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

儒墨道法四家在管理上的特点

(一)儒墨道法的产生

1、大变革时代:国有经济解体,民有经济崛起;公有经济衰落,私人经济崛起。

(1)科学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传统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

(2)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只对公地征税变为对私田征税的“初税亩”。

(3)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乱”——“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宜”

2、各自代表的社会基础:

(1)“儒”和“法”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所不同的是,儒家在制度和文化中,更强调教化的作用,更看重长远利益;法家更强调制度作用,更偏重

眼前利益。换言之,在民主和权威两大关系中,儒家更偏重民主,法家更偏重权威(法家主创业,儒家主守成)

(2)“道”代表社会大变革中的没落阶级利益,即社会地位绝对下降,短期内无法回升的阶级利益,换言之,不得志者利益。

(3)“墨”代表社会大变革中小生产者阶级利益

3、四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承认人追求富贵,但又认为在追求富贵的过程中人和人之间会发生冲突,从而有害于未来理想和谐社会的出现。

不同点:儒法两派欢呼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人性的普遍解放,但也看到了社会进步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无序现象,为解决社会的无序现象,儒家主张通过教育的方式以义节利,强调民间自觉的力量;法家则主张以暴力消除社会的过分追逐利益的趋向,强调权威的力量。

道家代表的社会不得志者则诅咒社会的发展、财富的重新分布给他们这些原既得利益者带来的痛苦,主张“废”掉新兴科学技术,但科学技术是废不掉的,于是他们对社会失去信心,悲观厌世,主张退回到原始群的状态,回到人类的幼年时期,认为那才是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墨家站在小生产者、基层员工立场上,既感叹社会变化给他们带来的改善生活的机会,也恐惧社会变化会牺牲掉他们现存的的一切,主张维持人最基本的生理享受。他们认为这样的话,人和资源的矛盾就可以消失,因此对社会充满信心,积极入世。

4、对今天企业管理的意义:

(1)儒家的文化建设,高屋建瓴,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强调适应时代的变化,深深扎根在民族的土地上,对企业理念的确立和企业文化建设很有帮助(中庸之道);(2)法家的制度建设,偏重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对立性,主张人性自为,坚持君臣异利、君民异利的观点,从最坏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克服人性之弱点,建立

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很有帮助;

(3)墨家对小生产者(普通员工)的认识非常深刻,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完善和实现对工人的领导;

(4)道家思想对处于弱势状态的企业或人很有帮助,有助于抚平人受伤的心灵,对如何医治群体里的不得志分子,医治强者弱势状态下的不平衡心理很有帮助。

附录1:四家学术上的不同

儒家:中庸之道,持经达变,知其不可而为之

道家:为而不争,欲进先退

法家:暴力强制,一刀切,壹赏、壹刑、壹教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一刀切

附录2:儒墨道法四学派之间的关系

所有学派都与儒家有关,都从不同方面发展了儒家学说,到汉武帝时,百川归海,在新的基础上产生了文武一体、霸王道杂之,更切合生活实际的新儒家体系

1、儒家是春秋战国期间产生的第一个学派组织,孔子有教无类

2、墨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宰我与孔子的争论,墨子在学儒的基础上,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对儒家做了部分“修正”

3、法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冉有、子路与孔子的争论;子夏与西河学派;李悝、吴起、西门豹等儒家学者在魏国的全面掌权;商鞅变法及对儒家的修正、韩非子对儒家的猛烈批判与法家学派的诞生

4、道家与儒家之间的关系:隐士与孔子的关系;颜回与孔子;春秋战国时期的失意士人与道家;庄子与道家

附录3: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儒家学说作为社会治理的指导思想?

1、儒家学说至中至正,中庸之道

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

叔孙弘:知时务者

2、墨家学说有三大弱点:兼爱学说不切实际;节用学说难以实行;越级提拔、直接提拔在特殊时期可以,在社会的常平时代难以贯彻

3、法家学说之弱点:认为百姓愚昧,只能看眼前利益;认为统治者无限理性,可不受制约;认为暴力万能,须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漠视民众力量,认为统治者将天然统治人民,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4、道家学说的弱点:太偏重“阴”、“虚”、“柔”等作用,须知,“阴”、“虚”、“柔”等的使用也有度;太强调转化,但忽视转化的条件,须知,要由弱变强,要积累力量,为此就要“积德”;太强调“退”、“隐”等作用,但忘了分析其消极的地方,退到什么程度不能再退,退的风险是什么?

孟子曰,“士达不离道,失不离义”

问题:如何看待“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4、管理员工更多点法家,管理中层干部更多点儒家;管理高层干部更多点道家

第一章:儒家的管理思想

——以孔子为中心

一、儒家思想简评

1、儒家的基本主张:高效廉洁的政府;强调教育;强调民营经济的基础作用,但不排斥国家的干预

2、儒家思想的特点: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范畴:中庸之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仁、义、礼、忠、恕、和、信、教、均(分工、分财、分权、分信息)、道

人性善与制民之产、制官之禄:

人性恶与隆礼、重法

二、孔子思想的评价

1、孔子的思想集中和系统,被誉为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了社会和民众。

山东文登及文山的故事。(

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社会成熟的统治思想萌芽在春秋,成长于战国、秦、于西汉中叶最终形成,之后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微调。原因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外部矛盾,内部矛盾)业已暴露,社会生活又没有太大变化。

2、孔子培养职业官僚、职业经理人,打破终身制,提出用专业技能、品德而不是出身、血统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仲尼弟子三千,贤能者七十二”

3、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儒家?长远利益思想;民主制约下的权威;传统和现代的协调(中庸之道)

4、什么情况下儒家思想受抨击?当社会看眼前利益时

5、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问题:孔子为什么作官时间不长?(不愿同流合污,别人的猜忌;要求太高)

为什么孔子很欣赏颜回?(聪明、好学、道德完善——“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对财富的态度如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予之有道”。

后人对孔子的评价?(“若世无孔子,万古如长夜”,“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时代及其家世

1、国有经济解体,私人经济崛起的大变革时代。

“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2、何以孔子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任务?

(1)“天时”影响:社会大变革时代

(2)“地利”影响:

生活于东部。科学技术的传播途径:(

东—中——西——南

(3)“人和”条件

特殊的家世使孔子享受商、周两种文化的深刻影响,换言之,学术渊源深厚(

破落贵族家庭出身,既享过大福,又受过大苦,其思想之深刻非常人可比;由(于破落时间较长,完全接受生活现实,思想平和中正,不偏激,既能被统治者接受,又能被被统治者接受——中庸之道(道家、墨子、法家)

个人的品格和经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入太庙,每事问”。(

三、孔子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孔子管理思想的目标: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富而教”

2、孔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承认人追求财富的欲望的合理性。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

“性相近,习相远”

(1)为什么会有贫富的不同?

努力+能力,教育的作用

(2)贫富差别是否合理?

行业利润率的差别使然。“学也,禄在其中,耕也,馁(nei)在其中”。

(3)贫富差别的后果是什么?

“贫而无怨难”

“好勇疾贫,乱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

3、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

(1)顺应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富民、惠民。

节用:节约到符合“礼”的程度(辨证思想)(

轻徭薄赋:(

轻徭:别占用老百姓过多的时间,让其多劳动。

薄赋:少占用老百姓的劳动成果。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则足以使民”(

“惠而不费”——制度创新,呼吁向民营经济开放更多的经营领域。

(2)调节人们物质利益关系的关系原则:见利思义。

利:得到,义:合适,合意。见利思义指用合适的行为来得到合理的财富。(

不义的三个表现:聚敛(统治者对人民)和兼并(国与国之间;偷盗和抢劫(从老百姓角度);与民争利(统治阶级成员利用不正当手段与民争利,以权谋私)。(

“取财之义”:读书——“学也,禄在其中”,“学而优则仕”;经商—子贡:孔门培养出来的第一流外交家。(

(3)如何在生活中贯彻“义”的思想

首重教育手段:通过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作到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予之有道”

“善教得民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

其次也重视其他管理手段的作用,如政、法的作用,主张配套使用(

“文武相济,一张一弛”、“软硬兼施”,“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

但是在众多管理手段中,主要应靠教育,而行政、法律手段应放在次要的、辅助的位置,而且在使用政法手段时,也应同教育手段配合使用,使民知法、畏法而且耻于犯法。

“不教而杀谓之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耻有格”。

4、管理者才能领导好被管理者

(1)提升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孔子主张管理者要有一颗仁心(态度决定一切)

“仁者爱人”,

“泛爱众”

“爱心”的作用是: “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如何提升“仁”心,从而更好地“爱人”?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易使也”

其次,提升管理者能力的重要性:

“得人”,“选贤与能”。

“贤者”是协助最高领导者掌握全局的人,这种人不但有经邦治国的大本领,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能够移风易俗,化民从善。

“舜有臣五人(禹、益、契、弃和皋陶)而天下治”;

“能者”指在具体的工作部门从事具体工作的人,即具备做好某种工作的专业知识的人。在孔子看来,有各方面的“能人”在,即使最高层缺乏“贤人”,也可以保持一个较平稳的局面,而不致发生重大的失败,或者很快陷于失败。但也不能使全局工作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天下大治”。

仅仅选拔“贤人”与“能人”还不够,还要善于使用他们,

如果有能人、贤人而不用,或用而不当,就会出现贤能

“裹足”现象:外边的贤能不愿来,里边的贤能纷纷离去。

如何使用贤能呢?孔子主张“因材施用”(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

贤人要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即成为领导集团成员;能人要成为按自己的本领负责专项工作的“具臣”,领导者对他们的使用要“器之”。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之。若由(指仲由)与求(指冉求)者,可谓具臣矣”。不正确的用人是什么呢?(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因此要把公忠体国,能对群众起表率作用的贤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再次,管理不同人的方式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有勇无义而为乱,小人有勇无义而为盗”

同时主张以对少数人的管理带动对绝大部分人的管理

(2)管理成败的关键在领导(众星拱北斗):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胗躬”。

怎样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呢?

第一,领导者要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第二,领导者必须取得被领导者的信任

孔子将能否取信于民,看作是做好领导的基本保证。

“信则人任焉”,

“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领导者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无求备于一人”、“宥小过”,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4)领导者不要轻易插手具体工作(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

“器之”与“不器”。要无为。

(5)着眼于长期目标,反对急功近利,始终围绕战略目标。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教育人的工作也要无欲速,无见小利,要做长期扎扎实实的工作。

对于以下几个问题的理解?

如何理解孔子的“平均”主张?(

“不患寡而患均”——非平均主义。“政教均平”,均:平偏也。朱熹“均谓各得其分”

孔子是否不重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

孔子是否歧视妇女?(

“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荪,远之则怨”

孔子是否没有法制观念?(

“为亲者讳、为尊者讳”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近代国家混乱,需要救国救世的英雄主义精神,毫不

利己专门利人的为国献身精神,墨学复兴。谭嗣同提

倡,社会将共产党比做墨子。

问题:1)为什么后期墨学销声匿迹?

封建化国家一统天下,需要高度国家权威;禁欲主义;小生产解放时代的结束。

2)你如何看待《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如宋江、李逵、鲁达之流?

3)为什么蓝领工人有一股浓烈的江湖气,服了你了什么都行,“指到那里打倒那里”,;不服你了什么都不行,如使“下马威”等?

二、墨子的管理思想

1、义利观: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东西像爱自己的东西一样。

墨子的“仁”和孔子的“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墨子总讲利。“义”的对立面:“亏人自利”注: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三表(

A、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效。

B、老百姓是否得到利益。

C、国家是否得到利益。

墨子非常强调“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

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墨子认为,“利”是相互的,是互利。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

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2)墨子义利观的本质: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墨子特别强调国家政权稳定——小生产者保护不了自己。

2、生产思想:“生之密,用之节”,反对奢侈品生产,主张转向日用品生产。

1)“生之密”:“君子强听治,贱人强从事”。墨子认为,民有三患,“寒者不得衣,饥者不得食,劳者不利息”

2)解决办法: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人口。二者之中,又以增加劳动人口为主。

3)增加人口的办法有二,积极之法为多生孩子,早婚。消极之法为除寡人之政(保证现有人口存活),主张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王公大人蓄私(妻妾不能太多)。

3、消费思想:

A、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的节用论,标准是否吃饱。

B、以限制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主张“去大人之好聚珠王、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

好处:(1)可以为简单再生产提供条件;(2)可有社会剩余,加强粮食储备;(3)统治者可

在国家的武装力量上储备——兵备;(4)可以维持社会安定,“俭节则昌”,反之则亡。

4、墨翟的储备思想。墨子重视储备,提到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他把国家和私家都保持三年粮食储备看作是保证国家、人民抗御天灾、战祸的最低限度的储备,称之为“国备”。

三、墨子管理思想评价:

1)集中反映了小生产的思想意志。小生产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规模不经济,无力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因此,一方面主张增加人口,发展相对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主张社会清平,要求稳定的,能

勤俭致富的社会环境,希望明君、青天老爷,鬼神佑护,老天爷开眼,把希望和命运寄托在超自然力量身上。为此既主张强化国家政府权威(若政府高效清廉的话),又隐含着若统治者不按天道行事,可以推翻之意,因此中国社会向有“造反有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之说。

2)有浓厚的禁欲主义、平均主义色彩。社会混乱时期,个人不能保住家庭命运,墨子思想大行其道,

一旦社会清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墨子思想便退隐

一边,被儒家思想所代替(强调过与财产、身份向适

应的生活,反对禁欲;强调富而教,要求过文明健康

的生活)。因此,历史上,孟子、荀子都大批特批过

墨子,荀子说,“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3)墨子思想有浓厚的空想色彩,这主要体现在“兼爱”、“非攻”主张上,因而遭到孟子的有力批判,指责其“无君无父”,“禽兽不如”。

4)墨子思想有浓厚的革命色彩,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完全否定。在商鞅提出“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的主张以前,墨家已用“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论点否定了世卿世禄制。

5)中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墨家思想有广大的社会基础,直到今天仍需要研究墨家思想

和儒家中庸的思想相比,墨家思想显得比较过激(消费方面、爱人方面、尊贤方面等),而“绝则反”,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也是墨家思想后来销声匿迹的原因(

案例:个人学车的一则体会

第三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一、道家和道家思想的产生。

1、“道家”名词出现。汉代,司马迁《史记》

首先讲道家的是陈平,《史记·陈丞相世家》:“始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司马谈,称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道家。在先秦并没有道家的说法。郭沫若对道家有个概括就是认为道家诸派均以“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实际上这是成熟了的道家特点。汉代,司马迁《史记》(

道和德的含义。道,规律(“一阴一阳谓之道”),德:按照规律办事。(

道是万物的根源,道是有规律的运行。人们认识到“道”的原则,并能正确地掌握它,使这个原则在生活中起指导作用就是“德”。

按照道办事的人,就是有德的人。按道办的事,就是有

德的事。

2、道家思想出现的土壤与发展。

(1)土壤:社会大变革。A、中国多洪水;B、中国多地震。C:政治上经常变革(夏商周之政),乾坤颠倒。

《周易》:变化的哲学从远古就有,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达到完备。(

(2)道家代表社会地位绝对下降的社会阶级,也称没落阶级的利益。

“穷”人要活下去,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即寻找人与自然的协调。价值观的作用之一,是给人活下去的勇气。

(3)隐士的变迁:桀溺、楚狂舆、石门晨门——杨朱——《道德经》——黄老之学和庄子的彻底消极无为。

老子:孔子时代的“下岗”知识分子;(

杨朱:孟子批判其“轻物重生”(医学,强调养生),“全生葆真,“一毛不拔”,其理论相对粗俗,未成体系。(

隐士思想后分化为两派,一派到齐国稷下之宫,享“上卿”待遇,为国家出谋划策,“假隐士”,后转化为黄老之学,积极有为,代表人物“慎到”(也被称为法家代表人物),强调外能治国安邦,内能养生。另一派的代表人物为庄子,向往绝对自由的生活,但在封建化加速进行的时代,理想无法实现,于是追求“饮风食露”,消极避世,回到原始社会的前期,将道家说发展到极端。(

3、老子的管理思想

(1)对现行社会制度看法:“盗竽”——强盗头子。

“朝甚除(除,修治),田甚芜,服文采,带利剑,厌(厌,饱)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利用国家法律乱摊派就是“偷”。

(2)对现实社会混乱原因的分析:无穷的贪欲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反科学:科技发展提高了人的欲望,从而产生盗贼,但科学是废不掉的。(

(3)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看法:回到远古状态(愚民政策)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七上道法期末综合试卷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步入新学校,进入新班级,有些同学难免会感到孤独。赵静用古诗?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鼓励自己。这启示我们 ( )?.朋友之间必须讲?哥们儿?义气 .只有兴趣相投的人才能成为朋友 .要主动结识新同学,结交新朋友 .为了友谊有时真的需要曲意逢迎 ?如图漫画《蛋壳心理》,你想对漫画中的小男孩说 ( ) ①生活不是坦途,要直面挫折 ②挫折只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应该远离挫折 ③正确对待挫折,把挫折变成生命成长的机会和动力 ④面对挫折,要抓住关键问题,理智寻找解决的途径。 ?.①②③ .①②④ ?.②③④ ?.①③④ ? 当我们与老师发生矛盾时,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 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分析原因②相信善意,多些宽容 ③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④和老师冷战,不再跟老师交流 ?.①②③ .①③④ .①②④ .②③④ ? 我们成长中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价值,中学阶段可以为我们一生奠定重要基础,因为( )①中学时代我们已经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中学时代我们对世界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 ③中学时代我们开始更加自觉地磨砺意志和品格 ④中学时代开始更加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 ?.①②④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有的老师幽默开朗、风趣且富有激情;有的老师严肃认真,凡事一丝不苟;而有的老师却真实坦诚,从不掩饰或否认自己的错误,让人钦佩。对此,你认为以下观点正确的

是 ①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②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了解老师 ③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④为了让老师喜欢自己,只说对老师的溢美之词 ?.①②③ .①③④ .①②④ .②③④ ? 进入初中后,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都在招新,小非想参加摄影沙龙,父母却认为中学阶段任务是知识学习,参加社团是不务正业。以下理由能帮助小非说服父母的是 ( ) ①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也包括能力的培养 ②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也表现为探究、发现、体验和感悟 ③在活动中培养兴趣、陶冶情趣也是一种成长 ④课堂上知识学习已不再重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⑧④ ?家,不仅仅是一套房子,不仅仅是美丽豪华的布置。组成家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我们的情。因为情,所以温暖;因为情,所以牵挂;因为情,所以眷念。这说明 () ?.家是由婚姻、血缘、收养关系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家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 .我们要学习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 ??沟通是一座桥,渡你趟过溪水;沟通是一溪水,帮你浇熄怒火。?这说明沟通可以()①加深彼此的理解 ②消除差异与误解 ③化解彼此的矛盾 ④让我们迎合他人。 ?.①② .①③ .②④ .③④ ?观察右侧漫画,从家庭结构上看,这个家庭属于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比较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比较 摘要:我们今天讲构建和谐社会,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和谐蓝图与和谐之愿;又说要建立法制社会,推进法制化进程,而在公元前两百多年,韩非就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主张以法治国,“认为以法治国,举措而已。”儒家和法家作为先秦时的两大重要思想流派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般。儒家尚礼,法家重法且尤种刑,但两者异中又不乏共同之处,探讨儒法两家的异同并从中总结出了两者各自的优劣从而扬起所长避其所短、兼采二者之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不无裨益。 关键词:历史背景联系区别“德”“法”结合标本兼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凡育所学,皆成性格。政治思想作为政治和思想的结合物,既有政治的广度又具备了思想的深度,既给人史的明智,又给人诗的灵秀既让人有数学的周密,又让人有科学的深刻,还使人不乏伦理学的庄重与逻辑修之学的善辩。;历史证明儒法两家就是涵盖了政治是思想这一特质的思想流派。 一、儒、法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姑且不论道从何来,一、二、三优势什么,可以推知的是:万事万物皆有因果。追溯先秦时代的历史,儒法政治思想之“果”产生的因由。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诸侯国在华夏大地上纷纷兴起,诸侯国各霸一方,王权被削弱,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展开了残酷的斗争,烽烟四起,连年战乱,生灵遭殃,百姓涂炭,中华大地陷入了分离与征战的局面。乱世造英雄,也造就了一大批的思想家,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纷纷招徕门徒,宣扬自己的思想,希望借此来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墨子用“夏政”,道家“无为而治”,法家立言,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思想应运而生。 儒家产生于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为改革时弊、实现天下太平,分别提出了诸家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孔子尚仁、礼,孟子主张“仁政”,荀子认为当礼法并用。法家也产生于礼崩乐坏、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先秦时期,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一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代表人物是韩非。前期法家中,商鞅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慎到重视“势”。后期法家的代表是法家的集成大者,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皆用的政治思想。 二、儒、法政治思想的联系 两家除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相似之处外,在思想观点上也有某些共同之处。无论是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法并用”还是法家的“法”“术”“势”,其服务的对象都是统治者,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扩大自己的通知权益、加强对百姓的统治力度的一种策略。儒家随在法体上属于人治——博施济众、立人达人,但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在主张治人的同时又提出了治法:一曰用人之法,二曰劝禁之法,三曰正名之法。荀子的礼治思想,究其实质实际上是礼法并用,如《荀子·王制》说:“礼仪者,治之始也”,《君道》则曰:“法者,治之端也”,意思是说礼仪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荀子·劝

七年级道法期末试卷讲解学习

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测试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 ①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②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③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④树立终身在校接受教育的理念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学习是苦乐交织的,享受学习的过程是() ①了解世界奥妙的过程②发现自己潜能的过程③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④实现新的自我超越的过程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与老师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 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②以对立的态度冷淡、疏远老师 ③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④与老师坦诚相待,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与老师沟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礼记·学记》中的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②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是两个互相独立的过程 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④我们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被老师批评是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那么对待老师的批评,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 A.把批评作为关心、提醒和劝诫,理解老师良苦用心 B.当面与老师争执、顶撞 C.不管什么场合及时向老师说明情况 D.找家长来质问老师 6.结交朋友,需要正确的方法。下列做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与人交往时,面带微笑 B、准确地说出对方的名字 C、与对方谈共同的兴趣、爱好 D、与对方主动打招呼,对方不理睬,我就放弃了 7.朋友和友谊是人生的永恒话题。与友相处,我们要学会()①共同分享,相互分担,彼此传递温暖②敞开心扉,主动表达 ③理解尊重,关心支持④以诚相待,毫无保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朋友这世界不过是一片荒野。”这句名言主要告诉我们() ①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 ②朋友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 ③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孤独,感受温暖,享受到交往的快乐 ④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世界再大,也要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的亲情。这说明中国人的“家”() ①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②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③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④只有春运的时候才回去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滂沱大雨中,父亲将伞举在儿子头上,呵护他不受风吹雨打,自己却全身湿透。从这张照片中,我们感受到() ①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奈之举 ②我们必须感恩父母 ③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 ④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尽孝在当下。“感动中国”人物,被称为“大孝之女”的朱晓晖,十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瘫痪父亲。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她辞掉了在报社的工作。为了给父亲治病,她不但卖了房还欠下一身债务。这告诉我们() A.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只有在父母生病时才需要孝敬父母 C.孝敬父母就应辞去工作在家陪伴 D.孝敬父母只需要在物质上赡养 12.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平凡的家庭小事让我们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在现实生活中,家庭结构() ①是一成不变的②会由于亲人的离开而发生改变 ③会随着新成员的出现而改变④一旦发生变化,亲情也会随之消失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跟易中天学讲课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

儒墨道法系统

幻灯片1 儒墨道法 陈炎 幻灯片2 ●方法论 ●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的原则 ●汤因比: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的焦点先对准整 体,因为只有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 幻灯片3 ● ●老子(道家) ●庄子(道家)孙子(兵家) ●无为有为 ● ●孔子(儒家)墨 子(墨家)

●内圣外王 ●孟子(儒家)荀子(儒家) ●人性善人性恶 ● ●韩非子(法家) 幻灯片4 ●什么是儒? ●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仆,在春秋大动荡 时期失去原有的地位,以相礼为业。 ●儒本来是一个职业:相礼,相当于司仪 ●礼来自周公他建立了礼乐制度 ●婚丧嫁娶中什么人施什么礼规矩复杂 ●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幻灯片5 ●孔子由职业的儒变成思想的家。 ●祭奠祖先的规矩:

●长辈在前晚辈在后直系在中旁系在旁●孔子时代:礼崩乐坏 ●有人僭越,犯上作乱 ●周天子享受八佾九鼎 ●孔子来解释礼的内在含义是仁爱 ●行礼时心中要有仁爱 ●孔子的仁爱不同于西方的博爱 ●仁者爱人 幻灯片6 ●人与人施不同的礼因为有不同的爱 ●中国人把血缘关系放大到社会上 ●孩子叫同事伯伯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西方则没有差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爱但不等值 ●人与人的不平等来自血缘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迩之事父远则事君 ●国是放大的家

●早闻道,夕死可矣。 ●西方的终极关怀是宗教 ●中国是历史记载最完整的民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幻灯片7 ●内圣之学外王之学 ● ●天子的城郭的大小是有规定的。 ●现行的行政级别配相应排量的汽车 ●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 ●开会位置照相的位置必须安排好 ●长幼尊卑具有政治含义 幻灯片8 ●孟子和荀子 ●孔子学说的展开具体化深化片面化●关注人的人格修养(内圣)

七上带答案道法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选项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卡里)每小题2分,共 计30分 1.下列能够让自己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的做法是 A.拼命做题,运用题海战术 B.依赖于请家教补课 C.了解初中学习的新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D.对同学保守,不公开自己的学习方法 2. “所有成功的大门都是虚掩着的。不过,虚掩着的大门不会自动打开请你入内,而是要靠你的双手 用力才能把它推开。”这段格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只要付出努力,就会获得成功 B. 任何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努力 C. 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机遇 D. 个人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条件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励着新生代的“少年梦”。无数少年正为“中国梦”的实现 而不懈努力,“少年梦”与“中国梦”已紧密相连为一体。这表明 A. 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

B. 少年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目标无关 C. 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博紧密相连 D. 少年的梦想,与国家和时代的目标完全一致 4.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是 A. 动力 B. 拼搏 C. 努力 D. 成功 5. 现在,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尤其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多学生就 觉得学习没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打工赚钱。这种看法是 A. 正确的,学习本身就是为了赚钱 B. 错误的,读大学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C. 正确的,现在提倡终身学习,可以先赚钱后学习 D. 错误的,学习是个人成长、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6. 下列能体现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是 A. 小亮在妈妈反复督促之下才去写作业 B. 小明每天都会自觉预习第二天的课程 C. 小新习惯性抄袭同桌的作业 D. 小玥一遇到难题就自动放弃 7. 李玲总是抱怨:“学习真是太辛苦了!我甚至都不想上了。”你认为李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 A. 认为学习中有甜、有苦

儒墨道法兵比较表格

儒墨道法兵对照比较表 请大家用笔填写一下这个表格,熟悉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要打印。表格大小大家填的过程中去设计一下,有些大一点,有些小一点。下次课带到教室来,我跟大家解释。 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哲学思维 学习侧重点 核心 文化特点 主要代表人物 一般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主要思想观点 评论与对比 主要言论 适合层次差异 图片 掌握进退自如的生存智慧 领悟刚柔相济的处世策略 学会顺逆从容的自然选择 感受祸福相倚的因果效应 创造静躁合一的人生状态 提升企业发展的管理之道 儒道精髓——以“仁”为本,是企业和谐发展之根本

以“义”育人,可培养企业团队精神 以“礼”待客,赢得人际关系,获得企业信誉 以“智”为贵,勇于创新,不断发展 以“信”为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 道家智慧—— 美国总统里根上任后宣布“道学原理”为主导思想,立威国际……《道德經》,一部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傳世經典,它集商道、兵道、政道、人道、天道……為一體,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凝聚著華夏文明最輝煌的智慧,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賢仕所推崇。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掌握“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发挥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哲理、经营之“大道”,明天道了人道开启商道,真正实现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道”为基础的。道法自然,“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 反映在管理思想上便是“无为而治”。它要求管理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决策与领导, 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 反对瞎指挥及强作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它形象地喻示了为政要清静不扰民, 要简政安民, 循理而行, 循道而行。对于当代的管理者而言, 就是要遵循事态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以“烹小鲜”那样的思想来管理, 宁静致远, 无为而治。 首先, 老子强调管理应该以人为核心, 这是搞好管理的根本。老子曰:“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其次, 关于人的使用的思想。老子说“我无为, 而民自化”( 第五十七章) , 就是说老子主张管理者用“无为”的方式管理人、使用人。最高明的管理就是不轻易发号施令,放任自然。 第三, 在《老子》书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的培养的思想。老子曰“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一章) 即以“道”来培养人, 以“德”来涵养人, 也就是说要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 老子还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百姓利益,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四十九章) , 只有这样, 以德行笼络人才, 则管理没有不成功的。老子反对苛政, 认为“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五十八章) 首 首先,“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其次, 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再次, 管理者应礼贤下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 反者道之动的管理艺术。首先,“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第二,“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第三,“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第六十四

七年级道法期末试卷

学年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期末测试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 分,共 分) 当今社会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在学校学习过程中 我们应该( ) ①不仅掌握知识 而且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②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③养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④树立终身在校接受教育的理念 ①③④ ①②④ ①②③ ②③④ .学习是苦乐交织的,享受学习的过程是( ) ①了解世界奥妙的过程 ②发现自己潜能的过程 ③不断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④实现新的 自我超越的过程 ① ①② ①②③ ①②③④ .与老师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 ) ①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②以对立的态度冷淡、疏远老师 ③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④与老师坦诚相待,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与老师沟通 .①②③ .①③④ .①②④ .②③④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礼记·学记》中的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②学生学习与老师教学,是两个互相独立的过程 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④我们与老师的交流互动,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①②③ .①③④ .①②④ .②③④ .被老师批评是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的,那么对待老师的批评,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 ) .把批评作为关心、提醒和劝诫,理解老师良苦用心 .当面与老师争执、顶撞 .不管什么场合及时向老师说明情况 .找家长来质问老师 结交朋友,需要正确的方法。下列做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与人交往时,面带微笑 、准确地说出对方的名字 、与对方谈共同的兴趣、爱好 、与对方主动打招呼,对方不理睬,我就放弃了 朋友和友谊是人生的永恒话题。与友相处,我们要学会( ) ①共同分享,相互分担,彼此传递温暖 ②敞开心扉,主动表达 ③理解尊重,关心支持 ④以诚相待,毫无保留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朋友这世界不过是一片荒野。”这句名言主要告诉我们 () ①生活离不开朋友,人生离不开友情 ②朋友能给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 ③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孤独,感受温暖,享受到交往的快乐 ④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①②③ 、①③④ 、①②④ 、②③④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的亲情。这说明中国人的“家”() ①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②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儒墨道法四家评述优劣

写作主题《我的职业准备——大学生活最后冲刺》 写作要求: 1.学生使用学院统一答题册工整手写,字迹清晰,卷面整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2、评分标准 (1)目标设定(10分)。学生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考研、考公务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办事人员、入伍参军及自主就业等方面选择一到两个方向作为自己大学毕业后就业的目标(自主就业必须明确职业岗位)。 (2)目标分析(30分)。个人情况和环境因素分析透彻,就业目标的分析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现实环境。 (3)行动方案(50分)。实现目标的措施方案详细完整可行,执行时间安排合理,规划内容周密全面,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行动方案操作性强。 (4).总体印象(10分)。卷面整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赏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旨》对儒墨道法四家评述优劣 细细品读四篇古文,增长了自己对儒墨道法四家学说新的认识,而我认为其中《荀子·非十二子》、《史记·论六家之要旨》两篇对儒墨道法的优劣评述写得相当透彻。其中《荀子·非十二子》依据“礼”的标准,对这几家思想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否定,而独独推尊以礼义为宗旨的仲尼、子弓的学说,认为这是“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的最高法则。后者则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对儒、墨、名、法、道四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最为透彻。 综合阅读四篇文章,得出它们对儒墨道法四家评述的优劣如下: 一、儒家优劣

《史记·论六家之要旨》中记录“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即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是 在说儒家学说广博,是为儒家优点。 而其篇中“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韩非子·显学》“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及《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则是其缺点。其大致意思为儒家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而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同时,儒家主张倾家荡产地大办葬礼,守丧需经三年,要悲痛到身体受损伤、扶杖而行的程度,显然是对自己的不爱惜。另外,儒家学说十分邪僻而没有纲要,隐晦而不成学说,晦涩而不可理解。以上材料,足以 显现儒家的优劣。 二、墨家优劣 《韩非子·显学》篇、《史记·论六家之要旨》篇分别有言“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显示出墨家的要旨强本节用——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这是墨子学说的长处。 但是,它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如《荀子·非十二子》篇有云“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鴹也”,即是说墨家不知道统一天下、建立礼制的重要性,崇尚实用,过分强调节约,而轻视等级秩序,以至于不能区分上下之别、君臣之异,然而却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的老百姓,墨翟、宋鴹就是这样的人。另《庄子·天下》篇亦云“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柰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意为墨家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之人也就不能忍受,它距离天下百姓一心归往的境界也就很远很远了。 三、道家优劣 《史记·论六家之要旨》篇记载“其实易行,”“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是说到家的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并且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是为道家学说之优点。然而“其辞难知”即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另《荀子·非十二子》“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则是陈述道家劣势,即道家学说崇尚法制而不以礼法为法,轻视贤能而好自作主张,上面君王听取他,下面社会上的人也顺从他,整日讲述着法律条文,等到循省审查研究,却脱离实际而没有着落,不能够用来治理国家、确定名分;然而却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的老百姓。以上材料,足以显现道家学说的优劣。 四、法家优劣 法家优劣材料均来自《史记·论六家之要旨》篇。其中“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为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贱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是为法家学说的有点。而“则亲亲尊尊之恩绝

古今中外_家教_浅谈_蒋茵

文章编号:1008-6641(2003)04-0010-05 古今中外“家教”浅谈 蒋 茵 (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1) 摘要:相对于公学、“校教”的“家教”,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自古以来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磨灭 的历史功绩。现阶段中国的主体家教处于非常时期,是应试教育的产儿,必须正视,必须有所矫正,从而使它 发挥正常的作用。处置得当,家教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推进因素,同时也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不可忽视 的阵地。 关键词:家教;公学;私学;书院;教育;教学 这里所谓“家教”,指与官学、书院、学校等教育 机构的事业相对而言的个体小规模教学活动,不局 限于通常所说的家庭教育,其形式类似于中国古代 的家学和私塾。古已有之的这种教学活动,绵延不 绝,今天格外盛行,无疑是人类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很遗憾,迄今为止各种教育论著却冷 落了它。笔者有感而试笔,自知浅陋,冀能抛砖引 玉。 谈家教,还得从与之相关的公学和私学说起。一、公学和私学教育,素有公学(包括官学)与私学之分。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青年之家”,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机构的萌芽。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政府机关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希伯来的犹太会堂,都是上古公学。中国古代公学,或分别朝代确定其名称,《孟子·滕文公上》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或按照规制区划其等第,《礼记·学记》指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意思是每25家(“闾”)设塾,每500家(“党”)设庠,每12500家(“术”)设序,在京师和诸侯国则设学。战国时代历时约150年的齐国稷下学宫,集讲学、著述、育才、议政为一体,是为典型的官办学术和教育机构,人们至今津津乐道其猗欤盛哉的景况。古代公学有中央官学,有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如西周的国学(辟雍)、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学、宋元明清的国子监,地方官学如西周的泮宫和乡学、汉代的郡国学、唐宋元明清的府州县学、元代开始的社学(农村冬学)等。明清两代情况有变, 官学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儒林外史》就此作了详尽的描绘。1905年废除科举以后,公学就是各级公办学校。私学大体可分为书院和家教两类,虽然两者中间很难划一条鸿沟。书院发端于我国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当时,儒墨道法兵农名杂分家立派,为了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张,维护各自的学术观点,纷纷设学授徒,实施开门办学,有时率领门生周游列国,旗帜 鲜明地介入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于是以孔子、墨 子为代表的私学蓬勃兴起。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 贤人(学业有成的佼佼者)七十,虽然不是同时从学, 亦可推知其教育规模之盛大。后世奉孔子为万世师 表、至圣先师,反映了我国私学的历史地位决不在官 学、公学之下。从《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章,能约略看到当年的教学场面:孔子与 三名学生相围坐,曾皙则在“鼓瑟”———练习另一门 功课“乐”(六艺之一),他们以述志为课题进行小范 围的自由讨论,先由孔子鼓励启发,然后子路等一一 讲述各自的志向,安邦治国,习乐演礼,或兼济或独 善,最后孔子作总结性的评述,气氛活跃,过程清晰, 从中我们可具体感知一二孔夫子的教育形式、方法、 内容及其教态、气度。至汉代,经师大儒往往自立精 庐、精舍,敷座设教,弟子纷至沓来,学业兴旺,甚至 太学生也愿意去就读。《三国志》管宁传注文写到, 东汉末天下大乱,管宁避居辽东,接着引了《傅子》中 的一段话:“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按指管宁)而居, 旬月而成邑。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 法,非学者无见也”,又引《先贤行状》,说王烈其人· 10·第23卷第4期2003年12月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Education College Vol .23No .4Dec .2003

儒墨道法

儒家:孔子《论语》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墨家:墨子非攻《墨子》其思想主张为:兼爱,非攻,沿、尚贤,尚同,节用等。道家:老子《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纵横家:苏秦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流派。这是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儒道两家只是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中的两派。在这时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经典语录: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家 思想核心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代表著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 发展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 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 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 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 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 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还有后来的陆王心学,与理学一样,是二程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支,王夫之的船山学。 到近代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的缺陷

春秋战国儒墨道法四家学说

春秋戰國儒墨道法四家學說 心理測驗問卷 1你對衣著的看法: A以整齊、清潔、大方端正為是。 B以價廉物美為是。 C喜歡穿什麼就什麼,不管流行不流行。 D必須符合家長的指示和法例的限制。 2你對音樂的看法: A 旋律優美,令人耳目清明。 B必須宣揚道德,導人向善。 C父母喜歡的音樂便是好的音樂。 D音樂會令人迷亂,傷身害事。 3你最喜看的刊物是 A 關於管理的,教你如何管理下屬的。 B關於道德的,提倡孝弟忠信等觀念。 C關於經濟的,教你如何節省金錢的。 D關於旅遊的,教你如何避開俗務逍遙享受一番。 4你對生命的看法是 A愛護自己的生命,愛護父母、兄弟、朋友的生命,推而廣之,愛護所有人的生命。 B生命只是自然過程,是不足珍惜的。 C人是貪生怕死的,所以害怕受罰而喜愛嘉賞。 D對所有生命應該一視同仁。 5你在課餘時間 A參加童軍,或其他紀律性強的活動,以適應團體活動,以適應團體生活。 B刻苦鍛煉身體,培養堅強意志。 C參加社會義務工作。 D獨自到郊野旅行或到海邊靜坐。 6你對運動比賽的看法: A刻苦鍛煉,務求必勝。 B從來不參賽,以免傷身。 C努力練習,盡力參與,勝則欣然,敗亦可喜。 D為求勝利,不惜運用權術。

7你對家庭責任是: A會照顧家人,否則害怕會受到父母責備,甚至社會法例的處罰。 B以照顧家人為主,負擔開支,任勞任怨。 C以發展自己事業為主,長大後便到外面獨自居住。 D不但照護自己家人,還要照顧鄰居的家人,大家一視同仁。 8你的學習態度是: A不會勉強自己去追求無窮的學問。 B希望了解人際關係,使自己能夠避重就輕,將來可凌駕別人。 C希望成為一個道德君子。 D只對實用科目有興趣,希望將來可以藉此謀生。 9你對儀式的看法 A因名利而為。 B可免則免。 C務求節儉。 D量力而為。 10你對戰爭的看法: A人們應互助互愛,不應攻伐。 B反對戰爭,是因戰爭帶來的害處比好處較多。 C戰爭是名利的爭奪,違反自然。 D只要政府賞罰分明,人民一定效命的,國家便會在戰場上獲勝了。 《完》

_儒墨道法兵_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7月第30卷 第7期 Jul.2009Vol.30 No.7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肖祥伟(1976-),男,广东普宁人,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学研究。 “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肖祥伟 (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广东韶关512126) 摘要:“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在管理哲学、管理文化层面存在着差异,企业不同层次管理者应根据管理需求和实际对不同层次的管理思想进行应用。 关键词:“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7-0164-03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相结合,这一观点在管理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乾泉先生认为,从管理哲学上讲,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儒墨道法兵”的管理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拟归纳分析以儒、墨、道、法、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一、“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精要 儒家是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荀子继承与发展。以“仁”为思想精粹,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与人际关系。儒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中。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学派。其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庄子(庄周)。道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列子》等著作中。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始人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墨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胡非子》、《随巢子》、 《我子》、《田俅子》、《尹佚》中。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对制度建设最为重视的一派。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法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非子》中。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强调“势”,“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与规章制度。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兵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中。 二、“儒墨道法兵”管理哲学与管理文化的对比(一)“儒墨道法兵”哲学思维的差异 管理哲学,就是人们从管理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管理就是用一种已经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指导管理实践。道家管理思想以“道”为核心,崇尚“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它要求管理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与领导,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及强作妄为。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中心、以 164

新版七年级道法1——3课试题(供参考)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1、只要努力,梦想就一定能变为现实。() 2、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3、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生都在学习,都需要学习。() 4、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课堂记笔记。() 5、老师经常表扬李明是个负责任的好班长,这个是自我评价法。() ①、更多新同学,新老师。○2富有挑战的课程。○3新的校园。○4新的实验器材 A、○1○2○3 B、○1○2 C、○4 D、○2○3○4 7、初中生活把我们带进崭新的天地,在这个新天地里,我们站在一个新起点上,这里 新起点主要指() A、新的学校 B、新同学新老师 C、学生自身成长的新阶段 D、新课程新教材 8、什么时光最值得珍爱?是幸福的中学时代。什么时光最难以忘怀?是这美好的中学时代。······中学时代最值得珍爱,最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原因是() ①、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为我们一生奠定基础。○2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3中学时代很漫长。○4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A、○1○2○3 B、○1○2○4 C、○2○3○4 D、○3○4 9、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体现在() ①、开始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2、开始主动○3、对世界的认识越发具体而深入④、开始自觉磨砺意志和品格,思考生活的意义 A、○1○2○3 B、○1○3○4 C、○2○4 D、○1○2○3○4 10、中学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自我的多种机会。下列不属于发展自我机会的是() A、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

B、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C、社团活动:提供发展兴趣的平台。 D、各种社会实践,为我们现在就业提供帮助。 11、进入中学后,我们有机会改变在父母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不完美形象,重新塑造一 个我。下列同学对新自我塑造不恰当的是() A、阳光灿烂,积极进取 B、学会学习,特立独行 C、坚持己见,特立独行 D、意志坚 强勇于探索 12、著名科学家李比希在小学的时候,校长问他“将来干什么?”他响亮的回答:“我想 当一名化学家。”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坚持不懈向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终于成为著名化学家。这说明() A、少年的梦想并不重要B 、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紧密相连C、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 目标紧密相连D、只要人生目标明确,就一定能够实现 13、下列中国梦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代中国人民最 伟大的梦想、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3、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少年梦想与个人紧密相连 A、①○2 B、②○4 C、②○3 D、○3○4 14、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下面对努力理解正确的是() ①、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2、努力要珍视团队合作○3、努力是对自我的坚定信念和对 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④、努力需要长大后立志 A、○1○2○3 B、○2○4 C、○3○4 D、○3○4 15、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说:梦想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触摸到。这表明() A、梦想一旦确立,就一定能实现、 B、我们要树立像王亚平一样的飞天梦想、 C、梦想 是不可改变的,否则难以实现、D、梦想的实现需要付出努力,积极实践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16、从牙牙学语到能言善辩,从懵懂儿童到明理少年,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A、学习仅仅局限在学校。 B、学习伴随我们的成长。 C、在学校里,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D、在学校里,我们学到很多知识。 17、学习就是输血-------让一个苍白空虚的灵魂变得充实丰满,从容淡定。这说明 A、学习就是给生命添加养料。 B、学习伴随我们的成长。 C、学习没有终点。 D、不同的阶段,学习任务不同。 18、“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