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0905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最新0905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最新0905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最新0905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20110905人体寄生

虫学讲稿

人体寄生虫学讲稿

李文

病原与免疫学科

第一篇总论

第十四章孢子虫

孢子虫隶属于顶复门(Phylum Apicomplex)的孢子纲(Class Sporozoa)。全为寄生性。细胞内寄生阶段一般无运动细胞器,如有伪足则是摄食作用。生殖方式包括无性和有性两类。无性生殖有裂体增殖(schizogony)产生裂殖子,以及孢子增殖(sporogony)产生具感染性的子孢子(sporozoite);有性生殖是通过雌雄配子结合进行的配子生殖(gametogony)。以上两种生殖方式或可在一个宿主或分别在两个宿主体内完成,有或无宿主更换。

第一节疟原虫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少数寄生于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目前已知有130余种。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仅极少数的种类可寄生在亲缘相近的宿主。

疟原虫是人体疟疾的病原体。远在公元前10~11世纪的商殷时代,甲骨刻辞中就有了象形“疟”的文字,表明3千多年前,我国已认识疟疾的症状。在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述,及以后国内外某些医学家均认为疟疾是由于遇到一种恶浊的气体,称之为“瘴气”所引起的。直至1880年法

国人Laveran才在疟疾病人血液中发现疟原虫而认为是其病原体。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全世界约二分之一人口受威胁。我国建国前疟疾流行狼狈猖獗,建国初期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目前大部分地区疫情被控制或明显下降,但消灭疟疾的任务仍很艰巨。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日疟原虫[P.malariae(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疟原虫[P.Ovale (Graig,1900)Stephens,1922]。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形态与生活史

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都需要人和雌性按蚊做宿主,并经历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

人体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现以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为例叙述如下:

1.在人体内发育疟原虫在人体内先后经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在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的有性期开始。

⑴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stage):蚊唾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蚊的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孢子侵入肝细胞。子孢子入侵肝细胞是由于子孢子表面有一种蛋白(环子孢子蛋白,CSP)能与肝细胞表面的疟原虫受体相结合,使两者接触。然后,子孢子释放由棒状体内贮存的分泌物,作用于接触的肝细胞膜,而主动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虫体中部呈球状突出,前后端收缩,呈圆形,转变为滋养体(trophozoite)。以后,核开始分裂,进行

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schizont)。裂殖体逐渐长大,反复进行核分裂,至一定程度胞质也分裂,分别包绕核,形成许多裂殖子(merozoite),即为成熟裂殖体(mature schizont)。感染第七天的间日疟原虫的成熟裂殖体,直径约42μm,胞质内有空泡,内含裂殖子约12000个。裂殖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为0.3~0.7μm,由核和少量的胞质组成。当裂殖体发育成熟后,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裂殖子散出,进入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消失,一部分则侵入红细胞内发育。

Lysenko等援引Moshkovsky(1973)的学说提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在发育繁殖的速度上可能是多态的(polymorphism),即有发育快的,称速发型子孢子(tachysporozoites,TS);和发育慢的,称为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s,BS)。Krotoski(1980,1982)通过对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 bastianellii)的实验,发现其子孢子接种猴后3~5天,在肝细胞内原虫直径为4μm,第7天达5μm,但此后直至感染后105天其大小仍无改变。提出该种疟原虫子孢子有两个类型,一是进入肝细胞后迅速发育繁殖,产生许多裂殖子,在感染后7~8天侵入血流,进行红细胞内发育;另一型进入肝细胞后发育慢,经不同时间的休眠期,然后被激活,发育为裂殖体并继续分裂为裂殖子,再进入血流。作者将后者,经休眠期的疟原虫称之为休眠子(hypnozoite)。以后进一步证实间日疟原虫也有休眠期,并认为休眠子与疟疾复发有关系。

⑵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由肝细胞释放出的红细胞外期裂殖侵入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称为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包括滋养体和裂殖体两个阶段。疟原虫经Giemsa染剂或Wright染剂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核为紫红色或红色,胞质为蓝色,疟色素不着色,仍呈棕褐色(彩图1)。

1)滋养体(trophozoite):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取营养和发育的阶段。当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虫体胞质较少,中间出现大空泡,胞质呈环状,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颇似戒指的宝石。因此,早期滋养体又称为环状体(ring form)。环状体继续发育,长大。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约经8~10小时,恶性疟原虫约经10小时,三日疟原虫约经24小时,虫体增大,伸出伪足,为运动细胞器,同时胞质中出现少量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随着虫体继续发育,疟色素增多,伪足活动增加,出现多种形态,虫体有1或2~3个空泡。受染的红细胞胀大可达1倍,颜色变淡,并出现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Schüffner's dots)。恶性疟原虫的早期滋养体在外周血液中经十几小时的发育,逐渐隐匿于各种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中,继续发育成滋养体。

2)裂殖体(schizont):约经40小时,间日疟原虫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胞质内空泡消失,核开始分裂,称未成熟裂殖体(immature schizont)。之后核继续分裂,胞质随之分裂,疟色素渐趋集中。最后,分裂的每一小部分胞质包绕一个胞核,形成裂殖子。这时含有裂殖子的虫体称为成熟裂殖体。间日疟原虫的成熟裂殖体常充满于被寄生的红细胞,最近形成12~24个裂殖子。裂殖子长约1.5μm,宽约1μm。在红细胞受染后48小时左右,形成成熟裂殖体。此时红细胞出现泡状隆起,胀大而失去其双凹面形状。由于裂殖子的运动,导致红细胞破裂,裂殖子逸出进入血浆。从红细胞释出裂殖子的全过程约需1分钟。在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⑶配子体形成: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部分裂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为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即macrogamete cyte)或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即microgametocyte),这是疟原虫有性生殖的开始。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雌性配子体胞质致密,色深蓝,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核稍小,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雄性配子体胞质浅蓝而略带红色;核较

大,淡红色,多位于虫体的中央。成熟的雌雄配子体如被适宜的按蚊随同血液吸入蚊胃后,即可继续发育。否则经一定时间后即变性,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四种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时期不同。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主要寄生于网织红细胞,三日疟原虫多寄生于较衰老的红细胞,而恶性疟原虫可寄生于各时期的红细胞。配子体在人体末梢血液中开始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别。间日疟原虫在裂体增殖期出现2~3天后可在末梢血液中查见到配子体,而恶性疟原虫则在7~10天之后。

2.在蚊体内发育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包括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gametogony)和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sporogony)两个阶段。

⑴配子生殖:当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胃后,仅雌、雄配子体能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红细胞内期的各无性发育阶段的疟原虫均被消化。雌配子体逸出红细胞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或椭圆形的雌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大配子(macrogamete);与此同时,雄配子体也在几分钟内开始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外伸出成4~8条细丝,然后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为出丝现象,亦即雄配子形成(exflagellation),不久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腔中游动,即雄配子(male gamete)或称小配子(microgamete)。约在1~2小时,雌、雄配子受精,形成圆球形的合子(zygote)。合子最早在数小时后即开始变为长形的香蕉状的能活动的动合子(ookinete)。约在12~24小时,成熟动合子可从蚊胃壁上皮细胞或穿过上皮细胞,停留在蚊胃弹性纤维膜(基底膜)下,在此处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的卵囊(oocyst)。

⑵孢子增殖:卵囊形成后即进入孢子增殖阶段,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在卵囊形成2~3天,其核开始分裂。核反复分裂,随后胞质也分裂,部分胞质与部分分裂的核形成了成孢子细胞(sporoblast),子孢子芽从成孢子细胞表面长出(图12-2)。约经8~10天,脱离成孢子细胞

体,形成子孢子(sporozoite),并游离于卵囊内。此时为成熟卵囊,其直径约50~60μm。一个卵囊内可含有1000~10000个子孢子。子孢子呈梭形,长约10~15μm,宽约1μm。子孢子可能主动地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而进入蚊血腔。子孢子可随蚊血淋巴钻入蚊体各组织。到达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在子孢子进入蚊唾腺管后,当雌蚊再度刺吸人血时,便可随唾液进入人体。

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配子体的数量和活性,外界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的免疫反应对配子体的作用等。此外,蚊媒的易感性也有密切关系,如我国中华按蚊对间日疟原虫的易感性比恶性疟原虫高。

超微结构

迄今疟原虫与其各发育阶段及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全过程,均已作较详细地研究。各种疟原虫的超微结构基本相似,现仅简要介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裂殖子及其入侵红细胞的过程。

1.裂殖子(图12-3)疟原虫裂殖子通常呈圆形或梨形。虫体前端突出,形似截圆锥体称为顶突(apical prominence),虫体外被表膜复合膜,体内具一个胞核及一些细胞器。

⑴表膜复合膜(pellicular complex):由外膜、内膜和微管(microtube)组成。外膜薄,即质膜。内膜较厚呈网状结构,虫体除顶突和细胞口外,均为内膜所覆盖。内膜的内面紧贴着一层微管,系发自顶突基部的极环,放射状向虫体后方延伸,有些微管止于虫体中部,有些则达虫体后端。内膜和微管的功能,可能是支持虫体,并使虫体有一定形状;微管可能与虫体运动有关。裂殖子的体表尚有一层细胞被或称表被(surface coat),是由“T”形或“丫”形微毛按一定的间隔垂直地排列在虫体外膜上面而成,是外膜的一部分,具有抗原性。

人体寄生虫学 总结归纳_共4页

(一)在我国能引起肝脏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华枝睾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卵、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斯氏狸殖吸虫童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似蚓蛔线虫成虫异位寄生于肝胆管。 (二)在我国能引起肺脏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卡氏肺孢子虫滋养体和包囊、旋毛形线虫、钩虫和似蚓蛔线虫幼虫游移至肺。 (三)在我国能引起眼损伤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 头蚴、蝇蛆、结膜吸吮线虫成虫。 (四)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哪些?其贫血机制有何不同? 在我国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有钩虫、疟原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 钩虫贫血机理①钩虫口囊内有钩齿或板齿咬附、破坏肠粘膜并吸血。②钩虫吸血时,分泌抗凝素,加重血液的丢失。③因钩虫寄生造成人丢失的血量,为吸血量、移位伤口渗血量、咬附点渗血量和偶尔肠粘膜大面积渗血量的总和。每条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每日所致失血量为0.14~0.4d,而美洲板口线虫为0.01~0.1m1。④钩虫破坏肠粘膜,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加重贫血的发生。⑤宿主全身营养不佳时,虽有少量钩虫寄生,也可出现贫血。 疟原虫贫血机理①疟原虫直接破坏,每完成一个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周期,就破坏大量红细胞,以恶性疟原虫破坏红细胞为重。②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的能力增强。③免疫溶血。④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杜氏利什曼原虫贫血机理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破坏血细胞能力增强。②免疫溶血。③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 (五)在我国能引起脑部损害的寄生虫有哪些?各是由哪个阶段造成的? 刚地弓形虫滋养体(速殖子)、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疟原虫(脑型疟主要由恶性疟原虫引起,而间日疟偶发)红细胞内期、卫氏并殖吸虫童虫和成虫、日本血吸虫虫卵、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链状带绦虫囊尾蚴、旋毛形线虫幼虫。 (六)粪便检查时,主要能发现哪些寄生虫卵? 似蚓蛔线虫卵、钩虫卵、毛首鞭形线虫卵、日本血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华枝睾吸虫卵、布氏姜片虫卵和微小膜壳绦虫卵。 (七)人粪处理不当能引起哪些寄生虫病的流行? 蛔虫病、钩虫病、鞭虫病、肺吸虫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肠吸虫病、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牛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病、阿米巴痢疾、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八)在人肠道内寄生的寄生虫主要有哪些? 似蚓蛔线虫、钩虫、毛首鞭形线虫、蠕形住肠线虫、旋毛形线虫、布氏姜片吸虫、链状带绦虫、肥胖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总论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应;D、超敏反应。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1)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的流行与防治 (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的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的特点: 1、异位寄生; 2、幼虫移行症: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五)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 第一章线虫 第一节似蚓蛔线虫 一、形态 1、成虫: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较大,长20-35cm,尾直 雄虫:较小,长15-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

人体寄生虫学复习资料

定义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6.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7.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人体寄生虫学期末考试样卷

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期末考试--样卷 专业: 临床医学 年级:2013 考试方式:闭卷 学分:1.5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2分,共 10分) 1.中间宿主 2.猪带绦虫自体内重复感染 3.寄生关系 4. 伴随免疫 5.象皮肿

二、辨别虫卵 (每小题1 分,共 1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11、12、 三、填空题 (每空1分,共18 分) 1.犬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宿主。 2.新鲜粪便中,血吸虫卵内含物为,链状带绦虫卵内含物为。

3.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病原学诊断包括粪便检查和病灶检查,后者只能查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期。 4.通过血液涂片检查的寄生虫病有、。 5.疥螨寄生人体部位多为,传播方式为。 6.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和两种。 7.人体寄生的蠕虫中,最小的虫卵是,链状带绦虫卵内含物为。8.蛲虫雌虫通常在夜间爬到(部位)产卵。 9.通过骨髓穿刺检查的寄生虫病是。 10.通过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检查的寄生虫是。 1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有、和。 四、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蛔虫感染时,粪便中不能检出的虫卵是()。 A.受精卵 B.未受精卵 C.感染期虫卵 D.脱蛋白膜虫卵 2. 确诊钩虫病最常用的实验诊断方法是()。 A.透明胶纸法 B.棉签拭子法 C.饱和盐水浮聚法 D.水洗沉淀法 3. 人可以作为该种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终宿主,但不能再人体内完成生活史的是()。 A.血吸虫 B.牛带绦虫 C.旋毛虫 D.疟原虫 4.由于幼虫具有夜现周期性,需夜间采血检查的寄生虫病是()。 A.牛带绦虫病 B.丝虫病 C.血吸虫病 D.蛲虫病 5.下列哪种寄生虫感染时,常不做粪便检查()。 A.蛔虫 B.钩虫 C.鞭虫 D.蛲虫 6.吃生鱼粥或生拌鱼片可感染()。

临床检验技师寄生虫学及检验医学蠕虫讲义

第二章医学蠕虫 一、线虫和棘头虫 二、吸虫 三、绦虫 一、线虫和棘头虫 线虫隶属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是无脊椎动物中一个很大的类群,不但种类多,而且数目也极大。 大多数线虫营自生生活,广泛分布在淡水、海水、沙漠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营寄生生活的只是其中很少的种类,常见的寄生于人体并能导致严重疾患的线虫约有10余种。重要的有蛔虫、钩虫、丝虫和旋毛虫等。 线虫概述 (1)形态 成虫:典型的线虫呈两侧对称的圆柱形,前端一般较钝圆,后端逐渐变细,体不分节。寄生人体的线虫,不同种类虫体的大小长短相差悬殊。除极少数虫种外,均为雌雄异体。雄虫一般比雌虫小,且尾端多向体腹面卷曲或膨大。 虫卵:寄生线虫的虫卵一般为卵圆形,卵壳呈黄色、棕黄色或无色。 卵壳主要是由三层组成:外层较薄,来源于受精卵母细胞的卵膜,称为卵黄膜或受精膜,由脂蛋白构成;中层较厚,称为壳质层,含壳质及蛋白质,能抵抗外界的机械压力,是卵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内层薄,称为脂层或称蛔甙层,含脂蛋白和蛔甙,具有调节渗透作用的重要功能。

自人体内排出时,虫卵内细胞发育的程度因虫种而异,有的线虫卵内的细胞尚未分裂,如受精蛔虫卵;有的已分裂为数个细胞,如钩虫卵;有的则已发育为蝌蚪期胚,如蛲虫卵;有的虫种,虫卵内的胚胎在子宫内已发育成熟,排出时已为幼虫阶段,如丝虫。 (2)生活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发育阶段。线虫的生活史以有无中间宿主分为两种类型:①属土源性蠕虫的线虫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期卵或感染期幼虫;②属生物源性蠕虫的线虫需中间宿主。 (3)致病:寄生线虫机械性破坏和毒性作用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虫种、寄生数量、发育阶段、寄生部位以及人体对寄生虫的防御能力与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感染阶段为幼虫的寄生线虫,当幼虫侵入皮肤时,可以引起皮炎;当幼虫在体内移行或寄生于组织内时,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或全身反应。 成虫致病多与寄生部位有关,一般均可导致组织出现损伤、出血、炎症和细胞增生等病变。 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 此外,犬弓首线虫(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LM)。 (1)形态:①成虫:虫体为长圆柱状,头、尾端略细,形似蚯蚓;②虫卵:有受精卵(宽椭圆形)和未受精卵(长椭圆形)两种。 (2)生活史: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以空肠最多。 (3)致病:幼虫致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超敏反应。成虫致病:是致病的主要阶段,可引起营养不良、变态反应、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和肠梗阻等并发症。 (4)病原检查:查见虫卵和成虫是确诊的依据,常用标本为粪便,方法有粪便直接涂片法、浓集法(饱和盐水浮聚法、自然沉淀法、加藤厚涂片法)。免疫诊断可作猪蛔虫原体腔液或感染期卵抗原血凝试验(IH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5)流行: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蛔虫病人和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无需中间宿主而直接发育为感染期卵。蛔虫产卵量大,虫卵对外界理、化等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强,在荫蔽的土壤中或蔬菜上,一般可活数月至一年。 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人粪施肥,或儿童随地解便是造成蛔虫卵污染土壤、蔬菜或地面的主要方式。鸡、犬、蝇类的机械性携带,也对蛔虫卵的散播起一定作用。人因接触被虫卵污染的蔬菜,经口吞入附在手指上的感染期卵;或者食用被虫卵污染的生菜、泡菜和瓜果等而受到感染。人群感染蛔虫的季节与当地气候、生产活动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在春、夏季节。

人体寄生虫学重点归纳

人体寄生虫学 一、定义 医学寄生虫学也称人体寄生虫学。是研究与人类健康、疾病有关的寄生虫的科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二、主要概念 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 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5、寄生虫:寄生生活中获得利益的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低等动物。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1、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12、感染阶段: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后能继续发育和/或繁殖的发育阶段。 13、带虫者:体内带有寄生虫而未表现临床症状的人。 14.寄生虫: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 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15.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 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 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10.带虫者:寄生虫进入人体,可在体内长期生存,把这种人称为带虫者 11.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 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 13.疫水: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 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5.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16.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 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 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 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 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 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 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 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

人体寄生虫学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寄生虫(parasites)和宿主(host):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受害者提供营养和居住场所给受益者,这种关系称为寄生。受益者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害者称为宿主(host)。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4.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5.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6.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 7、人兽共患寄生虫: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亦称寄生虫性动物源性疾病。 8.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 9.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 10.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 11.带虫者:大多数情况下,人体感染寄生虫后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些人称带虫者。 12.幼虫移性症:指一些寄生蠕虫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如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寄居在人体可引起内脏或皮肤等部位损害(幼虫移行症). 13.异位寄生:有些寄生虫在常见的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异位寄生。 14.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玻人体常见的异位损害在脑和肺。 15、机会致病寄生虫:一些寄生虫,如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感染宿主后,在其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可出现异常增殖且致病力增强. 机会致病原虫:在寄生原虫中,有些种群对健康宿主不表现明显致病性,却在这类宿主引起急性感染或严重发作,这类虫种称为机会致病原虫。 16、包囊携带者(cyst carrier)指粪便中持续排出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的无症状带虫者,是阿米巴病的主要传染源。 17.疟疾发作:是指由于红细胞内期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变性和残余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等一并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多形核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细胞吞噬后,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的热原质,与疟原虫的代谢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中枢,引起疟疾发作。典型的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阶段。 18.疟疾复发:经过抗疟治疗或免疫作用,杀灭所有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形成的休眠体复苏,进行裂体增值产生的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内发育,引起的发作称复发。只有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可引起复发。 19.疟疾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由于残存的红细胞内的少量疟原虫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的发作称再燃,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再燃。 20.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不出现于外周血液,集中于肺毛细血管,晚上出现在外周血液中,称夜现周期性。 21.棘球蚴砂:棘球蚴中的生发囊、子囊、孙囊中的原头蚴脱落下来的沙粒状颗粒物质。 22.自体内重复感染(auto-infection):自体内感染是猪囊尾蚴病的感方式之一,绦虫病患者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将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教学总学时分配原则 教学内容理论课实验课总论 2 2 医学原虫10 10 医学蠕虫16 16 医学节肢动物8 8 合计36 36 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篇总论 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四章): 1.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性。 2. 寄生现象: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关系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定义。 3. 寄生虫的生物学: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类型,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寄生 虫的分类及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特点,寄生虫感染和寄生虫病的特点。 5. 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流行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寄生虫生活史、感染阶段、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概念。 2. 通过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了解 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 3. 了解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种类。 4. 了解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 第五章原虫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1. 原虫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点。 2. 原虫的生活史类型:人际传播型,循环传播型,虫媒传播型。 3. 医学原虫的致病特点。 4. 医学原虫的分类及其常见种类。 教学要求: 了解医学原虫的形态、生理特点及常见种类和医学原虫的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点。 第六章叶足虫(阿米巴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1.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与生活史:组织型滋养体,肠腔型滋养体,单核、双核、四核包囊的形态特征;基本生活史过程;肠腔型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机制。 2.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机制: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类型与表现。 3.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组织检查,免疫学检查。 4. 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与防治原则。 5. 简述非致病性阿米巴和致病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诊断方法, 注意溶 组织内阿米巴与其他非致病阿米巴的形态鉴别。 2. 了解阿米巴病的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特征。 3. 了解阿米巴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七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1.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病原学诊断方法。 3. 杜氏利什曼原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了解杜氏利什曼原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蓝氏贾第鞭毛虫的致病、病原诊断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 主要教学要求: 掌握蓝氏贾第鞭毛虫的形态、生活史特点,了解其致病、病原学诊断方法及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课堂讲授1学时实验课1学时。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一)主要教学内容: 1. 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 2.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病原诊断、流行情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 3. 简介其他毛滴虫。 (二)主要教学要求: 1. 掌握阴道毛滴虫的形态、生活史要点,致病机理及病原诊断方法。 2. 了解阴道毛滴虫的流行因素和防治原则。课堂讲授1学时实验课1学时。 第八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主要教学内容:

医本科人体寄生虫学教案

第五讲 【题目】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日本血吸虫 【时间安排】 2学时(100分钟) 【目的要求】1.掌握两种并殖吸虫和日本血吸虫的具有诊断意义形态、生活史、致病及实验诊断方法 2.了解并殖吸虫和血吸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并殖吸虫和血吸虫的生活史及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一、卫氏并殖吸虫 (40′,见教材第96页) 1.卫氏并殖吸虫的种类,在我国我省的流行种类及流行情况(2′) 2.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3′)、生活史(8′) 3.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35′)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8′) 3)临床表现与分型(8′) 4)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5′)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二、斯氏狸殖吸虫(10′见教材第99页) 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断与卫氏并殖吸虫的比较 三、日本血吸虫(50′见教材第101页) 1.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在我国的流行种类及分布(5′) 2.血吸虫的生物学: 形态(5′)、生活史(10′) 3.血吸虫感染与血吸虫病:(30′) 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 2)致病机制(5′) 3)临床表现与分型(10′) 4)诊断(非流行区对血吸虫病的诊断对策)(8′) 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5′) 【挂图选用】 1.卫氏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形态比较 2.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 3.日本血吸虫的形态 4.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 【外文引用】 Paragonimus westerman i, Pagumogonimus skrjabini, paragonimiasis, Schistosoma japonicum, S. Mansoni, S. Haematobium, S. intercalatum, S. mekongi, S. malayensis, schistosomiasis, Paratenic host, larva migrans

人体寄生虫学

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例如人是肺吸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某些脊椎动物也可作为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阶段的寄生宿主,如犬、猫也作为肺吸虫成虫的寄生宿主。 4转续宿主:是指含有滞育状态的非适宜宿主,一旦进入正常适宜宿主,又能继续完成生活史发育。 5复发:即疟疾复发。指经过药物治疗或免疫杀伤作用,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疟疾发作停止。若无再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6再燃:即疟疾的再燃。疟疾发作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成为疟疾的再燃。 7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经一定途径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寄生,某一生活史时期离开宿主机体,以及发育过程所需的宿主及传播媒介种类和相应的环境条件。 8虫媒病:由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9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免疫功能受损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 11兼性寄生虫:既可在外界环境营自生生活并完成生活史,又能在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的虫种,如粪类圆线虫。 12感染期(阶段性)/infective stage/,是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建立感染的阶段,寄生虫必须发育至感染阶段,才能在侵入宿主后继续生存,发育和繁殖。 13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课程类型:平台课 讲课学时:30 学分:3学分 适用对象:医学本科生 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 后续课程:流行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心理学、药理学 开课单位: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医学寄生虫学》是一门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属于病原生物学范畴。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寄生虫形态、生活史及生态,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环境的关系,认识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控制与消灭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打基础,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依据。它与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寄生虫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寄生虫病防治,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下病原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寄生虫学包括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内容以我国、我省重要的医学寄生虫为主。原虫、蠕虫以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机理和病原学诊断为重点,适当介绍原虫病、蠕虫病的临床特点,同时简述我国、我省流行概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医学节肢动物以与传播疾病有关的形态结构、生态学及传播疾病的关系为重点,简述防制原则。重点虫种要讲深讲透,少见或次要虫种作简要介绍。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寄生虫生活史等基本概念;对人体寄生虫学有系统的认识; 2.通过对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习,掌握寄生虫的致病机理,了解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机制; 3.掌握具有诊断价值的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要点、主要致病作用及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 掌握医学寄生虫学的基本技术; 4.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首选治疗药物和诊疗新技术; 5.掌握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影响因素、流行特点及防治原则; 6.通过医学寄生虫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掌握常见寄生虫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暴发疫情控制措施,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人体寄生虫学(五年制)教学大纲四川大学课稿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生使用)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检验妇幼法医中西医七年制医学检验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 课程号:50127820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32 学分:2 第一篇总论 掌握内容: 寄生虫、宿主、寄生关系的概念。 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储存宿主、转续宿主。 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期、感染途径及方式、世代交替、寄生部位及移行途径。 寄生虫的致病作用:掠夺营养、机械损害、化学毒素作用。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寄生虫抗原的性质、宿主免疫应答的类型、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现象 熟悉内容: 寄生虫:专性寄生虫、兼性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体外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等。 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寄生虫的代谢。 寄生虫病的传播及其特点 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影响因素 带虫者、隐性感染。 分布的地方性和传播的季节性。 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学时分配:2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原虫概论 掌握内容: 生理特征:运动与摄食、生殖方式的类型。 熟悉内容 形态特征:胞膜、胞质及细胞器、胞核及类型。 生活史类型及致病特征。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掌握内容: 形态及生活史特征:滋养体、包囊各期形态及发育增殖规律。 致病:滋养体侵袭组织的过程及机理,肠阿米巴病和肠外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和好发部位,主要临床表现。 熟悉内容: 理化及生物因素对阿米巴发育、增殖的影响。 实验诊断:病原检查(粪便及组织检查,人工培养)、免疫诊断 流行因素及防治原则:传染源、传播方式。 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 coli) 熟悉内容: 简介包囊形态特点并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比较。 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 掌握内容: 滋养体的寄生部位、增殖与传播。 滴虫性阴道炎、尿道炎。 熟悉内容: 滋养体的形态。 生理盐水涂片法及培养法检查。 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 lamblia) 掌握内容: 生活史特征。 寄生部位、发育增殖。 带虫状态及急性期表现。 熟悉内容: 滋养体、包囊的形态。 实验诊断。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 掌握内容: 生活史:在人体内的裂体增殖(红外期和红内期)及配子体的形成;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及孢子增殖。 生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营养代谢的特点及疟原虫对红细胞的影响。 致病: 疟疾的潜伏期、发作、贫血、脾肿大。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白求恩医学班《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271819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 英文名称:Human Parasitology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选修课 授课对象:白求恩医学班 开课学期:第3短学期 课程学时:22学时 选用教材:《基础医学教程》李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授课地点:免疫病原遗传细胞生物学实验中心 执笔人:李淑红(教授) 审核人:李淑红(教授) 编写单位:病原生物学系 编写日期:2010年9月 一、实验教学目标 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是完成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依托免疫、病原、遗传、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共同完成。 实验教学通过虫体标本的观察,掌握寄生虫的形态学特点,通过病理标本的观察,掌握和进一步理解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及特点。通过实验操作,掌握常用的寄生虫感染的实验诊断技术,训练和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基本技能。通过完成课堂作业,了解生物绘图方法并强化寄生虫形态学方面知识的记忆。通过节肢动物的观察,学会对其主要特点的描述和分类检索表的使用。通过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操作,了解寄生虫病实验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启发思维,拓宽思路,并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实践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实验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一线虫(4学时) Nematode 【实验要求】 掌握:生物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蛔虫卵、鞭虫卵、蛲虫卵和钩虫卵的形态特征;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形态特征;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蛔虫、鞭虫、蛲虫和钩虫成虫的外部形态特点;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的鉴别要点。诊断肠道寄生虫常用的粪便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 熟悉: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虫卵计数法)。 了解:旋毛虫和丝虫成虫的外部形态;检查丝虫微丝蚴的厚血膜涂片法。 【实验内容】 1.线虫的形态结构观察 (1)观察标本:受精蛔虫卵、未受精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肌肉内旋毛虫幼虫囊包。 (2)示教标本:蛔虫成虫、蛔虫唇瓣、蛔虫成虫引起并发症的大体标本(肠梗阻、肠穿孔、胆道蛔虫症、肝脓肿等)、鞭虫成虫、鞭虫寄生在肠粘膜、蛲虫成虫、蛲虫前端的头翼和食道球、丝虫成虫、晚期丝虫病人照片、丝虫中间宿主-蚊、旋毛虫成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成虫两种钩虫的口囊和雄虫交合伞(镜下观)钩虫寄生在肠壁。 2.线虫感染的常规实验诊断技术:粪便直接涂片法;粪便饱和盐水浮聚法;改良加藤氏法(定量透明虫卵计数法)。 3.电视录像:线虫。 【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 实验二吸虫(2学时) Trematode 【实验要求】 掌握:华支睾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姜片吸虫卵和日本血吸虫卵的形态特征。粪便倒置沉淀集卵法和氢氧化钠消化法。 了解: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姜片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的形态特征;动物血吸虫尾蚴的形态特征;吸虫生活史的规律;环卵沉淀试验。 【实验内容】 1.吸虫的形态结构观察 (1)观察标本:华支睾吸虫卵、卫氏并殖吸虫卵、姜片吸虫卵和日本血吸虫卵。 (2)示教标本:华支睾吸虫(大体)、华支睾吸虫成虫染色标本(镜下观)、华支睾吸虫寄生在肝胆管内、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沼螺、麦穗鱼、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内部结构(镜下观)、卫氏并殖吸虫寄生在狗的肺脏(病理标本)、卫氏肺吸虫中间宿主(川卷螺、溪蟹、蝲蛄)、布氏姜片吸虫成虫、布氏姜片吸虫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扁卷螺、荸荠、菱角、日本血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直肠组织压片(镜下观)、日本血吸虫寄生在家兔肠系膜静脉内(瓶装标本)、日本血吸虫虫卵所致病肝病理标本(瓶装标本)、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湖北钉螺)、吸虫幼虫(毛蚴、尾蚴、囊蚴)。 2.吸虫感染的实验诊断技术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解析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

第1部分医学蠕虫 (Medical helminthes) 第1单元线虫 (nematode) 实验一、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蛔虫roundworm)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蛔虫卵(受精卵、未受精卵及感染期蛔虫卵)的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虫卵检查方法――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 3.熟悉蛔虫成虫的形态特点,并能区分雌虫和雄虫。 4.观察病理标本,以深入了解蛔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 二、实验内容 (一)标本观察(自学) 1.受精蛔虫卵(玻片标本) 从大小、形态、颜色、卵壳结构和内含物等五个方面仔细观察。虫卵呈宽椭圆形,大小为45~75μm×35~50μm,卵壳厚,表面有一层凸凹不平的蛋白质膜,新鲜粪便排出的虫卵常被宿主胆汁染成棕黄色,内含有一个大而圆、未分裂的受精卵细胞,与卵壳之间形成半月形间隙,如粪便放置过久或者患者便秘,那么虫卵内的半月形间隙可消失。图1-1。 2.未受精蛔虫卵(玻片标本)

虫卵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88~94μm×39~44μm,卵壳和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呈淡黄色,内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屈光颗粒。图1-1。 3.感染期虫卵(玻片标本) 受精蛔虫卵在外界适宜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卵壳内的卵细胞可发育成一条卷曲的幼虫。 4.脱蛋白膜受精卵(玻片标本) 蛔虫卵排出体外后,由于摩擦等外力等因素作用,有时蛋白质膜会完全或部分脱落,此时虫卵颜色变浅或无色透明,可见清晰的卵壳,仍较厚,常易与无色透明的钩虫卵相混淆,观察时应注意显微镜光线不要太强。 5. 蛔虫头端结构标本(玻片标本) 将蛔虫成虫切片后,卡红染色后呈粉红色。低倍镜下观察,在虫体顶端口孔周围可见有3个“品”字形排列的唇瓣,背侧的一个较大,唇瓣的内缘有细齿。 图1-2 成虫 图1-1 蛔虫卵 (二)示教 1.雌雄成虫(大体标本) 肉眼观察,新鲜虫体呈淡红色,死后或经福尔马林固定保存后呈灰白色。

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考试题(A卷) 2004及答 案 一、 选择题(每题1分, 共30分) (一) A型题:从A、B、C、D、E中圈出一个最佳答 案。 1.对人体致病力较强的阿米巴是:( ) A. 溶组织内阿米巴 B. 哈氏内阿米巴 C. 结肠内阿米巴 D. 微小内蜒阿米巴 E. 布氏嗜碘阿米巴 2.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殖方式是:( ) A. 配子生殖 B. 裂体增殖 C. 接合生殖 D. 二分裂 E. 世代交替 3.在恶性疟原虫感染者的周围血循环中能 看到( ) A. 滋养体

B. 成熟裂殖体 C. 子孢子 D. 配子体 E. 卵囊 4.蚊子传播疟原虫的 方式( ) A. 经卵传递式 B. 发育繁殖式 C. 繁殖式 D. 发育式 E. 机械性携带式 5.可引起疟疾复发的 虫期是( ) A. 缓发型子孢子 B. 速发型子孢子 C. 红内期无性体 D. 红内期有性体 E. 红外期裂殖子 6.华支睾吸虫主要感染方式是( ) A. 喝生水 B. 喜食某些螺类 C. 生吃蔬菜 D. 生食淡水鱼虾 E. 生食某些水生植物 7.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是( )

B. 猫 C. 犬 D. 羊 E. 猪 8.卫氏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 A. 淡水鱼虾 B. 水红菱、荸荠 C. 青蛙、蛇 D.溪蟹、蝲蛄 E. 淡水螺 9.斯氏狸殖吸虫的非正常宿主( ) A. 果子狸 B. 犬 C. 猫 D. 虎 E. 人 10.雌雄异体的吸虫 是: A. 华支睾吸虫 B. 布氏姜片吸虫 C. 日本血吸虫 D. 卫氏并殖吸虫 E. 斯氏狸殖吸虫 11. 人体吸虫不寄生 于( )

B. 肺脏 C. 脑部 D. 小肠肠腔 E. 大肠肠腔 12.绦虫成虫的结构( ) A. 有口和消化道 B. 无口,有消化道 C. 有口,无消化道 D. 无口无消化道 E. 有口无肛 13.下列寄生虫发育阶段,吸虫不可能有的 是( )A.毛蚴B.囊尾蚴C.后尾蚴D.囊蚴E.尾蚴 14.能经皮肤感染人的 绦虫是( ) A. 细粒棘球绦虫 B. 猪囊尾蚴 C. 曼氏裂头蚴 D. 阔节裂头绦虫 E. 牛带绦虫 15.蛔虫引起的胆道蛔虫症是由于其:( ) A. 寄生于小肠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名词解释 1寄生关系(parasitism):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物暂时地或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获得营养和居住条件,使被寄生的一方受害。 (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方得利,一方受害。)如人与蛔虫的关系。 2生活史(1ife cycle):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转换的整个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阶段侵入人体,移行到寄生部位,并继续发育、繁殖,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在外界或中间宿主和媒介昆虫体内发育为感染阶段的全部过程。如:肝吸虫的感染阶段为囊蚴,被人食人后在十二指肠脱囊为童虫,移行至肝胆管,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经过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最后发育为囊蚴。 3土源性蠕虫(geohelminth):生活史中只有一个宿主(或不需中间宿主)的蠕虫。虫体在外界环境中直接发育到感染期。生活史简单,称直接型。如蛔虫、钩虫、鞭虫、蛲虫。 4生物源性蠕虫(biohelminth):必须经过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和终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才能完成生活史的蠕虫。其生活史较复杂,称间接型。如肝吸虫、猪肉绦虫、丝虫。 5终宿主(final host or definitive host):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例如,人是蛔虫、血吸虫的终宿主。 6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例如,豆螺和鲤科淡水鱼是肝吸虫的中间宿主。若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有多个中间宿主,依据时间先后分为第一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 7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reservoir host):有些寄生虫除寄生人体之外,还可寄生在其它脊椎动物体内,这些脊椎动物与寄生虫的关系和人与该寄生虫的关系是一样的(一般为终宿主)。它们可随时排出病原体传播给人。在流行病学上它们是动物传染源。例如,水牛是血吸虫的保虫宿主。猫是肝吸虫的保虫宿主。 8、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某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了非正常宿主,不能发育到性成熟,但可以长时间以幼虫状态存活,当此幼虫有机会再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后,还可以继续发育为成虫。如卫氏并殖吸虫在野猪体内不能发育成熟,若人或虎食入野猪肉中的童虫,它又可在人或虎体内继续发育。野猪称该虫的转续宿主。 9幼虫移行症(1arva migrans):某些非人类寄生虫的幼虫侵入了人体,虽不能发育到性成熟,但可存活、游窜,造成局部和全身的损害。如斯氏狸殖吸虫的童虫在人体内游走,引起游走性皮下包块、脑损害、腹腔损害等。 10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器官内寄生,引起异位损害(ectopic lesion)和相应的症状、体征。如血吸虫卵出现在肺、脑等处;肺吸虫出现在脑组织中,引起更复杂的临床表现。 11非消除性免疫 12带虫免疫(Premunition):感染疟原虫后,体内原虫未被清楚,维持低水平虫血症,但对再次感染有一定免疫力。 13伴随免疫(concomitant immunity):活成虫可使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对体内原有成虫没影响,但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抵抗力。 14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parasitic zoonosis):有的寄生虫寄生在人体,又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来源,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和血吸虫病均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15自然疫源性 16感染阶段 17世代交替(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指有些寄生虫的生活史中,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规律性地交替进行。如疟原虫、弓形虫、吸虫类的生活史都属于这种类型。 18钩虫的异嗜症 19中绦期幼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