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护理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护理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护理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护理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护理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的产生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它起源于劳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2、教育的发展以教育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为标志,将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3、不同时期教育特点:

(1)原始状态教育的特征:

A. 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B.没有阶级性;C?形式简单。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A. 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B. 远离生产实践,与生产劳动分离;

C. 有专职教师、固定学员和专门教材。

(3)现代教育的特征:

A.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的普及性;

C.形式多样化。

4、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对人从生到死全部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5、教育的本质:

A. 教育者角度:培养、造就、训练人的过程。

B. 受教育者角度:个体发展,适应生活,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学的发展

A、教育学的思想萌芽在古希腊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B、17 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教育学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19 世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从其他学科分化出来,自成体系;

D、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7、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A. 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

B. 人的活动能力和潜能的充分发挥;

C. 个体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8、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主导地位)

B、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C、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

D、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9、中等专业教育:继初等教育之后的以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专门教育。

10、高等教育:泛指全部高级中等教育后的专门教育。它包括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11、高等教育的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1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教育的普及性和多样化/ 多元性。

13、护理教育的概念:是指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的活动。

14、护理教学过程:是护理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护士学生施以

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

15、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A. 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最基本);

B.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C .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16、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按照护士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组织教学;

(2)护理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3)护理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17、护理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护理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方向。

B、护理教师在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C、护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起主导作用。

D、护理教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18、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或基本环节:

A、感知阶段:是指学生感知新教材,形成表现、观念阶段。

B、理解阶段:是指学生理解新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和理论阶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C、巩固阶段:是指学生巩固知识阶段。

D、运用阶段:是指学生运用知识,形成技能阶段。

19、护理教学的原则: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系统性原则

E、巩固性原则:比喻熟能生巧”或温故而知新”反映的就是巩固性的原则。

F、量力性原则

20、我国护理教育层次

(1)中专护理教育(2)高等职业护理教育(3)大专护理教育(4)学士学位护理教育

(5)硕士学位护理教育(6)博士学位护理教育(7)继续护理教育(8)成人护理教育

20、我国护理教育层次

(1)中专护理教育(2)高等职业护理教育(3)大专护理教育(4)学士学位护理教育

(5)硕士学位护理教育(6)博士学位护理教育(7)继续护理教育(8)成人护理教育

21、中外护理教育的发展史:

(1)1860 年南丁格尔在圣托马斯医院建立了护士学校,开创了近代护理专业。

2)1888 年美国人约翰逊在福州建立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

3)1921 年美国人在北京开办协和医学院,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 4)1983 年天津医学院护理系开始恢复本科护理教育,授予学士学位。

(5)1990 年北京医科大学开设硕士学位教育,于 (6)2003 年协和护理学院开设博士学位教育, 我国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业(相当于医生) ,主要为:

A 、 社区提供医疗信息,协助其作出重要的有关健康的决定,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 生活方式;

B 、 独立诊断和治疗常见病。

C 、有处方权。

2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模式转变 A. 教育层次:发展高等护理教育,提高护理队伍学历层次。 B. 课程设置:注重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

C. 加强社区护理教育:服务对象包括患病的人、有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人、健康人。

D. 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 23、护理教育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和非实验方法。 24、非实验方法

A. 观察法

B.调查法

C.文献法

D.比较法

E.统计法

F.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 教育基本原理与护理教育 1、教学中常用的教育理论和代表人物:

1)行为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 —— 华生、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等。

— 托尔曼、奥苏泊尔、布鲁纳和加涅。

B 、奥苏泊尔一一学习的同化理论。 D 、加涅――指导学习理论。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又叫观察学习,它出现在 个体通过观

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时(通过榜样进行学习)

(4) 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 罗杰斯 考姆斯 。 (5) 成人教育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

(6) 合作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默顿和布莱克。

(7) 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无锡自考网

http;//https://www.doczj.com/doc/cd8404694.html,

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猫的

“尝试与错误 ”)

主要观点: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 反复尝试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

应逐渐增强,终于形成了固定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3、桑代克的 3 条基本学习规律:

A. 准备律: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与活动时就感到满意;

有准备而未给与活动而感到

烦恼;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B. 练习律:应用律和失用律;

C. 效果率。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迷箱)

学习行为包括:

A 、 应答性行为: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有机体对环境的被动适应,具有不 随意性;

B 、 操作性行为:没有已知的刺激,而是由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机体主动作用于

环境习得的。

1992 年开始招收护理硕士。 2004 年招收护理博士。

国外硕士以上学位的护士可以开

(2) 认知理论,主要代表人物

A 、托尔曼一一认知目的说。 C 、布

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3)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因此,操作性行为较应答性行为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

5.强化原则: ① 正性强化:某种具体行为的后果或效果是积极的,就能增进该行为重现的概率, 因此教育中要多用

正性强化。 ② 负性强化: 某种具体行为可以避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 就会增加该行为重现的概

率。 ③ 惩罚:某种行为可以导致某种不愉快的后果, 个体为了避免这种后果会减少做出 这种行为的概率。 ④ 强化消退:在反应之后, 如果不继续给以强化,反应行为就会逐渐消失。如学生 上课讲小话

等,教师不予理睬或忽略,这种行为则会消失。 6.强化程序包括:持续性强化和间断性强化。间断性强化又分为: A ?固定间隔强化: B ?变化间隔强化: C .固定比率强化:

D .变化比率强化:

反应在固定的时间间隔里被强化。间隔越短,反应越快。 强化发生在变

化的时间间隔里,有时长,有时短。 强化发生在预定的若干次反应之后。 强化不是按预定的反应次数进行,而是发生在变化的反应次数

之后。 7、 认知是指内在的思维过程,包括思考、学习、记忆、领悟、感知及问题的解决。 8、 认知心理学 :主要研究的是思维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9、 人类的记忆系统 的分类和特点: 记录信息的时间 储存能力

(1) 感觉记忆 很短(视 (2) 短期记忆

(3) 长期记忆 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

(1)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2) 学习结束后: A 、 20 分钟,遗忘 41.8%;

C 、 6 天,遗忘 74.6%; 所以,学习必须及时复习,减少遗忘。

11、 遗忘的理论:干扰理论(逆反干扰和前作用干扰)

、编码特性理论、增强理论。

12、 布鲁纳认为学生在学习一个内容时包括 3个过程:A 、新信息的获得;B 、信 C 、评价。 1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A 、 重视学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如讲授内科 /外科/儿科护理学等课程时应该理解该 课程的结构或基本结构。 B 、 运用信息的编码系统; C 、 提倡发现的学习。 14、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转化主要通过:特定技能的转化和一般原理的转化。

15、 发现的学习的概念: 掌握知识原理。 16、 发现的学习作用: A 、提高智慧的潜力; C 、学会发现试探法; 17、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时,

方式

1 声 4s ) 原始形态

有限 无限 10、 B 、1 天 1 夜,遗忘 41.8%; D 、1 个月,遗忘约 74.6%。 息的转化 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 通过积极参与过程发现内容的结构、

B 、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 D 、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即通过榜样进行学习, 称为社会学习

或观察学习或榜样学习。

18、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和环境都是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强调学习是学习者把榜样作为一种行为

的象征形 象,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指导自己学会某种行为。

19、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

A 、 注意期:学习者开始集中注意榜样,观察榜样的行为模式。

B 、 保持期:学习者记住了榜样的行为并在大脑中回忆行为的执行过程。

C 、 动作形成期:学习者真正能够执行所观察到的行为,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观察, 评价自行为的精确

度,并进行矫正和反馈。

D 、 动力期:学习者通过强化的作用来增强学习效果。 20、人本 /文主义理论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 A 、 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B 、 重视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 C 、 强调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

所以护理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并且在教育上强调重视师 生关系。

21、 人本 /文主义理论 /罗杰斯认为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学习资源的提供

者,是可以与学生分享感觉和知识的人。

22、 学习资源的促进者的特征:

A 、真诚;

B 、接受和信任;

C 、移情理解。 23、 人本 /文主义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A 、重视师生关系;

B 、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C 、接受学生具有个体差异;

D 、教师是帮助者和促进者;

E 、重视课堂气氛;

F 、使用学习合同。

23、成人教育模式与儿童教育模式的主要不同点:

A 、促进自我定向;

B 、应用经验

C 、满足学习的意愿;

C 、关注学习的倾向性;

D 、激发内在动机。

26、合作学习:是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互相学习的系统学习方法。 27、合作学习 4 个基本特点 /主要观点 :

A 、 合作学习是由一名学习管理者而不是一个象征权力的教师来安排学习材料。

B 、 学生通过与其他学员一起主动地参与学习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C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坚信小组工作比个体单独学习效果好。

D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有计划的与同伴的相互作用。

28、 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 是指借助于骨骼肌运动, 实现一系列外部动作以完善 合理的方式进行

儿童教育模式

成人教育模式

A 、学习者的概念 依赖型

B 、学习者的经历 没有

C 、学习的意愿 与年龄相关 C 、学习的倾向性 以内容为中心

D 、学习的动机 外在的:如压力

24、成人教育模式的过程设计

A 、创建学习气氛;

B 、

C 、由学习者参加确定学习的需要; E 、由学习者参与设计学习计划; G 、由学习者参与对其学习进行评价。

25、成人教育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自我定向性 有

与需要相关 以任务 /问题为中心 内在的:如自尊和自信需要

由学习者参与共同计划;

D 、由学习者参与形成学习目标; F 、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计划;

组合,并趋于自然化时形成的一种技能。

29、人类动作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成熟依赖性技能、教育相关性技能、固有价值技能。

30、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包括:认知阶段、强化阶段、自如阶段。

31、操作技能的评价标准

A、感知能力

B、准备状况

C、模仿

D、自然化

E、演示

F、适应性J、创造性

32、技能操作练习的条件:

A、学习者有准备学习该技能的意愿;

B、必须获得有关本人操作的反馈。

32、操作技能的迁移:

(1)是指一项技能对另一项技能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称正迁移,产生消极、抑制的作用称负迁移。

(2)已有的技能对新学习技能的影响叫前摄迁移,而新学习的技能对已有技能的影响叫倒摄迁移。

因此,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时应促进正迁移、前摄迁移和倒摄迁移预防负迁移。

33、护理教育中应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

A、提供一个有助于学习的环境;

B、进行技能分析;

C、明确操作程序;

D、评估学生的起点行为;

E、以正常速度进行示范;

F、采用整体学习或分项学习的方法进行操作技能的教学;

G、安排足够的练习时间;

H、为学生的操作提供增强性反馈;

I、促进技能的迁移(正迁移、前摄迁移、倒摄迁移)。

第三章课程与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1、课程的概念广义: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狭义:是指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育内容的各门科目。

3、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1)课程作为学校育人的规划,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2)课程是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桥梁”或“中介”。

(3)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类型

(1)侧重点在认识的主体或客体分为: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学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3)层次结构上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

(4)对课程的相关性和适应性:必修课程,限选,选修课程。

(5)课程是否有明确的目的计划:显露课程,隐蔽课程。隐蔽课程-利用有关学校组织。校园文化、社会过程和师生相互作用给学生价值上,规格上的陶冶和潜移默化

4、学科:依据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的完整体系,称为学科。

5、常见的四种类型课程及特点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

(2)活动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

(3)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分科教学。

(4)核心课程:以社会的需要为中心。

6、课程类型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以学科为基础的护理课程:普通教育、基础医学、护理学。

(2)综合性护理课程:课程结构是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重点放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

包括:论证法,操作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课程。

(3)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课程:强调教育和课程内容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作用,社会需要胜过人的需要。

7、四种常见的课程模式:

A、系统模式

B、行为目标模式

C、过程模式

D、文化分析模式

8、系统模式:是将课程设置过程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1)输入部分是学校及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思想、观念、理论等。

(2)过程部分指就是“课程设置”过程。

(3)输出部分则是预期课程,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同时,输出部分还将对输入部分进行反馈,但不包括教师的教案。

9、Tyler (泰勒)行为目标模式(输出模式)四个主要方面: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内容、方法和评

价。

10、教育目标:教师所预期的学生变化。

11、教育目标的意义

A、保证教学活动始终按计划向预期目的进行;

B、是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的前提和依据;

C、是评价教育结果的标准。

12 、按照目标的大小和层次,教育目标可分为:

A、教育的总体目标

B、第二层次的目标

C、特定的行为目标

13 、确定学校目标的来源:

A、学习者本身

B、社会的需求

14、教育目标的特点:

A、相关性

B、明确性

C、可测量性

D、可行性

15、教育目标的构成:

A、表示学习者行为的动词

B、实现目标所需具备的条件

C、评价行为的标准

16、教育目标领域所包括的不同水平层次: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精神运动领域。

17、认知领域包括

A、“知识”水平常用的动词有:定义、描述等。

B、“理解”水平常用的动词有:解释、区分等。

C、“应用”水平常用的动词有:计算、操作等。

D、“分析”水平常用的动词有:区别、识别等。

E、“综合”水平常用的动词有:综合、设计等。

F、“评价”水平常用的动词有:评价、断定等。

18、情感领域:

A 、接受

B 、反应

C 、赋予价值

D 、价值观念组织化

E 、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19、精神运动领域:

A、模仿

B、操作

C、精确

D、连接

E、自然化。

20、组织有效课程的三个标准:

A、连续性:重复练习与发展

B、程序性:深化与广泛

C、综合性(统和性):横

向联系

21、行为目标模式的实施过程:

A、确定目标

B、选择课程

C、课程指导

D、评价课程。

22、H ouse 提出的过程模式(输入模式)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至少包括四个过程:

A、传授知识

B、发展社会准则和价值观

C、训练

D、教导

23、过程模式课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原则:

A、课程设计方面

B、经验学习方面

C、相关性的调整原则

24、文化分析模式以使用文化分析为基础来设置课程,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下一代获得我们所认为的文化精髓。因此,考虑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的信念、价值和思想或地方文化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属于文化分析模式。

25、课程设置四个阶段(课程编制的程序)

A、指导阶段:是基础,为整个课程设置过程提供方向。

B、形成阶段:教学大纲的形成,确定层次目标与科目目标,课程内容一览表。

C、功能阶段:课程内容说明,教学方法及学习实践,学习的有效性。

D、评价阶段:

输入评价-评估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过程评价-评价教与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内容;输出评价

-学生所具有的能力和特征。

26、课程设置进行具体计划时需考虑的因素:

A?课程设置的总体结构应反映教育方针;

B.以护理哲理的主张作为指导方向;

C?所有课程应包括一般教育、支持学科和护理学;

D. 所有课程排列应考虑到某一课程科目中必要的知识水平;

E. 充分评估课程的参考资料;

F?明确区分护理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

27、课程设置模式

A、“建筑式”设计:基础学科前两年学完,后两年学护理课程建立在必须的知识基础之上。

B、“渐进式”设计:大多数基础学科前两年学完,同时一部分护理课程也要求在前两年学完。

C、“平行式”设计:基础学科与护理学专业课程同时开课,按一定比例同时修完。

28、合理的课程设置:

1/3 一般教育和人文科学,1/3 主干支持课程,

1/3 护理学科课程。

29、课程科目大纲包括:

A、课程综合描述

B、课程目标

C、课程内容

D、教授方法

E、评价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教师了解

某一课程概况,以保证其有效性。

30、制定课程科目大纲应遵循以下原则:

A. 课程目标合理;

B. 明确课程内容各部分之间的关系;C?澄清评价方法与教授方法的异同点;

D. 分清主次,认识关键所在;

E. 确认课程内容的顺序;

F?树立课程评估的整体性观念。

31、影响课程变化与革新的因素

1)护理教育领导者的作用护理教育领导者的决策形式:

A、宣布决定;

B、推销决定;

C、磋商决定;

D、参与决定。

2)学院风气学院的领导有以下几种类型:开放型、自治型、控制型、家庭型、父系型、封闭型。

32、Hoyle(1976 年)确定了课程革新的三种策略:

1)策略A 由权力较大的机构进行课程革新,目标主要是指教育结构内部,交流是单向的,即从权威部门到职业实践者。

2)策略B 革新的目标是教师集体的态度、价值观和意见。交流是双向的,即在专家和实践者之间进行,但是属于非指导性的。

3)策略C 革新的目标是单纯变革课程,能够取得专家的支持,交流是单向的,常常由有关课程革新的讲座、书籍及录像组成。

33、促进课程变革成功的方针努力与机构内的支持力量合作,而且避免与阻碍变革的力量作对;组织

一支能够自我激励的变革同盟军;与机构内部的积极因素合作,避免与机构内部的消极因素合作;保证

与变革小组合作的人员参与,并使参与者拥有自由和权力完成指定的变革;努力促使课程变革小组的人

员参与变革项目;努力使课程变革小组的合作人员免受不必要的压力和紧张。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课堂讲授法

1、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

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把科学文化知识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给学生的方法。

3、备课笔记:提醒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的基本细节。

4、讲授法的特点:

(1)目标:与其它教学方法一样有效。

(2)强迫性参加

(3)时间安排:一般而言,上午授课效果较下午好,但对“夜晚型”的学生不适宜。

(4)回忆信息:1 周后降至20%。

(5)讲述:讲授的过程是最关键的部分,讲授速度主要与材料的难易程度有关。

5、常用的护理教学方法有

A、课堂讲授法(最常用);

B、小组教学法;

C、经验学习法;

D、个别辅导;

E、开放式学习;

F、咨询。

6、讲授法的优点

(1)一个教师能与许多学生交流;

(2 )介绍新课题;

(3)介绍课本没有的新知识;

(4)教师把题材系统化后讲授给学生;

(5)给学生一个对方能建立的框架;

(6)优美生动的讲授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7、讲授法的缺点:

(1)讲授不能照顾个别学生的需要

(2)讲课进度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3)教师可能会存在明显偏好

(4)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

(5)学生得到的是“第二手”资料

(6)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减弱

8、影响讲授计划的因素

A 、学生因素(主/首要因素):学生所学的课程类型学生的教育背景学习班的大小

B、教学内容(题材因素)

C、环境因素

D、心理因素

9、讲授计划:课堂中主要要讲授的内容,或者通过这一堂课要说明的问题。

10、课堂计划:它是将讲授计划中可能的因素、情况考虑周全,每堂课都要有课堂计划,没有课堂计划的讲授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11、备课笔记提醒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的基本细节。教师可以把主要标题写下来。

三者区别:课堂计划乂讲授计划工备课笔记

12、增进讲授效果的各种措施:

(1)讲授的内容:要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

(2)讲授者的语言:讲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应注意语言的清晰、生动、简练、准确。

(3)学习环境:良好的物理环境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教学效果。

(4)教师行为:应让学生感到没有心理威胁。

(5)讲授的开始与结束:课前要有开头语,结束时进行总结。

(6)保持注意力:上课后10-15 分钟开始下降。因此讲授期间适当提问,适当插入生活工作小故事,以保持学生注意力。

(7)维持课堂纪律:遇见学生迟到不应处罚学生,最好课后私下交流。遇见学生

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找时间让学生与老师讨论自己的观点。

13、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1)运用视觉教材提高注意力2)适当的课堂提问。

3)讲小故事或生活工作实例4)测验学生。

第二节小组教学法

1、小组教学的功能:

(1)小组教学的功能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使学生有机会与其他组成员进行相互作用,接受他人观点的挑战,达到交流思想与感情的目的。

(3)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

2、教学小组的目的与目标:智力范畴,情感范畴,社会范畴,表达范畴四部分。

3、指导教师的角色有:领导者、促进者、知识的资源者和组的训练者。

4、小组教学中,指导教师指导教学活动的方式有:

(1)命令式:指导教师告诉学生重要内容。

(2)苏格拉底式:指导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3)启发式:适合老师与学生共有的知识领域。

(4)协商式:老师与学生共同沟通,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

5、小组教学存在的共同问题与对策:

(1)全组成员同时发言:教师应保持冷静,耐心引导,及时找到原因并进行分析,以尽快恢复课堂正常秩序。

(2)出现个别好说的活跃学生:礼貌的提醒对方,给其他同学发言机会,而不要压制他。

(3)出现争执的场面:首先允许争执,但双方应该相互尊重。

(4)个别组员突然愤然离开:指导老师应该应该留在组内进行疏导;并就这件事情进行讨论。

(5)学生不愿参与:有的学生不愿意参与,教师应如何分析原因:首先,学生方面的问题,如学生个性、价值观、知识面、准备程度等;其次,教师自身方面问题,如有无压制、过于严肃、喜欢批评学生等。

6、在教学中为使小组成员间彼此认识,常用一些技巧有:

A、配对练习

B、滚雪球

C、模仿表演

D、组内体育活动

E、小组讨论

7、教学小组的主要类型

①辅导小组;②学术讨论组;③指导讨论组;④自由讨论组;

⑤议题讨论组;⑥解答问题组;⑦课题组。

8、为了增进小组教学效果的措施,教师应考虑以下因素:

(1)周密计划,明确指导;(2)时间限制;(3)小组规模;

(4)明确教师角色;(5)合理分组;(6)及时小结。

第三节其他教学方法

1、开放式学习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是为适应学习者控制学习能力而灵活变化的一种教育过程。

2、开放式学习的特征/特点:

A、以学习者为中心

B、采用多种媒体

C、导师指导,但不是全程

D、支持系统

3、开放式学习的主要媒体是学习资料。

4、个别辅导是为达到特殊目的、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在整个培训阶段学生护士与指导教师之间所建立的特殊联系。

5、咨询是提供帮助及指导的另一种形式,它已成为护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技巧。第四节教学技巧

1、课堂提问技巧的特点:

(1)简单、实用;

(2)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也不要求特殊场所和资料;

(3)可以让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得到训练;

(4)教师在采用课堂提问技巧时,要注意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保证问题的质量和针对性。

2、问题程度分类:布鲁姆(Bloom)把智力或认知作用按复杂性递增的层次进行分类,即从对事实的简单回忆到对某个观点的判断评价。

“记忆”,回忆某个概念,陈述或说明某一事物。

“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含义或推断结论。

“应用”,将学到的规律和原理等应用到特定的情况下。

“分析”:即把问题分段,以便学生把概念或情形分解成几部分来理解。

“综合”:从一系列的组成成分中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整体。

“评价”:是最高水平的智力作用,包括通过学生对最好或最为有效的辩论或行为过程的判断以便明确问题的组成。

3、增进课堂提问效果的措施:请同学们自己综合P91。

(1)问题应简洁、明了

(2)提不同程度的问题

(3)及时反馈

(4)准备开放性问题

(5)围绕目标设疑:回顾学过的知识,涉及新内容,利于思考富有竞争性

(6)提供思考时间

(7)合理安排

4、演示法是对事实、概念或过程的直观解释。

5、演示法特点: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合理使用才能保证达到预期效果。

6、增进演示法效果的措施:(1)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到另一些枝节问题上。所以演示法强调观察而不是思考。

(2)教师要选好场所,保证演示时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

(3)演示要适时,演示内容应密切结合授课内容。

(4)演示过程要正确。教员在演示之前要认真纠正自己不规范、不正确的做法,以免干扰、冲淡正确技能的记忆内容。

7、小组教学常用技巧:

(1)“滚雪球”组(2)“方根”组:(3)“传呼”组

(4)“献计献策”技巧(5)“旋转木马”练习(6)模拟(7)扮演角色第五章临床护理教学

1、临床指任何为病人或服务对象提供健康服务的场所。包括:医院、家庭、康复中心、学校、工厂、幼儿园等。

2、临床教学帮助学生将既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断、治疗及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把基础理论知识转移到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中的媒介,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须的

并获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

3、临床教师的角色包括教师和护士角色,而教育者的角色应该是第一位的,教师最主要的职责应该是对学生负责。

4、临床教师作为护理实践者的角色功能有:

A、照顾者

B、健康教育者

C、管理者和决策者

D、合作者和协调者

E、病人利益的维护者

5、临床教师作为护理教育者

A、咨询者和技术顾问

B、支持者

C、研究者和改革者

D、评估观察者和计划者

E、促进者

6、有助于临床教学的临床护理人员特征

A、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学生

B、小组团结精神

C、合格的护理实践

D、利于教学的管理方式

E、有教学意识

F、良好的学习气氛

7、临床护理教师的能力

讲授、提问、解决问题、组织讨论、评价

8、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临床教师行为

A、愿意解释并回答学生的问题

B、关心并尊重学生

C、鼓励并表扬学生

D、提出学生的进步

E、有幽默感

F、声音、语调愉快当学生需要时会随时出现在学生身边

G、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量适当H、表现出自信并信任学生

9、阻碍学生学习的临床教师行为

A、使学生有威胁感

B、在其他人面前纠正学生的错误

C、嘲笑讽刺学生

D、行为傲慢

E、轻视学生

10、临床学习环境的标准或要求:

(1)由健康权威机构认可

(2)教学与护理实践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3)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4)拥有一个护理教育中心或教学场所,共老师或学生使用

(5)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适当

11、经验学习:是指学习那些从经验中获得的结果和知识,其实质是通过“做”进行学习,而不是通过别人讲述或自己阅读来学习知识,做的同时可以达到行为的改变。

因此经验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积极参与实践而获得直接经验;有一定范围的自主性、灵活性;富有意义的经验应该具备连续性和互动性。

12、经验学习过程最关键的阶段是反应阶段,即让学生专心于感受,教师在此阶段可以运用设计好的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反应和思考这一经历。

13、经验学习的过程:

(1)经历:“做某一件事”

(2)反应过程:“回忆、感受、体验及重新评价经验”阶段

(3)结果:行为改变或能够运用该经验。

14、经验分类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1)面临观看一次注射或测血压

2)参与准备进行一次注射或测血压

3)认同能够熟练完成注射或测血压

4)内在化注射或测血压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5)传播教其他同学或病人注射或测血压

15、学习团体

经验学习需要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理想的经验

学习环境被称为“学习团体”。

16、经验学习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1)模拟(2)个案研究(3)病房交班报告(4)有关照顾方面的讨论会

(5)病房中的学生研讨会(6)反思研讨会(7)辅导教师制(8)带教导师制(9)经验日记和学习

日志(10)科研课题。(11)护理的病房巡视

17、带教制:为一种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分配给一个特殊的带教老师,这样他们在每天的临床实践中便可以与一个角色榜样共同工作。

18、带教制的优点:

A 、对于带教老师有助于增进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和发挥了自身的价值。

B、学生可以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病人,不会浪费实践或完不成任务,一对一的教学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

19、带教制的缺点/存在的问题:

A 、带教老师的应激(首要的问题)。

B、以照顾病人为中心的医院与以教育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目标不一致。

C、缺少奖励机制。

17、克服带教制缺点的措施(选择带教老师的原则)

A.带教老师对健康护理的认识应该与学校一致,即他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护理与学校

的目标一致;

B?具备热情的态度,热爱专业,热爱学生,愿意花时间从事教学工作;

C. 尽量使带教老师与学生的性格一致或互补、背景相当;

D. 必须是一个有效的护理实践者;

E?应该具备提供高质量护理所必须的知识、经验、信心和技能;

F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G对带教老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

20、阐述带教制在临床中的应用(重点,请同学自己总结,可参考19题)P120—121。第六章护

理教育评估与评价

1、评估相当于测量,除了可用于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外,它还可以用于测定事物非量化的价值。其实质是事实判断。

2、评价是判断个体特性价值的过程,即对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个体特性是通过测量或评估获得的。其实质是价值判断。

因此,评估是评价的基础。

3、教育评估:是对所设计的评估内容,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教育评价:是参照现有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的事物或人物做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5、评估作用:

A、对护理具有鉴定、诊断、反馈、沟通、向导、激励、监督、决策的作用;

B、保持促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6、评估的分类:无锡自考网http;//www.wxzk. net

正式评估:即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测试来获得资料,并对不同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再经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的过程。其特点是资料被法定机构认可。如:期末考试、标准化考试、临床结业考核等。

非正式评估:为个人的、主观的评估,它可以是从对学生每天行为的观察、从学生的练习以及非正式

的接触或交谈中逐渐获得资料的过程,如平时练习等。

7、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的区别:

(1)相同点:都是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获取资料和信息。

(2)不同点:正式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测试来获得资料,并对不同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再经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的过程。其特点是资料被法定机构认可;而非正式评估是为个人的、主观的评估,它可以是从对学生每天行为的观察、从学生的练习以及非正式的接触或交谈中逐渐获得资料的过程。

8、有效评估的标准:

(1 )真实性(效度):指一个评估的结果与欲测量的属性之间相符程度的指标。

(2)可靠性(信度):指一个测试在测量被测对象时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一个测验多次对同一组被测对象评估的结果或所得到的资料相同的程度。

(3)区分度:指测试对被测试对象反应水平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

(4)实用性:指测试在应用上有无时间、场所、经费等的限制。

9、出选择题时的注意事项:

A、主干部分应陈述清楚,可以测试不同层次的知识

B、 3 个或3 个以上的选项,减少猜题的可能性

C、应按逻辑或数字顺序排列

D 、尽量避免重复

E、应是同类性质的内容

10、论述题/主观题的优点:

(1)考试对象可以自由做答,从不同侧面、广度和深度自由发挥;

(2)可考察学生的理解、概况、判断、推理、创造、评价、鉴赏等能力;(3)一次进行多因素的综合评分、可间接用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估;

(4)命题比客观性试题容易。

11、论述题/主观题的缺点:

(1)内容真实性低,涉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有限;

(2)分数可靠性低,评分尺度难以精确掌握;

(3)评分困难,花费评分者大量精力和时间;

(4)学生答题感到疲劳;

(5)书写能力会影响分数;

(6)选答题的难易程度不同会影响结果。

12、试卷编制的基本原则:

(1)编制试题应该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试题内容。

(2)根据不同的考试目的和用途进行试卷的设计和试题题型的选择。

(3)试题的量应根据考试的时间、内容、题型难度及被测试对象的特点等选择。(4)编制试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护理教育导论自考重点

C.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是指借助于骨骼肌运动,实现将一些列外部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进行组合,并趋于自然化时形成的一种技能。 C.测量:根据一定的规则,对事物进行量的测定。它是一个数量化的过程,即给某一个体或事物的某种特性打分或计数。 C惩罚:某种行为可以导致某种不愉快的后果,个体为避免这种后果而减少做出这种行为的。 D.带教制:一种个体化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分配给一个特殊的带教老师,这样他们在每天的临床实践中便可以与一个角色榜样共同工作。 D.倒摄迁移是指新技术对己有技能的影响 D.定量评估:采用定量计算方法,对评估的内容进行数量化的过程。 F.负性强化:即指某种具体行为可以避开某种不愉快的后果,就会增加该行为再现的概率。 F.方法: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G.感觉记忆:对所得到的刺激只记录很短的一段时间。它是一个高效能的系统,能够记录所有感觉接收器输入的原始形态刺激。 G.个别辅导或“导师制”:是指为达到特殊目的,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在整个培训阶段学生护士与指导教师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联系。 G.光环效应:指一个学生前面问题的回答情况会对评分人评阅判断后面的结果产生影响。过.程性评估:在教育活动运行过程中随时进行的评估,其目的是及时了解动态过程的教学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强化和及时调整,使教学活动在不断地监控中得到及时完善,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H.合作学习:一种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互动结构进行互相学习的系统学习方法。 H.护理教学过程:护理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护理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过 H.护理教育:是指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的活动。 J.集体自由讨论法:小组的每位成员自由发表对护理课程主要原理和概念的初步认识,这种方法有助于发展课程原则。 J.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及以后的再现(回忆或再认)的心理过程称为记忆。 J.技能的迁移:一项技能对另一项技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正迁移)或消极抵制作用(负迁J.讲授法: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系统而连贯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方法。 J教学测量:应用测量手段对教育活动所作的量的测定。 J.教学目标:指教学中师生预测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与学双方都应努力去实现的。J.教学评估:对所设计的评估内容,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类的过程。 J.教学评价:参照现有的教育目标,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的事物或人作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J.教育(广义):对人从生到死全部感化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地和自发感化的总和。 J.教育(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指佳偶这根据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教和体力活动,以便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 J.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社会活动 J.教育评估:对所设计的评估内容,根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进行测量,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类的过程。

护理教育导论 自考试题及答案一

护理教育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斯金纳通过“训练鸽子打乒乓球的实验”创立的新概念是() A.强化 B.惩罚 C.反射 D.塑造 2.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 A.托尔曼 B.桑代克 C.加涅 D.班杜拉 3.下列关于文化分析课程模式的论述,不正确 ...的是() A.以使用文化分析为基础来设置课程 B.文化作为决定课程的基本因素 C.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下一代获得我们所认为的文化精髓 D.在课程设置中,不需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作用及影响 4.精神运动领域的目标主要涉及的是各种精神运动技能,其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 A.模仿、操作、连接、精确、自然化 B.模仿、操作、精确、连接、自然化 C.连接、模仿、精确、操作、自然化 D.模仿、精确、连接、操作、自然化 5.“学生能够运用小儿营养计算法,正确地为特定年龄和体重的儿童计算食物摄入量”这一教学目标为认知领域的 () A.知识层次 B.理解层次 C.应用层次 D.分析层次 6.在行为目标模式的4个主要成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 A.目标 B.内容 C.方法 D.评价 7.“领导做出决定,并努力说服他人采纳这个决定,以获得大家支持”属于() A.“宣布”决定 B.“推销”决定 C.“磋商”决定 D.“参与”决定 8.有关测量和评估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评估只能用于可量化的事物 B.测量只能用于非量化的事物 C.测量可用于量化和非量化的事物 D.评估可用于量化和非量化的事物 9.经验学习需要一种环境,理想的经验学习环境被称为() A.学习团体 B.社会团体 C.实践团体 D.小组团体 10.在教育活动中随时进行的评估属于()

自考护理学导论试题第十章

第十章希望、失望与丧失、悲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体为了实现当科学家的梦想,坚持勤奋学习,体现了希望的 (B ) A. 认知性 B. 行为性 C. 依附性 D. 情境性 2.评估失望程度的指标不包括 (A ) A. 文撒妮量表 B. 诺维特馁量表 C. 米勒希望量表 D. 郝氏量表 3.悲哀在认知方面的反应表现为 ( C ) A. 痛苦、愤怒、焦虑 B. 头疼、失眠 C. 心不在焉、健忘 D. 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4. (真题)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应,可表现为 ( A ) A. 痛苦、愤怒、焦虑 B. 头疼、失眠 C. 心不在焉、健忘 D. 睹物思情、行为怪异 5.个体逐步以理智面对丧失,开始以社会所接受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悲哀和感受,属于恩格尔悲哀学说的 ( D ) A. 认知阶段 B. 震惊和猜疑阶段 C. 逐步认识阶段 D. 修复重建阶段 6.个体逐步恢复对丧失事件的认知,开始接受丧失事实,但内心感到十分痛苦、悲哀和气愤。这属于恩格尔悲哀学说的 (C ) A. 震惊和猜疑阶段 B. 推翻和否认阶段 C. 逐步认知阶段 D. 修复重建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护士在帮助病人树立希望时,正确地做法是 ( ABDE ) A. 强化依恋情结 B. 增强病人的应对能力 C. 回避疾病的现实 D. 重新制定可行的生活目标 E. 帮助病人在逆境中成长 2. 失望的行为表现有( ABCDE ) A.对将来的预见能力降低 B. 反复遭受失败 C.对自己及他人失去信心 D.放弃努力 E.争取实现目标的能力降低 3.影响悲哀反应的因素有 ( ABCDE ) A.年龄 B. 性别 C.家庭经济状况 D.丧失的性质 E.社会支持系统 三、填空题 1.希望的特征包括情感性、认知性、行为性、依附性、时空性、情景性。 2. Carpenito根据失望引起的情感反应不同,将失望的情感表现分为3类,分别是无望感、挫败感、冷漠感。 3.按照丧失的内容可将丧失分为:失去亲人朋友、失去自我、失去某种物品、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丧失。 4.按照丧失的心理类型可将丧失分为:存在性丧失、感知性丧失、预期性丧失。 5. (真题)按照丧失的时限可将丧失分为:暂时性丧失和永久性丧失。 6. (真题)悲哀可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习俗性悲哀和预感性悲哀。 7.恩格尔提出了悲哀三阶段学说,分别是震惊与猜疑阶段、逐步认知阶段、修复重建阶段。 8.临终与死亡是丧失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带给人们悲哀的重要因素。 四、名词解释 1.希望:是一种内在的能量及渴望的感觉,以未来为导向,是个人面对外界刺激时理性的积极期待,具有特定的目标。希望是人们生活的力量源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个体遭遇失败或不幸时,可起到缓冲压力、激发斗志、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以及促进心身调节和修复的作用。 2.失望:是希望的负向极端,是指个体内心对想要达到某种目标的失去信心,感到没有希望或因为希望未实现而感到不愉快的一种心灵体验。

自考 护理学导论

第一章护理学的发展与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护理(ANA) 二、多选及填空题。 1、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发展的贡献表现在? 2、护理服务对象是? 3、护理概念的演变过程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 4、专业护士的角色包括? 5、护理功能分为(独立性护理功能)、(合作性功能)和(依赖性护理功能)三种。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一、名词解释 1、健康 2、生存质量(WHO的定义) 3、疾病状态 4、患病 5、角色 6、一级预防 7、二级预防 8、三级预防 二、多选题及填空 1、影响健康的因素有? 2、影响个人对待疾病态度的因素有? 3、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包括? 三、简答题 1、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中生理领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影响个人对疾病的因素? 3、简述患病后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 四、案例分析题 患者男性,45岁,以急性心肌梗死入院,住院后经过治疗已经好转,但由于他年迈的母亲突发卒中,他不顾医生劝阻依然离开医院承担起照顾自己母亲的责任。 请问:(1)患者出现了哪种角色行为不良?并分析其心理原因。 答:患者出现了角色行为消退。其心理原因为:“儿子”的角色在他心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于是他放弃了患者角色而承担起了“孝子”的角色。 (2)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有哪些? 答:常见的角色适应不良包括: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异常、角色行为消退。 第三章护理相关理论及模式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基本需要 2、知识性需要 3、成长

4、超我 5、自我 6、压力 7、压力源 8、工作压力 二、多选及填空题 1、满足患者安全需要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2、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3、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包括 4、按照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人体面对压力源刺激的反应分为? 5、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包括? 6、住院患者面临的压力源? 三、简答题 1、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分哪几个层次? 2、试述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层层次之间的关系 3、如何满足住院患者自尊的需要。 4、护士如何满足住院患者对安全的需要 5、影响基本需要满足的因素有哪些 6、简述需要学说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7、简述成长发展的规律及原则 8、简述艾瑞克森的洗礼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第四章护患关系及人际沟通 一、名词解释 1、人际关系 2、晕轮效应 3、人际吸引 4、护患关系 5、人际沟通 6、护患沟通 二、多选及填空题 1、主动-被动型护患关系模式适用于? 2、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包括? 3、促进呼唤关系的方法有? 4、非语言性沟通的表现形式有? 5、可能引起呼唤沟通障碍的不良沟通方式有? 6、人际之间的情感越密切,心理距离(),成为正性心理距离。 7、沟通的最高层次是() 8、非技术性护患关系是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在交往中的心理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人际关系的特征 2、简述护患关系的分期 3、护患关系中非技术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10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护理教育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30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仁'三H不练,手也生”说的是学习规律中的 A. 准备律 B.应用律 C. 失用律 D.效果律 2.在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报以赞许的微笑,可以促进学生良好表现的出现,体现的是强化原则中的 A?正性强化B?负性强化 C. 惩罚 D.强化消退 3?学生在实习期间,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如果考核时每项操作的成绩都是优秀,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 这属于 A. 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 替代性强化 D.物质强化

4. 对课程描述错误的是 A. 课程是实现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B?课程一旦形成,就是静止不变的 C.课程是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桥梁 D?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5. 教育目标“学生能解释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属于认知领域里的A?知识B?理解 C.应用 D.分析 6?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为整个课程设置提供了明确方向的是 A. 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功能阶段 D.评价阶段 7. “模仿”属于教育目标中的 A. 认知领域 B.思维领域 C.情感领域 D.精神运动领域 8. 讲授法的优点不包括 A. 给学生一个对方能建立的框架 B.促进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 C.介绍课本里没有的新知识 D.教师把题材系统化后讲给学生 9?学科课程的缺点是

A. 强调知识体系,忽略学习者因素 B. 不能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C. 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D.教科书的编写存在闲难 10.在小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包括 A. 支持者 B.参与者 C. 观察者D?全面放手 11?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更注重A?知识的传授B.教师课堂讲授 C?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D.培养学生熟练记忆各个知识点12有关课堂提问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既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也不要求特殊的场所 B. 教师提问后不用给予反馈 C?可以让不爱发言的学生得到训练 D.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高层次目标 13. “我能够完成一次静脉输液了”在经验分类水平中属于 A.面临 B.参与

2011年1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1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护理教育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0300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 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说法最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是 A.扩大教育规模成为重点 B.增加教育投入成为重点 C.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D.改善教学设施成为重点 2.两名学生背诵同一篇文章,结果背诵次数多的那个学生记忆的内容最多,这种现象 称为 A.应用律 B.失用律 C.效果律 D.准备律 3.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无菌原则和成人注射技术后,可通过适当的转化,将这些技术应 用于儿科患者,这种转化称 A.知识的转化 B.信息的转化 C.一般原理的转化 D.特定技能的转化 4.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班杜拉 B.托尔曼 C.布鲁纳 D.斯金纳 5.即使识记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也能够在头脑中重现的现象称为 A.再认 B.再现 C.保持 D.识记 6.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客体上还是主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B.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

C.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7.要使课程组织有成效必须符合的标准不包括... A.连续性 B.程序性 C.统合性 D.进步性 8.一般系统论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贝塔朗菲 C.培浩泰勒 D.史点豪斯 9.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实践阶段是指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功能阶段 D.评价阶段 10.采用讲授法讲课时,讲授速度主要与 A.教师对授课内容感兴趣程度有关 B.听课学生人数有关 C.授课时数有关 D.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有关11.影响授课计划制定的首要因素是 A.教师因素 B.题材因素 C.环境因素 D.学生因素 12.“着手进行讨论的能力”属于小组教学目的的 A.智力范畴 B.情感范畴 C.社会范畴 D.表达范畴 13.“为进行有目的的实验而组成的研究单位”在小组教学中称为 A.辅导小组 B.课题组 C.解决问题组 D.成对互助组 14.“学生在某一学院注册,在距家较近另一学院参加学习”属于开放式学习类型中的 A.学习班形式 B.地方体系 C.遥控体系 D.半合同体系 15.利用演戏和想象创造情景,以启发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行为、信念的认识的教学方法是 A.模拟 B.旋转木马练习 C.演示 D.扮演角色 16.既简单、也不需要特殊场所和许多资料的教学技巧是 A.课堂提问 B.演示 C.旋转木马练习 D.角色扮演 17.临床教师的最基本技能是 A.教学技能 B.协调技能 C.护理实践技能 D.应急能力 18.影响临床学习环境的最主要因素是

护理学导论复习重点

护理学导论 重点 第一章绪论: 护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南丁格尔时代”) 十九世纪中叶,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护理学理论才逐步形成和发展。许多人又称这个时期为“南丁格尔时代“,这也是护理专业化的开始。 第二章健康与疾病 1.健康和安适的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安适状态。 健康涉及的若干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体现了将个体思维行使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整人的思想。重视了人的精神心理活动过程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社会环境适应状态的关系,拓宽护理实践的领域。 (2)将健康置于人类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中,充分认识了个体的健康状态受环境中一切与其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影响。 (3)把健康看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健康可以有不同水平。 (4)将健康与人类生产性和创造性的生活联系起来,健康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目标,而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安适:生命充满活力和完美感觉的主观感受,是能客观描述的一种状态,存在不同的水平,并能绘制成一线形连续体。 安适的组成:(1)生理安适;(2)社会安适;(3)情感安适;(4)智能安适;(5)精神安适 2.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3)种族;(4)性别 (二)心理因素:(1)身心交互作用;(2)自我概念 (三)环境因素 (四)生活方式 (五)社会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因素;(2)卫生保健系统;(3)职业情况;(4)社会治安和交通事故;(5)文化教育背景 3.疾病,患病的概念 疾病:指机体的某部分、器官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或紊乱。 (1)辞海对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有特定表现的病理过程。 (2)生物学的疾病定义:疾病是细胞、器官或组织损伤的结果;疾病是生物学的变量,是机体的功能、结构和形态偏离了正常状态;疾病是机体内环境动态平衡的紊乱。 (3)社会学的疾病定义: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疾病是指社会行为,特别是劳动能力的改变。

2017年04月03005自考护理教育导论试题和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护理教育导论试卷 (课程代码03005)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的书籍是 A.《礼记》 B.《学记》 C.《史记》 D.《论语》 2.当前美国护理教育主要分为 A.四个等级 B.五个等级 C.六个等级 D.七个等级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用大量的经费发展 A.中等护理教育 B.高等护理教育 C.专科护理教育 D.在职护理教育 4.在行为的塑造过程中,通常最有效的方法是 A.正性强化 B.负性强化 C.强化消退 D.惩罚 5.强化发生在预定的若干次反应之后,这种现象称为 A.固定间隔强化 B.变化间隔强化 c.固定比率强化 D.变化比率强化 6.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罗杰斯 B.华生 C.布鲁纳 D.马斯洛 7.在斯金纳箱中,小白鼠每次按压操纵杆后得到一个食物,从而致使小白鼠按压操纵杆这一行为的频率增多,这种现象被称为 A.正性强化 B.负性强化 C.惩罚 D.强化消退 8.学习者开始集中注意观察榜样及其行为模式,这一时期称为 A.注意期 B.保持期 C.强化期 D.动力期 9.当学习者的经历对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时,适宜采用的教育模式是 A.儿童教育模式 B.终身教育模式

2021年自考护理教育导论复习资料

自考护理教诲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诲产生 教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它来源于劳动。教诲是一种培养人社会活动,它社会职能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2、教诲发展 以教诲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不同特性为标志,将教诲划分为古代教诲和当代教诲。 3、不同步期教诲特点: (1)原始状态教诲特性: A.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B.没有阶级性; C.形式简朴。 (2)古代学校教诲特性: A.鲜明阶级性、级别性; B.远离生产实践,与生产劳动分离; C.有专职教师、固定学员和专门教材。 (3)当代教诲特性: A.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诲普及性; C.形式多样化。 4、教诲概念 广义教诲:广义教诲是指对人从生到死所有感化总和。 狭义教诲:学校教诲。 5、教诲本质: A.教诲者角度:培养、造就、训练人过程。 B.受教诲者角度:个体发展,适应生活,个体社会化过程。 6、教诲学发展 A、教诲学思想萌芽在古希腊和国内春秋战国时期; B、17世纪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诲论》教诲学初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C、19世纪赫尔巴特《普通教诲学》使教诲学从其她学科分化出来,自成体系; D、马克思主义产生,为教诲学提供了科学办法论。 7、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 A.人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 B.人活动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 C.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8、教诲基本要素 A、教诲者:对受教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诲、影响作用人。(主导地位) B、受教诲者:在各种教诲活动中从事学习人,是教诲对象、学习主体。 C、教诲内容:教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诲者影响物。 D、教诲手段:教诲者将教诲内容传递给受教诲者时所采用方式和办法。 9、中档专业教诲:继初等教诲之后以培养具备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为目专门教诲。 10、高等教诲:泛指所有高档中档教诲后专门教诲。它涉及普通高等教诲,高等职业教诲和成人高等教诲。 11、高等教诲任务: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档专门人才。 12、当代教诲基本特性:教诲与生产劳动结合;教诲普及性和多样化/多元性。 13、护理教诲概念:是指为护理学科培养具备宽厚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专业人才活动。 14、护理教学过程:是护理教诲者依照一定教诲目、教诲内容,运用一定形式和办法对护士学生施以积极影响,增进她们身心发展过程。 15、护理教学过程基本矛盾: A.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矛盾(最基本); B.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 C.教师与教材之间矛盾。

2011年1月自考《护理教育导论》真题及答案[1]

2011年1月护理教育导论自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教育学初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是() A.孔子的《论语》 B.布鲁姆的《目标教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南丁格尔在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开创了近代护理专业在() A.1850年 B.1855年 C.1860年 D.1870年 3.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巴甫洛夫 B.马斯洛 C.布鲁纳 D.班杜拉 4.俗语说“三日不练,手也生”是指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应用律 C.失用律 D.效果律 5.斯金纳理论的中心原则是() A.强化 B.惩罚 C.反射 D.塑造 6.最早研究并发现记忆与遗忘规律的学者是() A.加涅、教育学家 B.艾宾浩斯、心理学家 C.马斯洛、心理学家 D.布鲁纳、教育学家 7.为课程设置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是其它三个阶段的基础的是()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功能阶段 D.评价阶段 8.罗杰斯理论突出体现了() A.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B.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C.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D.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9.成人教育模式的创造者是() A.马斯洛 B.班杜拉 C.桑代克 D.诺斯 10.活动课程主张() A.以教材为中心 B.以学习者为中心 C.以学科为中心 D.以社会的需要为中心 第 1 页

11.最能体现科学性、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12.在情感领域目标范畴内,其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 A.接受—反应—价值观念组织化—赋予价值—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B.反应—接受—赋予价值—价值观念组织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C.接受—反应—赋予价值—价值观念组织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D.反应—接受—价值观念组织化—赋予价值—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13.“学生能够为乳腺癌病人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护理计划”这一目标属于认知领域的层次是() A.知识 B.分析 C.应用 D.综合 14.在课程模式中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的信念、价值和思想作为决定课程的基本因素是下列() A.课程系统模式 B.行为目标模式 C.过程模式 D.文化分析课程模式 15.在课程设置的四个阶段中护理哲理及培养目标完成于() A.指导阶段 B.形成阶段 C.功能阶段 D.评价阶段 16.广义的教育是指() A.自觉的而非自发的感化 B.有计划的而非偶然的感化 C.有组织的而非无组织的感化 D.对人从生到死全部感化的总和 17.斯金纳认为,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的是() A.操作性行为 B.反应行为 C.刺激性行为 D.应答性行为 18.如果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或者扮鬼脸没有引起教师注意,以及同学的关注或赞同,他的这种行为就可能逐渐停止。这属于() A.正性强化 B.负性强化 C.惩罚 D.强化消退 19.小白鼠每一次按压操作杆都可获得一粒食物丸。这是() A.固定间隔强化 B.变化间隔强化 C.固定比率强化 D.持续性强化 20.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 A.人自我实现的过程 B.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来指导自身学会某种行为 C.对环境的主动适应过程 第 2 页

护理教育导论自考试题及答案一

护理教育导论自考试题 及答案一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护理教育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斯金纳通过“训练鸽子打乒乓球的实验”创立的新概念是() A.强化 B.惩罚 C.反射 D.塑造 2.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 A.托尔曼 B.桑代克 C.加涅 D.班杜拉 3.下列关于文化分析课程模式的论述,不正确 ...的是() A.以使用文化分析为基础来设置课程 B.文化作为决定课程的基本因素 C.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下一代获得我们所认为的文化精髓 D.在课程设置中,不需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作用及影响 4.精神运动领域的目标主要涉及的是各种精神运动技能,其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 A.模仿、操作、连接、精确、自然化 B.模仿、操作、精确、连接、自然化 C.连接、模仿、精确、操作、自然化 D.模仿、精确、连接、操作、自然化 5.“学生能够运用小儿营养计算法,正确地为特定年龄和体重的儿童计算食物摄入量”这一教学目标为认知领域的() A.知识层次 B.理解层次

C.应用层次 D.分析层次 6.在行为目标模式的4个主要成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 A.目标 B.内容 C.方法 D.评价 7.“领导做出决定,并努力说服他人采纳这个决定,以获得大家支持”属于() A.“宣布”决定 B.“推销”决定 C.“磋商”决定 D.“参与”决定 8.有关测量和评估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评估只能用于可量化的事物 B.测量只能用于非量化的事物 C.测量可用于量化和非量化的事物 D.评估可用于量化和非量化的事物 9.经验学习需要一种环境,理想的经验学习环境被称为() A.学习团体 B.社会团体 C.实践团体 D.小组团体 10.在教育活动中随时进行的评估属于() A.总结性评估 B.间断评估 C.过程性评估 D.定性评估 11.下列有关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正确的是() A.授课评价只能通过观察法来完成 B.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参与授课评价 C.用观察法进行授课评价近似于定量评价

2019年10月03005自考护理教育导论试题和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护理教育导论试卷 (课程代码03005)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5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2.研究人员对护理教育现象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考察,从自然发生的现象中探索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 B.个案研究法 C.文献法 D.调查法 3.在强化过程中,每一次行为反应均被强化,这种现象称为 A.初级强化 B.二级强化 C.持续性强化 D.间断性强化 4.某护士因为技术差错被医院扣发奖金,之后该护士再未出现过类似差错。医院为减少 该护士差错行为使用的方法是 A.正性强化 B.负性强化 C.惩罚 D.强化消退 5.在理解材料意义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的是 A. 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6.以下论述符合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主张的是 A.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B.学习是行为塑造的过程 C.学习是相互合作的过程 D.学习是强化的过程 7.关于课程设置模式,不正确韵是 A.“建筑式”模式是要求前两年修完基础学科,同时一部分专业课程也要修完 B.“平行式”模式是指四年学制中基础学科课程与专业课程同时开课,以一定比重同时修完 C.“建筑式”模式主要强调牢固的基础科学知识之上,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D.“渐进式”模式表示大多数基本学科要求前两年修完,同时有一部分护理课程亦要求修完 8.为不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师讲授时与学生目光交流不宜超过 A.5秒钟 B.10秒钟 C.15秒钟 D.20秒钟

护理学导论自考总复习重点

护理学导论自考总复习 重点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新世界《护理学导论》自考复习重点 一、题型介绍: 单选题20题,20分;多选题5题,10分;填空题:10空,10分 名词解释:5题,15分;简答题:5题,25分;论述题:1题,10分 病例分析:1题,10分 二、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独立性护理功能(P13) 2.健康(P22) 3.生存质量(P25) 4.健康促进(P26) 5.预警行为(P27) 6.求医行为(P27) 7.疾病状态(P29) 8.病人角色行为消退(P33) 9.初级卫生保健(P37)10.需要(P42)11.成长12.发展(P51)13.压力14.压力源(P64)15.危机(P66)16.压力反应(P67)17.适应(P68) 18.工作压力(P70) 19.首因效应(P75)20.晕轮效应21.社会刻板印象(P76)22.零接触状 态(P81) 23.移情(P98)24.文化(P105)25.反文化(P106)26.文化休克 (P109)27.跨文化护理(P120)28.文化关怀保存29.文化关怀调试 (P125)30.思维(P132)31.科学思维(P133)32.逻辑思维(P133)33.决策(P138)34.循证护理(P145) 35.护理程序(P153)36.护理评估(P159)37.护理诊断(P163)38.首 优问题(P168)

39.护理理念(P177)40.理论(P181)41刺激(P184)42.自理(P189)43健康教育(P197)44.希望(P217)45.失望(P218)46.丧失(P221) 47.悲哀(P222) 48.临终(P226)49.职业道德(P246)50.法律(P248)51.护理道德(P252) (二)简答、论述、病例分析 1.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P31) 2.常见的病人角色适应不良(P33) 3.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各需要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P44~45) 4.成长发展的规律(P52) 5.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P63) 6.护理工作者压力的来源缓解压力的措施(P70) 7.人际关系的特征(P72) 8.护患冲突的常见原因(P87) 9.消除角色不明影响的措施(P88) 10.促进护患关系良性发展的方法(P89) 11.人际沟通的意义(功能)(P90) 12.护患沟通的意义特征常见的沟通问题(P100) 13.日常护患沟通的技巧(P101) 14.会谈时的注意事项(P103) 15.试列举有助于护理人员正确评估病人的文化背景的问题(P121) 16.评判性思维的特点(P135)

自考03005护理教育导论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笔记

03005 护理教育导论(新版) 笔记依据教材 《护理教育导论》(2011年版) 郑修霞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护理教育基础理论 第三章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第四章护理教学方法与技巧 第五章护理临床教学 第六章护理教学评估与评价 单项选择题 1.1.下列关于教育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D】A.教育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B.教育起源于劳动C.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才产生1.2.关于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与下列哪项无关【D】A.社会出现剩余产品、脑体分工B.生产活动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和技能C.文字及相关文化工具的出现D.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1.3.有关现代教育的叙述,错误的是【B】A.工业革命促进现代教育的产生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C.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D.形式多样化 1.4.护理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不包括【C】A.护理教育的概念B.护理教育的科学规律C.护理教育的特点D.护理教育的逻辑体系 多项选择题 1.1.原始状态的教育【BDE】A.已从生产劳动中分化出来B.没有从政治、宗教、艺术活动中分离出来C.已有专职从事教育的人员D.没有阶级性E.用口头的形式传授技能和经验1.2.新教育质量观【ABE】A.强调全面质量B.强调基础和提出新基础观C.重点培养竞争D.强调教育的统一性E.强调能力和提出新能力观 1.3.在目前新的医学模式下,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护理教育有【BCDE】A.中专护理教育B.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C.高等护理专科教育D.高等护理本科教育E.护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 2.1.能增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措施有【AB】A.增加练习次数B.缩短两次练习的间隔时间C.延长两次练习的间隔时间D.减少练习次数E.当不准备对某个刺激做出反应时,强迫其做出反应 2.2.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猫在迷箱内的表现有【ABCE】A.最初做出各种各样盲目的动作B.发现了正确的反应C.不适宜反应逐渐减少,有效反应逐渐增多D.有效反应逐渐增多,不适宜反应不变E.最后正确反应保留下来 填空题 完整版请联系QQ1273114568 1.1.以教育在历史进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特征为标志,可以将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基本阶段。 1.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3.任何教育活动都有4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4.护理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以(培养护理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1.5.在我国,改变以中专教育为主,迅速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的护理教育改革正在进行。 1.6.护理教育要把重要精力放在使学生掌 简答题目录 1.1.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2.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3.简述美国护理教育体系6个等级的内容。 1.4.简述护理教育学的教学内容。 2.1.简述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2.2.简述强化程序的分类。 2.3.操作技能的教学原理在护理教育中应用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2.4.根据人本主义理论评价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 2.5.简述合作学习的特点。 3.1.确定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3.2.简述文化分析模式的5个阶段。 3.3。简述教育目标的构成。 3.4.简述课程设计方面的原则。 4.1.简述影响讲授计划的因素。 4.2.简述小组教学的功能。 4.3.简述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4.4.简述增进课堂提问法效果的措施。 5.1.临床教学的内容具体包括那几个方面? 5.2.临床场所与课堂学习的不同特点有哪些? 5.3.医院临床学习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6.1.简述教学评估与评价在护理教育中的意义。 6.2.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有哪些? 6.3.简述课程评价的内容。 6.4.简述主观性试题的评分方法。 简答题答案 1.1.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答:(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普及性。(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4)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实用性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5)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1.2.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答:任何教育活动都有4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在以上基本要素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教名词解释题目录 完整版请联系QQ1273114568 1.1.教育学 1.2.护理教育 1.3.教学 2.1.效果律 2.2.负性强化 2.3.替代性强化 2.4.认知 2.5.内容设计 2.6.合作学习 2.7.操作技能 2.8.成熟依赖性技能 2.9.内反馈 2.10.技能迁移 3.1.课程(史点豪斯提出) 3.2.活动课程 4.1.讲授法 4.2.组 4.3.开放式学习 4.4.演示

护理教育导论自考重点 小抄有答案

1.广义的教育:对人从生到死全部感化的总和。即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自觉地和自发感化的总和。 2.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指佳偶这根据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活动,以便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服务的人。 3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社会活动。 4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和品格方面起到影响教育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5 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包括成人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6 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 7 教育内容: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他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体现为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 8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 9 智育: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专门发展受教育者智力的活动,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10 护理教育学:是护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研究护理领域内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交叉应用学科。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专业教育活动。 11护理教育:是指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人文学、护理学等知识,并能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人才的活动。 11临床教学(Meleca等人的定义):帮助学生将既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有关诊 断、治疗及护理病人的操作技能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把基础理论知识转移到以 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中的媒介,并获得进入健康保健系统和继续教育所必须 的专业及个人技能、态度和行为 12中专护理教育:是出击临床应用型护理人员的职业护理教育。 13 高等护理专科教育:是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的护理教育 14 护理本科教育: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基本能力,能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工作的高级护理专业人才的护理教育。 15护理教学过程:护理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护理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 16 文献法:通过手机病阅读大量的有关护理教育方面的文件、资料、图书、作业和试卷等,经过综合分析准确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得出研究结论和报告。 17 统计法:是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所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以便对研究的护理教育问题做出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18 个案研究法:是针对护理教育中某一具体的研究问题或单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仔细亚牛的一种方法。 19实验法:科学认识过程中经验层次的一种认识活动,是研究主体主动变革研究客体的一种科学活动,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为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而采用的一种活动。

2020年10月全国护理教育导论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全国 2019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护理教育导论试题 课程代码: 030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起源于 ( ) A. 社会活动 B.生活习惯 C.劳动经验 D.人类精神 2.教育学初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标志是( ) A. 孔子的《论语》 B.布鲁姆的《目标教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3.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 巴甫洛夫 B.马斯洛 C.布鲁纳 D.班杜拉 4.斯金纳理论的中心原则是 ( ) A. 强化 B.惩罚 C.反射 D.塑造 5.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课程理论家和评价专家Ralphw Tyler( 泰勒 )创建了 ( ) A. 课程系统模式 B.行为目标模式 C.过程模式 D.文化分析课程模式 6.我国护理学士学位项目开设于( ) A.1920 年 B.1921 年 C.1950 年 D.1984 年 7.罗杰斯理论突出体现了( ) A.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B.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C.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D.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理论 8.斯金纳认为,对生物体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的学习行为是( ) A. 应答性行为 B.操作性行为 C.反射性行为 D.刺激性行为 9.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排列,使它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某一学校教育应达到的水平,这类课程为( ) 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核心课程 10.在课程模式中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拥有的信念、价值和思想作为决定课程的基本因素是 下列 () A. 课程系统模式 B.行为目标模式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