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义---中外教育简史

讲义---中外教育简史

讲义---中外教育简史
讲义---中外教育简史

中外教育简史讲义(2010/5/9文化路校区)

贵阳学院教育系余水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

本章概述

地位作用本章讲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的起点。如果不研究这段教育史,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教育史,也就不能深刻理解中国教育源远流长的传统。比如原始时期的宗教教育,主要有祭相与巫术活动。祭祀堪称中国“礼”教的起源,而巫术活动在民间的影响亦极为深远,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与此关系密切。再如原始社会末朗出现的学校萌芽,也揭开了中国几千年学校教育的序幕。

当然,原始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虽然已经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具备了社会性的特点,但是依然保留着诸多落后的、原始的特征,是野蛮的而非文明的社会形态。因而人类的教育水平也—f—分低下。同时,由于史料的局限,对原始时期的教育无法作出确切的描述。在古籍中,虽有一些关于原始时期教育的记载,但多数含有传说或后人附会的成分。因此,就重要性而言,本章的内容是无法与其他各章相提并论的。

二、基本概念解释

1.“大房子”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原始祭祀活动可以视为中国“礼”教之渊源。考古学家推断,这种大房子当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就在这里举行。人们通常在这里举行包括祭祀在内的各种活动,接受风俗习惯和原始礼仪的教育。

2.“成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按照古代字书的解释,“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作用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3.“痒”(音养)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而氏族长者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知识的学校。<礼记。王制>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痒,养庶老于下痒。”说明氏族社会末期已有等级之分,这些被供养的老人也有国老、庶老之别,供养的场所也有区别,形成了“上痒”与“下痒”两类学校。

三、重难点

(一)怎样理解中国教育产生的必然性

教材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提出的——个基本观点是:教育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双重需要,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1)教育的产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社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承并传授一代又一代人所积累下来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技巧,使其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能力不断提高,而且保证人类在——定的社会关系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交往、宗教活动等。

(二)怎样理解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依据一些远古史料及考古成就,又根据教育起源的必要性,教材把原始教育的内容归纳为三大部分,即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社会生活的教育以及作为特殊社会生活的原始宗教活动方面的教育。因此,考生在理解原始教育的内容时,要注重从这些方面去把握。

1.原始社会生产的教育

其一,人工取火活动及其教育。原始人类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和火的用途,对于火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与此同时,也产生Z,相应的教育活动。长辈们在日常用火的过程中,依靠教育活动把这些道理和知识教给下一代。其二,为了使制造工具的方法传之后代,并不断发展进步,就必须通过教育这种活动。其三。原始渔猎中的教育以及原始农业、畜牧业中的教育。原始人类的渔猎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足以说明他人的渔猎活动是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且有一套方法和技巧。而这些技巧必定是经过长期的劳动经验积累而传下来的。原始人类还掌握了一定的农作技术和驯养动物的技术,并逐渐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其一,饮食习惯方面的教育。原始人类由茹毛饮血的生食到吃熟食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食品种类日益增多,吃饭的方式、进食的时间也渐渐有了讲究,这使有关饮食方面的生产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其二,穿戴习惯方面的教育。在衣着的改进和发展中,孕育着审美观念和美化自身能力的

培养。而这种审美观念和美化生活的水平的提高,既是‘教育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了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三,居住习惯方面的教育。原始人类由穴居、巢居,到居住人工营造的住所,这是居住方式的变化,其中也有相应的教育活动。而居住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其四,交通习惯方面的教育。原始先民在使用舟车时,必须懂得制造工具以补人力不足的道理,还必须懂得有关动力、浮力、摩擦力等原始的物理知识,以及使用舟车的有关技能,因此,当原始人类开始使用舟车以代人力之时,有关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更为丰富。其五,婚姻家庭生活的教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以后,婚姻制度则出血缘群婚发展成为氏族外婚制。而氏族外婚又经历了氏族群婚与对偶婚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教育,以提高人们对这种婚姻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在母系氏族时期,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氏族成员都要接受尊敬母亲的教育,这可视为原始形态的人伦道德教育的开始。到了父系氏族时期,在人伦关系上发生了新的变化,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这种变化直接表现在婚姻上,即出现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及家庭形式。与之相适应的人伦道德教育也产生变化,开始注重培养父权思想,宣扬男尊女卑。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主要包括祭祀、巫术两方面。祭祀活动可以视为中国“礼”教之渊源。考古发现,我国原始社会已有祭坛的存在,而且这种祭坛与后世的明堂制度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此外,祭祀活动还通常在一些氏族的“大房子”内进行。巫术活动也是原始宗教教育的重要内容。原始人类常常使用卜骨来占验凶吉,而且很可能出现了专事占f\的巫师,他们往往都受过训练,掌握一定的宗教知识,有实行巫术的特殊技能,从而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执行等任务。.

(三)怎样理解中国原始教育的特点

中国原始教育的特点是根据其产生、发展和转化的历史总结出来的,如果考生学过教育学,则可参照理解。

关于第一个特点“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考生可以从原始教育的产生来理解。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故原始教育还不可能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也不可能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来进行教育,往往是由——些生产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结合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社会生活的实践来进行,把生产经验、技能、扫:会生活的知识能力以及必须具备的品德,直接传授给后代。

关于第二个特点“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考生可从原始教育的对象方面来理解。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的集体性,故原始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凡是集体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品德、习俗,也就是整个社会所要求的,全体社会成员都需学习,因而进行教育也是社会公众的事情。同时,由于原始社会财产公有,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决定了原始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阶级性。社会成员都平等地接受一定的教育,没有阶级分化所引起的那种差别,也不带强制性,只有因为分工、年龄及性别的不同所形成的差别。

关于第三个特点“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可参照本章第二节的有关内容来理解。尤其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也呈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关于第四个特点“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主要是讲教育方法和手段。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没有记录和广泛交流文化的工具,当时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以及对实际行动的观察模仿。生产经验、技能的传授是这样,生活知识的传授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都是这样。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本章概述

地位作用本章通常被称为奴隶社会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代教育历来被后世学者尊为理想的教育模式。首先,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逐渐脱离生产劳动而成为专门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西周的“学在官府”最终完成了从原始教育向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过渡。其次,这一时期开启了中国官学教育的开端。尤其是西周时期,已逐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再次,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课程体系。从夏、商时期的明人伦、习礼、习武教育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六艺”教育内容,为后世教育内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逻辑关系本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两节,其中第一节为夏、商两代的教育,主要讲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主要教育内容。而第二节为西周的教育,主要讲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官学系统以及教育内容。从逻辑关系看,第一节是奴隶制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节则是奴隶制教育的高度发展。

二、概念解释

2.“学在官府”这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点。可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第——,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因此,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其二,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体。这既体现在中央“国学”中,也体现在地方“乡学”中。其三,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3.“六艺“这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课程。“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射、御是军事训练课。书、数是基础文化课。“六艺”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

(一)关于学校的产生

要求考生对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产生加以区别。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产生的条件大致有三个:其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部分人逐渐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其二,教育事务逐渐复杂,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其三,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建立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内容。

(二)关于西周官学系统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从层次上看,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为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痒、东序、警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予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间熟、党牢、州序、乡校等。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学校系统充满着理想化的色彩。清末黄绍箕先生根据<学记>的“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库,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没学的记载,对西周学校设置情况作了统计,认为单是王能之内就有家塾12删所、州序3印所。而从当时的社会情况、生产力水平看,显然是不可能达到如此普及的程度的,因此,对西周学校设置须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理解,不可作过高的估计。c

(四)论述题

西周学校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三

第一,官立性。由于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西周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私学,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c而在官学之中,也是官师一体,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这既体现在中央“因学”中,也体现在地方“乡学”中。

第二;系统性。西周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大致连贯的学校体系。在中央有国学,在地方有乡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库”、东“东序”、西“替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淬宫”。诸侯所设大学与天子所设大学的这种差别,是西周等级制在教育上的具体反映。(2)西周还设有小学。据游LfC.王制>所载:“夫子命之救,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可见西周小学是设在王官的左边,属于宫廷的责育学校性质,其学生是王太子、公钾、大夫元士子弟。。(3)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同熟、党库、州序、乡校等。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第三,理想化色彩。c从西周的社会情况、生产力水平看,远不可能达到普及学校教育的程度。因此,对西周学校设五,须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理解,不可作过高的估计。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二、总本概念解释

1.有教无类这是孔子创办私学后所实施的招生原则。他主张不分等级、种类、国别地实施教育。其理论依据是“性相近”思想。其招生原则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c”意思是说:只要主动地给孔子十条干牛肉作为见面礼,就能做他的学生。“有教无类”的作用在于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3.因材施教这是宋代朱熹概括孔子教学特点时提出来的。虽非孔子原话,但确实是子L子教学的重要特点之…tj实施因材施教,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注意从学牛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开j子对学生的个

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所以他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而不是千篇——律的说教。正因为如此,孔门弟子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长子“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孔子这—“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很大。

4.明人伦这是孟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原文为:“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后世所称的“五:伦”。其目的在于维护L—下草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户——孝、兄弟(长幼)——梯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仁、义、礼、智四德教育。这种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梯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7.三纲领八条目这是<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程序。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己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n实际上前五条目的在于“明明德”,侧重于修身;而后三条在于“亲民”和“止于至善”,侧重于治人。其中齐家是一个中间环节,既是个人的修身的一种结果,又是“成教于国”的基础。如果家家都做到了孝、梯、慈,也就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了。“三纲领八条目”对后世封建道德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怎样理解私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贡献

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这种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反映在教育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官学的衰弱和私学的兴起。

官学教育的衰弱,客观上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权力的不断转换,对人才与文化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这就产生了一种矛盾。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就以全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这就是私学之所以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然,私学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所说的社会需求外,还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的分工,使大批的士人能够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新兴的士阶层的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师队伍。二是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而先进的士人也不断著书立说,这就为私学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教学用书。

应该说,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宫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私学招生的一条重要原则,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为学术平民化、知识普及化打开了一条通道,使学术和教育从“礼不下庶人”的奴隶制贵族的垄断状态中解放出来。

其次,私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机构中分离出来,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政教分设,官师分离,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这是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此后历代私学成为中国教育延续不断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学的教师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不再是全由官吏兼任,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相传连孔子的私学也曾经历过“三盈三虚”。

其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软、韩非等,而且还出现了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等记载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其四,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传统,各家各派不必有统一的思想,可以自由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道德思想,以至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并无固定的教育场所,而是以教师为中心,流动性较强,设备也较简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二)怎样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孔子教育思想最为重要。在此我们结合教材作一些分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一,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论述,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前者又可从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孔子看来,治国治民,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提到很高的地位。至于后者,主要掌握子L子的人性论思想,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当然,孔子并末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揭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

第二,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述,要掌握一个名词,即“有教无类”。主张不分等级、种类、国别地实施教育。其理论依据是”性相近”思想,其招生原则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主动地给孔子十条干牛肉作为见面礼,就能做他的学生。“有教无类”的作用在于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

第三,孔子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也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教育的社会目标,二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子L子从“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一方面提倡“礼贤下士”、“举贤才”,要求吸收和重用社会上已有的贤能之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可以概括孔子关于教育社会目标的主张;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贤士、君子,其标准大致可以用德才兼备来概括。

第四,孔子对教育内容的论述。着重掌握<六经>,即(诗>、佣>、(4L)、<乐>、<易>、<春秋)六种课程。这些内容是知识分子从政人仕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但孔子比较轻视自然知识的教育。.第五,孔子对教学原则方法的论述。按教材掌握四点,一是启发诱导。记住原文:“不愤不启,不诽不发。”所谓“愤”即“心求通而末得之意”,所谓“启”即“开其意”;所谓“排”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谓“发”即“达其辞”。意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语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便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宋代朱烹概括孔子教学特点时提出来的,并非孔于原话。但确实是孔子教学的重要特点之——。实施因材施教,关键在于了解学生,注意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孔子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厂如指掌,所以他对于学生所问的同——‘问题,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不同,给予不同的回答,而不是干篇一律的说教。正因为如此,孔门弟子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孔子这一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很大。三是学思并重。记住原文“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两者不宜偏废。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四是谦虚诚实。这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要求学生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能够虚心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请教。同时,孔子还要求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记住孔子对于路说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导学生要做老实人,不强知以为知,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六,孔:于关于德育原则方法的观点。按教材讲有四点:—‘是立志乐道。记住几句原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波:”“士志:歹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二是自省自克。儿子特别强调要从自我做起,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好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是非、善忍;美丑、荣辱等正确观念和辨别能力。三是身体力行。子L子提倡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行一致,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四是改过迁善。子L子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锗的圣人,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做到“过则勿惮改”,不重复犯错误,就是很好的表现。有过不改,才真正成为过错,妨碍自己的道德修养。故孔子又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第七,孔子关于教师的思想。主要掌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记住(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实践中,子L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强调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的结合。其“身教”体现在严以责己、无私无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方面。二是循循善诱,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于学习极感兴趣,甚至对于学习有“欲罢不能”的感觉。三是宽严结合。一方面,孔子严格要求学生,这也是他办学活动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子Lrl教学中,采取了民主自由的教学风格,师生相处,气氛活跃。

(四)怎样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受j处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于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恩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D—圣”。孟子——个大部分日;门词从事教育事业,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把“得天—厂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王大乐趣之一。主要常握以下几点:

第—‘,沦教育作用:孟子在政治上大张“施4二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沦的基本出发点。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看,孟:子认为教育的社

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R财、善教得民心:”从“性祷论”出发,厌子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即找问散失的本件,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义放心而己灾。”次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入,“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二,论教育目的和内容;从教育X;f个,入发展来看,孟:广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文夫”d同孔子—’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孟子’滕文公下>说:“富贵不能淫,贫贱)7;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第—次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一—一“明人抡“。<展开。滕文公上>说:“设为序序学校以教之。库者,养也;校舌,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c在“五伦”之中,孟子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梯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一一仁、义、礼、智四德教育,且乐教也是从属于孝梯的。所以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内容是“申之以孝梯之义”。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梯之义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第三,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持志养气。所谓“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与此同时,孟子还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则动气,气一则动志。”孟子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他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圣人身上的所谓浩然之气。他自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二是动心忍性,也就是意志锻炼,尤其是要在逆境中得到磨硕。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以越大。三是存心养性。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而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L\。四是反求诸己。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入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当行动未得到对方相应的反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白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认为一·个人的祸福,都决定于他自:身的行为。所以,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第四,沦教学原则与方法。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孟子过分强调和夸大“思”的作用,他说:“耳目之宫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深造自得。孟:于强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必须依靠深造自得c <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据此,孟子主张,深入的学习,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I,二是盈科而进。亦即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就像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孟子还以“握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握苗”的方法去助长,急于求成。三是专心有恒。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决不能三心二意,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就像掘井一样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笛。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四是教亦多术。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干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甚至拒绝教诲,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五)怎样理解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对战国末期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乃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一,教育作用论。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

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之发生的变化,这就把“性”与“伪”分开了。另——方面,“性”与“伪”也是联系与统一的,正因为人性本恶,圣人与小人亦同,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其关键在于“化性起伪”c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可见,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第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分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亡”思想的继承。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播。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c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4L)而止矣。”他曾写(乐论>一文,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第三,荀子的教学思想。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是不断地积累知识、道德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思想上,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铅”。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荀子的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了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荀子·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思想。二是提出了虚壹而静、专心有恒的学习态度。<荀子·解蔽>说:“心何以知?曰:虚以而静。”所谓“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人为主,“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就是万;以—。种知识或见解排斥另一种知识,专—研究某—问题,就全力以赴,不—心二用。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三是提出厂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思想方法。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蔽之法,便是“兼陈中衡”。他说:“无欲、无恶,无始、无终,元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元今,兼陈事物而中悬衡焉c”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起,不偏执了:某—‘事物和事物的某——’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c这一思想方法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当然,荀子并不知道揭示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他权衡事物的标准不是客观实践而是“道”或“礼义”,这就削弱了这种思想方法的积极意义G

第四,荀子教师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关于教师的地位。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所以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的同等地位。<荀子。礼溯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二是关于教师的作用。荀子认为教师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国将兴,必责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c三是关于教师的条件c荀子对教师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营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意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c

(六)怎样理解《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光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学记>沦述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教育作用与目的n记住十六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可见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对人民进行教化。可见,<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关于教育制度,<学记>以托古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这种按行政建制设学的思想,对后世兴办学校影响很大。关于学校管理,<学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淮。“比年入学,中年考校。”这个教学进程设想,一方面明确了教育的总目标,又确定了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而且逐步深化提高;另一方面,每个阶段

要达到的标难中都规定丁学业知识和思想品德两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

第三,关于教育教学原则。这是<学记>的重点内容,也是《学记》的精华所在。

1.教学相长

<学记>云:“虽有嘉看,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这段话意思是指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这是<学记>对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就是君主对于教师也要免行为臣之礼,即“当其为师,则弗臣也”,以示尊师之礼。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25,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5.启发诱导

<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

6.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才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n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掌握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第二编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第四章从秦统一到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

二、玖本概念解释

1.文教政策国家政府制订、颁行的关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总方针或总政策,它体现了一定社会、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及其基本目的。

2.书同文秦朝文化教育的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消除战国以来“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将“大篆”(播文)和古文(斜料文)加以改造,形成新的文字“小篆”(秦篆),为推行朝廷政令扫除了文字、语言障碍,也为文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3.颁挟书令秦代禁止私人藏书议书的——项法令。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难行73相李斯之议,非博士官所职,凡天下有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上交守尉焚毁,惟医药、小筑、种树之书除外。令下三十日仍不烧者,处以凳发路面、筑长城四年之苦役。有敢谈论<诗)、<书)者处死示众,以古非今者族灭全家。

4.焚书坑儒秦代统制文化学术、镇压知识分子的事件。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抨击秦不师古,而废分封之举。亚相李斯予以驳斥,认为古今异治,三代之事不足法。进而建议颁挟书令,此议获准,于是民间所藏书籍多被付之一炬。次年有侯生与卢生相与说毁朝政,后逃亡,始皇令御史拿问诸生,将其中犯禁者枷余人坑于咸阳,并告之天下。充分体现了秦代文教政策的实质。

5.独尊懦术西汉为巩固封建制度推行新的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c汉初祟尚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武帝继位后,为谋求政治大一统,沼举贤良方正q依泥相卫缩之议:所举贤良。凡治商、申、韩非、苏秦、张仪之吉者,皆罢去。又采纳董仲好对策,使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不使并进。建元五年(前赡6年)下令置儒家五经博士,罢免其他请子、传记博i。后又剃黄老、刑名、百家之吉,专意表章六经。由是诸子百家被制,肯定了儒家经学惟一的官方正统地位。

6。黄老之学是依托黄帝而本于老子的一种学说,实际上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先秦时期各家

学派的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而成的c其实质是刑德并用。

7.玄学魏晋时期的主要学术思潮c以老庄思想注释<周易>,g揪<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玄学家以出身门第、容貌仪表、行为放荡相标榜,以“玄”为“清谈”内容,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色彩,对唐宋时期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

8。重振佰术唐代的文教政策c魏晋以来,儒术地位下降,老庄“玄学”一度盛行。唐朝建立后,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c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儒家思想又成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统治思想。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尊孔、提高儒土地位、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以及兴学校、重科举等措施,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统治和兴办文教的主导思想。

9.汉代“太学”汉代创立的中央官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属于大学性质,教授儒家六经。

10。汉代“官助学”为太子诸侯及功臣子弟创立的学校,也称“四姓小侯学”。

11.鸿部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创设,因校址在洛阳

鸿都门而取此名。以学习辞赋、小说、绘画、书法而与大学的经学相对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文艺大学。

12.因子学晋朝门冈世族为了保持他们优越的门第望族,晋武帝咸宁二年(刀6)于大学之外设立酌中央官学。惠带元康元年(291)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子弟才得人园子学,六品官以下子弟只能进入大学。为后世国子监之始c

13.国子监古代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源:于国子学。西晋国子学创立后,北齐改称国子寺。隋朝大业三年(07)改称国子监,唐、宋、元;明、清历代均为中央宫学的管理机构。

14.隋朝监屑五学隋朝设立因子监,下辖五种中央官学:国子学、大学、四门学、书学、算学。这是我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的开始。

15.唐朝监届六学唐承隋制,设立国子监,下辖六种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算学,是唐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内容。监属六学之外,门下省设有弘文馆,东宫设有祟文馆,同为中央官学性质,通称“二馆”G唐代中央官学的基本制度即为“六学二馆”。

16。学田制古代官府拨给或民间捐赠给官学、学塾或书院田产以赡学的制度。南唐异元元年(937)创建的东佳学堂已有庄田二十顷。宋乾兴元年(1022)赐国子监及究州职田四十亩。以后各代多采用此法,解决学校经费。

17,苏湖教法北宋教育家胡援在苏州、湖州办学,改变当时重辞赋的学风,而注重经义和时务。他在学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咒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人各治——事,又兼摄一事。范仲淹当政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c此谓“苏湖教法”。

18t三舍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大学分成外舍、内舍、上舍c初入学者进入外舍,经考试升入内舍和上舍,上舍生名列上等的,即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直接授以官职。

19.“积分升斋”元代大学分作上中下共六斋,每月考其所习,按成绩可以依次递升,升至上两斋后,只要两年未曾犯过,则允许参加“私试”。每月考试,采用积分制,一年内积满八分者,可升充高等生员,与举人有同等资格。

20.监生历事制明代国子监生的实习制度。始行于洪武五年(1372)。因子监生学习至——定年限后分拨至政府各部门实习吏事,亦称“拨吏”。历练事务三个月,勤谨的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才力不及的,送还园子监读书;织:懒的发充下吏。这是挂职实习的雏形。

21.《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之合称c宋朱烹编著。朱烹从34岁开始为“四书”集注,历40余年,终其毕生之力。光宗绍熙元年(11如)朱烹知漳州,始合刊《四书>。其注释特点是训访简略,而重在义理之发挥,旨在阐述其理学思想。自注之外,又集二程及其门徒的言论。明清科举考试均以此书为依据,故为各类学校的指定教材。

22*文翁兴学西汉最早兴办地方教育事业的事件。文翁从景帝末开始任蜀部(今四川)太守。因感蜀地偏僻,有蛮夷风,欲以改变,乃从郡县小吏中,选拔张叔等开敏有材者十余人,派遣至京师,受业于博士或学习律令。数年后,蜀生学成还归,皆予重用。又兴建宫学于成都市中,招收郡治以外四郊属县子弟。其才学高者补为郡、县属吏。蜀地于是教化大行。武帝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即为文翁兴学的推广“。

23.阴阳学元代专科学校。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于诸路设置,内设教授负责训诲通晓天文、历法之人。延佑初又下令诸路、府、州、均设阴阳教授,统属太史院辖治,培养有关占h、历算、地理、天文星

象等专门人才e诸路阴阳学生每年经省府推荐赴大都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供职于司天台:

24.社学元、明、清三代设立于城乡的地方学校。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为主要任务c元制五十家为——·社,每社设学校——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农闲时令民子弟入学,以学习(孝经>、<沦语>、<孟子>等内容。明承元制。清初亦设。

25.北魏献文帝制订地方官学制度北魏为了加速其向封建制的过渡,迫切需要汉族士人的帮助,因此采取祟儒政策,重视开办各级学校,培养统治人才。献文帝时(4M)制订地方官学制度,此制度规定: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凹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仍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物人。规定博士须博通经典、道德高尚,年40以上者。学生则“先尽高门,次及中第”。西汉时已有郡园地方官学,但学制并未建立。故马端鳞<文献通考>谓郡国:立学自北魏始。

(四)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主要特点

综观我国封建社会文教政策的制订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封建社会历经2000年,多数朝代的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的建设,精心制订文教政策,使其充分发挥巩固统治的作用。

第二,古代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充分发挥其为政治服务的作用,这是文教政策的实质所在c

第三,古代文教政策,一般重视各级官学的发展,但多数朝代允许私学同时存在和发展,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

第四,古代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作用的联系,二者相互影响,养士目的在于举士。

第五,封建社会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文教政策的主体,强调“德治”、“教化”,重视教育作用,促使我国古代教育兴盛、发达,走在世界前列。儒家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把灌输理论知识、进行道行训练作为中心任务,这有其正确的——面;然而也不能低估其消极的一面,即因此而忽视或排斥生产知识、自然科学和技术训练,致使我国古代教育畸形发展,严重阻碍了其向近代教育的转化.

3.科举制的作用和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实行以后,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第一,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第二,选官有了统一标腔。全国凡想做官的人,都要全力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加强了思想统一。第三,向各地庶族地主、平民打开门路,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机会参政,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第四,可以吸收全社会知识分子,使他们埋头读书,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良思想。

科举制的实行对教育的影响十分深刻。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曾激起了人们读书的积极性,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科举考试为有权势者所垄断,舞弊成风,又由于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失当,特别是“八股文取士”之法的实行和空疏无用,有真才实学者被拒之门外,学校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因而愈来愈受到有识之:土的尖锐批评,强烈要求“废科举,兴学校”。经过几次改革后,终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政府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

第六章晚清的教育

10.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晚清时期的一种文化教育思潮。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教育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文化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文教制度(包括西文、西艺和西政等重要内容)。体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体”指根本或原则,“用”指形式或应用。“中体西用”是指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为根本,以学习西学为中国所用。张之洞在<劝学篇>略r,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理论阐述c “中体西用”成为晚清文化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14壬寅—癸卯学制”,清光绪二十八年(农历壬寅年)至二十—九年冬月二—1—六日(农历癸卵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两个学堂章程,规定设立各级各类新式学校,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的基本确立。教育史上称之为“壬寅—癸卯学制”。

15.学部清末统一管辖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于1如5年设立,以取代沿袭l删多年的因子监,管理全国教育事务。

4.京师同文馆创办于1862年,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创立之初,只设英文馆,后陆续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中选取的十三四岁的少年。自1867年增设天文、算学馆,招收30岁以下有科第出身的人人学开始,同文馆变为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1N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七)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及其意义

改革:科举制已严重不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口益成为新教育发展的障碍,改革势在必行。科举制的改革和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改革考试科目。光绪十三年(1887)根据江南道监察御交陈瑰莹的奏请,于每届乡试会试时酌取算学人才。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朝政府曾明令废八股、改试策论。1901年,清朝政府推行“新政”,再次下令废八股,改策沦,废武试。第二是递减中举名额。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在<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提议递减中举名额,最后停止科举,使取士专重学堂。第三是停止科举考试。光绪三十—年八月,清政府被大势所迫,下诏“停科举以广学校”。

意义:科举制的废止,在形式上宣告了封建教育的终结,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预尔着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七章民国时期的教育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1)生活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一句话,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教育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

(2)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首先,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他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合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其次,生活决定教育。再次,生活是教育的目的。第四,教育要改造生活,即通过使人们接受教育,引起人们过上健康、科学、艺术的现代生活。最后,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

(3)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首先,学校必须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和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其次,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再次,教育应运用社会的力量来培养具有真善美的“活人”和“现代人”,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4)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陶行知提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首先,“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次,以“做”为中心并不排斥书本知识学习,相反,它是在“劳心上劳力”,“用心以制力”。再次,教人者先教己,“即知即传”。·

第三编外国教育思想简要

1.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当是哲学家

2.在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主要有三种类型,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3.“骑士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而是中世纪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4.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教育家是维多里诺

5.1755 年莫斯科大学的建立,是在罗蒙诺索夫倡导下设立的。

6.在日本幕府时期,一般把寺子屋的学生称为寺子

7.英国教育家洛克重要的教育代表作是《教育漫话》

8.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应当有一定的顺序,应当通过管理、教学、训练三个阶段来完成。

9.在近代教育中,被称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福禄培尔

10.联邦德国各州拥有文化主权,主管各类学校教育。

11.美国在20 世纪50 年代颁布过一项直接影响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教育法案,它是国防教育法

12.50 年代末至80 年代末前苏联经历了3次教育大改革。

13.欧洲新学校最早出现在英国

14.集体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体系的核心。

15.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校长想不忙于应付各种乱子和矛盾,就必须下苦功夫去研究学生,否则就谈不

上科学的领导。

16.“苏格拉底法”:也称“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对话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法可视为启发式教学法和发现法的萌芽。

17.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提出和论述了教育的内发论的思想。

(2)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发展的思想。

(3)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

(4)提出了全面的学校教育体系。

(5)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学和学校管理思想。

18.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关于教学问题的主张。

(1)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提出分班教学的设想,(2)反对体罚,(3)教学应当适度,(4)教学应当明白易懂,(5)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

19.《民主主义与教育》:此书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著,写于1916 年,系统论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阐述教育与民主社会、(科学实验方法、进化论和工业改造)的关系,强调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等基本观点。该书已被译成20 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国有广泛影响。

20. 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基本见解。(1)教育即生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自考小抄-知识点)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A)A.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需要B.语言 的产生C.经济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改进1.2.我国境内最早的文化遗址是(B)A.云南 元谋文化遗址B.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C.北京周口店文化遗址D.河姆渡文化遗址 1.3.原始人类的主要生产工具是(C)A.木器 B.铁器C.石器D.铜器 1.4.既促进了人类稳定的生活方式,又扩大 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是原始人类的 (D)A.生活环境的变化B.经济方式的变化 C.生产工具的变化D.居住环境的变化1.5.中国最早的家畜驯养业产生于(A)A.大 约七八千年以前B.大约五六千年以前C.大约四五千年以前D.大约三四千年以前 1.6.导致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是(C)A.血缘 群婚的确立B.对偶婚的确立C.族外婚削的确D.族内婚制的确立 1.7.五帝时代的学校中也叫“大学”的是 (A)A.成均B.大房子C.上庠D.下庠 1.8.庠这种教育机构产生于(C)A.黄帝时代 B.炎帝时代C.虞舜时代D.商汤时代 2.1.标志着中国告别原始时代的是(A)A.夏 王朝的建.B.商代的建立C.西周的建.D.秦朝的建立 7.31.1922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培养 革命干部的学校是。(A)A.平民女学B.上海大学C.湘江学校D.苏维埃大学 7.32.《强迫教育章程》是(D)A.民国时期制 定颁布的B.清初制定颁布的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制定颁布的D.清末制定颁布的 1-1.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是 (A)A.古风时代B.荷马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00年被称为 (B)A.古风时代B.荷马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3.古希腊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时期是 (B)A.荷马时代B.古风时代C.古典时代 D.希腊化时代 1-4.雅典结束王政时代的时间是(A)A.公元前683年B.公元前593年C.公元前682年D.公元前508年 1-5.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人是(C)A.高尔吉B.安提丰C.普罗泰戈拉D.克里底亚 1-6.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在希腊被称为 (A)A.智者B.学者C.老师D.大智 1-7.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思想的是(C)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苏格拉底D.伊索克拉底 7-18.1952年出版的《教育的资源的使用》是(B)的最后教育著作。A.马利坦B.杜威C.皮亚杰D.托马斯 7-19.《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的作者是 (C)A.马卡连柯B.高尔基C.克鲁普斯卡 D.苏霍姆林斯基 7-20.克鲁普斯卡娅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 (A)A.《妇女——女工》B.《国民教育与民 主主义》C.《父母必读》D.《家长教育学》7-21.《塔上旗》一书的作者是(C)A.克鲁普斯卡B.苏霍姆林斯基C.马卡连柯D.卢那察尔斯基 7-22.被称为是前苏联最杰出的超群人物、教育思想的泰斗的人是(B)A.马卡连柯B.苏霍姆林斯基C.高尔基D.克鲁普斯卡娅 (ABC)A.猿人B.早期智人C.晚期智人D.前期猿人E.后期猿人 1.2.为教育的起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的是 (BC)A.由前期猿人向后期猿人进化B.由古猿向猿人的进化C.由猿人向智人的进化D.由古猿向智人的进化E.由智人向人的进化 1.3.族外婚经历了(DC)A.血缘群婚阶段B.氏 族群婚阶段C.对偶婚阶段D.无血缘群婚阶段E.氏族选婚阶段 1.4.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包括(ABCD)A.教 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B.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C.教育内容十分简单D.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E.专门化的教育方式 2.1.商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ABCDE)A.习 武B.敬神C.习礼D.习书E.习算 2.2.西周“五学”之称主要指(ABCDE)A.“成 均”B.“辟雍”C.“上庠”D.“东序”E.“瞽宗” 7.12.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乡村教育中, 主张采取的三大方式是(ACD)A.学校式B.个人式C.社会式D.家庭式E.互助式7.13.1934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苏维埃文教建 设的总方针是(AB)A.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B.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C.教育与战争联系起来D.保卫红色政权、打败一切敌人E.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7.14.抗大的教育方针是(ABC)A.坚定不移 的政治方向B.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C.机 动灵活的战略战术D.严明一致的革命纪律 E.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7.15.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机构分为四类, 包括(ABCD)A.干部短训班B.军政学校C.技 术学校D.文化艺术学校E.初习学校 1-1.古希腊文化和教育发展过程的四个阶段 是(ABCD)A.荷马时代B.古风时代C.古 典时代D.希腊化时代E.智者时代 1-2.《荷马史诗》的两个部分分别是 (AC)A.《伊里亚特》B.《荷马》C.《奥德 赛》D.《史诗》E.《理想国》 1-3.古希腊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的两个最著 名城邦是(CD)A.波斯B.伯罗奔尼撒C.雅 典D.斯巴达E.萨拉米 1-4.斯巴达国家居民的三个等级包括 (ABC)A.斯巴达人B.皮里阿西人C.希洛 人D.拉哥尼亚人E.西西里人 1-5.古风时代斯巴达人“五项竞技”教育内 容包括(ABCDE)A.赛跑B.跳跃C.摔跤D.掷 铁饼E.投标枪 7-14.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有(ABCD)A.《帕 夫雷什中学》B.《家长教育学》C.《给儿 子的信》D.《给教师的建议》E.《教育诗》 7-15.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包括 (BCE)A.巴格莱B.康茨C.拉格D.托马 斯E.布拉梅尔德 7-16.分析哲学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ADE)A.奥康纳B.乔治·奈勒C.萨特D.彼 得斯E.谢夫勒 (180 万)年。 1.2.人类的不断进化,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 (物质条件)与可能性。 1.3.在工具制作上,原始人类经历了以(打 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旧石器时代到以(磨 制石器)为主要工具的新石器时代。 1.4.我国在(河姆渡)遗址发现我国境内最早 人工栽培的水稻。 1.5.(巫师)担负着原始宗教的宣传、解释、 执行的任务。 1.6.“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 1.7.原始社会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 传)。 2.1.西周教育的核心是(“学在官府”)。 7.11.1918年,俞子夷编《(毛笔书法测验)》, 为中国编制测验之始。 7.12.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是:“(团结)、(紧 张)、(严肃)、(活泼)。” 7.13.蔡元培,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中 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教育家。 7.14.提出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需要“六大 解放”的教育家是(陶行知)。 1-1.荷马时代的教育是(非制度化)的教育, 其目的是培养足智多谋的武士。 1-2.古风时代希腊社会最为重大的变化是最 终完成了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形 成了(奴隶制)国家。 、 7-11.马卡连柯创办的“高尔基工学团”和 “(捷尔仁斯基公社)”都是以教学和劳动 为基础的,劳动教育是他用以改造、培养 新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7-12.创造“思维课”这一独特教学形式的 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把美 育视为同知识、(劳动)并列的第三种教育 因素。 1.2.“虞庠之学” 2.1.校 2.2.“六艺” 3.1.文士 3.2.五伦 3.3.《大学》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7.2.壬子一癸卯学制 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6-6.双轨制 7-1.“新学校” 7-2.蒙台梭利。 7-3.杜威 7-4.新传统派教育 7-5.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7-6.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7-7.帕夫雷什中学 , 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 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 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 活动。 1.2.“虞庠之学”: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 教育机构。“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 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 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 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 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 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 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奴隶主贵 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 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 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 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 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 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 预政治。 7-8.苏霍姆林斯基: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实 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世界著名的教育学者, 他一生辛勤工作,硕果累累,共写出41部 专著,600多篇论文,近1200篇童话和儿 童故事。他的多篇论著流传于世界各地, 被称为前苏联教育思想的泰斗。他的教育 实际经验和许多有益的理论观点,对现代 教育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 式。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2.1.简述瞽宗的内容。 2.2.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 2.3.简述六艺教育的内容。 3.1.简述二次学术下移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3.2.简述官学衰落的直接原因。 3.3.简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3.4.简述举一反三。 3.5.简述因材施教的内容。 3.6.简述明人伦。 3.7.简述儒家的反求诸己。 3.8.简述荀子虚壹而静的内容。 3.9.什么是三纲领八条目? 3.10.教学相长的内容是什么? 3.11.尊师重道的内容是什么? 3.12.什么是藏息相辅? 3.13.豫时孙摩的内容是什么? 3.14.什么是启发诱导? 3.15.长善救失的内容有哪些? 3.16.墨家的教育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3.17.简述孔子对教育做出的主要贡献。 3.18.简述墨家的“巨子相承”制度的内容。 3.19.简述孔子学思并重的教学原则。 3.20.简述孔子“身体力行”的含义。 4.1.简述“独尊儒术”的内容和意义。 4.2.简述苏湖教法。 4.3.什么是监生历事制? 4.4.《四书集注》的内容是什么? 4.5.简述“文翁兴学”的内容。 4.6.如何理解文教政策这一概念? 5.1.简述董仲舒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的内 容。 5.2.简述颜之推关于学习方面的四种见解。 5.3.简述韩愈“明先王之教”的教育宗旨。 5.4.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5.5.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 5.6.简述王夫之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 5.7.简述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的主要内 容。 6.1.太平天国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方面? 6.2.简述洋务派创办新式学校的类别。 6.3.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想的学校教育 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4.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有哪些措施? 6.5.康有为、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什么? 6.6.简述严复教育思想的四个方面。 6.7.简述早期教会学校的性质、特点及意义。 6.8.简述张之洞关于师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 容。 7.1.简述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7.2.简述民国政府“党化教育”之教育宗旨。 7.3.简述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7.4.简述壬戌学制及指导思想。 7.5.简述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农村教 育改革实验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改革实验。 7.6.简述瑞金时期的文教建设总方针和总任 务。 7.7.简述延安时期的文教方针和政策。 7.8.简述抗大的教育方针、校训和主要任务。 7.9.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主要经验。 1-1.简述《荷马史诗》。 1-2.简述苏格拉底的“智德统一”论。 1-3.简述帝国时期罗马教育显著变化的五个 方面。 1-4.简述昆体良关于教师的论述的几个方 面。 1-5.简述雅典教育。 1-6.简述斯巴达教育。 1-7.何谓“智者派”? 2-1.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简述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 2-3.简述中世纪西欧教会学校的主要类型。 2-4.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 2-5.简述城市学校及特点。 2-6.简述中世纪大学的组织机构。 3-1.简述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世纪的原 因。 3-2.简述人文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3-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3-4.简述佛杰里奥“自由教育”思想的主要 内容。 3-5.简述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 3-6.简述耶稣会学校管理的主要特点。 4-1.简述“福斯特法案”的内容。 4-2.什么是实科中学? 4-3.简述洪堡德教育改革的内容。 4-4.简述彼得一世文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4-5.简述美国的“6—3—3制”。 4-6.什么是“藩学”? 4-7.什么是“寺子屋”? 4-8.简述《教育敕语》的内容。 4-9.简述美国中等教育的7大目标。 4-10.简述幕府时期日本具有等级特点教育 机构的三种类型。 5-1.什么是“绅士教育”? 5-2.简述“自然教育”的主要内容。 5-3.简述“形式阶段”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积 极意义。 5-4.什么是“要素教育论”? 5-5.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 动。 5-6.简述斯宾塞知识比较价值的五个次序。 6-1.简述费舍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6-2.简述《诺伍德报告》的中心内容。 6-3.简述巴特勒教育法。 6-4.简述“郎之万一瓦隆教改方案”的目标 及原则。 6-5.简述“富尔法案”三原则的内容。 6-6.简述联邦德国的教育体制。 6-7.简述日本战后改革教育的主要特点。 7-1.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7-2.简述巴格莱在《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 育的纲领》一文中,提出的促进美国教育 改革的四项要求。 7-3.简述改造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 7-4.简述克鲁普斯卡娅教育思想的几个方 面。 7-5.简述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三大原 则。 7-6. 简述克鲁斯卡娅关于幼儿园最重要任务 “成均”是传说 中五帝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本义是指平 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加工的, 很可能是指原始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 类广场在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 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宗教 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首领教令及 决定的场所。“成均”的教育以乐教为主。 1.2.简述大房子的内容。答:“大房子”指 原始人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据考古学 家推测,这种大房子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 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包 括祭祀在内的活动以及接受风俗习惯和原 始礼仪教育的各种活动均在这里举行。 1.3.简述教育起源的原因。答:人类社会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有目的的实践 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人类必须具有并不断 发展进行多方面活动的能力。因此教育起 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和需要, 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 种社会现象。原始人类在极其艰苦的生产 和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需要。社 会要求其成员能够继承并传授一代又一代 人所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技能,使 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不断提高,这些都是 中国教育起源的原因。 1.4.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 式。答: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 国就产生了学校的萌芽。中国学校教育类 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 时代的学校。“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 为主。(2)“庠”指传说中虞舜时代的学校。 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 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 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由氏 族长者对下一代进行说教。这样养老的场 所就逐渐成为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知识 的学校。 1.5.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答:原 始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由于原始社 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物质和精神等 方面的必要条件。因此原始教育不可能从 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也不可能成 为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 阶级性。由于原始社会是集体生产与集体 生活,财产也是集体公有,人与人是平等 的,故原始社会的教育是社会性和无阶级 性的。(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原始社会教 育局限于一些原始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以及宗教活动方面的内容。(4)教育以口耳

中外教育简史

科目:中外教育简史 1.1.“成均”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先王在“成均”用酒款待地位低贱的“效人”,并宣讲教令,举行一些集体性的祭祀活动。 1.2.“虞庠之学” 虞舜时代便有“痒”这种教育机构。 “痒”的本义是饲养家畜的地方,后来又变为储存谷物之处,故又名“米廪”,在原始社会中可能由老人负此责任,并附带教育儿童和青年,后又发展为养老之所,并负一部分教育责任。 2.1.校 其原意为“木囚”,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作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经过相当严格的各项考试。夏代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体性质的教育机构。 2.2.“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3.1.文士 是一种操持礼乐仪式的人员,他们都以领主给的俸禄为主,不能过问、干预政治。 3.2.五伦 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是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3.3.《大学》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 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 体。 3.4.《学记》 4.1.书同文 4.2.行同伦 4.3.颁挟书令 4.4.黄老之学 4.5.焚书坑儒 4.6.玄学 4.7.汉代“太学” 4.8.汉代“宫邸学” 4.9.鸿都门学 4.10.国子学 4.11.国子监 4.12.隋朝监属五学 4.13.六学二馆 4.14.学田制 4.15.三舍法 4.16.升斋积分 4.17.社学 5.1.三纲五常 5.2.“必仁且智” 5.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5.4.《进学解》 5.5.《三经新义》 5.6.朱子读书法 5.7.白鹿洞书院揭示 5.8.八股文 6.1.马礼逊学堂 6.2.宁波女塾 6.3.魏源 6.4.洋务教育 6.5.《劝学篇》 6.6.中体西用 6.7.癸卯学制 6.8.严复 6.9.梁启超 6.10.维新教育 7.1.《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7.2.壬子一癸卯学制 7.3.大学院制 7.4.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7.5.庚款兴学 7.6.留法勤工俭学 7.7.国立中学 7.8.抗日军政大学 7.9.黄埔军校 7.10.陈鹤琴 1-1.智者 1-2.“七艺” 1-3.“苏格拉底法” 1-4.“十二铜表法” 1-5.亚里士多德 1-6.柏拉图 1-7.西塞罗 1-8.昆体良 2-1.教会学校 2-2.修道院学校 2-3.大教堂学校 2-4.堂区学校 2-5.宫廷学校 2-6.骑士教育 3-1.文艺复兴运动 3-2.“快乐之家” 3-3.伊拉斯谟 3-4.《巨人传》 3-5.蒙田 3-6.马丁·路德 3-7.加尔文 3-8.耶稣会 4-1.文法学校 4-2.公学 4-3.“学园” 4-4.“星期日学校” 4-5.“导生制” 4-6.“新大学运动” 4-7.《国家教育论》 4-8.《费里教育法》 4-9.巴西多 4-10.柏林大学 4-11.贺拉斯·曼 4-12.《毛雷尔·拨地法》 4-13.昆西教学法 4-14.福泽喻吉 4-15.《学制令》 5-1.《大教学论》 5-2.泛智教育 5-3.《教育漫话》 5-4.“白板说” 5-5.《爱弥尔》 5-6.《林哈德和葛笃德》 5-7.《普通教育学》 5-8.《人的教育》 5-9.“恩物” 5-10.《教育论》 6-1.现代教育制度 6-2.现代学制 6-3.现代教育行政体制 6-4.教育系统 6-5.综合中学

(全新整理)1月全国自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卢梭反对压抑人性的教育,而主张( ) A.积极的教育B.城市的教育 C.知识的教育D.消极的教育 2. 我国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是( ) A.老子B.孔子 C.孟子D.荀子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哪国的高等学府?( ) A.鲁国B.齐国 C.赵国D.楚国 4.先秦诸子百家中,被韩非称为“显学”的是( ) A.儒、墨B.儒、道 C.儒、法D.儒、黄老 5.元代书院的主要特点和变化是( ) A.出现官学化趋向B.具有民族特色 C.八股文学习D.管理松弛 6.陶行知创建的推进乡村教育的实验学校是( ) A.晓庄乡村师范学校B.河南村治学院 C.浙江诸家桥农村改进试验学校D.四川育才学校 7.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 A.龚自珍B.张之洞 C.康有为D.黄炎培 8.南京鼓楼幼儿园是谁创建的? ( ) 1

A.陶行知B.蔡元培 C.陈鹤琴D.张宗麟 9.京师大学堂创办于( ) A.1862年B.1898年 C.1900年D.1902年 10.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有名的教育理论是( ) A.实用主义B.活教育 C.生活教育D.乡村教育 11.首创“成绩测验”及其量表的教育家是( ) A.帕克B.莫·伊曼 C.赖伊D.桑代克 12.西欧中世纪大学的教学语言是( ) A.英语B.德语 C.拉丁语D.希腊语 13.夸美纽斯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 ) A.6岁B.12岁 C.18岁D.24岁 14.美国现代教育家康南特的教育理论属于( ) A.要素主义教育流派B.永恒主义教育流派 C.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流派D.改造主义教育流派 15.在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中,被称为“公立学校之父”的教育家是( ) A.富兰克林B.杰佛逊 C.帕克D.贺拉斯·曼 16.1944年英国颁布的重要教育法是( ) A.巴尔福教育法B.费舍教育法 C.巴特勒教育法D.中等教育法 17.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进行绅士教育应当在( ) A.家庭B.学校 C.教会D.社会 18.1755年俄国建立的莫斯科大学,只设法律、哲学、医学系,不设( ) 2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 度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 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 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最新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汇集 一、浙江2002年1月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以_________为纲。 2."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_________的主张。 3.科举制度中,考生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4.反映梁启超儿童教育和女子教育思想的论著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5.民国时期最著名的二所幼稚园是陈鹤琴创办的_________和陶行知创办的_________。 6.西欧中世纪的世俗教育主要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二种形式。 7.美国各州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实行。 8.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之父是_________。 9.赫尔巴特确定的教学过程四阶段是明了阶段、联想阶段和_________阶段、______阶段。 二、单项选择题1.《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 )。A.明人伦B.明明德C.亲民D.止于至善 2.学田制首创于( )A.汉代B.唐朝C.宋代 D.明朝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 )。A.董仲舒B.韩愈C.朱熹D.王守仁 5.洋务留学教育中共派遣留欧学生6批计约130名,其中绝大多数来自( )。 A.京师同文馆 B.北洋水师学堂 C.江南水师学堂 D.福建船政学堂 6.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斯多德D.昆体良 7.洛克认为,理想的绅士教育应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学徒式教育 8.授权郡和郡级市议会建立起地方教育当局的法案是( )。 A.1870年《初等教育法》 B.费舍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巴特勒法案 9."斯宾斯报告"的中心议题是改革( )。A.学前教育 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 10.二战后美国颁布的最重要的教育大法是( )。 A.《中小学教育法》 B.《高等教育法》 C.康南特的21条建 D.《国防教育法》 三、多项选择题1.明代钦定的学校教科书有( )。 A.《论语集注》 B.《四书集注》 C.《四书大全》 D.《五经大全》 E.《性理大全》 2.属于中华儿童教育社出版的刊物是( )。 A.《儿童教育》 B.《学前教育》 C.《幼稚教育》 D.《幼教理论 E.《幼稚园地》 3.北欧代表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有( )。A.唯多利诺B.伊拉斯谟C.拉伯雷D.弗杰里奥E.蒙田 4.193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为美国中等教育提出的中心目的包括( )。 A.民主精神 B.自我实现 C.人的关系 D.经济效率 E.公民责任 5.蒙台梭利卓有成就的研究领域有( ) A.弱智儿童 B.初等各科教育 C.幼儿教育 D.中等教育结构 E.小学教学法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

《中外教育简史》练习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选择题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无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称【】A.辟雍B.泮宫 C.东序D.上庠 2.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是在【】 A.1903年B.1904年 C.1905年D.1906年 3.书院开始出现官学化倾向的时间是【】 A.北宋B.南宋 C.元朝D.明朝 4.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教育家是【】A.董仲舒B.韩愈 C.朱熹D.王守仁 5.体现我国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占有了一定地位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6.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是 【】A.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B.黄埔军校 C.上海大学D.劳动学院 7.战国时期被称为“显学”的是【】A.儒家、墨家B.儒家、道家 C.道家、法家D.法家、兵家 8.王安石主持的教育改革是北宋兴学运动的【】A.第一次B.第二次 C.第三次D.第四次 9.孔子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方法是【】A.善言B.类比 C.列举D.设疑 10.“捐监”创行于【】A.宋代B.唐代 C.元代D.明代 11.最早提出划区实验农村教育的是【】A.中华教育改进社B.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C.中国民生教育学会D.中华职业教育社12.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是【】A.王守仁B.朱熹 13.我国封建官学制度建立的标志是【】A.国子学B.国子寺 C.国子监D.太学 14.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创办“快乐之家”的教育家是 【】A.维多里诺B.佛杰里奥 C.委基乌斯D.瓜里诺 15.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期,并强调教育应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是【】

全国2011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和答案

全国2011年10月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均无分。 1.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C )上3-32 A. B.尹文 C.老子 D.庄子 2.在教育对象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主张的教育家是( A )上3-36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3.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的理想人格是( B )上3-48 A.君子 B.兼士 C.大丈夫 D.大儒 4.对待传统文化,儒家的态度是( D )上3-49 A.废先王之教 B.绝圣弃智 C.述而且作 D.述而不作 5.秦王朝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 B )上4-73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书同文 D.严订学规 6.魏晋“玄学”属于( B )上4-75 A.儒家 B.儒道兼综 C.法家 D.墨家 7.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是( A )上4-94 A.《急就篇》 B.《凡将篇》 C.《苍颉篇》 D.《爰历篇》 8.北宋第二次兴学的主持人是( B )上5-138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宋徽宗 D.蔡京 9.京师同文馆创办于( B )上6-180 A.1840年 B.1862年 C.1898年 D.1902年

10.黄埔军校创立于( C )上7-237 A.1921年 B.1923年 C.1924年 D.1927年 11.《论雄辩家》的作者是古罗马的( A )下1-306 A.西塞罗 B.托马斯 C.昆体良 D.奥古斯丁 12.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的掌管者应该是( A )下1-296 A.哲学家 B.商人 C.手工业者 D.军人 13.在西欧中世纪早期,除了教会学校外,出现了培养封建统治接班人的( C )下2-313 A.社会教育 B.家庭教育 C.世俗教育 D.教会教育 14.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也称为( B )下3-326 A.“儿童之家” B.“快乐之家” C.“劳动之家” D.“生活之家” 1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报馆经理雷克斯创办的学校被称为( B )下4-346 A.“公学” B.“星期日学校” C.“文法学校” D.“导生制学校” 16.1708年,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的德国教育家是( C )下4-357 A.赫克 B.魏玛 C.席姆勒 D.费希特 17.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 D )下4-359 A.《教育漫话》 B.《教育论》 C.《论教育》 D.《爱弥尔》 18.英国在1902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即( C )下6-438 A.费舍法案 B.斯宾斯法案 C.巴尔福法案 D.巴特勒法案 19.首次提出“成绩测验与量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D )下7-492 A.赖伊 B.莫伊曼 C.杜威 D.桑代克 20.通过签订东西德和平统一条约,实现两个德国统一的时间是( C )下6-451 A.1988年 B.1989年 C.1990年 D.1991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中外教育简史习题

中外教育简史 一、填空 1、原始时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成均)和(虞痒之学) 2、原始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口耳相传)(模仿为主) 3、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4、新兴地主阶级成了(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5、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倡的 6、墨子的突出特点除了以廉爱为核心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军事知识) 7、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8、孟子主张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大丈夫)“性善论”求放心 9、荀子认为教育史(化性起为) 10、《大学》着重阐述了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步骤 11、《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 12、汉武帝采取(董仲舒)实行独尊儒术,并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50人,建立太学,这是 封建中央官学之始 13、汉景帝末年署郡郡守(文翁)创立地方官学 14、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专经阶段)的区分 15、(书院)在元代出现官学化趋势 16 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最重要的教学形式 17 汉武帝元光年冬,接受(董仲舒)建议,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18 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文史(王充)的教育思想 19 胡媛的(分斋教学)设有(经义斋)和(治事斋) 20 (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主张是(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1 (日生则日成,继善成性)是(王夫之)主张的 22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3 (1853年)为妇女开设女科 24 洋务创办的新式学堂:语言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 25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1862 26 (客宏)率领120名幼童留美 27 (京师大学堂)开我国近代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先河 28 (壬寅学制)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经公布但未实施 29 (葵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经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 30 (黄炎培)近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重要奠基倡始人 31 瑞金苏维埃政府的小学称(劳动小学)(列宁小学)或(红色小学);1934年开始统称列宁小学 32 抗日军政大学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3 (柏拉图)主要代表著作《理想国》《法律篇》 34 亚里士多德“论自由教育的两个基本点(闲暇)(自由科学) 35 (十二铜表法)是最重要的民法法典 36 西欧的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大教堂学校)(区学校) 37 洛克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绅士) 38 赫尔巴特十分重视哲学,心理学对教育学的影响 39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管理)(教学)(训练) 40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性教学) 41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明了阶段)(联想阶段)(系统阶段)(方法阶段)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 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 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 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 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汉代的 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周 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 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 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 (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 12.孔颖达精通儒学 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 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 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 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 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17.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8.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除汉代以来的对策、策论仍然保留外,明经科主要是经过“帖经”“墨义”考查士人对儒家五经原文识记的熟练程度。 19.董仲舒急于让的阴阳五行学说提出了“王从天命以从事,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治国方针,认为德教能够化民成俗,从而有效的预防犯罪。 20、韩愈提出人性分为三个等级:性之品有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己矣。 21.王守仁为了达到是学者致良知、明人伦的目的,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习贵在自得。 22. “中体西用”的内涵:“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中学指中国固有文化思想(主要指经史之学和纲常名教理论)及其教育制度;西学指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及其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大量优秀人才,大家都为之交口称赞。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思维已经落后,无法跟进时代发展需要,在对比中外教育思维方面,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将讨论中外教育思维异同比较,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教育事业中外教育思维异同由于人地理、历史、文化的不同,各个不同民族,他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些差异也广泛地反映在教育中。教育观念虽然作为一种无形的形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能左右教育者的行为,并且制约教育的活动方向。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成就最高的在《论语》中体现。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对学生有着深入的了解,故而能做到因材施教。当他的学生向他“问仁”“问政”“问孝”时,他都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恰当的回答,因此控制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原则。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显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个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传统、教育观念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教育的落后牵扯着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作为当代中

国,教育应该站在统观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上,审视和反思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思维的异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进行创新研究。 一、中外教育思维都强调以学生为本 目前的中外教育都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重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实现其自我价值,学生不但是教育的主体,还是教育的对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教育本身去考察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及特点,发挥学生的价值及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明确申述了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他说,教师不应仅仅将自身的职业定位为教书,教师应当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而学生到学校来也不应仅仅是为了“读书”。法国一位成人教育专家曾经明确指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和青年期,它应当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进行。教育应当借助于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英国教育家尼布列特认为,重视知识的考试和偏重智育的教育,都是不正常的;学校不能成为制造某种人格类型的工厂,培养同一种类型的人。马斯洛则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尤其是那种成为一个真正人的潜能;教育要在满足人最基本的需要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化的过程是完全统一的。由于人的经验和个人体验的不同,每个学生都是有个别差异的,因此,人本主义教育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我国新课程改革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一局面,关注学生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