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民族学概论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编号:学时:60

主编姓名:吴国富单位:人类学系职称:副教授

主审姓名: 单位:人类学系职称:教授

授课对象:本科生专业:民族学、考古学年级:一年级

编写日期:2008年2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民族学的学科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接触和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课前查阅相关内容的学习资料,并做读书笔记;参加课堂学习和讨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及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学会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去观察、思考和分析民族相关问题;独立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一共包括18 章。各章主要内容及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中民族这一独特社会现象的介绍,引导初步涉及这门学科的学生关注这一重要现象,并阐述学习民族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激发同学们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本章重点是学习民族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安排3学时。

入门读物:

【法】若盎·塞尔维埃:《民族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

【美】乔治·穆多克著、童恩正译:《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四川民族研究所,1980年。参考读物:

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马子富主编:《西部开发与多民族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相关网络资源:

中国民族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18677892.html,

中国民族文化网https://www.doczj.com/doc/cb18677892.html,

(台)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https://www.doczj.com/doc/cb18677892.html,.tw

视觉人类学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b18677892.html,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b18677892.html,/gjmw/index.htm

云南民族网https://www.doczj.com/doc/cb18677892.html,

第二章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的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1、重新审视民族学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关于民族概念的认识及其深化;从“活化石”到“主人”;关于中国民族学的理论反思);2、民族学的学科发展,着重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讲述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历史(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学与西方人类学的关系。1949年以后,与苏维埃民族学派的关系);3、民族学的学科地位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本章重点是明确概念,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脉络。安排3学时。

主要参考文献:

【俄】勃罗姆列伊:《民族与民族学》,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宋蜀华、满都尔图主编:《中国民族学五十年:1949-1999》,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2003年。

建议阅读: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出版社,2005年再版。

翁乃群:《世纪之交反思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学学会编:《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民族出版社,1998年。

麻国庆:《作为方法的华南:中心与边缘的时空转换》,《思想战线》,2006年第4期。

第三章民族学理论诸流派

本章主要介绍:1、国外民族学理论流派;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本章简要介绍国外民

族学主要理论流派,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民族学研究中的运用和1970年代以来的族群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安排3学时。

主要参考书目:

[苏]托卡列夫著、汤正方译:《外国民族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第五、六、八章,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再版。施正一主编:《广义民族学》第五十七章“外国民族学的主要流派和现代发展趋势”,第五十八章“中国民族学的过去与现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第四章民族学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1、传统民族学的研究方法(野调查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影视手段);2、民族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单一民族研究与多民族社会的研究、民族与资源环境、人口及现代国家的关系。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3、民族志写作。着重介绍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民族学研究对象变化后需要采取的相应方法。安排3学时。

主要参考书目:

李亦园:《田野图像》,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美】理查德·G·福克斯主编、和少英等译:《重新把握人类学》,第五章“重写文化”、第十章“全球的民族志概况”,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建议阅读:

乔健:《漂泊中的永恒——人类学田野调查笔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

石磊:《筏湾:一个排湾族部落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报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民国60[1970] 年。

【日】中根千枝著、麻国庆译:《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凌纯声:“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载于凌纯声、林耀华等著:《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第五章民族学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1、世界民族概况;2、中国民族概况;3、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目

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大陆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和中国的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多重的民族分类,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多样性重要性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与理解。共安排3学时。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6年。

【俄】勃罗姆列伊:《民族学基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建议阅读:

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

潘龙海等著:《中国民族学初探》第四编,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年。

【俄】勃罗姆列伊:《民族与民族学》第一部分第六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第六章环境与民族生存和发展

本章主要介绍:1、人类对“环境”的认知历程;2、自然环境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影响民族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环境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共安排3学时。

主要参考书目: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第二十章“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再版。

尹绍亭、【日】秋道智弥主编:《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罗康隆、黄贻修:《发展与代价——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建议阅读:

尹绍亭:《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生态体系:云南刀耕火种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民族出版社,2007年。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第七章民族经济

本章主要介绍:1、什么是民族经济?;2、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点;3国家援助与内源性发展。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制约和促进其发展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有一个新的认识。共安排3学时。

主要参考书目: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美】沃尔夫著、张恭启译:《乡民社会》,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3年。

陈庆德:《民族经济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建议阅读:

范宏贵、胡启望:《盘村瑶族——从游耕到定居的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第二十一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再版。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第四章四“中国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施正一主编:《广义民族学》第五编“经济民族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刘永佶:《民族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第八章民族物质文化

本章主要介绍共时条件下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民族文化:1、民族服饰; 2、民族饮食; 3、民族住所;4、民族交通工具;5、劳动工具。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客位研究揭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同时注意到这一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共安排3学时。

主要参考书目:

【美】克里福德与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导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第十七章“物质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pdf

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 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 “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 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 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 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 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 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 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 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 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 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1.数据:未经整理的、可被判读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样本等。是载荷或记录信息的按照一定 规则排列组合的物理符号。它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像,也可以是声音或计算机代码。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始于 对数据的接收,对信息的获取只能通过对数据背景和规则的解读。背景是接收者针对特定的信息准备,即当接 收者了解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或符号组合公认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获取一组数据载 荷的信息,亦即数据转化为信息。数据+背景=信息 2.信息:在特定情况下经过整理的、表达一定意义的数字、文字、符号、图像、声音、信号等。信息是数据 载荷的内容,对于同一信息,其数据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3.知识:在信息这一原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见解、认识。是信息接收者通过对信息的提炼和推理而获得的正 确结论,是人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 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的传输一般遵循如下模式:传输者的知识-数据-信息-接收者的知识。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的关键在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对信息的理解能力取决于接收者的信息与知识准备。 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整合才能转化为知识。信息+经验=知识。 可以认为,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则是知识的原材料,数据涵盖范围最广,信息次之,知识最小。 4.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相交或不相交,相关或不相关,三者具有独立内涵和典

2019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之611民族学概论

大理大学2019年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611科目名称:民族学概论 一、目标要求 1.了解民族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民族学研究方法。 2.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的主要理论和发展状况。 3.具有一定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民族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二、试卷结构 (一)时间及分值 本试卷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二)内容结构 1.民族学的基本概念(30分) 2.民族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与发展状况(60分) 3.民族学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运用(60分) (三)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2.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3.论述题:(每小题60分,共60分) 三、试卷范围 1.民族学的基础知识

了解学科的基本属性、掌握基本概念及其内涵;了解民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方法与领域;了解“文化”的概念及内涵;了解语言和民族的关系,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了解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民族学学科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了解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民族学的主要理论与发展状况 了解民族学各理论流派的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包括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文化心理学派,新心理学派,新进化论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等。了解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3.民族学的研究方法和任务 了解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田野工作定位与研究取向,掌握相关概念;了解田野研究的类别及过程;了解田野研究的性质和田野伦理;认识田野调查的特点、类型,掌握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和具体的调查方法,田野资料的记录与整理能力;了解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4.民族学的研究内容 包括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濡化、社会化与涵化;族性与社会分层、政治组织;宗教与仪式等。 1)理解婚姻、家庭、继嗣、继嗣群、世系群、氏族、宗族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婚姻规则,婚后居住模式,家庭结构和类型,亲属制度的类别。

华中师范大学情报学真题笔记(信息管理学基础 完全版)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信息的概念 (1)从信息的作用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负熵”等。(没有揭示信息的本质) (2)从信息的范围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消息、知识、情报、数据等。(只指出了信息概念的外延,及信息的范围,定义应该表达概念的内涵) (3)从信息的内容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交换的内容”。(已经注意到了信息的质的方面,但是a信息的范围没有划定,b这个“内容”到底是什么) (4)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角度来定义信息,认为信息是物质的属性、规律、运动状态、存在标志等。 a、从本体论层次上来考察,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亦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以及状态变化的方式”。 b、从认识论层次上看,信息就是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达的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是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属性。 (揭示了信息的本质,但不够通俗,并且从两方面定义,不便于对信息概念的整体把握)我们认为,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此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上面第三、四类观点,因此该定义基本上属于第三类定义,但事物发出的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2、信息的属性 (1)普遍性。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必然存在着信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交换。 (2)多样性。 (3)可识别性。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可加工性。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的内容将进行加工处理。 (5)与载体的不可分析。信息需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与载体的独立性。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7)可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可共享性。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非消耗性。可以多次开发,反复利用。 (10)强时效性。信息老化和更替。 3、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信息与知识、情报 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这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知识具有社会性(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从三者的范围大小来看,信息>知识>情报,三者之间属于一种包含关系 (2)信息与数据

民族学通论(完全版)

民族学通论 一、名词解释: 1.民族学: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属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它包括很多二级学科:①民族学史;②民族问题理论;③文化人类学;④民俗学;⑤蒙古学;⑥藏学。 2.文化人类学:这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为人类学主要分支之一。1901年霍姆斯创用这一专称,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以区别于研究人类体质的体质人类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的过程,分析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区文化的异同,探讨和发现人类文化的一般和特殊规律。该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整体方法、参与观察、比较法等。文化人类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和功能学派。 3.人类学:人类学是一门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是一门历史和理论的实验科学,统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 4.语言学: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学家在进行这种研究时当然也要联系社会、文化、民族等背景,但他们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的。 5.体质人类学:亦称为自然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形成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规律、人类体质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学科。 6.“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志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省志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 7、种族:种族,又称人种,是现代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种族是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他们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这些特征是在一定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8、种族主义:种族主义宣扬人类的不同种族在本质上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统治和奴役“劣等”种族的政治主张。种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其极端发展是种族灭绝。 9、种族灭绝:反动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借口种族、民族或宗教原因,整批地杀害某一集团的人。 10、种族的分类:胡顿1946年提出系统分类法,分为三大人种,即蒙古人种、赤道人种、欧罗巴人种。 11、黄色人种:亦称蒙古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 12、白色人种:亦称欧罗巴人种,俗称白色人种。主要体质特征:肤色一般浅淡,部分呈褐色,毛发颜色不一,发型波状,次生体毛发达,泪阜(fu)外露,鼻高唇薄。 13、黑色人种:亦称赤道尼格罗人种。主要体质特征为:皮肤浅黄色,头发色黑形直,胡须和体毛较少,颜面扁平,鼻梁不高,唇厚适中身材自北向南呈现从中高到较矮和从粗壮到纤细的过度趋势,眼内角多有蒙古褶。14、劳动创造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包括了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论点:(1)语言的历史和意识的历史同样长久,或者说语言与思维互动。(2)分节语的出现是,人类童年的主要成就。(3)语言产生的前提和条件是直立行走和劳动。 15、劳动“推动力”说:劳动只是一种特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它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猿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16、.突变选择说:学术界另有学者认为,人类起源的决定因素是突变、选择和隔离。简称突变选择说。 17、.腊玛古猿:腊玛是古代印度史诗中的英雄,该学名在1934年确定。刘易斯(G·E·Lewis)认为,其犬齿与其他齿平列,无缝隙,齿弓与人一样呈抛物线型,脑量300㎝3,体重10-15公斤,可能是向人的方向发展的人科早期代表。 18、直立人:直立人分为早期直立人和晚期直立人。以能人为代表的早期直立人,具有如下特征:⑴手足进一步分化,手已能制造工具,具有了人的性质。⑵脑部较发达,平均脑量637cm3,有的高达810cm3。⑶文化方面有砾石工具和粗制石斧,标志着真正的劳动的开端。晚期直立人只是同早期直立人相对而言,在距今150-20万年。 19、智人:智人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中、晚期,人类群体已从前氏族公社时期过渡到母系氏族的萌芽时期。智人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智人即过去所称古人和尼人;晚期智人——“智人的智人”即称新人。 20、语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套象征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笔记 一、名词解释 1、信息:狭义,是用以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广义,本体论层次: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全信息: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语法信息: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 ;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 ;语用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 3、社会信息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在这种现象出现时,人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对物质和能源的依赖程度则相对降低。 4、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5、信息交流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6、知识组织是揭示知识单元(包括显性知识因子和隐形知识因子),挖掘知识关联的过程或行为,最为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或信息。(特征: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 7、信息服务(Information?Service)通过研究用户、组织用户、组织服务,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用户,最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是用不同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一项活动。 8、信息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功能: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和控制。 9、国家信息政策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国家或政府为解决信息管理和信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关系和涉及到公共利益、权益、安全问题,保障信息活动协调发展而采取的有关信息产品及资源生产、流通、利用、分配以及促进和推动相关信息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规划、原则或指南。 10、信息道德就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11、信息伦理是指人们从事信息生产、加工、分析、研究、传播、管理、开发利用等信息活动的伦理要求、伦理规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伦理关系。 12、信息政策是国家和社会组织为实现信息管理目标而规定的信息管理行为准则,是进行信息管理决策的指导方针,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基本管理思想,

各大高校人类学民族学考研试题

中山大学1998年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民族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系谱分类法 2 民族共同语 3 游群(band) 4 参与观察 5 交表婚 6 双系继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 2.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1998年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民族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萨满 2 俚人 3 瑶老制 4 民族学 5 女书 6 姑爷种和丈人种 二.论述(共70分) 1.请分别说明人类六种生产类型的特点(15分) 2.试述中国民族的主要丧葬形式。(20分) 3.试论中国民族识别的原则和意义。(35分) 中山大学1999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图腾崇拜 2 蛋民 3 瑶老制 4 民族区域自治 5 凿齿 6 家长奴隶制 二.论述(共70分) 1.试论述小乘佛教(12分) 2.以汉民族的形成为例,评述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23分) 3.试论述我国民族婚姻家庭的发展(30分) 1999年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民族共同语 2 语义 3 文化区 4 毕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山大学2000年试题: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专业:人类学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田野调查方法 2 死文字 3 萨满教 4 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5 百越 6图腾崇拜二.问答题(共64分) 1.简述民族学研究婚姻家庭的意义(10分) 2.以中国民族志资料来说明古代农业从刀耕火种、锄耕到犁耕的发展。(20分)3.试述中国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及其功能。(14分)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 (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 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 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 (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 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 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 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 (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 (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 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③尼格罗-澳大利亚人→黑色卷发、深棕色肤色、体毛不多或中等、脸型较 窄。 9、“种族主义”的相关内容: (1)概念:人类种族在治理和道德发展能力上不相等,种族差异决定各族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优秀种族理应凌驾于略等种族之上的理论。 (2)危害性:①促使产生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沙文主义等多种形式的 民族剥削和压迫。 ②促使产生种族屠杀、种族迫害、种族隔离以及存在于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种族歧视行为。

管理信息系统自己整理笔记.doc33

参考答案 1、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 C不确定程度)。 2、下述对U/C矩阵描述正确的是(D U/C矩阵中,纵向表示功能,横向表示数 据类)。 3、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4、对于大型程序设计来说,首先应强调的是程序的( B、可维护性 )。 5、在工资系统中,水电费扣款一项,属于( B定个体变动属性)。 6、数据流程图DFD中,符号圆圈“B、外部实体)。 7、一般要求达到(A、第三范式)。 8、数据字典的建立应在( A 、系统分析阶段)。 9、中小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首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般是(C、SQL Server )。 10、诺兰模型把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归纳为六个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各管理层次需求的阶段是( D、成熟阶段)。 11、身份证编号属于编码中的( C、区间码)。 12、与数据流程图相比较,业务流程图独有的内容是( D、系统中的人员) 13、下列描述中不属于信息特性的是( C、系统性)。 14、项目管理时可利用( C 、甘特图和网络计划技术),以便以最少的时间和资料消耗量来完成计划。 15、管理信息按决策层次的不同通常分为三级,即(C.战略级、战术级、作业级)。 16、下列决策问题中,属于非结构化问题的是( C、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17、系统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和(B、环境适应性)等特征。 18、每秒钟执行的作业数,称为系统的( B、吞吐量)。 19、判断树和判断表的功能是用于描述(C、处理逻辑)。 20、在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不属于系统分析阶段的是(A编写程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数据是记录下来可鉴别的(符号),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 2.程序调试时,测试数据除采用正常数据外,还应编造一些(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以检验程序的正确性。 3.可行分析报告的结论为:(立即开发)、(改进原系统)和(条件具备再开发)。 4.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代码)维护, (程序)维护, (数据文件)维护和机器维修。 5.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购买软件包)等. 6. 网络的拓朴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和树型等多种,实际应用中,常将它们综合起来混合使用以构建复杂的计算机网络 三、简答题 1. 信息系统的详细调查方法有哪些? 答:详细调查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阶段可行性分析论证完成之后进行的一项活动,目的在于完整地掌握现行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薄弱环节,收集资料,为系统分析准备。 详细调查方法常有:(1)召开调查会;(2)访问;(3)发调查表;(4)参加业务实践。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应遵循用户参与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笔记】

信息管理学基础(马费成) 一、信息的含义 1. 本体论层次: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亦即没有任何约束条件,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类社会、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对象。“存在方式”指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思维的和社会的运动。“运动状态”则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所展示的特征、态势和规律。在这一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广义的信息,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我们称其为本体论层次的信息。 2.认识论层次:在认识论层次上,我们可以将信息定义为: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主体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体输入的信息,主体所表述的则是主体向外部世界输出的信息。 3.本体论层次和认识论层次的信息的区别: 在本体论层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体,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认识论层次上则不同,没有主体,就不能认识信息,也就没有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概念比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首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够理解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特定含义。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对其目的而言的效用价值。而且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人们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义,明确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把同时考虑到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外在形式、内存含义和效用价值的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称为“全信息”,而把仅仅考虑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称为“语法信息”,把考虑其中内容(含义)因素的信息称为“语义信息”,把考虑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称为“语用信息”。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乃是同进考虑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农为代表的信息论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义和效用,是纯粹的语法信息。 4.本书所研究的信息的定义:根据本书的目的,我们主要研究社会信息,即为了特定的目的产生、传递、交流并应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切由人类创造的语言、符号和其他物质载体表达和记录的数据、消息、经验、知识。显然,这类信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都属于认识论范围内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机器系统的信息,只要有人类主体介入,并服从于人类社会的特定目的,都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信息。 二、数据、信息、知识及相关概念 数据、信息、知识和情报是信息与信息管理领域的起点和基石,同时这些概念和它们所代表的外延之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天然的联系。 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简单的说,事实是人类思想和社会活动的映射;数据是事实的数字化、编码化、序列化、结构化;信息是数据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识是对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评价的结果;智能则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信息管理系统读书笔记 第一篇:《管理系统》薛华成清华大学出版社读书笔记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心中一直有些疑惑,管理是什么、信息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什么。通过阅读,我在书中找到了我要的答案。 管理:管理是为了某种目标,应用一切思想、理论和方法去合理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人,调度各种资源,如人、财、物、设备、技术和信息等,以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或最大的产出目标。 信息: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系统:系统是一些部件为了某种目标而有机地结合的一个整体。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起源很早,能够追溯到xx世纪xx 年代。最初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出自管理,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用计算机。直到xx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高登戴维斯才给出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经过后人的不断补充与完善,我们可以将管理信息系统定义如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管理信息系统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系统,依靠计算机等实现管理,而是一个将人包括在内的人机系统,一个管理系统,一个社会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在具体进行项目开发前,首先要建立领导小组、组成系统组、进行系统规划。领导人员应具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有提高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思想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设想;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及主要工作并要善用人,能够组织队伍。 在组成系统组织前应由领导者建立信息系统委员会,主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及组建各种开发组织。在信息系统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系统组。系统组应有各行各业的专家,例如管理专家、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 组建队伍后,进行全系统的规划。

民族学

民族学李绍明著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1 民族学.2001 郭大烈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 民族学人类学周建新主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6 民族学概论周光大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7 民族学概论杨〓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 民族学通论林耀华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02 民俗学概论陶立潘- 1987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民族学概论杨群- 1998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 民族学概论王娟- 2002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族学通论金天明,陈克进- 1990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 社 民族学纲要杨昌儒- 1997 - 贵州民族出版社 民族学概论杨望- 1984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民族学通论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主编:林耀华 出版日期:2004-12-01 目录 导言

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 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第二节人类的远祖 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第四节智人 第二章人类的种族 第一节种族的分类 第二节种族的成因 第三节种族和民族 第三章语言与民族 第一节语言的产生 第二节语言和民族 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 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 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 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 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 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 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 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

第一节民族的概念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 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 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 第五节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 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 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 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 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 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 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 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第三单元民族社会形态 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 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 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 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 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

武大、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真题笔记

PS:各章都是按照个人认为的重要程度,也就是会考的可能性来排序的,加粗的重要,有划线的的更重要。 第一章 (连续好几年没有出了,今年应该会出现一道,名词的可能性比较大) 1、社会信息化、信息管理 2、信息、社会信息 3、信息化、信息的特征和性质 论述:信息管理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特点 第二章 (重点章,名词和简答都会出现,熟悉掌握前三组) 1、信息直接交流与信息社会代理交流的区别、多向主动主动传递(单向被动传 递) 2、信息传递的密度递减原则、信息失真 3 4、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特征、信息栈 第三章 (重点章,从考题分布就可以看出) 1、马太效应的表现形式、马太效应 2、文献信息老化的影响因素、赖普斯曲线 3、齐夫分布曲线、齐夫分布定律 4、赖普斯指数、(文献的)半衰期 第四章 1、简述信息搜集的方法和途径 2、零次信息源在经济活动和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3 4、怎样评价信息获取的效率 5、简述信息的经济性评价方法 第五章 (重点章,从考题分布就可以看出) 1、XML、与传统的文献型组织相比,网络信息组织有哪些主要特征 2、KWOC(题外关键词索引)、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 3 4 、知识组织、信息组织的特性和原则 (了解:网络信息源的特点)

第六章 1、向量空间检索模型、布尔逻辑检索模型 2、信息检索、信息检索系统、 3 4、信息检索的程序 第七章 1、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 2、信息服务的原则 3、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4、简述用户行为的特征 5、信息服务、穆尔斯定律 PS:后三章感觉八、十会被忽略,因为就九、十没有一起考的,第八章也时隐时现,所以…… 第八章 ①制定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误区 ②当代信息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③诺兰模型 ④信息系统 第九章 ①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 ②简析信息机构的管理办法 ③非营利信息机构为什么要设置专门的营利部门 ④信息机构最重要的管理工具是什么?在考虑营销计划时需要考虑哪些策略 第十章 ①信息法律②信息政策的评价③信息政策 更多资料: 2014年武汉大学档案学考研必备资料(无敌版) 武汉大学情报学/档案/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管理学基础考研资料 2014年武汉大学/武大情报学专业考研必备资料(专业课无敌版) 2014年武大/武汉大学管工/情报考研数据库原理教程全套复习资料

武汉大学《管理信息系统》考研重点笔记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资料见第二页 封 面 第1页

第一章信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信息科学基础 : 一、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的定义 R.V.L哈特莱(1928)“信息”是符号。香农(1948)信息是通信的内容,是“用来消除未来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 维纳(1948)信息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钟义信信息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二)信息的特征 普遍性,动态性,依附性,相对性,可传递性,共享性,可加工性 (三)信息的分类 按信息发生领域划分:物理信息然生物信息社会信息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社会信息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消息资料知识 按主体的认识层次划分:(重点掌握) ①语法信息。②语义信息。③语用信息。 二、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科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兴学科群体。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其中尤其是信 息论,是信息科学的主要理论基础。 ◆◆信息论的发展三个发展阶段:狭义信息论阶段、一般信息论阶段、广义信息论阶段。 ◆◆系统是自成体系的组织,是相同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 体。 ◆◆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由此形成的内在组织形式或内部秩序即为系统的结 构; ◆◆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构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 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由此形成的外在活动形式或外部秩序,称为系统的功能。 ◆◆要素、结构、系统、环境和功能构成系统的基本关系。 ◆◆控制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能动作用,使其不致任意活动或越出预先(有意或无意)设置 的范围。控制三要素,即主体(施控者)、客体(受控者)和控制媒介(传递者)。这三个要素组成一个整体,相对于某种环境而言,具有控制功能,这就是一个控制系统。 三、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体系 信息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一个方法和两个准则。一个方法是指信息方法;两个准则是指功能准则和整体准则。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方法是核心,功能准则与整体准则是信息方法能够正确实施的保证。 (一)信息方法

孔茨《管理学》核心笔记

管理学----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着主要考点 1.管理各职能及相互关系 2.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3.泰勒主要思想 4.法约尔的14项 5.管理学派图案及主要思想 6. 7-S管理法,随机制宜学派 7.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赞成还是反对8.计划定义,投入原则 9.计划是展望未来,控制是回顾过去 10.目标管理,目标原则 11.未来是不可知的,所以制定目标无意义 12.计划跟不上未来,所以制定计划无意义 13.什么是策略,道斯矩阵 14.决策的合理性或满意性 15.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16.制定决策是管理人员的首要工作 17.限定因素原则 18.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19.管理幅度 20.决定管理幅度的因素

21.矩阵组织,SBU,职能职权 22.直线与参谋 23.影响分权的因素 24.怎样进行有效的组织,组织文化 25.了解各激励理论 26.了解各领导理论 27.试述委员会,中山大学03年 28.如何改善信息沟通 29.计划与控制 30.控制的过程及灵活性 31.关键点控制 32.前馈控制与反馈 第一章,管理学:科学\理论和实践 一,名词解 1. 管理: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有 关定义:通过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进行一系列活动,合理配备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它们的具体定义及相互关系. 二,简答\论述 1. 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五星级.厦大98年真题

①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管理作为科学是指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管理作为艺术是指管理的实践.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问题也不同,因而解决 问题的方法也不同,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艺术.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要谋划 一种有用的,即能达到预期结果的解决方法,而艺术就是达到某种具体的预期结果的决窍. ②管理作为科学与艺术,两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艺术总以科学为基础,科学与艺术相互补充.如果不具备一定管理知识,管理会陷入盲目,经验主义或碰 运气.有了系统知识,对于管理问题就有可能找到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 ③管理作为科学,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因为管理学研究的现象特别复 杂多变.没有一种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办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管理问题, 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但并不能直接用于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因此,有效的管理总是随机制宜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 2. 管理各职能的关系,五星级,03,04年都考了 ①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它们分别回答了一个组织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做,怎么做得更好和做得怎么样的问题.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活动,它们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②在时间上,它们通常按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然而这种前后工作逻辑 也不是绝对的,这些职能往往相互融合,同时进行. ③没有计划,也就没有控制;没有控制也就无法积累制定计划的经验.人们往往在进行控制工作的同时,又需要编订新的计划或对原计划进行修补.同时没有组织构架,便于工作无法实施领导,而在领导过程中,又可能反过来对组织进行 调整.

关于民族关系概念及理论的梳理

关于民族关系概念及理论的梳理 【摘要】本文对民族关系的定义和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民族关系在定义及研究观点上存在诸多种类,其客观反映了民族关系研究的热点性与多样性,从而推动了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与构建,并最终促进了民族关系定义的完善化以及理论的科学化。 【关键词】民族关系;定义;理论;梳理 一、民族关系的定义 就民族关系的定义而言,有学者认为“民族关系指二个或二个以上民族之间的关系,其对民族关系的解读是划定于异族间的”;[1]部分学者提出了更为细致的阐述,认为“民族关系不是指本民族内部,而是指民族际内的关系,并可概括为三类:一是统治阶层和各级执政权力阶层与各族人民的关系;二是各民族的统治阶层或权力集团相互间的关系;三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2]以上观点都是将民族关系的划定范围在异族间进行解读的;以个人愚观,“民族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其从属于社会关系并依赖于社会关系”,[3]其不仅发生和存在异族间,也存在于单一民族的内部结构中,因此民族关系应是民族间、民族内部的相互交往、融合以及斗争的关系总和。

本文较认同“民族关系划分为民族内部、民族间、以及跨国或跨地区关系等类型,并在范围上将民族关系概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以及表现出和平、战争或和平与矛盾并存三个方面;”[4]该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民族关系的 发展、演变,也从社会角度对民族定义的类型、范围及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以上概念的梳理,本文认为,民族关系的研究不能仅以大民族为主要框架,在代际、年龄以及社会化、现代化的影响中,不同年龄群体的民族个体间会形成代际间的民族关系,因此应加入代际、年龄群体的因子。 二、国内外民族关系理论梳理 苏联时期的民族关系理论以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 为基础,成为解决苏联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主要参考;列宁认为“正如人类只有经过被压迫民族完全解放的过渡阶段,才能达到各民族的必然融合”;[5]其民族关系理论是通过无 产阶级革命,解放被压迫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并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推行优惠政策使各民族从形式平等过渡到事实平等。 美国多元的族群来源与国家组成形式,为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先天的优势且最具代表性。戈登于1946年在出版 的《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一书中提出了族群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第一阶段盎格鲁-萨克逊化,不管你是什么文化背景要想成为美国公民,就必须盎格鲁-萨克逊化;第二阶段熔炉理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经过美国社会化的过程

2011年软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笔记

2011年软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学习笔记 1. 计算机基本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并行性是指计算机系统具有可以同时进行运算或操作的特性,包括同时性与并发性。 3.基本思想:时间重叠、资源重叠、资源共享。 4.传统串行方式:优:控制简单,节省设备缺:执行指令速度慢,功能部件利用率低。 5.流水线处理机:优:程序执行时间短,功能部件利用率高缺:增加硬件,控制过程较复杂。 6.并行处理机SIMD 一个控制器CU,N个处理单元PE,一个互连网络IN 。 7.并行处理机主要特点: ⑴单指令流多数据流方式工作。 ⑵采用资源重复方法引入空间因素。 ⑶以某一类算法为背景的专用计算机。 ⑷并行处理机的研究必须与并行算法研究密切结合。 ⑸异构型多处理系统。 8.多处理机系统组成MIMD:N个处理机+1个处理机存储器互联网络(PMIN)。 9.多处理机系统特点: ⑴结构灵活并行处理机处理单元很多;多处理机有较强通用性,适用多样算法,处理单元数量较少。 ⑵程序并行性并行处理。 11.RISC与CISC比较主要特点如下: ⑴指令数目较少,一般选用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些简单指令。 ⑵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种类少。 ⑶大多数指令可在一个机器周期内完成。 ⑷通用寄存器数量多,只有存数/取数指令访问存储器,其余指令无关寄存器之间进行操作。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设计思想上。 12.存储系统分类: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双极半导体)主存储器(MOS半导休,又称内存储器,包括高速缓存和主存)辅助存储器。 13.存储器的层次:高速缓存-主存,主存-辅存。 14.主存的基本组成:双极型 MOS型(由存储体、地址译码器、驱动器、I/O控制、片选控制、读/写控制)。 15.存储器的主要技术指标:存储容量、存取速度(访问时间、存储周期TM)TM>TA、读出时间 TM>TW、写入时间、可靠性、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16.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信息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技术、语言与文字处理、人工智能。 17.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 ⑴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 ⑵改善人机界面,向用户提供友好的工作环境。 18.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异步性。 19.操作系统的功能: ⑴处理器管理⑵存储管理 ⑶设备管理⑷文件管理 ⑸作业管理⑹网络与通信管理 20.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⑴批处理操作系统主要特征:用户脱机工作、成批处理作业、多道程序运行、作业周转时间长。 ⑵分时操作系统主要特征:同时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