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

外国文学史期中论文

一、试论述莫里哀喜剧艺术的特点

莫里哀的喜剧不仅仅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撕裂了夜空并以一种无往不前的气势呼唤黎明的到来。

莫里哀生活在资产阶级初步兴起、封建统治日益衰败的文艺复兴时代。他出身商人家庭却喜爱戏剧创作和表演,身为贵族却更亲近平民。由于个人志向的缘故,莫里哀不仅负债累累更是居无定所,流浪多年。然而,正是这数年的流浪生涯使莫里哀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人民的生活和艺术趣味,熟悉了法国社会,从而确立了他对贵族和教会的批判态度。

莫里哀的喜剧创作基本可以说是他本人生活感受和社会历程的表现,他以喜剧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悲惨让众人欢笑,直接的描绘现实,笔触间满是强烈的战斗精神。他同情劳动人民,笔锋所向,揭露的是昏庸腐朽的贵族,坑蒙拐骗的教士,附庸风雅的资产阶级和利欲熏心的高利贷者等等剥削阶级的丑恶形象。《伪君子》将矛头直指教会的欺骗与伪善行为;《堂璜》指出了贵族光鲜表象下的腐朽本质;《吝啬鬼》讽刺了资产阶级贪财如命的劣性;《乔治·唐丹》则揭露了资产阶级向上爬的虚荣心理。

综述莫里哀的喜剧,可以总结出莫里哀喜剧的艺术特点有四点:

一、成功的间接描写

在莫里哀喜剧的代表作《伪君子》中,中心人物达尔丢夫在前半部分并未出场,然而剧中奥尔恭家的种种矛盾都是围绕他发生的。作者通过不同的矛盾侧面勾勒了达尔丢夫的基本形象,刻画出了他的伪善面,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使他的性格先一步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栩栩如生。

二、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层次分明,戏剧矛盾冲突尖锐而又不失合理性

作者巧妙的以达尔丢夫这个人物为戏剧结构中心,通过他种种伪善行径将全剧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侧面描画使剧情安排更合理,矛盾冲突更尖锐集中,结构也更加严谨精巧。通过剧中人物的愚昧行径所引发的的嘲笑,批判、讽刺并揶揄了封建宗教的精神统治和封建贵族的愚昧腐朽,揭露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残酷现实。

三、表现手法严谨而灵活,戏剧技巧及语言风格多样

莫里哀在基本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法则时,又常常喜欢突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表现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以高超的技巧掌握“三一律”的法则,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并表达主题。同时,莫里哀喜剧还吸收了民间闹剧的表现手法,在风趣、粗犷中表现严肃态度,使全剧妙趣横生而富有生活气息,甚至很多戏剧中的经典对话及用语现已成为了民间的俚语。

四、人物形象塑造夸张且具代表性,人物性格丰满并各有千秋

莫里哀充分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着重刻画了达尔丢夫的伪善形象,他狡猾善辩,厚颜无耻,心地歹毒又凶暴残忍,莫里哀通过这个令人发指的形象,鲜明的揭露了封建教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正如达尔丢夫是伪善的化身,阿巴贡的吝啬也被夸张手法突出刻画成了他贪婪的性格。喜剧通过真假善恶的交替冲突,借鲜明的对比手法夸张的将“正”与“伪”对立了起来,体现出了一种空前的喜剧幽默感,同时也将主题烘托到了顶峰。

二、试论述启蒙文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状况

一、英国

英国启蒙文学经历了工业革命,产生于英国封建主义与资产阶级的革命之后,它以“理性”作为武器,反对着封建主义势力的参与。

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文学以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成就最高。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主要继承了过去“流浪汉小说”的传统,主要反映了初期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矛盾并适应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读者的需求。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的发表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也奠定了这种新型文学形式的基础。

十八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启蒙文学更加注重对下层民众的形象好生活的描绘,作品题材也更接近与社会现实,文章语言也变得通俗化、平民化。其中英国家庭小说的开创者撒缪尔·理查生的代表作《帕米拉》正是这类文章的典型。同时,擅长刻画人物心理及感情细腻变化的他也是英国感伤文学的先驱。

十八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创作使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发展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期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汤姆·琼斯》被赋予了对贵族社会伪善文明的批判,寓意了“德行高贵”的核心原则,肯定了“自然道德”的美好与高尚。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表现了对当时英国进行社会改造的要求和对新的道德规范的呼唤。

二、法国

十八世纪初期的法国文坛,凡尔赛宫廷古典主义文学已经开始倾颓。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酝酿,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开始诞生与发展。

自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起,启蒙文学逐渐形成为当时法国文坛的主流。由于法国是启蒙思想的发源地及启蒙运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很多法国启蒙思想家本身就是作家,他们的作品也因此极富批判力度、哲理性和民主斗争精神。

孟德斯鸠与伏尔泰是法国早期的启蒙文学作家,同时也是法国十八世纪上半叶启蒙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中,孟德斯鸠是法国第一位启蒙作家,他的思想还算是当时期同类作家中较保守的,带有改良和妥协色彩。代表作是著名的书信体启蒙哲理讽刺小说《波斯人的信札》。

而伏尔泰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一直活跃在启蒙文学的第一线上,并推动着启蒙文学思潮的不断前行。随着启蒙运动发展到十八世纪中叶,他的反封建战斗立场也愈发坚定。与此同时,新一辈作家狄德罗、卢梭等人以更为激进的姿态登上了法国文坛,将法国启蒙文学推向了顶峰。

德尼?狄德罗是法国启蒙文学的中坚,也是“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他的代表作《拉摩的侄儿》是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强烈控诉,被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法的杰作”。而卢梭作为十八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体现了启蒙运动激进民主的思想倾向。《爱弥儿》的出版则标志着卢梭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诞生和初步兴起。

三、德国

在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下,德国分裂为了数以百计的小邦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在法英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思想在德国开始散播,德国的知识界在其影响下率先觉醒,在文学、音乐、哲学等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起,德国启蒙文学开始起步。

德国的启蒙文学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时期、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和“古典文学”时期。在启蒙时期后期,德国启蒙运动的伟大代表莱辛的出现,完成了德国文学

的转变,为德国民族文学奠定了基础。莱辛的美学理论、戏剧理论和戏剧实践,为德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开创了道路,而他的美学名著《拉奥孔》和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则确立了德国近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格调。

德国的启蒙文学在七八十年代的狂飙突进运动中得到了迅猛发展,青年歌德和席勒则以其高水平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坚力量,德国文学从此进入繁荣时期,形成了德国文学史上空前的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但是因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作家的反抗都带有个人主义的自发性质,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现实。因此这一运动并没能进一步引向政治斗争,便没能持久。80年代中期便已衰落。

九十年代,随着德国第二时期启蒙运动的结束,德国进入所谓的“古典文学时代”。这一时期,歌德与席勒逐渐脱离了年轻时激进、浪漫的特征,开始创作风格崇高、内容理性的文学作品。歌德的著作——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诗体小说《浮士德》也于此时完成。德国文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古典音乐一起形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期,跃居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四、其他国家

十八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进步力量和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意大利的文学艺术也开始复兴。

杰出的喜剧作家卡尔洛?哥尔多尼改变了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文学沉寂的局面,开创了意大利“风俗喜剧”的传统,反抗“三一律”,并根植于通俗文化的土壤。他的代表作《女店主》贬斥贵族,嘲弄贪婪的资产阶级,歌颂市民阶层的智慧和勇气,代表了18世纪意大利启蒙喜剧的成就。哥尔多尼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行将到来的意大利民族复兴。

十八世纪的俄国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形成了统一的农奴制和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努力向西方学习后,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开始出现。

当时,俄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一般是开明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罗蒙诺索夫是俄国启蒙文学和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卡拉姆津则是伤感文学的代表。杰尔查文的诗歌和冯维辛的戏剧都努力冲破古典主义成规而向现实主义过渡。拉季舍夫作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他的成名作《从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体现了俄国启蒙文学的最高成就。

中国近代史论文

左宗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他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一样,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罪恶活动中发迹,一跃而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手握重兵,权势煊赫。接着,他参与了镇压捻军的活动,并进兵陕甘,扑灭西北的回民起义。后来,他挥戈出塞,进军新疆,击溃了英俄帝国主义的走狗但积诚相与,久将自威,无他道也。”〔①①〕 这里,有件事情很值得一提:1860年北京条约刚刚签订,俄、法、美等国或请们乘机提出用西法自行采煤的主张,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外人之觊觎,而且可以兴中国之大利。左宗棠并没有提出这一点。 (三)1870年,天津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人民群众将作恶多端、行凶杀人的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击毙,并将法国教堂、领事馆、育婴堂等烧毁,一些英美耶稣教堂也被波及。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由保定赴津查办。曾国藩鉴于“目下中国海上船炮全无预备,陆兵则绿营固不足恃,勇丁亦鲜劲旅。若激动众怒,使彼协以谋我,处处宜防,年年议战,实属毫无把握”〔①⑥〕,所以抱定对外国侵略者“委曲求全”的方针,一意妥协退让。他所采取的措施,激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他自己了解到这一点,于致友人书中写道:“六月初旬奉旨力疾来津查讯此案。办理既多棘手,措施未尽合宜,内疚神明,外惭清议。敝处六月二十三日一疏庇护天主教,本乖正理,而发抄时内阁又删去疏中五疑一层,物议沸腾,致使人不忍闻。”〔①⑦〕 左宗棠支持曾国藩对外妥协退让的方针,并表示十分同情曾国藩的处境。他在致夏献纶的信中说:“津门事暂作了局,曾侯之奏尚为得宜,外人犹以为软,不知其中亦具苦心也。弟处答总署一函,曾录寄幼丹中函(沈葆桢字幼丹),想得闻其略。昨见香(闽浙总督英桂字香岩)、幼(幼丹)两公复信,大意均同,私幸所言尚不谬也。”〔①⑧〕可见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政策,是得到左宗棠、沈葆桢、英桂等洋务派官员普遍支持的。左宗棠又说:“津事草草了结,侯相颇不为时论所许。然当仓猝时,议论纷纭,莫敢执咎。侯相平日于夷情又少讲求,何能不为所撼?观其内愧方寸、外干清议之奏,亦可谓较然不欺者。”〔①⑨〕他对曾国藩寄予了莫大的同情。 (四)1874年日本派兵侵略我国台湾。清政府派沈葆桢率兵渡台,办理台湾防务。但它毕竟缺乏抵抗侵略的决定,与日本进行谈判。在英、美等国公使的“调停”下,它与日本签订了所谓北京专条,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但清政府给予日本“抚恤”银10万两,另偿还日本在台湾“修道造房”费用40万两,共50万两。这是清政府对日本作出的一大妥协退让。 左宗棠对清政府的妥协政策是表示完全支持的。他说:“台湾事已可议结,非幼丹谋之于外,恭邸(恭亲王奕欣)主之于内,未易臻此。外间未悉底里,尚以费抚恤十万、收回番地四十万为过者,非也。”〔②⑩〕 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于1875年又正式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李鸿章主派兵助剿,或请代运南漕赴津。清廷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曾国藩于1861年1月5日上折说:“此时我之陆军,势不可能遽进金陵,若俄夷兵船即由海口上驶,亦未能遂收夹击之效。应请敕下王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学生姓名:贾智翔 学号:00904002 所在院系:哲学学院 所在年级:2009级 任课老师:侯馥中 完成时间:2010年6月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 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

外国文学史历年考题汇总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名词解释: 2012年1月 1、唯美主义文学 2、拜伦式英雄 3、文艺复兴 4、黑色幽默 5、俳句 2012年10月 6、七星诗社 7、三一律 8、小人物 9、迷惘的一代 10、《旧约》 2013年1月 11、人文主义 12、《吝啬鬼》 13、心灵辩证法 14、“硬汉子”形象 15、白桦派 2013年10月 16、教会文学 17、奥涅金 18、威塞克斯小说 19、战壕真实派 20、俳句 2014年4月 21、市民文学 22、唯美主义 23、复调小说 24、新小说派 25、《雅歌》 2014年10月 26、《堂吉诃德》 27、古典主义 28、多余人 29、荒诞派喜剧 30、旅美派 2015年4月 31、骑士文学 32、湖畔派 33、社会问题剧 34、冰山原则 35、《古兰经》

2015年10月 36、大学才子派 37、感伤主义 38、含泪的笑 39、意识流小说 40、《亡灵书》 2016年4月 41、荷马史诗 42、“狂飙突进”运动 43、自然派 44、加西亚-马尔克斯 45、《万叶集》 二、简答题 2012年1月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简述《百年孤独》的主题。 3、简述沙恭达罗的艺术形象。 2012年10月 4、简述《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5、简述《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 6、简述古代东方文学的主要特征。 2013年1月 7、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的命运观念。 8、简述《荒原》的艺术特点。 9、简述《戈丹》的思想内容。 2013年10月 10、简述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11、简析《双城记》中梅尼特医生的形象。 12、简述《源氏物语》的主题思想。 2014年4月 13、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14、简述《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15、简析《戈丹》中的何利形象。 2014年10月 16、简析古希腊神话的特点。 17、简述《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 18、简述《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2015年4月 19、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0、《等待戈多》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1、简述《雪国》的艺术特色。 2015年10月

外国文学史论文材料

西方悲惨毁灭的结 局模式和中国和解团圆的结局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二者本质性的不同,并探讨造成中西方悲剧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 指出文化因素对中西方悲剧结局有着重大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 而在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中,并无“悲剧”一词,仅以“苦情 戏”来表述之,于是中国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成为国内众 多学者争议的重点。其实,这种争论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悲剧大 团圆式的结局模式造成的,对于哲学中保有“天人合一”思想的 中国,更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西方的悲剧而言, 则更多的是以不幸作为最终的结局,这和西方偏重于形而上的 本体追问和求真的痛苦是有关联的,从而表现出人类与之抗争 的奋斗精神 ,悲惨的结局有着悲剧的必然性,可这不代表大团圆的 结局就一定是快乐祥和的喜剧,也不代表不幸的结局就一定是 痛彻心扉的悲惨命运。恰恰相反,大团圆也可以是一种命运的捉 弄,不幸也可以是另一种幸福的开始。 一、悲惨毁灭———西方悲剧经典结局模式 对于文学也好,电影也罢,一个没有结局的艺术作品是不完 整的,虽能引发观者开放性的思考,但总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莫 名感受。换言之,干净利落、寓意深刻的结局往往能形成强烈的 冲击力,突显主题,让观者产生意犹未尽的回味和思索。 西方古典悲剧就抓住了观者对结局特别在意的心理效应, 制造出主人公悲惨的遭遇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来刺激观者对作 品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亚里士多德认为:“完美的布局应有 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双重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 顺境,而相反,应由顺境转入逆境。”正是西方古典悲剧惨痛结局 的真实写照。 《哈姆雷特》就是一典型案例。哈姆雷特最终是以悲壮的死 亡而告终,随之化为乌有的还有他的敌人。在这部作品中,人文 主义精神是通过一场毁灭性的斗争来得到升华的,从而彰显出 人不可战胜的一面,让观者相信: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艺术作 品,有着高贵的理性、无穷的力量、端庄的仪表、出色的行动,凌 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灵,犹如主人公一样,神圣而不可侵犯。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数,同样是用生命完结来证明斗争的 西方戏剧之悲剧, 在其概念和观念上, 既有一定共性, 又存在着较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逆转差异铭记历史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1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

《西方音乐史》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西方音乐史》 结课论文 论文名称: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学生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刘娜 提交日期: 2014年6月10日 2015年3月

印象派的音乐之旅——德彪西作品风格赏析 不同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主义乐派和浪漫主义乐派,很多人都不了解印象派音乐,也许是因为它乍听起来并不像人们一贯认为的那样悦耳,又也许是因为它的表达方式太过难以捉摸,它经历了一个不被理解和令人叹服的曲折过程。德彪西正是这一伟大乐派的创始者,他创造的印象派音乐具有着划时代的革命意义,他的音乐颠覆了人们的听觉,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听赏境界,而德彪西也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开创人物。下面我就将自己的理解与阅读的资料融会起来谈谈我眼中的德彪西作品风格。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德彪西的音乐天赋是有目共睹的,“7岁时,显示出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担了大部分学费。”但他在音乐学院上学时,虽然十分优秀,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他的内心始终向往着摆脱传统守旧思想的束缚,于是在音乐上经常做出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比如常常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的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音阶等等,想以此寻求一种全新的听赏效果,也因此无法得到他人的理解,虽然坚持理想的过程是艰辛的,他也从未选择放弃。后来他有机会接触到了一些格调新颖的俄罗斯作品以及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的东方音乐,从中受到十分深刻的启发,还结识了很多印象派的诗人和画家,他们之间热烈的讨论成为他思想迸发的源泉。逐渐的,在印象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德彪西开辟了一个新的音乐艺术流派,他的作品中更强调音响在一瞬间给人的听觉印象,强调各个音响之间的相互对比和不断变化,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在传统音乐中占突出地位的旋律轮廓线和明确的音响连接逻辑。我阅读的书中是这样形容印象派音乐的,“印象派音乐喜欢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不喜欢堂皇、不朽的雄伟气派;喜欢暗示和隐喻,而不喜欢过分夸张、直率和毫无保留。所以,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都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它所塑造的种种幻象、印象和气氛,都同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异梦境、雷诺阿的美妙温柔、修拉的眩目精巧相对应。”而显然这样的描述方式本身就充斥着一种玄幻其妙的色彩,似乎还是那么难以捉摸,更需要将这样抽象的概括具体看待。为了能让德彪西的作品风格更加明朗化,我将选取他的几个代表作加以赏析。 二、代表作品赏析

外国文学史

一、填空题 1.(《神谱》)是最早关于宇宙起源和神韵的谱系的系统描述。 2.(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雅典时代,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代表作分别是(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 3.(索福克勒斯)被称为悲剧艺术的荷马。(欧里庇德斯)——舞台上的哲学家。(阿里斯托芬)被成为喜剧之父。 4.柏拉图文艺理论的核心是(理念论) 5.第一步文人史诗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6.罗马文学之父(埃纽斯) 7.亚里斯多德盛赞《伊利昂纪》,《奥德修纪》的构思,认为它们体现了史诗的最高成就,是史诗的典范。 8.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9.(《俄瑞斯忒亚》)唯一一部完整的古希腊三连剧。 10.中世纪文学按性质分为(教会文学),(史诗与谣曲),(骑士文学),(城市市民文学) 11.骑士传奇题材来源分为三个系统:(不列颠故事系统),(拜占庭系统),(古代系统) 12.但丁的(《论俗语》)是最早一步关于语言和诗律的专著。 13.(但丁)在《神曲》中奉荷马为“诗人之王”,亚里斯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 14.佛罗伦萨“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15.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16.十四行诗的创立者是(彼特拉克),其诗歌代表作是(歌集)。 17.西班牙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是(塞万提斯) 18(.《十日谈》)以禁欲主义为基本主题,开创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十日谈》)和(《神曲》)合称为“人曲”。 19.(《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 20.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1.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 22.(皮埃尔·高乃依)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 23.(拉辛)将“三一律”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把古典主义悲剧玉树发展到高峰。 24.(莫里哀)则写出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喜剧 25.(《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诗剧故事 26.(《浮士德》)与《伊利亚特》,《神曲》,《哈姆莱特》并誉为欧洲古典四大名著。 27.(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 28.(雨果)发表《<克伦威尔>序言》,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雨果从此成为浪漫派的领袖。 29.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30.(巴尔扎克)的《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成熟。(《人间喜剧》)是“包

中国近代史纲要3000字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体会 古人有言: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唐太宗也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近现代史连接过去和现在,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其下一站就是社会,要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才能以清醒的态度、严谨的唯物史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 18世纪,工业革命过后的英国在与闭关锁国的中国进行贸易往来时,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人向中国销售鸦片。林则徐禁烟之后,英国政府以此为由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在于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是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后果。但总而言之,鸦片战争带给中国最大的后果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但同时也打破清朝闭关锁国局面,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先进的知识分子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国也从此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发展重工业。但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同事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清王朝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其重点在军事、外交、机器制造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某些文教事业,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本质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且洋务运动是在封建官僚主导下进行的,这些因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整个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洋务派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经济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相反,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政治制度,试图在中国搞所谓的“中体西用”,即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作容器,去盛载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导致失败。 于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落后。于是他们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转换观念到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上来。于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但是最终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抵制,最终没能成功实行,但是其积极意义仍然很重大。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学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中西方音乐史学习心得体会 任何东西的学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要讲究其方法。很多同学认为学中西方音乐史只要多背多看即可,但这样的学习方法效率极其底下,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感。背只是作为应试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而我们要学的最终目的是关于怎么答题,整体的思维框架以及怎么提高学这门专业的效率。 要想建高楼大厦,根基最重要,没有根基再怎么学习,也是在打一场无把握的仗。许多同学书买了不少,翻了一遍又一遍,把他书合上,问个问题让他从头到尾详细的回答下,结果就只会吱吱唔唔的瞪着老师。那到底应该怎么学呢? 首先,当我们拿到书时,先翻看,不求背,混个眼熟,就是把本科期间短暂学过的中西方音乐史重新拾起来。前一遍只要求这样,利用一个星期,把书基本看完。 其次,我们要做到分节分段把握局面,简单的说,这时要注意划分课文内容层次,着重掌握这段时期的大体历史背景和客观书本音乐史实。在这里给所有考生提个醒:在掌握音乐史基本内容的时候,千万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一定要分层次去记。比如周代,人文思想如何?宫廷音乐怎样?民间音乐怎样?器乐是什么?对应的乐律又是怎样等等。这样你再遇到下一个朝代,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一时期的人文背景,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乐律乐器,和前代又有什么不同

等等。慢慢的你就会形成知识点的框架和结构。西方也是同样的道理,但是所不同的是,可能西方更零散。比如说中世纪音乐,我们应该先了解其人文背景,大体的时间段,这一时期主要以宗教音乐为主,没有涉及到器乐。我们所要掌握的就是关于宗教音乐的发展,其中宗教音乐中涉及到记谱法,复音音乐的发展及其变体等等。把宗教音乐作为一个箩筐,另一个大的箩筐便是中世纪末世俗音乐的发展,有哪些体裁,要条理清晰的去看。那么这样的记忆在无休止的重复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还是那句话你就会找到一个整体的框架,我们记东西也就如鱼得水了。 要记得东西太多,而你不去迈出第一步,那么你是没有资格去埋怨的。以前我也是很头疼从古典开始,尤其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如同蚂蚁一般多,记人名都犯愁,何况再去记他们的作品,记作品就算了,还要记每个作曲家的风格,创作特征。这是我当时在还没有真正去实施行动之前的胆怯,但是当你执着的真正深入的时候,你会找到一系列的方法去实施和解决。第一,学术界一般把浪漫主义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民族乐派和晚期。那么早期有哪些作曲家呢?民族乐派呢?以及晚期有哪些作曲家?分层次的去记。第二,当我们大概的了解哪些音乐家的时候,我们就要深入去了解每个作曲家的思想,作品和音乐特点,这时候我们也要一如既往的做好分类去记,一般每个作曲家记分四个方面记:简单的生

自考外国文学史历年自考大题与答案

(无答案者为网络搜索不到的) 2001年10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试题 名词解释题 狂飙突进运动 (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荒诞派戏剧 (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俳句 (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简答题 简要说明《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伪善者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1)答尔丢夫是17世纪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2)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置他人于死地。(3)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1)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2)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大工业侵入宗法制乡村,宗法制农民纷纷破产,道德秩序与生活秩序一样产生了混乱。苔丝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的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简析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深刻涵。 (1)“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莫测高深; (2)作为一条军规,它是强制性的;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包藏着祸心; (3)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是现代西方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论述题 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堂·吉诃德是个满脑子骑士幻想而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特征的可笑而又可敬的矛盾复杂形象。

外国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下)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自然主义:19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其基本特点是作家应当是单纯的叙事者,照相机似的复制个别社会现象,主张从生物学角度对人和社会进行剖析,强调描写人的遗传特性和动物本能,否定文学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作用,因而不能完全反映生活本质,有时甚至歪曲生活。最主要代表:爱弥尔·左拉。 2、勃朗特峭壁:19世纪中期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出现玛莉·雪丽、勃朗特姐妹等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长于描写小人物痛苦挣扎和个人奋斗,具有温和人道主义色彩、感伤色彩,劝善说教明显,被称为献身于艺术的严肃性和冲向理想彼岸的信徒精神,她们创作表现鲜明女性意识,被称为“勃朗特峭壁”。 3、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某一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联系起来才反映此人性格全貌。《人间喜剧》大约写2400多人,其中约400多人多次出现在75部作品中,从情节与人物两方面加强《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4、心灵辩证法:特指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艺术特色。由于托尔斯泰在刻画人物心灵世界时,善于细致地描绘人物内心隐蔽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人物的心理过程本身及其形态与规律,因而车尔尼雪夫斯基把这样的心理描写方法誉为“心灵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世界文学中心理描写的典范之一。 5、鲍尔金诺的秋天:1830年秋,普希金带着妻子回父亲领地鲍尔金诺住了3个月。在3个月中,创作数量不菲的作品,4个悲剧、1部长诗、6篇小说、30多首抒情诗。小说《驿站长》开启了俄国社会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描写一个站长维林受到过往官员欺凌,反映作者人道主义思想。之后把一个作家因爱情鼓舞带来创作上的丰收叫鲍尔金诺的秋天。 6、社会问题剧:挪威作家易卜生在19世纪70年代创作的旨在提出社会问题的剧本。把当时社会问题和舞台艺术相结合,深刻反映社会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家庭妇女等各种问题,从而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重视和思考,目的是呼吁社会改革,带有改良主义色彩。代表作有四大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 7、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笔下爱思考并对贵族制度的存在产生怀疑的一类人物,其中尤以《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为代表。这类人物从自身经历出发,对贵族制度的存在由怀疑到厌弃,进而思考重新选择这一阶层的社会出路。 8、新小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法国的文学流派,又称“反小说”“新现实主义”,以反对传统小说模式著称。人物形象淡化、结构片段化、语言不受语法规范约束,使读者由被动接受变为创作活动参与者。这派作家大致有2种创作倾向:一是以揭示人的内心奥秘为主的“内心小说”,侧重表现人的下意识活动,以萨洛特为代表;二是侧重于对外部客观世界描写的“客观小说”,以事物为主要描写对象,以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代表。

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中国近代史神秘人物——戴笠 姓名:王博专业班级:工管1508班学号:2015014266 摘要:戴笠,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首长。在抗日战争中,戴笠和他领导的军统局为中华民国立下卓著功勋,死后被国民政府追任为陆军中将。由于其行踪不定、神出鬼没,他被美国《柯莱尔斯》杂志称为亚洲的一个神秘人物、中国近代历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 关键词:戴笠、国民党、特工、神秘 一.简介 戴笠,国民政府军统局局长,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工与间谍工作,曾负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情治机关军统局并担任副局长(但为实际领导人)与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其所领导的军统局行动,杀死、迫害许多异议分子、中共及民主党派人士,日本人及与日本人合作的汉奸。戴笠是一个曾让很多人闻之色变的名字。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他指挥的“军统”搜集了大量情报,并为政府除掉了很多反叛者,还为蒋介石除掉了很多政敌。 从小怀有“希圣、希贤、希豪杰”的戴笠,年届30岁才考入黄埔军校。由于成绩突出,戴笠被蒋称为“文可安邦,武能定国”,毕业后任蒋介石的秘书、保镖兼副官,从此踏上了民主革命的大路。戴笠所领导之军统局,业务多至数十种,不光是人们常说的暗杀、情报这几种,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工作人员累计达十万以上,“诛倭锄奸、除暴安良,所捕元恶大憝以千计”。由戴笠一手组成的“忠义救国军”与各地游击部队,以及战后吸收输诚中央之伪军,总数不下一百万人之众。 二.事迹 1933年,原本在一二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19路军军长蔡廷锴,受共产党影响,假借抗日之名宣布福建省独立。戴笠派人策反其将领,不到三个月蔡宣布下野出国流亡。假如当时未能及时阻止中共发动的这种分裂行径,以当时军阀割据的势态,加上日本乘虚而入、分而治之,今日中国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业:车辆工程姓名:;李壮壮班级:1416052 学号:141605209 摘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战争,在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人名面临主要的任务,就是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也是为了推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一切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前言 中国是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正如邓小平说,“当时中国有了先进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有了初步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国际条件,所以在一个很不发达的中国能搞会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这时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度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度性质的社会了。 正文 首先应谈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度的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民主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这种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因此,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主要途径。

西方音乐史概述

一、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 概述: 古希腊文化艺术的繁荣期和音乐的成就: 我们对古代音乐状况的了解主要是间接地通过文字记载、瓷器等历史遗迹所提供的资料。公元前8世纪以来,希腊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氏族部落演化为城邦制,雅典、斯巴达等重要城市崛起。公元前6到4世纪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歌唱、抒情诗、器乐演奏和有音乐伴奏的戏剧等发展到很高水平,围绕着它们展开的各种公众比赛,竞技活动丰富多样。音乐理论成就:古代希腊的音乐哲学,以及关于音律、音阶、调式、记谱等理论主要产生于这一时期。 (一)、古希腊音乐的特点: 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二)、常用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管 (三)、音乐理论: 两个方面:1、音乐材料和构成方式的理论,它涉及音程、音阶、调式等方面的内容 2、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理论,它涉及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问题。 毕达格拉斯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音乐与宇宙天体存在类似,因此音乐可以最好地说明宇宙现象。弦长比2:1时发出相隔八度的两个音高;弦长比例分别为3:2和4:3时发出相隔纯五度和纯四度的两个音高。 公元前4世纪希腊著名音乐理论家阿里斯多塞诺斯著有《和谐的要素》,音乐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型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以及更细微划分的四音音列。 大完整音列体系由四个相同结构四音音列构成,四音音列以相交和相隔方式混合联结。 小完整音列体系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省去了大完整音列体系的最高一组四音列。 调式以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 记谱法有两种,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 古希腊理论家认为音乐充满了伦理价值的取向,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不同调式的使用可以影响人的道德情感。(古希腊著名的模仿说) 柏拉图认为,体育训练体质,而音乐训练心智。 二、中世纪音乐 概述 中世纪的时期划分:音乐史研究一般倾向于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 与古代文明的联系:七艺的高级学术,即语言艺术的“三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对中世纪的认识:西方历史上的“中世纪”在过去很长时间被视为无所作为的“黑暗时代”,然而今天的历史学家倾向于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一段历史。中世纪僧侣对古代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贡献,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中世纪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西方音乐真正的开始是从中世纪开始。 (一)、格里高利圣咏 定义: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特征: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和意义:

自考外国文学史最完整名词解释

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食客,兵士,艺妓最著名的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既24小时。 狂飙突进运动: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拉斯堡的相识与相知,以及1770年《格廷根文艺年鉴》杂志的出版,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共同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源于格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这批青年作家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 自然派:“自然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他们的创作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了农奴制腐朽黑暗,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别林斯基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然派文学批判现实的倾向。 《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创作的总称,包括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共90余部.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资产者的发家,贵族的没落,金钱的万能来揭发和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 宪章派文学:宪章派诗歌。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期间的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派作家大多是工人和工人活动家。宪章派文学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和群众性,作品以诗歌为主。其诗短小精悍,浅显生动,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代表作家有琼斯、林顿等。 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但内心的感受也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与之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 音乐小说:指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它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浓郁的音乐色彩。它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在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 “吠陀”:是古印度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诗体文献,“吠陀”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它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是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最初是印度人民世代口头流传的集体创作,后由掌握文化的婆罗门祭司编订成一些集子。主要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 俳句:俳句是江户时期诗歌方面的重要代表。一般俳句有三句,每句分别有5,7,5个音节。这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重要代表“俳句”是松尾巴蕉。 旅美派:“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 埃及现代派:“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是其卓越代表。 《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总汇,是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流浪汉文学: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其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所。 唯美派:是日本20世纪与自然主义对立的文学派别,受欧洲唯美主义文学影响,日本出现了唯美主义思潮,他们以杂志《昴星》的创作为标志,主张艺术至上,追求文学技巧的完美,重视个人感觉,表现在官能享受中的快乐和精神满足。代表作家是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宣扬真正的艺术和资产阶级生活制度相抵触,和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相对立,因而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象。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外国文学史课程论文

灵魂深处的悲剧 ——浅析高老头的“父爱” 摘要:高老头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剧主要在作为父亲的他在对女儿付出了全部心血后并没有得到女儿们的回报,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首先,在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争夺权利的时代,整个社会弥漫的虚荣、地位、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了这个悲剧;其次高老头的父爱本身就是一种夹杂着对于在妻子身上未得到的爱情的父爱,这种畸形的父爱必然会造成不健康的后果;再加上这种不健康的父爱是以一种极度溺爱的方式表达的,所以这个悲剧是必然的。 关键词:高老头父爱悲剧金钱无私 高老头作为一个父亲形象始终闪耀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其对两个女儿表现出了一种无法比拟的父爱。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这样说到:“我描绘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感情,什么也不能使这种感情有所减弱;轻侮、伤害、不公正都对它无损,这个人有着神圣的父爱,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的确如此,小说中高里奥老头把全部感情都寄托在两个女儿身上,心甘情愿让她们榨干了毕生心血。而可怜的老头在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时想喝口水,却没有人照应他。在一八四五年左右,当巴尔扎克回顾了他的作品里的种种父爱之情时,他把高老头的父爱说成是“本能的、带有情欲和病态的”,为何他如此喜欢他的女儿,如此爱他的女儿,那是因为他内心的隐秘心理在作怪。 1,隐秘的无意识——恋女情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母子或是父女之间也有异性相吸的本能,单亲家庭中父母贵子女会比正常家庭中有更多的怜惜和牵涉,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心理变异”。这种异常以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表现形式,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异常的异性之恋的情节。正如荣格所说的,每个女子心中都存在一个爱你穆斯的原型,每个男子心中都存在着一个阿尼玛的原型。恋女情结是高老头悲剧命运的心理根源之一。 巴尔扎克对高老头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与他女儿、欧也妮等人之间的关系、心里描写表现的。高老头对女儿和对周围人的感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高老头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的话语充分的揭示出高老头对女儿异常的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