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主义与个体信仰

国家主义与个体信仰

国家主义与个体信仰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从老舍之死和老舍作品谈国家主义

巴金在《怀念老舍同志》一文中,曾借用《茶馆》中常四爷的话来作老舍的“遗嘱”:“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来爱我呢?”紧接其后,巴金在老舍死后13年回答这一问题:“我会紧紧捏住他的手,对他说:‘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你要在中国人民中间活下去!”这篇不长的文章正是从“国家与人”的关系来讲述老舍的死亡和老舍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伟大意义,可以说一语中的、要言不烦。可见文章不在乎长短,而在乎有没有真知灼见。巴金在文中还说老舍并没像日本作家说的那样把壶摔碎而甘愿把视为生命的艺术留给中国,留给国人,不管中国和中国人多么对不起他,他也不会像西方知识分子那样因国家对不起自己就离开国家或不爱国。国家对自己不好,老舍一类的知识分子仍选择留在中国。所以,巴金说:“老舍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没有能挽救他,我的确感到惭愧。”

我看了一些关于老舍之死的资料,感觉大都没说到点子上,还是巴金说得好。按巴金一文的思路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舍之所以自杀,是因为他感到国家对不起自己,只有以死表明对国家的忠诚;但即使死,他还是因为爱而并非因为恨,他带着满腔冤屈自沉太平湖,是因为太爱“咱们的国”了。巴金在上文中还回忆老舍1966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会(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斗争大会)时带着真挚的热情谈起周总理,谈起应积极投入“文化大革命”等话。老舍夫人胡絜青也谈到老舍在1966年8月23日遭红卫兵毒打,深夜回家后几乎什么也不说,但是让老伴写下类似遗嘱的文字呈给党中央,说自己的第二次文艺生命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给的,自己并没有犯罪,只是热爱新中国,想把新中国的好写出来。第二天,胡絜青劝老舍不要再出去了,老舍瞪了她一眼说:“为什么不出去呢?我们真是反革命、特务?不敢见群众了?” 老舍必须出去向群众证明自己对国家对党的忠心,如果这条路行不通了,只有自杀一途。他没有退路。他爱新中国爱得如此真挚和深情。所以,建国后,老舍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行列,创作热情极为高涨,没有丝毫犹豫和保留。“热爱我们的祖国吧,适可而止不行”(1951年12月16日载《光明日报》)。在195 2年的5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他撰文《毛主席给了我新的文艺生命》,真诚剖析自己过去只是有着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并没有真正为革命和为工农兵服务,也没有真正为政治服务。最后他由衷高呼“我感谢毛主席!毛主席万岁”!可以说,建国后老舍的创作基本上是党、国家有什么运动,要求宣传什么,号召写什么,他就写什么,写得非常投入和认真,甚至1966年67岁的老舍还率先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北

京郊区顺义县陈各庄住了一段时间,写出了诸如《陈各庄上养猪多》这样的大白话快板。当然老舍建国后也写出了类似《茶馆》这样的艺术珍品。而他对党和国家的感激,更是具体到对毛主席本人的感激,他在1954年8月24日《人民日报》和1954年9月11日《学文化》第17期都写到1954年8月17日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8月21日选举北京市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毛主席是候选人,以百分之百的票数当选为人大代表。老舍在选举时“脸白了,眼圈更湿了”,“毛主席,您所给的民主制度,碰到了全国人民的心坎上。我们热爱这制度,我们热爱您!我们投您的票不是一种什么形式或手续,我们是向您表示拥护您的决心!我们将永远跟随着您,听您的话,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毛主席,我选举了您!》)!“若不是毛主席给了全国人民一个优越的民主制度,大家哪里来的选举权利呢?真的,谁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一天,最光荣幸福的这一天”(《最光荣的时刻》)!

这其实才是老舍一以贯之的思想。“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在老舍看来,知识分子作为国家身上的毛,没有国家,知识分子何以安身立命?他于1926年在英国写的早期小说《赵子曰》中的理想主人公李景纯就说:“我们的人民没有国家的观念,所以英法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德国人搬走我们的天文台的仪器,我们毫不注意!这是何等的耻辱……引起中国人的爱国心,提起中国人的自尊心,是今日最要紧的事!没有国家观念的人民和一片野草似的,看着绿汪汪的一片,可是打不出粮食来。” 所以,李景纯开出两条出路:要么好好读书,扎根民间做实事以改变民风,要么杀坏人杀军阀。他自己就走了后一条路去刺杀军阀未遂被捕身亡,他的死震撼了赵子曰等吊儿郎当的学子们,促使他们沿着李景纯指明的两条路义无返顾地走下去。

这一主题完全成熟是在老舍1928-1929年于英国写的第三部小说《二马》中。这也是老舍艺术上的成熟之作。在这部小说中,老舍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思想达到一个顶峰。他甚至忍不住在小说中插言说:“二十世纪的‘人’是与‘国家’相对待的:强国的人是‘人’,弱国的呢?狗!中国是个弱国,中国‘人’呢?是——!中国人!你们该睁开眼看一看了,到了该睁眼的时候了!你们该挺挺腰板了,到了挺腰板的时候了!——除非你们愿意永远当狗!” 老舍这个时期,因为正好身处大英帝国的心脏伦敦,受到空前的国家压力和民族压力,使他早期“五四”时期的个人主义几乎来不及成形马上就转化成国家主义,或者说对个人和对文化的启蒙都自觉上升到对祖国富强和民族伟大的爱和期待上。写《二马》的时候,他一边在中国地图上插北伐军进军的小旗,一边写,其爱国之情可想而知。《二马》的主人公是老马(马则仁)和小马(马威)父子,老舍有意把老马塑造成一个中国文化“出窝老”的代表:中庸沦为平庸,不积极也不消极,每天养花、喝茶、抽烟,抽空赌钱,好面子,看风水,一心想做官但不可能当官,一面经商却看不起经商,坐吃山空,一味讨好别人哪怕自己吃亏赔本。而小马则是新一代的代表,他在英国感受到外族歧

视的压力,渴望为自己也为中国找到出路。他和英国姑娘凯萨林有一番对话,说出了心里话:“国家主义。姐姐,只有国家主义能救中国!我不赞成中国人,像日本人一样,造大炮飞艇和一切杀人的利器;可是在今日的世界上,大炮飞艇就是文明的表现!普通的英国人全咧着嘴笑我们,因为我们的陆海军不成。我们打算抬起头来,非打一回不可!——这个不合人道,可是不如此我们便永远不用想在这个世界上站住脚!”这其实正是老舍自己的探索。

《二马》的主线是父子双方和房东英国母女的恋爱,背后的深意其实是写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矛盾。而爱情是个人主义的最好体现。爱情没有错,但错的是恋爱双方不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强盛,一个积弱;一个富有生气活力,一个老气横秋;一个富裕,一个贫穷。老马不知好歹和人家房东太太闹恋爱,房东太太温都寡妇固然对老马深有好感,但架不住亲戚的鄙视和风俗的压力,亲戚们老早听说房子赁给了中国人就不愿和他们来往了,何况要嫁给一个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在英国人心目中是那么肮脏和野蛮,简直就不是真正的人类。最后温都寡妇还是弃绝了与老马的感情。后来因一英国人邀请,架不住朋友面子,老马居然去一出把中国人说成是下三滥的电影中出演角色,没有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到了恬不知耻的地步。小马爱上房东的女儿温都姑娘玛力,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不应该爱,应该振作起来好好做生意,好好学习。老舍借另一个年轻人李子荣来告诫小马应有现实感。李子荣就不相信爱情,认为那是书本上的笑话,一个人读了点书就闹恋爱,搬到一起住,到头来还不是分手拉倒?他宁可娶一个会做饭、洗衣服的乡下女人。小马也不得不佩服他,因为“他的世界只有工作,没有理想;只有男女,没有爱情;只有物质,没有玄幻;只有颜色,,没有美术!然而,他快乐,能快乐的便是豪杰”!虽然如此,小马还是不能割舍爱情,直到他和伊牧师的女儿凯萨林一起吃饭被伊牧师的儿子怀疑是勾引大英妇女,周围人讥笑凯萨林是妓女,于是伊公子和小马大打出手,他家里的铺子也要被父亲给卖掉,小马这时才醒悟过来,最后毅然决定离开房东家,离开父亲和恋人。伦敦在他的心目中已经死了,除了他所学到的功课。

小马在伦敦学到的功课就是老舍在英国学到的功课:国家主义。老舍的国家主义的意识空前成熟,陪伴他的一生,也贯穿他所有作品。1936年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祥子三起三落,最后死了老婆,卖了车,寻不见了恋人小福子之际,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老马,老马给他一番深刻教导:“你想独自混好?……谁不是那么想呢?可是谁又混好了呢?当初,我的身子骨儿好,心眼好,一直混到如今了,我落到现在的样儿!身子好?铁打的人也逃不出咱们这个天罗地网。心眼好?有什么用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没有这么八宗事!我当年轻的时候,真叫作热心肠儿,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有用没有?没有!我还救过人命呢,跳河的,上吊的,我都救过,有报应没有?没有!告诉你,我不定哪天就冻死,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

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你说是不是?” 于是祥子明白了要强没用,就成了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了。老舍特地在《骆驼祥子》中声明这“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祥子)的错”。那么是谁的错呢?谁把这么要强的祥子变成了野兽?是文化,是黑暗的社会,是压迫,是旧中国。所以,起来革命和建立新中国的主题呼之欲出。

到了后来,不管是《四世同堂》,还是《茶馆》,其实都谈到个人主义寻求幸福的穷途末路,谈到革命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老舍对新中国的诞生倾注了满腔热情,并没有表现出沈从文面对新社会那样的忧虑和不安,也没有钱钟书那样的隐忍明哲,受辱后自杀身亡正是他一腔报国热血的体现。

老舍所信的是国家福音,不是基督福音

一些论者常谈到老舍和基督教的因缘,概因老舍于1921年在北京缸瓦市教堂受洗加入基督教,而且他在作品中写了许多基督徒和具有基督品格的人物。比如《大悲寺外》的极具基督宽恕、、牺牲、博爱精神的黄学监,《黑白李》中把基督牺牲之爱与中国伦理精神结合起来的黑李,《四世同堂》中的具有耶稣人格力量的诗人钱默吟,《猫城记》中的大鹰,《赵子曰》中的李景纯等,“在身上都带着基督式的殉道精神”,是“隐藏的基督徒”。有意思的是很多文章同样从黄学监和钱默吟等人的身上看到佛教的影响,也可以说他们是“隐藏的佛教徒”。是不是因为老舍是名人,所以各种宗教都拉他?从宗教现象和某些宗教因素来“拉郎配”很容易,困难的是看出内在的脉络和思路。

其实,老舍的家人并不认为老舍是什么教徒,并不认为他就是基督徒。老舍夫人胡絜青说:“老舍可是从来没有作过礼拜,吃饭也不祷告,并不拘于行迹。” 老舍之子舒乙也认为老舍是因为对宗教社会服务的热衷,所以才受洗入教,而老舍后期“对宗教彻底否定”。这个分析基本上是中肯的。因为查考老舍生平资料,当时他亲近基督教是因为曾经留学英国的宝广林牧师和好友许地山的影响。当时,宝广林正在筹划把缸瓦市教堂从英国人手里接管过来,这种民族精神令老舍十分敬佩,后来他还在1924年的《中华基督教会年鉴》中发表长文《北京缸瓦市伦敦会改建中华教会经过纪略》,提出了缸瓦市教会应自立、自养、自治的设想和两年内经济自给自足的计划。老舍的着眼点是民族自尊心,他在文章中说:“西人热心传教,惠我者甚厚,不过基督教之在西方,有久远之历史,有具体之组织,以此形成之物,施之东方,守成不变,扞格殊多,人情习俗,尤难尽洽。故求宗教之发展,华人自办,实为信徒之天职”。在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中,李应加入了基督教救世军组织,赵姑夫、赵姑母和姐姐李静很不理解,问他为什么加入了洋教,李应说:“我想只要有个团体,大家齐心作好事,我就愿意入,管他洋教不洋教。” 这大

概也是老舍自己当时入教的心态,所以,他当初加入“率真会”和“青年服务部”后,协助开展了好多诸如卫生运动等活动,而且大家一起讨论社会改革,但是对教义并不很热心。说到这段经历,老舍在回忆许地山的文章中轻描淡写地说:“我认识许地山,是在二十年前了。那时候,我的工作不多,所以常到一个教会去帮忙,作些社会服务的事情。地山不但常到那里去,而且有时候住在那里,因此我认识了他。”于是谈到了当时交往的经历,讲到了地山的随和。之后谈到一起在英国的经历,至于谈到许地山的宗教信仰时,他说:“我不相信他有什么宗教的信仰,虽然他对宗教有深刻的研究,可是,我也不敢说宗教对他完全没有影响。” 舒乙认为这话用在老舍自己身上也合适。我认为这是确切的。

总观老舍塑造的所谓基督徒形象,最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歧视中国人的洋牧师们,一类是所谓“吃洋教”者系列,前者如《二马》中的伊牧师,《正红旗下》的牛牧师;后者如《老张的哲学》中的龙树古、《柳屯的》女流氓“柳屯的”、《二马》中的老马、《茶馆》中的马五爷和《正红旗下》的多老大等。这两类形象是老舍塑造最多的,也多从帝国主义利用宗教统治和麻痹人民群众,或中国人利用宗教来混饭或仗势欺人角度描写。正宗的基督徒正如《老张的哲学》中的李应,也不过是抱着做做好事的目的入教罢了。《二马》中的凯萨林多少有些基督徒的味道,不过还是夺了人家的男朋友私奔了,并不真正地道。小马对她的好感也是因她同情中国人,而并非因为同有所谓基督教信仰。从老舍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可以看到,他是按照国家主义的需要来构造笔下的基督教人物形象,并不是因为他对宗教教义有什么深刻了解。

至于老舍塑造的一些具有基督精神的理想人物,诸如黑李和钱默吟之类,也多是符合当时斗争和形势需要而已。《黑白李》中黑李的博爱精神让位于赤裸裸的地狱现实,实际上讲到了革命行动的必要;《四世同堂》中钱默吟从一个饮酒、载花、赏竹、吟诗的隐士转变为勇敢无畏的民族勇士,悟到了基督教的“信、望、爱”就是要起来相信自己的力量,盼望自己不会死和爱自己的国家。祁瑞宣说他简直成了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他的转变只不过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自觉服从于抗日的战斗形势,成为一个民族斗争的勇士罢了,和基督教并没有多少关系。

可以说老舍的真正信仰并不是基督教,也不是佛教,而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他正是立足于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基础上,吸收宗教信仰中有利于国家进步和民族自尊的因素,批判不利于国家进步和民族自尊的旧文化传统。这正是老舍比较独特的文化启蒙主义。孔范今总结为:“基于对世间的感喟和对作家‘心’和‘人格’的这种来自两方面的认识,他于是便把作家的责任理解为以自苦和自我牺牲的方式,以博大的同情之心,去启迪和激发缺失了灵性的人们”。老舍自己也是借助“灵的文学”来启迪国人有一颗爱国爱人的心灵,走上正确轨道。

所以,老舍所信仰的不是基督福音,而是国家福音、社会福音、革命福音。只要是有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就是好的;凡是不利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就是不好的。老舍在《赵子曰》中借李景纯的口说中国人没有“国家的观念”,只有浓厚的自私自利的家族意识和中庸保守的文化意识。可见,出国留学的老舍早就敏感发现这种“国家的观念”是新鲜的,尤其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更是空前重要。从张灏、林毓生、林荣洪等学者的研究文章中可以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背后最强大的推动力应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也正是在这种意识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帝国主义观和新苏联政权对中国的同情以及马列主义强烈的乌托邦精神、强势意识形态和暴力革命观念一下子切合了中华民族当时的需要,而并非出于冷静、理智的选择。中国以前并没有近代国家观念,只有“天下”观念,更没有国家主义,有的是“文化主义”。1895年甲午海战后,中国文化陷入了空前危机,于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存活,知识分子宁愿牺牲中国文化,开始利用一切可以促使中国强大的因素。所以,“五四”有着全盘反传统的情绪,背后还是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这份爱必然是要求牺牲个体“小我”,以成全民族“大我”。如果说鲁迅他们“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还有浓厚的“小我”、“大我”的斗争情结,而到了老舍这一代知识分子就毫不犹豫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弃“小我”以成全“大我”的道路。国家主义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信仰。

而且,对于生于1899年的老舍来说,一岁半父亲就死在了八国联军的枪炮下,自己也差点儿被八国联军用刺刀捅死,而从小的赤贫和母亲所传给他的又软又硬的性格都铸就了老舍浓厚的舍己(老舍字“舍予”)情结,而以身捐输的正是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有一颗国家和民族的大心。我至今仍记得读他的《我的母亲》时的泪水。在中国做人,似乎我们的文化传统注定我们不能只是成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的人,而应该舍己、克己,否则就不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传统熏陶的中国人似的。这样一份坚定感和现实感使我们深深敬佩老舍。

从基督信仰看国家主义

我感到奇怪的倒是:同样面对极度苦难,为什么老舍走向了国家主义,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走向了个体信仰?

恰恰是苦难,使祥子不再相信报应,“祥子真明白了:刘四,杨太太,孙侦探——并不能因为他的咒骂就得了恶报;他自己,也不能因为要强就得了好处”。使得《月牙儿》中的“我”终于明白了“学校里教给我的本事与道德都是笑话,都是吃饱了没事的玩艺”;“我不再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我饿……肚子饿

是最大的真理”;“钱比人更厉害一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

同样,“先生,您明白不明白,一个人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是什么滋味么?”这是失业的下等官吏马美拉多夫在小酒馆里对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说的话。他的妻子有肺痨,三个孩子没有饭吃,女儿索尼娅只好去卖淫。他拿着女儿的钱出来酗酒。“贫穷不是罪恶。这是真理。我也知道,酗酒不是美德,这话更对。但是,先生,赤贫却是罪恶呀。贫穷的时候,您还能保持您天生的高尚情操,可是穷到一无所有,您就绝对办不到了——谁也办不到了!”看到这样的话,似乎正是老舍所描写的贫穷情景和穷人发出抗议的俄国版。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才让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充当社会福音和强人福音的代表。为了拯救赤贫中的人们,他决定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邪恶老太婆。他带着这种思想去犯罪。但是,当他杀人犯罪后,却陷入了崩溃之中。最后,他向索尼娅求助,他先是问索尼娅还向不向上帝祷告,索尼娅说:“没有上帝我怎么成呢?”“那么上帝答谢你,给你做了什么呢?”索尼娅静默了好久,然后说:“别说了!别问我!您不配!……” 于是拉斯柯尼科夫强迫索尼娅给他读《新约?约翰福音》中拉撒路复活那一段。第二天他向世上最为不幸的索尼娅坦白了自己杀人的经过,并认为自己只不过杀死了一只虱子。但索尼娅不承认人是虱子。但拉斯柯尼科夫想证明自己可以越界,可以越过道德的边界,可以有权力为了高尚目的杀人。于是索尼娅要拉斯柯尼科夫去自首去主动受苦赎罪。最后,他真去了,因为他发现自己最终不能越界,在受苦中他获得了重生,有了信仰。

同样面对人类的痛苦,甚至是无辜者受苦的问题,老舍走向了人义论,走向了道德和文化相对主义,走向了国家和民族绝对主义,认为为了群体的幸福人必须联合,也必须杀死坏人,建立一个没有苦难或至少让人活得更好的新国度。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走向了神义论,认为道德是绝对的,无论谁以什么名义都不可杀人,幸福的大厦不是以牺牲个体生命、个体道德为代价的。毕竟人不是虱子,人是人。

对于老舍来说,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是自己赋予的,最终是国家和民族赋予的。没有民族和国家也就无所谓个人幸福。而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人的价值和意义是先天的,是站在大地上独自面对上帝所获得价值、尊严和心安。没有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就没有群体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从陀氏的立场看老舍的立场,无疑是出卖给魔鬼的蛊惑观念。陀氏在晚年总结性的巨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借伊凡讲的“宗教大法官”故事来进一步展开这个命题。这是对《圣经》福音书中耶稣受魔鬼试探故事的寓言式解读。寓言说中世纪时,耶稣第二次来了,而宗教大法官却把他逮捕起来,不让他说一句话,准备第二天把他烧死。他在夜里去面见耶稣,指责了耶稣为什么不接受魔鬼的三个诱惑。因为人们需要的不是精神而是面包,不是自由而是奴役,不是信仰而是神迹。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寓言所根据的是《圣经》中《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叙述。以《马太福音》来看:“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他禁食四十昼夜,后来就饿了。那试探人的进前来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却回答说:‘经上记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魔鬼就带他进了圣城,叫他站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稣对他说:‘经上又记着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魔鬼又带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将世上的万国,与万国的荣华,都指给他看,对他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耶稣说:‘撒但退去吧。因为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单要事奉他。’于是魔鬼离了耶稣,有天使来伺候他。”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看到耶稣三次拒绝了魔鬼的诱惑,第一次是石头变成面包的诱惑,第二次是从殿顶上跳下来的诱惑,第三次是万国荣华的诱惑。翻译成今天通俗一点的话就是这三种诱惑是经济的、革命的和国家的诱惑。耶稣认为个体信仰是单独对上帝负责,并非有了面包就可以自动上升为精神境界的幸福,也不认为通过一蹴而就的革命或通过建立人间天国或使用世俗权力就可以使百姓获得幸福。重要的是,道德是植根在人心深处不可动摇的法则,不可因为目的正确就采取卑鄙手段,不可为了救人就向魔鬼妥协。

耶稣拒绝世俗国度和世俗荣耀,不认为可以在以色列实现人间天国。这使耶稣这个犹太人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叛徒,引起了他自己民族中虔诚教徒们的不满乃至憎恨,最终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当时的以色列人认为自己才是上帝选民,别的民族没有这样的资格,但耶稣却动摇了犹太人的观念,他向撒玛利亚外邦妇人传道,也帮助迦南女人,同时厉声斥责本民族这些自以为义的假教徒们。他认为他们霸占了上帝的恩典,以外表的民族和国家界限局限了上帝的普世救恩。本来上帝的意思是借着犹太人向全世界传扬上帝的爱,犹太人却认为只有自己的民族才是高贵的,才配得救恩。于是这方面激烈的冲突就使耶稣被犹太人杀死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耶稣正是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不妥协的敌人。上帝选择的是个人,是单独向着上帝悔改的个人,而不是因人的出身、门第、国家、种族等才选择人。所以,人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因为人人都是罪人,同时又都可获得上帝恩典。人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国家与民族赋予的,充其量这些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外壳;人的价值和意义来自于上帝的创造和救赎。

可以说屈原自杀殉的是一种文化,说到底是殉儒家文化。老舍沉湖是殉国家,因为他觉得他的第二次生命和生存的意义是新中国给予的,当新中国不能接纳他,当新中国的群众不能接纳他,当他没有办法向国家表白忠诚,只有以死明志。而同样是被流放和误解的但丁,却可以断然拒绝妥协自己的信念以回家乡佛罗

伦萨。他写信回去说:“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么?难道我不在佛罗伦萨这个城市和它的人民面前屈身辱节,我便不能思索宝贵的真理吗?况且我并不缺少面包。” 因为对于他来说,活在上帝、真理和自我良知面前,但求自我心安就可以了,他不认为国王可以代表国家,不认为教皇就是上帝的代表,自己活在上帝面前,整个大地都是生存的居所,未必就一定通过政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获得自己的生存意义。

当然中国儒家文化中还是有“复性意识”,也有人性的“幽暗意识”,同时也有借助天道对人道的批判。但老舍已受“五四”全盘反传统的影响,对这些意识已全然抛弃,在他心目中,毛泽东已成为国家的代表,成为天命和天道的代表,已取得类似于西方人所信之上帝的位置。所以,临死前他手里拿着毛主席诗词坐在湖边读了一天,死后的太平湖水面上撒满了毛主席诗词的书页。无疑,他是向自己心目中的上帝表明自己的忠心。

他是为信仰而死,这信仰并非基督教信仰。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事务,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

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 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 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 2(人)占1.07% 信仰道教: 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 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49%,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文化冲击,因此对具有一定兴趣。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在2011—2012学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期内,在曲竟玮老师的带领下,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方向的二十多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主要是针对各地农村地区,进行走访,做出抽样调查,来了解农村居民的信仰情况及对各个宗教的看法。我也在此次调查中走访了家乡附近的几个乡镇村屯,其中,主要对双龙泉村进行了调查,同时也在本县的各别信徒进行采访,并对此作出总结。 在走访的过程中,为了使调查更加真实、全面、深入,更能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也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得到的答案虽然各有不同,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我也发现,在村屯,有宗教信仰的村民中,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信徒居多,很少或基本没有信仰道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这也降低了我的调查难度,更好入手。 因为在双龙泉村的亲属正是一名基督教信徒,使我有了有利的条件来更好的进行对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刘树芬,女,56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基督教教徒。她于2001年皈依该教,也是在同乡的介绍下而信仰基

督。在双龙泉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基督教会。也就是在这里,来自本村和临近几个小村的信徒,常常聚会,或半月一次或每周一次。一起诵读《圣经》、观看相关的影碟书籍、探讨教义等等。现在她也成为了教会的主要负责人员。当初她信仰宗教也并非无事可做,而是因为自身的疾病,由于患有严重的肝病久治不愈,而听同乡说基督的好处,才皈依基督。至今疾病有所好转,也更加虔诚。在平日中,常常也把主挂在嘴边,时时不忘劝人信教。以下是我对她采访中的部分内容。 Q您在能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吗? 刘:能,主经常指引我,教我怎样对别人好,教我爱护天下的兄弟姐妹。主是万能的,无处不在的。主可以指引我们让我们远离疾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免我们进入地狱。 Q您的亲属朋友中,也有信其他教的,平时也常常在一起聊天吗? 刘:也聊,大家自己信自己的,谁也犯不着谁。那别人也有信佛的什么的,我也管不着。但是我认为基督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才能真正拯救我们。 Q教会聚会时家里有事怎么办呢? 刘:我们一般就挑没事时候聚会,也不是非去不可,临时有事了就不去了,每次人也都凑不齐。我是尽量每次都到场的。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与应对策略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 多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 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开禁”,允许党员信教,还罗列出党员可以信教的种种理由以 及党员信教的诸多“好处”,甚至指责不允许党员信教与宪法保 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相违背。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一 原则。 我镇通过认真组织开展调研,采取座谈、入户走访、查看资料、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方式,面对面听取社区居民、困难群 众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基本掌握了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表现 形式:一是隐蔽型。有些党员信教,因为明知是违反纪律,所以 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只参加小型宗教活动,这类党员的信教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二是普通型。这些党员大都属于迫于信教群众的压力,既想信教又顾及党员身份,立场左右摇摆,是组织教 育的主要群体。三是离退休的干部。凡信教党员,离退休的占大 多数,主要是中老年以上。四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多。信教的党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接受教育学习较慢,有一部分还是文肓。 根据大量的走访调研,认真梳理归纳,分析出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周围大气候的影响。由于在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长 大的,某一个人信教在周围人眼中不足为怪,但哪一个人不信教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这就导致部分意志薄弱、党性不强、 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就很容易信仰宗教。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部分基层组织软弱,不关心群众疾苦,不 关心党的工作,尤其是不重视对党员日常教育,对宗教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甚至不愿管,使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狂热趁虚而入,以宗教的合法性为掩护,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导致这些地方宗教氛围浓厚,使不信教的党员成为孤立者。三是文化建设滞后、文 化素质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不甘心生活像车轮一样,明天的太阳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 也需要有一个在劳作之余去的地方,这就使得一部分党员把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部分党员尤其是老党员文化素 质低,甚至是文盲党员,直接影响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科学 理论的接受,更有少部分党员分不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是宗教问题,不知道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是最现实和最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 针对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必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 要任务,帮助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 限,在实践中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的界限。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又易于向社会普及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参加宗教活动和有宗教意识的党员要立足于教育,耐心地帮助他们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上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是一味迁就。对利用职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文化信仰。其表现形式和复杂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支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对自身灵魂的肯定。而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在相互地交流中涉及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备受关注。 二、调查目的 鉴于宗教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笔者决定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这一个具有这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并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积极建议。三、调查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全体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查阅相关报道,文献; 2、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在校学生的相关情况; 3、随机采访在校学生,了解其想法,并如实记录分析。 五、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25日——2012年12月05日 六、调查内容及分析(具体题目及选项统计数据—百分比见附录)(一)调查概况: 1、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采取男女各100人随机派发的方式,发出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87份; 2、由于地域原因限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为汉族,少数民族较少; 3、由于高校环境限制,参加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当然也涵盖了少数的党员 和群众; 4、本次调查从2009级至2012级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涉及,不过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部。(二)关于调查内容的分析: 1、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思考: 从调查问卷的第5)—7)题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宗教有过一些思考,但极少会有人认真地去思考关于宗教的意义,性质,与我们的联系等深层次的问题;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都能够客观的去认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却仍然有极少的同学有失偏颇,将宗教信仰与荒诞的迷信相混淆,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代言人;被调查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通有无,没有矛盾的,它们是

2019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2019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

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宗教信仰在农村日益壮大的客观原因。我们发现那些失业的中青年农民尤其是妇女到聚会点参加活动也是成了他们跟人交流、交际的一项生活需要,这时宗教俨然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特别是基督教信徒以兄弟姐妹这种平等形式出现,无形中提升了宗教在广大信徒中心目中的地位。在我调查的已婚女性中,没有发现丈夫或其他家人反对的现象。在当地那种男权还明显高于女权的氛围下,如果家人反对,很难想象女人还能坚持下去。教徒及家人普遍相信:一人靠主,全家得福。所以,如果妻子信教,一般男人都会支持妻子的。 三、基督教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有的人觉得信教后心里踏实了,有了安全感,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邻里争分这类事生闷气了,精神有所寄托,身体也好了,心胸变得开阔了。我看到他们性情都比较平和,精神也比较乐观,这种精神面貌的养成与信教有一定关系。农村的教堂在宣讲教义时,还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针对百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编成通俗易懂的诗

城市居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安庆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前言:宗教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了宗教的雏形,后几经演变,才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宗教格局。宗教既是神圣的,却又有世俗的。它似乎高高在上,让人遥不可及,却又好像离我们很近。也许可以这样来形容,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批还带着面纱的神秘事物之一。自古以来,宗教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人民很早就有了信仰宗教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相应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为了了解新时期我国居民的宗教信仰状况,我们在昆山市范围内展开了为 期十天的调查。 总体概况: 从网上及其他资料得知,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颂经,礼拜,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就地区而言,苏州是江苏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本人所在的苏州大市范围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世界宗教在我市都有分布,历史悠久。全市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有200多处,85%分布在农村。全市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信众有12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全市有爱国宗教团体32个,其中:佛教7个,道教6个,伊斯兰教2个,天主教9个,基督教8个。市级宗教团体7个,即:苏州市佛教协会,苏州市道教协会,苏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苏州教区,苏州市天主教爱国会,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苏州市基督教协会。全市宗教教职人员有700多人。民族宗教界人士被安排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有96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同宗教界人士在信仰上相互尊重,在政治上团结 合作。 在昆山市范围内有四种宗教分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6个。天主教,基督教教徒约有2万个,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宗教团体有4个,分别是昆山市道教协会,昆山市佛教协会,昆山市天主教爱国会和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除了和我国的宗教氛围不浓,人民生性平淡之外,还得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宗教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范、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宗教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2(人)占1.07% 信仰道教: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宗教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宗教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宗教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宗教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宗教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

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

信仰问题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 刁宇阴晓依莫泉 万祥王应明夏光睿 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 一、在是否信仰宗教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人选择了不信仰,而只有15.38%的被调查者选择信仰宗教,其余的被调查者则是半信半疑或者是说不清楚自己的状况。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被调查者在回答“不信仰”时十分干脆,而在回答“信仰”时则显得有点犹豫,并且回答“信仰”的大多数是来自少数民族的同学或者是国际友人。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宗教在广大中国学生中还有存在的可能和空间吗?就调查情况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于宗教这个东西还是没什么兴趣的,也基本不会产生信任,也更不用说到信仰了!!!分析原因,我们觉得有如下几点: 1、环境因素:我们的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汉族人,在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中, 我们几乎很少能够看到宗教身影的存在。并且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人相 比,我们的父母、家长以及亲人里面也很少有信仰宗教的人,因此,在 从小的大环境里,我们一直没有过这个宗教意识!!!而对于少数民族以 及国外人来说,他们几乎是从小就开始接触与宗教有关的一些东西,宗 教也是像一颗种子一样从小种在他们心中,这就直接影响他们日后对宗 教问题的看法 2、教育因素:在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里,宗教一般是与迷信放在一起,这 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宗教就是迷信。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一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于是,自然而然的,大家都会形成一种错觉:我们要学习科 学,反对迷信,反对宗教。 3、政府政策:国家对宗教采取的是信仰自由政策,对于宗教活动则是“三 自”方针,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并没有鼓励或者是激励大家信教的成分, 相反,给人的感觉是政策有点紧!!!这也导致一些大型的宗教活动也无 法更好的进行大范围的宣传!!!

对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报告 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常有人问起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当他们得知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时,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中国的实际。中国大部分人从小就忙着学习奋斗,没有能及时的受到宗教氛围熏陶,当他长大后社会观已经形成,再让他信仰某个宗教,更是困难了,于是许许多多的国人不知信仰为何物。有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名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需要在做事情的时侯有所依,有所畏。有所依,我们便能在遇到困难时无所畏惧,坚信自己能成功。有所畏,便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会得意忘形,无法无天。这有所依与所畏,便就是信仰。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在满足物质需要后开始对精神有所追求,再者,外来文化也不断冲击着人们,好莱坞大片包含的宗教元素深深的刺激着国人,这就使宗教信仰人数在这些年得到激增。作为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知识水平,抑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都强于普通百姓,必然他们宗教信仰的比例会是最高。我希望通过本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研究,侧面反映国人的宗教信仰整体水平,再者希望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宗教和正确对待宗教提供客观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原则,自制问卷通过调查员直接发到上晚自习的学生手里。共发放150份,有效收回147份。有效回收率98% 。男生68份,女生79份,男女比例0.86:1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抽样调查表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西政的学生,正在进行大学生宗教情况的调查,希望同学你给予配合,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的形式,您的信息将会受到完全的保密。 学院:管理学院性别:男名族:汉年级:大一 1,你有宗教信仰吗 A有 B没有(跳至第8题) C不确定(跳至第八题) 2,你信仰什么教 A佛教 B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其他 3,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信教的 A 书籍报纸 B 网络电视广播 C 家人朋友影响 D其他 4,你信教多久了 A一年不到 B两三年 C 四年以上 5,每个人都应该有宗教信仰,你觉得对吗 A完全赞同 B 部分同意 C 不同意 6,你觉得通过信教给你带来的好处 A 精神依靠B关注公益更乐于助人 C 身体健康D其他 7,当你所信仰的宗教教义与社会主流价值冲突时,你会 A 完全坚持 B 看情况 C 放弃 8,你对宗教的认识,宗教是 A 一种迷信 B 一种生活习惯 C 一种信仰 D 其他

居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迁安市滨河村居民宗教信仰现状调研报告 实践主题:居民宗教信仰调研 实践时间:2015年8月4日—8月7日 实践地点:迁安市滨河村社区及大郭庄村 调研人员:彭云龙,冯宇恩 任务分工:我们两个一起做调查,一个人询问并指导完场问卷,另一个人负责记录相关问题及对方的情况 一、实践背景及意义 我是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在我住的社以及村庄有聚会的地方,我也想了解一下很多附近居民的情况,正好借此机会去做调查。 二、问卷分析与总结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9份一共收回了26份,回收率达到了89.65%。(因为是当时发问卷给一个人,等他写完才收回,所以回收率比较高。)我们一共接触到了滨河社区以及最近的大郭庄的近100人,其中有大概六十多人配合我们的调查工作,回答我们的一些相关的问题,包括26份收回的调查问卷。经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总结出以下这些内容: 1.部分被传过基督教信仰的人有些误解认为一些基督徒传福音(传教活动)影响到他们,总是缠着他们没完没了的对他们说。就算有些感兴趣的人也会说没时间去聚会而拒绝。 2.有一个信佛的说他是看过一些含宗教内容的影视之后而去相信的,而且真心认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对于国家政策方面,他希望国家支持并将传统中国信仰发扬光大,并且要坚决打击邪教。 3.有的人说看过一些宗教书籍如圣经、佛经等,但认为这些思想是在给人洗脑。如果自己的孩子有宗教信仰,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不支持也不反对,表示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的信仰生活。 4.在附近的一个村子里做了调查,可能是因为接触的那些人文化程度不高的缘故吧,很多被调查人员有畏惧该项调查的心理,可能觉得宗教信仰是一个比较

敏感的话题,不敢过多谈论吧。 5.也有人反映基督教的一些信仰思想传播到农村社会底层时,尤其是传播到年长的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人耳中时会有很大偏差,但也承认有信的好的也有信的不好的。 6.大部分的人都是只知道国家宗教信仰自由,具体的相关政策及导向都不知道,很多人也希望国家对宗教活动的传播进行管理,不要把最原始的核心的好的思想给传播歪了。 7.几乎所有人对邪教的态度都是坚决反对,当遇到传播邪教思想的人都会采取不理睬的行动,但都不会去报警,因为都没有触及到个人的利益。 8.有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家庭,家庭成员中有半数以上党员,当谈及信仰问题时,他们说只信仰共产党,对党表示绝对的忠诚。他们也都认为信佛的比较有礼貌。 9.个别人会觉得谈信仰的前提是活着并且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 10.一些人对基督教有了解,也知道附近也有人信,并且知道他们经常回去一个地方聚会。 11.有一个大姐家里有亲戚信佛,她就了解一些相关的事情,比如“还愿”、“磕大头”、上香等。曾经有过佛教徒给她讲过一些与佛相关的内容,她说以教人行善积德为主,她还提到她发现这些佛教徒都非常有信仰动力,虽然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 12.当向他们介绍宗教知识时或者宣传宗教信仰时,很多人都是拒绝接受的。 13.前几年附近有很多宣传邪教(法轮功)的,会劝人退党。这里的人经常会遇到这种事,他们都表示特别的反感。 14.有些人觉得对于宗教信仰上,觉得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不回去过多干预别人,也就是保持中立的态度,但当谈及自己儿女时却说因为没有过多了解的原因会比较反对子女,担心子女会因为迷信儿走火入魔之类的。 15.很多人对于佛教的印象是行善积德,认为他们拜佛的人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16.也有一部分无信仰的人人觉得宗教信仰是个人的事情,不希望国家过多干涉,无论是好的引导或者强制性的规定,因为他们提倡信仰的绝对自由。

农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农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宗教信仰在农村日益壮大的客观原因。我们发现那些失业的中青年农民尤其是妇女到聚会点参加活动也是成了他们跟人交流、交际的一项生活需要,这时宗教俨然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特别是基督教信徒以兄弟姐妹这种平等形式出现,无形中提升了宗教在广大信徒中心目中的地位。在我调查的已婚女性中,没有发现丈夫或其他家人反对的现象。在当地那种男权还明显高于女权的氛围下,如果家人反对,很难想象女人还能坚持下去。教徒及家人普遍相信:一人靠主,全家得福。所以,如果妻子信教,一般男人都会支持妻子的。 三、基督教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有的人觉得信教后心里踏实了,有了安全感,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邻里争分这类事生闷气了,精神有所寄托,身体也好了,心胸变得开阔了。我看到他们性情都比较平和,精神也比较乐观,这种精神面貌的养成与信教有一定关系。农村的教堂在宣讲教义时,还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针对百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编成通俗易懂的诗句,作为小灵歌来唱。这些小灵歌大多劝人和睦相爱、不要贪财耍滑,教人信主得福。其中也有一些提到要爱国、爱教,走正道。语句通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总结 此次调查的意义: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宗教本身的认识正确而简单。只有1%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36人选择了“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占调查总人数的77% ,这表明大多数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对宗教的认识是清醒的。3%认为宗教是“一种崇高真理”,占有宗教信仰学生总数的20. 1% ,表明在科学与理性的熏陶下即使是信教的学生也很少把神、佛看作是绝对的真理。另有19%把宗教看作是求神拜佛, 认为宗教是荒诞学说。显然他们对宗教的认识不够全面。这说明虽然当代大学生基本上能够以一种客观而清醒的态度去看宗教,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有失偏颇。 大学生对宗教和科学的关系认识基本正确,但稍显片面。虽然有69%的学生认为宗教与科学“既冲突又互补促进”,但仍有31%的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错误理解和模糊认识,或者认为“宗教即科学”( 6% ) ,“相互对立、不可调”(8% ) ,或者相反认为二者“互通

有无、没有矛盾”(8% ) ,抑或“说不清楚”(9% ) 。这表明多年的教育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从科学的立场对宗教与科学有了正确的认识,但长期以来对宗教教育的忽视也使得部分学生对宗教本身及其与邪教、科学的关系认识模糊。第二,一个人能否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宗教徒。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只有32%的学生明确这一点,42%的学生认为既可以入党又可以信教,另有26%选择了说不清。 显然,不仅需要对党员学生加强党章学习,而且需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学习和信仰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能否公开传教。我国的法律保障各宗教进行合法的传教活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公开传教和开展宗教活动,同时有26%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当然也有44%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禁止传教。但我们很难确定44%中有多少是因为知道法规而选择、多少因为态度而选择,可以肯定的是除此之外的56%的同学对于这个问题的存在着认识误区。显然,大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误区颇多。在这个全球化与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宗教精神)信仰同时受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民族与世界的诸多因素影响,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以宗教和主流生活存在距离而很少主动去了解,同时被动了解的渠道也很有限。因而加强宗教政策的有效宣传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不信教的学生是绝大多数,但他们不信教的原因主要是不需要(50% )和不了解(28% ) ,接下来是“我是党团员”(13% ) ,“宗教不科学”(9% ) 。这一方面与年轻人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自我筹划、自我实现相关,另一方面长期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教育也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

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计科0902 学号:2009001481 姓名:赵素云

前言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政治的分化和重组,文明的冲突和融合,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趋势增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冲突矛盾,深入研究全球化对大学生的意思形态的影响,对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外开放后,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也增加了渗透的机会。再就是网络的开通,极大的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和对话,形成了世界性的文化共享。全球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使人们处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人们每天还向社会增加大量的信息。这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不良信心的渗透机会,为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思想提供了传播的机会。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的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我希望通过这次对大学生的调查,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 2,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信仰,剖析现今大学生的行为。

3,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4,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策略。 希望通过这次的调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调查过程,并对收回的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文参考网络上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查,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调查问卷的撰写和发放。收回问卷后,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最终形成了这份报告。

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座谈访谈提纲 2018316

2018 年高校师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座谈、访谈提纲 1.您怎么瞧待宗教问题? ①深刻认识宗教问题的“三性”:宗教存在的长期 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与特殊复杂性。 ②正确的态度应该就是“导”。“导”体现了实事 求就是,体现了辩证法,体现了党的一贯主张。 2.您就是否信仰宗教? 就是 3.能谈谈您信教的经过不?(什么时候开始、信教原因、 途径) 我从有记忆开始,父母就会带着我去寺庙,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去里面烧香拜佛,我觉得我会信教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父母的影响。 4.您怎么瞧待所信仰的宗教历史、文化、教义?就是否 认 同? 佛教的宗教体验就是一种觉悟,就是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在佛教瞧来就是一种智慧,现在的心理学把这种宗教体验划归于“意识转换状态”。我们日常的意识大概有十多种活动状态,还有人所不知道的非常特异的一些活动状态,叫做“意识转换状态”,比如由禅定所得的经验,由通神所得的经验等等。释迦牟尼佛所得的体验就是在禅定的基础之上,通过用智慧观察人生痛苦的根源,所获得的一种觉悟。

5.您一般什么时候去参加宗教活动?有固定的宗教活动时间不?有固定场所不(在学校期间固定场所一般在哪里)?您有否参加过大型的宗教仪式?在宗教活动中有什么收获?具体就是什么?(如经济上、思想上、生活上)我一般在初一与十五的时候去参加宗教活动。在学校期间固定场所一般在海潮寺,我没有参加过大型的宗教仪式,在经济上,佛教认为钱财就是五家所共有□,钱用了才就是自己的,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在思想上,佛陀就是人不就是神,佛教就是一个对世界事物变化与发展规律深刻认知的哲学思想;在生活上,我认为佛能够带我寻求内心的平静,帮助我冷静思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 6.您怎么瞧待大学生信教这一现象?如何瞧待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 宗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从而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与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7.您怎么瞧待非法宗教活动?您对在校园内或周边参与宗教活动的就是怎么认识的?您就是否遇到过校园传教?如果遇到过,您当时的反应就是?您如何瞧待校园传教现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