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论文

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论文

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论文
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论文

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论文摘要:谈到电影史我们就会想到美国的好莱坞,然而谈到美国的好莱坞就能和经济挂上钩,我们将探讨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实际上,就是针对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所摄制的六、七干部的影片和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并因此称霸于世界影坛!电影在美国发展成为一种工业化商业,一种娱乐的手段!虽然好莱坞这一时期有很多重要的电影制作者,有一些令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家、评论家和电影观众所喜爱的成功的作品,但是,美国电影却没有真正的美学流派。

(一)从无声到有声电影

1927年10月6日第一部歌舞剧《爵士歌王》是最早的音乐故事片,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无声结束!然而,就其观念而言,声音进入电影如同电影的发明一样,指出一个具体的日子来是很难令人情服的。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它经历了几个世纪、几代人的科学发明、不懈追求,最终获得了“活动照像”的成功。声音也是一样,19世纪各种形式的声音传播工具已经出现,在爱迪生的“实验室”中,狄克逊在发明“电影视镜”的同时,就具有了声画同步的意识,他设计出了“留声视镜”。与此同时,美国、苏联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发明家们也一直在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可以说声画同步的观念几乎与电影艺术同时诞生,同电影艺术的历史一样长,甚至有人曾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着无声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根据,在默片放映时,人们往往要在银幕的一旁为影片进行伴奏,开始用巴赫、贝多芬等一些现成的音乐,后来还有专门为影片创作的乐曲。不过,若以此为依据认为电影根本就不存在默片时期,也未免过于牵强了。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默片时期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声画同步观念的追求。在电影艺术中所谓声音的出现,指的则是自然音响和对自的出现(除胶片光学声带和还放扬声器等工艺学方面的问题之外)。而《爵士歌手》在这方面并非是一部真正有声片,它只有几句话和几段歌词。然而,它却受到观众们的热情欢迎,影片在发行上的成功不仅使得当时濒于破产的华纳兄弟公司赚得了起死回生的利润,而且,促使美国所有的电影制片厂在两年之内都改为拍摄有声片,美国的电影观众也从1927年的6000万,猛增到1929年的l1000万。电影的无声时代就此宣告结束。

声音进入美国电影的最初阶段曾造成了电影技术、艺术和商业上的混乱。默片的拍摄方法已不适合有声片的制作,笨重的摄影机发出的噪音影响着同期录音,而隔音玻璃屋的使用又限制了摄影机的移动,剪辑的视觉节奏因声音的使用而遭到破坏,无声时期的电影艺术家们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被搁置一边,人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有声”两个宇上。剧作为适应声音的表现而突出对话,默片明星因发声的障碍而被淘汰。百老汇的戏剧业因此便乘虚而人,迅速为电影业输送了大量新的剧作家和新的明星。同时,传统戏剧的美学观念随着声音再一次侵入了电影,对白泛滥和百分之百的音乐片的出现,造成了电影美学上的倒退。然而,所有这些困难和障碍却没有能够阻挡住有声电影向着自身的新形式的方向发展。电影理论伴随着声音的出现也反映出了不同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电影是视觉艺术,声音破坏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

2、不是一概地反对声音的出现,但是要以“视觉为主,声音为捕”;

3、主要反对声音中的对话,认为对白会使电影导向戏剧,会使可见的动作陷于瘫痪;

4、提出录音是“复制”,录音师的工作不是创作,贝拉·巴拉兹就认为“声音没有形象”;

5、声音不应重复画面,而应作非同步处理,比如:声画对佼,画内画外,画面为实、声音为虚等;

6、强调声音的空间感,比如:空间声音、声音透视、距离幻觉等等;

7、对声音持全面欢迎的态度。

由于声音诉诸于人的另外一种感官模式,视觉伴随有听觉的因素,使得观赏者的注意力大为增强,这实际上是心理层次上的增强。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艺术形式,它变得更加完整,观赏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他们对于艺术欣赏的视听感官的全部功能。

声音本身的持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造型感,这便影响了电影的节奏与剪辑。我们可以就音乐片和歌舞片为例,比如《雨中曲》、《音乐之声》等影片,片中的人物运动节奏以及影片的节奏,往往是与音乐的节奏表现结合在一起。

同时,没有对话的场面还可以用默片的方式进行表现,而声音的客观存在又给予默片和场面作用带来了新的意义,或产生新的戏剧性效果。特别是恐怖片或惊险片,—无声的再处理可以更为有效地增强影片的神秘感和紧张气氛。而且,声音丰富了电影的语言和类型,产生了创造不同的叙事形式的可能性音乐、歌舞片是在声音进入电影之后发展起来的不必絮联。极为巧妙地将声音运用如:《米老鼠和唐老鸭》。

总之,声音进入电影带来了电影美学形式的变化,带来了电影时空结构的突破,特别是电影的叙事时空和非叙事时空在电影声画观念上的演变,使电影真正成为一门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视听艺术。在声音进入电影的最初阶段,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富有探索精神的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们也的确拍摄出了一些适应于这一电影美学革命的优秀作品,比如:恩斯特·刘别谦的《爱情的检阅》(1929年)、鲁本·玛摩里安的《喝彩》(1929年)、金,维多的《哈利路亚》(1929年)、路易斯·迈尔斯东的《西线无战事》(1930年)。当然,更多的电影制作者还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上,放在声音和对白表现上,视觉形象被声音所控制,如同电影诞生初期那样,重蹈戏剧和文学的老路,使“电影院也因而变成某种冒牌的剧院”。有声电影也同样带来了投资商和经营者们的变化,他们开始对于这项新技术革命是十分谨慎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要加大影片的开支,如机器设备的更新、影院设施的改造等等。但当他们发现有声片可以谋取更大利润的时候,好莱坞的决策人便更加确信电影是一种完美的工业化的娱乐商品。(二)好莱坞的电影企业及制片政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艺术大师们为美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又由于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的迅速兴起,这恰恰适应了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电影则进一步纳入了经济机制,成为谋取利润的一部分。资本的雄厚,影片产量的增多,保证了美国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倾销,洛杉矶郊外的小村庄最终成为一个庞大的电影城,好莱坞也无形中成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

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企业共有5个大公司和3个小公司,面五大公司的确割据称雄,各有特色:派拉蒙公司,在阿尔道夫·楚克曲领导下,于本世纪10年代就建立了“一揽子租片”的方法,并在20年代控制了全国1000多家影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导演和作家的公司,它拥有象思斯特·刘别谦、冯·斯登堡、比莱。怀尔德、西席·地密尔和里奥·哈莱等众多著名的电影制作者。由于该公司

雇用了大量的欧洲导演,因此影片也稍具一定的欧洲味道。米高梅公司,在路易斯·梅育和欧文。萨尔堡的控制下,虽然它的年产量和首轮影院等相对低于派拉蒙公司,但它却以明星公司而著称;格列塔·嘉宝、袭蒂·嘉伦、克拉克。盖博、李昂耐尔·巴里摩和米奇·尼龙等等大明星都在这家公司。米高梅公司的影片讲究浪漫、热闹和表面的光彩,耗资巨大、气派豪华,《飘》便是这家公司的突出标志。华纳兄弟公司,比较前两个公司显得有些财力不足,但却不自觉地获得了“真实”的好名声(时常在户外拍摄)。还有那个有声电影的“发明”,也为他们赢得了声誉。这家公司最拿手的是强盗片和音乐片。20世纪福斯公司,由于有著名的导演约翰·福特、亨利·金等;有著名的明星亨利·方达、约翰。

韦思,以及小童星秀兰·邓波尔等,因此,他们最具特色的是西部片、喜剧片和音乐歌舞片。雷电华公司,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霍华德·霍克斯和威廉,惠勒等在这个公司,而他们最重要和最令人难忘的影片则是由奥逊。威尔斯拍摄的《公民凯恩》。以上是五大公司。而环球公司、哥伦比亚公司和联艺公司3个小公司,虽然年产量并不算少,也有一些成功的影片,但是相对而言就不那么具有风格化了。大、小公司之间的区别还在于大公司各自拥有自己发行权和放映网络,是一个垂直系统,而小公司则不同于他们,完全需要依附于大公司。8个公司每年要生产五百部左右的影片,所谓来自好莱坞这个小村庄的电影帝国,就是由这八个电影公司所组成和控制的电影帝国。

(三)类型电影观念及其模式

20年代末,美国类型电影:西部片、喜剧片、强盗片、恐怖片、歌舞片和战争片等,已经初具规模。三、四十年代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在稳固的制片厂制度下,为适应于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为攫取票房的高额利润,愈加强化了类型电影观念。类型规范了影片的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凡是不适应类型要求的题材和处理手法,均被视为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类型和票房也变为衡量创作者能力的尺度,创作者必须抑制个性的发挥,就范于一定的类型模式。对于类型电影观念,在电影发展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看法和分歧,60年代前,电影史学家和艺术家们把好莱坞的“类型电影”看作是在电影工厂里按照固定的模式,成批量地生产出来的相互雷同的娱乐品而不是艺术品。60年代以后,“作者理论”则认为,在一部好的作品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个“作者”,并声称如果你没有看过某位导演的全部作品,你便不可能真正地看懂他的某部影片。这种极端的观点不过是对前一种理论的否定,是要显示美国电影类型观念的重要性。因为,在他们看来一部影片的成功往往得益于某种类型的传统,而不是导演的独特贡献。这与三、四十年代的美国电影不是去追求艺术流派,而是为确立类型电影的观念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经济大萧条时期,好莱坞一直为人们勾勒着那个神话般的、理想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存在的“现实空间”。

参考文献:《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王宜文

《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年出版

《电影艺术》2001年版

10级数字媒体3班

姓名:朱金国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_齐瑾

收稿日期:2008-09-08 作者简介:齐瑾,女,勃海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公共英语教学。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 齐 瑾 (渤海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 锦州121000) 摘 要:电影是现代文明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银幕形象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电影中所强烈透露出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一方面这种价值观崇尚个人和独立,追求正义和尊严;另外一方面这种追求里面又隐含着个人与社会秩序、暴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反映。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使命感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09)01-0022-02 个人主义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崇尚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以及自由空间。而英雄主义来说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于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绝对好的品质,过人的能力,于是总是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和保护。只是个人理想和英雄品质完美重合的人在现实中不存在,所以就需要虚构一个完美的形象给予自己心灵的抚慰,而美国人正是把这种模式根深蒂固地反映在他们缔造的电影王国好莱坞上。下面我们就谈谈好莱坞式的美国电影塑造的各种英雄形象。 一、追求自由是英雄的理想 在美国电影中银幕上英雄都是孤独的:他们傲立独行,伸张正义,化解一场又一场的危机,到最后却只有一个孤独的身影。《蜘蛛侠》的出现抓住了全球人们内心中最深层的渴望———渴望一旦有灾难时,英雄就会出现在自己的身边。这是美国人心中的英雄,也是世界上多数人心中的英雄渴望。《空军一号》是一部意义重大的影片,比总统更像总统的麦克·马歇尔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一种极致。再一次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作了一次应证,而这个思想的基础就是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身为总统,麦克·马歇尔在面临属下及家人性命受到胁迫,国际和平受到威胁,美国的大国形象受到极大考验的三重困境时,只身在一架飞机上成功地解决掉了一帮恐怖主义军人,挽救了国家和自己的幸福。这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作品少有的十全十美的形象,作为一国之主和一家之主,他拥有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幸福,完美得让人无法企盼。从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同时也希望在政治上 与现实中将这种自由的梦想和谐统一起来。 二、领导更需要英雄 基辛格曾经这样说过:“美国人特别欣赏那种一马当先带领车队的牛仔,那种单枪匹马进入村庄或城镇的牛仔。他可能甚至连一把手枪都没有,因为他进去不是为了交火的”。基辛格博士的话将美国文化中对个人主义的推崇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发挥。好莱坞电影不光见证了美国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又延续了美国人心中的“英雄”梦想史,所有的影片无不看到“拯救”的主题。也正是这样一个具备了世界终极关怀和人文教化的英雄,让美国电影经久不衰。《飞越疯人院》塑造的是一个反常规的银幕英雄,没有激烈的火药与生死搏斗,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的生活英雄。导演把作为正常人的墨菲放入医院这个特殊地,即一个病态的环境中去。墨菲在这个环境中陪大家打篮球、看电视,最后鼓励病人参与民主投票,这是墨菲在引导病人为自己的民主和自由斗争,而不是单纯的尔虞我诈。墨菲得到了病人的支持和厚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也威胁了代表病态势力的护士长的权威。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代表黑白两个世界的领导争斗。墨菲在最后被护士长陷害致白痴,跟随墨菲的酋长不忍心让病人看到他们心中的英雄被毁灭,为了维护英雄的尊严和形象帮他结束了生命。这是美国文化追求民主、自由和个人空间的表现。影片的英雄价值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一个真正的深入民心的领导式人物的言传身教影响、唤醒周边的人,引导他们为自由民主而战的独立意识和信念。 三、英雄需要勇气 英雄的勇气来自恢弘的厮杀场面,而是以良知去做崇 · 22·  第11卷第1期2009年2月 安顺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 Y Vol .11 No .1Feb .2009

好莱坞模式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教学文稿

(1)好莱坞模式及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启示 作者:戈乙美国好莱坞作为成功运作的电影产业模式,已经几乎成了现今商业电影的标志和标准。中国电影虽走过百年,同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市场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本文力图通过对美国好莱坞模式的探讨,分析中国电影可借鉴的方面,并结合中国国情和现有状况,探索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路线和发展方向。 一、好莱坞的发展及现状 好莱坞,本是一个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西北郊区的僻静村庄,因其优越的电影外景拍摄条件,1908年后美国各地的制片商陆续向此处集中,遂逐渐成为美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美国八大影片公司均创办于此)。因此,习惯上把“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业”的同义语。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产业的调整和 组合,形成了一些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巨兽时代” 。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化组合,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

积聚与集中,扩大了资产规模,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例如,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迪斯尼(Disney)等集团先通过控制生产、发行和放映完成了纵向整合,继而又通过跨媒介经营、硬件和软件经营共同开发进行了横向整合,同时通过国际分工灵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使用资本、劳动力,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整合。 如今,面对全球电影业的总体不景气和来自欧洲、澳洲及亚洲电影的挑战,好莱坞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依然独占鳌头。好莱坞2006年已创造了超过90亿美元的年度国内票房价值,而海外市场更创造了3至4倍于国内市场份额的佳绩。目前,紧排在美国出口产品第一位航空业之后的电影产业所创造的出口收入达到近700亿美元。 二、好莱坞模式及其主要特征 好来坞模式是对好莱坞电影产业的一种概括性的统称,它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下面,我们主要从高度商品化、产业系统化、资本国际化和风险投资四个方面对好莱坞模式进行观察和分析。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著名导演4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著名导演 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1902年7月1日—1981年7月27日) 生平简介: 威廉·惠勒是美国好莱坞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都非常活跃的大导演,出生在法国的阿尔萨斯,1922年在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碰见了美国明星制的创建人卡文·莱默尔,莱默尔刚好是美国环球影业公司

老板的亲戚,所以莱默尔就极力地怂恿和推荐威廉·惠勒到美国环球影业工作,他也觉得美国新大陆意味着机会和成功,于是,威廉·惠勒很快就来到了美国。 在环球制片公司担任了一些电影制作过程中的副手之后,1925年他开始担任导演,这个时候,有声电影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了,正是默片时代的尾声。他一开始导演的大都是西部片,代表作是1929年导演的《地狱英雄》。没有过多久,在整个三十年代,他进入了自己电影生涯的辉煌时期。三十年代是美国经济衰退时期,有过一个大萧条,但是给大众营造梦想的好莱坞的制片业,却并没有衰落,相反却十分繁荣。这个时候,他主要是根据一些文学名作改编拍摄成电影,1937年,他根据海尔曼的话剧,改编拍摄了影片《死角》,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一年,他拍摄的电影《红衫泪痕》,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一个美国南方姑娘的生活悲剧。主演贝蒂·戴维斯因为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而获得了第1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39年他根据英国女作家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主演是英国杰出的演员劳伦·奥立佛,影片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1941年他执导了电影《小狐狸》,1942年执导的影片《忠勇之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这个时候美国因为珍珠港事件,已经对日本和德国宣战,影片的诞生真是恰逢其时。它讲述了在1 939年德国疯狂轰炸英国时期,一个在后方支持英国对德国作战的家庭女主人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高尚勇敢的英国妇女形象。这部影片在二战期

美国好莱坞电影排行榜

好莱坞电影票房排行榜 (截止2007年)名次电影名出品年份北美总票房全球总票房 01 泰坦尼克号1997 $600,788,188 $1,845,034,188 02 魔戒3:王者归来2003 $377,027,325 $1,118,888,979 03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2006 $423,315,812 $1,066,200,651 04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1 $317,575,550 $976,475,550 05 魔戒2:双塔奇谋2002 $341,786,758 $926,287,400 06 星战前传:魅影危机1999 $431,088,301 $924,317,558 07 怪物史莱克2 2004 $441,226,247 $920,665,658 08 侏罗纪公园1993 $357,067,947 $914,691,118 09 加勒比海盗3 2007 $296,454,390 $905,354,390 10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2005 $290,013,036 $892,213,036 11 蜘蛛侠3 2007 $333,790,022 $882,602,779 12 哈利•波特2:消失的密室2002 $261,988,482 $876,688,482 13 魔戒首部曲:魔戒现身2001 $314,776,170 $871,368,364 14 海底总动员2003 $339,714,978 $864,625,978 15 星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2005 $380,270,577 $849,997,605 16 蜘蛛侠2002 $403,706,375 $821,708,551 17 独立日1996 $306,169,268 $816,969,268 18 外星人E.T. 2002 $435,110,554 $792,910,554

好莱坞电影故事类型和母题剖析

“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电影不太关注现实生活,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法西斯主义的肆虐等等,鲜有正面的反映。有些影片,即便涉及到上述事件,也是作为背景处理。好莱坞主流电影所承载的大多是些虚幻的白日梦般的世俗神话。这与美国人把电影长期点位于商业娱乐行业有关,也与发生在好莱坞的迫害进步人士的“黑名单”事件有所关联。三是套用一个个经过市场验证、深受观众喜爱的叙事模式。 经典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重复和模仿之作很难入流。但事实也已证明,某种相对固定的电影样式确实能够争取到相对稳定的观众。结合观众观看的习惯,把某种电影样式和影像特征予以强化并实施局部翻新,是好莱坞电影在叙事方面的又一个谋略。如果说好莱坞电影人也还是有一些个性和创造精神的,那也只能在类型化电影的总体框架内追求丰富多彩了。四是展示几个光彩照人、容易引起观众认同感的理想化人物。 能否让观众对银幕上的人物形象产生认同感,是决定一部饮片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黄金时代”的好莱坞深谙个中三味。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主要人物,既不是富得流油的金融寡头,也不是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劳工或农民,而是不太穷也不太富,知书达理、有点幽默感也有开拓精神的中产阶级。对于大资产阶级,主人公会给点讽刺与调侃;对于平民阶层,主人公会给点同情与怜悯;对于法律与准则,则采取总体尊重、局部戏弄的态度。显然,这样的人物是最容易在广泛的人群中获得认同的。有人说,好莱坞多年来推销的是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但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更多的是出于商业动机,出于为了获得普遍的认同感。 叙事指的是讲故事的方法,通常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把时间组织起来——也就是编剧和导演如何把一个股市的原始内核用最吸引人、最有趣的方法讲出来。好莱坞关于电影的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

电影《黄金时代》观后感 电影《黄金时代》是一部人物传记版的故事片,整部影片风格略显沉寂,体现了导演对已故女作家萧红的深切缅怀与追忆,通过真实的故事还原了一位饱受生活之苦却仍然天真大气的女作家。从她生平事迹看虽然文章的创作风格上“离经”,但感情生活并不”;叛道”,反而还总被那些薄情寡义的负心汉所叛,就像她遗弃自己的孩子那样,自己也总是被男人遗弃,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她那个想做一名普通女人过平凡日子的心愿。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多的优秀文章必须是经历过苦难的那些潇洒落魄的文人才能感受得到的,世态炎凉再加上落魄文人所散发出的那种独有的悲情色彩就更能很好的发酵成一壶陈年佳酿醉倒荧幕下的观众。而落魄文人大多都有一刻抛去私心杂念摈弃功名利禄后的纯洁之心,这纯洁之心就像是呼兰河上游坚冰融化的水,冰凉通明清无杂质,从远方而来又流向远方,任时光荏苒却永不枯竭,具有一股生生不息的魔力! 萧红一生都渴望能找一个体贴爱护她的男人,但是最终都只是个幻想。第一个男人由于好马不吃回头草的“面子问题”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黄了。第二个由于男人嫉妒心强,在女人面前深感自卑而最终选择去前线抗战离开了她也慢慢疏远忘记了她。第三个是由于胆小怕死,逃难的时候撇下了萧红自己先溜之大吉了。而且最令人为之流泪的是每次她都怀孕的时候被男友遗弃。

其实作为女人她只是希望能有个名正言顺的归宿,体贴爱护她就心满意足了。可就这心愿也终究未能如意。因为她所希望要的和男人给他的或者男人以为她想要的之间总是错位,不禁令人感叹,在那样的时代里,女人的这些基本愿望原来显得是那样的奢侈啊! 她一生都在漂泊流浪躲避战乱,甚至挺着大肚子时也照样是笔耕不辍漂泊继续,这真是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种薄命红颜总令人想到李清照说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那种漂泊,她的创作灵感游走于童年记忆里家乡的菜园和小说创作之间,生活的希冀游走于对男人的幻想和被抛弃的残酷现实之间。可以说在那样的一个特殊时代里的这名普通女子,终其一生也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宿,但后人却在文学祠堂里给了她一个名分,也算是对她在天之灵的一丝慰借吧。 她的文学造诣颇受人们认可,尤其鲁迅对她的才华更是青睐有加。小说《呼兰河传》里的呼兰河这个地名总令人联想到北方的丛林草场山田溪流,咋听上去感受到了一派浓郁的乡土气息。我没有生活过乡下并未亲眼见过电影中那样浪漫的画面,然而反而更加体会理解萧红笔下“呼兰河”的那番意境。可能是人对于没见过的事物有更加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可能是”;久在樊笼里”更容易被激起动物那熟悉并乐于回归自然的天性和本能的缘故。看了几段虽有点代沟,但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那股灵气与清新之风还是蛮好的,就如同他本人那样大气纯洁不拘于俗!

美国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组图)

第1页:米高梅影业:5头狮子演过 随着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中国观众也开始熟悉好莱坞的几大电影公司,熟悉出现在片头的电影公司的标识,比如,梦工厂那个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米高梅的雄狮,华纳兄弟标有WB字样的盾牌等。但你知道隐藏在这些标识背后的故事吗?梦工厂影业公司标识中那个坐在月亮上垂钓的男孩到底是谁?派拉蒙影业公司标识中的那座雄山原型究竟位于何方?哥伦比亚影业公司标识中手持火炬的女人又是何方神圣? 米高梅影业:5头狮子演过雄狮利奥 米高梅影业 1924年,电影公司宣传人员霍华德-迪斯为塞缪尔-高德温的高德温影业公司设计了“雄狮利奥”标识。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体育队——雄狮队。几年之后,高德温影业公司与米特罗影业公司以及路易斯-梅耶影业公司合并,组建一家新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米高梅,并保留了雄狮利奥这个标识。 自此之后,共有5头狮子扮演“利奥”这个角色:最初的狮子名叫“斯拉特斯”,“统领”米高梅1924年至1928年的无声影片;第2头狮子名叫“杰基”,是米高梅“雄狮军团”中第一个被观众听到怒吼声的成员。由于仍处在默片时代,当雄狮利奥的标识在大银幕上出现时,相关人员会用留声机播放杰基的咆哮。值得一提的是,杰基也是在1932年染印法彩色影片中出现的第一头狮子;第3头狮子名叫“坦纳”,可能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当时杰基仍然出现在米高梅的黑白片中;第4头狮子没有名字,鬃毛非常浓密,但被使用的时间也非常短暂;第5头狮子就是自1957年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利奥。 米高梅的座右铭是“为艺术而艺术”。 [1] [2] [3] [4] [5] [6] [下一页]

浅析《黄金时代》的叙事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d12774969.html, 浅析《黄金时代》的叙事模式 作者:何怡庆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 摘要:许鞍华导演在《黄金时代》中想要让观众注意到实验性的地方,所以在影片结构 上采取了多人旁白插叙的方式,以数位与主角萧红相关联的亲人、作家朋友的评论叙述作为连接故事的彩线。许导演以为这会让很多熟悉了商业片叙事模式的观众们产生距离感,但对一部分熟悉萧红,熟悉那一年代的观众而言,并没有产生观影障碍。本文将通过以下三点来简单分析这种电影手法的特别之处。 关键词:《关键词》;叙事模式;旁白插叙 一、对逼真的塑造 对于《黄金时代》这部电影,观众与媒体都有很大的期待,影片上映后的评论也是十分激烈的。虽然与同期影片相比,票房并不尽如人意,但笔者认为《黄金时代》是一部诚意之作,它试图以从萧红一人的生活反映出民国一批知识青年所处的环境与他们的写作状态,主创人员进行田野调查,尽可能的还原当时的时代氛围,这样的努力使它与同样档期的一些偏娱乐快餐特性的影片拉开了距离。 旁白与叙述加强了观众的在场感,虽然这些插叙手法以一种“伪纪录片”的形态呈现,但它们或多或少也增添了影片的逼真性。说它“伪”是因为它毕竟是演的,与真正的纪录片所不同。《黄金时代》的主创人员对萧红生活过的地方都进行了细致的实地考察,演员汤唯更在片场一遍遍书写萧红的文字以求更贴近角色。在旁边叙述的这些人当中,有萧红的弟弟,有与她共同工作生活过的白朗、聂绀弩等等,在影片的开头甚至出现了已逝的萧红本人对自己的叙述。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导演想要的真实不是完完全全照本宣科的真实,而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一种对生活、对角色高度的凝练。许鞍华导演自己也说,要考据,但考据好了就要丢掉,让人物是鲜活的。 二、统一的宿命氛围 这种特殊的叙述方式确实打乱了时空,然而对于一部传记形式的影片而言,故事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或者说是平铺直叙的。穿插其中的旁白叙述并不能构成故事情节的干扰影响,相反会形成一种别有意味的符号感,通过这些巧妙的叙事安排使影片产生出特殊的意蕴。 影片中进行旁边叙述的人似乎处于一个并不存在的时空,就美学上而言,这种营造方式构成了一种结构的对称与时间的对称而显得圆满。戏剧的三一律讲求时间、空间与情节的统一,在电影中这样古典的要求虽然并不是必须但是氛围的整一性还是需要考虑的。许鞍华导演采用的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就使得整个片子的格调统一的,通过这种旁白叙述将各个段落组织起来

美国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介绍1

美国好莱坞知名电影公司介绍:派拉蒙 https://www.doczj.com/doc/cd12774969.html,2008-05-06 14:58:55来源:爱词霸资讯官网 作为电影业的老牌巨头,派拉蒙以群星环绕雪山的标志为人所熟知,事实上,用高山来比喻派拉蒙在电影业的地位也是非常恰当的,在创立的最初三十年,这家公司以众多的明星,高质量的影片和遍布全美的连锁影院,一直坐在好莱坞霸主的宝座上。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派拉蒙的实权人物更迭速度很快,不过这没有影响公司的影片品质,无论是罗伯特·埃文斯,还是巴里·迪勒,雪莉·兰辛主政,这家公司总能制作出《教父》、《周末夜狂热》、《夺宝奇兵》和《阿甘正传》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1993年,娱乐业巨擎维亚康姆公司和前派拉蒙首席执行官巴里·迪勒为得到派拉蒙展开激烈竞争,最终,维亚康姆以100亿美元的出价赢得了这场战役,这也证明了派拉蒙的巨大价值,而在2005年合并了梦工厂之后,派拉蒙解决了公司在影片开发上已经陷于疲软境地的问题,2007年,发行了《史莱克3》和《变形金刚》这些超级卖座片的派拉蒙一举成为好莱坞票房收入最高的大公司。 目前,在各大巨头中,派拉蒙是唯一仍据守好莱坞的(地理意义上的好莱坞)。派拉蒙是1927年落户好莱坞的,而早在1930年,华纳兄弟就从好莱坞搬到了伯班克;而雷电华在1957年宣布倒闭,哥伦比亚1973年也离开了好莱坞,追随华纳兄弟跑到伯班克,1989年再次搬家,把总部设在了卡弗市;卓别林和大卫·格里菲斯创立的联艺则成了华纳兄弟的电影后期制作基地和录音棚。派拉蒙简史: 1、1912—1948 巨头中的巨头 派拉蒙电影公司创建于1912年5月,比环球电影公司还要早上一个月,在好莱坞八大公司中资格最老。创建之初,派拉蒙就拥有大量的电影院,同时兼营制片业务。派拉蒙的两位创始人阿道夫·楚科尔和杰西·拉斯基都是目光远大的杰出人物,他们最早认识到明星的威力,早期电影明星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斯旺森和鲁道夫·瓦伦蒂诺都是他们的签约演员。 出生于匈牙利的阿道夫·楚科尔是靠经营杂耍剧场起家的,而在他进入电影业之后,便下决心改变电影只拍给那些受教育程度很低的移民看的惯例,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他的名演员公司制作的电影便成功地吸引了中产阶级观众,而在名演员公司和杰西拉斯基的公司合并到新成立的派拉蒙公司之后,他凭借强硬的手腕得到了公司的管理权,从而能够大施拳脚。 三十年代初,派拉蒙的扩张非常迅速,但随着大萧条的来临,这家巨大的电影公司几乎陷入到破产的窘境,银行团接手了公司,而创业元老阿道夫·楚科尔只能靠边站了。不过,到了1935年,阿道夫·楚科尔卷土重来,帮助公司从破产边缘脱身。 整个三十年代,派拉蒙都是众星云集,签约明星有梅·韦斯特、玛琳·黛德丽、马克斯兄弟、宾·克劳斯比、加里·库珀和克劳黛·考尔白,出品的影片包括获得首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翼》、喜剧片《鸭汤》、《她委屈了他》和《我不是天使》。 派拉蒙因为过于强大,所以在二十年代就被政府的反垄断部门盯上,到了1948年,联邦最高法院颁布派拉蒙判例,禁止好莱坞大公司垂直经营制片、发行和放映业务。派拉蒙不得已出售了一批电影院,这家老牌公司因此元气大伤,雪上加霜的是,五十年代电影观众大量流失,派拉蒙又开始削减电影制作的数量。 2、1949—1992 从落伍到东山再起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新旧好莱坞电影美学特征之比较 好莱坞可划分为新旧两个时期。旧好莱坞(也称经典好莱坞)阶段大约从1930年经济大萧条开始,到1960年冷战初期结束,其间跨越了二战和战后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经济上,旧好莱坞经历了从电影专利公司(MPPC)到大制片厂制度的确立过程,在艺术上,它确立了所有类型片的模式,这一模式直到新好莱坞阶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发展渐进的过程,为了便于比较,这里先把旧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总结如下: (一)旧好莱坞的戏剧电影美学特征 旧好莱坞电影创作遵循着一种戏剧电影的美学原则,其基本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 1.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的冲突,故事结构完整封闭,故事发展逐次递进直到结尾的高潮并总离不开大团圆的结局。如《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 2.在戏剧化故事情节结构模式确立之后,好莱坞经典叙事的人物形象构成也自然呈类型化的倾向。根据戏剧冲突原则,人物形象被确立为正反两个阵营,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例如西部片总有代表正义和法律的警长及贪婪野蛮的印地安人,警匪片有司法和犯罪的对峙。当然,在经典好莱坞叙事中,人物形象在遵

循类型原则的大前提下又有无穷的取舍和变化,但正反两方人物所构成的戏剧冲突则是好莱坞永恒的法宝。 3.好莱坞经典叙事系统的核心是前面已经提到的连续性剪辑,连续性剪辑代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特征,既是对戏剧化故事和类型化人物的发展,又是好莱坞制造梦幻和欢笑的基本前提,因为自然流畅的连续性剪辑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简洁方便而又真实可信的银幕世界。由于经典叙事系统的剪辑旨在实现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别使用的顺序便具有了特殊涵义:先是建制镜头展现整体环境和人物,然后是中景的镜头交待人物的动作和反动作,再切入近景镜头(包括特写)将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现给观众,最后还得回到全景镜头来结束段落叙事或重建新的时空关系。 4.好莱坞大团圆结局作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扮演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简单来说,其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是循环型或封闭型故事结构;其二是达到成功和完美的幸福结局。例如在奥逊.威尔斯的不朽杰作《公民凯恩》开始时,镜头从报业大亨极尽豪华的“天堂庄园”的大门和大门上“禁止入内”的警告牌缓缓移入,最后则用一个慢慢拉出庄园大门的反向镜头结束全片,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完成了封闭型的循环。 (二)关于旧好莱坞的类型片 20世纪30—40 年代是美国好莱坞的全盛时期,这期间在好莱坞影片创作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则要求创作出来的影片,实质上它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电影的实质就是运用一切能够抓住观众视觉和心理的电影表现程式,它常常要比个人构思的有意识追求艺术的影片更能反映出观众的兴趣和道德标准。类型片是好莱

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2019年精选文档

电影《黄金时代》:纪录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黄金时代》这部聚集了文艺片最佳编剧李檣、金像奖导 演许鞍华和三十多位明星的文艺巨制,描述了上世纪天才女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唯美的影调,严谨的剧本,精准的表演, 被外国影人称为“中国壁画电影”。精致的海报宣传和前期的话题营销让影片未映先热,可尽管影片选择了十一黄金周档期却没有迎来票房的黄金时代。但《黄金时代》无疑是一部诚意之作, 也是当下环境里一部有追求有情怀的文艺片。影片忠实于史料, 萧红的作品和人生经历互为见证,口述历史与人生故事交错编织,客观克制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自由与生死。 、客观立场纪录:还原人物形象 传记片的导演大多极力刻画与渲染人物形象,但电影《黄金 时代》却用了审慎克制的叙事忠实还原了萧红的人物形象,没有 过多的虚构和渲染,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萧红短促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精彩且极富戏剧性;但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电影的创作立场:没有把萧红的情感经历作为票房噱头和大众消费的对象,客观还原了一个女人在那个时代的生存处境, 还原了一个想独立又不得不倚靠男性的女性形象。 影片一开始,女作家肃红黑白的特与镜头慢慢显现在银幕上,凝望镜头片刻,轻声开始叙述,寥寥数语,概括了她短暂而 凄惶的一生。这里的叙述者萧红像一个漂泊在半空中的魂灵,俯

瞰着自己的命运。正如人物传记片《公民凯恩》的开头运用新闻纪录片概述凯恩波澜壮阔的一生一样,《黄金时代》开头这段黑白影像的萧红自述,也试图冷静客观地概述她人生的起点到终点。萧红一生命运多舛,父亲冷酷,疼爱她的祖父早早离世,19 岁逃婚与表哥私奔,成为家族的耻辱。从乡下逃出来,投奔之前的未婚夫汪恩甲,与萧军同居时,怀着汪恩甲的孩子;跟端木蕻良结婚时,怀着萧军的孩子,最后病重客死异乡。影片中,萧红在弥留之际也有自知:“我不知道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去看,但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萧红极具争议性的一生导致人们纷纷为她立传。但是,这些叙述大多出于他者的立场,而电影一开场由萧红自己来叙述的方式,体现了创作者少有的试图以萧红自身立场为一个视角的尝试。 萧红的一生,是女性追求自由和写作的历程,这些经历也被 电影《黄金时代》如实地呈现在银幕上。萧红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萧军的救命之恩和知遇之情,也离不开鲁迅先生的提携之恩。胡风评价萧红比萧军“更有天赋,是凭个人感受和天才在创作”;端木评价她的作品“更接近文学的本质”;聂绀弩对萧红说:“你是《生死场》的作者,是《商市街》的作者,你要想到 自己文学上的地位。”张梅林为萧红撤退搞到一张去重庆的船 票,蒋锡金向书店借款帮助身怀六甲的萧红逃离战火导演许 鞍华同为女性,但她并没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简单的将男性与女性对立,而是如实地呈现了萧红命运中那些欣赏、提携和帮助她 的男性,通过他们的视角还原了萧红的形象和她在文坛的位置, 这里的“他们”正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坛。 二、建构与解构并存:重塑时代群像 《黄金时代》是一部传记片,但又不仅仅属于女作家萧红个人,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灿若星辰的人物群像。萧军、东北作家群、鲁迅、胡风、梅志、端木蕻良、丁玲、聂绀弩……这些民国文坛出类拔萃的人物,出现在萧红的生命里,也被导演呈现在电影中, 或惊鸿一瞥,或寥寥数笔,或狭路相逢,或雪中送炭……他们在 萧红的命运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缘际会,或多或少地推动了她生命的行进,共同形成了萧红完整的生命图景。电影中的这些人物, 像他们,又不是他们。电影在建构时代人物的同时,也是对人物固有形象的一种解构。 萧军是萧红生命中的爱侣,是改变她命运的人,一直以革命作家、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中企顾问网 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 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 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格里菲斯1907 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

影视概论复习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 电影 2 无声电影 3 3D电影 4宽银幕电影 二、单项选择题 1.电影史上第一部公开放映的收费电影是()。 A《火车进站》B《工厂的大门》C《爵士歌王》D《战舰波将金号》2.下列影片中,部分内容属于立体电影的是()。 A《战舰波将金号》B《苏乞儿》C《闪闪的红星》D《红高粱》 3.3D电影中的“3D”指的是()。 A三种基础色彩B三个方面C三种方向D三维空间 4.遮幅电影俗称()。 A假宽银幕B巨幅电影C遮盖电影D随意电影 三、简答题 1.观众在观看《火车进站》时,为什么会吓得惊慌逃散?

2.简要解释什么是视觉暂留现象 3.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电影 四、论述题 1.关于是谁发明了电影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卢米埃兄弟发明了电影,也有人认为是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请阐述你的观点 2.《工厂的大门》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火车进站》放映时观众被吓得逃跑,谈谈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第二章世界电影流派 一、名词解释 1.类型电影 2.法国新浪潮电影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4.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二、单项选择题 1.雷乃和马克1952年拍摄的()被禁演长达12年之久。 A《雕像也会死去》B《东方之珠》C《乱世佳人》D《洛丽塔》 2.新浪潮的三位“主将”不包括()。

A戈达尔B阿伦·雷乃C特吕弗D克罗德·夏布罗尔 3.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导演是()。 A大岛渚B陈凯歌C阿伦·雷乃D张艺谋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罗西里尼拍摄的()算起。A《游击队》B《偷自行车人的人》C《罗马,不设防的城市》D《大地》 三、简答题 1.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三位“主将”是谁?请简要列举他们的代表作品。 2.美国的类型电影时期娱乐工业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法国“新浪潮”的理论主张是什么?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四、论述题 1.分析《罗生门》对人性本质的揭示。 2.谈谈你对日本电影三个流派的认识。 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4.《偷自行车的人》中,安东从丢自行车的人变成偷自行车的人。影片情节简单,却是一部公认的世界名片,原因何在? 5.谈谈你对好莱坞电影“黄金时代”的认识。

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美国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20世纪初,美国的电影业都集中在纽约,由于东部大财团的垄断,一批中小电影企业家纷纷往西部迁移,在加利福尼亚州这个风景优美的阳光地带建立了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好莱坞。加利福尼亚州的夏日比较长,阳光充足,早期电影大部分采用的是自然光,而纽约的阴天居多,阳光并不充沛。所以寻找阳光也是电影业西迁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格里菲斯和卓别林等一些电影艺术大师为美国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又由于华尔街的大财团插手电影业,好莱坞电影城迅速兴起。而所谓的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就是针对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所摄制的六、七千部影片和所获得的巨额利润,并因此称霸于世界影坛的事实而言。 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好莱坞生产的影片有95%是由八家制片厂摄制的。这八家制片厂分为“五大三小”,在长期的发展竞争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局面。 所谓五大厂主要是指这些制片厂形成了生产、发行、放映的一条龙体系,并控制了绝大多数的影剧院。 在这五大制片厂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最财大气粗的当属米高梅电影公司。提到米高梅电影公司乍一听大家可能还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在影片片头出现的那只吼叫的雄狮也许无人不晓。米高梅公司这个雄狮标志一度成为美国的象征。据说狮子的吼叫声是有讲究的:叫一声的影片一般都是小制作,叫两声的属于一般的制作,叫三声的就是着急打造的大片了。米高梅以明星公司著称,旗下明星云集,号称“拥有比天上星星还多的电影明星”,克拉克.盖博格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伊丽莎白.泰勒都服务于此。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米高梅佳片迭出,曾创造出每周推出一部电影的神话。〈百老汇的旋律〉、《绿野仙踪》、《魂断蓝桥》、《费城故事》等也是在这一时期拍摄的。当然最让米高梅引以为豪的还是那部旷世巨作〈乱世佳人〉,在以后的日子里米高梅还创造了历久不衰的银幕经典——007,塑造了不朽的卡通形象——猫和老鼠,发起并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并推出了学院奖——即奥斯卡。以上几个成就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这个公司不朽,更何况几个神话集于一身。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来自电视业的压迫、公司管理者梅耶的离去,米高梅公司在挣扎中日渐衰落。去年年底,索尼公司以50亿美元的高价将米高梅买下,从此,好莱坞八大公司中的最后一个独立制片公司消失了。如今,米高梅与哥伦比亚公司同属索尼旗下,开始了新的征程,但它拥有的170座奥斯卡金像却仍在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 如果说米高梅是美国化的代表,在阿道夫.楚克长期领导下的派拉蒙电影公司是则以出品“欧式”电影而出名。一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壮大,并且相对和平,许多欧洲的导演纷纷来到美国试图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当时的好莱坞,在《党同伐异》失败后,导演们失去了曾经的地位。电影艺术的支配权开始掌握在制片人手里,所谓制片人就是公司的老板,从题材的选择,摄制人员的确定,以至于拍摄的角度和剪辑的取舍都是由制片人决定,导演只是一名一切都要听从于制片人的雇员。在《乱世佳人》拍摄的过程中更换了六七位导演,导演在当时好莱坞的地位可见一斑。制片厂的风格淹没了导演的风格,这就是好莱坞当时的艺术态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多欧洲导演在好莱坞并无用武之地。但在派拉蒙电影公司,由于阿道夫.楚克将主要精力放在影片发行上,因此相对来说对摄制工作的控制比较放松,而派拉蒙公司又雇佣了大量欧洲导演,所以派拉蒙的影片带有更多欧洲导演的个人色彩。英国的西区可可就是派拉蒙旗下最有建树的一位欧洲导演,他影片的最大特点就是化平凡为惊奇。十分善于抓住人们好奇和恐惧的心理,在银幕上营造能引起观众产生惊恐慌张的艺术情境,达到惊忪的效果。在好莱坞“黄金时代”后,派拉蒙公司还拍摄了《壮志凌云》、《人鬼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范文

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范文 我把自己压箱底的积累给你,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你: 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

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这部电影以民国时期为背景,描述了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影片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思想和海阔天空的时代。 在看电影前我总喜欢看一下人物背景,我认为这样能够更好地感悟人物的灵魂。在百度百科上看到萧红的资料时,还是被惊到了,我并不惊讶于她的文学成就,毕竟文学家比比皆是,而是她的勇气彻底征服了我。在影片中,她有三段坎坷的爱情,在文学中她意气风发,纤纤玉指便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她的《生死场》《商市街》充分体现了她的文学天赋。聂绀弩就曾说过,萧红是用自己的天赋在写作,她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商贾小贩还是风流政客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而萧军是用他的刻苦努力在写作,虽然文章深刻,但缺少一些灵气,整体来较,萧红的文学造诣确实是高于萧军的。影片中萧军也曾因这些话而疏远了萧红,造成了二萧在感情上的隔阂,而这些,萧红自己是不知道的。 许广平女士在描述萧红时说过:萧先生是感情胜过理智的一个人,别看她在文章中天马行空,在感情中

却失去判断。无论是她为了追求自由而私奔,还是在王恩甲抛弃她而去时自己仍旧期盼并一味相信他还会回来一样,她在爱情中深深沉溺并乐于其中,不能自已。也许这也是她的福分,毕竟有些人一旦受伤,便会关闭心门,这正是萧红的勇气所在。萧红的一生跌宕起伏,一直在逃亡中度过,和萧军在一起的时光,是她最美的时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现在我仍记得影片中的萧红在萧军对她逐渐冷淡,并有情敌出现之时,曾问过萧军:如果我没有你所期许的才华你还会喜欢我吗?萧军是这样回答的,怎么会呢。也许正是因为这句怎么会呢,因为爱情,才把萧红从现实的窘迫中拉到文学的路上,并使她越走越远,萧军无疑是她文学上的一大助力。二萧因文学而相知相恋,却并没有相守。二萧在最美好的时光相遇,相遇是命中注定,分开更是宿命。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和敏感自我的萧红,注定无法相守,其实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却更希望萧红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能有份安稳,可是现实终归是现实,美好仅仅存在于憧憬之中。 看完黄金时代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萧红的决绝与坚强。作为一个女性,她私奔,追求自由,被抛弃,却仍有一份无可奈何的乐观去面对生活,孤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 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 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 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 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 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 电影创作: 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 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 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 《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 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郑正秋电影成就: 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电影创作:《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玉梨观》《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自由之花》《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 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主要贡献: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方面吸 取丰富的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张石川:中国电影的先驱开创了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以戏剧观念处理电影场面,以再现戏剧化场面为导演创作中心 影戏电影特点:?????? 1:多披着社会教化的外衣,鼓吹“含有褒善贬恶之意义”的主旨 2:创作原则是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的,把讲故事即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的基本标准 3:时空表现上以较大的叙事段落的戏剧场面中展开的故事来完成影片主要的表意任务,并把镜头语言的时空构成主要用于展现这种戏剧性的段落场面 4:在环境镜头语言中重指示性轻再现性,表演与场面调度上注重单向,平面,大景别 影戏电影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