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答案

1、简答题:

1.1自然辩证法是什么?需要的自然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成果?

答: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对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来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三个方面,便构成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①自然界(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客体)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②人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活动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③科学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内容:(1.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是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化自然的演化、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辨证的说明。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技术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技术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包括科学研究方法、工程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

(3.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意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性质:(1,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2,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以及自然科学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自然辩证法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必要环节。(3,自然辩证法是在科学技术实践基础上对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自然界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自然成果:1、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被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用科学资料详细论证了,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2、英国地质学家赖尔,依据丰富材料论证了“地球渐变理论”,指出地球表面的一切生活条件的渐次改变,由此“地球缓慢变化、渐进作用理论”代替了由造物主一时兴发而引起的突然革命。

3、德国医生迈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格罗夫,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等从不同的角度几乎同时发现了“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为从哲学上论证运动不灭原理建立的科学基础。

4、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氧化理论”,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化学原子论”,德国化学家维勒从无机物中创造尿素等,都为论证从无机向有机演化发展的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5、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说明了生物界任何物种都是有产生、灭亡的历史,揭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图景。

6、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是动植物构造生长的基础,生命现象表现为细胞按一定的规律发育生长、形成并维持生物机体的发展过程。

1.2系统自然观的问题

答:产生的原因:一方面,自然科学需要新自然观,这是自然观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系统自然观的产生要以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工具的产生与成熟为条件。系统自然观主要讨论下面三个问题:系统自然观的产生;系统的性质;系统的演变。

系统自然观的内涵和思想(特征):系统自然观是最深层最基本的内干,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确定这,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述了自然

界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思想。1、从存在到演化2、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3、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重大意义: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众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合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所谓的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性的特征。)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1、系统定义: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总体。它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形式。包括四层含义: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

2、系统都有一定的结构,结构是系统中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任何物质系统的结构都是空间结构与时间结构的统一。

3、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系统整体的功能主要由系统的结构决定。

4、系统都离不开环境,环境指存在于系统之外的条件,是对系统有影响或作用的诸要素的集合,系统与环境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2、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1.3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动力

答:技术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变化,其内涵也不断从狭义向广义延伸。从狭义来看,“技术”是指人类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积累、创造并在实践中运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操作方法、技能技巧和相关知识的总和。从广义来看,“技术”不仅包括狭义技术的内涵,还包括在管理、决策、交换、流通等领域的技术问题,即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交换方法、流通方法等。广义的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技巧、方法,它是技术活动、技术成果及其社会应用的统一体。本质:技术是人对自然界的能动的改造关系或实践的思想。所谓的技术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自然规律所产生的一切物质手段、经验方法和技能的总和;从本质上说,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具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

1、技术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2、技术既包含物质因素又包含精神因素;

3、技术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价值负载性;

4、技术是主题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的统一;

5、技术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既有跃迁式的产生、发展及演化过程也有累积性。

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人能动的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习主观的目的。

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4、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和过程之中。

技术结构: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种技术活动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分为“活技术”和“死技术”;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它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要素。)经验型技术结构: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检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手工性检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技术结构。

按照技术要素在技术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分类:实体型技术结构:由机器、机械性检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工业社会中占主导结构。

知识型技术结构: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技术活动要素组成,并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它在后工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发展动力:1、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是引起技术变革的直接动力,即技术内部的基本矛盾。社会需要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动过新技术设定的途径,才能转化为推动技术发展的现实力量。

2、社会竞争与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两极分化,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残酷事实,在关系到生死存亡和切身利益的竞争压力下,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增强竞争实力。引进或开发新技术愈来愈成为增强竞争实力的主要途径,这是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

3、作为驱动力的技术世界的相干性:从技术世界的角度出发,技术世界内部的相干性也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技术世界是一个分层次的、开放性的巨型立体网络体系,其中的个技术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作用机制。任何新技术形态的建构总是在技术世界中展开的,技术世界丰富的技术资源,以及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新技术形态孕育和成长的“沃土”。

总之,只有技术的内部矛盾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与辨证统一,才能真正构成技术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量。这三个基本动力构成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外驱内推”是它发展的动力机制。

1.4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答: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即R&D(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创新产出高。

怎么样建设:1、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2、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3、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键。

重大意义: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我国现实国情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主要依靠引进,是奉行一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而实践证明,核心技术不可能引进,是靠市场买不来的。3、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可行性:1、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总数均居世界前列,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2、我国己经建立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重要基地。3、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生物、纳米、航天等重要领域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4、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优势,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传统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选择。

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1.5科学技术发展会导致的全球性问题

答:全球性问题:是指全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因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全球性。第二,综合性。第三,挑战性。鉴定是否为全球性问题的3个条件:一、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是经济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共同存在的问题;二、这个问题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三、解决此问题的途径,需要世界各国协作,全人类努力才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科学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的带来了诸多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引起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下列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暂时性的问题相互贯通,相互影响,演变成了长远的问题;潜在性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蔓延,成为公开性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球性的气候变化2、臭氧层的耗竭与破坏3、生物多样性的锐减4、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5、土壤退化加速6、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2、论述题

2.1关于科学的内涵与特征

答:科学内涵:

(一)从科学发展史角度探析科学的内涵

科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的,因而“科学”的内涵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正如贝尔

纳所说:“科学的本质是不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科学发展的历程是继承与批判的统一。每个时代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不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基础和出发点。

人类正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不断使这种认识从初级的经验形态发展到高级的理论形态,最终形成了科学。不仅如此,科学还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作为一种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力量,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科学的内涵也随着人们对科学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变化。陈钧良先生对“科学”这样界定:“科学是人类在对客体(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知识体系、生产知识的活动、科学方法、科学的社会建制、科学精神等在内的,按一定层次、一定方式所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我们可以从知识体系、研究活动、社会建制三个角度探讨科学的内涵。

首先,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在自然界中,从宇宙星辰到地球构造、从植物动物到人类社会、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人们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以及由此构成的知识体系,就表现为科学。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叫科学,科学是知识的高级形态,只有那些理论化、系统化、具有真理性的知识,才叫科学。科学需要借助于一些概念、范畴、判断、推理、公式、原理等表述出来,科学知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逻辑形式是严密的。人类在实践中所获得的许多局部的经验、灵感的火花,由于其零碎、分散、不成体系,故不能算作科学。科学知识还必须具备真理性和深刻性,能经受严格科学实验的检验,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科学是认识世界的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在哲学史和科学发展史上,一般将科研活动里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也纳入对科学内涵的理解中。科学不仅指人类已经取得的精神成果,也指人类反映外部世界、探索客观规律以获取知识的创造性过程。如果把科学知识及其理论体系看成人们生产出来的高级精神产品,科学研究就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在科研劳动中,科学家利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验数据,从中总结出新的规律。科学知识在其使用和传播中,不仅不会磨损其价值,还会使其价值越来越大。

再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贝尔纳指出:“作为集体的、有组织机体的科学建制是一种新兴制度。”近代以来,科学几乎已形成了建制化所需要的一切基本要素——科学的组织和机构、职业科学家队伍、科学学会和协会、科学的教育系统、科学与工业结合的各个环节等。今天,即使是基础科学研究,也大多注重应用前景,科学价值实现了真理性价值与实用性价值的统一。因此,科学的建制目标和科学的规范结构都要相应地加以改变。现今的科学建制目标不仅是“扩展知识”,还应加上“首先把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的规范结构也不仅包括默顿所提出的四种基本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还要求科学具有服务社会、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

只有把科学理解为知识体系、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建制的统一体,才能准确界定科学的内涵,反映科学的本质。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全面展现和解答了科学是什么、科学怎样产生、由谁产生、在什么社会体制下产生等问题。

(二)从语汇学角度探析科学的内涵

“科学”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其外延也不断得到拓展。科学最初是对“science”的意译。“science”源自拉丁语中的“scientia”,其原意是指知识、学问。科学是认识的一种形态,它是由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累积起来的,且现在还在继续累积的认识成果——知识的总体和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本身。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科学”的解释是:“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即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相结合的自

然科学,形成于16-17 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并衍生出科学的现代形式。”既包含广义的科学概念,也包含狭义的科学概念。广义的科学指所有成系统的学问和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而不包括技术。本书所研究的科学价值,是指狭义的科学。

(三)从科学与技术比较角度探析科学的内涵

科学与技术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对其分别加以考察。科学是一个知识系统,科学知识系统的进步表现为科学系统向着一个“较好”的状态发生了方向性变化。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科学进步首先表现为知识的逐渐积累和知识量的不断增加。不同时期的科学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形态,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然界不同层次的认识水平。

技术的概念从古至今不断变化,其内涵也不断从狭义向广义延伸。从狭义来看,“技术”是指人类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积累、创造并在实践中运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操作方法、技能技巧和相关知识的总和。从广义来看,“技术”不仅包括狭义技术的内涵,还包括在管理、决策、交换、流通等领域的技术问题,即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交换方法、流通方法等。广义的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技巧、方法,它是技术活动、技术成果及其社会应用的统一体。

科学与技术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二者的区别在于:科学属于认识论范畴,其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其发展方向主要是从实践到理论,重点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科学成果表现为知识形态,并通过概念、原理、假说、定律等逻辑形式展现出来;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对和错,科学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是间接的。科学理论一旦建立,人们只承认创立者的优先权和发现权,作为知识成果的科学理论,则属于全人类。反之,技术的发展方向一般是从理论到实践,侧重于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其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技术成果既有知识形态的(如专利等),也有物质形态的(如工具、器械、设备等);对技术成果的评价主要看经济社会效益。技术成果具有专利权,社会不仅承认技术的发明权,还承认发明者的专有权和独占权。

科学与技术不仅相互区别,还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技术进步主要依靠传统技艺的改进和新经验的积累而缓慢前进,科学则主要靠人民群众的知识积累和少数科学家的科学实验发展起来。科学是技术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对技术具有指导性作用——科学为新技术思路的产生提供直接理论源头;科学研究为技术活动提供实验对象和分析方法;科学进步为技术发展培养人才;技术活动的成果要由科学来评估和检验。同时,技术对科学有巨大的反作用——技术应用的前景为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应用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精密的仪器设备,使科学家能更深入、细致地观察自然现象;技术应用的经济效果为科学研究提供经费支持和物质保障。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质特征:

(一)立场的无阶级性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发展也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并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为特定的经济基础辩护。当然,科学的发展也要受经济基础制约,不同阶级的世界观和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对科学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里所讲的无阶级性,是指科学是经实践检验并被证明为真理的知识体系,它可以被社会各阶级的人发现、利用和继承。自然科学既无国界,也无阶级和民族界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二)内容的可检验性

科学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有科学知识都坚持用物质世界自身来解释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神秘的东西。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无一例外都是以科学实践为基础,是经过严密逻辑论证和反复实践检验的。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真实、准确的反映,而不是虚幻、歪曲的反映。科学理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能在可控条件下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对科学理论的真与伪、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的评价,应有客观的实验依据。可检验性要求对科学理论所涉及的内容给予明确解释,并推导出特定的可检验的实验事实,将理论推导出的数据与实验中得到的结果相比较,进行实验检验。如果科学理论不具备逻辑的自洽性或经受不住实验检验,就会被修正或淘汰。科学的真理性,正是由其可检验性加以保证的。(三)效益的间接性

科学的社会效益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优化生产资料、提升管理效能,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但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往往具有间接性。一般来说,这个过程要经历一个“由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社会效益具有间接性。

(四)内涵的多维性

科学理解为知识体系、社会活动、社会建制的统一体。科学的内涵进一步拓展,除前面所讲的三方面外,很多学者将科学文化、科学方法、科学的精神气质也纳入对科学内涵。

科学是一种文化。他们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是一种方法。他们从认识论角度指出,科学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科学方法即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与理性思维,形成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方法。科学方法中的实证方法、理性方法和臻美方法,都能很好地运用于各个领域。还有学者认为,科学是一种精神气质。作为一种社会事业的科学,不能仅仅以盈利为目的,科学的社会建制会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结构等方面全面协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展现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默顿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包括四种作为惯例的规则——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性。科学的精神气质不仅维护了科学共同体的稳定秩序,保障了科学自身的长足发展,它还符合人类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它内化为科学家的良心,有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它也成为人们对科学内涵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科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多维性。

(五)逻辑的严密性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其特殊的认识手段(科学仪器、实验设备等)和认识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演绎法等)。科学作为认识成果,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即由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科学事实、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建立起的科学理论等构成。

科学理论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验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是从基本科学概念和基本科学定律出发,借助推理规则和辅助假设,推演出的由一系列定律或结论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在这个逻辑体系中,包括三个基本的知识元素——基本概念,联系这些概念的判断(即基本原理、基本定律),由这些概念、原理、定律推演出来的逻辑结论(即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零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不能成其为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系统性、完备性、逻辑性和自洽性,必须通过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

推理和严密的证明加以表述。科学理论既是科学活动过程的高级阶段成果,又是形成新的科学认识的起点。科学理论不是凝固的、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发展的。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逻辑严密性、系统全面性和理论完备性都会面临种种挑战,这种挑战也进一步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新的科学理论,只会在逻辑上更严密,在内容上更符合经验事实。因此,逻辑严密性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

2.2结合大家科研体会科学理论对提升个人修养的作用。

答:科学理论是见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是由科学概念、科学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理论论证所组成的体系。

科学理论建立方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有多种方法,其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公理化方法、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是几种常用的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将科学研究已经获得的结果(概念、原理、规律等),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上升过程加以系统化,从而构造一个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应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构造科学理论体系时,需要遵循下述方法论原则:第—,上升起点的简单性。即构成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或初始“细胞’’应是简单的抽象规定,如电磁学中的电荷、电势等。它是最简单、最原始、最抽象的独立要素,但它并不是主观随意确定的、空洞的抽象,而是反映对象共有的一般属性和关系,是真实的东西,从而蕴含着发育为最复杂、最高级、最具体的完整“机体”的一切胚芽。第二,上升过程的层次性。即上升过程的内在逻辑机制按序展开。从起点开始,思维程序应从简单内容到复杂内容,从较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从抽象规定推演到具体结果,依次展开,不能跳过中间环节和相邻层次。每上升一步,初始“细胞”便以扬弃的形式包含在上升的结果中,而结果又包含着进一步上升的机制,直至理论体系的建立。第三,上升结果的具体性。它不是对“感性具体”的简单复归,而是把它当作一个“精神的具体”在思维中完整地复制出来,这种具体是客观现实内容和主观思维形式的统一。因此这种上升过程不能局限在纯思维领域凭借逻辑演绎来推导和证明上升的结果,还需“不断接触现实”,补充实际例证,并用科学事实来验证每一步上升结果的真理性。这就是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不仅仅是一个演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综合过程,这是科学的上升法不同于纯粹演绎法的地方。

2、公理化方法:构建科学理论体系是该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它是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公设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和定理,并依次排列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方法。满足条件:1、无矛盾性2、完备性

3、独立性。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所谓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客观发展过程,也可推广为人类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所谓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概括反映,亦即历史的东西在理性思维中的再现。所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指历史的东西是第一性的,是逻辑的客观基础;逻辑的东西是第二性的,是对历史的理论概括。历史的东西决定逻辑的东西,逻辑的东西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三方面表现:第一,自然界具体的、个别事物的演化与“类”的演化趋势相一致。这生动地体现在生物的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相互关系的过程中。第二,个别人的认识发展同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相一致。第三,科学概念的发展与人类思想史、科学发展史相一致。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个概念、范畴的体系,它们都是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总结,因而概念的历史发展的顺序同科学逻辑结构的发展顺序是基本一致的。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方法建立科学理论体系大体有如下两种方式:(1)按逻辑发展程序和自然本身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理论体系。一般说来,经验性较强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是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的。例如,化学的理论体系是从简单的元素开始,然后从元素到化合物,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等,这里逻辑展开程

序和自然历史过程是一致的。(2)按逻辑发展程序和人类认识自然历史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建立理论体系。一般说来,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如数学和数学化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采用这种方法来构造。

基本特点:1、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即科学理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这是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是和假说的根本区别。2、功能上的科学预见性,科学理论能够根据它的基本规律及逻辑结构,客观现实的关系和联系与发展的趋向和特点,对现有事实的多样性做出科学解释和理论说明,对尚不知道的事实做出合乎逻辑的预言。3、结构上的逻辑完备性,科学理论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达和陈述的,逻辑结构能够概括的复现客体总体、而不是定理和事实的简单堆砌。

科学理论形成过程:科学事实——假设——假说——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关于人民如何接受和选择理论的问题。假说检验主要涉及的是假说与一定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理论评价则是要研究假说、观察事实、和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关系。评价科学理论是为了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是在理论的竞争中选择更可靠、更有前途的理论。理论评价的基本要点:1、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即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的结论应该与经验检验的结果相符合,以表明理论具有真理性和精确性。理论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越好、越广泛,理论的可接受性也越大。2、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这个问题从来都是在选择和评价各种理论起着重大的作用。由于自然科学理论是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理论体系,因此必须要求理论内部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不仅应保持内部逻辑上的一致性,而且公认的有关理论也应该具有一致性。3、理论的简单性。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应具有最大的简单性,即该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最少。此外理论的简单性也与科学家追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追求理论形式的简单、和谐对称与理论的数学美有关。4、理论的预见性科学理论应该有广阔的视野,能预言那些未知的或在理论建立时未被解释的现象,能超过最初所解释的那些经验事实所产生大量新的研究成果。

评价理论的标准不是孤立的。与经验事实一致,内在的逻辑完备、简单‘预见性等,综合的表现出科学理论既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解决有关问题的有效手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答案

自然辩证法考试(终极版) 1、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系统的含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包含以下四个要义: 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 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内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 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②、动态性;③、整体性;④、层次性。 2、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答:(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他指出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抱括能思维的人类,当它在某个时候以一定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时间和空间又一定会以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转化。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①、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交替的; ③、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之否定-发展的 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 ①、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一直膨胀下去; ②、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 ③、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使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形成宇宙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3、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答:(1)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来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属于实践活动,观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统一,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2)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 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相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指出观察与实验相互作用才是实践的真正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现象,产生主观的感性认知;通过实验,发现自然规律,获得理性的客观认知,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科学技术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二、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 三、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1、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自然观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观 3、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 (二)主要内容: 1、自然观 2、科学技术观 3、科学技术方法论 四、学习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1.什么是科学问题?如何发现并提出科学问题? 答:科学问题指的是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条件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包括问题指向、求解目标、应答域(求解范围和方法),具有时代性和悬而未决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发现科学问题的基本条件是:(1)时代需要;(2)科学主体具备掌握当时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发现科学问题的重耍途径是:(1)

发现社会需要与科研成果不足的矛冒:(2):发现已知和未知的矛盾,(3)发观已有理论和新的实验事实的矛盾;(4)发现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5)发现同一理论体系内部的矛盾。 2.科研选题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各原则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对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各原则如何把握? 答:四个原则——①需要性原则:课题应面向社会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②创造性原则:应是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疑难问题,并预期能从中产生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成果:③科学性原则:课题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依据,显示当时的科学技术背景,使之成为在科学上可以成立和探讨的问题:④可行性原则:选择的课题应与自己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选择课题应遵循上述原则,但由于课题的性质不同,选题的原则也各有侧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①需要性原则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实现科研的目的性,是必须普遍遵循的;②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别人已解决的或在现实条件下,难以取得进展的,不应作为目标选择;③要遵循所依据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随着基础事实和背景理论的改变而对选择的课题进行调整;④不论出于哪种对可行性原则的思考,都应该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下,从现实可行的工作做起。 第三章 3.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的联系与区别。'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以对经验事实进行解释、说明,使其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的事实。(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它属于认识论范畴,所以它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科学事实应满足如下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视: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科学事实在认识过程中有以下作用:①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②科学事实是对科学

自然辩证法答案

第1章 1.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版本1: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人工自然观是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生态自然观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版本2: 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

1.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当代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 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物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世界的挑战。下面我将从自然辨证法的创立和发展来简要地阐明自然辩证法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有其历史的来源。同自然科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自然观,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十六世纪以来西方近代实验自然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应地有了重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科学中首先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是力学,由于直到十八世纪自然科学总的来说还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进行研究而未发展到足以揭示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广泛联系的阶段,因而那时的自然知识处于狭隘状况,那时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带有机械的(力学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同自然科学的创立也是有联系的。但是,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尽管包含许多有见识的和合理的东西,却是以神秘的形式阐发的,在那里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思辩的、唯心主义的性质。这种自然哲学就其形式、体系和方法而言,是同自然科学分 离并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被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从康德于1755年和拉普拉斯于1796年提出云学说以试图揭示天体演化的历史开始的。十九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一系列发现:1826年维勒的尿素合成(从无机物得到有机物) ,1830年赖尔的地质演变论,1838年、1839年施旺、施莱登的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45年汉堡她的比较自然地理学,1859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等,使自然界的历史发展和普遍联系被日益提示出来,整个自然科学经历着从经验到理论、从分析到统合的发展过程。能量转化、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被恩格斯称之为三大发现,这一切不断地打击着和冲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自然科学为检验辩证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并从而证明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并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远远超出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眼界。纵观20世纪的自然科学,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更新了经典物理学关于物质、运动、空间、时间、质量、能量的概念;对各种相互作用统一的研究,对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和更深结构层次的研究,显现了物质的深刻的统一性和深远的无限性;宇宙论的研究把演化概念推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元素和基本粒子的演化);科学的革命

自然辩证法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由恩格斯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现已被拓展为包括下列分支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 ①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论、方法论;②科学观、自然观、方法论;③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④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 2、自然辩证法与具体自然科学的关系是: ①一般与一般的关系;②特殊与特殊的关系;③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④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 3、直觉思维的明显特征在于: ①,非逻辑性、突发性、想象性;②,非逻辑性;创造性、联想性;③,非逻辑性、 意外性,偶然性;④,发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结果的突破性。 4、自然界的演化,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②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人类起源和演化;③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演化;④宇宙和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5、认识客体是指: ①纳入认识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的一切物质客体;②除人以外的一切客观事物;③一切自然界存在物;④自然界一切生物体的总和。 6、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主张理性主义方法作为科学研究主要方法的科学家是: ①,英国的休谟;②,法国的笛卡儿;③,意大利的伽里略;④,英国的培根。 7关于进化与退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进化和退化相互包含 B. 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 C.进化与退化互相排斥 D. 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 8、科学方法论认为,建立科学假说应该遵循解释、简单、对应与……。 ①,典型性原则;②,可检验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全面性原则 9、近代最早提出的自然界演化历史观是: ①牛顿经典力学;②康德星云假说;③达尔文进化论;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10、宇宙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 ①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②暴胀阶段、辐射阶段、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③核合成阶段、辐射阶段、实物阶段;④基本粒子形成阶段、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实物阶段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 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 1.自然辩证法: 2.实物: 3.场: 4.熵: 5.系统: 6.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 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4分)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6分)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 请回答: (1)什么是涨落(4分)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