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经典例题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经典例题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经典例题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经典例题

圆柱和圆锥

1、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高的几分之几?

解析: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所以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底面周长是πd,高也是πd,求底面直径是高的几分之几,就是用d除以高。

解答:d÷πd=

答: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高的。

2、把下图中的长方形ABCD以AB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圆柱,它的侧面积是多少?(AB的长度是5厘米,BC的长度是2厘米)

解析:长方形ABCD以AB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就是BC的长度2厘米,圆柱的高就是AB的长度5厘米,根据圆柱侧面积公式:底面周长×高求出它的侧面积。

解答:(3.14×2×2)×5

=(3.14×4)×5

=3.14×20

= 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高8厘米,沿着高从中间切开,表面积增加了96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多少?

解析:把圆柱沿着高从中间切开,表面积增加了两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高,宽相当于圆柱的直径。先可以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求出长方形的宽(圆柱的直径),然后求出圆柱的半径。

解答:96÷2=48(平方厘米) 48÷8=6(厘米)6÷2=3(厘米)

答:这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

4、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边长31.4厘米的正方形,求这个圆柱的表面积。

解析:因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正方形,所以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正方形的边长,由此可求出圆柱的底面半径,进而可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根据正方形的边长求出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最后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得到圆柱的表面积。

解答:圆柱的底面半径:31.4÷3.14÷2=5(厘米)

圆柱的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圆柱的侧面积:31.4×31.4=985.96(平方厘米)

圆柱的表面积:78.5×2+985.96=1142.96(平方厘米)

答: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1142.96平方厘米。

5、一个圆柱形木料,如果截成两个小圆柱体,它的表面积增加628平方厘米;如果沿着直径劈成两个相等的半圆柱体,它的表面积增加240平方厘米。求圆柱形木料的表面积。

解析:把圆柱形木料截成两个小圆柱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两个底面的面积,也就是628平方厘米;把圆柱形木料劈成两个相等的半圆柱体,它的表面积增加了2个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240平方厘米,可以求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根据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长方形的面积=底面直径×高,推出圆柱的侧面积=π×底面直径×高=π×长方形面积;最后把两个底面的面积和侧面积和起来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解答: 240÷2=120(平方厘米)

圆柱侧面积:3.14×120=376.8(平方厘米)

圆柱表面积:628+376.8=1004.8(平方厘米)

答:圆柱形木料的表面积是1004.8平方厘米。

6、有两根圆柱形的木棒,一根较细,另一根较粗。已知较细的木棒的长是较粗的木棒长的3倍,较粗的木棒半径是较细的木棒的半径的3倍。哪根木棒的体积大?大多少?

解析:题目中没有计算木棒体积的具体数据,可以设其中较细的木棒的半径为r,长为h。用含义字母r和h的式子表示较粗木棒的半径和长,再比较两根木棒的体积的大小。

解答:

解:设较细的半径为r,长为h,则较粗木棒的半径为3r,长为h。

细=πh

=π()h=3πh

粗-

=3πh-πh=2πh

答:较粗的木棒体积大,比较细木棒的体积大2倍。

7、把一块长12.56分米,宽4分米的铁板做成一个圆筒,再给它配上适当

的底成为一个水桶,最多大约能装多少升水?(除不尽的保留一位小数)解析:求最多大约能装多少升水,就是求水桶的容积最大是多少。铁板的长和宽都可以作为底面周长,求出相应的底面积,再乘相应的高即可。

解答:方法一:12.56÷3.14÷2=2(分米)

3.14××4=50.24(立方分米)=50.24(升)

方法二:4÷3.14÷2≈0.6(分米)

3.14××12.56≈1

4.2(立方分米)=14.2(升)

50.24(升)>14.2(升)

答:最多大约能装50.24升水。

8、一箱圆柱形饮料,每排摆2筒,共6排。这种圆柱形饮料筒的底面直径是8.5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纸箱的体积至少是多少立方厘米?

解析:装饮料的纸箱是一个长方体,要想求纸箱的体积,必须知道长方体纸箱的长、宽和高,而纸箱的长是6筒饮料的直径的长度,纸箱的宽是2筒饮料的

直径的长度,纸箱的高是1筒饮料的高度,然后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求出纸箱的体积。

解答:8.5×6=51(厘米) 8.5×2=17(厘米)

51×17×12=10404(立方厘米)

答:这个纸箱的体积至少是10404立方厘米

9、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1.8米,把这些沙铺在6米宽的公路上,如果沙后2厘米,可以铺多长?

解析:这是一道将圆锥改为长方体的实际问题。可以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沙堆的体积,因为沙堆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再利用长方体的体积求出宽6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的长,即所铺路面的长。

解答:圆锥形沙堆的底面半径是12.56÷3.14÷2=2(米)

圆锥形沙堆的体积是×3.14××1.8=7.536(立方米) 2厘米=0.02米

所铺路长是7.536÷(6×0.02)=62.8(米)

答:可以铺62.8米长。

10、一个容器形状如图,水面的高度如图所示。如果把这个容器倒过来,水面的高会是多少厘米?

解析:图中装水的部分下面是一个圆锥,上面是一个圆柱,并且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如果把这个容器倒过来,水的体积没有变。所以可以先求出装水的部分下面的圆锥的体积和上面的圆柱的体积,容器倒过来装水的部分全是圆柱,水的体积没有变,底面积也没有变,用体积除以底面积求出水面的高。

解答:设圆柱的底面积为S。

装水部分圆锥的体积:×18=6S

装水部分圆柱的体积:S×(22-18)=4S 水的体积:6S+4S=10S

容器倒过后水面的高:10S÷S=10(厘米)答:水面的高会是10厘米。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 用数对表示位置 如:第三列第二行 表示为(3,2)。一般情况下表示为(列,行) 位置与方向(二)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同一方向的不同描述:小明在小华的东偏北30°方向上,距离15米。 也可以说成:小明在小华的 方向上,距离 。 相对位置:小明在小华的东偏北30°方向上,距离15米。 小华在小明的 方向上,距离 。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 75×4表示4个75是多少或75 的4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6× 53表示6的53是多少; 65×52表示65的5 2 是多少。) 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先约分) 4、 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 乘 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 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5、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典型练习题] (1)38 +38 +38 +3 8 =( )×( )=( ) (2)12个 56 是( );24的 2 3 是( )。 (3)边长 1 2 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被除数除以除数(0除外)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3、一个数除以真分数,商大于这个数(如:4÷ 2 1 ﹥4); 一个数除以大于1 的假分数,商小于这个数 (如:3÷ 2 3 ﹤3)。 4、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 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 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2也可以写成 2 3 ,仍读作“3比2”) 5、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初一下数学证明经典例题及答案

如图,已知D是△A B C内一点,试说明A B+A C>B D+C D 证明:延长BD交AC于E 在△ABC中,AB+AE>BE,即AB+AE>BD+DE……①在△DEC中,DE+EC>DC……② ①+②,得(AB+AE)+(DE+EC)>(BD+DE)+CD 即AB+(AE+EC)+DE>(BD+DE)+CD 即AB+AC+DE>BD+DE+CD ∴AB+AC>BD+CD 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求证: (1)AB+AC>2AD (2)若AB=5,AC=3,求AD的范围。 (1)延长AD到点G,使DG=AD.连接BG 在△CDA和△BDE中 AD=GD,∠ADC=∠GDB ∵D是BC的中点 D C B A E A B C D G

∴CD=BD ∴△CDA ≌△BDG. ∴BG=AC 在△ABG 中,AB+BG=AB+BC AG=2AD 因为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所以AB+BE >AG ∴AB+BC >2AD (2)AB-AC <2AD <AB+AC 2<2AD <8 1<AD <4 如图,AB=AD,AC=AE,∠BAD=∠CAE=90°,点F 为DE 的中点,求证:BC=2AF. 延长AF 到点G,使AF=DF.连接GD 在△AFE 和△DFG 中 AF=GF,∠AFE=∠DFG ∵点F 为DE 的中点 ∴DF=EF B D C

所以△AFE≌△DFG.(SAS) GD=AE=AC;∠G=∠FAE. ∴DG∥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则∠GDA+∠DA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BAC+∠DAE=180°. ∴∠GDA=∠BAC.(同角的补角相等). 又∵AD=AB. ∴⊿ADG≌⊿BAC(SAS) ∴AG=BC,即2AF=BC. ∴BC=2AF. 如图,AD是△ABC的中线,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AB, ∠BAC=∠BCA 求证:AE=2AD 证明: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F,使AD=FD,连接CF ∵AD是中线 ∴BD=CD,AD=FD,∠ADB=∠FDC ∴△ABD≌△FCD (SAS) F E C D B A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一上学期动点问题练习 1.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 (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 (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 解:(1)由题意得点B表示的数为-6;点P表示的数为8-5t; (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如图) 则AC=5,BC=3, ∵AC-BC=AB ∴5-3="14" 解得:=7, ∴点P运动7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Q; (3)没有变化.分两种情况: ①当点P在点A、B两点之间运动时: MN=MP+NP=AP+BP=(AP+BP)=AB="7" ②当点P运动到点B的左侧时: MN=MP-NP= AP-BP=(AP-BP)=AB="7" ∴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7; 2.已知数轴上有A、B、C三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6,-10,10,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点P移动时间为t秒. (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A=______,PC=______. (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当点Q开始运动后,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P、Q两点间的距离. 解:(1)PA=t,PC=36-t; (2)当16≤t≤24时PQ=t-3(t-16)=-2t+48, 当24<t≤28时PQ=3(t-16)-t=2t-48, 当28<t≤30时PQ=72-3(t-16)-t=120-4t, 当30<t≤36时PQ=t-[72-3(t-16)]=4t-120. 3.已知数轴上点A与点B的距离为16个单位长度,点A在原点的左侧,到原点的距离为26个单位长度,点B在点A 的右侧,点C表示的数与点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点B表示的数为______,点C表示的数为______;(2)用含t的代数式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Λ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例3.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六年级数学(上)经典题型

六年级数学(上)经典题型 姓名:得分:日期: 一、填空(每题1分,共15分)。 1、把5 6 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是全长的(),每段长()米。 2、完成一项工程,甲队要8天,乙队要10天,甲队与乙队的时间比是(),他们的工效比是()。 3、一块正方形的钢板,周长是8 9 米,它的边长是()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米。 4、圆是()图形,它有()条对称轴。 5、某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 8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6、“白兔的只数的2 3 等于黑兔的只数”是把()的只数看作单位“1”,关系式 是()。 7、丙数是甲、乙两数平均数的5 6 ,甲、乙两数的和是108,丙数是()。 8、7 8 吨比 1 2 吨多()% ; 1 5 吨比 7 10 吨少()% 。 9、6 5 公顷的 3 4 是()公顷;()吨的 1 2 是 1 5 吨。 10、甲数是乙数的4 5 ,乙数与甲乙总数的比是(),两数的差相当于乙数的()。 11、为了迎接运动会,同学们做了25面黄旗,30面红旗,做的红旗比黄旗多()面,多()% 。 12、 2 3 5 千米=()千米()米; 2 3 =():15= () 24 =()÷9。 13、甲数的1 3 等于乙数的 1 4 ,甲数是乙数的()。 14、A圆和B圆的周长之比是3:4,它们的面积比是()。 二、判断(每题1分,共9分)。 1、一根长1m的钢管,截去了1 3 ,就是短了 1 3 m。() 2、一个数乘真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 3、1千克棉花的3 4 和3千克铁的 1 4 一样重。() 4、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5、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七年级数学下经典例题不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测试题 1、 如图(2)所示,1l ∥2l ,AB ⊥1l ,∠ABC=130°,那么∠α的度数为( ) A 、60° B 、50° C 、40° D 、30° 2、 适合C B A ∠=∠= ∠3 1 21的△ABC 就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 3、 一个n 边形的内角与等于它外角与的5倍,则边数n 等于( ) A 、24 B 、12 C 、8 D 、6 4、如图(5)BC ⊥ED 于点M,∠A=27°,∠D=20°,则∠B= °,∠ACB= ° 5、已知如图(8),△ABC 中,AB >AC,AD 就是高,AE 就是角平分线,试说明 )(2 1 B C EAD ∠-∠= ∠ 6、如图(9),在四边形ABCD 中,∠A=∠C,BE 平分∠ABC,DF 平分∠ADC,试说明BE ∥DF 。 7、如图,每一个图形都就是由小三角形“△” 拼成的 : …… ⑴ ⑵ ⑶ ⑷ 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 个小三角形,第n 个图形需要 个小三角形。 8、如图(11),BE ∥AO,∠1=∠2,OE ⊥OA 于点O,EH ⊥CO 于点H,那么∠5=∠6,为什么? 9、 若n 为正整数,且72=n x ,则n n x x 2223)(4)3(-的值为( ) A 、833 B 、2891 C 、3283 D 、1225 10、若2=-b a ,1=-c a ,则2 2)()2(a c c b a -+--等于( ) A 、9 B 、10 C 、2 D 、1 11、计算m m 525÷的结果就是( ) A 、5 B 、20 C 、m 5 D 、m 20 ⑶20 10 225.0? ⑷()[]()()5 32 2 32 3 34b a b a b a -?-?- ⑸( )[]()()522 343 225 x x x x -÷-?-÷ 13、若3-=a ,25=b 。则20052005 b a +的末位数就是多少? 14、 多项式b x x ++2 与多项式22 --ax x 的乘积不含2 x 与3 x 项,则 2)3 (2b a --的值就是( ) A 、8- B 、4- C 、0 D 、9 4- 图(5) C D M B E A 图(8)D B C E A 图(9) E B F C D A 图(11) H O C E B A 6 5 4 3 21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典型练习题

《百分数》 六年级数学备课组 【知识分析】 同学们,在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有一些比多比少的情况,一般,我们先算出多多少或者少多少,在除以标准量就可以了。 【例题解读】 【例1】一项工程,李师傅独做4天完成,王师傅独做5天完成,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比王师傅高百分之几? 【思路简析】我们将这项工程看做单位“1” ,那么李师傅每天完成41,王师傅每天完成5 1,要求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比王师傅高百分之几,就是求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比王师多的部分上是王师傅的工作效率的百分之几,所以 (41-51)÷5 1=25% 答: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比王师傅高25%。 【例2】长江水泥集团原计划每个月生产8000吨水泥,由于技术革新,10个月生产的水泥就超过了全年计划的5%,这个月平均每个月的产量比原计划超过百分之几? 【思路简析】 我们将原来每个月的产量看做单位“1”,实际10 个月的产量为1×12×(1+5%)=12.6 12.6÷10-1=26% 答:这10 个月平均每个月的产量比原计划超过26%。 【想一想】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你发现什么? 【结论】 【经典题型练习】 1、从石家庄到北京,甲车需要4小时,乙车需要3小时,甲车的速度比乙车慢百分之几?

2、一项工程,甲独做12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甲的工作效率比乙高百分之几? 3、某人年初买了一支股票,该股票当年下跌了20%,第二年应上涨多少才能保持原值? 第二课时 【知识分析】同学们,商品的打折可以转化成百分数应用题解决,主要的关系式有:定价=成本×(1+利润百分数),利润百分数=(卖价-成本)÷成本×100% 【例题解读】 【例1】把一套西装按50%的利润定价,然后打八八折卖出,可以获得利润480元。这套西装的成本是多少元? 【思路简析】我们不防把这套西装的成本看做单位“1”西装的定价就是成本的(1+50%),实际销售时打八八折卖出,因此西装的售价就是成本的(1+50%)×88%=132%,那么,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成本的132%-1=32%。所以(1+50%)×88%-1=32% 480÷32%=1500(元) 答:这套西装的成本是1500元。 【例2】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甲商店比乙商店的进货价便宜5%,甲商店按20%的利润定价,乙商店按15%的利润定价,结果甲店比乙店便宜3元。乙店的进货价是多少元? 【思路简析】我们不防设乙店的进货价是“1”,则甲店的进货价是乙店的(1-5%),乙店的定价是1+15%,那么甲店的定价是(1-5%)×(1+20%),由甲、乙两店定价百分数的差便可以求出乙店的进货价,所以(1-5%)×(1+20%)=114%;1+15%=115%;3÷(115%-114%)=300(元) 【想一想】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你发现什么? 【结论】 【经典题型练习】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题型

1. 如果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则称该一元一次方程为该不等式组的关联方程. 例如:方程260x =- 的解为3x= ,不等式组205x x ->????-??-+<-? , 的关联方程是 ;(填序号) (2)若不等式组1144275 x x x ? -?? ?++?<, >-的一个关联方程的根是整数,则这个关联方程可以是 ;(写 出一个即可) (3)若方程21+2x x -=, 1322x x ? ?+=+ ???都是关于x 的不等式组22x x m x m -?? -?<,≤的关联方程,求m 的取值范围.

2.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点A,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点B(不与点A重合,且直线AB不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过点A作直线m∥x轴,过点B作直线n∥y轴,直线m,n相交于点C.当线段AC,BC的长度相等时,称点B为点A的等距点,称三角形ABC的面积为点A的 等距面积. 例如:如图,点A(2,1),点B(5,4),因为AC= BC=3,所以B 为点A的等距点,此时点A的等距面积为9 2. (1)点A的坐标是(0,1),在点B1(-1,0),B2(2,3),B3(-1,-1)中,点A的等距点为. (2)点A的坐标是(-3,1),点A的等距点B在第三象限, ①若点B的坐标是 ? ? ? ? ? 2 1 2 9 ,- - ,求此时点A的等距面积; ② ②若点A的等距面积不小于9 8,求此时点B的横坐标t的取值范围. 备用图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含解答分析)

中考数学最值问题总结 考查知识点: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2、代数计算最值问题3、二次函数中最值问题) 问题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完全平方公式配方求多项式取值二次函数顶点)出题背景变式: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几何基本模型: 条件:如下左图,A、B是直线l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P,使PA PB +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结A B'交l于 点P,则PA PB A B' +=的值最小 例1、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E是等边三 角形,M为对角线BD(不含B点)上任意一点,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AM、CM. (1)求证:△AMB≌△ENB; (2)①当M点在何处时,AM+CM的值最小; ②当M点在何处时,AM+BM+CM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 (3)当AM+BM+CM的最小值为 时,求正方形的边长。 A B A' ′ P l

例2、如图13,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为(1,4),交x轴于A、B,交y轴于D,其中B点的坐标为(3,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14,过点A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E,交y轴于点F,其中E点的横坐标为2,若直线PQ为抛物线的对称轴,点G为PQ上一动点,则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D、G、F、H四点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及G、H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15,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T,过点T作x的垂线,垂足为M,过点M作直线M N∥BD,交线段AD于点N,连接MD,使△DNM∽△BMD,若存在,求出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2)

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Λ.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Λ 1 1 1211 2+++=++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典型例题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应用题 1. 张大爷的果园里共种果树500棵,其中5 3 是苹果树,苹果树有多少棵? 2. 从甲地到乙地180千米,某人骑车从甲地到乙地去办事,行了全程的6 5 ,这时离乙地还有多少千 米? 3. 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200吨油菜籽可出油多少吨? 4. 制造一种机器,原来用钢1440千克,改进工艺后,每台比原来节约12 1 ,现在每台比原来节约多 少千克? 5. 2001年我国手机拥有量大约1.3亿户,根据“十五”规划,2002年我国手机拥有量将比2001年 增长20%,2002年我国手机拥有量大约达到多少亿户? 6. 某种产品原来售价1560元,现在降价15%出售,这种产品现在售价多少元? 7. 长乐公园计划栽树240棵,第一天栽了总棵树的31,第二天栽了总棵树的4 1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 栽树多少棵? 8. 华联超市以每枝8.5元购进120枝钢笔,加价20%后卖出,卖完后,可得到利润多少元? 9. 在一块1680平方米的空地上铺草坪,第一天铺了5 1 ,第二天铺了25%,余下的在第三天铺完, 第三天铺草坪多少平方米? 10. 甲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乙班学生的人数比甲班的少9 1 ,乙班有学生多少人?

11. 小华有50元钱,买书用去15元后,用余下的7 1 买了一枝笔,这枝笔是多少元? 12. 张丽看一本书8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41,第二天看了全书的5 1 ,两天共看书多少页? 13. 工地运来50吨黄沙,第一周用去52,第二周用去的相当于第一周的5 4 ,第二周用去多少吨? 14. 某机床厂计划一个月生产机床140台,结果 上半月完成了5 3 ,下半月完成的与上半月的同样多,这个月 生产的机床比原计划多多少台? 15. 某化肥厂四月份生产化肥800吨,如果以后每一个月都比前一个月增产10%,六月份生产化肥多少吨? 16. 某农民承包了一块长方形的地,长150米,宽100米,他准备用这块地的 5 2 种蔬菜,余下的栽果树,栽果树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7. 红旗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栽树,六年级学生栽260棵,五年级植的树比六年级的 13 12 多12棵,五年级学生栽树多少棵? 18. 一堆煤共150吨,甲车运了总数的52,乙车运了剩下的3 2 ,这堆煤还剩下多少吨? 19. 张超同学看一本240页的故事书,每天能看总页数的4 1 ,看了3天后还剩多少页? 20. 修一条公路,甲队有120人,把甲队人数的 6 1 调入乙队,这时两队人数相等。乙队原来有多少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各章节典型试题

2018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 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 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与互为邻补角。+ =180°;+ =180°;+ =180°;+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90°时,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 ⊥b 时,=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 ? ?????? ??????????? ? ??? ?????? ??????????????????????????? ??平移 命题、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 1 3 4 2 a b 图3 a 5 7 8 6 1 3 4 2 b c

数学归纳法典型例习题

欢迎阅读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 一. 教学内容: 高三复习专题:数学归纳法 二. 教学目的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四. ??? ??? (1 ??? (2()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 ??? 即只 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要点解析】 ?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步,即n=k+1时为什么成立,n=k+1时成立是利用假设n=k时成立,根据有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结论推证出n=k+1时成立,而不是直接代入,否则n=k+1时也成假设了,命题并没有得到证明。 ??? 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的正整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易犯的错误 ??? (1)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k与n=k+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 ??? (2)没有利用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的,假设是起桥梁作用的,桥梁断了就通不过去了。 ??? (3)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利用此假设证明n=k+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规范性。 ? 例1. 时,。 ,右边,左边 时等式成立,即有,则当时,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等式都成立。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到时 (2 到 本题证明时若利用数列求和中的拆项相消法,即 ,则这不是归纳假设,这是套用数学归纳法的一种伪证。 (3)在步骤②的证明过程中,突出了两个凑字,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 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到时,命题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典型例题总结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习题设计 一、一组工人检查一批零件,上午查了这批零件的45%,下午比上午多查480个,正好查完。这批零件共多少个? 二、小英最爱看的动画片每晚播两集,每集十五分钟,中间插3分钟广告,她每晚看完后已是18:23,这部动画片是从()时()分开始播的。 三、林老师的儿子生病挂盐水用去316元,单位报销了40%的医药费。林老师要自费几元? 四、我国交通法规定:驾驶机动车超过规定时速50%的,处200元以下2000元以下罚款。在一条限速60千米的公路上,一辆汽车正在以每小时93千米的速度行驶,请问该车主会被罚款吗?请列式计算加以说明。 五、工程队在一个月内修完了一条公路的3/7,在后来的一周内又修了22千米,这时,修完的与未修的比是5:3,这条路共长几千米? 六、在东方大厦圣诞夜商品打折酬宾活动中,儿童服装满98元减40元,老师看中了两条原价分别为198元,188元的裤子,你觉得老师最后会选哪一条?没搞活动之前,这条裤子是打八折出售的,那么与平时相比,老师得到了多少元钱的优惠? 七、一种商品以比原价高20%的价格出售,但因销售情况不理想,又按这个价格降价20%,这时的价格与原价相比() ①提高了②降低了③没有变化。 八、把圆柱体沿高展开后得到一个()形和两个()形。如果展开后得到的长是 12.56厘米,高是4厘米,把它竖放在地上,它的占地面积是(),占的空间是()。 九、你能很快算出111×888+444×778的结果吗? 十、在一次单元测试中,第一大组6位男生的平均成绩93分,5位女生的平均成绩是82分,第一大组每个人的平均成绩为多少分?

习题说明及答案 第二题:答案:17时50分 第三题:答案:316×(1-40%)=189.6(元) 或316-316×40%=189.6(元) 第四题: 答案:会被罚款。(93-60)÷60×100%=55% 55%>50% 或60×(1+50%)=90(千米) 93千米>90千米 第五题: 方法一:解:设这条路共长×千米。方法二:= ×-×=22 = ×=112 22÷(35-24)=2(千米) 2×56=112(千米) 方法三:22÷(-)=112(千米) 第六题: 答案:①第一条:98×2=196(元) 198-40×2=118(元) 第二条:188-40=148 (元) 118(元) 〉148 (元)所以会选第一条。 ②198×80%-118=40.4(元) 第七题:答案:(②) 第八题:答案:12.56平方厘米,50.24立方厘米 第九题: 111×888+444×778 =111×(2×444) +444×778 =222×444+444×778 第十题:答案:(93×6+82×5)÷(5+6)=88(分)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易错题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易错题 一、填空题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16的平方根为,,的平方根等于. 3.已知; ,则。 4.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为3x-5和x-7,则这个正数为. 5. -1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绝对值为;相反数为. 6. 如图,在数轴上,1,的对应点是A、B,A是 线段BC的中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 7.已知,OAOC,且AOB:AOC=2:3,则BOC的度数为。 8.如果1=80,2的两边分别与1的两边平行,那么2= 。 9.已知点A(1+m,2m+1)在x轴上,则点A坐标为。 10.已知AB∥x轴,A点的坐标为(3,2),并且AB=5,则B的坐标为. 11.点P(a-2,2a+3)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则a= . 12.将点A(1,-3)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B(a, b),则ab= .新课标第一网 1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P的坐标为(-1,3),如果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那么平移后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P,使△A 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个。 15.点P(a+5,a)不可能在第象限。 16.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P(x,y),满足,则点P在 17.方程在正整数范围内的解是_____ 。 18.已知x=1,y=﹣8是方程mx+y-1=0的解,则m的平方根是。 19.关于x的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20.如果不等式2x-m0的正整数解有3个,则m的取值范围是。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1 1 1211 2+++=++

六年级数学简便运算典型例题

简便运算典型例题 ★ 例1:1.24+0.78+8.76 ★ 例2:156+44+135 =(1.24+8.76)+0.78 =(156+44)+135 =10+0.78 =200+135 练习 :1、0.21+12.3+0.79+7.7 6、653+131+2.4+13 1 2、3.51+2.74+6.49+7.26 7、 74+91+73+198 3、271+98+29 8、1592+3698+408+302 4、142+29+271+358 5、96.8+1.29+3.2+3.71 ★例3: 933-157-43 ★ 例4:65-3.28-6.72 =933-(157+43) =65-(3.28+6.72) =933-200 =65-10 =733 =55 练习:1、896-246-554 6、9.5-2.36-5.64 2、2009-169-531-209 7、42-13 8135- 3、5600-564-436-129-371 8、15.9-11.7-8.3 4、98-12.6-57.4 9、98.6-7 473- 5、500-56.4-43.6-36.9-63.1 10、8.85-3.38-4.62+1.15 ★例9: 0.4×125×25×0.8 ★ 例10: 25×32×125

=(0.4×25)×(125×0.8) =(25×4)×(8×125) =10×100 =100×1000 =1000 =100000 练习: 1、21×14×72 2、41×32×8 5 3、64×1.25×2.5×5 4、2.5×3.2×12.5 5、125×0.32×2.5 6、2.5×32 7、2.5×24 8、0.25×320 9、1.25×16 10、1.25×32 ★例11: 1.25×(8+10) =1.25×8+1.25×10 =10+12.5 练习:1、27×(32+91) 6、36×(+-92654 1) 2、72×( 95+83121-) 7、(+-8516150.125)×16 3、(2183272-+)×42 8、(3 2127245-+)×48 4、(635212+)×9×14 9、(2+57)×14 5 5、(1371513-)×13×15 10、(8161+)×24×14 1 11、( 171+151)×17×15 12、24×(85+65)-25 ★例12: 9123-(123+9) =9123-123-9 =9000-9 =8991 练习:1、93.5-(3.5+5) 3、119.6-(19.6+25.5) 2、87.5-(7.5+16) 4、108.7-(8.7+25.8)

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经典例题分析

精品文档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经典例题分析 足的x的值中,绝对值不超过11的那些整数之和【例1】满等于。 【分析】要求出那些整数之和,必须求出不等式的绝对值不超过11的整数解,因此我们应该先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去分母,得 3(2+x)≥2(2x-1),解得:x≤8. 满足x≤8且绝对值不超过11的整数有0,±1,±2,±3,±4,±5,±6,±7,±8,-9,-10,-11. 这些整数的和为(-9)+(-10)+(-11)=-30. 【例2】如果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3(x+4)=2a+5的解大于关于x的方程 的解,那么(). 【分析】分别解出关于x的两个方程的解(两个解都是关于a的式子),再令第一个方程的解大于第二个方程的解,就可以求出问题的答案. 的解为 2a+5(x+4)=解:关于x的方程3 的方程关于x的解为 D. 由题意得.,解得因此选 ,2+c>2,那么()【例3】 . 如果 A. a-c>a+c B. c-a>c+a C. ac>-ac D. 3a>2a 【分析】已知两个不等式分别是关于a和c的不等式,求得它们的解集后,便 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由解: 所以a<0. 由2+c>2,得c>0,答案:B 满足不等式S,这四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四个连续整数的和为S,【例4】的平方差等于 . 【分析】由于四个数是连续整数,我们欲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故只须知四数之一就行了,由它们的和满足的不等式就可以求出. 解:设四个连续整数为m-1,m,m+1,m+2,它们的和为S=4m+2.

由, <19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解得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