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超全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布鲁纳的教学观(3.1)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原则:

⑴动机原则.即学生有内在的学习愿望.

⑵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⑶程序原则.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陈述一个问题或知识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或迁移.

⑷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2,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知识便用,一用便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情境进行再创造. 3,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而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3,先行组织者技术及其应用

1,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

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接受学习是意义学习的话,也同样可以发展智力.而意义学习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大脑中.原来有某种特定的知识的同化作用.如果学生大脑中没有这个知识,那么,就提前输入一个知识.这个为了促进意义学习而提前输入的知识,便是“先行组织者”;这种教学方法就称先行组织者技术或策略.

2,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

在呈现正式教学内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钟时间,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的知识.

3,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

作为先行组织者的知识,一是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上位性知识或与新学习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的知识.

4,学习动机的种类(4.1)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5,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依次从低向高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当较低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较高一层次的需要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在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

6,成败归因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

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

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7,学习迁移的种类(5.1)

1,正迁移与负迁移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

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8,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

提高迁移意识性

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6.1)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

进行自觉概括

11,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12,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即根据遗忘曲线的原理,在所学习的知识大面积遗忘之前

进行复习.2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如把一个材料分成若干小块材

料.3反复阅读与尝试背颂相结合,如适当考一考自己.4多种感官参加

学习活动,如读,听,说,写等综合进行.

13,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7.1)

1,操作的定向2,操作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14,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

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15,学习策略的特征(8.1)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

略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

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16,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1,自觉利用有意识记2,自觉排除互相干扰.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观参与识记过程5,复习形式多样化6,重点内容下面画线,注

释等.

17,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1,使用记忆术,如谐音记忆法,位置记忆法等.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如对所阅读或听讲的内容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18,元认知策略的一般内容

1,计划学习的策略.制定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案等.2,自我监

督的策略.对认知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等.3,自我

调控的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9,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1,学习时间管理2,学习环境的设置3,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4,学习工

具的利用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0,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教学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2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9.1)

1,问题的特征,如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2,已有知识经验的作

用.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

22,高创造者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

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2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

时,内心就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就会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

或信念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2,态度

定势.个人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

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

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

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识态度与品德的

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

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

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思

想认识和体验的实际情况,晓之以理.

24,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0.1)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

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

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4,价值辨析.鼓励学生努力发现自身

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

惩罚.

25,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

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于某

一对象而言,不同的个体的态度中所含的认知成分是没的,某些

人的态度主要基于理智方面怕慎重考虑,而某些人的态度可能主

要由于情感冲动;有些态度可能基于正确的观念和信念,而有些

态度则可能基于错误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份

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

成分.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的态度

的情感成分不尽相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比较多,有的态度却是

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6,心理健康的标准(11.1)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有自我调控能

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6,生

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7,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

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样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

配合与补充.

28,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

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29,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⑴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⑵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用来做代币.当学生做出教师所期待的良好行为以后,就发给相当数量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换取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⑶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当学生很少出现教师所期待的行为时,就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的行为的出现.⑷示范法.观察教师呈现的范例(榜样).⑸惩罚法.用处罚消除不良行为.

⑹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0,指导教学包括六个主要活动(12.1)

1,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2,呈现新材料.3,提供有指导的练习.4,提供反馈和纠正.5,提供独立的练习.6,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这些活动并不是遵循某种顺序的一系列步骤,而是有效的教学因素.

31,发现教学经历的四个教学阶段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基础上引出结论.

32,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1,教师要把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组织教材.

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材料太容易,学生缺乏成就感;材料太难,学生容易产生失败感.

33,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次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

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34,教师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它教学活动.2,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3,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的主题上.

35,合作学习在设计与实施上必须具备的五个特征

1,分工合作.指以责任分担的方式达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的.2,密切配合.将工作中应在不同时间完成的各种项目分配给各个人.3,各自尽力.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取代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成员必须各尽其力,大家都是成功者,没有失败者.4,社会互动.合作学习成效取决于团体成员之间互动作用.5,团体历程.该历程中的活动包括如何分工,如何监督,如何处理困难,如何维持团体中成员间的关系等.

36,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13.1)

学生群体对个体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产生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37,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

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再次,引导所

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自豪,形成归属感.最

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

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8,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小学生入学时

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

越大的作用.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

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4,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

个人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39,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身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

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

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

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

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

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40,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

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

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

捣乱.

41,教学测量的分类(14.1)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3,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4,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4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4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1,客观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标准化测验是一种比教师编制的测验更加

客观的测量工具.

2,计划性.专家在编制标准化测验时,已经考虑到所需要的时间和经费,

因此标准化测验更有计划性.

3,可比性.标准化测验由于具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不同考试的分数具有

可比性.

4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例如根据学生家庭作业,课堂练习,论文,日记,手工制作等

作品,对学生的认知活动等进行判断

和决策.

2,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的观察也能够得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

学业成就的信息.其中包括:

⑴行为检查单填写⑵轶事记录.⑶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45,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

的程度.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

致性.

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

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测验测量什么?测验对测

量目标的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

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

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的反应与某种测量属性或品质的

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例如通过该测验是否能

够把学习好,中,差学生的不同学习或能力水平区分开来

46,简述罗森塔尔效应(15.1)

罗森塔尔等人对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对小学

生做了一次所谓有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级抽取

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级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

并要求教师注意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8个月后发现,

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的确比其他学生进步快.

十分明显,由于实验者提供了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产生了预言效应.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

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

的行为.

教育学简答题集锦

一、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1、启发教育裎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

谛;

2、荼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成为研究型的

教师打下基础。

二、学习教育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1、要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命题或原理;

2、要注意掌握一些教育概念、命题或远离背后的理论假设;

3、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4、要注意广泛地阅读教育书刊。

三、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

式的多样化;

2、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

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3、教育学研究与教育裎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4、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也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四、教育的内函是什么?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指出“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

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样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

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偏狭义的教育,还指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六、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教育主要处于原始的平等状态,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内容简单,只有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劳动知识,没有阶级性。 七、古代社会教育特征是什么?

它包括奴隶社会及其教育和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点是教育基本与生产相脱离,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基本被奴隶主阶级和封建主阶级所垄断,其主要内容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采用个别教学,具有封闭性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八、学校的基本功能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学校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校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1、有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基本教学设施;2、又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3、有按规定标准配备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九、学校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学校是一种执行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有别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其他社会组织,具有独特的组织特点。其公益性特点表现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必须与宗教衽分离。 十、学校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其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按排的文

化;二是年轻一代的文化,主要来自学生团体中的各种风俗、习惯、民约、传统、时尚、规范等一种亚文化。 十一、学校绩效评估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哪几类?

学校绩效评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1、按性质可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2、按形式可分为口头评估与书面评估;个别评估与集体评估;直接评估与间接评估;3、按主体可分为上级评估、同级评估、自我评估和下级评估;4、按时间可分为日常评估、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5、按标准可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十二、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十三、如何理解儿童个体的发展?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3、教育不等于发展。

十四、儿童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差异性。、

十五、在儿童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证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十六、教师专业化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十七、目前应如何来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首先,从社会与政府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

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其次,学校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教师培训,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再次,从教师自身看,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或社会的认

可。 十八、在我国担任教师职位的任职条件有哪些?

1、具备各级务类相应教师资格;

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3、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熟练地履行现职务职责;

4、具备学历、学位以及工作年限的要求;

5、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十九、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哪些?

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 二十、教师考核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二十一、制定教育目的有何意义?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对于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具体其功能表现在三点: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二十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其一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 二十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十五、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 1、德育的任务是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德素养。 2、内容包括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二十六、学校体育的功能是什么? 健体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二十七、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二十八、美育的功能是什么?

1、直接功能即育美;

2、间接功能即一种潜功能;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

3、超越性功能即超美育功能。 二十九、智育与教学的关系如何理解?

智育与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智育与德育、美育、体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架构。他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而教学则是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智育以教学为自己重要的途径。

三十、简述研究课程的意义:

有助于完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指导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三十一、简要评析课程本质的定义:

课程是知识: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基本思想是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是从相应学科中精心选择的,并且按照学习认知水平加以编排;

课程是经验:是相对于前一种观点的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和形成的。强调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所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的上是课程;

课程是活动:这是一种新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 三十二、简述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

在同一基础上啬灵活性,在多样基础上啬调控性。

三十三、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三十四、泰勒原理中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有哪些?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三十五、教学的任务有哪些?

1、传授和学习系统和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空上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三十六、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首先,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取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赐教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普及成为

可能。其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第三,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2、班级授课的局限性:首先,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其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第三,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第四,强调统一,难以适应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五,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老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三十七、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教学目的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

教学过程紧凑; 5、学生主体充分发挥。

三十八、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三十九、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四十、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十一、简述启系统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十二、简述巩固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

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四十三、简述量力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四十四、简述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

4、讲究教学艺术。

四十五、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和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四十六、简述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四十七、简述运用讲授法应注意的事项。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式配合使用。 四十八、简述运用谈话法应注意的事项。

1、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

3、在谈话结束时要进行总结。

四十九、简述运用实习作业法应注意的事项。

1、选好讨论题目;

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

3、善于引导。 五十、简述运用练习法应注意的事项。

1、提出明确要求;

2、选择恰当的方式;

3、做好事后的检查。 五十一、简述布置作业应当遵循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每项作业有明确的意图,为学生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训练服务。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时间和难易程度,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3、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4、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及时批改。 五十二、课外活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1、新生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五十三、简述课活动教育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开发学生的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际能力;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十四、简述课外活动的指导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特长。

2、注重学生的平衡发展,兼顾全面发展与特殊能力的培养。

3、重视游戏和自由活动。 五十五、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是学生形成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班集体不公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

五十六、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要求与方法。 确立目标;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作用;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五十七、简述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的要点。 以爱动其心;以理服其人;以智导其行。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媒体 五种要素;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个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

1.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论述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6.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伴群体。 7.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

含义: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监控、自我体验。

发展:生理自我(3岁)、社会自我(3岁至成年期)、心理自我(青春期)。

8.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9.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第三章

1.学习的心理实质

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

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2.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的区别

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

留下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类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

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人类学习是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学生学习是在教室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3.加涅的学习层次、学习结果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

习、概念学习、原理和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言语信息。

4.桑代克创立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景和一定的反映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 。桑代克认为,情景和反应之间是直接联系的,二者不需要任何中介。第二,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桑代克称之为尝试-错误学习。他指出情景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矛盾(效果律和练习律),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1)联系本身不促进学习,只有个体在了解练习结果的前提下,练习才会起作用。(2)惩罚只能暂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 5.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时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围可概括为4类:积极强化;消极强化;五强化;惩罚。有上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范围可见,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其目的都在于增加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建立操作性行为的有效手段。而无强化和惩罚,其目的均在于减少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因而是消除操作性行为的重要手段。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把强化看成是增加反应概率的唯一手段。

6.简述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不同

7.苛勒顿悟说的两个基本观点是什么?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8.简述布鲁纳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观:教学的实质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程序原则、结构原则、强化原则。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9.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

(1)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只是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识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写实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触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相符,彼此做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10.先行组织者的含义和目的

含义: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目的: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第四章

1.简述学习动机分类

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3.陈述成败归因理论的基本点 (1)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3)归因分析的策略十分重要。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

4.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激发:创设问题情景,事实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而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而异动。 第五章

1.学习迁移的种类有哪些?

正迁移和负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2.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3.促进迁移的教学条件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4.迁移的作用

首先,迁移对于提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时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

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

条件。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

作用。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第六章

1.知识学习的作用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再

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的概括?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4.如何运用记忆规律进行知识保持?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

1.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

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2.操作技能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对象具有客观性,执行具有外显性,结构具有展开性。 3.心智技能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6.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理论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7.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八章

1.学习策略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特点: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有规则和技能构成。 2.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3.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哪些方法?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4.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像、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5.元认知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6.资源管理策略的一般内容

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7.学习策略的培训要遵循哪些原则?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8.学习策略的培训可采用哪些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9.简述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 第九章

1.问题解决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其实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2.问题解决分为哪几个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

4.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创造性的含义及特征

含义: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智力、个性

7.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8.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给个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接触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1.态度的实质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得倾向性。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4.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 (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5.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有哪些? 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1.简述心理健康标准

对现实的有效直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

率。

2.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3.心理健康有何教育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评估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意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检验心理健康教育

效果的手段。

5.心理辅导的含义及目标

含义: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

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目标:学会调试(包括调节与适应),寻求发展。 6.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

自我控制法。 7.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第十二章

1.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意义:知道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

学生学习。

2.简述教学目标的种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

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2)情感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即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一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即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3.简述教学目标的九大教学事项

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4.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求知欲,变化教学情境,配合学生经验。 5.如何运用指导教学法设计教学?

复习和检查过去的学习,呈现新材料,提供有指导的练习,提供

反馈和纠正,提供独立的练习,每周或每月的复习。

6.如何运用发现教学法设计教学?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再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最后,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7.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

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内部学习动机。 8.简述合作学习的五大特征

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9.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环节

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0.简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

首先是交互性,即人机对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路径、学习内容等。其次是即时反馈,第三是以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第四是自定步调等。

第十三章

1.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或阻碍个体的因素?

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2.如何培养群体凝聚力?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第三,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4.课堂气氛有哪些类型?

通常,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地、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1)积极地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5.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6.简述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第十四章

1.教学测量的分类有哪些?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

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3.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有哪些? 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4.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 5.有效的自编测验的特征 信度、效度、区分度。

第十五章

1.学生喜欢的教师有哪些特征?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

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

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2.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表现在哪里?

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包括课堂规定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的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教学策略的运用;课后评价的差异 3.教师成长的历程和途径是怎样的?

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途径: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微格教学、进行专门训练、反思教学经验。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 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 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 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言语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生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 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简述题: 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2.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 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 3.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 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 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 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 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3.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4.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5.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6.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7.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8.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9.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10.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1.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定稿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汇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教育心理学》新为终考期末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A A.桑代克 B.冯特 C.班杜拉 D.华生 2.西方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是:C A.19世纪初 B.19世纪中叶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中叶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量的研究方法不包括哪种?D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法 C.测验法 D.文件分析法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中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B A.实验室实验的优点是采用精密的实验仪器。 B.观察法的优点是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C.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将真实的自然环境与实验条件的控制结合。 D.在运用实验法时,在正式实验前,可进行小样本初试,如有不妥,可进一步修改实验设计。 5.以下哪项不属于测验法的优点?B A.施测简便 B.客观真实性容易受到被试回答问题时的主观性的影响 C.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 D.所得资料比较真实可靠

6.以下哪种方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A A.个案研究法 B.测验法 C.教育经验总结法 D.实验法 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哪位心理学家的观点。D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C.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D.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8.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B A.自我中心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调控 9.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当儿童的思维具有符号性和逻辑性特征,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并达到了思维的守恒,他的思维处于哪个阶段?A A.具体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 10.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哪种线索为依据C A.内外 B.内部 C.外部 D.以上都不对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三、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包含容有⑴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⑵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⑶学习过程可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word版本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2020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教育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11、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12、当某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而当离校或离开课堂以后,学生纪律立即松懈。与这种课堂纪律有关的教师领导类型最可能是() A 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无法确定 13、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12---18岁时期发展的特定目标和任务是( ) A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B发展主动性的阶段 C变得勤奋的阶段 D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 14、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15、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 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过程。 学生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①通过别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②从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2)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①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②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①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②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2.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3.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如何进行健康人格的构建? 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3学习的基本理论 1.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 意义学习即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4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树立自信心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设置合理的目标,形成任务指向而不是自我指向 ③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对的成就的学生,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2)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①使任务更有趣,具有成就性,内在性和利用性②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受表扬组、手训斥组、观察组、控制组),④ 2.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个体的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专升本共4套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第一套 (注:共40题,提供正确答案38题,每题2.5分,可得95分) 一、单选题。 1、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B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中学生期 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C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3、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效果律、练习律和:( A ) 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一成功律 D.成功一成功律 4、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D ) 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5、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6、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率。这是运用了:( B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7、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 C )

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8、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 A )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9、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A )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辅导 D.心理测验 10、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B )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简答题《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1、简述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教育关系是主要关系,并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这种关系的好坏对教育教学影响极大。心理关系,表明师生之间相互认可的程度,带有很大的情感成分。师道尊严,师生间应有一定的距离。 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目标与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勿偏高或偏低;目标与规格应有层次、规格的差别;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应有国际可比性。 3、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答: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政治上敏感,有思考意识,思想纯洁,易冲动。同学间感情较纯洁,很好。年级、专业、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地域文化差异,使学生层次结构复杂。 4、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答: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关系;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5、高校学制的内涵及其制定的依据。 答: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及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它包括高校的种类、主办者、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高校之间的关系。制定学制的依据,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是社会的政治制度;三是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6、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群体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高度协作意识; 7、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答: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未成名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8、我国高等院校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答:高教结构调整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中央与

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复现率及答案汇总

12号考试复习用,原创,勿转载,【】内为6次考试内出现该题目的次数 心理发展[3] 心理发展是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心理的发生或起源的问题,指心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狭义: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即个体心理发展。指心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意识[1] 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特点:反映的目的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群体定义和类型[6] 群体:也称团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方式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 最佳刺激理论/最佳激起水平理论[2] 最佳激起水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是指最好的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即适度。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 答: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的经验水平3)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4)我们学习的认知技能与方法5)学习定式。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2] 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2)个别资讯与小组咨询(3)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 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4] 教师的教育智慧(机智)(P184)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果断灵活,随机应变。对症下药,方式多样。实事求是,掌握分寸。教师的教育能力(P185-187) 1)组织教学2)言语表达的能力3)了解学生的能力4)独立创造的能力5)实际操作的能力6)教育科研能力 教学测验的种类[2]

⑴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①常模参照测验:A.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相对的B.要求试题有很强的鉴别力C.与标准参照测验相比,测量范围更为广泛,项目区分度也大一些,充分显示了个别差异D.重视名次排列,鼓励竞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起考核和监督的作用,但缺少诊断困难的效用,容易引起过度紧张与焦虑②标准参照测验:A.以体现教学目标的 固定掌握标准为参照点,其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某种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水平,侧重于学生目前成绩的高低,而不是去比较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表示他在同班集体中的相对位置B.注重测验题目是否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同要测定的内容范围相一致,是否很好地反映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是一味地强调测验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C.能够有效地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 题,对改进教学过程设计,提高教学成效很有帮助 ⑵准备性测验、形成性测验与总结性测验:①准备性测验:试题难度较低、考核内容主要是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提供依据②形成性测验:试题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制定,可难可易,一般不以区分学生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学生分等鉴定以及学生间成绩的比较③总结性测验:涉及范围广,测验的内容必须注意代表性,各种试题的比例应与整个课程各类学习结果所占的比例相当 ⑶标准化学绩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①标准化学绩测验:具有客观性和可比性的优点,是评价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②教师自编测验:操作过程简单,施测手续方便,应用范围一般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在实际教学中颇为有用。 知识的概念与类型[3] 知识的概念:p191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们大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 物的主观表征,是主客观的统一。知识类型包括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自我效能【1】 自我效能理论(P76):答:也称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2】 成就动机理论(P72):答: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2】p12-16 (1)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2)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重点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表现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学习:广义的学习: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专门的学校、老师、有目的) 习得性无助:学习者认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并由此产生沮丧,丧失动机,甚至不去避免失败,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动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惩罚:当有机体做出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倒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归因: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推断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的科学,它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围。理解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对象,要注意四个要点: (1)学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它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规律,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 (2)学校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所有的学与教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与教,包括知识、技能的学与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发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4)学校中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虽然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的活动,只有弄清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它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为核心)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范围有哪些? 答:(1)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2)学习的基本理论; (3)各种类型的学习; (4)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5)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 (6)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是学校中尤其是课题上所发生的学习事件。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教学论有何关系?P4 答:(1)教育心理学不是普通心理学加教育实际的例子,否则便没有存在的理由。学校教育心理学要利用普通心理学所揭示的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普通规律,但有自己专门的对象和理论体系。 (2)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从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征出发。然而,学校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儿童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因素对学校中学与教的影响,目的是为了解决学与教的性质、过程和结果这一特殊的中心问题。 (3)教育心理学也不同于教育学及其教学论,虽然它们都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等方面的问题,但各自的出发点、范围和方法都有不同。教育学及其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