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蒿素历史来源应用简介

青蒿素历史来源应用简介

青蒿素历史来源应用简介
青蒿素历史来源应用简介

青蒿素的介绍:

青蒿素(artemisinin)类药物包括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青蒿琥酯(artesunate)、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ether)等,具有抗疟、抗血吸虫、抗心律失常和肿瘤细胞毒性等作用[1],其结构上存在过氧桥基团,在溶液中不稳定,且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低,影响了青蒿素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2]。环糊精(cyclodextrin,CD)中最常见α-,β-和γ-环糊精,能包结多种化合物[3,4],可起到提高药物稳定性、改善药物水溶性、增强药物利用率及使药物缓释等作用[5-7],是改善青蒿素类药物溶解性、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的可行方法[8]。青蒿素类药物的CD包结物研究多集中于包结物的制备与表征实验[9-10]。分子模拟为直观认识包结物从分子机制角度提供了强有力手段。CD包结作用的分子模拟方法包括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11-12]、借助于蛋白质对接程序进行分子匹配对接[13]、利用第一性原理程序计算包结物某些性质[14-15]。理论计算研究CD包结物多集中在计算模拟水溶液中的结合自由能等[16青蒿素 - 简介

化学名:(3R,5aS,6R,8aS,9R,12S,12aR)-八氢-3,6,9-三甲基-3,12-氧桥-12H-吡喃并[4,3-j]-1,2-苯并二塞平-10(3H)-酮

青蒿素晶体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英文别名:Arteannuin、Artemisinine、Qinghaosu

CasNo:63968-64-9

化学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物理性状:无色针状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中可溶解,微溶于冷石油醚,在水中几乎不溶。熔点156-157℃,旋光度+69(c =0.5,CHCl3)。

化学性质:极易被硫酸亚铁还原,易于三苯磷反应。常规状态下较为稳定,但遇强碱则很快溶解,其酯环打开的同时发生重排和分解。[1]

作用及用途:药理学研究表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期有直接杀灭作用,对组织期无效,对实验动物性很低,在机体吸收快,分布广,排泄快。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中国于1969年开始抗疟药研究。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素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2]

1981年10月在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一类新药证书。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2011年9月23日,青蒿素的研究者屠呦呦获得美国纽约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3]

2011年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京举行“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会上授予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奖励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4]

青蒿素来源主要是从黄花蒿中直接提取得到;或提取黄花蒿中含量较高的青蒿酸,然后半合成得到。

黄花蒿

目前除黄花蒿外,尚未发现含有青蒿素的其它天然植物资源。黄花蒿虽然系世界广布品种,但青蒿索含景随产地不同差异极大。据迄今的研究结果,除中国东部、、广西、部分地区外,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生产的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含量都很低,无利用价值。[5]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全球围,目前只有中国酉阳地区武睦山脉生长的青蒿素才具有工业提炼价值。对这种独有的药物资源,国家有关部委从80年代开始就明文规定对青蒿素的原植物(青蒿)、种子、干鲜全草及青蒿素原料药一律禁止出口。

青蒿素 - 提取工艺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剂汽油浸提法。挥发油主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减压蒸馏分离,其工艺为:投料—加水—蒸馏—冷却—油水分离—精油;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基本工艺为: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

青蒿素 - 合成方法

半合成路线

从青蒿酸为原料出发,经过五步反应得到青蒿素,总得率约为35~50%。

第一步:青蒿酸在重氮甲烷/碘甲烷/酸催化下与甲醇反应,再在氯化镍存在的条件下,被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得到二氢青蒿酸甲酯;

第二步:二氢青蒿酸甲酯在四氢呋喃或乙醚溶液中用氢化铝锂还原成青蒿醇;

第三步:青蒿醇在甲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溶液中被臭氧氧化后得到过氧化物,抽干后再在二甲苯中用对甲苯磺酸处理得到环状烯醚;

第四步:环状烯醚溶解于溶剂中,在光敏剂玫瑰红/亚甲基蓝/竹红菌素等存在下进行光氧化合生成二氧四环中间体,再用酸处理得到脱羧青蒿素;

第五步:脱羧青蒿素在四氧化钌氧化体系或铬酸类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得到青蒿素。

全合成路线:可由多种路线对青蒿素进行全合成。如Schmil等1983年报道了一条应用关键化合物烯醇醚在低温下的光氧化反应引进过氧基的全合成路线,反应以(-)-2-异薄荷醇为原料,保留原料中的六元环,环上三条侧链烷基化,形成中间体,最后环合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酯。许杏祥等于1986年报道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途径,其合成以R-(+)-2香草醛为原料,经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生物合成

青蒿素等倍半萜类的生物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途径,可分为三大步:由乙酸形成FPP,合成倍半萜,再酯化形成青蒿素。:FPP→4,11-二烯倍半萜→青蒿酸→二氢青蒿酸→二氧青蒿酸过氧化物→青蒿素。目前在青蒿芽、青蒿毛状根和青蒿发根农杆菌等培养体系中进行的青蒿素合成技术极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青蒿素 - 衍生物

蒿甲醚

青蒿素由于存在近期复燃性高、在油中和水中的溶解度低以及难以制成合适的剂型等不足,需对其结构进行改造,以期在保持青蒿素优良药理作用基础上开发新药,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药效。而合成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二氢青蒿素等克服了青蒿素复燃率高的弊病。

1、蒿甲醚。其抗疟作用为青蒿素的10至20倍,目前其开发成功的剂型蒿甲醚注射液为主要含蒿甲醚的无色或淡黄色澄明灭菌油溶液。

2、青蒿琥酯。是目前唯一的能制成水溶性制剂的青蒿素有效衍生物,给药非常方便。作为抗疟药,不但效价高,而且不易产生耐受性。

3、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有更强的抗疟作用,它由青蒿素经硼氢化钾还原而获得。

青蒿素 - 药理活性

寄生于红细胞的疟原虫

青蒿素发挥药理作用分两步:

1、活化:青蒿素被疟原虫体的铁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桥裂解,产生自由基;

2、烷基化:第一步所产生的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从而死亡。

除此之外,青蒿素还具有其他多种药理活性:

1、抗疟作用——通过产生自由基,对恶性疟原虫红期的生物膜产生严重破坏作用,或与原虫蛋白结合,使之死亡。

2、抗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作用——青蒿素主要破坏卡氏肺孢子虫膜系结构,引起孢子虫滋养体胞浆及包囊出现空泡,线粒体肿胀,核膜破裂,质网肿胀,囊小体溶解破坏等超微结构的改变。

3、保护肺组织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能通过降低脓毒症大鼠肺组织局部的毒素(LP S)水平,抑制和减少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和释放,进而减轻肺组织的损伤。

4、抗孕作用——青蒿素类药对胚胎有较高的选择性毒性,较低剂量即可使胚胎死亡而导致流产,有可能被开发为人工流产药物。

5、对肿瘤的作用——二氢青蒿素对白血病、黑色素瘤、结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细胞株高度敏感,能显著下调K562细胞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和mRNA表达,有效抑制K56 2细胞的增殖。

6、抗血吸虫作用——其抗血吸虫活性基团是过氧桥,其药用机理是影响虫体的糖代。

7、治疗弓形虫感染作用——青蒿素主要作用于虫体细胞膜、线粒体及细胞核,继而广泛损伤其膜系结构,造成核膜断裂、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性、质网扩甚至出现核碎裂、核溶解现象。

8、对心血管的作用——青蒿素能明显对抗结扎冠脉引起的心律失常,可使氯化钙、氯仿引起的心律失常发作时间明显推迟,室颤明显减少。

9、抗纤维化作用——与其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降低胶原合成,抗组胺促胶原分解有关。

10、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青蒿素能减少原虫感染动物IgG含量,使脾脏重量减轻,血中补体C3和血清总补体含量降低,控制血空斑和玫瑰花结形成细胞。

11、其他作用——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有显著抑制作用并呈剂量相关性。青蒿提取物还可杀灭阴道毛滴虫和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

青蒿素 - 成品药物

蒿甲醚片(胶囊、注射液)

蒿甲醚注射液

均为蒿甲醚类抗疟药。

功效主治:适用于各型疟疾,但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抢救。

复方青蒿安乃近片

功能主治:用于发热、鼻塞、咽喉肿痛、咳嗽、四肢酸痛及流行性感冒引起的症状

复方青蒿喷雾剂

由青蒿、黄芩、三七等药材配伍而成,从药材成分中提取有效成分生产的中药制剂。

功效主治:具有凉血、止痛、活血化瘀、生肌等功效,能有效治疗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痔脱出者及顽固性痔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青蒿常山颗粒

兽药。

功效主治:抗球虫。主治鸡球虫病。

1、少数病人出现轻度恶心、呕吐、腹泻。

2、个别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3、肌肉注射部位较浅时可致局部疼痛与硬结。

4、过量可出现红细胞减少、外周网织红细胞消失、心肌损伤与肾上皮细胞肿胀。

5、有胚胎毒性,孕妇慎用。

磷酸哌喹

硝喹

甲氟喹

哌喹

咯萘啶

青蒿素

双氢青蒿素蒿甲醚

塞克硝

糖酸二氯尼特卡巴胂

喹碘方比拉米可

二氯尼特

去氢依米丁

石蒜碱

依氟鸟氨酸

胡米溴铵

四米唑

林旦

克罗米通

哌硝噻唑

乙酰胂胺

六氯对二甲苯硫氯酚

没食子酸锑钠

酒石酸锑钾

呋喃丙胺

枸橼酸乙胺嗪

依西酸喷他脒

乙胺嗪

呋喃嘧酮

葡萄糖酸锑钠

喷他脒

溴噻乙啶片

盐酸左旋咪唑栓

哌嗪

噻嘧啶

左旋味唑

甲苯咪唑

奥苯达唑

阿苯达唑

咪多卡

?

莫昔克丁

美替立啶

硫氯酚

抗疟药

阿菲地喹 | 复方奎宁 | 磷酸咯啶 | 磷酸咯萘啶 | 磷酸哌喹 | 硝喹 | 甲氟喹 | 哌喹 | 咯萘啶 | 青蒿素 | 双氢青蒿素 | 蒿甲醚 | 青蒿琥酯 | 奎宁 | 无味奎宁 | 阿莫地喹 | 伯氨喹 | 乙胺嘧啶

为本词条添加视频和组图相关影像

注释与参考:

[1]^聪慧制药工业网

ht t p://i nf o.pha

-17];......(本文共计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

世界卫青蒿素

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使用单方青蒿素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注:中国科学家早在1981年世卫组织在召开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学术讨论会上就提出了研发复方青蒿素以防止和延缓抗药性出现的设想,但并未受到重视,中国遂开始自行研发复方药物,成功开发出复方蒿甲醚等系列复方药。2005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指出研究发现使用单方青蒿素的地区疟原虫对青蒿素敏感度下降,这意味着疟原虫有开始出现抗药性的可能,世卫组织才对我国的建议加以重视,开始全面禁止使用单方青蒿素。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科2011年9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学家的远见卓识7页)

20 青蒿素发现始末

青蒿素发现始末(图) 青蒿素青蒿素化学结构 新华社纽约电: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青蒿素发现于1972年,时过四十年才被授以国际大奖,原因何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统计:全球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时间和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生命。 青蒿素出自一种名叫青蒿的小草。此草在中国南、北方通见,真正的贱如草芥,它怎么成了千古疟魔的克星?早在2002年3月8日,记者就曾经采访过这位默默奉献的女科学家。在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里,屠呦呦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她苦斗疟魔的艰难历程。 战场告急 全国搜寻抗疟新药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药学系后,进入直属卫生部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生药、炮制入化学等中药研究。1959年,她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两年半后,她成为中、西医药学兼通的医药化学工作者,为她日后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打下了基础。 1965年,越南战争爆发。美、越两军苦战在亚洲热带雨林,疟疾像是第三方,疯狂袭击交战的双方,万千官兵逃过枪林弹雨,却被疟疾击倒,即使活命者,也丧失了战斗力。 疟疾病原疟原虫是一种真核生物。它潜于雌蚊体内,雌蚊叮人时,它将长梭形孢子随雌蚊口液注入人体。孢子进入人体后随血流前进,首先侵入肝细胞,以肝细胞质为营养,在肝细胞内发育和裂体生殖,然后逸出坏死的肝细胞,钻入红血细胞,再在红细胞内继续生长、裂殖。人体大量红细胞破裂,加之裂殖子代谢物释放到血液里,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反应,高热,寒战,贫血,脾肿大,直至死亡。这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蚊虫肆虐处,总有它的魔影,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 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

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及一系列发展应用教案

青蒿素的发现,提取及一系列发展应用 1.时代背景:时代背景.mp4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 什么是青蒿素时代背景.mp4 ◆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33,组分含量:C 63.81%,H 7.85%,O 28.33%。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青蒿素(Artemisinin)又名黄蒿素,是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34,具有过氧键和δ-内酯环,有一个包括氧化物在内的1,2,4-三恶烷结构单元,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罕见的,它的分子中包括7个手性中心。青蒿素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56~157℃,易溶于氯仿、丙酮、乙酸乙酯和苯,

可溶于乙醇、乙醚,微溶于冷石油醚,几乎不溶于水。因其具有特殊的过氧基团,对热不稳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分解。 3.为什么要选用青蒿治疗疟疾? 疟疾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疾病。我们的先人对它还是有一定办法的。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疟疾的治疗方药,原文如下: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意思是,用一把青蒿,以二升的水浸渍以后,绞扭青蒿,取得药汁,然后一次服尽。可别小看这几句话,它说明,我们的古人对于青蒿截疟已经有了很深入的认识。 4.验证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实验: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不同?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接下来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屠呦呦和青蒿素英语介绍

Tu Youyou& Artemisinin For the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青蒿素), a drug therapy for malaria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2011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honors a scientist who discovered artemisinin and its utility for treating malaria. Tu Youyou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developed a therapy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 artemisinin-based drug combination is now the standard regimen for malaria,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lists artemisinin and related agents in its catalog of "Essential Medicines." Each year, several hundred million people contract malaria. Tu led a team that transformed an ancient Chinese healing method into the most powerful antimalarial medicine currently available. Malaria has devastated humans for millennia, and it continues to ravage civilizations across the planet. In 2008, the mosquito-borne parasites that cause the illness, Plasmodia, infected 247 million people and caused almost one million deaths. The ailment strikes children particularly hard, especially those in sub-Saharan Africa. It affects more than 100 countries—including those in Asia, Latin America, the Middle East, parts of Europe—and travelers from everywhere. Symptoms include fever, headache, and vomiting; malaria can quickly become life-threatening by disrupting the blood supply to vital organs.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duces disease incidence, prevents deaths, and cuts transmission. In the late 1950s, the WHO embarked on an ambitious project to eradicate malaria. After limited success, the disease rebounded in many places, due in part to the emergence of parasites that resisted drugs such as chloroquine that had previously held the malady at ba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a secret military project that aimed to devise a remedy for the deadly scourge. The covert operation, named Project 523 for the day it was announced—May 23, 1967—set out to battle chloroquine-resistant malaria. The clandestine nature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olitical climate created a situation in which few scientific papers concerning the project were published for many years, the earliest ones were not accessible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many details about the endeavor are still shrouded in mystery. Almost every new antimalarial drug has initially slashed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and then the parasites stop succumbing to it. At that point, sickness and death rates climb again. Small pockets of resistance to artemisinin-based compounds have already cropped up in Western Cambodia. To avoid resistance, patients typically take two drugs that attack the parasite in different ways, and since 2006, the WHO has discouraged use of artemisinin compounds as solo therapies. The organization now recommends several combination treatments, each of which contain an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的发现及发展历程 青蒿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高效、速效抗疟药。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适用于间日疟及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型疟均有良效。其退热时间及疟原虫转阴时间都较氯喹短,对氯喹有抗药性的疟原虫亦有效。 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风云突起,东西方冷战进而发生一系列“热战”。美国为寻求与苏联的均势介入越南战争。当时交战双方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枪林弹雨而是传染病:倒在枪林弹雨中的士兵远没有因为疟疾而失去战斗力的人数多。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所谓“瘴气”之地,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唐朝时期李宓攻打南诏、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元史列传第四十三有云“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经过如此多的战争,这里的疟原虫似乎也比其他地区的同类更为强壮,当时疗效最好的药物氯喹已经无效。寻找更好的治疗药物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为支援越南,提供了大量物资上的支持,其中就包括了抗疟疾药物的开发。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解放军总后勤部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由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和有关省、市、自治区的数十个单位组成了攻关协作组,协作组的常设机构也因此称为523办公室。500多名科研人员在办公室的统一部署下,从生药、中药提取物、方剂、奎宁类衍生物、新合成药、针灸等六个大方向寻求突破口。但当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科研工作开展极端困难:工作组1967年~1969年间共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都没有取得进展。 有趣的是,美国当时也在积极开展抗疟疾药物的研究,他们当时的理论是抗疟疾药物必含杂环,据此测试了20万种化合物,结果都不太理想。

当时中国本身的疟疾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越南战争结束后,523项目继续开展。1969年1月21日,北京的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参加523项目,屠呦呦教授任科研组长。她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整理出一册《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中医研究院的研究者用低温萃取的方法得到了可贵的青蒿素晶体。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魏振兴也注意到了青蒿的抗疟功效,1970年他选取山东本土生长的黄花蒿作原料,试图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1971年研究人员采用醋酸乙酯等作介质提取到了白色结晶物,但仍不是纯的单体,熔点不固定。直到1973年11月,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的提取工艺才成熟,研究人员通过重结晶,得到了纯度达99.9%的结晶体,测得熔点为156度。 第三家从事青蒿素提取工作的单位是云南省药物研究所。1972年底,云南523办公室主任傅良书从北京带回消息,说中医研究院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中含有一种可能会对疟疾有效的成分。1973年新年,罗泽渊在云南大学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同属的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她采了一大把回来,制备了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并顺利地获得了数种结晶体。从事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惊讶地发现编号为结晶体3的化合物能彻底杀灭小鼠血片中的疟原虫。经过进一步的药效学、药理学研究,到3月底,研究组证实了3号结晶体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苦蒿的植物标本经分类专家吴征镒鉴定,定名为菊科蒿属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蒿素。这是523项目中首次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虽然起步最晚,但进展最快,在三家单位中最早得到纯的青蒿素单体,并发现了优质青蒿产地、发明了后来广泛应用的溶剂汽油提纯法,为进行药效、毒理、药理及临床试验提供了充足的青蒿素,极大地加速了整个项目的进展。

东辽县街道、社区、乡镇、村

东辽县街道、社区、乡镇、村(名单) 东辽县共有3个街道、13个社区、234个行政村 4个街道:白泉街道、辽河源街道、安昌街道、平岗街道 13个社区:新城社区、中城社区、镇南社区、站前社区、东桥社区、西桥社区、万兴社区、六马社区、大营社区、云顶社区、安恕社区、新兴社区、津城社区 白泉镇:21个行政村:树安村、青龙村、兴隆村、兴泉村、清河村、仁爱村、和平村、赵家村、永清村、保善村、集贤村、连泉村、德忠村、安全村、安池村、白泉村、柳树村、光明村、明义村、东柳村、西柳村 辽河源镇:辽河源街道36个行政村:永平村、安乐村、福兴村、公平村、安城村、安西村、安北村、康宁村、安平村、东平村、久安村、腰堡村、长治村、大架山村、合兴村、荣华村、潘家村、仁家村、太安村、峰岗村、居安村、英武村、培英村、新泉村、怀安村、保安村、福安村、泉永村、中宁村、金星村、北化村、新城村、育英村、快乐村、前平村、安中村 安石镇:安昌街道24个行政村:中香村、后香村、前香村、先进村、朝阳村、永长村、乐群村、增产村、东道村、众志村、尚志村、芦丰村、石峰村、河北村、文化村、大兴村、牛心村、湾月村、杏木村、柳河村、依云村、菠叶村、草庙村、路岗村、

泉太镇:六马社区12个行政村:德丰村、德仁村、德智村、三树村、马良村、六马村、黎明村、长西村、杏树村、新农村、大顶村、老营村 平岗镇:大营社区10个行政村:石咀村、承恩村、身安村、共安村、平安村、悦安村、榆田村、老龙村、大营村、前进村 云顶镇:云顶社区13个行政村:李店村、中泉村、河湾村、河信村、进步村、杂木村、云顶村、双城村、水缸村、东沟村、西园村、杨家村、金山村 安恕镇:安恕社区19个行政村:曲家村、杏山村、黄羊村、车道村、岳家村、乌龙村、花园村、毕家村、北安村、小城村、城仁村、关门村、乌鸣村、李趟村、泉眼村、石驿村、彩岚村、大道村、长兴村 建安镇:新兴社区23个行政村:安仁村、亮甲村、安义村、革新村、育仁村、万英村、向荣村、忠实村、杨树村、富水村、向化村、桦川村、营厂村、东必村、大湾村、井福村、安山村、双山村、金波村、香泉村、永胜村、于泉村、力耕村 渭津镇:津城社区20个行政村:渭渡村、宫家村、乔家村、尚义村、前凉村、后凉村、三星村、小良村、福民村、福禄村、福胜村、增福村、化皮村、年丰村、牟家村、陈家村、大于村、仁恕村、正俗村、恭和村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_作文素材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感谢您的阅读! 疯狂印象: 2011年9月, 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为我国生物医学写下了新篇章。她荣获了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填补了华人多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屠呦呦用“抗疟神药”青蒿素拯救千万人的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写下一段传奇。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参加工作后,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时期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不仅如此,屠呦呦还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是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屠呦呦在工作中表现出色,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他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她翻阅历代本草医书,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包括青蒿在内。可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治疗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研究也一度陷入僵局。后来,她再一次将注意力转向古老的中国智慧,

屠呦呦与青蒿素课稿

实用类文本阅读精选试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

青蒿素综述

青蒿素综述 刘兵情 (井冈山大学11级药本(1)班学号:111116023) 摘要: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1], 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本文简要介绍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药源、生物合成、应用前景和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药理活性,重点在于介绍青蒿素生物合成过程。 关键词:青蒿素发现过程药源生物合成药理活性前景 引言:青蒿素是在科研计划组织下,全国多部门、多学科专家尽心协作、相互 配合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继承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2]。青蒿素主要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吸血虫等药理作用[3]。青蒿素生物合成三个阶段分为从乙酰辅酶A 到法呢基焦磷酸的“上游”途径、从法呢基焦磷酸到双氢青蒿酸的“中游”途径和从双氢青蒿酸到青蒿素的“下游”途径,其中上游途径青蒿及其他高等植物与酵母等真核微生物完全相同,因而只需在酵母中额外增加一个青蒿素合成代谢支路, 就能让酵母全合成青蒿素。而中游的酶促反应在酵母中已经完全建立,下游途径的反应条件在酵母中则未建立[4]。而且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和葡萄膜炎免疫治疗上也具有应用前景 。 一.青蒿素药物来源 1967 年北京《5·23 抗疟计划》付诸实施, 1969 年1 月北京中医研究院加入 5·23 计划,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 在全国多个研究单位协作下, 组织植物化学与药理学等专业200 多人参加, 并与中医药工作者密切合作[5].从追索我国历代抗疟方剂入手, 科研组调查了 2 000 种中草药制剂, 从中选出可能具抗疟活性的达640 种. 余亚纲梳理开列了有808 个中药的单子,其中有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6]共用约200种国产草药制成380 多种抽提物, 再筛查它们对小鼠疟疾模型的疗效,但实验不易获得明显结果[7]军事医学科学院用鼠疟模型筛选了近百个药方,青蒿提取物的抑制率虽达60%~80%, 而效力不够稳定[6]继后, 研究组经余亚纲和顾国明复筛, 肯定了青蒿的抗疟作用[8]他们也研究了中药常山,其抗疟作用虽强, 但呕吐的副作用亦强而妨碍推广应用. 转折点出现在黄花蒿的抽提物. 传统中药青蒿包括两个品种: 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抽提物能对小鼠疟原虫的生长显示良好的抑制作用;而学名青蒿(Artemisia apiaceaHance)则无任何抗疟作用[7][9],继后的实验中, 上述结果未能重复, 这同中医文献的记载相矛盾. 为解开此疑惑, 再深入查阅古代医学文献, 最后在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找到“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的抗疟记录. 惯常煎熬中药的高温抽提法已破坏了抗疟的活性组分;温度高于60 ℃将使青蒿素完全分解. 在较低温度下进行青蒿抽提后, 获得了很满意的效果[7][9][10]

2018-2019年公主岭市双龙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

2018-2019年公主岭市双龙镇中心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 一、想一想,填一填(填空题) 1. 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诗出自《________》,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_。 (2)荷叶是小水珠的________,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________,是小鱼儿的________。 2. 填一填。 ①________捉空中的害虫。 ②________捉树干里的害虫。③________捉田里的害虫。 ④________捉棉花叶子上的害虫。 3. 选字填空。 节 列 本 条 头 棵 阵 支 几________书 一________车厢 一________雷声 一________火车 一________铁路 一________毛笔 一________桃树 一________黄牛 4. 连一连,填一填。 小路 鲜花 鹅卵石 花花绿绿的________ 五颜六色的________ 干干净净的________。 5. 比一比,组成词语 衰________ 识________ 想________ 哀________ 织________ 相________ 6. 选词填空。 认识 识别 ① 我________他。 ② 这种仪器能________人的身份。 7. 按要求写词语。 (1)仿写词语 偷偷地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填合适词语 吃得________ 急得________ ________地游 8. h 把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________。 (2)________妆成一树高,________垂下绿丝绦。 (3)________烧不尽,________吹又生。 (4)不知________谁裁出,二月________似剪刀。 9. 比一比,在组词 泳 ________咏 ________ 华________花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屠呦呦与青蒿素》读后感】 屠呦呦青蒿素读后感

【《屠呦呦与青蒿素》读后感】屠呦呦青蒿素读后感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拥有波涛澎湃的气势;一棵树只有扎根丛林,才会有参天耸立的丰姿;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会拥有所向无敌的威力。 屠呦呦与她的团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它如一个魔鬼,在一年中使两亿人饱受折磨,它还肆意地夺去了百万余人的性命。屠呦呦临危受命,与她的团队开始奋斗。她们起先编辑了以以640万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集方集》,然而,并没有结果。整个团队不气馁,她们又继续努力着。终于,她们发现了青蒿,在经历过190次的失败后,她成功了,她的团队成功了,她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集体的荣誉与成功靠每一位集体成员的努力,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也离不开集体的帮助。这次发现青蒿素,屠呦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集体的每一个人都功不可没。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过: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她深知:没有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你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 在运动会的接力赛上,是大家默契配合,一起挥洒汗水,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换成一个人去与一个集体对抗,那会怎么样呢?在拔河的赛场上,是大家的相互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拔捯对手,取得成功。如果换成一个人去与一个集体对抗,结果会怎样呢?在一艘不动的大船上,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把大船划动。如果换成一个人,结果又会怎样呢?其实,很多的事情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个人与集体就像一对孪生子,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小溪不奔向大海,终有一天会枯竭,而大海容纳不下百川,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气象。没有谁是完美的,万能的。只有与人合作,融入集体,每个人才有可能成功。 感谢您的阅读!

雷锋镇基本情况介绍

雷锋镇基本情况介绍 雷锋镇是伟大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同志的故乡,是省会长沙的西大门、先导区的核心区,下辖五村一社区, 总面积60.2平方公里,总人数30700人。雷锋镇地呈丘陵状态,森林覆盖率为35%,自然风光绮丽。距市委、市政府仅7公里,长沙火车站15公里,长沙千吨级湘江码头20公里,黄花机场35公里。境内319国道、金洲大道贯穿东西,长常高速、绕城高速穿镇而过,与京珠高速、上瑞高速紧密相连,雷高公路、雷莲公路纵横南北,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纪念馆坐落其中,湖南省党史馆正在建设中,政治人文优势独特。自1992年批准建镇后,雷锋镇一直是国家建设部、省、市小城镇建设的重点乡镇,并将雷锋的整体建设纳入到了长沙市的总体规划建设之中。目前,雷锋镇是长沙市城市规划“一主两次四组团”中“两次”之一“河西新城”的重要组团部分,处于先导区的发展规划“四区一极”的重要核心地位,同时也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域。2006年7月被评为长沙市“十大魅力乡镇”和经济发展“十快乡镇”;2008年4月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8年、2009年获区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2010年镇域财政过亿元、人均收入过万元;“十二五”期间,雷锋镇以“主攻城乡一体化,建设省会西大门”为目标,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奋发赶超,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末必将向雷锋同志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荷花塘社区简介 荷花塘社区位于雷锋镇集镇中心,319国道两旁,东临东方红镇,西抵桥头铺村,南北与雷锋村相邻。2003年10月区划调整,由原龙回塘居委会、荷花塘居委会合并而成。辖7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7150人,其中非农户口2682人,流动人口12000人,支部党员54人,下设5个党小组。 荷花塘社区东紧靠市绕城线,319国道(枫林三路)贯穿东西,目前社区内规范命名的道路有:文明路、正兴路、荷花塘路、安庆路、龙回塘路、欣鑫(南北)路、清泉路等。交通十分便利。社区建有标准垃圾站两个,新建一个公共厕所。现已安装垃圾桶120个,路灯安装120盏,公共设施建设完善。 荷花塘社区是雷锋镇开发建设的前沿阵地,镇政府驻在其中,小城镇建设已成规模。目前,英伦山庄、银华山庄商住楼盘环境优雅;雷锋农产品市场、机电市场个体商业、超市市场繁荣;项目单位鸿泰医药、欣迪电子原件厂、金安公司、三元公司等企业产业兴旺,文化休闲、娱乐开展得活跃;工商、税务、公安、金融、卫生医疗等单位服务周全,雷锋客运公司开通了多条线路通往市区、方便了群众;雷锋小学、雷锋职业中专学校教学条件优厚,尤其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雷锋纪念馆坐落其中。目前,社区享受自来水服务人口占常住人口的90%以上,享受社会保障的人口有2200人,其中享受低保对象的有26户54人。

青蒿素的历史与发展

青蒿素的历史与发展 作者:锋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号: 手机: 邮箱: 摘要:疟疾肆虐人间,全世界都在寻找对抗疟疾的方法。中国也抓紧研制新药。屠呦呦临危受命,研制抗疟新药。通过对中国古籍的研究,古籍中所记载的青蒿让屠呦呦找到了对抗疟疾的曙光,通过多年研究,屠呦呦成功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大批人的性命。接着,屠呦呦继续深入研究,成功研制出青蒿素类衍生药物,大大提高了青蒿素的疗效。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拉斯克-底巴克临床医学研究奖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键词:屠呦呦;青蒿素;疟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首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屠呦呦教授的荣誉,更是所有参加青蒿素研究的科研人员的荣誉,是全国中西医药工作者的集体荣誉,是伟大祖国、伟大人民的荣誉。 青蒿素是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的基础上,在中药研究中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科学、理论、方法、手段,充分体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从千百年来古人与疟疾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中,从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民间验方等伟大宝库中,经过不懈努力,江里淘沙,沙里淘金,从千百个复方、单方、古方、验方中找到治疗疟疾的有效物质,并精制成治病救人的好药——青蒿素。 成功研制出青蒿素说明这项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科研思路是合理的,理论方法、手段是科学的。提高了中医药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医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推进了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中西医药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有了空前大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进作用。为中医药未来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更为全世界几亿疟疾患者研制出新一代安全、有效的创新药,使防疟抗疟工作有了划时代的进展。 一、中药青蒿简介 青蒿为常用中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青蒿资源是中国具优势的药材资源。中药青蒿具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之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中国现有最早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以草蒿为青蒿之别名,列为下品。中药青蒿为传统清热解暑药,其功用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如《图经本草》载“青蒿,治骨蒸潮热,古方多单用之”。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首见于一千多年前东晋葛洪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青蒿素的发现及其获奖启示 摘要:青蒿素的发现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屠呦呦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的发现中作出重大贡献而获得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和化学结构确定的简单介绍谈几点教学思考。 关键词:青蒿素化学结构发现过程化学教学天然产物 世界上影响人数最多的疾病并非现在深受关注的艾滋病,而是一种堪称“历史悠久”的疾病——疟疾,也就是俗称的“打摆子”,同时,它也是当今除艾滋病外,上升趋势最为显著的一种传染病,每年2~3亿人感染此病,200多万人死亡。19世纪从南美洲金鸡纳树皮中得到的奎宁曾成为最有效的药物,治愈了众多的疟疾患者。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模仿奎宁基本结构而合成的一批新药如氯喹、伯喹也曾救治过无数的病人。但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抗药性疟原虫后,以往常用的抗疟药(如氯喹、磺胺、奎宁等)的效果便不复存在,以至于造成了无药可医的局面,特别在东南亚、非洲地区情况更为严重。青蒿素类药物的出现以其副作用低且不易产生抗药性而被誉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 2011年的9月23日,我国81岁高龄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被授予2011年度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1.青蒿素发现与获奖意义 1.1青蒿素的发现 青蒿是传统中药,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有青蒿作为药物的文字记载。青蒿为常用中药,是一年生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中药青蒿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之功效,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青蒿素又名黄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原有的药物产生抗体而使这些药物失效,我国政府临时组织“523”工作组,专门寻找新的抗疟药,但没有找到有效药物。1969年原本处于科研停顿状态的中医研究院应“523”办公室的请求,中途加入了这一研究行列,屠呦呦研究员临危受命,承担抗疟新药研究的重任,终于在1971年成功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 1.2青蒿素的获奖意义 青篙素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中国继麻黄素之后的第二大医学贡献,其突出贡献是突破了60多年来“抗疟药化学结构不含氮(原子)就无效”的传统医学观念,发现了迥异于以前的新型化学结构,其快速、高效、无抗药性、低毒的特征令全

吉林行政区划

松原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市人民政府驻宁江区沿江路。 宁江区 乾安县(乾安镇)长岭县(长岭镇)扶余县(三岔河镇)(陶赖昭)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前郭尔罗斯镇) 白城市太平川辖1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洮北区。 洮北区(五叉沟 大安市(大赉)洮南市 镇赉县(镇赉镇)通榆县(开通镇)(瞻榆)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头山辖6个县级市、2个县。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延吉市。 延吉市(朝阳川、布尔哈通河)图们市敦化市(威虎岭、秋梨沟、榆树川、新开岭、太平岭、哈尔巴岭、穆赫额、大石头、牡丹岭、松乙岭、大桥)龙井市(老头沟、白石拉子、铜佛寺)珲春市(柳树河子) 和龙市(三江口) 安图县(明月镇)(老松岭、茶条沟、榆树川、南沟、大沙河)汪清县(汪清镇)(明月沟、春阳、北荒沟岭北荒岭、骆驼山、天桥岭、十里坪、罗子沟、嘎呀河、大兴沟) 吉林市:南沟 南阳是延边的吗????? ?长春概览 ? ?2006年长春市行政区划 ?2005年长春市行政区划 ?长春市概况地图 ?长春市历史沿革 ?南关区 ? ?南关区概况地图 ?长通街道 ?永吉街道

?新春街道 ?民康街道 ?自强街道 ?南岭街道 ?曙光街道 ?桃源街道 ?鸿城街道 ?明珠街道 ?临河街道 ?玉潭镇 ?永兴街道 ?宽城区 ? ?宽城区概况地图?宽城区历史沿革?新发街道 ?站前街道 ?南广街道 ?东广街道 ?群英街道 ?兴业街道 ?凯旋街道 ?团山街道 ?柳影街道 ?兰家镇 ?米沙子镇 ?万宝镇 ?兴隆山镇 ?朝阳区 ? ?朝阳区概况地图?朝阳区历史沿革?南站街道 ?桂林街道 ?南湖街道 ?永昌街道 ?重庆街道 ?清和街道

《屠呦呦与青蒿素》阅读练习及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①2015 年10 月5 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 月6 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 年12月30 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

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 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 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 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 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⑤我国从1967 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 年,39 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 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 多种中药的380 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