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卷·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卷·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

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延中学、石光华侨联中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默写下面常见的名句名篇。(8题选6题)(6分)

⑴,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前赤壁赋》)

⑵羁鸟恋旧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⑶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

⑷舞榭歌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⑸奈何取之尽锱铢,?(杜牧《阿房宫赋》)

⑹位卑则足羞,。(韩愈《师说》)

⑺雁过也,正伤心,。(李清照《声声慢》)

⑻故垒西边,人道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其为政,孅细周密。尝臵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臵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臵纲运簿,防运夫侵盗。臵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越三日,召诘.之曰诘:责问 B.郡佐以下,动遭笞.缚笞:鞭子

C.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振:赈济 D.或为匿名书毁.亮毁:诋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来到苏州后,况钟巧使计谋,严惩了营私舞弊的不法之吏,震动了全府上下,从而使官吏全都依法行事。

B.为了把地方治理好,况钟曾用簿籍记录地方上的善恶之事,以防止下属行奸作伪,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礼贤敬德,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百姓多次请求让他留任;死后,百姓聚集痛哭,立祠纪念。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钟用尚书蹇义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3分)

译文:

(2)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3分)

译文:

(3)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①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答: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 聂赫留朵夫离开彼得堡,回到莫斯科,得知玛丝洛娃从医院被调回监狱,听看守说是因为她与医师勾搭。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是被人诬陷的,再次向她表示:自己决心跟她去西伯利亚。 (《复活》)

B.葛朗台虽然被人叫作“新贵族”,他却丝毫不想露出一点儿富裕的样子——一年四季的穿着都是一样的:一双笨重的鞋子,一双呢袜子,一副结实得可以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手套。家里从来不买肉和面包,因为每个星期,佃户们都会把足够的粮食送来抵租。(《欧也妮·葛朗台》)

C.因为褡裢丢了,所有的余粮也没有了,堂吉诃德和桑丘正饥肠辘辘地赶着路。突然他们发现有一些亮光朝着他们走来,原来是一群人护送棺材里的尸体去安葬。而堂吉诃德则认为棺材里躺着一位骑士,所以要为那位骑士报仇。堂吉诃德先把—个白衣人摔下马来,又刺伤了一位穿丧服的人,接着转身冲向其他人,那些白衣人都吓得败阵而逃。最后他们把那些人带的饭盒吃了好几个,填饱了肚子。(《堂吉诃德》)

D.加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安置在圣母院避难所里,给她拿来了衣服、食物和被子。爱斯梅拉达抬头看到加西莫多丑陋的外表,虽然害怕但还是向他表示了感谢,加西莫多为了不让她害怕,让她闭上眼睛听他说话。(《巴黎圣母院》)

E.得知美国金融资本家打算投资中国工业,赵伯韬和尚仲礼将去代理他们在华的事务时,吴荪甫感到这将损害到他的利益。而杜竹斋带来的公债上涨的消息又给了吴荪甫新的希望,就连赵伯韬他们当买办的事情也不再威胁他了。(《子夜》)

7.填空题(5分)

(1)葛朗台为了对付弟弟把儿子托给他监护这件事。葛朗台举行了有生以来第次请客。客人自然又是公证人和银行家两家。(《欧也妮·葛朗台》)

(2)众人于秋爽斋商议起诗社之事,李纨自荐掌坛,自号“”,探春自称“”,其余人也各取了别号。 (《红楼梦》)

(3)1482年1月6日,巴黎人在一片轰鸣的钟声里睁开惺忪睡眼,这一天是庆祝主显节和愚人节的日子。格雷沃广场要燃烧篝火,布拉格小教堂要种植五月树,司法宫要上演。市民们也将看在同一个大厅里举行的“”选举,所以人群主要涌人通往司法宫的各条大街。(《巴黎圣母院》)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①之吝谓之有司。”

(《论语·尧曰第二十》)

【注释】)①出纳:意在“出”上,“纳”不译。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孔子看来,要想参与政事,有所成就,就要尊奉“五美”,摒弃“四恶”。

B.孔子认为,在让老百姓获利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好处,就称得上是“惠而不费”。

C.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会怠慢任何人,不管他们人数是多还是少,势力是大还是小。

D.孔子认为,从政者在下达命令与要求完成间留的时间不充裕,那就是残害百姓。

(2)请结合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第十二》)这句话,谈谈你对上.

面选段

...所体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答:

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躬身实践低头做事最为重要

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怎么干?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选自2006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9.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5分)

A.“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要看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

D.“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低头做事”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俯首甘为孺子牛”。

10.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什么? “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1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

......。(4分)

..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

答: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免费的午餐

刘心武

父亲在世时,曾向我讲述过他年轻时所获得过的一次免费午餐。

那是20世纪20年代初,父亲才十七八岁,因为祖父远行,而后祖母对他极为吝啬,所以他离开了家庭,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那时他的维生手段之一,是代人投考名牌大学,他也实在是有应考的才能与气数,竟每回都能高中。但是他从那些私雇他冒考的少爷手里,每回也得不到几个钱,用不上多久便又一筹莫展。父亲本人何尝不想进入名牌大学,但纵使他让自己考取了头一名,也没钱缴纳学费。就算学校爱才如渴,准许他减免学费,他也无法应付食宿等方面的开支,而勤工俭学,路子也不是那么好找;惟一的办法,便是设法贷到一笔款,毕业后尽早归还。谁能贷给他款呢?想来想去,有这种实力并可能情愿的,应在祖父所交往的伯叔辈中。父亲在那一年的夏天为自己去应考,以优异成绩被协和医学院放榜录取,这令他万分兴奋,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既是祖父对他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夙愿,于是筹措入学读书的费用便成了当务之急。他经过一番盘算,决定向祖父的一位老友求助,该人当时在社会上已享有很大的名气,经济状况极佳,并且从小看着他长大。父亲找到了那位名人,住在一所很堂皇的四合院里。该人见了父亲,不待父亲发话,便感慨万端地说了很多同情的话。父亲听了非常感动,原来这位伯伯很了解情况,并关爱着自己,于是便倾诉起自己的具体窘境和祈盼来。名人没听完便有电话打来,一连接听打出了几个电话后,名人便蔼然可亲地对父亲说,中午有个饭局,无妨一同去,席间可以继续聊。

父亲跟着那位名人,乘坐当时仍颇时髦的弹簧马车,到了前门外的“撷英番菜馆”,这是当时显贵名流们才有财力与雅兴去消费的一家最著名的西餐馆。

祖父在北京时不曾带父亲吃过这么高档的西餐,想到这一点父亲便更加感激那位伯伯的厚待。而这一切都还并不是主要的,更令父亲念念不忘的,是那天在席间出现的,几乎都是后来进入历史的人物,有的是社会活动家,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教授。刚进入餐厅时父亲惶恐不安,非常自卑。但那位名人牵着他的手引他入席,并向大家介绍说他是祖父的公子,显然祖父在众人心目中也是有相当分量的,父亲发现席间的名流们对他都很友善,于是也就慢慢放松下来? 那是父亲青年时代所享用到的一次高档、丰美、雅致的免费午餐,令我听来也不禁神往。父亲没有详细地向我讲述这顿免费午餐的结局,但有一点那是交代得很清楚的:他没能从那位名流伯伯那里得到另外的帮助。

我问父亲:“您饭都吃了,为什么不能要求他借给您钱呢?”

父亲说:“他们一直聊得很欢,我简直没有办法插进话去。”

我再问:“吃完饭,您可以单独向他提出呀?”

父亲说:“饭局一散,我发现他们都忙极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下一站。我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单独的机会,人们都纷纷礼貌地,甚至可以说是带有爱怜之情地跟我握手告别”

我还问:“那么,您可以再到他家里找他呀?”

父亲说:“也曾有过那样的念头,不过,没有去。”

我说:“是因为觉得他太虚伪了吧?”

父亲正色道:“不!怎么能怪人家虚伪呢?那顿午餐,人家让我一起去,是出于真心真意的!”

我说:“可是,他到头来没有借给您钱呀!”

父亲说:“这就是我讲这件事给你听,要你悟出来的:别人不欠你!在你一生中,你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可是却一定不要有依赖别人的想法!别人可能会向你提供一顿免费午餐,但你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还是需要你自己去挣出来!”

我正琢磨这话,父亲又说:“其实,后来我成家立业以后,也曾无意中这样对待过别人。我可以请他一餐饭,听他诉苦,给他些安慰。可是,要我付出相当的代价帮助他,往往还是下不了决心。也许,除非是你那时不帮他,他马上活不下去。人际之间,还是这样为好——可以给一顿免费午餐,却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安身立命!”

12.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免费午餐”作为题目,因为“免费午餐”既是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同时又是行文线索。

B.起初,“父亲”代人投考,并不是他自己不想上大学,而是他知道即使考了第一名,他也没钱交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只能把替别人考试作为谋生手段之一。

C.祖父的朋友表达了对父亲的理解,又带父亲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但最终也没有给予父亲想要的帮助。父亲起初也有一些抱怨,但随着年龄的长大,渐渐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D.小说最后“父亲”说“也曾无意中拒绝过别人的求助”,这里表现了父亲淡淡的悔恨。

E.父亲给“我”讲他的故事的目的是希望“我”能成为像名人伯伯那样被别人求助的人,而不要成为向别人求助的人,即希望“我”成为一名成功人士

13.概括小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4.文章中“父亲”叙述自己的经历以及“父亲”与“我”的对话,能让你悟出哪些生活道理?(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①记者:您似乎对倡导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不反对”而已,能解释一下吗?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先生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现在一些人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说“不反对”,是因为蒋先生是民间的自发活动,人各有自由,他可以去尝试

②记者:蒋先生认为,“李泽厚先生主张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是不能成立的”,对此您怎么看?

李:公德私德之分并不是我提出的,梁启超早就提出了。我是主张培育宗教性道德的,但我不赞成笼统地提倡“读经”。儒家经典中的许多道德是与当时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生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它产生在已有严格等级的氏族社会中,发展在专制政治体制的传统社会里。所以“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等等便是这种道德的核心内容。“经”也有一大堆,“四书”、《诗经》以及《周易》、《礼记》可以选读一些,但《尚书》、《春秋》(这是蒋先生视为至宝的)也要人去读去背吗?《仪礼》、《周官》、《尔雅》呢?需要人人必读吗?我以为不需要。

我是主张读点中国古书的。特别是《诗经》、《论语》等等,不然,我费时费劲去写一大本《论语今读》干什么?但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③记者:您认为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开出现代的“尊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宽容、多元”的文化之花吗?

李:不经改造,无此可能。

④记者:如何改造?您依然相信并坚持您的“西体中用”吗?

李:当然坚持西体中用。如我提出的两种道德论。其实今天争论的关键并不在应否提倡传统、提倡道德,而在于如何阐释这些道德和应否以此来排斥、反对、贬低建立在现代生活基础之上的社会性道德(自由、平等、独立等等),这两种道德有一致处,也有冲突处。我的“两种道德论”就是为探求这个问题而提出。

蒋庆先生则根本否认现代社会性道德,似乎硬要回到“君、父、夫”具有绝对权威、绝对统治,“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的传统道德。三纲六纪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张之洞、陈寅恪等很多人都讲过。“中国首重三纲而西人最明平等”是严复的名言,看来,梁启超、严复,更不必论胡适、鲁迅,统统是“跟着西方走”,都应该是蒋先生所猛烈讨伐的对象。

⑤记者:《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一定的启示,您是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功用?

李:我不认同。他们这种希望的实现,也许在二十二世纪,不在“当今”。而且,如何解读“中华文化”颇值探究。难道其他文化就没有那种品格(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吗?

⑥记者:近年国内思想界反思五四,有人认为五四的“激烈反传统”为几十年后的“文化大革命”埋下了伏笔。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李:完全不认同。五四是启蒙,“文革”是“蒙启”,两者在精神上是背道而驰的。五

四激烈反传统确是其他文明中少见或没有的现象,我以为这倒恰恰与没有强大宗教背景的中国传统有关,是实用理性的中国传统精神的展现。

⑦记者:先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里是非常推重鲁迅的。近年大陆学界“扬胡(适)抑鲁(迅)”思潮比较流行,您对此现象有何看法?

李:今天我仍然喜欢鲁迅。鲁迅是文学家,他给我以情感力量。

⑧记者:情感力量?您是说您现在主要是在“文学家”的意义上喜欢鲁迅吗?那么,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呢?

李:我曾说过,鲁迅只是大文学家。……我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的尖锐嘲讽等等。他常常失之偏颇、片面。但我接受和喜爱鲁迅对一切事物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对旧事物特别是对披上新衣帽的旧事物非常警惕,毫不留情地揭穿、打击。不能以有理论体系和逻辑形态的思想家的标准来要求他。我们今天仍然需要他。

⑨记者:最后,先生能否对中国目前的文化(思想)领域的整体现状再下一个简短的判语——和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句著名的“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一样?

李:我从不敢下“判语”,那句话也只是现象描述。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高照,何处人文”?“四星”者:影星、球星、歌星,还有节目主持(人)星也。不是说“人文”没有了,而是到哪里去找人文?这是我愿意提出的一个问题。但我以为不必担忧。我说过,中国人多,现在大学生、硕士、博士也多,一百个人文硕士、博士里有三五个愿意做点思想学术,也足够了。因为人文也不只是思想学术。

(摘自《李泽厚近年答问录》,有删减)

12.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李泽厚先生对倡导的少儿“读经”不甚以为然,说是“不反对”,实际上是反对,认为这种做法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没有现实意义。

B.《甲申文化宣言》认为,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文化的解毒剂,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有根本性的解毒作用。

C.第⑦⑧段这两问属于追问也即非预设性随机提问,目的是把谈话拉到“思想”上来,突出主题。这是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常用的手法,使访谈的中心更加突出,不出现游离主题的内容。

D.李泽厚关于鲁迅的谈话,意在肯定和倡导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及对旧事物、旧道德的批判精神,同时,又是用来支撑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有力论据。

E.李泽厚先生对中国目前的文化领域的整体现状下了一个简短的判语——“四星高照,何处人文”,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反思与迷茫。

13.文中主要访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有怎样的联系?(4)

答:

14.访谈中李泽厚先生的回答在语言和思想

.....上有明显的风格特色,试指出两点并简要说明。(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材料一:目前,许多学校大兴读书之风,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这本是教育回归人文的一大幸事,但当今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对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名著阅读方式,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材料二:有识之士们早就对中小学生疏远经典名著感到痛心疾首,言谈中无法抑制对“浅阅读”的反感与痛斥。但是,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学生对经典的“浅阅读”也不例外。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

⑴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2分)

答:

⑵你对上述材料中讨论的话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答:

16.下面是某学生递交的一份检讨书,其中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四处不当之处并修改。(4分)

检讨书

尊敬的老师:

①您的批评教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②一直以来,我一贯的表现的确是差强人意,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③请老师务必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努力改正错误,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④从今以后,我会好学上进,向优秀同学看齐;热爱集体,多问津班级事务。⑤以上这些我保证做到,不信您就走着瞧。

您的学生×××

×年×月×日(1)改为;

(2)改为;

(3)改为;

(4)改为;

六、作文(7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城市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移栽,它不会被人赏识的。要被人赏识,就是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一个说:“修枝剪叶,伤根破皮,到这里还要重新扎根生叶,还要适应环境,移栽是要付出代价的啊!”一个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何必要离开自己的故土呢?”……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套作和抄袭。

福建省永春一中、培元中学、季

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延中学、石光华侨联中

语文答题卷

延中学、石光华侨联中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1.默写下面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⑴月出于东山之上⑵池鱼思故渊⑶砯崖转石万壑雷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⑸用之如泥沙⑹官盛则近谀⑺却是旧时相识。⑻三国周郎赤壁。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B(鞭打) 3.B“曾用簿籍记录地方上的善恶之事,以防止下属行奸作伪,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有误,原文为“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4.(1)况钟由于(因为)尚书蹇义等人举荐,被提拔为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用,擢)

(2)况钟刚刚到任。(他开始处理事务时),官吏们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犊(视事,环立)

(3)即使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虽,咸,惮)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1)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感情2分,分析1分)(2)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艺术手法及分析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1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6.AD(A. 聂赫留朵夫相信了看守说的事。;D. 爱斯梅拉达害怕得说不出感激的话。) 7.(1)第三次(2)李纨自荐掌坛,自号“稻香老农”,探春自称“蕉下客”(3)圣迹剧,愚人王

8.(1)B(孔子提倡的“惠而不费”指的是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就等于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不耗费。)(2)这句话体现了孔子“仁”的核心思想。要实践“仁”,一要尊重百姓的人格尊严,不居高傲视;二要尊重百姓的利益,不肆意侵占损害

【参考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道:“怎样才可以参与政事呢?”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政,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道:“五种美德是什么?”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老百姓不怨恨;有欲望,却不贪心;安详坦然,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

子张问道:“什么叫给人民好处而自己不耗费?”孔子说:“让老百姓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不就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干的事情而让他们干,还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义便得到仁义了,还贪图别的干什么?君子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势力是大是小,从不敢怠慢,这不就能做到安详坦然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态度庄重,使人看见就产生敬畏之心,这不就是威严庄重而不凶猛吗?”

子张问道:“四种恶政又是什么呢?”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人就加以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诫而忽然检查是否成功,叫做暴;政令松懈,期限紧迫,叫做贼;如同给人财物,但在拿出手时却舍不得,叫做吝啬。”

三、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9. D E (D“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属无中生有;E这一段的“低头做事”指的是低调,拥有平常心,而非“独善其身”。)

10.答:“知”是指知道“低头做事”的重要性。“行”是指躬身实践“低头做事”的原则。(2分)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1分)

11.本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1分)开篇总说“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中间分说低头做事是“用脑做事”“调研做事”“低调做事”“专心做事”; (2分)结尾引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紧扣中心,深化主题 (1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甲、12、AB

13.第二段主要写了“父亲”的才能和年轻时求学的窘况。(2分)为下文享用“免费午餐”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2分)

14.①我们对他人的真诚不可妄加揣度,对人家的帮助要知足,心存感激;②不可过于祈求并依赖他人物资上的施予;③自己一生的餐饭事业要靠自己挣;④要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但不到万不得已,不付出相当代价,要让人家自己想办法安身立命。(答出三点给满分)乙、12.CD

13. 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如何看待读经的问题;;第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第三、如何看待鲁迅的批判精神问题。(以上三点各1分,共3分)这些问题是围绕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展开的,以如何看待读经问题切入,以鲁迅的观点做结,三个层面之间存在着递进(或层层深入)关系(如答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类的意思也可)。(1分)

14. 旗帜鲜明(态度鲜明、态度斩钉截铁都可)。比如“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不经改造,无此可能”等等;有理有据(善于用名人言行做依据)。比如并不完全认同鲁迅的思想,例如他对京剧、对中医、对大众语、对汉字拉丁化的主张,对某些人的尖锐嘲讽等等;表达深刻,概括力强。比如“目前中国文化似乎是‘四星【影星、球星、歌星、节目主持(人)星】高照,何处人文’”等等。(意思对即可。观点1分,解析2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 (1)人们对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现象看法不一。(2分)

(2)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是中小学生的一种明智的选择。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字斟句酌。快速的"浅阅读"能使我们能尽早熟悉经典的概貌,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爱好加以选择,从而使我们经典阅读的成效更高;浅阅读还能使我们尽早了解经典的魅力;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对经典的兴趣。经典名著博大精深,对经典的浅阅读既适应我们的欣赏水平,还能为将来我们对经典由浅入深的阅读打好基础(4分)(反面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16. ①删除“一直以来”或“一贯”;②“差强人意”改为“不令人满意”;③删除“务必”;

④“问津”改为“关心”;⑤“不信你就走着瞧”改为“您就看我的表现吧”

评分标准:找出并修改正确,一处得1分;仅找出错误,不修改或修改不准确不给分。修改四处即可得满分得4分。

【参考译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

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地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刚刚到任。他开始处理事务时,官吏们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犊。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斥,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蠲免烦荷之征,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书朝廷讲明。

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臵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以前,太监奉使织造采办和购求花木禽鸟的接踵而至,府中僚佐以下官吏,动不动便遭他们绑打。又有卫所将士军卒,时常欺凌百姓。况钟到任后,都敛迹不敢再放肆。即使是上级官员和其他省的官吏经过苏州的,也都从心里对况钟有所畏惧

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有个名叫邹亮的人,献诗给况钟,况钟想要推荐他,有人写了匿名书信诋毁邹亮,况钟说道:“这是想让我更快地帮邹亮成名。”当即奏明朝廷,朝廷召授邹亮吏、刑二部司务,后升任御史。当初况钟为吏员时,吴江人平思忠也由吏员起家,任吏部司务,对况钟有恩。到这时候况钟多次请见,对待他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到自己属下作事,说:“并非我没有仆役,这是想借此报答您。”平思忠家素来贫寒,从来不靠旧交情而有所请托。人们称赞他们两人都是贤德之人。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