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家

思想核心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代表著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

发展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

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

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

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

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

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还有后来的陆王心学,与理学一样,是二程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支,王夫之的船山学。

到近代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的缺陷

第一,儒家讲入世,但是入世最后会蜕变为大染缸。宣扬“治国、平天下”,只引导人们做政治家,不引导人们做实干家。目标既高又大,流于空疏。不提倡当公仆,不提倡岗位成才,不强调敬业,误导学子几千年。

第二,在后期儒家学说中,兴起的“经世致用”的观点,是严重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点,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太过功利,太过短视,极易误导整个社会价值观。

第三,儒家理论体系有很多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这很有问题。

第四,儒家公开提倡“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公开说假话,这很不好。

第五,人伦礼制发展的桎梏性,忽略了人性。

墨家

思想精髓

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亲亲相对反,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

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

代表人物

墨子

经典著作

《墨子》、《胡非子》、《随巢子》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墨翟始创墨家与儒道法一争高下。

然秦汉以后,墨家逐渐失去其成长的土壤,逐渐销声匿迹。只在封建时期农民起义时偶有传出。

近现代国学热兴起,墨家思想有复兴之望。

墨家除哲学为政之外,还有物理等分支。

墨家思想缺陷

墨家思想之所以显赫一时又急速没落,在于其没有合适的生存发展的“土壤”。这与其思想观点、主张息息相关。主要有过于追求细节、完美等。为政为人处事等都不适合社会发展主流。这与其代表阶级的狭隘性有关。

道家

思想精髓

道”,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阴阳相生,福祸相依。

代表人物

春秋老子、战国庄子、战国列子(御寇)、战国关尹(尹喜)、东晋葛洪、抱朴子

经典著作

《道德经》《庄子》《南华经》《淮南子》等

发展历程

1、原始宗教:对日月星辰、风雨云雷电、山岳湖海河川的自然崇拜;对动植物神级图腾崇拜;前兆信仰与卜筮、占星;天帝崇拜与天命论天道信仰;神仙信仰。赤松子、黄帝、宁封子、容成公、素女……

2、老子道家创立:庄子、列子、伊喜、神仙家、鬼谷子、方技方士、方仙道、黄老道

3、五斗米道(天师道)为标志的道教门派组织的创立:黄老道、楼观道、隐仙派、天师道、灵宝派、上清派、茅山宗、神霄派、清微派、正一道、全真道、闾山派、净明道、茅山派……张道陵、葛洪、魏伯阳、李淳风、寇谦之、丘处机、张三丰……

4、近现代道教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中国道教协会、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海外道教(越南、新加坡、印尼、泰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都有道教组织)

道家思想缺陷

道家部分思想追求脱离现实,如“小国寡民”。而且哲学追求追去“无为”,并不符合社会的“发展”理论。

法家

思想精髓

“以法治国”、反对礼治、强调法律的作用、“好利恶害”的人性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等

代表人物

韩非子申不害、商鞅、慎到、李斯等

经典著作

《商君书》《韩非子》《法经》等

发展历程

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

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

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

后来历史法家思想的应用无不是三者的合一。

法家思想不足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强调法治的绝对性,忽视德治。

法自君出,实行“独断”

强国弱民。

……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比较

先秦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比较 摘要:我们今天讲构建和谐社会,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和谐蓝图与和谐之愿;又说要建立法制社会,推进法制化进程,而在公元前两百多年,韩非就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主张以法治国,“认为以法治国,举措而已。”儒家和法家作为先秦时的两大重要思想流派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般。儒家尚礼,法家重法且尤种刑,但两者异中又不乏共同之处,探讨儒法两家的异同并从中总结出了两者各自的优劣从而扬起所长避其所短、兼采二者之优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不无裨益。 关键词:历史背景联系区别“德”“法”结合标本兼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凡育所学,皆成性格。政治思想作为政治和思想的结合物,既有政治的广度又具备了思想的深度,既给人史的明智,又给人诗的灵秀既让人有数学的周密,又让人有科学的深刻,还使人不乏伦理学的庄重与逻辑修之学的善辩。;历史证明儒法两家就是涵盖了政治是思想这一特质的思想流派。 一、儒、法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姑且不论道从何来,一、二、三优势什么,可以推知的是:万事万物皆有因果。追溯先秦时代的历史,儒法政治思想之“果”产生的因由。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诸侯国在华夏大地上纷纷兴起,诸侯国各霸一方,王权被削弱,各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民展开了残酷的斗争,烽烟四起,连年战乱,生灵遭殃,百姓涂炭,中华大地陷入了分离与征战的局面。乱世造英雄,也造就了一大批的思想家,面对混乱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纷纷招徕门徒,宣扬自己的思想,希望借此来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孔子自谓“述而不作”,墨子用“夏政”,道家“无为而治”,法家立言,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家思想应运而生。 儒家产生于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思想家为改革时弊、实现天下太平,分别提出了诸家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孔子尚仁、礼,孟子主张“仁政”,荀子认为当礼法并用。法家也产生于礼崩乐坏、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先秦时期,前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一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代表人物是韩非。前期法家中,商鞅重视“法”,申不害重视“术”,慎到重视“势”。后期法家的代表是法家的集成大者,在继承前期法家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创立了法、术、势皆用的政治思想。 二、儒、法政治思想的联系 两家除在产生的历史背景有相似之处外,在思想观点上也有某些共同之处。无论是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法并用”还是法家的“法”“术”“势”,其服务的对象都是统治者,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扩大自己的通知权益、加强对百姓的统治力度的一种策略。儒家随在法体上属于人治——博施济众、立人达人,但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荀子在主张治人的同时又提出了治法:一曰用人之法,二曰劝禁之法,三曰正名之法。荀子的礼治思想,究其实质实际上是礼法并用,如《荀子·王制》说:“礼仪者,治之始也”,《君道》则曰:“法者,治之端也”,意思是说礼仪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是治理国家的关键。《荀子·劝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跟易中天学讲课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

儒墨道法系统

幻灯片1 儒墨道法 陈炎 幻灯片2 ●方法论 ●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的原则 ●汤因比: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的焦点先对准整 体,因为只有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 幻灯片3 ● ●老子(道家) ●庄子(道家)孙子(兵家) ●无为有为 ● ●孔子(儒家)墨 子(墨家)

●内圣外王 ●孟子(儒家)荀子(儒家) ●人性善人性恶 ● ●韩非子(法家) 幻灯片4 ●什么是儒? ●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仆,在春秋大动荡 时期失去原有的地位,以相礼为业。 ●儒本来是一个职业:相礼,相当于司仪 ●礼来自周公他建立了礼乐制度 ●婚丧嫁娶中什么人施什么礼规矩复杂 ●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幻灯片5 ●孔子由职业的儒变成思想的家。 ●祭奠祖先的规矩:

●长辈在前晚辈在后直系在中旁系在旁●孔子时代:礼崩乐坏 ●有人僭越,犯上作乱 ●周天子享受八佾九鼎 ●孔子来解释礼的内在含义是仁爱 ●行礼时心中要有仁爱 ●孔子的仁爱不同于西方的博爱 ●仁者爱人 幻灯片6 ●人与人施不同的礼因为有不同的爱 ●中国人把血缘关系放大到社会上 ●孩子叫同事伯伯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西方则没有差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爱但不等值 ●人与人的不平等来自血缘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迩之事父远则事君 ●国是放大的家

●早闻道,夕死可矣。 ●西方的终极关怀是宗教 ●中国是历史记载最完整的民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幻灯片7 ●内圣之学外王之学 ● ●天子的城郭的大小是有规定的。 ●现行的行政级别配相应排量的汽车 ●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 ●开会位置照相的位置必须安排好 ●长幼尊卑具有政治含义 幻灯片8 ●孟子和荀子 ●孔子学说的展开具体化深化片面化●关注人的人格修养(内圣)

儒墨道法兵比较表格

儒墨道法兵对照比较表 请大家用笔填写一下这个表格,熟悉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要打印。表格大小大家填的过程中去设计一下,有些大一点,有些小一点。下次课带到教室来,我跟大家解释。 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哲学思维 学习侧重点 核心 文化特点 主要代表人物 一般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主要思想观点 评论与对比 主要言论 适合层次差异 图片 掌握进退自如的生存智慧 领悟刚柔相济的处世策略 学会顺逆从容的自然选择 感受祸福相倚的因果效应 创造静躁合一的人生状态 提升企业发展的管理之道 儒道精髓——以“仁”为本,是企业和谐发展之根本

以“义”育人,可培养企业团队精神 以“礼”待客,赢得人际关系,获得企业信誉 以“智”为贵,勇于创新,不断发展 以“信”为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 道家智慧—— 美国总统里根上任后宣布“道学原理”为主导思想,立威国际……《道德經》,一部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傳世經典,它集商道、兵道、政道、人道、天道……為一體,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凝聚著華夏文明最輝煌的智慧,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賢仕所推崇。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掌握“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发挥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哲理、经营之“大道”,明天道了人道开启商道,真正实现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道”为基础的。道法自然,“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 反映在管理思想上便是“无为而治”。它要求管理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决策与领导, 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 反对瞎指挥及强作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它形象地喻示了为政要清静不扰民, 要简政安民, 循理而行, 循道而行。对于当代的管理者而言, 就是要遵循事态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以“烹小鲜”那样的思想来管理, 宁静致远, 无为而治。 首先, 老子强调管理应该以人为核心, 这是搞好管理的根本。老子曰:“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其次, 关于人的使用的思想。老子说“我无为, 而民自化”( 第五十七章) , 就是说老子主张管理者用“无为”的方式管理人、使用人。最高明的管理就是不轻易发号施令,放任自然。 第三, 在《老子》书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的培养的思想。老子曰“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一章) 即以“道”来培养人, 以“德”来涵养人, 也就是说要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 老子还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百姓利益,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四十九章) , 只有这样, 以德行笼络人才, 则管理没有不成功的。老子反对苛政, 认为“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五十八章) 首 首先,“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其次, 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再次, 管理者应礼贤下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 反者道之动的管理艺术。首先,“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第二,“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第三,“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第六十四

儒墨道法四家评述优劣

写作主题《我的职业准备——大学生活最后冲刺》 写作要求: 1.学生使用学院统一答题册工整手写,字迹清晰,卷面整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2、评分标准 (1)目标设定(10分)。学生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考研、考公务员、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办事人员、入伍参军及自主就业等方面选择一到两个方向作为自己大学毕业后就业的目标(自主就业必须明确职业岗位)。 (2)目标分析(30分)。个人情况和环境因素分析透彻,就业目标的分析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现实环境。 (3)行动方案(50分)。实现目标的措施方案详细完整可行,执行时间安排合理,规划内容周密全面,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行动方案操作性强。 (4).总体印象(10分)。卷面整洁,语言表达清楚流畅。 赏析《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旨》对儒墨道法四家评述优劣 细细品读四篇古文,增长了自己对儒墨道法四家学说新的认识,而我认为其中《荀子·非十二子》、《史记·论六家之要旨》两篇对儒墨道法的优劣评述写得相当透彻。其中《荀子·非十二子》依据“礼”的标准,对这几家思想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否定,而独独推尊以礼义为宗旨的仲尼、子弓的学说,认为这是“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的最高法则。后者则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对儒、墨、名、法、道四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最为透彻。 综合阅读四篇文章,得出它们对儒墨道法四家评述的优劣如下: 一、儒家优劣

《史记·论六家之要旨》中记录“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即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是 在说儒家学说广博,是为儒家优点。 而其篇中“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韩非子·显学》“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及《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然而犹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则是其缺点。其大致意思为儒家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而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同时,儒家主张倾家荡产地大办葬礼,守丧需经三年,要悲痛到身体受损伤、扶杖而行的程度,显然是对自己的不爱惜。另外,儒家学说十分邪僻而没有纲要,隐晦而不成学说,晦涩而不可理解。以上材料,足以 显现儒家的优劣。 二、墨家优劣 《韩非子·显学》篇、《史记·论六家之要旨》篇分别有言“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显示出墨家的要旨强本节用——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这是墨子学说的长处。 但是,它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如《荀子·非十二子》篇有云“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鴹也”,即是说墨家不知道统一天下、建立礼制的重要性,崇尚实用,过分强调节约,而轻视等级秩序,以至于不能区分上下之别、君臣之异,然而却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的老百姓,墨翟、宋鴹就是这样的人。另《庄子·天下》篇亦云“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柰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意为墨家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之人也就不能忍受,它距离天下百姓一心归往的境界也就很远很远了。 三、道家优劣 《史记·论六家之要旨》篇记载“其实易行,”“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是说到家的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并且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是为道家学说之优点。然而“其辞难知”即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另《荀子·非十二子》“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上则取听于上,下则取从于俗,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则是陈述道家劣势,即道家学说崇尚法制而不以礼法为法,轻视贤能而好自作主张,上面君王听取他,下面社会上的人也顺从他,整日讲述着法律条文,等到循省审查研究,却脱离实际而没有着落,不能够用来治理国家、确定名分;然而却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的老百姓。以上材料,足以显现道家学说的优劣。 四、法家优劣 法家优劣材料均来自《史记·论六家之要旨》篇。其中“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为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贱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是为法家学说的有点。而“则亲亲尊尊之恩绝

古今中外_家教_浅谈_蒋茵

文章编号:1008-6641(2003)04-0010-05 古今中外“家教”浅谈 蒋 茵 (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1) 摘要:相对于公学、“校教”的“家教”,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自古以来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不可磨灭 的历史功绩。现阶段中国的主体家教处于非常时期,是应试教育的产儿,必须正视,必须有所矫正,从而使它 发挥正常的作用。处置得当,家教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推进因素,同时也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不可忽视 的阵地。 关键词:家教;公学;私学;书院;教育;教学 这里所谓“家教”,指与官学、书院、学校等教育 机构的事业相对而言的个体小规模教学活动,不局 限于通常所说的家庭教育,其形式类似于中国古代 的家学和私塾。古已有之的这种教学活动,绵延不 绝,今天格外盛行,无疑是人类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很遗憾,迄今为止各种教育论著却冷 落了它。笔者有感而试笔,自知浅陋,冀能抛砖引 玉。 谈家教,还得从与之相关的公学和私学说起。一、公学和私学教育,素有公学(包括官学)与私学之分。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青年之家”,被认为是学校教育机构的萌芽。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政府机关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希伯来的犹太会堂,都是上古公学。中国古代公学,或分别朝代确定其名称,《孟子·滕文公上》指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或按照规制区划其等第,《礼记·学记》指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意思是每25家(“闾”)设塾,每500家(“党”)设庠,每12500家(“术”)设序,在京师和诸侯国则设学。战国时代历时约150年的齐国稷下学宫,集讲学、著述、育才、议政为一体,是为典型的官办学术和教育机构,人们至今津津乐道其猗欤盛哉的景况。古代公学有中央官学,有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如西周的国学(辟雍)、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学、宋元明清的国子监,地方官学如西周的泮宫和乡学、汉代的郡国学、唐宋元明清的府州县学、元代开始的社学(农村冬学)等。明清两代情况有变, 官学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儒林外史》就此作了详尽的描绘。1905年废除科举以后,公学就是各级公办学校。私学大体可分为书院和家教两类,虽然两者中间很难划一条鸿沟。书院发端于我国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当时,儒墨道法兵农名杂分家立派,为了推行各自的政治主张,维护各自的学术观点,纷纷设学授徒,实施开门办学,有时率领门生周游列国,旗帜 鲜明地介入社会生活和政治实践。于是以孔子、墨 子为代表的私学蓬勃兴起。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 贤人(学业有成的佼佼者)七十,虽然不是同时从学, 亦可推知其教育规模之盛大。后世奉孔子为万世师 表、至圣先师,反映了我国私学的历史地位决不在官 学、公学之下。从《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华侍坐”章,能约略看到当年的教学场面:孔子与 三名学生相围坐,曾皙则在“鼓瑟”———练习另一门 功课“乐”(六艺之一),他们以述志为课题进行小范 围的自由讨论,先由孔子鼓励启发,然后子路等一一 讲述各自的志向,安邦治国,习乐演礼,或兼济或独 善,最后孔子作总结性的评述,气氛活跃,过程清晰, 从中我们可具体感知一二孔夫子的教育形式、方法、 内容及其教态、气度。至汉代,经师大儒往往自立精 庐、精舍,敷座设教,弟子纷至沓来,学业兴旺,甚至 太学生也愿意去就读。《三国志》管宁传注文写到, 东汉末天下大乱,管宁避居辽东,接着引了《傅子》中 的一段话:“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按指管宁)而居, 旬月而成邑。遂讲《诗》、《书》,陈俎豆,饰威仪,明礼 法,非学者无见也”,又引《先贤行状》,说王烈其人· 10·第23卷第4期2003年12月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xi Education College Vol .23No .4Dec .2003

儒墨道法

儒家:孔子《论语》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墨家:墨子非攻《墨子》其思想主张为:兼爱,非攻,沿、尚贤,尚同,节用等。道家:老子《老子》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 法家:韩非子《韩非子》韩非子攻击主张“仁爱”的儒家学说,主张法治,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个政策。韩非子提倡君权神授。 纵横家:苏秦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中的两个主要流派。这是经过长期演化的结果。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末,儒道两家只是许多互相竞争的学派中的两派。在这时期中,思想流派多到如此程度,以至在中国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儒家思想的精华: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经典语录: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完整版)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家 思想核心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代表著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 发展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 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 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 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 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 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还有后来的陆王心学,与理学一样,是二程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支,王夫之的船山学。 到近代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的缺陷

春秋战国儒墨道法四家学说

春秋戰國儒墨道法四家學說 心理測驗問卷 1你對衣著的看法: A以整齊、清潔、大方端正為是。 B以價廉物美為是。 C喜歡穿什麼就什麼,不管流行不流行。 D必須符合家長的指示和法例的限制。 2你對音樂的看法: A 旋律優美,令人耳目清明。 B必須宣揚道德,導人向善。 C父母喜歡的音樂便是好的音樂。 D音樂會令人迷亂,傷身害事。 3你最喜看的刊物是 A 關於管理的,教你如何管理下屬的。 B關於道德的,提倡孝弟忠信等觀念。 C關於經濟的,教你如何節省金錢的。 D關於旅遊的,教你如何避開俗務逍遙享受一番。 4你對生命的看法是 A愛護自己的生命,愛護父母、兄弟、朋友的生命,推而廣之,愛護所有人的生命。 B生命只是自然過程,是不足珍惜的。 C人是貪生怕死的,所以害怕受罰而喜愛嘉賞。 D對所有生命應該一視同仁。 5你在課餘時間 A參加童軍,或其他紀律性強的活動,以適應團體活動,以適應團體生活。 B刻苦鍛煉身體,培養堅強意志。 C參加社會義務工作。 D獨自到郊野旅行或到海邊靜坐。 6你對運動比賽的看法: A刻苦鍛煉,務求必勝。 B從來不參賽,以免傷身。 C努力練習,盡力參與,勝則欣然,敗亦可喜。 D為求勝利,不惜運用權術。

7你對家庭責任是: A會照顧家人,否則害怕會受到父母責備,甚至社會法例的處罰。 B以照顧家人為主,負擔開支,任勞任怨。 C以發展自己事業為主,長大後便到外面獨自居住。 D不但照護自己家人,還要照顧鄰居的家人,大家一視同仁。 8你的學習態度是: A不會勉強自己去追求無窮的學問。 B希望了解人際關係,使自己能夠避重就輕,將來可凌駕別人。 C希望成為一個道德君子。 D只對實用科目有興趣,希望將來可以藉此謀生。 9你對儀式的看法 A因名利而為。 B可免則免。 C務求節儉。 D量力而為。 10你對戰爭的看法: A人們應互助互愛,不應攻伐。 B反對戰爭,是因戰爭帶來的害處比好處較多。 C戰爭是名利的爭奪,違反自然。 D只要政府賞罰分明,人民一定效命的,國家便會在戰場上獲勝了。 《完》

_儒墨道法兵_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09年7月第30卷 第7期 Jul.2009Vol.30 No.7 收稿日期:2009-05-10 作者简介:肖祥伟(1976-),男,广东普宁人,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学研究。 “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肖祥伟 (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广东韶关512126) 摘要:“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在管理哲学、管理文化层面存在着差异,企业不同层次管理者应根据管理需求和实际对不同层次的管理思想进行应用。 关键词:“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7-0164-03 现代企业管理实践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相结合,这一观点在管理学界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乾泉先生认为,从管理哲学上讲,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儒墨道法兵”的管理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拟归纳分析以儒、墨、道、法、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供实践依据。 一、“儒墨道法兵”管理思想精要 儒家是在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荀子继承与发展。以“仁”为思想精粹,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与人际关系。儒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孟子》、《荀子》等著作中。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学派。其创立者是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思想家庄子(庄周)。道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列子》等著作中。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始人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墨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胡非子》、《随巢子》、 《我子》、《田俅子》、《尹佚》中。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对制度建设最为重视的一派。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法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韩非子》中。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强调“势”,“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与规章制度。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兵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中。 二、“儒墨道法兵”管理哲学与管理文化的对比(一)“儒墨道法兵”哲学思维的差异 管理哲学,就是人们从管理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世界观、方法论。哲学管理就是用一种已经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指导管理实践。道家管理思想以“道”为核心,崇尚“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它要求管理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与领导,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及强作妄为。儒家管理思想以“人”为中心、以 164

儒墨道法想想的比较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儒家 一、思想核心: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1、“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3、“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4、“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5、“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6、“恕”——宽恕、宽容。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8、“孝”、“悌”——是“仁”的基础。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二、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三、经典著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以及其他更多经典著作 四、发展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 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 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 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 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

儒墨道法家对比

儒墨道法四家之比 一、儒家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孔子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是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之一。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民族的精神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政治和伦理范畴。 “智”——原指“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亦可理解为认识论的范畴。 “信”——儒家“五常”之一,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恕”——宽恕、宽容。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人交往忠诚老实。 “孝”、“悌”——是“仁”的基础。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重。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上体现为“有教无类”,在政治上强调“德治”。孔子把周的“礼治”衍化为“德治”是对“礼治”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是”人文化“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爱人”,对封建君主而言则是“爱民”。 儒家文化在汉武帝罢黜百家,唯我独尊之后,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德”的地位越发凸显出来。“义”、“忠”等诸多方面都被涵括在“德”里,并且可以作为和“仁”并驾的儒家两大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 代表著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五经及其他经典著作。发展历程 先秦儒家思想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孔子“仁、礼”都局限于伦理方面;孟子对孔子思想做了发展,提出“仁政”学说,并第一次提出“人性恶”的观点;西汉以经学为主,因为始皇焚书坑儒,经书大都丢失了,后出现了古文经学,注重文字训诂;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此时出现了一批儒生,将儒家神化、宗教化;到了魏晋时期,儒学衰败,玄学兴起,以老庄思想为主的一股哲学思潮;到了北宋,道学宗主周敦颐,创立了太极图说(其实是盗用了道家的养生图),后经张载,二程,直到朱熹,对此说进行发展,建立了儒家的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论,本体论,这就是宋明理学。还有后来的陆王心学,与理学一样,是二程思想发展的一个分支,王夫之的船山学。到近代新儒学,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的缺陷 第一,儒家讲入世,但是入世最后会蜕变为大染缸。宣扬“治国、平天下”,只引导人们做政治家,不引导人们做实干家。目标既高又大,流于空疏。不提倡当公仆,不提倡岗位成才,不强调敬业,误导学子几千年。 第二,在后期儒家学说中,兴起的“经世致用”的观点,是严重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点,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太过功利,太过短视,极易误导整个社会价值观。 第三,儒家理论体系有很多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这很有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心得体会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跟易中天学讲课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刘庆亮 (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 [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 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 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

陶渊明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寺国古代文学研究 陶渊明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与融合 一一儒道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蒜文华 摘要:儒、道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渗透既深刺又悠远,所以,历代文士无不受其影响。陶渊明的入世为官与出世隐居也是受儒邋的人生进退之道的深远影响,是入世与虫蜮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谰:璃渊臻镛遂入世斑世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派者。他的诗歌如空谷绝响,千百年来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他独立不羁的久搐、潺耨隽永夔作瑟,让整大约幸蹙。健五次出仕、遂嚣逛异的一生,也一直吸弓|鬣来学者的嚣必。自谴琵后瀚一千五百年间,评析陶渊明的书如汗牛充拣,对陶渊明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多有评述。其中,对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儒家、邋家,还是他家?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缀栽晦濮鞠夔一生,我察发褒,链戆久夔受富与熊豹窭世隐居深受儒道豹入生进退之道的影响。 一、陶渊明的入世岛其儒家思想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傲过宫。身处于这样鲍一个佳宦之家,夔定了健傣家思想缝坚实基懿。 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从小受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圃穷”以及“仁义、忠恕、知命”等儒家思想的熏陶。他少时的生活是穷网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尽管家境如此,他仍有“不怂青云之志”,并刻苦学习:“少年罕人攀,游好在六经(《钦溪》)。”蹙亥l苦鳇程度达到了“嚣卷有徭,便欢然恚食”。谴积极准备、积极入邀的儒家思想幽此可见一斑。 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凡有志之士,都会产生拯民于水火、建立一世伟业的信念,早年的陶渊明也不例外。面对纷乱款瑗实,陶渊稿翻然希望毙大显蹇手、大震宏鬻:“忆我少牧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潮海,骞翮思迸翥(《杂诗》)。”这种早年的远大理想,即使在他中年以后回忆往事的作品中也可找到踪迹,例如“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洲”,(《撤古》)字愿行间跳动蓑一个意气箴发、斗志霉扬熬少年英雄影象,侵入怒起营植名作《自马篇》中的少年游侠。早期的陶渊明和早年的曹植一样,渴望效命沙场,建功立业。 翻睹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为了实现自己“大济 见,才智受影响,而永远在廉颇将军之下了。 其删,一个人能力的展示,才干的大小,是在他的工作环境中表现的,是在工作中与其他人构成的对比映衬关系中亲显示驰。跑如蓠摇如与缨赞,以缪燹处事的短见来睾重托惹穗魏办攀豹远觅,善予觚国家实力上分辑个人关系。慧稷翔与廉颇,“和氏璧”风波,以廉颇和诸大臣的束手无簸来衬托蔺相如的胸有成竹。负荆请罪一场以廉颇斤斤计较个人名位的狭隘,来衬托蔺棚如以国家为上的胸怀。蔺相如与门下,以fl下熬囊人之冤寒薅瑟蘧楣懿豹胸海。蓠耀懿与赵王,渑漶会一节,以赵芏的畏秦,怯弱,惟余是献形象,来衬托蔺栩如外交舞台斥豢王,为国威而拼死相争的形象。蔺相如与豢王,完璧归赵~节,以秦王把玉传之美人与左右来显示其好诈,以蔺相如搬示璧有瑕两从容收璧显示其锻态一筹。竣龛蹩努赵,涎漶会敖薄麴翔生述,来显示秦办攀瓣夕}交礼节和对蔺相如才能豹默认。所以,一个领导干部的提拔,归根结底,应了解他在工作和斗争中相处的人,不但要了解他的下级,而且要了解他的同级和上级,不但要了解和他政见棚同瞧入,两羹还要了解同健政见相对甚至糖反蛇入。这襻,才麓褥塞与这个人工终实续籀称豹评徐,作为人才定格和提拔的依据。 其五,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武将文臣,治国备有所用,均不可少。渑池会~节,司马迁多次点出,蔺相如在外交舞台戆艘剃是鼓蒎簸臻设兵戳德秦瓣军事保涯分不舞戆,渑沲会瓣艘翻是将稠合佟的靛利。毽文隧之予武将,文篷更重要,因为文臣更注重予智谋的开发,丽蔺相如智慧的开发又与挽救图家的危亡密切相关。廉颇只知凭军功定天下,定上下,明显表现为糟力不足。负荆请罪的举动说明廉颇也有爱国之心,就其爱国情感这一点来说,廉颇的思想与蔺相如是相通的。但廉颇的爱国对蔺相如来说,只是迟泉一步。 葵六,对人才爨在发现,重在使愿。缪贤逶过襄逮事发现了薄相魏莛个入方,裰力在赵廷上箍荐,缪赞楚发现人才的伯乐。赵王通过三问三对,既印诫了缪贤之论的正确,又发现棚如之见的高超,于是大胆使用,大胆提拔,让蔺相如在秦赵矛盾的风口浪尖上尽力地表现才干,在将榴矛盾中尽情遮袭理其爱国胸蝼,赵王对蓑鞠黧筑经爰霹提拔,黠楣如来说怒恰如其分的,对本人来说,巍为一国之君,在将相阐题上,用人是称职的。司马迁虽然没有对赵王提拔蔺相如的细节进行过多的描写,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肯定。这也是他对壬键对国家江山受责任的一种表现。 荬七,在于帮掇拔霾遂上,司马迂镪底建否定了瘫颇豹观点。表现出不论文匝武将,不论门位高低,一镶从国家利益出发,按能力和才干定官位的观点。而廉颇以军功为上,凭口器为劳的文官只能在其下的武官至上论和“相如素贱人”以fl位定宫位,褥试“将褶也鸯是寒f_】出”的偏见,这是不怒敬戆。 总之,一篇《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记录了蔺相如才能展示的细节过程,并通过这个小人物上升发迹史,表现和寄寓着自己关于人才观点,并为翳代千千万万求达攀显的年轻人,塑造一个毙实力显示才子,靠爱国表现德缝匏人才样板。 (张连法,河南商应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论春秋战国儒墨道法的救世之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8891120.html, 论春秋战国儒墨道法的救世之道 作者:李怡萱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春秋战国,社会动乱,诸子言说,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的创始者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分别提出了自己对于所处乱世的“救世”方案。孔子“文士的哲学”,墨子“侠士的哲学”,老子“隐士的哲学”,韩非子“谋士的哲学”无疑都为儒道墨法四家思想主线的建立做出了 巨大贡献,其智慧结晶也为后世之广泛思考和继承。本文立足于春秋战国特定时期的特定背景,对孔、墨、老、韩四子的救世之道进行基本的分析和通俗的解释,并对其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的指导意义进行学习和反思。 关键词: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救世 春秋战国之前,西周实行“天下、国、家”三权分级,封建、宗法、礼乐三位一体的政治制度。天子虽贵为天下之首,却只在名义上统领天下,国与家却是真实的有土地、有人民、有财税、有军队的统治实体。在这样的政治实体下,时至春秋战国,社会出现了“礼坏乐崩”的动乱局势。于是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救世方案。 一.孔子的救世方案 孔子认为,社会动乱局面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秩序出了问题,唯有回复到西周的局面并唤回人民对道德的崇敬和遵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提出了“克己复礼”和“仁爱”两大主要观点。 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回到周礼”。所谓“仁爱”包含了两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爱”。亲亲之爱,即为爱自己的亲人;忠恕之道,忠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忠恕之道”为人,以“忠恕之道”处事,世人皆曰 “仁”“爱”,处世皆用道德,便可呼唤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回归。 孔子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却最终没有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和采用。究其根本,孔子苦口婆心的仁爱与道德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民众进行传播和教化的,这就与当时快节奏的社会变迁不相协调;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动乱和制度的改变已然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孔子的“回归西周,克己复礼”之论便逆历史发展潮流而行。因此,“在历史上,孔子是第一个救世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失败者。” 二.墨子的救世方案 与孔子不同,墨子认为动乱的根本绝非“秩序出问题”,而是“秩序有问题”。基于西周三六九等的等级划分体制,墨子主张从人际关系和分配办法入手,建立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观和公平正义的新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