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二十二章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按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标准,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产品是:

A、国防

B、消防

C、外交

D、航空

2、依据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划分原则,以下应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

A、所得税

B、财产税

C、关税

D、增值税

3、以下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公共生产的自然垄断企业是:

A、自来水

B、煤气

C、电力

D、航空

4、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有:

A、征收个人所得税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消除外部性

D、控制货币供应量

5、中央政府须承担的支出责任是:

A、国际贸易

B、市政建设

C、公共绿地

D、地方性公共交通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依据税收划分原则,适宜由中央政府征收的税收是:

A、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收

B、税基分布不均匀的税收

C、容易转嫁的税收

D、税基流动性小的税收

2、适合于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

A、营业税

B、房产税

C、个人所得税

D、关税

3、中央对地方财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理由是:

A、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

B、地方政府间财政净利益的差别存在

C、辖区间的外溢性

D、稳定宏观经济

4、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有:

A、无条件转移支付

B、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

C、有条件配套性转移支付

D、无条件配套性转移支付

5、政府间收入划分应遵循的原则是:

A、效率原则

B、经济原则

C、技术原则

D、恰当原则

第三部分判断题

1、根据政府财政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规模取决于其收入的社会边际成本和支出的社会边际效益的等量关系。()

2、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仅表现为高度集权和过度分权的两种财政管理体制。()

3、个人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行使。

()4、资源配置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的分工,应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

()

5、对于自然垄断企业的公共生产都应由地方政府负责。()

6、在财政管理体制中,正确划分各级政府收支范围所应遵循的顺序是:划分事权—划分收入—划分支出。()

出口退税改革前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出口退税改革前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退给出口商,从而使出口商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其实质是对出口过程中所征收的间接税予以免除,或对于生产和流通环节所征收的间接税予以抵免或退还。出口退税是被世贸组织认可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中性制度,并非是一种出口补贴措施。这已在GATT和WTO的有关文本中列明。如在GATT附件9《注释和补充规定》中规定:“免征某项出口产品的关税;免征相同产品供内销时必须缴纳的国内税;或退还与所缴纳数量相当的关税或国内税,不能视为一种补贴”。GATT东京回合拟订的《补贴与反补贴守则》中的“出口补贴示例清单中”详细列举了出口补贴的12种形式。其中规定:“对于出口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间接税的免除和退还,超过对用于国内消费的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多征收的间接税”才视为出口补贴WTO不仅继承了GATT的有关规定。而且其《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中明确规定:“间接税减让表允许对出口产品生产过程投入消耗的前阶段累计间接税实行豁免、减少或延期,即使国内出售的类似产品不被豁免、减少或延期”。由此可知,只要所退税额不超过已征或应征的增值税、消费税或关税等间接税额,就不算作出口补贴。 1997年开始,我国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货物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免税,是指对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项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退税,是指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项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的部分予以退税)。此项改革使政府间权责关系发生了变化。“免、抵、退”税办法实施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增值税的分税税基实际上缩小了。(如图1所示)由于“免、抵”增值税的分税税基缩小,那么地方政府应得的25%也随着分税税基的缩小而减少。因此,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免、抵调库”政策。通过这种方式每季度的“免、抵”税数额均在下一季度的第一个月内办理调库,并将免抵调增值税的25%部分由中央国库划入地方国库,这样地方政府的原有利益得到保障。因此,对政府而言,图1中所反映的出口退税净效应是:中央政府负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包括免、抵税),并弥补了由于“免、抵”而对地方收入造成的影响。

财政关系

近20年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推进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动了科学发展,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现行政府间财政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职责划分存在不清晰、不合理和不规范的问题。分税制改革时,因客观条件制约,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基本维持现状,只是承诺分税制改革后推进改革。但至今为止,这一改革进展不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基本沿袭了分税制前中央与地方支出划分的格局。目前的主要问题:一是应该中央负责的事务交给了地方处理,如国际界河的保护、跨流域大江大河的治理、跨地区污染防治、跨地区经济纠纷司法管辖、海域和海洋的使用管理等。二是属于地方管理的事项,中央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如从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农村厕所改造等地方项目,中央相关部门有相当的资金补助。三是中央和地方的职责重叠,共同管理的事项较多。如中央与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相当多事项和支出责任实行共同承担的办法。四是中央负责的事项管理得不到位。如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优化和全国市场的统一等宏观经济管理职责由中央承担,相应的调控手段的决策权也必须集中在中央,但地方却承担了很多责任。从中央本级支出占比和中央公务员人数占比都明显偏小的事实看,中央政府没有负担起应负的管理责任。总之,在政府间事权和

支出责任的划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矛盾。在职责没有划分清楚的情况下,财政支出责任无法落实;中央应该管理的事务,放到地方去做,与外部性和激励相容原则不一致,地方往往没有积极性。一些应由地方管理的事项,中央却介入过多,受信息复杂性等因素影响未必能够做好,反而会让地方从这些领域退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地方政府在地方事务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之间收入划分还存在一些问题。分税制在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方面做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但与市场经济国家的通常做法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1)政府之间税种划分不尽合理。一般来说,中央政府负责管理跨区域的生产和流通以及收入再分配,并调节总需求,因而,增值税和累进税率的所得税收入应划归中央;地方政府不负责总需求管理,地方收入应当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较低,需要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因此,应当将具有此类特征的最终销售税、房产税、收入税中非累进部分,以及使用者付费等收入划归地方。基于以上原则,与国际通行的按税种属性划分收入相比:我国增值税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享,地方分享比例过高,不利于有效遏制地方追求数量型经济增长的冲动;地方承担7.5%的出口退税,对跨区域的生产流通不利;个人所得税累进部分的收入也列入分享范围,不利于调节收入再分配和稳定地方收入;我国没有开征最终销售税,房产税还只在试点阶段,适合划归地方的税种比较缺乏。(2)我国的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并不高。中央财政收入比重多少为宜,国际上并无统一标准。但总体上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央财政收

第十一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练习题

第十一章政府间财政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地方性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提供者为中央政府 B、其受益范围具有地方局限性 C、其受益范围被限定在整个国家的疆域之内 D、数量巨大 2、以国家整体为服务对象的公共物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这所体现的原则是()。 A、受益范围原则 B、效率原则 C、法律规范原则 D、重点性原则 3、美国实行的分税方法是()。 A、按照税源实行分率分征 B、完全按照税种划分 C、完全形式税种划分 D、不完全形式税种划分 4、分税制的含义中,()指中央与地方都对属于自己的税种有开停征权、调整税目税率和减免税权,同时赋予地方开征地方性新税的权力。 A、分事 B、分税 C、分权 D、分管 5、我国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的依据是()原则。 A、事权 B、财权 C、财力 D、事权与财力结合 6、我国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类型主要分为()。 A、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B、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特殊转移支付 C、过渡期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D、分税制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7、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中央将应分担部分委托地方实施而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指的是()。 A、委托类专项转移支付 B、共担类专项转移支付 C、引导类专项转移支付 D、救济类专项转移支付 8、在我国,按现行的政权结构,政府预算分为()级预算进行管理。 A、三级

B、四级 C、五级 D、六级 9、我国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的具体做法中,()的主要内容是地方组织的全部收入,统一上缴中央,地方所需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给。 A、总额分成 B、收入分类分成 C、统收统支 D、分税制 10、目前世界各国划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体现在()的划分上。 A、国有企业上缴利润 B、行政收费 C、债务收入 D、税收收入 11、适于划归地方政府的税种是()。 A、税基流动性大的税种 B、税源分布较分散的税种 C、与收入再分配有关的税种 D、与在各地区间分布不均的自然资源相关的税种 12、()是财政分权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和制度保障。 A、政府分级管理 B、政府间事权的划分 C、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 D、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 13、根据政府间事权划分的信息复杂性原则,对义务教育管理的正确做法是()。 A、完全由地方政府管理 B、完全由中央政府管理 C、地方政府管理为主,中央政府提供帮助 D、中央政府管理为主,地方政府提供帮助 14、政府间收支调节制度中,()是指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来源与各自的支出责任或事权范围相对称,使各级政府在履行各自的职责时有必要的财力作保障。 A、地方政府均衡 B、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均衡 C、纵向均衡 D、横向均衡 15、不考虑地区的支出需求,只考虑地区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依照某种收入指标确定转移支付对象与转移支付额,这种转移支付的模式是()。 A、支出均衡模式 B、收支均衡模式 C、财政收入能力均等化模式

最新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政府间财政关系该如何调整-读楼继伟新书有感

政府间财政关系该如何调整——楼继伟新书《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读后 最近,我读了财政部新任部长楼继伟先生新著《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有一些感想。这是一部对当前中国最为关键的财税改革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著作,值得关注。该书立足国情,放眼国际,提出了一系列对未来财税改革有启示意义的看法。 全书从总体上肯定了1994年以来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调整。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了当前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基本保持稳定的体制能够连续运行近20年,应属首次。政府间财政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正是这样的一套体制,奠定了最近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这20年,是国家财政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10%左右的边缘逐步回升到20%左右,保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要调控所需的基本财力。这20年,也是中央财政财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改变了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对比关系,增强了中央财政的调控能力。 但是,这种体制的内在缺陷与其他制度配合,对未来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坊间常说,现行分税制导致了“土地财政”。诚然,“土地财政”的形成与地方政府缺钱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土地实质上的地方所有制,没有土地市场的活跃,那么“土地财政”也是难以形成的。“土地财政”推高房价。房地产调控僵局的打破,有赖于当前不可持续的土地财政模式的转变。改变土地财政模式,还必须从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入手。如果土地不是实质上的地方所有制,如果地方政府没有动力抬高地价,那么靠卖地为主的“土地财政”就必然要转型,房地产的源头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取向是正确的,但1994年之后政府间财政关系也有一定倒退。最为突出的有三次。两次与积极财政政策选择密切相关。积极财政政策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产物,有其必要性。但随着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权力上收也表现得较为明显。1994年分税制改革所依据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在2007年变成了“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原则的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二十二章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按照公共产品受益范围的标准,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的公共产品是: A、国防 B、消防 C、外交 D、航空 2、依据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划分原则,以下应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 A、所得税 B、财产税 C、关税 D、增值税 3、以下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公共生产的自然垄断企业是: A、自来水 B、煤气 C、电力 D、航空 4、以下属于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有: A、征收个人所得税 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消除外部性 D、控制货币供应量 5、中央政府须承担的支出责任是: A、国际贸易 B、市政建设 C、公共绿地 D、地方性公共交通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依据税收划分原则,适宜由中央政府征收的税收是: A、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税收 B、税基分布不均匀的税收 C、容易转嫁的税收

D、税基流动性小的税收 2、适合于地方政府征收的税种是: A、营业税 B、房产税 C、个人所得税 D、关税 3、中央对地方财政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理由是: A、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 B、地方政府间财政净利益的差别存在 C、辖区间的外溢性 D、稳定宏观经济 4、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有: A、无条件转移支付 B、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 C、有条件配套性转移支付 D、无条件配套性转移支付 5、政府间收入划分应遵循的原则是: A、效率原则 B、经济原则 C、技术原则 D、恰当原则 第三部分判断题 1、根据政府财政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规模取决于其收入的社会边际成本和支出的社会边际效益的等量关系。() 2、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仅表现为高度集权和过度分权的两种财政管理体制。() 3、个人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职能,应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行使。 ()4、资源配置职能在各级政府间的分工,应按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来划分。 () 5、对于自然垄断企业的公共生产都应由地方政府负责。() 6、在财政管理体制中,正确划分各级政府收支范围所应遵循的顺序是:划分事权—划分收入—划分支出。()

浅谈如何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浅谈如何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地理、人口和民族大国,也是一个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过去的实践也典型地证明了这点,随着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有了重大改革,向规范化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比较规范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相比,目前我国政府问财政关系在许多方面还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1.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的立法 与国际通行做法不同,目前我国的政府同事权划分不仅没有统一的宪法与法律依据,就连一个权威性政策依据也没有,这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极不相称,并导致了许多问题。目前政府间支出划分的交叉、本应由中央政府承担的某些支出责任转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通过大量专款介入本应由地方自主安排的支出、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的不规范,以及地方随着减免中央税收等等,都与此密切相关。 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应该具有的基本框架和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已经比较明朗,立法的时机和条件应该已经成熟,不宜再拖。致于具体的划分办法,包括中央与地方如何划分支出、税收和财政责任,在今后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分别立法,“政府间财政关系基本法”可以暂不涉及,但基本原则应该明确无误地写进去。 2.政府问收入的划分 目前我国政府间收入的划分至少有四种标准,即除了以税收作为划分标准外,还有行业标准、所有制标准和重要性(是否是重点企业)标准,由此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下一步应该按照规范分税制的内在要求,逐步创造条件,以税收作为划分政府间收入归属的唯一标准划分。具体来说,可以在税种划分、分享税率(对同一个税种的税基由各级政府各自按不同的税率征收)或者二者的某种结合这三种形式选择。全部按税种划分虽然是一个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

中国财政体制改革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和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针对中国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运行中遇到的外部障碍,借鉴国际经验,在“十五”期间乃至2010年较长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公共财政原理,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政府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和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轨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结论(世界银行:《从计划到市场: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117页),首先政府在生产和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由公共部门提供产品和服务这一做法必须是一种例外,而非惯例。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而且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限制和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保证。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脆弱的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依法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分职治事是指在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按效率原则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某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具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GDP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调节经济总量关系,协调宏观经济结构偏差,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运行;(3)在市场失效的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5)调控各地区之间的财政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2)根据本地区居民(包括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数量和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