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地选择

大学生就业地选择

大学生就业地选择
大学生就业地选择

非沪籍应届大学生社会资本与就业地选择关系研究报告

指导老师:李俊

研究报告:全焱铭

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号:12070201028

2014年5月20日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劳动力分配状况,影响到中国未来的经济与社会走向。而从大学生的就业地选择,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才的流动与分配情况,以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因此,考察对大学生就业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了解大学生就业地选择倾向,对于中国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经过了2013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去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有毕业生727万人,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称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考虑到上海和外省市生源在选择就业地区上尊在的差异,本报告重点研究了非户籍上海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地选择和人力资本间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调查结果的资料是通过stata数据统计与分析软件完成的,对自变量(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各项指标)和因变量(毕业就业地为几线城市)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和加入控制变量后的三维卡方检验。

本次调查报告所采用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变量有:

1.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前10%、20%~50%、60%~90%、后10%)。

2.大学期间实习次数(500强企业、一般国企、一般外企、私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3.在调查对象准备就业的城市,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的数量。

本次调查报告所采用的控制变量有:

1.性别 (q1)

2.实习次数 (q20a)

3.发展前景 (q9b)

4.工作压力 (q9d)

5.调查对象的心理素质 (q22)

6.工作体面程度 (q9g)

三.数据分析

1.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的

关系

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

Pr=0.000。

分析:在调查对象在大学间的成绩排名中,排名越靠前,越倾向于选择在一、二线城市业。排名越靠后,选择在一、二线城市的人数就越少。在调查对象中,绩点在前10%的,有66.04%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绩点在10%-50%的,有69.01%;绩点在50%-90%的,有62.82%;绩点在后10%的,只有45.45%。可以看出,绩点越低,倾向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的人数百分比就出现了减少。

1.1 选择控制变量为性别 (q1),原因为:男女性别差异可能体现在成绩与毕业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男性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q7b)关系显著,Pr=0.006。

在女性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q7b)关系不显著,Pr=0.762。

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男女社会属性的差异,男性在社会上更加独立,所以男性在选择就业地点的时候会更多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而且男性在工作上与女性对比更被看重工作能力与学习能力。所以男性在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与毕业就业地点之间有相关性。而女性在选择就业地点时会更多优先考虑就业难易程度。

1.2 选择控制变量为大学期间实习次数 (q20a) ,原因为:实习经历的多少可能会体现在成绩

与毕业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实习次数为0的群体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

市(q7b)关系显著,Pr=0.016。

在实习次数大于1的群体中,大学期间的成绩绩点排名 (q14)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

城市(q7b)关系均不显著。

分析:在调查对象中,实习时间必定会占用学习时间,而成绩与实习经历都反映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也就是个人的能力与实力。有多次实习经历的人群可以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来选择就业。那么对于缺乏实习经历的调查对象,其成绩绩点就反映了其自身的能力。所以对于没有实习经历的调查对象而言,成绩绩点与毕业就业地点选择是存在关系的。

2.大学期间实习次数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的关系

2.大学期间实习次数 (q20a)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763。

分析:对于调查对象的实习与工作经验多少与毕业就业地选择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可能是与

大学间所在的实习单位性质有一定关系。下面将进一步分析不同实习工作单位(500强企业、一般国企、一般外企、私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实习次数与毕业就业地选择是否存在关系。

2.1 500强企业实习次数 (q20b)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994; 一般外企实习次数 (q20c)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768; 一般国企实习次数 (q20d)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992; 私企实习次数 (q20e)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963事业单位实习次数 (q20g)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986 而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 =

0.003

分析:对于调查对象而言,越多党政机关实习经历的,就越倾向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就业。有党政机关实习经历的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会偏向于在党政机关部门中就业。而二、三线城市的物价水平较一线城市而言相对较低,结合党政机关公务员工资来看,在二、三城市党政机关就业的生活水平会较一线城市高。

2.2选择控制变量性别 (q1) ,原因为:男女性别差异可能体现在党政机关实习次数与毕业就

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男性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

Pr=0.000

在女性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182

分析:对于男性而言,拥有党政机关实习经验的,职业选择会偏向于在党政机关部门中就业。这一部分的调查对象群体,会对自身的职业方向和自身目标会有比较清楚的定位,所以可以看出此群体的党政机关实习次数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存在关系。

2.3选择控制变量发展前景 (q9b) ,原因为:调查群体对职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可能会影响其党政机关实习次数与毕业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非常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

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0.000。

在比较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513。

在一般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766。

在不太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0812。

分析:对拥有从政意愿的调查群体中,会非常看重自己在党政机关中的发展前景,例如升迁机会,所积累的人力与社会资源等。对于这一群体,其就业地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其发展机会,一、二线城市中党政机关的发展机会与前景必然比会三、四、五线城市的党政机关要多,所以可以看出非常看重发展前景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的存在显著关系。

2.4选择控制变量工作压力 (q9d) ,原因为:调查群体对工作压力的看重或否可能会影响其党政机关实习次数与毕业就业地点的选择上。

在非常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0.000。

在比较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337。

在一般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841。

在不太看重工作压力的调查对象中,党政机关实习次数(q20f)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0.371。

分析:对于一线至五线城市中的党政机关,其工作压力会存在差异。从整体来看,一线城市的党政机关工作压力会比较大,而五线城市的党政机关工作压力会比较小。对于看重工作压力,有从政意愿的调查对象而言,选择毕业后就业地点与对于工作压力的看重程度必然会存在关系。

3.在调查对象准备就业的城市,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

较为熟识的人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的关系

3.调查对象准备就业的城市,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

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 Pr=0.008

分析:人脉资源作为就业者的社会资本,调查对象更倾向选择在自己有社会资本的地区就业。调查对象在就业地的社会资本越丰富,其在就业地的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就会越好。

3.1选择控制变量为调查对象的心理素质 (q22) ,原因为:调查对象的心理素质可能会影响其在就业地的选择中,具体影响可能存在与是否选择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环境或独立陌生的环境。

在心理素质非常好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 Pr = 0.022。

在心理素质比较好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412。

在心理素质一般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 = 0.035。

在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 = 0.036。

分析:对于心理素质非常好的调查对象,应该会具有比较高的情商,其人际交往能力与拓展

人脉或社会资本的能力会比较好。那么对于这一部分群体,可以在原有的社会资本上比较快的去扩充自己的人脉,发展自己的社会资本。所以此群体会选择在自己拥有社会资本的城市就业。

对于心理素质一般或不太好的调查对象,选择在自己拥有社会资本的城市就业的原因会在于,在调查对象工作压力大,发展前景不理想,或工作遇到困难时,原有的社会资源会给予一定的帮助与支持。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群体也会选择在自己拥有社会资本的城市就业。

3.2 选择控制变量为工作体面程度 (q9g) ,原因为:调查对象对工作体面程度的看重可能会

影响到其在就业地点的选择。

在非常看重工作体面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显著,Pr = 0.003。

在比较看重工作体面程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153。

在一般看重工作体面程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350。

在不太看重工作体面程度的调查对象中,与调查对象或者调查对象的家人较为熟识的人

(q25a) 的数量与毕业后工作地为一线至五线城市 (q7b) 的关系不显著,Pr = 0.215。

分析:如果调查对象的就业选择地有熟识的人,那么调查对象会因为面子问题对工作的内容

和其体面程度比较看重。在中国人的关系圈,或人脉圈中,面子问题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实际情况,调查对象在就业选择的时候必定会对此有一定考虑,而根据数据分析,在有熟人的就业地中,调查

对象会更加看重工作体面度。所以调查对象对工作体面程度的看重与其在就业地点的选择有明显关系。

四.结论

以上三项关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问题都是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时会重点考虑的问题。通过以上三项社会资本相关的因素与就业地选择之间的建议我们发现,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对他们在就业地的选择上有直接的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与社会资本存量对其日后的就业与工作有很大的意义,有竞争实力的大学生会倾向选择在机会更多,竞争更加激烈的一、二线城市就业,同时,大学生也更倾向于选择他们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地区去就业。

对此可以看出,经济发达的地区会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也会流向经济回报高的地区。所以作为大学生而言,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积累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使得自己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般来讲,大学生毕业后有两个选择:一是找工作,二是继续升学进修,最起码选择继续进修的同学已不算是失业。而对于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愿的毕业生,就业难无疑就成为了他们面临的头等问题。 其实进入大学时,伴随我们的就不仅是4年的学业,就业问题就已经开始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现今,招聘会上的宣传栏上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些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毕业以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也就是关于大学生好就业问题的调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万余人,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毕业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有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人才;三是心理素质,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问题等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大学生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 与发达国家比较,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0000所大学才够。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 2.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薪水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团委组织的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中表明,大学生们对薪水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20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 3.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 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指出:“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地方还是很需要大学毕业生的,比如说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低收入的技术工作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毕业生也并不过剩!”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人才过剩只是相对的现象。有一项对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于月薪2000元坚决不干。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调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单位的毕业生中,准备考研究生、博士生者占总人数的比例高达40.8%。同时,大学毕业生未签约就已就业的大有人在,他们很可能未列入已就业统计。原因可能是单位借口试用不愿签约;从事临时性工作;毕业生自主创业未能列入签约统计。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就业压力的加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大学生待业并不是因为单方面的供给过剩而造成的,某些地区和单位同样也有着大量的人才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就业鸿沟”。目前,大学生待业只是人才的相对过剩,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国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大学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在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却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足,这是造成“就业鸿沟”的重要原因! 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 影响就业的因素非常多,就我国目前而言,人口﹑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优化﹑ 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对就业影响较大。 1.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总量绝对过剩 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总量决定着劳动力的供给,新增劳动力不断的增多,劳动力的 转移都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总量直接决定参与劳动的人数是供大于求 还是供不应求,决定了一国是否是充分就业。劳动参与率是要求参加劳动的人数与劳动 力总量之比,一国的劳动参与率越高,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越大。劳动力迁移影响就 业的区域结构,人们往往从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向较高的地区迁移,尤其表 现在城乡之间的迁移。我国人口总量过大,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占世 界劳动力总量的四分之一。并且人口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导致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就 业供给量大大超过需求量。另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也带来比较严重的城市就业压力。 2.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劳动力相对过剩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而市场经济实行的是市场化就业 制度,我国目前由于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市场制度尚不成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由政 府的附属部门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样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和严格的成本制 约机制作用下,他们必然会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去配置劳动力要素,消除内部隐性失业, 裁减“冗员”,产生很多下岗型失业人员。同时,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作用 下,那些产品滞销、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将失去“体制特权”的保护,面 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得不以破产、拍卖、兼并等形式退出市场,或者重新优化组合。 这些企业失业人员也使得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他们的安置也对我国的就业形成了一定 的压力。 3.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 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我 国的就业结构也在不断的优化,如下表 3-1 所示,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在 逐年下降,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逐年上升。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急需转移出来,但乡镇企业吸 纳劳动力的能力日益减弱,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变得尤为突出,这就使得城 镇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 4.技术进步 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先进设备逐渐取代落后设备,先进的机器设备又会取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调查报告

------------------------------------------------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调查报告 90年代新好青年,独生子女第一代……现在的大学生们即将走上工作岗位。11月20日后,各招生单位将会蜂拥进入各高校抢人才。那么究竟大学生们最喜欢去什么企业?他们的就业价值观是什么?他们怎么找工作?大学生最希望从事什么职业? 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而同一个单位内部职位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里“坐办公室”与“进车间”一样,这中间不仅有工作环境、工作待遇的差别,同时还有工作地位的差别。这次调查的职业问卷栏中专业技术(26%)、管理(24%)和策划(19%)等位于前列,而这三种职业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吃香、发展前景较好的,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大学生对社会的趋同。其结果必然造成学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择业与毕业生本身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前三位之下顺延为销售人员8%、行政人员8%、公关人员7%、财务人员4%和其他4%。 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什么? 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有了较大的变化。据1995年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价值调查和1996年《北京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收入高是影响毕业生选择职业的第一因素。而对这次大学生首选企业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为发展前景(19%),其次为施展才干(18%)、薪酬福利(16%)。虽然收入(薪酬福利)依然是影响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已退居第三位。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学生来说,就业的心态理性化,心理上比较稳定;对用人单位来说,则个人事业发展前景上更多,变提供高薪福利为提供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从而迎合毕业生在事业成功和实现个人价值上的追求。 除前三位外,工作环境占13%、经济效益占11%、所在城市占9%、专业对口占 4%、出国机会占4%、解决户口占4%、知名度占2%。 ---------------------------------------------------------精品文档-------------------------

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

谢谢主席,尊敬的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观点是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首先,我们来明确以下几个概念,毕业大学生是已经接受过高等学校教育的人,是社会技术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具有劳动愿望和劳动能力的人才,在此我们需要强调大学生包括高职高专毕业生。然而事实证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专业素质和能力仍然很欠缺,正因为如此大学毕业生优先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检测自己学习成果、认清自我的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优先的选择就是就业。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且具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的过程。而大学生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劳动愿望恰恰是与就业的需要相吻合的。这就更加证明了大学生毕业应该先就业。然而创业则不然,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从何者能够使大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使生活更平稳的角度来讲,我方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 那么,大学生毕业为什么要优先选择就业呢?我方认为有三点原因: 第一点,对于个人来说,现实生活中毕业大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还十分有待积累,想要在人生中有所建树、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必须有扎 实的基础,获取足够多的经验,因此就需要我们先就业,了解社 会工作实际情况并在社会中得到锻炼,通过就业的多种选择性, 确定自己适合哪方面工作,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点,对于家庭来讲,大学毕业生承担了父母多年来寄予身上的太多希望,他们希望孩子能过上一种平稳的生活,但大学毕业生一旦选 择创业,却让父母也背上了不必要的压力,大学毕业生面对社会 虽然缺乏的很多,但却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的群体,既然 已经步入社会就要通过自己来获得自我的基本生活保障,每个人 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面对现实需要我们考虑到自己 以外的人。 第三点,对于社会来说,大学生毕业后就已经步入了社会,当一个人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时,实际上就是增加社会负担,当大多数毕业生 不具有成为社会领导者的能力时,那我们就要虚心的成为社会工 作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毕业以后优先选择就业既可以为社会减 轻负担,又能够尽快的融入社会,从而更稳定的积攒自己所需的 东西逐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所以我方认为大学生毕业以后应该优先选择就业。从而达到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使生活更平稳的目的。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以下小编为大家提供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范文(一) 为进一步研究分析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 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毕业生就工作具体措施,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展本项调研工作。 一、调研工作组及人员组成 为确保本次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人文学院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业生就业调研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次调研将为下一步开展就业工作提供依据。 二、调研目的 了解我院就业工作的现状、毕业生对学院的要求,提出就业对策措施,适当提高就业率。

三、调研内容 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的形势是十分严峻。)一( 1、20x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云南省高校毕业大学生与20xx年相比增加2万; 2、“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岗位163万,只能提供就业岗位100万; 3、今年地方乡镇合并,到国家机关就业难度较大; 4、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不可能吸纳太多的大学生就业; 5、用人需求向重点大学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人文学院研究生数量有限; 6、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一些低端岗位被占领; 7、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8、近年来待就业毕业生有增加的趋势; 9、社会的有效需求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 10、农大的优势就业专业是农科类,人文社科处于不利地位。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就业形势很严峻外,学生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减员增效,不可能提

当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报告 08工业工程一班

一、前言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但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日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据统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758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这一形势和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体系有关,但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关。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班对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的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这四个专业的大四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希望由此分析出影响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加就业几率。以下是我班对这段时间的调查总结和报告,不足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二、调查前期工作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于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2月15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四毕业生就业因素进行随机调查,在经管院中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专业(工业工程,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会计),再在这4个专业中按各专业的男女比例发放问卷,采取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0张,回收100张,问卷回收率100%。 (二)调查形式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是根据大学生现在就业因素的相关情况自行设计,经过查找大量资料、预试、反复修改后形成,问卷题型主要采用单选题和多选题相结合的形式。本次调查问卷发放数量100份,有效问卷100份。 (三)调查流程 1.准备阶段:2010年11月20日-2010年11月25日,班级分组,共分四个小组。我们开始查阅文献,到网上查找资料,并分析,最后一致讨论形成问卷。 2.调查阶段:2010年11月26日-2010年12月1日,确定抽样范围,各小组分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对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人们生活所在地的软环境,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就业观念、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当地的高等教育水平等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予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中国正处在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境污染、基础设施、人类发展八大社会发展指标看,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我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对毕业生的流向具有较强的冲击力。 1.区域的生活质量 那些在社会软环境方面令人满意的地方才会使人留下来长期生活和发展。生活质量是大学毕业生们选择自己的就业流向时,考虑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的居民收人、居住质量、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人居环境、就业率等”都是考察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很显然对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社会环境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有影响作用。 2.地区的就业观念 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也导致各地社会观念的差异,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就业观念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就业观念比较开放,对职业的高低贵贱之分比较轻微,而且社会舆论对于各种就业的价值取向比较包容。只要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职业成功,不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相反,在就业观念偏保守的地区,对职业区分比较看重,只有那些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或其他大型企业等所谓“主流”单位就业才会得到认可。这种保守的就业观念限制了人才潜力的发挥,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进而削弱了区域的就业吸引力。 3.高等教育水平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扩大本科招生量。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为大学生在就业流向区域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正是这种学习迁移消除了人们迁移的障碍。一方面,欠发达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在毕业时绝大部分流向了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教育水平发达、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流向的选择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就造成了在短时间内,高校扩招越多,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越多,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流人越多的现象。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的不平衡,就会导致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产生差异。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区域差异又会挫伤高校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大学生就业吸引力的影响 中国地域广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而改革开放的实施大大转变了中国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其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系别:电子信息及其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10通信工程 组长:李健学号:201002030013 成员:汪静静学号:201002030006 王旭文学号:201002030023 夏娟学号:201002030026 王莹莹学号:201002030036 刘冠廷学号:201002030049 刘慧娟学号:201002030052 黄静学号:201002030057 刘书龙学号:201002030062 姚稳学号:201002030065 向祖庭学号:201002030066 时间:2012年10月28号--2012年11月03号 指导老师:刘会平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相当严峻的就业形势,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还导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各校大学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全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各方面的调查,问题涉及大学生就业期望,就业素质的自我评价,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择业与就业的影响等方面,旨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为高校就业指导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料与对策研究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素质价值观工作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为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安阳工学院本、专科应届毕业生 三、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8号至2012年11月03号 四、调查内容: 1.学生的就业去向 2.学生的就业态度 3.关于就业指导方面 五、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回收率高达9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限选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d17370517.html,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作者:刘铭 来源:《经营管理者·下旬刊》2016年第08期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解决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总结出了 10个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程度较大、最受认可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文献研究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人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而企业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需求明显缩减,部分企业甚至开始裁员,使得该问题变得更加严峻。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的应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时,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涉及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的最新的或经典的,尤其是对年份较近的比较有影响力10篇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 10个因素。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研究 1.大学生就业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它既可以隶属于社会这个庞大的系统,又可以隶属于教育这个巨大的系统。构成大学生就业系统的要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应是大学毕业生,从系统的角度看,毕业生自身也能算的上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最新报道显示,仅2016年的大学毕业生达756万,数字十分庞大。另外,该系统还包括了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子系统。来自外界的信息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环境因素,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于国家或者企业。诸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途径的优惠就业政策信息,再诸如企业自身扩大招收规模等。在此,将大学生就业系统分为四个子系统:大学生系统、高校系统、企业系统、社会系统。 2.影响因素文献综述。为了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系统的因素,下面有针对性的阅读文献,分别从四个子系统的视角对所看文献进行聚类,形成简单的综述。文献检索过程中,我选择了中国知网数据库,关键词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设定时间为2013—2016(为了跟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ISM模型作对比,期望能够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了选择比较有影响力的文

大学生就业城市调研报告1

调研报告 时间:2011年5月 报告人:XXXX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班级:XXXXXXXXX 学号:XXXXXXXXXXXXXXXX

目录: 大学生就业城市调研报告 (3) 一.调研时间: (3) 二.调研地点: (3) 三.调研目的: (3) 四.调研内容: (3) 1.历年大学招收及就业分析 (3) 2.调研报告数据分析 (5) 3.一线、二线城市人均年收入及房价对比 (6) 五.调研体会: (8) 【附录1】 (9) 【附录2】 (10)

大学生就业城市调研报告 一.调研时间:2011年05月 二.调研地点:上海海事大学 三.调研目的: 通过对上海海事大学部分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城市的调研,初步推算当代大学对于将来在一线城市还是在二线城市就业的趋向。到底是繁华的一线城市吸引人,还是有潜力的二线城市更能获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四.调研内容: 1.历年大学招收及就业分析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面对当代大学近几年的扩招,导致现在大学生的数量急速上升,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从03年到10年大学生毕业数量已经翻了个倍,但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而2011年的最新预测也显示了今年的大学生招生人数已经逼近700万大关。今年全国平均录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个百分点,达到72.3%。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对于市场需求来说都是供大于求,再加上往年待业的大学毕业生,竞争就变的尤为激烈。我们来看看全国近5年的高考报考人数以及录取人数的变化。从下表可以得出高考人数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但录取人数却在不停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高录取率的背后其实隐藏着高失业率。2010年,《商业周刊》撰文指出,中国将有超过25%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据统计呢,自2003年以来大学生的累计失业人数已经突破2000万。考上大学时信心满满,顿感前途一片大好。但毕业了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心理落差谁来填补呢?当然,就业难的问题是由社会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大学毕业人数过多并长期积累,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达不到要求,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这种情况的产生与大学的常年扩招,高录取率无疑关系密切。所以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之一。当然在解决就业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对就业城市做个谨慎的选择。因为它有可能会影响你一生,以及下一代。 在我们所调查的500名大学中,很76%的学生决定毕业后从事于相关专业无关的行业。在他们看来原因各式各样,有人说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所最喜欢的,有人说所学专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但更有甚者看到了大形势下的一些就业难专业,所以无奈之下才不去选择该专业就业。从大形势来说,有相关麦克思的数据表明,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较2007届(93%)出现明显下降。麦可思数据表明,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8%,其中,2008届“211”院校毕业半年后非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8%。就业的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中,有26%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就业的。同时,《2009年上海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上海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2746元、而2007届为3080元;2008届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为11%,本科毕业生的收入较上一届明显下降。上海市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文学类,最低为理学类。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最多的三大行业为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制造业;其中,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为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上海市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有17%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该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上海市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46%的本科毕业生。上海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规模是300人以下,其次是3001人以上;有50%的本科毕业生被企业规模在300人以下的雇主雇用。 从就业城市类型期待来看,上海市2010届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不是完全合理的。上海2010届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的是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最不愿意去的是区县和地级城市。麦克思的专家王伯庆博士指出:当前,大学生选择大城市就业的择业观遭到广泛诟病,但其实他们并不是贪图大城市的享乐,很多毕业生住在大城市简陋的出租房甚至地下室,也没有经济基础去消费到大城市的文化娱乐。之所以“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城市一套房”,原因之一是缘于对事业的追求。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城市由于经济和科技发达,总体来看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两家公司,给出相同的薪酬,很多学生还是会选择大城市的公司,希望能够进一流的公司,做一流的产品。这无可厚非。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大城市不断攀高的生活成本,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机会的稀释以及发展空间的挤压,使得一般高校、单枪匹马的年轻人很难

最新毕业大学生应该选择就业还是创业辩论赛一辩稿

亲爱的来宾,大家晚上好。对于今天的辩题。我方认为就业比创业更好。至于原因,请听我细细道来。 第一、大学生普遍掌握资本不足,这资本包括了金钱,专业知识,人际关系网,社会经验等等。一个人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这些资本。创业更是如此。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掌握的资本匮乏。大部分人都不是比尔盖茨,不像他既有点子能力,还有有一个IBM董事长的母亲。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很难拥有各种商业能力,了解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保证资金链不断裂。与创业要求的巨大资本不同的是,就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较低,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更是累积资本的过程。 第二、创业的风险过大。大学生不仅缺乏创业的资本,更难以克服社会环境因素。中国的赋税痛苦率世界第二,对于刚成立的小公司。各项税费占到企业成本三成左右。其次目前市场的竞争十分的激烈,很多领域出现饱和现象。在高税负高竞争的双重挤压下,创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而就业则不同,就业可以非常低的风险找到谋生的手段,为以后寻得更好的发展打好基础。 综上,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就业比创业好。 2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而综合素质的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原则,这是一个有步骤、有条理的过程。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没有厚积,何来薄发? 3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和头脑来创业了吗? 4风雨过后是否还能静下来在课堂上继续读书学习这仍然是一个对方辩友的乐观假设? 5那些创业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有技术特点的,那么让对方辩友分析一下全国上下又有多少人是搞技术的?剩下的人怎么办?文科类的怎么办?这个理论适合绝大多数的人吗?只能说对特殊的群体利大于弊,而对大多数来说弊大于利! 6你有足够的金钱,足够的时间去创业吗??不要忘了:你是学生!!!不是商人!!!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比尔站起来,无数个无名创业者倒下去。 7如果大学生创业那么简单,多少大学毕业生还是失业?深思啊!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辛苦好几年,才能作出一点成绩。成功的花环凭什么轻松戴到大学生的头上? 8对方辩友连自己的专业知识都没有学好,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又从何谈起? 9这个时代乃至就扬大而言,又有几个能够完美结合的人呢?我们说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谁又能断定自己是能处理好两全的事? 10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吧。针对这些无法逃避的问题,难道只要有梦想就能面对解决吗? 3、失败率很低,你们还提倡大家去做,而你们之中没有一位去做?这是什么道理? 4、那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一下创业的流程?你是否有信心去走好每一步? 5、我这边有本创业计划书,麻烦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本出自学生之手的策划书要花多少精力和时间去做?怎么去做?应该注意什么? 6、从策划书而到真正的创业行动到底有多远?存在什么困难? 7、有哪家投资公司对你的计划感兴趣并且要投资呢? 大学生个别创业成功的例子的确让人心动,让我们的思想有倾向于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的那一方,但是个别成功案例并不能掩盖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事实 3%!·!!的 3,现在经济危机还没过去,本来国家就已经够艰难了,市场哪有那么多资源给这些练手的大学生去糟蹋、去浪费!这种盲目创业之风,会导致一批想要辍学创业的浮躁青年更加有理由不去学习了,辜负老师与父母亲人的厚望,会在社会上造成一种盲目创业的跟风攀比心理,社会负面影响极为严重 5那些创业的公司大部分都是有技术特点的,那么让对方辩友分析一下全国上下又有多少人是搞技术的?剩下的人怎么办?文科类的怎么办?这个理论适合绝大多数的人吗?只能说对特殊的群体利大于弊,而对大多数来说弊大于利!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当今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是有目共睹的,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早日成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速度和前途。所以,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反映了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过剩,也反映出高校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社会就业机制不完善、就业市场不健全、就业观念滞后、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指导等问题。本文拟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作一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 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面临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局面,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有关。目前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共有2000余所,在校学生约2100万。据教育部门的统计,现今大学毕业生在离校前后的就业率大约为70%左右。今年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在600万人左右,还没有计算历年累计下来未就业学生人数。同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富余人员下岗分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精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等等,都使大学生面临一个不宽松的劳动力市场,进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 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盲目择业现象严重。 (三) 毕业生就业整体结构性矛质突出。

(四)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限制了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及实习环节上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之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部分毕业生掌握的知识仍然停留在书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五) 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人才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在人才培养中仍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使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加强就业指导,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活动,加强就业实践环节。比如开展“模拟求职演练”、举办“挑战杯”科技竞赛、营销大赛等活动。调整专业设置,根据师资力量,从实际出发,开设实用性较强、社会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展露头角,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2.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 教育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观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破除到国企、事业单位端“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

关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分析及解决对策 作者:*** [摘要]:如今,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必然会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在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现有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相关对策,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因素就业对策就业形势 背景和意义:近来高校对招生人数的逐渐放宽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对于政府和学校来说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妥善有效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有利于我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才能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调查情况 最近几年各高校一直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由许多大学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并且随着高校继续扩大招生人数这种现象还会存在并有逐渐变得严重的迹象。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目的 现在,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生存状况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本次调查通过了

解大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所在,并通过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找到问题所在,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来帮助大学生增加其就业成功的筹码。 (二)调查对象 本次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主要针对于山东工商学院在校应届毕业大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由调查人员运用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应届毕业班6个班级共280人,共收回有效问卷271份, (四)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在调查问卷中有30.26%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前途,40.59%的人认为所学专业的前途无所谓,即现在的专业并不会对就业其多大作用,仅有8.49%的人认为个人专业很有前途所占比例并不大。数据如表1。 从数据上看大部分同学是从大三大四开始接触就业有关的知识的,仅有12.55%是在大一就开始学习就业知识的,而从现在就业难的局势下,大学生应该尽早学习就业有关,在大一大二就应做好准备,而数据显示仅有25.83%的人提前接触就业知识信息。数据如表2。 (表2)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区域的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的展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由于高校毕业生价值观念的引导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这势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问题,以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为例,分析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特征,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引导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影响因素;引导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目前“市场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基本形成。然而,由于大学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而社会提供的岗位又很有限,供给大于有效需求,使得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里的就业难是指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在一些东部发达的区域呈现“人满为患”的情况,而另外一些西部较落后省市的就业岗位却“无人问津”。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就业选择长期持续下去的话,会进一步拉大东西部的差距,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大学生主要是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特征和影响本校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因素,从而提出一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可行性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和特征分析 (一)东北财经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的状况 我们把全国分成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经济地区。四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特点。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六省。西部地区则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和内蒙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 本次调查共填写问卷100份,调查对象为东北财经大学2009级的学生。其中男生占得比例是42%,女生的比例是58%,这个比例与东北财经大学男女比例较为符合。 1.我们在对东北财经大学大学生生源地调查数据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一线城市的学生占4%,来自省会级副省级城市的学生占12%,而来自

层次研究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应用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应用

————————————————————————————————作者:————————————————————————————————日期:

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就业选择问题应用 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通过投简历,面试等方法,现有三个单位可以供他选择。即:C 即上海钢铁有限公司B1、联想电脑(广州)有限公司 B2、三一重工集团B3。如何从这三个工作岗位中选择他比较满意的工作?这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通过研究,最终确定了四个准则作为参照依据,来判断出最适合且最让他满意的工作。 准则:准则层A ,即发展前景A1、经济收入A2、单位信誉A3、地理位置A4;通过这四个标准来评判出最满意的工作。 第一层:目标层Z ,即对可供选择的工作的满意程度Z ; 第二层:准则层A ,即发展前景A1、经济收入A2、单位信誉A3、地理位置A4; 第三层:方案层B ,即上海钢铁有限公司B1、联想电脑(广州)有限公司 B2 、三一重工集团B3。 建立结构图为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首先,我发三份调查给我们寝室的同学,统计比较分析目标层与准则层成对比较矩阵,三人各自写出目标层与准则层成对比较矩阵分别为: 对可供选择的工作的满意程度Z 经济收入A2 上海钢铁有限公司B1 地理位置A4 单位信誉A3 发展前景A1 三一重工集团B3 联想电脑(广州)有限公司 B2

(每一格表示/ij i j a A A ,即横行对应值比竖列对应值之比) 调查1意见 调查2意见 Z A1 A2 A3 A4 A1 1 1 5 5 A2 1 1 3 5 A3 1/5 1/3 1 2 A4 1/5 1/5 1/2 1 Z A1 A2 A3 A4 A1 1 2 3 5 A2 1/2 1 3 3 A3 1/3 1/3 1 2 A4 1/5 1/3 1/2 1 Z A1 A2 A3 A4 A1 1 3 2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