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空间与图形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空间与图形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空间与图形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空间与图形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空间与图形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摘要:本文主要就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进行阐述,包括讲清概念、讲透定理、注重分析、掌握方法和加强训练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全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空间与图形;教学;逻辑;培养

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是对平面图形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其数学活动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过程中发展逻辑推理素质。

一、讲清概念,使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基础

概念是构成判断、推理的要素。概念不清,必然招致思维的絮乱和推理上的瞎猜。所以建立清晰的几何概念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他们的区别和联系,达到概念清晰,理解透彻。

例如:在教学“距离”这一概念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几何上的“距离”是与代数上讲的“路程”概念不同。“路程”是指物体移动时经过线路的长度。几何上的“距离”有几种情况:①点与点间距离是指两点间的线段长;②点与线的距离是指点与直线的垂线段的长。教学时,我举了两个例子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图1):①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圆半径时,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②a为直线上一点,圆心o与直线l上的一点a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这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又是怎样?通过思考后,绝大多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现在新课程强调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和生成,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面对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始终以学习与思考拓展认识视野,以把握和理解新教材为依托,以案例研究为抓手,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拓展了认识视野。 只有在观念和思想上对要把握的项目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使行动更科学和自觉,也才能居高临下地去辨别实践中的得失、正误。 学生在初中学习数轴、平面几何,高中学习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数学内容,非常重要的基础在小学。这些高一级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有一种基础性的几何知识,更是要有清晰的空间观念。例如平面几何中的添辅助线,非常重要的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幼儿园阶段的空间与几何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在少儿阶段不积累这些空间感觉和经验,到后来这种感觉就失去了,到要用这种感觉时就困难了。就像施那普拉在离任中国足球队主教练时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建言中提到的那样:中国足球队员缺少踢球感觉,这些感觉本应在少儿时期于街道、弄堂里就要完成的,而现在要到专业训练时再来寻找,这就困难了。没有这种类似于直觉的引领,球队水平就很难提高,也

就是没有练好“童子功”。其实所有的学习都是如此,空间与图形也不例外。 二、推动了学习思考。 我们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的理解,不象对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解那么系统。促使我们比较多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比较,并且在比较过程中去辨析、实践与反思,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些共识。 1.空间观念是各方面整体协调的结果。 空间观念是对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的整体把握。从现实中的物体和几何体出发,就会涉及把现实空间中的经验迁移到几何空间中,以此把握几何空间,再用在几何空间中抽象而成的特征、性质来解释现实空间、解决现实空间中的问题,在这样抽象、还原的过程中空间观念才能建立。从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出发,就会涉及到平面从几何体上剥离下来的;如何剥离,就又涉及到视图,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观察。从方向与位置出发,就会涉及到距离和角度,涉及到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以及关于垂直与水平方向组成的座标;会涉及到有关变换,平移、旋转与对称,以及这些变换过程中的变化部分与不变部分等等,由此就形成了一条知识链。只有以上这些都能够协调起来,而且各方面之间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由此组合成一个整体,空间观念才能真正得以确立。 2.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 我国的心理学家刘范、张增杰等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启示性的结论。其中对儿童几何发展的路径作出了分析,“儿童是先认识一个笼

浅谈数学中的逻辑方法之归纳与推理

浅谈数学中的逻辑方法之归纳与推理 浅谈数学中的逻辑方法之归纳与推理 归纳推理是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逻辑推导出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逐步过渡到普遍化的一般法则的推理方法。 思维是人对事物的一般性与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又是一个复杂而高级的心理过程。按是否可程式化,思维可分 为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两种基本类型。数学从它产生的年代起, 数学与逻辑就是不可分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数学中最常用与最基本 的思维方法。所谓逻辑推理就是指根据已知的判断,遵守逻辑规律 与法则,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归纳推理是通过各种手段(观察、实验、分析、比较等)对许多个别事物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逻辑推导出各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逐步过渡到普遍化的一般法则的推理方法。 归纳推理可按照它考查的对象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一、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类事物的全体对象的属性进行概括的推理方法。在数学中它可分为穷举归纳法与类分法两种。 1.穷举归纳法 穷举归纳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完全归纳法。它是对具有有限个对象的某类事物进行研究时,把它所有的对象的属性分别讨论,当 肯定了它们都有某一属性(作出特称判断),从而得到这类事物都 有这一属性的一般结论(全称判断)的归纳推理。

在数学中所考察的对象大多数是无穷多的,穷举这种方法很多情况下不适用。然而,对于有些无限多的对象,如果可将其分为有限 的几个类来分别研究,这就是类分法。 2.类分法 所谓分类,用集合语言可定义如下: 在中学数学里有许多需要用到完全归纳法证明的问题。在证明时,先对研究的对象按前提中可能存在的一切情况作如上所述的分类, 再按类分别进行证明。如每类均得证,则全称判断(结论)就得到了,此即为类分法。如正弦定理中边与对角正弦的比等于外接圆直 径的性质,其证明就是分锐角、直角、钝角三类情况进行的。如果 完全归纳法的每一类(个)前提都是真的,那么结论一定是真的, 所以,它是一种严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中可以用来进行证明。 二、不完全归纳法 在数学中运用完全归纳法往往会遇到困难,这不仅是因为在我们所考察的事物中,有些含有无限多个对象而又不能进行有限的分类,从而不能使用穷举法;而且穷举那些有限的,然而又是不少的事物也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人们往往只根据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 性作出概括。这种根据考察的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一属性, 而作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这一属性的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称为不完全 归纳法。 从数学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的产生,还是具体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都经历过一个积累经验材料的时期,从大量观察、实验得来的材料发现其规律,总结出数学定理或原理,这是数学工作中最初步的然而又是基本的.工作。高斯说过他的许多 发现都是靠归纳法取得的。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能作为严密的论证 方法,但是它能使我们迅速发现一些数量关系的规律,为我们提供 研究方向。素数分布论中许多著名定理,如素数定理、贝特朗定理、狄里克雷定理等,都是先用不完全归纳法从经验概括出来成为猜想,然后再经严格数学推导,设法给予证明的。还有更多由不完全归纳 法得到的猜想,初步揭示了素数的分布规律,但至今未得到证明。

关于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数学被公认是最严密的科学,解决数学问题及通过数学解决其它问题是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抽象能力等的综合体现。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各种能力倾向测试和人才测评都把逻辑推理能力判断为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一,而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出国考试GRE 、 公务员考试还是很多IT 行业的面试中都会测验考生对问题的分析或逻辑推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我国的各种选拔性考试中在这方面还没有足够的体现,对这方面的研究尚缺乏深入和系统性。为了了解我们国家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现状,不同学科、年龄层次、性别、数学的喜好程 度对逻辑推理能力是否有显著性影响,以及开展中学生数学能力教学研究的必要性,本研究对上海和浙江几所初、高中的300 多名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学生进行了限时测试,结果表明我国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普遍较差,就逻辑推理能力学科和性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逻辑推理能力受年龄影响,且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以提高。

ol Students’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is recognized as the best rigorous science. Solving math problems or other problems by math are the synthesis materialization of the ideation, logical reasoning ability.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test is alway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aptitude tests such as in GRE of America.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t has been deficient in this field. To get knowing of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the differenc e among subjects, age, sex, the fancy degree of mathematics and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students’ math teaching aptitude, we hare tested more than 30O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f Zhejiang and Shanghai who’re separately from middle schools of different grades in half an hou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verage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is poor. In addition ,the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is not affected by subjects and sex, but the age. Moreover, logical reasoning aptitude can be changed by training. In our daily study,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ogical aptitude.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总复习《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浦贝乡中心小学责任教师:范文鹏 【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6页、127页空间与图形板块第七、第八两个大题,内容涵盖本册教材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第五单元《三角形》。 【教材分析】 《位置与方向》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册教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三角形》部分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在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册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本册教材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技能目标: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能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特点辨认和区别三角形。 情感目标:主动参与复习,增进应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信心。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1 / 6

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反思

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反思 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案例反思篇一 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课堂这个充满创造的教学领域,获得了一些认识。 1.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在活动中建构。 例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学生要掌握这四个方位之间的结构: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是依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这个原理光靠讲解是没用的,我们就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在现实空间环境中通过活动来体验这四个方位的内在结构。特别是让学生探究当一个方向确定后,如何来辨别其他三个方向,以此体验顺时针以及方位的顺序。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条原理时,我们按照教材的要求分两个层次教学:先是让学生从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围成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接着让学生边围边有序地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必要的分类;最后让学生在空间直觉引领下形成的三边关系几何模型和基于数据寻找

三边关系的代数模型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以上两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与实践活动的探究中才能把握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也就是把握空间既要有活动,又要有思考。 2.动态表象能引发学生的空间想象。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其中有两个环节:环节一是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这当然涉及到无限与有限的概念,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环节二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到定点的距离等于是长的点的轨迹。再如在第一学段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了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

法律思维概述以及论述逻辑方法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法律思维概述以及论述逻辑方法——演绎推理、归纳 推理 First:法律思维概念: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也就是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在法治国家中,其关键就是要用法律至上、权利平等和社会自治的核心理念去思考和评判一切涉法性社会争议问题。法律思维方式的重心则在于合法性的分析,即围绕合法与非法来思考和判断一切有争议的行为、主张、利益和关系。 Second:法律思维方式具有诸多特殊之处,其中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属于至为重要的区别:以权利义务为线索、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程序问题优于实体问题和理由优于结论。 一、以权利与义务分析为线索 一切法律问题,说到底都是权利与义务问题。在法学意义上,权利就是一项具有合法性的理由,持有这个理由,相应的行为、利益、主张和期待就会在法律上被视为正当(尽管按其他标准来判断可能并非如此),从而得到法律的支持。有时候,会发生两种权利相互冲突且不可并存,裁判者只能通过牺牲一方来保护另一方的情况,此种做法,实际上是用一种更重要的理由来排斥相对次要的权利理由(朱苏力先生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曾对此有过透彻的分析)。与权利相关联,法律义务就是一种被动的法律地位,居于此种地位,即须被某种权利或合法的权力所约束和支配,因此义务人必须按照约束和支配他的那个合法的理由去做些什么或不做什么,否则便可能引起某种法律责任。正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与义务构成了思考一切法律问题的逻辑线索,因此,法律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从权利与义务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普遍性优于特殊性 法律规则中所规定的关系模式具有普遍性,而运用法律所要解决的具体法律问题则具有特殊性。由于法治的理想在于用普遍的规则来治理社会,因此,法律思维必然要突出普遍性的优先地位。在这里,对普遍性的考虑是第一位的,对特殊性的考虑是第二位的,原则上,即使适用普遍性规则会产生不尽人意的结果,也不允许以待决问题的特殊性来排斥既定规则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为例”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 三、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任何结论都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这是实证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也是政治的、经济的和道德的思维方式的重要原则。然而,这个要求和原则对于法律思维而言并不完全适用。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意味着:第一,不查明客观事实就不能做出结论;第二,查明了客观事实就必须做出与之一致的结论;第三,不能虚拟事实并以其为根据做出结论由于适用法律解决社会争议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识别真与假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按照法律标准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由于执行法律的裁判者以服从法律为第一职业义务,他们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并据此做出自己的判断;由于裁判者们并非全知全能的“超人”,而又必须在一个有限的期间内对一个涉法性社会争端做出明确的反应。

空间与图形 教学设计(1)

空间与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欣赏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了解生活中轴对称现象。 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理解对称、对称轴的含义,并能判断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你们记得可真清楚!)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再认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板书:图形)认识新图形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剪纸:课件(剪纸) 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看完了这组剪纸图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让我们一起为了不起的中国人鼓掌吧!

同学们喜欢剪纸吗? 那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用小剪子和自己喜欢的彩色纸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看谁建得又快又好。 展示:(对折、随意、画好) 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剪的。 说明:这些剪纸图案有的是对折以后再剪的,有的是没对折就剪的,你们能给黑板上的图案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观察这组图案,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边的大小一样、形状一样、中间有一条折痕 老师任意拿一个图案演示再对折一次,能看到什么?(只能看到图案的一半) 那另一半呢? 借助手中的图片说明:只能看见图案的一半,这说明图案的边沿完全重合了。 我们再一起看一看。(老师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边沿完全重合了吗? 揭示课题 像这样左边和右边对折或者上边、下边对折以后边沿完全重合了的图形,我们叫它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和学习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中间这条折痕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我们还可以沿着这条折痕画一条线来表示图形的对称轴。演示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趣味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改变模式体验成功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趣味教学模式的初试【内容提要】拓展儿童“空间与图形”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种国际趋势。“空间与图形”是教师觉得学生最难理解,难掌握的知识,能较好地灵活掌握的学生一般不到三分之一,其大部分学生学得死,学得苦,成绩不理想。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以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关健词】几何图形趣味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不仅是新课标指明新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和途径。那在课堂中如何教学呢?《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实施多种策略,创设各种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现状与原因分析 在这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和老师对几何教学的看法。这是一份就目前的几何教学情况向学生和老师的问卷,在我校的师生中随机抽取了近100个样本,旨在从一个层面上了解学

生和老师对几何学习、教学的态度。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 1、数学教学(学习)内容的选择 本次调查给予了学生和老师一些可以选择的内容,内容1是代数问题的教学(学习),如:四则混合运算;内容2是几何图形的教学,如:圆锥的认识。调查结果图示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有接近70%的老师、学生选择了内容1,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老师对几何图形的教学都有一些畏难情绪 2、原因分析: 选择内容1的学生、老师继续答卷,就几何图形的教学(学习)难谈自己的看法和希望,统计如下: 差扇面 4 从统计结果看,老师(学生)认为几何图形的教学(学习)枯燥无味,对空间的形象感知能力差,而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 四则混合运算圆锥的认识一样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d9653040.html,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作者:郭勇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8年第01期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高中数学难度较大,所以在数 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以往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革新教学方式,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实现教学过程的与时俱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以下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进行主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1-175-01 前言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已经改变了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再是过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视性不高,导致学生在理解问题时单一、片面,缺乏整体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数学是抽象性学科,学科性质要求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既能够理解基础知识,又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养成是一种重要素养,其对学生的一生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培养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更加清晰,简化数学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数学学习能力。另外,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思想。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教师教学行为的严谨性

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基本解释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注重逻辑推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推理的种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根据推理前提数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根据推理的方向,即思维进程中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特殊到特殊的区别,传统逻辑将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三大类。就初中数学而言,三段论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演绎推理,它是性质判断三段论推理的简称,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推出一个性质判断的演绎推理。三段论中的三个性质判断的名称分别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包含大项的前提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为小前提,包含大项和小项的判断为结论。比如,所有的植物都是需要水分的(大前提),小麦是植物(小前提),所以,小麦也是需要水分的(结论)。三段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包含的三个性质判断通常都是以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样的顺序排列。但用自然语言表达三段论时,语句顺序是灵活的,而且常常使用省略形式(有省略大前提或小前提或结论等形式)。例如,口语中常说“这是学校规定的呀”,把它补充完整就是:凡是学校规定都是应该执行的(大前提),这句话是学校规定的(小前提),所以,这句话应该被执行(结论)。三段论推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推理,最能体现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在初中几何应用中最基本最广泛的推理,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应作为初中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重点和切入点。 二、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几何证明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不难,学生学懂也不难,但学生往往一做就不会,对于稍复杂的题目更是无从下手。几何证明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成绩提高的一大障碍。要突破这一难点和障碍,除掌握上述三段论推理的基础逻辑思维外,还要注重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培养。要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时,我们先从已知的条件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确立的命题(如定义、定理等),逐步向前推演,最后推得要证明的结果,这种思维方法,就叫做综合法。可简单地概括为:“由因导果”,即“由原因去推导结果”。要证明一个命题正确,为了寻找正确的证题方法或途径,我们可以先设想它的结论是正确的,然后追究它成立的原因,再就这些原因分别研究,看它们的成立又各需具备什么条件,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至达到已知的事实,这样思维方法,就叫做分析法。可简单地概括为:“执果索因”。即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浅谈 语言与逻辑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足以写一本书。本文目的只是想谈谈人们在日常生活所说的「逻辑」究竟是指甚么,以及逻辑与语言的关系。 甚么是逻辑? 在日常语言中,「逻辑」有时被用作「定律」或「常理」的同义词。例如,在语句「你说张三昨天死了,但这不合逻辑,因为他今早还有上学」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常理。另外又如在语句「这本科幻小说说某星球的温度比绝对零度还低,这是不合逻辑的」中,所谓「不合逻辑」是指违反物理定律。以上两例中所指的逻辑究竟是否等同于逻辑学中所指的逻辑呢?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了解逻辑学究竟是研究甚么的?一般而言,逻辑学就是研究正确思维方式的学科。由于推理是人类思维中极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逻辑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研究正确的推理方式。推理的一般格式是给定某些前提(Premises),然后根据这些前提推导出某些结论(Conclusion)。所谓「正确的推理方式」就是运用一些已被证实为正确的推理规则从前提一步一步推出结论。例如,根据前提「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掉下海」可以推出「张三会淹死」,可是却不能从「如果张三掉下海,他会淹死」和「张三淹死」推出「张三掉下海」,因为张三可能是在河中或泳池中淹死的。

逻辑学所研究的不是个别的推理,而是一般的「推理模式」,而这些推理模式可以用符号表示。例如上段的「张三淹死」正确推理便可以表示为:给定前提「如果p,则q」和「p」,可以推出「q」(注1),此推理称为「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反之,从「如果p,则q」和「q」却不可以推出「p」。在上述正确推理模式中的p和q可以代表任何「命题」(Proposition)(亦作Statement,相当于语言学中的「陈述句」),即如果把p和q 换为任何命题,该推理仍是正确的,而不管p和q这两个命题是否真实或是否有意义。例如,假设p代表「太阳从东边升起」,q代表「一加一等于三」,那么以下推理虽然看似荒谬,但从逻辑上看去却是正确的:根据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和「太阳从东边升起」,可以推出「一加一等于三」。 请注意上段的推理之所以会推出「一加一等于三」这个错误结论,乃在于它的其中一个前提-「如果太阳从东边升起,则一加一等于三」是错误的,而不是整个推理模式有错误。因此逻辑学所关心的是整个推理模式的正确性,而不是个别前提的正确性。逻辑学只能保证从正确的前提出发可以推出正确的结论,至于前提正确与否,并不属于逻辑学的研究范围,而须根据其它学科或常识作出判断。 由此可见,逻辑学所指的正确推理方式是纯粹从形式方面考虑的,而不考虑其实质内容,实质内容是其它学科的研究范围。这一点有点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 吉林省公主岭市岭西小学景标 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点有关推理的知识,是《课标》指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的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而归纳推理又多表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能重视强化学生的推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已有知识、经验、技能的有效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推理能力?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

的一些体会。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说理,养成学生推理有据的好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数学语言的过程,也是教给学生如何判断的推理过程,而与语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绎推理,小学生解题时大多是不自觉地运用了演绎推理,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追问为什么,要求学生会想、会说推理依据,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例如:14和15是不是互质数时一定要学生这样回答: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因为14和15 只有公因数1,所以14和15是互质数。这样运用演绎推理方法,经常进行说理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推理方法小学生学习模仿性大,如何推理、需要提出范例,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学会推理。小学数学中不少数学结论的得出是运用了归纳推理,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结合数学内容为学生示范如何进行正确的推理。例如,在教乘法交换律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计算多组算式:5×3=15、3×5=15所以5×3=3×5还有:15×4=4×15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左、右两边因数相同,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归纳出乘法交换律。三、要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贯穿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发展决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可以用“懂”来描述,技能可以用“会”来描述,都可以立竿见影。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须让学生明确逻辑推理的意义,逻辑推理的结构,逻辑推理的形式,逻辑推理的要求。所谓的逻辑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判断推出未知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逻辑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就是寻找事物的共性,归纳推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有部分属性相类似,推出这两个对象的其他属性相类似的一种思维方法。数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指正确地运用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 或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数学逻辑推理能力是学生数学水平的显著标志。是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环节和要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数学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数学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特别是逻辑推理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根据逻辑推理的要求和特点,在平面几何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须抓好概念,公理,定理,命题的教学。几何概念是构成几何理论体系的骨架,支柱。几何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几何概念组成,是构成几何理论的依据。只有深刻理解领会概念的本质特征,才能更好理解几何的原理实质,才能知道如何应用概念去推理,去验证,求证结论,假设的真假性。命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另一重要方面。任何一个判断,都是建立在命题基础

上,要知道命题的结构,它是由题设,结论组成,其基本表达方式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分为真命题,假命题。命题的四种形式,即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而公理是不需要证明正确的命题,定理是经过证明是正确的命题。因此,命题的教学相当重要和关键。在教学中,概念命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需明确逻辑推理的书写格式,推理的书写要得心应手。在平面几何证明即逻辑推理过程中,书写的基本格式有两种。即传统格式和推出格式。对于传统格式,即“因为,所以”格式。要求学生对条件,定理,公理要清楚,灵活应用。做到推理步步有依据,知道上步的条件下应得的结论。在掌握了传统格式后,可以用推出格式进行证明。推出格式书写简明,精练。是证明中的较好格式。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必须让学生能够正确识图,作图。具有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能把图形与数结合,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善于在图中找到所需条件,能由条件画出所需要的图形。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巩固。 在平行线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及应用。要注意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直线叫平行线,因而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平行和相交,而相交的特例是两直线互相垂直。平行线的性质三条,要理解先有两直线平行,再有角的关系;反之,把题设和结论交换就是判定,即有角的关系,再有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对于学生一定要搞清楚题设与结论及他们之间的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空间与图形》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空 间与图形》教案 数学教学要重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21世纪新教材》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不仅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下面我想就小学数学第一册《空间与图形》这一课详细的说明。《空间与图形》 一、创设情景 我们一起变魔术。在这个正方体的盒子里有一些小东西猜一猜有可能是什么?请同学到前面摸出物品,说说是什么放在桌子上。 〖环节意图〗“变魔术”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同时充满了神秘感,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才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兴趣,才有可能积极思考问题。活跃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做了情感上的准备。 二、揭示课题 1、观察桌子上的物品,师:“桌子上的东西很多,怎样才能清楚的知道都有些什么物品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把物品分类,并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分类。多种方法比较后学生找到了最恰当的分法。〖环节意图〗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

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到感性上的认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感受图形之间的不同。教师鼓励学生“自圆其说”不人云亦云。 2、引出新课《空间与图形》 个别学生已经能说出图形的名称,老师要给予肯定。 〖环节意图〗出示彩色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新知 1、动手分自己带的物品。 要求:仔细观察物体的外形。边摸边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自己带的物品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进一步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是对先前知识的复习巩固。通过动手触摸物体,让学生的多种感官综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学生分辨不清楚。) 2、出示:“长方体”,说说是什么图形? 〖环节意图〗老师先不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经过争论学生动脑思考,老师在通过实验验证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3、实验验证:左边三组闭上眼睛,右边三组观察。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把它们放在桌子上,分别放倒。让左边三组

初中数学中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中空间及图形课堂教学设计 洪雅县余坪中学张焰明 本节课,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初中数学中空间及图形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研究: 首先,我从理论的层面,谈谈对于初中阶段“空间及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的认识。 (一)《初中阶段“空间及图形”的教学内容标准》 “空间及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二)《“空间及图形”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 教学设计类似于打仗之前的作战方案,它是教学结构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部署。教学设计一般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设计时应明确课堂教学中要产生哪些新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在数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们及学生已有的知识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及区别。教学设计时还应研究通过课堂教学让(给)学生归纳出哪些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正所谓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 在《旋转变换》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明确了本节课是

在平移变换的基础上学习旋转变换,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和图形》的一个新内容。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从生活走进课程,从课程走进社会”的理念。旋转变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也是进行图案设计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具体设计学生学习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的教学环节时,根据教学内容,把握“生活 ----数学 ----生活”的设计原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旋转变换及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使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画图的操作技能,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形成初步的审美能力。 2 、学生状况的研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是一样。应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才能选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 明确了《旋转变换》的教学内容后,了解到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通过前面对平移变换的系统学习,学生对于图形变换已经有所认识,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都很有帮助。旋转变换是图形变换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图形也较为复杂,学生对旋转图形形成过程的认识会有一定的困难。 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状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启发讲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参及教学全过程。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郑雄 逻辑推理是根据一个判断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黑格尔曾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则认为:“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必须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者,科学家的目的是要得到关于自然界的一个逻辑上前后一贯的摹写。”可见逻辑推理能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思维能力。 物理学科以逻辑严密而著称,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每个规律的建立过程都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每个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因此逻辑推理能力被作为高考物理学科考核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在历年的高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要求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将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习惯,提高他们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由于我国目前的中学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知识传授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 重视课堂结构设计的逻辑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自然,课堂结构的逻辑性就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上要把握全局,要十分重视各个阶段的逻辑结构——从旧课内容的复习到新课的引入,到新课内容的讲解;新课讲解从某一内容的结束到另一内容的开始,这之间内容的过渡,甚至语言的衔接;最后到课堂小结……所有这些,都必须做到认真考虑,精心设计,做到层层深入,环环入扣,体现出非常严密的逻辑性。 这严密的逻辑性来自教师备课时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反复推敲,掌握教材本身的逻辑性。 以教材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一节为例,可进行这样的层次设计(仅选择内容讲解部分): 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指出:带电粒子速度与磁场垂直时,洛仑兹力的方向将同时垂直于磁场和速度的方向,因此带电粒子只能在垂直于磁力线的平面内作某种曲线运动。然后指出:因洛仑兹力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所以洛仑兹力将永不做功,由动能定理可知带电粒子的速率将保持不变,从而得出带电粒子只能作速度大小不变而方向不断改变的匀速率曲线运动。然后讨论得出曲线运动的轨迹:通过回顾力学中已学过的圆周运动的知识,洛仑兹力永远与运动方向垂直,而且大小又不改变,正好提供给带电粒子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通过以上师生的共同讨论和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将作匀速圆周运动就确定无疑了。运动的大致形态也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来。紧接着,教师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微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圆周运动的图象。最后,用洛仑兹力演示仪演示从电子枪中发出的电子射线在磁场中形成的圆周运动轨迹。通过以上引导,学生从理性的推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空间与图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空间与图形(教材第112页及练习二十三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使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理解和掌握圆的有关概念,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经历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整理运用过程,体验应用知识,归纳概括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物体的位置表示方法,圆的特征、特性.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复习知识】 一、复习物体的位置 确定物体位置的两种方法: (1)按方向、距离确定;(2)用数对确定. 二、复习圆的知识 (出示一个圆)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相互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圆的认识 圆心:用字母O表示,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用字母r表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用字母d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即d=2r或r=12d. 2.圆的周长 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3.圆的面积 知道近似长方形的长求圆的面积. 4.环形的面积 环形的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5.扇形的认识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13页第4题. (1)分析:求公园围墙的长度就是求圆形围墙的周长. C=2πr=2×3.14×1=6.28(km) (2)正北,2km (3)3.14×1×1-3.14×0.2×0.2=3.0144(km2) (4)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16题. 第14题.(1)略. (2)小猴住在小熊的东偏南50°,距离是400m; 小象先向西偏南40°走300m到小猴家,再往东走400m到小鹿家. 小鹿先向西走400m经过小猴家,然后向北偏西40°走500m到小熊家. (3)略. 第15题.(1)1∶2 (2)π∶1 (3)2∶3 2∶34∶9 第16题. (1)图一:C=πd=3.14×1.8=5.652(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