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 供应链中的协调(全部)

第10章 供应链中的协调(全部)

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供应链信息协调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信息协调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供应链信息协调提供统一、协作的基础平台,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企业间充分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在从信息视角研究供应链管理的文献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重要的分支之一。对此,相关文献有的研究信息共享模式,有的研究具体信息技术的应用。 Agent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供应链的建模与仿真,也可以作为实现技术用于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例如:Barbuceanu等构造了一个基于Agent 的供应链系统;Swaminathan等描述了一个基于Agent的供应链模型框架;Xue等基于多目标谈判和多目标效用理论设计了一个基于多Agent 的框架。由于研究目标的不同、供应链组成成员和环境的差异,利用Agent技术进行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体现出巨大的灵活性。 笔者曾对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及Agent的应用开展了前期研究,且在文献[12]中指出供应链信息协调的实现是信息协调四要素之一。本文

正是针对这一要素所做的进一步研究。 1供应链信息协调实现的相关信息技术 1.1支撑技术支撑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Internet/Intranet/Extranet、XML/Web服务和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等。利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成本高,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全球化和基于Web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以XML技术为基础的Web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XML跨平台、与具体语言无关,所以利用以XML为基础的Web服务能够整合不同语言开发的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而且比使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更简便,成本也小。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企业内部的ERP、CRM、SCM、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1.2 多Agent技术与应用软件技术以支撑技术为支持,实现供

(完整版)供应链管理重点(马士华版)

第一章导论 1.供应链: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①主要领域:需求、计划、订单交付、供应、回流;②支持平台:对供应链全程提供物流支持和信息支持的平台;③基本职能:产品工程、产品技术保证、采购、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④辅助职能:客户服务、制造、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4.供应链管理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机会成本增加→实行业务外包→企业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间合作与联盟→供应链管理。 5.传统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区别:①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②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③对所有相关企业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④强调通过与合作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⑤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 6.供应链运作的协调与协同:①供应链的核心机制是“竞争—合作—协调”,其中协调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②对供应链协调的研究(买方—卖方协调、生产—分销协调、库存—分销协调、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物流过程的协调、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协调机制)。 7.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一般应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并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3.供应链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 4.以顾客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5.供应链管理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第二章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问题 1.供应链的特征:①复杂性;②动态性;③交叉性;④面向用户需求。 2.供应链的类型:①稳定的和动态的;②平衡的和失衡的;③效率型和响应型;④风险规避和敏捷。 3.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合作、决策、激励、自律、风险(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制定;加强激励机制的应用;柔性设计;风险的日常管理)、信任机制。 4.基于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扩展企业模型: 5.基于供应链的扩展企业模型: 6.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①控制回路(作业回路):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②策略回路: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③性能评价回路:满意度评价、同步性评价、协调性评价、价值增值性。 7.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①基础建设;②职能集成;③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④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⑤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 8.供应链业务外包的原因:①分担风险;②加速重构优势;③企业难以管理或失控的辅助业务职能; ④使用企业不拥有的资源;⑤降低成本。 9.推动式和牵引式的供应链运作方式:⑴制造商推动式:①特点(集成度低、需求变化大、缓冲库存量高);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⑵用户牵引式:①特点(集成度高、数据交换迅速、、缓冲库存量低、反应迅速);②流程(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 10.推—拉结合的供应链系统:拉动式(效率型,供应链面向市场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推动式(响应型,供应链上游一端更多的是以预测驱动生产和供应)。 第三章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 1.供应链管理体系构建总体模型:⑴供应链环境下的运作组织与管理;⑵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⑶基于供应链的信息支持系统。 2.供应链构建的设计原则:①简洁性原则;②集优(互补性)原则;③协调性原则;④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⑤创新性原则;⑥战略性原则;⑦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供应链协调机制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a4104543.html, 供应链协调机制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姜丽 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5期 [摘要]本文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机制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在基于现有文献综述数量较少的情况下,总结了国外学者的研究观点,重点对供应链协调机制中的生产—库存、生产—配送和库存—配送之间的关系类别进行了文献整理。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协调机制;文献综述 [DOI]10.13939/https://www.doczj.com/doc/ca4104543.html,ki.zgsc.2015.15.081 1 引言 近几年,在企业管理实践发展的同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M)研究也逐步逐渐发展了起来,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供应链管理包括采购、外包、转化等过程的全部计划、管理活动以及全部物流活动。较为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还包括与渠道成员(如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客户等)之间的协调和协作。随着国际生产体系中合同生产关系的日益普及,传统的依靠纯粹的市场关系进行的国际贸易以及跨国公司内部通过垂直一体化所进行的生产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衰退,供应链系统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其中运营如何协调成为这种变化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2 供应链协调的定义及目标 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研究起源于Forrester(1958)对产业动态现象的关注。Malone(1994)将协调定义为管理各种活动间独立性的过程,系统协调的目的就是通过某种方法调控该系统,使系统达到协同状态。系统的协同程度越高,输出的功能和效应就越大,结果就越有价值。供应链是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链中各节点企业不一定能同时满足各自满意度最大的愿望,容易产生冲突竞争,因此需要协调机制的存在,使整个供应链获得的利益大于各节点企业单独获得的利益之和,最终实现帕累托改进。供应链协调的主要内容是各个企业节点的各种决策,包括订货数量、订货价格、订货周期和库存数量等。 3 供应链协调的分类 Thomas(1996)认为在供应链中有三个传统的阶段:生产、库存和配送。相应地,其协 调有四种类型:采购商—供应商协调;生产—库存协调;生产—配送协调和库存—配送协调。 3.1 采购商—供应商协调

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如何实现供应链的协调 供应链信息协调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技术是实现供应链信息协调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供应链信息协调提供统 一、协作的基础平台,实现供应链系统中各企业间充分的信息传递和共享。在从信息视角研 究供应链管理的文献中,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是重要的分支之一。对此,相关文献有的 研究信息共享模式,有的研究具体信息技术的应用。 Age nt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供应链的建模与仿真,也可以作为实现技术用于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例如:Barbucea nu等构造了一个基于Age nt的供应链系统;Swami nathan等描述了一个基于Age nt的供应链模型框架;Xue等基于多目标谈判和多目标效用理论设计了一个基于多Age nt的框架。由于研究目标的不同、供应链组成成员和环境的差异,利用Age nt技术进行供应链系统的构建体现出巨大的灵活性。 笔者曾对供应链中的信息协调及Age nt的应用开展了前期研究,且在文献[12]中指出供 应链信息协调的实现是信息协调四要素之一。本文正是针对这一要素所做的进一步研究。_| 1供应链信息协调实现的相关信息技术 1.1支撑技术支撑技术包括电子数据交换、In ternet / Intran et / Extra net、XML/ Web服务和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 , EAI)等。利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成本高,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 ternet全球化和基于Web技术的广泛应用, 可以利用以XML技术为基础的Web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XML跨平台、与具体语言无关,所以利用以XML为基础的Web服务能够整合不同语言开发的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而且比使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更简便,成本也小。EAI是将基于各种不同平台、用不同方案建立的异构应用集成的一种方法和技术。EAI通过建立底层结构,来联系横 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完成企业内部的ERR CRM、SCM数据库、数 据仓库以及其他重要内部系统之间无缝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需要。有了EAI,企业就可以将企 业核心应用和新的In ternet解决方案结合在一起。 1.2多Agent技术与应用软件技术以支撑技术为支持,实现供应链信息协调的技术主要包 括多Age nt技术、应用软件技术等。Age nt不仅能以智能的方式响应用户的需求,具有学习 能力,具有与其他Age nt协商、沟通以及对复杂问题进行联合求解的能力,而且使整个供应 链的决策体系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可重构性。另外,Age nt可以通过定义Legacy系统接口, 配合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等技术,直接在接口层进行Legacy系统的信息交换, 这样在系统进行集成或者对供应链进行重构时,程序的设计者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原有系统 而无需重新设计,大大减少了系统的开发时间。 2供应链信息协调的实现模式 2.1阶段划分及信息技术支持 一般来说,实现供应链信息协调可分为基础建设、职能集成、内部供应链信息协调、外部供应链信息协调四个阶段,信息技术为各阶段提供相关支持。 基础建设阶段主要是在企业原有供应链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现状和外部环境,完善企业供 应链。职能集成阶段主要是围绕核心职能进行业务流程重构,实施集成化物流管理,优化职 能部门。这一阶段一般采用MRP系统等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制造资源合理计划、管理和控制,IT技术在这个阶段主要解决企业内部生产计划问题,但没有彻底解决由于分销网络的需求得 不到准确预测而造成的需求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内部供应链信息协调阶段采用的IT技术主要是基于C/S体系结构的供应链计划(Supply Chain Planning,SCP和MRP H /ERP系统来实施集存控制、资源配置、设备管理、优化路径等。MRP n /ERP系统集成了企业业务流程中主要

供应链5

?目录 ?第一节供应链协调问题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二节提高供应链协调性的方法 ?第三节供应链的激励机制 ?第四节供应契约 ?第五节几种常见的供应契约 第一节供应链协调问题的几种表现形式 ?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曲棍球棒现象 ?双重边际效益 ?物料齐套比率差的现象 ? ?1、供应链中“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使订货量产生了逐级放大的现象 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的原因 ?1)需求预测修正 当供应链的成员采用其直接的下游订货数据作为市场需求信号时,即产生需求放大现象 ?产品定价销售策略导致订单规模变动性增强 批量折扣会扩大供应链内订单的批量规模,引起供应链上各阶段库存尤其是安全库存的增加 批发、预购、促销等因素引起的价格波动,使库存成本小于由于价格折扣所获得的利益 ?2)大批量订购 由于订单处理成本及运输的固定成本很高,同时供应商提供的批量折扣的优惠,下游企业可能大批量订购产品,可能导致订购量大大超出需求扩张量。 ?3)补货供给期延长 补货企业发出订单时,会将两次供货期间的需求计算在内,需求变动的不确定性导致订单的变动性很大 需求变异放大现象随补货周期的延长而放大 ?4)配给和短缺之间的博弈 高需求产品在供应链中处于短缺状态时,用户为了获得更大份额的配给量,故意夸大其订货需求。需求一旦降温则造成需求变异放大现象 2、曲棍球棒现象 ?在某一个固定的周期(月、季或年),前期销量很低,到期末销量会有一个突发性的增长,而且在连续的周期中,这种现象会周而复始,其需求曲线的形状类似于曲棍球棒,所以被形象的称为“曲棍球(Hockey-Stick)现象?曲棍球棒现象公司的生产和物流运作都非常不利,在期初生产和物流能力被闲置,但是在期末又会形成能力的紧张甚至短缺 ?曲棍球棒现象的原因 公司对销售人员的周期性考评及激励政策 公司为了促使经销商长期更多地购买,普遍采用一种称之为总量折扣(V olume discounts) 的价格政策 ?曲棍球棒现象对公司运营的影响 公司的库存费用比需求均衡时高很多 公司大量的订单处理、物流作业人员和相关设施、车辆在期初闲置,而在期末拼命加班也处理不完 增加加班和物流费用,工作人员差错率增加 终端客户流失

供应链协调与契约

供应链协调供应链协调与契约与契约 ————使供应链成员靠得更近使供应链成员靠得更近 供应链是由多个不同利益的主体构成的合作型系统,供应链成员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往往与系统整体目标产生冲突。因此,就需要通过供应链协调,来促进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能够采用最有效的目标优化的方法,与其他成员一起为达成供应链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通过成员企业间更加密切的合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国内外对于供应链协调的研究颇丰,主要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的,一个是供应链协调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供应链协调模式和供应链的协调层次等;另一个是供应链协调的模型研究,主要有供应链协调机制或协调契约研究等。本报告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供应链协调层次和常见的契约形式,并简要分析了契约的局限性,指出几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供应链协调层次 Bhatnagar 等将供应链协调分为两个层次:一般协调(General Coor-dination)和多工厂协调(Multi-Plant Coordination)。其中,一般协调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方面:供应—生产活动协调、生产—分销活动协调、库存—分销活动协调。多工厂协调主要是研究生产计划和生产、库存数量方面的问题。Thomas 等把供应链协调分为三个方面:买—卖协调(Buyer-Vendor Coordination)、生产—分销协调(Production-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库存—分销协调(Inventory-Distribution Coordi-nation)。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协调有两种划分方法;根据协调的职能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同职能活动之间的协调与集成,如生产—供应协调、生产—销售协调、库存—销售协调等协调关系;另一类是根据同一职能不同层次活动的协调,如多个工厂之间的生产协调。根据协调的内容划分,供应链的协调可划分为信息协调和非信息协调。陈剑等也将供应链中的协调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内的协调和合作伙伴间的协调。企业内部的协调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项活动的协调,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合作伙伴间的协调是指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相互协调,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的有效协调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商品除了将供应链协调分为企业内的协调和合作伙伴间的协调外,还根据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将供应链协调分为垂直协调(Vertical Coordination)和水平协调(Horizontal Coordination)。垂直协调是指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过程的相关企业之间的协调, 也就是说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销售

供应链环境下生产系统的协调机制

一、供应链的协调控制机制 要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需要建立一种供应链的协调机制。协调供应链的目的在于使信息能无缝(seamless)地、顺畅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减少因信息失真而导致过量生产、过量库存现象的发生,使整个供应链能根据顾客的需求而步调一致,也就是使供应链获得同步化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供应链的协调机制有两种划分方法。根据协调的职能可划分为两类:一是不同职能活动之间的协调与集成,如生产-供应协调、生产-销售协调、库存-销售协调等协调关系;另一类是根据同一职能不同层次活动的协调,如多个工厂之间的生产协调。根据协调的内容划分,供应链的协调可划分为信息协调和非信息协调。 二、供应链的协调控制模式 供应链的协调控制模式分为中心化协调、非中心化协调和混合式协调3种。中心化协调控制模式把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纳入一个系统,采用集中方式决策,因而忽视了代理的自主性,也容易导致"组合约束爆炸",对不确定性的反应比较迟缓,很难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分散协调控制过分强调代理模块的独立性,对资源的共享程度低,缺乏通信与交流,很难做到供应链的同步化。比较好的控制模式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各个代理一方面保持各自的独立性运作,另一方面参与整个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体系,保持了独立性与协调性的统一。 三、供应链的信息跟踪机制 供应链各个代理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服务信号的跟踪和反馈机制可使企业生产与供应关系同步进行,消除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影响。因此应该在供应链系统中建立服务跟踪机制以降低不确定性对供应链同步化的影响。 供应链的服务跟踪机制提供供应链两方面的协调辅助:信息协调和非信息协调。非信息协调主要指完善供应链运作的实物供需条件,采用JIT生产与采购、运输调度等;信息协调主要通过企业之间的生产进度的跟踪与反馈来协调各个企业的生产进度,保证按时完成用户的订单,及时交货。 供应链企业在生产系统中使用跟踪机制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对下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在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条件下,跟踪机制才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跟踪机制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客户(上游企业)的相关信息在企业生产系统中的渗透。其中,客户的需求信息(订单)成为贯穿企业生产系统的一条线索,成为生产计划、生产控制、物资供应相互衔接、协调的手段。 (一)跟踪机制的外部运行环境 跟踪机制的提出是与对供应链管理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的。 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间的信息集成从以下3个部门展开。 1.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 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是企业间传递需求信息的接口。需求信息总是沿着供应链从下游传至上游,从一个企业的采购部门传向另一个企业的销售部门。由于我们讨论的是供应链管理下的销售与采购环节,稳定而长期的供应关系是必备的前提,所以可将注意力集中在需求信息的传递上。 从常用的概念来看,企业的销售部门应该对产品交货的全过程负责,即从订单下达到企业开始,直到交货完毕的全过程。然而,在供应链管理下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后,销售部门的职能简化了。销售部门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作用仅仅是一个信息的接口。它负责接收和管理有关下游企业需求的一切信息。除了单纯意义上的订单外,还有下游企业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如质量、规格、交货渠道、交货方式等等。这些信息是企业其他部门的工作所必需的。 同销售部门一样,采购部门的职责也得以简化。采购部门原有的工作是保证生产所需的物资供应。它不仅要下达采购订单,还要确保采购的物资的保质保量按时入库。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将生产计划系统的采购计划转换为需求信息,以电子订单的形式传达给上游企业。同时,它还要从销售部门获取与所采购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相关的客户个性化要求,并传达给上游企业。 2.制造部门 制造部门的任务不仅仅是生产,还包括对采购物资的接收以及按计划对下游企业配套件的供应。在这里,制造部门实际上兼具运输服务和仓储管理两项辅助功能。制造部门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工作,原因在于生产计划部门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集成,同时也依赖于战略伙伴关系中的质量保证体系。 此外,制造部门还担负着在制造过程中实时收集订单的生产进度信息,经过分析后提供给生产计划部门。 3.生产计划部门 在集成化管理中企业的生产计划部门肩负着大量的工作,集成了来自上下游生产计划部门、企业自身的销售部门和制造部门的信息。其主要功能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