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娜_蘩漪_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安娜_蘩漪_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安娜_蘩漪_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安娜_蘩漪_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收稿日期:2002—07—12

作者简介:孙萍萍(1977—),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孙萍萍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陕西渭南714000)

摘 要:安娜、蘩漪、娜拉在家庭这块阵地上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安娜、蘩漪追求的是爱情,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然而,她们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悲剧结局。这说明女性的解放不仅要依赖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关键词:安娜;蘩漪;娜拉;女性;悲剧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3)01—0065—03

Com para tive Study on the Trag ic D esti ny of Anna ,Fan Y i and Nora

SU N P ing 2p ing

(D epartm ent of Ch inese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 ,714000W einan ,Ch ina )

Abstract :A nna ,Fan Y i and N o ra struggled indom itably fo r their ow 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the battlefield of their different fam ilies .Bo th A nna and Fan Y i sough t fo r the ideal love ,w h ile N o ra sough t fo r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How ever ,they all unavo idably reached the sam e tragic end eventually .T h is indicates that w om en’s liberati on no t only de 2pends on the social and h isto rical conditi ons ,but also on their ow n sp irit and courage of figh ting fo r independence indefati 2gably .

Key W ords :A nna ;Fan Y i ;N o ra ;w om en ;tragedy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社会的变革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要求重新审视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种社会制度为另一种社会制度所代替,决定了旧的治家格言型家庭基础的解体和家庭联系新的形式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家庭关系问题、妇女解放问题充斥着世界文坛。列夫?托尔斯泰、享利?易卜生、曹禺用各自的作品,对剥削制度及其道德观念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对当时社会妇女争取个性解放起着巨大的启蒙、推动、探索作用。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追求自身爱情的执着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曹禺处于19世纪初的中国,他把半封建半殖民状态的中国喻为一口残酷的井,《雷雨》中的蘩漪就是在这口井中苟延残喘的人。易卜生则把火炬投进了市侩的“和睦家庭”,《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的离家出走,无情地揭露了温情笼罩下的资产阶级婚姻的欺骗性和自私性。“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仍然和对偶婚以来的作法相同,即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

衡利害的事情。”[1](P 67)三位女主人公纯洁、善良、真诚、热情,憧憬和追求平等幸福的爱情,但现实的婚姻家庭拉开了她们

不幸的序幕。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的唯一出路,较为体面的职业是嫁人。蘩漪、安娜、娜拉,她们走了同一条路。蘩漪美丽沉静,曾接受过一点点“正规教育”,具有中国妇女独特的文弱和聪慧,她本可以发展成为大家庭的主妇或书香门第的内助,成为贤妻良母的典型。但特殊的经历和遭遇,改变了她的命运,改变了她固有的性格。她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在外杀人如麻,在家专横自私的伪君子周朴园,婚后生活很不幸福。周朴园热衷于建立一个“最有秩序”、“最圆满”的理想家庭。他把蘩漪当作玩物,置于自己的压制之下,要求蘩漪做点缀家庭的“旧式花瓶”。蘩漪的婚姻不仅没有得到所憧憬的爱情,而且连个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也荡然无存。

洋溢着热情、美丽而富有朝气的安娜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才十七岁就由姑母作主嫁给大她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冷漠无情,思想僵化。安娜曾努力去爱她的丈夫,但得出的结论是:他根本不懂什么是爱。作为资产阶级的奴仆,他只关2003年1月第18卷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 einan T eachers Co llege Jan .2003V o l .18 N o 11

心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是一架枯燥僵化而又运转非常好的机器。安娜只是他“有家室”的标志而已。安娜履行了教育儿子、爱护丈夫、参加必要家庭社交的义务,但却没有权利追求爱情。

“现代的个体家庭是建立在公开的或者隐蔽的妇女的家庭奴隶制之上。”[1](P 70)娜拉的家庭在别人看来是幸福和睦的。她自己也确实心满意足,她想爱她的丈夫、父亲、儿子,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她也真心相信丈夫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生命的诺言。然而,当柯洛克斯泰的要挟信被丈夫发觉时,奇迹没有出现,美梦却破碎了。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的人,他从来没有把妻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而把她看作一个不能随便乱花钱的“大孩子”,称作“小松鼠”、“小鸟儿”,当做玩偶而已。感情的鸿沟已使他们无法共同生活下去。

面对无爱的婚姻,三位女主人公通过各自的方式开始了对幸福的追寻。当周萍、渥伦斯基分别闯入蘩漪、安娜各自的生活时,多年来郁积的苦闷火山般地爆发了。蘩漪不顾一切地扑进周萍的怀抱,就像溺水之人攥住一根求生稻草那样。安娜面对虚伪而又自我欺骗的婚姻,公开向她的丈夫宣告她同渥伦斯基的爱情。

然而悖逆者的道路艰难而曲折。在封建资本家周朴园一手维持的家庭“秩序”里,根本不容许蘩漪和周萍的爱情存在。因此,蘩漪夜里偷偷地与周萍幽会,过着“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生活”。而安娜则敢爱敢恨,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公开地同渥伦斯基亲密地交谈,公开地与丈夫决裂。安娜勇敢地逃出了那教条、虚伪的家而蘩漪却始终没能迈出这一步。娜拉也有更高的追求,她认为妇女不仅仅对丈夫家庭儿女负责,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责任。娜拉同代表资产阶级社会态度的海尔茂决裂是必然的。海尔茂所推崇的资产阶级道德就是一个保险的地位,不遭非议,做到无懈可击。娜拉善意伪造债据的行为显然击中了他的要害。他蛮横攻击娜拉是“伪君子”、“犯罪的人”、“下贱的女人”,甚至剥夺了她照管孩子的权利,要赶走她。当海尔茂提到妇女最神圣的对丈夫、对家庭儿女的责任时,娜拉却回答说她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就是对自己的责任。对资本主义法律,她深恶痛绝:父亲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女儿给他省烦恼,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去救他的性命,我不相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旧世界围着丈夫孩子打转的妇女在这里发出了最强音,在思想的离异之后,娜拉决定离家出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发展。

显然,由于历史、环境的原因,蘩漪、安娜没有娜拉走得远。她们将爱情理想化,满足于美满的小家庭生活,而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的平等、精神的独立。在她和丈夫之间,首要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爱情,而是妻子和丈夫是不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娜拉认为,妇女的人格高于妇女所珍视的爱情。

“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1](P 79)没有爱情的婚姻,使安娜和蘩漪受尽了精神折磨,追求幸福爱情的失败则彻底使她们绝望。

安娜在追求爱的道路上充满坎坷艰辛。卡列宁打出宗教的旗帜,认为他们的婚姻是上帝的结合,只有犯罪才能破坏它。为了荣誉、前程,他要求安娜表面维持家庭的体面而允许她背地里偷情,同时,他还以安娜深爱着的儿子谢辽沙作威胁,既不同意离婚,也不许她带走儿子,让她长期处于不合法的地位,也从感情上击垮了安娜的精神支柱。上流社会里,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所带来的社交公开给勾引和通奸大开方便之门,旧的封建残存礼教又给他们无耻的行为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真诚、没有爱情,到处弥漫着虚伪的恶浊空气。“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贵族仕女们几乎人人都有‘外遇’,所有‘合

法的’家庭外面几乎都有‘非法的’婚姻补充形式。”

[2](P 425)安娜如同她那圈子里其它妇人一样,有一个她不爱的丈夫和一个她所爱的情人。唯一的差别就是她很执着地追求爱情。她要求结束旧婚姻,缔结新家庭,这无疑会触犯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准则而遭到联合镇压,而她不过是顺着别人踌躇不决地、虚伪地走着那条道走到底罢了。

面对安娜炽热的感情,渥伦斯基这个“彼得堡的花花公子”只是把她作为在上流社会的政治资本,虽然他也曾为爱情作过牺牲,但从未有过要与上流社会决裂的念头。当安娜受到上流社会的制裁时,他更担心的是自己会因此失去在官场上升迁的希望,终于抛弃了安娜,给她最后而且是最直接的打击。为了爱情,安娜抛弃了家庭、名誉地位、儿子,然而还是守不住那份爱情。她越来越妒忌易怒,简直无法生活下去。

蘩漪在周家专横、冷酷的世界里,过着一贫如洗的精神生活。她在无法忍受周朴园的情况下接受周萍,她没有别人可选择,正如曹禺先生所说:“这只好问她的命运为什么会落在周朴园这样的家庭。”蘩漪的感情在周萍身上得到了不正常的变态的发泄,然而周萍这个极端自私的资产阶级少爷,缺少父辈兴家立业的才能却不乏其辈的不负责任,这其实也是中国新生资产阶级软弱与妥协的特性,他缺乏接受这种超越寻常爱情的勇气,所以他点燃了蘩漪爱情之火却亲手将它扑灭,甚至抬出封建礼教,诬蔑蘩漪是疯子。周萍始乱终弃,把这个不幸的女人逼向绝路。她要报复,“她有最雷雨的性格,生命里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3](P 18)

对于安娜和蘩漪来说,这不仅仅是爱情的丧失,而是生活欲念的破灭。“我们从过去的社会关系中继承下来的两性的法律上的不平等,并不是妇女在经济上受压迫的原因,而是结果。”[1](P 71)身无分文的娜拉,出走后的命运怎样呢?作家易卜生提出了这个问题。鲁迅先生也曾分析,“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4](P158)

?

66? 孙萍萍: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第18卷

的确,在以金钱为中心,以个体家庭为经济单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充当经济活动主角并握有经济实权的男子,无论在社会、在家庭中,都处于一种无须任何法律规定的特权地位。只要这种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娜拉即便跳出家庭的樊笼,挣脱丈夫的奴役,仍很难找到自身解放和独立的出路。易卜生的《群鬼》,鲁迅先生的《伤逝》,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清楚地表明,在没有具备妇女解放的社会条件之前,仅以离家出走的个人反抗形式去谋求自身的独立,往往只能以悲剧告终。娜拉的结局,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蘩漪、安娜、娜拉三位女性虽处于不同的民族,接受不同的教育薰陶,却在各自抗争的道路上,走向同一个悲剧结局。然而她们却以生命的代价,向黑暗社会投去了一线光明。

任何一幕悲剧的产生,都有其时代和社会因素。安娜处于19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蘩漪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状况的20世纪初的中国,这正是两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因素增长,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宣传促成了蘩漪、安娜的叛逆行为;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者仍很顽固,他们把持政权,做着垂死的挣扎,娜拉则生活在挪威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金钱至上”“自私虚伪”已有所暴露。像娜拉这样倔强有主见,敢于直言不讳的女人的出走必然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更重要的是社会没有为她提供活下去的“余地”。

蘩漪、安娜的悲剧,还在于阶级出身和教养给予的无法克服的矛盾。父权社会为了排除女性这一异己力量的威胁和反抗的潜在可能性,势必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出一套女性观,使女性磨去棱角,褪去锋芒,丧失战斗力,永远处于被玩赏、受奴役的“第二性”地位,高颂女德是为了将女性更加牢固地束缚在自己的文化地位上。安娜接受贵族阶级的教育和宗教气氛的熏陶,贵族阶级的道德标准和宗教意识制约着她,她是在尖锐的思想矛盾斗争中寻求爱情的。这个精神枷锁决定了她永远也不可能同上流社会决裂。蘩漪的矛盾在于她是一个接受过新教育的“旧式女人”。新思想使她痛恨周公馆、周朴园,但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不得不把自己囚禁在樊笼中恪守陈腐的道德信条,她不能像鲁大海那样赤裸裸地无所顾忌。她的抗争受到她人生观的极大限制,她并没有真正的目标。这种自身的矛盾又恰恰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然而,也正是这种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使得蘩漪和安娜的反抗较之娜拉显得苍白无力,爱情成为她们生活追求的全部。狭隘闭塞的生活使她们无法深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也无法呼吸到时代的气息,更无法接触时代的先进人物,因此,也不可能投身到妇女解放的洪流中去。而娜拉的出走,是对笼罩温情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否定,是对传统夫权思想的挑战。她追求的是妇女人格的独立,她不是从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从一个男人身边投奔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里,而是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然而,即使娜拉,也只注意到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少想到妇女的社会地位。因此,她也不能把妇女的解放同社会的解放结合起来,不能把自身的命运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

文学作品是作家用超现实的眼光洞察社会现实提出问题的一种方式,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不能不对创作发生深刻的影响,他的胸襟和视野是受客观条件和历史条件所局限的,这也正是三位艺术家没有把安娜、蘩漪、娜拉争取解放的舞台放在家庭而不是社会的原因。妇女解放是一个社会问题,作家在作品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三位女主人公悲剧命运也就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1](P79)三位女主人公的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妇女的个性解放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如果只是追求家庭幸福而没有更高的人生理想,如果不把自身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结合起来,那么,等待她们的仍将是失败。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王兴平,刘思久,等.《雷雨》序[A ].曹禺研究专集[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3.

[4]鲁迅.娜拉走后怎样[A ].鲁迅全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连杨柳]?76?2003年第1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09No.10借鉴与比较 解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对于安娜的悲剧原因的探讨,国内多从社会、宗教及个人自身等方面加以剖析,并突出强调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原因。“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双重的。他一方面同情安娜的不幸,揭露那逼死安娜的贵族社会的荒淫和虚伪;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安娜是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也毁灭了她自己。”“安娜不愿随波逐流,而要求解除旧的婚姻关系,明白正当地缔结新的家庭。于是触犯了这个表面讲‘道德’,实际上腐败透顶的贵族社会,以至受到它的制裁。”还有人认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背叛给她致命的打击。另外,多数观点也指出了托尔斯泰以自己的宗教道德观制裁了安娜。因为安娜的行为和追求,违背了宗教关于“爱”的教义:安娜追求个人幸福而使家庭成员蒙受牺牲,理应受到折磨和谴责。正如《圣经》所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总的来说,国内对造成安娜悲剧的宗教和自身方面的原因谈得较为简略或者一笔带过。笔者固然赞同以上看法,但我想就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以及托尔斯泰的宗教道德观谈点个人的看法。 从安娜悲剧的自身原因来说固然有放纵情欲之嫌,但我认为自从她与渥伦斯基走到一起后,她的内心就打上了难以解开的三个情结。 一是割舍不断的母子亲情。母亲对孩子的爱是宽广无私的,是血溶于水永远无法分开的。安娜爱渥伦斯基,同样也爱自己的儿子,要她抛弃自己的儿子去跟随渥伦斯基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安娜怀孕后,渥伦斯基要安娜把真相告诉她丈夫,但安娜不同意。她既知道丈夫会是怎样的态度(愤怒和责骂),更怕伤害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以后将怎样对待她这个抛弃父亲的母亲时,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十分害怕,简直无法认真思考,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用虚伪的判断和语言来安慰自己,好让一切都保持原状,并忘记儿子将会怎样对待她这个可怕的问题。” 即使安娜与渥伦斯基住在了一起,她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孩子。安娜对儿子的难以割舍之情体现出了一个做母亲的亲子之爱,尽管她没能坚持到底,最终还是撇下儿子与情人走到了一起,但那份难以割舍的母子亲情仍时时在她心中涌现,对她进行鞭笞和谴责,使得她在良心上总是不得安宁,并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使是她在与情人过着充满激情的情爱生活的时候,那道阴影也时时蹦跳出来,给她带来恐怖的噩梦。这必然使她的生活充满内疚和悔过之苦,她为此将难以安生。 二是担心爱无回报的恐慌心理。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全身心的,她把自己全部的情爱都给了他。为此,她渴望得到同样的回报。但爱是付出,不是获取,这是爱的真谛。她求回报之心越切,爱反而离她越远。渐渐地,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出现了裂痕。并不是渥伦斯基不爱她,而是她对他的爱要求得太苛刻、太激烈、太理想,一旦现实与理想不相吻合,怀疑、猜测、妒忌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安娜由对爱的充满希望急转直下,很快跌入痛苦失望的深渊而不能自拔。为此,她对渥伦斯基爱的悲剧之祸根由此产生。安娜对渥伦斯基那份强烈的占有和自私之爱,使她变得疯狂,甚至在某些时候又失去了理智。她被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理想爱情弄得焦躁不安,不仅毫无幸福可言,反而成了她生活上的磨难。最终导致了她对爱的丧失,成了爱的牺牲品。 三是自我良心、良知的愧疚与不安。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是非态度,既受社会公共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又受自我内心良知道德的审视。安娜的红杏出墙,从当时的社会公德来讲,也算不得什么越轨。安娜那个时代的上层贵族皆以有情夫情妇为荣,故安娜的偷情算不上什么羞耻,也不是什么败德之举。但在当时那个时代作出这样的行为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这种婚外情千万不能公开,更不能追求合法化。这就是当时上流贵族社会所共同达成的一种潜规则默契,即只要不公开化,就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一旦公开化,那就是违反了潜规则,打破了这种默契,公然与公众、社会为敌,也就是非道德的了。所以在当时的上流贵族社会,许多贵族夫妻都墨守这一潜规则,表面上过着合法夫妻的生活,背地里又过着“合法”情人的生活。这就是托尔斯泰所厌恶的典型的两副面孔生活的人。 但安娜不想这样生活,她要做一个真实的人,不想做这样两副面孔生活的人,即要做真实的人。她追求与情人生活的公开化,合法化。这自然违反了当时上流贵族社会的潜规则,必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但安娜的进步意义也就在于此。她不掩饰自我,她不想表面过夫妻生活,背地里又过情人生活。她要求公开与情人在一起,她敢于向上流社会的潜规则发起挑战和冲击。这与那些有两副面孔的虚伪者相比, 摘要安娜是托尔斯泰的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悲剧命运具有社会和自身多重原因。 对于安娜悲剧原因的探讨,学术界以往多从社会方面的原因进行阐述,而对其自身及宗教方面原因的解析极为 简略。本文试从安娜自身三个方面的原因、以及托尔斯泰宗教道德观的形成,对她的悲剧命运进行解析。 关键词:托尔斯泰安娜悲剧自身情结宗教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袁建军 049

浅析苔丝悲剧成因——《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姓名:杨锐 学号:201330280219 班级:1332802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指导老师:熊进萍

浅谈《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已大体上被资产阶级社会所占领,社会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寻找一条同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于是哈代将创作的重心放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在主题上更加广泛和深刻地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婚姻爱情、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等重大社会问题,从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一般性描写转入整个社会的揭露、控诉和批判。 故事内容: 在小说中女主角苔丝?德北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农家姑娘,但由于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听从母亲的劝说,跑到地主的庄园去做工,后被地主的大儿子亚雷奸污。怀着身孕的她回到了家乡。孩子夭折后,她又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在那里遇到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两人产生了爱情。新婚之夜,苔丝出于一片忠诚,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失身的遭遇,想不到丈夫不仅没有原谅她,反而翻脸无情,独自到了巴西。苔丝被遗弃后,又跑到一家农场做苦工。恰在这时亚雷又突然出现,一再跑来纠缠苔丝。后来家庭发生变故,使得苔丝一家人沦落街头,而克莱尔又杳无音讯的情况下,苔丝只好舍身救家,答应与亚雷同居。谁知克莱尔经过一场磨难,终于回心转意,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苔丝悔恨交加,怒不可遏的刺死了亚历克。她在逃亡中与丈夫度过了几天幸福生活,最后被捕,并被判处绞刑使悲剧达到了项峰。 关键字: 苔丝、悲剧、社会、命运、性格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探析 摘要:老舍作为我国的人民作家,他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灵活现的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论是普通的人力车夫还是无奈的妓女都在向读者讲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向读者传递着小人物的生活感受。《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就是老舍笔下小人物的代表。祥子的悲剧是整个社会的悲剧,祥子的悲剧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小人物悲剧的缩影。本文首先分析祥子人物悲剧的具体表现。其次探求人物悲剧的根源,最后对《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命运进行深入探究,寻求摆脱悲剧命运的途径。 关键词:《骆驼祥子》;悲剧命运;根源 何为悲剧?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之所以对祥子的结局感到惋惜,是因为我们对起初那个阳光,健康,充满活力祥子的毁灭感到遗憾。当那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开始慢慢的走向毁灭的时候,读者的心情十分沉重。祥子的悲剧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是我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应该思索这悲剧的根源,思索如何挣脱这命运的束缚。 一、祥子悲剧的体现

《骆驼祥子》中祥子命运的悲剧造成了祥子的毁灭,当祥子变成一个无所事事的行尸走肉的时候,我们感叹命运的不公,也同时思索祥子的悲剧到底体现在哪里,是什么让我们那么强烈的感觉到祥子的悲剧[1]。爱情的悲剧,祥子是充满活力的,作为正当年的小伙子,他也开始春心萌动,慢慢地他爱上了大院的小福子。但是现实中他却不得不娶了骗婚的虎妞,虎妞和祥子那么不登对,当祥子知道虎妞拿孩子来骗婚的时候祥子的爱情悲剧就幻灭了。后来虎妞因为难产死掉了,祥子又因为同情和心中的爱意,让已经成妓女的小福子等着他,但是文章的结局,祥子也没有娶了小福子,铸就了爱情的悲剧。理想的悲剧,祥子的最大理想就是买车,但是祥子几度买车却最终也没有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起初祥子为了给自己买车拼命攒钱,虽然历经坎坷,但是祥子终于有了自己的车,但是好景不长,很快祥子的新车被抢去了,祥子痛苦极了。又开始重新买车,虎妞为祥子买了辆旧车,祥子也算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车,但是虎妞因为难产而去世了,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又卖掉了车。祥子又走上了买车的理想奋斗中去,但是直到文章结尾祥子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奋斗和他的悲惨形成鲜明的对比,让祥子的悲剧色彩更加的浓厚。性格的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个人悲剧分析 正如全书来头所说“幸福的家庭全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也有很多,我不能一一分析,一下简单从婚姻和个人两方面分析安娜的悲剧一生。 一:婚姻的不幸 安娜将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爱人的身上,然爱人不能使之幸福,不可寄托厚望。安娜所爱非人。安娜作为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贵族的一员,带有明显的贵族特点:优雅、高贵。她同时又具有摆脱庸俗的精神追求,这形成了安娜的精神结构,这样的安娜任何一种思考和行为都带有纯粹的精神意义,当面对爱情,安娜所要求的就更加热烈、更加执着。 安娜敢爱敢恨,不顾一切,冲破种种宗法礼教的禁锢和樊篱。安娜在少女时代就嫁给了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在贵族妇女中,她不只是外貌上尤其在精神气质上远远超出她的同伴,“可惜渥伦斯基并没有决心坚持真挚的爱情,虽然他在开始与安娜热恋时比较认真,有一些颇为高尚的行为。他自从开始追求安娜后,洗心革面,变得真诚和专一起来,为了得到和保持安娜的爱情,放弃了他的前程名誉等一切妨碍他爱情的东西,也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对他实施经济制裁,甚至在安娜面临难产危险时自杀殉情。在安娜情绪失控的时候,也委曲求全的努力迁就安娜的无理苛求,直到安娜报复性自杀之后,依然在悲痛之余,将所有的财产变卖一空,亲自组建了一支军队奔赴战场,显示了以死殉情的一番真情。但这些行为与安娜为追求他的真爱所付出的远远不及。安娜所追求的、所向往的,渥伦斯基并没有给她,也没能给她以希望。安娜为了他放弃了一切。却没有得到她想得到的,为此她绝望了。渥伦斯基在获得了她的爱情,即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之后,却对她越来越冷淡厌倦了,他自己的行为越来越退缩后悔了,她清楚地看到:她面临的只是被他最终抛弃的悲惨结局。她恐慌,只有以死来“摆脱”。渥伦斯基不理解她献身的爱,安娜也对自己所追求的爱产生了迷惘。她反抗,她斗争,她的爱人没有站出来与她并肩作战,甚至不理解、不支持她的行为。陷入巨大恐慌的她选择了自杀。 二:个人的悲剧 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性也造成了安娜的悲剧,她的悲剧寄寓着她自身的精神

论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前言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的人”。她的小说主要以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几乎都揭示女性的悲剧命运。张爱玲以一种女性的细腻的观察角度,去洞察世间男女在现实生活中的挣扎、妥协与堕落,她善于把时代、国家等一些大事情都淡化在日常的生活琐事中,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就在这平凡而又琐碎的生活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她们的悲剧不能归责于具体的人或事,似乎是是一种命运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甚至于她们在承受自己悲剧的同时,也在缔造着别人的悲剧,周而复始,延续不断。 一、张爱玲笔下女性悲剧命运 (一)女性的生存悲剧 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剧寄托了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中的生存寂寞与生存痛苦以及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又无奈的世界以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悲伤的气氛,悲从中来。这种生存悲剧的实质便是个人欲望与他人存在利益的冲突。她于是用瑰丽的文字精雕细琢女人生命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抑、伤痛、畸形和无聊。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借范柳原之口道出了“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1]白流苏一上场就展示了自己冷酷自私的婚姻观,为了逃离寄食娘家,遭人白眼的处境,为了求得经济上的依附,她抛弃了诗礼人家的矜持含蓄的姿态,以“快、准、狠”的方式从妹妹手中抢走了范柳原,她非常清醒的看到了自己已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再不搏一把将永无出头之日时,于是大胆的决定用残余的青春做最后一次的赌注。在白流苏那里,爱情早已扭曲,成为她获得赖以生存的婚姻工具,然而,面对最终成就的婚姻,白流苏心中反而升起了弥漫难散的惆怅与凄凉。一场倾城之恋,就这样向白流苏和人们昭示了更广泛更普遍的人生命运的不可靠。 即使像葛薇龙这样的比一般“女结婚员”更独立的精神,受过新思想教育,对她所出身的家庭更有叛逆性,她甚至希望寻找到浪漫的爱的女性最终是同样的命运,没落世家的经济的贫穷,迫使她走进了她反感的姑妈的府邸,她之后的堕落,每一步都与虚荣心与贪图物欲密切相关,对优裕的物质生活的眷恋,对纨绔子弟的爱慕,使她完全成为了梁太太和乔琪乔的俘虏,灵魂已不再是自己的主人,她那一点点单纯,脆弱的理想已经完全被强大的物质欲所征服。她的希望、幻想只能像起泡一样一个个无情的破灭,挣扎纯属徒劳就死了心,退缩在命运永恒的框子里,丰满鲜活的生命被扭曲为干瘪,苍白,平庸的服服帖帖的工具,成了现实命运的牺牲品。 在物化爱情和男性传统樊笼中女性的生存是以压抑为前提的。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的性压抑的描写,在父权文化下的窒息和女性在社会环境的压抑下种种世相的描写,显示出了相当的深度。

茶花女与羊脂球

《茶花女》与《羊脂球》中女主人公命运的异同点 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摘要:茶花女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羊脂球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的女主人公。《茶花女》以悲为主线,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而在《羊脂球》中,除了悲外,还夹杂着怒等情感讽刺和挖苦了那批上流社会的人物,歌颂了女主任公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和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茶花女和羊脂球虽同为风尘女子,但都是文学形象中典型的妓女人物代表,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拥有高尚的人格。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都处在资本主义大的时代背景下,经历了几近相似的悲剧命运:她们都不甘命运的摆布,渴望自由,却都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共同的身份,相似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命运走向安排使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了可供比较性阅读的参照意义。本文将通过作者个人经历、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当时的社会环境差异等方面分析他们悲剧命运的异同点、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做初步的研究与比较。 关键词:《茶花女》;《羊脂球》;性格;命运 小仲马以一部《茶花女》将十九世纪的巴黎名妓玛格丽特永恒地搁在了世界文学的长廊中,而在《茶花女》出版32年后,莫泊桑的名篇《羊脂球》同样塑造了一个名妓羊脂球。她们虽身处不同的时代,却都是深陷泥淖而灵魂高洁——茶花女,外表骄奢淫逸内心矛盾痛苦,她单纯善良,为爱献身,牺牲自己的幸福,在现实与幸福中挣扎,最后在命运捉弄下落了个凄惨结局,是被凄凉的现实所操纵的人;羊脂球就是从天使队里掉下来的天使,她以德报怨,善良热情,乐于助人,拥有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情操,却遭到上流社会的人物的无情抛弃。 一、悲剧命运的异同 从古至今,都有悲剧的存在,都有悲剧性的因素。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悲惨的遭遇,他们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诉说悲剧性的命运。悲剧就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安娜红杏出墙后想离婚,可卡列宁为了不损他的社会名誉不同意,甚至不许安娜见她的孩子。这使安娜长期处于被人唾弃,思念儿子的痛苦中。作为丈夫,卡列宁对妻子的自私使促成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总之,安娜的悲剧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安娜的反抗仅仅是对上流社会不许她追求个人幸福部分,但她的行动毕竟是对上流社会的一个冲击。安娜的形象表明:贵族阶级在分化,贵族之家在瓦解,俄国社会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四川省泸洲市况场小学杜娟 [提纲]毕业论文 通过对葛薇龙人物的理解,提出对女人心——脆弱,虚荣,也多情,坚强。话题的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以散文的抒情形式道出女人心的范畴。 第二部分进入正文,首先阐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总体特征,给葛薇龙下 一个凄婉的定义,给女人心一个初步的背景。接下来从虚荣,嫉妒,脆弱,多情,坚强这几个方面分别阐述葛薇龙这一人物形象映射的女人心。 第三部分结尾,点明女性在时代中的弱势群体的地位, 中心思想: 本论文通过从葛薇龙身上抓捕的女人心来揭示女人的内心世界。并说明女性话题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女性的弱势与女性的可贵并存。其目的亦是为自古的女性个体在生存中谋取一席之地。同时也展现张爱玲对女性角色的透彻剖析。 从葛薇龙形象看女人心

【内容提要】葛薇龙是一个处于没落时代的没落淑女,她的虚荣,她的嫉妒,她的脆弱,她的多情,如此种种无不演绎了她的悲剧命运。也正是这样的她映射了多少时代的女人心。 【关键词】葛薇龙女人心虚荣多情脆弱坚强 女人心,最是难懂,虚荣、脆弱,也多情、坚强。它是璀璨的钻石,坚硬无比,发着冷冷的光。它是飘渺的云,变幻莫测,却又高不可攀。它纯洁刚烈,既能默默相守也会永不回头,既能生死相随也能宁为玉碎!沉浸在爱恋中的女人心,最是柔肠百转,透着一种淡淡的幽怨和凄婉。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封建落寞的家庭,父母离异,与胡兰成的“荒凉”,造就了“她以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①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除曹七巧外,大多是生活在新旧时代夹缝里的没落淑女。无论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还是《留情》中的敦凤、无论是《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还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这些没落的淑女,大多都有美丽的外表,文化层次也很高,但是她们没有自立于现代社会的求生的本领,只能把嫁人当作自己一生的救命稻草……然而,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她们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映射了恒久不变的女人心。

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学科代号:23022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 本科(函授)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0 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

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专业 班级 汉语言文学 2008级 学号 导师姓名开题时间结题时间 论文题目浅析《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悲剧命运 一、问题的提出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的性格和与阿耳芒所谓爱情故事为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线索,叙述了一个“纯洁妓女”的善良与宽容,她因爱而美丽,因爱而高尚,她为爱积极向上,为爱而积极的反抗命运。然而,她个人的力量是脆弱的,他们的爱不仅是玛格丽特性格的悲剧,是伦理道德造成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二、理论基础 如黑格尔所说:“悲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在《茶花女》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方法,小说从一个女子的遗物拍卖活动展开,接着很自然地引出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个美得近乎神秘的茶花女。可是正当我们满怀好奇与欣喜地陶醉于这样一个人间尤物时,作家笔锋一转由一本书引出悲痛欲绝的男主人公阿尔芒。很快小说通过写阿尔芒为玛格丽特移墓,把一个已经被毁坏的面目全非的茶花女赫然展示给读者,令人痛惜不已。小仲马采用悲剧的艺术手法,烛照出作家对其笔下人物忧伤的内化于骨的怜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他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剧的人物——茶花女,“茶花”用来比喻玛格丽特命运的不幸,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因而过早的衰萎、凋零、死亡了。“茶花”更象征了女主人公品格的善良、高尚,内心的优美无瑕。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纯洁的女性形象。虽然玛格丽特不幸沦为妓女,但她仍然保持着要求人格独立、追求真正爱情、自我意识觉醒的精神境界。她心地纯洁而稳重,敢于争取人的权利,渴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勇敢地与社会种种压迫进行斗争和反抗。然而玛格丽特在社会面前是弱小的,自身的思想性格也有脆弱的一面,最终难以逃脱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安娜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她追求爱情自由的行动和俄国变动相呼应,代表了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要求,反映了年轻妇女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安娜的行动与当时贵族社会形成了冲突,一是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二是向贵族社会的虚伪道德挑战。在当时的社会有一股力量呼唤安娜起来爱,大胆爱,勇敢的爱,寻找真爱,另一股力量却又扼杀了她的行为,生活在社会的大变动之中,安娜以她的个人力量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斗争,其勇可嘉。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孩子,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唯一的安慰便是伏伦斯基的爱情,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伏伦斯基的手,杀死了安娜。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讲解

浅谈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本文从祥林嫂自身、他人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通过揭露祥林嫂悲剧命运分析了封建礼教,引出了社会的本质。【关键词】悲惨命运原因社会本质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中国农村妇女最典型的形象代表。历史和现实社会总是呈现出异常复杂的面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主要是由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和人物关系造成的。《祝福》中深刻地描绘出复杂的祥林嫂时代背景,真实地描述了社会环境对形成祥林嫂性格的作用,它所刻画的复杂性格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但鲁迅在《祝福》里,不仅十分重视描写影响人物命运、铸造人物性格的复杂环境,而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个体生存的全貌,祥林嫂的命运早已不是她自己个体的命运,她已经成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的代表,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而作品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剧一生的足迹。 一、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先是丧夫,再改嫁,丧子,又被逐出鲁家,最终没有得到未庄人的谅解被逐出未庄而精神崩溃,她从未想过抗争,从未做任何改变,最终在绝望中离开。但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

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祥林嫂踯躅在这个冷漠无清的世界里,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同时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摧残虐杀,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她吃苦耐劳,身体状态良好。但在旧社会她夫死后,被逼再嫁,儿子死后呗逐出家门,得不到人们的谅解而精神崩溃,最终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在《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具有一种中国封建传统妇女的性格。在当时,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妇女的地位是相当低的,妇女从一而终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于一个寡妇,这种鄙视就更加强烈了,就连和她地位相当的柳妈也这样。然而,祥林嫂也就有反抗性,曾经试图反抗,但没有成功。尽管她对这种命运的抗争,正是祥林嫂对生命和自由的向往,也完全符合普通人正常的心态,只是她无论怎样挣扎,她这个可怜的个体仍逃不脱社会的羁绊。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虽然夫死悲切,但尚年轻,尽管有初当佣工的胆怯,但尚可自食其力相慰。可这时的祥林嫂是从严厉的婆家逃出来的,在当时封建社会当中,无疑这只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祥林嫂的悲剧还在于,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 分析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严肃、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悲剧、孤独意识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张爱玲也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她直面残酷的生活,将目光投注于在痛苦和困难中挣扎的人们,讲述这些苦难灵魂的悲剧生活,展示出一幕幕震撼的人生悲剧。通过对张爱玲作品人物的分析得出,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她对时代、文明、人生的悲观认识,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荒凉感和虚无感,散发出浓厚的悲剧、孤独意识,呈现出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悲剧孤独意识张爱玲 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1.苍凉悲怆的悲剧意识 张爱玲笔下的人生,始终衬着一种凄怆悲凉底色——尘世的喧嚣烦人生命的 琐屑卑微、存在的惨伤沉落、命运的不可理喻,凝聚生成层层叠叠的挫败感、失 落感、荒诞感、苍凉感,无所不在地笼罩着她的每一个故事和每一个人物,这是 张爱玲作为一个敏感自省的现代人,对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生存寂寞和生存痛苦以 及生存恐怖的深刻感悟,也是她对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不动声色地讲述着 现代人一个又一个在黑暗中坠落毁灭的凄凉故事,还这个无聊而又无奈的世界以 无奈而又无聊的本来面目,渲染着不安与恐惧、凄惶与惨伤的气氛,悲从中来。 其小说由此标示出一种以苍凉悲怆为特征的悲剧美。 2.鲜明的悲剧个体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初次出场的葛薇龙,是一个纯洁浪漫积极向上的 女学生。父母因经济困顿要离港回大陆,她为了完成学业,决定向富有的孀居姑 母梁太太请求资助,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姑母拉下 了水,成为替姑母引钓男性的诱饵,从此开始一步步坠入幻灭和堕落,在现实面 前步步退后,最后到彻底死了心。这其中的每一步退让,都是原来愿望缩小之后 的再缩小,但不幸的是,这一再缩小的愿望,却每一次都被证实依然属于过分的 奢求。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第一次离婚后也还是有爱情向往的,但面对严

第二次写:浅析“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的人物形象

浅析《茶花女》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摘要 小仲马是法国19世纪思想深邃,才华横溢的现实主义作家。《茶花女》是小仲马反对社会不公正题裁的优秀作品。他通过这部作品用生动、传神的笔调来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茶花女”,通过其唯美、凄婉的爱情故事,歌颂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茶花女”可以说是小仲马笔下女性角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这璀璨明珠的生命之光最终泯灭,可她真善美的美好形象永远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小仲马通过茶花女来表达对遭受社会凌辱与迫害的下层人士的深切同情,尤其对伪善、丑陋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借此强烈抨击婚姻等级制度,谴责虚伪的道德观念。就本文看作者怎样生动、细腻地展示人物的内心情感,塑造栩栩如生的悲情人物形象,以致达到神形兼备、情感交融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茶花女;悲剧;人物形象 引言 小仲马的《茶花女》已被改编为话剧与歌剧,这两者和小说结合起来,一直是文学批评家所热衷对比分析的课题,其后电影的成功拍摄更增添了研究价值,可以将不同载体的同一著作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 小仲马的生平、各个时期的创作历程、创作风格及其作品都是后人研究的重点,《歌剧《茶花女》的悲剧艺术透析》这篇文章使读者更形象地解读了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尽管他是个妓女,我们却似乎忘了她卑微的出身,只感怀于她是一位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不朽女性。 本文通过分析小仲马笔下的悲剧人物马格丽特在不同生活状态下原欲和理性的巨大作用,来表现人物在摆脱了原始欲望后理性的正确选择。把女主角的悲剧放入其生长的背景和文化环境来挖掘悲剧的根源,对我们分析小仲马的写作特色及其女性悲剧角色心理将会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一、“茶花女”悲剧的一生 1、迷失 玛格丽特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容貌倾国倾城、性情轻佻豪放的混杂在上流社会的“名妓”。出身贫寒的她,无奈地成为了最下贱的妓女,却又因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浅析安娜的悲剧原因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到1877年经过12次修改完成的里程碑式巨著。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的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的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条线索描绘了从俄国到莫斯科到省外乡村广阔而又丰富的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公安娜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无疑是一出悲剧。那么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简单叙述一下造成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通过安娜这一悲剧命运来诠释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环境;性格;宗教;爱情 一.安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七十年代,当时的俄国正处于动乱时期,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而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

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悲剧消息,使他感到特别震惊和难过。这可能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真的是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他起初写得很是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到这部小说的最后完成,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是使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一个妻子的背叛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女子出轨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 二.社会因素 当时俄国由于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虽然资产阶级崭露头角,可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有主要地位。所以少女时期的安娜承受后了包办婚姻的痛苦,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卡列宁,过了几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在精神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寂寞与空虚。一次莫斯科火车站的偶然,使她遇到了帅气的沃伦斯基,而沃伦斯基也被安娜身上那高贵优雅的气质所吸引,与沃伦斯基的美丽邂逅唤醒了安娜梦想中的爱情。在没有遇到沃伦斯基之前,安娜是一个恪守自己本分的贵族妇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分析

对骆驼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分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它塑造了“骆驼祥子”这个无产阶级形象。主人公祥子原本强壮有力、勤劳淳朴,以其最高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为集中体现。但这一简单而朴实的愿望在经过了三起三落之后,终于全然落空。原本对生活充满期望的祥子也渐渐堕落下去,在唯一的依靠小福子去世后最终凄惨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小说表现了这样一个拉车夫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使读者对祥子这个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思考。表面看起来,祥子身体健壮,实朴敦厚,有刘四爷的车厂可以依靠,也有虎妞这样能干泼辣的妻子,实际上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注定悲剧的结局。 一、客观原因 虎妞通过引诱、骗婚等等手段,终于逼迫祥子与她成婚。而他们的婚姻从根本上存在尖 锐矛盾。虎妞其实是导致祥子最终命运最直接的原因。虎妞是一个受资本主义影响的强悍女子,不甘心做一个车夫的妻子,因此希望祥子走上自己期望的生活轨道,做买卖、开工厂,像刘四爷一样做一个剥削别人的资本家。而祥子的愿望始终简单如一,买辆洋车,拉一辈子车。事实上虎妞对于祥子只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关心和疼爱,而祥子心理的软弱让他不得不接受不敢反抗,渐渐使得祥子对虎妞的思念和眷恋转化为了恐惧和憎恨,也感觉到了虎妞对他的爱已经全然变为了捆绑和束缚。他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块肉,他没有了自己,只在她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叼住的一个小老鼠”。最后对虎妞的感觉竟是“恨不能双手掐住她的脖子,掐、掐、掐,一直到她翻白眼,把一切都掐死,而后自己抹脖子。”通过死这一强烈的想法表达出祥子精神上深深的绝望。 除虎妞对祥子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迫外,注定的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社会环境因素。正值军阀混乱,时局混乱,社会黑暗剥削压迫严重。作者从祥子的命运事实上映射出黑暗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控诉了旧社会活生生的把人变成了鬼的罪恶,辛酸的笔触狠狠地抨击了罪恶的旧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同情。 二、主观原因 虽然客观原因几乎对祥子的命运展开起到了根本的作用,但个人的命运仍由主观原因决定。祥子从农村来,带来了农村环境下善良淳朴、木讷老实的性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固定的思维模式。他对未来抱有盲目的信心,认为只要肯卖力气,一定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没有看清眼前这个社会的实质。他对于未来的希冀,只是一个虚幻缥缈、简单善良的梦想。这是小农阶级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另外,祥子自己心理的软弱使他在与虎妞的斗争中逐渐放弃了生活理想,毫无招架之力,任由其摆布。在三起三落之后,祥子在自己的追求理想之路上撞得头破血流,而放弃了抗争;小福子自尽后,祥子仅存的理智和道德支柱终于奔溃,开始自暴自弃,吃喝嫖赌,染上了淋病,甚至做出卖朋友的事,已然是一个地痞流氓的形象。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哀叹。 在这些无法改变的原因下,祥子的命运也无法被任何人改变。小福子也好,曹先生也好,都在祥子最绝望的时候给予了一丝希望,即使如此,祥子还是无法跳出整个社会这个大圈子。在这种社会中,只有刘四爷那样通过压榨别人才能获得生存的道路行得通,像祥子这样想通过个人奋斗过上好日子只能是痴人说梦。祥子的悲剧是不止代表广大劳动者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