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 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 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 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 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

四川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四川省出过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的县 一.出过文科状元的县 1.阆中县 尹枢:唐德宗李适贞元七年辛未(791年);尹极: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癸巳(813年); 陈尧叟:宋太宗赵炅端拱二年己丑(989年);陈尧咨:宋真宗赵恒咸平三年庚子(1000年)。 2.成都县 李余:唐文宗李昂大和七年癸丑(833年);文允中:元顺帝妥懽帖睦尔至正11年辛卯(1351年)3.简阳县 王归璞:后唐庄宗李存勗同光四年丙戌(926年);张孝祥:宋高宗赵构绍兴24年甲戌(1154年)。4.资州(资中县) 赵逵:宋高宗赵构绍兴21年辛未(1151年)。骆成骧:清德宗载湉光绪21年乙未(1895年)。5.内江县范崇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丙辰(716年); 6.三台县班肃:唐德宗李适贞元16年辛巳(801年)。 7.云阳县李远:唐文宗李昂大和三年己酉(829年)。 8.中江县苏易简: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 9.南部县马涓:宋哲宗赵煦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 10.仁寿县何栗:宋徽宗赵佶政和五年乙未(1115年)。 11.新都县杨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辛未(1511年)。 12.双流县费黄裳:后蜀(年份不详)。 二.出过文科榜眼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朱台符:宋太宗赵炅淳化三年壬辰(992年);杨浑: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 程洵武: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壬辰(1112年) 2.成都县 王珪: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壬午(1042年);王任:宋神宗赵顼煕宁九年(1076年) 3.长宁 周洪谟: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乙丑(1445年);李永通: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庚辰(1460年)。 4.洪雅县田锡: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年) 5.绵竹县杨绘:宋仁宗赵祯皇祐五年癸巳(1053年) 6.青城县杨栋:宋理宗赵昀绍定二年己丑(1229年) 7.盐亭县王奭:宋孝宗赵眘淳煕八年辛丑(1181年) 8.巴县刘春:明宪宗朱见深成化23年丁未(1487年)。 9.遂宁县李仙根: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辛丑(1661年)。 三.出过文科探花的县 1.眉州(今眉山县) 张汴:宋仁宗赵祯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唐重: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己丑(1109年) 王翼:宋徽宗赵佶宣和六年甲辰(1124年) 2. 华阳县宇文粹中: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 3.双流县梁介:宋高宗赵构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年)

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

古代中状元为什么叫“独占鳌头”? 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鳌头”。 传说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鳌是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另一种传说,鳌是汪洋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法力无边,能背负高山浮游,他原本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玉浆液,被罚到东海为鳌。总之,鳌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物。 上古时代,老祖宗往往视传说中的神异之物为保护神,其中的一种便是鳌。唐宋时期,在宫殿门前台阶上镌刻巨鳌的浮雕,所以宫殿又称鳌宫。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考试,由万乘之主的皇帝亲自主持,录取的御赐进士,荣耀之至,在“金殿传胪”大典、“探花宴”上出尽风头。 明清时的“金殿传胪”,一般于殿试后两天举行。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进士们个个身着崭新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得意洋洋,分左右两班站在文武百官后面,毕集于金銮殿丹墀下。 鼓乐声中,皇帝驾到升坐龙椅,群臣山呼万岁毕,礼部官员捧出钦定的金榜展开,由传胪官按榜依次唱名,即宣布考取进士者的姓名、名次、籍贯。 每唱到一名,由多个侍卫接力高声重复着从殿内传向殿外,其中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均要连唱三遍,以示与众不同。新科进士听到传唱,走到中间的御道上站定,向皇帝叩拜谢恩,成了天子门生。 传唱完毕,传胪官引导一甲三名的状元、榜眼、探花,走到天子座前的阶下迎接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且稍前于榜眼、探花,如三角形的顶角位置,正好站在第一块御道石正中镌刻的巨鳌头部,独个踏占在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 对此,清朝学人洪亮吉的《北江诗话》有载:“传胪毕,赞礼官引东班状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趋至殿陛下,迎殿试榜。抵陛,则状元稍前进,立中陛石上,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part1纯手打

状元诗榜眼诗探花诗 唐朝 汾阴行 李峤 千龄人事一朝空,四海为家此路穷。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路逢古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及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烛 兔月清光隐,龙蟠画烛新。 三星花入夜,四序玉调晨。 浮烛依罗幌,吹香匝绮茵。 若逢燕国相,持用举贤人。 珠 灿烂金舆侧,玲珑玉殿隈。 昆池明月满,合浦夜光回。 彩逐另设专,形随舞凤来。 甘泉宫起罢,花媚望风台。

舟 征棹三江暮,连墙万里回。相乌风际转,画鹢浪前来。羽客乘霞至,仙人弄月来。何当同傅说,特展巨川才。 云 英英大梁国,郁郁秘书台。碧落从龙起,青山触石来。官名光邃古,盖影耿轻埃。飞感高歌发,威加四海回。 梅 大庾敛寒光,南枝独早芳。雪晗朝暝色,风引去来香。妆面回青镜,歌尘起画梁。若能遥止渴,何暇泛琼浆。 柳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着为思君。 帘 清风时入燕,紫殿几含秋。暧暧笼铃阁,纤纤上玉钩。窗中翡翠动,户外水精浮。巧做盘龙势,长迎飞燕游。 旗 桂影承宵月,虹辉接曙云。纵横齐八阵,书卷引三军。日薄蛟龙影,风翻鸟隼文。谁知怀勇志,蟠地几缤纷。 早发古竹馆 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皎。行看远星稀,渐觉游氛少。

我行抚轺传,兼得傍林沼。贪玩水石奇,不知川路渺。徒怜野心旷,讵恻浮年小。方解宠辱情,永托累尘表。 马武骑挽歌二首 五日皆休沐,三泉独不归。池台金阙是,尊酒玳筵非。巷静游禽入,门闲过客稀。唯余昔年凤,尚绕故楼飞。 昔下天津馆,尝过帝子家。夜倾金屋酒,春舞玉台花。试马依红埓,吹箫弄紫霞。谁言东郭路,翻枉北门车。 秋山望月酬李骑曹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回。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

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教案资料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

秀才,举人,进士,(解元,会元,状元)秀才是古代中国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院试的生员,属士大夫中的最基层。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开始以前已有。在汉朝使用举察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差徭,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秀才中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只有生员资格的秀才并没有俸禄,若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因为他们在地方官吏前所有的特

权,故此经常会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习惯。 状元是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

清代历科状元、榜眼、探花 及 会元

清代历科状元、榜眼、探花及会元 顺治 三年丙戌科(1646):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标注 *者为会元,下同) 四年丁亥科(1647):吕宫程芳朝蒋超 会元:李人龙----三甲 201名 六年己丑科(1649):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 会元:左敬祖----二甲 10名 九年壬辰科(1652):邹忠倚张永祺沈荃 会元:张星瑞----二甲 48名 九年策试满洲进士壬辰科:麻勒吉* 折库纳巴海 十二年乙未科(1655):史大成戴王纶秦鉽(shì)* 十二年策试满洲进士乙未科(1655 ):图尔宸贾勤* (一作查亲)索泰 十五年戊戌科(1658):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 会元:张贞生----二甲 65名 十六年己亥加科(1659):徐元文(一作陆元文)华亦祥(一作鲍亦祥)叶方蔼 会元:朱锦---二甲67名 十八年辛丑科(1661):马世俊李仙根吴光 会元:陈常夏---三甲137名 康熙 三年甲辰科(1664):严我斯李元振(二人均为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秦弘 会元:沈珩---二甲1名 六年丁未科(1667):缪彤张玉裁董讷 会元:黄礽绪---二甲39名 九年庚戌科(1670):蔡启僔(zūn)孙在丰徐乾学 会元:宫梦仁---十五年丙辰科二甲5名

十二年癸丑科(1673):韩菼*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徐秉义 十五年丙辰科(1676):彭定求* 胡会恩翁叔元 十八年己未科(1679):归允肃孙卓茆荐馨 会元:马教思---二甲8名 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蔡升元吴涵彭宁求 会元:金德嘉---三甲1名 二十四年己丑科(1685):陆肯堂* 陈元龙黄梦麟 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 会元:范光阳---二甲1名 三十年辛未科(1691):戴有祺吴昺(bǐng)黄叔琳 会元:张瑗---二甲5名 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 会元:裴之仙---二甲4名 三十六年丁丑科(1697):李蟠严虞惇姜宸英 会元:汪士竤---二甲1名 39年庚辰科(1700):汪绎(为康熙36年丁丑科进士,本科补殿试)季愈王露* 42年癸未科(1703):王式丹* 赵晋钱名世 45年丙戌科(1706):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 会元:尚居易---三甲125名 48年己丑科(1709):赵熊诏戴名世* 缪沅 51年壬辰科(1712):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 会元:卜俊民---二甲1名 52年癸巳恩科(1713):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 会元:孙见龙---二甲3名 本科为圣祖六旬万寿恩科 54年乙未科(1715):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 会元:李锦---二甲8名

最新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先后排名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分别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殿试第一名-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一、县试、府试 县试与府试算是初选,相当于县、市级的考试,选拔两次。只要是读书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 通过了被称作童生。 基本上相当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资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继续前行,进入下一轮的考试。 二、院试 童生可参加由各省学政、提督主持的院试。 院试合格后称为生员,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旧是童生。 很多人都认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视剧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贫穷、迂腐的象征。但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那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 只是因为秀才与做官无缘,品级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给人“穷酸”的感觉。

实际上,秀才在当地也受到一定的尊重。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私塾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温饱应该不成问题。 三、乡试 乡试,算是科举考试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在省城举行。 乡试考试过了,那就是举人了,意味着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官的几率很大。 一般一个县里,数年才出一个举人。 “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进五十多岁才中举人,结果喜极而疯,可见举人的份量之重,读书人渴求之深。 的确,从“秀才”到“举人”,虽说只差了一个级别,却是人生的大反转。我们看到范进中了秀才以后,虽说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户送的肉食,却还是被胡屠夫骂的狗血淋头,上门借钱都被打出来。 后来中了举人,却是吓得老丈人胡屠户唯唯诺诺,人前人后给范进赔笑脸。 所以,“中举”之后,几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间,从草根变土豪。 还有《白鹿原》中的朱举人,即便不能成为高官,也算得上县里的名流,有很高的威望。 四、会试 拥有了举人资格,就可以在乡试的第二年进京赶考了。 会试,在春季举行,每三年一次。由礼部主持,称为“春闱”、“礼闱”。 能够进京赶,进一步深造的,一般都是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古代进京赶考路途遥远,耗资巨大,一般家庭难以承担。 举人参加会试,考试通过称为贡士,意思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 其实这已经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的级别了,贡士基本就是准进士了。后来皇帝怕主考官徇私舞弊,又加了一道殿试。 五、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如果不出大错,基本不会被刷。 殿试最后结果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江西历代状元录

自古江西就是人杰地灵之所,隋朝开始开科取士,到唐朝逐渐的完善科考制度,这泱泱历史长河,江西共涌现出44名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11.5%(总共504人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 明代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和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鼎甲三人均为吉安人,这种连续两科包揽前三名的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 永乐三年(1405)选翰林院庶吉士28人入文渊阁,其中吉安府籍人占10名。在全国性科举考试史上,出现过吉安府包揽前7名的盛事,震动了全国。全国性的殿试几乎成了江西人的乡试。 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状元曾启是江西吉安永丰人,榜眼周水和探花是吉安府吉水人。二甲第一名杨相是吉安泰和人。二甲第二、三、四名宋子环、王训、王直也是吉安府人。杨相又兼得会元。7名内阁大学士担任甲申科主考官和读卷官解缙、胡广、杨士奇、胡俨、全幼孜5人都是江西人。江西省这一光辉记录在全国科举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永乐二年甲申科的盛况不是孤立的。前一科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省吉安府人。二甲第一名吴溥,第三名朱培也是江西人,前6名中,,江西占了5名。 在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中,据现有的资料统计,共开科733次,共取进士66100多名,包括金、辽、大西国、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在内。经过查实的状元名单,自唐代第一个状元孙伏伽起,有名有姓的是613人。状元这个数字有明显的遗漏,如唐代开科考试263次,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143人。另外武状元是185人,也有遗漏,如明代举行武举考试34次,可只留下10个状元的姓名。 江西是个好地方,正如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封建时代科举中,江西是人才辈出,自唐代会昌三年(843年),卢肇考中第一个状元起,江西出了42个文状元,5个武状元,2个恩赐状元。宋代刘敞、董德元、赵汝愚三个人,本来殿试是一甲第一名的,因为宋代的某些制度的限制,因此由第一名被抑置为第二名,王安石本应第一,后被列位第四。明代王艮、清代文廷式殿试时本是一甲一名,因某种原因,由状元降为榜眼。宋代董德元后为恩赐状元。另外,根据各方面的资料查考,有姓有名榜眼33人(其中宋代一甲第二名7人)、探花32人(其中宋代一甲第三名5人)。其中明代黄子澄、刘定之、邹守益、金达、陈栋、邓以瓒获得探花、会元双重荣誉。还有宋代省元4人,明代会元6人。因为资料不全,可能还有遗漏的。所有状元、榜眼、探花、省元、会元共124人。他们中有21人成为各朝代的内阁辅政大臣。另据有关人士初步统计,江西的进士是11105人,占全国的进士98449人的12.27%。这个比例是不小的,是十分之一强。在42个文状元中,唐代2名、南唐3名、宋代12名、元代2名、明代18名、清代5名。其中郑獬、何涣、杨慎、刘子壮、刘福姚5人是外省的名额,其原籍都是江西人,故此也算在江西状元之列。在状元中,宋代彭汝砺是省试第一,殿试又获第一。明代的吴伯宗在乡试获得解元,在殿试中又高中状元。这是不寻常的事。 在明代科举考试中,江西出了两件震动全国上下的事情。一是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该科共取进士110人,但是状元胡靖(即胡广)、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且连二甲第一名吴博、第三名朱塔也都是江西人,在前6名中江西人占了5名,吴溥还是会元。二是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该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棨、榜眼周述、探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四)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8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8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L}I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8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清代状元榜眼探花一览表

清代状兀榜眼探花一览表 科考年代状元榜眼探花会元及弟名次二甲三甲备注 顺治三年丙戌科傅以渐吕缵祖李奭棠李奭棠探花77 293 顺治四年丁亥科吕宫程芳朝蒋超李人龙三甲201 57 238 顺治六年己丑科刘子壮熊伯龙张天植左敬祖二甲10 77 315 顺治九年壬辰科邹忠倚张永祺沈荃张星瑞二甲48 77 317 顺治九年满榜麻勒吉折库纳巴海麻勒吉状元7 40 策试满州进士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戴王纶秦鉽秦鉽77 319 顺治十二年满榜图尔宸贾勤索泰贾勤榜眼7 40 贾勤(一作查亲)顺治十五年戊戌科孙承恩孙一致吴国对张贞生二甲65 80 260 顺治十六年己亥科徐元文华亦祥叶方蔼朱锦二甲67 96 277 加科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马世俊李仙根吴光陈常夏三甲137 77 303 康熙三年甲辰科严我斯李元振秦弘沈珩二甲1 40 157 康熙六年丁未科缪彤张玉裁董讷黄礽绪二甲39 40 112 康熙九年庚戌科蔡启僔孙在丰徐乾学宫梦仁57 239 李光地该科登第康熙十二年癸丑科韩菼王度心徐秉义韩菼状元40 123 王度心改名王鸿绪康熙十五年丙辰科彭定求胡会恩翁叔元彭定求状元50 156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归允肃孙卓茆荐馨马教思二甲8 40 108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蔡升元吴涵彭宁求金德嘉三甲1 40 136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陆肯堂陈元龙黄梦麟陆肯堂状元40 121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沈廷文查嗣韩张豫章范光阳二甲1 40 103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戴有祺吴昺黄叔琳张瑗二甲5 40 114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胡任舆顾图河顾悦履裴之仙二甲4 40 125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李蟠严虞敦姜宸英汪士竤二甲1 40 107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汪绎季愈王露王露探花60 242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王式丹赵晋钱名世王式丹状元50 113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王云锦吕葆中贾国维尚居易三甲125 50 237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赵熊诏戴名世缪沅戴名世榜眼50 239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王世琛沈树本徐葆光卜俊民二甲1 50 124 康熙五十二年恩科王敬铭任兰枝魏廷珍孙见龙二甲3 50 143 圣祖六旬万寿恩科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徐陶璋缪曰藻傅王露李锦二甲8 40 147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汪应铨张廷璐沈锡辂杨尔德二甲35 40 122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邓种岳吴文焕程元章储大文二甲38 40 120 雍正元年恩科于振戴瀚杨炳杨炳探花60 180 清世宗登极恩科雍正二年甲辰科陈悳华王安国汪德容王安国榜眼80 215 外加钦赐1人 雍正五年丁未科彭启丰邓启元马宏琦彭启丰状元50 173 雍正八年庚戌科周澍沈昌宇梁诗正沈昌宇榜眼100 296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陈倓田志勤沈文镐陈倓状元92 233 乾隆元年丙辰科金德瑛黄孙懋秦蕙田赵青藜二甲7 90 251 乾隆二年恩科于敏中林枝春任端书何其睿二甲3 80 241 清高宗登极恩科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北宋陈若拙并无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们都嘲笑他是「瞎榜」。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历史上最早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历史上最早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封建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但在北宋以前,实情并非如此,那时的前三名非但没什么特殊荣耀,有时甚至要倒大霉的。 唐代的状元,指的是全体新进士,因此凡考中进士的人,都可以称作状元。唐朝著名诗人郑谷登进士第后,写了一首《宿平康里》诗,就说“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而这个郑谷中的却是第八名,连一甲都没进,但他照样被人称作状元。到了五代十国,如果考上第一名当上状元,那是要倒大霉的。据《十国春秋》记载,南汉的状元“必先受宫刑”,才能任命官职,所以罗履先的《南汉宫词》才有“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的诗句,可见当时的状元根本不像后代或戏曲里描绘的那么荣耀。 至于榜眼,开始时确实是按名次评定,但不是第二名,而是第三名。北宋有个叫陈若拙的人,一目失明,考了个第三名,众举子去看榜,有人出于忌妒,就说:“陈若拙瞎了一只眼,居然榜上有名,堪称榜眼啊!”史书上也说他“貌陋,称为榜眼”,可见“榜眼”原系贬词,并不像其后那样令人敬羡。 最初的探花,也不是第三名,而是指新进士里的最年少的人。《天中记》里说:“唐进士杏园初会,使少俊二人探花游园,若他人先折名花,则二人被罚。”蔡宽夫《诗话》里也说:“故

事,进士朝集,择年少者为探花使。”因此最初的探花,是指新科进士中的年龄最小的人,其职守仅仅是新进士朝集游园时的导游而已。同时,早期的进士,帽上都要插花一枝,史载北宋名臣寇准中进士时才19岁,是那一科最年轻的,于是宋太宗就说:“寇准年少,正插花饮酒时。”开始寇准还不愿插花,后知是君命,才插上一枝花,并走在最前面,带领所有新进士游园赏花。新进士人人插花,并以年少者为贵,说明北宋时探花比状元还荣耀。

六元状元郎学霸钱棨(qǐ)无所作为的一生

六元状元郎学霸钱棨(qǐ)无所作为的一生 (1743~1799)57岁1743年出生 钱棨(qǐ)简介: 钱棨(qǐ),男,曾用名(亦名):原名钱起、字振威,号湘舲或号湘灵 出生: 1743年(或1734年,暂以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标识的1743年为准)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背景: 出身书香门第 传祖先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镠(852-932) 十八世钱赓在明朝永乐年间自堠山迁居长洲县 曾祖钱中谐顺治年间进士,康熙博学鸿词科(1679年),取一等第十四名,官授翰林院编修,曾纂修《明史》。 祖父和父亲都是颇有学问的读书人,不仕。 六元状元: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场考试上都获得了第一名。 1744年2岁 钱棨原名钱起,可是这个名字与唐朝诗人钱起同名,就改名为“棨”字。(具体改名年代不详) 1745年3岁 1746年4岁 1747年5岁 1748年6岁 1749年7岁

1751年9岁 1752年10岁 在前辈的熏陶下,钱棨从小研习八股文,专心举子业。而且十分刻苦用功,夜读常常到五更天。(具体年代跨度不详) 1753年11岁 1754年12岁 1755年13岁 1756年14岁 1757年15岁县试案首 童子试之长洲县县试第一(具体年代不详) 1758年16岁 1759年17岁 1760年18岁 1761年19岁 1762年20岁府试案首 苏州府府试第一(具体年代不详)

1764年22岁 1765年23岁 据《吴县志》(卷七十一)记载,少年时,钱棨曾多次参加童试,但都落榜。 1766年24岁院试案首 院试以第一名考中生员,成为长洲县秀才的“案首”。 题外:明清科考 童试之县试:每年二月,由县官主持,儒学署教官监试。连考四场至五场。第一名称为:县试案首 童试之府试:每年四月,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连考三场,录取者为“童生”,第一名称为:府试案首 童试之院试:三年两次,由各省学政(或学道,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三品以上,身份等同钦差,与巡抚平行,可考文武童试)主持,连考两场,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第一名称为:院试案首 小三元:考中县府院案首的称为小三元,如果是连续考中案首的又称为连中小三元。 秀才特权,功名的起点: 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 禀生:成绩最好的,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有一定名额限制。优秀廪生可选升入国子监就读,成为贡生。国子监岁贡第一名,称为“岁贡元” 增生:不供给粮食,有一定名额限制 附生: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正式科场考试: 乡试:三年一次中秋八月,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考点各省贡院,连考三场,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一级考试,录取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会试:乡试的次年春2-3月,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2-4人作为考官,考点京师,连考三场,录取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录取人数控制在90-410。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的次月,在紫禁城太和殿广场或保和殿内,殿试一天,只考策问(通俗讲就是写作文),皇帝从最好10人考卷中,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录取者为进士。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总结范文]探花是第几名

[总结范文]探花是第几名 探花是第几名 总结精选(1): 1、状元 2、榜眼 3、探花 总结精选(2): 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务必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

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总结精选(3): 状元、榜眼、探花是怎样来的?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先,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之后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

明代状元一览表

明代状元一览表 狀元這名稱跟榜眼、探花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的稱呼。在官方正式發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之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鐸(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陳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騏(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鶴齡(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槃(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劉儼(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輅(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時(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潛(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孫賢(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羅倫(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張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吳寬(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謝遷(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彥(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費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明史·杨守谦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明史·杨守谦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明史·杨守谦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进士,授屯田主事。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上言偏头老营堡二所余地千九百余顷请兴举营田因荐副使张镐为提调牛种取给本土帝称为忠,即报可。俄移抚延绥。请久任镐,终其事。其后二年,营田大兴。守谦荐镐可大用,且言延绥、安定诸边可如例。户部请推行之九边。帝悦,命亟行之。守谦至延绥,言:“激劝军士在重赏。令斩一首者升一级,不愿者予白金三十两。赏已薄,又文移察勘,动涉岁时,以故士心不劝。近宣、大事棘,稍加赏格,请倍增其数,镇巡官验明即给。”兵部以为然,定斩首一级者与五十两,著为令。二十九年进副都御史。去镇之日,倾城号泣,有追送数百里外者。未几,俺答入寇,守谦率师倍道入援。会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亦各以兵至,人心稍安。守谦孤军薄俺答营,而阵无后继,不敢战。而尚书丁汝夔虑丧师,戒勿轻战。诸将离城远,见守谦不战,亦坚壁,辄引汝夔及守谦为辞。流闻禁中,帝怒。初,寇抵安定门,诏守谦与楫等合击,莫敢前。守谦亦委无部檄,第申儆备。寇遂毁城外庐舍。城西北隅火光烛天,内臣园宅在焉,环泣帝前,称将帅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帝怒曰:“守谦拥众自全,朕亲降旨趣战,何得以部檄为解。”寇退,遂执守谦与汝夔廷鞫之。坐失误军机,即日戮于市。守谦临刑时,慨然曰:“臣以勤王反获罪,谗贼之口实蔽圣聪。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边陲吏士知守谦死,无不流涕者。守谦坦易无城府,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开府,萧然若寒士。然性迟重,客有劝之战者,应曰:“周亚夫何人乎?”客曰:“公误矣,今日何得比汉法?”守谦不纳,竟得罪。隆庆初,赠兵部尚书,谥恪愍。 (节选自《明史·杨守谦传》) 【参考译文】 杨守谦字允亨,徐州人。考取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官屯田主事。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守谦向皇上进言说偏头、老营堡二卫所,有多余土地一千九百余顷,请求朝廷在该地发展屯田。守谦于是推荐副使张镐任提调,耕牛种子都由本地供应。皇上称赞他忠诚,立即批准。不久改任巡抚延绥。奏请朝廷让张镐继续任屯田提调,以便最终完成屯田之事。此后二年,屯田大为成功。杨守谦向朝廷推荐张镐可重用,并建议延绥、安定各边境可照山西之例兴举屯田。户部奏请在北方九处要镇推行此项做法。皇上很高兴,命令很快推行。守谦到延绥后,上疏说:“激励士兵在于重赏。原定杀敌一名者晋升一级,不愿意晋级者赏三十两白银。赏赐已很微薄,加以文书往来查核,经常拖延一年半载,因此军心不振。近来宣、大战事危急,应略微增加赏赐的规格,请将赏赐数额加倍,赏金经镇巡官核实明白后就立即发给。”兵部同意他的意见,规定杀敌一名赏银五十两,并将此定为常例。二十九年(1550)晋升副都御史。守谦离开延绥之地时,满城百姓哭泣痛苦,有人追送到数百里以外的地方。不久,俺答部入侵,守谦率军日夜兼程进京增援。适逢副总兵朱楫,参将祝福、冯登也各自领兵赶到,人心略微安定。守谦率孤军迫近俺答大营,因没有后队增援,不敢接战。兵部尚书丁汝夔担心军队受损失,告诫各将不得轻易出战。各军驻扎离京城较远,见守谦不出战,也都坚守营垒,便都援引汝夔和守谦为托辞。流言传到宫中,皇上恼怒。起初,贼寇抵达安定门时,皇上下诏书令守谦与朱楫等将领合力出击,却无人敢于向前。守谦也推诿没有收到兵部的命令,只是告诫将士警惕防备。于是贼寇放火烧毁城外民居。京城西北角火光冲天,众宦官的宅院在那里,宦官们围着皇上哭泣,说这都是因为将帅受到文臣的制约,所以贼寇才如此猖狂。皇帝发怒说:“杨守谦聚众保全自己,我亲自下旨催他出战,怎么能把未得到兵部命令当成借口。”贼寇退去后,便将守谦和汝夔逮捕在朝廷上审讯。判以贻误军机罪,当天斩首于市中。守谦临刑时,感慨叹息说:“臣下前来保卫京师反而获罪,实在是因为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