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与改革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与改革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与改革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发展与改革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也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学校体育也不例外,也应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来促进学校体育的不断发展,本文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这四方面来具体分析我国徐晓结语改革与发展趋势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改革我国的现代教育教学前后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变革,在这20年时间了我国的学校教育正逐步向素质教育方向努力发展,重视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就要求学校体育课程也需做出全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中心理念。

在大力追求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学教育也应继续保持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步伐,因此,本文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作为中心论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在学校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教导思想也从原来单纯的以增强体质为目的,转变为提倡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也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将成为日后学校教育的主导理念[1]。

其中,健康第一的相比传统的增强体质内涵更加多样化,这一理念的特点在于提倡身、心、协调发展的动态三维健康观。

学校教育除了日常的体能锻炼之外,还要将一些相关的健康知识融入到课堂中,将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有机结合到一起,促使学生能够在运动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能够建立一定的健康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

终身体育理念的特点在于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上学期间,学校体育教育所提倡的指导思想将伴随学生今后未来的人生道路,学校体育教育主旨为将长期目标与现阶段目标有效结合,使得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也就是在校期间习得的体育技能或者是培养的兴趣爱好、习惯等将一直陪伴学生终身。

以上这两种指导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均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健康第一旨在培养学生能够为健康服务的运动技能的操作方法上,终身教育则体现了学校教育具有阶段性,也就是学校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止于学校范围内,它所产生的价值将使学生终身受用[2]。

将这二者合理结合起来,为学生全面身心发展奠定了理念基础。

2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21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旨。

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主旨在于顺应时代发展和需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革第一,首先在于教学目的的改革。

传统体育的教学目的旨在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而进行改革后的目的不仅在于身体素质的加强,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对健康知识的了解;第二,概念以往所采用的竞技运动教学模式;第三,以往的教学内容重在传授学科知识、和体育技能,体育教学改革之后要逐步转变为以人的健康需要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核心的课

程体系,体现出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以人文本的宗旨;第四,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除了注重外在身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需注重学生内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兴趣和能力等情感方面的体验。

22灵活多样的高效体育课程。

由于高等学校体育进行改革较早,所以,现阶段各高等院校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均趋于成熟阶段,各大高校分别都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开设了不同的体育课程。

总体上,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第一,各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学校的条件,比如学校地理位置的优势、师资力量的储备等各方面因素开设了具有目标性的整体培育方案;第二,根据体育项目的难易程度、学生的喜爱程度,将体育课程进行分类设置,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将体育课程又划分为选修内容和必修内容,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不同分支的体育内容;第三,高等学校体育授课的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掌握学习时间[3]。

23更加规范化的中小学体育课程。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也进入了试验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也及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全面改革正式启动。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偏小,所以只设置了体育课,而初高中阶段则在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健康课。

新体育课程的设置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更加规范化,同时也逐步向发达国家国家的课程设置看齐;在学科内容上,逐步摈弃了传统教学

以竞技运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加强化了目标体系和考核体系。

课程设置的变化将有助于学校体育的纵深发展。

3体育教学方法和评价的改革31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经过相关领域的不断实践和研究,现在体育教学方法方面已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则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如何培养学生达到既会又悦的目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发挥其主体性;第三,研究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第四,在体育教学中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第五,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采取更加多样性的评价方法[4]。

32体育教学评价。

对于体育教学的评价活动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

第一步确定评价活动的评价对象,体育教学的评价包含了教和学两方面的评价,教即对老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学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第二步,扩大评价内容的范围。

例如对学生学方面的评价就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同时也包括了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对体育学科知识的认知程度等。

第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不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的评价均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第四,评价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比如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的评价形式,比如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同学间的相互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等。

4转变传统体育教学理念41打破空间界限,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学校体育的改革思路不应局限在我们国家之内,应逐步向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靠拢,将国外优秀的体育教学模式、方法、内容等引入到我国的体育课堂,同时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42走出校园,加强与外界体育的联系。

从学校体育的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学校体育不仅仅是学校范围内的活动。

学校体育在今后的改革道路上应加强和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的密切联系,寻求和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新局面[5]。

43建立多种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体育课堂。

学校体育进行改革,其学科内容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不在局限于增强体质为目的的学科教学,而是在以人文本的理念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知识、生活教育知识、生存技能知识以及校园文化,从内容上使得学校体育能够更加丰富多样化。

44树立全新的学校体育观。

任何领域的发展理论都应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定律,同样的,学

校体育的改革也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5结语学校体育进行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内容的变革,只有进行有效的变革才能使得学校体育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参考文献[1]张文鹏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5[2]李晓栋,吕夏頔学校体育改革的文化逻辑[]体育学刊,20182589-92[3]李祥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反思——兼与《我国学校强制体育的合理性探析》一文作者商榷[]体育学刊,2016235-11[4]付甲学校体育本质与规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6[5]杨文轩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体育学刊,2016231-6作者秦雷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离当前学校发展对自身能力的要求以及上级领导对自己的殷切期盼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真正实现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教学领导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校长,真正把学校办成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学校,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更好地引领区域教育的发展。现制定以下发展规划: 一、自我现状分析: (一)自身优势: 1、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十几年的教育生涯中,本人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小学校长,自2005年9月份开始,进入到小学校长行列。应当说,基础教育的各个学段自己都经历过。从干部队伍建设到教师专业发展,从教育教学管理到课堂教学改革,从学校德育工作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等等自己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培养了自己驾驭全局的能力,坚定了自己依靠科研和创新引领学校发展的信心。十几年的教育实践,既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也培养了自己处惊不乱、攻坚克难的能力,这为自己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顺利地创造性开展好各方面工作奠定了基础。十几年来,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自己都能够以诚待人,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言行举止注意做广大师生的表率,努力做让广大师生永远值得信赖的伙伴和朋友,不断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善于学习,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 十几年来,可以说自己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工作之余,自己不仅喜欢阅读反映古今中外教育名家及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方面的书籍,也非常喜欢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著,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同时还特别注意学习反映全国各地名校成功的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各种权威报刊,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十几年来,自己特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9年教育文档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正处在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更是处在新形势之下。然而,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分析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思考。 新形势普通高中教育改革若干思考高中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是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生理发育已经基本完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已初步形成,也初步有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方向。因此,高中教育是学生的重要基础,高中教育的好坏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良好的高中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顺利成长,还可以帮助学生面对在小学、初中阶段的一些挫折,因此,要特别重视高中教育阶段。然而,目前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成为教育系统中的瓶颈,现状令人堪忧。高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在题海战术,高分压力下成为缺乏创新的高分低能者。人们越来越重视高中教育,但是关注的焦点不是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是片面的追求成绩和升学率,这样的教育怎能不让人忧心忡忡。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要进行一系列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切实性。.

一、当前制约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也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更是实现了大众化。当今世界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密切,国际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在这种形式下,普通高中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要应对新的挑战,顺应时代的变革。然而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关注程度高,远远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致使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发展水平偏低,并且不均衡。国家的教育经费大部分用在了义务教育上,政府对高中教育的投资明显不足,学校因此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运转困能的局面,不能把更多更好地经历投入到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中。资金短缺的同时,也使得不少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如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药品、模型等教具,还用专门用来开展实践活动和研究学习的专业教室以及教师的办公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不足,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索的能力,也使得学校无法有利地进行教学和课程的改革发展。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数量和结构不均衡,学生的受教育机会也不均衡。根据有关规定,普通高中的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U13,然而实际上普通高中教师的数量有很大的缺口,学生多,教师少,大班教学问题突出,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直接影响着课程和教学的有效实施。此外,普通高中的教师结构不尽合理,高中的教师的学历.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感想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感想 通过对本章教材的阅读,我首先懂得了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是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教育的发展又要求保持相对稳定。 现代教育到现在一共进行了三次改革 1.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2.“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 3.面前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下面我就具体分析及感悟三个阶段的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的曙光 第一阶段的大背景是工业革命大浪潮的兴起,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大工业生产所孕育的产物。工业的发展要求所有劳动者不仅要有读写算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同时需求大量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这一阶段的教育发展和变革规定了方向。 这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延长普及教育年限、发展初等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等教育等。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也在19世纪的下半叶展开,但与世界改革的潮流不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在科举制的废改,传统文化的改造与扬弃,对西方教育经验的吸收与接纳中推进。 这阶段的教育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同时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时代进步的推动力,不仅促进了世界的近代化的进程,并且也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脚步。 “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 第二阶段的教育改革的推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术工作者的更大需求,强烈刺激了教育的发展。美苏两大阵营的国际竞争也成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动力。 这个阶段特征有: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以及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在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自我封闭,因此我们没有及时跟上这一改革步伐。 这个阶段教育改革目标大致是为美苏两大阵营培养新生力量,不断充实各自阵营的实力,为争霸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人才。 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 这个阶段的大背景时代处于大变动,全球范围内各种矛盾的加剧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改变了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孕育着世界格局的根本转折。为应对全球内的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很多国家纷纷制定了教育发展战略。 这个阶段教育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21世纪进行教育规划,教育不再是被动追随时代,而主动适应时代。除此,这个阶段的教育改革的特征是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重视提高师资水平、教育公平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 这个教育改革具有持续性、整体性的特点。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教育公平在中国也备受关注;这次改革是全面的和整体性的,涉及多层次教育,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机制相联系。把这三次教育改革连起来看,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做出的改革,这一改革不仅为社会提供了高技术人才同时也促进教育本身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适度超前,建立合理的教育发展理论已经成为政府、学界和民众的共识。但小学教育改革的体制应如何构建?仍需认真研讨。面对2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的改革与发展 11 化本 1 班 李石磊 2011364142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的 30 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不 足。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 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现在,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 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b5E2RGbCAP NO1. 中国教育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教 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高等教育已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精英式教育”发展成“大众式教 育”;p1EanqFDPw 2、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巩固的新阶段,基础教育水平全面提升。 3、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和创新中加快速发展。 4、高等教育跃上新的台阶,人才培养和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5、教师队伍建设迈开新的步伐,教师整体素质水平不断提高。 6、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7、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8、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稳步展开,成效显著。 NO2. 中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问题仍然突出。 中西部的教育明显落后于东部的教育。同一地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教育差距较大。从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看,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之间, 也不够协调。DXDiTa9E3d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3、教育行政化色彩较浓厚,学校办学自主权短缺。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教育的行政化色彩较为浓厚。这使得教育权利过于集 中于政府,而各类学校则往往缺乏必要的办学自主权。RTCrpUDGiT 4、国民总体教育程度不高,职业教育水平较差。 目前我国的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的素质仍然是较低的。目前大概全世界十分之一的文 盲还在我们国家,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我国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5PCzVD7HxA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学前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明确政府职责;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1/6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xx与思想演变 前事之鉴,后事之师! 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目标: 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掌握xx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基础: xx的文艺复兴、xx、启蒙运动; 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 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 回顾: 体育的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 “骑士七艺”: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xx·路德(xx的先锋): “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 “快乐之家学校”: 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小结: 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 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 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 文献标识码:A 一、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发展 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深化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高等教育取得巨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规模急剧扩大。首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全国的在校研究生只有19.8万人,但是,到了去年年底,总数已经达到了81.99万人。其中,16.5万多博士生,65万多硕士生。今年,大概又招收了31万左右,减去今年已经毕业的20万,现在,我们在校的研究生,应该是90万出头。再加上20万的在读硕士、博士在职研究生,这样,我国现有研究生的总数大概是110万人左右。但是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最大的是美国,他们大约有210万左右的研究生。 第二块,针对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教育而言,到去年年底,全国的普通高等学校由1998年的1020所增长到了1731所。前些日子新发布的统计数字是1778所。在这些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增长得非常快,由1998年的340.7万人增长到去年年底的1333.5万人,今年计划招生475万人,但实际上要大大地突破,可能达到了550万人左右。这样,减去今年毕业338万的本专科生,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里的本专科生大概有1500万人左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字中,有773.8万是本科生,595.7万是专科生,在校本科生多于专科生,但是在专科

招生方面,也就是高职高专的学生招生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去年,我们招收447万学生,其中210万是本科生,237万是专科生。但是,由于本科学制长于专科,所以目前还是本科生多于专科生。 第三大块是成人高等教育。我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505所,目前在整个成人高等教育学校里就读的本专科生大概是419万人。实际上,在这505所高校里就读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数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继续教育学院、函授教育学院就读,其人数大概是300万人左右。 第四大块是2000年以后出现的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产生缘于国家大规模扩招以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扩招后,国家对教育的拨款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没有跟上扩招的幅度,甚至在有些地方扩招了多少,生均经费就相应地减少了多少。为了弥补扩招以后经费不足的问题,首先从浙江、江苏等省开始,一些本科院校创办了民营机制的独立学院。所谓的机制在当时就一条:高收费!大概每位学生13000元到18000元之间,这样,除独立学院能够独立运转以外,相当一些部分补充了母校的运转。通过这个办法,解决了部分办学经费的不足。现在教育部也承认了这个现实,并且加以规范。要求独立学院不仅有一块牌子,而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校舍、独立的教学设施、相对独立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队伍、独立的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总的一点就是独立颁发文凭,不许再用母校的文凭。 从某种意义上说,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干了一二十年,最后才熬成一个本科院校,但是,独立学院从它一成立就是本科院校,具有了竞

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

1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起源 人类的体育文化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教育, 原始时代的体育得益于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 部落纷争的军事格斗, 猎取野兽的射杀搏击, 娱乐休闲的玩耍游戏, 以及健身祛病的医疗养生, 不管是根植于教育的身体活动技能传授, 还是具有强烈对抗色彩的竞技体育, 其本源是相同的, 其实质是相通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是两种亲缘关系十分相近的文化种类, 一是它们有共同的表达方式, 那就是人的肢体语言, 即身体的动作、姿势构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练习; 二是都有走向比赛的倾向, 但不同之处是前者把比赛作为一种手段, 而后者把比赛演绎成为一种目的; 三是这两种活动都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儿童时期, 即生长教育阶段; 四是在哲学层面上,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描述和构造未来人类的特征。学校体育侧重说明这种特征的必要性, 而竞技体育则侧重探索各种特征的可能性。 2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经历的文化轨迹 几十年来, 走进学校的体育教育与走进社会的竞技体育, 在目的、内容、方法、价值观念、管理体制等方面出现了差别。学校体育由一种职前教育训练走向终身教育, 提出终身体育的目标。由于现代社会对知识的青睐, 对体能的藐视,对智慧的崇拜, 对健康的忽视, 使得学校体育承担起了“健康”、“体质”的任务; 而竞技体育由于功利目的的趋势, 在专门化、专项化、专业化上越走越远, 走上了由业余体育向职业体育发展的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出现了许多类似服用兴奋剂、球场暴力之类的社会问题。然而, 国际国内的有识之士已经看到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背离出现的严重后果, 于是不断呼吁竞技体育、奥林匹克要回归体育的教育文化本原,努力排斥商业化的影响, 走竞技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求得世界体育持续、繁荣的发展。 2. 1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对立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对立有其特殊的原因,这原因有来自历史的, 也有来自现实的, 由于管理体制造成的, 还有利益冲突形成的。 2. 1. 1 历史文化缘由: 从历史文化渊源来看, 中国传统文化是排斥竞技体育的。据有关专家研究, 在过去的100年中,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文化冲突至少发生了三次。第一次, 学校体育中的“兵操废除之争”。在维新派首创推行的“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 以德国体操为代表的“西洋兵操”传入了官办学堂。这种体操很容易与中国“富国强兵”的民族愿望相结合, 从此, 我国学校体育就开始了长达20年的“兵操体育”, 其内容主要是整队、步伐操练等各种军事训练科目, 与西方竞技体育基本无缘。1915年后中国官办学堂在课外开始开展竞技体育, 出现了“课上是兵操, 课外是竞技”的所谓“双轨制体育”, 引发了著名的“兵操废存之争”, 这场争论最终承认了竞技体育的客观存在; 第二次, 是30年代的“土洋体育之争”。有人主张提倡“土体育”, 脱离“洋体育”不再参加奥运会和远东运动会, 理由是竞技体育有损健康等等。中国的国民体育应提倡养生术, 学校体育主要练习拳棒和兵器, 以便祛病延年、锻炼筋骨。这场“土洋之争”的实质是我国传统体育界的“国粹派”与西方体育不断较量、抗争的延续。第二次的撞击, 实际是以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相互承认和融合而宣告结束。第三次, 发生在本世纪的80年代, 有一种观点认为增强体质的活动才是“体育”, 因而称体育为“体质教育”, 而竞技运动主要目的是创纪录、夺金牌, 是国外“竞技普及派”搞得“运动铸型”, 而不是体育。中国近现代体育文化三次碰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不承认竞技运动是体育是不符合实际的, 也是不符合体育文化发展逻辑的。当然,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毕竟有某些质的区别, 抓体育工作只重竞技和金牌, 而忽视全民建身, 忽视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这种缺憾迟早会产生严重后果, 也是必须改正的。 2. 1. 2 现实原因: 本世纪50 年代, 一种比前苏联更为集中的“举国体制”模式, 在中国体育界确立起来, 这是计划经济发展在体育界必然产生的结果。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 在这一时期, 这一体制确实保护了运动员和体育事业。继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训练体制更加游离于教育, 这是因为文化大革命首先砸烂了教育, 砸烂了训练体制所依附的学校,于是运动训练成为体育行政部门下的独立拨款的一个事业系统。1979年通过的关于学校体育的两个《暂行规定》虽然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体育与教育没有在有关竞技体育这一实质性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直到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才写上了学校应“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有条件的学校经过批准“可以开展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 2. 2 两个不相容的运动训练竞赛管理体制 80年代后, 在体育社会化的改革呼声中, 许多高等学校提出创办高水平运动队, 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于是,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 一、古代学校体育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 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 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 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郑永年 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 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高教改革以后开始的,尤其是1998年扩招以后。现在的状况是,高等教育不仅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大师,更严重的是,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拖累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浪费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才。高等教育的成败必将影响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中国文明的进程。 现在整个社会有一个共识,就是高教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希望,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究竟怎样改革却没有共识。这么多年,高教改革措施不少,但却有“越改越坏”的趋势,很多人对高教改革已经失去了信心,觉得“既然越改越坏,那不如不改”。 实质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不能单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因为高等教育只是中国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体系的一部分,高教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其他制度的一个衍生。因此,如果不能从总体制度出发,就会既找不到高等教育问题的症结,更难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评价及其改革的建议,需要区分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第一类是发展性的问题,表现为教育本身的种种不足,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和科研经费不足等;第二类是体制性问题,表现为资源的配置、激励机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方式等;第三类是政策观念问题,表现为混淆高教改革和一般的社会经济改革,以经济改革的方式推进高教改革,将市场化作为高教改革的方向和手段。政策观念问题经常导致改革观念的错误导向,政策的错误导向进一步使高教改革误入歧途,改革越多,问题越重。 这三类问题都会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表现,但是它们需要不同的诊治方法。基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以及中国社会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从长远来看,第一类问题不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类问题不具有本质性,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得以解决。相比较而言,后两类问题更加严重,是体制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增加投入可以逐步解决第一类问题,但是不能解决后两类问题,所以后两类问题应该成为我们评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一、高等教育体制问题及改革方向 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教和其所依赖的官僚体系之间的关系,即高校和外部的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高教内部的管理体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过去建立的苏联式的高等教育体系经历了很多改革,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重大的突破。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 点和趋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教材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P110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在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M:学习质量就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师生交住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之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教育改革发展心得体会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纲要》指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发展任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制改革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能力为重。就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善于思考、实践和创造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中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必须要走独立自主创新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建设。教育的进步,将源源不断的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劳动者和无数专家学者等专门人才。“行行出状元”,只要是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实践创新能力,敬业奉献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有所贡献,都是社会需要的人才。

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纲要》五十一条中对今后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战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要以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我知识内涵,不断提升和锻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也要做一只辛勤的蜜蜂,在当今知识爆炸的花园中,勤奋地耕耘,汲取知识的花粉,酿出新时代的蜂蜜。为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知识上的储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思想道德上,教师也应走在时代的前头,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自觉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时刻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知识渊博、专业过硬的合格教师!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幻灯片1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2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幻灯片4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5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幻灯片10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发展概述

我国学校体育学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 专业:体育教育班级:体教三班学号:201005034088 姓名:沈俊 摘要: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历史。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过程。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适应我国国情,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健康第一,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并逐步完善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目标健康军事需要文化 (一)建国前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中国古代体育是指史前至19 世纪末的中国体育。中国古代体育萌发于史前人类的社会实践,形成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在其历史演进中,虽艰难曲折,却始终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相传在远古帝尧时代,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禾苗干枯,土地龟裂,各种毒蛇猛兽也四出为害。为解救黎民苦难,善射的后羿决定为民解困。后羿以其神奇的射技,射下九日,并杀死毒蛇猛兽,万民皆大欢喜。“后羿射日”的传说反映了远古祖先掌握了弓箭后,大大增强了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和信心,也表现了原始人对高超射技的赞扬。 至于古代神话中的长跑家,可要算是逐日的夸父了,这则神话反映了上古人类同严重干旱作斗争的情况,以及人类练就长途奔跑能力的历史背景 原始人为了生存,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去寻找生命之水。在跟大自然的长期搏斗中,我们的祖先练就了长途奔跑的能力,从而争取得生存的权利。 原始人类的游泳情况在古代神话中也得到反映,精卫填海的故事讲到,炎帝的女儿女娃便是在东海游泳时给淹死了。这表明古代人生存很需要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 神话虽然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但人们的想像不能脱离生活的具体环境,因此,神话传说是某个时期人类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从中可对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窥见一斑。 在距今约 12 万年的丁村人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考古学家发现了少量石球;而在距今约 4 万年的许家窑人文化遗址,则发现了大量石球。这种石球最早可能是一种狩猎工具或祭祀用品。到了距今约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如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为儿童殉葬的石球及若干陶球。由此可见,石球可能是中国古人类最早的球类,说明了石球由生产工具演化为游戏用具的历史。 最早的弓箭是狩猎的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考古学者在距今约 2.8 万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石箭头;到氏族公社瓦解时期,出现了铜镞。这是后世考证射箭运动的最早由来。 原始氏族社会,最重集体生活。集体舞蹈不仅能使人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也有助培养 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成形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出现过三个体育大发展时期,即战国时期、汉代和唐代合群观念。后来,由于常在祭祀中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 [摘要]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制度变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边际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变革中。教育改革的本质是教育体制改革,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高等学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服从市场规律,又要服从官方意志和公共利益。政府控制、市场动力、公共需要这三方的博弈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期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呈现一个探索、渐进、滞后、冲突以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总结梳理高等教育在转型期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前景,对于今后正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十分必要。 一、制度变迁次序选择:宪政框架内的阶段式演进 同中国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样,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也受到了转型期两种体制的摩擦和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由于教育具有较强的外在性,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性,除经济目标外还有其他外溢目标,如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因而教育体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改革,它必须在中国的宪政框架内进行。正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的: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都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日志 [转] 2011年招考《教育规划纲要》模拟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指导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20字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_。 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_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_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 4.教育优先发展主要体现为“三个优先”,即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__教育投入_,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5.《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_学生健康成长_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6.《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实现途径是“三个坚持”,即:_坚持德育为先_、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_。 7.《教育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_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_,重点是_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_,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8.《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_促进人的全面发展_、_适应社会需要_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9.《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八项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_大力发展职业教育_、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0.《教育规划纲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出教育改革的六项任务是:_人才培养体制改革__、考试招生制度改革、_建设现代学校制度_、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 11.《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是:_加强教师队伍建设_、保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方针 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三)战略目标 (四)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 (五)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六)明确政府职责 (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第四章义务教育 (八)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 (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十一)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十二)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六章职业教育 (十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十五)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十六)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十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第七章高等教育 (十八)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十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二十二)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第八章继续教育 (二十三)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二十四)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二十五)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第九章民族教育 (二十六)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二十七)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第十章特殊教育 (二十八)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十九)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三十)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十三)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四)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三十五)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六)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三十七)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三十八)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三十九)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四十一)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四十三)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四十四)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 (四十五)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 (四十六)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四十七)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 (四十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十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五十)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十一)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十二)加强师德建设 (五十三)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十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五十五)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 (五十六)加大教育投入 (五十七)完善投入机制 (五十八)加强经费管理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五十九)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六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六十一)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 (六十二)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