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第一节力学

一、知识结构

(一)质点的运动

1.深刻理解质点、位移、速度等基本概念;

质点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把具有质量的物体抽象成一个没有体积的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不用去考虑体积带来的影响,比如我们在研究平板上的滑块是否会移动到平板外的问题时,把小滑块看作质点,可以不用考虑到底滑块的哪个边缘滑出平板。

位移不等于距离,位移是有方向的距离,是运动物体的两个位置间的矢量差。位移并不考虑物体运动的路径是否是直线,而只是单纯研究初末位置之间的差异。

这样的概念的好处是,你不需要去研究物体到底是沿着什么路径运动的,却可以方便地知道物体运动的有效距离。例如我们知道在机械能守恒定律问题中,重力做功仅仅和物体两个时刻的的高度差有关,和物体的运动路径毫无关系,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在竖直方向的位移,也就是高度差h即可。

速度的概念,在高中范畴内,并没有准确给出,是比较模糊的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概念给出的。但高中物理把它也扩展到加速运动中去使用。高中学生无需知道这种扩展的合理缘由。但应该知道,速度在高中课本中,通常只以3种方式出现: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这是个平均速度,是初末位置差(也就是位移)与时间差的比值。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初末速度,这两者其实都是瞬时速度,高中物理不去考虑瞬时速度的严格定义,但你需要会根据 v末=v初+at 来计算它们。一旦你遇到匀加速直线运动问题,这个公式是一定要用的,而且也是唯一可用的。

3-匀速转动中的线速度,这同样是个瞬时速度,但不再可以使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而必须使用v=ωr这样的专用公式。高中转动问题,只涉及到这一个速度公式,如果你还搞不定,那就说不过去了。它来自于数学中圆弧长公式l =θr(θ为圆弧对应的弧度角),由于角速度ω=θ/t,线速度为v=l/t,因此l =θr等号两边同时除以t得到v=ωr

加速度,在高中物理中只有两个分身:

1-匀加速直线运动的a=(v末-v初)/t

2-匀速转动中的向心加速度a=ωωr=vv/r

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加速度绝对不能混用。设计到加速度的问题,就这三个公式可用,你还能搞错吗?

角速度,高中物理角速度就只有匀速转动的角速度ω=θ/t,也就是角度差除以时间差。

高中不研究角加速度!!

2.认识参考系在描述物体运动时的重要作用,学会巧用相对速度;

这是高中物理运动学部分真正有点难度的部分。

参照系的题目,通常都是给出了一个观察者,让你去求另一个观察者的观察结论,例如已知地面上的人观察火车的速度,让你去求汽车上的人看火车运动多快。

高中只有3个公式可能用得到,那就是伽利略速度变换

v'被观察目标=v被观察目标-v运动观察者

v被观察目标=v'被观察目标-v'静止观察者

v静止观察者=0

这个公式说明,静止观察者自己看自己是静止的(速度为0)

很多时候,你需要用到下面一些结论:

1-当被观察目标就是静止观察者自己时,

v'被观察目标=v'静止观察者

=v被观察目标-v运动观察者

=v静止观察者-v运动观察者

=0-v运动观察者

=-v运动观察者

也就是v'被观察目标=-v运动观察者

这个结论就是:在运动观察者看静止观察者的速度,刚好和静止观察者看运动观察者的速度等大反向

2-当被观察目标就是运动观察者时:

v'被观察目标=v'运动观察者

==v被观察目标-v运动观察者

=v运动观察者-v运动观察者

=0

也就是 v'运动观察者=0注意v'带有撇号!

这说明,运动观察者也自己看自己是静止的!

这两个推论十分重要而且常用!!

〓〓〓〓〓〓〓(二)力和运动定律 〓〓〓〓〓〓〓〓〓

1.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及物体平衡,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

重力在高中物理中,是个最典型的恒定力G=mg,在受力分析中,你第一步就要确认它,一般情况下,重力默认竖直向下,在题目的配图中总是指向纸面底部的。

而重力涉及到的问题只有3类:

1-重力与支持力的平衡问题,有平板类型和斜面类型(斜面类型包括了圆弧面槽)在平板(桌面)问题中,重力总是和支持力平衡的(等大反向,这也是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一个实例)

而斜面类型的平衡问题中,重力通常对于斜面的压力只是重力的一个垂直斜面的分力,这个要引起重视。

重力加速度g既然是恒定加速度,那么重力使物体产生的运动,都应该按照匀加速的直线运动处理。这里比较典型的是自由落体问题和抛物问题。

在这类问题中,物体的加速度通常只有g,而速度需要按照水平和竖直方向分别计算。

2-重力做功(包含于机械能守恒)的问题。这类问题里面,重力做功永远和物体运动的路径是什么线路没有关系,只和初末位置物体高度差有关:

W=mgh

3-卫星绕转问题:

这里重力加速度充当了向心加速度,所以g=ωωr=vv/r,r为卫星到地心的高度,ω为卫星角速度,v为卫星线速度。

要让一个卫星安全绕地球飞行,其速度不得小于v=√2gh

这个结论来自机械能守恒定律,后面再说。

弹力是一种变力,也就是不一定恒定的力。受力分析中,你要在分析完重力之后,立即着手分析弹力,弹力总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一个物体所受到的弹力,和有多少物体与之接触有关,一般来说,每个其他物体都给这个物体一个弹力,弹力总是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的质心。

弹力一般分为压力和扭转力。

高中物理只研究压力。

一般来说,压力最好的模型就是理想轻质弹簧,服从胡克定律F=-kx注意负号表明弹力方向和压缩长度x的方向相反。

而我们熟知的拉力,推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它们在高中物理中,大部分时候都是以恒定力的角色出现。

惟有弹簧问题,有时涉及到变力,但是高中物理不研究变力做功!!

分析过弹力之后,就应该分析摩擦力。

摩擦力是高中物理力学中很核心的一个力,属于难度较大的部分,因为摩擦力会以三种形态出现:

1-静摩擦:根据静摩擦系数可以计算静摩擦,而静摩擦力还有一个特点,在外力不超过最大静摩擦的限度时,静摩擦大小总随着外力大小改变。一旦外力超越最大静摩擦力,则静摩擦转变为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在高中物理中一般来说总是作为恒定力处理,你总可以使用匀加速直线运动公式。

3-滚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在某些问题中被作为0忽略,但是更多问题中,滚动摩擦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滑动摩擦力来处理。题目通常会给出摩擦系数。

摩擦力问题中,经常出现摩擦阻力和摩擦动力的判断问题。

例如汽车行进时,受到行进的阻力,但是地面给汽车轮胎的摩擦力却在充当汽车的前进动力。这个问题让很多人困惑。

其实,汽车前进的阻力,并不是直接从地面给轮胎的摩擦力来的,高中物理没有详细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个行进阻力是一种综合效果。而单纯从地面给轮胎的摩擦力来看,这个摩擦力实际上是个动力。

这个问题的解释是这样的:

首先你要弄清,摩擦阻力仅仅对于滑块这样直接和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存在,因为滑块的底面和地面之间直接存在相对运动,所以可以直接应用“摩擦阻力总是阻碍相对运动”的说法。

而对于汽车来说,实际上汽车的车身相对于轮胎来说,是存在相对运动的,所以实际上汽车的阻力来自于轮子对车轴的转动摩擦,而不是直接来自地面!!

而地面则是在阻碍轮胎面向车后运动,所以地面摩擦力只是对于轮胎是个阻力,对于汽车则是个动力。

分析完上述受力之后,一些只有加速度,而没有施力物体的“力”,则应该引起你的重视。

例如匀速转动物体存在一个离心加速度,它时刻和向心加速度平衡,但是离心加速度没有施力物体,所以绝对不存在什么“离心力”,但是在受力平衡中,离心加速度的“力”的效果是应该被承认的,也就是ma离心。

2.理解物体平衡及力矩等概念,掌握共点力及固定转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的平衡问题,本质上来说就是力矩平衡原理的应用问题。

力矩的功效就是对物体产生转动作用,即使是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实际上也只是力矩原理的一个力臂为0的特例。

对于固定转轴的物体来说,常见问题就是以转轴为支点的杠杆平衡问题。杠杆平衡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匀速转动的,其本质都是动力矩和阻力矩平衡。

力矩也可以像力那样进行矢量合成,但是此类问题在高中物理中比较少见。

3.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理解第一、二、三宇宙速度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

万有引力定律其实就是F=GmM/r2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和重力G=mg恒定冲突:

G=mg恒定,只是在地表高度范围附近有效。如果要计算远离地球的卫星速度,则使用的向心加速度应该是g=GM/r2(M为地球质量)

如前面所说,要让一个卫星安全绕地球飞行,其速度不得小于v=√2gh

小于此速度,卫星要坠落,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

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卫星会飞离地球。

大于第三宇宙速度,则卫星可以飞离太阳系。

所以说到底,卫星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产生的向心加速度,以及匀速转动的向心

加速度a=vv/r公式工作的。

4.熟练掌握牛顿的三大定律及其应用,具体包括有:

①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物理现象。惯性是物体保持自己的运动方式的性质,而所谓的保持运动方式,就是匀速直线运动(对应速度不变,所谓速度不变,是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所以是匀速直线运动)。质量是物体的惯性大小的标志。

②掌握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方法。

惯性的效果,不仅限于直线运动中惯性越大越难被外力改变速度大小(F=ma),而且在转动中惯性越大越难被外力改变运动方向(F=mωωr)。

要注意:力只能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并不是产生运动的原因。

③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注意区分其与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共同点:

大小相等。

同时出现。

区别:

施力物体不同。

受力物体不同。

方向相反。

平衡力和正反作用力的差别:

平衡力的受力物体一定相同。

正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一定不同。

④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掌握解有关超重、失重问题的方法。

所谓失重和超重,就是在电梯内的人和物体的受力分析中(你要清楚地知道,在哪里做受力分析,就等于把这个场所看作静止,例如你在电梯中作受力分析,则应该把电梯看作静止,而大楼则是运动的),不仅原本存在重力,而且人和物体还受到另一个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加速度a所产生的“惯性力(注意引号,这不是真的力)”ma。

电梯自由落体下降时,电梯和人都是自由落体,他们各自的重力加速度的差为0,则此时,人会认为自己和电梯没有加速度差异,则人对于电梯地板没有相对的加速度,所以人对于电梯地板压力为0,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自以为自己“失重”了。

但在电梯加速上升时,电梯对于地面有一个加速度-a(我们以g的竖直向下方向为正),则人的加速度只有g,电梯则是-a,两者之差为g-(-a)=g+a>g

则此时电梯地板对于人的支持力F=-m(a+g),比电梯不运动时的支持力要大,在人的感觉来看就是“超重”。

此类问题中,通常我们设g为正,和g反向的加速度A=-a(a>0)符号都为负,然后用g-A来计算人所受到的合加速度,如果合加速度大于g则是超重。

⑤掌握物体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及有关的概念,掌握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了解离心现象及其

应用。

由于向心加速度a=ωωr=vv/r(离心加速度为-a),所以向心力为F=mωωr=mvv/r 角速度我们在本文开头已经介绍。

而所谓周期,就是物体转动整数n周所需要的时间T,其中n=1时,T叫做最小正周期。

T最小正=2π/ω=2πr/v

匀速转动的问题中,比较常见的还有磁场对电子的偏转问题,常用的公式是

r=mv/qB

此为磁感强度B磁场中,电量为q,速度为v,质量为m的点电荷的偏转半径公式,实际上也来自于向心加速度的公式。磁场力F=qvB=mvv/r即可变形得到这个公式。

〓〓〓〓〓〓〓(三)动量和机械能〓〓〓〓〓〓〓

1.正确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知道他们的矢量性及单位。

动量P=mv中使用的其实是瞬时速度v,高中物理并没有着重说明。

冲量I=Ft则是一个持续冲量,它满足动量定理Ft=P末-P初

动量和冲量都是矢量,都可以利用三角形法则或者平行四边形法则合成和分解

2.理解动量定理,会用它分析有关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主要题目,都是研究力对于物体的速度的持续改变的,实际上你应该知道,根据匀加速运动速度公式和F=ma,你也能计算这类外力持续改变物体速度的问题,但是计算量较大,因为等于绕了一个大弯。

所以,动量定理Ft=P末-P初=m(v末-v初)提供了一个快捷的解题方式。

对于力学问题,如果要研究力对速度的改变,那么你第一个应该选用的就是动量定理,其次才应该去考虑用F=ma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去解题。考试中,时间就是得分!

3.掌握动量守恒定律,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较为灵活地处理一维碰撞问题。

动量守恒定律(比如MV1+mv1=MV2+mv2)是有应用条件的,不要什么时候都拿出来用。只有系统合外力为0时,它才成立,当然,如果某一运动方向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该方向上的系统总动量还是守恒的。这时候你就要分方向来解题了,最后记得把结果速度做矢量合成!

4.了解反冲运动及其应用。

反冲运动是双体系统的动量守恒定律MV1+mv1=MV2+mv2的直接应用,其中V1=v1(两物体最初为一体,速度相同),而V2和v2速度方向相反。

了解这一点,你就可以洞悉反冲运动的所有问题了。

5.理解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定义,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掌

握动能定理,会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功W=FS并非看起来这么简单,要注意,S是在F的方向上的位移。很多题目中实际上只有力的一个分量方向上产生了位移,那么此时计算使用的F则应该只是那个分量!!!

功率P=W/t,和能量的差别是:如果你有很多能量,但是功率很低,那么就是说你同一时间内能够拿出来的能量并不多,你所拥有的很多的能量只是长期的,短期做功的效果并不强大。

功率问题中,常用的公式是P=Fv,这是一个瞬时功率。

常见的有机车以额定功率做功的问题,机车克服摩擦力做功,最终达到额定功率时,牵引力F和行进阻力f相等,则根据P=Fv=fv求得机车最大速度v=P/f

再例如一个起重机的功率恒定为P,当吊起重物花费时间为t时,其做功W=Pt= mgh,可据此求出物体被举起的高度。

动能的定义是E=mvv/2,这里的v都是瞬时速度。

而动能的重要性在于,它指出了力的做功能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关系。

即动能定理:W=FS=E末-E初=mv末v末/2-mv初v初/2

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类问题:

1-已知外力,想要求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一定速度改变的全过程需要的时间,那么你就要用动量定理I=Ft=P末-P初=m(v末-v初),动量定理研究的是力对于物体在时间上的累积作用。

2-已知外力,想要求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多大的空间位移,那么就要用动能定理W=FS=E末-E初=mv末v末/2-mv初v初/2,动能定理研究的是力对于物体在空间上的累积作用。

而这两个定理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力对同一物体的影响。

高中物理常见的势能,有重力势能和电势能,而且只涉及重力和电场力为恒力的情形

E重=mgh或者E电=qEd是非常常用的。

弹性势能是个和前两种势能不同的概念:

弹性势能典型例子是理想弹簧的弹性势能E=Fx=kxx

显然它正比于x2,弹簧弹力做功,属于变力做功问题,高中物理不涉及,所以弹性势能通常不会应用到机械能守恒定律问题中去,涉及到这个概念的都是瞬时作用问题。

[注:虚功原理在部分地区考试中不要求]

虚功原理:

主要用来解决举重运动员持续举着杠铃的做功问题。

显然,举重运动员并没有让杠铃产生位移,所以我们不能直接使用W=FS计算举

重运动员做功。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没有举重运动员的支持力,则重力会导致杠铃自由落体,则杠铃在t时间内的“假想”位移为S=gtt/2,此过程全程重力mg做功,则重力在t时间内做功为W=GS=mggtt/2。

由于举重运动员对杠铃的支持力用来持续克服重力做功,所以其做功总量等于重力所做的“假想功(虚功)”,即W=GS=mggtt/2。

这里我们使用的就是所谓的虚功原理,假想我们撤除支持力后重力所做的虚功,然后借此计算出举重运动员做的功。这个功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等于举重运动员消耗的能量。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熟练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在解决力学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机械能守恒定律:E总=E动+E势=恒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保守力做功(重力和电场力被称为保守力)。当你在一个问题中发现没有其他的力作功的时候,那么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可用的。

势能的取值是相对的,因为h和d的数值,与你选择的零势能位置有关,所以在计算中,你要先设定一个零势能的位置,然后时刻检查你使用的h和d的数值是不是按照这个零势能位置获得的。如果不是,则需要修正。

〓〓〓〓〓〓〓(四)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1.机械振动:

①理解描述机械振动的物理量:位移、振幅、周期、频率等的意义;

机械振动中的位移,是指振动模式传播的位移,和振幅不同,不是往复运动。振幅,振子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往复运动的位移。

周期:振子从某一振幅状态开始振动,到下一次重新处于该振幅状态时所经历的时间差,叫做一个周期。

频率:周期的倒数。

②明确简谐振动的特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重要的简谐运动的模型——单摆的周期公式;

简谐振动通常引用理想弹簧的模型,根据弹簧形变力公式来描述振动回复力F=-kx。

另一个模型是理想单摆(摆角小于5度),其周期T=2π√(l/g)

③了解简谐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学会“读、判、求、画”简谐运动的图象;

④理解振动能量,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意义,知道共振产生的条件。

此部分仅需要定性解答单摆或弹簧如何储存势能并往复运动(需要机械能守恒定律)。

受迫振动相对于自由振动来说,是受到外力干预的,系统机械能不守恒。

共振是一种受迫振动现象,但它属于特殊的受迫振动,也可以看作是振动模式的传递,但是,一个可以振动的物体,并不是可以以任何频率振动的,例如墨西哥人浪不可能达到机关枪发射子弹的频率。所以,共振必须是在允许振动频率相近的物体之间才能发生,其中一个物体的振动,引发另一物体随之振动。

2.机械波:

①掌握波长λ、波速v、频率f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你应该知道波是什么。波是振动的传播,一种振动模式如果实现了空间传播,那么就形成了波。

机械波特指物体或质点的机械振动的传播所产生的波。

一般形式有横波和纵波:

横波:振幅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振幅和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波长λ是指振动的一个周期T时间里,振动传播的距离。

波速v是振动的传播速度。

则λ=vT,v=λ/T

频率f为周期的倒数(和振动频率一样)。

λ=v/f,v=λf

一列波在时间t内传播的总距离x=vt

②理解波动图象的物理意义,掌握波动图象的“读、判、求、画”,注意波动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区别;

横波波动图象在高中物理中多为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像形式,其方程一般式:

y=Asin(ωt+φ)=Acos(ωt+φ-π/2),A为最大振幅(ωt+φ=π/2时,sinπ/2 =1取最大值,此时y=A),T=2π/ω为周期。f=ω/2π为频率。

所以算出的y其实就是各个时刻波的振幅。

在任何一个时刻t都对应一个唯一的弧度值ωt+φ(或者ωt+φ-π/2),叫做该时刻t下的相位(也较位相)。

两个时刻之间的相位差为ω(t2-t1)

相位传播的距离通常可以从两个时刻的波形图相同振幅的水平位置差得到

例如图中T/4时间内波形向右传播x=3单位的距离,则波形传播距离x=vt=λt/T 则可以知道波长λ =xT/t=3T/(t/4)=12

③了解波的迭加,掌握波的特有现象衍射,干涉产生的条件。

波的叠加,实际上就是振幅的叠加。

给定两个波动函数y=Asin(ωt+φ)和y=Bsin(μt+ψ)

则它们叠加后的波就是y=Asin(ωt+φ)+Bsin(μt+ψ)

1-如果ω=μ,且φ=ψ

那么y=Asin(ωt+φ)+Bsin(μt+ψ)=Asin(ωt+φ)+Bsin(ωt+φ)=(A+B)sin (ωt+φ)

此时由于两波相位同步,振幅相互增强

2-如果ω=μ,且φ+π=ψ

那么y=Asin(ωt+φ)+Bsin(μt+ψ)=Asin(ωt+φ)y+Bsin(ωt+φ+π)

=Asin(ωt+φ)y-Bsin(ωt+φ)

=(A-B)sin(ωt+φ)

此时两波相位相差半周期,波峰和波谷相互抵消

波的干涉:就是两列振动模式相同的波的叠加,类似上面第一个例子。

干涉现象是两列波的波峰振幅相互增强,波谷振幅也相互叠加增强。

干涉发生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或者有固定的相位差。例如上面第一例。

波的衍射:波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叫做衍射。

观察到明显衍射的条件:只有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第二节热学

一、知识结构

(一)透彻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三要素:

1- 一切物体都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2- 分子处于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状态。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着的引力和斥力

要点:

1--分子泛指原子分子离子这些微观粒子,最小的分子应该具有原子核结构(原子和原子形成的离子)。

2--大量分子的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热运动,一旦考你填空,大量永不停息和无规则这三个词肯定是采分点。

少量的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叫做热运动,物理学中只要提到热,就必须是对大量分子的统计结果,几十个几百个分子都不能算是大量。

热运动是永不停息的,理论上所说的热运动停止的绝对零度,永远达不到。

无规则是热运动的最显著特点,如果一束粒子定向运动,比如一束阿尔法粒子(He氦正离子)的运动就不能叫做热运动,因为它不是无规则的。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有一种说法:引力可能包含电磁引力和万有引力,斥力通常只包含电磁斥力

这句话从力的基本属性角度来说是对的,但是实际上分子间引力是电磁力为主(因为分子间万有引力太弱),而且是多个分子之间的电磁力的错综复杂的综合

效果。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间距r,平衡位置r0

(1)r

(2)r=r0,f引=f斥,F分子力=0,E分子势能=E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二)掌握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的含义,并能应用NA将物质的宏观量和微观量联系起来。

我们回忆阿伏加德罗常数在化学中的意义,化学中经常提到:

物质的量:

物理学家发现,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而这两者具有几乎相等的质量,因此,一种物质含有多少中子和质子,就决定了这种物质的质量大小。

那么,我们假设一种元素质量数(中子和质子总数)为k,我们还知道中子和质子质量都是m,则显然这种元素的单个原子核的质量km。

如果一种元素的单质(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取质量为M的这种单质,测量得知其中含有n个该种元素的原子核(每个原子核质量km),则我们可以知道M =nkm。

可见M相当于nk个质子或中子的总质量。

那么,如果我恰好称量M质量的该单质,这里的M恰好等于k克,则M=nkm=k

把M=nkm=k克化简得到 nm=1克

已知中子和质子质量m=1.675×10 ̄2?克

则n=1/1.675×10 ̄2?≈0.597×102?=5.97×1023(个)

实际上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质量比单独的质子或中子质量要小(这里的内容涉及到核物理,不属于高中内容,我们不作介绍),我们这里按照单独的质子或中子质量计算,所以我们得到的n是偏小的。

科学家测定出,考虑到结合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质量较小,得到的标准的n

就是NA。所以我们得出一个公式M=NA·km=k

对于化合物来说,化合物每个分子仍然可以拆分成k个质子或中子来看待,而k 恰好还是这种化合物的分子的质量数,所以M=NA·km=k对化合物也适用,所以它对一切纯净物都适用。

所以,当一种纯净物(由同种化学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克数与其分子化学分子的质量数k相等时,这种物质含有的组成它的那种化学分子的总数一定是NA个(参见M=NA·km=k)。

所以,化学上总是提到,NA个相同分子组成的物质叫做1摩尔物质,这些物质的

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如果这些分子处于气态,则气体总体积叫做摩尔体积。

那么,只要提到NA,你就应该知道,它是一个特殊的常数,如果一种纯净物含有的每个分子的质量数k(近似等于分子量),那么NA个这种分子的总质量一定是k克。

考点:

1- 质量数为k的分子一定含有总数为k的中子和质子

2- 中子和质子质量都是m=1.675×10 ̄2?克(数值不要求记住,只要求知道中子和质子质量相等)

3- 单个分子的质量等于它的质量数k和中子质子质量m的乘积km

4- 含有n个分子的纯净物总质量M=nkm,即n和单个分子质量km的乘积

5- M=k克时,一定有M=nkm=k克,代入m=1.675×10 ̄2?克就是

M=nk1.675×10 ̄2?克=k克

n=1/1.675×10 ̄2?≈NA于是近似求出NA=6.02×1023

6- 如果一种纯净物含有的每个分子的质量数k(近似等于分子量),那么NA个这种分子的总质量一定是k克。

7- 国际上以碳12 单质为标准测定NA

8- 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指的就是某一种纯净物的一份,这一份就叫做1摩尔(mol),1份纯净物所含的组成它的分子的总数N就是NA

对于n份(mol)这种纯净物来说,其所含的该种分子的总数

N=nNA

N个=n(mol)NA

因此NA=N个/nmol

n=1时 NA=N个/1mol=N个/mol

加上此时N=nNA=1NA

所以NA=NA个/mol

一般把“个”这个单位看作就是单位1,所以

NA=NA/mol=6.02×1023/mol

9- 谈到1摩尔(1份)物质,首先要认识到这种物质必须是纯净物(混合物要作为多种纯净物分别来计算)。

10- 谈到1摩尔(1份)物质,必须指明这种纯净物的组成分子是什么,不指出分子,就无法确定是不是1摩尔(1份),因为1摩尔的纯净物的克数只和它自己这种分子的质量数相等。你不能去说1摩尔碳的克数等于 1个硫原子的质量数,那肯定不对。自己的质量数只能对应于自己的摩尔质量。

11- 两个概念:

摩尔质量:NA个同一种分子(也就是1摩尔)的总克数(必须以克为单位)叫做这种分子的摩尔质量,数值上刚好等于这种分子的质量数

摩尔体积:NA个同一种气态分子(也就是1摩尔)的总体积叫做这种分子的摩尔体积,理想情况下,任何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升(立方分米)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必“背”手册 一、物理学史篇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3.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 4.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5. 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6. 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7. 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8. 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 9. 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10. 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二)电磁学 1. 1913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电荷量,获得诺贝尔奖. 2.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高中物理概念力学

一、匀速直线运动 ①质点:有质量的点。[物理模型] ②概念: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 ③公式:vt s (位移和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相同,但速度的大小与位移和速度无关,与其比值有关。位移:矢量,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大小且方向从起点指向终点。) ④速率:速度的大小 二、时间与时刻 ①时间:过程量。指一段时刻变化。如:第一秒,(第)二秒内等都是时间。 ②时刻:瞬间量。指一点时刻。如:(第)一秒末等。 三、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①瞬时速度: ①概念: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时的速度(是矢量)。

② ②平均速度: ①③平均速率: ①概念:路程与时间四、匀加速直线运动 ①概念: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量v ?都相等的运动 ②加速度: ①概念: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其速度的变化量v ?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t ?的比值。 ②符号与单位:a (m/s 2)v t 表示末速度,v 0表示初速度) ③方向:加速度是一个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相同。在此,需要点明的是:若a 的值为正,则物体做加速运动,若a 的值为负,则物体做减速运动,若a 的值为零,则物体做匀速运动。 ③速度公式:at v v t ±=0(a>0)。由此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 图为一条倾斜直线。

a>0)。由此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s-t ⑤速度平方差公式:aS v v t 2202=- ⑥初速度为零的比例公式: ①n 秒末的速度比(或第n 秒末的瞬时速度):n v v n :1:1= ②n 秒内的位移比:21:1:n S S n = ③第n 秒内的位移比:)12(:1:1-=n S S n )(第)(第 ④第n 段位移的时间比 ⑤前n 段位移的时间比: ⑥第n 秒内的平均速度比⑦自由落体运动: ①概念:一个物体不受任何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而下落的运动。 ②重力加速度:使物体受到地球对其的吸引产生的力叫重力,由重力产生的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它是个常量,又称重力常数。其数值约为g=s 2,常在题目中取10m/s 2。 ③

高考必备:高中物理电场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电场知识点总结大全 1. 深刻理解库仑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1)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电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即: 其中k为静电力常量,k=9.0×10 9 N m2/c2 成立条件: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形状和大小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一点与万有引力很相似,但又有不同:对质量均匀分布的球,无论两球相距多近,r都等于球心距;而对带电导体球,距离近了以后,电荷会重新分布,不能再用球心间距代替r)。 (2)电荷守恒定律:系统与外界无电荷交换时,系统的电荷代数和守恒。 2. 深刻理解电场的力的性质。 电场的最基本的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电场强度E是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1)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 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这是电场强度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场。其中的q为试探电荷(以前称为检验电荷),是电荷量很小的点电荷(可正可负)。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其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受的电场力方向相同。 (2)点电荷周围的场强公式是:,其中Q是产生该电场的电荷,叫场源电荷。 (3)匀强电场的场强公式是:,其中d是沿电场线方向上的距离。 3. 深刻理解电场的能的性质。 (1)电势φ:是描述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①电势定义为φ=,是一个没有方向意义的物理量,电势有高低之分,按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越大,该点电势越高。 ②电势的值与零电势的选取有关,通常取离电场无穷远处电势为零;实际应用中常取大地电势为零。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高中物理电磁学和光学知识点公式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电磁学知识点公式总结大全 来源:网络作者:佚名点击:1524次 高中物理电磁学知识点公式总结大全 一、静电学 1.库仑定律,描述空间中两点电荷之间的电力 ,, 由库仑定律经过演算可推出电场的高斯定律。 2.点电荷或均匀带电球体在空间中形成之电场 , 导体表面电场方向与表面垂直。电力线的切线方向为电场方向,电力线越密集电场强度越大。 平行板间的电场 3.点电荷或均匀带电球体间之电位能。本式以以无限远为零位面。 4.点电荷或均匀带电球体在空间中形成之电位。 导体内部为等电位。接地之导体电位恒为零。 电位为零之处,电场未必等于零。电场为零之处,电位未必等于零。 均匀电场内,相距d之两点电位差。故平行板间的电位差。 5.电容,为储存电荷的组件,C越大,则固定电位差下可储存的电荷量就越大。电容本身为电中性,两极上各储存了+q与-q的电荷。电容同时储存电能,。 a.球状导体的电容,本电容之另一极在无限远,带有电荷-q。 b.平行板电容。故欲加大电容之值,必须增大极板面积A,减少板间距离d,或改变板间的介电质使k变小。 二、感应电动势与电磁波 1.法拉地定律:感应电动势。注意此处并非计算封闭曲面上之磁通量。 感应电动势造成的感应电流之方向,会使得线圈受到的磁力与外力方向相反。 2.长度的导线以速度v前进切割磁力线时,导线两端两端的感应电动势。若v、B、互相垂直,则 3.法拉地定律提供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方法,也就是发电机的基本原理。以频率f 转动的发电机输出的电动势,最大感应电动势。 变压器,用来改变交流电之电压,通以直流电时输出端无电位差。 ,又理想变压器不会消耗能量,由能量守恒,故 4.十九世纪中马克士威整理电磁学,得到四大公式,分别为 a.电场的高斯定律 b.法拉地定律 c.磁场的高斯定律 d.安培定律 马克士威由法拉地定律中变动磁场会产生电场的概念,修正了安培定律,使得变动的电场会产生磁场。e.马克士威修正后的安培定律为 a.、 b.、 c.和修正后的e.称为马克士威方程式,为电磁学的基本方程式。由马克士威方程式,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且其传播速度。 。十九世纪末,由赫兹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 劳仑兹力。 右手定则:右手平展,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跟手掌在一个平面内。把右手放入磁场中,若磁力线垂直进入手心(当磁感线为直线时,相当于手心面向N极),大拇指指向导线运动方向,则四指所指方向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一物理必修一概念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 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 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关键一点] (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 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v x t ? = ?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

(完整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非常详细)

高中物理知识点清单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 一、质点、参考系 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选定用来作为参考的物体.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通常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二、位移和速度 1.位移和路程 (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 (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x t ,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矢量. 3.速率和平均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2)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 1.定义式:a =Δv Δt ;单位是m/s 2 . 2.物理意义: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考点一 对质点模型的理解 1.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物体能否被看做质点是由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并非依据物体自身大小来判断.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主要有三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做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空间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做质点. (3)有转动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做质点. 考点二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平均速度与位移和时间有关,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瞬时速度与位置或时刻有关,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快慢程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联系 (1)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 →0时的平均速度. (2)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 考点三 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中物理概念热力学

一、分子动理论 ①基本观点: ①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①阿伏伽德罗常量:在12克碳单质中,所含有的碳-12分子个数。其符号是N A。我们将此定义为1mol(读作:摩尔,简称:摩。),其值为×1023mol-1。单位是:mol-1。我们将1mol分子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其符号是M。单位 是kg/mol。1g/mol=1×10-3kg/mol。② 般单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7~10-26(kg)。③分子体积(此公式 不适用于气体)其中V mol是一摩尔物质所对应的体积(摩 尔体积)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恒 为22.4L/mol。 得出。④ 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①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相互渗透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热运动,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之间存在间隙。②布朗运动:悬浮微粒在流

体中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它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③热运动:分子的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表现的分子间作用力是其合力。②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均随分子间距变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更快。当某一分子受力平衡时,此时的分子间距r0叫做平衡距离。③内能:分子势能和分子动能的统称。分子势能与两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距离越大,分子势能越大。分子动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动能越大。内能可通过热传递和做功的方式改变。分子间各作用力的图像如下: ②分子运动速率统计: ①无论是低温还是高温,其分子运动速率统计图像都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它表明了在某一温度下一定数量的分子,其单个分子速率为其最小值和最大值的分子个数远远小于单个分子速率为分子平均速率的分子个数。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汇总(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必修1 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物体平动时; (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时刻和时间 (1)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全)

物理公式一览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km 1 m 2 /r 2 7、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6)自由落体:h =1/2gt 2 2gh =v t 2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质点( 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 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 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三、路程和位移(A)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 等于物体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 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2-1-1 中质点轨迹 ACB的长度是路程, AB 是位移 S。 C C B B A A 图 2-1-1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 的确切位置。比如说某人从 O点起走了 50m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四、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 速度的单位是( m/s)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 v 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 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

————————————————————————————————作者:————————————————————————————————日期: 2

第 3 页 共 14 页 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αF F F θ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高中物理概念大全 物理定理、定律、公式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 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 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 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高中物理概念

高中阶段学过的重要矢量有:、、、、、 高中阶段学过的重要标量有:、、、、、 高中阶段那些物理量的正负号参与大小比较、、、 主要的物理思想方法 1.比值定义法:v=s/t,a=δv/δt,E=F/q,I=q/t,R=U/I.B=F/IL,φA=Ep/q,U=W/q,ρ=m/v 决定式:R=ρL/S,a=F/m,E=kQ/r2,I=U/R,U=Ed(可以成正比) 2.理想模型:物理模型是抽象化和理想化了的物理研究对象、条件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对象模型:质点,点电荷,点光源,理想气体,单摆,弹簧振子,单分子层油膜匀强电场(磁场) 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等压(等容,等温)过程 条件模型:考题中常见 3.理想实验:斜面实验 4.外推法:斜面实验,绝对零度,研究落体运动规律 5.微小量的测量(放大法):万有引力衡量,库仑定律,观察桌面(玻璃瓶)微小形变,单摆法测重力加速度(测周期),单分子油膜法(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中油酸体积) 6.控制变量法: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光的干涉 8.类比法:电场与重力场比较 9.等效替代法:平均速度,力的合成与分解,等效电路 10.转换实验对象法:布朗运动,测直流电动机功率,研究摩擦力 11.模拟法:DIS描绘电场等势线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抛出,抛出后物体的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开始下落的运动 重力:物体因为而产生的力 弹力:发生的物体由于要对产生的力叫弹力 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时受到 的力叫摩擦力 02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七大基本单位: 单位换算:1T 1N 03 质点做圆周运动的条件 匀速圆周运动定义:如果做圆周运动的质点保持不变,则这种圆周运动叫匀速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 同步卫星:位于上空,周期小时。 简谐振动定义:物体受和成正比且总是指向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振动。 形成机械波的条件、 振动图像物理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