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调查

一、目标任务

1.1调查目标

为确保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按《省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顺利完成,根据要求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山洪灾害威胁严重、防治任务重的进行调查评价工作,以小流域为单元,深入调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等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重点防治区内居民点、自然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科学划定山洪灾害危险区,分别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备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

1.2调查任务

根据2014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要求,主要开展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以及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三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1.1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1)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编制由中央统一组织,省级负责完成。包括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准备、工具软件系统以及省级使用培训、后期服务等工作。

(2)山洪灾害调查。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包括: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小流域基础信息现场核对、社会经济调查、历史山洪灾害调查、山洪灾害威胁区域调查、涉水工程补充调查、沿河村落现场详查和河(沟)道断面测量等。

(3)山洪灾害分析评价。山洪灾害评价包括小流域分析评价、沿河村落防洪现状分析,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分析计算等。

(4)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审核汇集。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和成果要按照县、市(州)、省逐级审核汇总上报。

(5)业务培训。省级统一组织开展调查评价业务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重点是现场调查的标准和方法、现场采集终端和数据审核汇集系统使用等的

培训。

1.2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

(1)县级平台软件完善和预警能力升级。

(2)监测、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和群测群防体系完善。

1.3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

依据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在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名录中,选择山洪灾害严重,影响人口较多,治理效益显著,具备形成综合防御体系的重点山洪沟开展工程治理。

二、编制依据

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主席令第88号);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4)《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1号);

(5)《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2.2标准规范及指导意见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

(2)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

(3)省2014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中央补助资金建设任务;

(4)2014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及工作要求;

(5)《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技术要求》;

(6)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建设指导意见;

(7)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

(8)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9)《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

(10)《山洪灾害调查野外测量技术要求》;

(11)《沿河村落防洪现状评价技术要求》;

(12)《山洪灾害危险区图(风险图)绘制技术要求》;

(13)《山洪灾害预警指标确定方法技术指南》;

(14)《山洪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要求》;

(15)《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16)《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

(17)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其他相关的标准、规范等。

2.3相关规划

(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2)《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

(3)《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2.4技术标准

(1)《防洪标准》(GB 50201-94);

(2)《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2012);

(3)《水位普通测量规范》(SL58-93);

(4)《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197-2013);

(5)《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6)工程建设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利水电工程(2010年版)。

三、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3.1调查技术路线及工作要求

1)调查技术路线

根据山洪灾害调查的总体目标要求,本次调查由省级水利部门统一组织,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以基层行政区划或小流域为基本工作单元,积极开展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交流,采取内业调查和外业调查、全面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通过前期准备、内业调查和测量、检查验收等工作阶段,全面查清山洪灾害防治区的基本情况,有效获取山洪灾害防治区的基础信息。

山洪灾害调查必需基于两个条件开展:(1)基础数据和工作底图;(2)现场采集终端软件。基础数据和工作地图包括:遥感影像图层、经保密技术处理的小流域专题图层及基础属性数据、1:25万基础地理信息图层、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图层、土壤类别和土壤质地图层。除前期基础工作已获得的数据外,调查对象的数据需要在工作底图上获取、标绘或填报,并通过工作地图来建立调查对象之间的空间关联关系。

2)工作要求

在统一的基础数据和工作底图上,利用现场数据采集终端,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组织实施山洪灾害调查工作。现场调查工作一般应由县级组织实施,省级负责现场数据采集终端硬件设备的统一采购和软件系统定制、培训及服务工作。开展水文资料收集、历史洪水调查、沿河村落(沟)道控制断面及居民户沿河高程分布测量等。

3.2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收集相关水文资料和数据。

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主要包括收集处理省最新暴雨图集及相应监测站的统计参数,包括最大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等时段暴雨特征值(均值、离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收集水文分区资料、山丘区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及相应参数和设计洪水成果。收集历史上历次引发山洪灾害的区域降

雨过程资料,统计分析过程降雨量和最大雨强。收集相关水文站雨量站的场次降雨、水位和流量摘录资料。结合历史山洪灾害调查,调查典型流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根据洪痕确定历史最高洪水位,估算降雨频率和洪水重现期,对调查结果可靠性做出定性评判。

需收集相关水文站建站以来的年洪峰及1、6、24h年最大降水等水文资料。水文基本资料收集处理(包括历史典型场次洪水的调查分析)。

3.3小流域基础数据现场核对

按照《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调查人员携带现场数据采集终端根据地图中的标注进行现场信息核对,若需修改,则填写相应的调查成果表格,或在地图上标绘信息。

1)工作要求

内业:

(1)统计需防洪治理山洪沟数量和基本情况;

(2)搜集防治区小流域基础信息及其坡面特性信息,如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分布图等。

外业:

(3)对小流域命名,在现场调查工具软件上直接填写。小流域命名力求简明确切、易于辨识,尽量沿用当地沟道、村庄、山脉、河流的名称,遵循当地的习惯叫法,如:XX河流域;

(4)小流域节点位置修改意见。对划分的小流域,如果流域内发生现势性变化,如修建水库、水闸、水文站等水利工程设施,改变了河道的回流特性,提出出口位置修改建议。此外,如果流域内有重要村落、重要设施等洪水分析关注的对象,设置关注节点,以便做洪水分析时划分集水区;

(5)小流域土地利用分类成果现场核查,对实地发生变化且工作地图上没有反映的其面积占所在小流域面积20%以上的地类,提出修改意见;

(6)对需要工程治理的山洪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山洪沟名称、所在行政区、集水面积、沟道长度、沟道比降、防洪能力现状(包括现状防洪标准)已有防洪工程长度(包括堤防、护岸)、影响对象(包括乡(镇)行政村、自然

村、人口、耕地、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建国以来主要山洪灾害损失情况(包括发生次数、死亡(失踪)人数)、治理措施。

2)技术要求

(1)小流域出口位置应为内陆排水区的最低点。核对考虑沟道出山口(山丘)、水库、水闸、水文站等水利工程设施和村庄、居民点的位置;

(2)对小流域命名,在现场调查工具软件上直接填写。小流域名称在县级行政区内具有唯一性。小流域命名力求简明确切、易于辨识,尽量沿用当地沟道、村庄、山脉、河流的名称,遵循当地的习惯叫法。若一个小流域内包含多个村庄时,以人口最多的村庄名称命名。跨县山丘区小流域由地市或省协调完成山丘区小流域和沟道命名;

(3)对划分的小流域,如果流域内发生现势性变化,如修建水库、水闸、水文站等水利工程设施,改变了河道的汇流特性,提出出口位置修改建议。此外,如果流域内有重要村落、重要设施等洪水分析关注的对象,设置关注节点,以便做洪水分析时划分集水区;

(4)核对小流域下垫面土壤质地类型,通常分为砂土(极重砂土、重砂土、中砂土、轻砂土)、壤土(砂粉土、粉土、砂壤土、壤土)、粘土(轻粘土、中粘土、重粘土、极重粘土)三大类。工作底图上含有小流域下垫面土壤质地信息,可对照土壤分布图核对已有分类成果,并抽取所有分类图版总数的10%,进行土壤质地野外测定;

(5)小流域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提取对小流域下垫面坡面糙率影响较大的参数,分为水田、旱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居民地、裸土地、裸岩等类型。利用现场数据采集终端,实地核查工作底图上对应的土地利用地类图斑,对实地发生变化且工作底图上没有的其面积大于50亩以上的新设地类和新增地物。对难以涉足区域,通过走访座谈与熟知当地实际的乡村干部沟通情况,在图面上逐块落实;

(6)对小流域土地利用分类成果现场核查,对实地发生变化且工作底图上没有反映的其范围占所在小流域面积20%以上的新设地类和新增地物,提出修改建议;

(7)现场核查需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村庄、集镇及山洪沟的情况,确定主

要工程治理措施,估算工程量,在工具软件中填写“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基本情况调查表”,并将需防洪治理山洪沟河道位置及受保护的村庄、集镇范围标绘在工作底图上,为今后的防洪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8)现场标绘的位置精度,要求平面相对误差不超过10m。

3)成果要求

(1)《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需防洪治理山洪沟统计表(表A06);

(2)《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需防洪治理山洪沟基本情况调查表(表B04);

(3)在工作底图上标绘山洪沟河道位置及受保护的村庄、集镇范围;

(4)在工具软件上填写小流域名录、提交小流域节点位置修改意见、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修改意见。

3.4社会经济调查

1)工作要求

内业:

(1)编制调查对象名录,综合确定防治区和重点防治区;

(2)统计乡(镇)下辖的行政村(居民委员会)、自然村(村民小组)名录;(3)统计整理防治区企事业单位基本信息;

(4)整理县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5)制定居民家庭财产分类对照表;

(6)制定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

(7)抽样调查的方法制定居民家庭财产分类标准;

外业:

(8)调查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总人口、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家庭财产情况、住房情况,拍摄照片存档;

(9)调查防治区内的受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情况,拍摄照片存档。

2)技术要求

(1)编制调查对象名录,主要是县级行政区划下的各级行政区划以及山洪灾害防治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行政区划要求填报到自然村(村民小组)。根据规划和前期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情况综合确定山洪灾害防治区和重点

防治区,山洪灾害防治区和重点防治区需经县级机构审核确认。填写企事业单位所在地址;

(2)山洪灾害防治区是指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指山洪灾害防治区中山洪灾害频发或灾害损失严重的区域。在本次调查中,山洪灾害防治区和重点防治区主要针对有人居住的居民区、企事业单位驻地;

(3)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统计乡(镇)下辖的行政村(居民委员会)、自然村(村民小组)名录,填写各级政区基本情况表。本次调查以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用行政区划代码(市、县、乡、行政村五级行政区划代码已编入工作底图)为基础。各地需要在工作底图上对行政村及以上行政区划名称和行政区划代码进行核对修改,标绘山洪灾害防治区居民区范围,对自然村(村民小组)填写名称、标注位置、统一编码。对于小于10户的散户居民区,与所属的行政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是最近的自然村一同调查。对于行政区划有变动的,例如行政区划合并、拆分、权属调整,则需要根据现行的行政区划名称和行政区划代码进行填报;

(4)以乡(镇)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填报单位,统计整理防治区企事业单位基本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单位类别、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在岗人数、驻地的行政区划代码。在工作底图上标绘防治区企事业单位名称和位置。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重点单位不能遗漏。军队、国防等涉密单位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其信息不得标绘在工作底图上。企事业到单位的调查范围为常驻人口10人以上;

(5)根据国家统计局《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报表制度》2012年度报表内容,整理填写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

(6)利用省统计部门《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和《城镇住户调查方案》2012年度的抽样调查报表,以上两个调查方案所抽取的家庭样本作为本次居民财产分类的样本,从中选取反映居民住户家庭财产的指标(包括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耐用消费品,不包括住房和现金、存款),整理出能反应当地居民家庭财产拥有情况样本;根据省统计部门2012年商品指导价格,估算居民家庭财产样本的家庭财产总价值。按全省或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区域,将典型户样本分类,以区分居民财产价值由高到低排序,按样本总数的20%、50%、80%比例划分为4类,

以区分居民财产价值类型,制定“居民家庭财产分类对照表”。

(7)各县根据当地情况,将具有代表性农户住房按主要结构形式和建筑类型划分为4类,分类以结构形式为考虑的首要因素,然后考虑建筑类型和造价,以使住房分类能反映房屋对洪水的抵抗能力。对每一类住房选择不少于3户进行典型样本现场调查,收集住房结构形式、建筑类型、地基情况、建筑面积、工程造价等信息,填写农村住房情况典型样本调查表,绘制住房平面图,拍摄住房照片。制定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选择样本时,应包涵当地大多数农户住房的建筑类型,少数特别豪华或特别破落的住房可归入其他类型;选择农户住房时,只选择农户居住的主房,无人居住的附属房屋、生产用房和临时房屋可不调查;

(8)对于无《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和《城镇住户调查方案》材料的县,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制定居民家庭财产分类标准。抽样调查方法:住户调查抽样设计以县为总体,原则上采用二阶段自加权抽样方案,即县抽调查小区(村庄)、调查小区抽户,每个调查县的调查户数相同。第一阶段在每个调查县内,按抽样框资料中的城乡分类代码和调查小区码进行排序,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PPS)的抽样方法,抽选调查小区;第二阶段在样本调查小区内用等概率系统抽样方法抽选固定数量的调查户。每县至少抽分布于不同村中的5个调查小区,每个调查小区至多抽10个调查户;

(9)以自然村为单元,调查各级行政区划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调查内容包括:行政区代码、行政区名称、总人口、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家庭财产情况、住房情况。其中,行政区名称、行政区代码、总人口经内业调查阶段填写后(表A03)由采集终端软件自动关联,外业调查阶段需核对。家庭财产情况、住房情况根据各地制定的居民家庭财产分类对照表和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按每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归类,分类统计汇总;

(10)拍摄能反映行政区划概貌的满足分辨率要求(像素不小于500x600)的照片存档。对于小于10户的散户居民区,与所属的行政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是最近的自然村一同调查;

(11)以行政村为单元,调查防治区内的受山洪威胁的企事业单位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单位类别、组织机构代码、地址、驻地的行政区划代码、所在危险区代码、占地面积、在岗人数、房屋数量、固定资产、年产值。其中,单位

名称、单位类别、组织机构代码、地址、在岗人数、驻地的行政区划代码经内业调查阶段填写后由采集终端软件自动关联,外业调查阶段需核对。拍摄能反映单位概貌的满足分辨率要求(像素不小于500x600)的照片存档。并将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等山洪防治重点单位标注在工作底图上;

(12)社会经济调查基准年为2012年。

3)成果要求

(1)《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行政区划名录(表A01);

(2)《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企事业单位名录(表A02);

(3)《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行政区划基本情况表(表A03);

(4)《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表(表A04);

(5)《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县(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表(表A12);

(6)《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居民家庭财产分类对照表(表A13);

(7)《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住房情况典型样本调查表(表A14);

(8)《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居民住房类型对照表(表A15);

(9)《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防治区基本情况调查表(表B01);

(10)《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企事业单位调查表(表B03);

(11)在工作底图上对行政村及以上行政区划名称和代码进行核对修改、对自然村(村民小组)进行命名、标注位置、统一编码,在工作底图上标绘山洪灾害防治区居民区范围、企事业单位名称和位置,提交自然村、企事业单位概貌照片。

3.5涉水工程补充调查

1)工作要求

内业:

(1)统计需要现场调查的对沿河村落防汛安全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塘(堰)坝、桥梁、路涵等工程数量;

(2)根据水利普查成果,统计水库(水电站)、水闸、堤防等水利工程基本信息;

外业:

(3)调查防治区内对沿河村落防洪安全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塘(堰)坝、桥梁、路涵等工程,对工程主体拍摄照片存档。

2)技术要求

(1)收集防治区内第一次水利普查的水利工程相关成果,主要是水库、水电站、水准、堤防等工程(包括水利普查的表P201、P202 、P203、P206,见《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表D1~D03),将工程位置标绘到工作底图上。所在河流(湖泊)名称及代码应填写本次调查的相应编码,或者提供名称及代码对照表。若水利工程有照片的可直接通过现场采集终端软件上传照片;

(2)重点调查防治区内对沿河村落防洪安全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塘(堰)坝、桥梁、路涵等工程。选择塘(堰)坝、桥梁、路涵等调查对象的原则是:在洪水期间,可能严重阻水;或可能因杂物阻塞等原因会造成水位抬高,淹没上游居民区;或可能因工程溃决威胁下游居民区安全的工程必需调查。各第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调查对象;

(3)现场将工程位置标绘在工作底图上,位置标绘相对误差要求不超过10m;

(4)对工程主体拍摄满足分辨率要求(像素不小于800X600)的照片存档,照片应能反映工程主体与周边地形的关系,反映工程的主体结构尺寸。拍照片的时候,在涉水建筑物旁竖一个不小于2米长的标尺,以便能根据照片中的标尺估计建筑物的大概尺寸。每个调查点照片不超过3幅;

(5)塘(堰)坝工程的调查范围是:塘坝的容积限制为1万m3以上,10万m3以下;(堰)坝的坝高限制在2m以上。调查内容包括:所在政区名称、塘(堰)坝代码、塘(堰)坝名称、总库容、坝高、坝长、挡水主坝类型;

(6)路涵的调查内容包括:所在行政区名称、涵洞名称、涵洞编码、类型、涵洞高、涵洞长、涵洞宽;

(7)桥梁的调查内容包括:所在政区、桥梁名称、桥梁编码、类型、桥长、桥宽、桥高;

(8)重点调查在居民区附加、对河道行洪有较大影响的桥梁和路涵;对居民区安全影响较小的规模较大或规模很小的路涵和桥梁可以不调查。

3)成果要求

(1)《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涉水工程数量统计表(表A11);

(2)《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塘(堰)坝工程调查表(表B05);

(3)《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路涵工程调查表(表B06);

(4)《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桥梁工程调查表(表B07);

(5)《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防治区水库工程调查表(表D01);

(6)《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防治区水闸工程调查表(表D02);

(7)《调查评价技术要求》中的防治区堤防工程调查表(表D03);

在工作底图上标绘水库、水闸、堤防、塘(堰)坝、路涵、桥梁工程位置;提交涉水工程主体工程照片。

3.6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1)工作要求

内业:

(1)根据各县洪水调查成果和各种文献资料,统计整理历史山洪灾害资料,包括山洪灾害发生时间及地点、过程降雨量、洪水情况、灾害损失情况。重点是建国以来发生的山洪灾害。

外业:

(2)根据建国以来发生的历史山洪灾害记录,对于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洪水,按照历史洪水调查相关要求进行现场调查,考证洪水痕迹,对洪痕所在河道断面进行测量,并收集调查相应的降雨资料,估算洪峰流量和洪水重现期。2)技术要求

(1)统计整理历史山洪灾害情况,重点是建国以来发生的山洪灾害,确保不遗漏发生人员伤亡的山洪灾害事件。根据地方志、水利志、年鉴、防汛总结、出版物中有关山洪灾害的记载和调查成果等,统计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山洪灾害,整理每次山洪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灾害损失情况(包括死亡人数、失踪人数、损毁房屋、转移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2)对于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洪水,需要按《水文调查规范》进行历史洪水调查。在内业工作阶段,确定需要进行洪水调查的洪水场次和调查区域。平均每个县调查的典型流域不少于3个,每个流域历史洪水调查不少于1

场次。选择洪水调查场次时,最好选择近期发生的、有水文气象监测记录的、洪水痕迹清晰的;

(3)对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典型场次洪水开展现场调查。其中,河道洪水调查技术要求详见《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调查时需做好洪水考证记录,包括:洪水发生时间、洪水痕迹(包括洪水编号、所在位置、高程、可靠程度)、指认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文化程度)、洪水访问情况、调查单位及时间;

(4)洪痕、河道纵横断面调查和测量详见附录5。横断面上需标绘洪水位。纵断面上应绘出平均河床高程线、调查水面线、调查洪痕点及各调查年份历史洪水水面线。对各洪痕点结合水面线进行可靠性和代表性的分析和评定;

(5)对于一些有重要价值及估算洪水大小有参考意义的调查访问资料应进行摄影,摄影的内容一般为:明显的洪水痕迹、河道形势和地形、河床及滩地的河床及覆盖情况等;

(6)收集历史洪水对应的降雨资料,并估算洪峰流量和洪水重现期。内容包括:山洪灾害发生位置、山洪灾害类型、山洪灾害发生时间、调查时间、降雨开始时间、最大雨强出现时间、降雨历时、总雨量、最大雨强、最大雨强至灾害发生的时距、降雨发生至灾害发生时距、调查最大洪水流量、调查最高水位、重发期、可靠性评定。

(7)河道洪水调查技术要求。河道洪水调查参照《水文调查规范》和《水文普通测量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

a.河道洪水调查主要内容

a)洪水发生的年、月、日。

b)最高洪水位的痕迹和洪水涨落变化。

c)发生洪水时河道及断面内的河床组成、滩地植被覆盖情况及冲淤变化。

d)洪水痕迹高程、纵横断面测量。

e)洪水的地区来源及组成情况。

f)降水历时、降水量。

g)有关文献、文物关于洪水记载的考证及影像照片。

h)洪峰流量及洪水总量的推算和分析。

i)排定全部洪水的大小顺位。

b.调查河段的选定

a)符合调查目的和要求,有足够数量和可靠的洪水痕迹,应尽量靠近居民点。

b)河段较顺直,断面较完整,河段内各处断面形状及大小基本一致。

c)河床较稳定,控制条件较好,无壅水、回水、分流串沟、较大支流汇入和分流等。

d)避免有修堤、筑坝、建桥、滑坡、塌岸等。

e)避免行洪水流从缓流到激流,或从激流到缓流的流态变化影响,避免河段有急剧扩散现象。

C.历史洪水时间调查

a)收集历史文献。

b)群众回忆并结合各类自然灾害、家庭和个人的生产及生活重要事件等。

c)干支流、上下游和邻近河流的洪水发生日期对照。

d.洪水痕迹的调查与确定

a)洪水痕迹可在如庙宇、桥梁、城墙、堤防等建筑物上寻找,也可在悬崖、礁石、古树等上寻找。

b)洪水痕迹的调查,应注意走访居住时间长的居民,了解洪水发生时同时发生的重要事件,以便联想回忆。

c)尽可能地寻找室内、洞穴或围墙内平静的洪水痕迹,注意不应将浪头冲击的最高处误为洪水水位。

d)洪水痕迹应明显、固定、可靠和具有代表性,群众指认后现场核实,分析判断后确定。

e)采用比降-面积推流时,不得少于2个洪痕点;采用水面曲线法推流时,至少要有3个以上洪痕点。洪痕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

f)遇有弯道,应在两岸调查足够的洪痕点,正常情况下,洪水痕迹最好在两岸同时进行调查。

g)应注意区分不同时间的洪水痕迹。

e.洪水调查测量

a)重要洪痕高程宜按四等水准测量,其他洪痕采用五等水准测量。

b)被采用的洪痕点处,均应施测大断面(横断面)。调查河段内实测横断面的数量和位置,以控制断面形状沿河长的变化为原则。断面测量的有关要求见“河道断面测量及居民住房位置和高程测量”。

c)测量调查河段河道纵断面,并同时实测水面线,当两岸高程不等时,两岸水面线均应实测。

d)绘制河底中泓纵剖面图,并注明洪痕水面线和测时水面线。

e)在工作底图上标绘调查河段各洪痕点的空间位置。

f)对洪水痕迹的位置,河槽、河段平面情况应摄影或摄像。

(8)河道断面测量及居民住房位置和高程测量技术要求

对影响重要城(集)镇、沿河村落安全的河道进行控制断面测量,以满足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防洪现状评价、危险区划定和预警指标分析的要求。控制断面测量成果要反映河道断面形态和特征,标注成灾水位和历史最高洪水位等。

测量危险区内所有居民住房位置和基础高程,用于分析评价不同洪水(暴雨)级别下的影响人口。

a.河道断面测量一般要求

断面测量工作的范围为沿河村落、重要集镇和重要城镇所在沟道的断面测量。主要内容包括:

a)每个沿河村落、重要集镇和重要城镇测量1个纵断面和3个及以上横断面(其中标注居民区成灾水位的横断面为控制断面),如有多条支流汇入,每条支流应加测1个纵断面和3个及以上横断面。

b)沿河村落、重要集镇和重要城镇的上下游横断面间距,视河段坡降大小、断面变化程度而定,一般300~500米左右。选取的横断面应能反应河道形状,尽量选择河势平稳,河道顺直段,横断面间不应有桥梁、堰、陡坎和卡口等;如无法避免桥梁、堰、陡坎和卡口等控制性建筑物,应增加测量控制性建筑物断面。横断面水上部分应测至历史最高洪水位0.5m~1.0m以上;对于漫滩大的河流可只测到洪水边;有堤防的河流应测至堤防背面河侧的地面;无堤防面洪水漫溢至与河流平行的铁路公里围圩时则测至其外侧。

c)纵断面测量一般沿沟(河)道深泓线(山谷线)布置,并向上下游断面外各延伸100m~200m。对于有水面的河道在测量河底高程的同时测量水面高程。

对于有历史洪痕的河段需测洪痕点坐标和高程。

d)断面属性描述:河道/沟道的断面形态(三角形、抛物线形、矩形、复式)和河床底质(泥质、沙质、卵石、岩石)情况。

e)测量成灾水位和历史最高洪水位。在河道断面测量阶段,将沿河村落和重要城(集)镇现场详查阶段标志的成灾水位位置和历史最高洪水位位置,测量出经纬度坐标和高程,并转化为控制断面上的成灾水位和历史最高洪水位。

b.断面测量方法

a)断面测量水上部分测量方法: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RTK法、全站仪法、三维激光扫描法、水准仪卷尺法等。断面特征点布设应能控制断面地形的转折变化。

b)水下部分的测量方法参考水下部分测量时,河道/沟道较窄时可测3~5个点(含深泓点),河道/沟道较宽时测点密度应能反映水下地形变化,测点间距一般不超过200m。

c)水下部分测深方法及要求:

①采用测深杆、测深锤或铅於测量水深时,应在垂线上进行两次测深。水深大于5m时,记至0.1m,水深小于5m时,记至0.01m。

测深杆测深的两次水深相差应不大于2%。河底不平坦或有波浪时应不大于3%,以其两次测深的平均值作为实测水深。河底由较大卵石、砾石组成时,除在垂线上进行2次测深外,同时在其上下游,左右侧0.2m(小河)或0.3m(大河)以外再测2次,取其平均值。

②测深锤测深的两次测得水深相差应不大于3%。河底不平或有风浪时,应不大于5%,以其平均值作为实测水深。

③回声仪测深应进行停泊校正。进行停泊校正时,用测深锤与回声测深仪同时测得的水深之差应小于0.2m。停泊校正后,还应进行行驶校正。在水深5~10m 的断面上,用测深锤与回声仪同时测深,测点水深差应不大于0.2m,个别测点不大于0.4m,面积差不大于5%。

c.断面控制测量精度要求:

a)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0.2m;

b)高程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1m;

断面特征点测量精度(参照《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SL 197)符合以下规定:

a)纵横断面特征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5m;

b)纵横断面特征点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3m;

c)纵横断面特征点相对于邻近横断面特征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0.3m。

d.平面控制测量

a)控制点的选择:没有足够密度控制点测区,应布设平面控制网。布设时应将可能利用的国家点和水文站固定点作为控制点,控制网内至少要设置4个以上的控制点,其中应包括起始数据点。新布设的控制点宜选在稳固不宜被破坏,视野开阔、便于联测的地方,尽可能选用已有的地面标志,新布设的点可采用钢钉标志或埋石。

b)平面控制测量坐标系统:平面控制测量采用WGS84坐标系统;已建设完成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简称CORS站系统)省(市)的测区进行平面控制测量,选择WGS84坐标系统;尚未完成CORS站建设的测区平面控制测量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或单点定位,以获取平面控制点WGS84坐标。

c)同一组(一个自然村落、集镇或城镇为一组)纵横断面应采用同一坐标系统控制网,对于2条以上支流汇入且受洪水影响的纵横断面,需采用同一平面控制网。

d)平面控制点精度满足相关精度要求。

e.高程控制测量

a)高程系统:高程控制测量的高程采用正常高系统,按照1985国家高程基准起算,在已建立高程控制网的地区亦可沿用原高程系统。对远离国家水准点10km以上的地区,引测有困难时,可采用独立高程系统(假定高程系统),临时水准点的设置参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同一个自然村落、集镇或城镇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同一个高程起算点。

b)同一条河流应尽可能采用统一高程系统,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同一个高程起算点。

c)同一组纵横断面测区的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同一高程系统,对于2个以上支流汇入且受洪水影响的纵横断面,需采用同一高程系统。

d)高程控制点精度满足相关精度要求。

f.照片要求

沿河村落的每个横断面至少附照片2张,左右岸各一张,根据断面起伏适当增加照片。

g.断面特征点选取原则

横断面的基点:以左岸断面桩的起点作为横断面的基点(即起点距的零点),若自右岸断面桩作为基点则应注明。

断面特征点选取:

a)断面形态呈三角形时,根据坡度和地形的变化确定特征点。深泓线上的基点为特征点,其他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间距取5~40m,坡度变化超过10°处应选择一个特征点。

b)断面形态呈抛物线形时,深泓线附近坡度变化剧烈,断面特征点应能反映地形变化,一般在2m~20m的间距选择一个特征点,随着坡度变化减缓,特征点之间的水平间距取5~40m.

c)断面形态呈矩形时,两边悬崖顶部、中部和底部各测量一个特征点,沟道底部特征点之间按照实际情况适当测量2~10个点。

d)断面形态呈复式时,选取断面特征点符合前面的规定。

当沟道断面穿过建筑物、构筑物时,断面上应增加如下特征点:

a)断面穿过堤防时,断面上增加两个特征点:堤顶点和堤底点;

b)断面穿过阻水树林时,断面上增加两个特征点:树林边界点;

c)断面穿过阻隔河道的建筑物时,断面上增加两个特征点:建筑物边界点。

每个河道横断面应不少于8个能反映河道特征的特征点。测量特征点主要有:基点、堤(坡)顶、堤(坡)脚、水边点、历史最高洪水位点、深泓线点(或河底点)。

h.断面测量成果

纵断面测量成果由沟道基点构成的深泓线断面数据和属性、水面线或历史洪痕构成,沟道纵断面成果填写见表3.6-1,历史洪痕填写表3.6-2

i.横断面测量提交成果

横断面测量成果由横断面经过的河道地形点和属性、水面、历史洪痕、成灾

水位等信息组成,横断面成果应包括表3.6-3。信息包括:

a)横断面元素。横断面的断面元素由断面点的WGS84坐标和国家85高程构成,或由WGS84坐标系和假定高程构成。

b)横断面点排列顺序。野外测量的断面点经常是无序的,内业工作要给横断面点排列顺序,顺序是:以左岸第一点为基点,从基点开始,面向下游方向,断面点由左到右排序,断面点元素与属性一同排序,并将测量的断面点坐标归算到横断面线上。

c)断面成果表。断面成果表由点号、特征点、WGS-84北坐标(纬度)、东坐标(经度)和高程组成。

表3.6-1 XX县X村所在沟道纵断面成果表测量日期:

表3.6-2 XX县X村所在沟道历史洪痕成果表测量日期:

表3.6-3 XX县X村所在沟道横断面成果表测量日期: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工作方案 (试行)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二〇一四年二月

目录 一、目标与任务 (2)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3) 三、工作流程 (7) 四、成果管理和使用 (9) 五、组织与分工 (9) 六、进度安排 (11) 七、保障措施 (12)

一、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通过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深入调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划分不同等级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 (二)任务 在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特征、水文、社会经济等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以村为单元划分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预警和灾害防御提供基础支撑。 1、山洪灾害调查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以沿河村落、集镇、城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围绕科学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需求,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调查任务。 (1)水文、气象资料收集 (2)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收集 (3)小流域下垫面和暴雨洪水特征调查 (4)危险区调查 (5)涉水工程调查 (6)河道断面测量和居民户宅基高程测量 2

(7)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8)历史洪水调查 (9)需工程治理山洪沟调查 (10)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统计 (11)水利普查资料利用 调查评价涉及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行政区划数据采用2012年底的数据。 2、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在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以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为对象,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方法,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任务。 (1)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分析; (2)沿河村落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3)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评价; (4)危险区划分; (5)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 (6)危险区图制作。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一)基础数据准备和工具软件系统开发 为保证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质量和监测预警信息的共享,满足数据标准统一、全面一致共享和数据涉密管理等要求, 3

中国农村目前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

中国农村目前雷电灾害现状及防雷措施 【摘要】通过分析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及防御重点,就房屋建设的选址、房舍外部防雷装置的安装、太阳能、强弱电系统等方面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相应的防雷措施,并提出应着力加强农村的防雷意识和雷电灾害体系建设。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现状;防雷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防雷工作高度重视,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加快建设农村雷击高发区域的避雷装置,解决雷电灾害频发的问题。目前,各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深入开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村对雷电的认识还不够,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尚不强。如果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防雷措施不健全,势必会埋下较大的防雷隐患,轻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影响并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村的防雷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做好新农村防雷工作,减少雷电灾害损失,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根据 2、农村雷电防御主要措施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基础薄弱,环境复杂多样,要想实现全面、系统、完善的防雷措施,不仅资金需求大,而且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只有掌握了农村雷电存在的主要隐患、发生的主要规律、入侵的主要途径等,抓住重要问题的主要方面,尽可能做到投入少、作用大,遵循简单、实用、高效的原则,才能使防雷工作在农村得到普及、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防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措施。 选址应远离雷电高发区 雷击具有选择性,因此新农村建设选址前期最好请有防雷资质的单位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使新农村的选址远离雷击高发区。从地形上看,地形位置较高,突出于周围地貌;从地质上看,土壤电阻率低的地方,如特别潮湿的河床、沼泽、苇塘等,或地下有金属矿藏的地区和岩石与土壤交界处等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山区上升气流的迎风面方向等都是雷击的高发区。远离雷电高发区是现代防雷技术中最先考虑的,也是非常经济的重要措施。这样能够大大降低防雷的难度及成本,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雷电灾害的威胁,避免雷击事故的发生。 农村建筑物直击雷防护 农村建筑物的典型结构一般有2种:一种为1层尖顶或平顶房;另一种为2层或2层以上砖混结构的楼房。对于第1种房屋,由于其高度较低,遭受雷击的概率较小,通常可不安装防雷装置;对于第2种类型的农村建筑物,凡采用水泥预制板结构的应做好接地处理,即用扁钢或圆钢将预制板中的所有钢筋全部焊接在一起,沿房屋墙角做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 m),与防雷装置做可靠连接,接地极可采用简易做法,但接地电阻应不大于30 ω。如果此类建筑物处于雷电多发区,应严格按照《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1]的要求设计施工,以提高安全系数,确保人身及财产的安全。 电源系统雷电防护措施 首先,应按照《gb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从源头上做好农村总低压配电系统的雷电防护,这是确保农村用电安全和防雷的关键。其次,做好雷电波侵入的防护措施。由于农村电缆的进出线多为架空引入到户,这些线路暴露在户外,在雷电活动下极易产生感应雷电压。如果雷电感应电压沿电源线路传入室内,极易造成电器设备损坏及人员的伤亡。据不完全统计,有1/3雷电灾害是由进出线缆引起的。因此,对于电缆进出线,应在进出端将电缆的金属外

平原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平原盆地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方法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加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 气候变化等影响,许多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地下水相关的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往国家开展的区域水文地质工作(1:20万及1:10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家已规划布局开展新一轮的资源、环境、生态并重的1:50 000水文地质调查。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主要分三个阶段:首先是前期准备阶段:包 括资料收集及实施方案的编写、第二是野外调查阶段:包括开展水文地质测绘、钻探及物探等;第三是综合分析阶段。 一、前期准备阶段 1、资料收集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资料、气象水文资料、区域地质资料、水文 地质资料、遥感地质与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地下水环境问题资料、地下水开发 利用资料。其中水文地质钻孔、水文地质试验、地下水化学测试、物探、地下 水动态长期观测资料及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是重点。 2016年以来,地调局针对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进行室内预填 图的工作方法,预填图是在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工作区所在 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的边界、含水岩组结构及尚不清楚的问题,在野外 工作之前先形成一张初步的水文地质草图,后续野外工作是对该图进行验证补充,对梳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重点调查。预填图不是 1:20万水文地质图的 简单放大。 2、实施方案编制 (1)实施方案的编制原则 ①编制实施方案应在资料收集整理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进行;

②应明确调查区的地质地貌类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③实施方案应明确水文地质填图单位和测绘地质、水文地质剖面的位置; ④实施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文字精炼、重点突出、附图附表清晰齐全; ⑤实施方案编写提纲按照规范附录执行。 (2)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①应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评价 ②明确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 ③明确工作重点及具体的工作量; ④根据项目总体安排,多专业融合,进行综合科学的工作部署; ⑤合理安排工作进度、明确预期成果; ⑥做好经费预算; 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实施方案审查和批准,并严格遵照执行。经审查批准的实施方案,不得随意变更;因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报请设计审查批准单位同意,并按要求办理变更手续。 二、野外工作阶段 (一)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是形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概念认识、调查与水资源和地下水相关的人为活动、获取水文地质参数、采集水样等的关键工作,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应在资料分析、遥感解译等工作的基础上分不同的侧重点进行调查。 1、技术要求 以1:5万图幅最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按相对独立的小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观测路线布置,以控制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地质、地貌界线和水点为重点的路线穿越法与界线追索法相结合,各类地质、地貌界线及水点实行统一的分类编号,沿途做连续观察,详细记录,典型地段做地质剖面,采集必要样品。在野外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调查表格每天收队后进行整理,对于存在填写遗漏的表格进行补齐,对于每条路线要及时做路线小结,对野外资料定期进行自检、互检和抽检,确保野外调查的质量。野外调查时,认真开展水位测量和水质现场分析等工作。

《雷电灾害调查规程》(报批稿)编制说明-广东地方标准

广东省地方标准《雷电灾害调查规程》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任务来源、协作单位、分工等) (一)任务来源 本标准是根据《广东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6年广东省服务业地方标准制定立项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粤质监标函〔2016〕982号)要求编制的,立项名称为《雷电灾害调查规程》。 (二)协作单位和分工情况 本标准起草单位由广东省防雷减灾管理中心、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广东省气象防灾技术服务中心、广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江门市新会区气象局共同承担,由广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0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敏辉、曾阳斌、陈易昕、周彦斌、安宁、徐海秋、邹毅、韦智嘉、范伟建、彭凯、邱波、殷启元、吴坚。 (1)黄敏辉、徐海秋确定标准制定原则,全面负责资源的调配、方案的审定及全面组织实施。 (2)曾阳斌、陈易昕、安宁、吴坚负责编制标准编制说明、标准技术内容和标准文本,处理专家征求意见,报送送审稿。 (3)陈易昕、周彦斌、邹毅、韦智嘉、范伟建负责调研、资料收集并提供第4章、第5章、附录E的技术内容。 (4)曾阳斌、周彦斌、邱波、殷启元负责提供第6章、第7章、附录A、附录C、附录D的技术内容。 (5)曾阳斌、吴坚、安宁、彭凯负责提供第8章、第9章及附录B的技术内容。 二、立项的必要性,标准拟解决的问题 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现代化信息事业的

日益发展、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雷暴日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雷电灾害给全社会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鉴定,可以通过雷电灾害事故实例,分析灾害共性因素,找准灾害防御切入点,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建立更完善的机制,为政府指挥部署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是气象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需要按照广东实际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和操作规程,使得雷电灾害调查鉴定作为气象防雷社会服务体现其科学性、权威性和公益性,服务广东社会人民的气象安全保障需求。 通过制定我省雷电灾害调查地方标准,规范调查、鉴定的操作规程,整合应急处置、事故调查、鉴定基本业务、操作流程,管理权限、资料收集、处理以及根据事故开展区域雷电防御指引、风险评估等相关工作,系统地建设雷电灾害调查的整套应急处置公共服务机制体制,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有效增强时效性和准确率,并结合推动区域灾前发布预警、灾中动态监测、雷击风险评估业务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公共气象、资源气象和安全气象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三、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标准框架和内容的确定)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遵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标准及其规范,并结合广东省地方标准的特点来编制。 标准内容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雷电电灾害等级、基本要求、调查流程、调查内容、资料归档等8章内容,附录A~附录G7个附录。 (一)关于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灾害调查的基本要求、调查流程、现场调查、气象资料分析、灾害分析和判定、调查报告、资料移交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雷电灾害的调查和判定。 (二)关于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对“雷电灾害”、“雷电灾害调查”、“雷击点”、“雷电定位系统”、“雷电防护装置”、“外部雷电防护装置”、“内部雷电防护装置”和“雷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样本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0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0 ( 一) 交通位置 0 ( 二) 开发概况 (2)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3)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3) ( 一) 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3) ( 二) 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4)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4) 一、自然地理 (4) ( 一) 地形地貌 (4) ( 二) 气象及水文 (5) 二、地质条件 (5) ( 一) 矿区地层 (6) ( 二) 矿区构造 (7) ( 三) 含煤地层 (7) 三、水文地质条件 (9) ( 一)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9) ( 二)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3) 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 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4) 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 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预测评估) (16) 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6) 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6) 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 结束语 (19)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第一章前言 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落实”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 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 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 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 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 一) 交通位置 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 整合规模为150Kt/a, 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 证号C5 0 0211 5870) , 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 矿区面积0.7941km2, 倾向宽约1.2km( 平均) , 走向长约0.7 km( 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

新产品调查表

重点新产品计划调查问卷(承担单位填报) 单位名称(签章): 单位负责人(签章): 填报人(签章): 填报日期:二ΟΟ五年月日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二○○五年五月

填报说明 一、调查范围: 国家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批准立项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新产品。由各实施单位填报。 二、报告期: 1999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 三、要求: 调查问卷分“承担单位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一)”、“重点新产品计划执行情况调查问卷(二)”和“重点新产品计划管理调查问卷(三)”共三部分,其中“承担单位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一)”、“重点新产品计划管理调查问卷(三)”一单位一报,“重点新产品执行情况调查问卷(二)”一项一报。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调查问卷(一) A0传A0单位名 邮政编A0A0通讯地 A0A0填报人电子邮填报人电A0事业单: 1事业型研究单 2大专院 3.其他事业单 A0企: 1科研型企业(转制为企业后的科研院所 2国有企 3集体所有制企单4个人独资企 5合伙制企 6股份有限公 7有限责任公 8股份合作制企类9中外合资企 10中外合作经营企11外商独资企 12港、澳、台投资企 13其他企 A0企业规1大 2中 3小A1高新技术企. 2 A1技术人员 A1职工人

A1培养科技人A1301高 A1302中 A1303.初 A1401高 A1402中A1引进科技人 A1403.初 成立资产总万A1目前资产总万A1累计增加就业人A1万全员劳动生产A1) 主 营业A1 年产品名称及型产品名称及型年 A2A2获获 级家点点产产计 计项项 A220销售万)A220利万) A22 2004单位经济效益 A2203创汇(万美元)人 A2204上缴增值税 (万元) 1 重点新产品计划执行情况调查问卷(二) 一、产品基本情 B0项目名 BO立项时B0项目编 2.否B0产品是否投放市B0立项级1国 2省1.是1补 2免 3减 4B0享受政策类退 5研发 费抵 6贴 7其 1电子信2交3光机电一体4生物技5新型材6新能7环境与资技术B08海洋工9核技术应用技10医药与医学工程11农12其请注]域(单选 1农业部 2B0产业交通运 3冶 4能 5轻 6机 7电子与通 8石 9生物与医 10建筑与建 11其域(单选请注] B0901国家计(86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其,累计经费支 B0项目万元 B0902部门计划,累计经费支万元B0903省级计划,累计经费支源及获得万元B0904 市级计划,累计经费支万元B0905自行开发,累计经费(可多选万 二、产品技术状 B1技术来自有技1国外技 2国内技 3B1其请注]开发形独立开.合作开 2 3引进消化吸 4B1采标情 51国际标 2国外先进标 3国家标 4行业标企业标 国内领 2国际先 3.1国际领B1产品技术水省内先4国内先 5省内领 6B1技术水平创较大改 4消化吸.首 2重大改 3 1独立开 2联合开 3技术转协议合技术许 5 4B1产权所] 6其请注B1本产品生命周国国本产品市场占有B170 B170 % B1 三、优惠政策落实情 B1享受政策依 享受优惠政策享受优惠政策年第一第二第三第三第一第二(万元份和金和金额(万元 B2B1国家财政补地市拨 B2减免税B2退税 B2利息补B2研发费抵 其B2请注] 注地市拨包含各地计、经委、各部门拨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年)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 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目录 1、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1~13 2、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附图、、、、、、、、、、、、、、、、、、、、、、、、、、、、、、、、、、、、、、、、、、、、、、、14 3、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附表、、、、、、、、、、、、、、、、、、、、、、、、、、、、、、、、、、、、、、、、、、、15~36 4、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总结评估报告附件材料要求、、、、、、、、、、、、、、、、、、、、、、、、、、、、、、、、、、、、、、、37~39 5、山洪灾害防御常识与基本技能调查问卷样例、、、、、、、、、40 6、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满意度调查问卷样例、、、、、、、、、、、、、41

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0-2015年) 总结评估报告编写大纲 前言 简述全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总体情况,总结评估工作得目得、依据、内容、组织方式与过程,评估单位与委托单位,总结评估得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一章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概述本省(区、市)山洪灾害得基本情况(包括气象、雨情、水情、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情况,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危险区分布、面积、人口,灾害特点、灾害成因,历史山洪灾害,典型山洪灾害事件等)与发展趋势,以及全省(区、市)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填写表1-1。阐述项目实施得必要性与重要性。 简述省级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情况(总体目标、范围、任务与投资等)。 (二)项目建设 1、建设内容 分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2010-2012年)、山洪灾害防治项目(2013-2015年)两个阶段叙述项目建设内容。 (1)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2010-2012年)建设目标、范围、投资;叙述主要项目建设内容(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预警系

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管理工作报告 范本

**区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管理工作报告 目录 1 项目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工程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项目批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工程投资......................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主要建设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主要工程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项目建设简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前期工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参建单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项目审批......................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主要工程开完工日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建设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 主要设计变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项目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机构设置及工作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主要项目招标投标过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工程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 合同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 水文地质专项调查报告 一、概况 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在2009年根据晋煤重组办52号文件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整合而成。2011年3月根据晋煤重组办21号文件《阳泉煤业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和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联合开采调整重组整合方案的批复》 将阳煤集团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平定恒昌煤业有限公司进行二次整合,即由山西平定裕泰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平定县上马郡头煤矿整合为一处,井田面积8.9742平方公里。年产60万吨。 二、调查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在2011年5月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调查工作分为收集资料,地面调查和井下调查三个步骤,地面对水文地质现象进行调查,调查1.2平方公里,井下调查由原来在矿工作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带领着重调查原矿井突水点、老空区、废弃巷道的位置及水量等情况,裕泰和恒昌合并后,恒昌做为裕泰的后备资源,对山西鑫华煤业有限公司、山西恒昌煤业有限公司、上马郡头煤矿进行了关闭。 三、矿井水文地质: 裕泰公司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沱河支系洮河支流,年降水量最大995.7mm,最小242.3mm,平均601.4mm,井田北部有桃花河,为阳胜河支流,平时无水,仅雨季有水流过,水量不大,时间短,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由西向东经南后峪、上马郡头村汇入阳胜河。阳胜河平时水量较小,一般2-4m3/h,甚至断流,雨季汇集洪水,水量猛增、最大流量20 m3/h。 中部毛家山村南有一自然小河沟,其他多为山涧冲沟,最高洪水位在南后峪村883米,水质PH=7,硬度0.67--35.8,矿化度370-983mgh,地下水文地质含水层主要有奥陶系石灰岩溶水,水量丰富、水位低,对矿井开采无影响,本溪组有厚4米左右隔水层,太原组有K2、K3、K4三层石灰岩均属裂隙含水层,仅K2含水性强,K3、K4含水性弱,对矿井开采无影响,山西组为砂岩裂隙水,含水性弱,对矿井影响不大。 三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措施 一、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及含水层水对煤层开采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范围内地表水和井下水的调查分析及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矿井充水水源主要有矿区采空区积水、老窑采空区积水、大气降水、地表水、地表冲沟水、第四系孔隙水。 井田内各井筒的标高均高于附近的最高洪水位线标高,一般情况下洪水不能

产品调查问卷分析

Abstract: This questionnaire is commissioned to study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s souvenir pictures. In order to know that and if our company can offer products to meet people’s needs, I make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survey. 1.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 We use the form of the questionnaire. In this questionnaire, we design thirteen questions. Each of can study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the souvenir pictures. A total of 10 individuals participate the ten questions involves an aspect about souvenir pictures. And they are all from university student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eople involving this survey is small, they are covering different grades and to some extent, it still can stand for some point of view. If time permits we can design more questions in this questionnaire and find more students to join in this investigation. After stating these questionnaires, we use excel to make charts in order to make our investigation more clearly and vividly. Through the statistics, we can get our conclusions. Then we analysis the results and have our recommendations. These are our methodology and procedure about this investigation. 2. Presentation and results In this part, I will give nine charts. Each chart represents the result to the corresponding question. Then I will give some explanations to these charts. Among this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six girls and four boy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boys is small, it meets JXUFE’s ratio of boy to girl. All of them are students from JXUFE university PART Ⅰ

山洪灾害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 预案编号: 版本号: 编制单位: 实施日期:年月日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概况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辖境北端,地处关中北界,和甘肃省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3社区、187个行政村(311个自然村)、28.47万人。全县311个自然村中有131个村傍河而居,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受威胁人口达12.04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 43%,受威胁区面积1071平方公里,占到全县总面积的59%,汛期洪水来势猛,历时短,山洪灾害频发,属于渭北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之一。 1.2 项目建设目标 2010年9月,省水利厅将旬邑县列入2010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县。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总目标是以国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见色和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为依据,以山洪灾害信息监测与预警为核心,将数据采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预报预警技术与山洪灾害防治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建成一个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信息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可靠性,更好的为旬邑县防汛抗旱部门有效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的目的。 1.3 项目计划下达情况 根据《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咸阳市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水汛旱〔2011〕45号)及咸阳市水利局转发省水利厅《关于调整2010年度34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的通知》(咸水发(2011)936号)文件精神,我县调整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是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自动雨量站7座,自动水位站9座,简易雨量站140座,简易水位站23座,视频监控站3座。二是县级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及会商室装修改造三部分。硬件设备主要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ups电源、大屏显示器、视频会商等硬件设备;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杀毒软件、数据接收处理、数据整合预警、预警调度等软件;装修改造机房和会商室120平米。三是乡村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14个乡镇视频会商、传真、无钱广播等预警系统设备以及114各村的无线广播、铜锣号、口哨、手摇警报器等预警设备。四是群测群防体系。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县乡村预案编制、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内容。 1.4 工程布置 陕西省2010年度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旬邑县项目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预警平台以及镇村预警系统, 14个乡镇的视频会议统可以和县、市同时召开,防汛信息得以及时传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2014年8月

前言 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和《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开展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包括基础数据准备、山洪灾害调查和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等内容。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是在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计算方法,综合分析评价防治区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防洪现状,划分山洪灾害危险区,分析确定预警指标,绘制危险区图。 为了指导和规范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编写了《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全国山洪灾害分析评价的范围;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中采用的设计暴雨、设计洪水的内容、方法及其成果表格格式; ——现状防洪能力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格式; ——危险区划分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要求; ——山洪预警指标分析的内容、方法及成果的要求; ——危险区图绘制内容及成果要求。 本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200平方公里以下小流域,200~1000平方公里流域的暴雨洪水分析计算可参照使用。 本技术要求涉及的主要名词列于附录1“名词解释”,涉及的具体方法在培训材料中详细介绍。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目录 前言 (i) 1 总体要求 (1) 1.1 范围 (1) 1.2 目标 (1) 1.3 内容 (1) 1.4 成果要求 (2) 2 主要技术标准 (4) 3 技术路线 (5) 4 设计暴雨计算 (8) 4.1 暴雨历时确定 (8) 4.2 暴雨频率确定 (8) 4.3 设计雨型确定 (8) 4.4 计算方法选择 (9) 4.5 成果要求 (9) 5 设计洪水分析 (10) 5.1 净雨分析 (10) 5.2 洪水频率确定 (10) 5.3 洪水要素确定 (10) 5.4 洪水计算方法 (10) 5.5 水位流量关系计算 (11) 5.6 合理性分析 (12) 5.7 成果要求 (12) 6 防洪现状评价 (13) 6.1 成灾水位对应的洪水频率分析 (13) 6.2 现状防洪能力确定 (13) 6.3 危险区等级划分 (14) 6.3.1 危险区范围确定 (14) 6.3.2 危险区等级划分方法 (14)

2014年广东雷电灾害实例汇编

2014年广东省雷电灾害实例汇编 广东省防雷减灾管理中心编印 二○一五年二月

目录 前言 (1) 广州市 (4) 深圳市 (10) 珠海市 (11) 汕头市 (13) 佛山市 (15) 韶关市 (21) 湛江市 (26) 肇庆市 (30) 江门市 (33) 茂名市 (37) 惠州市 (39) 梅州市 (42) 汕尾市 (52) 河源市 (53) 阳江市 (56) 清远市 (57) 东莞市 (62) 中山市 (71) 潮州市 (72) 揭阳市 (74) 云浮市 (76)

前言 201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气象防雷主管部门认真履行防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开展全省气象灾害防御暨防雷安全设施“三同时”专项执法检查,加强防雷安全科普宣传,全省防雷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与去年全年相比,因雷击引发人身伤亡事故减少26%,经济财产损失减少408万元。 目前,我省防雷减灾工作呈现稳定好转的态势,但防雷减灾工作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广东自然条件复杂,雷暴日多,是世界上雷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雷灾调查统计,2014年全省因雷击造成的灾害实例640起,其中农村雷灾事故70起;雷击引发火灾爆炸事故2宗,建(构)筑受损44起,办公电子电器设备受损491起,家用电子电器设备受损45起,各种电子电器设备雷击损坏3906件,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0.52亿元。另一方面,我省仍然存在较多的防雷安全生产隐患。部分单位和个人防雷安全意识淡薄,对雷电灾害的危险性和严重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重

建设、轻安全的思想,没有严格落实防雷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大量通信、计算机网络等信息系统因忽视雷电电磁脉冲防护导致雷灾事故频发;较多农村私人住宅没有防雷装置,导致雷灾事故多发;部分群众雷电灾害防护意识依然十分薄弱,人身伤亡事故较重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是目前我省防雷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雷电灾害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强和创新防雷社会管理,依法依规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在全省各级气象防雷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我中心汇总形成了《2014年广东省雷电灾害实例汇编》,希望该手册的印制能够有助于更好地总结防雷减灾的经验和方法,科学防雷,趋利避害,同时为各级人民政府及时掌握雷电灾情和科学制定应对防御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雷电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广东省防雷减灾管理中心 2015年2月

水文地质调查

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目的 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经过一定的勘查程序,去查明某个地区的地下水在天然和人为影响条件下的状态,并阐明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具体措施。 二、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 1、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和污染情况; 2、对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进行水量、水质评价; 3、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实施意见和措施。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一、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制订远景规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任务:概略查明区域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埋藏分布条件以及水量、水质的形成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的概略数量。 比例尺:一般<1/10万 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目的:为某项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任务:较详细地查明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 比例尺:一般>1/5万 三、地下水动态和均衡的监测 目的:结合综合性水文地质调查、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或其他项目,对地下水的动态和均衡要素进行长期的观测和研究,为定性或定量评价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资料。 监测项目:地下水水位、水温、水量、水质以及 降水入渗补给量、蒸发量、地下径流量等。 监测持续时间:1)暂时性监测网:为综合性或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提供监测资料时,监测时间一般持续1~2年;2)永久性监测网: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长远、综合目的而进行的检测工作时,监测时间应是永久性的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 一、水文地质调查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1、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必须经历一个由面到点、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的过程。 2、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的划分必须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相一致,不同设计阶段所需水文地质资料的内容和要求是不相同的。 二、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方案 不同任务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其阶段的划分一般是各不相同的;不同部门对同一任务,划分的阶段数和阶段名称也不尽一样。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把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 1、普查阶段:概略评价需水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提出有无满足设计所需地下水水量可能性的资料,初步推断可能富水地段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详查阶段:基本查明几个可能富水地段的水文地质条件,初步评价地下水资源,进行水源地方案比较,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 3、勘探阶段:查明拟建水源地范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一步评价地下水资源,提出合理开采方案,为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4、开采阶段:在开采动态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水源地的改、扩建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开发及服务

1.数据常见问题解答 (1)下发的数据中已经包含了监测站点数据,是否需要核查? 答:下发数据中的自动监测站点是共享的国家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数据,需要县级单位补充和完善,并核查监测站点的位置和属性信息是否正确。 (2)下发的矢量数据和影像图有偏差,在调查过程中,以哪一个数据为准标绘调查对象的位 置? 答:下发的矢量数据必须经过脱密处理,各省、市、县才能够在非涉密的环境中使用。 经过脱密处理的数据,会出现矢量数据的坐标抖动,造成不定向的偏移50米~100米,矢量数据在调查过程中提供位置的参考,实际标绘调查对象的位置以影像图为准。脱密数据的属性信息是准确的,可以用于分析计算。 (3)影像和矢量数据分别采用哪个坐标系和高程系? 答:数据成果平面坐标系采用WGS84坐标系,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4)影像数据和行政区划数据缺失? 答:影像数据全部采用国产卫星数据,数据基本为2012年12月以后(含12月)拍摄的。行政区划数据采用国家统计局2011年统计用行政区划代码,对1:5万DLG 数据中的乡镇和行政村进行编码和位置匹配。由于行政区划政区调整过程中造成缺少乡镇边界、乡镇影像和行政区划数据,由数据厂家对下发数据重新整理并替换。如果是缺少行政村或自然村,县级用户在采集终端软件中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即可。 (5)行政区划编码和位置到哪一级别? 答:行政区划数据已经对县、乡镇、行政村进行了编码,并在图上标绘了行政区划位置。 下发的数据中已经包含了自然村数据,并标绘了自然村位置,需要县级单位对未编码自然村进行编码。 (6)本县所有未编码自然村是否都需要编码? 答:需要对本县所有未编码自然村编码,在采集终端软件中提供对自然村编码的工具,需要用户选择当前自然村所属的上级行政村即可,自然村行政区划代码由采集终端软件自动计算。 (7)小流域下垫面坡面糙率和下渗特性如何提取? 答:利用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小流域坡面糙率的对应关系,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2021年)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2021 年)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334

雷电灾害事故报告制度(2021年) 一、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防雷安全设备管理的法规政策,按规定程序投入使用,并定期进行检测、维护、保养,保证安全可靠 二、对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治理,一时难予治理的,要采取防范监护措施,同时要积极防止新的隐患形成。 三、防雷使用和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上级安委会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气象部门备案。 四、防雷使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必须立即组织抢救,按规定立即向上级安委会和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气象部门报告,不拖延

隐瞒,不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私自处理。 五、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或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