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热、肝脾肿大的3个疾病

发热、肝脾肿大的3个疾病

发热、肝脾肿大的3个疾病
发热、肝脾肿大的3个疾病

发热(98~100%)是本病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

皮疹(〉85%)是本病的另一主要表现。

橘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退色,不隆起或微隆起,D=2~5mm 。

“昼隐夜现”:皮疹随傍晚发热时出现,清晨热退后消失,也被

称为“消散性皮疹”。

分布:颈部、躯干、四肢近端。

koebner现象:约见于1/3的患者,指由于搔抓或摩擦等机械刺

激或热水浴等使相应部位皮肤呈弥漫红斑并可有轻度瘙痒。

关节及肌肉症状:几乎100% 患者有关节痛,〉90%的患者出现关节炎。

早期受累关节少,以后可增多。

膝、腕关节最常受累,其次为踝、肩、肘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及远端指间关节亦可受累。

反复发作数年后,42% 出现非侵袭性关节强直——特征之一。

发热时出现肌肉酸痛,多无肌酶升高。

咽痛: 50% 多于早期出现,是AOSD活动的先兆。发热时出现,检查: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扁桃体肿大,咽拭子培养阴性,抗生素无效。

淋巴结肿大:44%~81% 早期可见全身浅表的淋巴结肿大,对称,质软,轻压痛。

肝脾肿大:肝轻中度肿大,质软。丙氨酸转移酶升高,黄疸,症状缓解后肝脏可恢复正常。脾脏轻中度肿大,质软,边缘光滑,病情缓解后可恢复。

诊断标准:

常见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的典型皮疹特点

常见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的典型皮疹特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常见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的典型皮疹特点 儿童发热时常常伴有皮疹,病因多为感染或过敏性因素,但皮疹表现形式多样,故容易造成患儿家属的紧张及困扰,也给临床诊治造成困难。现介绍一些常见儿童发热容易伴发皮疹的疾病其皮疹的主要特点,有助于诊疗鉴别。 1. 常见感染性疾病 (1) 幼儿急疹 皮疹特点:皮疹为细小的斑丘疹,分布较均匀,直径 2~5 mm 不等,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压之退色。持续 1~2 天皮疹自行消退,不留有色素沉着或脱屑。 鉴别要点: 热退疹出是典型特点,热退后 1~2 天内出疹; 头面部先发,后蔓延至颈部及躯干部,四肢较少,1天内出齐; 部分患儿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2) 手足口病 皮疹特点:典型为红色小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肿,疱壁较硬,内有少许液体,可破溃,除口腔外其余部位疱疹少有痛痒感。疱疹数目不等,数个至数十个。近年来不典型皮疹逐渐增多,可表现为大疱样皮疹,可伴有明显瘙痒,皮疹大,壁薄,易破溃。消退后无色素沉着。 鉴别要点: 皮疹早期出现,多分布与手心、足心及口腔黏膜,躯干及臀部、肛周亦可出现,离心性分布。皮疹分布特点具有诊断意义; 部分不典型病例为大疱性皮疹,伴有明显痛痒感,薄壁疱疹,较密集,可有破溃,与典型病例不符,需要结合季节及病毒检测。 (3) 麻疹 皮疹特点:皮疹形态多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无痒感,逐渐融合成片,色变暗,疹间少有正常皮肤,随病情好转逐渐消退,疹退后可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鉴别要点: 患儿出疹时为疾病极期,多为第4天,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皮疹出现具有明显顺序性,耳后 - 发际 - 面部 - 颈部 - 躯干 - 四肢 - 手掌和足底,出疹迅速,7~10 天消退; 皮疹多数较重,触之皮温高。 (4) 风疹 皮疹特点:皮疹形态为浅红色的斑丘疹,分布均匀,面部较多,大小约 2 mm,疹间可有正常皮肤。持续 1~4 天可逐渐消退,不留有色素沉着或脱屑。 鉴别要点: 发热当天出疹,具有一定顺序性,由面部出现,后颈部、躯干部出现,手掌、足部少有皮疹,形态与普通病毒疹难以鉴别; 多有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风疹特点,有助于鉴别。 (5) 水痘 皮疹特点:皮疹最初为瘙痒剧烈的红色斑疹,逐渐变为充满透明液体的水疱疹,24~48 小时疱内液体变浑浊,可出现脐凹现象,逐渐干瘪结痂,亦可破溃。预后不留色素沉着。 鉴别要点: 皮疹首发于头面部,随后至躯干,逐渐扩展至四肢,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 伴有明显痒感;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 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 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 转为L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 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 无关的新并发症。

发热、皮疹常见病

发热、皮疹考虑那些病? 1、消化系统疾病不常见, 2、呼吸系统疾病不常见, 3、循环系统疾病不常见, 4、生殖系统疾病不常见 5、内分泌系统基本不常见 6、神经系统疾病不常 7、泌尿系统疾病不常见 8、血液系统疾病,如a A、过敏性紫癜,病因有感染性: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食物:人体对异性蛋白质过敏所致,如鸡蛋、牛奶、鱼虾蟹鸡肉;药物类:如青霉素类包括半合成青霉素类和氨苄青霉素类,以及头孢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包括水杨酸类,保泰松、吲哚美新、奎宁,其他药物如磺胺类、阿托品、异烟肼、噻嗪类。其他:如花粉、粉尘、菌苗、或疫苗接种看、虫咬、受凉、寒冷刺激。包括单纯型、腹型、肾型、关节型、混合型。 B、ITP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成时间缩短及血小板黏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起兵方式,一般有1-2周前上呼吸道感染史,,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全身皮肤瘀点、紫癜、瘀斑,有鼻出血、口腔出血、牙龈出血、舌出血等,内脏出血,呕血、黑粪、咯血、尿血、阴道出血,严重有颅内出血,可致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瘫痪及抽搐,是本病致死主要原因。一般治疗出血严重者应注意休息,血小板小于20者要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适量应用止血药物。糖皮质药物首选。 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以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性溶血、精神神经肾损害、发热典型,等五联征症状、临床上应与HUS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相鉴别。治疗方面一般是给予血浆置换和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9、感染性疾病:风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斑疹、麻疹、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A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播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临川表现分为三期: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此期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眼结合膜炎所致的卡他症状,2-3天可见口腔麻疹黏膜斑;出疹期,皮疹出是从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最后到达手掌与足底,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天,压之褪色,大小不等,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高峰时皮疹可融合,颜色转暗,恢复期:留有浅褐色色素沉着斑,疹消退时有糠麸样细小脱屑。 风疹: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较轻,无麻疹黏膜斑,发热1-2天出疹,皮疹分布以面颈躯干为主1-2天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疹突起高热,持续3-5天,上呼吸道症状较轻,热骤降后出现皮疹,皮疹散在呈玫瑰色,多位于躯干,1-3天皮疹可完全消退,热退后出疹为其特点。 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初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发展为丘疹并发展为疱疹,单房性,周围有红晕,疱疹璧薄易破,疹液透明,后变浑浊,疱疹处常伴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伴,红晕,消失,1周后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有瘢痕,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白细胞减少,有时可出现肠穿孔、肠出血。临床表现分为四期,一期初期,起病第一周,热度呈阶梯状上升,在3-7天后可达至最高,极期,持续

发热症状比较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常见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的典型皮疹特点

常见儿童发热伴皮疹疾病的典型皮疹特点 儿童发热时常常伴有皮疹,病因多为感染或过敏性因素,但皮疹表现形式多样,故容易造成患儿家属的紧张及困扰,也给临床诊治造成困难。现介绍一些常见儿童发热容易伴发皮疹的疾病其皮疹的主要特点,有助于诊疗鉴别。 1. 常见感染性疾病 (1) 幼儿急疹 皮疹特点:皮疹为细小的斑丘疹,分布较均匀,直径2~5 mm 不等,疹间可见正常皮肤,压之退色。持续1~2 天皮疹自行消退,不留有色素沉着或脱屑。 鉴别要点: ?热退疹出是典型特点,热退后1~2 天内出疹; ?头面部先发,后蔓延至颈部及躯干部,四肢较少,1天内出齐; ?部分患儿可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2) 手足口病 皮疹特点:典型为红色小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肿,疱壁较硬,内有少许液体,可破溃,除口腔外其余部位疱疹少有痛痒感。疱疹数目不等,数个至数十个。近年来不典型皮疹逐渐增多,可表现为大疱样皮疹,可伴有明显瘙痒,皮疹大,壁薄,易破溃。消退后无色素沉着。鉴别要点: ?皮疹早期出现,多分布与手心、足心及口腔黏膜,躯干及臀部、肛周亦可出现,离心性分布。皮疹分布特点具有诊断意义; ?部分不典型病例为大疱性皮疹,伴有明显痛痒感,薄壁疱疹,较密集,可有破溃,与典型病例不符,需要结合季节及病毒检测。 (3) 麻疹 皮疹特点:皮疹形态多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无痒感,逐渐融合成片,色变暗,疹间少有正常皮肤,随病情好转逐渐消退,疹退后可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 鉴别要点: ?患儿出疹时为疾病极期,多为第4天,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皮疹出现具有明显顺序性,耳后- 发际- 面部- 颈部- 躯干- 四肢- 手掌和足底,出疹迅速,7~10 天消退; ?皮疹多数较重,触之皮温高。 (4) 风疹 皮疹特点:皮疹形态为浅红色的斑丘疹,分布均匀,面部较多,大小约2 mm,疹间可有正常皮肤。持续1~4 天可逐渐消退,不留有色素沉着或脱屑。 鉴别要点: ?发热当天出疹,具有一定顺序性,由面部出现,后颈部、躯干部出现,手掌、足部少有皮疹,形态与普通病毒疹难以鉴别; ?多有耳后、枕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风疹特点,有助于鉴别。 (5) 水痘 皮疹特点:皮疹最初为瘙痒剧烈的红色斑疹,逐渐变为充满透明液体的水疱疹,24~48 小时疱内液体变浑浊,可出现脐凹现象,逐渐干瘪结痂,亦可破溃。预后不留色素沉着。

最新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品文档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次级中枢:延髓,脊髓(一)体温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39-40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稽留热:体温持续在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超过1 0C2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转为L 型细菌再次发热。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病毒、个月为短热程: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1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一、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主要指发生于胃、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因其形成均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参与,故而得名。食管下端及胃肠吻合术后空肠上段的溃疡也属于此类。 (一)症状 慢性发作性上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特点,其可能机制:①溃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病变和血管充血可提高局部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其对胃酸刺激的痛阈降低。②局部肌张力增高或痉挛。③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④浆膜面受侵。 1.上腹痛的特点 (1)病程:呈慢性反复发作,愈合后易复发,可每年定期发作,且表现为屡 愈屡发,延续数年至数十年,每次发作时间数周至数月不等。 (2)部位:胃溃疡的疼痛多在上腹部正中或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则位于上腹 部偏右或脐周。如溃疡较深或于胃、十二指肠球部后壁时,腰背部常出现放射痛。 (3)性质:常为持续性钝痛如胀痛、灼痛、饥饿样不适等。急性发作时可有 剧痛如绞拧或刀割样。每次持续时间一般为1~2小时或3~4小时。当溃疡穿透至浆膜层,病变处与周围脏器黏连,即呈持续性剧痛。 (4)范围:疼痛范围一般如手掌大,相应部位的皮肤可有过敏区。 (5)节律: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0.5~2小时出现,至下一餐前消失,即进 餐—疼痛—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则多在餐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次进餐后缓解,即疼痛一进餐一缓解,故又称空腹痛,也可出现夜间痛。 (6)季节性:溃疡的好发季节为秋末冬初或冬春之交,与寒冷有明显关系。 (7)诱因及缓解:过度紧张、劳累、焦虑、忧郁、生冷饮食及烟酒等均可诱 致疼痛发作。休息、服制酸药或稍进食物可缓解。 2.其他伴随症状常有餐后腹胀、返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食欲不 振、便秘或体重下降等。 (二)体征 1.全身情况:患者多体型瘦长、腹上角锐。出血时可见皮肤及粘膜苍白。 2.腹部体征:溃疡活动期时,上腹部常有压痛点,与疼痛部位一致,并可在 背部10~12胸椎段有椎旁压痛,胃溃疡偏左侧,十二指肠偏右侧;缓解期则不明显。后壁溃疡穿孔,可有明显背部压痛。 二、急性腹膜炎 腹膜受到细菌感染或化学物质(如胃液、肠液、胰液、胆汁等)的刺激时,所致的急性炎症,称为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按发病的来源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绝大多数腹膜炎为继发性,常继发于腹内脏器的穿孔、脏器炎症的直接蔓延,或外伤及手术的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系指病原菌从腹外病灶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腹腔引起腹膜炎。常见于抵抗力低下的病人,如患有肾病综合征或肝硬化者。 另外,按炎症范围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按炎症开始时的性质可分为无菌性及感染性。 (一)症状因其病因不同而腹膜炎的症状各异,可突然发生,或逐渐出现。 1. 腹痛:其程度与发病的原因、炎症的轻重、年龄、身体素质等有关。

诊断学常见症状绝对考题

常见症状 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________ ;中等度热_______ ;高热_________ ; 超高热_________ 。 2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 两大类,而 以______ 为多见。 3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 _______ 和_______ 两大类。 4 .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 。 5 .各种病原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 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 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_______ 、______ 、_______ 、 ______ 。 7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 。 8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 ①________ 损害;②___________ 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 ③___________ 。 9 .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 __________ 。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 __________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

失常。⑥_________ 10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_______ ?,②_____ ; ③______ 。 11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 12 .稽热型常见于 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 等疾病。 13 .弛张热型常见于 ______ 、 _______ 、_______ 、______ 等疾病。 14 .间歇热型可见于 ________ 、 _________ 等疾病。 15 .波状热型常见于 ________ 。 16 .回归热型可见于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等。 二、判断题 1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 热型变得不规则。() 2 .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 .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②稽留热型()

常见疾病症状以及常用药物大全

常见疾病症状以及常用药物大全 一、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一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特异性炎症。症状:长期或反复发作性咳嗽、咳痰和(或)喘息症状为主。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肺原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红霉素片、青霉素、头孢安苄、必嗽平。中药:二陈丸、人参保肺丸、补肺丸。副作用:(1)消化系统方面: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纳差、大便稀等;(2)神经系统方面:轻度头晕、失眠、四肢颤抖等;(3)泌尿系统方面:小便慢;肺结核:民间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症状:低热、午后发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咳嗽咯痰或咯血、胸部隐痛等。并发症:咯血、自发性气胸、肺部继发感染支气管结核、肺气肿。常用的药物:西药: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氨水杨酸。中药: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副作用:有耳鸣、耳聋、眩晕等第Ⅷ对脑神经的损害,肾功损害,及过敏反应。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本病由于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而引起通气堵塞。症状:发作性伴有啸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和咯痰。并发症:发作时可并发气胸、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

必嗽平、氯化胺、氨茶碱。中药:玉屏风散、六君子丸、百合固金丸、七胃都气丸。副作用:胃肠反应、药疹、皮肤过敏,心悸、震颤、头痛、恶心、失眠、低血钾等。支气管扩张:是常见的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也是支气管长期慢性发炎后管壁损害而发生变形、扩张的一种疾病。症状:慢性咳嗽咯脓痰(痰量每日可达100毫升以上)痰量可随体位变化而增多,咯痰后病人自觉舒服,痰液引流不畅时可有胸闷。并发症:肺不张、支气管残端瘘,脓胸及出血等。常用的药物:西药:必咳平、复方新诺明、罗红霉素。中药:玉屏风散、六君子丸、百合固金丸、七胃都气丸。副作用:呕吐、头痛失眠;易激动、心悸。严重者可出现室性早搏、惊厥昏迷,甚至室性心动过道、呼吸心跳停止致死。肺气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种末细、支气管官腔狭窄,造成肺泡内积聚多量气体,肺泡明显膨胀,肺组织部分失去呼吸功能的疾病。症状:慢性咳嗽、咯痰基础上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不能平卧、只能端坐呼吸。并发症: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肺原性心脏病。常用的药物:西药:氨茶碱、胆茶碱、:羟丙茶碱、丙酸倍氯松、舒喘灵。中药:固本咳喘丸、七胃都气丸、止咳化痰颗粒。副作用: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胀感。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肺部的原发性病变而引起的肺循环受阻所导致的心 脏病。症状:呼吸困难、咳喘、心悸、剧烈胸痛窒息。并发

发热伴皮疹疾病培训试题

发热伴皮疹疾病培训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麻疹的并发症主要为(A) A.肺炎 B.肾炎 C.脑炎 D.肠炎 2.预防麻疹流行最有效可行的措施是(C) A.少去公共场所 B.隔离检疫 C.注射麻疹预防计 D.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 3.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 A.呼吸道飞沫传播 B.垂直传播 C.血液传播 D.蚊虫叮咬 4.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A) A.先由耳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手足心 B.先由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到耳后、发根,最后到手足心 C.先由耳后,到手足心,最后到发根、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 D.先由手足心、颜面、躯干(胸,背、腹)和四肢,最后到耳后,到发根 5.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骤发高热,上呼吸道症状轻微,患儿精神好,高热 持续3-5天骤退,热退时或退后出疹,无色素沉着,亦不脱屑,是下列哪项疾病 的临床特点(C)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6.下列哪项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最有价值(D) A.发热 B.呼吸道卡他症状 C.呕吐与腹泻 D.口腔粘膜斑(科氏斑) 7.前驱期发热,咽痛,起病1-2天内出疹,皮疹为针头大小,红色斑点状疹或 粟粒疹,疹间皮肤充血,皮肤弥漫性潮红,压之退色,退疹时脱屑脱皮,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是下列哪项疾病的临床特点?(B)

A.麻疹 B.风疹 C.幼儿急疹 D.猩红热 8、接触麻疹后多长时间行被动免疫可预防麻疹【A】 A、5天内 B、7天内 C、10天内 D、12天内 E、14天内 9、最有效预防麻疹的措施是【B】 A、应用免疫球蛋白 B、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 C、应用胎盘球蛋白 D、应用成人血浆 E、应用维生素A 10、一般麻疹病人应隔离至【B】 A、出疹后3天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7天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14天 11、关于风疹,描述不正确的是【C】 A、风疹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疾病 B、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 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C、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但预后良好。D、孕妇 感染风疹,将会导致胎儿严重损害。E、可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FRS)。 12、关于幼儿急疹,描述不正确的是【D】 A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B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C潜伏期一般5~15天。D人类疱疹病毒1、 2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E临床特征为高热3~5天,然后骤然退热并出现皮疹, 即“热退疹出”。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EB病毒感染,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B为95%以上的成人 所携带C它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D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E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2、关于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感染的潜伏期4~7周,前驱症状包括头疼、乏力等,B80%的患者可能出现临床三联征:咽炎,发热和淋巴结病。C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个器官,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D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E一般需2~4周的恢复期。 3、麻疹出疹期的临床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BCDE】 A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B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 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C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 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D病情严重者皮疹常

发热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 (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 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 超过1 0C。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 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 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 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 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 作。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 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 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 相交替。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 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 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 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如肺炎链球菌性

各年龄段常见疾病及症状分类

各年龄段常见疾病及症状分类 婴幼儿期0—3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如:发烧、咳嗽、咽喉肿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也容易出现腹胀、腹泻、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头发稀疏发黄,干枯无光泽;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爱哭闹;出牙迟、学步晚;面黄肌瘦、身材矮小等表现。 容易出现的疾病: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肺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脑膜炎、败血症、肠炎、厌食症等。 儿童期4—12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咳嗽、发烧、咽喉肿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流眼泪;挑食厌食、腹胀或消化不良;生长发育迟缓、多动或精神萎靡、面黄肌瘦;蛀牙货牙齿生长缓慢;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差;头发黄或干枯无光泽,身材矮小、多汗等表现。 容易出现的疾病:咽炎、扁桃体炎、肺炎、气管及支气管炎、肠炎、厌食症、发育不良等。 青春期12—18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颜面痤疮粉刺、面色萎黄或苍白;眼睛干涩、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身材瘦小或肥胖,情绪变化大。也常出现季节性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鼻塞、流鼻涕及胃胀、胃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也容易出现面部黄疸、不思饮食、神疲乏力、全身低热、肋下疼痛等消化道传染性疾病;皮肤

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等病变。 女性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痛经及经血不畅有血块等症状。 容易出现的疾病:鼻咽炎、近视、胃炎、肠炎、痤疮、生长发育迟缓;及传染性疾病,如黄疸型肝炎、乙肝、病毒性感冒等。 青年期18—28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便血或黑大便;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口苦口臭;面色萎黄或苍白、四肢乏力、身体瘦弱或肥胖;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心烦口干、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刺激性咳嗽、鼻塞流涕、打喷嚏、面颊胀痛;眼睛干涩有分泌物。及上腹闷胀、不思饮食、肋下疼痛、身体黄疸等消化道传染性疾病。 男性容易出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食少纳差、早泄遗精等;尿路容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征;尿道红肿有分泌物等症状。 女性容易出现:经期不规律、经血紫暗有血块、量多或量少、痛经;白带异常、味腥臭、阴部瘙痒;下腹疼痛坠胀;乳房闷胀有包块等。 容易出现的疾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鼻咽炎、肝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生理或病理性痛经、月经失调等。 成年期28—50岁 容易出现的症状: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便血或黑大便;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口苦口臭、不思饮食;面色萎黄或苍白、形体肥胖或消瘦、肤质油腻粗糙无光泽;头发干枯脱落、头屑增多;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心烦口

发热伴皮疹诊断思路

发热伴全身或局部皮疹是很多 疾病都可能出现的症状。临床工作中必须仔细观察皮疹的形态、 分布、与发热出现的时间顺序以及症状等 ,结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 检查综合分析,将症状 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做出正确诊断。常见的发热伴皮疹的疾病大致可分为 等,以发热、出血及皮疹、休克少尿、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热多为双峰热或持续 热;流行性出血热患者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呈醉酒貌,皮肤黏膜可见 出血点、淤斑。登革出血热患者四肢、面部、腋下、软腭散在淤点、淤斑 ,并可出现红斑、 斑丘疹、风团样皮疹。 114猩红热I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于儿童,突然高热、咽痛、 扁桃腺红肿,1d 后颈部、躯干、四肢依次起疹 ,均为弥漫性细小密集的红斑 ,可见帕氏线、 口周苍白圈、杨梅舌,皮疹48 h 达到高峰,呈弥漫性的猩红色。病程 7?8 d ,皮疹依出疹先 后顺序开始消退,伴糠皮样脱屑。早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本病的 特点是高 热、扁桃腺红肿、全身呈弥漫性的猩红色皮疹。 115丹毒 病原菌为A 族B 型溶血性链球菌。好发小腿、颜面 ,多单侧发病,足癣、鼻黏 膜破损处细菌入侵是引起小腿及颜面丹毒的原因。发病急剧 ,先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 症状;继而患处出现水肿性红斑 ,境界清楚,迅速扩大,红斑上可出现水疱、血疱 ;自觉疼 痛、肿胀、灼热,有明显的触痛和压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5大类。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所致。起病 急,发 热,24 h 内出现皮疹,主要分布于头、面部及躯干 ,两鬓角和耳后较早出现皮疹。水痘 的皮疹特征:变化快,初起为红色小丘疹,很快变成小水疱,部分水疱可继发脓疱,较大水 疱或脓疱可见脐窝,继而点状结痂,在同一部位的皮肤上可同时见到这 3期皮疹,并常常 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成人水痘症状重,高热、皮疹多。 112 风疹、麻疹、幼儿急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发热性皮疹性传染病。 11211风疹: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 先有轻、中度发热及呼吸道症状 红色小斑疹、斑丘疹,最早见于面部,1 d 内蔓延至颈部、躯干、四肢 感。枕骨下及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先降低 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引起胎儿畸形,因此,明确诊断很重要。 11212麻疹:全身症状及皮疹均较风疹重。 由麻疹病毒感染所致。初期高热、流泪、流涕、 咳嗽,2?3 d 后口腔颊黏膜出现 Koplik 斑,第4 d 开始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颜面,迅 速蔓延到颈部、上肢、躯干、下肢,为一种玫瑰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分布较密,可相互融 合。出疹时体温可达41 C 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并可伴发支气管肺炎、中耳炎、 脑炎等。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 本病特点是体温高、卡他症状重,皮疹密集可融合,有Kop lik 斑。 11213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由人类疱疹病毒 -6型感染引起,多发生在2岁以下婴 幼儿。突发高热,体温39?40 C 以上,持续3?5 d 后体温骤降,热退时全身出现淡红色斑疹、 斑丘疹,肘、膝以下及掌跖等部位多无皮疹 ,经1?2 d 后皮疹消退,不留任何痕迹。患儿枕 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本病的特点是热退疹出。 1121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 病毒感染所致。中度发热或高热 ,常持续5?10 d; 有弥漫性伪膜性扁桃腺炎,腭部有淤点,全身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约1 /3患者在发病后4? 6d 出现皮疹,为躯干、上肢鲜红色麻疹样皮疹 ,少见猩红热样、疱疹样、多形红斑样皮疹。 淋巴细胞增多,且有大量异常的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 伪膜性扁桃腺炎、全身淋巴结肿大、有大量异常淋巴细胞。 是一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这4种病均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 ,1?2d 后皮肤出现粉 ,分布稀疏,有轻微 痒 ,继而增高。孕妇在10%以上。本病的 特点是发热、 113 病毒性出血热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

发热与出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8203240.html, 发热与出疹 作者:刘静 来源:《家庭医学》2017年第03期 发热和皮疹是儿童疾病常见的症状,二者常常有一定的关联。通过观察发热与皮疹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辨识不同类型的发热性皮疹。 发热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上限,即体温异常升高。正常小儿腋表温度一般为36~37℃,不同的人正常体温略有差别,且同一个人白天晚间的体温也会有波动,清晨最低,白天逐渐稍升,晚上最高,但一天中体温差别不超过1℃。根据体温高低(以下均指腋表温度),将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41℃以上为超高热,超高热通常可引起脏器损伤,出现严重并发症。 根据发热的特点,发热的类型可分为稽留热、弛张热、波状热、间歇热、回归热及不规则热等。常见的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 超过2℃。 皮疹多种多样,常包括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红斑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表现为先发热,然后伴随皮疹出现,出疹期热度更高。感染麻疹病毒后6~18天内,孩子没有任何症状,这个时期称为潜伏期。随后出现类似感冒样症状,如低热、轻微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红,一般为3~4天,即前驱期,也就是发疹前期,这个时期经常被误诊为感冒。起病第2~3天,在脸颊内侧黏膜上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的斑点,斑点外周有红晕,这就是特征性麻疹黏膜斑———费科氏斑,它会逐渐增多和融合,范围可以扩展到口唇内侧,常持续2天左右消失。 前驱期后病情加重,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咳嗽厉害,精神差,并出疹,进入出疹期。皮疹通常先从耳朵后面、发际开始,很快波及面部、躯干,最后发展到四肢、手掌和足底,皮疹3~4天出齐。皮疹为细小的红色小丘疹,类似痱子,直徑1~3毫米,高出皮肤,压上去会有褪色,开始比较少,后面逐渐增多并慢慢融合成片,皮疹之间还可以看到正常皮肤。出疹3~5天后,在没有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渐退。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由红色慢慢变为棕褐色,会有色素沉着,表皮有糠样脱屑,一般7~10天后消退。出疹期是麻疹最严重的时期。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伴随皮疹出现,皮疹来得快,消退也很快。风疹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成人也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整个发病过程比麻疹短,病情比麻疹轻

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

一、发生机制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上限。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排卵后体温较高。发热的主要机制为:外致热原(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等)和某些体内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尿酸结晶等)等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免疫系统的一些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内生性致热原,主要是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包括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等。这些内生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然后机体出现骨骼肌收缩、寒战,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出现发热。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吞噬细胞的活动及肝脏的解毒功能。但严重发热可对器官和组织造成严重的损害,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因心率快而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体温在42℃以上可使一些酶的活力丧失,使大脑皮层产生不可逆的损害,最后导致昏迷,直至死亡。二、常见病因发热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发热更为常见。(一)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发热。(二)非感染性发热包括多种不同的疾病: 1.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风湿热、成人Still病等。 2.恶性肿瘤:包括各种恶性实体瘤(以消化道肿瘤、肝癌、肾癌、前列腺癌等多见)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3.无菌性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脾梗死、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所致组织损伤、内出血、急性溶血等。 4.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包括甲状腺危象)、嗜铬细胞瘤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丘脑病变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放射线病等。7.其他: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感染后发热和功能性低热。三、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以口腔测量为准)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发热的诱因、起病缓急、病程、加重或缓解因素急性起病,病程少于两周者为急性发热,主要由感染引起;两周以上体温超过38℃为长期发热,常由感染、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引起,但仍以感染为主要原因;体温在38℃以内的非生理性发热,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低热,可见于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低热。 3.热型对发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帮助。常见的热型包括:(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肺炎球菌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达2℃以上,最低体温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1天或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氏杆菌病;(5)回归热: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数天后又骤升,持续数天后又骤降,如此反复。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6)不规则热:发热无明显规律。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四、伴随症状与体征 1.伴有寒战病程中只有一次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病程中反复于发热前出现寒战,见于疟疾、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钩端螺旋体病和恶性淋巴瘤。 2.伴出血现象见于肾综合征出血热、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钩端螺旋体病、炭疽、鼠疫等。 3.伴明显头痛: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 4.伴有胸痛: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胸膜炎、肺脓肿等。也可见于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 5.伴有腹痛:见于各种原因的消化道感染,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肝脓肿、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腹膜炎,以及腹部恶性实体肿瘤和恶性淋巴瘤。 6.伴尿痛、尿频、尿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