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

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

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

104

文化视点

唐代诗歌中的酒文化

文⊙ 路开源(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郑州)

摘要:唐诗中有6000多首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酒是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纵酒赋诗是唐代诗人的生活风气也是一种令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诗酒风流更是唐代诗人的重要文化观念。综观唐代诸位爱酒诗人的作品,饮酒诗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借酒抒怀、歌颂友谊、临行饯别三方面。

关键词:唐诗;酒;饮酒诗;酒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最为强大的统一的帝国。国力强大,文化环境宽松,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唐诗的发展,成为唐代最辉煌的文学成就,长久为人们所传诵。在唐诗中也体现了很多的民族文化,我觉得其中最出色而吸引人的就是酒文化了。唐诗中有6000多首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酒是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纵酒赋诗是唐代诗人的生活风气也是一种令人注目的文化现象,诗酒风流更是唐代诗人的重要文化观念。可以说,唐代的酒文化精神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借酒抒怀

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很多诗人也都是抱着建功立业的态度积极入仕的,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却让诗人无比痛苦,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写在诗歌里。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是唐代诗人解脱束缚获得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政治较为开明之世,社会处在上升发展阶段,故有一股朝气,回荡于诗中。

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李白《将进酒》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白《把酒问月》

一杯热热烈烈的酒,不仅洗尽前人的哀愁和颓废的色彩,也是开后世豪迈诗派的先声,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求理想,追求自由,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人格的李白。他把酒的芳醇洒遍诗中,表现了丰富的酒文化的个性。再看诗圣杜甫,一生为民写疾苦,著名诗句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酒好像很厌恶,但让我们却看到了一个时时刻刻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诗人。其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语句,以一个“纵”字写尽了一副饮者之态,不能不说对杯中之物的喜好。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中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画面,清明时节,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有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

添了一层愁绪。那么,这愁绪该如何解得开哪?酒,唯有酒。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可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倘若没了酒,真不知这愁绪该如何来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了酒,就没有中国历史上这一位位天才的诗人。

二、友谊之酒

杜甫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的敬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把酒论诗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情。看来在两位大诗人的交往中酒也添色不少。从李白的诗歌里,我们还知道了另外一位爱喝酒的诗人,“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间,呼入谪仙人。”(《对酒忆贺监》)看得出,两位大诗人一见如故。自认为狂得不可一世的李白,在“四明狂客”贺知章前,也是甘拜下风;而在贺知章眼里的李白,却是一“谪仙人”。酒不仅造就了李白神仙般的人格,而且催生了美仑美奂的诗篇。酒是李白的个性解放的催化剂,个性的解放又是李白诗歌气势豪迈、意象恢宏的根本原因。李白的诗歌中还展示了他饮酒后的“神仙”姿态,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酒开启了人的自然本性,泯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唐代还有一位跟酒结下不解之缘,对文学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就是白居易。他在《醉饮先生传》里头对自己的一个描述,也曾经说过,“醉饮先生者,忘其姓名,乡里、官爵,忽忽不知为谁也。”不知道他是谁了,为什么呢?说:“性嗜酒,耽琴,吟诗。” 就是三种爱好:爱喝酒,爱作诗,还有就是爱弹琴。因此,凡是酒徒、琴侣、诗客,都与之游。其中有一首诗,他这么说的:“卖我所乘马,典我旧朝衣。尽将沽酒饮, 酩酊步行归。”白居易晚年在洛阳时,经常是以酒会友,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同样,酒是必不可少的东西。离开了酒,一切就变的索然无味了。酒与诗是双美,缺一不可。只会端起杯来傻喝狂醉,那一点诗意也没有。当然酒与诗的“分工”又不同。“取兴或奇酒,放情不过诗。”(白居易《移家入新宅》)高高兴兴地饮酒,诗也就流出来了。酒象是魔术师手中那根棍子,

它任意指挥,诗人的情思就随它而动。

可以看得出,在唐代许多诗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乐,不是封侯拜相,不是拥有金山银海,不是得道成仙,而是有诗与酒的享受,朋友之间的友谊更是在酒的助兴中变得更加淳厚。

三、饯别之酒

诗人在送别时,一定是离不开酒的,叫饯行。把诗画融为一体的大诗人王维,对酒如何?且看《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是一个送别友人的场面,好友相别,酒是不能少的,两人一杯一杯已经不知喝了多少杯,可诗人还再劝酒,再喝一杯,理由也十分充足:因为出了阳关以后,就再也没有好友相聚,不知何时再能在一块痛快地饮酒作诗了。从这一杯酒中,我们品到了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陈子昂在《春夜别友人》中写“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这一杯酒,让我们品到了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李白在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写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恐怕此时饮的是一杯苦涩的酒吧?一杯理想与现实之间尖锐矛盾的苦酒。岑参的《白雪歌送别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中写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冰天雪地中,因为有了这杯酒,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正因为有了酒,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山起舞,河歌唱,天地万物,全都灵气浮动,无不象醉了一般。诗就象打开的水龙头,哗哗啦啦地直往外流。“李白一斗诗百篇”。酒的消耗与诗的产量成正比。李白的诗,是一篇篇“醉”出来的,酒气熏天,酒香遍地。酒像诗的触发剂,没有它的投入,诗的产生形成就无从谈起。其他的唐代诗人,差不多也是这样。他们一边作诗,一边饮酒;一边饮酒,一边作诗。酒渗到诗里去,诗融人酒中来,真是难分难解。

当时的社会风气,不会作官,不会发财,没人取笑;而不会饮酒,不会作诗,则视为无能。许多人都以诗酒自豪,贫不为耻。当官的死了以后,骨埋山丘,尘随风去,再没人理会,而诗酒之徒,却为人津津乐道。看来唐代被称为诗歌的国度,酒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唐代诗人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诗与酒的相互渗透中,创造出我国璀璨的酒诗。酒文化的存在,赋予了唐代诗歌那灿烂多资、浪漫飘逸的特性,使诗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诗歌的发展,使酒文化更为传神,更为亮丽。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诗歌与酒文化的相互渗透,将重新缔造我们灿烂的文明。

参考文献:

《唐诗鉴赏》 周汝昌 萧涤非 上海辞书出版社

《唐代诗歌》 王士菁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代诗词中酒的别称(终审稿)

古代诗词中酒的别称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无不对酒这一佳饮挥毫渲染,顾盼流连。于是,酒不再单调地被称为酒,它被赋予了数不胜数的美称爱誉,在诗赋曲词中酝酿,在笙歌夜舞下醇香。 1、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 2、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谢逸《闻幼盘弟归喜而有作二首其二》)”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就把酒称作“般若汤”。苏轼《东坡志林·道释》:“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酒谱·异域九》:“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给甘肃皇台酒题词“香醇般若汤”。 3、杯中物:“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潜《三责子》)“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 4、壶中物:“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张祜《题上饶亭》)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 5、忘忧物:“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晋陶潜《饮酒之七》)“劳将箸下忘忧物,寄与江下爱酒翁。”(唐白居易《钱湖洲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斗酒相次寄道无因同饮聊咏所怀》)酒能使人忘掉忧愁烦恼,故以“忘忧物”为酒的代称。 6、红友:“偶然儿子致红友,聊为桃花飞白波。”(明王世贞《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红酒》)“留君且住,唤红友传杯,青援剪烛,伴我夜深语。”(清朱彝尊《迈陂塘·答沈融谷即送其游皖口》词)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 7、钓诗钩、扫愁帚:“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古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8、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杜甫《拨闷》)“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苏轼《洞庭春色》)“春”为岁之首,又喻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更新,从而引发人们的希望与向往。唐人好以“春”为酒的代称。《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萦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 马成龙 B12020113 电子科学与技术

唐代诗人的诗酒情节 摘要借酒抒情也成了我国唐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古时的佳酿已无处可寻.而中国唐代诗人的“诗酒情结”,在醉境中忘怀世俗的荣辱得失,感悟生命的意义是历久弥浓,经久难衰。诗与洒的相映生辉,相映成趣,不仅形成追求与自然造化同一的人生境界,从而从心灵上超越人生,实现了绚烂的文明景观.而且这种传统的诗酒文化将绚烂千年,魅力自我的人生价值永存。 关键字杜甫李白杜牧团聚饯行犒飨独饮 引言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正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 提到杜甫,不能不提的一个词语就是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一个理应忧思满腹的诗人,却也“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半生穷愁潦倒,历尽坎坷,看尽世道,诗中惊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到后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这点浊酒也喝不上,茅屋还被秋风所破,可他仍在那里“语不惊人死不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在旅途中闻听到官军收蓟北时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高兴得要发狂,为了表达这种心情,又是放歌又是纵酒,多么形象。“纵酒”中的“纵”字特别传神、贴切,符合此时的狂态。 杜甫还写了《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诗仙酒仙

论唐朝诗酒文化

绪论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朝代,唐朝关于酒的政策也极为宽松。唐代文化的发展与唐代酒政的开放使得笔者有兴趣了解究竟是唐朝的文化催生了唐朝的酒,还是唐朝的酒滋润了唐朝的文化。

一、酒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主体有意识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逐步实现生存需要和自身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成果,是人类化或思维化的意识表现。酒文化是酒物质的意识体现,是“人类发现酒、认识酒、制造酒、利用酒的过程以及酒物质与其他社会物质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容、作用形式和运动结果”。酒文化主要由酿酒文化、饮酒文化、酒引文化三个系统部分组成,酒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酒、酒经济和其他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酒文化”起西周,孕秦汉,至唐朝时期,成浩瀚之势。

二、唐代酒的发展 (一)唐代宽松的酒政政策 有利于酒业生产和发展的政策,当之无愧可以列入酒文化的行列。在唐代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较为宽松的不禁酒的酒政策对酒业发展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酿酒的原料是粮食谷物,加上历史上饮酒误国的教训,早在夏朝就开始有禁酒。直到隋朝,开始无禁酒,唐初延续这一政策,无禁酒,加上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酿酒业及相关行业都得到较大发展,大小酒肆,酒店遍布城乡。即使乾元元年(750年)以后,灾荒,缺粮的问题,几次局部地区禁酒,“建中三年,复禁酷”,不许民间私人酒店卖酒,但却“置肆酿酒,制收值三千”,“以佐军费”。所以在唐代,无论是否禁酒,人们都可以在一般城乡找到酒店。酒业的发展无疑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朝代的酒政政策可以看出一个朝代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历朝历代禁酒的主要目的不过就是减少粮食的消耗,备战备荒。唐初延续了隋朝的不禁酒政策,这说明唐初也延续了隋朝的富庶。 (二)唐代的酿酒技术 在唐代时期,饮酒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酒。这一时期,酿酒技术纯熟,酒类名目繁多。 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酿酒技术比前代更加先进,酿造业“官私兼营”,酒政松弛,官府设置“良酿署”,是国家的酒类生产部门,既有生产酒的酒匠,也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诗酒乐天真_宋代诗词的酒文化观照

[收稿日期]2003204220 [作者简介]刘涛(1964—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诗酒乐天真 ———宋代诗词的酒文化观照 刘 涛 (河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宋代是词的繁荣时期,也是咏酒诗词、特别是词佳作迭出的一个时期。咏酒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忧患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一是思乡怀土、感离伤别、伤春悲秋等传统内容,但表现得更细腻、更为深邃;其二是感时伤事、忧国忧民,更具时代特征,拓展了忧患意识的表现空间,更具悲壮崇高的审美特质,更能代表咏酒词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宋;诗词;酒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0238(2003)0420078203 两宋是词的繁荣时期,从酒文化的角度来观照,也是咏酒诗词、尤其是词佳作迭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有咏酒诗词问世的诗人词客不在少数,北宋时期的王禹锡、范仲淹、张先、晏殊、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柳永、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黄庭坚、周邦彦、叶梦得,南宋时期的朱敦儒、李清照、陈与义、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张孝祥、陈亮、辛弃疾、史达祖、刘辰翁,等等,都有咏酒词作传世,而且有许多都是传之千古的名篇佳作。 宋诗与唐诗大异其趣。如果说作为一代诗歌,唐诗和宋诗各有特色,各具价值,未可轻言轩轾,那么,从咏酒诗的角度而言,宋诗就不免逊色于唐诗了。因为,酒文化体性见情、直抒胸臆、自由挥洒、返朴归真的特征,恰巧与唐诗神投意合,相互默契,而与宋诗就隔着那么薄薄的一层,很难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这就使得宋人的咏酒诗不仅在数量上远不及唐人,而且就已有的咏酒诗来看,还多少带有宋诗以人工意趣、议论学力取胜的特点。如梅尧臣的《汝州王侍制以长篇劝予饮酒因谢之》、苏舜钦的《对酒》、曾巩的《菊花》、王安石的《除夜寄舍弟》、苏轼的《薄薄酒》、《醉酒者》等等,表现出来的或是诗人对某一事物的意趣,或是对现实社会的人生思考,理性多于感性,思想大于形象,虽然自有价值,终觉未得酒文化之真谛。 另一方面,酒文化的独特作用也使得宋代咏酒诗出现了一些直抒性情、气韵流走、自由奔放、 颇类唐音的作品。即使像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这样“皮毛落尽只存骨”的诗人,在酒文化的作用下,也写出了“清淡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样迥异于宋代诗风的诗句。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酒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的深层契合。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咏酒诗,亦可见唐代咏酒诗遗趣: 老夫渴急月更急,酒落杯中月先入。领取青天并入来,和月和天都蘸湿。天既爱酒自古传,月不解饮真浪言。举杯将月一口吞,举头见月犹在天。老夫大笑问客道:月是一团还两团?酒入诗肠风火发,月入诗肠冰雪泼。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焉 知万古一骸骨,酌酒更吞一团月。(《重九后二日同徐克章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 )此诗隐括李白的《月下独酌》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意境而大有变化和开拓,横说竖说,反说正说,所向皆如人意,又无不出乎人意,在咏酒诗和咏月诗中别具一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活法奇趣、曲笔妙思以及独特的个性风采和浪漫情怀。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记载,他曾经亲耳聆听杨万里向人吟诵此诗,并说:“老夫此作,自谓仿佛太白。”此诗的确有李白咏酒诗与咏月诗之遗风,但仔细比较,则是豪放不及,而曲屈有加。 陆游的咏酒诗亦有佳作妙构。其《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展示的是一种雄阔浪漫大气磅礴 87殷都学刊 2003年

唐代饮酒诗浅析

唐代饮酒诗浅析 【论文提纲】 一、唐代酒文化的繁盛 二、酒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交流、助兴作用 (二)遣怀、排忧作用 三、唐代饮酒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一)抒发个人抱负 (二)表达失意愤懑 (三)游戏调侃 (四)羁旅乡愁 (五)叹离伤别 (六)歌颂友谊 (七)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四、饮酒诗中所体现的唐诗人精神风貌 五、结语唐诗与酒之关系

【论文摘要】《全唐诗》中约有6000多首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酒中或酒后创作的诗数量更多。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对唐代诸多饮酒诗进行整体观照时发现:①酒文化在唐朝十分繁盛,酒在唐代文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是饮酒诗得以繁荣的根本。②饮酒诗中所体现的唐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本性的真实写照。③唐代饮酒诗展现出唐诗人开放博大的胸襟,与历史上其他饮酒之风盛行时期的文人风貌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对唐诗与酒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关键词】唐代饮酒诗思想感情关系 【Abstract】Nearly 6000 many chants the wine and poem related to wine in " the whole Tang poetry ", poems created in the wine or after drinking are more. To phenomenon this, this text is through drink to a great deal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 go on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olly, finding: ①Wine culture grows prosperity very much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wine has important status in scholar's life in the Tang Dynasty, this to drink poem must use prosperous base. ②The poet's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Tang Dynasty reflected in the poem of drinking, was the true portrayal of poet's natural instinct. ③Drink poem show open vast mind, people of Tang poetry, until other wind that drink prevail scholar style and features of period have loud difference very in history the Tang Dynasty. Finally, in sum, this text expla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wine 【Key Words】The Tang Dynasty Drinking poem Thoughts and feelings Concern

高考作文赏析:诗词中的酒文化作文1000字

诗词中的酒文化作文1000字 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自西周传承至今,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饮品。我认为当今社会的酒有两个特征,第一个是它不代表任何情绪,却放大了所有情绪。例如:商务交流需要饮酒,朋友聊天需要饮酒;迎接客人需要饮酒,送别兄弟需要饮酒;结婚要饮酒,失恋也要饮酒。而第二个特征是它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你喝,情绪就会放大,再喝就晕,继续喝就吐。这不取决于是高端的茅五剑,还是低端的老村长;也不取决于是格调文艺的江小白,还是粗犷不羁的二锅头;也更不论它是酱香浓香,还是清香凤香。这便是当今社会的酒文化。而要探究古典文学里的酒文化,从当今社会的酒文化中便可见一斑。 说到古典文学里的酒文化,诗仙李白是绕不开的,有余光中诗为证我辈此中惟饮酒,先生在上莫谈诗。李白的诗多以豁达,豪放见长,辅以酒放大情绪的作用,便将这豪放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李白的酒,多是令人开心的,忘却眼前烦恼的。例如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又例如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这两句诗总结起来就是,不追名,不逐利,你便少却许多烦恼与忧愁。李白借酒为意,放大了这种情绪,让他对于人生的理解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也就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赞誉。 李白的酒表达浪漫,而杜甫的酒表达现实。虽然李

白多是清酒,杜甫多是浊酒,但丝毫不影响酒对于情绪的放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困苦通过一杯浊酒的放大,使读者感同身受,甚至那种无奈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酒是情绪的放大镜。 通过李杜的对比,或许能得出清酒表达乐观,浊酒表达忧愁。其实不然,因为李白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愁苦;杜甫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乐观。所以这也恰恰印证了当今社会的酒文化,与古典文学的酒文化基本一致。即酒不表达任何情感,却能放大所有情感。而且无论清酒还是浊酒,所展现的功能是一样的,都能将情绪放大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酒的意境也不单单表达在李杜的诗词中。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表达求贤若渴;唐寅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表达怀才不遇。无论何种情绪,都能够通过酒来表达,并且放大。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浊酒也能喝出喜悦;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美酒也难掩悲伤。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无论是美酒还是浊酒,也同样表达出了战争的疾苦。酒,无论饮酒者是何种心境,都能让人找到适合的状态,这便是酒的魅力。也是传承至今仍蓬勃发展的原因。 在古典名著中,酒也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武

古典诗歌中的酒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酒文化 中国是文化大国,而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璀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诗词中也包含了许多书写“酒”饮“酒”的诗句。“酒”作为一种符号文化因素出现在诗词创作中,其本身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观,而且体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怀和审美趋向。 一、诗酒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也是一个赋诗、吟诗的国家。汉字文化是世界文字中的一大奇迹,其历史悠悠数千年,其内涵之深厚非其他古老文字能比拟。酒与汉语文化结缘也是深厚的,酿成香溢的“文化美酒”。中国的酒,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农耕社会,中国最初的诗,大约也产生于这一时期,诗与酒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远古时期,酒便已经出现。关于酒的历史记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史记》中记载: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酒与“久”谐音,所以无论是亲朋宴会,过节人们都要以酒助兴,举杯畅饮。自然古典诗歌中酒出现了一种以酒意命名的创作。 酒是最重要的饮料之一,人们充分享受饮酒的愉悦与美感,并创造造出一系列有关的汉字。甲骨文中有“酉”字即“酒”字,《说文》中关于酉部的字有数十个,有的关于制造,有的关于酒质,有的关于饮者状态,不一而足。而汉语中反映、记录酒文化的词语、成语、典故、谚语更是数不胜数。 二、先秦时期的诗酒文化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44首涉及到酒,例如“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可见,酒是社交宴会中的“天使”。推杯换盏之际,美酒堪称传递心意的佳媒,“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还有先秦时期的《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寂,庶民采之。螟岭有子,踝赢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

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南京邮电大学 唐诗与酒文化论文 题目: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B110206 学号:B09020616 姓名:王鑫

从唐诗看唐代的酒文化 在近三百年的岁月中, 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发展态势,国力强盛且文化环境宽松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全面发展。较为宽松的酒政策更使得酒文化日趋繁盛, 作为促进唐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酒文化在诗歌中也得以集中体现。 唐朝时期, 诗歌进入黄金时代, 诗人们大都嗜酒, 酒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也是他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诗人与酒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纵观《全唐诗》及补录收录的近五万首诗作, 其中有“酒”字的有4466条记录, 咏酒及与酒有关的诗多达万首。可以说, 唐代的酒文化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唐代酒品丰富、酒业兴盛 ( 一) 酒出品的渠道多样化 唐代的酒主要由官营酒坊、民营酒坊和家庭自酿三个渠道来供应。官营酒坊由朝廷和各级官府控制, 形成统属严密、产品专用的生产体系。官酒大致可分为御用酒和地方官酒两部分。御用酒是专供皇族或国事使用的酒。如刘宪《陪游上苑遇雪》中写道:“花光并在天文上, 寒气行消御酒中。”宋之问在《奉和圣制闰九月九日登庄严总持二寺阁》中写道:“帝歌云稍白, 御酒菊犹黄。”徐彦伯在《侍宴韦嗣立山庄应制》中写道:“御酒瑶觞落, 仙坛竹径深。”陈子昂在《登泽州城北楼宴》中写道:“且歌玄云曲, 御酒舞熏风。”岑参在《送郭仆射节制剑南》中写道:“玉馔天厨送, 金杯御酒倾。”在这些诗句中提到的酒即是宫廷中的御用酒。 而地方官酒是各州镇官营酒坊酿造的酒。如元稹诗中提到“院榷和泥碱, 官酤小曲醨”、“官醪半清浊, 夷撰杂腥膻”。白居易在《府酒五绝》中说:“自惭到府来周岁, 惠爱威棱一事无。唯是改张官酒法, 渐从浊水作醍醐。”从中也可以看出, 官营酒业尤其是地方官酒酿酒实力并不雄厚, 所生产的酒类产品较为低劣, 与御用酒有着较大的差别。

浅析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初稿)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年论文 班级:20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姓名:唐莉敏学号:201121010134 论文题目:浅析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 指导教师:张芹职称:副教授 2012年12月22日

摘要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纵览那几十万首的诗词,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有一类便是“酒诗”。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诗中总有一股浓浓的酒香。诗人借用同一意象——酒,表达出迥异的情感。尤其是唐朝时期的“诗仙”李白饱读诗书,受儒释道及其他思想的影响,在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性格。诗人创作了大量反映其内心情感的酒意象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个性张扬、魅力无限又极其苦闷的诗人形象。 关键词:李白;“饮酒诗”;酒;意象;启示

目录 一、引言 (1) 二、正文........................................... (2) (一)诗歌意象及意象特征 (2)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2) 2、诗歌的意象具备哪些特征? (2) (1)内视性 (2) (2)象征性 (2) (3)多义性 (2) (二)李白饮酒诗中酒的意象特征分析 (3) 1、表达的极致性,极度,夸张,非比不足以尽兴 (3) 2、以“豪”为特色,“豪”气冲天,量豪,情豪 (3) 3、其“趣”,趣味盎然,酒香四溢,散发出一片氤氲酒气 (4) 4、其“雅”,诗酒结合,即兴创作,“酒气”雅化,醉得儒雅 (4) 5、展现诗人狂傲自信,超凡脱俗,傲岸自负,率真自然的性格魅力 (5) 6、诗人饮酒以醉失天地,忘却忧愁,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人生境界..5 7、体现诗人狂放不羁的秉性与壮志难酬的境遇以及怀才不遇的傲岸情绪 (5) 三、结语 (6) 李白的诗酒情结以及对后世的借鉴与启发 (5) 1、浓郁的诗酒情结 (5) 2、李白的饮酒对后世的启发与借鉴 (5)

古代诗词中酒的别称

古代诗词中酒的别称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文人墨客无不对酒这一佳饮挥毫渲染,顾盼流连。于是,酒不再单调地被称为酒,它被赋予了数不胜数的美称爱誉,在诗赋曲词中酝酿,在笙歌夜舞下醇香。 1、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 2、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谢逸《闻幼盘弟归喜而有作二首其二》)”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就把酒称作“般若汤”。苏轼《东坡志林·道释》:“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酒谱·异域九》:“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给甘肃皇台酒题词“香醇般若汤”。 3、杯中物:“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潜《三责子》)“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 4、壶中物:“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张祜《题上饶亭》)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 5、忘忧物:“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晋陶潜《饮酒之七》)“劳将箸下忘忧物,寄与江下爱酒翁。”(唐白居易《钱湖洲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斗酒相次寄道无因同饮聊咏所怀》)酒能使人忘掉忧愁烦恼,故以“忘忧物”为酒的代称。 6、红友:“偶然儿子致红友,聊为桃花飞白波。”(明王世贞《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红酒》)“留君且住,唤红友传杯,青援剪烛,伴我夜深语。”(清朱彝尊《迈陂塘·答沈融谷即送其游皖口》词)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 7、钓诗钩、扫愁帚:“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古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8、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杜甫《拨闷》)“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苏轼《洞庭春色》)“春”为岁之首,又喻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更新,从而引发人们的希望与向往。唐人好以“春”为酒的代称。《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萦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诗经·豳风·七月》:

历史各时期酒文化(zs)

历史各时期的酒文化 史前时期 从最早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夏朝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商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体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六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由此诗充分展示了夏朝的酒文化。 商代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酒精饮料有酒、醴和鬯,饮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酒极为盛行,酒的广泛饮用引起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纣王造酒池可行船,整日里美酒伴美色,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 周代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的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这即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 《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酒的一种,系甜酒。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重酿之酒,配乐而饮,是说开盛会而饮之酒。 《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怀古之意,系君专饮之酒。春秋时分国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他们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 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其酒器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饮酒的方法是:将酿成的酒盛于青铜壘壶之中,再用青铜勺挹取,置入青铜杯中饮用。 秦汉时期 秦朝经济的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进一步加宽,酒的用途广为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代基本酒文化功能,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秦汉以后,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礼严格。而东汉末年,酒文化从以乐为本向以悲为怀的转变。 两汉时期,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日,酒曲的种类也更多了。汉代之酒道,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作为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不论是技术,原料,还是种类等都有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极“盛”,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开)

(完整版)诗词中的酒文化汇总

中国诗词中的酒文化 要目 ? 一、魏晋诗歌中的酒文化 ? 二、唐诗中的酒文化 ? 三、宋词中的酒文化 ? 四、与“酒”有关的诗词曲赋 ? 五、吟诗读词唱曲说酒 ? 六、诗酒诗选 ? 一、魏晋诗歌中的酒文化 ? 魏晋文学,有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 以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和大诗人陶渊明。 ? 他们虽然文学主张不同,作品风格各异,但却都留下了与美酒有关的千古佳作。 ? 其中代表作,是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建安诗人通过饮酒,倾吐出慷慨悲凉的生命之歌。 ? 酒成为他们认识自我,并试图超越自我的手段和工具。 ?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格调慷慨悲凉,深沉雄壮。 ? 它表达了曹操的政治愿望和人生抱负,以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想。? 虽然诗人感慨生命有限,但并不让人觉得消沉, ? 究其原因,乃在于他的“对酒当歌”——正是酒力的烘托,使诗人的慨叹得以升华。 ? 残酷而又富有魅力的魏晋时代,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名士群体。 ? 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那种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精神气质,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的一个重要道具和象征之物,就是“酒”。 ? 是否饮酒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能否称得上“名士”的标准。 ? 《世说新语.任诞篇》有这样的记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 这句话虽然颇有些调侃的味道, ? 但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饮酒的重视程度。 ? 竹林七贤中的人物,都是能饮善文者,

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

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 作者:詹颖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8期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文化,酒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创作心态以及创作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数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是诗人十之八九都与酒结下过不解之缘,正所谓“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也”。并且,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不少诗人都写到了酒,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有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以诗为名,亦以嗜酒闻名于后世。因此,其有“诗仙”之称的同时,还有“酒仙”“酒圣”之称。其写到酒的诗句极多,方勺曾在《泊它编》卷上说白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八百首”,约占全诗的四分之一,堪称唐代诗人之最。可以说,酒在李白的笔下,直接变成了一个醒目而独立的文学意象,酒不仅对其创作有巨大的影响,还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诗人的真性情,增强了其诗歌的感染力,尤其是其诗歌中体现出的酒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一.何谓酒文化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酒的王国,酒在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酒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饮食中存在,同时它还代表着一种文化出现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中。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住今来,无论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还是豪侠壮士、英雄好汉,都与酒结有不解之缘。喝酒尽管是一种世俗性的行为,但是透过喝酒,透过与酒有关的诗文,能够反射出文人的精神世界,心灵世界。 酒能以其特有的色香味的魅力能使人产生飘飘欲仙的神奇效果,可以使人们毅然抛弃伪饰,回归本真的自我,忘记忧愁,解脱束缚,并陶陶然地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大胆而纵情地去追求理想和体味生活。数千年来,诗人饮酒想起诗,作诗想起酒,“酒朋诗侣”,酒与诗歌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酒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的一种灵感激发剂。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诗酒一家之说。 因此,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广义上来说,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它特指人类所创造的有关酒的精神财富。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它深深地根植于我国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一直散发着自己特有的芳香。 二.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 李白笔下的酒和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酒充满着诗性智慧,是一种心灵的诗性之思,他更是一种将物质享受的饮酒乐趣上升为了高级精神享受的行为。可以说,李白诗歌中的酒文化是一门极具特色的艺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白酒的起源发展和我国酒文化

一、白酒的起源、发展与中国酒文化 (一) 白酒的起源、发展 白酒又名烧酒或火酒。有些少数民族则称其为阿剌吉酒,意为“再加工”之酒。 白酒是我国特有的一大酒种,它最早产生于酿造酒的再加工,因此要谈白酒的起源还得 从酿造酒说起。 一般传说,酒是杜康发明的。过去有的酒厂还把杜康供作酿酒的祖师爷,连日本的清酒行业也把酿酒技师尊称为“杜氏”。这种传说的依据,可见于古书。如《事物纪原》载:“杜康始作酒”。但有的书如《世本》却说:“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少康即杜康,他要比夏禹时的官吏仪狄晚得多。据此,似乎是仪狄先造的酒了。《战国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这里并没有说仪狄先造酒,只是说他能够 酿出甜美的酒而已。其实,杜康、仪狄都只是掌握了一定技巧,善于酿酒罢了。正如大多数 生产技术一样,酒的创造和发展,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观察自然 现象,反复实践,经无数次改进而来的。一般说来,白酒的由来可分下述三个阶段。 1、自然界造酒 自然界中的含糖野果是猿的食物,它们在成熟之后掉落下来,积集于坑洼之处,或者被猿摘下,将没有吃完的野果放在石洼中,天长日久,这些野果被附在它们表皮的、空气雨水中的或土壤中的野生酵母发酵,变成了香气扑鼻、酸甜爽口的原始果酒。《篷栊夜话》中有一段类似的记载说到了这一自然过程:“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 香气溢发,闻数百步??”。这种现象,推测在旧石器时代就被我们的祖先注意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了原始的牧业生产,在存放剩余的兽乳过程中他们又发 现了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发酵而成的乳酒。在农耕时代前后,人类认识到野生植物的含淀粉 种子(谷物等)可以充饥,便搜集贮藏,以备食用。由于当时的保藏方法原始,谷物在贮藏期

从唐诗中的酒名酒具看唐代社会酒风俗

从唐诗中的酒名酒具看唐代社会酒风俗 【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光彩夺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社会习俗特色反映着当时封建盛世的繁荣,而作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唐诗,则成为了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的一面镜子,这里我就选取唐诗中的酒为一个侧面进行归纳与探讨,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侧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全面的看待唐代的历史和社会,同时更深入的了解中的传统文化,更好地将它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唐诗酒酒名酒具 【Abstract】The social customs of Tang Dynasty, the most dazzling brilliant stage in China's feudal society, reflected the prosperity of the feudal grand occasion at that time. While 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cultural form in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naturally became a mirror reflecting the society such as politics,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custom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elects liquor mentioned in the Tang Poetry as one side to sum up and approach the problem. Through this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o help people to regard the history and society of Tang Dynasty more thoroughly, to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re deeply and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is culture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 Tang poetry; liquor; names of liquor; drinking utensils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中国人细腻的情感特征和汉字的瑰丽神奇成就了中国诗歌的长盛不衰,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演变,到了唐代登上了繁荣的巅峰,它不但在形式上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反复吟诵,而且在内容上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唐诗中写酒的诗很多,据统计唐诗中有6000多首咏酒诗及与酒相关的诗,酒中或是酒后创作的诗数量就更多,这也成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中酒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一、唐诗中名目繁多的酒名 唐代在前代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发展了酿酒业,各类美酒名目繁多,在当时的诗句中提到的酒名数不胜数。主要可分为传统名酒,异域名酒和唐代名酒三类。 1.传统名酒

唐代诗酒文化

唐代诗酒文化 “酒”在我国不仅仅作为一种饮品存在,更重要的是超越了其物质含义的精 神内涵—酒文化。酒文化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历史等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具有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特征,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早在夏朝开始,饮酒便作为一种固定的习俗出现在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当中,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我国的“酒之源”。此后经过不断发展,于唐代到达顶峰,同诗歌文学相融合形成了我国的诗酒文化。 众所周知,唐朝是诗歌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诸多诗歌作品中不乏与酒文化相关的作品。不少文人雅士把酒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亦或是激发自己创作灵感的源泉,来营造一种浪漫的创作氛围。如诗仙李白便善于饮酒作诗,其酒后的作品如奔涌的长河滔滔不绝,杜甫曾称其“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在他的诗作中亦可见诸多酒文化的内涵,如他《赠段七娘》中写道“千杯绿酒何 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其中的“绿酒”便是古时对酒的一个别称。此外,对各种雅致酒具的描写在李白的诗中也出现了五十四次之多。除了酒对诗的影响,诗人也用自己文采斐然的绝丽诗句为酒文化披上了华丽的外衣,使诗与酒相得益彰,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经典——诗酒文化。 唐诗的数量之多以及质量之精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是辉煌灿烂的,其中包含酒的诗句更是多不胜数: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郑谷《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九日》: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书法艺术中的酒文化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民族之花,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艺术宝库的奇葩。它是无声的诗,无像的画,无音符的音乐。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说中国的象形文字从一开始就有了艺术性的特征。而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周青铜器铭文,大多是刻在酒器上的。不论这是偶然还是必然,我们都应该感谢借用酒器给我们流传下来非常珍贵的书法遗产的先祖们,正是他们开创了书法史的源头,也开了酒与书法相联系的先河。 酒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酒文化精神与书法艺术在创作者情感心灵层面的契合。书法的理论与实践,在其本质上都与酒文化精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一,他们都强调兴会感悟。其二,都强调意趣性灵。其三,都强调表现个性。其四,都强调纵情适意。其五,都强调超尘脱俗妙造自然。其六,都强调审美愉悦,注重美感。其七,都强调情感宣泄,求得精神的解脱和心灵的慰藉。 东汉后期,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有着相当高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出现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著作,书法家如杜操、崔瑗以及刘德升等人。其中,以隶书见长,被誉为“骨气洞达,爽爽有神”的蔡挹,就是一位大名鼎鼎的“醉龙”。虽然由于年代久远,材料匮乏,我们无从知晓这位书法大师醉眼朦胧中是如何下笔如有神的生动形象,但是从他的“醉龙”雅号中可以看出书法艺术与酒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另外,他还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对酒文化精神有着亲身体验。 魏晋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2和文学的自觉时期,更是我国书法艺术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书法艺术硕果累累,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中国书法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 这一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书法大盛的局面,与当时特有的清谈、饮酒和服食之风有直接的关系。名士们既不把国家兴衰、社会动乱、朝代更替等所谓的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不去追求功名利禄,自然也就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品名饮酒,为书作画。这一一来,书法与酒就自然而然地攀上了亲戚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据记载,每见金文刻石刻字,即坐卧其旁,探索笔势,体会其五光十色的神采,领略其音乐般轻重缓急的节奏。王羲之最著名的《兰亭集序》的产生,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孙卓、孙统等人,至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葺。这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加之兰亭所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泉急湍,映带左右”,于是,众人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众人共赋诗44首,王羲之欣然做序。王羲之酒酣之后,挥毫制序,兴乐而书,遒媚劲健,绝代所无。酒醒之后,王羲之又将序文写了百十遍,其效果皆不及醉时所作。可见,正是借助了酒的力量,王羲之才写出了他本人再也难以超越同时也为后世书法家所赞叹不已的艺术珍品。王羲之的书法自然流动,气象超然,皆从胸襟中流出,颇得酒文化之精髓。 如同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丰碑一样,唐代的书法也是中国书法成果最丰、成就最高的。这一时期,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群星灿烂,蔚为大观。其中以草书见称的两位大师张旭和怀素,其书法作品都与酒有着密切的关系。草书自由奔放,不拘法度,看起来书法家似乎是在任意挥洒,随意点画,但实际上却是张弛有度,结构有法,很讲究行笔运势和谋篇布局的艺术之美。所有这些,恰恰与酒文化相契合。 以张旭为例,他的得意之作往往写于醉酒之后。他常常在喝醉酒之后,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忽而狂喊大叫,忽而奔跑雀跃,尽情地折腾,尽情地表现,然后提笔凝神,随意挥洒。有的时候他嫌挥笔不能尽兴,于是把头浸入砚池,蘸一头墨汁,在纸上随意的摇来摆去。待酒醒之后,再看醉中所书之字,龙飞凤舞,吞云吐雾,千姿百态,别有一番神韵。有些人论张旭的书法着眼于酒神精神的作用;有些则着眼于他的豪放雄逸。总之,酒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宋代时期的书法艺术以宋代四大家为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以及蔡襄,这四大家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