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反应理论等级反应模型项目信息量

项目反应理论等级反应模型项目信息量

项目反应理论等级反应模型项目信息量
项目反应理论等级反应模型项目信息量

项目反应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心理测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逐步地提高。目前,心理测量有三大理论派别: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简称CTT),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简称IRT)和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 , 简称GT)。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先进的测量理论,它是针对经典测量理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其理 论基础是潜在特质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思路是确定考生的心理特质值和他们对于项目的反应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数学形式就是“项目反应模型”。下面主要对项目反应的理论假设和数学模型做一下简要概述。 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 任何一种数学模型都有一定的前提,任何一种测量都有一定的假设,在项目 反应理论中也有三条最基本的假设: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测验项目间的局 部独立性假设、项目特征曲线假设。有的学者还增加了“知道一一答对”假设和非速度限制假设。在此仅说明前面三条最基本的假设。 1、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 潜在特质空间是指由心理学中的潜在特质组成的抽象空间。如果考生在测验项目上的 反应是有K种潜在特质所决定的,那么这些潜在特征就定义了一个K维潜在空间,考生 的各个潜在特质分数综合起来,就决定了该考生在该潜在空间的位置。如果影响考生测验分数的所有重要的心理特质都被确定了,那么该潜在空间就称为完全潜在空间。 目前比较成熟的大多数项目反应模型都假设完全潜在空间是单维的,即只有一种潜在 特质决定了考生对项目的反应,也就是说组成某个测验的所有项目都是测量的同一个心理变量,例如知识、能力、态度或人格。当然,这一假设往往不可能得到严格的满足,因为总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考生在测验上的反应,这些因素包括认知的、人格的和施测时的客观条件,以及考生的动机水平、焦虑程度、反应速度和考试技巧等。因此在项目反应理论中,只要所预测量的心理特质是影响考生对项目作出反应的主要因素,那么就认为这组测验数据是满足单维假设的。 2、测验项目间的局部独立性假设 所谓局部独立性假设是指某个考生对于某个项目的正确概率不会受到他对于该测验中其他项目反应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考生的特质水平和项目的特性会影响到考生对该项目的反应。在实际的教育 和心理测量问题中,如果前一个项目的内容为后一个项目的 正确反应提供暗示或其它有效的信息,局部独立性的假设就会遭到破坏,例如所谓的链 状试题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局部独立性是建立在统计的意义上的,用统计学的语言,局

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模型

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模型

————————————————————————————————作者: ————————————————————————————————日期:

第六章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模型 重点掌握: ?固体催化剂主要结构参数的定义,区分固体颗粒的三种密度。 ?等温条件下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和颗粒有效扩散系数的计算。 ?多孔催化剂中扩散和反应过程的数学描述,西尔模数的定义和内扩散有效因子的概念,一级不可逆反应内扩散有效因子的计算。 ?气固催化反应内外扩散影响的判定和排除。 深入理解: ?外扩散对不同级数催化反应的影响。 ?扩散对表观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的影响,以及与本征值之间的关系。 广泛了解: ?流体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间的传质与传热对多相催化反应速率与选择性的影响 ?非一级反应内扩散有效因子的估算方法。 ?内扩散对复合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现象 对于多相反应系统,反应物和产物在相内和相间的传质与传热会影响到反应系统的性能。在有的情况下,传质与传热的影响甚至占主导地位。本章主要讨论气固催化反应过程中的传质与传热问题,重点探讨传质与传热对反应过程的影响。首先考察多孔催化剂中气体的扩散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固体催化剂中同时进行反应和扩散的情况。扩散对于复合反应选择性的影响、扩散存在条件下的表观动力学现象等问题也将在本章有所阐述。?多相催化反应过程分析 气-固相间的外扩散过程?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 多孔催化剂中的反应扩散过程 内扩散过程对复合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多相催化反应过程中扩散影响的判定?扩散过程影响下的动力学假象 第一节多相催化反应过程步骤

项目反应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测量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方法上都逐步地提高。目前, 心理测量有三大理论派别: 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 简称CTT) , 项目反应理论( Item Response Theory , 简称IRT) 和概化理论( Generalizability Theory , 简称GT)。 项目反应理论是一种先进的测量理论,它是针对经典测量理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 其理论基础是潜在特质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思路是确定考生的心理特质值和他们对于项目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数学形式就是“项目反应模型”。下面主要对项目反应的理论假设和数学模型做一下简要概述。 一、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假设 任何一种数学模型都有一定的前提,任何一种测量都有一定的假设,在项目反应理论中也有三条最基本的假设: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测验项目间的局部独立性假设、项目特征曲线假设。有的学者还增加了“知道——答对”假设和非速度限制假设。在此仅说明前面三条最基本的假设。 1、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 潜在特质空间是指由心理学中的潜在特质组成的抽象空间。如果考生在测验项目上的反应是有K种潜在特质所决定的,那么这些潜在特征就定义了一个K维潜在空间,考生的各个潜在特质分数综合起来,就决定了该考生在该潜在空间的位置。如果影响考生测验分数的所有重要的心理特质都被确定了,那么该潜在空间就称为完全潜在空间。 目前比较成熟的大多数项目反应模型都假设完全潜在空间是单维的,即只有一种潜在特质决定了考生对项目的反应,也就是说组成某个测验的所有项目都是测量的同一个心理变量,例如知识、能力、态度或人格。当然,这一假设往往不可能得到严格的满足,因为总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考生在测验上的反应,这些因素包括认知的、人格的和施测时的客观条件,以及考生的动机水平、焦虑程度、反应速度和考试技巧等。因此在项目反应理论中,只要所预测量的心理特质是影响考生对项目作出反应的主要因素,那么就认为这组测验数据是满足单维假设的。 2、测验项目间的局部独立性假设 所谓局部独立性假设是指某个考生对于某个项目的正确概率不会受到他对于该测验中其他项目反应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考生的特质水平和项目的特性会影响到考生对该项目的反应。在实际的教育和心理测量问题中, 如果前一个项目的内容为后一个项目的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Word版)总结

高中化学模型记忆卡模型解题法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模型口诀 失升氧化还原剂,七字口诀要牢记,先定两剂与两物,再平电子和原子。 模型思考 1.解读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先判断变价元素,然后按照“失(电子)、升(价)、氧化(反应)、还原剂”进行分析。 2.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 第一步:先确定反应物中氧化剂、还原剂;生成物中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第二步:利用电子守恒进行配平。配平时的逻辑关系不能忽略,先要电子得失守恒,然后原子守恒。若先原子守恒配平,必须验证电子是否守恒。 如果是氧化还原形的离子方程式则应遵循: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的逻辑关系。 模型归纳示图 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模型口诀 牢记“三死一灵活”,判断正误不迷惑,写、拆、删、查四步曲,正确书写不出错。 模型思考 1.判定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的方法按照“三死一灵活”的顺序判断,“三死”是指(1)“拆”得对否;(2)电荷、质量守恒;(3)盐类水解符号的使用和分步是否正确。“一灵活”是指反应是否符合客观实事。 2.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可按“写、拆、删、查”四步进行。 3.解读是上述的逆向思维,要理解离子符号代表哪类电解质,才能确定该离子方程式代表哪类物质间的反应。

模型归纳示图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模型口诀 吸放热、对正负,标状态、定系数,按照目标变换式,盖斯定律大用处。 模型思考 有些反应的反应热不易测得,通过已知反应的反应热,利用盖斯定律获得: 第一步:要确定需要的反应的反应热,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和化学计量数关系。 第二步:将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按照所要获得的反应,进行变换,对不需要的物质进行定量的“消元”——都是反应物(或都是生成物),可做减法;一项是反应物,一项是生成物,可做加法,同时可用相同的数学式计算出该反应的ΔH,最后书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模型归纳示图

化学反应工程

27060 化学反应工程 南京工业大学编(高纲号0322) Ⅰ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技术课程。它以工业反应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反应过程速率及其变化规律;研究反应器内的传递特性及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为学生今后从事化工反应技术开发、反应器的设计与放大、反应过程操作优化等诸方面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基础上进行。课程总学时为100,即5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应能联系化工实际,在反应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对反应过程和反应器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计算。 Ⅱ自学考试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主要内容 1.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 2.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方法 3.化学反应工程的学科系统的编排 (二)自学考试要求 1.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内容 理解化学反应工程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科学;传递过程(即反应器内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简称“三传”)与反应动力学是构成化学反应工程最基本的两个支柱等说法的含义。理解化学反应工程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化学反应工程本身的专门范畴。 2.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方法 理解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数学模拟放大法的大体步骤。 3.化学反应工程的学科系统和编排 理解按反应操作方式、反应器型式、和化学反应相态进行分类的方法;本课程编排的原 则和方法。 绪论部分在初次学习时,只能做到大体了解、待全部内容学习完毕后,应重新学习绪论, 才能做到理解。 第二章均相反应的动力学基础

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_模型的建立

第15卷 第1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Vol.15 No.1 2002年3月 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 IV ERSITIES Mar.2002 文章编号:1006-396X(2002)01-0015-03 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Ⅰ) ———模型的建立 丁福臣1, 周志军1, 杨桂忠1, 靳广洲1, 郑灌生2, 盖增旗2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北京102600; 2.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北京102500) 摘 要: 按照集总理论的指导原则,从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出发,提出了包含17个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将重整物料按分子大小集总为C6、C7、C8和C+9,每一个碳数的化合物又划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4个集总,裂化产物C-5作为一个集总。集总组分与组分之间主要发生烷烃脱氢环化、环烷烃脱氢芳构化、烷烃异构化和加氢裂化反应,简化了一些发生几率小或对过程影响小的反应,如芳香烃和环烷烃的开环裂化反应、C-5组分的二次裂化反应等。以此反应网络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比较简单实用,能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关键词: 催化重整; 动力学模型; 集总 中图分类号: O643.38 文献标识码:A 催化重整作为生产芳烃和高辛烷值汽油的主要途径,同时为炼厂提供了大量的副产氢气,在炼油化工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对于重整装置的反应器设计,产物组成和产品质量的预测,以及优化生产操作,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是工艺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催化重整过程中,构成重整物料的组分繁多,单体烃化合物达二三百种,有众多连串和并行反应同时交叉进行,构成复杂的反应网络体系,而且反应体系间发生强偶联,给动力学研究造成很大困难。1959年,Smith首先采用四组分简化处理催化重整动力学[1],Wei等人进一步提出和完善了集总理论(Lumping)[2],使复杂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所谓集总理论,即是将体系中那些动力学性质相似的组分用一个虚拟组分来代替,然后构造这些虚拟集总组分的反应网络,研究它们的动力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催化重整反应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简化了动力学表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许多重要的催化重整反应模型,有的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模 收稿日期:2001-03-19 作者简介:丁福臣(1964-),男,山东郓城县,副教授,硕士。型有:Smith的四集总模型[1]、Ramage等的十三集总模型[3]、翁惠新等的十六集总模型[4]、Froment的二十八集总模型[5]等。有些模型已开发出应用软件,成功地用于工业过程的离线优化或在线控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根据集总理论原则,在研究重整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十七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及动力学模型,以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1 组分集总和反应网络模型 根据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点,为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着尽量简化和实用的原则,提出十七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重整物料中C5及C5以下组分含量少,一般为裂化反应产物,对重整反应影响小,可归并为一个集总组分C-5。 (2) 根据集总理论的原则,反应特性相差大的组分应分别集总[2]。Ramage[3]在十三集总模型中,认为C6~C8同类烃的反应特性相差较大,应分别集总,而C8及C8以上的同类烃反应规律非常相近,可作为一个集总组分处理。翁惠新等[4]在十六集总模型中也引用了这样的做法。但本文考虑到模型的

市场反应模型

摘要:在许多行业,市场反应模型已经成为制定营销决策时普遍使用的工具。数据采集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市场反应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可行和更易操作。本文着重介绍市场反应模型在销售队伍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销售队伍管理;市场反应模型;Syntex模型;Callplan模型 市场、数据和计算机环境的快速变化,正改变着营销经理们工作的结构和内容。营销这一行正面临着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再基于传统的理论概念。许多传统的营销观点已成为一门艺术,还有一些观点成为了一门科学,新营销日趋形成一项工程(也就是,结合艺术和科学解决特定的问题)。国外营销管理新趋势是用模型辅助营销决策。市场反应模型作为一个重要的营销分析工具出现后,对现在从事营销工作的经理们产生很大影响。今天,市场反应模型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主要的公司都要依靠它来制定营销计划(比如:可口可乐、玫琳凯化妆品等)。如今没有人再忽视市场反应模型为公司产生的竞争力。市场反应模型提高了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的效果。最初在定价决策和广告决策中运用了市场反应模型,如:多夫曼和斯坦纳(Dorfman和StEiner)在1954年提出的广告——收入与广告——价格弹性之间的定量关系。但市场营销还包括其他方面,如销售队伍、分销、促销以及其他各种潜在的影响销售的变量因素。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应用市场反应模型将某些指标定量化。 销售队伍直接影响销售绩效,是市场营销中一个重要的管理环节。销售人员是企业最有价值、花费最多的资产之一。从成本角度看,推销是营销组合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销售队伍中大约10%的人员从事推销和与推销相关的工作。除此以外,许多公司职员和个人尽 管他们的工作名称不涉及推销,但是他们的工作具有推销功能。例如,公司老总、会计,公司的合伙人、管理顾问、军事大学征兵人员以及电视传播人员的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推销功能。许多公司依靠大量的推销人员去实现他们的营销战略。传统的销售队伍管理没有能够为公司获得应有的利润。在销售队伍管理中有许多环节可以运用市场反应模型的思想建立定量关系,比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加合理。本文将介绍几种运用市场反应模型思想建立的销售队伍管理模型。 一、市场反应模型的相关知识 市场反应模型的研究所要用到的基本方法是计量经济学和时间序列分析法(econometric and time series analysis, ETS)。计量经济分析通常是从建立模型开始的,建立了模型的函数关系后,收集相关数据,最后是模型的统计估计与检验。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特点是,以时间推移研究和预测市场需求趋势,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营销中采用市场反应模型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建立营销中被控制的组合变量与那些能代表营销计划实施结果的衡量标准(如销售额或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 二、市场反应模型在销售队伍管理中的应用 在介绍具体模型之前,先介绍一下由Vandenbosch,Mark和Weinberg,Charles在1993年提出的销售队伍管理决策体系。该体系侧重在销售队伍管理过程中针对具体的管理环节采用模型将任务或指标定量化,这样更便于实际运作时的决策制定。

借助微粒模型认识化学反应

借助微粒模型认识化学反应 教学内容:借助微粒模型认识化学反应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初步学会构建微粒模型; (2)借助模型,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并能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能看懂反应模型图,获取有用信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将微粒模型化、类比等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严谨求实、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1)用微粒的观点,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2)通过观察反应模型图,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通过观察反应模型图,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具准备: 1.实验仪器及用品:氢、氧原子模型,磁性板,电子秤, 2.媒体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大家知道化学变化能生成新物质,那么原来的物质是如何变成新物质的呢?下面,我们就借助于微粒模型来认识化学反应。 二、板书课题:借助微粒模型认识化学反应 三、揭示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初步学会构建微粒模型; 2.借助模型,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并能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能看懂反应模型图,获取有用信息,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四、引导探究: (一)构建模型: 1.介绍氢、氧原子模型。氢原子——黄、小;氧原子——绿、大。 2.(投影)请回忆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以给出的氢、氧原子模型,在磁性板上组合出1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的模型。(副板书出氢分子、氧分子的符号“H2”、“O2”)。 3.学生探究,老师巡视,发现问题、纠错,让学生展示模型。若少数学生不能正确组合出氢分子或氧分子模型(如一大一小结合、两个大的结合而四个小的分开、四个小的结合到一起……),则引导学生回忆氢分子或氧分子的构成,展示学生中正确的模型(或老师预先准备好的模型)。 4.(投影)你能否利用给出的氢、氧原子模型,组合出2个水分子的模型呢?试一试!你能行!(副板书出2个水分子的符号“2H2O”) 5.学生探究,老师巡视,让学生展示模型。若少数学生不能正确组合出2个水分子模型(如1个水分子中原子个数不正确、3个原子排在一条线上等),则引导学生观察学生中的正确模型(交代:高中将学习为什么?)。 (二)借助模型,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学案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学案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表达式特点条件常见反应 化合 反应 分解 反应 置换 反应 复分 解 反应 2、从__________方面分析: 3、从__________方面分析: 二、考试题型探讨: 1、反应类型判断: ⑴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 例1、(2008长沙中考题).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Zn + H2SO4 == ZnSO4 + H2↑ B.CaCO3CaO + CO2↑ C.CH4 + 2O2 CO2 + 2H2O D.S + O2 SO2 练习1、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A、Na2O + H2O = 2NaOH B、CuSO4 + 5H2O = CuSO4·5H2O C、2Na+ 2H2O = 2NaOH + H2↑ D、Cu2(OH)2CO32CuO+H2O+CO2↑ E、Cl2 + 2NaBr = 2NaCl + Br2 F、3CO + Fe2O32Fe + 3CO2 G、CuO + CO Cu + CO2 H 、NaOH + HNO3= NaNO3 + H2O I、CaO + 2HCl = CaCl2 + H2O J、CO2 + Ca(OH)2 = CaCO3 + H2O K、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 ⑵根据实验图片判断:

例2、下面是四个常见化学变化,请写出其化学方程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属于复分解反应。 ⑶根据微观示意图判断: 例3、下图是某个化学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微观模拟图,图 中“●”“○”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根据图示判断,该反 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练习2、化学物质间的反应除了观察和记录外,也需 要从分子、原子角度进行想象和分析,这就产生了用 模型来模拟化学变化,我们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 同元素的原子,该元素组成的单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 发生以下反应,反应前后的的模拟模型如下: (1)反应前○和●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_____。 (2)分别用A和B表示○和●两元素,请写出其化学 表达式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反应。 练习3、(2008广东省)、右图所示微观变化的化学反 应类型, 与下列 反应的 反应类 型一致 的是 ⑷根据物质质量变化判断 例4、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则该化学反应为( )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24 0 14 练习4、(2008黄冈中考题)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

反应动力学

反应动力学-正文 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学科。传统上属于物理化学的范围,但为了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化学反应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并不是按化学计量式(见化学计量学)一步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具有一定程序的基元反应(一种或几种反应组分经过一步直接转化为其他反应组分的反应,或称简单反应)所构成。反应进行的这种实际历程称反应机理。 一般说来,化学家着重研究的是反应机理,并力图根据基元反应速率的理论计算来预测整个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化学反应工程工作者则主要通过实验测定,来确定反应物系中各组分浓度和温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以满足反应过程开发和反应器设计的需要。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r i为反应物系中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区内某一组分i的反应量,可表示为: 反应区体积可以采用反应物系体积、催化剂质量或相界面面积等,视需要而定。同一反应物系中,不同组分的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服从化学计量学的规律。例如对于反应: (1) 有 (2) 对于反应物,反应速率r i前用负号;对于反应产物,r i前用正号。 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方程表示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即: (3) 式中C为反应物的浓度向量;T为反应温度(绝对温度)。大量实验表明,温度和浓度通常是独立地影响反应速率的,故式(3)可改写为: (4) 式(4)中f T(T)即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多数反应,k服从阿伦尼乌斯关系(即1889年瑞典人S.阿伦尼乌斯创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5) 式中A为频率因子,或称指前因子;E为反应活化能;R为摩尔气体常数。频率因子为与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碰撞次数有关的参数;反应活化能表示发生反应必须克服的能峰,活化能高则反应难于进行,活化能低,则易于进行。频率因子和活化能两者共同决定一

项目反应理论

项目反应理论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作为测量初期发展起来的理论更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则是在反对和克服传统测量理论的不足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测量理论。 无论是CTT还是GT,其测验内容的选择、项目参数的获得和常模的制定,都是通过抽取一定的样本(行为样本或被试样本),因此可以说二者都建立在随机抽样理论基础之上。它们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度估计的精确性不高 测量的重要目标就是降低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精度。在经典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真分数的方差与实得分数(原始分数)的方差之比。然而,在此定义中,真分数的方差和误差的方差都无法求取。为了估计信度,CTT又提出了平行测验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了若干个信度估计公式。但是严格的平行测验是不存在的,等价测验也很难获得的,在此基础上估计的测验信度很难达到比较高的精确程度。另外,经典测量理论中的信度估计值也是一个笼统值,即假定对不同能力水平的被试来说,测量的误差是相同的。而事实是,一份测验只有在施测于能力水平与测验难度相当的被试时容易获得比较高的测量精确度。当测验施测于能力水平高于(或低于)测验难度的被试时就容易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而且测量误差值会随着被试水平与测验难度距离的增加而变大。 (2)各种测量参数的估计依赖于被试样本 经典测量理论构造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设计了一套参数指标来刻划测量各方面的特性。如信度、效度、项目的难度、区分度等。但是这些参数的估计对样本的依赖性是很大的。如项目难度,对于同一题目,若样本的群体水平较低,就有较高的难度估计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采用相关分析法,同样受到样本的影响。为避免抽样误差对参数估计的影响,经典测量理论特别强调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但经典理论所用的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总有一定偏差存在。何况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做到随机抽样。因此,参数估计值对样本的依赖性使得所估参数对测验的分析的价值是有限的。 (3)误差指标笼统单一,不精细。 CTT导出测量的标准误差SE,SE是所有被试测量误差的标准差,或称为测验平均标准误差。CTT把此值用来描述所有被试的测量精确度。这种所有被试都使用等测量标准误差是CTT 理论的一大不足,因为相同的测验对于不同水平的被试会有不同的测量误差,一个被试的水平与一份测验的难道相当,测量的误差较小,结果较准确。被试水平低于或高于测验难度,测验的误差就会增大。因此,用一个笼统单一的或作为平均的误差指标来反映所有被试的测量精确度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因此,必须寻求针对每一个被试的更为精细的测量误差指标。 (4)能力难比较 被试的测验分数依赖于所测项目的难度。不同测验测量同一种心理特质时,会得到不同的测验分数。项目难度高,被试测验分数低。这样,被试在不同测验上所得的分数难以比较。 (5)缺乏预测力

论《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的理论观点及相互比较》

论《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的理论观点及相互比较》 学校: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的理论观点及相互比较》 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50年代之前只有真分数理论起作用,称为经典测量理论阶段;50年代至今,除经典测量理论外,还有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等,可称为多重理论并存阶段。经典测量理论在测验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既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测验理论,也是测验的最一般、最基本的理论,并且目前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应用极为广泛。现代测验理论大多是在经典测验理论的研究基础上,针对它在某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发展起来的。如项目反应理论,就是为了克服经典测验理论的信度问题发展起来的。在目前这个多种理论并存阶段,我们应该看到各种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一般将测量理论分为经典测量理论、概化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三大类,或称三种理论模型。人们将以真分数理论(True Score Theory)?为核心理论假设的测量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统称为经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CTT),?也称真分数理论。 一、经典测量理论 真分数理论是最早实现数学形式化的测量理论。它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兴起,二十世纪30年代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而渐趋成熟。50年代格里克森的著作使其具有完备的数学理论形式,而1968年洛德和诺维克的《心理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一书,将经典真分数理论发展至颠峰状态,并实现了向现代测量理论的转换。 所谓真分数是指被测者在所测特质(如能力、知识、个性等)上的真实值,即(True Score)真分数。而我们通过一定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和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在测量工具上直接获得的值(读数),叫观测值或观察分数。由于有测量误差存在,所以,观察值并不等于所测特质的真实质,换句话说,观察分数中包含有真分数和误差分数。而要获得对真实分数的值,就必须将测量的误差从观察分数中分离出来。 经典测验理论是心理学研究者所熟悉的,其基本思想是把测验的得分看做真分数和误差分数的线性组合,可归结为如下简单数学模型:X=T+E,其中X是观测分数、T是真分数,E是误差分数。传统信度效度项目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均建立在这一模型之上。信度是测量理论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亦称可靠性程度。在经典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量分数的真分数的方差(变异数)在总方差(总变异数)中所占的比率。由于真分数的方差和误差分数的方差是无法获得的,因此这个信度概念还只是一个理想的构想的概念,不能直接计算。测量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有效性程度,也就是已测到的质和量与主试者欲测的质和量相符合的程度,有的也称效度为正确性。效度是任何一种测评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因为有效性决定了一种对测量效度的考查是一个

项目反应理论与题库建设

项目反应理论与题库建设 项目反应理论(IRT) 项目反应理论是针对经典测量理论的不足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测量理论。它的最大优点是项目参数和被试能力参数的不变性。即项目参数的估计值与被试样组的选择无关;被试能力的估计值与所施测的试题无关。同时能够提供各被试能力估计值的精确度指标,而且在施测前就可以知道各个测验项目对于不同被试的能力估计的精确度。项目反应理论的这些优点对于题库的建设、测验的编制十分重要。 项目反应理论包含很多内容,限于篇幅,下面仅就其核心内容加以简单的讨论。 1、项目反应模型 项目反应模型是用以表示被试能力和被试者对测验项目“正答概率”之间关系的数学函数,这个函数是单调递增的,被称为项目特征函数(ICF: Item Charateriseic Function)或项目反应函数( IRF: Item Response Function)。它包含一定数目的项目参数(如难度参数、区分度参数、猜测参数等),这些参数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估计出,在项目参数值确定后,利用项目反应模型就可以计算出各被试的能力估计值。 在IRT的研究发展中,人们提出了多种项目反应模型,这些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静态模型描述考生某个时刻的潜在特质水平,不包含时间因素;动态模型用来测量考生潜在特质随时间变化的程度。目前发展比较成熟且得到广泛应用的是静态模型。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在题库建设中常使用的几种静态模型。 静态模型也有多种,它们可分为单维的和多维的;二值记分的和多值记分的;正态卵型的和逻辑斯谛型的,等等。在题库建设中最常用的是单维的二值记分的逻辑斯谛模型。单维是指模型假设只有一种潜在特质对测验反应数据起作用;二值记分是与二值反应相联系的记分方式。在成就和能力测验中,考生对项目反应的“正确”与“错误”,通常用0和1表示(0表示错,l表示对),所形成的测验数据就是二值的。二值记分表明模型所能处理的测验数据是二值的。

FCC六集总模型介绍

1六集总模型的化学说明2 1.1集总的划分 (2) 1.2模块算法流程 (4) 2相关数学运算说明 (5) 2.1计算反应器出口瞬时产率分布(四阶R UNGE-K UTTA法) (5) 2.2计算平均产率分布(G AUSS-L EGENDRE六点法) (6) 2.3估计动力学速率常数(改进的M ARQUARDT法) (7) 3实例说明 (9)

1六集总模型的化学说明 1.1集总的划分 将原料油和产品按照馏程分为6个集总,其中: 产物分为柴油(DS)、汽油(GL)、液化气(LPG);油浆和原料油部基本为>350℃的馏分,因此将这两部分分为减压渣油(VR)和减压蜡油(VGO)两部分;由于干气和焦炭不是目标产品,因此视为一个集总考虑。 六个集总的馏程如下: 表1 集总馏程划分 集总间的反应网络如 图1所示。

图 1 集总间的化学反应图 假设提升管中气体流动状态假定为等温理想活塞流,质点内扩散以及催化剂的反混忽略不计,集总间的反应均视为一级反应。 由连续性方程和反应速度方程推导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为: y -------各集总的摩尔浓度, 集总mol/每小时进油量和进水量t ; X -------油气在提升管内的相对距离,无因次; P --------反应压力,Mpa ; φ(t ) --------催化剂失活函数; WH S ---------真实重时空速; T------------反应温度, K ; k ------------反应速率常数; 其中催化剂失活函数φ(t )采用基于停留时间的Voorhies 失活函数 : φ(t ) = exp (- a × t ) j j j wh j y k y RT S t P X y ∑- =) (d d ?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试题参数估计方法(精)

第 5卷第 1期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季刊 Vol . 5 No . 1JOURNAL OF G U I Y ANG COLLEGE 2010年 3月 Natural Sciences (Quarterly Mar . 2010 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试题参数估计方法 薛宝山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 , 山东东营 257097 摘要 :探讨了几种常用的基于项目反应理论 (I RT 的试题参数估计方法 , 并分析了每一种估计方法的优缺点及各自的适用领域 , 为构建基于 I RT 的试题库系统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 :项目反应理论 ; 试题库 ; 参数估计 ; 遗传算法 中图分类号 :TP31111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6125(2010 01- 03 I RT 2ba sed Param eter Eva on s (Shandong 257097, China Abstract:The p l ores several common I RT -based evaluati on methods of test questi ons and analyses ad 2vantages and of each method and its suitable app licati on range, which p r 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 t o constructing I RT -based test questi on bank syste m. Key words:I RT; test questi on bank; para meter evaluati on; genetic algorith m; 1引言

系统动力学模型部分集

第10 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 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1.1 概念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 机仿真语言DYNAMIC勺支持,如:PD PLUS 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

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1.2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I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著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 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 )人才培养 自从1980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系统动力学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进来就是请国外系统动力学专家来华讲学,走出去就是派留学生,如:首批派出去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王其藩教授等,另外,还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讲习班。 2 )编译编写专著

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应用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项目反应理论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摘要 项目反应理论作为对经典测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被提出,它代表了测量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史,接着分析了相对于经典测试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的优点,然后归纳了项目反应理论的模型分类,最后指出了项目反应理论的应用热点以及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项目反应理论;应用热点 一、引言 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简称CTT)与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简称IRT)是教育心理测量理论中的两大支柱。其中经典测试理论以弱假设为基础且操作简单、易于理解等优点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其本身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项目反应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测试理论,它是对经典测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代表了测量学领域的新的发展方向。 二、项目反应理论 (一)项目反应理论的概念 项目反应理论(IRT)也称潜在特质理论或潜在特质模型,是一种现代心理测量理论,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用于指导项目筛选和测验编制。项目反应理论假设认为,被试者存在一种“潜在特质”,“潜在特质”即:在进行观察分析测验反应中,被试对象的潜在能力,通常以测验总分作为这种潜力的估算。项目反应理论认为,被试对象在测验项目上的反应和成绩与他们的潜在特质有特殊的关系。由于项目反应理论建立的项目参数具有恒久性的特点,使得不同测量量表的分数可以统一。项目反应理论通过项目反应曲线综合各种项目分析的资料,使我们综合地、直观地看出项目难度、鉴别度等项目分析的特征,从而起到指导项目筛选、编制测验、比较分数等作用[1]。 (二)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过程 项目反应理论是二十世纪80年代测量学界研究的主题之一。项目反应理论以潜在特质理论为基础,以单个的测试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被试者的潜在心理特质和被试者在测试项目上的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同时用某种数学形式来表示。

项目反应理论新进展之题组反应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Vol. 21, No. 12, 2265–22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3.02265 2265 项目反应理论新进展之题组反应理论* 詹沛达1 王文中2 王立君1 (1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 金华 321004) (2香港教育学院评估研究中心, 香港) 摘 要 通常把测验中共用同一刺激的项目集合称为题组, 并把由共同刺激引起的题组项目反应间的相依性称为题组效应。本文首先分别对题组、局部独立性和局部依赖性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和梳理, 并结合前人研究给出了题组效应的概念。之后在阐明直接使用标准项目反应模型去拟合题组反应数据会导致参数估计偏差等诸多问题后, 引出能更好地处理题组效应的题组反应模型。全文详细介绍了包括高阶题组模型和多水平题组模型在内的6种题组反应模型, 通过对“如何理解题组反应模型中的区分度参数”和“题组反应模型与多维项目反应模型的关系”两问题的探讨, 认为:(1)题组反应模型与标准项目反应模型中的区分度参数含义并不相同, 直接将两者进行对比是不合理的; (2)题组反应模型属于广义多维项目反应模型, 与狭义多维项目反应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满足广义局部独立性假设时所需要控制的潜因素不同。 关键词 题组反应理论; 题组反应模型; 多维项目反应理论; 广义多维项目反应模型; 广义局部独立性 分类号 B841 1 引言 随着心理科学的不断发展, 心理与教育测验理论也已经有过百年的发展史。大体可以把现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验理论分为两个部分:随机抽样理论(Random Sampling Theory, RST)和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其中, RST 又包含了古典测验理论(Classical Test Theory, CTT)和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 GT)。在RST 的核心定义中认为:观察分数等于真分数加上误差, 但在实际数据分析中, 真分数是无法获得的, 因此在使用观察分数对被试或项目进行评价时就会引入一些误差因素, 导致RST 在应用中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如:测验结果拓广有限性、测验分数的测验依赖性、统计量的样本依赖性、被试能力与项目难度两个指标含义的非统一性、测量误差估计的笼统性等(漆书青, 戴海崎, 丁树良, 2002; 罗照盛, 2012)。RST 的各种局限性在其自 收稿日期:2013-05-08 *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ZD201009)资助。 通讯作者:王立君, E-mail: frankwlj@https://www.doczj.com/doc/cb576530.html, 身的框架内已经无法被克服, 要进一步适应当今测量实践的需要, 就需要寻找并建立一种新的测验理论。 随着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个项目反应理论模型(Item Response Model, IRM) —— 双参数正态肩形模型(Two-parameter Normal Ogive Model) (Lord, 1952)的提出, 测验理论经历了从RST 到IRT 的创新性变革。并且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 IRT 已经逐步取代了CTT 的核心地位, 在现代心理与教育测量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Embretson & Reise, 2000; De Boeck & Wilson, 2004; Ip, 2010a; 辛涛, 乐美玲, 张佳慧, 2012)。IRT 以潜质(Latent trait)为基础, 克服了RST 的局限性, 并以概率形式模型化了潜质在项目上的反应。从广义角度讲, IRT 不仅包含了标准项目反应理论(Standard IRT, SIRT), 还包含了多维项目反应理论(Multidimensional IRT, MIRT)、群体水平项目反应理论(Group-level IRT, GIRT)、认知诊断理论(Cognitive Diagnosis Theory, CDT)以及本文将要介绍的题组反应理论(Testlet Response Theory, TRT)等, 其中又以SIRT 的应用最为普遍。通常在使用SIRT 时需要满足一些前提假设, 如潜质单维性假设、项目特征曲线单调递增性假设、局部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