相结合的全新境界。作品中,舞者透过静思与想像,心领神会,展示出太极的柔美与劲度,面对当下纷扰的世态,表现人在宁静安详与喧嚣浮躁之间,反复游走进出的自由意态。从标准舞技术动作来说,相比上肢动作,其对舞者下肢多的要求更高,所以《太极》在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改编时,对原有动作中下肢动作保留较多,也使得《太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感悟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中华武术运动瑰宝之一,是一种极具韵味的文化拳,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一种高级的健身方法,它历经几百年的沧 桑和十几代拳师的潜心求索,在套路演练、格斗技击、防身自卫、健身养 生等很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漫长的演变 过程中,太极拳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 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要 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渗透着中国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 和道家养生学及中国传统中医经络学的丰富内涵,是东方文明与人体运动 的完美结合。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 深刻内涵,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 心。 关键词:修身和谐太极内外兼修统一 经过了近一个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又深了一步。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我们所学的太极拳为陈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身法中正自然,内劲统领全身,以缠丝劲为核心,动作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发劲时松活弹抖,完整一气。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裆劲开圆,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外形走弧线,内劲走螺旋,以身领手,以腰为轴,缠绕圆转,逐渐产生一种似柔非柔,似刚非刚,极为沉重而又极为灵活善变的内劲,如棉花裹铁,外柔内刚。整套拳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断续处,没有凸凹处,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浑然一圆,方为合格。以旋腕转肩,旋腰转跨,旋踝转膝,以及胸腰折叠,形成一套从头到足,连绵不断的空间曲线运动。 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兼以各家并存。《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分为《易经》和《易转》。太极拳的“太极”二字见于《易经》,“意在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医学最基本的范畴是阴阳,如天地,刚柔,动静等。太极拳理正是阴阳对立。阴阳的协调统一以及阴阳的相互转化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也直接影响到太极拳理和拳法。 太极拳不仅具有健身的功能,还有观赏的价值。在传统文化“天人和一”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 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 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 思想的影响。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 译及弘扬成为热潮。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 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关于心性 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而 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 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因 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且不论宋明理 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 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 响了数代国人。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 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 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康有为的《大同书》则受到佛教无我思想的影响,立 志打破社会各阶级的界限。 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胡适先生早年曾撰写《中国哲学史大 纲》,及半便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佛教。其后,他也开始研究佛教,并收集了很 多禅宗方面的资料,尽管他的考证未必为教界接受,但也从中反映了他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佛 教于中国哲学的深远影响。

写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之 太极-学习文档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英国网友Forbes打算抽空到中国学习太极(Tai Chi),他写信向你求助,请你根据下列要点给对方写一封回信: 1.介绍学太极好处; 2.负责联系学习地点和老师;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Dear Forbes, It is amazing for me to know that you show great preference for Tai Chi and are willing to learn it soon. I’m quite sure that I can give you a hand gladly. Tai Chi is not onlyan ancient martial art, but has also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as an effective health exercise. Famous for its graceful and well-balanced movements, Tai Chi provides the mental relaxation and physical fitness that are so essential in our modern stressful lives. Concerning your learning location and instructor, I’m so proud to tell you that I have the ability to recommend the best school and best trainer in our city to you, for actually my uncle is a master of Tai Chi who is always invited to instruct others all over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you can rely on m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coming! Yours, Li Hua Taiji or Taichi Taiji, also known as Taichi, is an important ancient concept in Chinese culture. The figure on the top is called Taiji Tu (Taiji figure),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idea of Taiji. Basically Taiji is a concept to illustrate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the universe itself and everthing in the universe from Wuji (origin) to Taiji. Or it is the ultimate Dao (truth or principle), which includes Yin/Yang and all other principles and things. Taiji involves Yin/Yang (Liangyi), then evolves to Sixiang (from Liangyi), then Bagua (from Sixiang) -- another important Chinese ancient idea. The circle of the Taiji picture represents one, universe or Wuji. The black and white part indicate Yin and Yang (or Earth and Heaven), respectively. The curve boundary between the black and white represents everything or the human world between Yin and Yang (or Earth and Heaven),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5 — 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课程名称特色武术(初级) 学号 XXXXXXXX 姓名 XXXXXX 学院 专业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太极文化内涵的阐述,把太极拳和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孙子兵法等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起来,其中也包括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更为高远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太极与传统文化内涵剖析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处世之道与养生要诀,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与瑜伽这一东方文化的另一智慧结晶作比较,得出了太极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过程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 一、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太极拳是一种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进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独特的审美意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太极拳凭借自身独特的吸引力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具有松静为本、阴阳相济、以柔克刚的特点。太极拳是内家拳术,应做到身心兼修,即精神意气和体魄毅力综合锻炼,既要练外形动作,更要练内在的神意与内功。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要求立身中正、姿势自然、动作流畅;而内外兼修则要求以心意行气、气能沉着、收敛入骨;以气运身、身自顺遂、便利从心。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就讲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起势于混沌寂然的无极,在神意的引领下引发感应的通遂,即太极。在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以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此为太极拳的“道”。《太极拳论》还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太极拳参悟人与天的统一性,这里丰富的太极图便是其结晶。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又有活泼自如、循环无碍,以生变化无穷,此为太极拳的“理”。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与太极拳 刘元翔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优秀拳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肢体表现形式。它以道家清净无为的养生思想为基础,结合中医经络学说、古代导引吐纳术、技击家之蓄发提放等所创的拳术,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太极拳和养生文化现已成为全球性关注和研究的项目。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础理论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武术运动中哲学内涵最浓厚、哲学渊源最久远的活动。通过对太极拳的文化渊源及其理论加以分析,对认识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和中国文化内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据民国武术史家唐豪等考证,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自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传习的拳法。据《温县志》记载:明思宗崇祯四年(1641年)陈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陈王廷是卓有见识的武术家,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参照戚继光的《纪

效新书》,创编了太极拳。首先,综合、归纳和吸收了家传武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把陈家拳术推到了新的高度,创编出新的拳术。其次,研究道家的《黄庭经》,并把其养生思想应用到拳术之中。《长短句》上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从中可以看到,《黄庭经》是陈王廷晚年创编太极拳的理论依据: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再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导引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最后,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宰发力于全身。中华武术界以太极阴阳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陈氏拳法更不例外。 太极拳是我国极具民族形式的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块瑰丽的宝石。近百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法政学院 12历史1班郑美鸿 2012084144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文化经历了盛衰浮沉,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东方璀璨的明珠。在此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基督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基督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巨大。因为,基督教是在唐太宗贞观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而且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在唐朝会昌五年的时候就被禁止传播了。后来在元朝时也曾传播过,但是伴随着元朝的灭亡,基督教再度被禁。直到明朝万历十年,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立足了。在古代中国,基督教基本上是以异教的身份存在着,在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时代下,百姓们的愚昧懵懂,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举步维艰。但是明朝开始,天主教在中国的立足,使得朝廷开始对基督教逐渐产生兴趣。自明末清初以来,为了叩开“远东帝国”的大门,那些肩负着罗马教徒向东方传播宗教使命的传教士,相继来华,传教士在宣传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这对中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早在康熙皇帝的时候,他就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在养心殿,召传教士张诚、徐日升等人轮班为他讲解几何、测量、代数、天文、地理、乐理以及解剖学方面的知识。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这些虽然是西方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文化中。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义及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对长期处于封建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民,起到了清醒的作用。基督教真正开始对中国文化造成冲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之后,基督教的传教方针改变了,开始利用清政府的赔款兴办医院、学校和其它文化慈善机构,虽然是以此来推动传教活动,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学校的兴建,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水平,使中国人民从思想禁锢的牢笼里慢慢解脱出来,虽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但是相较于之前,中国的文化或者思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基督教的传播。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使本来落后腐朽的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缕新的曙光。 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十分重视人文科学,和谐中国是大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梦想。现代中国,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佛教或者是其他教派,而是信仰自由。许多中国人选择了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强调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它为中国文化带来了别样的风采。它所强调的以人类为本之类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和谐社会思想,教育优先方针,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对生命的重视,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人类与生物界所有生命体的和谐,从而出现了和谐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更加趋于和谐、稳定。 的确,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从古至今,就曾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并且将会继续影响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秉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针,将会与基督教文化继续相互影响,走的更远更好。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

传 统 文 化 与 太 极 文 化 的 关 系 姓名:靳亚亚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0913224015

传统文化与太极文化的关系 中文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侯,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像《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太极代表了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文化内涵...... 中文关键词: 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太极、处事态度、太极内涵 正文: 太极源于《易》。作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曰大”、“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是在说明世界是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七十章)。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转化的圆圈。太极图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圆圈,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 《易经.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并指出“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易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衍生变化,于是得出一个生衍过程到八封推演,实质是一幅宇宙发生图——太极图。我们能够感受到太极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这并不表明一切事物就都可以称之为太极,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质、特性和表现形式,期间又都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太极文化,是指太极在各种事物中的不同表现,所以,只要是以各种形式表明太极的特征、特性、特质的文化,都是太极文化的范畴。狭义的太极文化:严格地讲,只有以表现太极自身的本质、本性、实质、属性、形态、功能、法则、原理,而全面展示太极的本来面目真正的太极文化。太极拳是武术,但又绝不是一般的武术。她所以能具有那么悠远深长、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她把根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壤之中,她是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不断闪耀太极拳已不单单限于学拳健身,还可以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可以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 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

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西方节日在西方的庆祝方式和在中国庆祝方式的对比 摘要:世界文化发展博大精深,节日是文化的最好体现,不同节日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西方节日同样体现了其优秀的文化渊源。随着国际合作交流的加强,西方节日在东方国家的发展,如圣诞节、情人节早已被中国人接受,在理解方式和庆祝方式上也发生了变化。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本土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极好机遇的同时,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西方文化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从而引发的文化危机,是不可忽视的。如何保住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本国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西方节日,庆祝方式,传统习俗,民族自信心 目录:(一)西方节日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庆祝方式 1.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例,描述节日来由和传统庆祝方式 2.节日如何为中国人接受和庆祝方式的变化 (二)两种文化的结合,前人如何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1.西方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 2. 提倡中西文化交流,不应死守传统 (三)本人观点 1.论述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流失以及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丧失的严重性 2.论述外来节日在移民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的影响 3.发扬传统节日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正文:<“节”最初在汉字中是指植物叶与枝交接的部位,就如中所言:“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动物的骨骼衔接出也叫节——骨节。以此引申出的一年之中的节日则意味着具有关键而特定的意义。日历上如果没有了节日,我们的生活突然变得没有了期待,我们的日子会过得单调沉闷>(1)(耿卫忠 2006:1)。节日的庆祝方式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浓缩,透过各个地域的节日文化及习俗,了解各地的民族历史及其文化渊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并感受着不同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西方节日文化凭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现西方国家、民族历史及其文化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透过西方的节日文化及习俗,可以充分认知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加强我们与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沟通与了解,促进改革开发的成果和国际间的交流。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结合与渗透,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被中国人所认知。80年代还离我们很远的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在潜移默化中已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欢快的气氛和特殊的纪念意义吸引着广大年轻一族。 <情人节是用来纪念古罗马修士瓦伦丁(Valentine)。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将瓦伦丁投入地牢,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那天刚好是2月14日。>(具体可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ce15603648.html,/question/20262182.html)。如今在情人节这天,中西方庆祝节日的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通常在这一天,亲朋好友,父母子女、老师同学都会以玫瑰花,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第22卷第5期南京体育学院学报Vol.22.No.5 2008年10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ct.2008 ●体育社会学 论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3 支 川 (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江苏南京210014) 摘 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 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 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 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08)05-0047-03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T aiji and Chinese T raditional Culture ZHI Chuan (The Education Registry of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Nanjing210014,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nnot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the cultural connota2 tions of Taiji,the article thinks Tai Chi Book of Changes,Y in and Yang five elements,Taoist thought,the Art of war,moral and ethical and so on can be reflected in the Tai Chi.Specific analysi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llowing:Conf ucian ethics,Taoism and the human strategy for health technology,the Buddhist meditati2 on methods,the operational military strategists’ideas. K ey w ords:Taiji;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tegration 太极拳———这个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将古朴的哲理基础、精妙的技击原则、卓越的健身功效、深邃的审美意境、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它逐渐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本文将从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角度出发来理解太极拳文化的发展与深化。 1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超越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将“传统文化”定义为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义为在中国大地上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相对于现在而言的一切文化创造活动与文化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浩大恢弘,但其内在的基本特征,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文化。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说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1]。为了研究需要,本文将主要阐述道释儒三教的文化特征。 3收稿日期:2008-07-06 修回日期:2008-09-13 作者简介:支川(1973-),江苏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庄祖鲲:《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

THEO 5926基督教與中國文化Name:朱肇羽 閱讀報告: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 莊祖鯤博士在《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一書中,試圖以辨證方式找出基督教(文化) 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點,從而尋索基督教對中國文化貢獻,並指出中國文化需要作出改變和更新。全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三章嘗試以歷史的角度,闡述基督教與佛教對於中西文化的影響;第四章作者嘗試以「宣教學」Missiology作為理論,來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進路;第五、第六章則承此進路,探討當代中國文化所面對的危機,藉著透過基督教文化作為會通的交會點,並作為未來中國文化的轉化點。1本文試從以四方面作出解釋和評論: (1)莊祖鯤「改變和更新」的研究進路: 1.1.研究動機 踏入廿一世紀,由於現代化(modernization)的推展下,全球文化產生類似的問題和面臨同樣的挑戰。中國近年經濟起飛,已成功融入國際社會的一員,政府和民間都以「大國崛起」號稱自鳴得意之時,所面對的文化危機也似乎在所難免。因此,作者提出以下兩點: 1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關係》西安:陝西師範大學,2007 p6。

1.大國崛起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精神文明支撐著? 2.如果我們期望將來中國也能崛起,我們是否應該致力中國文化更新與再 造?2 作者認為「文化更新」並不是一個新議題,他引述了大陸學者湯一介「中國(的)文化更新,已成為全球多元文化系中,一個令人矚目的現象」的一段話3,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國家所關注由儒學主導的東亞經濟的發展。但過往的討論大多皆以哲學為進路,較少從宗教的幅度來思考。他傾向Christopher Dawson的論點,認為「宗教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社會中的文化形式」4。 因此,他提出以宗教與文化會通的角度,來研究當代中國文化的更新問題。 (2)從方法論上談: 作者利用前三章作檢視了佛教、基督教分別在中國及歐洲文化的過程及結果,從而說明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由第四章開始,他才正式闡述個人的觀點,他認為以「宣教學」(Missiology) 是最好作為探討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會通的研究工具,因為其涵蓋性相當廣泛,當中包括神學、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是具有一種綜合科學的特性。5他借用了神學家尼爾(Richard Niebuhr)和 2同上, p7 3同上,p2。 4同上,p4。 5同上p75。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的影响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具哲理及文化内涵的优秀拳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太极”的含义博大精深,其运动中处处渗透和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几千年来,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过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太极拳运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无形、成形、成熟、繁衍、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的时期,并在各个时期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运动以形体动作表达、阐述、弘扬了中国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平衡发展的理解。它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在民族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养生学等多种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运动深受传统哲学影响,被誉为“哲拳”,而老子学说则在这些哲学思想中占了相当一部分。太极拳形架之源,与道教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中国古老的养生术,道教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道教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功法,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这也形成了太极拳如今的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太极拳同时也集各家拳法之所长。据史学家考证,明末清初是太极拳运动发展的成形时期,清朝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太极拳迅速繁荣发展,及至下半叶,受中国当时社会和国际化环境的影响,太极拳从规范化向多样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现在,提到太极拳运动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它的锻炼价值在于它的养生作用,这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的健生性理根于传统医学,又符合现代科学,它本身充分运用了中医理论的经络学说和导引,吐纳之法。太极拳通过性命双修来达到生理,心理的平衡,可以说身体各部位只要按照太极拳技术要求做动作,都有其特殊的健身功效,太极拳也因此发扬光大。 综上诉述,太极拳的每一次转变都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其中作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改变,使之形成如今的太极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