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研学旅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学旅行通过让青少年学生走出教室,以旅行的方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能力,进而促进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研学旅行;青少年;素质教育

1开展研学旅行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红色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之基,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是我们实现伟大梦想的力量之源。树立文化自信要从小抓起。把握市场热点,将研学与旅游有机结合,不但有利于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旅游市场的拓展。2016年教育部首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国家旅游局也将“学”作为了旅游新十二要素之一,为研学旅行提供了政策支撑。通过研学旅行,让中小学生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既有旅又有学中让青少年切身感受到“厉害了!我的国”!

2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注重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我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要认识到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青少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仍存在对立性

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审美、人文素养、社会能力等综合的实践能力,但仍有许多学校和家长认为

素质教育会影响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老师的教学质量,因此有些学校对素质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其真正实施的仍是老的教学套路——应试教育,高分低能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2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实行仍不够完善

在当今的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学校和老师虽已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却过于看重学生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能力背后的素质培养。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在学业考核中增加了“核心素养”方面的考试,但仍是局限于某一个学期,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所占学时也较少,形式仍为笔试,缺少动手操作方面的考核,学生对于常识等知识的认识仍主要来源于书本,这就难免有死记硬背的成分在其中。

2.3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实施仍较为保守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其方式方法较难掌握,加之社会上升学率、高分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大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保守,在能力培养、个性培养、道德培养、心理健康培养等方面的没能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未能与当今飞速进步的社会状态完整有效的融合,与社会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进而没能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3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影响

研学旅行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书本知识解决旅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学旅行活动对于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3.1研学旅行革新了传统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研学旅行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而突破学校和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局限性。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中,通过与历史背景、自然风物等现实环境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对应的书本知识。同时,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在一次次集体生活的锻炼中,给学生提供一个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们在研学中,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实现学生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

3.2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整体素质

研学旅行,既有学又有行。在充满趣味与新奇的旅行中,让学生们走进历史、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既走出教室、冲破书本的束缚,又可以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里、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里、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知识的奥妙。面对多姿多彩的知识世界,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在与大自然的亲切接触中,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培养健康的人格。

3.3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在参与研学旅行过程中,必然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文明规范,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并促进正确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同时,研学旅行通过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也拓展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增进了学生们的学识、锤炼了学生们坚强的意识,让学生们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式,去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

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激情。同时,也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们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对各种挑战,在问题解决中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露,廖华平.小学研学旅行实施现状分析与课程设计建议——以四川L市为例[J].才智,2018(32).

[2]郝杰.基于建构主义视角的研学旅行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20).

[3]石洪斌.开展研学旅游的意义和对策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18(10).

作者:栾聪侯爽唐瑞阳单位: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中职学校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职学校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研学旅行活动原则上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而不只是少部分学生才能参与,这就给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学校需要对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明确分工。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开展研学旅行的学校在带领学生外出前,

浅谈学校在推进研学旅行方面的实施策略

浅谈学校在推进研学旅行方面的实施策略 许多学校正尝试把研学旅行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分关注学习成绩,顾忌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大多研学还是停留在纸面上,学校作为研学的主体,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有效地推进研学旅行呢? 1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人,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也有着更多的担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这启示我们要打开学校大门,组织和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丰富知识,作为校长,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有为孩子发展而不断探索的教育大格局、大情怀,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站在新的起点上,把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时代的梦、学生的梦统一到这一过程中,引领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红色基因、人文、个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呼应,从真正意义上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2 《意见》中指出: “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这就告诉我们,研学旅行的主题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基于学校周边的环境,基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提升等。 学校在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步子可以小而稳,首先可以基于学校所在区域及周边的资源环境,因时因地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点,突出学校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边走边探,边改边行,做出零的突破,逐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富有自己学校特色的研学系列主题。 3 主题的确定让研学有了清晰的方向与目标,可是走哪条路,选择哪种交通工具,路上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等,这都是校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发生安全隐患的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在选择线路时必须做到实地勘察,将安全可靠、环境良好、成本合理、距离合适的地点筛选出来,确保整个行程连贯紧凑,便于教 师跟组进行指导,监控,组织与管理。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2篇

研学旅行活动心得2篇 【篇一】 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在局主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7月23日,我们五峰研学旅行学习团队一行5人,踏上了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培训班。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发祥地,拥有21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持单位的井冈山,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其中的青少年教育基地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这一主线,充分挖掘井冈山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契合青少年认知特点和青年干部成长需求,引入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理念,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探索出了一条红色基因教学的创新之路。 为期五天的学习,我们将基地的仪式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都一一进行了体验。 一、红色育人的研学课程 1、开班式上放异彩,烈士墓前祭英魂 参训的154名学员盛装出席,以最饱满的姿态向基地指导老师及同行展示教育人的风采。三千翠柏卫忠魂,紧逼戎装后来人。开营仪式后,全体学员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祭奠革命英灵。 150余名学员慕名前往坐落于茅坪村的八角楼,昏暗的灯光九十年前照亮了伟大的革命道路。烈日炎炎,培训学员重走挑粮小道七里山路,虽然汗水湿透的衣裳,但那一幅幅咬牙坚持的革命精神,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聆听讲座获新知,革命家风代代传 培训学员有幸聆听了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钟教授对井冈山精神的解读,更有感于革命后代王放讲述父辈投身革命,将革命精神作为家风祖训进行传承。通过讲座,让我们了解到,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当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峥嵘革命史,那段辉煌悲壮而光荣的历史需要我

研学旅行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

研学旅行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 研学旅行,是游学的一种方式。游学,是世界各民族、各国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方式。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养成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游学以其特有的魅力备受学者的青睐,从周游列国的孔子,到行遍各地的司马迁,从郦道元、李白到顾炎武,无不在游学中开阔了知识视野,丰富了文化积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中学是人生的重要成长阶段,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广泛接触社会,触发兴趣,发现自己的特长。研学旅行,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是一种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并可实践的学习方式,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瞬息万变,新事物层出不穷。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地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和经验,与日新月异的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研学旅行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多样,设计灵活,可以密切联系学生成长和教育实际需要开发活动内容。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能够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比如,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能了解汉字起源于发展,深入了解甲骨文,感悟古人造字的智慧;感受汉字笔画的生命色彩;营造轻松愉悦的识字和书写环境,激发识字和书法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在未来职业发展中,除了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研学旅行是一个提高学生处事能力的机会,旅行过程中,学生要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要面对突发事件的挑战。在困难面前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与同学协作配合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方面都难以在课堂实践。比如,在研学旅行中,保证安全,维持秩序,遵守规则,交流感悟,等等,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学旅行让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能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亲近感,增强学生关心社会、关爱生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观历史遗迹,能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比如,参观红旗渠,学习了不畏艰险、改造自然的精神;参观岳飞庙,学习岳飞的生平及抗金故事,感受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对人才的国际视野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游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在国外亲身体验当地风土人情、接受异域文化氛围熏陶的机会。 研学旅行虽然是短暂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到专门知识,但这种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触发兴趣、发现特长、挖掘潜力,甚至帮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与有效实施策略2012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研究项目,在安徽、江苏、上海、西安、山东等省市地区、直辖市选择部门分学校开展研学旅行试点工作。此后,项目组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稳步推进研学旅行的实验工作,历经几年,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制约研学旅行开展的实际问题。为此,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研学旅行的现状分析 (一)研学旅行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从项目启动至今已有4年时间,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1.意义和价值得到认可 研学旅行活动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旅行,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参与研学旅行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能让他们体验与同龄伙伴集体出游的乐趣。对家长而言,研学旅行对孩子具有更强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对学校而言,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加深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丰富教育的内涵,具有校内学习无法替代的功能。因此,研学旅行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2.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国洲文化浅析国内外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

研学旅行是近年发展起来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科学兴趣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延续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据国洲文化成都拓展公司的陈老师介绍,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研学旅行早就成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方式。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陆续出台文件支持研学旅行: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研学旅行作为对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包括诸如成都红色拓展培训、成都野外生存训练等在内的“第二课堂”,在教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也因此受到大中小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的重视。 每年的寒暑假,是孩子们开展素质拓展教育的高峰期。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家庭中,有32%孩子去国外游学过,超过一半的家庭,让孩子出国游学一次的预算和开销在2万元以上,有24%甚至达到3万元以上。出国游学的热门目的地,首选是美国,占14%;其次是日本、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 对于广大的工薪阶层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么,花这么大的代价出国游学究竟值不值呢? 国洲文化注意到,40%的家长对此明确表示不值得。另外60%持认同观点的家长则认为,游学可以长见识、开眼界,这部分人群占50%,其次,还有10%的家庭计划将来送孩子出国留学,因此才会选择提前让孩子出去看看。 与此相对应的,有45%的家长表示送孩子出国游学并非自愿。有36%的家长认为出国游学十天半个月,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尤其是小学生。一方面,因为

研学旅行的思考和建议

研学旅行的思考和建议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认为在组织活动中始终"要坚持自愿的原则"、"要坚持食、宿、学统一的原则"、"要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想法: 1.塑造品牌,营销研学旅行 目前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并不熟知“研学旅行”这一概念。打造具有品牌有质量的研学旅行产品,一方面有利于扩大研学旅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促进研学旅行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迅速占有这个亟待开发的市场,获得市场认可。 2.提升质量,升华研学旅行 今年,我市中小学学生赴市内外参加研学旅行的活动日益频繁,可是“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等指责不绝于耳。研学旅行应以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地区的认识和理解为目的,丰富中小学的课程内容和社会实践。 (一)提升研学质量。为了避免“只游不学”的现象,在研学旅行中应注重教学内容与研学活动的结合,游后要求学生完成游记,一方面确保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活动,另一方面也为确保研学活动的质量提供了测量的标准。 (二)提升旅行质量。注重旅行路线安排的趣味性,增加学生兴趣并得到切实锻炼。 (三)提升人才质量 教育部门应针性的培养研学旅行的专业人才,鼓励支持本市高等教育院校发展相关学科,培养出兼具丰富的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的研学导师;相关导游培训机构也应当加强对专业研学导游的培养,为研学旅行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建议: 1、将研学旅行写入每年教育工作要点,纳入学校年终考核的依据。将研学旅行写入教育局每年的工作要点,促使学校积极参与,使这项工作让全市各地皆知,让上级领导对研学旅行有概念、有想法。 2、扩大宣传,不仅利用媒体向外界宣传,还要面向市内学生、家长宣传研学旅行,调动学校、家长积极性,大力支持研学旅行工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公众平台等提高社会对研学旅行的知晓率。 3、嫁接课堂建构研学课程

34研学旅行的五大基本要素

研学旅行的五大基本要素 要说近几年来最为火热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那一定是研学旅行。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游学模式,更因“旅行”二字迅速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但是仅关注“旅行”二字很容易忽视掉“研学”的初衷,在研学旅行火热的这段时间里,国家相继颁布了研学旅行的相关规定,不少专家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小编收集专家观点,总结研学旅行的五大基本要素:研学教师、研学课程、研学基地、研学线路、安全管理。 研学教师 学生与教师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教师始终是影响教学结果的直接因素。国家旅游局出台《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规定应至少为每个研学旅行团队配置一名研学导师,研学导师负责制定研学旅行教育工作计划。 研学旅行的教师要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引导学生获取最直接的感受与知识,而不是和传统教学一样获取间接知识,这对带队教师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教师不仅需要创新的教育思维、强大的掌控能力,还要有深厚的教学素养,教学收放合理、不疾不徐。教师要在旅行过程中结合活动内容、参观地区设置教学内容,通过一个个小的学习内容设计来逐渐烘托出大的学习主题,同时还要负责学生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

研学课程 《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将研学旅行按照资源类型分为知识科普型、自然观赏型、体验考察型、励志拓展型、文化康乐型。这样的分类对研学课程的开发有指导意义,不同类型的课程也对应着不同的资源需求。 研学旅行的课程往往与教师联系紧密,它包括的内容很多也很细,围绕一次研学旅行的核心主题,要设计线路、行程,每一个流程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应该归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分类里,一个完整的研学旅行课程比基地课程更复杂,可以看成是一个系列主题的基地课程。 研学基地 在研学旅行中,如果能有一段一两天的基地学习行程是十分有意义的,不仅能让学生体验一下基地式的集体生活,还能让看起来松散的旅行行程更加充实。 目前来说基地的场馆设施与教学设施都越来越成熟,好的基地能够提供给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与最真实的学习环境,这些是景点和公共设施无法提供的。基地的行程能更加凸显“研学”的重要性,基地与旅游景点搭配,能让学习与旅行游玩达成一个平衡。 不同地区的基地课程特色通常与当地的环境吻合,选择一条研学旅行线路,主题可能是人文历史、科技魅力、自然环境,

研学的意义

我对这次研学旅行的看法: -----亲近大自然,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 1、首先研学旅行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出游。它是学校组织的一次集体学习活动,相当于开展了一次户外课堂教学。 2、其次是研学旅行是一次让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参与体验的好机会。 3、再次是研学旅行更注重学生的集体活动的参与和团队协作,更加注重景点游览的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不是单纯的玩或是旅游观光。 4、再就是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5、还有就是开慧实验小学这次研学选择的萤火虫水洞和地下大峡谷这两个景点也不错。突出本地特色,结合乡土乡情,我们沂水本地已有这么多好的景点和旅游资源,应该充分整合利用并加以推广。 6、最后研学旅行也为旅游服务的发展开启了一道新的窗口,社会各界应重视特色旅游文化开发,提升旅游资源的科技含量和民俗特色,为研学旅行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服务。

参加这次研学旅行后的几点思考: 1、研学旅行让学生走出校园在与平常的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对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很有帮助。 2、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可以体验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3、研学旅行意义还在于促进了家校和谐,加强了家长与老师和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旅行的过程中促进了相互了解。最终达成一个目标,就是把学校办的更好更有特色,让学生接受更优质全面的教育,实现学校既定的“让成绩更优秀和让发展更全面”的目标! 4、研学旅行资源的开发应该更加注重线路的优化和景点的选择,有家长陪同的线路在把学生游览线路做精做优的同时,应把家长游览线路也做好优化设计,做到既顾及亲自的体验,又有学生独立能力的锻炼,也有学生集体任务的完成和团队生活的参与。保证家长有所获,孩子更有所得。 5、现在校园和学生安全很重要我们不可否认,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传统灌输式的教育需要改进,我们更应积极接纳新的教育模式,对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应加以推广,让更多学生受益。

高中生物学科研学旅行精彩活动方案设计

高中生物学科研学旅行活动案 一、研学主题 游历农城名校,探寻农耕文化 二、目的意义 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同时领略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激发关爱自然、关心社会发展、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活动容 1.感悟中国农业探寻农耕文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博览园 2.游历农城名校梦之顶尖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聆听专家讲座、参观南校区图书馆、学校历史建筑三号教学楼以及中国旱区农业研究院。 四、承接单位:雅森体验教育基地 委托接待单位:世纪明德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研学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博览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五、活动流程 (一)综合组 1.制定研学旅行活动案; 2.准备研学旅行活动相关资料(研学旅行活动致家长一封信、班级活动登记表、学生请假登记表、学生分组表、学生研学旅行手册等) 3.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就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事宜(文明礼仪、纪律教育、环保教育等)进行安排和强调。 4.收集研学旅行活动的各类资料。 (二)安全组 1.制定研学旅行活动安全预案。 2.提前确认学生请假事宜。 4.负责全体师生研学旅行活动全程的人身安全。 (三)后勤组 1.安排联系好研学旅行活动所需的各类车辆,资质检查,规划停车位置,车辆编号等工作。 2.完成活动当天的临时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全体人员统一行动、服从指挥。 2.按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按时到位。 3.全体人员履行各自相应职责。

高中生物学科研学旅行研学手册 一、学习课程:感悟自然奥秘,探询农耕文化 二、课程环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米,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和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博览园以新颖独特的展示形式,丰富的标本、实物、文物、模型以及现代化手段展示了动物、昆虫、植物、土壤的奇趣世界和中国农业科技的辉煌历史,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与一体的农业知识大观园,既是学校重要的科研、实践教学基地,也是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 1.昆虫博物馆 昆虫博物馆初期建筑面积1400平米,二期工程新馆面积4600平米, 2003年又投资1500万元在凌示区繁华地段始建新展馆,展览面积3600多平米,并配套建设温室和网室3300平米,饲养蝴蝶等活虫供观众观赏。 2.动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以前,原西北农业大学等7家单位在各自长达几十年的教学、科研、推广工作中,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积累了8000余件极为珍贵的动物标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建后,为了充分利用整合后的资源优势,更好的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及科普面的重要作用,学校决定建设动物标本馆,该项目得到了邵氏基金项目第15批赠款大学项目的资助。总建筑面积4300余平米,馆藏各种珍贵标本8000余件。根据动物馆总体展示容,动物馆分为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展厅、珍稀动物展厅、宠物与观赏动物展厅、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展厅、动物养殖与人类文明展厅、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展厅、动物生产与生态环境展厅、动物生物技术展厅等8个展厅。 3.植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基础上而建的。该标本馆始建于1936年,珍藏有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采自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标本约55万余份,是我国目前馆藏量最为丰富的植物标本馆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收集最全、规模最大、建馆历史最为悠久的植物标本馆。该标本馆的馆藏标本不仅是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涵盖了从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所有类群,而且采集地点遍布全国,尤其是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其丰富程度和现有的珍藏价值在国外享有盛誉,还藏有植物模式标本300余份,植物照片三万余。 4.土壤馆 土壤博物馆收集了半个世纪以来,该校的土壤科学工作者在不同时期采集自全国各地的典型土壤剖面,包括整段标本、微型盒装标本和反映土壤发生演化过程的形态标本等。除此之外,还有多反映世界上其他土壤特征的一些照片和文字材料。土壤博物馆分4个展厅,分别是:(1)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厅;(2)中国土壤分类与分布厅;(3)中国与世界土壤主要剖面厅;(4)土壤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厅。 5.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展览面积4000平米,按照历史顺序布展,分为“原始农业厅”、“三代农业厅”、“汉唐农业厅”、“宋元农业厅”、“明清农业厅”和“近现代农业厅”六部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为目前国展示容最为系统的农业历史博物馆。

研学旅行活动方案

研学旅行活动方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长临河学区中心学校小学六年级学生“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目的意义: 按照县教体局关于推进“研学旅行”的工作要求,以及中心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安排。将组织六年级全体学生赴四顶山开展“研学旅 行”活动,旨在通过清明扫墓、户外诵读、集体旅行的方式,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体验集体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感受美丽家乡,从而激发爱自然、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领导小组: 顾问: 策划: 组长: 组员: 活动计划: 活动主题:寻烈士足迹诵经典美文 活动对象:全体五、六年级学生 研学旅行地点:茶壶山、四顶山 活动时间:3月28日 开营准备: 1. 做好活动营旗。 2. 完成班级志愿者组织名单 3. 编写《游学旅行之歌》 4. 准备好联欢节目和诵读诗篇。

开营仪式: 1.宣布活动开营仪式开始。 2.王校长讲话 3. 队员宣读研学活动计划、营部组织名单和活动纪律 4.宣布开营并授旗 5.营旗下宣誓 (宣誓词:积极参加研学旅行活动,遵守纪律、团结友爱,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爱我家乡,研学梦、我的梦,我的梦、中国梦) 研学旅行安排: 闭营仪式: 1.研学旅行活动小结。 2. 表彰“研学旅行”优秀学员 3 营员代表讲话 4. 交回营旗 后续活动: 1. 各班级写好“研学旅行”活动总结,每学生写好“研学旅行”游记(有侧重于知识收获的,有感受美丽长临的,等等) 2. 展示“研学旅行”收获

具体工作安排: 1.祭扫烈士墓活动由...安排 2.联欢活动:... 3. 诵读活动:... 4. 新闻撰稿:... 5.研学小结:.. 6. 安全护卫:.. 7. “研学旅行”优秀学员评选和表彰:...8.音响后勤保障:.. ...9.摄影、摄像:...

研学旅行目的意义

欢迎阅读研学旅行是什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如何纳入教学计划?

《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如何组织管理?

《意见》要求,各地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但须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 2.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3.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

4.健全经费筹措机制。 5.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八个省份? 作用。良好的研学旅行活动充分体现了体验性和群体性,因而受到特别的欢迎。 ▌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

道德养成教育。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完整版)研学旅行目的意义

研学旅行是什么?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为什么要开展? ▌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如何纳入教学计划? 《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 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并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 研学旅行去哪? 《意见》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并探索建立基地的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各基地要将研学旅行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如何组织管理? 《意见》要求,各地要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 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但须按管理权限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并做好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

浅谈黄山市旅游转型升级与研学旅行发展的关系

研学旅行视角下的黄山市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研究 本文主要以国内外研学旅行发展历史为前提,通过广泛了解和综合分析,结合现代的研学旅行的形势发展,通过研究研学旅行与黄山市旅游行业的升级转型间的关系,为黄山市旅游形态提出一些新鲜建议。 近年来,研学旅行在旅游业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各地的公司,政府竞相推出研学产品,研学旅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研学旅行不仅成为旅游融合发展的新领域,也成为旅游消费增长的新亮点,成为一种新的方式。随着上海、苏州、西安、合肥等研学旅行试点的推出,具有中国特质的研学旅行活动趋势如日中天,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眷注。 研学旅行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之一,对学生社会化,知识生活化,学校开放化,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将书籍知识与课外实践贯串起来。作为新兴行业范畴,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研学旅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从研学旅行发展背景,发展史,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借鉴我国相对成熟的研学旅行实经验,结合黄山市的旅游特色、旅游文化、旅游资源,为黄山市的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建议。徽州,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是一个富饶且美妙的地方,诗仙李白笔下的桃花潭、拥有传统古老技术的宣纸、宣笔、徽墨描金的制作工艺,都是黄山市的特有文化特色。 我们可以跟随徽州传统文化,探寻徽州水系、探寻徽州的宗族家风、徽州饮水思源的智慧,亦可在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中了解这个古城的历史风情,登城墙、访府衙、拜谒陶行知,在徽州古城中探寻徽州(黄山市)的前世今生。结合书中的文字亲身感受,令学生们不仅仅读到诗词中的美,更能够亲身体会,实行课外世实践活动。走进这些名胜古迹,仿佛穿越时光,让我们与古人面对面。研学旅行还有一个更大的意义,在于让课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让历史上的人物走出书本,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 近年来我国国民教育和旅游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家庭旅游需求与日俱增,寒暑假,家庭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家庭旅游需求日益增加。全家出行甚至几个家庭的共同出行已成为流行方式,而将教育与旅行相融合的研学旅行在现阶段的热度持续上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着研学旅行的热度日渐上升,家长们更加注重孩子们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孩子能见多识广,不拘泥于死读书。现如今我们身处于全球化家庭,科技的发展模糊了我们的国籍,使通讯更快捷,加速了世界的交流,因此我们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样的形式是生动课堂的体现,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而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也是孩子长大成人的重要标志。 所以,整个黄山市的旅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是趋势也是必然,也是黄山市旅游行业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机会,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徽州优秀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借此机会推广到全世界。让世界认识到徽州的美,徽州的独特,徽州无与伦比的美丽,加之感受徽州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实现行走在徽州,而最好的课堂在行走在徽州的路上的目标。 引进全国各地及全世界的研学旅行客源,开发定制相应的研学旅行特色产品,不仅仅是旅游业经济的新风帆,更是带动黄山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将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还将成为带动黄山市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措施,带动就业,促进附属产品的经济效益。 培养新时代人才,引导学生主动去适应社会,督促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基础,是国家的未来,只有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才能引导祖国未来的优质发展。 “研学旅行”一词真正出现在国家级政府文件中是在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纲要》(2013-2020年)里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随后,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都进行了回应,在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研学旅行”作为现今旅行市场的创新产品,是一项教育、旅行、文化等跨界的事业,政策释放了多重信息,为研学旅行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力催化剂(通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b14617825.html, 地理研学旅行实践与思考 作者:郭顺昌 来源:《当代旅游(下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研学旅行越来来越重视,研学旅行已成为研究热点、难点。《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发布)和《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响应,本文主要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下,制定了本次的研学旅行方案,分析了研学旅行 的教学设计,并阐述了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研学旅行作用与意义分析。 关键词:地理;研学旅行;时间与思考 学习旅游领域中的一个新兴概念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是一中有计划,有组织以及有目的的校外体验,要求学生集体参加,是一中基于各种学科需求的课外活动,根据各年级、各年龄段以及各地域的特征,形成的一种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学生集体参与旅行学习以及研究,是补充学校以外实践教育的一种模式,它揭示了研学旅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对野外的地理现象进行观察以及描述,并且要求学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来获取该领域的地理信息,以及具备分析和论证地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以客观的理解自然环境的形成。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然而要想对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效的提升,所选择的最理想模式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研学旅行。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以及高中地理选修与必修课程的相关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野外的地质以及地貌有了基本的認识,对进行野外学习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以及应用和绘制示意图,来对这一地区的景观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对其形成的要素进行分析,并完成观测,测量以及分析该地区地质特征的基本形态的了解。但是学生们都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详细的指导。 (三)前期准备

镇江市开展研学旅行的思考

镇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 2013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2015年,国务院从国家层面将研学旅行作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促进旅游消费的一项重要举措。2016年11月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在学校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笔者从“教育人”和“旅游人”双重身份的视角,基于对镇江市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文化旅游发展公司的调研,试就研学旅行作一点研究,提供一些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业界普遍认为,2018年是研学旅行爆发的元年。由于具有规模出行、团队行动、深度体验、季节性不明显、社会认知度较高、参与主体内在诉求的“原动力”强大、对资源的知名度相对淡化等特点,因而在旅游热点地区产生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也为旅游温点、冷点地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笔者欣然感到镇江旅游界跃跃欲试地按下了启动按钮,但这种“热启动”的背后,成效与问题同时并存。 1.在宏观层面上虽有推进,但力度有待加强 追本溯源,镇江市研学旅行开展较早。2005年,一批韩国学生以“临时政府大长征”为主题来镇江市踏访先辈战斗过的土地,之后韩国学生“红色之旅”研修团便接踵而至,延续至今;从2007年开始,镇江中国旅行社创新性地推出境外夏、冬令营活动,每年牵头组织江苏、江西、安徽、河南等多个省市的中小学生 展演变运用多媒体和高科技手段进行展示,让游客一览镇江古运河的风光,感悟其中承载的千年镇江史。内部还可以设置古今水利科技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观感受历年来水利科技的发展。 2.打造镇江码头漕运历史穿越体验区。镇江拥有独特的码头文化,但镇江尚未开发的码头还不胜枚举,而镇江作为民国时期的江苏省省会,让游客再次领会当时作为镇江重要交通运输口的镇江码头风光,有利于游客对镇江古运河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 在镇江码头漕运体验区的入口,运用高科技手段 打造一个“码头漕运历史长廊”,采用LED大屏,运用动画、影音等手段,逼真地再现镇江古运河从古至今的泊船、游人、街道等,运用5D技术,给游客带来听觉、视觉、触觉、感觉、嗅觉的全方位立体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并可就码头文化,开发文创产品。 3.重整古运河畔都天庙,再现镇江都天庙会盛景。可以由镇江商业行会或知名企业牵头主办,提前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商户前来参加庙会并进行商业洽谈。都天庙会的举办按照旧例,在每年农历四月中旬,沿街重现当年的节目表演,邀请远道而来的商户参加,在运河边开展商业展览或进行商业洽谈。期间可以集聚镇江的小吃与美食,设置关于都天庙的知识竞猜活动,晚上在河边张灯结彩,举办都天庙灯会,猜灯谜活动,或欣赏茅山的道教音乐表演,回归都天庙的道教主题。 4.举办许浑别墅诗词表演大会 许浑是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一生诗作500首之多。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可重整许浑运河畔的别墅,并每年在此举办以“吟其诗词,追忆许浑”为主题的诗词大赛,带领大家追忆感受其追寻旷逸闲适的情怀,领略许浑诗中的镇江和镇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35

研学旅行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最新版】

研学旅行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修学旅行,一种是研学旅行。前者是以学历教育为基点,旅行时间较长;后者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点,旅行时间相对较短。所谓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2025年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分析 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因此,如何破解将知识生活化的

命题,即由理性知识获得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获得兼顾,由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转变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就成了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而研学旅行也许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秘钥。因为它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去拥抱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在与学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夯实知识的纹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标志着我国的研学旅行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从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调查来看,70%的人期望旅行时长是6-10天,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10000元的所占比例达88%,64%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能满足需求。各区域主要热门旅游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沈阳、武汉、西安等愿意参与研学旅行的比例基本达到70%以上。 从世界旅游市场来说,研学旅行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占有三分天

浅谈研学旅行的认识

浅谈研学旅行的认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知识传授,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校内教育固然重要,但校外教育可以激活校内教育,让校内教育换发勃勃生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校外教育也逐步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国家教育部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是恰到好处。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一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真正体验知识的认知过程。 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或虚拟实验(多媒体)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曾提出“路就是书”的观点。研学旅行,就是路和书的融合。在旅行中学习,会实现历史、地理、人文各大学科的融合,实现多方面科学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研学旅行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去拥抱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真正体验知识的认知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都有一定的欠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素养。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都有一定的欠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素养。 三研学旅行让孩子有效利用互联网,减少互联网的束缚。 互联网的触角早就伸向了中小学生,让孩子放下手机、走进自然、多读书的呼吁越来越多。尽管我们不能因此评判互联网危害巨大,但作为“数字”一代的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比以往更为复杂,所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