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工作案例

5、构成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的那些碱基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答案:由DNA上的碱基决定的。)

6、大家来比较一下正常与异常的DNA,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一个碱基对的改变。)

任务一:完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图解。

任务二:按图解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回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引起了性状的改变。该实例进一步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质疑:除了碱基对的替换外,还有哪些变化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教师不点评学生回答,幻灯展示练习:

7、下面已经给出正常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当碱基分别发生如下变化时,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将如何变化? ①第6个位点上的碱基G被碱基A或碱基C所替代;

②第13个位点上的C发生了缺失;第14、15两个碱基发生缺失;第14、15、16三个碱基都发生缺失;?

③第14个位点和第15个位点之间插入一个碱基G;插入两个碱基G、A;插入三个碱基G、A、C。

问题: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回答:

①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都能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

③缺失或增加1个碱基或2个碱基比缺失3个碱基的影响大。

学生填写教

材中的图解

学生讨论总结

回答

学生练习,要求

学生自己写一

段DNA片段加

以考虑

学生思考

学生总结

落实教材

分析

设置问题,

引导思考

联系前面

所学知识

构建完善

体系

培养学

生的动手

能力

引导学生

观察、分

析,

小结: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的实质就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8、讨论:基因结构改变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吗?突变都能

遗传给下一代吗?

(不一定,密码子的兼并性。发生在配子能传给下一代,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遗传。但植物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1、基因突变的原因

(知识链接:细胞癌变的原因)

(1)癌变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2)细胞癌变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元癌基因突变,被激活。)

(3)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偶而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

2、基因突变的特点

(展示资料,探讨基因突变的特征)

资料一:1935年,美国科学家联合英国科学家在非洲大陆对11270种植物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在过去的7年间,98.7%的植物都曾发生过突变;但就其中任何一种植物而言,在自然状态下,发生一次变异的几率为1/1988。

(普遍性和低频性)

资料二:果蝇红眼基因的突变图。

(不定向性)

资料三: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1~2天的大肠杆菌培养物的浓度约为每毫升10 9个细胞,DNA复制的错误率约为10— 9,也就是每连接10 9 个核苷酸才可能发生一个错误。在含有10 9 个细胞的培养物中,由于DNA的差错就可能发生几百万个突变,可能包含大肠杆菌基因的上千种变异形式。(低频性)

资料四: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生物体的任何细胞;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DNA分子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

(随机性)学生观看、思考

并讨论

回顾旧知并

回答

学生阅读教

学生分析、比较

回答

学生讨论,思考

后回答

学生讨论、正确

理解

和归纳总

结能力

形成概念

创设问

题情景引

导学生思

参阅教材,

引导学生

思考

具体事例

归纳特点

. .

人教版教学教案基因突变的详案(精品)字字到位

生物的变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结合一个例子,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突变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示意图和碱基对的增添级缺失示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在讲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设臵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 2.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 基因突变的概念 [解决方法](1)通过板书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教材分析:通过学习,感情地认识生物界的各种变异现象,进一步理解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难点:基因突变的概念 通过板书基因突变(增添、缺失和改变)的示意图,结合基因是决定生物形状的基本单位的知识和转录翻译的过程来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教学资料(相关基因突变的例子)。 2、学生课前预习有关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谈话法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们听说过纯白色的狮子吗?你们听说过有两个拱嘴四只眼睛的猪吗?你们听说过手指没有指纹的人吗?你们听说过有类似于大象脸庞的人吗? 生:没有。 师:那,现在听说了吧? 生:(兴奋状态) 师: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些异常的生物存在呢?答案就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中。今天我们到底要学习什么内容呢?今天就学习生物的变异。(板书: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究竟何为变异?一个母亲生下五个儿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五个儿女长得和他母亲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那,这五姊妹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亲兄弟亲姐妹,甚至是双胞胎都会在性状上有差异。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性状差异叫变异。变异有两种类型,分别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而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例如: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生活在城市,一个生活在农村,在城市的皮肤白,在农村的皮肤黑,正是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了他们肤色上的差异。 师:再比如,一个长相平凡的女子,经过整容手术后变成了美女,这种美丽能够遗传给她的后代吗?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选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解决办法]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定律,概括出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解决办法]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解决办法] 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l.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 3.银幕以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变异的类型及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识记)。 2.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1.教材依据: 青岛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1 节。 2.设计思想 教学活动围绕着对基因突变的实例展开,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把握基因突变的外延、特点以及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强化核心概念的教学,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应用的联系。 3.目标聚焦 1.阐明基因突变的机理、特点和应用 2.关爱生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学法指导 从实例分析入手,按照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镰刀型贫血症)到微观(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机理)来归纳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图示、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概念、结果以及与性状的关系。最后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 5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PPT 上的两个实例,引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PPT 并分析讨论。 提问:实例一:在北京培育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KG 左右。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KG。实例二:太空椒(普通青椒种子遨游过太空后培育而成)与普通青椒对比,果实明显增大, 将太空椒的种子种植下去,仍然是肥大果实。 实例一、二描述的变异类型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异?若不是,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不是,前者不可以遗传,后者可以遗传。 教师总结并展示PPT:变异分为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性状改变)和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学习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板书: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1 节基因突变 教师通过PPT 展示教材P69 基因突变的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提高同学们学习《基因突变》的兴趣。

高中生物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从容说课 本节教学可用1课时,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具体过程参见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这一因果关系。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基因突变的本质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在学习基因突变的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先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例如,射线(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容易引发癌症,在强烈的日光下暴晒,容易导致皮肤癌;据报道,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患癌症;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时,核电站周围的居民得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变质花生中的黄曲霉素可致癌(化学因素)等。 最后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进行对比和总结。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 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 (2)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3)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4)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具准备 1.基因突变实例图片。 2.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流程图(即课本P81完整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模型.游戏等方法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 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性 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能力目标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

3.通过游戏、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认同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重点 1.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2.基因重组的来源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交叉互换后对应的的基因变化图。 难点 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 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归纳法。 教学流程大体为: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得出结论。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熟悉到陌生,我对教材做了调整,先学习基因重组,再进行基因突变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游戏纸条.磁条(制成基因碱基对)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摘要 学科生物学段高中年级二 单元 4 教材版本浙科版 课程名称基因突变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要落实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遗传与进化” 模块中“生物的变异”主题下的“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基因突变是遗传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 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这 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 的原始材料,所以本节课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基因突变的意义这部分知识 比较抽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基因的本质及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 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对于生物的变异现象,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也学习过,所以并不陌生,但对于可遗传变异的本质,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基因在传递过程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发生的变 化对生物会产生什么影响?由于所教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表达的准确性稍微欠缺,所以通过设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与讨论,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目标1.概述基因突变的实质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2.阐明增添、缺失或替换DNA分子中碱基对都会改变基因结构; 3.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可以自发产生,也可以诱发产生; 4.举例说明基因突变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自然突变频率低等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资料的探究和讨论,实现学习中概念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生成。 2.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概念图,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构建知识的系统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讨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的因素,积极预防遗传病的发生; 2.通过理解基因突变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活动设计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篇一:基因突变优质课教案】 梅州市中学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案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手机号码:电子邮箱:所在单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案一、教学指导思想:(一)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但这与我们的大班教学现象相矛盾,如何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二)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比如让学生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微观结构,让微观宏观化,将生物学变成触手可摸具体知识。有利于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三)让学生自主体会和探究生物学原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四)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 节的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从基因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是基因表达的延续和拓展,也是学习章的基础。

通过本节学习,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在讲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时,先大致归纳了引起基因突变的三类原因,然后紧扣原因分析特点。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变”与“不变” 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学生已经学过基因和染色体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组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为创设问题情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基因突变的教案Word版

课题《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一课时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B:理解) 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A:了解) 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通过发挥媒体的直观功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通过利用学生生活经验的创设,结合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3.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讨论分析,使学生通过“材料—比较—归纳”的方式来获得基因突变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2.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2)基因突变的原因 2、教学难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路 1.理论依据 (1)奥苏伯尔关于概念形成的学习理论 生物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生理现象本质特征的认识。正确的生物概念,既是生物学知识的组成部分,又为获得更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主要有两条途径: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概念形成: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概念。是获得概念的初级形式。概念同化: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学习新概念的方式,是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生物学学科知识的基本单位,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这节课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就是遗传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概念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将外部言语转化成内部言语的思维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以进行观察、比较以及联系实际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学习,为进一步对原型的抽象和概括提供条件。由于学生头脑中没有用以同化基因突变这个新概念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节课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教学采用以概念形成方式进行教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公开课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归纳、总结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遵循这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呈现方式,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到微观来开展教学活动。 1.关于基因突变,教材选用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限于篇幅,教材没有过多地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具体过程参见教学案例)。 2.旁栏设置的思考题和小资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因突变特点的理解。 人工诱变在育种上有重要用途,教材通过介绍我国在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材在学生已知的知识基础上,介绍了两种常见的基因重组。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为例,阐述了基因重组对于生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教材还把重组DNA技术作为小字内容,安排在基因重组的正文之后,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多了解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 4.本节内容可为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基因重组的内容需要本章第二节中的自由组合定律与连锁和交换定律的有关内容作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过基因和染色体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知识,为基因突变这一新概念的建构奠定了认知基础。为创设问题情景,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让学生观察、动手、思考和讨论,适时引导、适时启发和适时鼓励,由浅入深,建构基因突变基本概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4)掌握基因重组的概念、来源、意义,会辨别不同情况下的基因重组。 2.能力目标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学会用图示形式表示发生基因重组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作图和识图能力。 (2)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让学生体验基因突变概念的形成过程。 (2)通过对基因突变原因及特点的逻辑论证过程,不但可以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3)通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习题精选 1.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的方法是() (A)杂交育种(B)单倍体育种 (C)诱变育种(D)多倍体育种 2.自然界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环境影响(D)染色体变异 3.产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 (A)红细胞易变形破裂 (B)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不正常 (C)信使RNA中的一个密码发生了变化 (D)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了变化 4.人工诱变区别于自然突变的突出特点是() (A)产生的有利变异多(B)使变异的频率提高 (C)可人工控制变异方向(D)产生的不利变异多 5.下面列举了几种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其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射线的辐射作用(B)杂交 (C)激光照射(D)秋水仙素处理 6.人类的基因突变常发生在() (A)减数分裂的间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 (C)减数第二次分裂(D)有丝分裂末期 7.人工诱变是创造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这是因为人工诱变() (A)易得大量有利突变体 (B)可按计划定向改良 (C)变异频率高,有利变异较易稳定 (D)以上都对 8.一种植物只开红花,但在红花中偶尔出现一朵白花,将白花所给种子种下,后代仍为白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基因互换 9.下列属于基因突变的是() (A)外祖母正常,母亲正常,儿子色盲 (B)杂种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矮茎豌豆 (C)纯种红眼果蝇后代中出现白眼果蝇 (D)肥水充足时农作物出现穗大粒多 10.一对夫妇所生子女中,性状差别甚多,这种变异主要来自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环境的影响 11.如果基因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则这种变化叫() (A)遗传性变化(B)遗传信息变化 (C)遗传密码变化(D)遗传规律变化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标准教材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及其他变 异(教案设计) Bi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types, structures, functions, behaviors, development, and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rganisms at all levels.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一生物: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案设 计)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的内容。 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调查,两个资料搜集和分析,一个科学·技术·社会(sts)。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

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对象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级文科班的学生,对于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他们虽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很感兴趣,却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教师可启发学生先自学,再尝试用概念图的方法对遗传病加以概括分类。 对于实践调查,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先加以趣味性引导,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相关的资料收集看似简单,运用互联网搜索的结果易造成大量资料的积压与浪费;文科班的学生个性鲜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若能利用自已搜索到的资料在辩论会中展示自我个性,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出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②概述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监测和预防的方法。 ③简述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必修生物

一、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2.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分析 (1)症状: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弯曲的镰刀状,易发生红细胞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2)病因图解 (3)分析 (4)结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的一个碱基对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遗传病。 3.对后代的影响 (1)若发生在配子中,将传递给后代。 (2)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4.时间、原因、特点及意义

(1)时间: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二、基因重组 1.概念 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比较 类型发生的时期发生的范围 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的交换而交换3.意义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1.阅读教材P83[思考与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什么时期?

提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结合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复制过程,分析DNA分子复制时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 提示:DNA分子复制时,DNA双链要解旋,此时结构不稳定,易导致碱基对的数量或排列顺序改变,从而使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2.分析教材P70囊性纤维病的病因图解,结合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探讨下列问题: (1)从DNA分子结构上分析,囊性纤维病的病因是什么?与正常人的CFTR基因相比,碱基数量、排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2与正常人的CFTR基因相比,碱基数量减少,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变化后导致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1碱基替换。2碱基种类可能变化,数量不变,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3)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可知,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吗? 提示:1脱氧核苷酸(碱基)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的改变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2这种改变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 3.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遗传信息和生物性状吗?试分析原因。 提示:(1)遗传信息一定改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发生基因突变后,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 (2)生物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发生碱基对的改变时,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可能并

必修二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doc

第五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一、教材分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 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能力方面 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方面 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 育; 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懂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四、学情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问题探讨及基因突变的实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二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生物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性状表现除与遗传物质有关外,还与什么有关?(答:与外界条件有关)性状由亲代传递到子代时,会不会一成不变呢?当然不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这又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生物体不仅具有遗传还具有变异。)

基因突变教案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姓名:刘陶钢 年级: 2015级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第一节,与之前在《必修一》中学习过的“细胞的癌变”和本书第四章的“遗传信息的翻译”的内容有较大的联系。在讲授新课的同时可以复习之前的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较好的掌握了高中生物的学习方法,并且对于前四章内容的学习也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掌握基因突变的特点、诱发条件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一些科幻电影的例子来进行讲授,引起学生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精神;通过基因突变可能有害也可能有利的特点,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 五、教学过程 1、导课 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出“钢铁侠”和“蜘蛛侠”的对比图片,提问“钢铁侠”和“蜘蛛侠”获得能力的不同点。同学们回答“钢铁侠”靠装备“蜘蛛侠”靠“变异”。进一步提问:“那么这种变异的本质是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突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平时会看的一些美国大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 2、讲授新课

师讲述:要学习基因突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基因突变,所以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基因突变的概念。(在课件上给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能否遗传的条件)基因突变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而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师: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在《必修一》中学过的“细胞的癌变”,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去控制而变成癌细胞”这说明细胞的癌变也是基因突变的一种。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导致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吗? 生: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又叫生物致癌因子)。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精神。 师:对,同样地基因突变也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三个原因。同学们看看下面三种分别属于什么因素(在多媒体课件上给出三种情况: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发现,用X射线照射果蝇,后代突变的个体数大大增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DNA 分子中的碱基,从而导致基因突变;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的DNA,导致其复制出错。) 生:第一种是物理因素、第二种是化学因素、第三种是生物因素。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理解如何区分了诱发基因突变的三种因素。 师:很好,同学们都答对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基因突变的特点: 普遍性: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随机性: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DNA的任何部位 不定向性: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低频率性:在高等生物中,大约105—108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突变 少利多害性: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但有些基因突变也可能使生物更能适应环境。 设计意图:讲授本节课的重点。 师:既然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又低,大多又有害,那基因突变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生:不是。 师:对,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这就是基因突变的意义。 设计意图:先引起学生思考,在引出基因突变的意义。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考纲导引】 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 【考情分析】 1.基因重组的类型、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区别等都是 不容易掌握的知识,在复习时采用对比的方式,能够化难为易 2.从近几年新课改生物试题看,知识点分布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产生、结果分析与特点的 理解上 3.在命题角度上都与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前热点密切相关,另外从实验探究与设计的角度考查 考生探究能力的试题也非常多 【基础自测】 (三)基因与性状 ①基因通过控制控制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②基因通过控制控制过程,从而影响生物 性状,如白化病 ③生物的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突变:概念——指基因的改变,包括的、或原因——根本原因是过程中发生差错 特征①性:在各种生物都可以发生 基因突变②性:自然状况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③性:一种基因突变产生的基因可以再突变为该基因 ④性:一个基因经过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等位基因 ⑤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和中 发生时期: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时 基因重组种类 可遗传的变异 【要点透析】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量变异(整倍性)多倍体单倍体 发生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分裂期某些生物进行单性生殖时 产生机理非同源染色体上 非等位基因的自 DNA上发生碱基对的 增添、缺失、改变, 由于细胞分裂受阻, 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直接由生物的配 子,如未受精卵细

由组合;交叉互换从而引起DNA碱基序 列即遗传信息的改 变倍的增加胞、花粉粒发育而 来,使染色体组数 成倍减少 是否有新基因产生没有产生新基因, 但产生了新的基 因组合类型 产生了新基因 没有产生新基因,但 增加了某一基因的数 量 没有产生新基因 在生物进化中地位对生物进化有一 定意义 生物变异的主要来 源,提供生物进化的 原始材料 对生物进化有一定意 义 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不大 实践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例1自然界中,一种生物某一基因及突变基因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如下: 正常基因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1 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2 精氨酸亮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 突变基因3 精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酪氨酸丙氨酸 根据上述氨基酸序列确定这3种突变基因DNA分子的改变是: A.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B.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C.突变基因1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2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D.突变基因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1和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察基因突变的类型 指点迷津要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当DNA分子的碱基对增添或缺失时,会使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从增添或缺失处到最后都发生改变,进而使基因所决定的氨基酸顺序从此处开始都改变;而当DNA分子的个别碱基对替换时,只会影响一个氨基酸的种类(种类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其他的氨基酸则不会改变。据此,分析上述三个突变基因所决定的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突变基因1和2为一个碱基的替换,突变基因3为一个碱基的增添。 参考答案 A 例2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C、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变异的知识。 指点迷津生物的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是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由几种遗传密码与它对应,故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发生在体细胞中的突变一般是不会遗传给后代。应用重组DNA技术,改造的基因,也属于基因重组。有些生物染色体变异时,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产生的后代就形成了多倍体。

_基因突变_一节的教学设计_王国荣

“基因突变”一节的教学设计 王国荣(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213031) 摘要以图片等材料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尝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学探究方法和思想;通过基因结构片段的分析及相关基因片段的表达,引导学生形成并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 关键词基因突变基因片段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中的“基因突变”,是继2、3、4章中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本质、基因的表达等内容后,对基因突变的实例分析、概念、原因和特点等提供的知识支持,是遗传学的核心概念之一。由于基因突变与生物变异、生物进化密切相关,也是学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其中,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是教学重点;阐明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意义涉及微观水平上DNA分子结构的改变,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教学中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选用实例镰刀形贫血症,由现象到本质,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尝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问题冲突,引导学生分析和归纳,形成概念。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概述基因突变概念;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对遗传信息及其控制的蛋白质合成(性状)的影响;说出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2.2能力目标基于图片信息用文字相对严密的描述基因突变的发生机理。借助对问题的思考和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学会判断和推理。 2.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和实例的分析,学会选择正确的生活态度,认同正确的行为习惯;认同基因突变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3教学过程 3.1实例分析,构建相关背景知识网络利用亲子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遗传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机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创设认知冲突性问题,提问:你与父母是不是很相像?如果不像,其中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亲缘关系和变异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并给出变异概念。就亲子鉴定而言,提问:亲子鉴定为什么查DNA?引导学生总结:DNA的结构本质主要指它的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即使是亲子关系,有很多性状不同(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遗传物质DNA,包括基因、基因型以及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等多方面,阐述自己观点(假说):基因(DNA)本身改变、基因型等改变,可以改变生物性状。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情况加以汇总或者再提供一些已知实例。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遗传发生的机理,即亲子性状相似的背后是由于DNA(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利用亲子鉴定问题,帮助学生回忆DNA的结构,揭示其结构本质。即DNA的结构本质就是一段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为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改变做铺垫。利用遗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思想,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变异原因提出观点,形成假说。 3.2问题引领,揭示基因突变本质DNA(基因)自身改变可导致性状改变,有没有相关研究佐证?展示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形贫血症的研究历史。提问:从镰刀形贫血症的形态,到血红蛋白,进而到氨基酸,为什么会最终追踪到基因?什么是基因突变呢?(展示镰刀形贫血症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形成两个基本认识:第一,生物学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第二,性状改变,直接原因是蛋白质问题,根本原因是由DNA(基因)决定。通过问题驱动学生逐步形成基因突变概念。 3.3机理分析,促进基因突变概念形成由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科学史引导学生发现该病探究历程:红细胞的形态→血红蛋白→氨基酸→基因。通过镰刀形贫血症的图解,揭示基因突变本质。同时,引导学生猜想间期容易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是不是所有的突变类型都与镰刀形贫血症一样,由碱基改变导致?教师展示基因突变的碱基缺失和增添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概念,并提出基因突变是一种基因的结构改变。提问:基因的碱基改变、缺失和增添为什么会导致基因的结构改变?基因突变会不会引起遗传信息、蛋白质合成也改变?教师展示几个序列片段(包括氨基酸改变和不变的),让学生查找密码子表,得出相应结论,继而要求学生给基因突变下个相对完整的概念。尝试提问:如果发生了基因突变,生物个体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由基因突变产生的变异能不能传给自己后代?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根据特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图片使之显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学设计案例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举例说出基因重组及其意义,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这是确定本节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考虑到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本节还将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列为教学目标,以便为第7章的学习打基础。 二、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 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基因突变的实例 导入:1910年,一位美国 黑人青年由于发烧和肌肉疼痛 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发现, 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 一种特殊的贫血病──镰刀型 细胞贫血症。我们知道,正常 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而镰 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 却是弯曲镰刀状的。这样的红 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 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这 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呢? 用幻灯的形式展示正常 红细胞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 细胞图片。 出示供学生阅读的材料。 1928年,人们发现镰刀型 细胞贫血症患者能将这种病遗 学生阅读并讨论下列问 题: 1.人们是怎样理解镰刀 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 的? 2.鲍林为什么认为镰刀 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分子病? 3.根据英格拉姆等人的 实验,从图中可以看出正常肽 链中的哪一个氨基酸发生了什 么样的突变?查阅密码子表, 分别写出正常氨基酸和异常氨 基酸的密码子。 通过展现科学发现的过 程,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 即从性状到遗传物质的认识过 程,探寻基因突变的本质。 从现象上理解遗传病。 理解血红蛋白是一种大 分子物质。 理解蛋白质分子不同,组 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也不 同,而氨基酸的种类是由密码 子来决定的。 密码子的排列是由DNA分 子决定的。密码子发生改变是 因为DNA分子发生了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