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教气论

道教气论

道教气论

道教义理的基本概念可以说是“气”,气的修炼和保养是道教哲学的重中之重,古往今来许多道书都针对“气”这一范畴进行论述,总体上认同“气”在宇宙生成,化生万物中的基础作用,更进一步地反思人禀承“元气”,达到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

一﹑三一为宗

所谓“三一为宗”,指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而“天﹑地﹑人”之所以能合一,就在于他们同为气的三种不同形态,在源头上有同一性。

《上清灵宝大法·序》记载:“玄﹑元﹑始三气为万化之根宗。自三气肇而奠二仪,二仪定而生万物,人禀中和之全气,故像天地之大体,及其气血运动,密契阴阳,是人身法天地而生成,非以此身为天地也。”

天﹑地﹑人三才各禀其气,三气相通,故能有所效法道气,而融为一种天人合一境界,道家讲“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的生成是一套天以阳以万物,地以阴成万物。动而阳,静而阴,阳变阴合而生五气,由五气而生万物,故曰:五殊也。五殊本于阴阳,互为其根也。两仪生而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四象,四象分而成八卦,八卦错而万物焉。是曰:一动一静,天地之至妙也於!”①的演化过程,气分阴阳,天﹑地﹑人中,天代表阳,地为阴,而人是阴阳和合的产物,所以阴阳也被称之为道之本,阴阳和谐,一切才会中正太平。

道教认为人之所以能生生不已,是由于秉承元气,人之所以身中

泰和,也是因为很好地保存和运用了这一元气,《太清元道真经》讲:“夫真一之道,可以永存。归根者,复元气之本也。复元气之道也,非他也,湛寂而已。人能常归心湛寂,则元气自然而复也。”

二﹑一气化三清

道教作为一种神仙信仰体系,认为其最高的三位真神由“气”而成,或者认为三位最高神圣的“天”是由“气”变化而成。《云笈七鉴》道教本始部《三洞宗元》讲:

“原夫之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即玉清﹑上清﹑太清是也。”

道教区别于其它宗教的特点,并非关心死后的问题,而是讨论“人如何不死”的问题,其认为只有“精﹑气﹑神”三者合一才得成仙,继而演生出“长生不死”,“肉体飞升”等观念。然而要达到长生又必须从“气”入手进行修炼才能得道。

三﹑道气何来

《元气论》讲:“夫自然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圣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自然同性,则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

人是自然的产物,中国古人倾向于在自然中探求真理,认为自然自给自足,生生不已的力量便是“气”,不可触摸,只能感知体用,

这一思想也深深融入了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所以我们常说体用不二,如何体用?从逻辑上讲,首先要找到“气源”。

《上清洞真品》记载:“生命之根,元气是矣。夫肾者神之室,神若无室,神乃不安。室若无神,人岂能健。室即固矣,乃神安居,则变凡成圣。自通灵,神乃爱生。”

《元气论》亦讲:“夫元气者乃生气之源,则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源,一名守邪之神。圣人喻引树为证也,此气是人之根本,根本若绝,则脏腑经脉如枝叶,根朽枝枯。”

捕捉永恒生命的关键在“气”,“神无气则不灵,道无气则不生②气在人身上的源头反映在肾气,培育肾气,滋长利用,便显得格外重要。

四﹑气在身心修炼中的重要性

“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饮不啄。故无出入息,即元气复,长生之道机也。”③

气的运动通过呼吸来表现,道家的修炼从外在来讲,在于止息,存气,返回胎腹时婴儿的呼吸状态,反对后天的呼吸形式,这样才能达到“服元气为本,以归寂为玄妙,若不得此门,及不知玄关要路,则终不能成就功德也。”④

然而常人对气的把握未能深入到实质。大都以为是呼吸之道中的气出气进,这种对气的认识停留在空气的层面上,并非“太无之始化,

生玄元也,”⑤并非自然之道。所以真正的元气是鼻腔感知不到的,是体会,外在的表现是“太平之象”。《道枢》中讲:“元气不散,可以长生者也。元气者身中混元之气,人之根本。”

五、气的修炼

“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者也。”⑥学道者,不能一上去就练气,而是要在这之前达到一种状态,对身心的要求特别严格,犹如练太极拳,如若不懂松,不懂得拳架的和谐,一上去就求“整劲”,反而对身体有害。身心的放松,是通过调心、调身、调息来达到的。

1.调心:

“宇者,心也。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也。慧者,本吾之性也。由贪爱浊乱散迷而不知,吾能澡雪则复归于纯净矣。”⑦具体来讲,很像佛家所讲的戒、定、慧。首先要简缘甚至是息缘,尽量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干扰;其次要无欲,去掉对错误的近求的执着,即断掉贪求;最后是止念,断掉心念的杂、多、乱、烦,真正地做到“除垢止念,静心守一。”

2.调身:

可以这么说,道教理论在于突破人身的局限性,通过对身体的观照,明察身体的奥妙,达到:“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舍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其谓之得道矣。”⑧比如站桩,讲求松腰落胯,沉肩坠肘,怎么个松,怎么个沉,怎么个坠,都要通过调节身体来达到,初练会与以往身体形成的挫力不和谐,经过一番疼痛酸麻,身体习惯了松沉自然、不动之动的微妙,便会让气血贯通全身,

日久月长,功夫自然了得。

3.调息:

道教修炼非常重视调息,从一开始的呼吸均匀,到自然呼吸,再到腹式呼吸,其对止息的要求非常重要,拿坐忘来讲,强调“息气养形,形神俱妙,心为天,肾为地,天清地宁。”⑨通过腹式呼吸,达到体态安舒,心神冥静,存精保气,为下一步的神游于形外作准备。

以上三项训练都为了“得气”,太极拳讲养气、练气、用气,同样道家修炼也讲采气、练气、养气,如服食日精月华,皆通过眼睛将大自然的灵气摄入体内,达到与天地同生,与日月同辉的效果。

在道家看来,生命的源泉该是体内的元气,通常讲人之为“断气了”也是这个意思。所以《道枢》中讲:“神者气之子也,气者神之母也,神用则气养矣,气绝则神亡矣。”古往今来求道者多如牛毛,而得道者却凤毛麟角,更有因求气而乱神者数不胜数,所以,对于“气”当采取有意、无意的态度,不可执着,如若着魔,伤身伤神,学道者当慎之又慎!

注释

①《山见泉集》卷一,明正统《道藏》正一部转字

②《元气论》《云笈七鉴》卷五十六

③《尹真人服元气术》《云笈七鉴》卷五十八

④《中山玉枢服气经》《云笈七鉴》卷六十

⑤《玄珠心镜注》明《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大上

⑥《道枢》明正统《道藏》太玄部笃字

⑦《道枢》卷二明正统《道藏》太玄部笃字

⑧《道枢》卷二明正统《道藏》太玄部笃字

⑨《道枢》卷二明正统《道藏》太玄部笃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