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模型对物理学的发展影响的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58.07 KB
- 文档页数:18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哲学上提出的假想物质假想物质——无形物质的哲学思考引言在哲学领域中,有许多关于物质的理论和假说。
除了我们能够感知和观察到的物质之外,还有一些假想物质被提出来用于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三种常见的假想物质:虚空、以太和心灵。
虚空虚空是一个在哲学中常被提及的假想物质。
它被描述为一种不存在物质的状态,是一种纯粹的空白。
虚空的概念源于对宇宙起源和存在的思考。
一些哲学家认为,虚空是宇宙初始阶段的状态,是宇宙诞生之前的无限空间。
虚空的存在使我们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无限性具有一定的依据。
它使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没有物质和能量的状态,提供了一种思路去理解宇宙的本质。
然而,虚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或测量它。
因此,关于虚空的一切理论都是基于推理和假设。
以太以太是另一个被用于解释物质和能量传播的假想物质。
在古代哲学中,以太被认为是一种填满整个宇宙的细微物质。
它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可以传播光和其他形式的辐射。
以太的概念在牛顿力学时代非常盛行。
然而,随着对电磁现象的研究,以太的概念逐渐被推翻。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结果表明,以太并不存在。
这个实验的结果对于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的提出。
因此,以太这个假想物质的概念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否定。
心灵心灵是另一个哲学中常被讨论的假想物质。
它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是人类思维、意识和情感的基础。
心灵的概念与身体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界的一大问题。
一些哲学家认为心灵是与身体相互作用的,而另一些则认为心灵是独立于身体存在的。
心灵的存在与我们对自我意识的体验有关。
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但无法直接观测或测量它们。
这使得心灵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概念。
虽然科学尚未能够解释心灵的本质,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心灵的线索。
结论虚空、以太和心灵是哲学中常被提及的假想物质。
虚空用于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无限性,以太被用于解释物质和能量传播,而心灵则是与人类思维和意识相关的概念。
密切尔森莫利实验内容结果密切尔森莫尔实验(Michelson-Morley experiment)是光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于1887年由美国物理学家阿尔伯特·A·密切尔森(Albert A. Michelson)和爱德华·W·莫雷(Edward W. Morley)共同进行。
该实验旨在检验以太理论的存在,并对当时对光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
密切尔森和莫雷的实验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验内容如下:密切尔森莫雷实验使用了一台光的干涉仪,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将光分成两束光,经过不同的路径后再合成,观察干涉条纹是否发生移动。
传统的观点认为,地球在围绕太阳运动时,会发生着对以太的运动,这种运动会导致光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
实验中,密切尔森和莫雷测量了通过两个垂直路径传播的光波,期望能够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移动,以证明以太的存在。
然而,他们的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
实验结果如下:密切尔森和莫雷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地球是否运动,干涉条纹的位置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一结果对时至今日基本不变的科学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即光的传播速度是恒定不变的,并不受观察者或光源的运动状态的影响。
这一观测结果违背了当时普遍接受的以太理论,进而推动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
密切尔森莫雷实验的结果对于理解光的性质和相对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光传播的速度是一个常数,即无论观察者和光源的运动状态如何,光的速度都是相对于各自参考系不变的。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我们处于怎样的参考系,测得的光速都是相同的。
这对于当时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发现。
密切尔森莫雷实验的结果也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重要支持。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指出,光速是一个绝对不变的常数,而不受观察者的运动状态的影响。
这一观点与密切尔森莫雷实验的结果一致,也为相对论的发展提供了实验验证。
以太在量子物理学中有何作用?一、以太在解释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中的作用以太理论最早被提出是为了解释光的传播现象。
19世纪末,光电效应的发现使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光的本质。
经典的波动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光电效应中的一些奇特现象,比如发射电子的能量与光的强度无关。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的粒子性假设,即光子的存在。
然而,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动呢?这个问题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问题。
以太在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以太理论,光是以太中的波动,具有波动性质。
但是,当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光的能量被局部吸收并转化为电子的动能,表现出粒子性质。
因此,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可以说是以太理论对光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以太在解释量子纠缠中的作用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表现为两个或多个物理系统之间存在一种强烈的联系,即使隔离开来,它们的状态仍然是相关的。
这种现象违背了经典物理学中的局域实在论,被认为是量子力学与经典理论之间巨大的分水岭。
从以太的角度来看,量子纠缠可以通过以太的非局域性解释。
以太被认为是填充整个宇宙的无边无界的媒介,光子和其他物质粒子与以太相互作用时,它们与以太之间建立了一种纠缠状态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受时空距离限制,即使远距离隔离开来,两个纠缠态的物体仍然能够实时感知对方的状态变化。
因此,以太理论为量子纠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三、以太在量子隧穿效应中的作用量子隧穿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现象,表现为量子粒子能够穿过势能垒,即使经典物理学中的粒子没有足够的能量也无法通过。
这种现象在电子器件中有着重要应用,如隧穿二极管。
以太可以解释量子隧穿的奇特现象。
根据以太理论,以太是一个在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媒介,其中充满了无数微小的波动。
当量子粒子遇到势能垒时,它们与以太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一种双重概率干涉现象,使得量子粒子有一定的概率穿过势能垒。
因此,以太理论为量子隧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乌云”的出现1900年新春之际,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在送别旧世纪所作的讲演中讲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座大厦了。
”同时他也提到物理学的天空也飘浮着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一朵为以太漂移实验的否定结果,另一朵为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
实际上“乌云”不止这两朵,还包括气体比热中能量均分定律的失败、光电效应实验、原子线光谱等。
然而,就是这几朵乌云带来了一场震撼整个物理学界的革命风暴,导致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第一朵乌云“以太”学说第一朵乌云是随着光的波动理论而开始出现的。
菲涅耳和托马斯·杨研究过这个理论,它包括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如何通过本质上是光以太这样的弹性固体而运动呢?第二朵乌云是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关于能量均分的学说。
这两朵乌云涉及到两方面的实验发现与力学、电磁学、气体分子运动论理论的困难。
相对性原理是经典力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这个原理认为,绝对静止和绝对匀速运动都是不存在的,一切可测量的、因而也是有物理意义的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的相对运动。
牛顿本人也充分意识到了确定“绝对运动”的困难,最后只能以臆测性的“绝对空间”的存在作为避难所。
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获得成功之后,电磁波的载体以太,就成了物化的绝对空间,静止于宇宙中的以太就构成了一切物体的“绝对运动”的背景框架。
既然以太也是一种物质存在,或者说它表征着物化了的绝对空间,当然就可以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出物体相对于以太背景的绝对运动。
但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在1881年、他和莫雷在1887年利用干涉仪所进行的精密光学实验,都未能观察到所预期的以太相对于地球的运动。
第二朵乌云“紫外灾难”第二朵乌云涉及的是经典物理学另一分支,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开尔文明确提到的是“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关于能量均分的学说”。
实际上是指19世纪末关于黑体辐射研究中所遇到的严重困难。
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结果,物理学家瑞利和金斯认为能量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长比较长、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和实验事实比较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
3.8电磁理论的两大学派
安培把自己的理论称为电动力学,这个理论的基础是电荷间的超距作用力。
他的学说传到德国,形成了大陆派电动力学。
纽曼和韦伯(Wilhelm Weber,1804—1891)是这个学派的代表。
安培的电动力学能够说明许多电磁现象,并且能够严格地进行定量计算,因此受到人们的肯定。
但是它还不能说明电磁感应,也没有包括库仑定律,对静电领域无能为力。
1846年韦伯继纽曼的电磁感应定律之后发展了安培的理论,他采纳了一年前费希纳(G.T.Fechner,1801—1887)提出的假说,把电流看成是由沿相反方向以相同速度运动的同样数量的正负电荷组成,在安培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一般的电作用力公式:
式中e1、e2表示两个电荷的电量,r表示他们之间的距离,c为一常数。
这个公式的第一项表示静电力,可见它包括了库仑定律。
进一步推导,可以引出安培定律和纽曼电磁感应公式。
于是韦伯的电动力公式成了电动力学的基础。
兹曾多次批评它不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大大影响了它的声誉。
与之对立的另有一学派,主张近距作用。
法拉第就是其突出代表。
高斯也曾企图把通过介质传递电作用的过程表示成数学公式,没有取得成功。
1853年,数学家黎曼(Bernard Riemann,1826—1866)曾用弹性以太模型说明电磁现象,提出了电力传播方程:
他的论文发表于1867年,比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发表得还要晚。
而麦克斯韦则继承了法拉第的力线思想,坚持近距作用,同时又正确地吸取了大陆派电动力学的成果。
他就是在两种不同学说争论的背景下,创建了电磁场理论的。
评述19世纪末物理学三大发现对物理学的发展的意义19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 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这些新发现,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研究由宏观进入微观,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
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说:“19世纪已经将物理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所大厦。
”但很快物理学上三大发现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固步自封的思想。
同时,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1895年11月8日晚,伦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以前做过一次放电实验,为了确保实验的精确性,他事先用锡纸和硬纸板把各种实验器材都包裹得严严实实,并且用一个没有安装铝窗的阴极管让阴极射线透出。
可是,他却惊奇地发现,对着阴极射线发射的一块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幕发出了光而放电管旁边这叠原本严密封闭的底片,现在也变成了灰黑色,这说明它们已经曝光了!这个一般人很快就会忽略的现象,却引起了伦琴的注意,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伦琴用黑的厚纸板把阴极射线管子包起来,意外的发现1米以外的荧光屏在闪光,而这绝不是阴极射线,因阴极射线穿不透玻璃,只能行进几厘米远。
伦琴意识到这可能是某种特殊的从来没有观察到的射线,它具有特别强的穿透力,断定这是一种新射线。
他一连许多天将自己关在实验室里,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彻底研究。
6个星期后,伦琴确认这的确是一种新的射线。
1895年12月22日,伦琴和他夫人拍下了第一张X射线照片。
其实很多人都曾观察到过X射线的现象,但未深究而错过机会。
正因为伦琴善于观察,精心分析,因此他发现了“X”光。
1901年,伦琴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奖,当之无愧。
天然放射性的发现与X 射线的发现直接相关。
1895 年末,伦琴发现X 射线后,把他的论文的预印本和一些X 射线照片分别寄给了欧洲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其中包括法国科学家庞加莱。
在1896 年1 月20 日的法国科学院每周例会上,庞加莱展示了伦琴的论文和照片,立即引起了贝克勒耳的极大兴趣。
第一章物理学发展简史引言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一、古代物理学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
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
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
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
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
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
科学复兴导致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近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浅析模型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外文):The Brief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Mod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院(系):通信与电子学院专业:物理学学生姓名:黄欢学号: 20061586指导教师:邹珊珊目录1.引言 (1)2.模型的概念 (1)3.物理发展中的重要模型应用 (3)4.物理学发展中模型的作用 (5)5.模型的多样性及局限性 (7)6.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浅析模型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摘要:物理学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根据它不同阶段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物理学萌芽时期、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如今物理学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它的成就和研究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科学领域,而且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运用模型,它是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它抓住物质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形成一种经过抽象、概括了的理想化的模型.作为科学抽象的结果,理想模型也是一种科学概念,可是,它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概念,把握好这一概念的思维,掌握好这一概念的思维能力,就既能使问题得到了简化,又不影响问题的本质,让问题迎刃而解.关键词:模型;物理发展;思维能力;作用1.引言物理研究的是自然最普遍的物质运动现象,是研究物质的一切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态和物质各层次的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物质在运动变化过程往往要受到其自身和周围环境中其它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而在研究实际问题时,如果不加分析地把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势必增加研究问题的难度。
因此,人们常常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或无关紧要因素的干扰,抽象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想化模型。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