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doc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doc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doc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doc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1月21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一、战略篇

1 宏观背景

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间竞争与协作组织形式。武汉处于我国南北大通道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叉点,区位优势突出。以武汉为核心构建都市圈,不仅是武汉以及湖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武汉都市圈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区位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城市体系中,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实现区域联动,促进自身发展。

2 黄冈在武汉都市圈的定位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总体呈现为大“十”字结构。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区位以及汉鄂黄黄发展轴的主轴区位,并与鄂州、黄石一起共同构成武汉都市圈“大十字”结构的东部城市密集区。

在武汉都市圈东部城市群中,黄冈所辖人口最多、版图面积最大,能够带动的县市最多,是东部城市密集区中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极高带动效应的重要的地区增长极。

3 总体发展目标

依据上述定位,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为: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打造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

4 黄冈市城市性质

以黄冈市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为依据,城市性质初步拟订为:武汉都市圈第二重心区位和沿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都市圈城市协作与联动的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医药、纺织等为主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5 现状问题

5.1 产业经济

黄冈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总体特征是市域和市区发展水平双低。

黄冈市市区经济总量低,产业高度低,而市域面积大、人口多。市区现状发展水平及模式难以带动整个市域经济发展。

5.2 城市体系

现状城市体系总体是一个松散、欠发育的结构,以农业生产力为依据的城镇体系的原始形态不利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培育。这与黄冈在武汉都市圈层面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5.3 基础设施

黄冈未来发展必须要加强与中心城市武汉的联系,而交通体系与城市发展要求不协调,基础设施支撑乏力。

6 对策

(1)构建开放型的产业体系:努力成为武汉及外来经济辐射的承接地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构建高级化的城市体系:改变城镇体系的原始形态,以武汉都市圈为依据,建立新结构体系。城市体系的重心向上调整,体系结构向高等级化调整;

黄冈市域城镇空间结构构建

(3)建立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以城市发展方向为依据调整交通体系

i. 在唐家渡位置建跨江大桥或隧道,缩短与武汉的空间距离。

ii. 改造扩建港口设施,充分发掘水运潜能。

1.1 城镇体系新结构构建——“一核2轴2点”结构(122结构)

以新的生产力为依据,未来市域空间结构在三个层面进行引导:

(1)高位核心集聚结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主要集聚核心,占据最优区位。

(2)中位辅助结构:人口和经济要素的辅助集聚体系,依托一系列次级优势区位形成辅助结构体系。

(3)低位基础结构:以农业生产为依据的均布结构体系;

上述(1)和(2)形成新结构体系,整体结构的重心将摆脱低位结构的束缚,向高级化方向进化。

经分析综合,具体结构形式形成“1核2轴2点”形式:

“1核”指一个集聚核:选择“黄冈-团风-散花”为核心区位。

“2轴”指两条发展轴(黄州-黄梅轴;黄州-团风-罗田-英山轴)

“2点”指两个城市节点:麻城和红安。

市域城镇体系整体空间结构、职能结构及体系结构如下2表:

表1:黄冈市域空间组织结构及只能结构表

注:本研究不采用传统城镇体系的结构模式。某些规模很小的城镇按传统方法只能属于低级层面,这不利于新结构的构建。

表2:黄冈市域城市体系组织结构表

6.1 人口与城市化

湖北省黄冈市2019_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世界a、b、c三个地区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a、b、c三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为 A.过渡模式、“高高低”模式、“三低”模式 B. “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C.过渡模式、“三低”模式、“高高低”模式 D. “三低”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 2.目前,a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可能分布在 A.经济发达地区 B.传统农业发达地区 C.热带雨林深处 D.亚欧大陆沿海地带 3.目前,c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失业人数多 B.人口基数小 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净迁移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迁入人口数与迁出人口数的差额。图2示意2018年我国一线、

新一线等城市人口迁移状况。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所示的人口迁移为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迁移 5.2018年,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城市等级越高,人口迁入量越大 B.城市等级越低,人口迁出量越小 C.新一线城市,人口的迁入量最大 D.四、五线城市,人口迁出量最小 6.目前,影响不同等级城市人口净迁移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因素 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 D.气候因素 环境承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图3为影响某地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权重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该地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A.气候与生物资源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的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8.下列国家中,与图示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权重基本相符的是 A.尼日利亚 B.美国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说明 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中国西北璀璨的明珠。 巍巍贺兰山,漫漫黄河水。秀美富饶的塞上湖城,不仅用千古文明、多元文化,支撑着银川不断发展的辉煌。如今,更因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宏图的实施,拉开了更高发展的序幕。 一、规划范围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全长17.5公里,是城市南北向新主干。主轴南段起点在五里台,现状是宁安大街,北段终点在元宝湖,现状位于万寿路。 二、规划依据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三、规划理念 银川城市中轴线以“多彩银川”作为规划理念,不仅表达了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空间的规划诉求,更加体现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 的城市精神之魂。 三、规划结构 “多彩银川”城市中轴的规划结构,分为一轴一心,三廊五段,九大节点。 按照城市人文生命序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为历史银川、风情银川、和谐银川、开放银川和未来银川五段。历史银川是表达银川千年人文的底蕴,风情银川是反映银川民俗民风珍贵遗产,和谐银川是打造银川最靓丽的窗口,开放银川是创新银川城市精神的新亮点,而未来银川,则是进一步展示银川可持续发展的新辉煌。 九个城市节点分别为塞上明珠、银川民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市民中心、塞上西湖、中阿论坛、北部新城、月坛金凤。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历史文化公园、英贤祠、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宁夏民风街、银川青少年宫、宝鼎广场、宁夏歌剧院、银川图书馆、宁夏博物馆、三馆两中心、曾杏绯艺术馆、中阿论坛、宁夏移民博物馆、人文亭阁等。 银川市城市中轴线概念规划通过集中考虑设置和完善一批大型文化空间,城市公园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人文的精神所向,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开放性城市旅游价值,同时向全中国及世界人民展示着银川城市人文生命序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添加日期:10年01月21日 黄冈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一、战略篇 1 宏观背景 都市圈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间竞争与协作组织形式。武汉处于我国南北大通道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叉点,区位优势突出。以武汉为核心构建都市圈,不仅是武汉以及湖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城市体系结构的优化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武汉都市圈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区位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城市体系中,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实现区域联动,促进自身发展。 2 黄冈在武汉都市圈的定位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总体呈现为大“十”字结构。 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分析图 黄冈处于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区位以及汉鄂黄黄发展轴的主轴区位,并与鄂州、黄石一起共同构成武汉都市圈“大十字”结构的东部城市密集区。 在武汉都市圈东部城市群中,黄冈所辖人口最多、版图面积最大,能够带动的县市最多,是东部城市密集区中具有极大开发潜力和极高带动效应的重要的地区增长极。 3 总体发展目标

依据上述定位,总体发展目标确定为:积极参与武汉都市圈的构建,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联系与协作,共同打造武汉都市圈的“第二重心”。 4 黄冈市城市性质 以黄冈市总体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为依据,城市性质初步拟订为:武汉都市圈第二重心区位和沿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都市圈城市协作与联动的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以食品、医药、纺织等为主的地区性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5 现状问题 5.1 产业经济 黄冈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总体特征是市域和市区发展水平双低。 黄冈市市区经济总量低,产业高度低,而市域面积大、人口多。市区现状发展水平及模式难以带动整个市域经济发展。 5.2 城市体系 现状城市体系总体是一个松散、欠发育的结构,以农业生产力为依据的城镇体系的原始形态不利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培育。这与黄冈在武汉都市圈层面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 5.3 基础设施 黄冈未来发展必须要加强与中心城市武汉的联系,而交通体系与城市发展要求不协调,基础设施支撑乏力。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城市战略规划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城市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的竞争;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城市竞争的范围和程度。而在剧烈变动的环境下,城市要获得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就需要针对多变的环境进行长远的谋划。我国现有的以城市物质形体规划为主的城市规划体系已难以为城市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形成有效的指导,引入为城市长远发展而制定的城市战略规划,可以解决形体规划指导作用不强,难以适应环境变化情况下城市发展等问题。 城市战略规划目前尚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框架,尤其是我国的城市战略规划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于是选择城市战略规划进行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新的、更能指导城市发展、较为完善的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模式。主要任务是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在充分论证城市企业化趋势的前提下,应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构筑城市战略规划的理论模式,并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对城市各个组成部门的战略规划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对战略的概念与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适合各类活动的战略定义,认为战略是针对人类各类活动,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城市发展是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城市发展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城市发展具有长期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战略的特征,所以也能应用战略规划的手段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谋划。城市战略规划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而做出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本研究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城市战略规划结合,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进行城市战略规划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战略规划的模式:即城市战略规划的内容可以划分成城市总体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战略远景与战略目标);城市竞争战略(主要内容为城市竞争力及在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城市部门战略(包括城市经济战略、城市社会战略、城市建设战略和城市生态战略)。编制的基本程序可分为:资料调查——资料分析、问题诊断——战略分析、战略制订——战略实施——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 研究提出在城市战略规划中应将原有重视的城市性质定位的规划模式,改变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东莞市主城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项目背景 香港-深圳-广州-珠海-澳门正在形成一个都市区域,那个地点将成为21世纪杰出的工业、商业与文化中心。区域核心都市业已完成产业的置换和升级,中小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也在持续进行。 从1991年至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2846.81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2%。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展为东莞提供了新的进展空间。 东莞凭籍区位优势成为我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社会经济进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交通沿线形成高度城镇化地域。2000年东莞市国内生产总值493亿,“五普”人口为645万,其中户籍人口153万。但从进展竞争能力上,其城镇社会文化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空间构成尚表现出城镇化初级时期的特点,距现代都市化的要求尚有相当距离。 按照广东省委指示,东莞要抓好都市现代化建设,使它从出口加工基地型都市向区域性经济中心都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和谐进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都市群。在此基础上,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将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科技园区在功能上整合为一个整体,建设东莞“大城区”的构想。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东莞市主城区范畴为东莞都市总体规划范畴2 73平方公里和寮步、大朗、大岭山三个镇(含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土地面积578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153.65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7.36万人,暂住人口106.28万人。

一.从“基地”到“名城”——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东莞的的经济尽管发达,但都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东莞同意了大量香港转移来的加工工业,成为香港的工业区;90年代以来,专门是通过“九五”期间的努力,东莞已成为全球有阻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多年来,市区占全市的经济比重和人口比重不高,且没有提升的趋势。 城区的都市功能和设施水平对行政区域和经济腹地的辐射力不强,造成本市大的城镇经济实力,小的中心都市职能。沿交通干线进展的城镇几乎连成了片,包围着农村。都市与农村,高楼大厦与村民小楼在那个地点积聚、碰撞。快速蔓延的都市化相伴着的是基础设施短缺、环境恶化和建设布局的纷乱。 总而言之,东莞的主城区和沿路连绵进展形成的“大城镇区”,实质上是小都市进展和众多村镇城镇化基础上形成的城镇集合体。因此都市功能不强,与其集合形成的总体都市形状规模(大都市)远不相称。 进入21世纪,东莞市委、市政府将“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都市”作为新时期的进展战略目标,正是适应了时代进展的要求,是东莞宏观进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从东莞实际看,近期在全市全面开展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将中心城区、同沙水库区和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大主城区,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一定能对全市的都市进展和产业进步起到专门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区域竞争态势与都市功能定位 在国内的区域竞争中,珠江三角洲的对手是长江三角洲,东莞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差不多受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力挑战。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提升,这种“中心优势”与珠江三角洲的“边界优势”形成鲜亮对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xxxx-22)

目录 引言 (2)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 (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3) (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6) (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3) 1 回顾与挑战 (15) 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15) 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17) 1.3机遇与挑战 (26) 结语 (42) 2 目标与定位 (43) 2.1城市发展目标 (43) 2.2城市定位与职能 (43) 2.3城市规划目标 (45) 3 发展战略 (47) 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47) 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66) 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71) 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78) 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93) 4 空间与特色 (101) 4.1城镇体系 (105) 4.2 空间结构 (109) 5 实施策略 (150) 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154) 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159) 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164) 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165)

引言 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2000年6月至9月,广州开国内大城市之先河,邀请国内五家规划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战略规划咨询工作。2000年12月在咨询方案基础上,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进行了战略规划的整合与深化,完成了《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以下简称“2000年战略规划”),2001年4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000年战略规划提出了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及时解决了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_盛鸣

1文章编号21002-2031(2005)01-0006-05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 盛鸣 1摘要2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际工作,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实践性思维。 1关键词2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技术流程 1中图分类号2T U9811文献标识码2 A 自从2000年底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实践工作以来,城市规划学术界就对这一新动向进行了诸多讨论[1~4]。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容、方法及实例介绍上,有关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的探讨较少[5]。事实上,应用不同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路线可能会对规划成果造成较大的差异。因此,关于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也就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但从最近的文献资料看,仅见有吴志强等[6]就/战略脸0、苏燕羚等[7]就/竞争力导向0做了相应的总结。本文根据笔者参与的石家庄、哈尔滨、合肥等城市的规划实践工作,试图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技术流程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发展回顾 虽然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国家与地区曾编制过类似我国目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规划,但因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不同而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并无太大可比性[8]。当前,经济全球化、加入WT O和城市政府功能转变,正催生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和方法的创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尽管国内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始于2000年的/广州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0,但在这四年中,却有相当一批城市完成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如表1所示,这些城市不仅有省会城市,也有地级城市;既有特大、大城市,也有中小城市;其分布从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北方乃至内陆地区。 1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主要类型 根据国内相关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本,我们通过分析、归纳和整理,可得到不同的技术流程模式。从研究切入层面看,主要技术流程大多从城市问题导向入手,有的则因城市问题不明显而从城市发展基础出发。从理论层面看,目前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吴志强等[6]结合/沈阳城市发展战略0提出了/战略脸0的技术路径,赵民、栾峰[9]提出了/城市发展条件、阶段的分析与趋势判断-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城市综合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发展的战略与策略的统一设计0的总体思路,王雅娟、张尚武[5]提出了/基础研究-系统分析-目标策略-实施研究0的实践流程,苏燕羚等[7]则在哈尔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竞争力导向0的研究框架。 21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分类思考 我们根据上述/城市发展战略规划0的技术流程,综合概括为/问题推导型0、/目标引导型0、/问题目标互动型0及/条件归纳型0四种类型(表2)。 (1)问题推导型。一般以/问题y战略0为基本逻辑线索,在城市发展现状上归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战略)。这是一种治标的战略规划,如中规院广州[10]、合肥[11]两城市的战略规划等。 总第123期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

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银川

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摘要: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每个城市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集中与分散则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本文从集中与分散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间的演化过程,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市作为实例进行分析。银川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建国以来,由民国初期的“哑铃状”发展到“带状组团式”,改革开放后进行了一次大的规划,最终形成银川市“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城市空间经历了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集中分散银川市规划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 城市空间结构指的是城市物质要求在特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水平以及自然环境资源多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织方式以及背后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内在机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集中与分散是城市空间演化中的基本表现,它们贯穿于城市发展运动的全过程,并体现于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上。因此,集中与分散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一个基本视角。 集中是城市空间的基本特征,它是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集聚与扩散等作用引力聚焦的过 程。集中的相对性决定了集中的复杂性。集中主义的代表是勒柯布西埃,他提出用城市的 三维结构来解决大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平行城市”方案。 分散是城市空间的一种异化现象,是对城市空间过度集中的—种反动,也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行为。分散的相对性只有与集中空间联系起来考察后才有真实的意义。分散的城市形态所反映的正是空间内人类活动分散化了的表征,同时也是受制于各种自然条件与环境的结果。分散主义的代表是霍华德,为了解决城市中存在的问题,他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集中与分散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一种状态,所反映的是空间结构内在的相互关系。集中与分散的空间运动总是在一定的人类行为动力的驱使下以或聚或散的空间表现而呈现两相依依的社会与空间关系。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的演化遵循从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轨迹,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每后一个阶段也不单单是前一个阶段的简单重复。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实例分析----银川 本文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城市银川作为实例进行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与分散的探讨、分析。选取该城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银川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乌海市,陕西北部的榆林市、延安市及甘肃的庆阳地区,它们的经济、文化、商业触角均远离其本省区的核心辐射,而在这10万多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范围内,只有银川是省会城市,同时又是城市人口超70万的大城市。因此有理由认为,银川的强盛会带动在包头、太原、西安、兰州一带形成新经济三角带,在中国西部城市规划编制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2、作者本人来自宁夏,对银川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了解,银川作为我的故乡,借这次机会可以更好的了解银川的历史发展及规划现状。 1.银川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化。 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

黄冈市发展规划黄冈市奶业发展规划

黄冈市发展规划黄冈市奶业发展规划目录 一、规划概 要 ........................................................ . (1) (一)规划背 景 ........................................................ (1) (二)规划范 围 ........................................................ (2) (三)规划期 限 ........................................................ (2) (四)规划依 据 ........................................................ (2)

(五)规划性 质 ........................................................ (3) (六)规划目 标 ........................................................ (3) 二、奶业发展战略和政策 (3) (一)国家奶业发展战 略 ........................................................ .. 3 (二)湖北省奶业发展政 策 (5) (三)黄冈市奶业发展扶持政 策 (6)

三、奶业发展的基础和有利条 件 (7) (一)奶业发展现状和问 题 (7) (二)发展奶业的有利条 件 (12) 四、奶业发展的前景与潜 力 (16) (一)奶业发展前 景 ........................................................ .. (16) (二)黄冈奶业发展潜 力 ........................................................ 17

我国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绩效指标手册 联合国人居署福冈办事处 金京焕 首席顾问 韩国汉城Sogang大学经济学教授 兼 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 房地产与城市土地经济学客座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感谢Young-Joon Park对此项研究工作的协助

目录 一.前言 (3)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3) 2. 1 指标的概念 (3) 2. 2 政策性指标体系范例 (5) 2. 3 开发绩效指标体系: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5) 三.指标列表及指标定义 (6) 3.1 选择标准:城市发展战略项目的重点 (6) 3.2 指标列表 (7) 3.3 指标定义 (12) 四.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指南 (37) 4.1 数据收集 (37) 4.2 展示和分析数据 (38) 4.3 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8) 参考文献 (39) 附件 (41)

一.前言 世界银行已经通过“城市联盟”,对长沙地区(包括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和贵阳市的城市发展战略(CDS)拟定工作提供了援助。城市发展战略是当地的利益相关各方共同制定并拥有的一种过程,旨在通过全民参与的过程,制定本地城市的发展远景。这一过程包括描述和分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景,确定投资和发展援助的重点,通过基于合作的方法实施这一发展远景。因此,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旨在提高各自城市的竞争力、适于居住性、管理和银行可贴现性。通过先前的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的沈阳”项目和正在实施中的欧盟“可持续沈阳城市规划项目”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之上的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管理项目”,沈阳市(辽宁省)也接受了类似的援助。 这些城市的发展战略拟定工作使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决策人和管理人意识到,需要对照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城市管理加以监控,以便在城市发展形势发生变化时能够对城市的投资政策和发展战略作出适当的调整。除此之外,发展战略决策界越来越认识到,在制定城市战略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必须更深入地理解并重视开发和应用绩效指标的程序。 由“城市联盟”资助的城市发展战略指标项目的目标是帮助长株潭城市群、贵阳和沈阳开发一套绩效指标,启动指标的应用,并且为这一指标体系建立一套长期的机制。这项支持工作旨在推动一种基于需求的方法,针对通过这些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程序而确定的优先战略和运作问题,开发并使用相应的指标。该项目的重点是帮助这些城市考察他们当前在确定和衡量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方面的实践以及城市管理中关键领域的表现。此外,该项目还要求对这些指标作为一种工具在帮助城市管理人员调整其政策、计划、项目投资计划和管理实践,实现城市发展战略确定的预期目标方面所具备的价值进行论证。. 本手册是该项目的两大成果之一。本手册旨在介绍绩效指标的概念框架,作为管理工具的指标体系的开发程序,并且为指标体系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供指南。除前言部分外,本手册共包含四章。第二章介绍了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第三章提供了指标列表以及各指标的定义。第四章解释了有关指标的数据收集程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程序,以及这些指标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程序。 二.城市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 2.1 指标的概念 指标一词源于阿拉伯文的“点”一词。它是一种衡量标准,可用作进行比较的参照或标准。作为一种指示器,指标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我们在哪里,我们想到哪里去,以及我们如何到达那里。指标与数据、统计和指数是关联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以下图1“数据三角”所示。数据是指实际信息。它们可以是历史信息,也可以是经计算或实验得出的信息(Fairfax 2002a, ii)。统计是大量数据的集合。指数则是由不同指标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数字。例如,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发展指数指的是五个分指数(城市产值、基础设施、废物、健康与教育)的简单平均数,其数值范围是0至100。每一个分指数又是数个指标的集合。(Auclair and Karl 2002)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湖北省黄冈市2020年中考政治真题试卷

2020年湖北黄冈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试卷 (测试满分:55分测试时限: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第1卷 (选择题共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漫画《这孩子,从小到大就没变》的寓意是( B ) A.儿子从小到大一直不听母亲的话 B.子女应孝敬父母 C.子女应该对父母百依百顺 2.中学生小强在公交车上发现小偷行窃,机智提醒并协助其他乘客抓获了一同作案的两名小偷。小强的行为( C ) ①是正义行为,代表了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②会助长非正义行为的扩散③多管闲事,不利于保护自己④既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做到了见义巧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3.“调节收入分配”是当今热点话题之一。2020年3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这是我国第四次对个人所得税标准和税率进行修改调整。这表明( C )A.我国政府正努力实现收入分配的绝对公平 B.社会主义就应该搞平均主义 C.我国政府正为实现分配公平作出不懈努力 4.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是( B ) A.甲同学对乙同学有意见,把乙同学的照片作为靶子练飞镖 B.丙同学又矮又胖,同学送其外号“武大郎” C.丁同学违反校纪,学校找其了解情况时,他谎称自己是小明 5.对下图漫画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生产、经营问题食品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自主选择权 B.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炼就一双“慧眼” C.消费者购买到问题食品后,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下图漫画中的人物( B ) A.具有很强的权利义务观念 B.只愿多享受权利,不愿多履行义务 C.认识到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7.下列选项中对应有误的是( C ) 8.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唱响中国”、“红歌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A ) ①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有利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③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9.下图漫画告诉我们( A ) A.消费过程中要注重节俭,适度消费 B.消费过程中要注重精神上的需求 C.消费过程中要注重环保,绿色消费 10.在202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上,中国选手李娜经过顽强拼搏,夺得了法网女单冠军,创造了亚洲历史。10多年的执著追求终于变成了现实。这启示我们( B ) ①人生需要理想②理想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作用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理想进行调整④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全力以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昆山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昆山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昆山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4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昆山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山市“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总结了昆山市“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昆山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昆山市“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昆山市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本报告专业!权威!报告根据昆山市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及“十二五”的实践经验,对昆山市地区“十三五”规划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建议,对昆山市地区“十三五”投资机遇、风险、策略做出了审慎分析与预测,是昆山市地区政府、昆山市地区企业、欲投资昆山市地区的外阜企业了解地区规划重点,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