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学案:第24课_开创外交新局面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学案:第24课_开创外交新局面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学案:第24课_开创外交新局面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学案:第24课_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复习检测】

1、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的

发言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这次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布雷顿森林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教学目标】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过程、意义是什么?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和影响是什么?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过程、影响是什么?

3.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是什么?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自主学习1】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根本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________地位的日益提高。

2.过程

(1)1971年10月25日,第____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________

常任理事国席位。(2)将____________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3.意义:这是中国________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____________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巩固练习1】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①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自主学习2】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过程:①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同________举行会谈。

②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________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

③______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______________》,阐述了________是中国领

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________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________武装力量和军事

设施的最终目标。

(2)影响:①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②______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①__________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引起了日本的震惊。

(2)过程: 1972年,__________应邀访华,双方签订建立__________的联合声明。

3.影响

(1)________、________关系正常化,促使了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

________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________遏制中国所形成的______局面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巩固练习2】

2.

上图漫画的主题是“乒乓外交——小球转动了大球”,有同学给该漫画取了另外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中苏关系的恶化B.中日邦交正常化C.中美关系的解冻D.中美建交

3.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尼克松访华B.《联合公报》的发表C.“乒乓外交”D.中国重返联合国

4.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B.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要求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日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

【自主学习3】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外交建树

(1)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________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________及其

__________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对世界__________作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________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________成功举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一致,形成“__________”。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________地区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中国与________等六国在________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________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巩固练习3】

5.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6.2014年,APEC会议继2001年上海举办后时隔13年重回中国,此次会议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表明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之一是()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变外交 B.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

C.新时期的中国由不结盟走向结盟 D.同世界大国建立友好关系

7.21世纪初,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

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设计 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历史开始从分散逐渐走向联合,工业革命更是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本单元探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共分三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三课的划分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 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本单元重点知识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其利弊;难点知识有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评价。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这个体系的建立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1课 随堂练习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民族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为主要目的,B、C两项不正确;民族矛盾导致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D项错误。故选A 项。 2.(2018·莱芜高一联考)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材料评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D) A.金田起义B.北伐 C.定都天京D.西征 [解析]1851年金田起义,A项排除;根据“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看出,这个事件不是北伐,而是西征,北伐是向北进攻清政府都城北京,西征是向西攻打曾国藩湘军,故B项错误,D项正确;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C 项时间不符。 3.(2018·宿迁高一月考)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太平天国(B) A.定都天京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D.颁布《资政新篇》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具有革命性,与材料“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的信息一致,B项正确。 4.(2018·郑州高一期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觐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些表明(A) A.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化趋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明确目标——课标要求】 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 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开国大典及其意义;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学生展示——基础知识,学生自主整理】 一、新中国的成立 1.背景:①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②政治上:1949年召开的,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 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 3. 意义:①新中国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 ②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扫清障碍,开辟道路。 ③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④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世界的民族解放斗争。 二、新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框架【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1954年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 (1)目的:为了保障 (2)内容:①分为、、以及等四部分。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 ③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 ③反映了的根本要求; ④提高了人民,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 1956年八大召开,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国家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1.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54年宪法,正式以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3.原则:民主集中制 4.职权:立法,选举,监督,罢免。 5.意义:①是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的政治基础。 ②规范了的关系,昭示着。(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确立: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3.指导思想:56年中共提出“”。 4.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5.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民族众多,大杂居、小聚居。 2.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 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3.确立:以宪法、法律形式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4.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 【学生质疑】 对前面知识点提出疑问,对自主探究进行质疑探究。 【教师精讲、点拨——思维拓展】 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喻芬芳编印 【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自主检测】 1.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 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 4.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精品教案 ◆内容标准: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 (2)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理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 (3)探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美国为中心的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2)对比探究问题→迁移与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事物,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随着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中国也应当适应这一趋势的发展,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建立: (1)西欧国家在战争中遭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是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企图 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美、苏、法、英、中等44国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即“布 雷顿森林体系”。 影响:(1)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2)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形成: (1)1944年,美国等44国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2)1947年在瑞士日内瓦,日、美等23国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影响:(1)有力的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美国在经济中掌握了主导地位,不断扩张; 3、比较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的历史地位的异同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 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 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学设计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提供的图、视频、文本材料等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提出问题,引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由视频、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新时期外交的调整及活动,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逐渐增强的特点,着重于引导解决问题,让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尼克松访华的图片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学习新知】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探究】1、为什么用“恢复”而不用“加入”?(背景) 2、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原因) 3、这样的结果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意义)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探究】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研习】通过三则材料看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 材料一:70年代,中国与64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1970年建交5国,1971年建交14国,1972年以后建交45国。 材料二: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1年中美之间的双边贸易额达到805亿美元,是1979年中美建交时的32.8倍。据统计,自1979至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累计近6千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材料三:“中美关系正常化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位于太平洋两岸的两个重要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对于促进太平洋地区和世界和平,无疑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邓小平 【探究】中美关系发展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拓展】中美关系的回顾。 【拓展】为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照片写一个简要的介绍。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2)中日关系正常化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影响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依据: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通过图片依次归纳: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总结升华】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图, 【布置作业】华师历史学案第24课课后测评 【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过关试题 1.(2013?湖北名校模拟)《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 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2.(2012·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宋代有学者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一”。他们的主张是基于 A.宗法制能够维系社会安定B.宋朝时期人们的宗法观念淡薄C.宋朝人具有迁徙的特点D.宗法观念有利于理学的传播3.(2013·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4. (2013?湖北稳派测试)《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D.皇帝制度的形成 5.(2013·宜昌模拟)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这一论断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6.(2013·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C.分化事权D.废除宰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02

《作业推荐》 02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一、单选题 (共 90分) 1.《漫长的 20 世纪》指出: 30 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 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 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 治和军事力量都居于世界巅峰,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力图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答案为 C 项。 A 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排除; B 项,建立“福利国家”是为了使本国国内的稳定,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发展“混合经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下列古今中外的经济政策中,符合全球化历史趋势的是: A. 英国《航海条例》 B. 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C. 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 美国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谈判方式,减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适应贸 易自由化趋势。故答案为 C 项;航海条例,是指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 1651 年和 1660 年先后颁布的两个条例,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 A 项;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民间交往与贸易,不符合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历史趋势,排除 B 项;《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幅度提高了 887 种商品的关税,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 D 项。 【点睛】 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 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冷战”兴起的背景、原因及形成过程;理解“冷战”主要是由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分歧而引发的,但根源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发展的重大影响。 (3)“冷战”中的“热战”。 (4)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以美苏国家实力势均力敌为基础的,它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材料,分析认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原因。 (2)通过学习,分析两极对峙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是否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认识意识形态对处理国际关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 (2)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冷战力的成因及形成过程;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难点 “冷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战时共同对敌,并肩浴血奋战的反法西斯同盟瓦解,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对峙。 美苏两国为什么由盟友变成了敌人?什么是“冷战”?“冷战”的表现有哪些?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世界造成了什么影响? 新课学习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 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二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则是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实行称霸全球的战略,视苏联为主要障碍;苏联为维护国家利益,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2)“冷战”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利益的冲突——矛盾根源。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主要原因。 (3)“冷战”的概念及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概念:(略) 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苏联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复兴西欧,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强对西欧的控制,为美国称霸世界政策服务。苏联的应对措施: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合作探究1.“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及其相互关系 (1)“杜鲁门主义”:主要内容是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实质是干涉别国内政,从而实现美国的霸权。它的出台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属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 (2)“马歇尔计划”:目的在于通过帮助欧洲复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联合西欧各国一起对抗苏联;同时,美国乘西欧之危借机控制西欧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它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西欧国家与土耳其渡过了经济困难,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同时使受援国被纳入了美国的控制范围。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1课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3.难点: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预习梳理】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_________和_______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________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壮大: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克________作国都。 (3)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________,孤军深入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________的湘军激战,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军事上达到全盛。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 ②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________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内容:政治上主张向西方学习,________,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________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_______的设想。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①________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②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5.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总理朝政。 (2)开展防御战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又取得________大捷。 ②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________打到上海近郊。 ③湘军攻陷安庆,________就义。 6.运动失败:1864年,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互动探究】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1课 随堂

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乌鲁木齐高一检测)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A.“左”倾错误恶性发展B.修正主义的极端泛滥 C.资本主义复辟的出现D.毛泽东错误判断形势 [解析]“左”倾错误的泛滥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D项不属于“根本原因”,B、C两项与我国当时的现实不符。 2.(2018·湘潭高一联考)我父亲有一同事,因上课时挥舞教鞭用力过猛,戳破了毛主席的画像被打成“反革命”,不久就被枪毙了。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①这种现象毫无历史根据②据判断,这反映的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现象③说明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了严重破坏④表明当时阶级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A.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加以判断。①项所述明显不对,关键看④项,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故选A项。 3.(2018·临沂高一期末)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D) A.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中共八大的召开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所以答案选D项。 4.(2018·珠海高一期末)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4课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学业水平模拟)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这是指(D) A.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的提案被废置 B.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C.中国代表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获得大会的通过 D.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解析]中国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获得划时代的胜利是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2.(2018·南京高一期末)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发表后,联合国内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斗争的力量对比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美国阻拦别的国家接近中国,现在他自己却向中国“暗送秋波”。这使很多原来想支持中国却怕美国怪罪的包括美国的一些西方盟国和接受美援的中小国家胆大起来。过去他们害怕得罪美国,不敢投中国的票,现在美国自己都在偷偷与中国握手言和,他们还有什么好顾忌的。材料旨在说明(A) A.中美关系的缓和影响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 B.美国的西方盟国与美国出现严重的分歧 C.那些中小国家对美国已经毫无顾忌 D.美国实际上已经同意各国投中国赞成票 [解析]美国向中国“暗送秋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对中国的态度,使多国投了中国的赞成票,故A项正确。B、C两项说法错误;美国并未同意各国投赞成票,故D项错误。 3.(2018·运城高一期末)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 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 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当时毛泽东主张改善中美关系意在(D) ①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条件②缓和中美关系,改善中国的 国际环境③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④打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僵局A.①②B.②③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重点知识及框架

1.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环境:古希腊文明以________为依托,希腊人被山岭和河流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建立:①时间:公元前8~前6世纪。②含义: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③特征:________和独立自主。 (3)商品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 【特别说明】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评价 (1)进步性: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促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 就。 (2)局限性: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②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

一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③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走出误区】雅典的民主政治,就其民主范围而言,局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其性质而言,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就民主政治的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考点2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演变历程 2.内容及评价 (1)基本内容:①保护________(核心)。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自然法的原则。 (2)评价:①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调解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②对外:对近代________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维发散】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

《作业推荐》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习题: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02

《作业推荐》0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一、单选题(共90 分) 1.《漫长的20世纪》指出:30年代大危机爆发……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为此,战后采取的措施是 A.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 C.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D.发展“混合经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混乱,“二战”后,美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都居于世界巅峰,为了称霸世界,美国力图建立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答案为C项。A项,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排除;B项,建立“福利国家”是为了使本国国内的稳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发展“混合经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下列古今中外的经济政策中,符合全球化历史趋势的是: A.英国《航海条例》 B.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C.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美国史上最高关税法《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主导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通过谈判方式,减低关税和减少贸易壁垒,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适应贸易自由化趋势。故答案为C项;航海条例,是指英国为加强北美殖民地对宗主国的经济依赖,于1651年和1660年先后颁布的两个条例,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A项;中国“海禁”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中外民间交往与贸易,不符合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幅度提高了887种商品的关税,不符合贸易自由化的历史趋势,排除D项。 【点睛】 备考启示:准确记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主干史实,理解和记忆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从中发现历史脉络,努力实现主干史实网络化和体系化。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24课 随堂

第七单元第二十四课 一、选择题 1.如图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国民党代表离开会场的新闻照片。此照片可以说明(B) A.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成员国 B.西方国家分裂中国的阴谋破产 C.中苏两国结盟的政治影响深远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上认可 [解析]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美国在知道无法拒中国于联合国大门之外后,抛出了“双重代表权案”,实质上是分裂中国。中国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双重代表权”提案,指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的同时,必须驱逐国民党集团代表出联合国,故B项正确。 2.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是指(C)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 C.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制衡了苏联,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C项正确。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A项错误;“冷战”时代终结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B项错误;中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尼克松访华之前,D项错误。 3.(2019·海口高一期末)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据此可知(B)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文化交流 B.中日邦交正常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创造了条件 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3)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建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应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课前自主学习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动的历史背景: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并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现了,党和国家面临着复辟的危险。 (3) 、、康生一伙野心家,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民主法制的破坏: (1)“文革’’初期,民主法制的破坏。 (2)新中国最大冤案——冤案。 (3)“全面夺权”和民主法制全面破坏:社会秩序破坏、无法正常行使权力, 不能实行。 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1.背景:“文革”结束,党和人民意识到要保护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2.表现:(1)197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中共中央为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④《》。

(4)立法方面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重新召开和。 2.完善政协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施行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加强基层民主: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推进农村民主制度建设。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①冲击党政机关、学校、工厂和农村基层组织。②到处揪斗“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文化科学教育界知名人士。③将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2)1967年1月后,从中央到地方各党政部门遭到夺权风暴的袭击。 (3)党政机关陷于瘫痪,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4)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已无法正常行使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 3.“文化大革命"性质分析 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革”十年,我国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根本无任何积极作用可言,所以说它是一场内乱。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瓦解,新的生产关系发展起来。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1)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王”本来是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各大国的国君改称“王”,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2)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卿大夫夺位,彻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统治秩序。(3)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各国变法改革以及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对奴隶制度的宣战,最终使新的生产关系确立。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1)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秦国能够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2)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首先是皇权至上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皇帝称号建立后,嬴政规定自己死后帝位传给子孙,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宝座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2.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1)郡县制的推行2)郡县制的内容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带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朝法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的原则。秦律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4.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和意义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关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综合分析 1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