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傣族风俗

傣族风俗

傣族风俗
傣族风俗

傣族风俗

目录[ 隐藏]

1敬老习俗2傣族婚礼3丧葬习俗4食俗5染齿习俗6傣族禁忌傣族孔雀舞傣族族系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自治州和德宏傣族自治州两个地区。其中西双版纳人口约30多万,傣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全民信仰小乘佛教,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给人们留下深刻映像的应该是傣族的泼水节与傣族的

孔雀舞,而除了这些,傣族还具有着许多不被人们所熟识的民族风俗。

编辑本段敬老习俗

关于傣族,人们早已熟知的是金孔雀一般温顺美丽的小卜哨和刚健善良的小卜冒。其实傣家文化源远而流长。娥并与桑洛的故事早已载入诗章,《孔雀公主》已跨入艺术殿堂,孔雀舞已飞上银屏,铓锣与象脚鼓已在海内外敲响。而傣家的敬老习俗在其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

然这些敬老爱老的规范并无显见的文本,但已潜移默化融入到日常生活行为中,所以这些习俗尤为真实可贵。

在傣族家庭中,最尊贵的角色正是一家子最年长的老者。晚辈们在他面前就坐,没有一个敢跷起二郎腿。傣家人眼中,搭二郎腿的人,必是松散懒惰的,在老人面前跷起来,更是大大的不恭。久而久之,人人都养成了习惯,就是年龄很大、威望很高、极有资格随便坐卧的老者,也少有跷腿搭脚的行为。

日常中若与长辈答言,年轻人必在每句话的末尾加个“哈(ha)”字,一如汉语中每个“你”字之下都加了“心”字底。如:老人招呼“啷哎”(请坐),就答:“某啷哈”(您者坐);老人问“格巴京毫”答“京哈”,“即吃了饭没有”答“吃过了,您者”;问:“公素如哩(你爷爷好吗)?”答“哩哈(好呢,谢您者记挂)”,回答的无不表示出自己的谦恭与卑微。

座中有老人,家人端茶倒酒皆稍曲着身躯以示敬重;若在老人身旁行走,必定以手轻压裙裾,不让其辟扑拂动,搅扰老人耳目。总之,只要有老者在场,就听不到高门大嗓的喧哗,就看不到鬼跳神舞的胡闹,一切都那么宁静平和。再看看傣家土屋那洁净如漆的泥巴地面和家堂上简朴的佛教

氛围很浓的装饰,让人感觉到的是古典的静谧的祥和气氛,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容相让的温暖。

村寨之中若有红白喜事,长者们更是被邀请的首要对象。被邀请的长者到来之后,即为上宾,其座次被排在家中最尊贵的地方---家堂附近。烟酒糖茶饭菜水果,样样优先,一天到晚,享受无尽的款待。

若是娶亲嫁女,还将有新人长跪于前,聆听老者们的谆谆教诲指示人生。

傣家的高寿老人不仅在世时极受敬重,就是仙逝了,也会备受后人景仰。一到发送上山时,会有很多的人前来参加仪式,后生们都会踊跃争抬送葬。寿数极高的老者去世后,以往从未抬过棺木的人,也一定要争取扛上一肩,送上一程,称做“开肩”,图个大吉大利,一生顺顺当当。

傣族家庭,以家中能奉养老人尤其高寿老人为幸事,老人的寿元问题是里巷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这户人家有老人健康长寿,那就说明他的后人孝道善修,他的子孙在村中、族中都将获得极高的评价。所以,这户人家有个高寿老人,就必定人丁兴旺,必然就会有许多亲戚朋友,往来就热热闹闹,让人感到十分康乐如意红红火火。因此,傣家人更爱讲究几代同堂。

编辑本段傣族婚礼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

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傣族婚礼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

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结婚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魂。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关于拴线的来历,传说颇多,其中一种与婚姻有关。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为何,找宫中一个少年奴仆询问:“你知道我长大以后会嫁给谁吗?”奴仆张口便答:“我就是你未来的丈夫。”公主怒起,将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额头,仆人也因此而被赶出王宫。不知经过多少周折,那仆人终于成为另一个王国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经入宫为奴的那个王国联姻。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公司发现新郎额头上的伤疤,知道他就是当年被她用刀子划伤的仆人,悔恨万分。她当即表示:“愿与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离。”并拿起一缕白线将两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离。从此,傣家人便有了结婚拴线之俗。

傣族结婚时,不仅要筹办婚宴,还要请歌手唱歌祝贺。参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点礼物或礼线,表示祝贺。

编辑本段丧葬习俗

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洗脸时,要由下

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

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帮忙。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死者家的主人一般还要杀猪宰鸡招待。按照过去的风俗,村寨里无论谁家死了人,全寨就要停止生产劳动一天,不舂米,不纺线,由寨外砍回的柴禾,也不准背进寨子。停尸的新期间,要请佛爷来念经,人们可以喝酒、跳舞作乐,史籍称为“娱死”。傣族丧葬仪式

行土葬的要制棺材。棺材是在停尸期间由村里人帮忙备制,制作比较简单,有的用木板钉成,有的用竹子编成。出殡时,由佛斧波占(即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在前引路,后跟随直系亲属中的一男子,手执长刀和白布口袋,送殡亲友不时跑上前来,让这男子将自己所带的叶子包饭挑破,意思是让死者吃到亲友的斋饭。其后又跟随一直系亲属中死者的录魂到另一个世界去跟在棺材后面的是送殡的亲友。沿途要扔出一些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作为死后的需用。

葬地的选择方法有这样几种主要形式:其一,用一个鸡蛋在尸前祝告,然后将鸡蛋掷于地上,鸡蛋在哪里破碎,就在哪里下葬。其二,用一根点燃的的蜡条触地。火在那里熄灭,就在那里下葬。其三,用一只瓷朝地上掷,瓷碗在那里

破缺,便是死者愿意留宿的地方,大家就把他安葬在此地。每年的开门节、关门节和过年时,死者亲属要到佛寺滴水,为死者超度。

傣族的每人村寨都有公共墓地,称为“龙林”.并分为成年人与未成上人、“善死”与“凶死”的墓地,封建贵族和僧侣也有他们的专有墓地。有的村寨,每到清明节那天,就全寨出动,集体上山扫墓、祭拜。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先死,在举行葬礼时生者要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传统的做法是:用绳子拴在棺材上,由老年人把绳子割断,或带一串槟榔、或带一对蜡条到坟地,用刀将槟榔或蜡条砍断。作了这些仪式后,即表不生者与死者断绝了一切关系。佛爷、僧侣大都用火葬,骨灰用一瓦坛盛着,葬于寺后。

按照傣族的风俗,凡是在外被烧、杀、溺等凶死的尸体,不能挹回本寨本家。在寨内凶互的要在当天埋葬。属凶死的都不举行葬仪。妇女因怀孕难产死亡,要从死者体内取出婴儿尸体,然后分别埋葬。编辑本段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

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

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编辑本段染齿习俗

傣族女子的成年礼,以染齿为主要内容。女子到15岁

时,便三五相约,结伴染齿,表明自己已跨入了青年的门坎。

染齿的原料主要是掺有少许松脂的黑烟。染齿时,先点松明柴,让其冒出股股黑烟熏在瓦块和木片上,染齿人用手指将熏在瓦块上的黑烟刮下来涂在洁白的牙齿上,边熏边刮边染,直至把一口牙齿都染成黑色或紫。如果想使染在齿上的颜色牢固,那么在染齿之前还要吃酸味野果,或是用酸果汁涂抹一遍牙齿,然后再染黑烟。用这种方法染出来的牙齿,经久不会褪色。

一些傣族妇女,还用嚼槟榔的方法来加深牙齿的颜色。她们嚼的槟榔,有的是真正的槟榔果,更多的则是自己配制的一种土槟榔。染齿是过去傣族姑娘结婚前必须做的一件事,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就越能讨得小伙子的欢心。

傣族染齿的考证

花腰傣自古有染黑齿的习俗,笔者在赶街时,虽然一时很难从不穿民族服饰的中青年妇女中辨认民族成份,但看到一口漂亮的黑牙齿,就知道她们是傣族妇女了。看来,史书上记载的染黑齿的习俗还在这里普遍的保留着。傣族染齿每年开春,傣族妇女先在田埂上采摘白花草(味酸涩)咀嚼二三天,然后再采摘山上的鸡屎藤果(味酸臭)敷在牙齿上,时间也是二三天。这头道工序的作用是让牙床麻木;第二道工序是用嫩石榴果煮烂,剥去外皮,配上山上采的岩硝,装在容器里熬制成膏药,每天晚上睡时,先把膏药

放在火上加热,徐在两指宽的芭蕉叶上,然后包住牙齿。十四五岁的少女每次开始染齿时,每年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年包牙的时间就相应缩短,四五十岁后,每年包二三天就可以了。染过的牙齿,一般不会生龋齿,七八十岁很少脱牙。

由于傣族妇女染齿保护了牙齿,很少得口腔及消化系统方面的疾病,笔者看到染齿习俗的傣族妇女的牙齿,不但长得细密整齐,而且清洁光亮。如果摆脱了以白为美的观念来衡量,笔者认为这样的牙齿也是很漂亮的。

傣族染齿的习俗,史书记载很早,公元八世纪,唐代樊绰着《蛮书》卷四载:“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黑齿以漆漆其齿”。作者可能是听到看到表面现象来解释染黑齿的习俗,但对这“以漆漆其齿”的方法没有具体记载。汪宁生先生在《古代云贵高原上的越人》一文中谈到染齿的习俗时说:“至于黑齿疑长期嚼食槟榔所至,有些南方民族以黑齿为美,除嚼食槟榔外有时还要染之使黑、漆齿或就此而言”。汪先生所谈的咀食槟榔染黑齿的习俗,在云南边疆和东南亚盛产槟榔地区的民族中是很普遍的。他推侧的除嚼食槟榔染之使黑,漆齿或就此而言的推测是存在的,但汪先生好像也没有考察过“以漆漆其齿”的习俗,只是笼统的还要染之使黑。江应梁先生也认为在读笔者文章之前他也不知道这种具体的草药染齿习俗。而对槟榔染齿习俗学者谈得比较

多,外国学者戴安·梅穆在《红唾液和黑牙齿-东南亚最古老的习俗之一》文中就有详尽的研究介绍。但笔者知道,关于傣族染黑齿的习俗,就目前而言,除哀牢山下傣族地区用咀食草药染黑齿外,在孟连傣族村寨还见过另一种染黑齿的习俗,是用烧柴凝结成的焦油染黑齿。即把一种含有丰富油脂的薪柴燃烧时,在柴尾部凝结成的黑色焦油收集起来,涂抹在牙齿上,使牙齿变黑。这种方法对护齿有什么益处,不得而知,但也体现了傣族认为染黑齿为美的习俗。

编辑本段傣族禁忌

傣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傣族有其独有的禁忌。

宗教禁忌:傣族村寨立有寨心(高约三、四尺的木台子,中间装土)。此乃村寨的心脏或生命。故忌在其上坐、脚踏或挂马。德宏州傣族祭寨时,忌外人进寨,寨人外出,须等祭寨完毕方可出入。进佛寺者须先在门外脱鞋,方可入内。忌随便敲打佛寺里的鼓;忌摸神像及做赕用的戈矛等。忌摸小和尚的头顶;走路时忌踩佛爷、和尚的影子。佛爷、和尚忌与一般人住在一起或住楼下。忌外人进入寨神庙。

婚姻禁忌:从进洼(关门节)到出洼(开门节)(傣历九月十五以后的3个月)期间不许谈情说爱,不许结婚,否则,被视为如同牛马不懂季节,死后会变成狗。如今,有青年男女因爱情深厚或婚前有孕而突破禁忌习俗成婚者,亦仍须婚后以酒肉祭寨,请全寨人吃一顿饭。否则会被认为触犯

寨鬼,寨内将有疾病或其他灾害。

丧葬禁忌:村寨若有人死,全寨人停止生产,妇女可外出砍柴、搜集饲料,但不可背进寨,待葬完死者后,方可将置于村边的木柴、饲料拿进家中。

妇女禁忌:妇女不许犁田,否则要遭雷劈;盖房时,女子不许站在高处;女子不得跨过男子的头;筒裙不能往高处晒;妇女进佛寺只可到规定可去之处,忌任意起动;经、产期妇女,不得入佛寺;妇女不得参加集会跳舞,不能打击乐器;在公共场合,男人说话,妇女(老妇例外)不能插嘴;家有客人,妇女不能同桌共餐。

生活习俗禁忌:进傣家时,忌到楼口不脱鞋;进屋后,忌用脚跺地板。忌倚靠室内中柱上,亦忌挂物于中柱上。傣家火炕旁一般是家长的床铺,禁忌随便乱坐,也不可乱动床边的“圣水瓶”。思茅等地傣族居处中厅所设的床,禁忌悬挂蚊帐。忌在家中剪指甲、吹口哨和玩响乐器,以为口哨及乐器声可唤鬼入室。忌在整齐的旱地、菜园里大小便。衣服破了,忌用裤子补,认为会受穷;反之,被破可和衣补。衣服不可用作枕头;枕头不可坐。佩挂刀时,忌刀口向内,否则,认为居心不良,是“刺客”。傣族每月属牛日禁忌使役牛,属马日禁忌使役马。

傣族生活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傣族是中国56 个少数民族之一,大多聚居于我国云南省边境。根据统计,傣族人口为102.5 万。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傣族有着自己的悠久的历史和风俗。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相互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 4 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结构有所差异。 1.婚姻自由的婚姻制度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是傣族婚姻制度的显著特点。青年男女婚前交往自由,恋爱自由。未婚青年男女在节日或盛会场合,可以自由和未婚女子谈情说爱,傣族习俗中称“串布少”(“布少”——姑娘)。傣族中很少“重男轻女”的意识,多生超生情况不多见。因此,家庭矛盾或由家庭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多。由于家长制的薄弱和对个人个性发展的束缚较少,对傣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傣族的思想很奇怪,他们大都是女人做事,男人闲着,他们那边的男人娶妻,就像我们这边的男人入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思想慢慢的变弱了点,但在一些平困地区,这种现象还是很严重! 2.竹楼? 竹楼是傣家住房的主要特点。竹楼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放牲畜。上层竹楼中间安放火塘,内间为卧室。竹楼由木柱支撑,正房四周由竹片围成,楼板也由竹片拼接,房顶是人字形茅顶,人们要从梯子上楼。傣家竹楼通风、凉快、清洁、明亮,又可以防备野兽的袭击,十分安全。 3.服饰? 傣族的服饰颜色特别鲜明,大胆。像是明清时期的彩绘,特别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制出来的,做工特别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如果现在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应该也会像阿拉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的体态,非常美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始的穿法是一块布缝成一个圆筒,围在腰间,大概有一圈半!这种穿法一般只有当地人会穿,一般人穿一会儿就要掉!不过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不会穿,方法已经改进了,可以扣上!傣族服装最大的特色就是它是根据你的各部位贴声定作的,你胖了或是瘦了就丢不可以穿了!1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短衫,冬天披棉毯,用白布或青布裹头。男人纹身较普遍。现代由于傣族的贫困和落后,及穿傣族服装的不方便,穿傣族衣服被看成是有伤大雅。所以越来越少的人穿了,尽管很多人会给自己定做一两套,却不怎么穿~ 4.禁忌? 傣族的禁忌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做客,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主人内室等。 5.饮食与大多数亚洲民族相同,傣族人的饮食以谷类为主。不同地区的傣族主食谷类稍有不同。根据仲富兰在《傣族风俗介绍》一文中所记载,德宏的傣族人主食梗米,而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主食糯米。(3)傣族人所食的肉类主要为猪肉、牛肉和鸡鸭,很少是羊肉。(仲富兰3)苦笋、苦瓜是傣族的常见蔬菜。傣族人喜食昆虫,蝉、竹虫、蜘蛛都是傣族小吃的原料。(仲富兰3)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他们用手抓饭吃~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 多种,这里动植物

傣族民风民俗

傣族民风民俗 导语: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标准差异,称之为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傣族民风民俗,希望能帮到大家!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主要分布] 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国内傣族语言主要有德宏傣语文和西双版纳傣语文。傣族有历史悠久的拼音文字,几乎每个支系都拥有一个语言文字系统.互相之间有不同,傣文可分为傣仂文(西双版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傣端文)。这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婆罗米字母),与老挝(zhuā)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均为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但形体构造有所差异。

宗教信仰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而且信的都是佛教中的南传上座部教,亦称小乘佛教[5]。据说,南传上座部佛教是由一位叫阿朱打拉西的人传进来的,至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 傣族称宗教为“沙煞纳”,把他们信仰的佛教叫做“沙煞纳帕召达麻”。帕召达麻指的就是佛祖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在西双版纳,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统宗教习俗,那就是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认为这样才算有教化,不野蛮。并且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骄傲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很辛苦的. [民族历史]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开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 导读:傣族的风俗习惯 上次去东部华侨城游玩时,在缆车上无意发现民俗村宁静又神秘的一角。于是对民俗村锦绣中华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深入民俗村看个够——题记 一周的国庆黄金周加班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过了。民俗村就如树梢上熟透的果实,让我经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国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凉风习习,太阳半露着脸,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门口大广场上彩旗飘飘,富有特色的名族乐曲此起彼伏,中间一个LED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路边的大招牌主力宣传民族狂欢节。广场中间花坛上的花牌内,是红色黄色玫瑰花组成的欢度国庆1949-2010就是狂欢节的主题吧,对面的寿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宾小姐,引导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收紧脚步,购票入村。 远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个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丽。 沿着一条石雕彩龙分开的石梯小去,一个三角形的广场上假山水池、喷泉、商铺、停车场错落有致,上方张灯结彩,大榕树上灯笼高高挂,假山,水池,喷泉,美丽极了,小火车,电瓶车挂两行红花,别致极了。榕树底下停着一辆新款驴车,所谓的新款也就是多一个喇叭而已,赶车的.车夫都是回族牧民装束。一见到游客到了,便吆喝一声唱起了回族民歌,还不时带点别扭的动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

后面的百艺广场上,欢快的名族小调徐徐传来,红白两色为主的临时舞台上,8个身材苗条的瑶族姑娘在尽情跳舞,长长的袖子,长长的绳子,甩出去,收回来,一个圈一条线的,美丽极了。下面的观众更是热情高涨,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的,形态各异。整个广场如一锅沸腾的水,就是入口出口处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岗。听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狂欢节的主题就是“生态河池,丝路新疆”,白天都是广西河池瑶族、壮族民族表演节目,而晚上则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节目。紧挨着百艺广场的一条路上,一排淡黄色木屋上,招徐徕客的酒旗飘飘,上面写着非常引诱人的名字“丽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看一群红色妆扮的服务员忙进忙出,手脚麻利,一边工作还一边哼着小调,好不快活。 不知是这些服务员的小调唱的好,还是秋季的阳光太妩媚,太娇柔,逗得小吃一条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骚动不安,啼鸣声此起彼伏,一阵一阵,一声一声,声声入耳。虽然“嘟嘟啾啾……”声音难听,却也有未见其影,先闻其音之势。想必,那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开屏?听到了这支孔雀独奏的曲子,便也让我加快脚步往前去看个究竟。 傣族的风俗习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啊!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十六

傣族的民风民俗.doc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

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初一:____浅夏诗韵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傣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1.丧葬。旧城傣族丧葬分土葬与火葬,正常病故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和僧侣则实行火葬。 2.饮食。旧城傣族饮食以大米为主,喜爱酸味食品。独特的菜肴有:酸扒菜、刹撇、刹大噜、剁生、酸肉等。 3.服饰。旧城傣族男子服装,上衣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的短衫,下穿长官裤,上白下蓝。青年男子鼓龙凤纹身,至今仍保留此遗风俗。女子喜穿艳色短上衣,紧束腰身,下装为各色艳丽的长统裙,结发辨绕于头顶,已婚妇女多缠白花头巾。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傣族男女青年追求时尚,不管在布料和服装款式上都比过去更加新潮美观。 (二)传统节日 傣族对小乘佛教的信爷带有民族性、群众性,佛(缅)寺遍及各村寨,群众的赕佛活动极为频繁,而且很虔诚。因此,傣族的节日大

多与宗教有联系。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节日。 1.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有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来历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傣族人民为纪念古代七个傣族姑娘为民除害战胜魔王,为姑娘们泼水,洗除身上污血的日子,泼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中旬,为期3-4天,每一天傣族青年男女敲锣打鼓到山上采花,和经二天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缅寺赕佛,全寨人为佛像泼水“洗尘”。待赕佛仪式完毕,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愿意都可以参加,互相泼水,相互祝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第三后还要进行丢包、放高升、超摆、嘎光等娱乐活动。 2.关门节和开门节。关门节在棒历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在傣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历10月中旬)。从关门节到开开节是傣族的关门时间,在此期间,忌男青年串姑娘,不办婚事,不提亲,老人不出外过夜等习俗。在节日各两天里,各寨傣族到缅寺举行“赕”活动,向佛爷、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鲜花和钱,听佛爷育经赕费,讲解教义成律。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民族特色

傣族民族特色 篇一: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的习俗特点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有126万。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布。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宗教信仰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历法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戏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

区。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 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

傣族的民风民俗

傣族的民风民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设计: 《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认知: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有利于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 情感: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文明礼貌”德目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千百年来保留、继承下来的传统,各民族在饮食、服饰、居住、礼仪、喜庆、丧失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各民族只有彼此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才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教育很有必要。 本课的教学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二是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第二部分是通过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事例,向学生进行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教法建议: 1、三年级学生对“民族”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教学是不要纠缠这个问题,只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国家就可以了。另外,为了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有一定的了解,扩大同学的知识面,教师也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课侧重讲尊重本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但如果遇到外国人也同样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 3、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怎样去尊重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和邻居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设计:《十一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2、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情感:愿意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和邻居的风俗习惯。

民风民俗作文1500字

民风民俗作文 1500 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 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 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 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 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 摆上月饼、 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 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 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 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 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 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 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 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 树中秋、 点塔灯、 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 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 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 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 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 型美观, 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如“嫦娥奔月”、 “银河夜月”、 “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 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 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 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 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 事流传甚广。 嫦娥奔月: 相传,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 晒得庄稼枯死, 民不聊生,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有关傣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欢乐的泼水节与那动听的传说,不仅仅属于傣民族的。每逢傣历新年的到来,西双版纳的布朗族和德宏的德昂族、阿昌族,都在一起共同欢庆,举行泼水节活动。国内外游客也非常喜爱和向往这个色彩缤纷的盛会,因此也都很想了解和熟识傣家的泼水习俗。既是这样,我们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旅游部门包括旅游企业就应该负责任地搞好泼水节活动的宣传,让这个风靡中外的民族节日有它本来的面貌和历史。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园内,这个节日活动更应具有传统色彩和民俗情调。 泼水节在傣语叫“楞贺尚比迈”,因傣历元旦在六月,又称做“六月新年”或“六月节”时间在阳历四月中旬。泼水仪式活动又是此节的主要活动,据一本叫作《车里》的史地小丛书里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浴佛之后,民众更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事。”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傣历新年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除了赛龙舟、放高升、丢包、放火灯、赛鼓、跳孔雀舞、泼水祝福以外,增加了体育表演、文艺演出、游园联欢、放氢气球等,慢慢将浴佛仪式活动淡化了。作为以保护、发扬傣族传统文化为重要宗旨的傣族园来说,要不要恢复那些浴佛仪式活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叫捧玛达拉乍的魔神,违抗天神的旨意,为所欲为,把人间弄得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样惩治这个法术高明的恶魔呢?智慧的天神英达提心生一计,即装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玛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并将实情告诉她们。这七个姑娘生性善良,本来就对父王的罪恶有愤懑,这时,她们决心杀死父王,为人间除害。一天,她们终于探听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机将他灌得酩酊大醉,悄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09-03-19 03:57:44 来源:七彩空间作者:佚名阅读:2617 --------------------------------------------------------------------------------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后定名傣族。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传统的拼音式文字。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历史悠久,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置益州郡,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公元69年,傣族地区属永昌郡。至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改由临时官员(即流官)统治的“改土归流”政策起,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设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其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特产,在唐代就已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傣族民族饮食

傣族民族饮食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特色饮品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

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

民风民俗教案设计

《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大家的脸上老师读出了你们的好学与自信,相信我们这节课的阅读会是愉快的。(元宵节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师:这就是我们家乡元宵节的一些习俗,其实,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风民俗》单元,一起来感受更多的民风民俗。 二、出示目标 1、阅读《腊八粥》《难忘的泼水节》《火把节》三篇文章。 2、了解各民族习俗,知道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的故事和智慧。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习俗的习惯。 三、自读互助 自读60页的“随文链接”,来看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你有什么发现。(每一种习俗,每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都寄托着幸福、团圆、企盼、祝福等一切美好的心愿) 孩子们,既然民俗都有这一共同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用慧眼来发现吧,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篇课文,作者是如何告诉我们的。 四、合作交流 1、朗读课文《腊八粥》,了解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是如何体现八儿对腊八粥的喜欢与向往的。(阅读提示) 引读: 锅里的粥冒着香气,八儿闻了又闻,真是着急,于是粘着妈妈说:(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妈妈说:“要到夜里!” (2)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听到锅里腊八粥的咕嘟声,八儿的肚子咕噜起来。

(3)“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八儿默默地等待着,可心里一直在惦记锅里那香喷喷的腊八粥。(4)“妈,妈,等我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5)“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虽然吃不到,但八儿也舍不得离开锅台半步,不时地仰仰脖子说:(6)“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大家读得真好,老师都闻到了浓浓的粥香味。作者就是抓住了语言描写向我们传递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与企盼。腊八粥是我们汉族腊八节的习俗,接下来,让我们将镜头拉远,一起聚焦少数民族的习俗。 2、自读课文《难忘的泼水节》和《火把节》,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向我们传达他们的美好心愿与祝福的。(阅读提示) (1)让我们一起重温他们的狂欢场面(课件播放)看了图片,你体会到了什么(热闹、喜庆、快乐)。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活动美美地读一读。 《难忘的泼水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孩子们,大家的读,老师感受到了,国家领导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相互享受这被泼水、被祝福的快乐,让我们也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火把节》相关句段 师总结:水带给人类吉祥、平安和祝福。火也一样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你从《火把节》这篇课文中还了解到哪些内容。(3)、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填空: 火把节是大凉山彝家人的习俗,火把节历时三天三夜,人们穿上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1、傣族人的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2、傣族人的婚礼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

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3、傣族饮食文化: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那可是美味至极啊。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那么,到底傣族有哪些民风民俗呢?下面大家 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相关的作文 吧!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一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 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 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 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 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 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 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 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 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 所以除了竹筒饭, 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 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 4 月 13 日至 4 月 15 日到傣族来游玩, 那么你要小心啦, 因 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 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 开始互相泼水, 你泼我, 我泼你, 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 它象征着吉祥、 幸福、 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 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 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 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 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 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 但他们的热情、 古朴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 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 生活。 傣族民风民俗作文二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 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 傣族先民为古百 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