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 811-2011

北京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 811-2011

北京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 811-2011
北京市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 811-2011

ICS13.080

Z 50

备案号:31296-2011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811—2011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Screening Levels for Soil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Sites

2011-08-09发布2011-12-01实施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2)

5 监测 (5)

参考文献 (1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友亚、李发生、李立新、黄海林、曹云者、颜增光、张超艳。

II

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潜在污染场地开发利用时是否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的判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本。

GB 7486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第一部分:总氰化物的测定

GB/T 14550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7134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HJ 491 土壤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05 土壤和沉积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7.4 土壤和沉积物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

DB11/T 656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EPA Method 200.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水和废物中的金属和痕量元素(Determination of Metals and Trace Elements in Water and Wast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ic)

EPA Method 200.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水和废物中的痕量元素(Determination of Trace Elements in Waters and Waste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 Mass Spectrometry)EPA Method 1613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测定四至八氯代二恶英和呋喃(Tetra- through Octa-Chlorinated Dioxins and Furans by Isotope Dilution HRGC/HRMS)EPA Method 7196 比色法测定六价铬(Chromium, Hexavalent (Colorimetric))

EPA Method 7473 热解齐化-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固液态介质中汞的含量(Mercury in Solids and Solutions by Thermal Decomposition, Amalgamation, and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EPA Method 8015 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非卤代有机物(Nonhalogenated Organics using GC/FID)

DB11/T 811—2011

2 EPA Method 8081 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by Gas

Chromatography)

EPA Method 8082 气相色谱法测定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by Gas Chromatography)

EPA Method 8141 气相色谱法测定有机磷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

EPA Method 8260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EPA Method 8270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EPA Method 9012 离线蒸馏法测定总氰和可氯化氰(Total and Amenable Cyanide (Automated Colorimetric,with Off-Line Distillation))

NIOSH Method 7400 利用位相差显微镜测定石棉及其他纤维物(Asbestos and Other Fibers by PCM)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场地 site

某一地块范围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场地上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3.2

污染场地 contaminated site

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或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活动,造成场地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人体健康可接受风险水平的场地。

3.3

潜在污染场地 potentially contaminated site

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有毒有害物质或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活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场地。

3.4

筛选值1) screening level

判定是否开展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的启动值。

4 筛选值及使用规则

4.1 筛选值

1)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一般不是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修复目标值应根据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提出。

DB11/T 811—2011

当潜在污染场地用于不同类型土地开发利用时,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见表1。土地利用类型的确定见GB/T 21010。

表1 污染场地土壤筛选值单位为mg/k

序号污染物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

无机污染物

1 砷20 20 20

2 铍 4 4 8

3 镉8 9 150

4 铬250 800 2500

5 铬(VI) 30 30 500

6 铜600 700 10000

7 铅400 400 1200

8 汞10 10 14

9 镍50 80 300

10 锌3500 5000 10000

11 锡3500 7000 10000

12 氰化物300 350 6000

13 氟化物650 650 2000

14 石棉7000 10000 10000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15 二氯甲烷12 21 18

16 苯0.64 0.64 1.4

17 甲苯850 1200 3300

18 乙苯450 890 860

19 氯仿0.22 0.22 0.5

20 溴仿62 62 220

21 氯苯41 93 64

22 四氯化碳 2.0 2.4 5.4

23 1,1-二氯乙烷140 360 200

24 1,2-二氯乙烷 3.1 3.7 9.1

25 1,1,1-三氯乙烷580 1300 980

26 1,1,2-三氯乙烷0.5 0.5 15

27 1,1,2,2-四氯乙烷 1.6 6.8 6.8

28 三氯乙烯7.5 9.5 9.2

29 四氯乙烯 4.6 6.7 12

30 二溴乙烯0.19 0.23 1.4

31 苯乙烯1200 2200 2700

32 二甲苯(总)74 190 100

33 氯乙烯0.25 0.3 1.7

DB11/T 811—2011

4 表1 污染场地土壤筛选值(续)单位为mg/k

序号污染物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

34 氯甲烷12 12 25

35 1,2-二氯乙烯(顺式)43 150 390

36 1,2-二氯乙烯(反式)150 240 360

37 1,1-二氯乙烯43 100 61

38 1,2-二氯丙烷 5 5 50

39 1,2,3-三氯丙烷0.05 0.07 0.5

40 二溴氯甲烷 5 6 50

41 一溴二氯甲烷 6 8 70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42 六氯苯0.2 0.3 1

43 苯胺 4 10 4

44 硝基苯7 9 35

45 苯酚80 200 90

46 2,4-二硝基甲苯0.6 0.7 1

4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50 1800 800

48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3 25 30

49 邻苯二甲酸正辛酯500 700 9000

50 萘50 60 400

51 菲 5 6 40

52 蒽50 60 400

53 荧蒽50 60 400

54 芘50 60 400

55 ?50 60 400

56 芴50 60 400

57 苯并[b]荧蒽0.5 0.6 4

58 苯并[k]荧蒽 5 6 40

59 苯并[a]芘0.2 0.2 0.4

60 茚并[1,2,3-cd]芘0.2 0.6 4

61 苯并[g,h,i]苝 5 6 40

62 苯并[a]蒽0.5 0.6 4

63 二苯并[a,h]蒽0.05 0.06 0.4

64 2-氯酚80 90 350

65 2,4-二氯酚40 50 400

66 2,4-二硝基酚25 35 450

67 2-硝基酚20 30 20

68 4-硝基酚 4 9 4

69 五氯酚 3 4 10

70 2,4,5-三氯酚600 1600 700

71 2,4,6-三氯酚35 40 50

DB11/T 811—2011

表1 污染场地土壤筛选值(续)单位为mg/k

序号污染物住宅用地公园与绿地工业/商服用地

72 4-甲酚60 80 80

农药/多氯联苯及其他

73 多氯联苯0.2 0.2 1

74 二噁英类(PCDDs/PCDFs)0.000002 0.000003 0.00002

75 六六六α0.2 0.2 0.3

76 六六六β0.2 0.2 0.7

77 六六六δ 2 2 3

78 林丹(六六六γ)0.3 0.4 3

79 DDT(包括o,p’-DDT, p,p’-DDT) 1 1 11

80 p,p’-DDE 1 1 11

81 p,p’-DDD 2 2 15

82 狄氏剂0.02 0.03 0.2

83 艾氏剂0.02 0.03 0.2

84 异狄氏剂 4 5 11

85 敌敌畏 1 1 9

86 乐果 2 3 35

87 总石油烃(脂肪族):

88 总石油烃(脂肪族):>C16 10000 10000 10000

4.2 筛选值使用规则

4.2.1 在确定了开发场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情况下,土壤污染物监测值低于筛选值时,该场地可不进行风险评价即可直接用于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再开发利用;当监测值超过筛选值时,应进行风险评价。

4.2.2 当筛选值应用于除表1中的其他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时,可根据具体的暴露情景,选用与表1中暴露情景相近的土地利用类型筛选值。

5 监测

5.1 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按照DB11/T 656执行。

5.2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按表2执行。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无机污染物

1 砷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4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5 ICP-AES EPA 200.7

DB11/T 811—2011

6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1 砷ICP-MS EPA 200.8

2 铍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3 镉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GB/T 17140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4 铬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491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5 六价铬比色法EPA 7196

6 铜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7 铅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GB/T 17140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8 汞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 - EPA 7473

9 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9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10 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 ICP-AES EPA 200.7

ICP-MS EPA 200.8

11 锡ICP-AES EPA 200.7

12 总氰化物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GB 7486(前处理方法参见EPA 9012)

13 氟化物-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14 石棉- NIOSH 7400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15 二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16 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DB11/T 811—2011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17 甲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18 乙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19 氯仿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0 溴仿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1 氯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2 四氯化碳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3 1,1-二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4 1,2-二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5 1,1,1-三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6 1,1,2-三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7 1,1,2,2-四氯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8 三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29 四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0 二溴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1 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2 二甲苯(总二甲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3 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4 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5 1,2-二氯乙烯(顺)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DB11/T 811—2011

8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36 1,2-二氯乙烯(反)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7 1,1-二氯乙烯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8 1,2-二氯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39 1,2,3-三氯丙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40 二溴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41 二溴氯甲烷吹扫捕集-GC/MS HJ 605 GC/MS EPA 8260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42 六氯苯GC/MS EPA 8270

43 苯胺GC/MS EPA 8270

44 硝基苯GC/MS EPA 8270

45 苯酚GC/MS EPA 8270

46 2,4-二硝基甲苯GC/MS EPA 8270

4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GC/MS EPA 8270

48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GC/MS EPA 8270

49 邻苯二甲酸正辛酯GC/MS EPA 8270

50 萘GC/MS EPA 8270

51 菲GC/MS EPA 8270

52 蒽GC/MS EPA 8270

53 荧蒽GC/MS EPA 8270

54 芘GC/MS EPA 8270

55 ?GC/MS EPA 8270

56 芴GC/MS EPA 8270

57 苯并[b]荧蒽GC/MS EPA 8270

58 苯并[k]荧蒽GC/MS EPA 8270

59 苯并[a]芘GC/MS EPA 8270

60 茚并[1,2,3-cd]芘GC/MS EPA 8270

61 苯并[g,h,i]苝GC/MS EPA 8270

62 苯并[a]蒽GC/MS EPA 8270

63 二苯并[a,h]蒽GC/MS EPA 8270

64 2-氯酚GC/MS EPA 8270

65 2,4-二氯酚GC/MS EPA 8270

66 2,4-二硝基酚GC/MS EPA 8270

67 2-硝基酚GC/MS EPA 8270

DB11/T 811—2011

表2 土壤污染物分析方法(续)

序号污染物分析方法方法来源

68 4-硝基酚GC/MS EPA 8270

69 五氯酚GC/MS EPA 8270

70 2,4,5-三氯酚GC/MS EPA 8270

71 2,4,6-三氯酚GC/MS EPA 8270

72 4-甲酚GC/MS EPA 8270

农药/多氯联苯及其他

73 多氯联苯GC EPA 8082

74 二噁英类(PCDDs/PCDFs)GC/MS HJ 77.4

75 六六六α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6 六六六β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7 六六六δ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8 林丹(六六六γ)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79 DDT包括(o,p’-DDT和p,p’-DDT)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80 p,p’-DDE 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81 p,p’-DDD GC GB/T 14550 GC EPA 8081

82 狄氏剂GC EPA 8081

83 艾氏剂GC EPA 8081

84 异狄氏剂GC EPA 8081

85 敌敌畏

GC EPA 8141 GC/MS EPA 8270

86 乐果

GC EPA 8141 GC/MS EPA 8270

87 总石油烃(脂肪族):

88 总石油烃(脂肪族):>C16 GC EPA 8015

注: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暂采用EPA分析方法和《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DB11/T 811—2011

10

参考文献

[1]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86-18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资料讲解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 ⅠPN≤0.7清洁(安全) 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 Ⅲ 1.0<PN≤2.0轻度污染 Ⅳ 2.0<PN≤3.0中度污染 Ⅳ PN>3.0 重污染 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8.4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Y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土壤质量评价体系 1 土壤的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养分和常规化学指标、土壤生物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四类,土壤物理指标中,质地、含水量和耕层厚度使用频数最多,土壤养分与常规化学指标中,有机碳和pH 使用频数最多,土壤生物指标中酶活性、细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使用频数最多,但相比于物理指标和土壤养分和常规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的应用较少,污染物指标中重金属指标的使用频数最多;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中主观法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法的主成分分析占主导地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中综合指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应用的最多。 在我国,土壤质量概念较为广泛,也可理解为土壤肥力、土壤地力、土壤生产力、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通俗地说,土壤肥力、土壤地力和土壤生产力主要关注土壤的肥瘦如何,而土壤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则主要关注土壤干净与否。 2 评价的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可以大致分为:1)物理指标,2)养分与常规化学指标,3)生物指标,4)污染物指标。基于土壤肥力质量(包括土壤地力、土壤生产力)的评价主要依据前三类指标,而基于土壤环境质量与健康质量的评价则主要依据后一类。 3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包括主观法、客观法和主客观综合法三种,主观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模糊分析法和最

小平方法等;客观法包括主成份分析法、均方差法、多目标规划法、最大熵法和简单关联函数法等。 4 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 土壤质量评价应该包括两步:第一是对单一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将具体的指标“实测值”与已有的“标准”进行比较,这有助于了解土壤的实际具体问题所在;第二步是针对所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这是为了了解土壤总体的优劣。 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包括综合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模糊判别法、灰色关联法、神经网络模型法、灰色聚类法、线性回归法、地质累积指数法、物元模型法、T 值分级法。 表1 我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 Table 1 Indicator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 5 评价原则 在土壤质量指标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导性原则,选择对土壤质量影响大的限制性因子; 2)独立性原则,选择的指标之间具有独立性; 3)敏感性原则,选择空间变异大的指标,以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

浅谈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浅谈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0-15T09:33:04.520Z 来源:《知识-力量》6中作者:任建行1 王云2 [导读] 本文简要介绍和分析土壤质量概念及现状以及评价方法和对今后土壤质量研究工作的意见。: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 417000,2.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和分析土壤质量概念及现状以及评价方法和对今后土壤质量研究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土壤质量;评价单元;评价指标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土壤资源受到日益增大得压力。由于目前存在土壤侵蚀严重、有机质降低、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降低、土壤化学和重金属污染、以及由此导致的大气和水体质量降低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土壤质量的概念以及评价的兴趣研究。[1] 中国土壤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耕地占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2,且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 2/3。由于人多地少,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比较彻底,可供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全国耕地面积将进一步减少。要增加粮食产量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只能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土壤质量便成为决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2]只有对土壤质量进行准确评价,才能客观了解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的影响,并及时的调整土地管理措施,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土壤质量的定义 土壤质量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随土地持续利用研究发展起来,并在粮食需求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的形式下越来越受到重视。1995年美国土壤学会认为土壤质量是指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直到20世纪末才提出了土壤质量是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的综合,即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能力、保护环境质量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3]。但仍未建立起对土壤质量量化表征的方法和公认的指标及评价体系。Parr 等几个土壤质量定义的特定用处,可用于评价管理措施对土壤退化和保持的影响[4]。江慧等提出土壤质量的概念有助于区别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力的变化和土壤质量的变化导致的生产力的变化[5]。土壤质量的概念也可用于监测与农业管理有关的可持续性和环境质量的变化。应该指出的是,土壤质量的含义可以因使用土壤不同和管理目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因认识和研究的深入而变化,但在研究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时,为便于比较,必须有相对稳定的指标和方法。 2土壤质量研究现状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第一次土壤普查,因为规模和采集的数据有限,所以资料并不完整。第二次土壤普查是在80年代初,虽然此次规模很大,资料也齐全。但是由于对土壤质量没有完整的认识,只关注了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肥力指标,没有包括土壤的环境和健康指标。3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粮食生产总量从 1978年的3 048亿公斤增至2017年6179亿公斤,占到世界的16%,但是化肥用量占31%,每公顷用量是世界用量的4倍。在这30年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土壤中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增多,土壤退化比较严重。据统计,因土壤侵蚀、肥力贫瘠、盐渍化、沼泽化、污染及酸化等造成的土壤退化总面积约4.6亿h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是全球土壤退化总面积的1/4。[6]这些都对土壤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摸清土壤变化情况,也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对土壤质量的评价做了大量研究,同时评价方法和指标逐渐丰富,研究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周建民分析研究了由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主持完成了“973”项目“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通过对研究对象(生产90%以上的水稻土、红壤、潮土、和黑土)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磷、以及土壤速效钾)和土壤健康以及土壤PH在这20年来变化趋势,从而得出20年来土壤质量的变化。孙云云等提出可以从土壤生物学性质中土壤微生物指标、土壤酶活性指标、土壤动物指标来反映土壤质量健康的变化,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对土壤质量的评价也分成了不同尺度。(1)大尺度的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吴玉红等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有机质、碳酸钙、速效钾、磷酸酶等12项土壤属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该研究区域来说,深松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是比较有效的保护性耕地措施。(2)中尺度的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张杰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于大庆市不同类型土壤的全盐量、阴离子组成、PH 值等指标进行了评价,从而进行了不同土壤质量的评价。(3):小尺度的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黄春雷等研究了在浙江东部沿海受某一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情况,先用单因子指数法计算各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再用內梅罗综合指数法将各种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然后再根据区域土壤环境背景上限值进行判断,最终得到该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 3评价单元 土壤质量评价单元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对象,是评价对象的最小单元,是土地质量评价和级别划分的最小空间单位。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是客观地反映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同一评价单元内应具有一致的土地基本属性,不同的评价单元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可比性。而且评价单元能反映最终的评价结果。所以要合理划分评价单元,并且要匹配已经获得的支撑数据。 划分土壤质量单元一般有4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土壤类型作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三是田块作为评价单元。四是以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的生态组合划分评价单元。张万忠用大连地区204个土种为评价单元揭示了大连地区土壤质量的递变规律,并提出了加速土壤正向演化的措施。朱海燕研究的江汉平原的后湖农场,以村作为评价单元是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单一且地形平坦,各村内部土地差异不大。Sparling 等以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对象,对新西兰的12种土壤进行评价。 4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土壤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自然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的行为和管理措施及其农业实践有关,所以土壤质量不能够直接被测定,但可以通过土壤质量指标来测定。土壤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类型、地理位置、土壤类型、以及土壤内部各种特征的相互作用,土壤质量评价应由土壤质量指标来确定。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是从土壤生产潜力和环境管理的角度检测和评价土壤健康状况的性状、功能或条件。Arshad等认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实现其功能的程度,并且可以测量的土壤或植物的属性。张万忠认为评价指标是指影响

浙江施肥配方,土壤质量评价

文章编号:056423945(2000)0320107204 浙江低丘红壤肥力数值化综合评价研究 吕晓男1,陆允甫2,王人潮1 (11浙江大学土壤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9;2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浙江杭州 310021) 摘 要:对38个田间试验结果,选用11项肥力指标进行.根据作物效应曲线分别建立S 型和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并计算出隶属度值.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求得各肥力指标的权重值.进一步求得土壤肥力综合指标(IFI )和土壤养分肥力指标(NFI ),结果表明,IFI 和NFI 与玉米产量之间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说明综合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关键词:红壤肥力;综合评价;玉米产量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土壤肥力是由众多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因子组成 的综合反映,且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1,2].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土壤肥力时要从总体的观点出发,而不能限于个别的单项肥力因素,也就是说需要有评价土壤肥力的综合性指标.显然单项肥力指标不足以全面表征土壤的肥力水平,更不足以据此来拟定调节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综合措施.由于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复杂性,以往土壤肥力评价方法一般只是给出高、中、低等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等级指标,而缺少土壤肥力的数量化指标.实际上给出的只是土壤属于某一肥力等级水平的绝对概念,而没有相对的含义,这样在同一肥力等级土壤之间就很难比较其优劣[3].土壤肥力的数量化评价是土壤肥力表达的必然趁势,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何同康提出了土壤肥力的评分法,即肥力因素按对肥力贡献大小给以一定的分数,所有肥力因素得分之和表示相应地块肥力的高低[4].耿兴元和唐晓平等研究了土壤肥力的模糊定量化评价(判)[3,5].曹承绵等用等比数列确定肥力指数进行土壤肥力数值化评价[6].孙波等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建立定量的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并结合GIS 绘制出土壤肥力评价图[7].目前有关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研究报导逐渐多了起来,但大多数研究还是局限于人为地划分土壤肥力评价的数量级别和各指标的权重数,然后通过简单的加法和乘法合成一项综合性指标来表示土壤肥力的高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的专业水平,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至今对于综合评价中各参评因素的选定、各肥力因素分级指标的划分以及权 重系数的确定等关键问题,在全国尚无统一的标准,分 歧也较多.本文利用浙江省低丘红壤地区多点玉米田间试验的资料,对红壤肥力进行数值化综合评价,并用38个玉米田间试验的产量来验证综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以寻求适合南方红壤地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方法. 1 研究材料和参评肥力指标选择 38个玉米田间试验分布于浙江省低丘红壤地区 的巨州市、金华市、兰溪市、东阳市、义乌市.供试土壤为低丘红壤旱地,玉米田间试验设不施肥CK 和全肥NPK 二个处理,三次重复.NPK 处理肥料用量为N 1215kg/亩、P 2O 55.0kg/亩和K 2O 1010kg/亩,各试验点生产管理措施基本一致.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可获取 土壤肥力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 全磷 有效磷缓效钾 有效钾 物理和化学环境 p H CEC 粉砂/粘粒粘粒含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图1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收稿日期:19982022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1809) 作者简介:吕晓男(19642),男,浙江东阳市人,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现为浙江大学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土壤肥料. 第31卷第3期 2000年6月 土 壤 通 报Chinese Journal of S oil Science Vol.31,No.3J un.,2000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株洲市天元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综合治理栗雨片区工程 2、责任单位 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3、治理范围 株洲市天元区栗雨片区位于天元区北端栗雨工业园内,其中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范围周围道路包括黑龙江路、规划二路、湘芸路、沿江北路、西环线、珠江北路,总面积313.2万平方米。该区域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综合用地和未利用地,根据株洲市规划,该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4、治理思路 区域内土壤主要是镉超标和铅超标,其中镉超标5倍以上的土壤面积为100%。 (1)对栗雨片区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进行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采用不溶出性土质覆盖固化施工法。

(2)对于栗雨片区部分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和作为教育用地的含重金属土壤,送至土壤修复中心采用淋洗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土壤可以根据栗雨片区规划在重要区域进行回填。 经上述处理后的土壤质量符合或经治理后符合功能转换相关要求,可进行功能转换,按株洲市规划,将转换为居住、办公、公共绿地、工业、市政设施、综合等用地。 5、治理规模 栗雨片区重度污染土壤约占总污染土壤的100%。根据现状调查和分析(具体见7.5节),得出栗雨片区土壤污染的概况如表3-1: 表3-1 栗雨片土壤污染现状明细表 污染土壤治理工程规模用面积乘以平均深度得出土方量,土方量乘以容重的出土壤总质量。经计算得出: 治理以Cd为主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313.2万平方米,平均深度0.25米,约合78.3万立方米,其中75.95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固化处理,对污染严重(超过HJ350-2007中B级标准要求的)、土地规划用途为教育用地范围内的2.24万立方米受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清洗处理。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4394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一、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二、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布点方法 1)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 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 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 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 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 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 反。 3)系统随机 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

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用下列公式可计算所需的样品数: N=t2s2/D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s2 为均方差,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或者从极差R(s2=(R/4)2)估计; D 为可接受的绝对偏差。 2)由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N=t2s2/D2 可变为:N=t2CV2/m2 式中:N 为样品数; t 为选定置信水平(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选定为95%)一定自由度下的t 值(附录A); CV 为变异系数(%),可从先前的其它研究资料中估计; m 为可接受的相对偏差(%),土壤环境监测一般限定为20%~30% 。 没有历史资料的地区、土壤变异程度不太大的地区,一般CV 可用10%~30%粗略估计,有效磷和有效钾变异系数CV 可取50%。 3.布点数量 土壤监测的布点数量要满足样本容量的基本要求,即上述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变异系数和相对偏差计算样品数是样品数的下限数值,实际工作中土壤布点数量还要根据调查目的、调查精度和调查区域环境状况等因素确定。 一般要求每个监测单元最少设 3 个点。 区域土壤环境调查按调查的精度不同可从、5km、10km、20km、40km 中选择网距网格布点,区域内的网格结点数即为土壤采样点数量。

淮南市土壤质量评价课设

摘要 本文通过收集淮南市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基础资料,围绕着淮南市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展开。依据调查所得的84个监测点,13个污染因子,绘制淮南市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图、污染因子浓度的等值线图、环境质量分区图。鉴于淮南市属于重工业城市,矿山开采等活动频繁,因此选取了As、Hg、Cu、Ni、Pb、Cr、Cd、Zn八个重金属因子作为评价因子,以内梅罗指数法进行评价,并绘制了As、Hg、Cu、Ni、Pb五个因子的等值线图。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市主要受到重金属Cu、Ni、Pb污染,大部分区域的环境质量等级为Ⅲ级,应该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对污染进行控制,否则淮南市的环境将更加恶化。

目录

1.前言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门技术,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都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合理的经济布局是保证环境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合理的布局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环境影响评价是从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整体出发,考察建设项目的不同选址和布局对区域整体的不同影响,并进行比较和取舍,选择最有利的方案,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 一般来说,开发建设活动和生产活动,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与破坏,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具体的开发建设或生产活动,综合考虑开发活动特征和环境特征,通过对污染治理设施的技术、经济和环境论证,可以得到相对最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把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限制在最小范围。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环境影响评价可以通过对区域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承受能力等状况。从而对该地区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等做出科学的决策和规划,以指导区域活动,实现^持续发展。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到自然科学和杜会科学的广泛领域,包括棊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然是对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挑战,进而推动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 15618-199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 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达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防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

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3.2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3.3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4 标准值 本标准规定的三级标准值,见表1。表1 土壤环境质理标准值mg/kg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一、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 土壤质量一般定义为: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把土壤质量定义为: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空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因此,“土壤质量是指土壤提供植物养分和生产生物物质的土壤肥力质量,容纳、吸收、净化污染物的土壤环境质量,以及维护保障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土壤健康质量的总和(据曹志洪、周健民)”。 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土壤环境保护,还包括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土壤质量概念类似于环境评价中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从整个生态系统中考察土壤的综合质量。这一概念超越了土壤肥力概念,超越了通常的土壤环境质量概念,它不只是把食物安全作为土壤质量的最高标准,还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与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专家认为:土壤科学的研究除了应继续重视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外,还必须向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健康质量方面转移。 二、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类 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土壤系统组分、状态、结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功能以及时空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指标,即定性指标;另一类是分析性定量指标,选择土壤的各种属性,进行定量分析,获取分析数据,然后确定数据指标的阀值和最适值。 根据分析性指标的性质,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化学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三个方面。 1、土壤物理指标:土壤物理状况对植物生长和环境质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物理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及粒径分布、土层厚度与根系深度、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孔隙度及孔隙分布、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土壤持水特性、渗透率和导水率、土壤排水性、土壤通气、土壤温度、障碍层次深度、土壤侵蚀状况、氧扩散率、土壤耕性等。 2、土壤化学指标:土壤中各种养分和土壤污染物质等的存在形态和浓度,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及人类健康。土壤质量的化学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矿化氮、磷和钾的全量和有效量、CEC、土壤pH、电导率(全盐量)、盐基饱和度、碱化度、各种污染物存在形态和浓度等。 3、土壤生物学指标:土壤生物是土壤中具有生命力的主要部分,是各种生物体的总称,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和植物,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中许多生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状况,也有一些生物如线虫、病原菌等会降低土壤质量。目前应用较多的指标是土壤微生物指标,而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指标正在研究阶段。土壤质量的生物指标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潜在可矿化氮、总生物量、土壤呼吸量、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生物量碳/有机总碳、呼吸量/生物量、酶活性、微生物群落指纹、根系分泌物、作物残茬、根结线虫等。 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农艺指标、微生物指标、碳氮指标和生态学指标。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及填表说明

(资料性附录)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表G.1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 20

影响类型:根据3.2 和 3.3 关于生态影响型和污染影响型的定义确定并记录。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GB/T 21010 识别建设项目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3.4 有关土壤环境敏感目标的定义确定并记录敏感目标,说明敏感目标所在方位和距离。提供土地利用类型图,并在图中标出敏感目标。 影响途径:“大气沉降”主要指由于生产活动产生气体排放间接造成土壤环境污染的影响途径;“地面漫流”主要指由于占地范围内原有污染物质的水平扩散造成污染范围水平扩大的影响途径;“垂直入渗”主要指由于占地范围内原有污染物质的入渗迁移造成污染范围垂向扩大的影响途径;“地下水位”主要指由于人为因素引起地下水位变化造成的土壤盐化、碱化等土壤生态影响后果的途径;“其他”指其他原因造成土壤环境污染或土壤生态破坏的影响途径。 全部污染物:主要是指建设项目经各种途径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特 征因子:主要指建设项目产生或相关的特有因子。 所属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根据附录A 进行项目类别判定并记录。 敏感程度:根据表 1 和表3 进行土壤环境敏感程度判定并记录。 资料收集:按7.3.1 要求进行背景资料收集并记录。 现状监测点位:按照7.4.2 和7.4.3 确定现状监测点位并记录,给出点位布置图。 现状监测因子:基本因子根据土地利用类型选择相对应的标准中规定的常规项目,并结合项目特征和历史情况适当调整;特征因子则根据附录B 影响源与影响因子的识别结果,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土壤环境影响类型、评价工作等级选定。 评价因子:根据现状监测因子确定。 评价标准:按照GB 15618、GB 36600 及其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确定;盐化、酸化和碱化评价标准可参见附录D 中表D.1 和表D.2 确定。 现状评价结论:对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给出是否存在土壤盐化、碱化或酸化现象,当前土壤盐化、碱化或酸化级别的结论;对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应标准要求、是否满足相应土地利用类型的结论,当评价因子超标时,分析其超标原因。 预测因子:按照8.5 的要求选取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和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并在表中记录。 预测方法:根据不同土壤环境影响类型选取适当的预测方法并记录。土壤盐化、酸化、碱化等影响预测分析方法可参见附录E、附录F;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的预测方法可参见附录E,对选用“其他”的应注明具体方法及出处。预测方法可根据实际需要多选。 预测分析内容:土壤环境影响分析应能定性说明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的趋势或程度。采用预测方法进行预测时,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应给出预测因子对土壤环境影响范围的预测值,同时给出引起或加重土壤盐化、碱化或酸化的程度;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应给出预测因子造成土壤环境影响范围的预测值,同时给出预测因子的影响程度。 预测结论:根据8.8 的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对土壤环境影响可接受的情形,按照8.8.1 选取可接受的理由,对土壤环境影响不可接受的情形,按照8.8.2 选取不可接受的理由。 防控措施:根据土壤环境影响的类型、范围和程度,确定拟采取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保障、源头控制、过程防控等防控措施;土壤改良和土壤修复等其他措施可根据需要具体列出。 跟踪监测:根据9.3.2 要求确定监测点数、监测指标、监测频次并记录。 评价结论:在对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现状、影响预测结果、防控措施、土壤环境管理与监测计 划等内容进行总结基础上,从土壤环境影响的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总结与建议。 —————————— 21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8.2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 ⅠPN≤0.7清洁(安全) 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 Ⅲ 1.0<PN≤2.0轻度污染 Ⅳ 2.0<PN≤3.0中度污染 Ⅳ PN>3.0 重污染 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围(x±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8.4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Y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式中N是测定元素的数目,Ci 是测定元素i的浓度, Cis是测定元素i的土壤

土壤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容许含量。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积累,以不致造成作物的生育障碍、在籽粒或可食部分中的过量积累(不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或影响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为界限。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才开始系统研究土壤标准。我国在近几年已开始对农药和某些重金属元素进行土壤标准的研究。 标准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分类:农业土壤化肥标准,颁布日期:1995-1-1,实施日期:1995-12-1,标准类别:GB-国家标准,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号:GB15618-199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1 主题内容与适用于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谁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菜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I类为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到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3.2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3.3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4 标准值本标准规定的三级标准值,见表1。 表1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mg/kg 级别一级二级三级 土壤pH值自然背景<6.5 6.5~7.5 >7.5 >6.5 项目 镉≤ 0.20 0.30 0.60 1.0 汞≤ 0.15 0.30 0.50 1.0 1.5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评价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19课土壤环境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土壤环境评价相关概念、方法及相关标准。 教学基本内容: (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土壤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相关公式的运用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等方法相结合 作业与思考题: 如何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如何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说明:1.教案首页中各栏目内上下尺寸可自行调整。 2.教案首页后续页用河南科技大学教案专用纸书写,或使用A4纸打印。

第十九课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Pedosphere土壤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物质来源于这些圈层,以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着,固体部分包括有机物(来源于生物圈)和无机矿物(来源于岩石圈),液体部分即土壤溶液(水圈的组成部分),气体既包括大气中的气体,还包括土壤生物化学反应释放出的气体(最终进入大气圈)。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宿营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专家表示,“多体检比治病好”,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也需要不断提高。为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的真实“家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确保百姓身体健康,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2006年7月18日联合启动了经费预算达10亿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长三角某地区一处土壤检出的有害物竟达100多种! 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 (1)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 (2)开展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与安全等级划分。把重污染企业周边、工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油田、采矿区、主要蔬菜基地、污灌区、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以及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区域作为调查重点,查明土壤污染的类型、范围、程度以及土壤重污染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污染成因,确定土壤环境安全等级,建立污染土壤档案。 (3)开展全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调查与对比分析。在“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可对比的土壤样品,分析20年来我国土壤背景点环境质量变化情况。 (4)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通过自主研发、引进吸收和技术创新,筛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编制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指南,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的试点示范。 (5)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战略,提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框架,拟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完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安排,今年7月至2007年底是调查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数据分析工作;2008年是调查的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编制调查报告,全面总结和集成调查成果。 第一节概论 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和程序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对策措施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及对策措施 摘要:土壤作为作为的载体,它的环境质量直接维系着农产品安全,对人民身体健康影响深远。近年来,土壤环境质量存在的问题导致多次出现局地人群健康问题。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项目建设过程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的有效防治和控制手段。 一.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是从预防环境保护目的出发,依据建设项目的特征与开发区域土壤环境条件,通过监测调查了解情况,预测影响的范围、程度及变化趋势,评价影响的含义和重大性,并提出避免、消除和减轻土壤侵蚀与污染的对策,为行动方案的优化决策提供依据。 2.评价目的 由于城市用地的复杂性,城市建设除了在原来旧居住用地上进行改造外,许多建设用地原来都是城市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和城郊的农业用地、生活垃圾用地或其他特殊用地(如危险品生产、储运、处理处置等)。这些用地的土壤或多或少受到各种各样的污染物污染,有些甚至是对人体特别有害的危险物质。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和对人体健康伤害事件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城市土地开发中引发纠纷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是合理选址和科学管理的有效有效手段。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生态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3.基本任务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建设项目所排放的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与积累规律提出预测模式,计算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或残留量,预测未来的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建设项目实现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1.基本工作程序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程序与其他要素的评价程序类似。首先主要

关于第十二章 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第十二章土壤质量及其评价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空气与水质量退化给予了较多的关心。但除少数专业科学家外,很少有人关注人为活动对土壤质量的负面影响。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全球土壤质量退化的加剧,以及由土壤质量退化诱发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全球变化,人们才开始重视土壤质量在持续生产中的作用及其与植物、动物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1990年后,连续召开了几次“土壤质量”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出版和发行了一些关于“土壤质量”专著和文章,对土壤质量的定义、评价指标与定量化方法,以及土壤质量评价与土壤特性和土地利用适宜度之间的关系等,提出了很多的新的观点和方法。 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和土壤健康(soil health)这两个词在科技文献中是一个同一词,在科技出版物中交替出现。土壤质量是近年来土壤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一般定义为: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美国土壤学会(1995)把土壤质量定义为: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气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那么如何进一步认识“土壤质量”的概念?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①土壤质量主要是依据土壤功能进行定义的,即目前和未来土壤功能正常运行的能力。土壤的主要功能包括三方面:一是生产力,即土壤的植物和动生物持续生产能力;二是环境质量,即土壤降低环境污染物和病菌损害,调节新鲜空气和水质量的能力;三是动物和人类健康,即土壤质量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的能力。 ②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不仅包括作物生产力、土壤环境保护,还包涵食物安全及人类和动物健康。土壤质量概念类似于环境评价中的环境质量综合指标,从整个生态系统中考察土壤的综合质量。这一定义超越了土壤肥力概念,超越了通常的土壤环境质量概念,它不只是将食物安全作为土壤质量的最高标准,还关系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与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 ③目前对土壤质量尚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即土壤质量内涵与土壤肥沃度涵义的混淆,这与土地利用、生态系统、土壤类型以及对土壤相互作用过程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有关。土壤的功能在于它作为食物的主要生产者,是清洁空气和水的环境过滤器,是地球表层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推进器,是生物多样性的庇护地。一个管理良好的土壤,促进和维护着土壤质量,不仅表现在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也表现在维持着生物学多样性。许多科学家将土壤抵抗环境污染置于土壤质量的首要位置,一个质量优良的土壤具有清除土水污染,并对水、空气的污染物释放减低到最低程度。因此,改善土壤质量的管理还应包括减低污染潜力的技术和方法。尽管土壤质量的原理是全球通用的,但田间或区域水平的管理措施将会有广泛的多样性。 二、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土壤质量是土壤中退化性过程和保持性过程的最终平衡结果,综合了土壤的多重功能。因此,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土壤系统组分、状态、结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功能以及时空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一)选择评价土壤质量参数指标的原则 1.代表性(representative):一个指标能代表或反映土壤质量的全部或至少一个方面的功能,或者一个指标能与多个指标相关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