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城市政府主要有市长暨议会制

美国城市政府主要有市长暨议会制

美国城市政府主要有市长暨议会制
美国城市政府主要有市长暨议会制

美国城市政府主要有市长暨议会制、城市经理制、城市委员会制等三种形式。它们的发展经历了长期反复的探索和实践,反映了市场经济需要,贴近市民利益,机制灵活,带有很强的实用色彩。其发展进程有很多可资总结与借鉴的经验教训。本文拟对美国市政体制的确立和演进情况进行梳理,之后着重分析其内在运行机制,以推动和深化我们对美国地方政府体制与管理的研究,进而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客观而准确的借鉴。

一、三大市政体制的构成与发展情况

美国三大市政体制的基本情况如下:

市长暨议会制(Mayor - Council Plan):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与联邦政府体制结构较为相近。市议会负责批准预算、通过立法决议、监督政府运作等。市议会的议员一般为11—13名,均经选举产生。市长为行政主管,负责管理城市日常事务,经民选产生。根据市长权限的大小,又可以分为强市长(strong- mayor-council plan)和弱市长(weak- mayor-council plan)两种类型。在“强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下,市长拥有行政全权,可以聘任、罢免市行政部门主管,提出并执行市政预算,否决议会法案等,市议会处于次要地位。在“弱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下,议会同时掌握立法和部分行政权力,不仅控制预算权,而且可以直接任命一些市政部门的主管,市长的罢免权也受到很大限制。20世纪30年代在“强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中又衍生出兼设CAO的市长暨议会制。

城市(议会)经理制(City/Council-Manager Plan):与大企业管理体制——董事会经理制类似。市议会相当于企业的董事会,由民选产生,负责立法、批准预算和重大问题的决策,负责聘任城市经理并视政绩决定城市经理任期。市议会通常由5—9人组成,其议员多采取无党派普选的方式产生。城市行政部门主管是城市经理,管理城市的日常行政事务,负责编制预算,指导各政府部门工作,处理人事任免等相关工作。城市经理由市议会根据其教育背景、从业经历、管理能力等素质聘任,对市议会负责。作为行政管理专家的城市经理相当于企业的总经理,其名称也假企业总经理的称谓,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经理(city manager)。有些城市经理制政府也设有市长,从议会成员中选出或由民选产生,多半为城市的礼仪代表。有的部分参与市议会工作,但没有超出其他议员的权力,也无权否决议会法案,委员会制(Commission Plan):立法与行政合一,统一集中在经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委员会委员既担负立法职能,又兼任市政府各部门的主管。委员会通常有3至5名成员,后来有的城市增加到7名。市长通常从委员中产生,大部分职责都是礼仪性的,并没有超出其他委员的权力。

此外,还有镇民会议(Town Meeting)和镇民代表会议(Rep. Town Meeting)两种形式,但仅限于新英格兰地区部分中小城市,不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因此,全国性市政体制,主要有上述三种。

美国三大市政体制自确立至今,发展情况有所不同。城市委员会制逐步衰落,城市经理制则长足发展,“强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取代“弱市长型”成为市长暨议会制的主要形式,并在其基础上演化出了市长暨议会制的亚型——CAO制。目前,美国城市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市政体制,由所在州颁发城市章程(city charter)授权建立。一般说来,25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多采用市长暨议会制;25万以下的中小城市以城市经理制为主;委员会制主要在少数小城市和县政府。就绝对数量而言,采用城市经理制的有3 453个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9%,居第一位;其次是市长暨议会制,有3 089个城市,占44%;最后是委员会制,有145个城市,仅占城市总数的2%。[1]

二、三大市政体制得以确立的成因

在这三种市政体制中,市长暨议会制最先产生,后来在进步运动推动下渐趋完善;城市委员会制和城市经理制则是在进步运动期间产生的全新体制。促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市长暨议会制的形成可远溯到殖民地时期。当时一般是由总督代表英国皇室或由殖民地领主授予城市特许状,规定市政体制和城市政府的权限,据此所设立的一院制议会,往往集立法、行政、司法于一体,市长、议员和其他主要官员都属议会成员。美国独立后,形成二元制的联邦制政府,各州的权力很大。由于在美国联邦宪法中对于如何设置地方政府未置一词,地方政府的设立的权力就自然而然地归于各州政府名下。各州的具体设置方式五花八门,但基本沿袭殖民时期的做法,立法机构拥有很大权力。进入19世纪以后,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市政服务需求增加,城市行政部门权限有所增强,行政权逐渐从立法机构剥离出来,但受各种政治势力的干扰,这个过程比较缓慢而艰难。这样,到19世纪末以前,美国城市所普遍实行的市政体制大体上可视为松散的市长暨议会制,即后来通称的“弱市长型”市长暨议会制。市政权力偏重于市议会,甚至州议会也往往通过立法的形式干预市政。所以一直到19世纪末,美国市政体制还没有走上正规。这种先天不足的某种体制性缺陷,在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经济起飞、经济机会众多而社会各界无暇顾及市政权力归属时,造成某种权力“真空”,使一些职业政客“城市老板”(City Boss)乘虚而入。这些职业政客利用帮派势力,通过表面上的合法的手段,拉拢移民的选票,通过市议会选举入主市政厅,构成后来改革派称谓的“无形政府”时期。[2]在“城市老板”的控制下,19世纪下半期出现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市政腐败,这是引发进步运动的导火索之一。

至于如何改革市政府,当时有很好的先例可循。这就是当时在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崭露头角的大企业。大企业的决胜秘诀之一就是企业管理科学化,进而顺其自然地成为城市政府所应效仿的对象。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出版大量论著,探讨与宣扬企业化和科学管理思想。而且,地方政府早期毕竟拥有殖民地时期与英国殖民当局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经历,同时美国革命后在二元制联邦制政府结构下又享有灵活发展的空间,无形中孕育了较强烈的地方自治传统。这样就使后来的市政体制改革有了较充足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因此,改革虽步履维艰,但最终仍获得成功,不仅对城市老板体制造成根本性的冲击,而且构建出全新的市政体制,成为美国进步运动的一大亮点,在美国市政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上述这些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在进步运动所提出的地方政府改革纲领都有鲜明的反映,并在后来的三大市政体制中得到程度不同的体现。[3]主要表现在:

第一,主张城市自治,以排除州立法机构对市政的干预。据此,很多州都制定了城市自治宪章。

第二,增加城市行政部门,尤其是市长的权限,以遏制城市老板通过市议会干预市政。这一点,后来在“强市长”制中有充分体现。

第三,实行短票选举和超党派普选,并与州的选举分别进行,以杜绝城市老板通过党派操纵选举和以分赃制、恩赐官职等手段安插其党羽,尽量减少城市政府的政治色彩。

第四,起用专门人才治理城市,按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市政管理,并实行考绩制。这一点在城市经理制政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通过改革,市长暨议会制开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体制性缺陷有了明显的改观,形成以“强市长”为主的市长暨议会制。与此同时,两种全新的市政体制城市委员会制和城市经理制也应运而生,一度出现三大市政体制并立的格局。这样,把美国市政体制确立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地方自治传统、二元化联邦体制下各州相对灵活的政策、立法和行政的分权实践为三大市政体制的形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世纪后期大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又为其提供了可资效仿的先例;轰轰烈烈遍及全国的进步运动形成的全面改革的大好形势,则提

供了一个契机,催生出新的政府体制。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三、三大市政体制的调整与内在运行机制

三大市政体制形成后,只是经历一些局部调整,基本结构再没有大的变化,其中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调整是CAO制的出现。

这次重大调整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在旧金山城市出现一场城市章程改革运动,一些人支持继续实行市长暨议会制,另一些人则主张改为城市经理制,最后,该市于1932年设立了CAO办公室作为妥协,由此开创了CAO制的先河。所谓CAO,就是为减轻市长的工作压力,由市长任命一名行政官负责处理城市的日常烦琐的行政事务,这种行政官员地位仅次于市长,因此被称为行政次长(Chief Administrative Officer,简称CAO)。凡拥有行政次长的市长暨议会制全称为“兼设CAO的市长暨议会制”(Strong-Mayor-Council Plan with CAO),但一般为表述方便起见,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仍通称其为市长暨议会制。

“二战”后,CAO制逐渐被更多的城市采用。根据70年代相关统计,30%采用市长暨议会制的城市设有CAO的职位。后来,西部和南部新兴地区以及大都市区的郊区也纷纷采用CAO制,与城市经理制政府的分布相同。1999年,根据J.H.斯瓦拉的统计,全国5万人口以上的实施市长暨议会制的城市中有39%拥有CAO。[4]甚至在很多县政府,也设有CAO。[5]从此,美国市政体制更趋完善。

设立CAO的原因不难理解,如前所述,设立市长暨议会制的往往是大城市。大城市事务错综复杂,集政治、管理职能于一身的市长往往疲于应付,很难找到既是市政管理的专家、又擅长处理政治问题的市长。即使有人同时具备了这两种素质,也可能不情愿竞选和出任市长。更重要的是,市长是选举(elected)产生的城市行政首脑,既要管理城市日常琐屑的事务,又要兼顾市内各选区各层次选民的利益,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通过任命方式(appointed)产生一个超脱于选民与党派利益之上的专业人士辅助其处理城市日常琐碎的事务实有必要。

CAO职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市长认可下聘任除市政各职能部门主管以外的其他各级市政官员;第二,协调并监督市政府各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市政预算并监督预算的执行;第三,向市长提供有关市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技术性的咨询,其权限低于城市经理制中的市经理。这种CAO只对市长而不对市议会负责,类似于城市经理。在法律程序上,多数城市是通过城市宪章设立CAO,也有城市通过法令和州条例设立CAO职位。CAO的头衔直至目前尚未统一,或称管理总监,或称行政总长。

很显然,CAO制实际上是城市经理制的衍生形式。尽管CAO不像城市经理一样拥有行政全权,但在大多数城市,CAO在任命官员、预算等方面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正如城市经理的地位随议会成员变化而变化一样,CAO的地位也随着市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些学者指出,市长与CAO之间比城市经理与市议会之间能够形成更为紧密的工作关系。[6]在这种体制下,CAO完全对市长负责。不管是城市经理还是CAO的设立,都说明了专业化管理和专业人才在市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符合市政管理逻辑发展的必然选择。

同样有意义的是,这种效仿并不仅仅是单向的,实施CAO的市长暨议会制和城市经理制,近年来出现明显的交叉融合甚至趋同趋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市长暨议会制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城市经理制的某些做法来改善它们的管理能力;而城市经理制则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市长暨议会制的某些做法来改善它们政治责任、领导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例如,随着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为适应城市内部利益多元化的需要,更好地代表选民的利益,拥有12至13名议员的议会在较大的实施城市经理制城市中越来越普遍。相应地,市长的职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有的美国学者认为,由于两者各自采纳了对方的某些主要做法,这些城市构成了美国城市体制中一个新的类型——“兼容性城市”(the adapted city)。[7]在

美国学术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城市经理制和CAO体制孰优孰劣的讨论。到70年代中期,詹姆斯·B.赫甘认为,在成为行政专业人士方面CAO和城市经理是一致的,但CAO 比城市经理更被限制在市长的影响范围之内,而城市经理更接近市议会;CAO比城市经理权限更小。赫甘的结论是,没有充分的资料证实当时正处于上升势头的CAO体制比老式的市长暨议会制或城市经理制更优越。政府体制并不非常重要,更多地应看管理和行政能力。[8]姑且不论其结论合理与否,CAO和城市经理之间的联系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从三大市政体制的基本设置和调整尤其是CAO制的形成中,可以总结出美国市政体制内在运行机制的主要特点。

第一,分权与制衡制在市政体制中的表现。分权与制衡制是美国联邦制中最关键原则之一,素为各界人士推崇,市长暨议会制仿效,但城市委员会制和城市经理制未予采纳,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城市经理制中,所有市政权力统一于市议会,城市经理只是市议会的雇员,由市议会授权管理市政,向市议会负责。这种体制体现了进步运动中一再重申的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城市问题千头万绪,惟有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统一的计划、简洁的行政部门,方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城市经理制将行政权集中在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家之手,将这种主张具体化;另一种主张认为,市政问题错综复杂,涉及不同的阶层和社区方方面面的利益,市政的决策应尽量反映“分散性”的原则,即造成更广泛的民主参与。城市经理制用普选或分区选议员的方法,在市议会中较均匀地分配了市政决策权力,使市民通过选票箱间接地参与了市政决策。这两种似乎是很矛盾的“集中统一”和“草根民主”的思想,在城市经理制中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所以,似无采用分权与制衡制的必要。

当然,实行市长暨议会制的城市多半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老城市,并且一般规模都很大,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在大城市,各种矛盾交织,利益集团林立,事务繁杂,不易处理。立法权与行政权分属市议会和市长,责任和权限界定清楚,可保证城市管理的效率,但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问题。两者虽有分权,但像联邦政府一样,也有强化行政权力的需求。例如,近年来很多市议会议员的数量裁减为7至9名。除了在较大的城市内议员是专职外,大多数议员都是兼职工作,这更使议会在市政机构中的地位有所降低。在市长暨议会制中,市长占据城市事务的主导地位,在掌握着市政大权的同时,还是城市的政治领导者。后来出现的CAO制,保持了市长作为公众领导和政府责任中心的地位,强化了行政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权限,适应了在“强市长”制下加强专业化行政管理的需要,反映了城市行政部门权力日益上升的趋势。

至于城市委员会制未实施分权与制衡制,则利弊兼有。城市委员会制最初形成时,是以应急性措施出现的,并且带有一定防范城市老板僭权性质,因之很有工作效率,一度很受人们欢迎。但后来其弊端慢慢显露出来。例如,在城市委员会制中,尽管权力较为集中且很有效率,但委员会成员具有双重身份,立法、行政权力混杂,实践中往往产生很多弊端。“在五个委员周围往往形成五个互不统属的政府”。[9]尽管也进行很多改革,如设立各行政部门首长辅佐委员进行管理、设立某些预算机构等,但只是枝节性的调整而已,没有根本上的变革。因此采纳此体制的城市数量一直在下滑,目前看已没有扭转颓势的迹象。由于其数量已相当少,仅涵盖145个城市,还不到地方性的市镇会议的一半。甚至其诞生地加尔维斯顿市都放弃了这种体制,转而采用城市经理制。所以,其重要性已大大下降,称其为三大市政体制之一,实际相当勉强,主要是考虑到它是全国性体制之一。

实际上,分权与制衡原则是联邦制度的创立者为控制国家主权、防止产生专制所采取的措施。但城市政府职能主要在行政领域,而非政治领域。联邦一级政府主掌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公共问题,是政治至上的,但地方一级主要负责公共管理,行政至上。因此在市政体制中遵循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既非必要,又会造成立法机关与行政部门的矛盾与摩擦,影响行政的效率,这一点在中小城市尤其如此。政治和行政不可能截然分开。当然,对于这一点是有争

议的,本文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10]

第二,在城市管理领域移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城市经理制中,企业化管理思想得到了几乎是淋漓尽致的体现,而这种做法,又巧妙地处理了立法与行政的关系,使城市经理得以充分施展其才干,应对城市事务管理。其一,在这种体制中,立法权与行政管理权被严格区分开来。市议会主管立法与评聘市经理,不得随便干预行政事务,以便行政部门独立行使职权。城市经理作为行政部门首脑,把“市民的税金视同托拉斯的股金,处处为市民的利益精心谋划和使用”。[11]其二,城市经理由市议会聘任,而不是民选。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民主程序,但另一方面却也能保证城市经理的质量,有利于起用专门人才管理城市,同时不至于被卷入政治纠纷之中,受分散的社区中不同利益集团的掣肘。

也正因为如此,城市经理制形成后,一直呈稳步发展的趋势。“二战”后其增长速度更加加快,是三大市政体制中惟一保持增长并且增长速度很快的市政体制。到目前为止,从数量上看,成为采纳城市最多的市政体制;从城市规模看,以中小城市为主;从地区分布看,主要在西部和南部的新兴城市,其中包括著名的圣迭戈、达拉斯、圣安东尼奥等城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企业界经历了经济转型和与外国企业的激烈竞争,重新确立了美国企业界在很多领域的竞争优势,整个社会再度形成推崇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风气,城市政府当然再次效仿先行一步的企业界,重视和利用市场机制,将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力求使城市政府更加灵活,更富于革新,更具备企业家精神,扭转政府部门无形中养成的惰性和官僚色彩,再次出现向城市管理领域企业化管理现象。这一次重心不在体制,而在程序和机制,用企业化思想克服官僚主义。其主要做法有:在市政预算方面增强使命感,采用“支出控制式预算”;市政服务和市政工程市场化;按业绩进行管理,而不是监督工作过程;注重职员的再培训。尽管政府和企业在性质和服务对象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管理有很多相似性或共性规律,改革在试图寻求两者的最佳契合点,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和效益。

第三,城市行政负责人的专业化走向。在城市经理制形成之初,大多聘任有工程师背景的人士担任城市经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管理事务日益繁杂,为适应市政管理的需要,城市经理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拥有研究生或专业学位的人日益增加,知识结构也趋向合理,一般都受过公共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知识背景涵盖公共财政、政府间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市政规划等各个方面。虽然CAO与城市经理的位置有很大区别,但两者在专业化方面、经历和管理权威性方面差别并不大。CAO职位的设立和不断发展,满足了城市政府对市政管理专业化的客观需要,同时也表明专业化行政管理在城市政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城市的市长开始摆脱以往的“政客”形象,在CAO的协助下,将专业化的价值观念和方法融入政治领导之中。

对城市经理和CAO的专业化过程的推动,有两个专业化团体功不可没。一个是全国市政协会(National Municipal League, 现在的National Civic League,简称NCL);另一个是城市经理协会(The City Managers’ Association)。全国市政协会成立于1894年,并于1900年提出第一个带有行业规范性质的《城市章程范本》(Model City Charter),从此以后制定城市章程范本就成为该组织的一项主要工作,至今已先后修订过8次。其中早在1915年的第一个范本中,就在著名改革家理查德·蔡尔兹的推动下将城市经理制正式列入,使这种体制名噪一时。此后,该章程几经修订,但城市经理制一直作为它所推荐的城市政府形式的首选。到2003年通过的《城市章程范本》第8版,仍是如此。[12]其中1989年和2003年版的《城市章程范本》都反复强调,CAO制必不可少;任命或罢免CAO在市长,市议会不得干预。此外,范本中还反复强调考绩制等方式。[13]

1921年即城市经理制问世不久,就出现第一个全国性的城市经理组织——城市经理协会,旨在“提高城市经理业务水平,改善市政工作效能”,并创办月刊《城市经理简报》。该

组织后来先后更名为“国际城市经理协会”,“国际城市管理协会”,1991年改为“国际城市/县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ICMA)后便基本固定下来,沿袭至今,其会员也遍及世界各地。为统一城市经理的标准,促使市政管理规范化,该协会还于1924年制定了《城市经理专业准则》,并在其后进行了数次修订。其中在1969年的修订中,将城市经理作为行政管理方面一种专门性职业,划入公共管理范畴,并提倡将这种职位应用于县、地区甚至州等行政部门,以期推广城市经理制及其企业式管理方法。同时,“国际城市/县管理协会”还在准则中正式承认CAO的专业管理地位,以推进城市政府内部专业化管理的发展。上面两个团体不仅在专业化方面做出各自突出的贡献,而且还联合起来,于1989年共同推出第7版的《城市章程范本》,有力地带动了市政体制规范性建设和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城市经理制的专业化管理特色对其他政府体制产生了重要的普遍性影响。在县、市、区等各级地方政府都普遍设立了专业化行政管理的职位,行政管理专业化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管理领域的主流。城市经理的专业组织已从最初的城市经理自治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管理的专业研究团体。此外,女性和少数民族越来越多地加入了这一行业,从另一侧面显示了这一职业逐渐走向成熟。城市经理制以其专业化、企业化管理特色还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城市的青睐,加拿大、德国、印度等国家的城市也采纳了城市经理制。可以说,专业化和企业化管理已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

总统制、议会制、内阁制、共和制

民主制、总统制、议会制、内阁制、共和制 1. 民主制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2. 共和制泛指国家元首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定期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 3. 总统制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总统为政府首脑的政权组织形式。 4. 议会制资本主义国家以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对议会负责的政治制度。 5. 内阁制又称“责任内阁制”。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最高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 (1)不同点:第一,元首产生办法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第二,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第三,元首、议会、政府(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总辞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向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只能在总统或政府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提出弹劾。 (2)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第二,两者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总统制与内阁制区别

总统制与内阁制区别 摘要:总统制政府与内阁制政府比较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立法功能和行政功能在制度上相互独立的程度。总统制是种以总统为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总统制政府与内阁制政府比较 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立法功能和行政功能在制度上相互独立的程度。 总统制是一种以总统为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18世纪末始于美国。在总统制下: 1、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权力的相互制衡,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相互独立。 2、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直接任命并领导政府。政府不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而由在大选中获胜的总统组成,它不对议会负责,只对总统负责,并服从总统决策。 3、议会只是最高立法机关,总统的行政权只受议会立法的制约,议会只能对总统提出弹劾,但无权罢免,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和他的部长辞职,也无权解散政府。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也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案可以行使否决权。 4、政府与国会是完全分离的,国会议员不能同时兼任政府职务,政府成员不能出席国会的会议,也不能在国会中提出自己的议案。 5、由于总统所属的政党在议会中可能是少数党,因此,不是以多数党和少数党来区分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哪个党占有总统职位,哪个党就是执政党。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半总统制共和政体,它在政府制度上既具有总统制特点,又具有内阁制特点,是一种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政府制度。20世纪以来,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有7个:魏玛共和国(1919-1923)、芬兰(1919年以后)、奥地利(1929年以后)、爱尔兰(1937年以后)、冰岛(1945年以后)、法国(1962年以后)和葡萄牙(1976年以后)。 这7个国家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奥地利、爱尔兰、冰岛的总统虽然也由普选产生,宪法也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但他们从未行使过这些权力。 总统制与内阁制区别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或网友分享,学讯网编辑整理- 总统的地位类似于英国的女皇或联邦德国、意大利的总统。这三个国家在法律上是半总统制,实际上是实行内阁制。葡萄牙总统只能在总理提出要求时才能出席内阁会议。芬兰每周两次的内阁例行会议由总理和总统各主持一次。而法国的内阁会议则由总统主持,总统参与政府的全部重要决策。 内阁制是一种内阁(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内阁制下: 1、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阁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组成,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 2、内阁首相(总理)是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由他组阁。阁员由首相(总理)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3、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主要行使礼仪性职权,无实际权力,无实际权力,不负行政责任,元首发布命令或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总理)和有关阁员的副署才能生效。 4、内阁对议会负集体连带责任,受议会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5、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当议会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必须总辞职,这是议会控制内阁最重要的手段。内阁有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的权力,这时,需提前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解散议会的权力是内阁对抗议会的法宝。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盐池高级中学教学笔记 年月日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由于宁夏中考采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生物合卷,实行开卷考试,考生从历史、地理、生物三科试题中选答一科试题,导致学生对历史往往存在这样一些印象:历史是“副科”;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由于初中的基础不扎实,对于高中历史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又缺乏必要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这一体例对教学有以下几点不利:⑴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⑵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⑶专题性的历史内容理论性强,难度加大;⑷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问题,同时还要考虑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深入浅出地把历史知识向学生讲述清楚,并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有所收获,这对历史教师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针对这些挑战,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⑴反复推敲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⑵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⑶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⑷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⑸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教学思路: 历史课程标准: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重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依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本节知识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难度大;由于政治学科在高三教学中才涉及“邦联体制”与“联邦体制”,所以现在学生在理解这两个体制上略有难度。【教学目标】

总统制和内阁制的比较

简要比较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异同 (一)政府产生的方式不同 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其政府首脑一般是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其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出并任命。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挑选政府人员,由参议院批准。 (二)政府与议会的政党关系不同 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内阁首相既然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因此,执政党的政策总是得到本党议员的支持。在美国,总统所领导的党不一定在参众两院中成为多数党。 (三)政府对议会的责任不同 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制定一切内外政策并向议会负责,它有责任答复议员的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而采用总统制的国家,政府便不对议会负责,只对选民负责。在美国,国会和政府彼此分立,各有宪法规定的任期,各司其职。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但选民不能罢免总统。国会无权将总统免职,除非众议院因总统犯罪而对他提出弹幼,并经参议院审判定罪。 (四)议会有无不信任投票权不同 在内阁制下,议会对于政府有不信任投票权。在英国,如果反对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且获得通过,政府必须下台。在总统制的国家,议会除拥有弹劫权外,不能以不信任案的方式迫使总统辞职。弹幼是对总统违法犯罪的审查和追

究,并不涉及政府政策的正确与否。它和内阁制的国家由于议会对政府执行的政策不满而提出不信任投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五)有无解散议会权力不同 在内阁制下,内阁可以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作为在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时而同议会相对抗的手段,执政党可以在它认为有利的时机宣布实行大选,从而使在野党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总统制下,总统没有这个权力。 (六)元首发布命令是否必须副署不同 在英国,国家元首虚有其位,他在履行宪法规定的职责时,必须有首相或部长、大臣副署,才能有法律效力。在美国,总统发布命令不必经过副署,总统的决定由总统自己负责。 (七)政府决定政策的方式不同 在内阁制下,政府决策由内阁会议决定。在英国,重大政策问题一般都是由内阁会议讨论,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并对讨论作总结发言,他的总结发言就是最后的决策。在总统制下,内阁成员都是总统的下属,政府的政策由总统决定。 (八)议员能否兼任政府阁员不同 在内阁制下,议员可兼任内阁的阁员,政府可以直接向议会提出议案。在总统制下的国会议员不可兼任政府的阁员,内阁成员也不得出席议会会议。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试卷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西方政治制度试卷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对元老院决定有否决权的行政官员是 A.执政官 B.保民官 C.监察官 D.行政长官 2.在中世纪的佛罗伦萨共和国,最高行政机关是 A.市长 B.长老会议 C.“100人会” D.小议会 3.著有《代议制政府》一书、系统阐述代议制理论的政治思想家是 A.托马斯·阿奎那 B.埃德蒙·伯克

C.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D.卢梭 4.法国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是在 A.七月王朝时期 B.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5.下列议会的选举中采用小选区与大选区相结合方法的是 A.美国参议院 B.英国下议院 C.法国国民议会 D.日本众议院 6.德国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其产生方式是 A.联邦议会议员选举产生 B.各州议会议员选举产生 C.选举人团选举产生 D.联邦大会选举产生 7.关于英国的两党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党活动主要围绕议会下院展开

B.在议会中议席居于第二位的党为“法定的反对党” C.反对党可以在上院建立“影子内阁” D.两大党都实行集中制 8.德国多党竞争的政党制度形成于 A.德意志帝国时期 B.魏玛共和国时期 C.第三帝国时期 D.联邦德国时期 9.下列利益集团中,属于公共利益集团的是 A.工会证明前刻造气测故高郑 B.商会 C.消费者利益协会 D.有色人种协会 10.英国光荣革命达成的最重要妥协是国王接受了 议会提出的 A.《王位继承法》 B.《三年法案》 C.《权利法案》

D.《大宪章》 11.西方国家议会内政治活动的基本单位是 A.议会党团 B.专门委员会 C.议员 D.特别委员会 12.西方国家议会下院议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A.选举 B.国家元首任命 C.因特殊身份担任 D.地方政府 13.在下列国家中,国家元首称为大公的是 A.瑞典 B.卢森堡 C.荷兰 D.丹麦 14.由选民直接投票来选举总统的国家是

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基本情况

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基本情况 一、美国联邦总务署概况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其中地方政府包括县、市、镇、社区、特区等。按照事权划分原则,三级政府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事务管理和享有相应的管理权力。据了解,目前美国联邦政府除立法、司法机构外,有11个总统办事机构、14个部、57个独立机构。各部和独立机构大多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负责管理联邦政府相关事务。驻各地的联邦派出机构,均由在华盛顿的本部管理。联邦政府派往各地的工作人员约占联邦政府总人数的80%。 美国联邦政府机关事务工作由联邦总务署(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简称总务署)统一管理。总务署是联邦政府行政独立机构,署长由总统征求参议院意见并经参议院通过后任命,直接对总统负责。作为联邦政府的集中采购和资产管理机构,总务署与联邦政府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人事管理局,被称为联邦政府的三大管理机构。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主要负责联邦政府各部门组织机构和经费预算管理等项工作,人事管理局是负责联邦政府雇员管理的职能机构。这三大机构是联邦政府正常、高效、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提供相关服务。 1949年7月1日,总务署根据《联邦资产和行政管理服务法》

成立。总务署由联邦工程署、财政部联邦供应局、战争物资管理局和国家档案中心等4个分散的总务机构合并组成,目的是为了避免“职能重复、开支浪费、物资和场地供应上的责权混乱”。同时总务署还接受了一些其他机构的有关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职能有所调整,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加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1996年以来,总务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服务理念、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 总务署的主要职责,一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场所,负责联邦政府机构在全国各地办公楼的修建、维护和经营管理,保证资产的安全运行;二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所需物资设备、公务用车提供优质的集中采购、供应、储存、修理服务和公务旅行、财产处置服务。三是为联邦政府各部门提供电讯、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四是负责研究、制定、评价政府机关事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此外,还负责前总统及遗孀的服务管理联邦政府的各类用车,指导联邦幼托中心,保护历史建筑,管理优秀艺术项目等。总之,总务署为联邦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广泛的,哪里有政府的需要,哪里就有总务署提供的优质工作环境,包括办公房、家具、装备、物资、用具、计算机、电话、交通等全方位的服务。 总务署服务机构包括公共建筑服务中心、联邦供应服务中心、联邦技术服务中心和政府政策办公室。职能部门和内部管理机构有11个:财务司,负责总务署的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司,负责总

英国内阁制和美国总统制比较分析

英国内阁制与美国总统制比较分析 顺德一中高中部政治科组周南蓝 《高中实验教材选修3》的专题二、专题三涉及英国内阁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在教学中,我通过查找资料,对二者的比较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混合权力和三权分立:制度间配套运行比较 1.内阁制与立宪君主制——总统制与单一行政首脑制。 内阁制的英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相分离。国家元首由世袭的君主担任。国王不掌握实权,对外代表国家,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其最突出的贡献是调解政府与议会的冲突,缓解不稳定的政局。首相是政府首脑,有权组织内阁、主持内阁会议、任免内阁与政府的重要官员。 美国实行单一行政首脑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既充当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又拥有一系列的具体行政权力。 2.与不同的选举制度配合。 英国全民性选举只有下议院议员的选举。在特殊情况下,内阁的重要政策或重要议案得不到下议院多数的支持,而内阁又不愿总辞职,首相就会通过提请国王宣布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三权分立的美国,国会和政府的权力都直接来源于选民,选举制度比较复杂。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产生,众议院议员由各选区选民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选举出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团选出。 3.与不同的政党制度配合。 英国的一党或多数党联盟只要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简单多数的胜利,就获

得了组阁的权力,获胜的政党领袖担任首相,内阁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本党。内阁必须为获得下议院的信任和支持才能维持政策纲领的实行。这样就有了英国政党内部组织结构的制度化:首先,建立了党魁制度。英国两党的领袖在野时,是下议院反对党的领袖,执政时通常就是内阁首相,负责政党内外政策的制定和政党领导人员的任免。其次,创建了督导制度。督导员主要是作为本党的参谋部和情报部,经常向本党领袖汇报工作和情况。 美国的政党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本党的候选人在总统选举中获胜,由总统组织政府,掌握行政大权。这种政党参政方式决定了美国的政党大多组织松散、纪律松懈。凡是在选举中投票支持某个党的选民就算是该党党员。投票时本党的党员也可以投票支持另一个党的候选人,没有任何纪律约束。 二、历史积淀与精心设计:确立历程比较 英国内阁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诺曼底公爵时的御前会议,这个机构在亨利七世时发展成枢密院。枢密院是中世纪英国最重要的政府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规模扩大。为保证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国王任命若干要员组成枢密院常设核心会议以及常设委员会。枢密院委员会的出现为内阁的萌芽提供了条件。内阁就萌芽于非正式的、完全依附于国王的外交委员会。查理二世时,外交委员会成为中央政府的核心机构。国王秘密召集会议,内情不为外界所知,因此当时被称作密室会议或内阁。 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的各常设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初步具备了近代政府各部的基本职能和特征。乔治一世继承王位后,不再出席和主持内阁会议,而是指定一名大臣即后来的首相主持。1721年,沃尔波被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市政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卧城”是卫星城发展的第几个阶段()(10 分)A.第二阶段B.第四阶段C.第三阶段D.第一阶段 参考答案:D 2、关于市议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0 分) A.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会组成市议员 B.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 C.市议会与市政府分立 D.市长没有决策和指挥等行政实权 参考答案:C 3、城市自治的最显著特征是()(10 分) A.城市自治机关由城市居民选举产生 B.依法划定城市自治机关的自治职权 C.市政府有权通过法律手段抵制中央越权干预 D.市政府负有推行城市自治和执行中央政令的双重职责 参考答案:D 4、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是哪种城市管理体制()(10 分) A.市长议会制B.市议会制C.市委员会制D.议会市长制参考答案:D 5、在城市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区修建高层楼房,

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是哪种城市规划理论()(10 分) A.卫星城市理论B.带状城市理论 C.田园城市理论D.现代城市理论 参考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6、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主要形式有()(10 分)A.国有独资B.国家控股 C.政府从私人企业购买服务D.事业单位 参考答案:AB 7、关于议会经理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市议会拥有不顾市长反对而通过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 B.有利于市议会监督市政府的工作 C.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 D.市议会对市政府工作不适当的监督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参考答案:ABCD 8、以下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说法,正确的是()(10 分)A.为城市生产和市民生活提供最基础的支撑 B.具备完全的竞争性和完全的排他性 C.多具有自然垄断性 D.城市基础设施及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的属性

总统制与内阁制区别审批稿

总统制与内阁制区别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一、总统制政府与内阁制政府比较 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主要区别表现在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是立法功能和行政功能在制度上相互独立的程度。 总统制是一种以总统为政府首脑又是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18世纪末始于美国。在总统制下: 1、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权力的相互制衡,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相互独立。 2、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直接任命并领导政府。政府不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而由在大选中获胜的总统组成,它不对议会负责,只对总统负责,并服从总统决策。 3、议会只是最高立法机关,总统的行政权只受议会立法的制约,议会只能对总统提出弹劾,但无权罢免,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和他的部长辞职,也无权解散政府。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也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案可以行使否决权。 4、政府与国会是完全分离的,国会议员不能同时兼任政府职务,政府成员不能出席国会的会议,也不能在国会中提出自己的议案。 5、由于总统所属的政党在议会中可能是少数党,因此,不是以多数党和少数党来区分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哪个党占有总统职位,哪个党就是执政党。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是半总统制共和政体,它在政府制度上既具有总统制特点,又具有内阁制特点,是一种介于总统制和内阁制之间的政府制度。20世纪以来,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有7个:魏玛共和国(1919-1923)、芬兰

(1919年以后)、奥地利(1929年以后)、爱尔兰(1937年以后)、冰岛(1945年以后)、法国(1962年以后)和葡萄牙(1976年以后)。 这7个国家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奥地利、爱尔兰、冰岛的总统虽然也由普选产生,宪法也赋予他们很大的权力,但他们从未行使过这些权力。总统的地位类似于英国的女皇或联邦德国、意大利的总统。这三个国家在法律上是半总统制,实际上是实行内阁制。葡萄牙总统只能在总理提出要求时才能出席内阁会议。芬兰每周两次的内阁例行会议由总理和总统各主持一次。而法国的内阁会议则由总统主持,总统参与政府的全部重要决策。 内阁制是一种内阁(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在内阁制下: 1、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阁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组成,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 2、内阁首相(总理)是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由他组阁。阁员由首相(总理)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3、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主要行使礼仪性职权,无实际权力,无实际权力,不负行政责任,元首发布命令或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总理)和有关阁员的副署才能生效。 4、内阁对议会负集体连带责任,受议会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5、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当议会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必须总辞职,这是议会控制内阁最重要的手段。内阁有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的权力,这时,需提前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解散议会的权力是内阁对抗议会的法宝。 6、内阁与议会虽为不同的国家机关,但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内阁成员通常必须同时是议会议员,他们既在政府担任行政工作,又在议会参与立法工作,以利于加强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联系。议会的一切重要法律提案都来自于内阁。 7、内阁一般不进行表决,首相(总理)在内阁会议上起主导作用,当出现意见分歧时,以首相(总理)的意见为准。首相(总理)的地位和作用与阁员并不是平等的。 联邦德国是内阁制共和政体国家,它具有内阁制政府的共同特点,但与其他内阁制国家又有不同之处。首先,联邦德国总理是联邦议院唯一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只有总理才得到选举的认可。而英国首相则不同,下院多数党领袖自然为首相。其次,联邦德国由总理一人对议会负责,而不是内阁对议会负连带责任。再次,联邦议院如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必须先期选出继任联邦总理,才能请求联邦总统罢免现任联邦总理。如果联邦总理提出的信任案未能在议会中获得通过,联邦总统可以应联邦总理的请求,在三周内解散联邦议会,但在解散议会之前,议会可以选出继任总理。 从政党的角度来分析,在西方的内阁制国家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类型。联邦德国、奥地利是以两党制为基础的内阁制国家。1949年9月至1966年10月、1982年10月至今,联邦德国由基民盟和基社盟与一个关键性的小党(自民党)组成联合内阁。1969年10月至1982年10月由社民党与自民党联合组阁。法国、瑞典、丹麦和挪威等国都是多党制的内阁制国家。在法国,自1958年第五共和国成立后的20多年内,保卫共和联盟连续16年在议会和政府中占据领导地位,确保了政局的稳定。瑞典、丹麦和挪威都是四党制;保守党、自由党、社会党和农民党,一般社会党占优势。 从实践看,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的权力都很大,尽管实行分权制衡原则,但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情况下,总统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美国的情况不必多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权力的大大加强已成为第五共和国政治体制最显著的特征。实行内阁制的国家则相反,国家元首均为虚位元首,实权掌握在首相(总理)手中,首相(总理)被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知多少

?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知多少? ?11月上旬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辩论会上,得克萨斯州州长佩里(Rick Perry)惊人地提出,一旦他上任,将会关闭三个联邦政府部门,虽然他只记得要关闭的是商务部、教育部,第三个部门怎么也想不起来,成为当天辩论会的热门话题,但之后佩里表示,第三个要关闭的是能源部。对于共和党,尤其是茶党来说,联邦政府花费太多纳税人的钱,所以想方设法要削减联邦政府的开销。 据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的统计,2010年联邦政府包括行政、立法以及法院系统雇用的公务员(civilian employee),不包括邮局员工,大约为200万人,使得联邦政府成为美国数一数二的大雇主(沃尔玛号称雇用210万人,为全美最大雇主,但其中有不少季节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联邦政府公务员自然大多在首都华盛顿上班,其实不然,约85%的联邦公务员不在大华府地区上班,这些分布在各地上班的人,许多是社安署、国税局、退伍军人事务部、国家公园、海关、边检、法院、国防部等机构的工作人员。 如果按200万联邦政府公务员计算的话,全国现有约3.127亿人,平均每156个人中有一个联邦公务员,联邦公务员占总人口的比率是0.64%。 在所有的联邦机构中,国防部的公务员所占比例最大,据劳工统计局的分类统计,2008年国防部有公务员65.2万人,占当年190万公务员的三分之一,其中在大华府地区上班的约6.8万人,占该部公务员的十分之一强; 其次是退伍军人事务部,公务员28万人,在大华府地区上班的只有8千人,不到该部公务员的三十五分之一;排在第三位的是国土安全部,有公务员17.1万人,其中2.3万人在首都地区上班,不到该部公务员的八分之一。在所有15个部中,除了雇佣公务员最多的上述三个部以外,其他各部雇佣的公务员人数依次为: 司法部:10.8万 财政部:8.8万 农业部:8.2万 国内事务部:6.7万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6.4万 运输部:5.5万 商务部:3.9万 劳工部:1.6万

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的异同

议会制共和制与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 (1)不同点:第一,元首产生办法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第二,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上表)。第三,元首、议会、政府(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89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总辞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向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只能在总统或政府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提出弹劾。 (2)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第二,两者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不同点:A、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B、产生的条件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而后者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 C、前者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后者设有君主,并且是世袭的,没有任期。 3.相同点:A、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B、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C、都设有议会,议会在国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等,政府(内阁)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D、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E、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区别

1、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区别:1)含义不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2)产生的条件不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互相妥协的产物。3)国家元首的产生与任期不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设君主为国家元首,世袭继承,没有任期限制,是终身制。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不设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联系:1)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3)都设有议会,议会在国家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行政监督权等。政府(内阁)由它产生,并对它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2、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总统)的地位是象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总统制共和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帅海、陆、空三军,是国家的权力中心。2)行政机关和议会的关系不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政府由议会产生,取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上台,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总统制共和制:获得总统选举胜利的当选国家的总统。政府由总统选举产生,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行使权力时不对议会负行政上的责任,议会只有在总统违宪时才能对总统提出弹劾。议会不能因为政策上的问题投不信任票迫使总统和政府辞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政府官员和议会可以相互兼任。总统制共和制: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互独立,议员不能兼任行政官员。而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联系: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都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政府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且有一定的任期。中国:国家机构=国家元首+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国家主席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人大国务院司法机关广义的司法机关最高军事领导机关 美国的总统制示意图(三权分立) 总统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宪法中都规定了总统的职权。与议会内阁制相比较,总统制的特点是以总统为行政首脑,行政机关从属于总统而非议会。在总统制下,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总统只向人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有些国家虽然也设总统,但总统只是国家元首,不兼任政府首脑,内阁由议会产生,只对议会负责。这种情况不属总统制。

总统制和内阁制的比较

总统制和内阁制的比较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简要比较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异同 (一)政府产生的方式不同 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其政府首脑一般是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其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出并任命。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挑选政府人员,由参议院批准。 (二)政府与议会的政党关系不同 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内阁首相既然是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因此,执政党的政策总是得到本党议员的支持。在美国,总统所领导的党不一定在参众两院中成为多数党。 (三)政府对议会的责任不同 采用内阁制的国家,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制定一切内外政策并向议会负责,它有责任答复议员的咨询,解释政府的政策。而采用总统制的国家,政府便不对议会负责,只对选民负责。在美国,国会和政府彼此分立,各有宪法规定的任期,各司其职。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但选民不能罢免总统。国会无权将总统免职,除非众议院因总统犯罪而对他提出弹幼,并经参议院审判定罪。 (四)议会有无不信任投票权不同 在内阁制下,议会对于政府有不信任投票权。在英国,如果反对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并且获得通过,政府必须下台。在总统制的国家,议会除拥有弹劫权外,不能以不信任案的方式迫使总统辞职。弹幼是对总统违法犯罪的审查和追究,并不涉及政府政策的正确与否。它和内阁

制的国家由于议会对政府执行的政策不满而提出不信任投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五)有无解散议会权力不同 在内阁制下,内阁可以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作为在议会通过不信任案时而同议会相对抗的手段,执政党可以在它认为有利的时机宣布实行大选,从而使在野党处于不利的地位。在总统制下,总统没有这个权力。 (六)元首发布命令是否必须副署不同 在英国,国家元首虚有其位,他在履行宪法规定的职责时,必须有首相或部长、大臣副署,才能有法律效力。在美国,总统发布命令不必经过副署,总统的决定由总统自己负责。 (七)政府决定政策的方式不同 在内阁制下,政府决策由内阁会议决定。在英国,重大政策问题一般都是由内阁会议讨论,首相主持内阁会议,并对讨论作总结发言,他的总结发言就是最后的决策。在总统制下,内阁成员都是总统的下属,政府的政策由总统决定。 (八)议员能否兼任政府阁员不同 在内阁制下,议员可兼任内阁的阁员,政府可以直接向议会提出议案。在总统制下的国会议员不可兼任政府的阁员,内阁成员也不得出席议会会议。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总统制 特征 第一,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海、陆、空三军,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毋需副署。 第二,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相互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 第三,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总统的选举与议会的选举分别进行,国会中的多数党不一定是执政党。 第四,总统与议会的任期相对内阁制固定。议会不能对总统投不信任票,总统亦无权解散议会。 议会民主制,也称议会制,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特点是其政府首脑需要获得议会的支持才能工作,而这种支持一般通过信任投票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在采用这种政治体制的国家中,立法体系与行政体系并不完全分立。议会民主制的政府一般拥有多个党派,而且政府首脑与国家元首分开。 行政体系一般就是政府的内阁,由政府首脑(一般是总理或首相)领导。总理或首相以及全体内阁成员一般也是从议会议员中产生,并在任职后保留议会中的议席。政府首脑往往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在很多国家,内阁或内阁内的任何成员都可以通过议会对其的不信任投票而被免职。此外,行政体系也可以决定解散议会,重新举行选举。 在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职务分开。在大多数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君主或是总统)是象征性的职位,只拥有些无关政局的权力,例如任命公务员等。不过国家元首也会保留一些在紧急状态中可以使用的特别权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依惯例还是依法律规定)此类权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脑支持后才会得到实行。 议会民主制在各国之间也有些微的不同,例如有些国家通过宪法或法律的形式明文确定了政府各部门的分工,而有些则只是照惯例执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中政党的数目也可能因选举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出入。此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无论是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的国家都适用议会民主制。 议会民主制甚至可以被用于地方政府中:例如奥斯陆的行政体系就是立法体系的一部分。 内阁一词首先由来于封建社会君主们的统治主体。在中国,君主首先任命一位宰相,然后以宰相为核心建立一界政府,成为内阁。内阁通常是一个政府的统治核心。近代到了欧洲,内阁主要眼用于君主立宪国家。比如英国,荷兰等。像德国,名义上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为政府首脑的国家,总理任命的新政府也可以称为内阁。中国也是这样。而像美国那样则称不上内阁,美国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则直接向国会负责

【知识点总结】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宪法与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 1、美国独立,但形势严峻 2、独立后邦联制国家:中央、各州?经济 3、目的:? 4、受到()思想影响(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提供理论依据) 二、美国1787年宪法 1、内容 (1)国家结构---()制国家:联邦权力?;各州权力?;特点:?和?结合 (2)国家权力---分为ABC ①国会:由(AB)组成,掌握?权;(议员产生?任期?) ②总统:地位ABC;掌握A权、提名任命权、缔约权;产生?;任期? ③最高法院:掌握AB权;产生?;任期? 2、原则:分权与制衡(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①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分别归于总统、国会和联邦法院。 ②制约平衡:总统有权否决?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可用?的多数再次通过。总统与外国缔约,须得到?批准才生效。 (补充:国会可对总统提出弹劾。最高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的行为,如果它认为总统的某些法律、条约和政策“违宪”,可宣布其无效。在职的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 3、结果:确立总统制共和制(美国的的代议制,也是根本政体)和联邦制(美国第一任总统?) 4、特点:分权与制衡原则、民主原则、中央集权原则 5、评价:进步性与局限性 (1)性质:? (2)作用:①突出?原则,有一定的?精神;②在美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从世界意义看,对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立法意义重大。(3)局限性:①宪法制定之初并没有给予人民更多的民主权利②承认了奴隶制③不承认ABC具有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三、两党制的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时期 2、特点:特色?本质? 3、作用:360P25 四、了解:邦联”和“联邦” (1)邦联: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指主权国家的联合。其特点是:①各州保留主权,自由独立,重大事务的决定必须至少有9个州的同意;②邦联只设有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没有设置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相关规定。这种松散的邦联制度,无法解决独立战争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2)联邦: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指联合的主权国家。其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同时在政治、经济、财政和文教等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浅谈国家制度之总统制与议会制

浅谈国家制度之总统制与议会制 预防二大班包广业201004063 摘要: 议会制: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依赖。 1. 最高行政权力必须受到议会中的多数支持,议会的不信任票可以使最高行政长官倒台。 2. 最高行政长官有解散议会、举行新选举的能力。 总统制: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独立 1.立法机构有其固定的选举基础,构成其自身合法性的来源。 2.最高行政权力亦有其独立的选举基础,构成其自身合法性的来源。 半总统制 1,总统由公众直接选举产生; 2,总统享有相当的立法和其它政治权力; 3,同时存在看总理和内阁:履行行政职权,并受议会信任票的制的。 关键词:议会制、总统制、半总统制、民主 在本世界70年代,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刮起了民主化的浪潮。南欧,拉美,东亚、东欧和前苏联,以及南非先后不一的进行了制度改革。而总统制和议会制便是这些制度改革下的主要产物。而总统制与议会制以及其他制度在巩固民主方面有何优劣呢? 本世纪初的政治学,十分注重制度的描述与分析;但五十年代以后,政治界发生了所谓行为主义革命①,由此兴起了对政治行为(冲突、联盟、投票)的研究。直至八十年代中期新制度主义的兴起:才恢复了政治学对制度类型的传统关注。在此阶段中,西方政治学(以美国政治学的发展为最)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有很多方式可以划分民主制度的类型。从政党制度上可划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及多党制;从投票制度上可划分为单一选区制和比例代表制等等。自此从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方面划分民主制度,即分为总统制与议会制两大类。 议会制: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依赖。 1. 最高行政权力必须受到议会中的多数支持,议会的不信任票可以使最高行政长官倒台。 2. 最高行政长官有解散议会、举行新选举的能力。 总统制: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相互独立 3.立法机构有其固定的选举基础,构成其自身合法性的来源。 4.最高行政权力亦有其独立的选举基础,构成其自身合法性的来源。 可是由于政治掺杂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现实生活中的民主制度不如上述理想类型那么纯粹。而出现了半总统制等混合类型。 半总统制 4,总统由公众直接选举产生; 5,总统享有相当的立法和其它政治权力;

地方政府权力结构

地方政府权力结构 绝对议行合一体制 英国议会委员会制 1.议会由本行政区域选民依法选举议员组成,集体行使议决权; 2.议会内设各种委员会,由人数不等的议员组成,这些委员会作为议会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议会的决议和相应领域的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3.在委员会下依法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由议会任命各种常任官员并雇佣相应的工作人员,根据议会的决议,在委员会的领导和监督下实施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4.在议会委员会制下,不存在单独设立的地方行政机关,也不存在专设的地方行政首长。 5.地方行政首长的某些礼仪性的职责,由议会的主持人承担。议会主持人由议会选举产生,在郡、区、社区或教区称为主席,在具有城市地位的地方称为市长。主席或市长通常从议会议员中产生,也可在符合议员候选人资格的当地居民中产生。主席或市长主持议会会议,对外代表地方政府,但不得介入政党政治,不得从事地方议员的工作。 相对议行合一体制 德国市行政主任制 1.代表机关称为议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议会内设立专门委员会。 2.议会选出议长、副议长,又称为市长、副市长。市长是本市名誉上和礼仪上的最高领导人。 3.议会选出管理委员会承担执行权,由市长担任该委员会主席。市管理委员会审议各专门委员会提交的各项建议,经讨论后向议会提出意见,由议会做出决议。各专门委员会依据各自

分工的领域,就有关事项进行准备,向市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专门委员会举行会议时,应邀请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列席,以供咨询。 4.管理委员会任命一名行政主任为市行政首长。该行政首长在市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工作,承担行政领导责任,负责协调、管理各行政部门,负责议会决议在各行政部门得到落实。 5.在市行政主任制下,市政府的权力配置和运作是:专门委员会在行政部门协助下向管理委员会提出建议,管理委员会讨论后做出决定交议会审议,议会做出决定后,由管理委员会交行政主任组织实施。议决权属议会;执行权属管理委员会;行政权由行政主任承担。 绝对议行分立体制 美国强市长议会制 1.议会和行政机构分设,分别行使议决权和行政权 2.市长和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市长和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长官不得兼任市议员 3.市长和市议会都有由市选举产生 4.职能部门的升官由市长任免并对市长负责 5.市长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市长有权否决议会已经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但如果该议案已2/3多数再次通过,市长必须接受 6.市长可任命一位专业人士担任首席行政官,由他根据市长授权处理市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务并对市长负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