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 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 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 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下册 木兰诗 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爱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了解了木兰的形象,对本文比较感兴趣;语言较浅显,阅读起来没有多少困难。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目标如下:

1.了解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意思,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诗歌。

2.从木兰的形象中感悟学习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美德。

3.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也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木兰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五、教学方法

1、教法与学法

经典诗文的丰富内涵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言”的知识,又要关注“文”的品味。如何做到“言文”并重,我采用了自

主阅读法、诵读法、复述、品味法、质疑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1、借助课下工具书读不准的字词;2、了解乐府、乐府诗和木兰诗的相关内容。课前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又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能熟练运用字典词典,能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的要求。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创设氛围,激发学生读兴趣。

(二)反复阅读,读通读顺课文。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强调“……”等字的读音。虽然进入初中,但字词的积累是不可少的,知识的积累是提高能力的基础。

2.指读,师生共评读准文章的停顿。

特别强调:“……”等易误读句子的停顿。文言语句是以意义为单位停顿的,读准了停顿,文章也就理解了一半。

3.师范读。给学生提供正确朗读的典范。

(三)自学课文,积累词语,读通文意,梳理情节。

1、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积累词汇,理解文意。本文注释详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凭借课下释读懂文意,实在读不懂的小组合作或请教师协助解决。

教师大屏出示重点词句的理解,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一环节,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担当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这体现了新课标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牢固掌握“言”,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节:本文字的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故事。围绕中心内容,叙述了木兰哪些经历?

(提示: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决定从、踏上征程、沙场征战、荣归故里。)

3.抓住情节变化,借助词的理解,复述课文。在复述过程中,教师及时修正学生不准确理解。

(四)仔细阅读,品味语言,理解表现和理想内容。

文章言简意丰,在一字一句中透出丰富的人、事、情、理,让学生用找出表现力强的语句,反复阅读,加以分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品味语言。有疑问也可以柡注。

1.教师示例:东市……用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方法,抓住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形象地表现出木兰征前紧张的准备。

2.学生自评。(深入理解;品味语言、理解内容的方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动动笔,克服浮躁的现像。)

3.全班交流。(指导朗读;教师点评答疑:如最后的赞词、激励唤醒;梳理学生零散的理解、副板书)

4.全班齐诵,感受语言。

5.争取当堂背诵。

(五)理解木兰形象。

一千多年过去了,木兰的故事人们仍然在传颂,木兰的形象仍然活在戏曲影视等各种艺术形式当中,近年来迪拍成了动画片,题目就叫《花木兰》,说说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形象为什么得到人们的喜爱?

理解木兰的形象及其意义。

(六)拓展延伸

搜集身边花木兰的故事

语文的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

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木兰诗说课稿

诵读品味赏析领悟古诗情韵 ——《木兰诗》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的一首乐府民歌。本单元的文章以爱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表达,但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其中《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阅读学习这篇文章,为今后赏析古代叙事诗打下坚实基础。本文记叙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强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了上册以及本册第一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同时,又通过第一课时的自主预习,已能读准字音,疏通大意,文言词汇得到积累和丰富。因此,这一课时要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品味精彩语言。 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综合以上特点,我给本课设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古诗内容,领会古诗情致 品味曲折情节,深刻感受意蕴 过程与方法目标: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情韵 赏析精彩语言,认识木兰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品读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增强责任意识 三维目标层层深入,互相渗透,三维一体,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 难点: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 新课标指出:“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爱家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我把“理解人物形象,领会爱国之情,增强担当意识”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诗语言优美,全得力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其中互文、顶针这些修辞手法不为学生所熟悉,所以,我把“赏析精彩语言,感受古诗意蕴”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迁移拓展法 教法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的,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品读鉴赏突出重点,通过讨论点拨突破难点,最后通过迁移拓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 木兰诗

《木兰诗》练习题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 赏赐( ) 理云bìn( ) pèi头( ) 扑shuò( ) 雄chí( ) 阿zǐ( )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 ) 戎( ) 傍( ) 折( ) 戍( ) 滂( ) 柝( ) 戊( ) 榜( ) 析( ) 戌( ) 谤(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 ) 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 ) 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 )( )我是雌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 B.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 D.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⑥.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⑦.诗中的、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⑧.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一句诗文。 6.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里赴戎机: 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 B. 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 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 D. 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 ①.爷娘问女来,出郭相扶将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能力提升] (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 ①描写爷娘: ②描写阿姊: ③描写小弟: ④描写木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说课稿

《陋室铭》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言文《陋室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部分。希望各位老师给以点评。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陋室铭》是编排在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本课: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一学生很有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学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初中课文木兰诗优质说课稿

初中课文《木兰诗》优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 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依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1. 教学目标 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她的优秀品质,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增强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详略相宜的写法。 四、教法与学法设计本文学习拟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中,依照诗歌的特点,以诵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流程,在反复的诵读中将诗歌读准,读熟,读懂,读透,直至成诵。教学中,贯彻先学后导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学,有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解决,教师适时做好启发、引导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播放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视频片段,看后,让学生说一下视频中的主人公是谁,你对她有那些了解。学生谈完后,教师总结引导:对,视频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而现在,花木兰可 以说是天下闻名,连美国人都非常喜欢、佩服她,并制作了动画片。但是,动画片中的花木兰又不是真实的花木兰,是经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龙、蟋蟀)。那么, 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国花木兰是什么样的?好,下 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木兰诗》,认识一下真实的花木兰。《木兰诗》说课稿 【板书课题:木兰诗】 第二环节:朗读,读准字音 1、让学生将课本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在原文中注音,然后读课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

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

初中语文教案范例《木兰诗》

初中语文教案范例《木兰诗》 1. 题目:《木兰诗》 2. 内容: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基本要求 (1)朗读主要语句 (2)分析木兰人物形象 (3)配合板书讲授课程 《木兰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划分课文结构并理解课文大意,学习互文的修辞手法,体会木兰的人物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木兰的人物特点,学习互文修辞,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木兰所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的优秀品质,体会诗歌所塑造的巾帼女英雄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木兰的人物特点,学习互文修辞,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木兰的人物特点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上节课内容(课文层次),引出问题“木兰替父从军做了哪些准备”

引入教学内容,今天就让我们继续来学习《木兰诗》 (二)新授课程 1、整体感知 (1)提出问题,归纳句段 提问方式:“请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朗读课文:木兰替父从军做了哪些准备” (2)翻译对应句段,引入“互文”的修辞手法 提问方式:“我们都找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谁来翻译一下呢” (3)巩固提高,寻找同类语句 提问方式:“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文中多处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段,谁能找到呢?” 2、深入研读 (1)小组讨论,探究木兰形象 小组分享,有重点句段深挖人物形象特点 (2)教师总结,概括形象 教师评价小组讨论成果并归纳人物形象 (3)再读课文,深化主题 (三)巩固小结 回顾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四)作业布置 找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整理在一张纸上,下节课讨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 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 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 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 唧(j 1 )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 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 e ),可汗(kè hán)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a 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 a n) ,南市买辔(pèi) 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 a n ji a 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 鸣啾啾(ji u ji u )。 万里赴戎(róng) 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 气传金柝(tuò)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 a ng);阿姊(z 1 )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 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 (zhuó) 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 (bìn),对镜帖(ti e )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bàng) 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词句注释 唧(j 1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 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 a 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 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 e ):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 :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

初中课文木兰诗

初中课文木兰诗 大家学过木兰诗吗?知道初中课文木兰诗背景资料吗?以下是初中课文木兰诗介绍,请参考!1、作家作品: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2、文学常识: 背诵、默写文言文,是很多同学尤其是初一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同学颇感头疼的一件事。那么如何背诵文言文才能更快呢? 首先,不要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文言文,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准。 其次,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抓主要意思”的方法,即将课文按内在逻辑分成几部分,抓住每部分的基本意思,以便于记忆。如《木兰诗》,由于排列整齐,句式相似,其结构本身为背诵扫清了很多障碍。我们在背诵时只要按事情发展列出提纲: 木兰叹息;替父应征;准备出发;战罢归来;天子赏赐;家人团聚。 然后借助每层的主要意思去记忆,便不容易漏掉内容。 第三,对于“前背诵后忘记” 的情况,只要持之以恒地反复诵读,便会逐渐加深印象,以至长久不忘。 3、背景知识: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其职责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称作乐府。《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民歌又按地域分为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是北方民族的民歌,其特点是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而质朴。 4、木兰诗全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说课稿

写活我们身边的普通人 --- 作文指导《人物细节描写之外貌、动作、心 理》说课稿 一、学情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是初中训练的重点。学生写的不生动、不感人,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除选材因素外,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细节或细节描写不到位。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 1. 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2. 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运用。 四、教法 启发法探究法归纳法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白板, 这里是一则寻人启事,(教师读寻人启事)通过这样的描述,我能找到这个人吗?(生: 不能)为什么呢?(没写出这个人的特点)是的, 人物描写贵在抓住人物特点来写.老师这里有几段描写人物的话,我们一起来猜一猜“他是谁?”(逐句读,猜出答案:小偷)大家能成功地找到此人得益于什么?(生:注重细节描写)本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出示课题板题) 二、品读名作,总结方法(找寻开启写作之门的金钥匙) 1 、明确细节描写的概念。(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微、深入的描

写。 2、跟据学案分组分任务学习一组:表一;二组:表二;三组:表三(学生 自由讨论) 3 、各组组员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做梳理补充。(幻灯片出示完整定义,学生齐读) 5、过渡小结:果然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总结出这么多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让我们带着这些方法一起去阅海泛舟。老师看到许多同学的脸上露出了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表情,大家想不想小试牛刀呢?(想!)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吧! 三、阅海泛舟赏析学案所给出的人物描写(提示:抓住重点句子;从句中运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表达效果两方面分析。) 总结过渡:同学们分析得很深入细致,人物形象把握准确。老师看到许多同学的脸上露出了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表情,大家想不想小试牛刀呢?(想!)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吧! 四、妙笔生花,大显身手 1 、片段欣赏:一个很怕吃辣的人吃完辣椒后 他舔了一口辣椒,立即把脖子一缩,脸部肌肉皱成一团,张大嘴巴,喊了一声:“哇呀!舌头吊在外面,半天缩不进去。” 2、动笔写作 题目:1、描写某同学迟到了的情景,2、课堂上小动作,3 你老爸(老妈)大发脾气的情景。4、自拟 要求:10分钟时间内写出100 字左右的片段。 五、才艺比拼,习作展示 1、同学间互相欣赏。 2、学生朗读个人习作。 3、学生点评,教师点评。 六、小结本课,巩固知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人物细节描写的方法,并运用到了自己的习作中,效果非常好。希望大家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让普通人也能活在我们笔下! 【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际来看,本节课学生运用三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片段仿写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体现本课的设计具有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 )。旦辞黄河去,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 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者介绍】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全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 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 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 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 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 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勇敢坚强,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名利又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忧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难度。又因处于和平年代,对那个时候的社会不了解,对《木兰诗》的思想感悟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应灵活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步步攻克难点,使枯燥乏味的古诗能充满生机。简单的问题可以学生自主解决,稍难的,小组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向老师求助,应该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说教学目标

1、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积极探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些文言词句。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思想感悟等。 2、确定教学目标 ①、复述本文故事情节,并背诵全诗。 ②、查阅资料,学会“乐府”有关的文学常识。 ③、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说出木兰这一巾帼女英雄的形象特点。 ④、找出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本篇语言朗朗上口,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阐明理由。 三、说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①、自主教学法:初读课文,给学生留时间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朗读,体会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③、合作探究法:小组之间相互沟通,交流,解决疑难。 2、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老王》说课稿

《老王》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与学情分析 《老王》是人教版初中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老王》则是通过作者与老王相处的一段往事,来表达作者对于老王这一类处于社会最底层,却有着金子般善良的心的“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反省。这种良知和内省,除了表现在文中双方生活交往的片段,更体现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课文内容并初步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并非难事,但要真正体会文章最后一句的确实非常困难。因此,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必然成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而以写作背景、杨绛思想和本文中的“事”为基础来突破重难点则是本设计的大体思路。 2.教学目标 新课标向我们阐释,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老王》这篇文章能够入选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结对教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学会通过片断描写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语句段细读文本,教师讲授、问答与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相结合,领悟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深情; ③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合作探究老王与作者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的愧怍之 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3.重点、难点 根据本课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1和2作为教学重点,把教学目标3作为教学重难点。 [说明]我把教学目标3作为教学重难点,因为我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容易受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所限,他们感受最直接的、最喜欢的往往是文风华丽,情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兰诗教案篇一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木兰诗教案篇二

《花木兰》说课稿

《花木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以及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这位巾帼英雄爽朗、善良以及忠孝两全的精神。作者借着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这件事,将其忠孝两全的精神,展现在了读者眼前。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定位于下: 【三维目标】: 1、知能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词语“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等词。 2、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书,抓住文中的语言对话,领会她的忠孝两全精神。 3、情感目标:体会花木兰孝敬父母,热爱国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读书,抓住文中的语言对话,领会她的忠孝两全精神,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事物已经拥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见解。本课内容表面上浅显易懂,可学习作者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可能有些吃力。教学中需要引导,以便于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三、说教法 《课标》总目标的第七条表述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概括为五步: 1、通过播放花木兰的歌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新课 2、通过检查预习,既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也为学习新内容奠定基础 3、整体感知,抓课文主要内容 4、分角色以及其他朗读形式,体会人物特点 5、学习运用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说学法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脑结合的过程,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

《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流传广、影响大的乐府民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木兰诗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木兰诗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学生分析。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 2.教学目标 1、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掌握对偶、排比、顶针、互文等常用的修辞格。 3、通过木兰形象分析,体会木兰的人性美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依据“三有利”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 教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讨论探究法竞赛法 2.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木兰诗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本单元五篇课文以多样的体裁,通过与祖国息息相关的事物来表现爱国主义主题。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民歌的“双璧”。学习《木兰诗》,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帮助学生习得古诗文鉴赏的技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上册以及本册一单元中古诗文的学习,但阅读理解古诗文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学习本课时要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以丰富词汇;加强文章的诵读,以培养语感。同时,作为一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依照新课标要求,确定本课三维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①熟读并背诵全诗,能结合注释、工具书了解故事的大意。 ②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案 第10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过渡语:同学们掌握的非常好,让我们带着一个问题一起翻译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

七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全集

A0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课文由“我的乐园”领起百草园,写了 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传说。百草园的传说,用成人的眼光看 来并不新鲜,但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新奇,确是儿童的乐园。而儿童是喜欢听故事的,这 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 写三味书屋时,作者选取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 的学习生活,刻画了一位严厉而又可敬、可亲、有趣的老师。 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 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将本文《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放在第一篇有 其目的性与示范性。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文章中语言表现的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优美迷 任,又蕴涵哲理,了解与掌握课文的表达与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学习文章中无忧无虑,天 真烂漫时光的描摹,激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根据单元要求与课文教材特点,我确定以下三大目标: ⑴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⑵能力目标:学会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散文与语段、语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标: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关注自身的生活与成长,同时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 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本课是学生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册、本单元的的第一篇课文。 在上学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单元语课文特点,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养成语文学习习 惯与掌握学习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 样将美好的童年生活内容与情趣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由此可见, 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而利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画面与针对性的探讨,创设 情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 关键。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