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包括一大群生物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其中部分为致病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而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故称为条件致病菌。

肠杆菌科的分类主要根据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按照Bergery分类法,分为5个族、12个属。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已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各种生化反应和比较细胞核DNA的同源性等,在此基础上,目前肠杆菌科细菌分为25个属。

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表:

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沙门菌属

拘椽酸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哈夫尼亚菌属

沙雷菌属变形菌属普鲁菲登菌属多源杆菌属

莫根菌属耶尔森菌属克鲁菌属欧文菌属

布丘菌属西地西菌属爱文菌属塔特姆菌属

拉恩菌属米勒菌属勒克菌属勒米诺菌属

Yoken菌属

肠杆菌科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两端钝圆,无芽胞。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个别细菌有荚膜。多数细菌有菌毛。本科细菌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各种细菌菌落大小相似,直径2~3μm。

本科细菌中致病菌不发酵乳糖,条件致病菌中除变形杆菌外,均可发酵。发酵迅速者有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缓慢发酵者有爱德华菌属、沙雷菌属等。各种肠杆菌科细菌的生化反应表现多样,

不同菌属的生化反应甚不一致,故可作为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依据之一。

肠杆菌科细菌构造复杂,菌体表面有多种抗原,主要有菌体抗原0、鞭毛H抗原和荚膜K 抗原三种。细胞壁共分三层:细胞外膜、粘肽糖肽与质周隙组成的胞壁层和细胞膜。0抗原为细胞壁成分,由蛋白脂多糖组成,耐热。0抗原可分三部分:①多糖侧链,各种不同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不同的糖成分,多糖的排列也不相同,因而决定了0抗原的特异性;②核心部分,包括外核心区、骨架和核心糖脂,各种肠道杆菌的核心部分相同;③类脂A,与内毒素有关,可引起与内毒素血症相同的发热、炎症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各种临床表现。荚膜抗原能抑制细菌与0抗血清的凝集,并可促使细菌易于粘附于粘膜表面,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如:大肠杆菌的Ki抗原和伤寒杆菌的Vi抗原。H抗原由鞭毛蛋白组成,不耐热,其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H抗原可能与细菌在尿路中的播散有关。多数肠杆菌科细菌表面有菌毛,为一种蛋白成分,与细菌对粘膜表面的粘附能力有关。

本科细菌的耐热力不强,600C30分钟即被杀灭。

肠杆菌科细菌的沙门菌属、志贺菌属、鼠疫杆菌等早已受到广泛重视,其他细菌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免疫缺陷病人、粒细胞缺乏者中易引起各种严重感染,已成为临床上日益重视的问题。

一.大肠杆菌感染

[病原]

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因可分解乳糖而产酸,菌落在SS、中国蓝及伊红美蓝平板上分别呈红色、蓝色及紫黑色,借此可与沙门菌及志贺菌相鉴别,但应注意少数菌株分解乳糖缓慢。本菌属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分解蔗糖。靛基质 (吲哚)、甲基红、VP及枸椽酸盐(IMVC)试验分别呈+ + - -,尿素酶阴性,不产H2S。

大肠杆菌0抗原已知者有160余种,是分群的基础,肠杆菌科不同属细菌间可有共同的0抗原。H抗原和K抗原各约50和90余种,K抗原又可分为L、A、B组。根据DNA同源性分析结果,新的属于大肠杆菌属者尚有E.blattae和E.hermannii等。

大肠杆菌在土壤和水中可生存数月,在含氯的水中不能生存。对很多常用抗菌素耐药,多数为自然耐药,另一些则由质粒介导而获得。

[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肠道即有该菌存在,并终生存在。大肠杆菌经常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水源及食物。

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污染下尿路是引起急性肾盂肾炎的重要原因。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大肠杆菌可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引起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此外,在医院内则可通过病人之间,工作人员与病人间接触、呼吸道气溶吸入或各种医疗操作等,使病人获得感染,大肠杆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最重要的病原菌。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可引起医院内婴儿腹泻的流行,也可引起成人,尤其是旅游者发生腹泻。

[发病机制和病理]

大肠杆菌可引起许多器官或全身感染。该菌可污染尿道口,引起上行性感染而发生膀胱炎,由膀胱-输尿管-肾脏,引起肾盂肾炎。此外,经由血行及淋巴系统也可导致肾脏感染。大肠杆菌可自血液到达胆囊,或经门静脉入肝,如果肝脏未能清除细菌,则细菌可随胆汁排出而感染胆囊。胆道蛔虫也可将大肠杆菌带入胆囊及胆管,造成上行性感染。

大肠杆菌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最常见的病原菌,50%的大肠杆菌败血症来源于尿路感染,此外亦可由腹部外伤、腹腔手术后感染等引起。肝硬化时由于肝脏清除细菌的功能减低,尤易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有的败血症病人找不到侵入途径,这种情况常见于恶性肿瘤、血

液病、糖尿病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广谱抗生素的病人,可能系内源性感染。

大肠杆菌是条件致病菌,不同菌株的侵袭力,与细胞壁的结构,尤其是类脂A(为内毒素的核心结构)和细菌产生的酶、毒素或代谢物等有关。目前已分离或鉴定的与毒力有关的因子可分为:①主要毒力因子:如内毒素 (脂多糖,LPS),外毒素,膜结合毒素 (如:β溶血素)等;②辅助毒力因子:有粘附素、鞭毛、荚膜及铁运输系统。通常由多种毒力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疾病。

一般而言,具有粘附于粘膜表面能力、能对抗血清的杀菌活性、有荚膜并能产生细胞外蛋白分解酶的菌株,其毒力和致病能力亦较强。大肠杆菌内毒素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一样,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内毒素可作用于白细胞,导致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后者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升高。内毒素可激活激肽系统,释放缓激肽而引起中毒性休克;激活补体旁路,出现过度的各种补体介导反应,如:过敏毒素、趋化反应、膜损害等,造成机体损害;激活Ⅻ因子和启动内凝系统、纤溶系统,引起DIC。在内毒素血症早期,由于白细胞附集毛细血管壁,白细胞总数往往减少,后期则白细胞总数增多。

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可引起儿童或成人腹泻。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可分为五个组;即:肠产毒素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集聚性大肠杆菌。上述细菌与肠粘膜均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均可产生各种毒素,并均具有质粒编码的毒力因子。此外还有新发现的肠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引起婴儿腹泻,大多包括下列血清型:018、025、026、0111、0119、0125~0128、0146。许多细菌可产生一种耐热或不耐热的肠毒素。细菌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底座样突起,使邻近微绒毛脱落,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端。肠产毒素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有不耐热毒素(LT)和耐热毒素(ST)两种; 分子质量高 (83000),加热650C30分钟即被破坏,含LT的大肠杆菌不侵入肠上皮细胞,以其肠毒素致病,毒素的作用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能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上的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分泌而引起水样腹泻。该毒素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关,两者的抗血清有交叉中和作用。ST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1500~5000),能耐受1000C10~20分钟不被破坏;ST可能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促进小肠粘膜的分泌,但病程较短。ST和LT的产生系由质粒控制。已知肠毒素大肠杆菌有27个血清型,是儿童和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具有特异。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不产生肠毒素,但能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此生长繁殖,其毒力因子和发病机制与志贺菌属一致;在内毒素的作用下,细胞被破坏,引致炎症反应和溃疡,产生痢疾样症状。常在较大儿童及成人中致病,能引起症状者有 0124、0136、0143、0144、0152、0167等血清常可引起暴发流行或散发病例。

肠集聚性大肠杆菌是某些地区(墨西哥、北非)旅游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该菌除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外对细胞具有一定侵袭力,并可产生各种毒素和质粒编码的毒力因子,引起儿童持久性腹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多数由0157:H7血清型引起,部分菌株可产生志贺样毒素因而有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表现。

[临床表现]

(一)尿路感染常引起急性尿路感染,可表现为膀胱炎或肾盂肾炎。病人本身存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梗阻是重要诱发因素。常由04、06、075等血清型引起,细菌为具有粘附因子的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膀胱炎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肾盂肾炎则尚有高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二)腹腔感染阑尾穿孔、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小肠憩室炎症穿孔以及全身感染等,均可引起腹腔内脓肿。大肠杆菌所致的脓肿常合并有厌氧菌如:厌氧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拟杆菌等感染,故脓液多有臭味。

(三)胆道感染常发生于有胆石症的病人,胆石梗阻胆囊管或胆管,临床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或绞痛,向右肩放射,局部有压痛、肌卫等,伴有其他毒血症症状,部分病例可伴发中毒性休克、黄疸等,

或引起胆管炎、肝脓肿及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

(四)肺部感染大肠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病原之一。正常的呼吸道粘膜表层由连结素包裹,对革兰阳性细菌有特殊受体。任何对机体的有害因素均可使唾液中降解连结素的蛋白分解酶增加,使连结素破坏,粘膜下组织的革兰阴性菌受体暴露,因而导致大量革兰阴性菌定植;宿主如果微量吸入呼吸道分泌物后即可发生革兰阴性杆菌肺炎。大肠杆菌肺炎大多为医院内感染,或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病变)的门诊病人。临床表现大多为累及肺下叶的支气管肺炎,部分病人可伴发脓胸、败血症等,病死率可高达50%或以上。

(五)败血症大多发生在肾盂肾炎或其他尿路感染者中,尤其合并尿流不畅的病人;或发生于腹腔感染、肠道感染及盆腔感染的基础上,在院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中居首位。起病多急骤,高热,主要特点为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全身毒血症症状、神志淡漠、反应迟钝,部分病人可出现中毒性休克、DIC等。血中补体水平下降,少数病人可继发迁徙性病灶。

(六)肠道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婴儿腹泻,有时可在病房或婴儿室引起暴发流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致者大多症状较轻,有水泻、腹痛等,发热不显著,3~4日自愈;但少数病例可发生寒战、高热、恶心、呕吐、肠痉挛者。侵袭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常有粘液血便,与菌痢难区别。肠集聚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旅游者腹泻,或在儿童中引起持久腹泻。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大面积暴发流行,通常病人不发热,也不引起肠粘膜的侵袭或炎症;但在老年病人中有死亡的报道。有的菌株可产生志贺菌样毒素,并引起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七)其他新生儿常可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及脑膜炎,尤其多见于早产儿。新生儿脑膜炎大多由大肠杆菌或B组链球菌引起,尤其是具有Ki荚膜抗原的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妊娠期妇女的胃肠道中Ki大肠杆菌的定植率增高,此种菌株日后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可采用氨苄西林合井头孢噻肟作为经验治疗。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可以减少、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可有不同程度贫血。自血、尿、粪便、脓液、脑脊液、痰等标本中可分离出大肠杆菌。腹泻流行时可从多数病人中分离出同一血清型的大肠杆菌,且和可疑食物中分离者一致。

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感染

[病原]

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肠杆菌属与哈夫尼亚菌属同属于克雷伯菌族,其生化反应很相似,某些氨基酸脱羧酶试验有助于鉴别。克雷伯菌属可分7个种,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产酸克雷伯杆菌、鼻硬结克雷伯菌和臭鼻克雷伯杆菌的临床意义较大。克雷伯菌属目前是除大肠杆菌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本菌可产生荚膜,无动力,按荚膜抗原K的成分,可用荚膜肿胀试验分为80个型。肠杆菌属分8个种,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是临床上较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和脑膜炎等;凝团肠杆菌是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可污染输液瓶引起败血症和其他感染;此外还有吉哥维亚肠杆菌、坂崎肠杆菌等。沙雷菌属包括粘质沙雷菌、液化沙雷菌、红色沙雷菌、芳香沙雷菌及普里木斯沙雷菌等。以前三者(尤其是粘质沙雷菌)是医院内感染和免疫缺陷者感染的病原菌之一。

[流行病学]

肺炎克雷伯菌是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据报道,克雷伯菌在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占第2位,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 (绿脓杆菌);痰标本中最多,尿次之。细菌可以通过病人间传播、或经人工呼吸器等医疗用具而传播。肺炎杆菌常带有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而对氨苄和派拉西林耐药,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菌,亦可通过耐药质粒的传播在医院某些病房内造成感染的局部流行。肠杆菌属及沙雷菌属均可引起医院内感染,如:尿路感染及伤口感染等。长期住院、手术、留置导尿管以及原发疾患等,引起病人全身或局部防御免疫功能减退是重要诱因。此外,医护人员带菌的手也是造成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哈夫尼亚菌属只有一种蜂房哈夫尼亚菌种。通常很少引起感染,但偶可引起医院内感染。治疗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发病机制和病理]

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原发性大叶性肺炎,老年病人、酒精中毒以及患有糖尿病、癌肿、血液病等严重原发疾患者易发生。病理变化与肺炎球菌所致者不同,肺泡壁常坏死、液化,形成单个或多个脓腔。肺泡内含大量血性粘稠痰。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占医院内感染的10%,常见者如:尿路感染、呼吸道和伤口感染等。肺炎克雷伯菌在各脏器可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脓肿,其中合大量带荚膜的细菌。败血症病例中肝、肾、脑等均可出现多发性化脓病灶,胸腔及心包腔积脓等。

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可引起各种医院内感染,如:尿路、伤口感染等,但国内临床上由后两种菌属引起者较少见,克雷伯菌属的多种细菌均可污染静脉输液而造成败血症暴发流行。文献曾报道由于使用同一药厂生产的静脉输液;某国25家医院内发生378例由

凝团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此外,亦有报道由于导尿管、纤维支气管镜、静脉针头及静脉输液等污染而引起沙雷菌属医院内感染暴发流行。

[临床表现]

(一)呼吸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肺炎起病急,常有寒战、高热、胸痛、痰液粘稠而不易咳出,痰呈砖红色或深棕色(25~50%),部分病人有呼吸困难及紫绀,16~50%的病人有肺脓肿形成。预后较差,病死率约50%,发生广泛肺坏疽者则预后更差。

肺炎克雷伯菌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在痰标本所得革兰阴性杆菌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国外报告有的占首位。偶可由产气杆菌、阴沟杆菌引起。医院内交叉感染常导致细菌在咽部寄殖,继引起支气管炎或肺炎。长期住院、应用抗菌药物等使病人咽部肺炎杆菌、产气杆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检出率增高,细菌下行而引起支气管及肺部感染。

(二)尿路感染据报道,尿路感染中肺炎克雷菌引起者占第3位,以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大肠杆菌次之。绝大多数病人有原发疾病如:膀胱癌、前列腺肥大、膀胱无力、尿道狭窄等,也可发生在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全身疾病的病人,导尿、留置导尿管或尿路、器械检查等是常见的诱因。经采用适当抗菌药物治疗后近期疗效较好。临床表现与其他病原所致尿路感染相同。

(三)败血症国外报道肺炎克雷伯菌败血症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中的第2位,仅次于大肠杆菌,绝大多数病人均有原发疾病和(或)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抗代谢药物等。最常见的诱因是:手术,入侵途径有呼吸道、尿路、肠道、腹腔、静脉注射及新生儿脐带等;染菌的静脉输液引起者可引起局部小流行。病情凶险,除发热、畏寒外,有时伴发休克。迁徙性病灶可见于肝、肾、肺、骨骼、髂窝、脑膜及脑实质等,病死率30~50%。

(四)细菌性脑膜炎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均可引起,以肺炎克雷伯菌引起者日见增多。多见于脑外伤或脑手术后,新生儿也可发生,有坂崎肠杆菌引起新生儿脑膜炎的报告,预后甚差。可出现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老年病人常合并有败血症存在,病死率高。

(五)其他如:手术后、伤口感染或其他创面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骨髓炎、关节炎等,均可由上述细菌引起。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后,其粪便中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增高,这些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成为重要的细菌贮存场所,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即可侵入体内造成全身感染。

[实验室检查]

多数败血症病人的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嗜中性粒细胞增高;但血液病病人或用抗代谢药物者白细胞数可不增加,或反有减少。其他入尿路感染及脑膜炎病人的尿液及脑脊液均有相应变化。确诊应根据细菌培养结果。

三.其他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病原]

变形菌属为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有动力,普通和奇异变形杆菌在琼脂平板上呈弥散性生长。不发酵乳糖,能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而释放氨。包括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彭氏变形杆菌三个种,莫根菌属,只包括一种莫根杆菌,普罗菲登菌属包括雷极普鲁菲登菌、斯氏普鲁菲登菌和产碱普鲁菲登菌。变形杆菌属中除奇异变形杆菌为吲哚阴性外,其余各种细菌均为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变形杆菌属含有O及H抗原,普通变形杆菌中的某些菌株(如:OX19 OXk)与普氏立克次体、东方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故可与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病人的血清抗体产生凝集反应,常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诊断,称为外-斐反应。

[流行病学]

变形菌属、莫根菌属和普鲁菲登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土壤及污水中,亦为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偶可引起婴儿的流行性腹泻或新生儿败血症;变形菌属亦常引起医院外尿路感染,莫根杆菌及普鲁菲登菌属则常引起医院内感染。

[发病机制]

变形菌属、莫根菌属、普鲁菲登菌属的致病力不强,为条件致病菌,往往在患有原发疾病的病人中引起各种感染,其中以尿路感染最常见,主要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常发生于尿路阻塞性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其尿素酶可以分解尿素产氨,使尿液pH增高,碱性环境有利于变形杆菌生长,并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而易于形成结石。此外,细菌的菌毛可增强其在肾盂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细菌鞭毛促使细菌在尿路中扩散。其他吲哚阳性菌属包括莫根菌属、普鲁菲登菌属等则可引起伤口感染、肺炎、败血症等医院内感染;斯氏普鲁菲登菌则是长期留置静脉导管病人发生菌血症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变形菌属还可引起皮肤、耳、乳突等部位的感染,亦可为与其他细菌的混合感染。

[临床表现]

(一)尿路感染变形君属莫根菌属和普鲁菲登菌属是常见致病菌之一。某院尿培养中约占3~10%,以奇异变形杆菌为最多见。除糖尿病病人外,感染大多发生在慢性尿路阻塞病变的基础上,部分病人有尿路损伤性检查或导尿史。临床表现与其他菌所致者相似。

此外,亦可引起肺部感染,或为呼吸道的寄殖菌,痰培养中亦以奇异变形杆菌较多。

(二)败血症 75%病人的入侵门户为尿路,此外则以胆道、耳、乳突小房、皮肤或肠道为原发病灶。可出现寒战、高热、休克及迁徙性脓肿等。

(三)腹膜炎多继发于内脏穿孔或肠系膜动脉栓塞后。

(四)皮肤感染继发于烧伤、褥疮、静脉曲张性溃疡等,为本菌或本菌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或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五)中耳和乳突小房的感染变形菌属细菌可引起中耳炎和乳突炎,造成局部组织破

坏,并间歇或持续排出带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并出现传导性耳聋。胆脂瘤性中耳炎病人合并感染时,如果胆脂瘤破坏周围骨壁,感染可向上侵入颅中窝、向后侵入颅后窝和横窦,引起脑膜炎、脑脓肿和横窦血栓形成等。

(六)眼部感染变形菌属等亦可引起角膜溃疡,常继发于眼部创伤,偶可造成全眼炎和眼球破坏。

[实验室检查]

常规化验检查无特殊改变。血、尿、脓液等培养可明确诊断。变形菌属、莫根菌属和普鲁菲登斯菌属等常与其他病原菌引起混合感染,但普通及奇异变形杆菌在普通平皿或血平皿上有迁徙现象,可覆盖其他细菌的菌落,鉴定时应注意。

构椽酸菌属包括弗劳地拘椽酸菌、异型构椽酸菌及丙二酸盐阴性拘椽酸菌三个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因此与大肠杆菌一样;被作为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指标。通常很少自临床标本中分离到,有资料显示约占1%(1.1~1.4%);往往作为共生菌而存在,在免疫缺陷者可引起各种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死率高。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尿路等。异型枸椽酸杆菌可引起新生儿脑膜炎、脑脓肿,感染来自病人或通过工作人员的手而传播。

爱德华菌族中只有一个爱德华菌属,其中包括3个种,只有缓慢爱德华菌的临床意义较大,除能使鱼致病外,亦可在人类中引起各种感染,如:胃肠炎、败血症、肝脓肿、脑膜炎、伤口感染等;本菌主要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胃肠炎,尤其是免疫功能缺陷者易发生。临床表现为腹泻,水样便,伴呕吐、腹痛、低热 38~380C)等。有时无腹泻症状的病人粪便中亦可分离到本菌。爱德华菌所致的胃肠炎大多于数日内即可自行恢复需特殊治疗。此外亦有报道缓慢爱德华菌引起的菌肝脓肿、脑膜炎及软组织感染等。该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头孢噻吩等均甚敏感,上述抗菌药物均可用于肠道外感染的治疗。

[治疗]

1.肠杆菌科细菌的不同菌种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于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抗菌药物的选用应尽可能以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

2.由于多数肠杆菌科细菌为条件致病菌,除少数病人系医院外获得之感染外,多数病人为院内获得性感染,其中大部分患有原发疾病。其原发疾病的性质往往是决定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者预后的重要因原发疾病的性质和预后越严重,对病人免疫功能的损害程度越大,则抗菌药物的疗效也越差。

3.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严重感染的病人,应在送验标本培养和药敏试验尚未获得结果以前即开始经验治疗,待化验结果获知后,并根据病人对治疗的反应加以调整。

4.经验治疗方案如下。

(1)院外获得性感染细菌来源于尿路者可用哌拉西林或头孢菌素类或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等等。严重病例可合用氨基糖苷类。国内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

耐药率可达50%以上,有时临床疗效较差,应予注意。

(2)医院内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并哌拉西林或氟喹诺酮类 (注射剂)。

(3)医院内感染合并白细胞减低、大面积烧伤(烧伤面积在20%以上)、由气雾吸入或人工呼吸器污染所致者,可用哌拉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或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或亚胺培南。

(4)在革兰阴性杆菌对庆大霉素耐药性高的医疗单位内,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宜采用阿米卡星或异帕米星。

5.已知病原的治疗。病原菌分离后应进行药敏试验和联合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参考。肺炎克菌多数对氨苄(竣苄)西林耐药,宜用头孢菌素类合并氨基糖苷类治疗。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必要时合用氨基糖苷类。治疗腹腔感染或腹膜炎、盆腔感染时可考虑用哌拉西林或头龅菌素类合并甲硝唑,因可能同时有脆弱拟杆菌存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伊诺沙星、培氟沙星等,中、轻度病人可口服,严重病例可用注射剂,本类药物对肠杆菌科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但不宜用于严重大肠杆菌感染,小儿及孕妇不宜应用。

6.采用体外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联合,可提高疗效。此外,可以用病人分离所得细菌与病人血清进行血清杀菌滴度测定,滴度在1:8以上者预后较好。

7.对严重病人、老年人、新生儿或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对于保证有效血浓度,提高疗效以及防止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均有重要意义。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练习第十四章-肠杆菌科及检验.doc

2019第十四章肠杆菌科及 检验 一、A1 1、下列关于肠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病原群,说法错误的是 A、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 B、E 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C、E IEC引起黏液脓血便 D、E HEC可引起严重的腹痛、痉挛,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E、E AggEC其中0157:11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 2、肠杆菌科细菌的鞭毛抗原是 A、0抗原 B、H抗原 C、V i抗原 D、K抗原 E、V i抗原和K抗原 3、肠杆菌科细菌的菌体抗原是 A、0抗原 B、H抗原 C、V i抗原 D、K抗原 E、V i抗原和K抗原 4、志贺菌属分群、分型的依据是 A、0抗原 B、H抗原 C、K抗原 D、V抗原 E、0抗原和K抗原 5、无鞭毛的细菌是 A、埃希菌属 B、沙门菌属 C、志贺菌属 D、变形杆菌属 E、枸椽酸杆菌属 6、宋内志贺菌 A、为A群志贺菌 B、为B群志贺菌 C、包括10个血清型

D、培养中常有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E、快速发酵乳糖 7、下列细菌中,引起细菌性痢疾症状最轻的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不对 8、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志贺菌具有鉴别性的生化反应是 A、发酵乳糖 13、发酵山梨醇 C、发酵葡篇糖 D、硫化氢试验 E、明胶水解试验 9、根据0抗原,志贺菌属分为多个群,其中A群为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痢疾杆菌 10、志贺菌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包括哪些血清群(型) A、痢疾志贺菌 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是 11、下列为沙门菌分群依据的抗原是 A、菌体抗原 B、鞭毛抗原 C、Vi抗原 D、M抗原 E、5抗原 12、辅助诊断伤寒病的实验是 A、肥达试验 B、汹涌发酵试验 C、抗溶血素“0”试验 D、Weil-Felix 试验

肠杆菌科细菌讲义

第五节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 ( Proteus , Providencia , Morgannella ) 为一群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细菌,是肠道正常菌群,亦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 变形杆菌属 包括4个种: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又分为生物2群和生物3群)、奇异变形杆菌( P.mirabilis)、潘氏变形杆菌(P.penneri) 、产粘变形杆菌( P.myxofaciens )。广泛存在于泥土、水和被粪便污染的物质中。与人类致病有关是前3种,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能引起人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还常引起伤口、呼吸道、新生儿脐带感染等,此外还能引起食物中毒,奇异变形杆菌是婴儿肠炎的病原菌之一。潘氏变形杆菌是新近发现命名的,是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G-杆菌,呈多形性,有周身鞭毛,运动活泼,大多数菌株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呈迁徙生长现象(可被石碳酸或胆盐等抑制),产硫化氢、苯丙氨酸和脲酶均阳性,KIA 呈K(不发酵乳糖)/A++。 抗原构造;本属菌X19、X2、Xk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用这些菌株替代立克次体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可作为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称外-斐反应。 普罗威登菌属 包括5种:产碱普罗威登菌(P.alcalifaciens)、斯氏普罗威登菌(P.stuartii)、雷氏普罗威登菌(P.rettgeri)、拉氏普罗威登菌(P.rustigianii)和海氏普罗威登菌(P.heimbochae).与人类致病有关常见前3种,有碱化尿液的作用,促使尿结晶形成,与泌尿系统结石形成有关。斯氏普罗威登菌和雷氏普罗威登菌可致泌尿道感染和其他肠外感染,并引起许多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种间鉴定见书P174表17-16 摩根菌属 只有摩根摩根菌一个种,可致泌尿道和伤口感染,并与腹泻有关。种属间鉴别如下:总鉴定见表17-17(P176) 第六节耶尔森菌属(Yersinia) 它包括7个种,与人类致病关系较大的有3种,即鼠疫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 一、鼠疫耶尔森菌(Y.pestis) 是鼠疫(Plaque)的病原菌。通过人与感染动物(或人)接触或鼠蚤叮咬而受感染,属烈性传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nterocolitica) 本菌天然寄居在多种动物体内,通过污染食物和水,经粪-口途径感染或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本菌是肠杆菌科中的肠道致病菌之一,近年来某些血清型引起的肠道感染正逐年上升。 1

微生物检验肠杆菌科及检验

第十九章肠杆菌科及检验 本章考点: 1.概述 (1)概念 (2)命名与分类原则 (3)共同特点 (4)自然与人体内的分布 (5)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6)临床意义 2.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变形杆菌属、耶尔森菌属 (1)生物学性状 (2)微生物学检查法 (3)临床意义 一、概述和通性 (一)概念 肠杆菌科是由多个菌属组成,其生物学性状相似,均为革兰阴性杆菌。大多数肠道杆菌属于正常菌群,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其中包括常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的细菌(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和常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多源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和摩根菌属),以及一些在一定条件下偶可引起临床感染的细菌。 (二)分类 根据《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1984年)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20个属即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哈夫尼亚菌属、爱德华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变形杆菌属、摩根菌屑、耶尔森菌属等。 (三)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革兰阴性杆菌,其菌体大小为(1.0~6.0)μm×(0.3~1.0)μm。多数有周鞭毛,除外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鼠疫耶尔森菌和EIEC无鞭毛。均不形成芽胞,少数菌属细菌可形成荚膜。 2.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形成中等大小的S型菌落,液体培养基中呈混浊生长。 3.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发酵试验: 肠道非致病菌(+),肠道致病菌(-)(除外变形杆菌)。肠杆菌科定科试验主要项目是革兰阴性杆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4.抗原构造: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如Vi抗原、K抗原)3种。 5.变异:包括菌落S~R变异,鞭毛H~O变异和耐药性或生化反应性质的改变。 6。抵抗力:不强。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不耐干燥,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对低温有耐受力,能耐胆盐。 (四)致病性 肠杆菌科细菌种类多,可引起多种疾病: 1.致病性肠道杆菌:以肠内感染为主,腹泻为共显症状,引起急慢性肠道感染、食物中毒、旅游者腹泻及肠热症等。

2020临床初级检验技士考试《微生物》章节训练题库:肠杆菌科及检验

2020临床初级检验技士考试《微生物》章节训练题库:肠杆菌科及检验 一、A1 1、下列关于肠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病原群,说法错误 的是 A、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 B、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C、EIEC引起黏液脓血便 D、EHEC可引起严重的腹痛、痉挛,严重者可发展为急 性肾衰竭 E、EAgg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 2、S-R变异是 A、抗原性变异 B、鞭毛变异 C、耐药变异 D、菌落变异 E、毒力变异 3、志贺菌属分群、分型的依据是 A、O抗原

B、H抗原 C、K抗原 D、V抗原 E、O抗原和K抗原 4、无鞭毛的细菌是 A、埃希菌属 B、沙门菌属 C、志贺菌属 D、变形杆菌属 E、枸橼酸杆菌属 5、肠杆菌科细菌的鞭毛抗原是 A、O抗原 B、H抗原 C、Vi抗原 D、K抗原 E、Vi抗原和K抗原 6、志贺菌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包括哪些血清群(型)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是 7、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志贺菌具有鉴别性的生化反应是 A、发酵乳糖 B、发酵山梨醇 C、发酵葡萄糖 D、硫化氢试验 E、明胶水解试验 8、下列细菌中,引起细菌性痢疾症状最轻的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不对 9、根据O抗原,志贺菌属分为多个群,其中A群为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E、痢疾杆菌 10、宋内志贺菌 A、为A群志贺菌 B、为B群志贺菌 C、包括10个血清型 D、培养中常有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E、快速发酵乳糖 11、志贺菌属与类志贺邻单胞菌的鉴别试验是 A、氧化酶和动力试验 B、血清凝集试验 C、加热破坏K抗原 D、在KIA上培养24小时以上 E、免疫荧光菌球法 12、在志贺菌中,其中一个血清群的菌落有光滑型和粗糙型两种,诊断血清中同时含有Ⅰ相和Ⅱ相抗血清,这个血清群是 A、A群 B、B群 C、C群

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

肠杆菌科细菌是引起临床感染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也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随着第3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各种肠杆菌科病原菌的种类与耐药情况已发生变化,造成的感染临床治疗困难。现对本院2006—2011年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及时、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制定经验治疗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菌株来源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本院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种标本中分离到的肠杆菌科细菌,去除同一患者中同一部位所获重复菌株。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符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1]。 1.1.2抗菌药物及试剂药敏纸片及琼脂均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公司产品。 1.2方法 1.2.1标本采集与培养按临床微生物培养操作规范进行标本的采集与培养[2]。 1.2.2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细菌鉴定采用肠杆菌科编码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法,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规定判断药物敏感性。1.2.3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测定:参照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表型确定法[3]。 1.3数据处理将结果输入WHONET5.3软件进行分析,同一患者的相同菌株只作1次分析。 2结果 2.1肠杆菌科细菌检出情况本院5年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661株肠杆菌科细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株280株,占42.4%。2007—2011年产ESBLs菌株分布情况见表1。 2.2菌种分布与变迁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从2007年的98株到2011年161株,而且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见表2。 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赵海1,沙迎菁2(1.青铜峡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宁夏青铜峡751600;2.青铜峡市妇幼保健所检验科,宁夏青铜峡751600) 【摘要】目的动态观察并分析该院临床标本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200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颁布的纸片扩散法中的筛选试验和确认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最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福氏志贺菌、变形杆菌属和沙雷菌属。耐药分析显示,亚胺培南一直对所有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其次为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头孢吡肟/舒巴坦。氟喹诺酮类药物对除大肠埃希菌以外的其他肠杆菌细菌抗菌活性好。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例逐年增高。结论院内细菌耐药性监测不仅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还能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肠杆菌科;抗菌药;抗药性,细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6-2424-02中图法分类号:R378.2文献标识码:A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in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Zhao Hai1,Sha Yingqing2(1.Department of Lab-oratory,Qingtongxia Municipal People′s Hospital,Qingtongxia,Ningxia751600,China;2.Department of Laboratory,Qingtongxia Municipal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Qingtongxia,Ningxia7516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ynamically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isolated from the clinical specimens in this hospital.Methods The screening test and verification test in the disc diffu-sion method promulgated by the the American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in2000were adopted.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used K-B method.Results The most common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were Escherichia coli,Klebsiella pneumoniae,Shigella flexneri,proteus and Serratia.The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imipenem always matained goo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 all common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followed by amikacin,cefoperazone/sulbactam and cefepime/sul-bactam.Fluoroquinolones had goo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o other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except Escherichia coli.The propor-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ESBLs-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w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Conclusion The drug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of nosocomial bacteria can not only guide clinical rational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but also delay the pro-duction and spread of drug resistance. 【Key words】Beta-lactamases;Enterobacteriaceae;Anti-bacterial agents;Drug resistance,bacterial;Microbial sensitivity tests 表1肠杆菌科细菌分布情况(株) 年度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合计 98 111 140 151 161 661 24 34 63 65 67 253 47 50 52 55 57 261 15 18 16 17 19 85 8 6 6 10 13 43 4 3 3 4 5 19 32 37 61 71 79 280 32.7 33.3 43.6 47.0 49.1 42.4 总数痰尿大便咽拭子大便ESBLs阳性阳性率(%)

微生物检验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及检验讲义

第十四章肠杆菌科及检验 概述和通性——分类 根据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抗原性质以及核酸相关性进行分类。大多数属于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 引起腹泻和肠道感染: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耶尔森菌属等。 导致院内感染: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多源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和摩根菌属等。 概述和通性——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形态:杆菌。 染色:G-。 特殊结构: 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 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无鞭毛。 均不形成芽胞,少数菌属(埃希菌属和克雷伯菌属)可形成荚膜。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不高。

气体环境: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落特征: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形成中等大小的菌落,湿润光滑。 抗原 变异: 包括菌落S-R变异和鞭毛H-O变异。 表现为耐药性或生化反应性质的改变。 抵抗力: 不强。加热60℃,30分钟即被杀死。 不耐干燥,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 对低温有耐受力,能耐胆盐。 概述和通性——微生物检验及鉴定 标本采集 形态学检查:革兰阴性杆菌。 分离培养: 将粪便或肛拭标本立即接种在肠道菌选择培养基上或先增菌后再分离。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培养基:葡萄糖/乳糖发酵;产气;硫化氢试验。 动力-吲哚-尿素(MIU)培养基 生化反应: ①用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及氧化酶试验与弧菌科和非发酵菌鉴别; ②用苯丙氨酸脱氨酶和葡萄糖酸盐试验,分为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葡萄糖酸盐利用试验阳性和两者均为阴性反应三个类群; ③选择生化反应进行属种鉴别; ④用诊断血清做凝集反应。 埃希菌属——分类 包括5个种,即大肠埃希菌、蟑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和伤口埃希菌。 临床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 埃希菌属——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结构

14.肠杆菌科及检验

一、概述 1.多数有周鞭毛,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鼠疫耶尔森菌和EIEC无鞭毛。无芽孢,少数有荚膜 2.需氧或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或麦康凯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形成中等大小的菌落,表面光滑,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 3.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H2S试验阳性(志贺菌、大肠埃希菌等为阴性) 4.定科试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乳糖发酵试验(非致病菌+,致病菌-,变形杆菌除外) 5.抗原结构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Vi、K等) 二、埃希菌属 1.革兰阴性杆菌,兼性厌氧,多数有周鞭毛、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 3.氧化酶(-)、IMViC(++--)、MIU(++-) 4.主要引起疾病胆囊炎、泌尿系感染等。 5. ①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霍乱样肠毒素腹泻 ②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血清学鉴定试验为血清凝结试验) ③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志贺样腹泻(脓血便) ④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出血性尿毒综合征。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 ⑤肠黏附型大肠埃希菌(EAggEC):腹泻 三、志贺菌 1.志贺菌属分为痢疾、福氏、鲍氏、宋内四群。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 2.取粪便或肛拭标本接种GN肉汤增菌,再进行分离培养。可选择SS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中国蓝培养基。 3.KIA:K/A(宋内志贺菌可迟缓分解乳糖)、产气-/+、硫化氢(-)、MIU:-、+/-、-、氧化酶(-)、IMVIC(-+--) 4.在普通平板和SS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性菌落 5.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小儿易引起急性中毒性痢疾 四、沙门菌 1.革兰阴性直杆菌,周身鞭毛,多数有菌毛。为胞内寄生菌,寄生于肠道 2.可导致疾病 ①肠热病(伤寒、副伤寒):为法定传染病②食物中毒③慢性肠炎④败血症 3.肥达试验:由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病人血清做定量凝集实验。属于直接凝集试验,来判断机体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病并判断沙门菌种类 4.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伤寒沙门菌产酸不产气) 5.在SS培养基中产H2S,菌落中心呈黑色 6.抗原结构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Vi、M、5) 7.为提高检出率,血液1-2周采集,粪便与尿液(2-3周采集)。整个病程中骨髓分离细菌阳性率较高 8.沙门菌属最后鉴定是通过血清学鉴定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

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感染诊疗指南(试行版) 产NDM-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 1,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以下简称产NDM-1细菌)是新近报道的泛耐药细菌,由于其广泛耐药性导致感染治疗十分困难。为指导临床正确认识与诊疗这类细菌感染,特制定本指南。 一、病原与流行情况 细菌产生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临床分离细菌大多能产生β-内酰胺酶,已经确定的β-内酰胺酶有数百种;各种酶分子结构和对β-内酰胺类水解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根据分子结构分为A、B、C、D四大类,其中B类酶在其活性部位结合有锌离子,因此又称为金属β-内酰胺酶。其水解底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等,表现为产酶细菌对这些药物广泛耐药。金属β-内酰胺酶首先在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中发现。近年来,在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中也有发现。迄今为止已经确定的金属β-内酰胺酶除NDM-1外,还包括IMP、VIM、GIM、SIM、SPM等型别。 最早报道的产NDM-1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于2008年在一位印度裔瑞典尿路感染患者中发现,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对环丙沙星也不敏感,仅对粘菌素敏感,深入研究发现

这株细菌携带一种新型金属β-内酰胺酶,并根据患者可能感染地点命名这种酶为NDM-1,其后还在这名患者粪便中分离到产NDM-1的大肠埃希菌。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英国、印度等国研究人员在印度、巴基斯坦、英国等开展了较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产NDM-1肠杆菌科细菌占所检测细菌的1.2%-13%,主要菌种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它细菌还有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产酸克雷伯菌、摩根摩根菌、普罗威登菌等;这些细菌主要引起尿路、血流、伤口、肺部和导管相关感染等。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比利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都已经有感染病例报道。 产NDM-1细菌的传播方式尚无研究报道,但根据患者感染情况以及细菌本身特点,可能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如污染的手和物品等方式感染。 二、临床特点 与其它多重耐药菌感染相似,以下患者属于产NDM-1细菌感染的易感人群:疾病危重、入住重症监护室、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插管、机械通气等。 产NDM-1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与敏感菌感染没有差别。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伤口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感染等。感染患者抗菌治疗无效,特别是碳青霉烯类治疗无效,需要考虑产NDM-1细菌感染可能,及时采集临床样本进行细菌检测。

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主要鉴定特性2

菌属菌种 葡萄糖 产酸葡萄糖 产气 乳糖 硫化氫 (H2S) 吲哚 (Ind) 枸橼酸盐 (Cit) 脲酶 (Ure) 动力 (Mot) 鸟氨酸 (Orn) 赖氨酸 (Lys) 埃希菌属大肠埃希菌100 95 95 1 98 1 1 95 65 90 志贺菌属A、B、C群志贺菌100 0 0 0 45 0 0 0 0 0 D群宋内志贺菌100 0 2 0 0 0 0 0 98 0 爱德华菌属迟缓爱德华菌100 100 0 100 99 1 0 98 100 100 沙门菌属伤寒沙门菌100 0 1 97 0 0 0 95 97 98 枸橼酸菌属弗劳地枸橼酸菌100 89 78 78 33 78 44 89 0 0 异型枸橼酸菌100 98 50 0 99 99 75 95 99 0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100 97 98 0 0 98 95 0 0 98催娩克雷伯菌100 97 100 0 99 95 90 0 0 99 肠杆菌属产气肠杆菌100 100 95 0 0 95 2 97 98 98 阴沟肠杆菌100 100 93 0 0 100 65 95 96 0 哈夫尼亞菌属蜂房哈夫尼菌100 98 5 0 0 10 4 85 98 100 多源菌属聚团肠杆菌100 20 40 0 20 50 20 85 0 0 沙雷菌属粘质沙雷菌100 55 2 0 1 98 15 97 99 99 变形杆菌属普通变形杆菌100 85 2 95 98 15 95 95 0 0 奇异变形杆菌100 96 2 98 2 65 98 95 99 0 摩根菌属摩根摩根菌99 90 1 20 95 0 95 95 95 1 普罗威登斯菌属雷氏普罗威登斯菌100 10 5 0 99 95 98 94 0 0 耶尔森菌属小肠耶尔森菌100 5 5 0 50 0 75 2 95 0 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红色鉴定关键指标

微生物检验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及检验练习

第十四章肠杆菌科及检验 一、A1 1、吲哚试验阳性的组合 A、大肠埃希菌、普通变形杆菌、霍乱弧菌 B、大肠埃希菌、鼠伤寒沙门菌、产气肠杆菌 C、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肺炎克雷伯菌 D、伤寒沙门菌、普通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E、产气肠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 2、能利用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的细菌是 A、大肠埃希菌 B、奇异变形杆菌 C、产气肠杆菌 D、肺炎克雷伯菌 E、宋内志贺菌 3、从腹腔感染患者腹腔液中出分离一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在血平板上有迁徙生长,H2S阳性,它可能是 A、变形杆菌 B、摩根菌 C、普罗威登斯菌 D、伤寒沙门菌 E、枸橼酸杆菌 4、用于粪便污染检测指标的是 A、霍乱弧菌 B、产气肠杆菌 C、阴沟肠杆菌 D、变形肠杆菌 E、大肠杆菌 5、主要流行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O血清型是 A、O6 B、O25 C、O157 D、O111 E、O158 6、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点是 A、只引起肠道感染 B、不引起泌尿生殖器感染 C、腹泻可由两种肠毒素引起 D、外毒素可引起严重的毒血症

E、不引起败血症 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肠道菌的主要抗原 A、O抗原 B、H抗原 C、荚膜抗原 D、芽胞抗原 E、菌体抗原 8、典型的大肠埃希菌的生化反应结果是 A、乳糖(-),IMViC(+、-、-、-) B、乳糖(+),IMViC(+、+、-、-) C、乳糖(-),IMViC(+、+、-、-) D、乳糖(-),IMViC(+、+、+、-) E、乳糖(-),IMViC(+、-、-、-) 9、肠杆菌科中,表面抗原是 A、O抗原 B、H抗原 C、K抗原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10、IMViC试验不包括 A、糖发酵试验 B、V-P试验 C、甲基红试验 D、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E、吲哚试验 11、H-O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 D、形态变异 E、耐药性变异 12、目前筛选伤寒带菌者的方法是检测血清中的 A、O抗体 B、H抗体 C、K抗体 D、Vi抗体 E、M抗体 13、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是 A、抗“O”试验

肠杆菌科细菌综述

肠杆菌科细菌综述 作者:王晓英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学院研究生 学号:1080809089 摘要:本文介绍了受到广泛关注的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与人类相关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引起的肠胃炎和慢性疾病,以及对于肠杆菌科细菌的研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意义。 没有哪一类微生物比肠杆菌科更多地受到医学和生物学界的关注。自该科设立以来,肠杆菌就与人类和脊椎动物胃肠道的定居以及随后肠道感染继发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基于一些病人表现出种种胃肠道症状,包括痢疾(志贺菌),伤寒热(伤寒沙门菌)和婴儿夏季腹泻(各种病原体),并且从有症状病人粪便中分离到病原因子,早期先驱性的研究工作识别和鉴定了这类细菌的许多特征。这些年来,肠杆菌在引起肠道外疾病(包括血源感染,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伤口和(或)手术部位的感染过程及眼,耳,鼻和喉疾病)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在过去20年中,随着医学干预和治疗方式的相应改变,肠杆菌在肠道外感染中的作用逐步增大。1. 肠杆菌科的分类: 基于表型方法,分子方法,分子探针,多相分类学等方法将肠杆菌细分成40多个属。到目前为止,这些类群的重点是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属,特别是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其次是数量增长较快的类群,包括主要与植物有关或引起植物疾病(植物病原菌)的种和属。此类群中最古老的属是欧文菌属,这一类群现在包括7个不同的属,其中有一些原先归于欧文菌属后转归于其他属,如泛菌属。肠杆菌科中第三类主要是昆虫病原菌或昆虫,寄生虫的内共生体。此类群中最为熟知的属是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和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Buchnera aphidicola 是蚜虫的内共生体,与其宿主形成了极长期的稳定关系,以至于历经5000万年到7000万年该菌并没有发生遗传学重组或基因获取。最后一类群包罗万象,包括水生微生物(布戴维氏采菌属和布拉格菌属),与酿酒有关的微生物(脂杆菌属)和与温泉相关的嗜盐菌和嗜热菌(Alterococcus)。以下列举一些重要的肠杆菌属: 1.1昆虫病原菌内共生体: 杀雄菌属,Buchnera菌属,

肠杆菌科的检验 微生物实验

实验三:肠杆菌科的检验 一、接种细菌: MAC培养基接种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SS培养基接种福氏志贺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采用分区划线法,放在35℃温箱中培养18—24h。 二、观察肠道杆菌在MAC和SS平板上的菌落形态。 1、SS平板: 1)福氏志贺菌形成无色、半透明、光滑、湿润、突起、直径为1—2mm大小的菌落;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中心带黑褐色,其余部分为半透明、光滑、湿润、突起的小菌落2、MAC平板: 1)大肠埃希菌形成红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多数为光滑型的菌落。中等大小。2)变形杆菌为圆形、扁平、无色、半透明的菌落。 三、涂片、革兰染色 将玻片分为四个区域,并分别标记,将四种肠道杆菌分别在四个区域内的生理盐水中研磨,待其自然干燥后固定,采用“改良快速法”进行染色,结果如图所示: 福氏志贺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 G-杆菌G-直杆菌,较细长G- 杆菌G-直短杆状 显微镜检查特征为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多数细菌的形态及染色性相似,根据形态及染色性难以相互鉴别。 四、生化试验: 1、氧化酶试验(纸片法):在滤纸条上滴一滴氧化酶试剂,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待测菌落在滤纸条上滴了试剂的部位研磨,;滤纸变为红色则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结果表明,以上四种肠道杆菌的氧化酶试验均为阴性。 2、接种KIA、MIU上。 五、 2、微量生化:

六、沙门菌、志贺菌的血清学鉴定: 1、在洁净载玻片上两端分别滴加一滴志贺菌四种多价血清和福氏四价血清,各取一环志贺菌在两种血清上研磨10S,观察两组结果均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提示该菌为福氏志贺菌。 2、采用同上方法,在洁净玻片上分别在其两端滴加一滴沙门菌多价O(A—F)和Hd血清,各取一环待测菌与之混合,研磨10S,几分钟后观察两组结果,出现肉眼可见的颗粒状凝聚物表示该菌为乙型副伤寒沙门菌。 七、讨论: 1、做生化试验时,有些细菌为致病菌,故实验时要保护好自己,且实验废弃物要妥善处理,以免发生有害菌的感染。 2、接种细菌过程中,因为MAC培养基和SS 培养基成分不同。故应看清菌种后再接种,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志贺菌属和大肠埃希菌的鉴别:志贺菌无动力,赖氨酸阴性、发酵糖产酸不产气。 4、志贺菌属和伤寒沙门菌鉴别:伤寒沙门菌在KIA培养基上的表现和志贺菌相似,鉴别点是伤寒沙门菌硫化氢和动力阳性,能与沙门菌因子血清(OA-F)凝集而不与志贺菌属因子血清凝集。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肠杆菌科细菌包括一大群生物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其中部分为致病菌,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而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故称为条件致病菌。 肠杆菌科的分类主要根据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按照Bergery分类法,分为5个族、12个属。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已可采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各种生化反应和比较细胞核DNA的同源性等,在此基础上,目前肠杆菌科细菌分为25个属。 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表: 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沙门菌属 拘椽酸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哈夫尼亚菌属 沙雷菌属变形菌属普鲁菲登菌属多源杆菌属 莫根菌属耶尔森菌属克鲁菌属欧文菌属 布丘菌属西地西菌属爱文菌属塔特姆菌属 拉恩菌属米勒菌属勒克菌属勒米诺菌属 Yoken菌属 肠杆菌科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两端钝圆,无芽胞。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个别细菌有荚膜。多数细菌有菌毛。本科细菌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各种细菌菌落大小相似,直径2~3μm。 本科细菌中致病菌不发酵乳糖,条件致病菌中除变形杆菌外,均可发酵。发酵迅速者有埃希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缓慢发酵者有爱德华菌属、沙雷菌属等。各种肠杆菌科细菌的生化反应表现多样, 不同菌属的生化反应甚不一致,故可作为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依据之一。 肠杆菌科细菌构造复杂,菌体表面有多种抗原,主要有菌体抗原0、鞭毛H抗原和荚膜K 抗原三种。细胞壁共分三层:细胞外膜、粘肽糖肽与质周隙组成的胞壁层和细胞膜。0抗原为细胞壁成分,由蛋白脂多糖组成,耐热。0抗原可分三部分:①多糖侧链,各种不同肠杆菌科细菌具有不同的糖成分,多糖的排列也不相同,因而决定了0抗原的特异性;②核心部分,包括外核心区、骨架和核心糖脂,各种肠道杆菌的核心部分相同;③类脂A,与内毒素有关,可引起与内毒素血症相同的发热、炎症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的各种临床表现。荚膜抗原能抑制细菌与0抗血清的凝集,并可促使细菌易于粘附于粘膜表面,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如:大肠杆菌的Ki抗原和伤寒杆菌的Vi抗原。H抗原由鞭毛蛋白组成,不耐热,其抗原的特异性决定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H抗原可能与细菌在尿路中的播散有关。多数肠杆菌科细菌表面有菌毛,为一种蛋白成分,与细菌对粘膜表面的粘附能力有关。

实验六 肠杆菌科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实验六肠杆菌科细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课程名称: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学时:6学时 一、目的要求 1.熟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形态与染色特性以及主要培养特性; 2.熟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常规微生物学诊断法; 3.掌握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生化试验的方法和原理; 4.熟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选择性和鉴别培养基上的生长表现; 5.熟悉沙门氏菌血清分群、定型的方法和步骤。 二、知识背景 肠杆菌科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运动者周身鞭毛;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好;发酵葡萄糖和碳水化合物者产酸或产酸产气;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细胞色素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等。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其它生化试验是肠杆菌科细菌鉴定的重要试验。 大肠埃希氏菌(E.coli简称大肠杆菌,作为原发和继发病原可引起多种动物疾病:犊牛的肠道感染和水泻;幼猪的水泻和腹泻,二月龄以上猪的出血性肠炎和水肿病;狗的尿道感染;鸡的气囊炎和大肠杆菌肉芽肿(Coligranuloma。 沙门氏菌(Salmonella,虽然沙门氏菌血清型超过2200个,但承认的种为数不多,在O抗原的基础上,沙门氏菌血清组(群用字母A、B、C…表示,然后根据它的H抗原(鞭毛抗原再分,用阿拉伯数字1、2、3…等表示,沙门氏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和人的疾病,是肠杆菌科重要的致病菌,如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可引起动物流产,胃肠炎和败血症。

其它肠杆菌科成员: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可引起牛乳房炎、肺炎、母马的宫颈炎和子宫炎,这个菌常形成厚的荚膜。变形杆菌(proteus引起动物的尿道和胃肠道疾病。耶尔森氏菌(yersinia引起鼠疫、胃肠炎等。 生化试验和血清群的鉴定和定型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三、实验材料 每6人一组,每组所需材料: 1.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2管:分别为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提供实验用菌种; 2.普通肉汤2管:分别用来接种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3.普通琼脂平板2个分别用来划线接种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 4.生化试验用培养基2套,包括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发酵试验管、靛基质,M.R、V.P试验、 柠檬酸盐利用,硝酸盐还原试验等; 5.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2管; 6.选择性培养基2个,如:麦康凯琼脂平板或远滕氏琼脂平板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 7.各种生化试验试剂:靛基质试剂,M.R试剂,V.P试剂,硝酸盐还原试剂; 8.沙门氏菌因子血清。 四、操作程序 1.观察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琼脂平板上的菌落特征并作描述;

肠杆菌检验程序(详细版)

肠杆菌科 【器材】 一、SS平板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有促进目的菌生长的物质和鉴别用指示剂. 1、煌绿、胆盐、硫代硫酸钠、枸橼酸钠等能抑制G+菌及大多数大肠生长,胆盐促进伤寒生长。 2、大肠分解乳糖产酸:中性红(6.8红-8.0黄)变红,与胆盐结合合成胆酸,因而形成中心混浊的深红色菌落,病原菌不分解乳糖,故菌落呈透明微黄色。 3、枸橼酸铁能指示硫化氢产生,硫化铁呈黑色 4、硫代硫酸钠有缓和胆盐对志贺、沙门菌的毒害作用,并中和煌绿、中性红染料的毒性,使大肠红色鲜明 二、KIA斜面培养基:用酚红作指示剂(6.8黄-8.4红)。上层为固体琼脂斜面,含乳糖。下层为半固体琼脂,含葡萄糖,含硫酸亚铁。 1、细菌如能发酵乳糖和葡萄糖产酸产气,则斜面及底层均呈黄色,且有气泡。非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一般既可利用乳糖也可利用葡萄糖,但肺克也是如此。 2、如细菌只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因葡:乳为1:10,斜面所产生的少量的酸可因接触空气而氧化挥发,从而使斜面部分保持原来的红色;底层则是在相对缺氧的状态下,所生成的酸不被氧化挥发而保持黄色。致病菌一般不能利用乳糖,可用于区别致病/非致病菌。 3、如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则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黑色沉淀物),使培养基变黑。 左:不发酵乳糖,强产硫化氢。中:不发酵乳糖,不产硫化氢。右:发酵乳糖,不产硫化氢 4、接种方法:先穿刺到底,再在斜面划线。 【实验内容】 一、氧化酶试验 原理:见奈瑟菌属部分 操作:取氧化酶纸片,刮去KIA或普通平板或普通平板上的较大菌落,观察纸片颜色的变化,呈蓝紫色为阳性,不变为阴性(如试剂为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阳性者则为红色)。肠杆菌科多为阳性(但变形杆菌为阴性)。 注意事项:因SS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和生化反应复杂,其菌落可使滤纸变为紫红色,故对肠道杆菌进行触酶和氧化酶试验时,宜从普通平板或KIA斜面上取菌,以保证试验结果正确。 二、动力试验: 原理:有动力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沿穿刺线扩散生长。 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 方法:分别穿刺接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37 ℃孵育16-18h 结果:穿刺线扩散,培养基透明度减低为动力阳性;穿刺线清晰,培养基透明为动力阴性。本试验,大肠为(+),肺杆为(-) 三、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

肠杆菌检验程序(详细版)

肠杆菌科 【器材】 一、 SS 平板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有促进目的菌生长的物质和鉴别用指示齐U 1煌绿、胆盐、硫代硫酸钠、枸橼酸钠等能抑制 G+菌及大多数大肠生长,胆盐促进伤寒生长。 2、 大肠分解乳糖产酸:中性红( 6.8红—8.0黄)变红,与胆盐结合合成胆酸,因而形成中心混浊的 深红色菌落,病原菌不分解乳糖,故菌落呈透明微黄色。 3、 枸橼酸铁能指示硫化氢产生,硫化铁呈黑色 4、 硫代硫酸钠有缓和胆盐对志贺、沙门菌的毒害作用,并中和煌绿、中性红染料的毒性,使大肠红 色鲜明 二、 KIA 斜面培养基:用酚红作指示剂(6.8黄—8.4红)。上层为固体琼脂斜面,含乳糖。下层为半 固体琼脂,含葡萄糖,含硫酸亚铁。 1细菌如能发酵乳糖和葡萄糖产酸产气,则斜面及底层均呈黄色,且有气泡。非致病菌(如大肠埃 希菌)一般既可利用乳糖也可利 用葡萄糖,但肺克也是如此。 2、 如细菌只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因 葡:乳为1:10,斜面所产生的少量的酸可因接触空气而氧化 挥发,从而使斜面 部分保持原来的红色;底层则是在相对缺氧的状态下,所生成的酸不被氧化挥发而 保持黄色。致病菌一般不能利用乳糖,可用于区别致病 /非致病菌。 3、 如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则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黑色沉淀物) 左:不发酵乳糖,强产硫化氢。中:不发酵乳糖,不产硫化氢。右:发酵乳糖,不产硫化氢 4、接种方法:先穿刺到底, 【实验内容】 一、 氧化酶试验 原理:见奈瑟菌属部分 操作:取氧化酶纸片,刮去 紫色为阳性,不变为阴性 变形杆菌为阴性)。 注意事项:因SS 培养基中的化学成分和生化反应复杂,其菌落可使滤纸变为紫红色,故对肠道杆菌 进行触酶和氧化酶试验时,宜从普通平板或 KIA 斜面上取菌,以保证试验结果正确。 二、 动力试验: 原理:有动力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沿穿刺线扩散生长。 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方法:分别穿刺接种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37 C 孵育16-18h 结果:穿刺线扩散,培养基透明度减低为动力阳性;穿刺线清晰,培养基透明为动力阴性。本试验, 大肠为(+),肺杆为(-) 三、吲哚试验:(靛基质试验) 原理:有些细菌具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胨中的色氨酸生成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形成红色 化合物。 培养基:蛋白胨水 方法:将大肠埃希菌和伤寒沙门菌分别接种于蛋白胨水培养基中, 37 C 孵育16-18h 结果:取出后,滴加吲哚试剂 2d ,混匀,可见培养物上层呈玫瑰红色为 +,不变色为-。本试验,大肠 为(+),伤寒为(-) ,使培养基变黑。 再在斜面划线。 KIA 或普通平板或普通平板上的较大菌落,观察纸片颜色的变化,呈蓝 (如试剂为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 阳性者则为红色)。肠杆菌科多为阳性(但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年度)练习学习进步第十四章肠杆菌科及其检验

2019 第十四章肠杆菌科及检验 一、A1 1、下列关于肠道感染大肠埃希菌的病原群,说法错误的是 A、ET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 B、EP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C、EIEC引起黏液脓血便 D、EHEC可引起严重的腹痛、痉挛,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E、EAggEC其中O157:H7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 2、肠杆菌科细菌的鞭毛抗原是 A、O抗原 B、H抗原 C、Vi抗原 D、K抗原 E、Vi抗原和K抗原 3、肠杆菌科细菌的菌体抗原是 A、O抗原 B、H抗原 C、Vi抗原 D、K抗原 E、Vi抗原和K抗原 4、志贺菌属分群、分型的依据是 A、O抗原 B、H抗原 C、K抗原 D、V抗原 E、O抗原和K抗原 5、无鞭毛的细菌是 A、埃希菌属 B、沙门菌属 C、志贺菌属 D、变形杆菌属 E、枸橼酸杆菌属 6、宋内志贺菌 A、为A群志贺菌 B、为B群志贺菌 C、包括10个血清型 D、培养中常有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E、快速发酵乳糖 7、下列细菌中,引起细菌性痢疾症状最轻的是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不对 8、大肠埃希菌与沙门菌、志贺菌具有鉴别性的生化反应是 A、发酵乳糖 B、发酵山梨醇 C、发酵葡萄糖 D、硫化氢试验 E、明胶水解试验 9、根据O抗原,志贺菌属分为多个群,其中A群为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痢疾杆菌 10、志贺菌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包括哪些血清群(型) A、痢疾志贺菌 B、福氏志贺菌 C、鲍氏志贺菌 D、宋内志贺菌 E、以上都是 11、下列为沙门菌分群依据的抗原是 A、菌体抗原 B、鞭毛抗原 C、Vi抗原 D、M抗原 E、5抗原 12、辅助诊断伤寒病的实验是 A、肥达试验 B、汹涌发酵试验 C、抗溶血素“O”试验 D、Weil-Felix试验 E、锡克试验 13、属于直接凝集反应的是 A、抗“O”试验 B、肥达试验 C、病毒的血凝抑制试验 D、病毒血细胞凝集试验 E、锡克试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