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湿困脾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寒湿困脾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寒湿困脾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寒湿困脾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寒湿困脾证(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寒湿之邪内盛,困阻脾胃枢机所引起,临床以脘闷体重、便溏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痰饮、泄泻、霍乱、黄疸、水肿。现代医学的急性胃肠炎、黄疸型肝炎、肾炎等疾病可见此病证。

二病因病机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

三临床表现寒湿困脾证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大便溏泄,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增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四鉴别诊断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证均属湿邪困脾之证,均见脘腹痞闷,肢体困重,大便稀溏,苔腻脉濡等症,但寒湿困脾除脾为湿困之外,还兼有脾阳不振、阴寒内生等病理变化,故常兼见腹痛,浮肿,尿清色白,苔白脉缓等症;湿热蕴脾除湿邪困脾外,还兼有热邪,故常见小便黄赤,苔黄,脉数等症。治疗在健脾利湿基础上,寒湿困脾证应温中散寒,湿热蕴脾证应清热利湿。

五施治要点1.寒湿困脾又湿阻

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2.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

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叁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脾病的常见症状

脾病得常见症状有:腹满作胀、脘腹痛、食少便溏、黄疸、身重乏力、肢冷,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及内脏下垂,以及便血、崩漏、紫癜等症。腹满作胀或脘腹痛发生机理: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脾气阻滞;或因脾气虚,运化无力,宿食停滞;或因脾阳不振,中焦虚寒,失其温煦,寒凝气滞等所致。脾健运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郁滞,故发胀满而痛。食少、便溏发生机理:多因寒湿或湿热困脾,或脾虚胃弱,饮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脾不升清,胃纳受碍,故纳呆食少。脾胃纳化失调,水湿内停,致使小肠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发作便溏,甚则泄泻完谷不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泄。" 黄疸发生机理:为眼白、皮肤黄染。多由于脾运不健,湿浊阻滞,肝胆疏泄受碍,胆热液泄,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于肌肤所致。身重乏力、肢冷发生机理:多由脾阳脾气不足,或脾为湿困,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因而水湿留滞所致。湿性重浊,易阻滞肌肉四肢,故见肢体沉重。脾能转输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四肢。若脾阳脾气虚损,温煦濡养失职,则可见身疲乏力,肢体不温。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发生机理:多因脾虚,中气下陷,脏腑升举维系无力或不能升举,则可见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等症。便血、崩漏、紫癜发生机理:多因脾气虚,失其统摄之权,则血不循经而外逸。如血溢肠内,则血随粪便而下,谓之“便血”、气虚下陷,冲任不固,则发为崩漏。血溢于肌腠皮下,则发为紫癜 如果您想把肠胃调理好得话最好得还就是用食疗得方法!这样可以持之以恒! ]脾胃就是人体纳运食物及化生气血最重要得脏腑,对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亦不可缺少,但必须根据病人平素得体质与病情不同来选择饮食,即所谓“辨证施食”。 若平素脾胃虚寒得人,或寒证得胃痛、腹痛、泄泻等,应多食性味辛热得葱、姜、韭、蒜、胡椒等。 ?若脾胃虚弱得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得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 ??若气机阻滞得病人,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得调料,兹将与脾胃病有关者,择要叙述、?药点药饭 ?名词解释:药点、药饭就是将谷物与某些食物与药物一起制作成饭、糕、饼、包子、馒头等主食或点心,用以防治疾病得一种方法。 ?●方1、橘红糕:鲜橘皮10克,打碎成细粒后用糖浸渍,再与入面粉制成糕点、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方2、豆蔻馒头:白豆蔻粉6克,撒入适量得面粉内,再蒸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 ●方3、红枣益脾糕:红枣30克、白术10克,干姜1克,鸡内金10克。先煮熬取汁,再将汁与面粉500克及适量得糖制成糕,适用于胃呆纳减,大便溏薄。? ●方4、山药饭:山药、莲肉、米仁、扁豆各30克,洗净切碎,莲肉去皮,芯后煮烂,再与粳米一起煮饭,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方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湘莲末、党参各5克。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再与适当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糕。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方6、砂仁藕粉:砂仁5克,三七2克,藕粉30克,白糖适量,将砂仁、三七研为细末,拌匀即成。适用于胃胀痛、呕吐纳呆。 ?●方7、麻仁玉米糕:火麻仁、芝麻各30克,玉米粉、红糖适量,将火麻仁研末、芝麻洗净,放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用水与面做成糕、适用于脾虚名血亏损引起得便秘。

脾虚精细分类

脾虚精细分类 一)脾气虚 在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 (二)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 (三)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相同。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四)脾阳虚 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本证是脾气虚

的进一步发展。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脾阳虚=脾气虚+里寒。 (五)寒湿困脾 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六)湿热蕴脾 湿热蕴脾又称脾胃湿热。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寒湿。 (七)胃阴虚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郁证的辨证论治,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证则应根据伤及的脏腑及气衄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郁证本为精神因素刺激而发病,因此,精神治疗也十分重要。 1.肝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物: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旋覆花郁金青皮佛手绿萼梅法半夏陈皮 2.气郁化火证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物: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 龙胆草大黄黄连吴茱萸菊花钩藤刺蒺藜 3.痰气郁结证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物: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柴胡白术白芍当归生甘草薄荷煨姜海蛤壳紫菀贝母陈皮 4.忧郁伤神证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剂: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物:甘草准小麦大枣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牡蛎当归 白芍

四季脾脏的养生 含祛湿方法

四季脾脏的养生 六、脾脏保养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起居 1. 注意腹部保暖。兜肚的作用:上护脾,下护胞宫,中护肚脐。 2. 避免久住湿地。脾怕湿。 3. 坚强肌肉锻炼,减少脂肪量。有氧和无养相结合,减肥和塑形相结合。肌肉锻炼起来,整个能量代谢就流畅很多,它会消耗的干干净净。 4. 避免久坐。姿势不端正,伤肌肉,脾主肌肉,所以久坐也伤脾。 5. 不要伤肝。伤肝变伤脾。归脾丸——针对脾虚,气血不足。治疗过度思虑,劳伤心脾。症状:无食欲、面黄、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涣散、腹泻。 (2)饮食 1. 不要暴饮暴食,三餐按时,早餐一定要吃。 2. 不吃太热太冻食物。过热坏食道,过冻伤脾脏。“热无灼唇,凉无冰齿”。 3. 科学进补。进补要问脾。要补可以,但先要问问脾同不同意,能不能受得了。如果没有消化不良,舌苔老是干干净净,大便老是畅畅通通,那就没问题。1、最好的载体——粥。 2. 最认可的烹调状态——炖、蒸、熬、慢火焖,煲。3、最讨厌的烹调状态——煎、烤、炸、烧、膨。 4. 减少盐的摄入和少吃酸性的食物。 (3)药物 1、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2、香砂养胃丸和陈夏二君丸。 3、去脾湿化痰的“二陈汤”——陈皮,陈半夏。 4、补脾胃的食物。山药、薏米、陈皮、南瓜、莲子、猪肚。 5、去脾湿的食物。赤小豆、鲫鱼、薏仁、白萝卜。 6、少用清热解毒、抗生素、滋补阴柔的药物。

(4)经络 足三里、神阙(中焦——治疗消化道病)、摩腹、腹式呼吸(一可增加阳气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除。二还能附带肠胃按摩)。 5)去脾湿的食物 温性食物:南瓜、大葱、洋葱、大蒜、韭菜、胡罗卜、生姜、柑桔、橙、莲子、沙糖、大枣、葡萄、胡桃仁、乌梅、花茶、乌龙茶、牛肉、鸡肉、鸭肉、鹅肉、虾、鲫鱼、鳝鱼和鲢鱼等。薏米和红豆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建议每天用薏米和红豆煮水,得到的水可当水饮用,剩下的薏米和红豆可当饭吃掉,平时多吃山药,也可用水泡点黄芪片喝。平时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多进行运动和锻炼。 1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 2、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肠胃溃疡患者容易复发,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你,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3、立秋后最好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消化道不适的人在秋季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一、山药薏米芡实粥。 山药性甘平,气阴两补,是培补中最平和之品,可健脾补虚,滋阴利湿,建议选择新鲜的山药,如果到药房买,建议用干燥后的生山药为佳。 薏米,主要的功效在于健脾祛湿,补肺化痰,和山药同用,相得益彰。 芡实,和莲子差不多,同属莲花科,味甘、涩,都有健脾止泻作用,因其甘能补脾。但芡实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它可以止腰膝疼痛,令耳目聪明,久食延龄益寿,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是健脾补肾的绝佳首选。 这三种食材可以说是同气相求的好兄弟,都有健脾益胃之神效,但同时又各有侧重。有不方便做在家熬制的朋友可以将三种打成粉(超市既有),平时煮粥加几颗红枣即可。注:胃寒可去掉薏米;胃热可去芡实换白扁豆,或偶尔换绿豆薏米粥,最祛湿热,对肝旺脾虚,舌苔黄腻的人最为对症。另每日空腹多吃些小枣,补血健脾,又益气通便,打造补血力强,小枣活血力强,夏天酷热以小枣为佳。当然山药也可以单独来吃,比如蓝莓山药,蒸山药,煲汤等。如有人喝了此款粥感觉腹胀,此时喝一碗白萝卜汤,胃寒中的可再加上点胡椒粉,过一会就会舒服多了,几日之后就没有没有腹胀难以消化之感。

从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

关键词交感神经型颈椎病xx临床观察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相对少见的一型,但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增加,生活节奏加快,电脑、电视及汽车等普及,发病率也明显升高,已达到7%~10%,并趋向年轻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其中许多临床表现与中医“郁证”表现相似,笔者以“郁证”论治交感神经型颈椎病45例,结果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为 2005年5月至 2008年7月门诊患者,男18例,女27例,年龄22~53岁,平均 36.5岁,病程 0.1~ 3.0年,平均13个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中的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眼科等疾病。 2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中医郁证分型特点进行如下分型和论治,同时配合常规治疗,如颈椎牵引、推拿、针灸或热敷等外治及心理疏导方法。①肝气郁结: 颈肩酸胀疼痛,伴见精神不振、抑郁不乐、善太息、胸满胁痛、不思饮食、脘痞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治拟疏肝理气解郁,方药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 柴胡、川芎各10g,陈皮、香附、枳壳、炙甘草各6g,葛根30g,芍药 20g,细辛3g。②痰湿郁滞:

颈肩重坠、酸痛,伴有胸闷气促、起卧倦怠、咽中不适、恶心欲吐、眩晕、首如裹、少食多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治拟除湿化痰行气解郁,方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生姜6g,细辛、橘红各 3g,葛根30g。③气郁化火: 颈肩胀痛,伴有头痛、视物模糊、眼球胀痛、口苦口干、胸闷、烦躁、易怒、神志亢奋、失眠、胃嘈杂似饥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拟清肝泄火解郁,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处方: 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大枣各10g,炙甘草、薄荷、生姜各6g,葛根30g,芍药20g。④忧郁伤神: 颈肩局部隐痛,常伴情绪低落、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哈欠连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此型更年期女性多见。治拟养心安神,方药用甘麦大枣加味,处方: 小麦、大枣、芍药各20g,葛根30g,细辛3g,川芎10g,炙甘草6g。⑤心脾两虚兼肝郁: 颈肩隐痛不适,伴有多思善虑、心悸胆怯、健忘失眠、面色欠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拟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黄芪、葛根各30g,白术、茯神、酸枣仁、党参、川芎、当归、远志、大枣各10g,木香、炙甘草、生姜各6g,龙眼肉、芍药各20g。⑥阴虚火旺兼肝郁: 颈肩拘紧疼痛不适,伴头晕、耳鸣耳聋、胸闷、心悸、心烦易怒、失眠、盗汗等症状,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而数。治拟滋阴清热、镇心安神,方药用滋水清肝饮加减,处方: 生地、白芍各20g,山茱萸、山药、川芎、丹皮、泽泻、柴胡、酸枣仁、栀子、茯苓、归身各10g,葛根30g。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抑郁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丁元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古代没有抑郁症之名,但从历代文献中可以见到许多与本病临床表现近似的描述,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种疾病及其证候与抑郁症有诸多相似之处,故相关内容散见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癫证等病证的记载之中。当代医家则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实践。 一、当代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 (一)疏肝解郁法气郁为诸郁之始,治郁先治气,调气先疏肝。多数学者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以疏肝理气解郁为基本方法,从肝论治抑郁症,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二)理气化痰开郁法用于痰浊郁闭,清窍蒙蔽之老年人抑郁症。涤痰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涤痰开窍;常用方剂如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痰热证用温胆汤。 (三)补肾疏肝法乙癸同源,肝肾互生。肾虚肝郁证,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解郁,以标本兼治,常用方剂如滋水清肝饮。 (四)宣阳开郁法阳气不达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指出对抑郁症的治疗当以调和营卫、宣阳开郁为基本方法,同时配伍和营、调神之法,使营卫调和、阳气宣达从而诸证或可愈。治疗抑郁症应重视温通阳气和温补阳气,肝脾之阳气虚弱,其功能渐衰,因阳气虚衰,肝用不强,气不摄血,肝血失调,肝阳虚弱,肝气的激发动力不足,疏泄无力,不能条达气机,抑郁诸症势必加重,此时非温通、温补不能宣达。 (五)调气和中法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失调,升降失司,运化无力,从而产生气郁、痰阻等病理因素以及气血不足的病机变化;此外,土壅木郁,肝气不舒,治疗应当调气和中,畅利中焦气机,振奋阳气,用《温病条辨》桂枝半夏汤加减。 (六)利肺治肝法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秋季是抑郁症好发或加重的时间。肺合皮毛,肝主疏泄,五脏以肺应秋,肺属金,金能制木,有学者介绍临床用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的麻黄汤加减调治肝气郁结所致抑郁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指出解表宽中法适用于由外邪而致的气机郁闭,情志郁结病。 简而言之,当代医家大多将抑郁症等同于郁证,因而,将抑郁症的基本病机归于肝气郁结,进而可以发生肝气乘脾、肝损及肾,气滞痰凝、血瘀,因实致虚等病机变化;治疗则以疏肝解郁为中心。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四逆散、小柴胡汤以及甘麦大枣汤等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常用方剂。 二、关于抑郁症的治疗 (一)宣阳开郁是抑郁症证治关键“阳郁神颓”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神形兼病,神病为主,是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抑郁症临床表现虽然复杂,不出神形兼病之范围,并且主要表现为功能活动呈现出抑制性的变化,其中神机颓废是其特征性的改变。而阳气郁痹,生发异常是抑郁症之病机核心。阳气郁痹,则生发之机抑遏,表现为功能活动减弱。功能活动减弱的特征是昼不能精,且至夜则不能寐。进而提出畅达阳气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方法,通过畅达阳气以求达到舒畅气机,鼓舞脏腑气化,振奋神机,宁神定志之目的。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血脉,藏神明,又为人身精神心理活动之总司。因此,通阳可以治心,治心可以调神。 (二)抑郁症证治以《内经》阳气理论为指导,应用经方治疗抑郁症。在《内经》阳气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抑郁症发病原理,创立宣阳开郁,振奋神机之证治大法,形成抑郁症证治的基本思路。 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低落,胸胁胀痛,痛无定处,纳呆少寐,脘闷嗳气,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痰饮与湿痰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所以好多健脾的药物本身有利湿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等. 脾虚寒湿为阴病治法相对较易,一般健脾,燥湿,散寒。 脾虚湿热多为脾湿胃热属脾胃不合,脾胃共同完成饮食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升清不足胃腐熟太过常见症状,除上边症状外还可有,浮肿、出血、面红身热、口干、口苦、口臭、喜欢冷饮食、心烦、小便少而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如果兼寒湿困脾,则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如果兼湿热蕴脾,则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型:

脾胃湿寒

脾湿寒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脾湿的症状有哪些呢?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脾湿寒——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脾湿寒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脾湿的症状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参苓白术散 可用大枣,仁米,茯苓加大米熬粥吃的. 平时您要多吃些薏米,山药,白术,茯苓,党参,莲子肉,白扁豆。补益脾气,利水渗湿。 像你这个情况,我认为可以服用补中益气丸。这是一个中成药,对你的症状比较适宜。另外,我在临床上帮类似患者足三里注射黄芪注射液治疗效果很不错,要比口服药物好,你可以到当地的针灸科去咨询一下

香薷饮:香薷10克,厚朴和白扁豆各5克。将香薷、厚朴剪碎,白扁豆炒黄捣碎,放到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1小时,每天可以当茶喝。喝的时候里面也可以加些白糖。 香薷味辛微温,有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的功效;紫苏叶能发散风寒、行气和中化湿;厚朴行气除满,内化湿滞;白扁豆健脾和中,祛湿。合而用之,可解表清暑,健脾利湿。对于无汗、胸闷和舌苔白腻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且尤其对于风寒感冒效果显著。 薏米红豆粥: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 薏米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里面还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但是切记不要加大米,由于大米长在水里,有湿气。 泥鳅炖豆腐:先把泥鳅去鳃及内脏,洗净;豆腐切成小块。然后,先将泥鳅入锅,加盐、清水适量,大火炖到五成熟,加豆腐,再炖至泥鳅熟烂即可。 由于泥鳅具有补中气、祛湿邪、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中医上一直用其作为去湿寒的重要食材。 不过,吃泥鳅也有个讲究,那就是泥鳅不宜与狗血、螃蟹、毛蟹等同吃,它们是相克的,一起吃可能会引起中毒。 健康小贴士: 体寒且体内湿气较重的MM,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长时间住在潮湿的地方。而且,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的流通。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多吃健脾胃、去湿食物,适当温补,让湿气随大小便外排。 脾胃湿寒是可以游泳的,但是要注意在游泳的时候不要喝进泳池里的水,也不要游的时间过长。另外,虽然现在是暑天,但也千万不要贪图凉快。平时不要过量喝凉开水、吃冰镇的饮料和西瓜、凉拌菜等寒凉的食品。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水寒土湿木郁-医圣张仲景

浅谈水寒土湿木郁的证治法 四川肖地文 摘要:水寒土湿木郁:水指肾水。土指脾胃。木指肝。意思是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命门火衰,肾水寒冷,不能生发阳热之气。(此水寒意也);因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至脾阳衰败,运化失司,土为湿困,(此土湿意也);又因肾阳不足,肝阳虚弱,木气升发不能,木郁而寒,肝寒木郁,升发不能,“肝气最恶者郁也,(此木郁意也)。笔者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出发,运用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扶阳思想之《万病一气说》,结合火神派名家吴荣祖教授经常采用的“温水燥土达木法",在临床应用的部分案例进行探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加之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望各位老师指导斧正。 关键词:水寒土湿木郁整体观扶阳思想温水燥土达木 1.中医整体观:心肾、脾胃与肝的生理关系和病理机制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间相生相克维系着正常的功能活动。就本生肝、脾、肾三阴脏而言,其生理功能上,相互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病理影响也十分广泛。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其主导作用的是心与肾。 按心即君火也,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离卦二阳爻是也);肾即真火也,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为体(坎卦一阳爻也)。二火虽分,其实一气(离卦二阳爻,坎卦一阳爻,合之而成乾。人活一口气,即此乾元之气也,因乾分一气,落于坤宫,遂变出后天世界此君相二火之由来)。诚阴阳之主宰也。如上之君火弱,既不能统上身之关窍精血,则清涕、口沫、目泪、漏睛、鼻齿出血,诸症作矣。如下之相火弱,即不能统下身之关窍精血,则遗尿、滑精、女子带下,二便不禁,诸症作矣。故二火不可分,而二火亦不胜合,所以一往一来,化生中气(二火皆能生土,上者生凡土,即胃,下者生真土,即脾。二火化生中土,先后互相赖焉),故(经云:“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因此“少阴君火,位居於上,而源于坎中之阳”(吴佩衡《医药简述》)。君火煊耀,命门真火潜伏於肾水之中,使肾水暖。坎中之阳,命门真火乃生命之根,潜藏暖水。坎水上生,上济于心,使心脏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是“人身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吴佩衡《医药简述》),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在此“原动力”的推动下,已土升、戊土降,中土如轴运转,完成受纳、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使生命活动有了物质基础,故称之为"先天之本" 阴阳交泰,中轴运转,四象如轮,肝气得之左升而条达,肺金得之右降而清肃。如此轴轮旋转不息,即是生命活动的园运动。 肝为牡脏,体阴而用阳,温升疏达,灌濡五脏,充养筋脉,清。张隐庵《伤寒论集注》云:厥阴为阴中之少阳”。清。黄元御《四圣心源》云:“。。。。。。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会畅,故温暖而生乙木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从五行生态看,木生于水而长於土。从人体三阴脏的生理特点来说,由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感冒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 散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 三子养亲汤 内伤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 加减泻白散合 黛蛤散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发作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小青龙汤加石 膏汤 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缓解肺肾两虚补肺益肾 生麦地黄汤合 金水六君煎 喘证风寒壅肺宣肺散寒 麻黄汤合华盖 散 实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二陈汤合三子 养亲汤 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 汤 虚肾虚不纳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 参蛤散 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 锡丹 肺胀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 汤 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 肺痨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 散 气虚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or参苓白术散阴阳虚损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胸痹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 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 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 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 心悸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or朱砂安神 丸 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宁心安神 苓桂术甘汤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_师林

胰岛素抵抗(IR )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1]。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者日益增多,而降糖西药的使用,则使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越来越不典型,甚至无证可辨,传统中医糖尿病阴虚燥热理论已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目前糖尿病治法研究多集中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从脾虚痰湿角度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从脾虚痰湿角度探索2型糖尿病IR 的研究思路。 1脾虚痰湿论治2型糖尿病IR 的理论基础 中医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名。根据糖尿病IR 的临床表现,可将2型糖尿病IR 归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对消渴的论述颇多。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分为“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消中”即后人所称中消,其与“脾瘅”属同一类。“脾瘅”出自《素问·奇病论》“有病口干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被后人称作“脾消”[2]。关于消渴产生的原因,《景岳全书》说: “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 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饮食不节可致消渴。从消渴产生的病机来看,虽然消渴与五脏虚损皆有关系,但脾虚在消渴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灵枢· 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赵献可《医贯· 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另外,肥胖之人更易罹患消渴。肥人多痰湿,脾胃虚衰,痰湿内生,故痰湿也是消渴产生的重要因素。如《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可知,消渴可涉及肺、胃、肾,但与中焦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张锡钝所言:“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也”。 尽管阴虚燥热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从糖尿病中医证候统计的结果来看,糖尿病患者中以脾肺气虚型为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型、胃燥阴伤型[3]。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更以脾虚痰湿型居多。如唐咸玉等[4]对 2005~2013年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脾虚痰湿型占30%,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各占5.7%和4.3%。另外,南方潮湿环境也对糖 尿病中医证型产生影响,致使脾虚痰湿证型患者明显增加。如李伟华认为[5],广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虚湿盛症状,同时伴有阴虚内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 师林1, 柯斌2, 罗晓莉 3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 510282;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80; 3.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脾虚痰湿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脾虚痰湿论治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渊源和现代医学研究依据,符合中医传统“消渴”理论和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的认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应从脾虚痰湿证实质入手,选择能够揭示脾虚致消的现代指标,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采用以方测证进行动态研究。从脾虚痰湿角度入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对丰富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推动中医证候客观化,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痰湿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15)02-0336-03 D OI :10.13359/j.cnki.gzxbtcm.2015.02.033 收稿日期:2014-10-13 作者简介:师林(1983-),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E-mail :shilin293@qq.com 通讯作者:柯斌(1983-),男,主治医师;E-mail :jackhorn@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02877) ·理论与思路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3月第32卷第2期March 2015,Vol.32,No.2 336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代谢综合征(metabolism syndrome)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 由葡萄糖、脂类等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组病症, 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血脂异常、高黏血症、高凝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脂肪肝、微量蛋白尿等, 涉及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多种疾病,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代谢综合征为本虚标实之证, 从致病病因 上多有“七情内伤, 饮食劳倦”、治疗须“治病求本”。近年笔者依照中医理论对其病机和治疗进 行了有益的探讨, 并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得到一些启示, 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 1.1各医家认识李东晓[1]认为痰浊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方永奇等[2]认为痰浊引起神经 内分泌异常, 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 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翁维良[3]认 为瘀血居多,糖尿病人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胰岛素抵抗应该以活血化瘀论治。 1.2 笔者认识代谢综合征是痰浊、瘀血为标, 病本在脾。脾虚是为其根本。 1.2.1 饮食不节, 运动不足膏粱厚味, 运动量少, 身体阴盛阳虚, 湿邪内郁, 中国人过去以五谷杂 粮为食, 现在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垃圾食品长期摄入, 脾胃受损, 脾失运化, 水湿聚而为痰, 痰性黏滞, 阻络成瘀。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素问·奇病》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其为 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之病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正如清代医家张睿在《医学阶梯》中所讲的“富贵之人养尊处优,宜静而恶动,经风则寒,经 日则热,又好啖炙煿, 爱贪酒色,以致脏腑日伤,精神日耗,病往往乘虚而入,虽属外因, 乃由内损。 是以贵家多病内伤,参、苓之品有所不免”。 1.2.2 脾为生痰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可见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劳役过 度等,导致脾胃受伤, 脾虚则聚湿为痰、从而为瘀、化热,所以,脾胃气虚也就成了此类疾患的基 本的病理了。 1.3 中西医诊断、定义及治疗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了统一定义,其中,中心性肥胖是必备条件:从中医学角度讲,“肥人多痰湿”,并且现代研究也证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升高是“痰浊”特有的生化指标和物质基础, 因此痰湿是肥 胖的重要病理基础。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多为隐性起病, 无自觉症状,常依据实验室或一系列 客观指标进行诊断。现代医学中常提示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脂肪的堆积、血管壁内膜的改变、内脏细小血管的瘀阻或不全变性、末梢循环差等与血瘀有关。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 病机, 久病气虚既可聚饮生痰,又可聚血成瘀,使痰与瘀相兼为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 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 相当于中医的“痰浊”、“血瘀”。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为痰、为瘀,现代中医中药治疗, 多以治标为主,所以对活血化 瘀中药研究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笔者认为治标固然应不忘治本,《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 理脾胃,非其治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血论》曰:“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擅 长活血化瘀的大家王清任,深谙此道,有人对其《医林改错》所载33方87味药进行初步统计, 发现全书列举气虚证60多种,用黄芪的处方11首。另外,代谢综合征多为中老年发病,近代名 医颜芝磬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人身气血,皆赖胃中水谷生化而来,胃气有权,则脏虚可恢复,高年脾胃衰弱,久病元气受伤, 均足导致运化无力,药饵进口不能传送,无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衣以饮食及轻剂调养,务求其胃强能食,使中气能运,切勿过饥过饱, 庶可祛病延年。” 2 典型病案

教你健脾化湿的好方法

芳香化湿药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浊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 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苍术 【来源】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别名】茅术、南苍术、穹窿术。亦名赤术、山精、仙术、马蓟、青术、仙术、枪头菜、山蓟根、大齐齐茅。 【处方用名】制苍术、炒苍术、生苍术、苍术、茅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克;熬膏或入丸、散。 【产地采收】主产江苏、湖北、河南、安徽。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 【炮制研究】生苍术温燥而辛烈,化湿和胃之力强,而且能走表去风湿。用于风湿痹痛,感冒夹湿,湿温发热,脚膝疼痛。麸炒后缓和燥性,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燥湿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青盲雀目。炒焦后辛燥之性大减,用于固肠止泻。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雀目夜盲。(1)燥湿健脾:用于湿浊困脾之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水肿等症,常配陈皮、厚朴、甘草。(2)祛风湿:辛能发汗,苦能燥湿,用于风湿性关节肿痛,常配防己,治下焦湿热,常配黄柏、牛膝。 因性温而燥,易耗伤津液,阴虚有热者不宜用;辛温能发汗,气虚多汗者忌服。 【现代研究】苍术含挥发油、维生素A和D、维生素B等,药理研究显示,对夜盲症、软骨病、皮肤角化症等都有治疗作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临床上也用于治疗糖尿病。苍术、艾叶烟熏消毒(6立方米实验室各用4两,烟熏2小时)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枯草及绿脓杆菌有显著的灭菌效果,与福尔马林相似;而优于紫外线及乳酸的消毒。 【常用单方】【方一】 苍术适量 【用法】水煎,取浓汁熬膏。 【功能主治】化湿止痛。主治湿气身痛。 【来源】《简便单方》【方二】 大苍术一枚 【用法】,切作两片,于中穴一孔,入盐实之,湿纸裹,烧存性,取出研细,以此揩之,去风涎即愈,以盐汤漱口。 【功能主治】祛风消肿。主治牙床风肿。 【来源】《普济方》苍术散【方三】 茅苍术20克 【用法】泡茶饮服,每日一剂。 【功能主治】芳香醒脾,升清除湿。主治胃下垂属湿阻中焦者,症见食后腹胀加剧,平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作者:————————————————————————————————日期:

脾胃辩证 【要点精讲】 (一)脾胃概述 1脾 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 脾主统血 ②病理状态运化 功能 减弱 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 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 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 脾不统血:出血 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 脾气虚 脾虚气陷 脾不统血 脾阳虚 实证:寒湿,湿热 2 胃 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 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 证型分析 一脾病辨证 1虚证 ①脾气虚证

●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病因病机: 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 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 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 ●临床表现: 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 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 C气虚:形瘦倦怠 ●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 ②脾虚气陷证 ●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 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 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 ●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 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 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 ●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③脾不统血证

论中医郁证理论-方跃坤,李悦伟,董玉山,等

166 第16卷 第6期 2014?年?6?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6 No. 6 Jun .,2014 郁证不是单一的一种或是一类疾病,而是在疾 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脏腑气血紊乱、抑遏不出的症状。广义上,郁证泛指由外感六淫、七情内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脏腑气机不和,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之证。狭义上,仅指因情志因素而导致的气机阻滞,情志失常。本文总结各医家对郁证的认识,进一步对其病理基础、病机特点、转归及治法进行分析综述。 1 郁证的理论基础 言郁同“鬱”,本义为“香气浓烈”“繁茂”之意,在此引申为“忧愁”。而观其郁字,有积滞、蕴结不得透发之义。其滞而不能发越之态,其象应在人体,表现出脏腑瘀滞、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或是情志所伤,皆可用“郁证”概括。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属五气之郁,表明了天地五气运化失常,生长化收藏不行其令,而发作逆乱。郁之太过或不及,“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素问·血气形志》中也谈及了情志抑郁对疾病的影响,“形乐志苦,病生于脉……形乐志乐,病生于肉……形苦志乐,病生于筋……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 此后一些医家在继承《内经》郁证理论的基础上,将郁证归纳为脏腑气机阻滞,引起气血不和,而 致痰、湿、气、火、食等郁结于体内而产生的病证。汉 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证候;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综合七情六淫等内外病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气、 血、火、食、湿、痰”致郁的六郁之说[1] ;张景岳扩充了郁证的范围,把郁证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两大类,提出了:凡气血一有不调而致病者,皆 得谓之郁证[2] 。北宋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阐述了“郁不离乎七情”的观点;后清代《张氏医通》卷三言: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先受病。 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对郁证的理论研究,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外生诸邪,如外感六淫,寒热交替的变化,引起内外失和而积聚于体内;或是厚食肥甘,当化不化,停滞不通,久而成火、痰、湿等,则生郁证。 二是以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指出人体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痰、湿等滞留于体内是郁结的根本所在。 三是认为情志抑郁是郁证主要的致病因素。正如宋陈无择言:“七情,人之常情。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现于肢体,为内所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提及:“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性易情”。[3] 但无论是情志之郁,还是因脏腑内伤,致气血 论中医郁证理论 方跃坤,李悦伟,董玉山,曹颖,徐丁洁 (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 郁证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之郁是指人体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等内外因素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常、抑遏不得发越的证候。狭义之郁是指因情志抑郁所致气机升降失司。该文基于《内经》和朱丹溪等医家对郁证的认识基础上,整理概括了郁证的理论基础、病机特点、转归和治法大要。 关键词:郁证;理论研究;学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R25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6- 0166- 03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35757199)作者简介:方跃坤(1991-),男,浙江温州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中医学。通讯作者:徐丁洁(1984-),女,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证候基础。 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of Depression FANG Yuekun,LI Yuewei,DONG Yushan,CAO Ying,XU Dingji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Hebei United University,Tangshan 063000,Hebei,China)Abstract:Depression syndrome has narrow and broad senses. Broad sense of depression syndrome refers to the syndrome of human body with suppression containment of organs' dysfunction and systems' disorders caus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exogenous six evils,emotional injuries. Narrow sense of depression syndrome refers to air-lift company syndrome by emotional depressi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listed and summarized the theoretical basi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esis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 of depression syndrome based on understandings of Neijing ,ZHU Danxi and other physicians of depression syndrome. Key words:depression syndrome;theoretical study;academic research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6.06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