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研究

###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是和人类息息相关的。纺织服装产品是人类必须品之一,在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商场里总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不管是对于消费者,还是对于生产者都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纺织服装产品,纺织服装产业永远不会失去活力。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在国家宏观产业布局和我市的“4+3”产业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相当长时期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也影响着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与转型升级,随着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也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调整期,进入发展的新常态,科技创新、品牌提升更成为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长期以来,全球纺织品贸易一直游离于自由贸易体制之外。为了维护自身权益,发展中成员经过长期努力,终于通过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签订了《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从2005年1月起,世界纺织服装业开始进入后配额时代,而世界贸易新格局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及上市公司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美欧日等经济体仍旧是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这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世界纺织服装业普遍存在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的趋势。特别是在低端市场上,随着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持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大军,致使国际竞争异常激烈。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的过度竞争很难避免。目前,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凭借着更廉价劳动力和贴近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缘优势,已经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国际买家越来越强的侃价能力、国际消费倾向的多变都使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同时,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也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收入不断增长的东南亚市场,大的发展中国家中高收入群体等,成为成长的市场;欧洲、北美和日本市场的成长速度将放缓,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萎缩的市场;随着配额的取消,许多小国将失去原来有保障的市场份额二是纺织服装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自从1996年以来,美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价格在持续下跌。欧洲、日本和许多其它市场也出现类似情况。在一个供过于求的自由化市场,这种趋势很可能继续,进而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

三是纺织服装贸易区域化增加。为应对纺织品和服装协议的配额取消机制,一些主要的采购国对特定国家给予了特殊减让优惠,这导致了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区域化,将来也许会出现更多的减让优

惠现象,该领域的贸易将会更加复杂化。

四是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的争端机会增加。反倾销措施可以大幅削减自由化带来的利益,因为它们缺乏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单反倾销调查就可以让国际买家在发出未来定单前就犹豫再三,担忧未来潜在的反倾销税,从而产生贸易冷却效应。

五是主要进口国对社会责任和生态方面的要求提高,并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总体情况

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纺织服装行业对解决劳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第三世界新兴经济体以及经济发达大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使我国纺织产业受到国际环境的“双重打压”。由于劳动力、能源、运输、环境治理等的逐年增高等,低档纺织品加工的成本优势已完全丧失,英国、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使我国纺织行业压力加大。

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现阶段的生产力布局体系也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主要具有三个特点:

1、产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高度集中。浙江、###、山东、广东、福建五省是我国纺织生产力布局的主体区域。

2、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生产力布局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趋势显著。

3、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突出。目前纺织服装工业共有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显著、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突出的成熟产业集群170多个。(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见附件介绍)

4、产业链条完善、自主品牌打造与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十二五”末期,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消耗量比例达到40:30:30,家纺和产业用纤维发展潜力大,小品牌逐渐淘汰,大品牌逐渐提升。超仿棉纤维这一代表行业发展重要方向的新一代功能性差别聚酯纤维产业化成为行业热点。

(二)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趋势预测

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日趋完整、加工配套水平较高,新型纺织机械以及信息化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取得重大进步,一大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面临着原料价格上涨、用工成本上升、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滞后、先进工艺装备不足、新兴市场冲击、贸易壁垒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利润空间被挤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综合成本在上升,优势在削弱,传统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201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2838.49亿美元,同比下降4.9%。

我国纺织产业还遭遇到陈旧设备淘汰、纺织纤维原料品质低与经济体制与政策的制约,社会市场和时尚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纺织技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我国纺织产业正逢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双重打压下及特殊环境下,纺织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同时,纺织产业也面临一系列原料资源、成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中最关键的是纺织原料的制约,联合国对于2050年全球人口预测正在不断地变化,2000年发布的数据为76亿,而到2013年6月,数字提高到96亿,最近,又有人士提出将达到100亿人~105亿人。所以,人口增加,耕地紧张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难题,天然纤维的种植难以保证。为保护地球环境,森林和绿地将不能再允许肆意采伐,木材等制浆将受到严格限制,粘胶纤维等再生纤维原料也将受到严格制约。面临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发展的制约因素,纺织纤维必须另觅出路。如尽量不用粮田,而是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纺织天然原料。目前,在我国云南红河州海拔1200米山坡上,北纬28度以南地区种植棉花,一年开花3次,结棉铃3次,是很好的天然纤维原料。此外,尽量开发利用新品种,既不占粮田、不占耕地、保护森林、保护草原又开发利用目前废弃不用的天然纺织纤维。例如植物类的木棉纤维、牛角瓜纤维、莲梗纤维;人工饲养的裘皮动物,如水貂、北极狐、乌苏里貉留种动物蜕毛下来的绒毛等。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两化融合、品牌发展和生态文明是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发展路线、指导思想和重要措施。纺织行业应秉承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原则,紧密结合市场调研、分析,掌握市场需求和动向,努力协同攻关、创新研发,形成稳定的、持续的研发团队和实施计划;尽量采用高性能纤维、新功能纤维、多纤维混纺和交织生产多功能新品种;重视纺织产业延伸产业链,包括纺织纤维品种、规格、初加工及性能和化学纤维原料,纺织辅料、配件及其规格、品种、品质、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重视最终产品的设计、加工、包装、运输、市场。特别是终端产品的市场,这是产品及整个纺织产业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信息来源和最终依据。同时应重视纺织产业链各工序间设计联系的协调和互相配合。

整个纺织产业链应结合成一个整体,建设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和动力、以战略合作为中心的联盟整体,通力合作、互相支持,为统一目标努力工作。大型龙头企业也要重视完整和完善产业链全过程,中小企业更要紧密结合,围绕统一的最终产品形成完整的体系。大企业做“新”、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做“特”,各个企业应真正成为联合统一的创新主体。企业的产品性能、质量要适应社会需求,做到“高、新、特、精、优”。做强制造业的同时向服务业延伸。纺织联合体不一定做得很大,但一定要做强,在国际上起到引领效果,并向服务业延伸,形成制造服务业。

此外,纺织服装业全行业更加需要多学科交叉联合、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创新思路的科技人才,包括信息化、数字化和工程化结合的人才。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性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加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生产规模已趋稳定,开始进行产业重新定位:一方面加快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转移,特别是中西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新的产业集群。比如,江西、湖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地区以及辽宁等东北地区,开始出现服装产业集聚。但是从产量绝对值来看,中西部地区还远未能成长为支撑我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经过2015年的大浪淘沙之后,2016年的中国服装行业,较大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的影响力,尤其是一些经过多年的市场搏杀并且因此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而小企业由于自身处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存”问题显得更为急迫,因此对眼前利益的渴望会越来越强烈。在相当长时期内,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的地位不会变,基于比较成本层面的国际竞争优势正在进一步转换为产业链层面的国际化新优势。展望2016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前景,在终端需求难有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转型仍然是纺织服装行业的热点。

2016年行业外部因素有望改善,棉价和国际原油持续低位,有助于企业成本维持稳定;人民币贬值预期将使出口型企业受益,行

业龙头布局海外产能使行业从低成本优势升级至产业链优势。此外,行业“十三五”规划将鼓励智能制造与产业纤维使用量继续增长,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有望迎来业绩改善。

纺织服装行业公司去库存进入尾声,服装消费虽没有回暖,但细分领域已经出现回暖迹象,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渠道整合,渠道更加扁平化,供应链效率提升。一些企业主动削减代理商层级,掌握终端数据和渠道运转情况,降低加价倍率,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最终实现扩大终端销售的目的。其次是平台化,很多企业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成为资源整合者而非生产者,成为连接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大平台,充分提高资源使用率,例如海澜之家、新民科技等。

纺织服装行业尽管有一定的抗周期能力,但随着增速进入新常态,围绕着转型升级,行业一直是资本运作的高发地带,并购转型仍将持续。从转型方向来看,围绕主业延伸产业链形成生态圈、跨界双主业运营仍是转型的主要思路。

2015年下半年开始,受美联储加息预期等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风格突变,在强势美元背景下,行业出口将明显受益于人民币贬值,贬值带来的短期竞争力增强(价格优势)有助于出口订单量的提升,中高端纺织制造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产能规模、产业链配套体系、研发能力以及大量客户等优势,未来,纺织服装产业链多重利好改善业绩。另一方面,本币贬值背景下,以美元结算订单带来的汇兑损益将增厚公司业绩。行业中出口业务占比较大、订

单稳定以及主营业务毛利率较高的公司将率先受益。此外,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等也在加快纺织制造行业走出去步伐,预计2016年行业龙头部分低端产能向东南亚地区的转移以及谋求关税和低成本优势的海外并购行为还将继续。

2015年纺织和化纤行业的低成本有望在2016年使行业龙头受益。2015年随着棉花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棉花平均价格从收储时代的19000元/吨左右的骤降至14000元/吨左右,同时国际油价也出现断崖式下跌,这使得一些前期采购大量高价原料的企业处于亏本销售的局面,随着高价库存消化完毕后,行业成本有望在2016年得到改善。

纺织服装行业处于竞争行业,行业政策对业绩影响有限。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智能制造和产业用纤维有望成为重点发展方向。其中,产业用纤维有望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行业增长空间确定。

“十三五”及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但不会削弱,反而在建设中国制造业强国的大背景下会得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继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民生与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文化创意、引领生活方式的时尚与消费产业,还是高新技术应用、国际化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先导产业。在“两个一百年”目标下,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符合中国国情。

纺织服装产业全产业链简图

三、###市纺织服装产业链现状与发展未来

(一)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和初期,我市的纺织服装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十分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市仅有###第五毛纺厂、###色织二厂、群冠丝绸、新安缫丝厂、马仕服装、蓝盾制服、窑湾毛巾厂等少数几个企业。上个世纪末到如今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市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承接苏南和浙闽等地区纺织服装行业的产业转移,吸纳了一大批

业内实力派企业来###投资建厂,指导帮扶骨干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开展两化融合和智能化技术改造,为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的强劲发展注入了新的巨大的活力。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的纺织服装业发展尤为迅速,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整体规模,产品的种类还是产品的质量比过去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斯尔克纺织科技是我市第一家通过项目招商引进的企业,通过引进喷水织造和差别化纤维制造项目,在化纤纺织产业链的纤维制造环节形成核心,带动了众多生产厂家,沿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集聚,形成富有活力的###化纤纺织产业集群。2006年我市引进科倍集团(###)服装有限公司,随着服装制造产业集群的延伸,纺织产业集群、漂染产业集群等配套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十二五”期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和###市人民政府在超仿棉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方面实现合作。依托龙头企业###斯尔克集团首期5万吨超仿棉生产线的成熟技术工艺基础,逐步形成包括集切片、纺丝、纺织、印染、后整理、服装于一体的100万吨超仿棉产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正在争取尽快在我市建成“国家级超仿棉及配套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了化纤、纺织、针织、家纺、服装及销售等基本完整的产业链。

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涉及棉花加工、差别化纤维制造、缫丝、纺纱、坯布织造(棉、化纤)、服装加工等门类;

主要产品有:皮棉、差别化纤维、白厂丝、棉纱、棉坯布、棉化纤坯布、化纤坯布、丝绸面料、家纺面料、服装辅料、抽丝产品、针织服装、梭织服装、羽绒服、西服套装、衬衫、婴儿服装及鞋帽等。

截止2015年底,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大小共计2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从业人数1.5万人。

其中:

化纤纺丝1家和纺织企业7家,——主要分布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服装加工41家——主要分布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唐店街道、新安街道、棋盘镇、草桥镇及无锡###工业园;

棉纺企业2家--主要分布在合购镇工业聚集区;

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列统企业48家(2015年度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4亿元,利税12.55亿元,利润6.92亿元),工业用电量18500万千瓦时。

行业内已经建有企业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产品设计中心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以上新产品12个。

目前,我市纺织服装行业总体上大而不强,生产企业大多机器设备不够先进,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大多为订单式生产,服装企业较多为来料加工,缺乏自主品牌。在纽扣、拉链、印染等后整理环节产业链不够健全,企业在后整理阶段的运输费用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另外有些企业老板反映我市在工人工资、工业用水用电等方面对比南方纺织服装发达地区也已不存在优势。而且在当前纺织服装行业世界及国内都不太乐观的总体形势下,有不少企业面临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突出问题是,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中小企业居多,领军企业严重匮乏,上下游不配套。家族式企业普遍,管理模式落后,营销渠道单一,经营者知识结构老化,缺乏驾驭人才的能力,高端人才难以落户。缺乏有效的原辅材料、资金、信息、人力资源等的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培养手段,员工没有归属感,流动性很大。电子商务、现代化物流尚未形成。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生产要素成本低,国外的品牌代工厂以及国内外贸服装企业有向东南亚、南亚转移的趋势,加大了我市纺织服装出口订单的难度。较多企业家投资信心不足,企业创新力度小,研发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低,导致企业产销极易受市场环境影响,产品定价缺乏话语权,产品利润率低。

###市纺织产业主要企业产品明细表

从源头原料细分,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链主要分为三条线:

21 ###铭依服饰有限公司

各种服饰(以出口欧美女装为主)70万件 900

22 ###市国泰帝翼服饰有限公司 男上衣12万件、女裤5万条 875

23 ###市美和服饰有限公司 服装加工(主要是日本订单)22万件 700

24 ###市汉宝服饰有限公司 日本女裤100万件、运动背心80万件、风帽衫10万件 500

25 来德福服装加工厂 裤子(主要销往欧美、非洲)100万件 150

印染及后整理

一是以化学纤维为原料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以###斯尔克纤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荣盛达纤维制品科技有限公司、###柏盛家纺有限公司、经纬创拓及###联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等纺织厂为第二环节,###荣盛纺织整理有限公司为第三环节,科蓓服装、利诚纺织、国泰帝翼服饰及翔发服饰###有限公司等服装企业为第四环节,自主品牌服装和互联网+服装定制正在兴起。

二是以天然纤维棉花和蚕茧为原料的为原料的纺织服装产业链:源头原料企业茧站和棉花加工厂规模都较小,纺丝代表企业是###大华丝绸有限公司、###市新邵制丝、金源丝绸、龙鼎茧丝、新启棉纺织品有限公司、腾飞纺织品有限公司等,织布企业的规模企业有###锦虹纺织、风华纺织、###市华泰丝绸、鑫源纺织有限公司等,服装生产企业比较多,如###新佳禾制衣、宏盛服装、成明制衣、###铭依服饰、居雅服饰等。

三是近两年来突出发展的新型材料超仿棉为原料的产业链:“十二五”末,###市人民政府已经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在超仿棉产品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方面开始合作,依托龙头企业###斯尔克集团首期5万吨超仿棉生产线的成熟技术工艺基础,逐步形

成包括集切片、纺丝、纺织、印染、后整理、服装于一体的100万吨超仿棉产能,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争取尽快在###建成“国家级超仿棉及配套产业园区”。

(二)###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方向

根据上述对全球及国内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新情况研究,结合对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的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要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服装产业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涌现,推进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通过供给创新激活消费需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重点发展差别化纤维、超仿棉新材料、绿色节能染整、品牌服装、互联网+服装定制等产业领域,努力打造国内乃至全球具有超强影响力的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链基地。

1、以化学合成纤维为原料的纺织服装产业链

###市以化学合成纤维为原料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全图

1、化学纤维生产企业:

上游企业核心企业下游企业

主要工艺流程为:切片输送—→切片干燥—→并行(共轭)纺丝—→网络—→卷绕—→成品—→包装。

发展重点产品:异收缩复合丝、异彩复合丝、超仿棉复合丝

2、纺织企业(纺纱、织布)

上游企业、产品 核心企业与产

品 下游企业与产品

3、染整企业

染整企业一直是我市乃至苏北空白,自2010年以来,###市一直在筹划立项,###荣盛纺织整理有限公司纺织染整项目自2013年底开工建设,计划于2016年5月份投产,项目投产后可年加工整理2.6亿米中高档纺织面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