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军队战法

蒙古军队战法

蒙古军队战法
蒙古军队战法

蒙古军队战法-匈牙利波兰战役

蒙古军队战法-匈牙利波兰战役

1241年5月9日,波兰联军统帅昔烈西亚公爵亨利率领三万大军离开列格尼察城向西前进,准备和蒙古军队决战。当亨利领军穿过市中心时,圣玛丽教堂顶上突然掉下一块石头,险些击中亨利。波兰联军将士们都因此忧心忡忡,认为这是一个凶兆。

亨利领军走到瓦尔斯塔特平原时,发现两万蒙古军队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亨利立刻指挥波兰联军列阵,将三万军队排出四条战线。摩拉维亚公爵博列斯拉夫率领他的骑兵组成第一道阵线;波兰国王的弟弟苏里拉斯夫公爵率领克拉科夫骑兵组成的第二道阵线;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奥拖特恩率领数千条顿骑士,和欧波兰公爵梅西科的部队一道组成第三道阵线;而亨利率领昔烈西亚骑兵和一些法国圣殿骑士在最后压阵。波兰联军的阵型体现了当时欧洲军队的标准战术,那就是以铁甲骑兵为核心,分几个波次正面冲击敌阵。

对面的蒙古军队也在紧张地调兵遣将。由于蒙古军队的指挥完全依靠旗帜,部队调动时毫无声息,让这边的欧洲人一头雾水。蒙古军队的阵型非常凌乱松散,看起来似乎很缺乏组织和纪律,这多少让亨利心放宽了一些。双方部属完毕以后,波兰联军的第一攻击在博列斯拉夫公爵的带领下率先冲向蒙古阵营,波兰骑士们全身披挂重甲,骑着高头大马,长矛平举,在一片号角声中以扇形猛扑上来,霎时间就冲到蒙古军队跟前。

骑士时代

很多军事史学家认为,在兵法水准方面欧洲中世纪同古典时代相比有很大的退退步。公园451年罗马和匈奴的沙隆战役,可以同时被看作是古典时代的最后一战和中世纪的第一战。在这场战役中身披重甲的西哥特铁骑为罗马赢得了胜利,而罗马军团的重装步兵则完全沦为配角。沙隆战役以后一千年欧洲中世纪战争定下了基调,古典时代彪炳战史的步兵战术,如希腊密集阵、罗马军团方阵、马其顿步兵斜线战术,等等,都未能在中世纪的欧洲战场上再领风骚。

古典步兵战术有几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欧洲中世纪骑兵取代步兵成为战场的主导力量。欧洲中世纪军队的核心是封建领主们豢养的骑士。骑士出身贵族阶层,是职业的军人,从小接受近身格斗的训练。骑士浑身被锁子甲包裹,在胸腹、双肩、后被和大腿等部位还有整块精钢打造的铠甲,头带一顶封闭式的头盔,有金属面具保护脸部,坐骑也是全身披挂鳞片甲。骑士的整幅盔甲重达八十磅,因而骑士的战马都是特别挑选的优良品种,能够承受一个全副武装的骑士三百余磅的重量。骑士的武器包括一面盾牌、一支长矛和一柄宽刃重剑。骑士冲锋时左手挽盾,右手持矛,矛身夹在腋下,依靠强大的冲击力突破敌阵,然后拔出重剑砍杀近旁的敌人。

欧洲中世纪的步兵都是从各封建领地的平民中临时招募的,缺乏训练,士气也不高,非常容易溃散,使得古典时代的步兵战术没有用武之地。步兵分为轻、重两种,轻步兵基本上是弓箭手,而重装步兵装备盾牌和长矛。重装步兵的作用通常是防守,进攻时跟随骑兵掩杀以扩大战果。弓箭手的作用是良莠不济,完全取决于各个封建领地平民的习惯。英国的长弓部队闻名于世,就是因为英国平民有使用长弓的文化传统,而欧洲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么幸运。欧洲骑士文化注重贵族之间的格斗,类似三国演绎里的武将单挑,非常排斥使用弓箭。1139年欧洲第二届主教大会甚至禁止在基督教徒之间的战争中使用弓箭,因而弓箭手在欧洲中世纪战争中都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欧洲中世纪和古典时代相比人口锐减,经济倒退,星罗棋布的大小封建领主组成欧洲最基本的政治版图。这个时期罗马教廷一统天下,调解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干预和规范战争的行为。欧洲中世纪鲜见古典时代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封建领主之间的战争大多规模很小,点到为止,两军摆开阵式后由各自的骑士上前单挑决斗,然后就基本能决定胜负。骑士们在战斗中追求的是荣誉和名声,而不是结果。大多数的战斗步兵只是去做看客,根本

用不着动手。这种畸形战争造成的恶果就是注重匹夫之勇而不讲战术,步兵素质差士气低,几乎不堪使用,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和古典时代无法相比,几次十字军东征就已经体现了欧洲战力的最高水平。总而言之,欧洲中世纪的军队除了骑士们盔甲够厚,长矛够长以外,在组织和战术方面退化到了罗马帝国时代的蛮族水平。

欧洲中世纪值得一提的是宗教军事组织骑士团。骑士团是十字军东征期间形成的组成,其性质相当于武装修道士,而主要任务是护教。欧洲中世纪比较著名的骑士团有圣殿骑士和条顿骑士。骑士团直接隶属教皇,有征税的权力。骑士团住在类似修道院的城堡里,生活简单清苦,不近女色,平时的任务就是军事训练。由于骑士团训练有素,军纪森严,是欧洲中世纪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圣殿骑士团在十四世纪初遭到法国国王菲利普打压而日渐式微;条顿骑士团则逐渐强大,最终修成正果。1525年,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勃兰登堡选帝阿尔伯特在马丁路德的支持下建立了普鲁士公国。

蒙古雄狮

欧洲历史上有几次同草原游牧民交手的惨痛经历。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执政官克拉克苏率领四万大军征伐波斯,结果在卡来战役中全军覆没,他的对手就是使用轻骑兵战术的波斯帕提亚帝国。罗马帝国末期同样使用轻骑兵战术的匈奴帝国几乎征服了整个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里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扼守黑海沿岸和小亚细亚,独自应对中亚游牧民族的侵袭,成为欧洲东南面的一道屏幕。由于大树底下好乘凉,欧洲各国普遍缺乏对游牧民族的感性认识,这个弱点使欧洲人在同蒙古西征大军的战斗中付出惨重的代价。

蒙古军队将草原游牧民族的轻旗骑兵战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蒙古民族坚韧强悍的素质,弓马娴熟的技能,加上成吉思汗无与伦比的组织才能,造就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支雄狮。

蒙古军队全部由骑兵组成。军队安十进制组建,即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和万人队。千人队以下将领由下属军官士兵选举产生,万人队将领由大汗指派,因而蒙古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这和欧洲军队将领由世袭贵族充任形成鲜明对比。一个万人队中,轻骑兵大概占六成,重骑兵占四成。轻重骑兵装备几乎一样,都是一面皮质盾牌,两张组合反曲弓和数囊羽箭,一支长矛和一柄战斧或马刀,头带铁制头盔和皮质护颈;所不同的是,轻骑兵几乎不披家,而重骑兵则身披轻便的鳞片甲。

蒙古士兵习惯穿丝绸内衣,其目的绝不是为了舒适。数层丝绸制成的内衣质地相当坚韧,远距离射来的弓箭穿透蒙古兵的皮制战袍以后,往往无法继续穿透内衣。近距离发射的弓箭透制丝绸内衣时,箭簇会被丝绸包裹着进入人体,这样有效地防止了箭簇可能携带的毒素扩散,而丝绸可包裹的箭簇可以轻易地取出来,上面的倒钩也无法发挥作用。丝绸内衣使蒙古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率大大低于其他军队。

蒙古军队的野战充分体现轻骑兵战术的特点。蒙古军队布阵时通常将部队分为五个分队,前二后三排列,前排部队是重骑兵,后排是轻骑兵。进攻时后排的轻骑兵越过前排首先出击,冲锋时以千人对为单位逐次冲到敌阵近旁发射弓箭,然后折返,这样循环往返,连续不断地将敌军笼罩在蒙古人的箭雨之下。等到敌军承受不住弓箭的攒射,阵线散乱时,轻骑兵向两侧撤退,让出空间给重骑兵完成使命一击,同时向敌人两翼迂回包抄。蒙古军队另一个惯用战术是佯装退却。当遇到强敌时,蒙古军队会故意乱糟糟地撤退,显得丧失斗志,引诱敌军紧迫不舍,然后趁敌人队形散乱时,突然回头痛击。实施这个战术需要部队具有非常强的纪律性和战术素养,欧洲军队根本就做不到,因为他们一旦后退,步兵就会立刻溃散,一发不可收拾。蒙古军队的指挥通常使用旗帜,偶尔用鼓点和响箭,部队调动迅捷无声,让对阵的欧洲军队摸不着头脑。

蒙古军队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战术,就是在寡不敌众、战况危急之时会全部下马,以皮制盾牌布阵,蒙古士兵们在盾牌后面用重弓及其精准地射杀敌人,这时蒙古士兵往往会战斗

到最后一人。因为蒙古军队在波斯和舒利亚吃了几次败仗,蒙古人的这个战术才被阿拉伯人载入史册。

蒙古人以弓马娴熟闻名天下。蒙古马虽然体型矮小,但耐力惊人。蒙古骑兵通常每人配备三四匹马,可以一天行军一百公里,因而蒙古军队常常演出长途奔袭的好戏。蒙古骑兵配备的两张弓,一张是轻型弓,用于策马飞驰时快速发射,剑身短,射程近;另外一张是强弓,弓重箭长,用于射击远程目标,蒙古骑兵通常下马以站立或蹲踞姿势发射。蒙古强弓远远优于欧洲弓箭。这里不妨用欧洲弓箭的最高水平英国长弓的拉力通常在80磅左右,射程约250码;而蒙古重弓的拉力可达166磅,射程达350码。蒙古优秀射手甚至可以达到更远的射程。根据蒙古文献记载,成吉思汗攻灭花刺子模以后大摆庆功宴,宴席上一个叫额桑杰的蒙古贵族,射中了600码以外的目标。

蒙古士兵的全部家当都在他的马背上,并不依赖后勤支援,从而保证了蒙古军队高度的机动性。蒙古士兵都是武士,能够熟练使用多种武器,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独立作战能力强的优点。

蒙古军队的战役指挥非常灵活,蒙古将领经常自作主张,独立寻机歼敌。1224年蒙古名将哲别和速不台领军两万前往南俄草原执行侦查任务,就主动捕捉战机,在哈尔卡河全歼基辅大公米基斯拉夫的八万大军。

俄罗斯传来的坏消息并没有引起欧洲各国足够的重视。毕竟俄罗斯在十三世纪仍然属于蛮荒之地,经常和草原民族发生冲突。1241年,蒙古王子拔都率领七万大军西征,目标直指欧洲腹地匈牙利。这样在匈奴入侵欧洲八百年以后,东、西方两个世界将再次碰撞。

拔都西征

蒙古人占据南俄草原以后,这里的原住民钦察突厥人被赶出家园,不得不向西迁徙。钦察汗忽滩率领二十万突厥人来到匈牙利边境,请求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提供庇护,条件是集体皈依基督教,四万钦察军队听从贝拉调遣。钦察人提出的条件相当诱人,贝拉很爽快的答应下来。这一举动给蒙古人入侵匈牙利提供了借口。拔都立刻致信贝拉,要求他不得接纳钦察人,否则兵戎相见,被贝拉断然拒绝。贝拉明白战争迫在眉睫,派遣使者持刀剑前往中欧各国,恳请王公贵族们前来支援。匈牙利周边国家,包括波兰、波西米亚、奥地利等国,以及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都纷纷响应号召。匈牙利将成为东、西方一次大对决的战场。

1241年2月,拔都率七万大军离开南俄草原,向匈牙利杀来。虽然拔都以王子身份统帅大军,实际上指挥权握在蒙古名将速不台手里。速不台是成吉思汗麾下的头号悍将,此时已经年过六十。他成名与蒙古征花刺子模之战,一生指挥六十余场战役,没有一次失手。速不台的战役策划非常严禁缜密,蒙古征伐匈牙利是体现其风格的一个典型战例。速不台事先派遣许多间谍到东欧各国打探消息,得知欧洲各国王室贵族通过联姻结成一张密切的关系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速不台将蒙古大军分为三路,由察合台之子拜答尔和窝阔台之孙海都领兵两万组成右翼,快速北上,掠过东普鲁士,秉风直指波兰,目的是组织贝拉的姻亲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四世出兵救援;他和拔都亲率四万大军为中路,朝匈牙利缓慢前进;而窝阔台之子合丹领军一万在左翼答应。

蒙古入侵匈牙利的时机相当不错。此时的匈牙利正处于无政府的状态,各地封建领主武装割据,王权旁落已经有二十年。贝拉仅仅即位六年,正殚精竭虑巩固权力。此时贝拉能够调动的军队有两部分,首先是效忠国王的禁军,由国王出资供养,大约包括四万欧洲风格的重骑兵,和一些归附的突厥部队;其次是各个封建领主的部队,根据协议封建领主们在大敌当前之时有义务率兵勤王,但是这些部队通常得不到保证,质量也参差不齐。本来新近归附的钦察汗忽滩有四万突厥劲旅可供贝拉调遣,但不幸的是开展前钦察人和匈牙利人在首都布达城发生冲突,结果钦察汗忽滩被杀。钦察人愤然离开布达城南去,一路上烧杀劫掠,和北上驰援的匈牙利部队大打出手,搞得贝拉焦头烂额。贝拉此时唯一的指望,就是他的女婿

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

波兰战役

这个时候的波兰,被分为四个公国,分别封给了四个王族,国王博列斯拉夫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四个公国里,当属国王的堂弟昔烈西亚公爵亨利二世实力最强,他将统帅波兰联军在列格尼察城附近的瓦尔斯塔特同蒙古的右翼军团决战。

其实在瓦尔斯塔特战役前不久,波兰国王博列斯拉夫统帅的一只军队在克拉科夫被蒙古军队击溃,亨利的部队此时是波兰境内唯一的抗敌力量。亨利知道他的姐夫波西米亚国王温塞斯拉正率领五万大军来援,所以他一直躲在列格尼察城里消极避战。但是温塞斯拉大军迟迟未来,让亨利心急如焚。由于害怕蒙古军得到增援,亨利决定率领三万大军出城西向,寻找蒙古主力决战,同时希望能和温塞斯拉半路会合。

其实温塞斯拉大军此时距离列格尼察城仅仅只有两天的路程。蒙古军队对温塞斯拉大军的动向了如指掌,统帅拜答尔深知自己兵力不足,必须将两路欧洲军队各个击破,于是蒙古军队在亨利行军的必经之地瓦尔斯塔特严阵以待。和欧洲人不同,蒙古军队的战术思想是以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地杀伤敌人,为了取胜不择手段。拜答尔打算在瓦尔斯塔特战役中使用游牧民族的典型战术——佯装败退,伺机反击。

亨利的三万军队在波兰各封建领主的重骑兵为主,同时还从德意志的戈德堡金矿区招募的矿工组成的步兵。波兰联军列阵完毕以后,博列斯拉夫公爵就率领第一道阵线发起攻击。数千波兰铁骑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扑上来,毫不费力地冲进蒙古阵营。蒙古骑兵动如脱兔,迅速分散以避开欧洲人的正面冲击,同时以密集的弓箭齐射攻击敌人。波兰骑兵在蒙古阵营里左冲右突,所到之处蒙古骑兵尽皆闪避,只围绕着他们不停地放箭,就是不和波兰骑士们近距离厮杀,让波兰人的长矛重剑毫无用武之地。博列斯拉夫公爵发现自己势单力薄,伤亡渐增,于是撤回本阵。

亨利以为蒙古人胆怯,不敢和波兰铁骑交战,他于是将波兰联军重新排列,形成一个异常宽广的正面,然后一阵冲锋,逼迫蒙古人接战。亨利的战术似乎发挥效用,轻装的蒙古骑兵抵挡不住波兰联军强劲的冲击,开始败退。亨利看到蒙古统帅拜答尔的大旗也开始退却,认定蒙古军队已经战败,于是下令全力追击。波兰将士争先恐后,穷追不舍,原先整齐的阵型变得散乱不堪,步兵远远地落在后面。

波兰联军并不知道他们已经钻进了蒙古人的圈套之中。退却的蒙古军队轻骑兵很快迂回到波兰联军骑兵的两侧和后面,将其团团围住,而事先部属好的数千重骑兵此时突然出现,拦住欧洲人的去路,真正的战斗这才开始。

蒙古重骑兵们排成一道人墙,用重弓发射一波又一波的长剑,而轻骑兵们在波兰联军侧后来回奔驰,在三十米的距离上用轻共飞快放箭,波兰联军像牛群一样渐渐被驱赶到一起。蒙古骑兵发现他们的弓箭无法穿透欧洲的骑士的盔甲,干脆专门射杀他们的座椅。跌落马下的欧洲骑士由于盔甲笨重,行动不便,往往只能束手无策。蒙古重骑兵这时开始冲锋,用长矛和马刀一个一个地结果了这些欧洲骑士。

蒙古军队围歼波兰骑兵时,在战场中间释放一道烟幕,阻挡了波兰步兵的视线。波兰步兵对战况毫不知晓,径直冲进蒙古人的陷阱,结果被全歼。波兰联军统帅亨利以及其他数名波兰贵族都力战而死,圣殿骑士团参战部队全部阵亡,条顿骑士团大首领奥施特恩身负重伤,苟延残喘两个月后死去。瓦尔斯塔特一战,波兰联军阵亡两万五千人,蒙古人从阵亡的欧洲人头上割下的耳朵足足装了九大麻袋。

波西米亚国王温塞斯拉得知瓦尔斯塔特战役的结局,立刻领军回国,躲进城堡理据守。扫清波兰以后,拜答尔率蒙古右翼兵团南下,去和拔都大军会师。值得波兰人庆幸的是,蒙古人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匈牙利战役

就在波兰联军和蒙古右翼军团决战的同一天,匈牙利国王被拉率领七万大军离开布达成北上,迎击入侵的蒙古大军。蒙古大军似乎并不愿意同匈牙利大军决战,一直后撤到绍约河畔的莫希平原,通过一座桥退到绍约河东岸,消失在森林里。贝拉率大军在绍约河西岸筑营,匈牙利人将他们的辎重马车首尾相连,组成一道环形防线,仍然保留着匈奴王阿提拉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

第二天,匈牙利军队向蒙古军队据守的木桥发动进攻,将蒙古守军击退,在绍约河东岸又扎营一座。战局发展如此顺利出乎贝拉的意料,他并不知道蒙古人是有意退却,将匈牙利大军引诱到莫希平原这个理想的战场。决战之前,拔都效仿成吉思汗登上高台,企求蒙古人信仰的“长生天”腾格里的保佑,祷告了一天一夜。

1241年4月11日清晨,蒙古大军在匈牙利大营南面几公里的地方涉渡绍约河,向匈牙利军队发动突然袭击。贝拉率七万大军在莫希平原面向南方仓促列阵。由于拜答尔军团尚未赶到,此时参战的蒙古军队只有五万人。拔都率领两万骑兵迂回到西面攻击匈牙利阵营的右侧,而速不台率领三万骑兵绕了一个更大的圈子,迂回到匈牙利大军的北面。贝拉看到右侧受到攻击,就命令匈牙利阵营以右翼为轴心,整体向右旋转,企图包抄拔都的两万骑兵。

贝拉这一战术机动想法很好,俨然有亚历山大的遗风,只可惜匈牙利军队不是马其顿军队。匈牙利军队从来没有接受过高速运动中保持队形的训练,在移动过程中相互拥挤,乱成一团。正在这时,速不台率领三万骑兵突然从后面发起攻击,匈牙利阵营顿时土崩瓦解,四散奔逃。贝拉率领残军撤退到绍约河畔的营垒里负隅顽抗。

蒙古大军将匈牙利人的大营团团围住,开始向欧洲人展示其精良的攻城器械。蒙古攻灭金国以后,招募了大量的中国工匠,制造了许多相当精巧的床弩和投石器,可以拆卸分装在马背上运输。蒙古人用床弩向匈牙利人的大营发射火箭,而投石器将大量石头、盛满滚油的瓦罐、烟花爆竹等抛掷到匈牙利人的头上,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的匈牙利人惊恐万状。

绝望的匈牙利人突然发现蒙古军队的包围圈在西面有一个缺口,一些胆大的匈牙利骑兵率先从缺口突围,居然毫发无损地逃脱了。失去理智的匈牙利人于是争先恐后从缺口夺路而逃。不用说这又是速不台设下的圈套。突围的匈牙利人没跑出多远,就发现大批蒙古骑兵从两侧跟了上来,将匈牙利溃兵夹在中间,密集的箭雨将这些可怜的欧洲人笼罩,中箭落马的匈牙利士兵被蒙古人用长矛和马刀——了结。莫希平原之战,七万匈牙利大军只有不足一万人生还。匈牙利国王贝拉在卫队拼死保护下逃脱,由于蒙古人紧紧追赶,贝拉一直逃到克罗地亚,躲到一个海岛上方才保住性命。

波兰和匈牙利的陷落震惊了整个欧洲。圣殿骑士团大首领阿尔芒写信给法国国王路易,认为中欧已经没有任何军事力量可以阻挡蒙古铁骑直抵法国。路易做好准备领兵前往奥地利迎击蒙古大军,他对王太后说,此次东征不是他们将蒙古人送进监狱,就是蒙古人把他们送进天堂。

来去匆匆

蒙古大军在匈牙利滞留了整整一年,忙于扑灭各地星星点点的抵抗力量。法国国王路易和奥地利大公腓得列忐忑不安地在多瑙河西岸严阵以待,但蒙古人始终没有来。事实上,蒙古大军在1242年春天就撤回了南俄草原。因为在1241年12月,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按照规矩蒙古所有的王子们都要出席库里台大会,选出新的大汗。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因为欧洲军队在

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

蒙古灭西夏之战

时蒙古灭西夏之战 代背景:在中国历史上,西夏从来都不是强者,但是国家小没关系,能耍赖就可以了。西夏统治者非常信奉这一点,这才使他们能在大国的夹逢中生存了近200年!无论是北宋还是契丹,包括不可一世的女真都拿他们没有办法。不过西夏人的赖皮和无耻终于失灵了,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人! 西夏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时期,他们的祖父由于曾对唐皇有功,因而被唐皇赐封为“李”姓,而且还得到了一大片的土地,不过在形式上他们仍然向中原政权称臣纳贡。唐朝灭亡后,中原诸国混战,西夏人也乘机自立,企图摆脱中原的束缚。但随着北宋对中原的重新统一,西夏的独立梦想也只能延迟一段时间了。 早期的北宋实力还是比较强悍的,宋太宗时期曾经企图兼并西夏。不过太宗皇帝在具体实行的时候过于草率,遭到了西夏人的反抗。虽然宋军多次征剿,但西夏军利用他们擅长游击的特点总是和宋军绕圈子。如果实在是绕不下去了,他们就玩诈降的把戏,将宋军的大将骗来,然后一刀砍了!后来宋太宗集中几十万人围剿,西夏人打不过了就投降了。不过当他们实力恢复后又重新反叛了,可以说西夏人基本就是耍无赖的高手。 李元昊继位后,着重发展西夏的经济和军事。西夏在他的带领下多次打败宋军,并于公元1032年建立了自己的统一政权。李元昊称帝,以正统自居的北宋当然不会任由他胡来了。不过李元昊还是抓住宋辽之间的矛盾,多次打败北宋。虽然后来李元昊迫于压力取消了皇帝这种虚衔,但他从北宋换来的金银却是货真价实的东西。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其实就是给钱给敌人,养肥了那群白眼狼再回过头来打自己!女真兴起后,北宋和辽先后灭亡。旧的格局被颠覆,但西夏仍然活的美滋滋的。而且西夏还利用宋军南撤的机会乘机拿下了瓜州、肃州、沙州等地,将边境线向东伸延了1000多里。在扩大了自己的疆土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国威,迫使宋、金承认了西夏的割据地位。此时的西夏,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独立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独立了出来。西夏本身的强大也反衬出了其它国家的没落,不过在那个时代,兴起的并不只有西夏。 十三世纪前期,当西夏也逐渐没落时,蒙古汗国却在铁木真的率领下逐渐强大了起来。当时的蒙古在政治上受女真的欺压,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综合国力上都只是一个落后贫穷的民族。蒙古人除了他们的战马和马刀,几乎一无所有。正是在这种先天的环境下,蒙古人展开了对外的扩张。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蒙古语简介

蒙古语简介 蒙古民族在9~10世纪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创造了书面语体系。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布于蒙古国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等省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境内的蒙古语属喀尔喀方言,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使用人口约180万,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中国境内的蒙古语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畏兀儿字母),使用人口近400万。 本站主要介绍喀尔喀蒙古语(khalkha mongol),它主要由俄罗斯的蒙古族、蒙古国的蒙古族使用。它是在20世纪30~40年代蒙古文字改期时(1945年5月),从俄罗斯引进了斯拉夫文字母(也称西里尔字母)书写,称为新蒙文,但单词发单与传统蒙文基本相同。所以同一个单词,用二种蒙文说出的发音是相同的,只不过书写用的字母不同而已。 蒙古国现使用的新蒙古文,是利用基里尔(Кирилл)字母在喀尔喀蒙古语方言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蒙古从40年代起就放弃使用传统文字,改用基里尔蒙古文。该文字已使用了半个多世纪,对于蒙古科学文化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却有着不利的影响。90年代以来恢复传统文字的呼声很高,政府也采取了政策措施,但困难和矛盾较多,至今未能恢复使用。而我国境内的蒙古族则一直使用着传统蒙古文字(新疆的蒙古族使用托忒蒙古文字),因而在文字方面双方沟通较为困难。而在语言方面则较为容易,但蒙古国的蒙古语中俄语借词较多,90年代之后英语借词大量增加,而我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语中汉语借词较多,在语音、词法、语法上的细微差别也不少,如果未经专门训练,深入交流也有一些困难。本教程的编写,是为了向懂汉语的人士介绍蒙古国的基里尔蒙古文。随着商贸、文化交流的深入,掌握Кирилл蒙古文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很有用处。而且,从拼写难度角度而言,基里尔蒙古文较胡德木蒙古文简便、易学,也容易在电脑中显示。 虽然新老蒙文都是同一个起源的拼音文字,但是用法上区别很大。新蒙文类似于俄文,是从左到右书写,从上到下移行。新蒙文大大减少了学习掌握的难度。这里主要介绍用基里尔字母书写的喀尔喀蒙古语。 一、主要特点 蒙古语所使用的基里尔字母一共是35个,元音丰富而辅音较少。元音除了有开口度、舌位、唇形的对立外,还有发音长短和舌根松紧(即阴性、阳性)的对立。有些辅音有腭化现象。语音结合比较自由,音节种类较多。绝大部分辅音既可以出现在音节首,也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在音节末还可以出现复辅音。有比较严格的元音和谐律。阴性元音和阳性元音不能出现在同一个单词里。在同性元音之中又有一定的唇形和谐。语法意义主要由附加成分和助词表示。词序和重叠词干也是重要的语法手段。附加成分可以依次递加在词干上,一般是构词的在先,构形的在后,具有构词和构形双重功能的介于二

成吉思汗如何控制军队

成吉思汗如何控制军队 成吉思汗的军队是世界历史上冷兵器时代最勇猛的军队,成吉思汗靠他们统一了蒙古,又率领他们战胜了上百万人口的花剌子莫,金朝,西夏及南宋。到底成吉思汗有什么魔力使蒙古军队如此忠心的跟着他去摧毁一座座城池,战胜一个个强大的敌人呢?那么,其军队又是怎样控制的呢? 一,重用那科尔组成核心力量。当成吉思汗的父亲被毒死后,成吉思汗母子“除影外无友,尾外无缨”的时候,是一批那科尔慢慢聚集在他的身边,初步形成雏形军队的核心力量。最先来到的是博尔术,后来是者勒蔑,木华黎,扎木合等都投到他的门下,他们以前都是成吉思汗的军事侍从和仆人。他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战时做前哨,猎时做助手。尤其是在他东征西战的时候,为他奋力征战,开疆拓土。 二,在那科尔基础上建立怯薛军。怯薛军即成吉思汗的护卫队,平时保卫可汗,战时出征。由原来的500人扩大到后来的10000人,成为蒙古军队的中坚力量。怯薛军一般从千户,百户及那颜的子弟中挑选。这些在千户制基础上发展创建具有里程碑作用的怯薛军是当时世界上组织严密,马匹精良的一流军队。他们保卫成吉思汗的安全,如同质子般被成吉思汗用来控制着千户,百户,以“制轻重之势”。这样有效的消灭了部下亲王造反的隐患。

三,创造性地建立千户制军。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建立了军政统一的千户军。他将全国军队以赏赐方式,分封给功臣,贵戚,“授开国有功者九十五人为千户”,划定牧地范围,世袭管理,这样就由原来的氏族军队逐渐发展成了千户制组编起来的常备军,形成了“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正规军队。这种千户制是一种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是一种层层隶属的军队组织,成吉思汗是最高统帅,完全支配各级那颜,千户那颜对汗和诸王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 四,培养军队的忠诚意识。成吉思汗非常注重培养军队的忠诚精神,培养将士对他无限忠诚的思想。他利用蒙古人迷信萨满教,崇拜天神的观念,以天神合一的思想作为治军的思想武器,培养兵士对他的忠心;以忠诚得天保佑的观点培养将士对他的忠诚。忠君思想使成吉思汗不仅有了一支可靠的军队,而且平民心中也深深植根,有时成吉思汗正是靠部下和人民对他的忠心才逃脱一次次厄运。 五,严格的军队,奖罚分明的制度。成吉思汗军纪之严几乎到了以法治军的程度,治罪不分亲疏,“虽贵必诛”。规定人们只能留在自己被制定的十户百户千户内,不能离开到别的地方去,如有违背,必将他和收留他的人一样治罪。对军队的要求已达到了残酷的程度:军队作战时若从一个10人队中逃跑了一两个或更多,这些人将全部处死。同样,若有一个10人队,全队逃跑,而其他10人队没有逃跑,则将这10人队全部处死。简单说,若

零基础教蒙语

教你蒙语!! 今天世界上一千万左右蒙古族人口使用着传统蒙古文(包括内蒙古的旧蒙古文和新疆的托忒蒙古文)和新蒙古文(或叫斯拉夫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蒙古人使用)两种拼音文字。所以,学习蒙古语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文字或两种文字。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在写手机短信、发电子邮件、网上留言时选择用拉丁文拼写蒙古语的方式,也很方便。 在这个会话本里采用了传统蒙古文对照汉字和拉丁文注音的形式。但汉字注音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准确掌握发音还是以拉丁文为主的好。我们的原则是先学一些会话,有了一定的基础、兴趣和信心后,再学蒙古文整词,最后学传统蒙古文的构词原理。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蒙文和适应喀尔喀(蒙古国)方言比较容易。根据以往对初学者教授蒙古语和蒙古文的经验,这种办法更有效、更具有趣味性。也可以叫做轻松、快乐、随心所欲的学习方法。本书安排了较多的歌曲内容,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也可叫做唱歌学蒙古语方

法。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考虑到学习者随身携带本书随时随地请教别人,记下新学的单词,记录一些诸如电话号码、日常事务等的便利,每页底下留下了空白。 学蒙古语一点都不难,只要你大胆开口《发言》。蒙古语是最不怕发错音的语言,尽管蒙古人散落在欧亚两大洲,方言千差万别,两个人见面只要说的是《蒙古语》,他们从来不需要翻译!即使您不懂一句蒙古语,您脑子里的蒙古语词汇不下几百个。您想一想您所熟悉的蒙古人名和地名,那些就是单词呀。有人开玩笑说只要会说《白那(在,有),乌贵(不,没有)》,蒙古语就会说一半了,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总之,成吉思汗的语言非常好学,非常有趣。 如果您是蒙古族人,还不会说蒙古语,那就找借口不如早开口,学吧,讲吧! 现在是网络时代,学习当中的体会和问题,可在网上及时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使用拉丁字母注音时,针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特意采用了接近于汉语拼音的注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蒙古史

蒙古对外征服成功原因 一、蒙古骑兵,纵横天下的无敌军团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一个以战争为生产的民族,蒙古军队的核心是蒙古骑兵。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需要征服的地区的差异,作战方式的多样化,步兵、工程兵、攻城炮兵和水(海)军也开始出现,但是多数由被征服地区征召的民族担任。蒙古骑兵依然保持着帝国军队中的中心地位。蒙古骑兵是世界历史上最优秀最著名的骑兵部队,整个蒙古骑兵部队都是骑射骑兵,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种。弓箭,简单的蒙古复合弓(使用动物角和木材制成)是蒙古骑兵的标准武器。蒙古复合弓的拉力要超过80磅,有效射程在180米左右。据说蒙古弓箭有一些配备有两种箭头,有些箭头轻巧尖锐,适合射击远距离目标,有些箭头后重宽平,适合射击近距离目标。蒙古骑兵进攻开始时候,就是首先以骑射骑兵的弓箭不断向敌军进行火力覆盖,通常仅仅是这样的箭雨就可以让敌军产生巨大伤亡并陷入混乱,然后再以重骑兵加以冲击和歼灭。正因为蒙古人的部队清一色由骑兵组成,因此具有相当大的战略优势。由于军队中没有步兵,所以蒙古骑兵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行动。由于单一的骑兵部队没有掩护步兵的责任,所以可以纵横驰骋,随意选择要攻击的地点,而步兵则没有如此强大的机动能力,无法及时增援,也正因为骑兵所具有的机动能力,可以使骑兵迅速转移攻击方向,使敌人来不及判断蒙古人的动向,从而掩盖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而且蒙古人没有后勤辎重部队,这一点直到第三次蒙古西征才得以改变。蒙古人的军队中,每个蒙古骑兵都有很多匹马,至少有四、五匹,最多有十八匹,在长途奔袭的远程进攻中,马歇人不歇,蒙古骑兵随时换马继续作战。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所以蒙古骑兵在奔袭中只取一些马奶冲击,也随身携带一部分肉干和乳酪,有时甚至只喝一些马血,一如欧洲人的记录,“蒙古人生吃各种肉类,喝浑浊不堪的泥水”,其他的补给全部由战争过程中的抢夺得来,蒙古骑兵进攻如此之快,以至于很多地区都来不及进行坚壁清野。正因为蒙古草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长期缺乏资源的蒙古人形成了惊人的耐力和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而蒙古马也同样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不挑剔食草和水,比任何一种欧洲的战马都能持续不断地跑更远的路。这种闻所未闻的持续不断的机动作战能力是蒙古人的对手无法想象的,很多对手几乎是在一阵旋风和闪电般的攻势下被摧毁了!游牧民族的骑兵作战也是最早的“闪电战”作战模式! 二.蒙古人还拥有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情报网 在每次大战之前都会有大量间谍进入即将进攻的地区刺探情报和散布谣言制造恐惧。蒙古的商队在为帝国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充当情报员的身份。蒙古军队在远征时候也会向被征服地区的周遍派遣大量骑兵进行侦察性进攻,为以后的远征进行准备。 三.蒙古人同样喜欢利用心理作战的方法。 蒙古人在攻占一个地区之后有可能将一部分战俘放走并驱赶很多难民涌向下一个他们要进攻的地方,让这些难民和战俘向所经过的地区散布恐怖的信息,造成即将被征服地区的恐惧心理和混乱,并消耗当地的粮食储备。在一系列的宣传战中瓦解敌人的抵抗心理。在攻城时候,蒙古人会驱赶被俘的当地人和士兵走在攻城的前列或者强迫他们操纵攻城武器,这样守城的士兵就不得不杀死自己的同胞或者亲人,有时候守军会因为无法忍受杀死自己人而放弃抵抗。这是成吉思汗在进攻中国中原地区之后想出的战术。 四、蒙古人的攻城武器 随着蒙古人逐渐统一草原进入农耕区,更多的城市也进入蒙古人的视野中。蒙古人以前生活的领域从来没有过城市,自然对于什么是城市、城市的作用、城市文化以及如何攻打城市都一无所知。骑兵长于野战但是却不适用于攻城,蒙古人在早期的攻城战中只能以骑兵的弓箭向城墙上的士兵进行打击,或者射出火箭点燃城内的建筑,然后骑兵下马云梯攻城。但是蒙古人的数量有限,在伤亡巨大的攻城战中往往得不偿失,如果总以骑兵下马强行攻城的方式进攻,可能中国还没有打下来,蒙古人就全军覆灭了。而且蒙古人还见识到了守城的金军士兵使用的火药武器的威力,那是女真人从汉族人那里学会的。很快,蒙古人从攻陷的中国城市中征召攻城技师,制造大量的攻城武器。它们包括可以发射巨石和各种燃烧弹的投石机,可以发射火箭的弩炮,用于攻破城门的攻城槌和可以打击城墙上的敌人的、可以活动的攻城塔楼。火药武器也被用于蒙古人的进攻中,“霹雳炮”(一种装有石灰的早期炸弹)、震天雷(装有火药和铁渣的炸弹,也称“铁火

蒙古贞

蒙古贞,是蒙古各部落中一个历史悠久、人数众多的部落。蒙古贞部落早期驻牧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到明万历年间,迁徙到宣府边外,又于公元17世纪20年代,蒙古贞部落跟随阿刺坦汗之曾孙鄂穆布楚琥尔台吉向东迁移到今辽宁省朝阳、阜新地区定居。因蒙古贞部落在阜新境内人数众多,故称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蒙古贞”。蒙古贞又被称为玉龙故乡、佛教圣地、契丹摇篮、三丰故里、玛瑙之都,蒙古贞又被誉为“蒙古民歌的海洋”、“蒙古剧的摇篮”、“蒙古舞的故乡”。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蒙古剧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戏曲的一片空白,蒙医、蒙药以其丰硕的医学成果和神奇的疗效享誉海内外。 话说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晚春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带着家眷从锡林郭勒大草原开向辽西的医巫闾山,为首的将军身材高大魁梧,憨厚淳朴的脸上依然透出几分威严。他叫别里古台,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的弟弟,被成吉思汗封为广宁王,是去广宁(今北镇)赴任的。当队伍路过医巫闾山北麓一个丘陵环抱的盆地时,别里古台和他的属民被这里开满黄花的草甸子深深吸引住了,就叫此地为“细河塔拉”(开满黄花的草甸子)。细河塔拉也就是阜新盆地。后来别里古台的一部分属民就在细河塔拉驻

牧下来。这部分属民由于是跟随别里古台这位“汗阿巴嘎”(汗,皇帝;阿巴嘎,叔叔)即皇叔而来,因此被称为“阿巴嘎那日”,也就是“叔叔们”。“阿巴嘎那日”也就成为他们的姓氏,后来简化为“安”(安、阿谐音)。据《阜新市少数民族志》记载,他们是最早定居在阜新地区的蒙古人。他们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蒙古人有着深厚渊源的血缘关系。 传说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秘史》开篇就有:“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都是人名。“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汉译《蒙古秘史》时把“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译成“苍狼”和“白鹿”了。苍狼和白鹿也是蒙古人的图腾。 在蒙古民族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夷族东胡一支。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内蒙古自治区的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的由来 一、自治区的创建 上个世纪初,随着满清王朝结束,蒙古民族面临选择。漠北蒙古一方在沙俄强力影响下选择了独立建国,而蒙古人的主体却在内蒙古。在内蒙古也存在大体两种思想倾向,一种主张为民族至上,以德王为代表。据老革命家王铎回忆,德王早期是位开明王公,他们在民国政府极力争取内蒙古高度自治,而且于1933年在百灵庙召开了各蒙旗代表大会,并获得民国政府批准,组建了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在奋斗艰难的情况下,遇到中原内乱,日寇铁蹄踏到长城边上,德王选择了投机,屁股坐到了日寇一边,最终接受了人民的审判。另一种观点是以“塞北文豪”著称的土默特旗总管荣祥先生主张国家至上,他在避难榆林期间出任了蒙旗抗战动员委员会委员长角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以乌兰夫、赵诚为代表的共产党建党初期的蒙古族党员选择了投奔延安,而且还组织了数批土默特高小毕业生和进步青年投奔延安,他们在抗日期间动员土默特民众支持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抗战胜利后,荣祥的极端失望恰巧说明国民党在民族问题上政策和举措失当。 乌兰夫于1945年11月28日在张家口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并先后解散了锡盟的内蒙古临时政府和王爷庙

的内人党领导的东蒙古自治政府,于1947年5月1日在乌兰浩特(由王爷庙改名,意为红色城市)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和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实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内蒙古自治。之后,两百多万蒙古人在共产党领导的自治政府组织之下支持并参加解放战争。这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时,也应该是值得骄傲的一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招乌兰夫进京,具体划定内蒙古自治政府的领导区域,其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所说:“恢复内蒙古本来的历史面貌。”至此,内蒙古自治区加了“区”字,直到1962年,商都县划归内蒙古,区字完成最后一笔。 二、首府呼和浩特的确立 早在441年前,北元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经过几十年努力,实现了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开放贸易,进而使土默特部进入快速发展期,于是他决定建造呼和浩特,并引发了中国北方走西口人口大迁徙。此举对中国版图北方疆域的确立,对呼和浩特演变为中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关重要。290年前,土默特左翼旗都统丹津在阿勒坦汗建造的城市创办了土默特官学,经过将近两个世纪的积累,到上个世纪初,土默特人成为蒙古草原教育普及程度和文化底蕴之最,加上地处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胶着地带,对两种文化的领先之处均有所见,也就成为蒙古人当中最为活跃部分,当时人们认为最先进的思想和组织,土默特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

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蒙古统一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蒙古统一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本文导读:攻灭西辽 金泰和四年(1204年),乃蛮灭亡后,太阳汗之子屈出律(也称古失鲁克)率少数部众与篾儿乞部残部逃至西辽。西辽国,也称哈剌契丹国,是辽宗王耶律大石于金天会二年(1124年)二月所建,其都城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至其孙直鲁古(也称直鲁克)继位,怠于政事。屈出律投奔西辽,帝直鲁古可怜其父死国亡,遂留他下来。屈出律见直鲁古年老怠于政事,遂阴谋篡位,先取得信任,当了驸马,尔后至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海押立(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东)和别夫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境内,号召反攻复国,乃蛮旧众纷纷来附,实力大增。屈出律乘直鲁古秋天出猎之机,以伏兵8000将其擒获,表面上尊直鲁古为太上皇,屈出律当了西辽皇帝。 元太祖十年(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金朝中都(今北京)后,得知屈出律逃至西辽并篡位,篾儿乞部也附属于他,聚集兵力图反攻复国。为解除后顾之忧,成吉思汗回蒙古本土后,于元太祖十二年(1217年)派哲别将军率2万骑兵西征屈出律。派长皇子术赤和速不台率兵2万消灭篾儿乞部残部。

哲别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兵至垂河(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楚河),屈出律闻风而逃。哲别向西辽广泛宣传信教自由,开放被封清真寺,反复申明,蒙古军只抓屈出律,不要任何东西。伊斯兰教徒纷纷起义,蒙古军所到之处,伊斯兰教徒们消灭守军,大开城门欢迎。哲别宣布不抢、不烧、不杀三不政策,军纪严明。都城八剌沙衮及岭北诸城均不战而下。次年,哲别进军岭南。屈出律企图与哲别军在可失合儿(今新疆喀什市北)决战,但西辽军士气已衰,伊斯兰教徒拒绝战斗。哲别军未至,屈出律即弃可失合儿西逃,从者仅三人,沿途居民无容纳者。哲别紧追不舍,并悬赏缉拿屈出律。 屈出律逃入巴达哈伤境(今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一

浅析蒙古草原上的人文地理

浅谈蒙古草原上的人文地理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理学部12级资环姓名:XXX 学号:XX) 摘要 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区域也并非仅限于内蒙古自治区内,内蒙古大草原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内,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从自然区域来看,内蒙古大草原在中国北方的延伸很广,就如同蒙古族的分布一样。实际上,历史上内蒙古的行政区域范围很广,曾包括旧称察哈尔和热河的现在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大草原,鲜碧如画,一望无际,“蓝蓝的天下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动人歌声即是其生动写照。尤其是以北部海拉尔为中心的大兴安岭西麓林缘草甸草场,更是目前中国最佳的天然牧场之一。内蒙古大草原是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地方。关键词:蒙古大草原,蒙古族。 正文 一、内蒙古草原上的地理地貌 内蒙古高原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甘肃省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蒙古国。海拔1000多米,地势起伏微缓,有明显的季相变化。适宜禾本科、菊科的生长,从而造就了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翦伯赞曾在其名著《内蒙访古》一文中指出,“一出居庸关,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以后,便在我们面前敞开了一片广阔的原野,一片用望远镜都看不到边际的原野,这就是古之所谓塞外。”可见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延伸,使得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都具有相类的地貌特征,这为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延伸奠定了地质基础。 二、草原娇子——蒙古族 蒙古人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中国《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蒙古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 由于我国民族的千年大融合,蒙古族在我国的分布很广。除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特色食物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内蒙古特色食物 烤全羊,蒙古族传统名菜,为招待贵宾或举行重大庆典时的盛宴特制的佳肴。此菜羊形完整,羊跪在方木盘内,色泽金红,羊皮酥脆,羊肉嫩香。 手扒肉,不吃手扒肉不算来过草原!手扒肉是内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最喜欢、最常用的传统食品,也成为内蒙古地方风味之一 羊背子,蒙古族民众最喜欢的名贵菜肴,只有在祭祀、婚嫁、老人庆寿或欢迎亲朋贵宾的宴席上才可见到。烤羊腿,以绵羊带骨后腿肉配葱头、芹菜烤制而成。食时改刀切块,保持原状,配黄酱、葱段、荷叶饼共食。此菜形美观、色褐红、肉酥烂、味香醇。 成吉思汗铁板烧,烤肉方法之一。相传元太祖成吉思汗善食此品,在率兵驰骋天下时传至中亚、南俄,风靡世界。在日本等国家民间迄今仍很流行。所以,称之为成吉思汗铁板烧。 肉肠、血肠,羊血不单独煮食,而是将羊血灌入小肠内煮沸而食,又香又嫩,品尝一口,满嘴生香,十分解馋,别有风味。 炒米,是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再对上酸奶和白糖等搅拌,解饿又解渴,清香爽口,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食品。 蒙古馅饼。:好吃不如馅饼“,以精牛羊肉为馅,油炸后酥香可口,百吃不厌。 奶皮,是蒙古草原传统的一种奶食品,营养丰富,口感醇香,弥足珍贵。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口感微甜,解渴充饥。 蒙古馃子,与汉族食品“馓子”类似。在草原牧人家中主要作为早点和零食配合奶茶食用,酥脆爽口。因其外形酷似羊圈门,有些地区形象的称之为“羊圈门子”。 奶茶,蒙古民族传统的热饮料。由砖茶水加鲜奶熬制成。喝时通常要加少许盐,还可以加黄油,泡炒米和奶制品食用。可终日饮用。有暖胃、解渴、充饥、助消化的功能。既可代汤下饭,又可待客。 牛肉干。实际上,最早的风干牛肉是可以生吃的,晾成全干,醒酒很快。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肉片鲜嫩可口,不膻不腻。 1页

蒙古语自学教程

建平县实验中学第二课堂蒙古语教学学案 主备整理人:成尧 建平县实验中学蒙语文教学研究室 2013年3月1日

蒙古语自学教程 今天世界上一千万左右蒙古族人口使用着传统蒙古文(包括的旧蒙古文和的托忒蒙古文)和新蒙古文(或叫斯拉夫蒙古文、西里尔蒙古文,蒙古国和俄罗斯境人使用)两种拼音文字。所以,学习蒙古语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文字或两种文字。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在写手机短信、发电子、网上留言时选择用拉丁文拼写蒙古语的方式,也很方便。 在这个会话本里采用了传统蒙古文对照汉字和拉丁文注音的形式。但汉字注音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准确掌握发音还是以拉丁文为主的好。我们的原则是先学一些会话,有了一定的基础、兴趣和信心后,再学蒙古文整词,最后学传统蒙古文的构词原理。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蒙文和适应喀尔喀(蒙古国)方言比较容易。根据以往对初学者教授蒙古语和蒙古文的经验,这种办法更有效、更具有趣味性。也可以叫做轻松、快乐、随心所欲的学习方法。本书安排了较多的歌曲容,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也可叫做唱歌学蒙古语方法。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考虑到学习者随身携带本书随时随地请教别人,记下新学的单词,记录一些诸如、日常事务等的便利,每页底下留下了空白。 学蒙古语一点都不难,只要你大胆开口《发言》。蒙古语是最不怕发错音的语言,尽管蒙古人散落在欧亚两,方言千差万别,两个人见面只要说的是《蒙古语》,他们从来不需要翻译!即使您不懂一句蒙古语,您脑子里的蒙古语词汇不下几百个。您想一想您所熟悉的蒙古人名和地名,那些就是单词呀。有人开玩笑说只要会说《白那(在,有),乌贵(不,没有)》,蒙古语就会说一半了,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总之,成吉思汗的语言非常好学,非常有趣。 如果您是蒙古族人,还不会说蒙古语,那就找借口不如早开口,学吧,讲吧! 现在是网络时代,学习当中的体会和问题,可在网上及时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使用拉丁字母注音时,针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特意采用了接近于汉语拼音的注音方式。 蒙古文字母表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 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指的是蒙古族历史上传承下来并对古今蒙古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伦理道德观点、理论和学说的总称。蒙古族是以“蒙古”为族名,9世纪前后走上了蒙古高原的历史舞台,13世纪初期开始崛起,建立了民族共同体的国家,创制了通用文字,继承并发扬了蒙古高原连续几千年的游牧文明的主要成果,至今它已成为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蒙古人的历史活动,可以说从一开始就与祖国内地的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蒙古族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已有可靠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已达千年之久。虽然说蒙古族及其《圣主成吉思汗》(蒙古民间有《圣主成吉思汗》歌曲,元代有《圣武亲征录》一书。一般说,成吉思汗去世后的几百年间,通过历代蒙古统治者的有意识的宣扬以及蒙古民间的神化促成,成吉思汗已经成为了蒙古族民族英雄和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符号,逐渐被神化,被捧为圣人)主要以他们的领土扩张及征服战争而闻名于世,但是,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调节和规范族群内的各种利益关系及临近族群(包括临近各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一样创造了灿烂而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及其思想文化。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整个蒙古族精神文化中的精华和核心部分,它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受到了中国境内其他各民族及其他国家和民族伦理道德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并且在相互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其他民族和地区的伦理道德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根据蒙古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以往蒙古族历史、文学史以及哲学思想史研究的成功经验,同时参照中国历史和思想史研究以及其他民族思想史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远古时代到近代)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远古时期伦理道德意识(?——1205年);第二、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上](1206 -1368年);第三、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中](1369-1636年);第四、中古时期伦理思想[下](1637-1839年);第五、近代伦理思想(1840-1918年)等五个历史发展时期。下面就简要阐明上述分期的理由和各阶段的主要文献材料及其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 第一阶段,本阶段之所以称之为“远古时期”,是因为它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断定确切年代的史前时期。以“1205年”来分界远古和中古时期,是因为以蒙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_张西平

蒙古帝国时代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张西平 当1206年铁木真被蒙古王公大会推为成吉思汗后,在欧亚大陆之间,一个马背上的草原帝国迅速崛起。随着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的正式建立,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畅通阶段。中国和欧洲之间所横亘的无际的沙漠和绵延的群山再也挡不住响着驼铃的商队,驿站的建立更是为中西交通提供了稳定的条件。“正是在蒙古时代,中国才第一次真正为欧洲所了解。” 柏郎嘉宾的《蒙古史》 (L’Yatoria Mongslorum) 约翰?柏郎嘉宾(Jean PlanoCarpin),意大利的神甫。在蒙古的铁骑横扫东欧以后,1245年他奉英诺森(Innocent)教宗之命出使蒙古,试图了解蒙古的军事动向,修复蒙古帝国和欧洲的关系,以消解笼罩在欧洲人心中的对蒙古人的恐惧与惊慌。经过长途跋涉,身体略胖且年事已高的柏郎嘉宾奇迹般地到达了蒙古帝国的心脏哈剌和林(Karakorum),并参加了 贵由(Güyük )大汗的登基典礼,在递交了教宗的书信后,于1247年返回法国的里昂。 柏郎嘉宾返回欧洲后所写的《蒙古史》是当时欧洲第一部关于蒙古人的著作,他在对东方和中国介绍的“可靠性和明确程度方面,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首屈一指和无可媲美的”。这本书之所以被给予如此高的评价,主要在以下两点: 第一,实地考察,材料翔实。柏郎嘉宾在蒙古帝国生活了三年多,书中的记载绝大多数是他亲眼所见,即便是一些有关蒙古和中国的历史情况,也都是那些多年生活在蒙古的西方人告诉他的,如乌克兰人、法兰西人等,可信度很大。《蒙古史》的这一特点,使它和以往西方的那种口头相传的游记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第二,态度公允,评价客观。虽然柏郎嘉宾是一位方济格会的传教士,但他在这本书中“并没有以一位传教士的精神面貌来介绍蒙古人”,他也“没有为读者们提供一些过分臃肿的教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宗教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谢,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蒙古族饮食习俗概览 【摘要】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关键词】 蒙古族传统现代饮食习俗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蒙古民族饮食讲究,品种多样。传统饮食以奶食、肉食为主,粮食为辅;现在蔬菜和水果的比例大为增加。牧区中奶食、肉食和粮食差不多"三分天下"。半农半牧区以粮为主,肉乳为辅,农业区中肉乳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少得多。蒙古族传统饮食离不开肉和奶。肉以牛羊肉为主,喜将新鲜骨带肉一起煮熟后用手拿着吃,俗称“手把肉”。或将新鲜肉切成条,风干后慢慢食用。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创造了一套制作和保存奶食品的方法。鲜牛奶经发酵、蒸、煮、晒等工序后,可以制成黄油、奶油、奶酒、奶干、奶皮等。这些食品既有营养又有不同的味道。蒙古人还爱吃携带方便、耐饿的炒米。奶茶是他们终日离不了的饮料。 奶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食品"。是用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的,品种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蒙古族食品中的上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 炒米、奶茶以及奶油、奶皮、奶酪和酸奶子等是蒙古族牧民最有特色的日常食品。当然还有著名的手扒肉和全羊席等。蒙古民族颇注重饮食的文化气氛,歌舞常伴,隆重场合还要朗诵专门的祝词或赞歌。大部分蒙古人都能饮酒,以白酒为主,至于啤酒,则多是"牛饮"了,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马奶酒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尤其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如果你到草原做客,需要特别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