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张树文

(原载《秘书工作》2006年第6期)

摘要: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它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公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秦代公文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西汉初期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公文的内容。隋唐的文风改革使唐代公文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宋代公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代和清代,文牍主义盛行,长而空的公文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闻名于世。中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用的图画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据传说,黄帝以前的氏族首领,多以口头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淮南子·氾论训》),“自五帝始有书

契。”(《后汉书·祭祀志》)“五帝”之首是黄帝,因此,我国公文的最初萌芽当出现于黄帝时期。

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尚书》中以“誓”为名者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牧誓》是武王讨伐商纣至商都城牧野郊外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要言不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这些“誓”具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功用,相同的格式,已经具备了公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秘书史研究专家多认为夏启的《甘誓》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公文,依此说,我国公文的产生和国家政权的出现是同步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公文的本质和功用决定的。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收录的是“上古帝王之书”。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是帝王和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功课。因此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尚书》中的文章,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完整严谨,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立意谋篇上用工夫。《无逸》、《盘庚》、《秦誓》等篇章尤称典范,条理分明,首尾呼应,结构非常严谨,而且具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活动频繁,变法革新运动兴起,文化教育事

业繁荣,公文的体裁和文风出现了多样化倾向。当时的外交文书、法令文书以及士大夫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上书”,散见于《左传》、《国语》、《战国策》以及后来的《史记》中,出现了李斯这样的公文写作大家。这一时期公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国祚短暂,二世而夭,在为数很少的公文中,大皆具有“尚质而不文”的特点,即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尚质而不文”是符合公文写作要求的。

西汉初期,出现了一批公文写作大家和一些堪称典范的公文名作。如贾谊的《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疏谏猎》等。这些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写作者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面对现实,分析形势,针砭时弊,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今,写得深切晓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贾、晁的疏论“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从西汉后期开始,公文文风受赋和骈文的影响,出现了忽视内容、过分追求形式的不良倾向。赋是盛行于汉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以铺叙描写为主,讲究辞彩,语句整齐,半散半韵,似诗而实文。它的行文特点根本不适合于公文写作,自西汉中期开始,有人用赋体来撰写章、疏之类公文,致使部分公文丽词满篇而内容不实。如东方朔一篇上书竟达十万余字,而汉武帝却大加赞美,这势必助长公文写作过分注重文采而又崇尚繁冗的不良之风。

东汉末年和魏晋时期产生了骈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通篇句法结

构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骈文比赋文更加不适合于公文写作。

骈文对公文写作的影响有一个发展过程。三国时一些著名政治家比较务实,公文写作也以散文为主,出现一些公文佳作,如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西晋时,骈文渐成气候,与散文分离,但两晋公文仍是散文为主;南北朝时,骈文达到鼎盛时期,尤其是南朝,多数朝廷的公务文书,几乎全是用骈体撰写。

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虽然三国时期有公文佳作面世,但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公文的内容。这种文风不符合公文务实的要求,是公文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

隋代初年,几乎完全继承了梁、陈讲求文辞华美而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文风,一些有识之士看出这种文风不仅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提出了改革文风的建议。首发倡议者是大臣李愕,他于开皇三年(583年)呈《上高帝革文华书》,历陈浮华文风之害,请求朝廷“屏黜轻浮,遏止华伪”。隋文帝杨坚采纳了李愕的建议,于次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违者治罪。自此拉开了隋唐文风改革的序幕。

唐代立国之初,高祖李渊就于武德元年(618年)发布了改革文风的《诫表疏不实诏》,严厉批评了“表疏因循,尚多虚诞。申请盗贼,不肯直陈”,“乱语细书,动盈数纸,非直乖于体用,固亦失于事情”的现象。

初唐时期,唐太宗和魏徵、陈子昂等都发表过改革文风的言论,魏徵、陈子昂还在写作实践上作出表率,写出了许多朴实直言、不加雕饰的公文,对文风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中期,骈体文又有所抬头,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把文风改革推向高潮。经过几辈人的努力,唐代公文总体上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

唐代文风改革一直延续到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人不仅从理论上倡导文风改革,而且写作了大量文风朴实而又长于说理的公文。宋代公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

元代统治者重武轻文,机要多由蒙古、色目族官吏掌管,公文写作不重章法,缺乏规范,因此元代缺少精采典范的公文篇章。

公文是一种应用文体,行文宜朴实简明,而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代和清代,却是文牍主义盛行,长而空的公文比比皆是。其中最值得人们思考玩味的,莫过于明代屡次严禁繁文而终无收效的史实。

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亲自处理朝政,对公文动辄数千言上万言非常反感。洪武二年(1369年),他对翰林侍读学士詹同说:“古人为文章……皆明白易知,无深怪险僻之语。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至今使人诵之,自然忠义感激。近世文士,不究道德之本,不达当世之务,立辞虽艰深而意实浅近……何裨实用?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

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呈一篇政事建言,竟达一万七千字。朱元璋让中书郎中王敏念给他听,念到六千三百多字时,

还不知讲些什么,朱元璋大怒,命人将茹太素打了一百大板;次日又命王敏接着念,念到一万六千五百字时,才讲到要谈的五件事,可见,后五百字足可说明问题,而前边一万六千多字,多属浮文。朱元璋感叹道:“朕所以求言者,欲其切于事情,而有益于天下国家,彼浮词者,徒乱听耳。”于是命令中书省定立了建言格式,“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

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当时对于克服繁文之弊确实起过不小作用,但由于朝政日趋衰败,繁文之弊在整个明代虽一禁再禁而终于未能禁止。文风是政治风气和社会风气的反映,文牍主义与政治腐败相伴而生,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决定了少数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努力无法改变公文写作的这种趋势。

以上都是对公文文风的总体风貌而言的,在文风颓败的朝代,也有少量公文佳作产生,多出于清廉务实的有为之士,如明代著名清官海瑞、清代名臣林则徐等人,都有公文佳作留世。

公文写作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公文写作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目录 正文第一篇:公文写作培训的心得体会 公文写作培训的心得体会 很荣幸局领导选派我参加了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举办为期五天的**第三期秘书公文写作培训班,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参加公文写作培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应用写作时的"忘我"心态 所谓公文就是办理公务文书,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它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一般文体的写作往往都是站在自我的角度,表达自己,或者抒发自己的感想心结,或者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往往是以作者自己的视野理解、所思、所感去说明。听了老师的讲课使我茅塞顿开,首先公文写作要讲究政策性、实用性、可靠性、定向性、时间性、规范性,是要站在某一群体、某一组织的位置上,他所传达的是被代表的单位发处的信息。所以在写作时不要总想着自己,而要多考虑文中所代表的事件的立场,因为表达的是"忘我",而非"自我"。

二、应用写作的"真实"文风 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喜欢文辞华美、韵味隽永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但应用写作不太追求辞藻的华丽,它的文风相对来说就要朴实无华一些,基本上很少在词句上粉饰雕琢。应用写作追求一个"实"字,应用文不是供人们把玩鉴赏的艺术品,它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结(更多内容请访问好)合得非常紧密,它是一种应用文体,是为了实际工作、实际生活而使用,是传递交流信息、商洽处理问题的一种工具。因此,写应用文时一定要避免那种不合适的文风。切记洗尽铅华、天然雕饰也是一种好的文风。 三、应用写作--"死板"而不乏"灵活"的写作 无论是公文、专用文件、规章制度和日常应用文,人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一些格式和要求约定俗成,甚至一些公文的格式政府部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我们应用写作时往往不能乱来,必须遵守规则。这不同于文学创作,个人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打破陈规,不断创新。且不可对规则置若罔闻,否则会造成写作上的失败。 通过这次培训我充分认识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_1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公文文风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问题,而且是一定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在文章中的集中反映,是一定的世界观、思想路线在公文中的综合表现。 对于目前公文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四大弊病: 第一弊病叫“摆长蛇阵”。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的15000字,最短的7400字,平均每份超过万字。三位分管领导每人平均要看十几万字,合300多页,这对上级领导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出现这种“长蛇阵”的原因,一是“流水帐”。我细看了教育局的一份年终工作总结,全文共14700字,开头就用了1000多字概括一年来取得的总成绩,然后从六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每个方面讲了五至七条具体做法,内容相互重叠,又颠三倒四。用这种方法写出的总结,焉能不是一本流水帐。正确的作法应当是综合概括,集中讲几点经验或体会,梳成几条辫子,这样文字精炼,且问题突出,抓到事物本质。 二是“各顾各”。笔者走访了一位大企业的办公室主任,他深有体会地说,有些总结写得很长,这并非秘书人员的本意,而是领导逼出来的。办公室拟好总结初稿,或交单位几位

领导同志去传阅修改,或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审定,但谁也不从总体上去研究这篇总结,而是“各顾各”,从文中涉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文字内容多少去考虑问题,片面认为涉及谁的文字多谁的成绩就大。为此,各个分管领导均想将自己分管的工作写多一些,以致原来比较精炼的总结越改越长,越改越繁琐。 第二弊病叫“作假失真”。准确性是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受“文革”时期“假大空”作风的影响,公文中弄虚作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人民日报》1989年8月19日的一篇反映检查统计法规执行情况的文章披露,某地区违反统计法行为8l件,其中属于虚报瞒报的就有71件5某个市将1987年秋季产粮抽样调查数337,286吨篡改为356,657吨,多报了l 9,371吨;某地做结扎手术两万例,却上报四万例。这种明日张胆的假报告,是对公文准确性的亵渎。 第三弊病叫“虚张声势”。实用性是公文的精髓所在。公文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实用,能解决问题。公文的实用性决定了公文必须言及其实、言及其义、朴素无华、实实在在,来不得半点华而不实、虚情假意。目前,我们看到有的公文,当谈到今后想法时,动不动就是什么“大举措”、“大行动”、“大发展”等等。当谈到具体问题时,动不动就是“特大项目”、“特大影响”、“特大收效”。在总结工作成绩时,采用“膨胀法”,什么“十大成果”、“八大变化”、“六大变革”、“创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浅谈交通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作者:某 单位:某 完成日期:2010-10-30

浅谈交通发展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交通,让城市更兴旺! 商业风起云涌,全球化不可抗拒之浪潮。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该如何把握住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引言 摘要: 中国的城市发展所经历的是一条与欧洲封建时代城市发展不同的道路。在近代,更偏重于政治军事的中国城市落后于了欧洲工商业充分发展的城市。商业之兴,首要任务是交通。本文浅谈中国古代交通发展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并与欧洲城市化进行对比,强调交通在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交通、商业、城市 正文: 众所周知,商业的发展使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得以产生。马克思曾指出:“首先引起工商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从马克思的话中,不难理解出:真正的城市不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工商业发展的基础上的。 中国古代城市逐渐从军事堡垒发展到政治、军事中心再到具有经济调节功能的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商品经济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不可否认其他的因素,如人口繁衍、政治、军事等等。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扩大,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肯定商业发展在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在影响商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人类可以大有作为

的“交通”对商业发展扩大的意义,并通过探讨,以启发当今中国城镇化发展。 在影响商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交通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最受人影响的一方面。交通的发展与商业的发展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一方面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对交通的要求,因而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交通的兴建又促进了商业发展。纵观中国古代商业大城市,大都是交通发达之地。有的城市更是直接因交通而兴起。早在商朝时期,就有了“车马”、“步辇”、“舟船”等交通工具。战国时期,因为战争需要,有兴修了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中原各国道路交通纵横交错,还在沿途设驿站。水路上不仅利用长江黄河等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灵渠、鸿沟等人工运河。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法令,大修驿道,对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合,大大促进了沿途的贸易往来,推动了商业发展。汉朝之后,在秦朝原有道路基础上,继续扩展延伸发展交通网,并开辟丝绸之路。秦汉时期水运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海上则开辟了沟通世界两大帝国——东方的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这又带动的东南沿海的贸易发展,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由于这个阶段交通规模有限,交通对商业进而对城市的发展的贡献也有限。 隋唐时期,我国的水陆交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修建了纵横交错的两条驰道。唐时开辟了新的海上航线,加强了东西方交流和联系,广设馆驿,形成以京都长安为中心的驿路系统。这使得唐朝京都长安发展为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心,进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还有因运河而大兴的扬州等城市,到唐后期,成为水路枢纽,因方便南北运输,大量商人集聚,大大促进人口繁衍,使得商业兴茂,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从此上更加可以看出交通通过影响一系列因素进而影响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发展的重要意义。 宋元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宋朝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元朝沿海航运事业最发达。元朝除继续开挖运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外,又开辟了以海运为主的漕运路线,从海上最多时年运粮达360 万石。元朝的幅员之大,盛于前代;驿路分布之广,也为前代所不及。在全国水陆通道上,遍设站赤(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通向全国及至境外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日趋衰落。明代造船业的规模最大,出现了造船高峰。这一时期在交通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大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 年到1433 年先后七次渡洋远航,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了顶峰。由此也带来了我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下南洋,从而带动了两地的贸易,进而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城市发展,中国的许多南方大城市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就一蹶不振了。东南沿海一带的海上贸易由此终止,只剩下一小部分的走私贸易。城市的发展也慢慢衰落下去。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侵入,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和汽车相继兴起,铁路、航线和公路不断开辟,遂使我国以帆船为主要工具的古代水上运输业,以畜力车、人力车为主要工具的古代陆路运输业和以邮驿为主要方式的古代邮政通信业,日趋衰落并逐步废弃。相比发明火车、轮船的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仍然笼罩在封建主义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中国的城市化几乎停滞。 从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中,我们不难看出交通对商品经济乃至对城市化发展

公文写作学习心得体会

公文写作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了这次的公文写作学习,老师讲解了公文写作技巧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内容丰富,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思路,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在此分享心得体会。下面是X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篇1 3月26日,两办聘请市政府办综合科畅满增主任,对全县各乡镇、各部门所有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进行了一次培训。通过培训,感触颇深,收获很多。作为秘书组的一名成员,经过畅主任辅导,心情豁然开朗,犹如浓重的天幕拉开了一道缝隙,透出了一丝光亮。主要体会是,要提高公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必须烧旺勤学、苦练两把火,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两提高、两促进。 一、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全力以赴烧旺勤于学习这把火。 加强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充电,是工作性质的客观需要,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秘书人员主要从事文字工作,为领导起草会议讲话、工作总结、年度计划等材料,就必须站在全县的高度,做到心中有大局、脑中有全局、手中有全局,要成为行家里手,统揽全局,独挑大梁,真正提高单兵作战的能力,必须围绕学习这条红线,重点解决好学什么、

怎么学的问题。 一是熟悉上情,吃透下情。学习各级政府的文件、会议、领导讲话,对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了然于胸、熟记于心,对全县工作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才能将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本县的工作联系好、嫁接好,找准上情下情的结合点、切入点,把上级的精神变成本县的工作措施和要求。只有真正做好上下结合,把本县的工作任务摆进去、放进来,文章才有可操作性,才有高度和深度。 二是领会意图,掌握动态。形势千变万化,工作日趋推进,领导的决策部署也会因势调整,快步跟进,以便更好地驾驭全局,推进工作。党政报刊杂志是领导工作动态的传话筒、宣传员,因此,学习党政报刊杂志就成为掌握上级工作动态的主渠道,也应该成为秘书人员每天的必修课。通过认真学习党政报刊杂志,及时掌握上级领导的工作动态、指挥方向,做到该浏览的浏览,该精读的精读,该摘抄的摘抄。要了解全县发展概况,勤于参加部门会议,掌握各部门工作动态和进展情况,做到既要窥一斑,又要见全豹。要及时领会领导意图,调整工作思路,把握全县大局,洞察全县情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撰写出切合实际的总结。 三是学习身边现有材料。包括讲话总结、计划、汇报、体会、祝酒词、主持词、欢迎词等等。这些材料经过了层层

地方和部门在公文写作中应慎用“重要讲话”

https://www.doczj.com/doc/cb19017001.html, 专业的公文在线写作平台 地方和部门在公文写作中应慎用“重要讲话” 当前,“重要讲话”是新闻媒体以及机关(单位) 公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语,人们耳熟能详。毋庸讳言,事实上有很多“讲话”并不“重要”,却被人们习惯性地冠以“重要”二字,“重要”大有泛滥之势。这种现象究竟好不好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讲话才真正称得上是“重要讲话”呢?按理说应当是指那些内容重要、意义重大,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和真理性的讲话。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不看内容如何,只要是领导同志的讲话,就毫无例外地在讲话前面加上“重要”二字;众多的新闻媒体对相关领导同志的讲话在报道时也千篇一律地冠以“重要”二字,这是很值得关切和研究的。毛泽东同志在1957 年3 月12 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 (人民出版社, 1964 年6 月版)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虽然指的是写文章,但对讲话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讲职务、不看内容,只要带“长”字的讲话就是“重要讲话”,究竟谁的讲话才“重要”,久而久之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重要讲话”了,弄不好还要加上“最重要”乃至“最最重要”的字眼,岂不成了奇闻! 有的讲话,内容本来非常重要,但并未冠以“重要”二字,而人们一致公认它很重要。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1957 年3 月2 日《人民日报》第一版的大标题是:最高国务会议举行扩大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吴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 “柱,楹也”[1]。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不计纵横也。”又《释名》有云:“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 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4]。(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5]。(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6],这一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1),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8]。(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9]。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10]。(五)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11]。 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先秦时期丰富且复杂,装饰部位也出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到

公文写作万能模板

【万能模板】直接可用的演讲稿万能模板 (主要是思路,内容看具体情况,当然本模板还缺乏构思的创新,并不符合新文风要求;但对于初学者足够了;某些条目可以增减改换,灵活运用;大小标题当然应该优化。小领导讲具体的业务工作和工作部署,大领导要提出宏观要求) 标题:XXXXXXXXXX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的_____会议,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_____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刚才____同志,以及____同志的讲话,我认为,讲得非常好,非常深刻。希望在座的同志,认真领会,深刻理解。回去后,要传达____同志及____同志的讲话精神,并认真落实。真抓实干,推动_____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开创_____工作新局面。 对于_____工作,我提几点补充意见: 一、对于 _____工作,我们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领会_____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_____工作已经开创了很好的局面,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是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更加推进_____工作。我看,最重要的一点是: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充分领会_____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组.织要加强关于_____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_____工作才能更上层楼。 二、对于_____工作,要加强落实,要把工作落到实处。目前,有个别同志、个别部门,存在一个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热衷于开大会,传达文件。当然,开大会是必要的,上传下达也是必须的。但是,光是讲空话。打官腔,是远远不够的。对_____工作,要真抓实干,加强落实。各级领导要把_____工作,列入日常议事日程,要具体部署。认真执行。各级领导要为_____工作,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舆论环境,扎扎实实推动_____工作的开展。要抓出实效,抓出成绩。 三、要加强协调工作历史证明:团结,是我们消除一切困难的有力武器。关于_____工作也一样,各级领导要加强协调工作,要把上下,左右,各方面,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步调一致地推进_____工作的开展。目前,有些部门,遇事推倭、互相扯皮,这种官僚作风,十分要不得!这种作风,轻则导致工作效率降低,重则影响我们的威信。我们要坚决铲除这种官僚作风。 四、要在实践中探索_____工作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新路子。_____工作与市场经济有没有关系,我看是大有关系。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的影响将波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_____工作也不例外,它必然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因此,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希望大家认真地思考一下,去探索一下,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参与 XXX工作的同志,要有自豪感和责任感。同志们,对于_____工作,我们是非常重视的尤其各级组.织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志们,你们承担的 _____工作,是肩负了各级组.织对你们的殷切希望的,希望你们要脚踏实地洞心同德。努力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从中国历史上史前到清代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著名建筑师等建筑成就,介绍如何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其次,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语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基本观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1课时) 第一节建筑与建筑学 第二节建筑物的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建筑(1课时) 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这个时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一切因地制宜。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考古发现大量房屋遗址,因为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代表性得分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第一节穴居 第二节巢居 第三节干阑式建筑 第四节木骨泥墙建筑 思考题: 1、试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2、描述人类智慧在营造空间方面的成就。 3、思考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与后来形成的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建筑(6课时) 这个时期为古建筑萌芽时期,从满足居住需要之余,开始有了阶级,国家,政治方面需求,有了等级的差别。夏代出现了夯土建筑,商代的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到西周发展成有中轴线的对称式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加之西周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以檩架、梁柱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古建体系。 这个时期是在政治的需要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环境地理树木的科学的充分的利用。 第一节夏代建筑 1、夏文化与其区域 2、夏朝城址 第二节商代建筑 1、商代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 2、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3、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 第三节西周建筑 1、周文化与礼制制度 2、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风雏村 3、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遗址 4、西周建筑成就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 城市规划1001班王萱 201017020111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形式的演变其影响因素来自于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推动。从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朝代都城规划管理思想切入,从而了 解中国古代居住形式的演变。 关键词古代城市居住形式规划演变 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组合起来的居民点。所谓的居住形式, 主要是指居住生活的实体形式、空间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行为和构筑行为, 还有其中表露出的礼法、习俗、信仰、审美等观念层次的东西。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给人们留下一个自然的生活住房的概念。自然园林、青砖汉瓦、土石为材,依势而建。在特定时空下的住居形式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蕴藏着必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 深刻影响和限定着居住形式的特征及其发展方向。拿古代都城举例,纵观其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都城规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演变,而在都城这一庞大的居民点中,民房规划与居住习俗亦在相应地变化,大致有一条自成系统的发展线索。这正是近现代中国城镇民居规划与居住习俗的重要源头,而探索这一演变脉络的积极意义也就在于此。 一、夏商周——规划的起源 夏、商至西周时代的都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的城市无城墙,规划性不强,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遗址中的宫殿基址、宗庙建筑、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均较为分散,彼此不相连属,以郑州商城为例,其居住遗址则遍布城四周。与后世城市的民居习俗相比较,这一时期的民居情况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这种分散的居住方式,应与自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聚族而居的习俗有密切关系。其次,在这些都城的居住区内所发现的生产工具电农具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这显然说明不少居民还从事农业生产,而这正是城乡,分化不久所特有的状况。 二、春秋战国——礼法体系的建立

公文写作的作用和意义

公文写作的作用和意义 公文写作是一门技艺,是一种本事,学会了没有人可以拿走。古人对写作都十分重视,封建社会取仕都要通过科举考试,写作至少是块敲门砖,没有写作能力是不可能进入仕途的。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切实改进文风,2016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文件要求加强文件审核把关。可以说国家对于公文的写作规范要求的越来越严格。作为机关工作人员,为了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在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思想,我们要潜心学公文写作这项技能,因为它不单是工作,应该说它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公文写作的作用 公文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决定着公文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1.法规作用 所谓法规性公文,就是凡经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最高管理机关颁发的公文,即是法规性公文。具体地说,凡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是法律;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文件是法令;国务院通过的文件,是行政法规。这三种文件的总称,叫做法规文件。法规文件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这类文件一经制定和发布生效,必须坚决执行。人人必须遵守,不得违反。 2.指导作用

机关公文,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工作进行领导和指导的主 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公文中的决定、意见、通知、批复等文种, 就属于指挥、管理性的下行公文。这些公文一经下发,下级机关必须执行。大到国家机器的运转,小到一个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有秩序的开展,都跟公文的指挥管理作用密切相关,离开了公文的这一作用,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很可能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相当多的公文的起草、定稿过程,实质上就是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 3.互通情报,交流信息的作用 下行文中的通知、通报,上行文中的报告、请示,还有作为平行文的函,都有交流信息的基本功能。交流信息,一方面是上情下达, 一方面是下情上达,另一方面是友邻单位互通情报。有了公文作为信息流通的渠道,上下级机关都有可能做到耳聪目明,不至于闭目 塞听。 4.宣传、教育作用 通报、会议纪要等文体,有着很明显的宣传教育作用。针对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某一问题或认识的偏差,摆事实,讲道理,进行 启发诱导,使大家明白应该确立什么立场,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进而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 5.凭证和依据作用 上级发布的下行文,是下级机关开展工作的依据;下级上报的 公文,是上级决策的依据;一个机关自己制作的公文,是自己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凭证。在日常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

机关公文文风刍议

机关公文文风刍议 摘要:文风是公文撰写者的政治观念、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写作动机、写作态度等在写作活动中的综合体现。机关公文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文风,在准确鲜明、平实得体、简明生动等方面下工夫,进而充分发挥公文在依法行政、处理公务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文写作;文风;修养 每一篇公文都体现一定的文风。文风是公文撰写者的政治观念、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写作动机、写作态度等在写作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尚书·周书》中所说的“辞尚体要,不惟好异”、《论语》中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心雕龙》所说的“辞人好奇、言贵浮诡”等等,所论及的都是文风问题。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要使革命精神获得发展,必须抛弃党八股,采取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1](P517)机关公文的文风应准确鲜明、平实得体、简明生动,才能充分发挥公文的领导、规范、教育和沟通的社会功效。 一、表达的准确性 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2]是用以处理公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文体。公文语言准确,才能为解决实际问

题,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方便。 准确性来自于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分析得很透彻:“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3](P759)可见,要写出问题提得准确、道理说得准确、文字用得准确的公文,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切忌理论脱离实际,闭门造车,夸夸其谈。怎样做到表达准确呢? 第一、正确领会国家法律以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第二、用词恰当,造句符合语法,判断推理符合逻辑;第三、注意表示时间、范围、数量、程度、条件、主次等方面词语的运用;第四、忌用模棱两可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 二、思想的鲜明性 鲜明性包括思想内容的鲜明、表达形式的鲜明,表达形式的鲜明是服从服务于思想内容鲜明的。思想内容鲜明指公文观点鲜明,行文目的一目了然。表达形式鲜明指公文结构单一明晰,语言简洁明快。要达到鲜明性的要求,应该做到两点: 一是狠刹“长空”风。毛泽东曾尖锐批评篇幅冗长而内容空洞的文章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要“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3](P71)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又说:“周总理四届人大的报告,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 古代: 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 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 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 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封诸侯。(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 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 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 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 (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 (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 (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 (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 (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 (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 (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 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 发展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 (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 (5).出现了最早的“镇” 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

(完整word版)公文写作常用词语

. [ 机关公文常用词句大全] 本[大全]旨在使"爬格子"的微友在遣词造句时可少搜肠刮肚,在写作公文时可免绞尽脑汁,在领悟机关文风和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收获更多的东东。值得精读,值得珍藏。版权所有,翻印不究。 常用之"新": 新水平、新境界、新举措、新发展、新突破、新成绩、新成效、新方法、新成果、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新关系、新体制、新机制、新知识、新本领、新进展、新实践、新风貌、新事物、新高度。 常用之" 性": 重要性,紧迫性,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针对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积极性、创造性、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可讲性、鼓动性、计划性、敏锐性、有效性"。 常用之"化": 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集约化、正常化、有序化、智能化、优质化、常态化、科学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系统化。 常用之"心": 热心、耐心、诚心、决心、红心、真心、公心、柔心、铁心、上心、用心、痛心、童心、好心、专心、坏心、爱心、良心、关心、核心、内心、外心、中心、忠心、衷心、甘心、攻心。 常用之"识": 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廉洁意识、学习意识、上进意识、管理意识。 常用之"点": 出发点、切入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着力点、根本点、支撑点。 常用之"力": 控制力、影响力、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亲和力、执行力、感召力。

常用之"不": 不动摇、不放弃、不改变、不妥协、不懈怠、不含糊、不折腾。 常用之"同": 政治认同、理论认同、组织认同、事业认同、感情认同、心理认同、环境认同。 常用之"多": 多层次、多方面、多途径、多渠道、多角度、多方位。 常用之"度": 高度、深度、宽度、力度、强度、密度、浓度、气度。 常用语组: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集中精力,聚精会神,一心一意,程,贯穿各方。 切实抓好,有效减轻,扎实推进,加快发展,持续增收,积极稳妥,落实,从严控制严格执行,坚决制止,明确职责。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牢牢把握,积极争取,深入开展,注重强化。注重规范,不断改进,积极发展,努力建设,依法实行,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率先发展,互惠互利。 做深做细,做好做实,全面分析,全面贯彻,持续推进,全面落实、实施,逐步扭转,基本形成,普遍增加,基本建立,更加完善,明显好转,努力形成,不断加强,大幅提高,显著改善,日趋完善,比较充分。 常用动词: 动词一字部: 抓,搞,上,下,出,想,谋。 动词二字部: 分析,研究,了解,掌握,发现,提出,推进,推动,制定,出台,完善,建立,健全,加强,强化,增强,促进,加深,深化,扩大,落实,细化,突出,建设,营造,开展,发挥,发扬,创新,转变,发展,统一,提高,提升,保持,优化,召开,举行,贯彻,执行,树立,引导,规范,整顿,服务,协调,沟通,配合,合作,支持,加大,开拓,拓展,巩固,保障,保证,形成,指导。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