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动学习理论及操作方法

行动学习理论及操作方法

行动学习理论及操作方法
行动学习理论及操作方法

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

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改组”,重视学员的思想上的质的转变;在教学上倡导“从做中学”。

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二:库伯经验学习圈库伯(David Kolb,1984)提出“体验学习”的概念。他认为:具体经验让学习者投入一种新的体验;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达到能理解所观察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概念;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三: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之四: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行动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五:团队学习团队学习是指一个单位的集体性学习,它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便于单位成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团队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团队学习对组织与个体来说是双赢的选择,也是双赢的结果。

行动学习十步法

行动学习项目要成功导入组织,需要有结构化方式予以保证,即行动学习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将对行动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1、聚焦主题。经过与企业高层的深度汇谈,确定问题后,高层需要召集利益相关者,向大家说明所面临的困难、所要执行的任务。

2、成立小组。行动学习小组成员可以由发起者、参与者、支持者组成,参与者既可以致力于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协同解决各自部门所独有的难题。参与者最好有互补的专业技能和经验知识。

3、深度汇谈。促动师带领小组研讨所面临的各项问题,参与者分享信息、探询问题成因,反思及质询产生问题背后的心智模式。

4、团队共创。行动学习促动师引导小组成员就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学习小组要找出困难、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促动师的引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及行动领域。

6、群策群力。就关键行动领域,参与者探讨可行的行动方案,并制定行动计划,放入盈利矩阵中,评估方案的有效性,并向上一级领导者汇报行动方案,如果获得通过即可着手实施。

7、采取行动。在行动学习小组聚会前后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合作或者独立工作,收集相关信息,搜寻支持要素,执行经获得通过的行动方案。

8、团队学习。在行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为完成任务,需要补充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学习方式的组合来补充,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聚集到一起,分享这些知识与技能,并在分享中进一步的探讨如何优化行动方案。

9、工作循环。小组成员反复聚会、研讨、学习、行动,直到认定的困难、问题被解决。

10、知识沉淀。小组行动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及解决问题产生的最佳实践最终都要以一定的方式沉淀下来,如最佳实践案例手册等,以实现组织内部智慧的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组织发展。

在应用这十步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一、要明确所导入的问题;

二、要掌握促动技术,使团队能够有效协作;

三、思考如何将个人学习应用到个人成长、团队和组织发展上;

四、以双周或月为单位,定期召集会议,讨论进展情况;

五、每次研讨都要重点记录每一行动、学习阶段的经验教训。

行动学习的催化师

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是一种能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展领导者、创建团队和促进组织发展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无论行动学习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元素:即,在真实世界中,对于真实问题,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讨和采取行动予以解决,并从中学习。我们也提出行动学习通常包含七个要素:

1. 重要急迫的任务、问题或项目;

2. 一个或多个包含4名到8名成员的小组;

3. 质疑反思流程;

4. 付诸行动;

5. 学习的承诺;

6. 行动学习催化师;

7. 资源

在这七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与众不同。他是一个专家,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的引导催化,特别是运用技术引发小组成员进行深刻的质疑反思,他就像医院里的“助产士”,帮助小组达成行动学习的双重目标,但是本身又不参与到解决问题。正是因为这个角色的存在,才使得行动学习与一般的研讨会或者QC等活动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个角色就是催化师。

下面,我们从催化师称谓的由来、催化师的概念与职责、催化师的信念、催化师核心技能等四方面分别做一介绍。

一、催化师称谓的由来

“催化师”是一个翻译并创造出来的词汇。

在行动学习之父RegRevans教授最初发展行动学习时,这个角色被称作Set Adviser,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小组顾问”;后来随着欧洲行动学习的发展和盛行,这个角色逐渐趋于统一称谓——Facilitator。我们知道Facilitate在英文里的意思是“使…变得容易”。

在行动学习传入美国后,该角色称谓有了变化,影响力最广的国际行动学习协会(WIAL)主席、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Michael Marquardt博士将该角色称作“Learning Coach”,还有Isabel Rimanoczy等专家也将该角色称作“Learning Coach”;另外也有专家同时用到“Learning Coach”和“Facilitator”,如YuryBoshyk。

中国行动学习第一人——陈伟兰老师,在任中组部培训中心主任期间,首次从欧洲引入行动学习,考虑到行动学习过程中,该角色的作用是促进小组加速解决问题的进程,并在反思环节放缓节奏进而引发深刻学习,于是取其核心意义,借用化學中催化剂的特征,将Facilitator 创造性翻译作“催化师”,完美地表达了Facilitator的内涵。当然国内也有一些机构和个人将其翻译为“促动师”、“助燃师”、“顾问”、“建导师”、“促导师”等。

我们百年基业仔细研究了欧美行动学习中这一角色表述和在过程中的作用的差异,发现欧洲的Facilitator基本可以涵盖了美国的Learning Coach和Facilitator,因此我们认为迄今为止“催化师”最能精准的表达其内涵,顾我们继续沿用“催化师”这一名称。

二、催化师的概念及职责

催化师概念:催化师是一个中立的行动学习过程设计者和研讨引导者,作为学习专家,催化师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团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催化师职责:催化师对内容中立,但必须通过过程设计和引导,促进参与者提供充分的内容,从而达成会议目的并实现深刻学习。因此,在行动学习过程中,催化师需要将关注焦点始终集中在过程设计、过程引导、促进学习这三方面,如右图所示。

过程设计:

r 与团队进行沟通,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相关信息,了解会议任务的内容、目标和难点;

r 了解参加会议的团队成员,最好能够对成员的学习风格进行评估;

r 如果参加会议人数较多,根据成员特点进行分组,保证小组的多样性(年龄、职务、职能、性别、学习风格等);r 在信息搜集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日程设计;

r 日程初步设计完毕后,与团队成员(或代表)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正和优化,形成最终的会议日程设计;

r 准备会议材料;

r 检查会议地点,并做好相关的后勤工作;

过程引导:促进参与

r 使用达成共识的方法确保每个人的意见都得到重视;

r 引导小组研讨过程避免小组离题;

r 忠实记录小组讨论结果;

r 创造信任而积极的氛围,促使团队成员高效研讨;

r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

r 及时发现并有效管理冲突;

r 适时进行小结和总结,确认观点;

过程引导:促进学习

r 鼓励小组成员分享信息、知识和经验,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r 捕捉机会,对小组成员提出的关键事项不断进行层层深入发问,促进大家的认识和理解;

r 确保假设浮出水面并得到验证;

r 进行有效地反馈,促使小组成员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

三、催化师的信念

经过众多专家的研究和实践总结,成为一名优秀的催化师,首先需要具备如下信念:

r 努力保持中立;

r 不推销或让他人推销想法,而是让所有的想法平等地呈现出来;

r 包容个人不喜欢的观点;

r 在引导研讨时尽量不带有自身的期望及影响引导结果的想法;

r 关注每个参与者的感受,并平等对待每一个参与者;

r 关注那些让人忽视的成员;

r 一切从团队需求出发,视团队成员为关注的焦点;

r 认真倾听以力图全面理解参与者的发言;

r 所作记录力求准确反映参与者的意思;

r 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认同并拥有会议成果;

r 创造一种开放和信任的氛围;

r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

r 问正确的问题,帮助团队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

r 展示活力和保持适度的果断;

r 保持灵活性,如果需要可以调整方向;

r 使用基本的工具和过程设计;

正是具备了这样的信念系统,催化师才能够在一个行动学习项目中,完美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四、催化师的核心技能

包括Michael Marquardt博士构建的国际行动学习协会(WIAL)催化师认证体系在内,国际众多行动学习流派普遍公认,在具备催化师特有的信念基础上,成为一名优秀的行动学习催化师,除了具备丰富的学习认知理论和群体动力学知识,还需要掌握保持中立、倾听、发问等核心技能。

保持中立

催化师是过程专家,专注于过程,对内容保持中立。尽管催化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团队成员对内容深入思考或者提出建议,但催化师永远都不能强加自己的观点,也不能代替小组进行决策。

催化师在引导会议时尽可能的不带有自身的期望及影响引导结果的想法。若无法做到,则要让其他对事情无预设立场的催化师来担任此角色。

倾听

倾听就是全神贯注地去理解谈话者,不只是理解语言,还要理解非语言信息,不仅理解表面含义,还会听弦外之音。

倾听是催化师理解研讨进程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理解研讨进程,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根据NLP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催化师在倾听过程中需要把握如下要点:

r 深层次倾听,力争做到情感倾听:

1) 无意倾听。虽然没有听,但大脑敏锐地捕捉到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

2) 表层倾听。注意力已经转移,但仍在装着倾听并做出附和的表示。

3) 实质倾听。从内容层次吸收到听到的事实和信息。

4) 情感倾听。不仅仅听到有关的内容,还能听到“弦外之音”。倾听是指第四个层次。不仅能听懂内容,还能听懂对方的情绪和感觉。

r 理解而非判断:

倾听的目的是去理解而不是去做出判断。排除头脑中的一切假设,也不要存在对错的标准。全面接受并理解对方,不能过滤信息。

r 目光交流:

注视对方的黄金触点(双目与鼻尖组成的三角区的中点),表示兴趣和关注,并用目光激励对方。目光中透露的期望可以让沉默寡言者敞开心扉,更多参与讨论。

r 表现出兴趣:

通过其他非语言信息表现出对谈话的兴趣,如走近谈话者,身体前倾,不断点头示意,露出会心的微笑,手势示意其他人安静等。

r 关注发言者的非语言信息:

在交流过程中,语言、发音和视觉传递的信息量分别是

语言(说的话)——7%

发音(音调, 音域, 吸引力, 可信性)——38%

视觉(形体, 衣着, 姿态, 眼神接触)——55%

因此,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其发音和其他肢体语言。以全面了解其含义。

r 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倾听不只是被动的听,也包含主动发问以提高谈话的深度和效率。催化师通过发问的方式,引导谈话者澄清问题,反思假设,认清事实,发现机会。有时候积极的发问是对谈话者最好的激励。

发问

根据RegRevans教授的行动学习公式:L=P+Q,催化师拥有的最重要的工具是发问,通过发问引导小组成员解决问题,通过发问促动小组成员深刻反思学习。发问可以用来验证假设、邀请参与、收集信息和探索深藏的事实。有效的发问可以激发反思,达成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

大部分研究都把发问的类别分为两类: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行动学习案例应用解析

客户是企业价值得以实现的终端,“客户导向”是很多企业对于经理和员工的要求。但正如戴维·L · 达特里奇和吉姆·诺埃尔在《行动学习——重塑企业领导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止一次发现,组织的行为和态度过滤了客户的声音;也或者说,这些因素使客户的声音失真了;或者说,组织是带着职能部门的偏见来回应这些声音的;再或者说,组织听到的只是它们想听的声音,并且拘泥于客户服务的传统做法。”

行动学习“可以帮助公司减少这种误判,可以重塑那些能够转换思维和战略的领导人”。因为,行动学习的参与者通过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提升了客户意识,开始真正走向了“客户导向”。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的行动学习案例分析来介绍行动学习是如何帮助企业打造客户导向的经理人的。

项目背景

2010年是通信行业的重新整合之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各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载体也从价格竞争过渡到品牌和服务的竞争。面对竞争对手所带来的挑战,是否能从客户的角度想问题、找答案,进而打造一批客户导向型经理人,已经成为决定某移动通信公司发展的关键。

项目设计

为了帮助该公司塑造客户导向型经理人,百年基业对项目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学习方式:以行动学习为主的混合式学习方式。

参与人员:不但有来自一线的人员,也有来自职能部门的经理人。

设计思路(见图表1):

其中,前后测评是指,根据公司对经理人的要求,设计相应的评价题目,采用360 o评估和模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理人的客户导向意识进行项目前与项目后的对比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则通过导师反馈跟进的方式,促进参与人员的能力提升。

学习预习包括对行动学习本身的学习和对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可起到拉齐起跑线的作用。

学习过程中的相关知识输入、高端阅读、跨界学习和导师辅导,与课题本身的研讨与实战有机配合,是整体行动学习项目的组成部分,共同为学习的目标来服务。

项目过程

经过学习前的精心准备后,该项目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这个阶段可分为五大步骤(见图表2):

动员与授权

该项目得到了省公司、区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省公司总经理亲自担任项目发起人,并在启动仪式上对参与者进行了动员讲话,阐释了在新的形势下开展项目的意义和参与者所承担的重要使命,要求参与者的直接上级全力支持参与者完成整个项目,并为参与者提供业务指导。同时,授权项目督导人、项目协调人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协调资源的权力。

方法论导入

方法论导入主要内容包括:行动学习方法论的导入、相关知识输入、高端阅读方法论导入、跨界学习方法论导入等。

走近客户

这是项目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也是需要精心设计的一个环节。在方法论导入阶段结束后,参与人员理清了需要掌握的信息和获取渠道,并根据所制订的行动计划,与客户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真正走进了客户的头脑和心灵。

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职能部门的经理,因为他们平时较少接触客户,现在他们则更能体会到一线经理们的感受,这促使他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一线经理和人员。

问题解决

在问题解决阶段,参与人员通过大量的交流、碰撞之后提出问题。真正的服务水平体现在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及协同运营上,用户感受到的优质服务和每个人、每个环节、每个业务息息相关。所以,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根据以上理念,在催化师的组织下,项目组成员采用了标本兼治的方法,构建了客户服务感知的整体框架(见图表3):

首先,根据卡普兰(《平衡计分卡》作者之一)的说法,考核什么,企业就将得到什么。要想真正树立经理人的客户导向意识,就要将相关的客户服务指标设计进入考核指标之中,这是解决问题之本。小组成员根据平衡计分卡原理,对指标从财务、客户、流程及学习成长四个层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解,保证了指标的实现。

然后,小组成员通过对公司整体业务的分析和客户感知的几个重要界面的研究,从新业务、厅店服务及渠道管理体系三大方面着手,体系化地进行设计与分析,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站在客户感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体现了客户导向的理念。

总结固化

在总结固化阶段,项目小组将创新性的解决思路和项目成果向公司高层进行了汇报,并在全公司进行了分享。通过与公司高层沟通,将项目过程中所找到的一些创新性的举措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了下来。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个阶段,项目小组成员分享了他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在全公司掀起了一场关注客户、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的运动,使客户导向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项目主要成果

该行动学习项目的主要成果不仅体现在量化与非量化的物质成果方面,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行动学习的方式,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客户导向型的经理人。在项目分享会上,参与者纷纷讲到了自己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的变化——由自我导向型向客户导向型转变的心理历程。

要让客户微笑

通过与客户的广泛沟通与合作,项目小组成员认为,以前一直强调“微笑服务”,但没有从内心里走近客户,微笑只是浮在表面上的,甚至有时是“假笑”。通过行动学习项目的开展,他们真正懂得了客户,现在他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客户微笑。

客户服务是全公司的事情

通过行动学习项目,职能部门的经理们亲身感受到了与客户直接打交道的一线人员所面对的独特的烦恼。从客户处了解到的各种观点的交汇融合,使他们意识到客户服务不只是客服部门的事情,也不只是一线柜台人员的事情,而是“全公司的事情”,这一切都帮助小组成员在对待客户上变得更富有开放性和前瞻性。

客户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前,由于业务种类繁多,部门之间对同一客户存在着彼此竞争的现象,这既是重复劳动,也使客户在选择属于两个部门重叠领域的服务时无所适从,甚至感到厌烦。通过行动学习项目,帮助他们弄清楚了客户到底要什么,使他们打破了部门的壁垒,更能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客户服务能力的提升

通过行动学习项目,参与人员认为,他们不但在思维方式上发生了转变,而且在服务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包括:客户感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等,这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点评与反思

该案例是行动学习帮助企业塑造客户导向型经理人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处理真正的挑战是塑造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者的有效途径。该项目从一开始就将参与者与客户交流的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让学员通过感知来处理挑战、引发反思,促进心智模式的转变,最终帮助企业成功地塑造符合战略发展要求的经理人。正如《行动学习——重塑企业领导力》一书作者所言,“行动学习与其他单一方法不同,它是综合性的——它给参与者的是一种认知的、情感的和以业务为中心的经历。如果你想重塑某个

人——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他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方式——你必须改变这个人的全部。其他的方法涉及的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行动学习可能从其他领导发展领域借鉴某些方法和工具,但是它从多方向、多层次影响人们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它提供了一个使转变成为可能的环境。”

党内民主探索与实践

党内民主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建国初期;党内民主;探索;实践 建国初期,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做过深入的理论探索,党在确立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建立党内监督制度、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将扩大党内民主看做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步骤。新中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作为执政党如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就要求党必须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就要求党在执政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在八大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发扬党内民主,鼓励一切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和地方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上下级之间的生动活泼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党内民主并不是一种无序的民主,而是强调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全党的团结。因此在八大党章中,就对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团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这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党的集中和统一才能巩固,党的纪律才能是自觉的而不是机械的。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可以说,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的认识集中表现为既要充分发展党内

民主,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又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要发展党内民主,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从此,在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上开始了创新和探索。 一、确立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制度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会议)制度。通过党的代表大会(会议)对党的领导进行监督,这是建国初期提倡和采取的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种很重要 的方法。1948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中,毛泽东明确指出:“实行党内民主的办法,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我们党内是有民主的,但是还不足或者缺乏,现在要增加,办法是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代替干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完善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始终是十分重视的。中共中央曾多次指出:“定期召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是党内民主生活的根本制度……今后各级党的组织,必须按照党章规定,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不按期召开”,并对会议的召开频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随后,毛泽东在全国党代表会议的讲话中再次指出,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是一种“同志间互相监督,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他还特别提到,“谁监督我们这些人呢?互相监督是好办法”。在如何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方面,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

领导学

绪论 一、什么是“领导”? 1、领导是一个过程。个体影响一群个体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2、领导包含着影响力。影响力是任何领导必备的因素。 3、领导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 4、关注目标。 二、西方学术界对“领导”的界说 1、中心说。领导是领导者依靠影响力(权力和人格)去指导下属,最终完成共同目标。 2、互动说。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互动过程当中共同实现双方追求的目标。 3、结构说。领导是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活动中展开的。由权力规章构成的正式结构或由人际关系、感情纽带所构成的非正式结构。 4、目标说。领导是领导活动的焦点,是实现符合群体需要的共同目标。 三、中国语境中“领导”的界说 1、领导者这一角色 2、领导职位 3、领导者的行为 “领者,项也;导者,引也” 4、特殊的社会现象 四、领导的结构 1、正式结构(科层结构) ↓ 职位(权威性的制度保障) 人格(凝聚性的因素) 2、非正式结构→情感的空间、载体 ↓ 信任、尊重、爱护 五、领导的的过程 科学化的过程 艺术化的过程:以激励为核心的领导过程→具有经验性。 ↓ 非模式化的特点。 六、有关领导的描述 1、特质与过程领导 特制论者:不同个人拥有不同程度的一系列特征。 2、委派领导与自然领导 委派领导:由组织中领导的职位决定。 自然领导:群体当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的反应方式。坚决但不能固执,幽默但不无知。 ↓ 沟通行为、个体特征 ↓ 自我效能感较强

3、领导和权力(权力能影响过程) 权力:一人或物影响他人或物的能力。 官僚管理时期:权力人认为被管理者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但没有真正考虑被管理者的需要。 现代管理时期: 权力的基础:强制、奖赏 当人具有影响他人的态度,宗教信仰的能力时,就有了权力。 政治泛化(中国) ↓ 权力本位:在传统的政治体系中的一种政治取向。 组织中最主要的两种权力:职位权→正规的组织系统中拥有的地位。 人格权→从追随者那里获得。 管理者权力的获得基于他们下属对他们的认可。 4、领导与强制 强制力:领导者可以行使的一种特殊的权力,用强制的力量去影响变化,通过奖赏或惩罚实现。 领导:通过影响一群人去迈向一个共同的目标。 5、领导与管理 (1)两者作为过程有相似之处。 (2)两者的区别: ①时代:领导比管理更久远。 ②功能:科特→管理是保证组织的秩序一致性。领导是产生变化和运动。 本尼斯→管理意味着完成活动支配日常工作。领导意味着影响他人,为变革创造远景。管理者是把事情做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 罗斯特→管理是一种多向影响关系。领导是一种单向影响关系。 (3)重叠:二者之间具有重叠关系。 6、领导活动的三要素及两对基本矛盾 (1)三要素:领导者、追随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 (2)两对基本矛盾:①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矛盾→人与人;②领导主体(包括领导者和追随者)与领导客体(领导环境)之间的矛盾→人与环境。 7、成功的领导者与有效的领导者 晋升速度绩效的数量和质量 下属的满意度和承诺度 社交联络对成功的领导者的贡献最大。

浅谈理论学习服务于工作实践心得体会

浅谈理论学习服务于工作实践心得体会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谈理论学习服务于工作实践心得体会,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学风不正的问题。一些同志对于理论学习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从来就没有认真地学习过,更不用说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把握党的理论、纲领和方针。在有些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兴趣不高,学风不浓,应付了事。有些乡镇,一年只开展一、二次集中学习,有些中心组成员对理论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有些同志包括主要负责人的学习笔记都是临近检查时造出来的,问他们对党的理论和重大决议的理解,则是茫然不知,牛头不对马嘴。有些干部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沉醉在歌舞茶楼,却没有时间用于学习。这样的一种学习状况既不能领会党的理论的精神实质,又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也有一些同志,好象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学习,但是给群众的印象却是华而不实,久而久之连自己也要怨恨自己:“唉,学是学了,可是有什么用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感觉不到理论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一切的学习其实都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读书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即使在牛棚,也手不释卷。曹操老而好学,曾经亲自注释《孙子兵法》,并有数量可观的诗文传世。2吕蒙行伍出身,向来鄙视学习,孙权一席话使他改变了态度,从此刻苦学习,并留下“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佳话。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终其

一生都酷爱学习,中西合璧,贯通古今,雄文四卷无不闪耀着真理、智慧而璀璨的光芒。如果说学习包括理论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为什么他们是如此的执着呢?理由也只有一个,与工作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当着**们从历史的残片中去认识古梵文的时候,在我们看来,那是一件何等枯燥的事情,但是他把这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并从这种探索中获得了乐趣和动力。曹操、吕蒙们学习的动力从何而来,根本上还是来自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毛泽东以改造天下为已任,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民族解放、独立和富强的伟大实践中,这是他自始至终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理论学习的内容必须服务于工作实践 学海无涯,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任何个人要想掌握人类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人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在眼花缭乱的知识时代,我们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认真学习。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要通过学习吸取知识的力量,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然而学习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有些地方成功了,有些地方失败了。归根到底,这是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不一样。有些人目标明确,自始至终明确自己要学什么,他们学习的内容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并且为此锲而不舍,因而是真学、真懂、真用,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些人学习目标不明,在知识的大海里迷失方向,始终找不到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点,或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故弄玄虚,因而是假学、假懂、假用,所以只能失败。 离开社会实践讲学习,漫无目的,结果只能是索然乏味。因

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历史沿革

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历史沿革 刘志高1 李奇明2 刘家国3 (11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430074;21中国地质大学人文与经济学院, 武汉430074;3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部, 武汉430064) 摘 要: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的经济、军事超级大国,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科学和技术,是美国历届政府对科学和技术的重视和善用,是有一套适时调整的正确并有效的科技政策。美国的国家技术政策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根源。从美国独立到目前两百多年,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经历了几次历史性的变革。分析美国国家科技政策的沿革、现行科技政策,对我国的科技决策的科学化和先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 科技政策 历史沿革 The Evolution of US Polic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LIU Zhigao1 LI Q iming2 LIU Jiaguo3 (1.G raduate Schoo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Wuhan430074; 2.F aculty of H umanity and E conomy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 eosciences,Wuhan430074; 3.G raduate School of Zhongnan U niversity of E conomics and La w,Wuhan430064) Abstract:American is now economic and military superpower in the world.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rea2 son o f its economic and military achievement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 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American government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ving a set o f the correct and effective polic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can adjusted automaticly an opportune moment.From American independence to now,the American national polic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gone through some o f historic transforms.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significative for the scientific and advanced decisionmaking to analyse the evolution o f the American polic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current polic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 ey w ords:USA,the polic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volution 美国自从建国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和科技环境的变化,其科技政策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新形势的要求。从整体上看,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建国后至二战时期的美国科技政策起源 从美国实现国家独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50多年里,美国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完成了一次同期的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实力,使美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推动其进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科技的进步是最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更不可低估。美国政府二战前的科技政策主要特点是: (1)建立法律制度保护、鼓励发明和创新权益。一是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考古学方法论的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从事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 1、基本理论: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 2、基本方法:考古调查的基本方法、考古发掘的基本方法、室内整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考古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一、地层学定义 所谓考古地层学,就是研究文化遗存堆积关系的学说。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内诸遗存堆积层次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学说。它们有一共同的认识,就是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由早到晚渐次堆积而成,而不是无规律,杂乱无章。我们只要按照由晚到早的次序逐一揭露这些堆积,才能弄清与这些堆积相关连的诸遗迹、遗物的相对早晚关系。据之而重建已消失的各时期的古代生活图景。 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中的文化层堆积层次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即从相对年代而言是有先后之别的。 A、叠压关系 一个堆积层积压于另一个堆积层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大面积的地层叠压,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叠压关系又可区分为直接叠压关系和间接叠压关系两种情况。 直接叠压关系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的直接重叠。 间接叠压关系表示的是文化层和遗迹之间并不直接重叠,而是 经过第三者的过渡而间接发生关系。如A叠压B,B叠压C,A和C之间就形成一种间接叠压关系,A必晚于C。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间接叠压关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层位关系的研究之中。 B、倒装地层。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文化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的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虽然形成下层早,上层晚的堆积层次,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面相联系的。

第一章 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1)

第一章领导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由特定组织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组织目标,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调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互动过程和强效社会工具。 这一含义包括五种要素: 1.领导主体。领导主体是指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个体或群体。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是领导活动得以开展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2.领导客体。领导客体主要包括领导者的下属和部分领导相对方,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领导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领导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密切合作与良性互动。 3.领导目标。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方向,是实现组织绩效的基础性因素。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方法。 5.领导环境。领导活动是在具体的组织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展开的,既包括宏观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微观意义上的组织环境。领导主体通过把握、利用和改造领导环境,实施领导活动,实现组织目标。 二、领导与管理 管理是与领导含义最接近、关系最密切的社会行为。科学地辨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加清晰地认识领导的本质,规范领导的职能,确保领导活动的顺利进行。 1.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1)领导的产生源于管理活动的需要。 (2)领导和管理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交叉性。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而来的,同时也具有管理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战略与战术的区别。领导侧重于重大方针的决策,着眼于通过一定的领导手段实现组织目标;管理则侧重于政策的执行,着眼于规范和引导下属完成管理任务。 (2)宏观与微观的区别。领导注重长期和宏观规划,不排斥带有一定风险性的战略;管理强调一定时间范围内微观上的具体工作的执行,追求合理性和可行性,希望降低甚至排除风险。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刘亢,翁国飞 宁波大学工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E-mail :liukang2000@https://www.doczj.com/doc/cc1101024.html, 摘 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有限变形下的高聚物粘塑性本构模型。认为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的应变率和宏观应变率是相关的,同时还假设节点的滑移并不导致能量耗散,因此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得到有限变形的本构方程。与传统的有限变形本构理论不同,本文用了一种新的途径来建立本构关系。随后用该本构模型对一种高聚物材料进行剪切变形的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关键词:本构模型,有限变形,简单剪切 中图分类号:o33; o34; o63 1. 引 言 高聚物通常被看成是一个等效的由交联组成的网状结构。在加载过程中,网结构的节点会相对其初始位置产生滑移。关于如何处理高聚物节点的滑移一直存在许多的争议。本文假设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的应变率和宏观应变率是相关的,同时还假设节点的滑移并不导致能量耗散,因此可以用热力学的方法得到有限变形的本构方程。在经典的有限变形本构研究里,有限变形通常被分解成弹性和塑性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别通过各自的控制方程来描述。现有的有限弹塑性的率型本构方程一般基于变形率的弹塑性和分解,但是变形率的这种分解与Lee [1]的变形梯度乘积分解并不一致。关于变形的弹塑性分解存在许多争议,至今还没有澄清。本文将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对高聚物在有限变形下的粘塑性本构关系进行研究。 2. 一种有限变形情况下高聚物本构模型 2.1 高聚物网结构节点滑移方程 由于等效网状结构的变形所导致的节点的滑移是与其无应力下的位置有关的,所以自然可以假设节点滑移变形的变形率 p D 与大变形的变形率D 是成比例关系的[2]。 ()()()P D t t D t φ= (1) 此时的比例系数φ是关于右Cauchy-Green 伸长张量 e C 的第一第二主不变量12,I I 的函数。 方程(1)的优点在于它是线性的,而且包括了一个可调整的函数,并满足了材料的不可压缩性的条件。但是(1)的不足之处是它不满足客观条件。如果考虑到有转动的情况,(1)就不能用于建立p D D 和的关系了。 为了使(1)适用于新的本构模型的计算,我们建议对(1)进行转化。这里我们可以把 变形率D 写成 110ln ln lim n n n t V V D t ++?→?=? (2) 其中 n V 为左伸长张量

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日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保障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和别受侵犯,依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党员享有的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必须受到尊重和爱护,党的任何一级组织、任何党员都无权剥夺。 第三条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别允许任何党员享有特权。 第四条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党员应当正确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并且必须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别得侵犯其他党员的权利。 第五条对任何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都应当予以追究;情节严峻的,必须赋予党纪处分。对侵犯党员权利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应当以事实为依照,以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为准绳。 第二章党员权利 第六条党员有权参加党小组会、支部大会、党员大会以及与其担任的党内职务和代表资格相应的会议。党员因故别能到会的,应当履行请假手续。 党员有权阅读按照规定能够阅读的党内文件。 党员有权提出同意教育和培训的要求。党员同意教育和培训应当服从组织安排。 第七条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对于党的政策和理论咨询题的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党员有权在党报党刊上参加党的中央和地点组织组织的对于党的政策和理论咨询题的讨论。 党员在讨论党的政策和理论咨询题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别得公开辟表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相违背的观点和意见。 第八条党员有权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的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第九条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有依照地批判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党员以书面方式提出的批判意见应当按照规定送被批判者或者有关党组织。 党员有权向党组织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的违法违纪事实;有权向所在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提出处分有违法违纪行为党员的要求。 党员有权向所在党组织或者上级党组织提出罢免或者撤换别称职党员领导干部职务的要求。 党员在进行批判、揭发、检举以及提出处分或者罢免、撤换要求时,要按照组织原则,符合有关程序,别得随意扩散、传播,别得夸大和斜曲事实,更别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 第十条党员有权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咨询题时按照规定参加表决。表决时能够表示赞成、别赞成或者弃权。 每个正式党员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除外)。参加选举的党员有权了解候选人事情、要求改变候选人、别选任何一具候选人和另选他人。 党员有权经过规定程序成为候选人和当选。 第十一条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者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能够为其作证和辩护。 申辩、作证和辩护必须实事求是。 第十二条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别接受见,在坚定执行的前提下,能够在党的会议上或者向党组织声明保留,同时能够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反映。党员别得公开辟表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班级:生研1202 学号: 2011201373 姓名:_杨海源__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学号:2011201373 姓名:杨海源 本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由多位老师负责讲解,每位老师负责讲一节相关内容。我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因为每位讲解老师性格、观点、讲解方式、个人经历等与课程内容的结合使我更有兴趣学习这门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未来的看法或多或少影响着我。这也是我上这门课程的一大收获。在上课过程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几点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一.特色的授课方式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体现 每堂课、每节内容都由不同的老师上课,每位老师对生活、社会、国家政治等的看法都略有不同,但整体看法和观点基本一致。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同时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使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该课程变得趣味而生动。这些都感染着我对这门课的看法。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课程的内容分成以下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该课程从内容设计和结

构安排上以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为本,贴近研究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课堂内容大多结合了国内外的最新事件、重要会议内容等,使我们有了一个从历史出发,着眼于未来的观念。从中教导我们在看待、分析、解决问题时要有历史观、全局观、责任感。我认为这些都是特色授课方式的成果。使我们收获颇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紧紧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二.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它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最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

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国科技政策

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美国科技政策 世界当前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美国政府拥有一套完善的科技政策体系,且对美国科技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特朗普是位“另类”的美国总统,有鲜明特色,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就任总统以来, 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的内容、特色和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美国政府科技政策体系的历史沿革作为研究起点,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企业研发政策、人才政策和反托拉斯法等内容,接着深入分析特朗普 太空、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三个重点研发领域。为了维持美国科技优势特朗普采取了单边主义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改革《贝赫-多尔法案》以促进政府科技成果更好地为民间所用;签署《减税与就业法案》促 进企业研发;通过国内自主培养和国际吸收的方式建设美国人才队 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越来越多地考虑反托拉斯的科技政策作用。特朗普主要通过机构设置或重组,加大资源投入等方式力图 实现在太空领域全方面领导、在网络空间和关键基础设施安方面消除对手的非对称优势、在人工智能方面要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等战略目标。跟随科技政策内容,本文分析了特朗普对美国科技创新的态度、政策特点和成因。态度上,与外界的观点不同,特朗普实际上重视美国科技创新,政府研发总投入相对上任之初保持增长;特点上,首先 特朗普更加重视国家安全,工作议程的差异致使特朗普逆转奥巴马的 科研战略,国防相关部门研发经费的大幅增长,这亦直接体现到重点 研发领域上,其次特朗普重视研发效率,为提高政府研发效率采取了 许多具体措施;成因上,科研经费向国防相关部门倾斜的根源是:谋求

安全方式上的“以实力求和平”理念,国际合作的“美国优先”主义以及被用于政府治理当中的“特朗普经济学”。本文在两章分别分析特朗普重点科研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和特朗普政府科技政策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领导学习实践个人总结

总结范本:_________领导学习实践个人总结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7 页

领导学习实践个人总结 按照市乡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工作部署,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教育读本》、深刻理解国家主席等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根据学习调研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按照领导干部“五查五看”的基本要求,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检查剖析自我,查找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深感自己距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与发展的要求不完全适应。在经济发展上,虽然发展的意识很强,设想很多,但往往由于处理繁杂的事务较多,造成思路不宽、步子不大。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征求意见时,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我们提出了很多期望和建议,要求我们进一步给于加大产业调整结构、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谋求新的经济发展。我作为全乡的一把手,必须着眼大发展、理清大思路、制定大举措,使全乡经济取得突破性新进展。 2、工作实际与群众的期望不完全适应。这次调查走访,群众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表明,我们所做的工作距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当前,广大群众增收缓慢,一些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基层干部群众对我们的信任。 3、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不完全适应。由于我本身工作就是发展经济、维护稳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自己忙于事务多,自觉学习时间少,对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 第 2 页共 7 页

《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总结

《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 本文档编者前言:教育技术的理论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其中,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最为重要,《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涵盖了这两个理论的知识点,是值得认真研读的一本书。本人技拙,整理得不够好,还望见谅。 ★★★★★★★ 第一部分:引言 第一章学习和教学理论的作用 一、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改变自己的力量,学习是最深刻的印象。 二、学习理论的一般作用:P13 三、★学习理论的特殊作用:P16 (1)作为教学设计的参照准则(2)评估当代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成果 (3)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评估理论的研究情况 四、学习方面关键因素的心理模型P17 **这一个可以当做索引看看。 1.行为主义者的观点: 经典的条件反射——华生的行为主义 赫尔的理论 格斯里的理论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观点: 格式塔理论:A.勒温的理论B.托尔曼的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 动机模型和理论 3.相互作用者的观点: 加涅的学习条件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4.发展——相互作用者的观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五、七种当代学习理论的比较: 1.学习过程的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预先设定学习者的行为结果。 加涅的条件学习:按照信息加工各阶段的关系来划分学习任务和教学种类。 认知理论:获取信息、识记、学习管理、问题解决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知识论:从婴儿期到成人期智力的增长。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文化在高级心理机能方面的作用。 3.社会情境的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榜样、其他环境和个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动机模型理论:对相关成就行为的影响。

借鉴美国对中心企业科技创新政策解读

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 日期: 2010-3-30 17:40:03浏览: 14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作者: 佚名 摘要:企业创新是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在立法支持、财政与税收支持以及创新服务支持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关键词:美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在技术和创新能力上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创新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我国企业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只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的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企业主体,尤其在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上凸显了一定优势。美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财政税收政策,以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等手段,大力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进步,使之成为实现国家创新计划的主要力量。本文试图梳理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分析提炼其主要特征,力图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有益的政策借鉴。 一、美国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政策 (一立法支持政策 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立法支持,为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以鼓励中小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推进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为核心,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史蒂文森一怀特勒创新法》、《国家竞争技术转移法》、《联邦技术转移法》、《专利法》、

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

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概论论文 徐思凡12级对外汉语 当今社会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大学正是培养、输送人才的重要部门。有人说,我们“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学习好理论知识,主要任务就是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才能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合理的解决措施,真正的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可见大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课堂上,老师也经常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并积极鼓励我们参与各类(如园博会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呢? 从理论与实践的概念上看——理论,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有机构成的思想体系。其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它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及现系进行概括和总结,成为人类的思想财富;另一方面是它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正确的理论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南。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它是沟通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构成了全部的人类历史,它的基本形式是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以及精神生产活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其中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理论离不开实践。如果理论离开实践,那么理论不仅不能产生,而且理论将失去了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另一方面,实践也离不开理论。如果实践没有正确理论作为指导,那么这种实践将是盲目的实践,它不可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在这里,我们既要反对那种片面夸大理论作用,使之脱离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又要反对那种片面夸大实践经验作用,企图以经验代替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2 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把“万卷书”看做是理论学习,那么“行万里路”便是社会实践。但是,如果不读“万卷书”而只行“万里路”,那么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走路也仅仅是盲目的行为,行者不会找到正确的方向,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即使走对了,也只是事倍功半。但仅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那就很可能成为只懂得埋头读书的书呆子,脱离实践,只懂得纸上谈兵,遇到实际问题,提不出解决的办法,仿佛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最终落得意与愿违的终场。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万卷书”是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吸收他人社会实践的成果;而“行万里路”是亲身参加社会实践,获得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演变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博士、副研究员 王 艳Ξ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100038) 摘 要:本文分析了美国二战后科技政策的演变过程,认为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文章介绍了每个阶段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背景、研究开发的技术重点、研究开发经费情况、与科技发展有关的重大计划、与科技政策有关的相关法律。重点介绍了美国现政府的科技政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文章还就美国科技政策及其演变过程对我国的启示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美国 科技政策 启示 美国目前是全世界的经济大国、军事大国。其经济和军事的发展,都同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对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分析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可以对我国的科学技术政策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美国科学技术政策的演变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美国的科技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求。二战后,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基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但为了强调美国现政府的科技政策,本文还重点介绍了克林顿政府的科技政策。 111 二战后(1945-50年代) 在这个时期,政府一方面支持基础研究,于1950年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一方面大力加强国防技术发展,同时增加联邦政府的科技使命。联邦政府采用合同方式外包科研任务,直接和执行任务的各种科技力量打交道,加强了政府对大学、企业界和其他科研机构的影响。同时,美国从其他国家大量引进人才,对美国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国家安全是政府关注的焦点。从1945-1957年,国防研究开发支出占整个联邦研究开发经费的80-90%。大量的国防研究使得美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而且,部分国防研究成果若干年后得到了商业应用,如在民用航空、先进材料、计算和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医学从50年代开始也成为美国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112 冷战(50年代末-60年代) 1957年,前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竞争空间优势就开始成为美国科学技术的重要使命。国防研究开发开始让位于以空间计划为优先的民用研究开发。1960年以后,在继续进行基础研究和国防技术开发的同时,联邦政府意识到民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开始对民用技术进行大幅度投入。 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航空航天法,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 AS A)。在整个60年代,为了实施肯尼迪总统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联邦政府在资金、人力和资源方面全面投入,于1969年实现了人类登月计划。1957-1967年间,联邦研究开发经费急剧增加,增长了4倍。 在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还在加强科研管理方面作出了努力。将原隶属于国防动员局的科学咨询委员会改组为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还成立了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以协调科研管理。不少有关的部门也设立了部长级科学官员,来统筹领导本部门的科研工作。同时,联邦政府还加强了科学教育和国际科技交流。 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科学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大量问题。首先,绝大部分资源和经费都用于空间科学和国防研究,忽视了大量潜在的社会问题;科学分工过细使得一些科学家只能从事专业面很窄的工作;科技发展还存在规模性、地区性不平衡。这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衰退期更加突出。 113 研究开发后退期(70年代) 前一阶段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一时期更加突出,如能源短缺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犯罪问题等日益严重。而且,越战造成的财政赤字,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迫使联邦政府大量削减国防、空间研究经费,引起大量科技人员失业。同时,高校的科研经费也得不到保障,理工学科不再吃香, Ξ王艳(W ANG Y an,1967.6~),女,四川泸州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及可持续发展等软科学研究。参加了国家科技部S-863发展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计算机模拟模型、中国中西部电信发展需求预测、信息技术前沿与发展动态、我国科技若干重点领域发展动态等研究。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理论学习与实践

学习是认知实践之基础 观点一:学习重要为正方:其实我觉得学习比较重要.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学习为什么重要?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去实践你就需要有学习的知识作为基础.这样你的实践才会变的非常的成功,并且可以收获更多经历!如果不学习就去实践,那么你就没有能力胜任相关职务,没有对相关事项的认知,连哪个环节叫什么都不知道,连相关专业知识基础都不懂,你怎么去操作、运作,你怎么去判断、执行、决策。就比如说,你明天去实验室做实验,所以你今晚就要预习,而预习当中,至少你也知道哪个东西叫什么什么,对这些实验有哪些方案,思考到比较全面的,系统的,简易化操作,实验才会做的非常的顺利!如果你不预习,没有逻辑性,针对性,即耗时,又耗力,结果实验一塌糊涂,导致你的失败!这充分说明学习更加的重要! 论据: 1、古人曾说过: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不可纸上谈兵,学习就是为了实践运用,学而无用,为何学? 第一,从时间的角度来讲,对于一个专业来讲,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去实践,那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去学习,对于一个社交上的实践,大学生没有太大必要大量的实践,因为这样会花很多的时间,毕竟大学生是学生,要学习。

第二,从就业的形式来讲,对于一个很缺人的公司来讲,是需要学过的专业的学生即使他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对于一个没有学过的人来说是很难进入那个企业的。然后您可以举例来说明。 第三,从人们的年龄来讲,对于一个年龄小的人来说,如果没有学习,而有实践,那一时可能会被用上,他很可能将来会被淘汰的。 理论比实践更重要是因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重要保证。辩论时要把握住理论比实践更重要这个重字,实践固然重要但是理论更重要。 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经验 观点二、实践重要为正方:1、辩证唯物论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指出在实践和认知的关系中,实践是第一位的,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既是人们认识的来源,也是认知发展的动力,既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客观标准,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决定了它在人们学习过程中必然发挥着关键作用。事实上,自组织学习概念被提出以来,人们对于组织中学习和知识的考察就从未脱离过工作实践的具体背景。但是,人们对于工作实践与组织学习关系的认识还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比较偏离实际)

美国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资料

美国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美国的科技管理体制 美国的科技管理机构主要分为行政性的机构、立法院机构和独立的国家科学研究机构。 行政机构主要有太空总署,资助航空航天方面的研究;总统科技政策办公室,帮助总统、总统办公室和总统周围的人了解国际国内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前景;国家科技委员会,使命之一是为国家科技发展确立明确的目标,并确保有关工作朝此目标进行。此外,政府还设有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它的35个成员来自产业界、学术界等各个方面,职责是使总统及其官员与产业界、学术界建立联系,向总统提出科技发展建议。 立法院机构主要指议会。主要通过立法推动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国家科研机构。主要包括三个:(1)国家科学基金会。占联邦科技预算的4%,其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和高校等学术机构;(2)国家卫生研究院。其预算由国会决定,与食品药品管理局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为并列机构; (3)美国国家科学院。没有直接的政府财政拨款,其主要经费来源于政府、私人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委托项目研究,主要目标是改进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增进公众的教育程度和理解力,促进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此外,美国国家科学院还受雇于美国国家基金会,开展对青年科学、工程人员的培训。 美国独立的科研机构还包括国家工程院、医学科学院、国家研究委员会、美国科学促进会等。此外,美国很多大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它们在科技、经济和政治上都有相当影响力。比如洛克菲勒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 美国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

美国近期重要的科技政策主要包括: (1)2004年7月,根据国家科技委员会的建议,美国提出四项政府任务:提升有关创造发现的工作;应对各种科技挑战,及时提出应变策略,提出创新方法;把科技从研究阶段转化为有利于国家的实体,提升国力;通过教育、培训让科技人力资源的理念更加卓越。 (2)由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出面成立研究委员会,研究如何在21世纪让美国经济更加繁荣。 (3)美国近期进一步提出了鼓励创新的几项重要政策:在国家层面上建立创新活动的领导网络;培养创新人才;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创新的协调;加强在职培训的创新;加强培养人才的合作意识。 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1)多元化的科技投资渠道。形式有联邦和州政府拨款或资助、公司出资、基金会赞助、贷款、风险投资等。联邦政府的科技投资占美国整体投资的近半,其他的是地方政府、私人基金会和公司。 (2)政府向企业投入大量科研经费。美国联邦研发经费投入上很重要的部分是国防。二战后美国政府开始向企业提交大量研究开发合同。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政府所有科研经费中约1/3以商业合同的形式给了企业。互联网就是美国国防部为解决战争期间的有效通信问题而提出的军事合同。再如GPS 全球定位系统和CDMA 手机系统,也是起源于军事合同。 (3)采用特殊税收激励政策。1986年美国制定了“国内税收法”,规定一切商业性公司和机构,如果其从事研发活动的经费同以前相比有所增加的话,则该公司或机构可获得相当于新增值20%的退税。该法还规定,研发经费可以是该公司或机构从事研究开发的费用,也可以是委托其他机构从事研发的费用。个人从事研发活动同样可以享受20%的退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