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

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

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

离子型稀土第一代提取工艺,可简述为"异地提取工艺",或归结为"池浸工艺"。其主要工艺过程为:表土剥离→开挖含矿山体、搬运矿石→浸矿池→将按一定比例(浓度要求)配置的电解质溶液作为"洗提剂"或"浸矿剂",加入浸矿池,溶液对池中含"离子相"稀土矿石进行"渗滤洗提"或"淋洗" →溶液中活泼离子与稀土离子交换,"离子相"稀土从含矿载体矿物中交换出来,成为新状态稀土;加入"顶水",获含稀土母液;母液经管道或输液沟流入集液池或母液池,然后进入沉淀池;浸矿后废渣从浸矿池中清出,异地排放→在沉淀池中加入沉淀剂、除杂剂,使稀土母液中稀土除杂、沉淀,获混合稀土;池中上清液经处理后,返回浸矿池,作"洗提剂"循环使用→混合稀土经灼烧,获纯度≥92%的混合稀土氧化物。由上可见,本工艺过程中的技术关键词是:"表土剥离"、"开挖含矿山体"、"矿石搬运"、"浸矿池"、"洗提剂"、"异地渗滤洗提"、"离子交换"、"含稀土母液"、"尾砂异地排放"、"母液池"、"沉淀池"、"沉淀剂、除杂剂"、"沉淀、除杂"、"混合稀土"、"上清液返回"、"灼烧"、"REO≥92%混合稀土氧化物"。

"池浸工艺"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较,其第一、二、三道工序过程相似于矿产资源开采中传统的采矿专业的各作业工序;第三、四、五道工序过程相似于传统选矿专业和湿法冶金专业相结合的各作业工序;自第五道工序过程以后的各工序,属于传统湿法冶金专业的各作业工序。其中,第三道工序中的"浸矿池",起着联系传统采矿、选矿专业作业的作用,类似于矿山选厂的"原矿仑";而第五道工序中的"沉淀池",却起着联系传统选矿、湿法冶金专业作业的作用,类似于湿法冶金企业的"原料仑"。

由此,相似于传统选矿专业的主要选别过程,是在"浸矿池"中完成,而且作为本工艺的中间制品,在此获得含稀土的母液;而属于传统湿法冶金专业的典型湿法冶金过程,则主要在"沉淀池"中进行,并由此获得"稀土精矿"的初级产品--"混合稀土";再经灼烧处理后即可获得"稀土精矿"终级产品--REO≥92%的混合稀土氧化物。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模板】

《离子型稀土矿原地浸出开采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预审稿) 一、工作简况 1.1立项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和产量占世界第一位,尤其离子吸附型稀土是我国宝贵的、有限而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它具有中重稀土元素含量高、提取工艺简单和放射性低等特点,是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支撑材料。鉴于其储量十分有限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国务院已将离子型稀土资源列为保护性开采的特殊矿种。与此同时,以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为基础,已经快速发展形成了我国离子型稀土分离、稀土金属冶炼和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深加工与应用产品的新兴生产工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填补了稀土元素和稀土产品的多项空白,在国际稀土产业界占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离子型稀土于1969年在赣州龙南首次被发现,并由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命名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其后在我国南方诸省探出了较为丰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在80年代中期该资源的开采进入极为迅猛的发展阶段。我国南方诸省以江西、广东最多,建设了一大批以露天池浸开采工艺进行生产的稀土矿山(点),最高峰时仅江西省境内就达到近1000个矿山(点)。大量的露采池浸生产导致出现一些非常尖锐和突出的问题:一是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由于离子型稀土广泛赋存于地表浅层,展布面积大,再加上露天池浸开采工艺本身要求,该生

产工艺实际上是一个"搬山运动"。据统计,采用露采池浸工艺,每生产一吨混合稀土氧化物破坏植被160~200m2,排出尾渣1500~2000t,砂化面积约1亩。此外,露采池浸工艺操作简单,初期投入小,导致矿山开采点多面广,中小型开采企业众多,加之生产后续环节未能配套,拦砂、复垦工作欠缺,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为便于矿石的采、运以及尾砂的排放,降低成本,节省投资,许多矿山的"浸矿池"建在山坡矿体的中下部,"浸矿池"以下的含矿矿体,被所建生产系统"压矿",尤其是如若被尾砂覆盖后,则更难于开采。矿产资源利用率仅在30%左右。。 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新工艺的发明较好地解决了池浸生产工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到70%以上,且基本不破坏植被,每生产一吨混合稀土氧化物的尾砂排出量不到30t,实现了离子型稀土资源的“绿色开采”。相对池浸工艺而言,原地浸矿工艺技术含量较高,初期投入相对较大,实施原地浸矿工艺时,由于小型开采企业在稀土资源开采过程中往往还是单凭经验进行开采,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矿山开采过程中,不根据矿区本身的地质特征、水文、工程地质、环境等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开采工程布设,只知照抄照搬,使矿山注、收液工程布设不合理,矿山工程质量不到位,生产过程中各生产环节操作失误等,导致矿山资源综合回收率低下,原材料极大的浪费,矿区安全得不到保障,矿区环境也受到较大破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技术的推广。 由于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有限,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着重要

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 (发)

产业技术情报—————————————————————————————————————————————————————————————2013年12月18日第6期(总第6期) 编者按: 稀土提取及分离技术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稀土矿物的富集、稀土的提取、稀土富集物的制备、稀土元素的分离与提纯、稀土化合物的制备。本期通过专利分析,对稀土提取及分离技术的专利数量、专利国家和地区分布、专利技术布局,以及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国家分布、技术主题、核心专利等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本期重点: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专利分析 ●中国在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领域起步较早,但由于我国稀土技术保密规定等 原因,文献报道不多,2006年后迅速发展,专利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但专利影响力(核心专利)很小。 ●稀土提取与分离技术主要集中在提取与分离过程与方法、分离过程中使用的 体系和萃取剂、稀土分离、提取的设备与装置以及对稀土提取过程中废水的处理。 ●日本企业为该技术领域的主要专利持有人,专利均集中在从合金或其他混合 物中回收稀土元素以及提取与分离过程中所使用的萃取剂。此外,日本机构还擅长从一些废料(例如荧光粉材料和磁性材料)中回收稀土金属。 ●中国有5家高校、科研单位和5家企业专利申请量进入全球Top30,分别为 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包头稀土研究院、甘肃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等。 ============================================================= 主编:刘细文执行主编:贾苹本期策划:徐慧芳陆彩女陈枢舒联系地址:北京北四环西路33号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区域信息服务部邮编:100190 电话:82625972邮件地址:xxcykb@https://www.doczj.com/doc/cd7626726.html,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矿的开采技术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稀土精矿 稀土选矿 碱法生产线 酸法生产线 火法生产线 碳酸稀土 硫酸体系萃取 稀土合盐酸体系萃取

钕铁硼永磁体抛光 荧光粉磁致冷材料存贮光盘 稀土玻璃镍氢电池 钐钴永磁体 汽车尾气净化器永磁电机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各种发光标牌电动汽车 电动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独居石又名磷铈镧矿。化学成分及性质:(Ce,La,Y,Th)[PO4]。成分变化很大。矿物成分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可达50~68%。类质同象混入物有Y、Th、Ca、[SiO4]和[SO4]。独居石溶于H3PO4、HClO4、H2SO4中。 晶体结构及形态:单斜晶系,斜方柱晶类。晶体成板状,晶面常有条纹,有时为柱、锥、粒状。 物理性质:呈黄褐色、棕色、红色,间或有绿色。半透明至透明。条痕白色或浅红黄色。具有强玻璃光泽。硬度5.0~5.5。性脆。比重4.9~5.5。电磁性中弱。在X射线下发绿光。在阴极射线下不发光。 生成状态:产在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中;稀有金属碳酸岩中;云英岩与石英岩中;云霞正长岩、长霓岩与碱性正长伟晶岩中;阿尔卑斯型脉中;混合岩中;及风化壳与砂矿中。 用途:主要用来提取稀土元素。 中国稀土矿床在地域分布上具有面广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截止目前为止,地质工作者已在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省(区)发现上千处矿床、矿点和矿化产地,除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江西赣南、广东粤北、四川凉山为稀土资源集中分布区外,山东、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浙江、湖北、河南、山西、辽宁、陕西、新疆等省区亦有稀土矿床发现,但是资源量要比矿化集中富集区少得多。全国稀土资源总量的98%分布在内蒙、江西、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区,形成北、南、东、西的分布格局,并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 但是因为中国稀土占据着几个世界第一: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第一,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拥有重要意义且相对短缺的中重稀土;生产规模第一,

稀土溶剂萃取

稀土溶剂萃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稀土萃取剂及其性能和稀土溶剂萃取工艺。 关键词:稀土;溶剂萃取;萃取剂;萃取工工艺 一、前言 稀土金属(rare earth metals)又称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钪、钇、镧系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元素主要以单矿物形式存在,目前已发现的250多种,但适合现今选冶条件的工业矿物仅有10余种。中国占世界稀土资源的41.36%,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稀土资源大国。稀土资源极为丰富,分布为南重北轻,这为中国稀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传统的稀土分离方法有分步结晶法、离子交换法、溶剂萃取法,现在溶剂萃取法是稀土萃取的主要方法。分步结晶法利用氧化或还原反应分步沉淀,需要冗长复杂的结晶步骤,不利于生产大量稀土;离子交换法只适用于溶度较低的稀土溶液。溶剂萃取技术的特点: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易快速,回收率高,纯度好,选择性好,应用范围广泛;除用于分离外,还能作为浓集手段.该法缺点是有机溶剂的毒性大,多级萃取操作费时、麻烦、操作强度大;有些试剂昂贵,成本高。[1] 二、各种稀土萃取剂及其性能 稀土溶剂萃取研究的关键是萃取剂的研制,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以溶液化学及络合物化学为基础,发展了不少有效的萃取体系。 1、酸性磷酸酯 酸性磷(膦)酸酯是各类萃取剂中分离性能最好的萃取剂.在二烷基磷酸中,酯烷基结构对分离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具有一定结构的烷基磷酸单烷基酯对稀土的平均分离因素较二烷基磷酸高,如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P507)在硝酸体系的平均分离因数为3.04,高于已见报道的其它萃取剂,在盐酸体系也表现出较P204高的分离性能。[2]这类萃取剂中的甲基磷酸单仲烷基酯CH3P(O) (OR) OH,R=iso -C12H25 -C16H33 ,β-庚基十一烷基,对重稀土具有特别优异的萃取分离性能.酸性磷酸酯对稀土有较大的分离因数,可能与它们跟稀土离子形成螯合物时,对镧系离子具有更大的排水作用有关。 2、羧酸类萃取剂 在研究使用的众多萃取剂中,羧酸是一类有效的萃取剂。但在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萃取剂一般是混合物,这给机理研究带来了困难,为了搞清羧酸萃取稀土元素的机理,马淑珍等曾对特戊酸、环己烷甲酸、α-乙基丁酸、正己酸和二乙基己酸等不同结构的稀土羧酸盐进行了研究。羧酸类萃取剂对稀土的平均分离因数较低,这与它们在萃取稀土时,二聚体介聚,并且不形成螯合物有关,它们的分离性能与取代烷基支链化有密切关系,其次序如下:直链羧酸<β-支链羧酸、α-支链羧酸<α,α′-支链羧酸。[3] 3、中性磷酸酯 中性磷酸酯作为萃取剂尤其以甲基膦酸二(1-甲基庚基)酯[P305]体系居多。具有一定支链化程度的烷基取代的异丙基膦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异丙基膦酸二(1-甲基庚基)酯对镨/镧的分离系数分别为3.06和2.55,均比TBP的数值1.94高.这是由烷烃基的推电子效应,使-P=O键上电子的密度增大,因此萃取能力(RO)3PO<(RO)2RPO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矿的开采技术要点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火法生产线 汽车尾气净化器 永磁电机 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 各种发光标牌 电动汽车 电动 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稀土矿的开采技术和稀土矿开采方法介绍 时间:2012-2-20 15:24:22 作者:稀土信息部点击:1606次网站电话:028-******** 稀土矿在地壳中主要以矿物形式存在,其赋存状态主要有三种:作为矿物的基本组成元素,稀土以离子化合物形式赋存于矿物晶格中,构成矿物的必不可少的成分。这类矿物通常称为稀土矿物,如独居石、氟碳铈矿等。作为矿物的杂质元素,以类质同象置换的形式,分散于造岩矿物和稀有金属矿物中,这类矿物可称为含有稀土元素的矿物,如磷灰石、萤石等。呈离子状态被吸附于某些矿物的表面或颗粒间。这类矿物主要是各种粘土矿物、云母类矿物。这类状态的稀土元素很容易提取。 常用的稀土矿开采技术 离子型稀土的技术是我国完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是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命名和二代稀土提取工艺科技成果的主要享有单位。时任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分管科研副所长、后任所长的丁嘉榆同志,作为离子型稀土矿第二代提取工艺的发明及应用的主要参与者、领导者,对这一事件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应记者之约,丁嘉榆同志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回顾和总结。 时至1970年,在过去长达175年的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史中,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含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矿物多达200 种。但真正实际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稀土矿物原料却为数不多,数量约十种左右。主要有独居石、铈硅石、氟碳铈矿、硅铍钇矿、磷钇矿、褐帘石、铌钇矿、黑稀金矿。但这些矿物中却大部份含有一定数量的铀或钍,而且稀土矿物均以固态、矿物相矿物性态存在,它们往往是与放射性元素共生或伴生。 稀土矿开采方法介绍 1、辐射选矿法 主要利用矿石中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中钍含量的不同,采用γ-射线选矿机,使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分开。辐射选矿法多用于稀土矿石的预选。目前,这种方法在工业上未广泛适用。 2、重力选矿法 利用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密度的不同进行分选。常用的重选设备有圆锥选矿机,螺旋选矿机,摇床等。采用重选主要使稀土矿物与密度低的石英、方解石等脉石矿物的分离,以达到预选富集或者获得稀土精矿的目的。重选广发用于海滨砂矿的生产;在稀土脉矿的选矿中有时也用来作为预先富集的手段。 3、磁选分离法 有些稀土矿物具有弱磁性。可利用它们与伴生脉石及其他矿物比磁系数的不同,采用不同磁场强度的磁选机使稀土矿物与其他矿物分离。在海滨砂矿的选矿中,常采用弱磁选使钛铁矿与独居石分离;也可以采用强磁选使独居石与锆英石、石英灯矿物分离。在稀土脉矿的选矿中,为了简化浮选流程和节省浮选剂,有时也采用强磁选使稀土矿物预先富集。随着强磁技术的不断发展,强磁选将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稀土矿的选矿流程之中。 4、浮选法 利用稀土矿物与伴生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采用浮选法使之与伴生脉石及其矿物分离而获得精矿,是目前稀土脉矿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主要选矿方法。美国帕斯山稀土矿就是采用浮选法生产稀土矿精矿。在海滨砂的生产中,在用重选获得重砂之后,也常常采用浮选法从重砂中获得稀土精矿。 5、电选法 稀土矿物属于非良导体,可利用其导电性能与伴生矿物有所不同,采用电选法使之与导电性好的矿物进行分离。电选常用于海滨砂矿重选的精选作业。

稀土分离冶炼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床的物质成分 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极为复杂,已查明有73种元素,170多种矿物。其中,铌、稀土、钛、锆、钍及铁的矿物共近60种,约占总数的35%。主要矿石类型有块状铌稀土铁矿石、条带状铌稀土铁矿石、霓石型铌稀土铁矿石、钠闪石型铌稀土铁矿石、白云石型铌稀土铁矿石、黑云母型铌稀土铁矿石、霓石型铌稀土矿石、白云石型铌稀土矿石和透辉石型铌矿石。 稀土生产工艺流程图

白云鄂博矿 矿石粉碎 弱磁、强磁选矿 铁精矿 强磁中矿、尾矿 稀土精矿 稀土选矿 火法生产线 汽车尾气净化器 永磁电机 节能灯 风力发电机 各种发光标牌 电动汽车 电动 核磁共振 自行车 磁悬浮 磁选机

稀土精矿硫酸法分解(decomposition of rare earth concentrate by suIphuric acid method) 稀土精矿用硫酸处理、生产氯化稀土或其他稀土化合物的稀土精矿分解方法。本法具有对原料适应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是稀土精矿工业上常用的分解方法,广泛用于氟碳铈矿精矿、独居石精矿和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的分解。主要有硫酸化焙烧一溶剂萃取法、硫酸分解一复盐沉淀法、氧化焙烧一硫酸浸出法三种工艺。 硫酸化焙烧-溶剂萃取主要用于分解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生产氯化稀土。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成分复杂,属于难处理矿,其典型的主要成分(%)为:RE2O350~55,P2.5~3.5,F7~9,Ca7~8,Ba1~4,Fe3~4,ThO2约0.2。精矿中放射性元素钍和铀含量低,冶炼的防护要求不高,适于用硫酸化焙烧法分解。 原理经瘩细的稀土精矿与浓硫酸混合后加热焙烧到423~673K温度时,稀土和钍均生成水溶性的硫酸盐。氟碳铈矿与硫酸的主要反应为: 2REFCO3+3H2SO4=RE2(SO4)3+3HF↑+2CO2+2H2O 独居石与硫酸的主要反应是: 2REPO4+3H2SO4=RE2(SO4)3+2H3PO4 Th3(PO4)4+6H2SO4=3Th(SO4)2+4H3PO4 铁、钙等杂质也生成相应的硫酸盐。分解产物用精矿质量12倍的水浸出,获得含稀土、铁、磷和钍的硫酸盐溶液。控制不同的焙烧温度、硫酸用量和水浸出的液固比,即可改变分解效果。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5~2.5、分解温度503~523K、水浸出液含RE2O350~70g/L时,钍、稀土、磷、铁等同时进入溶液。上述焙烧和浸出条件主要用于独居石精矿和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的分解。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2~1.4、分解温度413~433K、水浸出溶液含游离硫酸50%时,主要是钍进入溶液,大部分稀土则留在渣中。当硫酸与稀土精矿的量比为1.2~1.4、分解温度573~623K、水浸出液含RE2O350g/L时,则稀土进入溶液,钍和铁等留在渣中。通过控制焙烧和浸出条件,就可使稀土与主要伴生元素得以初步分离。 工艺过程从稀土精矿到获得氯化稀土,主要经过硫酸化焙烧、浸出除杂质和溶剂萃取转型等过程。 (1)硫酸化焙烧。白云鄂博混合型稀土矿精矿粉与浓硫酸在螺旋混料机内混合后,送入回转窑进行硫酸化焙烧分解。控制进料端(窑尾)炉气温度493~,523K,焙烧分解过程中炉料慢慢移向窑前高温带,氟碳铈矿和独居石与硫酸作用生成可溶性的硫酸稀土。铁、磷、钍等则形成难溶于水的磷酸盐。炉料随着向高温带移动温度不断升高,过量的硫酸逐渐被蒸发掉。当炉料运行到炉气温度为11’73K左右的窑前出料端时,炉料温度达到623K左右,并形成5~10mm的小粒炉料,称为焙烧料,从燃烧室侧端排出。 (2)浸出除杂质。焙烧料含硫酸3%~7%,直接落入水浸槽中溶出稀土,而杂质几乎全部留在渣中与稀土分离。制得纯净的硫酸稀土溶液含RE2O340g/L、Fe0.03~0.05g/L、P约0.005g/L、Th<0.001g/L,酸0.1~0.15mol/L。用此溶液生产氯化稀土。 (3)溶剂萃取转型。用溶剂萃取法使硫酸稀土转变成为氯化稀土的过程。这种工艺已用于取代传统的硫酸复盐沉淀、碱转化等繁琐转型工艺。这是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稀土提取流程的一次重大革新。溶剂萃取转型采用羧酸类(环烷酸、脂肪酸)萃取剂,预先用氨皂化,然后直接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稀土离子,稀土负载有机相用含HCl6mol/L溶液反萃稀土,制得氯化稀土溶液。萃取和反萃取过程采用共流萃取(见溶剂革取)方式。萃余液pH为7.5~8.0,含RE2O310mg/L 左右,稀土萃取率超过99%。盐酸反萃液含RE2O3250~270g/L,含游离酸0.1~0.3mol/L。采用减压浓缩方式将反萃液浓缩制成氯化稀土。氯化稀土的主要成分(质量分数ω/%)为:RE2O3约46,Fe0.01,P0.003,Th0.0002,SO42-<0.01,Ca1.25,NH4+1~2。1982年中国用上述流程在甘肃稀土公司建成一条年产氯化稀土约6000t的生产线,经过近十年的生产实践证明,工艺流程稳定、操作简单、经济效益好。

行标《离子型稀土矿混合氯化稀土溶液》送审稿编制说明

行业标准《离子型稀土矿混合氯化稀土溶液》(送审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1立项目的及意义 离子型稀土矿世界罕见,为我国特色战略资源,国外尚没有同类矿物采选的理论和技术可以借鉴,无法采用常规的选矿方法进行富集稀土。目前,我国离子型稀土矿普遍采用硫酸铵浸取,所得稀土浸出液稀土浓度低(REO 0.2~1 g/L)、杂质含量高,需经过除杂、沉淀、过滤、煅烧等工序生产离子型稀土精矿,分离厂再经酸溶、除杂得到高浓度氯化稀土溶液,作为单一稀土萃取分离的原料。但该工艺存在稀土收率低、流程长、化工原辅材料消耗高,氨氮污染严重,产生大量含放射性废渣难以处置等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赣州冶金研究所、清华大学等单位相继对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萃取富集稀土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了皂化有机相萃取、杂质水解萃取等技术,但存在平衡酸度低、易产生乳化/三相物,有机相损失严重等问题。此外,浸出液稀土浓度低,萃取富集流比大,流通量大,常规的混合澄清萃取设备无法解决,而大型离心萃取器由于密封性差、运转不稳定等原因一直未实现工业化生产。 为了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黄小卫院士团队提出了离子型稀土矿浸出液非平衡离心萃取富集稀土技术。该技术以稀土浸出液为原料,在1:20~50的大流比下,直接通过离心萃取富集生产高浓度混合氯化稀土溶液,稀土萃取回收率达到98%左右,与传统工艺相比,工艺流程大幅简化,稀土总回收率提高8%以上,化工原辅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大幅降低,生产过程无氨氮排放,且不产生含放射性废渣。 离子型稀土原矿绿色高效浸萃一体化新技术已在中铝广西有色崇左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六汤稀土矿山、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龙岩稀土矿山、五矿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江华稀土矿山应用实施。同时,又与中铝广西梧州稀土开发有限公司、中铝广西玉林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省稀土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赣州稀土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技术转让意向书。该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生产过程存在的氨氮废水及含放射性废渣污染问题,有效打压非法开采的市场获利空间,保护宝贵的稀土资源。 此外,近年来针对稀土生产的环保问题,国家出台了若干政策法规进行严格整治。环保部于2011年1月24日颁布世界首部《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稀土行业进行严格的环保核查治理。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12号)》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利用原地浸矿、无氨氮冶炼分离、联动萃取分离等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池浸开采、氨皂化分离等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线。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尾矿资源和稀土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提高稀土资源采收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支持企业将技术改造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

万里挑一的稀土萃取剂

“万里挑一”的稀土萃取剂 余东海、陆人杰、杜若冰、肖吉昌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稀土元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誉,在催化、激光、农业、生物、电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对国计民生有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源。由于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相近,并且经常是伴生的,其分离纯化一直是科学界难题,但各种高新技术的运用中往往需要高纯单一稀土。目前全世界约有90%的稀土使用溶剂萃取法分离,而正是由于徐光宪、袁承业等老一辈科学家在萃取分离方面的突破,才使我国从“稀土大国”变为“稀土强国”。 所谓溶剂萃取,就是在煤油、溶剂油等与水不相溶有机溶剂中加入萃取剂,使特定的金属离子从水相转移到有机相,两相分开后再通过简单的方法(通常是加入各种酸)使该金属离子脱离有机相,从而实现金属的富集和纯化。

在溶剂萃取分离中,萃取剂是其核心部分。那么什么样的化合物才能作为萃取剂呢?这对一个致力于成为萃取剂的化合物来说可是要“过四关斩五将”,可谓是万里挑一。为什么不是“过五关斩六将”,请听我慢慢道来。 在“过四关斩五将”之前,有机化合物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素质才能开始优秀萃取剂的角逐。首先该化合物必须有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的活性基团,又有增加油溶性的疏水基团这一结构要求。为什么要有这个要求?这是由于理想的萃取模式是萃取剂能像九龙戏珠般的“咬住”金属离子,内侧“龙头”与金属离子发生作用,外侧“龙尾”却能溶于有机溶剂,这种组合被称作萃合物。这就要求活性基团的“龙头”能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化学键,通常是O,N,S或-OH,-NH,-SH;亲油性的“龙尾”有利于萃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主要是碳、氢原子为主的烷基或芳基链。萃合物倾向于溶解在有机相中,也就实现了被萃取金属离子与其它水相金属离子的分离。 当化合物能满足这一基本条件后,这些准萃取剂就开始正式“过四关斩五将”的角逐了:

稀土生产与分离工业工艺流程

稀土生产与分离工业工艺流程 一、稀土选矿 选矿是利用组成矿石的各种矿物之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采用不同的选矿方法,借助不同的选矿工艺,不同的选矿设备,把矿石中的有用矿物富集起来,除去有害杂质,并使之与脉石矿物分离的机械加工过程。 当前我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开采出来的稀土矿石中,稀土氧化物含量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有的更低,为了满足冶炼的生产要求,在冶炼前经选矿,将稀土矿物与脉石矿物和其它有用矿物分开,以提高稀土氧化物的含量,得到能满足稀土冶金要求的稀土精矿。稀土矿的选矿一般采用浮选法,并常辅以重选、磁选组成多种组合的选矿工艺流程。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山的稀土矿床,是铁白云石的碳酸岩型矿床,在主要成分铁矿中伴生稀土矿物(除氟碳铈矿、独居石外,还有数种含铌、稀土矿物)。采出的矿石中含铁30%左右,稀土氧化物约5%。在矿山先将 大矿石破碎后,用火车运至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的选矿厂。选矿厂的任务是将Fe2O3从33%提高到55%以上,先在锥形球磨机上磨矿分级,再用圆筒磁选机选得62~ 65%Fe2O3的一次铁精矿。其尾矿继续进行浮选与磁选,得到含45%Fe2O3以上的二次铁精矿。稀土富集在浮选泡沫中,品位达到10~15%。该富集物可用摇床选出REO 含量为30%的粗精矿,经选矿设备再处理后,可得到REO60%以上的稀土精矿。 二、稀土冶炼方法 稀土冶炼方法有两种,即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 湿法冶金属化工冶金方式,全流程大多处于溶液、溶剂之中,如稀土精矿的分解、稀土氧化物、稀土化合物、单一稀土金属的分离和提取过程就是采用沉淀、结晶、氧化还原、溶剂萃取、离子交换等化学分离工艺过程。现应用较普遍的是有机溶剂萃取法,它是工业分离高纯单一稀土元素的通用工艺。湿法冶金流程复杂,产品纯度高,该法生产成品应用面广阔。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ion 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ore 1 121 xifuxing xitukuang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ion adsorption type rare earth ore)稀土元素以离子状态吸附于矿石中的粘土类矿物表面的矿床。中国于1991年将其命名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床。此种矿床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花岗岩及其他岩类的风化壳矿床中,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20世纪70年代首先于中国赣南地区发现,80年代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又相继发现,至今未见其他国家有这类矿床的报道。此类矿床是含稀土的花岗岩类、火山岩类在湿热气候和低山丘陵的地貌条件下,经强烈的风化淋滤作用而形成的。按稀土配分特征可分为富忆重稀土型、中忆重稀土型、富馆低忆轻稀土型、富斓富馆轻稀土型、中忆低铺轻稀土型等。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含REZ认。.05%~0.3%,一般约为。.1写,稀土总量中离子吸附相占有率一般为75%~96%,其余为单矿物相及类质同象。这类矿床常呈面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上而下依次为残坡积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和基岩。其中全风化层厚度大、稀土品位高,是主要工业矿层。全风化层中原岩矿物已基本解离,主要由石英、高岭石、埃洛石、云母及水云母等矿物组成。稀土元素主要呈离子相吸附在粘土类矿物晶粒表面及晶层间。在此类矿床的水平方向上稀土配分值较稳定,而垂直方向上则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斓和钱在全风化层中最高,往上或向下均变贫,’饰则与此相反;忆自上而下变富。在全风化层中饰含量低于翎是其特点之一。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规模大、易开采、放射性低、提取工艺简单,是中国目前生产忆族稀土及馆的主要原料。在开发利用这类矿床时要加强环境保护。用此类稀土矿经富集后的混合稀土氧化物中的主要稀土组分列举于表。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提取混合稀土氧化物的主要组分(质量分数。/%)

稀土萃取分离技术

稀土溶剂萃取分离技术 摘要 对目前稀土元素生产中分离过程常用的分离技术进行了综述。使用较多的是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本文立足于理论与实际详细地分析了溶剂萃取分离法。 关键词稀土分离萃取 前言 稀土一般是以氧化物状态分离出来的,又很稀少,因而得名为稀土。“稀土”一词系17种元素的总称。它包括原子序数57—71的15种镧系元素和原子序数39的钇及21的钪。由于钪与其余16个元素在自然界共生的关系不大密切,性质差别也比较大,所以一般不把它列入稀土元素之列。 中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四大稀土拥有国,中国名列第一位。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大稀土资源国,不仅储量大,而且元素配分全面。经过近4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建立目前世界上最庞大的稀土工业,成为世界最大稀土生产国,最大稀土消费国和最大稀土供应国。产品规格门类齐全,市场遍及全球。产品产量和供应量达到世界总量的80%一90%[1]。 稀土在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合金工业、石油工业、玻璃及陶瓷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及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农业、医学以及现代化新技术等方面有多种用途。由于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不少独特的光学、磁学、电学性能,使得它们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稀土元素原子结构相似,使得它们经常紧密结合并共生于相同矿物中,这给单一稀土元素的提取与分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2]。 常用稀土分离提取技术 萃取分离技术:包含溶剂萃取法、膜萃取分离法、温度梯度萃取、超临界萃取、固—液萃取等萃取方法。 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包含离子交换色谱、离子色谱技术、反相离子对色谱技术、萃取色谱技术、纸色谱技术、以及薄层色谱技术。 常用方法为溶剂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3]。 稀土溶剂萃取分离技术

稀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处理方法

稀土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处理方法 中国环保网产品中心出品 废气处理方法是根据废气中所含物质的性质来确定的。对于颗粒物,可采用旋风除尘器、布袋收尘器和静电收尘器等分离设备,借助于不同的外力对颗粒的作用,使其到由大到小逐级分离。 废气净化的方法,一般有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和催化法等。对于稀土生产中产生的SO2、NO2、NH3、HF、HCl、H2SO4(雾)等有害气体,通常采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或固体吸收剂进行净化处理,以达到分离有害气体的目的。吸收过程可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常用的吸收剂有水、NaOH、Na2CO3、CaCO3和氨水等。而常用的吸收方法可分为喷淋吸收法(喷淋塔,填料塔)、泡罩吸收法(泡沫塔,废气吸收塔)、冲击吸收法(文氏塔、喷射塔)。除尘方法 对废气中粉尘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机械除尘、过滤除尘、洗涤除尘和静电除尘等几大类。要根据废气中粉尘含量及粉尘的密度、粒度、带电性等性质合理选择除尘方法,才能获得理想的除尘效果。 (1)机械除尘机械除尘是利用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等机械力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它适用含尘浓度较高、粉尘粒度较大(粒径5~10μm以上)的气体,一般用于含尘烟气的预净化。这类除尘方法所使用的设备具有结构简单,气流阻力小,基建投资、维修费用和运转费用都比较低的优点;缺点是设备较为庞大,除尘效率不高。 按照对除尘起主要作用的机械力分类,常用的机械除尘设备有以下两类。 ①重力除尘器也叫粉尘沉降室。它是利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进行除尘的设备,适用于粉尘粒度在40μm以上或密度较大的粉尘颗粒。含尘气体通过一个体积较大带有隔板的空室,使气流速度在0.5m/s以下,粉尘在重力与隔板撞击力的共同作用下,沉降在重力除尘器的底部而从烟气中分离出来。此设备的除尘效率为40%~60%。 ②旋风除尘器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进行分离净化的除尘设备,适合于粒度大于20μm的烟尘。含尘气流从除尘器圆柱体的上部侧面沿切线方向进入除尘器,在圆柱与中央排气管之间的空间作旋转运动沿螺线下降,使尘粒受离心力作用而被甩到器壁后失去速度,与烟气分离并滑入灰斗。旋风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一般为70%~80%,特点是结构简单,体积小,效果稳定。 (2)过滤除尘过滤除尘是使含尘气体气流穿过滤料,把粉尘阻留下来而与烟气分离的方法。适用于处理含尘浓度较低,粉尘粒度0.1~0.2μm的气体除尘,除尘效率可达95%~99%。此法常用与旋风除尘器配合使用。最常用的是袋式除尘器。滤袋的材料一般采用天然纤维、合成纤维、玻璃纤维或致密的细度、绒布、羊毛毡等。由于要求过滤材料有良好的力学强度、耐热性和耐腐蚀性,使其应用的广泛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3)洗涤除尘洗涤除尘是利用水液体对气体中的尘粒进行捕集,使粉尘与气体分离的方法。适用于各种除尘废气的处理,除尘效率一般为70%~90%,高效率的洗涤除尘器收尘率可达95%~99%。洗涤除尘装置由于气流阻力大,用水量大,功率消耗大,因而运转费用较高。同时,洗涤液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因此还需要附设废水处理设施。 (4)静电除尘静电除尘是利用高压电场对粉尘的作用,使气体流中的粉尘带电而被吸附在集尘极上,之后在粉尘自身重力或振动作用下从电极落下,从而达到除尘目的的方法。适用于除去粒度0.05~20μm的细小粉尘,多用于含金属灰尘的回收,除尘率95%~99.5%。静电除尘器具有气流阻力小、处理能力大的优点,缺点是设备较大,维修费用高,不宜处理在电场中易燃易爆的含尘气体。 除上述除尘方式外,还有砂滤除尘、炭吸咐、泡沫黏附等除尘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单一

非常珍稀的离子型稀土几乎是中国独有

非常珍稀的离子型稀土几乎是中国独有 中国稀土的王牌:非常珍稀的离子型稀土几乎是中国独有 /来自中华网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cd7626726.html,/ 稀土按资源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轻稀土和重稀土两类,轻稀土除中国以外,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南非等国也有分布,但地球已知重稀土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中国南方的离子型重稀土矿,非常珍稀宝贵,是西方国家最想得到的稀土资源。 重稀土因为其广泛应用于钢铁、玻璃、陶瓷、电子、石油等各种行业,被称为“工业味精”,是日本和美国制造尖端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中国的轻稀土以北方白云鄂博(储量约2100万吨)、四川冕宁(储量约220万吨)的氟碳铈矿为主,重稀土以广东、福建地区的离子型稀土矿(储量仅为100万吨左右)为主。中国的重稀土以离子形态存在,易采、易提取,是我国南方地区独有的珍稀矿种,其特点是其稀土元素含量除轻稀土中的镧、铈、镨、钕外,铽和镝等重稀土元素含量丰富。铽和镝等重稀土元素可以成为“超级工业味精”,仅能开采30年。重稀土中的钆、铽、镝、钬、铒、铥、镱、镥和钇已知可采储量几乎为中国独有。 以“镝”(dysprosium)为例,凡是激光、核反应堆、计算机硬碟、汽电共生引擎等,都必须要使用镝,而世界上只有中国有,在其他国家几乎没有发现过可采的储量。 所以曾西方媒体报道说最令美国担心的是,中国牢牢掌握稀土中最重要的“镝”(dysprosium)。美国防部尤其担心,因为美国最自豪的“精准打击武器”,关键零件“永磁”就缺少镝就无法制造。 由于我国稀土产品出口价格低廉,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大量进口我国稀土产品,特别是重稀土产品加以囤积。南方的珍稀重稀土流失严重,加上本来储量就不比轻稀土少得多,离子型重稀土可采储量有在20年内枯竭的危险。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提取工艺流程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提取工艺流程 稀土金属(rare earth metals)又称稀土元素,是元素周期表ⅢB族中钪、钇、镧系17种元素的总称,常用R或RE表示。它们的名称和化学符号是钪(Sc)、钇(Y)、镧(La)、铈(Ce)、镨(Pr)、钕(Nd)、钷(Pm)、钐(Sm)、铕(Eu)、钆(Gd)、铽(Tb)、镝(Dy)、钬(Ho)、铒(Er)、铥(Tm)、镱(Yb)、镥(Lu)。它们的原子序数是21(Sc)、39(Y)、57(La)到71(Lu)。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我国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20世纪60年代末期首先在江西省龙南足洞发现离子吸附重稀土矿及寻乌河岭离子吸附轻稀土矿后,相继在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南岭地区均有发现,但以江西比较集中、量大。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一种国外未见报导过的我国独特的新型稀土矿床。经20多年的研究,查明该类型矿分布地面广,储量大,放射性低,开采容易,提取稀土工艺简单、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等特点。已探明工业储量100万吨(REO),远景储量1000多万吨。目前年生产含REO>60 %混合稀土精矿1万吨(REO)。 一、矿石性质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系含稀土花岗岩或火山岩经多年风化而形成,矿体覆盖浅,矿石较松散,颗粒很细。在矿石中的稀土元素80%~90%呈离子状态吸附在高岭土、埃洛石和水云母等粘土矿物上;吸附在粘土矿物上的稀土阳离子不 溶于水或乙醇,但在强电解质(如 Na Cl、(NH 4) 2 SO 4 、NH 4 Cl、NH 4 Ac等)溶液 中能发生离子交换并进入溶液和具有可逆反应。 二、稀土提取工艺及技术指标 (一)氯化钠法 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现该矿床后, 1970年即研究出“氯化钠池浸法”工艺,它是20世纪70年代处理这种类型矿石的主要方法。从采场运来的矿石,送进一个长方形的水泥池中浸泡,浸出液从池底的过滤层的排出口排出,浸渣人工清除,浸出液在饱和的草酸溶液中沉淀,过滤的滤饼即为草酸稀土,经灼烧、水洗、再灼烧得混合稀土氧化物。 (二)硫酸铵池浸法 氯化钠浸矿法存在浸矿时间长,氯化钠浓度大,消耗量大,钠离子共沉淀多,影响一次灼烧产品,纯度只能达到70 %,需对一次灼烧产品水洗脱钠,再灼烧的复杂工艺,并且浸渣(尾矿)中含有大量氯化钠,造成土地盐化,污染环境。制定了用3%~5%硫酸铵溶液浸泡矿石、滤液草酸沉淀(由于草酸较贵,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开始用碳酸氢铵代草酸作稀土沉淀剂,现在已应用在部份厂矿中生产晶型碳酸稀土)。草酸稀土一次灼烧即可获得含REO>90%的混合稀土氧化物,滤液补加硫酸铵返回再用。与氯化钠相比,硫酸铵浸矿能力强,用量少,铵离子沉淀少,灼烧时易挥发,浸渣不会造成土壤盐化。化学选矿的工艺流程见图1。

离子型稀土矿柱浸过程稀土离子穿透曲线的计算方法研究

离子型稀土矿柱浸过程稀土离子穿透曲线的计算方法研究 矿山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存在着硫酸铵用量过大,氨氮污染严重等问题。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工艺是铵根离子交换稀土离子以及铵根离子和稀土离子在矿体中运移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浸矿过程中离子交换和运移规律进行研究,以减少稀土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本文根据小尺度柱浸试验结果,提出了小尺度柱浸过程穿透曲线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基于塔板理论和CDE方程两种理论,分别计算了大尺度柱浸过程的穿透曲线,并与室内大尺度柱浸试验穿透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描述大尺度柱浸过程穿透曲线的最优模型。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进行柱高分别为2.5 cm、5.0 cm、7.5 cm、10.0 cm的小尺度柱浸试验,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采用经验模型η=exp(a-b/t2)描述浸取率与时间关系的穿透曲线。 将土柱视为一个单元体,采用连续杯浸的思想建立参数a的计算方法。采用量纲分析法建立参数b与土性参数的关系。 同时考虑浸取率与浸矿周期,采用所建立的模型优化注液浓度。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品位与最优的硫酸铵浓度的关系式为:Cop=7.36ε+0.2。 (2)进行柱高为50.0 cm的大尺度柱浸试验,将土柱视为多个单元体,基于塔板理论建立了同一种管径下稀土离子浓度随注液次数变化的方程,根据Q-t曲线确定了管径分布范围,将多种管径下稀土离子浓度随注液次数变化的曲线进行组合得到柱浸过程稀土离子的穿透曲线,并与两组试验结果对比,相关系数分别为0.968和0.957。(3)根据柱浸过程的渗透速度,以及柱浸试验得到的非反应性溶质的穿透曲线,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到CDE方程中的水动力弥散系数,基于离子交换模型,建立了考虑源汇相的对流弥散方程,用于描述柱浸过程稀土离

课题_稀土萃取槽CAD图纸

稀土萃取槽CAD图纸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元稀土萃取槽,属于稀土元素萃取提纯设备技术。 背景技术已有的稀土萃取提纯,是由若干个相互串联的稀土萃取槽分区段实施的。每一个萃取区段使用1个单元萃取槽。 已有的稀土萃取槽的单元稀土萃取槽的技术结构是,包括槽体;槽体由上端与槽体的顶板固定联结的第一挡板和下端与槽体的底板固定联结的第二挡板分隔成混合室和澄清室,在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保持距离;在混合室内设有搅拌器;在澄清室紧挨槽体的侧壁板部位,分别设有可与上一级槽体的混合室相贯通的入口设在上部的上回流通道和可与下一级槽体的混合室相贯通的入口设在下部的下泄放通道。将若干个所说结构的单元萃取槽串联在一起便组成稀土萃取槽。 已有稀土萃取槽的萃取工作过程是,稀土溶液持续缓慢地加入混合室,在搅拌器的搅动下,经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所保持的距离间隙进入澄清室,经沉淀分成由下而上分布的水相层(I)、第三相层(III)和有机相层(II),如附图2所示。其中存在于中间段的第三相层,是一种粘稠体物质,其所含有的有用物质量很少,而水相层富含有用物质,有机相层所含的有用物质的量与水相层相同。浮在上层的有机相层物质通过上回流通道,回流至上一级单元萃取槽的混合室,进行再度搅拌萃取,而存在于最低层的水相层物质,则通过下泄放通道,下泄至下一级单元萃取槽混合室进行更进一步的搅拌提纯,直至最终达到稀土高纯度含量指标为止。 由以上所简要描述的萃取工作过程可以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第三相粘稠体层的存在,而阻断有机相与水相的交换,影响了稀土萃取过程的正常进行。为了使稀土萃取过程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对存在于澄清室内的第三相层粘稠体物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理。而这种清理第三相层粘稠体物质的操作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很容易破坏上下两相正常分层,使通过混合室与澄清室的混合液中的水相,因其渗透通道被第三相阻断而影响正常渗透,且压迫有机相流失,使第三相下降。一旦第三相混入混合室再返回澄清室,则将进一步加重所说问题的出现。这是目前已有的稀土萃取槽所存在的严重不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萃取过程正常、清理第三相粘稠体前后间隔时间较长的单元稀土萃取槽,以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单元稀土萃取槽,包括槽体;槽体由上端与槽体的顶板固定联结的第一挡板和下端与槽体的底板固定联结的第二挡板分隔成混合室和澄清室,在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保持距离D1;在混合室内设有搅拌器;在澄清室紧挨槽体的侧壁板部位,分别设有可与上一级槽体的混合室相贯通的入口设在上部的上回流通道和可与下一级槽体的混合室相贯通的入口设在下部的下泄放通道,其改进点在于在澄清室内设有呈“L”形结构的澄清隔板;澄清隔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槽体的两侧壁固定联结;澄清隔板的纵向隔板的顶端靠近槽体的顶板,且与第二挡板之间保持距离D2,所说的距离D2由挨近槽体的顶板部位向挨近槽体的底板部位逐步缩小;澄清隔板的横向隔板的自由端靠近槽体的侧壁板且与槽体的底板之间保持距离D3,所说的距离D3由挨近第二挡板的部位向挨近槽体的侧壁板部位逐步缩小。 由以上所给出的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说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可以明了,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不改变已有技术

稀土生产过程

中国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发展评述 稀土火法冶金专业委员会 一、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发展概要 1.稀土火法冶金发展历程

稀土金属冶炼工艺研究是由瑞典化学家G.Mosander于1862年首次用于金属钠、钾还原无水氯化铈制备金属铈开始的,以后在1875年W.Hitekrand和T.Norton又首次用氯化物熔盐电解法制得了金属铈、镧和少量镨钕混合金属,到20世纪30年代末逐步发展了稀土氯化物和氟化物金属热还原和熔盐电解两大工艺技术开始工业生产混合稀土金属,当时主要是生产打火石(发火合金)。 稀土金属和合金冶炼工艺技术的进步、生产规模的扩大无不同市场新的需求和时代的科技进步相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核技术,其中包括核技术需要的材料科学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单一稀土元素分离工艺的发展,使离子交换法和溶剂萃取法分离单一稀土元素得到了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方法,同时获得原子俘获截面小的金属钇和俘获截面大的金属钐、铕,发展了稀土氟化物钙热还原法和氧化钐、氧化铕直接用镧还原-蒸馏法分别制备金属钇和金属钐、铕的工艺技术,这些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这两种工艺方法产业化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混合稀土金属在钢中应用,尤其在低合金钢管线钢上应用有了突破,使稀土在钢铁中应用的消耗量占到总消耗量的50%以上,从而推动了稀土氯化物熔盐电解法生产混合稀土金属产业化技术的发展,相继有德国Goldschmidt公司开发了5万安培的大型电解槽和我国上海跃龙化工厂10000安培电解工艺设备投入生产,世界和我国混合稀土金属的产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分别达到8400吨和1200吨。在稀土钢中应用突破进展的同时,稀土硅-镁球化剂得到了工业规模的应用。我国利用包钢高炉渣为原材料以硅铁合金为还原剂在电炉中冶炼稀土硅铁合金的工艺技术得到很大发展,建立了专业生产厂,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量达到了4000多吨。 20世纪70年代初钐钴永磁材料开发成功并很快达到了工业规模的应用,这一重要的市场动力,迅猛地促进了金属钐的工艺技术成果转为工业生产,从而使稀土氧化物还原-蒸馏工艺、设备达到产业化规模,单炉量由100克级到公斤级,到2000年已达到100公斤级,钐的回收率也由试验室的90%,提高到95%,金属钐的纯度由99%提高到99.95%。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住友金属公司开发成功NdFeB高性能永磁材料,由于其性能价格比的极大优势,市场需求异常强劲,年产量在最初的数年间成倍增长,市场动力推动了我国稀土氟化物体系氧化钕电解工艺、设备产业化的进程,电解槽规模由试验室100余安培提到了3000安培,到2000年末达到6000安培,2002年万安级电解槽已投入工业生产,且稀土技术经济指标和金属质量都大幅度提高,同时NdFeB永磁材料需要金属镝的市场扩大,使金属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镝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也达到了产业化的规模,单炉产量达到百公斤级,直收率达到96%,金属镝纯度达99.5%。 20世纪90年代初镍氢二次电池成果开始产业化,由于其比容量高于镍镉二次电池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很快打开市场且增长迅速,Ni/MH电池的市场需求极大地推动了电池阴极合金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完善,主要表现在利用稀土氯化物熔盐体系电解,成功地生产出低镁、低铁的富镧或富铈混合稀土金属。一般铁镁含量较前约低了一倍,满足了电池阴极合金的要求。2002年电池级混合稀土金属产量已达4000多吨。在此时期大磁致伸缩材料(TbDyFe合金)的应用也已打开了市场,年生产量由数公斤增加到数百公斤,这一应用市场推动了高纯稀土金属镝、铽的工艺技术的产业化,不仅生产规模单炉产量由百克级提高到数十公斤级,而且纯度达到99.5%~99.99%,2002年全国高纯金属镝和铽的产量分别达到500公斤和250公斤。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对稀土金属及合金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从而定会促进稀土金属及合金制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2.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分类和发展目标 稀土火法冶金技术分为三大类:熔盐电解、金属热还原和火法提纯技术。这三类工艺技术的发展目标是短流程、低消耗、高效益和利于环保。 二、稀土金属熔盐电解工艺技术发展概况和评述 采用稀土氯化物熔盐体系(RCl3-KCl)电解工艺技术,以1000A级规模生产混合稀土金属是由奥地利Treibacher厂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电解槽型为上插石墨阳极,以铁棒为阴极,槽体是由耐火砖砌筑,在以后50年的发展中,电解规模扩大到10000A、50000A,槽型改进为以耐腐蚀的钨或钼为上插阴极,上插石墨多阳极,耐火砖砌筑槽体;阳极气体(含氯气和氯化物挥发物)经水淋洗和碱中和后排放;稀土氯化物原料由轻稀土全混氯化物原料改进为钕钐分组后(即不含变价元素Sm、Eu)的轻稀土氯化物原料,电流效率约提高5 个百分点以上,在此基础上,由于元素Nd价高,又进一步采用Pr-Nd分离后,少Nd的混合稀土氯化物为原料进行电解,使电流效率进一步提高到55%~60%。 氟化物熔盐体系(RF3-LiF)电解稀土氧化物工艺技术,早期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试验研究,对于氟化物熔盐体系、电解温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