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研究

姓名:韩雅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食品科学

指导教师:郭顺堂

20040601

摘要

大豆分离蛋白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用于食品生产改善食品的营养和品质。大豆分离蛋白制品中7s和11S球蛋白是主要成分,7s球蛋白是糖蛋白,具有良好的乳化性,11S球蛋白的凝胶性和起泡性较好,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对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市场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多样化的需求,本研究根据7s和llS球蛋白功能性差异,研究了适于工厂化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组分分离技术,并探讨了富含7s组分和富含1ls组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和在冰淇淋及面制品中的应用。

本研究采用超高速离心分离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提取方式和条件下大豆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的存在状态。结果表明,中性条件下提取的大豆蛋白质在pH偏酸性和低离子强度下,粒子部分(直径大于50hm)以1lS为主.可溶性部分(直径小于50hm)以7S为主。根据此研究结果,降低离心分离的条件,采用适合工厂化生产的条件制备所得到富含7S组分分离蛋白中7s约占65%,富含11S组分分离蛋白中11S的纯度达到86%。

通过对本实验所调制的富含7s组分和富含11S组分分离蛋白各种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的研究表明,富含7S组分和富含llS组分分离蛋白的理化特性和产品质量均达到大豆分离蛋白的要求,并且它们的蛋白质溶解性、分散稳定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均高于一般市售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对富含7s组分和富含llS组分分离蛋白的凝胶性和起泡能力的研究发现,在调制中对蛋白质适当的改性可以提高其凝胶能力;也可以通过调整富含7s组分分离蛋白和富含llS组分分离蛋白的比例得到不同凝胶强度和起泡能力的分离蛋白产品。

探讨将两种分离蛋白应用于冰淇淋和面制品中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富含11S组分分离蛋自可以显著提高冰淇淋的膨胀率和面团的粉质评价值,可以作为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工业化组分分离技术,富含7S组分分离蛋白,富含11s组分分离蛋白,功能特性

ABSTRACT

Soyproteinisolateswasmostlyusedasfoodingredienttoimprovefoodtexturalandnutritionalproperties.7Sandl1SgloblinesarethemajorcomponentsofSPI,7Sisglycoproteinandhavegoodsolubilityandemulsifiedability,11Shavegoodgelabilityandfoamingability,theratioof7Sand11Shasimportanteffccts0nthepropertiesofSPI.InordertomeettherequirementofSPIofvariousfunctionalproperties,theobjectivesofthisstudyweretoinvestigatetheindustrialtechnologyof

anddevelopthespecificSPlwithhighfunctionalproperties.

preparing7S—RichSPIandl1S—RichSPI

ThisstLldy’theultracentrifugationanalysismethodwasusedtoinvestigatethesizedistributionofproteinparticlesinsoymilkpreparedfromdifferentextractingmethod,theparticleswerefraetionedassolublefraction(diameter<50nm)andproteinparticlefraction(diameter>50nm).Theresultsshowedthatunderneutralextractioncondition,adjustedthepH<7.0andlowionicstrength,theproteinparticlesin

andthesolublefractioncontainedmore7S.Accordingtothissoyproteinmilkcontainedmore11S

resuIt,welowedtheseparationconditionanddevelopedtheindustrialtechnologyofpreparing7S-RichSPIand1lS-RichSPI.1飞eresultsofSDS.f,AGEshowedthat7S-RichSPIcontained7Sabout65%and1lS捌ehSPIcontainedllSmorethan86%.

Thefurtherstudywerecarriedouttoinvestigatethephysicochemicalandfunctionalpropertiesof7s-RSPIandllS—RSPI.theresultsindicatedthat7S-RSPIand11S-RSPIshowedhigherqualityandfunctionalproperties,such∞,solubility,dispersestability,water-holdingability,oil-bindingability,emuls访cationandemulsifmgstabilitycomparedwithcommercialSPI.Thegelpropertiesandfoamingabilityof7S-RSPIand11S-RSPIshowedthatvariousSPIproductswithdifferentgelpropertiesandfoamingabilitycanbeobtainedbyalteringtheratioof7S-RSPIandllS-RSPI.

7S—Rand1lS-RSPlwereaddediniee.-ereamanddoughprepartioll,theresultsshowedthatlIS-RSPIinereasedthevolumeofice-creamandthefarinaceousvalueofdough.

KeyWords:soyproteinisolate,industrialtechnologyoffraction,7S-RichSPI,llS-RichSPI,functionalproperties

独创性声明,f

6597S6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勃拒届时间:砷“年6月,g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锄导师签名祈i时间:珈牛年6月侣日

时间:≯W丫年厂月f扩日辰

压t

.9,1豸

中陶农业大学颤1.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大豆不仅是优良的油料作物,而且是理想的食用蛋白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大豆蛋白定为21世纪重点开发的蛋白资源。除了发展传统的豆制品外,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大豆工业中的应用,大豆蛋白加工领域成为大豆精深加工中最具有潜力和前途的发展领域(朱秀清等,2001a,b),出现了大豆蛋白粉、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大豆蛋白制品。其中大豆分离蛋白是大豆蛋白产品中极为重要的一类产品,它具有多种优良的加工特性,如凝胶性、乳化性、起泡性、持水性、持油性和粘弹性等,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儿童食品、方便食品和冷冻食品中,改善食品的品质,提高产品质量。

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ProteinIsolate,SPI)是以低变性脱脂豆粕为原料。采用现代化的加工技术制取的一种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在90%以上)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原料(沈再春等。1998)。目前,工业上制取大豆分离蛋白,通常采用“碱溶酸沉”的生产工艺,即利用大豆蛋白在不同pH值的条件下有不同溶解度的特点(刘志同等,1999),先用pH为8.5~9.0的NaOH溶液浸提豆粕,使蛋白质溶出,然后用HCl将提取液的pH调至大豆蛋白的等电点(大豆蛋白在等电点条件下溶解度最小)(Anderson,Wolfeta/.,1973),使蛋白沉淀,然后将沉淀物再经过水洗和喷雾干燥后得到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在这种加工工艺中常常使用大量的酸碱,因而蛋白质变性程度大,而且强碱性条件下长时间处理大豆蛋白,会生成有毒化台物赖氨酰丙氨酸,有可能降低蛋白质利用率和大豆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赖氨酸含量。

大豆蛋白质中的主要成分是7s和11S球蛋白。二者约占大豆蛋白质总量的70%,7S和1IS球蛋白的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有明显差别,它们对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7s球蛋白水溶性优于lls球蛋白,溶解稳定性非常高,并且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而11S球蛋白的半胱氨酸含量较高,因两凝胶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都优于7s球蛋白(Fukushlma,1991a)。因此。这两种球蛋白在大豆分离蛋白中所占的相对比例与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密切相关。应用“碱溶酸沉”的工艺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是7s和11S球蛋白的混合物,产品所体现的功能性质不突出,当应用的原料中7s和1ls球蛋白的比例发生变化时产品的性能会出现不稳定,制约了大豆分离蛋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的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基本上为高凝胶值型的。仅限于应用在灌肠类产品中,而分离蛋白具有的其他性质都没有得到发挥。所以就食品工业来说,接着各种食品的性能需要生产出具有某种单一的、独特的功能性大豆分离蛋白,是解决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缺乏多样化、专用型产品的关键。

有关大豆蛋白质组分的功能和利用问题在育种和加工利用研究方面有许多报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在实验室利用层析、超高速离心分析等生化研究手段已经成功地分离出高纯度的llS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7s球蛋白(p伴大豆球蛋白)(111anh,1975;Nagano,1992),并用于大豆蛋白质化学和生化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这种组分分离的条件都比较高。过程复杂,成本昂贵,难以用于食品级的工业化生产。所以,研究工厂化的7s球蛋白和11球蛋白分离技术是分离蛋白加工技术创新领域的前沿课题。本研究从大豆蛋白质各组分在不同提取条件和方式下溶出形态不

中圉舣业大学顶士学位论文第一犟绪论

同的角度出发,采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适合工厂化生产的条件下将脱脂豆粕中的主要成分——7s和11s球蛋白分离,分别制取富含7s球蛋白和富含¨s球蛋白的分离蛋白,目的在于利用7s和1IS球蛋白本身的功能特性,使分离蛋白的功能特性及专用化程度极大提高,改变传统制取分离蛋白的“碱溶酸沉”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低变性、高质量、多样化的专用型分离蛋白产品。同时,这种生产工艺还避免了分离蛋白在制取时由于大量酸碱使用而导致的蛋白变性和有毒物质的生成。本研究成果将为改进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提出新的生产工艺,同时对推动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技术的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扩大产品应用范围以及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的生产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周朝‘诗经》中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菽即是现在的大豆(张振山、方继功,1988)。大豆(Glycinemccc)属蝶形花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大豆有多种独特的优点:从农业特征上看,大豆对土壤和气候适应范围广,而且还能固氮,是理想的轮作作物;从组成成分上看,大豆约含20%的油脂、40%的蛋白质,是含油和蛋白质量较高的作物。全球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中国和阿根廷,这四个国家的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0%。

1.2.1大豆蛋白的营养和保健功能

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二者约占整个大豆成分的60%.大豆脂肪中85%左右为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阻止胆固酵在血管中沉积的作用。大豆脂肪中除含有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都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外.还含有2-3%的磷脂,其中卵磷脂、脑磷腊和肌酵磷脂等都是人体大脑和肝脏所必需的物质。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一般在40%左右。按蛋白质40%计算,1蚝大豆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于2.3kg猪瘦肉或2kg牛瘦肉中的蛋白含量,所以被人誉为“绿色乳牛”、“植物肉”。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相近,而且必需氨基酸含量较丰富,是植物性的完全蛋白。

表I-I不同食物蛋白质的消化率校正氨基酸指教(PI)CAAS)

Tablel-IProteinDigestibl]ity-CorrectedAminoAcidSeorQofVariousFoodProteins

根据FAO/WHO新的更精确的氨基酸消化率评分(Protein

Digestibility.CorrectedAminoAcidScore,PDCAAS)标准(FAO/WHO,1999)(表1-1),大豆可得到与动物蛋白相同的1.0的最高分。FAO/WHO(1985)人类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蛋白必需氨基酸组成较适合人体需要(Young,V.R.,1991)。从图1-l大豆分离蛋白氨基酸组成和氨基酸模式比较的结果表明,对于两岁以上的人,大豆蛋白的生理效价为100,与鸡蛋、牛奶蛋白相同(郑建仙,2003年)。

氨基教音量加g?(g蛋白质).I

儿童

躅1-1大豆分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氨基酸模式比较

Figure1-1TheComparisonoftheaminoacidconstitute*ofsoyproteinisolateandhumanaminoacidpattern

另一方面,现代营养学研究证实,大豆蛋白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酵的作用(Stem,2000)。Anderson等人在对38组743人次进行的代谢分析研究中发现,每日食用259以上的大豆蛋白可使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含量下降9.2%,LDL(10w-densitylipoprotein)即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下降12.9%,甘油三酯的含量下降10.5%。临床应用已确认,大豆蛋白对血浆胆固醇的影响有3个特点:(1)对血浆胆固醇含量高的人,大豆蛋白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2)当摄取高胆固醇食物时,大豆蛋白可以防止血液中胆固醇的升高:(3)对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正常的人来,大豆蛋白可降低血液中LDL/HDL胆固醇的比值(郑建仙,2003年)。

大豆蛋白经有限水解后产生的某些肽段具有抗氧化(ChenetaL。1995)、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Maruyamaseta1.。1982)以及促进营养吸收和降血脂的作用(Sugano,1990)。大豆中含有的皂甙、异黄酮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提高免疫力和促进钙吸收等功能。胁

№m

|宝

w:鼍孙

因此,大豆不仅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解决蛋白质供给不足的重要途径,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改善饮食模式和膳食结构中的营养平衡发挥重要的作用。

1.2.2大豆蛋白的组成和结构

根据蛋ca质的溶解特性和奥斯本(Osbom)及丹皮鲍尔(Dampball)的溶解性分类法,大豆蛋白可以分为两类,即清蛋白(wheyprotein)和球蛋白(soyglobulin),二者的比例因品种及栽培条件不同而略有差异(杜长安等,1995)。清蛋白一般占大豆蛋白的5%(以粗蛋白记)左右;球蛋白约占90"/02莹右。根据免疫学的分析,球蛋自又可分为大豆球蛋白(glyeinin,占40%),g.-伴大豆球蛋白(a-conglyeinin,占13.8%),B,伴大豆球蛋ca(13-conglyeinin,占27.90/o)和丫-伴大豆球蛋白0-conglycinin,占3.O%)(1wabuchiet口f.,1987;YamauchietaL,1991)。根据生理功能分类法。大豆蛋白可分为贮藏蛋白和生物活性蛋白两大类(林忠平等,1983)。贮藏蛋白是主体,约占蛋白质的70%左右。通过超速离心分析,用沉降系数S代表这些组分(1S=IO。13秒=lSvedberg单位)。可分为2s、7s、11s和15S四种成分(PengetaL,1984),它们与大豆的加工性质密切相关:生物活性蛋ca包括的较多,如胰蛋白酶抑制剂(trysininhibitor)、B-淀粉酶(anylase)、血球凝聚素(hemagintinia)和脂肪氧化酶(tipoxidase)等。以上的分类无论是IlS球蛋白还是7s球蛋白都是具有相同沉降系数的混合物。从表1_2中可以看出B.伴球蛋自和大豆球蛋白相当于7s和11S球蛋白,两者占大豆蛋白质总量的70%,两者的比例根据品种的不同略有差异。不同大豆品种,大豆蛋白中llS球蛋白和7s球蛋白的比例在0.5~1.7之间变化(Wrighteta/.,1987)。

表l-2大豆球蛋白的构成成分(李新华等,2002)

Tablel-2MainConstitutesinSoy’ProtOn

11S球蛋白是一种异质性的蛋(1wabuchi,1991),分子量在340,000~375,000(Kitamuraet以,1976:Utsmieta1.,1981)。它是由数个多肽作为亚基,形成一定主体结构,相互结合成1个六聚体蛋白分子。即llS球蛋白是由酸性亚基An和碱性亚基Bn通过S-S结合而成(AIr_s.s--Bn)(Badleyetal.,1975)。6个酸性亚基(A1、A2、A3、A4、A5、A6)和6个碱性亚基(BnB:、B3、Bt、B5、B6)构成两个环状六角形结构,酸性和碱性亚基交互对应形成比较稳定的结

构形式(Saioetal.,1978;AltschuletaL,1985)。酸性亚基的分子量在37,000---42,000,碱性亚基的分子蹙在17,000-~20,000。现在己明确有A1。82、AI出】b、A281a、A,B4和A5A483五种亚基的

存在。这些亚基中6个相组合形成一分子的11S球蛋白6AnBn。因此,11S球蛋白分子并不是同~种,而是由不同亚基组台而成的集合体。11s球蛋白的等电点为6.4,其中酸性亚基Al、A2和A3的等电点为pH5.15、pH5.40和pH4.75;碱性亚基Bl、B2和B3的等电点为pH8.0、pH8.25和pH8.5(Wolf,1997)。Fukushima(1991b)发现每摩尔lls球蛋白分子中有2M巯基和20M双硫键(s-s)。11s球蛋白中蛋氨酸含量低,而赖氪酸含量高,疏水的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苯丙氨酸与亲水的赖氨酸、组氩酸、精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比例为23.s%比46.7%(Catsimpoolaset以,1971)。“s球蛋白具有冷沉的特性,脱脂大豆的水浸出蛋白液在0-YC水

中放置过夜,约有86%的lls球蛋白沉淀出来.所以lls球蛋白又称为“冷沉蛋白”。

p伴大豆球蛋白分子(或7S球蛋白)由a、a’和B三种亚基组合而成,是分子量为180Kda的糖蛋白,含有3.8%的甘露糖和1.2%的氨基葡萄糖。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三种亚基的相对分子量分别为71,000Da、67,000Da和50,000Da(Maruyama“aL,1998;Thanhetal..1978a)。从三种亚基的核苷酸序列来推导了它们的氨基酸组成(Doyleetal.,1986;Haradaetal.,1989;

Sebastianietal.,1990;MaruyamaetaL,1998):Ct和a’皿基均由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核心区域(418的氮基酸残基)和N珠端富含酸性氨基酸的扩展区域组成(Ⅱ,125个氨基酸残基;tt’。141个氨基酸残基)(MaruyamaetaL,1卵8),而8亚基只有一个保守性很高的核心序列(416个氨基酸残基)。N.末端主要是疏水性氨基酸。F和a核心区域之间的同源性高达90*4.二者与B亚基之间约为75%,n’和a的扩展区域之间约为60%。从q和Ⅱ’亚基的氨基酸序列计算得到的它们的等电点和疏水性低于B亚基的(Maruyamaeta/.,1998)。三种距基通过疏水键和氢键连接,形成7种不同的聚合体;Bo(a’p胁、B1(邮p)、B2(n’邮)、B3(n’Ⅱ’∞、B4(next’)、现(∞旺)和B6(p阳XAltschuletaL,1985)。各亚基的热稳定性是不同的(MarByamaetaL,1998)。B.伴大豆球蛋白的等电点是pH4.8 ̄4.9(Koshiyama,1968)。在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下争伴大豆球蛋白各亚基的表面琉水性、热稳定性、溶解性、热凝聚性和乳化能力有很大差异(Maruyamaeta/.,1999)。

1.2.3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

大豆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缩合而成的,在其分子中含有多种和多数量的化学功能基团,如氨基、羧基、酰基、酰胺基、羟基、硫氢基和二硫基等,因此能发生多种化学反应,这些性质在进行蛋白质分析检测和蛋白质改性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的这些性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就是通常所指的功能特性。大豆蛋白质的功能特性是多种多样的,它和其他植物蛋白相比,其功能性多、齐全而且突出。这些功能性包括溶解性、持水性、持油性、乳化性、起泡性、凝胶性、粘弹性和增稠性等。

大豆蛋白质应用于食品加工中时,在各种条件下的溶解程度和溶解稳定性是加工中首要考虑的问题,而且大豆蛋白质发挥所具有的各种功能特性,首先也要以蛋白质的溶解操作为前提,所以溶解性是大豆蛋白质发挥其功能特性的共同前提。大豆蛋白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是指处于特定环境下的大豆蛋白质中可溶性蛋白质所占的百分比,常采用氮溶解指数(NsI)和蛋白质分散指数(PDI)来表示。影响大豆分离蛋白溶解性的主要因素有温度、介质pH和离子强度等。在pn7.6的

中国农业夫学坝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磷酸缓冲液中,NaCl浓度低于o.1M时,11S球蛋白的溶解度降低,而NaCl浓度高于1.0M时,

溶解度升高(PengetaL,1984)。在较低的pH下,11S球蛋自的溶解度比较敏感,而且当pH低于6.5时,1IS球蛋白的溶解度低于7s球蛋白。蛋白质的溶解性对其它功能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乳化活性等(KinsellaetaL,1985)。利用化学和酶解的方法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溶解性。

大豆蛋白质具有两亲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当它聚集于油

水界面时,使其表面张力降低,促进形成油.水乳化液。形成乳化液后,乳化的油滴被聚集在其

表面的蛋白质所稳定,形成一种保护层,这个保护层可以防止油滴聚集和乳化状态破坏,这就

是大豆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大豆蛋白的乳化性受蛋白质变性程度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大豆

分离蛋白作为表面活性剂来稳定乳化结构,可以防止脂肪的析出,延长某些产品的货架期,如

汤料、香肠等。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pH2~10的范围内7s球蛋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要高

于llS球蛋白(Aokiet以,1980)。由于1lS球蛋白中S.S键的存在,使其结构坚固丽乳化性

降低。许多研究表明大豆蛋白的乳化性与溶解性有着相似的特点,即在等电点附近的乳化性晟低。7s球蛋白和11s球蛋白的乳化性和溶解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和其分子的电荷性、亲水

性和分子构型有关。而且7s球蛋白含量高的大豆分离蛋白较高乳化能力与较高疏水性相一致(Yaoela1.,1990;Pelxuccellieta1.,1994)。表面疏水性、亲水性及分子稳定性和蛋白质的乳

化能力相关(Maruyamaeta1.,1999)。利用酸和酶加水分解大豆蛋白质。随着分解的进行乳化性

达到最高,接着逐渐下降。这是由于与未变性状态相比,分解使疏水基暴露,进而形成了柔软

结构的缘故。大豆分离蛋白部分水解可以提高其溶解性和乳化能力(Kimet醴,1990)+如胰

蛋白酶水解可增加表面疏水性,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能力(Oieta1.,1997)。通过添加多

糖改变液相介质的流变性质和被蛋白质包裹的油滴的相互作用从而能提高蛋白质的乳化稳定性。蛋白质.多糖分散相可以用做乳化剂,来开发含油量低、营养价值高的食品(Xieetal.,1997)。

另外,在乳化性增大的同时,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流通期间商品品质的

保持。

大豆蛋白质分子在分散液中表现出较强的界面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降低界面张力的作用,所以当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受到急速机械搅拌时大量混入的气体和水形成界面,大豆蛋白质分子吸附在界面上,降低界面张力,促进界面的形成,就形成了泡沫(Gareta。1997)。11S球蛋白的起泡性和稳定性优于7s球蛋白,这与IIS球蛋白在气相界面上分子排列的紧密度及所带电荷量相关联。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适度改性可以提高起泡能力,如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酸改性(Wagneretal..1996)、酶解(Kimet01.。1990;Qietal.,1997)和乙酰化(李书国等,2000)可以提高其起泡能力。,凝胶形成能力是大豆蛋白质重要的功能特性之一,蛋白质凝胶能力作为水、油、糖、风味和其他添加剂的载体在食品应用和新产品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Kinsella.t979)。7S和11s球蛋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凝胶特性(SaioetaL,1978;Nielsen,1985;Mort,1990)。蛋白质凝胶结构中的作用力包括氢键、疏水键、二硫键及离子作用等。大豆蛋白质中,7s球蛋白和IIS球蛋白的凝胶化性质也有差异。经过测定,11S球蛋白凝胶的硬度和凝聚性大。凝胶除了具有较高的粘性外,还具有可塑性、弹性等性质。蛋白质的种类和浓度、加热温度和时间、pH、离子强度和变性剂的作用等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是影响其粘性以及凝胶形成的因子。为促进凝胶形成,必须使大豆蛋白质的浓度达到7~8%以上,温度达到80℃以上。另外,离子强度的增加,一般会降

中国农业大学颂士学位论文弗一章绪论

低凝胶硬度。凝胶的硬度在等电点附近最低,在酸性(pH2—3)和碱性(pHll~12)的条件下加热形成的凝胶较硬。其保水性和溶解性差不多,也是在等电点处最低。大豆蛋自形成热凝胶韵性质对其他的功能特性也有影响,如弹性、持水性等(Hueta1.,1992),并且可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可接受性(ParaskevopoulouetaL。1997)。Shimada(1980)等人的研究认为,在80"Cmn热30分钟,7s球蛋白形成的凝胶的强度大于分离蛋白,大于lls球蛋白。大豆分离蛋白通常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在肉制品的加工中,如火腿、香肠等,在这些食品中,分离蛋白可以在80"(2以下形成凝胶是非常重要的性质,因为高温会影响肉制品的组织状态(NaganoetaL,1996)。

1.2.4大豆分离蛋白的加工利用现状

虽然大豆的营养价值很高,但推动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大豆增长的动力不是因为对大豆食品的需求而是因为对豆油和用作饲料的脱脂豆粕的需求,从全球范围看,目前每年仅有10%的大豆生产直接用作食物,其余绝大多数用来加工成豆油和豆粕。可以说在过去的100年中,大豆食品从未进入西方入的主餐,这一方面是由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造成的;另一方面是食品工业对大豆食品的研究和开发一直不予重视,投资经费少,市场上的大豆食品风味差。但是自90年代以来,大豆食品一直未形成产业化、大豆食品工业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大豆食品的发展呈现出猛增的势头。近10年来,大豆制品一直是全美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每年以15-2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从90年代初的8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24亿美元(不包括豆油)。1999年10月20日,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了有关每人每天食用含25克大豆蛋白的低脂膳食,可有效地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认证申请。这是美国杜邦集团宝利来公司根据其8年的研究工作和18年临床实验报告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得出的结果。这一认证的通过对世界大豆的生产和消费带来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市场。目前,在美国市场上的大豆食品,除了传统的豆制品、豆油外,还有大豆蛋白制品,新型大豆食品,大豆强化食品等。其中,大豆蛋白制品发展迅速而且极具潜在消费市场。

国外对大豆分离蛋白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主要的分离蛋白厂商在美国和日本。国际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最具实力的是PTI和ADM两公司。PTI公司的产品按食品加工需要细分为高乳化型、高分散型、凝胶型等8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儿童食品、方便食品和冷冻食品等lo类产品中。ADM公司的18种大豆分离蛋白产品中有高分散性注射肉用,高溶解性调味品用,低糖度乳品饮料用,高乳化性肉汁用及婴儿专用粉等。可见国外大豆分离蛋白产品已经形成~个比较丰富、合理的体系。我国的大豆蛋白工业起步较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由于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尚有差距,而且产品品种单一,基本没有功能区别,除用于一般肉制品添加用的高凝胶值大豆分离蛋白外,其他功能性专用大豆分离蛋白,如用于乳制品的高溶解性、高分散性分离蛋白:用于面制品的低凝胶值分离蛋白:用于婴儿配方奶粉及冰淇淋的高速溶、高乳化、低抗原专用分离蛋白等一直未形成生产能力,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因此,国内大豆分离蛋白的生产急需大力发展、完善。

大豆分离蛋白的提取方法有碱提酸沉法,膜分离方法,双极膜电解法(BipolarMembraneElectroacidification)等(董怀海,2001)。碱提酸沉法是大豆分离蛋白的传统提取方法,得到的产

品蛋白含量可达90%以上,得率24~38%。目前,国内外制取大豆分离蛋白仍多采用这种生产工艺。此工艺,蛋白质变性程度太.而且强碱性条件下长时间处理大豆蛋白,会生成有毒化台物赖氨酰丙氨酸,并降低纯蛋白利用率和大豆蛋白中赖氨酸含量,酸沉中蛋白损失较大,而且产品的功能性质不稳定。用膜分离技术制取大豆分离蛋白,得到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蛋自含量可选95%以上。与传统的碱提酸沉法比较,产物得率高、质量好、能耗少,废水排放污染也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但是膜污染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虽然大豆分离蛋白具有自身的功能特性,但由于加工工艺和加工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得到功能性质稳定、专一的分离蛋白产品。通常要进行蛋白质改性,提高其功能特性,以适应多种食品生产的需要。国外对7s和1ls球蛋白的分子结构、功能特性、蛋白质修饰技术以及高品质多功能系列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属于绝密高科技。我国仅有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已经研制开发出了处于国拇领先地位的肉制品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

改性中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改性、化学改性、酶改性和生物工程改性。对于蛋白质的改性技术已经有很多研究报告和成果,Franzen等人(1976)对大豆蛋白进行了琥珀酰化和乙酰化改性:Hirotsuka等人(1985)用POCl,修饰大豆蛋白以改善其功能特性,经过磷酸化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持永性和溶解往有显著提高iPuski(1975)研究了用蛋白酶改性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等等。实际上,7s和11s球蛋白本身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如7S球蛋白有较好的乳化性,11S球蛋白的凝胶性强,同时生产中需要的是专用型分离蛋白,熟用于灌肠类产品对需要高凝胶值专用分离蛋白,用于乳制品时需要高乳化性专用分离蛋白。所以,如果在分离蛋白生产中能充分发挥7S或11S球蛋白的功能特性,进一步对富含7s组分或富含llS组分的分离蛋白分别进行改性,就可以有针对地、专一地强化7s或llS球蛋白本身的功能特性,提高产品的专用化程度,解决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

本课题从大豆蛋白各组份在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下溶解度不同的特点出发,应用物理沉降的方法,即在加工时按各组分的特性将7S和llS球蛋白分离,得到的富含7s组分和富含llS组分的分离蛋白产品。再用物理、化学或酶改性的方法对富含7S组分或宦含llS组分的分离蛋自分别进行改性,生产出低变性、功能性质稳定的高品质的专用型大豆分离蛋白。这样,大豆分离蛋白企业将会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品的应用范围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该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大豆分离蛋白提取技术进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富含7s组分和富含11S组分分离蛋自的调制第二章富含7S组分和富含11S组分分离蛋白的调制2.1前言

7s和llS球蛋白是两种主要的大豆贮藏蛋白,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特性,如溶解性、疏水性、凝胶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等,所以在食品和非食品加工中大豆蛋白产品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Wolf(1962)等人首先利用冷沉和硫酸铵分级的手段得到纯度91*/o.-,93%的1lS球蛋白,同时还研究了影响1IS球蛋白的得率和纯度的因素,如抽提率、温度、pH、盐和糖的含量以及还原剂(B.巯基乙醇,2-ME)等CO/olfeta/.,1967)。Koshiyama(1965)报道了11S球蛋白和7s球蛋自的分离方法:ns球蛋白首先被冷沉,然后加入0.025MCaCh除去剩余的冷沉蛋白,将pH调节到4.5将7s球蛋白沉淀后通过凝胶过滤得到均一的7s球蛋白。Thatda(1975、1976)等人根据在pH6.1“.6之间7s和11S球蛋白溶解度不同的特点,提出了直接分离两球蛋白的方法。用含有10raml3-巯基乙醇的"Iris缓冲液(pH8.O)萃取蛋白,将pH调到6.4,在2—5℃下离心,得到的沉淀即为11S球蛋白;在pH4.8下,7S球蛋白被沉淀,将得到的沉淀溶于o.03MTds缓冲液中,调DH到6.2后在3-5"C下冷藏过夜。除去不溶性组分,得§d纯度较高的7s球蛋白。这种7s和11S组分分离的方法沿用了很多年,但两种组分中都有交叉成分,11S组分中含79%大豆球蛋白,7s组分中含52%B.伴大豆球蛋I刍(1wabuehietal.,1987)。所以Thanh的方法要求其他的手段,如凝胶过滤、亲和层析等来进一步纯化。Nagano(1992)等人改进了Thanh的方法.通过SDS-PAGE对得到的7s和llS组分分析结果表明纯度大于90%。但这些分离方法仅限于实验室分离和用于研究,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因此,需要研究可以用于实际生产中的组分分离技术,应用于食品或非食品的加工利用中。本实验研究了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下蛋白质抽提过程中蛋白质的溶出形态,探讨了按7s和llS组分分离来调制大豆分离蛋白的工厂化方法。

2.2实验材料

2.2.1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实验材料:低温脱脂豆粕,由哈尔滨高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主要化学试{fII:氢氧化钠、盐酸、亚硫酸氢钠、氯化钠、甘油、脲、甲醇、三氯乙酸、浓硫酸、乙醇、溴酚蓝、丙烯酰胺、过硫酸铵、硫酸钾、硫酸铜、甲烯蓝、乙醇、甲基红、硼酸、硫酸铵等均为北京化学试剂公司分析纯产品: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争巯基乙醇(2-ME)、甘氨酸为Sigma公司产品;N,N’.甲叉双丙烯酰胺、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Fluka公司产品;'IrisBase(PromegaCorporation,USA);考马斯亮蓝(CBB)G-250为香港FisherScientific

中国农业大学颤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富含7s组分和富含IIS组分分离蛋白的调制产品。

2.2.2主要仪器设备

名称

咖啡研磨机

高速台式离心机

台式离心机

高速冷冻离心机

酸度计

恒流泵

稳压稳流定时电泳仪

电泳槽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脱色摇床

干胶仪

冷冻干燥机

恒温磁力搅拌器

水浴恒温磁力搅拌器

电热鼓风干燥箱

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千分之一电子天平

循环水真空泵

商速分散器

喷雾干燥机

电子调温电热套2.3实验方法2.3.1,蛋白质提取

型号

UrbaneTSK—U9285

TG016C

TDL-40B

OptimaLe-80K

PHS-3C

HL.2

DYY_1118B

MODELBE-210N

SpecmnnSP-2100UV

TS一1

HR.Gl

H).1

90—1型

SHJ—A

DHG-9140A

AY220

GF-300

SHB.Ⅲ

T18basie

EⅦI.ASD-looO

98-1-B

产地

上海灿坤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

Beckman,USA

上海虹益仪器厂

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

北京六一仪器厂

BIO-CRAFT,JAPAN

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

江苏海门市麒麟医用仪器厂

北京华瑞

北京博医康技术公司

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

金坛市华峰仪器公司

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

SHIMADZU,JAPAN

AND,JAPAN

郑州市上街华科仪器厂

IKA,广州

EYELA,JABUN

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

分别称取两份相同质量的脱脂豆粕,一份与蒸馏水以1:15(w/v)的比例混合,调整pH值至8.0,并在恒温磁力搅拌器上以低速搅拌,抽提1小时后,脱脂棉过滤除去豆渣,得到的提取液再以2,000rpm的转速离心lOmin去除底部的不溶性部分,得到提取液A。另一份与蒸馏水以1:15(w/v)的比例在中性条件下抽提1小时,用少许消泡剂消除泡沫,脱脂棉过滤除去豆渣,进一步再以2,000rpm的转速离心lOmin去除底部的不溶性部分,得到提取液B。

10

2.3.2蛋白质粒子分布分析

A.蛋白质溶液的制各

脱脂豆粕与蒸馏水以1:15(w/v)的比例在中性条件下抽提l小时,用少许消泡剂消除泡沫,脱脂棉过滤除去豆渣,得到的提取液再以2,000rpm的转速离心10min去除底部的不溶性部分。将提取液分为两组(I&II),分别调整pH和离子强度。I组:分别取9份10ml提取液在O.05的离子强度下用0.INNaOH或o.1NHCI准确调整DH至4.0、4.5、5.0、5.5、6.0、6.5、7.0、7.5和8.o;II组:分别取17份10ml提取液在pH5.5的条件下调整离子强度为0、O.0l、0.05、0.1、0.15、0.2、0.25、0.3、0.35、0.4、0.45、0.5、0.75、1.0、1.25、1.5和2.0。

B.超高速离心分析

参考分析豆乳中蛋白质粒子分布的超高速离心分析的方法(Onoetal.,1991;Guoetal.,1999)采用156,0009,30min,4℃的条件对上述各提取液进行离心分析。沉淀部分为大于50nm的大粒子;上清液部分为小于50nm的小粒子(溶液)。

2.33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标样,采用Bradford(考马斯亮蓝G-250蛋白质染色)的方法03radford,1978)测定经过超高速离心分析后上清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以离心后的上清液在595nm处的吸光度与未经离心的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度的比值来计算可溶性蛋白质(小粒子)所占的比例。

2.3.4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dodcc可lsulfate-polyacrylamide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郭尧君,1999)

A.样品处理

称取0.019待分析的样品于1.5ml刻度离心管中,加入O.5ml含有20%甘油、O.2%SDS、o.063MTris.HCl(pH6.8)、6M脲的样品处理液,并添加蒸馏水使总体积为1.0ml,使样品中蛋白浓度为O.2%(w/v)。然后添加20I_tl}巯基乙醇(2-ME)和20m饱和溴酚蓝03PB)溶液,充分混合均匀,在室温下放置一夜后进行电泳。

B.电泳

凝胶贮液浓度为30%,交联度为2.7%。分离胶含0.4%SDS,0.375MTris-HCl(pH8.8),胶浓度12.5%,交联度2.7%。浓缩胶含0.4%SDS,O.125MTds-HCI(pH6.8),胶浓度4%,交联度2.7%。电泳缓冲液体系为含0.1%SDS,5mMTfis-HCl,38,4mM甘氨酸缓冲液体系。在厚度为lmm的垂直电泳板上进行不连续电泳,样品的加样量为51al。电泳过程中,浓缩胶部分保持电流15mA,进入分离胶后,电流为25mA。电泳结束后,将胶片用含有33%甲醇和12%三氯乙酸(TCA)的固定液固定4小时,然后用考马斯亮蓝(CBB)G-250染色液(Blakesleyetal.,1977)(含有1.05mMCBBG-250,1.0M硫酸,10MNaOH,12%TCA)染色3小时。染色结束后,用蒸馏水对胶片进行洗脱,直至底色基本脱去为止。

中国农业大学颐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富含7s组分和宫舍tIS组分分离蛋白的调制C.胶片保存和分析

将脱色后的胶片用真空千胶仪在50"(2干燥2小时左右,保存干燥后的胶片,并采用ScionImage软件对胶片上染色的蛋白谱带进行光密度扫描分析。染色强度和蛋白质浓度成线性关系,可以根据扫描图中染色浓度值计算各种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2.3.5总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AACC,1985)对低温脱脂豆粕和调制的大豆分离蛋白进行蛋白质

含量测定。

A.样品前处理:将样品(豆片研磨成粉末状)置105"C烘至恒重。

B.硼酸一指示剂混合液的配制:S0mtO.1%甲烯蓝乙醇溶液与200mlO.1%甲基红乙醇溶液混

合后配成指示剂,贮于棕色瓶中备用。取100ml2%硼酸溶液,滴加lml混合指示剂。

C.样品消化:准备4个fioml凯氏烧瓶(每个样品傲两个平行),将样品准确称入凯氏瓶中,

加入约300mg硫酸钾一硫酸铜混合物,3ml浓硫酸。将烧瓶置于调温电炉上进行消化,直到烧

瓶中的消化液变为澄清透明的淡蓝色,继续消化2小时左右(加热时。溶液微沸.通风厨抽气)。

消化结束后,将烧瓶放于通风处冷却。

D.蒸馏:将凯氏烧瓶中的消化液定量转移到反应宣中,为了避免消化液沾在烧瓶口,可在烧瓶下口涂一层薄凡士林,转移后用少量蒸馏水冲洗烧瓶,将冲洗液也转移到反应室中。加入约

10ml45%氢氧化纳,反应室中的溶液变为黑色即可。关闭缓冲室的夹子,加火开始蒸馏。取5ml硼酸一指示剂混合液于一锥型瓶中来接收蒸馏液,特锥型瓶中的溶液变为绿色后蒸馏5min,移开锥型瓶,继续蒸馏lmin,此溶液用于滴定。洗涤反应室。

E.滴定:用标定好的0.0100mol/L的盐酸滴定蒸馏液至绿色变为粉红色。

F.重复以上实验过程2次,取平均值。

G.蛋白质含量的计算:

蛋白质含量(%)=皇些竺‰望矗掣×100%

(式2-I)

』一滴定样品用去的盐酸平均ml数。

口滴定空白用去的盐酸平均m1数:

c-称量样品的g数

14瘤l的原子量

6.25一系数

12

2.4结果与分析

2.4.1提取液中蛋白质粒予的存在状态

Ono(1996)等人在研究豆奶时将溶出的蛋白质按粒子直径大小进行了分级:直径大于40rim的为粒子;直径小于40rim的为小粒子(或称为可溶性部分)。本实验研究了中性和碱性两种提取条件下溶出蛋白质的存在状态,并按粒子直径50rim进行分级,结果见表2-I。

寰2-1中性攫取条件和蕞液摄取的方式下叠白质粒子分布的比较

Table2-ISizeDistributionofSoyProteinParticlesExlTaetedInNeutralpHandBasicpH

中性提取碱液抽提5l

90

49

10

从表2?1可以看出,在pH值8.0的碱性条件下,大豆蛋白质90%以可溶性(直径小于50hm)

的形态被抽提出来,而以中性条件抽提蛋白质时,只有50%左右的蛋白质以可溶性的形态被抽提出来,其余的蛋白质则以粒子(直径大于50hm)的形态存在于提取液中。进一步用SDS-PAGE分析了两种提取方式得到的蛋白质粒子的组成,结果见图2-1。

田2-1中性条件提取和碱液抽提的方式下蛋白质粒子的SDS-PAGE圈请Figure2-1SDS-PAGEPaRernofSoyProteinPartidHEl订-ctedInNeutralandBasicConditien

Lauel标准大豆蛋白,Lue2t藏抽叠大豆蛋白粒子.Lane3中性条件挺取大豆蛋白可涪性胡舟。

Lane4中性斛提取丈豆蛋白粒子部分

中置农业大学硬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富含7s组分和富含1IS组分分离蛋白的调翻——■—■■——■■■—■■—■■●一I■—●■——■—●■■—■—■—■■■——■■—■——●●■■■■■■—■—■●■■■■——●———●■■●一

田2.3pE[4.0崮7.5时经超膏蕾鼻心后提取液中可溶性部分SDS-PAGE圈谌

Figure2-3SDS-PAGEPatternofSolub]en-出∞inSoymilk

ByUitracentrifupfloaatpH4.0—7.¥]Range

I.时1标麓夫置■自.Lime2pH4-0?Lae3pH45?Lame4pHs.o.I.-ne5pH&S.

]lane‘phi0,l?M7pll‘^L.nItmT.o,L-H9pHMC■于重直O.OSM)

图2_4是对应于各pH下粒子部分组成的SDS-PAGE图谱。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pH的增大,粒子部分的组成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利用光密度扫描分析对构成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在pH4.0--4.5时,粒子部分的组成和大豆蛋白的标样相同;在pUS.O-6.0时,粒子部分中IIS的比

例增大,约占90%.以上结果表明,进一步地调整提取液的pH,可以促进IIS和7s的解离和聚合,形成不同形态的蛋白质粒子,有利于组分分离。

圈2-.pH4.O囊7.5耐经起膏逮膏心看扭取液中较-T-as'翁"SDS-PAGE瞄谱

I艳_n2-4SDS-PAGEPatternofParticlesFractteninSoymilk

eyUltracentrtfugattonatpH4.0~7.5Ranlle

Lanel掌准大互■白?Lane2pm.O,I蛐3pI]14j,I^K4p目E5mhN5pl眠5?]Lane6pH6.0,

15

2.4J蛋白质抽提过程中蛋白质粒子在不同离子强度下的分布情况

有研究表明,在0,-2"C的条件下,pH值为4.6时,各蛋白质成分的溶解度随离子强度的变化有相当大的差距:11S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成可溶性;而7S当离子强度达到0.8前几乎不可溶。而且,钙离子有专门沉淀IlS组分的趋向,利用高浓度CaCl2溶液可将7s组分有选择地萃取出来(saioetal,,1973)。本实验进一步分析了提取液在pH5.5时,不同离子强度条件下的蛋白质粒子的分布,结果见图2-5。

晕基

薹萋

离子强度(IⅢ)

叠2_5不同■予薯虞下攫取箍率■自度粒子的分布情况

Figure2-5SizeDistributionofSoyPretoimPatticle目tinSoymilkatVariemIonicStrength

从图中可以看出,离子强度从0到0.3M,蛋白质可洛性部分的比例里显著增加的趋势,从3%到11%。当离子强度高于0.3M时,蛋白质中的可溶性部分增加的程度不明显。通过SDS-PAGE分析了离子强度在o-o.3M的提取液中可溶性部分和粒子部分的蛋白质组成,其结果见图2-6、图2.7和图2-8。

田2-6膏子量度从0翻0.20M提取藏中可蘑性蕾分SDs_PAGE圈谱

Fj誓-托2-6SDS-PAGEPatternofSolubleFractionByUltraceatrifugationinSoymilk

to吣0M

atIonicS奸¨gthfromO

linel膏于■鹰0.20M。Laae2膏予曩鹰O.15M。Lanes膏于薯tt8.10M.Lane4膏于曩廑O.05M

Lame5膏予曩应O.OIM-h耻6■于量度0-工.帅7标准■自‘pH均为曼5)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