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皇权相权的宦权制衡

明朝皇权相权的宦权制衡

明朝皇权相权的宦权制衡
明朝皇权相权的宦权制衡

明朝皇权相权宦权的制衡

摘要:明朝自公元1368年建立到公元1644年为李自成所灭,历时276年,

共有十六位皇帝。在这二百多年里,明朝皇权、相权和宦权之间总体来说是此消彼长相互制衡达到平衡的。具体来说,由于是封建社会,皇权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相权则一直起到制衡皇权的作用,到嘉靖年间的徐阶、高拱、张居正时期相权发展到顶峰而后开始衰弱;而宦权则呈现出隐忍、崛起、覆灭、再隐忍、再崛起、再覆灭的的波浪形发展趋势,到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控制朝政,宦权发展到顶峰,而后崇祯即位后清算阉党标志着宦权的彻底覆灭。可以说一部明朝史,就是这三者之间的权力斗争,只不过最终这三者都败给了一个叫李自成的农民。

关键词:明朝皇权相权宦权

正文:

一,洪武年间:皇权至上,相权覆灭。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标志元朝的覆灭以及这个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建国之初,朱元璋册封跟着他打天下功劳最大的六人为公爵,他们分别是李善长、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冯胜和邓愈,李善长成为明朝建国之初的的第一功臣。册封过后没多久,朝廷内部矛盾激化,大臣分成两派:以李善长为首领的淮西集团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这两派以地域为界开始了新的斗争。最终浙东集团失利,首领刘基辞职不干,在走之前他安排了自己的死党杨宪接任御史中丞一职继续斗争。此时淮西集团首领李善长也退居幕后,由胡惟庸继续在前线作战。在这场党派之争中,朱元璋站在了淮西集团一方,最终胡惟庸设计害死刘基赶走杨宪并于洪武六年挤走另一个丞相汪广阳,独揽丞相大权,并掌权达七年之久。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他先后战胜陈友谅打败张士诚,消灭元朝,踏着无数人的尸体走上皇帝的宝座,他怎么可能容忍别人挑战他的权力?!朱元璋之所以隐忍胡惟庸专横跋扈达七年之久是因为他要对付的并不是小小的胡惟庸,而是胡惟庸背后延续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自从当上皇帝后,他就觉得这个制度过于限制他的权力,一心想要废除丞相制度,但这一制度持续了上千年,无论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丞相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要废除这个制度就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很不幸,胡惟庸成了牺牲品。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爆发,一直持续了好几年,被杀者超过一万人。胡惟庸死后一个月后,朱元璋就宣布废除丞相制度,取消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相权彻底覆灭。

对于宦官,朱元璋也是毫不留情,他特地在宫门口立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牌,上书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宦权在洪武年间基本上不复存在了。

二,永乐到正德年间:皇权衰退宦权两次起落。

朱元璋去世后,皇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在位仅四年,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即发动靖难之役,夺得政权,是为永乐皇帝。朱棣没有他老爹朱元璋那样勤奋,因此即位不久被政事累得半死不活的朱棣任命解缙等七人为殿阁大学士,参与机务,这七个人组成了明朝第一任内阁,自此以后朱棣凡战争、用人、甚至继承人的问题都要与这七个人讨论再做决定,其权力不可谓不大。内阁的成立标志着相权的恢复,相权再一次起到制衡皇权的作用,不过内阁成员官职却只有五品,因而制衡作用有限。

朱棣靠造反起家,即位之初担心皇位不稳,为了监视百官,朱棣决定启用宦官,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设置东厂,东厂的宦官负责监视百官,一旦发现不法行为即可着令锦衣卫抓人,并且东厂直接向皇帝负责,其势力也不可小觑。东厂的成立标志着宦权开始崛起,但由于朱棣本人造反出身,精通阴谋权术,因此在他的压制下,相权和宦权相互制衡谁都没有真正壮大起来。朱棣之后是明仁宗朱高炽,朱高炽为了更好地统治百官,在不违背朱棣遗愿的情况下,搞出一套兼职制度,让原本只有五品的内阁大学士兼任数职,例如他任命内阁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侍郎,这样原先只有五品的小官一下子就成了三品大员。这一变迁标志着相权的加强,此后无论在制衡皇权还是统领百官方面,内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朱高炽在位仅十年就去世,由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宣宗在位时,文官集团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内阁权利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所谓的“票拟”,即大臣草拟对各种奏章的处理意见,并将这些意见附于奏章之上,送皇帝御览,由皇帝亲自批示,是为“批红”,从此皇权被分为“票拟”和“批红”两部分。前者的权力一直为内阁大学士所占有,后者则逐渐从皇帝手中转移到宦官手中。宣德年间,为了制衡逐渐壮大的相权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让宦官帮助自己处理公文以制衡文官集团。到后来还出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代皇帝行使“批红”盖章权,这一职务的出现标志着宦权大大加强。此时,皇权开始衰退,不得不借助相权或宦权中的一方来制衡另一方。

朱瞻基之后是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镇之后是明代宗朱祁钰,后来朱祁镇复辟再次当上皇帝。在这兄弟两个轮流做皇帝期间,明朝宦权经历了第一次崛起到覆灭的过程。大太监王振是朱祁镇的老师,皇帝十分信任他。正德七年(1442),一直极力打压王振的张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夺权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此消散,他从此大权独揽,广结同党,还控制了特务机构锦衣卫,这样整个朝廷的大权落入宦官之手,宦权正式崛起!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入侵,在王振的鼓动下朱祁镇御驾清征迎战蒙古大军,结果在土木堡遭遇埋伏,十二万大军全军覆没,王振在乱军中被愤怒的明朝将领樊中所杀,朱祁镇为蒙古人俘虏,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惨败,史称“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后,大家推举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在代宗的主持下,愤怒的大臣彻底清算了王振一党,宦官的第一次崛起的覆灭。

宦官的第二次崛起及覆灭发生在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大概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最能闹腾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完全无心国事,一门心思想着到处游玩。正是这样出现了以大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这八人为了讨好朱厚照,把整个

朝廷搞得乌烟瘴气的。内阁里几个有权势的官员都被赶走,这样相权暂时衰落了,而宦权再次崛起。朱厚照对刘瑾的胡作非为完全熟视无睹,但下面的大臣却对刘瑾恨之入骨,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扳倒刘瑾。正德七年(1510),在杨一清谷大用的通力合作推动下,朱厚照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刘瑾的同党也被一一清算,宦官的第二次崛起覆灭,权力重新回到内阁手中。

三,嘉靖到万历时期:皇权旁落相权崛起。

朱厚照去世后,其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皇帝。嘉靖继位之初,权力都掌握在以杨延合为首的文官集团手中,嘉靖在张璁等人的帮助下,经过“大礼仪”之争重掌权利。但嘉靖沉迷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将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修炼长生不老药上,朝廷事务逐渐交由文官集团首领也就是内阁首辅来打理,这样权力中心又逐渐转移到大臣手中,相权开始崛起!最开始严嵩靠替嘉靖炼丹药当上首辅,严嵩一党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打击异己(和当今一些官员一样),搞的天怒人怨,但嘉靖一心追求长生不老对此不闻不问。内阁大臣之一的徐阶忍辱负重几十年最终赶走严嵩当上朝廷首辅,严党也被彻底清洗。从此权力开始掌握在大臣手中:嘉靖想要修房子,徐阶表示国库库存不多,嘉靖只好作罢;嘉靖想要给后宫妃嫔采购一些首饰,徐阶同样也国库空虚为由拒绝。嘉靖对此无可奈何,因为他自己只想修炼丹药长生不老,就不得不依仗徐阶来帮他统治下面的大臣并处理朝廷各项事务。徐阶之后的高拱,张居正等都是手握重权,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张居正时期,相权发展到顶峰,万历皇帝即位前十年,张居正以摄政身份自居,掌管朝廷一切大权,皇权彻底旁落,相权发展到顶峰!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秋后算账,想要夺回权力,但却未能如愿。在“争国本”(概括的说就是万历想立自己喜欢的儿子为太子,但这个儿子不是嫡长子,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一事中,尽管生杀大权掌握在万历手中,但大臣们很有骨气,在“遵祖制”的统一旗号下,大臣们前赴后继,杀掉一批再来一批,撤掉一批再来一批(有点像近期的《南方周末》新年致辞被改一事,新浪微博不断删帖禁言,但马上有人重新跟进),最后斗争了30多年万历也未能如愿。万历在位四十余年就是不停与斗争,先斗张居正,再斗争国本,然后是妖书,廷击,再斗言官斗大臣,最终斗得两败俱伤,明朝因此元气大伤,老板姓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头。

四,东林党的覆灭宦官的崛起

1620年在东林党的扶持下明熹宗朱由校继位,朱由校当上皇帝后开始论功行赏,东林党几乎掌握了全部的朝政大权,这群封建士大夫掌权后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行事越来越专横,试图扫除一切异己,在这种情形下,被扫地出门的齐党、浙党、楚党为了生存团结在一个名叫魏忠贤的太监身旁,开始准备反攻倒算!魏忠贤,这个明朝第一太监,这个比万岁只差一千岁的的九千岁就在东林党的“扶持”下一步一步走向权力的顶峰。

朱由校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对正事完全不感兴趣却惟独对木匠工

作情有独钟,据说皇宫里的床啊、桌子啊、凳子之类的家具都是他亲手做的。魏忠贤正是利用了皇帝这一个性,总是等到朱由校做木匠工作最投入时拿着重要奏章来请示,朱由校自然是很不耐烦的让他自行决断,有了这个借口,阉党打击起东林党自然是得心应手,而东林党想要申诉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自然难逃覆灭的厄运。于是在这场正义与邪恶或者说相权与宦权的斗争中,相权彻底失败,“六君子”,“七君子”等等一切敢于反抗魏公公的无论是东林党人与否都遭到毁灭性打击,宦权在明朝后期发展到最高峰当然也是最后一个高峰!

五,覆灭

天启七年(1627),木匠皇帝因病去世,信王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崇祯上台后隐忍了三个月,并暗中挑拨阉党内部关系,到当年11月崇祯皇帝突然发难,大肆清剿阉党,一直到第二年三月足足折腾了四个月,曾经权倾朝野的阉党被彻底整垮了。魏忠贤的覆灭标志着明朝宦权彻底烟消云散。相权也大为削弱,崇祯皇帝雄心勃勃想要挽救明王朝,但由于其父辈,爷爷辈的瞎闹腾,明朝已经积重难返难逃灭亡厄运了。此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率领的后金军已经攻陷沈阳,明朝关内,西北连续四年干旱,农民颗粒无收,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而为了镇压后金军,崇祯不得不加重农民的税收来承担军费开支,这样搞的农民走投无路只好造反。崇祯元年七月,王嘉胤、杨六、不沾泥等在陕西府谷等地首举义旗,全陕响应。从崇祯元年至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先后起义,陕境共有义军100余部。明军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崇祯三年(1630),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抗金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自此明朝再无翻身的机会。1644年,李自成攻陷大明首都北京,崇祯在万寿山上吊自尽,明朝灭亡!

唐太宗李世明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从明朝276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君主贤明与否、君臣团结与否以及能否保障民众基本的生存权利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与未来!

何翔2010155143

论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统一

论皇权与相权的冲突和统一 自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开始,政治上就出现了让人顶礼膜拜的君王,先秦时期的君主虽然也讲天命所归,但是由于与贵族分土而治的制度制约,君王的权力还不能完全做到至尊无上。在东晋时期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即琅邪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直至“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王朝,皇权的至高无上才得以初现。 皇权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皇帝一人,拥有绝对的独裁权力。他是国家权力和法律的象征,独揽着所有政治的、军事的、决策的、主祭等国家重要权力,而在皇帝的周围不存在任何一种分割、分享、约束和监督其权力的其它权力主体。 靠专制的个人统治广袤的国家是不可能的,因此,官僚政治作为专制主义的补充物逐渐成熟,即“为与士大夫共天下”。宰相则是官僚政治的代表,而所谓相权,就是宰相所有的权力。宰相制度是一种辅佐皇帝的制度,这注定了相权是为皇权服务的。 实际上皇权与相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皇权是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核心与代表,而相权则是实现君主意志和君主专制的工具,相权必然从属于皇权,宰相组织必然服务于整个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百官之长的宰相又是官僚组织的代表,又必然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宰相及其所代表的官僚组织并不等同于皇权和君主专制。 皇权与相权的统一 皇权与相权之间从某些方面来讲是有其统一性的。皇权虽然主宰一切,但是不得不与相权相互依存,皇权必须依靠相权的辅助,方能对国家实行有效统治。自秦朝之后,中国古代国家对于社会的有效统治和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虽然皇权代表国家最高统治权,但是管理政府的最高权力通常是相权。政府首脑是宰相,在正常情况下,历朝宰相对政策的讨论、研究、决策、审议、执行以及监督等都握有重权。国家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 ;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相权的稳定。另外,皇权除了依靠相权对于政府的管理以外,还必须依靠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而相权则是官僚集团的最高权力代表。所以皇帝离不开宰相,视宰相如股肱、似舟楫,所谓“圣主得贤臣”。 从相权这方面来看,视皇帝为国家社稷之化身,在具体事务的决策和执行等方面,也需要得到皇权的支持、认同、采用和奖励。宰相以忠君为己任,相权则以辅佐皇权为天职。像西汉初年著名的宰相萧何、曹参、陈平,他们手中均掌有任国治事之重权,但是在国家重大事务的选择和决策方面,他们均采取了尊重皇权、守职不逾矩的行为,反映了在皇权与相权相互尊重的关系。

欧洲的手抄本演变历史

首页 6月 4 由webmaster 于星期四, 06/04/2009 - 08:00 发表 现存最早的―书‖是西元前3200年古巴比伦人(Babylonia)将楔形文字刻成的泥板 ―书‖。约于西元前3100-2884年,古埃及人将纸草(Papyrus)做成长条状的―卷轴‖,将象形文字纵列写在卷上,阅读时只要展开一小段。此种卷书,一直沿用到罗马时代,只有罗马改用兽皮代之(羊皮纸Parchment,多用羊和牛犊等兽皮做成的上等皮纸。),这些均称为广义的―书籍‖,渐渐有了纸张的发明,书籍形式便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中世纪时,一项重要的变革,是古抄本的出现。它改变了以往―卷‖状的书籍形式。新的书本成对摺形式,每二十五章装成一本,用厚重木片做成封面加以保护,这种书籍称为抄本(Codex),且较以前的长条而未经整理的纸草卷更为方便。此种形式延续了好几百年,后来为了要便于阅读,将书籍表面上腊,并用铁圈串装成册,与现代的圈装本极为相似。 古抄本具有现代书本的形式,由许多书页装订而成,不仅消除了羊皮书卷的累赘,还可以双面书写。 手抄本的书体风格和地方风格、口味紧密相关。黑暗时代早期刚劲的罗马体逐步让位给诸如安色尔体和半安色尔体这样的草书体,尤其是在不列颠群岛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书体海岛大写体和海岛小写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为书写平面的不同,所采取的书写工具也有分别。金属凿和雕刻刀,用以在石头和金属上铭刻;铁笔用来在泥版上刻划文字。在陶片、蒲草纸和羊皮纸上的书写,是把芦苇杆切开,削成笔的模样。在埃及,以灯心草制作笔,后来人们把芦苇草削尖,,又把它制成一支类似羽毛管的笔,被称为―羽根‖。

北宋皇权与相权的制衡

毕业论文 题目北宋皇权与相权的制衡 学生姓名冯良良学号0907014038 所在院(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专业班级历史092 指导教师陈曦 完成地点陕西理工学院 2013年 5 月 15 日

北宋皇权与相权的制衡 冯良良 (陕理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092班陕西汉中723000) 指导教师:陈曦 [摘要]: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朝以来的皇权与相权权力分配中,北宋皇帝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削弱宰相权力,使宰相无能力和机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从而使皇位永固。另一方面,宰相又能通过皇帝赋予的权力和政令程序来制约皇帝,防止皇帝滥用权力。而且北宋皇帝对臣子温柔宽容政策,使他们能无担忧的指出皇帝的过失。这样就使皇权与相权相互监督制约,以此来维持宋朝稳定的政治秩序,使北宋能在内忧外患中延续一百多年历史。 [关键词]:北宋;皇权;相权;制衡 古往今来,人与人、集团与集团之间有太多的博弈,中国自秦朝设宰相以来,君相之间就在为分割权利而进行博弈。博弈的结果不外乎一方压倒另一方或另一方压倒这一方,双方此强彼弱,但这并不是最好的结果,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双赢或者是多赢。博弈双方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达到双方平衡,这才是解决君相权力矛盾的关键和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两千多年,从秦统一到清朝灭亡,中国的政治模式就一直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专制主义中有这样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而且历代都在寻找处理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专制主义下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皇帝拥有最高统治权,宰相拥有最高行政权,他们两个要分割中央的权力。人都是有私心的,不愿别人权力比自己大,所以皇权与相权之间是此强彼弱或者此弱彼强的关系,很难达到平衡。从秦朝到清朝,从君相共治到废宰相,皇权在一步步加强,相权在一步步削弱,这是皇权与相权发展的总体趋势。但在北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却很微妙,君相之间能够达到相对程度的制约以至平衡。 宋代,作为历史上争议较多的朝代,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情况下,皇帝与宰相又是怎样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君相之间又是怎样来分割权力的呢? 一、皇权对相权的约束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对前代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为当朝政治起到借鉴作用。北宋开国皇帝以“黄袍加身”夺得皇位,自然就不想让别人再有能力与机会来推翻自己。于是就开始采取措施,制定制度来使自己江山永固,并能传之秋万代。在进行了“杯酒释兵权”之后,极力降低了武将的地位和职权,使武将再无能力与自己争夺权力。在解决了武将问题后,皇帝对宰相也不太放心,因为在北宋以前有不少武将夺权的例子,但宰相压过皇帝,甚至宰相夺位的也不在少数,如王莽曹操之类。于是皇帝就开始想方设法地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对宰相的控制。 皇帝对宰相往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认为宰相对于自己的政权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处于“唯我独尊”的心理,不允许相权过大,北宋皇帝也不例外。北宋实行“以文治国”,改变唐代武将在外有战功可入朝为相的传统,实行宰相之职只能由文官担任的制度。宋太祖说过:“作相需读书人。”[1]其表面理由是认为武将少知义理,只能带兵打仗,没有能力辅佐皇帝处理朝政,而文人则饱读诗书,通义理,能辅君佐政。其实这不是最根本

高中历史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1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 (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协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了最高统治者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 事;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在这场皇权与相权的长期斗争中,皇帝“笑到了最后”。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解题必备】秦至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示意图

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这说明宋朝

A.财政制度已成熟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皇帝知人善任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图示为两汉至清朝),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军机处权力的扩大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削弱了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因此相权被进一步削弱,B项正确;A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用人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加强,故D项错误。

加洛林王朝手抄本的发展与装饰_王美艳

史论空间 Space of History and Theory 98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时期,手抄本制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天主教堂在各地的修建,专门的修士从事手稿的制作,辅助人员也帮着在插图中添加各种各样的装饰。他们为提高手稿插图的表现力,经常从金工的装饰图案中获得灵感,同时也从近东的纺织艺术中吸取装饰图案和元素。此时常出现的图案有十字架、曲拱、鸟、野兽和鱼等,设计得五颜六色,丰富而生动,给人一种迷幻般的美感。“或许是受到了拜占庭装饰艺术的影响,加洛林王朝的圣书封面用贵重金属和装饰华美的珠宝制成。《林多福音书》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封面’用黄金做成,……艺术家用金珠、贵重宝石和次贵重宝石将希腊式的中心十字架勾勒出来,然后,用四个长方格中的十字架以及周边上所有宝石镶成的十字架,与中心十字架相互映照。大块的宝石被镶嵌在黄金面板之上,这样一来,反射出的光芒可以为其增辉添彩。没有人会怀疑在这样一个封面背后的经文的重要性”。[1]一查理曼大帝是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重要推动者,他非常支持宗教装饰艺术。在他统治期间,私人小教堂遍布帝国各处,壁画和马赛克使教堂显得富丽堂皇,手稿装饰工作神圣而庄严,逐渐成为一门高档艺术。此时,重要的手稿文本都被保存在亚琛,因为这里有一个大型图书馆。查理曼在亚琛建立了一个宫廷学院,专门从事书籍的抄写与装饰。查理曼大帝死后,宫廷学院继续受到罗赛尔一世(Lothair I)和大胆查理(Charles The Bald)的庇护。另外一个学院,段落。奢侈装饰的页边和首页、染成紫色的羊皮上烫金的字、纹章图案,这些都表明所有者的富贵。宗教书籍,例如福音书、弥撒书等,均装饰华丽、插图丰富,显示着上帝的慷慨与仁慈。其中很多教堂只在一年里几次重大节日庆典时才把这些手抄本拿出来用。由于顾主和使用方式的不同,书籍装饰的方式也有差异。另外,有的插图艺术家还力图为文本提供一种更富于想象的空间。总体来讲,装饰华丽的加洛林手抄本,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本质上是贵族艺术,并没有在民间普遍流传。二手抄本装饰方法有很多,往往是一种或几种装饰元素的结合,如插图、书页每段开头装饰、文字美化、页边饰(用人、动物图像或图案装饰,包括首字母装饰、行尾饰、边框饰)等,这些装饰元素与文本结合成一个美的整体系统。手抄本的装饰图像纹样大多来自于欧洲植物的形态,有时完全模仿植物本身的样子,不作任何改变;有时将不同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图样;有时将动物与植物组合在一起;更怪诞的形态是将人与各种动物组合,或人脸与植物组合,人的头发变成植物的枝叶……因为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是一个崇尚神秘与幻想的时代,将想象扩大于无限,自由发挥创意,所以同一种来源往往有多种变体。例如怪诞形象就有:“有翼有角的兽头”与植物下半身结合的形体,上半身龙、下半身植物的形体,恶魔与植物结合的形体,兽身蛇尾的形体,张着恐怖大嘴的怪兽,人头、鸟身、植物尾巴组合的形体,人头、鸟翼、口衔两只喇叭的 Development and Decoration of Hand-Written Copy in the Carolingian Dynasty 加洛林王朝手抄本的发展与装饰 王美艳 Wang Meiyan 赖守亮 Lai Shouliang 内容摘要:加洛林王朝统治期间,手抄本的制作基本上在修道院和宫廷的誊抄室 完成。总体来讲,此时手抄本装饰具有程序化审美倾向,这是由插图绘制的方法 和程序决定的。在这总体倾向之下,不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还是各有其美感, 并形成不同的流派:如“兰斯画派”、“图尔画派”、“里姆斯画派”、查理曼大帝“福音书 画派”等。 关键词:加洛林王朝、手抄本、插图、装饰、风格 也产生于宫廷,称为“古典学院”,生产的 主要是古典风格的手抄本,明显地受到拜 占庭风格的影响。这一学院最伟大的作品, 是为查理曼创作的《加冕福音书》,被奥托 三世从查理曼的墓中挖掘出来,其中的细 密画是紫色颜料画的,这种颜料在拜占庭 手稿中较常出现。814年,王国被查理曼的 继承者所分割,继承者们依然重视宗教装 饰艺术。兰斯大主教埃勃(Ebbo,816-845 年)任职时期,《艾伯总主教福音书》和《诗 篇》这两部重要的手抄本诞生了,其装饰 风格很有特点,是丰富而写实的图形风格 的典型代表。国王大胆查理委任圣马丁·托 马斯担当圣经的装饰工作,托马斯的风格 比兰斯风格更稳重而理性。虽然风格不同, 但是两者都尽力模仿罗马大帝国时期的风 格,特别是晚期罗马的古典模式。手抄本 丰富的装饰反映了罗马建筑与绘画的特点, 因为建筑与绘画是当时抄本装饰最富于变 化的蓝本。“加洛林时代的知识化运动…… 书籍根本不是为了供人阅读。它们只是有 助于教堂财库的丰富,和个别富人收益的 增加。它们与其说是思想上的宝物,不如 说是经济上的财富。有些作者抄录古人或 教父的名言,以此夸耀他们自己的文字具 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而人们竟然相信他们 的每句话。这一切只是提高物质上的价值。 查理大帝为了布施,卖掉自己一部分漂亮 的手抄本。书籍受到同昂贵的瓷器完全一 样的对待。”[2] 此时,手抄本插图有多种功能,有图 解的作用,也有装饰的作用,或者两种功 能兼而有之,使文字内容更有吸引力,使 叙述文字和思想视觉化,更利于沟通。它 也有利于强调和突出文本中重要的章节和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图形的发展可以说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以图画为手段,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成就,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沟通和交流。当时绘画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欣赏美,而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被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媒介,这就成为最原始意义上的图形。 在人类社会的言语期与文字期中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图形期,如法国南部的洞穴艺术,据推测,洞穴中的图形要比埃及和中国的象形文字早3万多年。那时的人们为了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信息传递,设计了许多图画标记,以视觉符号的方式表达思想,并逐渐进行改良简化、相互统一,使它日趋完美。在北美洲印第安人的岩洞壁画当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简练、具有标志化特征的图形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图形标志也逐渐统一和完善起来,这时,文字产生了。文字的出现使信息可以跨越时间、空间进行广泛而准确地传播,使人类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利用木片在湿泥板上刻画的所谓“楔形文字”,基本属于象形文字。我国的中文汉字也是源于图画的象形文字,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类似文字的图形,如:日、月、水、雨、木、犬等等,与其代表的物象非常相似。古埃及也发明了以图画为核心的象形文字,这是原始图形向文字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随后,单纯的象形文字逐渐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表现更广泛、更抽象的含义,人们开始采用表音、表意等其它

手法来创造更多内容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图形的发展空间却更加扩展了,各种标识、标记、符号、图样的产生,丰富了图形的内容。从西班牙古代摩尔人留下的建筑和镶嵌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虚实相生”的图样。中国的“太极图”是流传至今的典范图形。在我国民间还出现了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吉祥图形,如:双喜、四喜、连年有余、五福捧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更给现代图形带来了广阔的天地,使其真正实现表述信息的广泛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立体派绘画大师毕加索创作的《和平的面容》利用同构手法将和平的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同处一个时代的荷兰著名版画家埃舍尔更是对绘画的可能性作了大量的探索,以极大的兴趣研究和再现交错型图形,使一些语言无法表现的思想得以再现,创作了许多“智力图像”,如:曲面带、魔镜、天与水、昼与夜、瀑布、上升与下降等,对形态虚实的共存互换、平面和立体的空间转化、变形与写实的交错语言等形象进行了创造,扩展了视觉艺术的表现空间,表现出埃舍尔特有的视像思维的才能。 图形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超现实的自由创造,在版面设计中展现着独特的视觉魅力。在国外,图形设计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图形设计师的地位已伴随着图形的表达方式所引起的社会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可。20世纪中期,世界各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图形设计大师,如日本的福田繁雄、等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智慧、促进了视觉语言的多元化发展。

文艺复兴前欧洲的书籍

文艺复兴前欧洲的书籍 文艺复兴前,虽然欧洲的纸张来源比较紧缺,但他们手工制作的图书却比较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书籍是由专业的抄写员来抄写。他们在皮纸上精工抄写、描绘,并作美术性装饰,每章每节的第一个字母都采用美丽的花体,绘成极漂亮的图案或文字。抄写要求很高,能从事抄写工作的人员又少,有些书要几年时间才能抄完。抄写员报酬丰厚,懂希腊文的抄写员地位最高,抄写员在抄完书后能在书上落款,享有特别的荣誉。 书籍抄成后,由专业装订匠加工装订。书籍封面常用牛皮精心装饰。梵蒂冈的和一些被认为极为重要的书籍文件,一律用深红色天鹅绒作封面布,并装有白银扣。由于人工抄写字体较大,有的书一部就要用三、五百张牛皮。 这样制成的书籍成本很高,故有“金书”之称。11世纪,一部普通的圣礼记与一所葡萄园价值相同。中世纪有一位“藏书家”,临终前在遗嘱上嘱咐把自己毕生收藏的全部27册书捐给图书馆。这项慷慨的决定轰动一时。 由于纸张比较昂贵,因此,书籍的复本很少,许多作品干脆就只有一部,只能珍藏于教会或者大学的图书馆里。即使这类图书馆,也常常只有一、二个或几个书橱,装着一些古书而已。书籍只供少数教会人士、大学教授们使用。一般人,就是在校求学的学生也是看不到的。中世纪大学上课时,就让人把书抬进教室,放在一个特别的、略呈倾斜的木架上——有些像现在乐队用的乐谱架。教授端坐在高台上,两眼望着书本,大声地朗读和讲解。因为,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能使学生了解书籍的内容了。学生听讲后,在课外进行背诵和讨论。为了便于背诵,听课时,他们在“纸草”或“书写板”上做点笔记。“书写板”是一种特别涂蜡的小木板。用金属、象牙或骨头制成“笔”,这种“笔”一头尖一头圆钝,书写时用尖头在“纸板”上刻划,用过后,将钝头用蜡涂平,以便下次再用。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从历 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LegalSystemAndSociety {I}J占缸金2009.11(中) 试论古代中国皇杈与相杈的关系 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陆小芸 摘要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 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传统政治理 论中皇权与相权的理想状态是所谓的"圣君贤相"圣君垂拱而治,贤相则负责处理一切实际的政务.但是皇权与相权在实 际运行过程中无法达到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因此,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皇权与相权斗争的悲剧. 关键词皇权相权古典社会 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 一 , 皇权与相权的历史演进过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采用"皇帝"称号,皇权正式产生,同时,没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 位高,权力大,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两汉时期刘邦建西汉,承秦旧制.西汉初只设置丞相作为宰 相官职,后设相国或左右丞相.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以太 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此时的三公己无宰相之内容仅剩宰相之 空壳.两汉宰相职权很大,特别是西汉宰相位高权重.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基本上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皇 权受到的制约比较大,只是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宰相具体拥有 的权力常常变化不定,往往出权随人移的现象.总的来说,三 省长官交互辅政,三省制已基本形成. 隋代多依前代之法,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长官分别 为尚书令及左右仆射,纳言,内史令,同为宰相.但三省职权的界 线划分不清,然而三省的权力核心却在尚书省. 唐承隋制.唐高祖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为宰相机构,且三 省分工明确.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三省长官尚书左 右仆射,中书令,侍中,都为宰相.参决国家重大事务,举荐选拔 任用百官,考察监督奖惩朝廷官吏,参与军事等,都是唐朝宰相所拥有的以权.皇权行使受到政事堂制度和门下省封驳制度的制约. 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制.最明的变 化就是,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枢密院,地位陡升,与中书门下平分秋色,参与国家大政. 宋承五代十国之制,多次改变宰相机构及其名称.宋朝前期 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的大权一分为三.中书门下政事堂和枢密 院二府,为中央执掌军政的最高机关,对掌文武大权:盐铁司,度 支司,户部司三司,为最高财政管理机关,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 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均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构成了国家最高辅政机关.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恢复三省制,以 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 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 参知政事.尽管宰相制度屡变,但宰相所掌职权并无大变化.此 时的皇权开始高度专制,"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 臣不与也".' 元朝实行~省制,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元代中书省,置4个 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

设计图形的起源和发展

设计图形的起源和发展 图形的产生 图形是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的,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由人类劳动生活的记事符号开始当人类祖先在他们居住的洞穴和岩壁上作画时,图形就成为了联络信息、沟通、表达情感和意识的媒介,这一点贯穿于图形从产生到今天的每一个时期和阶段。 图形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远古时期人类的象形记事性原始图画为第一个阶段。原始人的图画式符号是图形的原始形式,也是文字的雏形。第二个阶段为由一部分图画式符号演变而形成文字。图画式符号与记事性图画的区别在于其形象的抽象性更强,更为减化当记事性图画在实用中不断减化后就形成了图画文字。第三个阶段为文字产生后带来的图形的发展。文字这一视觉传达形式使人类的沟通和交往更加密切,而能综合复杂信息内容且又极易被领会的图形形式更为人类所重视和利用。(图1-2一图4 ) (2)图形革命 图形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革命。 第一次革命是原始符号演变成为文字。文字的出现使符号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规范,成为记事和识别的重要于段,并使信息得以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第二次革命是源于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诞生。纸的发明促进了文字和图画的传播与应用,印刷术的发明使视觉信息得以批量化的复制。图画成为了固定意义的符号 交流的姚介面向的受众史多,传播的范圈更加广泛。 第三次革命始于19世纪的科技和下业的变革,最具表性的是摄影的发明和山此带来的制版方式及印刷技术的革新。传播的广泛性进一步扩展,图形真正成为

了一种世界性语言。今天的电子技术等高科技使图形传播超越了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距离,传播的速度奇快,而范围己达世界的每一个地区,信息受众己为每一个人。图形革命伴随着图形设计的飞速进步,以让图形设计适应传播的需要。特别是视觉原理和规律的发现以及印刷业的产生,使图形设计更具科学性的设计技巧合多样化的艺术效果,图形设计开始走向市场。激烈的竞争使图形设计得以空前的发展,也促成了专业图形设计人员和机构的出现。正是经历了三次重大革命和无数次变革,图形进入了设计的学科领域,图形设计产生了巨大的飞跃。人类要交流思想,互通信息;设计师要表达计划和设想,一与受众沟通,这一切都离不开视觉形象和山视觉形象表述的视觉语言。这就是图形。图形是视觉传达设计表现的基础,或者说图形是构成视觉传达设计系统中最基本的因素。 图形概念释义 (1)图形概念的由来“图形”一词的由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传统的概念,认为“图形”即是图样(见宋《宋书?礼志?四》)。 几何学中的概念,认为“图形”是几何图形的简称。 设计艺术中的“图形”概念,是来自于英文“Graphic",指图形艺术作品。它源于拉丁文“Graphicus”和希腊文“Graphlkos"。图形概念的确定直到现代设计出现才产生,即是随着市场对视觉艺术的需求,设计师们在追求图形的视觉冲击力度和反常规、反常理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图形概念的明确指向。20世纪20年代初,正式形成了图形设计并诞生了图形设计学科。 在本书中指的主要是在视觉传达设计范围内使用的图形形象。 (2)图形概念的界定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图形概念与设计学科中的图形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别。视觉艺术中的“图形”概念与信息和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

走进欧洲小报手抄报word模板

英国美食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 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 ),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土豆,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末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 英国人饮食的主要习惯及特点是口味清淡、原汁原味、喜欢喝酒、爱吃甜食和烤肉。 喜欢吃的食物种类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鸡蛋、蔬菜、水果,以此做成的菜品尽量保持原味、讲究花样,注重质量和营养。他们在进餐时一般先喝啤酒,还喜欢喝威士忌等烈性酒。 英国人的烹饪方 法以烩、烧烤、煎和油炸为主,但由于烤 肉是最平常的 主食。 英国国花 玫瑰又被称为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蔷薇科蔷薇属灌木。作为农作物,其花朵主要用于食品及提炼香精玫瑰油,玫瑰油要比等重量黄金价值高,应用于化妆品、食品。 平阴玫瑰甲天下 Rosa rugosa 品、精细化工等工业。 蔷薇科中三杰——玫瑰、月季和蔷薇,其实都是蔷薇属植物。在汉语中人们习惯把花朵直径大、单生的品种称为月季,小朵丛生的称为蔷薇,可提炼香精的称玫瑰。但在英语中它们均可以统称为rose 。Rose 依正式登记的品种,大约有三万左右。其实,蔷薇属下的200多个大品种在国外都被称作rose ,台湾都被 称作玫瑰。 然而,内地出版的《中国植物志》只将 Rosa rugosa 这一种称为玫瑰。 英国节日 1、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 新 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 拜。 2、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 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 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 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 是Easter 的前一天。

试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关系_从历史和逻辑两个方面分析

4个 宰相官职: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仅挂名而已,左右丞相总领国事,元代尚右,故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 明初,太祖沿袭元制,中书省为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宰相机关,因省内不设中书令,所以中书省长官左、右相国(后改为左、右 丞相)为宰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叛变罪杀胡惟庸,罢中书省, 废宰相。皇帝自兼丞相,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实现了绝对专制。明成祖朱棣正式设立并重用内阁,此后,内阁参与政务,成为明朝政府的重要机构,随着权力的增大,地位也逐渐提高。仁宗后,内阁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且统率六部。在内阁大学士中,按位次先后,分为首辅、次辅、群辅内阁对呈奏皇帝的奏章、文书具有拟旨权,即“票拟”,所拟建议供皇帝参考。 清初仿照明朝旧制,以内阁作为国家行政的中枢,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由满汉大员充任,同时还存在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二者共参国政。因前有议政王大臣会议掌握国家核心机密,总理一切事务,后有军机处掌军国大政,所以清朝内阁始终受压制,只能处理一些公开的例行公事,无宰相之实。 二、皇权与相权的内在权力关系 皇权作为从古典社会到现代社会过渡的产物,其内在本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为私权力的皇权,是一种任意、不确定、不受制约的权力,第二,作为公共权力的皇权,是一种稳定、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的权力。皇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最高立法权、最高司法权、最高仲裁权、最高行政决策权、最高人事任免权、最高军事指挥权、最高祭祀权、最高征税权、派驻使节与宣战权等。皇权的主要特点有:第一,神圣性,从理论上来讲,皇权来自天命的授予,而天下是属于天的,天子之拥有天下是天予之,是受天命而立的。第二,宗法性,在封建时代那种“集家成国”的国家形成模式下而客观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宗法制度在皇家是在士大夫家族、乃至平民百姓家庭的内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传统性,皇权具有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皇帝职务的终身制与皇帝职位的世袭制。第四,分离性,皇权在行使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与皇帝本人相分离的状况,特别是王朝中晚期,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皇太后垂帘听政都是皇权与皇帝本人分离的表现,这主要由于皇位的继承采取反智主义式的嫡长子继承制,皇帝由于年幼、能力不够等原因常常使得皇权旁落。第五、依赖性,在实际的权力运行过程中,皇权的实现需要庞大的官僚机器的支持,在理论上,新的皇权建立过程中,其神圣性、合法性都需要士大夫阶层的论证确认。 相权是皇权的派生权力,其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皇权决定的:即在分封制崩溃、皇帝个人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和百官庶僚之间的一个转承过渡的中枢机构,协调百司运作,处理日常事务。“在专制制度出现的瞬间,就必然会使政治权力把握在官僚手中,也就必然会相伴而带来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专制政治的副产物和补充物。”

最新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word版本

教案首页 课序:2 (2学时) 课题:第二章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 目的要求:(1)掌握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 (2)掌握中国民间图案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3)了解外国图案的特点 教学内容: 装饰图案艺术发展演变,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早在几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先民们就开始运用图案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利用装饰语言来表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美的追求也在变化。几千年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个时代的生活制品,每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图案、中国民间图案及外国图案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优秀作品,对学习图案是非常重要的。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中国民间图案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难点:外国图案的特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课堂讲授和外出采风,包括历史博物馆、户县、凤翔等地点。 复习提问题:图案的概念和特性 作业题目:收集中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和陕西民间艺术纹样 预习内容:中国历代传统图案 装饰图案的历史演变概况 第一节中国传统图案 一、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图案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分布很广,造型极为丰富,常见的器型有碗、盆、壶、瓶、鼎等生活用品。这些丰富的器物配上不同的图案装饰显得充实完美。这一时期的图案以简洁、概括、充满活力为特征,内容主要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形四种。

二、商周时期青铜器图案 商、周两代是青铜器艺术的鼎盛时期,其装饰图案和造型为世人所瞩目。受当时奴隶社会的影响,其图案风格沉重、神秘、威严、凶猛。由幻想的、恐怖的动物为主,如龙、凤、怪兽等。 二、战国时期的装饰图案 由于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工艺逐渐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图案越来越接近生活,以弧线、斜线为主的灵巧结构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象活泼、生动。出现了以叙事为主的图案形式 三、汉代装饰图案 汉代工艺品很多,每个品种由不同形式的装饰图案构成,共同形成了汉代浑厚、宏大又活泼的装饰风格。瓦当尤为典型。 四、唐代装饰图案 盛唐时期,国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对外交流与贸易频繁,由于思想解放,博取众长、使唐代的装饰艺术更加丰富、丰满、富丽、华贵。在装饰内容方面,除动物外,植物花卉也开始发挥主体装饰作用。 六、宋元装饰图案 宋代是古代陶瓷艺术的高峰,清秀大方的图案代表了这一时期高雅、凝重的艺术风格。图案造型构图完美,以花卉为主要内容。 七、明清装饰图案 明清经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图案工艺提高,品种多样化。出现了中西结合的景泰蓝,图案风格华丽、丰富、密集,同时又由于过分追求装饰性显得纤细,艳俗和做作。 第二节民间图案 一、民间图案的概念 民间图案在历史上是相对宫廷、官方而言的,是庶民的生活用品上的各类图案。是由各民族的民间生产者自己制作和欣赏的一种艺术。 二、民间图案的特点 (1)与民俗活动相关连 (2)装饰内容生活化 (3)寓意和联想 三、民间图案的种类剪纸、蓝印花布、蜡染、刺绣、泥玩具、木版画等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期末复习通关检测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1.《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庄园的存在( ) A.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B.巩固了中世纪奴隶制度 C.具有一定的割据性质 D.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2.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范围逐步扩大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阶层经济实力很强大 3.12世纪初,伦敦市民每年向王室缴纳300镑税金,以此获得国王对市民自选市长和市政官的许可。材料反映出中世纪欧洲( ) A.封君封臣制度逐步形成 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城市 C.城市获得了部分自治权 D.市民以暴力方式反抗贵族 4.俄罗斯人从1581年到1647年,仅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建立起了西起波罗的海,北到北冰洋,东达太平洋的“两洲帝国”。但到1763年,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仅42万。俄罗斯快速的征服和缓慢的移居殖民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恶劣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B.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政策严厉 C.受到金帐汗国的控制和奴役 D.俄罗斯传统上是个欧洲国家 5.阿拉伯帝国各王朝的统治者都重视商业,他们掌握着经济垄断权,集最大的地主、商人、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他们办工场、经商,除少量奢侈品外,基本自给。他们的行为( ) A.推动商品经济良性发展 B.旨在维护自然经济 C.导致官商勾结现象出现 D.有效维护了封建统治 6.古代南亚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后来文明中心逐渐转移到今天的印度北部,这里先后建立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笈多帝国最早兴起于恒河下游 B.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成为国教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皇权的加强与相权的衰落 摘要:自秦始皇建立起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政务的全面把握和控制,设置丞相之位,位列百官之首。至明废宰相以前,即便宰相权利或职位形式有所演变,相权与皇权一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权利核心,其“斗争”和“合作”也决定和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局面与政治形势。 关键词:古代政治,皇权,相权 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此消彼长。两种权利的制衡和加强都对政局产生着深远影响。自秦汉以来,宰相一直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凌驾于各种官吏之上,相权的加强必然对皇权形成威胁与制约,而皇权的加强又必然带来行政权力的扩大,这种矛盾使皇权与相权的争斗贯穿于秦汉至明的中国古代政治历程。 即便再不同的历史时期,相权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力大小有所区别,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皇权的不断加强以及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与相权存在体制上的矛盾。在不同朝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有着差异,皇权与相权有着一个平衡点,皇权相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国家有序运行。[1]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之后,皇权也随之产生。为了配合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项政治制度的运转和发展,秦始皇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三个最高职位,而这其中丞相总领百官,处于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这样就使包涵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行政权力交到了丞相手中,丞相职权包括主持朝议、封驳诏书、对上谏诤、对下诛罚等诸多权力,宰相开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主导。 西汉建立之后,在诸多政治政策上承袭了秦朝的传统,依然保留丞相职位。西汉成立初年,国内政局不慎稳定,外有匈奴来扰,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有所上升,丞相集行政、决策、司法等各项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了威胁。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刘彻开始重用身边侍从,实行中外朝制度,并设立尚书令、侍中等职位,使这部分官吏能够直接参与到军国大事之中,从而削弱丞相职权。到了东汉时期,仍旧保留三公职务,但扩大尚书职权和机构,改称尚书台,并在其下设置六曹,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利,加强皇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政基本由世家大族和权臣所把持,皇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随着尚书省实权的发展,后相继出现了中书省和门下省,从而形成了基本的三省体制。至隋唐时期,中央又在三省之下分设吏、礼、兵、邢、户、工六部,从而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正式确立了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这种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

君权与相权之争

君权与相权之争 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 在皇权社会里,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皇帝下面就是宰相。在专制的皇权体制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辽国有宰相的名称之外,其他朝代都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只是一个俗称而已。在《宋史·职官志》中称“宰相之职,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概括起来宰相有以下的职权: 一、谋议权。就是宰相就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措施提出建议,并与皇帝共同讨论。 二、副署权。就是皇帝的诏令、制敕和上谕要由宰相签署,并由宰相机构发布。 三、用人权。就是选任贤才和罢免不称职的官员。 四、裁决一般政务权。就是宰相有权处理一般的政务,无须请示皇帝。 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比皇帝重要,因为皇帝高高在上,而宰相处在皇帝和各部门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所以,观察中国历史上各朝各国的宰相,大部分是具有丰富的政治手腕和经验,能够处理好朝廷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有学者把中国宰相制度演变过程分为五个时期:萌芽期(从黄帝至西周)、创立期(春秋至秦)、鼎盛期(汉初至汉武帝时)、调整期(汉武帝时期至元朝)、衰落期(明朝至清朝末年)。考察历代政治得失,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一个重要指针,君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够实现政治清明。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盛世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几个时期基本上君权和相权处于平衡的阶段,所以造就了政治的清明。 如汉文、景帝时期,宰相曹参实行汉初宰相萧何制定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休息,被两代皇帝继承和发扬,终于促成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及至唐太宗贞观时期,名相云集,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等无不是一时俊杰。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宋璟被唐玄宗成为“救时宰相”,其用人得当,百官各得其所,国家得利。这些盛世时期,基本是“贤君+良相”的模式,一直是皇权社会人们竭力赞美的范式,在中国影响深远。 同样,在皇权国家体制下,作为帝国行政的最高首脑,宰相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亚于专制的帝王。因为“家天下”的体制,皇帝是世袭的,而宰相是历经重重考验才能当上宰相的,因此,贤明的宰相、强势的宰相的几率远远高于皇帝。为了防止相权的泛滥,封建帝王是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段来限制相权,如明初朱元璋干脆废除丞相制度,只设立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处。清朝设立军机处、在鸦片战争后设立总理衙门都是为了限制相权的膨胀。这种情况下,在皇帝能干的情况下基本可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作。遇上皇帝昏庸,大臣软弱,就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史料三(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宋史》[史料解读] (1)从史料一信息“重用内朝”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由“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由“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2)史料二反映了三省的运行机制。由史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中“中书、门下”的职能。 (3)史料三说明宋代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这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宗教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谢,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