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与地貌学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资料
地质与地貌学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质学地貌学

二、填空题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2.地质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及()等。

3.地质外营力的能量来自(),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泊等的()和()。

4.地质内营力来源于()及由于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能。

5.地貌的变化和发展受到( )、()和()三个因素的影响。

三、判断题

1.地质内营力对地表形态作用的纵趋势是加强地表的起伏形态()。

2. 地质外营力对地表形态作用的纵趋势是加强地表的起伏形态()。

四、问答题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自然物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描述地质内营力与外营力对地貌形态的塑造。

第1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剩余磁性

二、填空题

1.地球的物理特性主要是指地球固体外壳以内的()、()、()等用仪器测得的地球物理数据。

2.地球温度的热能的来源有()、()两种。

3.地磁的三要素指的是()、()、()。

4.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智慧圈。

5.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

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主要依据()、()两个面。

7.地壳分为两层分别为()和();()层的物质分布是连续。

8.地幔可分为()和()。

三、判断题

1.地壳上层硅、铝层是连续分布的()。

2. 地壳下层硅、镁层是连续分布的()。

3.地球中岩浆主要发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

4.通过研究地球岩石的剩余磁性可以判断古地壳及古磁场的变动情况()。

5.地磁异常是改地下有磁性矿床或地质构造发生变化的标志()。

6.地热异常说明该地下存在重金属矿物,因此可以作为寻找重金属矿物的标志()。

7.重力异常值大于正常值说明该地下往往有大型液态矿如石油等存在()。

四、问答题

1.地壳的结构和组分有何特点?大陆型和大洋型地壳有何差别?

2.地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研究地球的物理特性有何意义?

3.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4.地球外部有几个圈层?

5.地球内部分为哪几个圈层?各以何种界面划分?测试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什么?

6.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根据什么分成内、外力地质作用?正确理解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辨证关系。

第2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内生作用外生作用变质作用类质同象同质多象条痕解理

二、填空题

1.根据地质作用的性质和能量来源,将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分为()、()与()。

2.矿物的()是组成矿物的物质基础。

3.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有与矿物晶体结构无关的(),以水分子形式存在的(),以及以等离子形式存在的()。

4.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称为(),条痕是矿物粉末的()。

5.研究矿物集合形态时,对于晶质矿物来说,以矿物的()形态做基础,而对于胶体矿物来说,则以其特有的()为依据。

6.矿物的形态有()形态、()形态、()形态。

三、判断题

1.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都是矿物。()

2.矿物都具有解理。()

3.自形程度愈好的矿物其解理也愈发育。()

4.矿物被碎成极细的粉末后就成了非晶质物质。()

5.矿物的颜色只与其成分有关。()

6.金属光泽是指金属矿物所具有的光泽。()

7.类质同像在结晶质矿物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如菱镁矿(MgCO3)中的Mg2+可以被Fe2+置换,就属于这一类现象。()

8.矿物中所含的吸附水,在高温下的逸出温度,可作为矿物鉴定的特征之一。()

9.矿物的条痕色比矿物的表面颜色稳定,因此可作为矿物鉴定的特征之一。()

10.结晶质矿物才具有解理。()

11.非结晶质矿物才具有断口。()

12.矿物解理具有一定的方向,因此可作为鉴定矿物的特征之一。()

四、问答题

1.矿物的颜色与条痕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矿物的条痕色可作为鉴别某些矿物的依据?

2.能引起其发生类质同像的条件是哪些?试举例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多像现象。

3.简述矿物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4.何谓矿物的解理与断口?解理与断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3章岩石

一、名词解释

岩石岩浆岩浆岩岩浆作用喷出作用熔岩侵入作用岩浆岩结构

岩浆岩构造沉积岩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变质岩变质作用

二、填空题

1.自然界的岩石种类按其成因可分为()、()、(),地表分布最广的是()。

2.岩浆的成分包括()和()两部分。

3.原始岩浆有两种,分别是()和()。

4.岩浆的活动方式可分为()和()。

5.火山喷出物有三种形态,分别为()、()、()。

6.熔岩可分为()熔岩和()熔岩两种。

7.岩浆岩的化学成分一般用氧化物形式表示,其含量最高的是()和(),因此岩浆岩实际上是一种()。

8.( )和()这两种矿物具有指示SiO2饱和度的作用,因此也称之为指示矿物。

9.常见的岩浆岩结构有()、()、()、()。

10.岩浆岩构造有()、()、()。

11.岩浆岩的()构造仅出现于喷出岩中。

12.()作用是碎屑沉积物成岩的主要方式。

13.沉积岩的结构有()、()、()、()。

14.沉积岩的构造有()、()、()缝合线和刀砍状构造。

15.引起岩石变质的因素有()、()和()。

16.变质岩的作用类型有()、()、()、()。

17.变质岩的结构有()、()、()。

18.变质岩的构造有()、()、()。

三、是非题

1.地壳内部沉积岩的分布面积最广。()

2.岩浆的活动总是沿着地壳脆弱地带或构造裂隙方向运动。()

3.下地幔是岩浆的主要来源。()

4.酸性岩浆钠、钾含量较高因此黏性较小。()

5.基性岩浆铁、镁含量较高因此黏性较小。()

6.岩浆和熔岩不同,主要表现为:岩浆富含有大量挥发性成分,而熔岩则反之。()

7.岩体边缘常有的一些捕虏体,是因为岩浆作用过程中从围岩掉下来而未被熔化的碎块,被包容于岩体中而形成的。()

8.富含铁镁的矿物颜色较浅,而富含硅铝的矿物颜色较深。()

9.根据矿物的结晶顺序推测,岩石中石英和橄榄石可以共生。()

10.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主要与矿物结晶先后顺序有关。()

11.块状构造是深成岩所特有的一种岩石构造。()

12.胶结作用是化学沉积岩和生物化学沉积岩成岩的主要方式。()

13.变质作用使得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因此其过程必须经过高温熔融、溶解阶段。()

四、问答题

1.岩石结构与构造的概念?三大类岩石常见的结构、构造?

2.岩浆岩的主要矿物的结晶顺序和共生组合规律如何?

3.何谓岩石?它与矿物有何关系?

4.何谓岩浆?岩浆有哪些基本类型,其化学成分的差别何在?

5.岩浆深成侵入岩与浅成侵入岩及喷出岩的产状各有哪些?

6.沉积岩有哪些显著的特征?它和岩浆岩有归根到底基本区别?(形成条件、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

7.由沉积物到沉积岩形成的几个阶段包含作用过程?

8.试说明沉积岩与岩浆岩在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方面存在差异的基本原因。

第四章地质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

地层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沉积相

二、填空题

1.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有两种分别为()、()。

2.不整合接触有()、()。

三、问答题

1.试说明导致地层间不整合接触的原因。

2.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划分及对比的依据有那些?

第五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

一、名词解释

地壳运动走向倾向倾角褶皱构造背斜向斜节理断层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二、填空题

1.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有()和()。

2.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指的是()、()和()。

3.褶皱的基本单位是(),其基本形态是()和()。

4.褶曲的要素有()、()、()、()。

5.节理按其力学性质不同可分为()和()。

6.在正断层组成的断裂组合型式中,中间地块下降,两边地块相对上升,称为()。

三、是非题

1.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主要是地壳的水平运动的结果。()

2.背斜是组成褶曲的老岩层在两侧,向斜是组成褶曲的老岩层在核心。()

3. 节理是当岩石发生断裂时,其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位移。()

4. 正断层上盘向上运动,逆断层上盘向下运动。()

四、问答题

1.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水平岩层的特征有哪些?

3. 背斜构造地形较高即背斜成山;向斜构造地形较低即向斜成谷。然而在自然界常见有向斜山和背斜谷,请阐明这种地形倒置的形成机理?

4.简述如何对断层进行识别。

5.褶曲和不整合构造所造成的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有何区别?

第6章风化作用

一、名词解释

风化作用残积物风化壳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

二、填空

1.按岩石的风化作用因素与作用性质的不同,可将风化作用分为()、()、()。

2.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有()、()、()、()和()作用等不同方式。

3.影响风化作用速度主要因素有()、()、()及()等。

4.氧化作用经常是在水的参与下,通过空气和水中的游离()而实现。

5.造成风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6.我国华南沿海地区砖红土壤的形成主要发生于()阶段的风化阶段。

三、判断题

1. 矿物成分相同的岩石,由粗粒矿物组成的岩石较由粒径小或粒径均匀组成的岩石抗风化能力强。()

2.矿物的生成环境与所处地表环境差异越小,越容易风化。()

3.节理发育越好的矿物越容易风化。()

4.温带湿润气候区,矿物的风化作用主要以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为主,热力风化为辅。()

四、问答题

1.试述产生物理风化的原因。

第七章坡地重力地貌

一、名词解释

块体运动(重力作用)重力地貌崩塌滑坡蠕动错落

二、填空

1.重力对坡地物质的作用分为()、()、()、()。

2.崩塌发生的地质条件有()、()、()、()及其他因素。

3. 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及地震、和人为因素。

4.引起土层或岩屑蠕动的主要因素有冻融交替、干湿变化、()和岩屑层中

()含量。

三、判断题

1.斜坡变形的时间越长,对其产生滑坡预报的准确程度就越高。()

2.在滑坡体的遗址上,经常可见一些马刀树或醉汉树。()

3.由于岩体的蠕动的速度很慢,因此不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破坏。()

四、问答题

1.试述滑坡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试述由温度及干湿变化引起的土体蠕动过程。

3. 错落与滑坡、崩塌的区别。

第八章流水地貌

一、名词解释

流水作用侵蚀基准面河漫滩洪积扇阶地河流袭夺河谷河床

二、填空题

1. 地表流水按其运动形式可分成()、()与()三种类型。

2.流水能直接撮取松散泥沙颗粒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作用于泥沙时,产生()力和()力。

3.流水的侵蚀作用,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作用和()作用。

4.流水的搬运作用包括对碎屑物质的()、()、()和()四种方式。

5.沟谷的形成与发展一般经过几个阶段()、()、()、()。

6.根据所含物质结构和流态可将泥石流分为()泥石流和()泥石流。

7.从横剖面上看,河谷主要由()和()两大部分组成。

8.河谷发育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9. 河床相冲积物在横向上的变化受(),并与流速有关。

10.()的发育是汊道河床产生的地形标志。

11.河漫滩二元结构指的是()、()。

12.河口区按潮汐影响程度分为三段即()、()、()。

三、判断题

1.流水作用取决于流水的动能。()

2.流水的动能在消耗于克服河床面与水分子之间摩擦,以及携带泥沙后,仍有多余的动能,则可以对河床产生侵蚀。()

3. 雷诺数可用于区分层流和紊流。()

4.坡度越大片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越强。()

5.具有阶地的河谷称为成形河谷。()

6. 只要河流存在,它的溯源侵蚀作用与下蚀作用就永无止境。()

7. 河流水经过弯曲河段时,靠近凹岸的水面比凸岸的水面高。()

8.河流水在凹岸处,其下降水流是冲刷河岸的主要因素。()

9.河道弯曲处,凹岸堆积速度强于凸岸,相反凸岸的侵蚀速度强于凹岸。()

10.凹岸最大的侵蚀点和凸岸最大的堆积点位于弯曲正中部。()

11. 如果一条河谷两侧有四级阶地存在时,则最先形成的阶地称为一级阶地,最后形成的阶地称为四级阶地。()

12.河口水动力的重要特征是河川流水为主。()

13.河流发生急转弯、河床出现高差和裂点,形成急流或瀑布等现象,往往是判断河流袭夺的标志。()

14. 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四、问答题

1.简述沟谷流水的特点。

2.简述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3.试描述河流阶地的形成。

4.试述河流三角洲形成的条件。

5. 试述片流地质作用与片流所形成的沉积物特点。

第9章喀斯特地貌

一、名词解释

喀斯特喀斯特地貌

二、填空

1.喀斯特发育的四个基本条件包括()、()、()、()。

2.可溶性岩石可分为()岩石、()岩石、()岩石三类。

3.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和()。

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和()。

5.影响地下水流动的因素有()、()和()。

6.喀斯特地下水流的形式有()、()、()、()。

7.影响碳酸盐类岩石可溶性的因素主要有()和()的含量比例,以及黏土和其他难溶解杂质的含量。

8.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有()、()、地层的组合、厚度及产状。

三、判断题

1.喀斯特地区虽然地表径流少,但地下蕴藏有丰富的水源。()

2.褶皱和断层是影响岩石透水性的重要因素,与可溶岩的溶解度无关。()

3.纯水对岩石的溶解能力比天然水强。()

4.流动的水对岩石的溶解能力比静水强。()

5.喀斯特发育的初级阶段,其地下水流主要表现为网流。()

6.喀斯特溶洞在形成初期,喀斯特作用一侵蚀为主。()

四、问答题

1.试述影响喀斯特发育的因素。

第10章风沙地貌

一、名词解释

风沙地貌风沙作用风蚀作用磨蚀作用风积物荒漠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二、填空

1.干旱地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力是()。

2.使沙粒沿地表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风速称为()。

3.风沙搬运作用的方式有()、()、()。

4.风沙的堆积作用包括()和()。

5.风沙地貌分为()和()。

6.荒漠的地貌形态组合分为()、()、()、()。

7.沙漠的成因取决于()和()两个因素。

三、判断题

1.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搬运的方式,主要以悬移为主。()

2. 沙漠中常见的石窝属于风蚀地貌。()

3.沙漠中的沙波纹、沙丘属于风蚀地貌。()

4.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面凸出且平缓。()

5.抛物线沙丘的迎风坡面凸出且平缓。()

6.沙漠和泥漠属于剥蚀地貌。()

7.岩漠和砾漠属于剥蚀地貌。()

8.沙粒的粒径越小,其起风速越小。()

四、问答题

1. 影响风沙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11章黄土地貌

一、名词解释

黄土黄土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次生黄土

二、填空题

1.黄土中含量最高的化学成分是()。

2.我国黄河中游黄土化学成分分布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和()的含量呈增长趋势。

3.( )的形成标志着黄土的沉积发生了间断或沉积速度变缓。

4.黄土的沟谷系统主要包括()、()、()、()等类型。

三、判断题

1.黄土的颗粒成分是以粉沙为主。()

2.我国黄河中游黄土颗粒的分布规律是,有北向南和由西向东沙粒逐渐增多,黏土含量逐渐减少。()

3.黄土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强烈的风化及流水作用,因此其物质组成表现特别均匀。()

4.黄土外观均匀一致,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

5.黄土在垂直方向上的节理很发达,且土层深厚,因此在流水的作用下常常形成深切沟谷。()

6.黄土地层中常见的红褐色条带是黄土沉积时发生物质成分变化的标志。()

7.黄土地层中埋藏黄土的出现,说明了黄土沉积期间气候处于稳定时期。()

四、问答题

1.黄土成因说法不一,试说明风成黄土黄土的证据。

第12章冰川地貌

一、名词解释

冰川冰雪线冰川成冰作用

二、填空

1.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限称为()。

2.雪线在高度不同的地区而异,它受到()、()、()等因素的影响。

3.冰川运动的因素主要是()和()。

4.冰川的侵蚀作用包括()和()。

5.冰川按其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可分为()和()两种。

6.山岳冰川按其发育规模及形态可分为()、()、()、()。

7.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及一些()地区。

8.成冰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在中纬山地,主要是()型成冰作用,在两极地区是()成冰作用。

9.大陆冰川运动主要依靠其自身厚度产生的(),由中央向四周运动。

三、判断题

1.冰川必须在雪线以上才能形成()。

2.低纬地区的雪线位置相对比高纬地区的雪线位置高。()

3.冰晶体之间的相互位置的变动,促使冰体出现塑性变形是冰川运动的前提条件。()

4.大陆冰川的运动基本上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

5.悬冰川通常是发生雪崩的原地。()

6.悬冰川通常可作为推断古雪线的位置。()

7.羊背石上的擦痕可作为判断冰川运动方向。()

8.终碛堤的分布状况可作为冰川退缩的标志。()

9.一般情况下,冰川表面搬运的巨大漂砾距离,比冰川底部颗粒较小的底碛物搬运的距离短,因为厚重的物体搬运所需的能量多。()

四、问答题

1.简述积雪成冰的过程。

2.试述冰蚀地貌中冰斗的形成过程。

第13章冻土地貌

一、名词解释

冻融土地貌冻土地下冰构造土活动层多年冻结层融冻泥流作用热融作用

二、填空题

1.冻土分为()和()。

2.冻土层的厚度及分布受到()和()的控制,自极地向低纬方向不断减小,最后消失。

3.在同一纬度和高度地区,影响冻土发育的因素有()、()、()、()。

4.冻土的基本特征是该地下存在()。

5.按地下冰的埋藏方式及成因,可将其分为()、()和()是三类。

6.根据多年冻土区地下水与冻土层的位置关系,可将冻土区的地下水划分为()、()、()。

7. 基岩的()和()是影响石河形成的主要因素。

8.基岩的()和()是影响石海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判断题

1.在寒冷的冰盖覆盖地区,不利于冻土的发育,因此,一般认为在大陆冰盖下无多年冻土层。()

2.分凝冰的主要特征是在冻结过程中有水分的迁移参与。()

3.胶结冰的特征是冻结过程中,不仅有原地的水分参与,而且周围有大量的水分子迁移。()

4.冻融泥流作用主要发生在砾石含量高的斜坡上。()

5.基岩的岩性和地形条件是影响石河形成的主要因素。()

四、问答题

1.试述冻土地貌中石质构造土的形成过程。

第14章海岸和湖沼地貌

一、名词解释

海岸带湖泊波浪沼泽浪蚀作用

二、填空

1.海岸带的水体运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和()三种形式,其中()的作用最为活跃。

2.海岸地貌包括()和()。

3.形成湖泊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的(),二是要有盛水的()。

4.湖泊水的消耗主要通过()和()两种方式。

5.沼泽沉积的主要矿产是()和()。

三、是非题

1.若盐湖的沉积物顶面常被风成沙土覆盖,则标志着盐湖已发展到后期。()

2.沼泽的地质作用是以搬运作用为主。()

3. 煤的形成需要一个富氧环境。()

四、问答题

1.试述煤是怎样形成的?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地质学与地貌学重点

————————————————————————————————作者: ————————————————————————————————日期: ?

地质学与地貌学 一、名词解释 1.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2.原生矿物:指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具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3.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4.类质同象(同晶置换):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质点所顶替(置换或取代)而能保持原有晶体构造类型,之稍微改变其晶格常数的现象。 5.造岩矿物: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 6.粘土矿物:组成粘土岩和土壤的主要矿物。 7.斜长石:晶体属三斜晶系的架状结构硅酸盐矿物,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硬度6~6.5;相对密度2.61~2.76;玻璃光泽;两组解理。 8.钾长石:也称正长石,属单斜晶系,通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色。密度2.54~2.57g/cm3,比重2.56~2.59g/cm3,硬度6.具有熔点低,熔融间隔时间长,熔融粘度高等特点。 9.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斜长石是由钠长石和钙长石所组成的混合物,二者可按任意比例混合,根据不同比例可分为酸性斜长 石、中性斜长石和基性斜长石。 10.碱性长石:是富含碱金属钾、钠的长石的总称。是钠铝硅酸盐(NaAlSi3O8)和钾铝硅酸盐(KAlSi3O8)的混合物。 11.岩石:是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固态物质,是矿物或岩屑的集合体,有一定的结构、构造和变化规律。 12.岩浆:是形成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物质。 13.熔岩:液体喷发物。 14.岩浆作用: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用。 15.侵入作用: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入周围岩石而为到达地表。 16.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作用称为喷出作用。 17.变质作用:地壳中的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变化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常常也会随之变化,而达到新的平衡关系的过程。 18.岩浆岩: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19.沉积岩: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20.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等内营力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21.围岩:因开挖地下硐室,其周围一定范围内对稳定和变形可能产生影响的岩体。 22.侵入岩:是地壳深处的熔融岩浆在造山作用下贯入同期形成的构造空腔内,在深处结晶和冷凝而形成的火成岩。 23.深成岩:岩浆在地下深处(>3000米)缓慢冷却、凝固而生成的全晶质粗粒岩石。 24.浅成岩:又称半深成岩;介于深成岩与火山岩之间,具深成岩与熔岩中间结构的火成岩。 25.不整合:上下两套不同时代地层之间出现过沉积间断或地层缺失的地层接触关系。 26.角度不整合: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产状完全不同,其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和风化剥蚀现象。 27.平行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但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28.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 29.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30.褶皱构造:层状岩石的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为失去其连续完整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 31.断裂构造:岩石受力发生变形,最后是岩层的连续完整性遭到破坏,发生断裂,形成断裂构造。 32.断层:岩层或岩体受力破坏后,破裂面两侧的岩块如果发生了明显的唯一,这种断裂构造叫断层。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剥蚀作用:岩石在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和海流等外营力作用下,松散的岩石碎屑从高处向低处移动的过程。 35.风化壳:风化的产物成为一个不连续的薄壳覆盖在基岩上。 36.残积物:岩石风化后在原地残留的物质。 37.球状风化:小岩块的边缘和隅角从多个方向受到温度及水溶液等因素的作用而最先破坏,而且破坏深度较大,久而久之,其棱角逐渐消失,变成环形或椭球形。 38.差异风化: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节理状况不同的岩石共生在仪器,它们抵抗风化的能力不一致,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凹入。 39.元素的地质循环:在风化壳发展演变中,各种元素不断迁移,并由一种形态演变为另一种形态。 40.河漫滩二元结构:上层为细砂、粘土等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粗砂、砾石等河床相冲积物的结构。 41.牛轭湖:弯曲河道因弯曲过度,发生裁弯取直,原来的河道被废弃所留下的部分。 42.下切侵蚀:又称下蚀,即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结果是加深河床或钩床。 43.溯源侵蚀: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上有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 44.向旁侵蚀:又称侧蚀,即河水冲刷河床两侧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 45.平衡剖面:河床的侵蚀和堆积达到了平衡状态,河床的纵剖面将呈现一条圆滑均夷的曲线。 4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 47.承压水:充满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48.矿物度:地下水所含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总量,称为总矿化度。以每升水所含克数(g/L)表示。 49.矿泉水: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人工揭露的、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是在地层深部循环形成的。 50.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51.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52.孔隙水:赋存于松散沉积物孔隙中的地下水。 53.岩石透水性:指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54.可溶性岩石: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55.风沙流:含有沙粒运动的气流。 56.风积物:经过搬运在堆积的物质。 57.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 2.第四纪地质学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 2.地貌的形态 3.地形线 4.地形面 5.地形点 6.谷中谷 7.地貌的基本形态 8.地貌的形态组合 9.地文期 10.现代地貌 11.古地貌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 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 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 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 16.地貌有几种分带? 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 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24.什么叫坡地? 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 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 是。 2.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是、、。 3.地貌的相对等 级、、、、 、。 4.地貌形态测量的标志 是、、、。 5.造成地貌的主要营力 是、。 6.确定地貌相对顺利通常根 据、、。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试验指导书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 实验指导书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2009.1

实验一坡地地貌(2学时) 1.说明 滑坡是山坡后退的重要过程之一,灾害性地貌的一种。所给的滑坡实例是洒勒山,位于兰州市西南约65公里处,属黄土高原陇西地区的一部分。附近出露的地层有:N2,微西倾的红色河湖相地层,以粘土层为主,夹薄层砂砾层;砂砾层含水,构成本区泉水来源。N2之上是Q1-3的黄土层,最厚可达百余米(图1) 1.界线 2.坡积黄土 3.砂砾石层(河床相) 4.亚粘土(湖相) 5.砂砾和冲积黄土 6.马兰黄土 7. 黄土(Q1-2)8.红色粘土(N2) T1-4 ---各级河流阶地P---河漫滩n1----河床n2-----人工河道 图1 那勒寺河洒勒山附近河谷剖面 洒勒山位于那勒寺河北岸,为东西向延伸的黄土梁,长3公里多。其北岸是近直线型缓坡,南岸是凹坡。那勒寺河河谷断续分布着4级基座阶地,,一级高3~5米,河漫滩高1~2米。山的南坡不稳定,有大小不等、新老不一的滑坡、崩塌体存在。 1983年3月7日17时46分,南坡突然发生滑坡(图2、3),历时仅20~55秒,起始滑动的最低点在二级阶地前缘附近,最高点在梁脊,瞬间几千万立方米的土体迅速滑落,使近3Km2范围内的四个村庄、道路、3000多亩农田和一座水库毁于顷刻之间。滑坡前一年多,梁脊出现裂隙,并不断扩大和增多。1983年2月以来,裂隙扩展加快,山泉变混,水窖变形,3月3日起感到地动,夜间听到如牛吼般的“山鸣”,鸡犬出现异常。于是,政府动员群众外迁。尽管如此,仍死亡220多人,损失财产数十万元。 图2 洒勒山滑坡剖面图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地表以下,莫霍面以上为地壳。 地幔:地壳往下至2900km深度之间称地幔。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指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规律性的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晶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岩浆作用:岩浆向着地壳上层压力减小和温度降低的方向移动的过程称为。 岩石变质作用:固态岩石由于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流体的作用,而使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地层:就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 生物层序律:一定种类的生物或生物群落埋藏在一定时代的地层里,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地层年代必定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种属的化石或化石群,这种关系就叫生物群落。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势能和地球旋转能等内力所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就是岩层的一个旁曲。 分化作用:指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风化壳:被分化的岩石圈表层被称为分化壳。 块体运动: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的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往下运动的过程斜坡重力作用,由于移动物质多系块体,也称块体运动。 蠕动:指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和风化碎屑,在重力的作用下顺坡向下缓慢移动的现象。 流水地貌:有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 河流阶地:有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形成河流阶地。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等地区暂时性洪流携带的物质在出山口大量堆积形成的扇状堆积地貌。 泥石流:有大量的砂石、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喀斯特作用:指具有溶解能力的水溶性对可溶性岩石发生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风蚀作用:风沙对地表物质的吹扬和研磨作用。 风积作用:风沙流动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与障碍物以及地面结构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沙粒从气流中下落堆积作用。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并能自行运动的天然冰体。 冻土:是温度在0°或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土。 1.地球的圈层结构按其物质成分及性质不同,由外到内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以地表为界,前三圈叫外圈,后三圈叫内圈。 2.地磁三要素是指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矿物可分为含氧盐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大类、卤化物大类、硫化物大类、自然元素大类五大类。 4.根据硅氧四面体是否连续以及连续的方式不同将硅酸盐分为岛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孤立环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链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层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连续架状构造的硅酸盐亚类五种构造亚类。 5.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6.火山构造包括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等。 7.浅成侵入作用昰岩浆在压力作用下沿着断层、裂隙和层理贯入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形成浅成岩体,其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等。 8.玄武岩属火成岩,页岩属沉积岩,板岩属变质岩。 9.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准的地层划分,地层单位由小到大划分阶、统、系、界、宇五个级别,与其相对应的

地质地貌学

第一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绝大多数为晶质固态的无机物稳定于与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 原生矿物:由于岩浆的冷却分异,其中的物质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在地表或近地面,与太阳能、大气和水有关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矿物。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改变,而晶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的现象。 同质异象: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形成构造和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现象。 造岩矿物:对于形成岩石有普通意义的矿物。 粘土矿物:是蚀变演示经交代作用、原生矿物经风化淋湿作用以及沉积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于地表特定水热条件是次生矿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面得性质。 硬度: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 断口:是指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沿着一定得结晶方向破裂

而形成的断开面。 颜色:矿物的颜色,是矿物对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性吸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结晶习性:指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某一刑天的习惯。 结晶质:矿物在适应的条件下形成规律的几何体外形的物质。 二、简答题 1.简述硅酸盐类矿物的晶体构造特征: ①岛状构造②环状构造③链状构造④层状构造⑤架状构造 2.矿物的晶体分类法及其代表矿物 按晶体化学分类法,把矿物分为5大类12种类型 ①.自然元素:即单质金属或非金属,如金刚石。 ②.硫化物:元素同硫结合,如方铅矿(PbS)闪锌矿(ZnS) ③.卤化物:卤族元素化合物,如岩盐(NaCl)萤石(CaF2) ④.氧化物及氢氧化物: a.金属氧化物,如石英(SiO2) b.金属氧化物与水联合派生,如褐铁矿Fe2O3‘H2O ⑤.含氧盐: a.硅酸盐:元素同SiO44-结合,如橄榄石(Mg2Fe)2[SiO4]

习题_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概念解释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3、研究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4、简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一、名次概念解释: 地貌、地貌的形态、地形线、地形面、地形点、谷中谷、地貌的基本形态、地貌的形态组合、地文期、现在地貌、古地貌、地貌与沉积的相关性、气候期、天气与气候、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二、回答题与论述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为什么要对大小不同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 4.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什么? 5.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6.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7.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8.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 9.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 10.什么是地貌的年代? 11.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 1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1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

第三章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及重力地貌 一、基本概念 风化壳、残积物、滚落、崩塌、倒石锥、滑坡、片流 二、问答题 1、风化壳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2、试述风化壳的类型与古气候的关系。 3、什么是古风化壳? 4、试对比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的主要异同和关系。 5、试述风化作用与农业的关系。 6、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有什么不同? 7、风化作用的地质、地貌意义。 8、根据什么指标来判定风化作用阶段? 9、试对比土壤与风化壳的区别。 10、试述斜坡上的动力地质作用。 11、如何区别地滑阶地、泥流阶地与河流阶地? 12、崩塌地貌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陆地水流系统及其地貌 一、基本概念 侵蚀沟、坳谷、冲出锥、洪积扇、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侵蚀谷、构造谷、隘谷、障谷、峡谷、河漫滩河谷、裂点、牛轭湖、河流阶地、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冲积平原、逆向河、水系、河流袭夺、断头河 二、问答题 1、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哪些主要地貌形态? 2、河谷的发育与新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 3、坡积物与洪积物的地貌标志、沉积特征有何区别? 4、泥石流堆积物与洪积物有何异同? 5、泥石流发生区有何地貌特征?它的形成条件与滑坡有何异同? 6、什么叫裂点?它的地貌意义有哪些? 7、河床相冲积物有哪些主要堆积类型? 8、当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冲积物的类型和结构是否随之变化?为什么? 9、河流阶地有哪些主要类型?各有何特征?并用图示? 10、研究阶地水文工程地质有何作用? 11、认识平原冲积物相特征的水文工程地质意义有哪些? 12、确定河流类型的地貌学意义是什么? 13、分析控制水系发展的主要因素。 14、造成分水岭迁移与河流袭夺的主要内、外力地质作用因素有哪些?

《地质与地貌学》梁成华 主编 复习资料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质学 地质学以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 地貌学 二、填空题 1.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 2.地质内营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地震)等。 3.地质外营力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主要包括风化作用,流水、地下水、冰川、风力、海洋和湖泊等的(剥蚀作用)和(堆积作用)。 4.地质内营力来源于(地球的内能)及由于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力能。 5.地貌的变化和发展受到(构造运动 )、(外营力)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三、判断题 1.地质内营力对地表形态作用的纵趋势是加强地表的起伏形态(T)。 2. 地质外营力对地表形态作用的纵趋势是加强地表的起伏形态(F)。 四、问答题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自然物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时间的悠久性,地区的差异性,变动的复杂性。 2.试描述地质内营力与外营力对地貌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在内营力作用下,其总趋势是加强地表的高低起伏。 外营力的各种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改造总趋势是削高填低,使地壳的高低起伏降低。 内营力和外营力是相互矛盾的,同时他们又是相互影响,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第1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 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本身的能量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能源来自于地球本身,如旋转能、重力能、热能。 表现为地壳运动(地壳升降及水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即太阳能和日月引力能等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流水、风、地下水、冰川、海洋、湖泊等外力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二、填空题 1.地球的物理特性主要是指地球固体外壳以内的(重力)、(地磁)、(地热)等用仪器测得的地球物理数据。 2.地球温度的热能的来源有(太阳的辐射热)、(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两种。 3.地磁的三要素指的是(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 4.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智慧圈。 5.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主要依据(莫霍面)、(古登堡面)两个面。 7.地壳分为两层分别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硅镁)层的物质分布是连续。 8.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三、判断题 1.地壳上层硅、铝层是连续分布的(F)。 2. 地壳下层硅、镁层是连续分布的(T)。 3.地球中岩浆主要发源于地幔中的软流层(T)。 4.通过研究地球岩石的剩余磁性可以判断古地壳及古磁场的变动情况(T)。 5.地磁异常是地下有磁性矿床或地质构造发生变化的标志(T)。 6.地热异常说明该地下存在重金属矿物,因此可以作为寻找重金属矿物的标志(F)。 7.重力异常值大于正常值说明该地下往往有大型液态矿如石油等存在(F)。 四、问答题 1.地壳的结构和组分有何特点?大陆型和大洋型地壳有何差别? 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面,这一层在地壳上形成不连续分布,只有大陆才有,大洋底缺失。下层为硅镁层,这一层连续分布,大陆下和大洋底部都有。 大陆型地壳较厚,平均35km,大洋型地壳较薄,厚度只有5-8km。 2.地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研究地球的物理特性有何意义? 地球的物理特性主要是指地球固体外壳以内的重力,地磁,地热等用仪器测得的地球物理数据。通过重力异常调查,可以研究地壳构造与寻找地下矿产。地热异常区蕴藏着丰富的热水和蒸气资源,可以用来发电,发电,取暖,医疗及工农业生产。地磁异常时地下有磁性矿床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2017》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 1.冰碛物具有( B ) A.颗粒磨圆度好 B.无层理 C.堆积物中含异源小 漂砾 D.细粒粒上保存有光面和擦痕 2.阿尔卑斯山北麓保存有( D ) A.玉木冰期 B.大理冰期 C.埃尔斯特冰期 D.大姑冰期 3.暗河沉积物( D ) A.无崩积、溶蚀残余粘土 B.的沉积相有规律变化 C.可塑造各种典型的河流地貌形态 D.没有二元结构4.地质 历史上曾出现过( B )三次全球性冰川作用 A. S,T,K B. Z,C-P,Q C.Z,P-T,Q D. O,K, E5.新构造运动是指( B ) A.新第三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B.从第三纪开始至现在的构造运动 C.新第三纪 以来和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D.现在仍 在活动的构造运动 6.从河谷的横剖面看,河谷的组成要素有( D ) A.谷麓和谷肩 B.谷缘和谷肩 C.谷缘和谷坡 D.谷底和谷坡 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有( C )A.地形坡度及 降水 B. 气候、温度、高度C.温度、 降水和地形 D. 地形起伏及温度高低 8.第四纪采用四分法,其年代界限分别是( C ) A. 0.8Ma,1Ma,12.5 万年,1万年 B. 1.7Ma,1Ma,12.5 万年,1万年 C. 2.5Ma,1Ma,12.5 万年,1万年

D. 3.5Ma,1Ma,12.5 万年,1万年 9.山岳冰川主要分布于( B ) A.中、高纬度高山区B.中、低纬度高山区 C.中、高纬度低山区D.中、低纬度低山区 10.阶地分为( C ) A.内叠阶地、上叠阶地 B.阶地前缘、阶地后缘 C.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D.阶面、阶坡11.第四纪最主要特点是( A ) A.人类出现 B.部分地壳活动 C.小规模的冰川活动 D.哺乳动物大量绝灭 12.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 D ) A.地层及沉积物 B.生物及气候 C.新构造运动与地壳发展 D.以上全部 13.第四纪一词(Quaternary)是1829 年法国地质学家( B )所创。 A.阿杜努伊 B.德努瓦耶 C.莱伊尔 D.席姆佩尔 14.教材采用的第四纪下限的古地磁年龄依据是( A ) A.松山/高斯极性分界 B.吉尔伯特/高斯极性分界 C. 松山/布容极性分界 D.吉尔伯特/松山极性分界 15. 2014版国际地质年代表规定第四纪下限年龄为( B ) A.0.78Ma B.2.58Ma C. 1.806Ma D. 2.4Ma 16.冰川作用在砾石表面时形成( A ) A.新月形擦口 B. 纺锤状撞痕 C.砸痕 D.泥质胶结物 17.下图砾石概率分布曲线③2 成因属于(D ) A.河流 B. 洪流 C. 风力或海浪 D. 以上成因可能都有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质地貌学复习资料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 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 学也叫地表形态学。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3.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貌形成的动力;(3)影响地貌形成发展 的因素。 4.地貌形成内外动力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内外力作用的复杂性,地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 5.地质地貌学与水保的关系 6.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7.1类质同像——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 7.2同质异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 晶出不同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 8. 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断口:矿物在外 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断裂,同行是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 9. 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 10. 胶结作用:经压固后的沉积物仍有空隙,由胶结物质充真到空隙中,使沉积颗粒胶结在 一起变硬。胶结物坚硬程度:硅质>钙质>铁质>泥质(黏土质)。 11. 三大作用的关系:火山作用、侵入作用、变质作用。 12. 地层接触:整合接触是指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 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不整合接触:1.平行不整合;2角度不整合。 13.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破坏程度。 14. 岩层产状:走向倾向倾角。 15.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 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16. 断裂构造:节理是岩石中没有明显位移断裂。节理分为剪节理和张节理。断层是当岩 层受力后,两侧岩层有显著位移的断裂。断层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和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 17.风化作用是指出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气体( 氧、二氧化碳等) 以及生物等的作用,其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第四纪地貌学与地质学

一、名词解释 1. 地貌:地球表面形状,指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 2.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3. 单面山:指一边极斜一边缓斜的山。 4. 崩解: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和大小改变,但化学成分不发生变化。 5. 壶穴: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6. 水系:指某一干流及其支流的组合。 7. 猪背山:形成于岩层倾斜较大的单斜构造上的两坡较陡且近似等长的山脉。 8. 崩塌:把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急剧向下倾倒、崩落的现象。 9. 岩坎:基岩河床中由较坚硬的岩石形成的横亘于河床底部突起的 地形。 10. 分水岭:指河流之间把相邻两个水系分开的高地。 11. 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12. 地质构造: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13. 风成作用:指风以自身的力量和所挟带的砂石对地表岩石、松散沉积物的破坏作用。 14. 风化壳:由残积物构成的分布在陆地表面的不连续薄壳。 二、简述题 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①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矿产资源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和灾害、农业生产。(可以少写几个方面) ②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2.简述崩塌形成的条件 1)地形条件:坡度陡和坡底相对高度较高。 2)地质条件:岩石中存在节理、断层、地层倾斜和岩性脆弱 3)气候条件:湿冷的气候可使加速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底坍塌形成的时间。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重点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学(Geomorphology):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2.第四纪地质学(Quaternary Geology)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 一.名词概念解释: 1.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landforms)。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谷中谷:指在地貌发展中,老的谷地被切割形成更小的、新的谷地。 4.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一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5.地貌的形态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二.问答题与讨论题: 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答:地形面——地表面具不同坡度的面。 古地形面——地质历史时期存在的、直观上看不出来的地形面,只有通过研

究才能确定。 地形线——指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 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2.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 答: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3.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答:(1)、气候 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地貌的时间、尺度不同; 同一地质作用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用程度不同; 不同气候带内有不同地貌组合。 (2)、植被 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 (3)、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 (4)、地质构造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向斜成正地形。 4.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 答:①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主要依据各个地貌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 第四纪地质学:是通过对距今二、三百万年以来(第四纪)的沉积、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进行研究进而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一门科学。特点:1、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气候发生了显著的降温,并出现明显的冷暖波动;3、地壳运动异常活跃;4、哺乳动物繁盛时代;5、陆相沉积物广泛发育。主要研究内容1、第四纪气候;2、第四纪生物界;3、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4、第四纪构造运动;5、第四 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地貌学: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对象:地 球地表形态。研究内容:1、研究地貌形态特征(几何特征和组合规律);2、研究地貌形 成的动力作用,发生发展的过程;3、研究地貌的组成物质,特别是堆积物质的组成物质; 4、研究地貌的形成年代; 5、利用侵蚀和堆积的相关性原理; 6、地貌发生的阶段和规律。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标志:1、地质 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3、沉积物标志: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4、火山活动;5、地震;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研究方法: 1、定性法:1)地质法2)地貌法3)历史考古法; 2、定量法:仪器法。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活动构造: 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现代正 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四纪地质学、地貌学和新构造运动之间的联系:1、时间上:第四纪研究260万年 以来的现象;地貌的基本形态奠基于新生代;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新近纪——第四纪。 2、空间上:第四纪堆积物都分布于地表或地下不深处;地貌是地表形态;构造运动控制 地表形态和第四纪堆积物分布。3、成因上: 地貌学的基本原理:是指内力和外力共同作 用的结果。4、研究方法: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5、实践应用: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 铁路。 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2、第四纪资源的开发利用;3 、工程 建筑; 4、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研究; 5、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密切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 识别标志:构造面(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 界面等)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构造地貌:由沉积盆地的水平岩层经构造上升受剥蚀形成。(图ppt02第3页)演化过程:1、地壳上升形成构造高原;2、在高原边缘外力剥蚀,形成构造阶地;3、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

第一章绪论 一、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2.6Ma内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构造运动 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 一、地貌的成因分类: (一)外力地貌(气候地貌):以外力地质作用主导而形成的地貌,一般以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组合。其分布规律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 垂直地带性。 (二)内力地貌(构造地貌):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貌。 a.新构造运动直接造成地貌:青藏高原隆起,三峡地形。 b.剥蚀构造地貌:指已形成的地质构造,经过外力风化剥蚀后,把其构造揭 露出来。 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人工地貌 二、地貌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a.切割关系:地貌发展中,新地貌切割老地貌。 b.过渡关系:同一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地貌或沉积物 c.掩埋关系:地貌发展中,新的地貌或沉积物掩埋老的地貌或沉积物。 三、地貌发展阶段: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 准平原: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夷平面:准平原可以因随后的地壳上升而抬高,再受流水侵蚀切割成山地,其顶部可以残留准平原的遗迹,可见到沙砾等松散沉积物。如一个地区一系列平坦山顶大致位于同一高度,则可能代表地质时期中准平原的表面。 第四章流水地貌及堆积物 一、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 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水道紊乱;搬运力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比较迅速,并常伴生灾害。 (1)洪积物的岩性、岩相和结构 (P70) 定义:暴雨或冰雪消融季节,含有大量砂石高速运动的浊水流,分散成多股槽流或者槽

地质地貌学

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2.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 5.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形】 6.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7.地貌形成答案原因(1)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2)地质构造[顺构造、逆构造](3)地貌形成的动力[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8.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1)内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2)外力作用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4)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1.地球的圈层结构(1)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内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2.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莫霍面之上称地壳;之下称地幔 3.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898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地幔。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4.地壳分两层:上层为硅铝层(花岗岩层)只有大陆有,大洋缺失,下层硅镁层(玄武岩层)大陆大洋都有 第二章矿物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习题及答案

地质与地貌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风化壳 2.地下水 3.石灰岩 4.断层三角面山 5.洪积扇 二、填空题(共15分) 1.百望山的岩性主要为()和();十渡峰丛地貌的岩性为();周口店采石场的岩性为()。(2分) 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的变化。(1.5分)3.下列各符号为地层代号,请写出各代号的中文名称:J2(),J x(), Q3(),Q b()。(1分) 4.地质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有长期持续缓慢进行的,如()、()、()等,有短暂而猛烈的,如()、()、()等。(2分) 5.岩层产状160?∠30?中,160?和30?分别表示岩层的()和()。(1分)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四个。(2分)7.根据三角洲的形态特征和形成过程把三角洲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分) 8.冲积平原是指()。(1.5分)9.根据河流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1.5分) 10.全球地震分布具有规律性,主要集中在3个带,分别是()、 ()和()。(1.5分) 三、选择题(前10题单选,后10题多选,共20分,) 1.安山岩的矿物成分相似于()。 A、花岗岩 B、辉长岩 C、橄榄岩 D、闪长岩 2.在下列几种岩石中:玄武岩、安山岩、花岗闪长岩、砂岩、页岩、片麻岩、石灰岩、石英岩,属于沉积岩的是(); A、花岗闪长岩、玄武岩、页岩、 B、石灰岩、页岩、砂岩 C、片麻岩、花岗闪长岩 D、玄武岩、安山岩、石英岩 3.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 A、凸岸 B、凹岸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8.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2.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13.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5.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16.断层线崖:由断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8.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 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0.雪线:山区积雪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也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也上升。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