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三 线性网络定理

实验三 线性网络定理

实验三 线性网络定理
实验三 线性网络定理

2)内阻Ro的测量:

方法一:开路短路法:测量开路电压

2、叠加定理:在由多个独立源作用的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中的电流(或电压)等于电路中各个独立源分别单独作用时在该支电路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四、预习要求

1、复习叠加定理的知识,注意叠加定理的适用条件;预习戴维南定理;

2、画出实验电路(图3-1所示)的戴维南等效电路;

图3-1 戴维南定理实验电路图

图3-2 叠加定理电路测量顺序:

线性系统理论

系统控制的理论和实践被认为是对20世纪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其中,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控制理论中最基础,最成熟的分支。系统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系统控制理论的角度来看,它通常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相关功能和受限制部分的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状态由描述系统行为的变量表示。它具有完整性,抽象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摘要 线性系统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系统,控制对象可以是确定性的或随机的,并且控制方法可以是常规控制或最优控制。控制理论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在近代发展迅速。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基础,最成熟的分支,是控制科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线性系统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方法多样,富有美感。它不仅为线性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和综合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而且还包含许多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简化了系统的建模,分析和综合,为系统控制理论的其他分支和其他学科提供了参考。它们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法。 线性系统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经典线性系统理论和现代线性系统理论。 古典理论形成于1930年代和1940年代。奈奎斯特在1932年提出了反馈放大器的稳定性理论。波特在1940年代初提出了波特图。埃文斯在1948年提出了根轨迹理论。这表明了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的

形成。古典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主要研究单输入单输出线性时不变系统。 1950年代后,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控制理论的应用范围的扩大,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明显。这种情况促进了线性系统的研究,从1960年以后的古典阶段到现代阶段。美国学者R.E.卡尔曼首先将状态空间方法应用于多元线性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两个基本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标准。1963年,例如吉尔伯特,他得到了揭示线性系统结构分解的重要结果,为现代线性系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1965年后,现代线性系统理论又得到发展。有许多研究多元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线性系统的几何理论,线性系统的代数理论和多变量频域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线性系统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015北航系统工程考博(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工程考博(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一、学院介绍 1985年,我国国防科技界、教育界的著名专家,我国可靠性系统工程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杨为民教授顺应国家战略重大需求,组建了北航工程系统工程系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所。历经20余年发展沉淀,学院形成了“献身国防,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高屋建瓴,开拓创新的学术风范;淡泊名利,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怀;以人为本,集体发展的团队精神”的为民精神,秉承“开拓创新、敢为人先,需求牵引、专业推动,学科龙头、科教统筹,团队优势、集体发展”的工作理念,走过了一条“面向工程服务、开辟科研领域、创建培养体系”的特色创新之路,已成为国内可靠性工程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军单位。 目前,研究所挂靠有多个以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为职能的国家级中心和专家组,建成有可靠性领域唯一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多个国内实验设备与综合试验研究能力一流的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和评价机构。这些高水平的技术与管理平台为院、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保证。 在科研领域,院、所现拥有专业齐全的研究方向、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和配套先进的试验设备。多年来,紧密围绕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对可靠性工程的专业需求,开展管理支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服务。“九五”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50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各类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人才培养领域,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开创了国内高校第一个“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工程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理论研究、工程应用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培养了大批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专业人才。同时,为上级单位举办了500多期各类可靠性系统工程培训班,培训人数达15000余人次,普及推广了可靠性专业知识,有力地推动了国防科技工业生产中可靠性工程的开展。 今天,可靠性-效能的倍增器,系统工程-智慧的钥匙,两者交叉融合诞生了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它是大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碰撞的结果,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求方法论突破的必然。为此,我们将紧抓机遇,瞄准科学发展方法论的学科培育需求、精英教育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系统优化的工程应用需求这三大需求,系统谋划、开拓奋进,打造具有国防特色与工程技术优势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可靠性与系统工程人才培养基地、技术研发基地、试验评价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北航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二、20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系统工程考博参考书 科目代 科目名称参考书目 码 1001英语不指定参考书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13/2012 59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及实际应用意义 王 凡 王思文 郑卫刚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摘 要】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发展、内容、研究 方法和应用以及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并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提出了学习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差异;应用;意义 1.引言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教学也使用了控制理论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大家在课堂上听,本身可看作一个开环函数;而同学们课下做作业,再通过老师的批改,进而改进和提高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控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控制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如此广泛,因此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至关重要。 2.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时期。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并走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其产生和发展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2.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核能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出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 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 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则;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1961年庞特里亚金(俄国人)提出了极小(大)值原理;罗森布洛克(H.H.Rosenbrock)、麦克法轮(G.J.MacFarlane)和欧文斯(D.H.Owens)研究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的现代频域法理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为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线性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奥斯特隆姆(瑞典)和朗道(法国,https://www.doczj.com/doc/ca15145872.html,ndau)在自适应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3.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为系统辨识;最优控制问题;自适应控制问题;线性系统基本理论;最佳滤波或称最佳估计。 (1)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建立系统动态模型的方法。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的试验数据,从一类给定的模型中确定一个被研究系统本质特征等价的模型,并确定其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2)最优控制问题 在给定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下,寻找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佳的控制规律。主要方法有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等极大值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即: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最小或最大)某一性能指标最优:如时间最短或燃料消耗最小等。 (3)自适应控制问题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能自动适应内外部参数、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作用,使系统达到一定意义下的最优。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2015北航工程力学考博(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考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20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力学考博(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考 书、历年真题、报录比、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复试分数线 一、学院介绍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航空学院)是北航最具航空航天特色的学院之一,主要从事大气层内各类航空器(飞机、直升机、飞艇等)、临近空间飞行器、微小型飞行器等的总体、气动、结构、强度、飞行力学与飞行安全、人机环境控制、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的基础性、前瞻性、工程性以及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航空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航空系,是1952年北航成立时最早的两个系之一,当时称飞机系(设飞机设计和飞机工艺专业),1958年更名为航空工程力学系,1970年更名为五大队,1972年更名为五系,1989年定名为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2003年成立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早期的航空学院荟萃了一批当时国内著名的航空领域的专家,如屠守锷、王德荣、陆士嘉、沈元、王俊奎、吴礼义、张桂联、徐鑫福、徐华舫、何庆芝、伍荣林、史超礼、叶逢培等教授,屠守锷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是首任系主任,他们为本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北航发展史上,航空学院不断输出专业和人才,先后参与组建七系、三系、十四系、宇航学院、飞行学院、无人机所、土木工程系、交通学院等院系。 自建校以来60多年,学院已培养本科毕业生万余人,硕士毕业生两千余人,博士毕业生近千人。毕业生中涌现出王永志、戚发韧、崔尔杰、乐嘉陵、王德臣、张福泽、王浚、钟群鹏、陶宝祺、郭孔辉、赵煦、唐西生、郭孔辉、唐长红等14位两院院士,改革开放后毕业生中也涌现出了“航空报国英模”/原沈飞董事长罗阳、中国商飞董事长金壮龙、第十一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原“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歼15等飞机型号总师孙聪、C919大型客机总师吴光辉以及李玉海、耿汝光、姜志刚、屠恒章、孙聪、方玉峰、王永庆、孙兵、曲景文、李东、余后满、傅惠民、秦福光、陈元先、宋水云、吴宗琼、陈敏、高云峰等一批航空航天院所的年轻总师、总指挥、省市及部门负责人、民营企业家,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事业及国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学院作为主力曾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国内第一架高空高速无人侦察机、靶机、蜜蜂系列轻型飞机和第一架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等,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学院参与了所有国家重点航空型号以及大部分导弹型号的攻关工作。60多年来,学院取得了上百项国家和省部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奖20多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北航乃至全国同类及相近学院中名列前茅。学院有教授5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51名),副教授50名,青年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97%。拥有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高镇同教授、李天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椿萱教授、王浚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惠民、孙茂、杨嘉陵、高以天、武哲、王晋军、向锦武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及“万人计划”王琪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跨/新世纪优秀人才的获得者10名,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名;有国家级教学基地2个、国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很清楚

5.4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1986年由Rinehart和 McCl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是一种按误差逆传播算 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神经网络模型 之一。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的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 而无需事前揭示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它的学习规 则是使用最速下降法,通过反向传播来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 和阈值,使网络的误差平方和最小。BP神经网络模型拓扑结 构包括输入层(input)、隐层(hide layer)和输出层(output layer)(如图5.2所示)。 5.4.1 BP神经元 图5.3给出了第j个基本BP神经元(节点),它只模仿了生物神经元所具有的三个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加权、求和与转移。其中x 1、x 2 …x i …x n 分别代表来自神经元1、2…i…n 的输入;w j1、w j2 …w ji …w jn 则分别表示神经元1、2…i…n与第j个神经元的连接强度,即权 值;b j 为阈值;f(·)为传递函数;y j 为第j个神经元的输出。 第j个神经元的净输入值为: (5.12) 其中: 若视,,即令及包括及,则

于是节点j的净输入可表示为: (5.13)净输入通过传递函数(Transfer Function)f (·)后,便得到第j个神经元的输出 : (5.14) 式中f(·)是单调上升函数,而且必须是有界函数,因为细胞传递的信号不可能无限增加,必有一最大值。 5.4.2 BP网络 BP算法由数据流的前向计算(正向传播)和误差信号的反向传播两个过程构成。正向传播时,传播方向为输入层→隐层→输出层,每层神经元的状态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若在输出层得不到期望的输出,则转向误差信号的反向传播流程。通过这两个过程的交替进行,在权向量空间执行误差函数梯度下降策略,动态迭代搜索一组权向量,使网络误差函数达到最小值,从而完成信息提取和记忆过程。 5.4.2.1 正向传播 设 BP网络的输入层有n个节点,隐层有q个节点,输出层有m个节点,输入层与隐层之间的权值为,隐层与输出层之间的权值为,如图5.4所示。隐层的传递函数为f (·), 1 (·),则隐层节点的输出为(将阈值写入求和项中): 输出层的传递函数为f 2

线性系统理论

Linear Systems Theory: 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pproach 线性系统理论: 结构分解法 Ben M. Chen (陈本美) 新加坡国立大学 Zongli Lin(林宗利)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Yacov Shamash (雅科夫 司马诩)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此书献给我们的家人 前两位作者谨以这中译版献给他们的母校 厦门大学

目录 绪论 1 导论和预览 1.1 背景 1.2 各章预览 1.3 符号和术语 2 数学基础 2.1 导论 2.2 矢量空间和子空间 2.3 矩阵代数和特性 2.3.1 行列式、逆和求导 2.3.2 秩、特征值和约当型 2.3.3 特殊矩阵 2.3.4 奇异值分解 2.4 范数 2.4.1 矢量范数 2.4.2矩阵范数 2.4.3 连续时间信号范数 2.4.4 离散时间信号范数 2.4.5 连续时间系统范数 2.4.6 离散时间系统范数 3 线性系统理论复习 3.1 导论 3.2 动态响应 3.3 系统稳定性 3.4 可控性和可观性 3.5 系统可逆性 3.6 常态秩、有限零点和无限零点3.7 几何子空间 3.8 状态反馈和输出馈入的特性3.9 练习

4 无驱动和/或无检测系统的分解 4.1 导论 4.2 自治系统 4.3 无驱动系统 4.4 无检测系统 4.5 练习 5. 正则系统的分解 5.1 导论 5.2 SISO系统 5.3 严格正则系统 5.4 非严格正则系统 5.5 结构化分解特性的证明 5.6 系统矩阵的Kronecker型和Smith型5.7 离散时间系统 5.8 练习 6 奇异系统的分解 6.1 导论 6.2 SISO奇异系统 6.3 MIMO描述系统 6.4 定理6.3.1的证明和性质 6.5 离散时间奇异系统 6.6 练习 7 双线性变换的结构化映射 7.1 导论 7.2 连续到离散时间系统的映射 7.3 离散时间到连续时间系统的映射7.4 定理7.2.1的证明 7.5 练习 8 系统因子分解 8.1 导论 8.2 严格正则系统 8.3 非严格正则系统 8.4 离散时间系统 8.5 练习 9 通过选择传感器/执行器实现的结构配置9.1 导论 9.2 同时有限和无限零点结构配置 9.2.1 SISO系统 9.2.2 MIMO系统

线性系统大作业1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线性系统的基本特性 研究生:

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为线性系统。线性系统是最为简单和最为基本的一类动态系统。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控制理论中研究最为充分、发展最为成熟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分支。线性系统理论中的很多概念和方法,对于研究系统控制理论的其他分支,如非线性系统理论、最优控制理论、自适应控制理论、鲁棒控制理论、随机控制理论等,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基础。 线性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模型方程具有线性属性即满足叠加原理。叠加原理是指,若表系统的数学描述为L ,则对任意两个输入变量u 1和u 2以及任意两个非零有限常数c 1和c 2必成立关系式: 11221122()()()L c u c u c L u c L u +=+ 对于线性系统,通常还可进一步细分为线性时不变系统(linear time-invariant systems)和线性时变系统(linear time-varying systems)两类。 线性时不变系统也称为线性定常系统或线性常系数系统。其特点是,描述系统动态过程的线性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中,每个系数都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函数。从实际的观点而言,线性时不变系统也是实际系统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实质上是对实际系统经过近似化和工程化处理后所导出的一类理想化系统。但是,由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在研究上的简便性和基础性,并且为数很多的实际系统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足够精确地用线性时不变系统来代表,因此自然地成为线性系统理论中的主要研究对象。 线性时变系统也称为线性变系数系统。其特点是,表征系统动态过程的线性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中,至少包含一个卷数为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在视实世界中,由于系统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参数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严格地说几乎所有系统都属于时变系统的范畴。但是,从研究的角度,只要参数随时间

实验一 线性网络基本定理的研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工程实践中心实验总结报告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总结报告实验方式:线上 实验名称实验一线性网络基本 定理的研究 指导教师赵丽娜成绩 姓名代震班级数媒181 学号2018062078 四、实验电路与数据记录 4.1 实验电路运行结果图: 4.2 实验数据记录 4.2.1 基尔霍夫定律的研究 电流测量:

4.2.2 叠加原理的研究 表1.1 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数据记录表 U R1/V U R2/V U RL/V U S1、U S2共同作用-3.63 -0.64 2.44 U S1单独作用-4.86 1.21 1.21 U S2单独作用 1.23 -1.85 1.23 U S1、U S2共同作用I1= -0.60 mA I2= -0.21 mA I L= 0.81 mA 4.2.3 戴维南定理的研究 ①开路电压U OC= 4.07 V,短路电流I SC= 2.04 mA。 ②等效电阻R o = 1.9951 KΩ。 4.2.4 测定原网络的外特性 表1.2 原网络外特性数据记录表 R L/Ω∞3K 2K 1K 原网络U/V 4.07 2.44 2.04 1.36 戴维南等效电路U/V 4.07 2.44 2.04 1.36

对于电路中的左侧网孔,按照标出的绕行方向,根据表格中各元件的吸收或放出的电压, -3.63 -0.64 得出关系:Us1-Ur1+Ur2+Us2 = -6-(-3.63)+(-0.64)+3 = -0.01 这个误差在误差范围之内,可以用来验证KVL定律:在集总参数电路中,任一时刻,沿任一回路所有支路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u=0 5.2 叠加原理的验证: (提示:从表1.1中共同作用数据与单独作用数据关系来看,如何验证叠加原理?) 由表中数据可知: -3.63 = -4.86+1.23 -0.64 = 1.21+(-1.85) 故:Us1、Us2共同作用导致的电压Ur1和Ur2等于仅有Us1作用时以及仅有Us2作用时的各对应电压值的代数和,验证了叠加原理。 5.3 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提示:根据表1.2每一列两个数据的关系,说明戴维南定理是成立的。) 由表1.2可知,每一列测量的两个数据全都相等,表示用一个理想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支路来

线性系统理论_中英文对照

[Linear system theory and design] Absolutely integrable 绝对可积 Adder 加法器 Additivity 可加性 Adjoint 伴随 Aeronautical航空的 Arbitrary 任意的 Asymptotic stability渐近稳定 Asymptotic tracking 渐近跟踪 Balanced realization 平衡实现 Basis 基 BIBO stability 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 Black box 黑箱 Blocking zero 阻塞零点 Canonical decomposition 规范分解 Canonical规范 Capacitor 电容 Causality 因果性 Cayley-Hamilton theorem 凯莱-哈密顿定理Characteristic polynominal 特征多项式 Circumflex 卷积

Coefficient 系数 Cofactor 余因子 Column degree 列次数 Column-degree-coefficient matrix 列次数系数矩阵Column echelon form 列梯形 Column indices 列指数集 Column reduced 列既约 Common Divisor公共因式 Companion-form matrix 规范型矩阵Compensator 调节器,补偿器 Compensator equation补偿器方程 Control configuration 控制构型Controllability 能控性 Convolution 卷积 Conventional常规的 Coprimeness互质 Corollary推论 Cyclic matrix 循环矩阵 Dead beat design 有限拍设计 Decoupling 解耦 Degree of rational function有理矩阵的次数Description of system系统描述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简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81101 学科专业简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前身为工业自动化专业,1997年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改为现名,是“控制科学和工程”所属的二级学科。该专业于1979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设立“控制科学和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本学科是市教委的重点建设学科。目前已组成了一支以中青年高层次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科研骨干队伍。截至2003年12月,该专业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19名、副教授5名。此外,本学科还聘任了包括四名科学院院士和一批国务院学科评审专家在的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和兼职教授。近5年来,该专业已培养了博士27名,硕士179名,出站博士后10名。该学科在相关研究领域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其他类型的国家、部委、省市及企业科研项目,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和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和教材,发表了大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1995年以来,共取得了2项国家级获奖成果,23项省部级获奖成果,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863项目有16项,在相关学术会议和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教材、译著和专著数十部。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现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品德优良,乐于奉献,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较好地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

线性系统理论多年考题和答案

2008级综合大题 []400102110010112x x u y x ????????=-+????????-????=& 1 能否通过状态反馈设计将系统特征值配置到平面任意位置? 2 控规范分解求上述方程的不可简约形式? 3 求方程的传递函数; 4 验证系统是否渐近稳定、BIBO 稳定、李氏稳定;(各种稳定之间的关系和判定方法!) 5 可能通过状态反馈将不可简约方程特征值配置到-2,-3?若能,确定K ,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6 能否为系统不可简约方程设计全阶状态观测器,使其特征值为-4,-5; 7画出不可简约方程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结构图。 参考解答: 1. 判断能控性:能控矩阵21416124,() 2.000M B AB A B rank M ?? ????==-=???? ???? 系统不完全 可控,不能任意配置极点。 2 按可控规范型分解 取M 的前两列,并加1与其线性无关列构成1140120001P -????=-??????,求得1203311066 001P ?? ?? ?? ??=-?????? ???? 进行变换[]11 20831112,0,22260001A PAP B PB c cP --? ??????? ????=-====???? ???????? ????

所以系统不可简约实现为[]08112022x x u y x ?????=+?????????? ?=? & 3. 12(1)(1)2(1) ()()(4)(2)(1)(4)(2) s s s G s c sI A B s s s s s --+-=-= =-++-+ 4. det()(4)(2)(1)sI A s s s -=-++,系统有一极点4,位于复平面的右部,故不是渐近稳定。 12(1) ()()(4)(2) s G s c sI A B s s --=-= -+,极点为4,-2,存在位于右半平面的极点,故系统不 是BIBO 稳定。 系统发散,不是李氏稳定。 5. 可以。令11228,12T k k k k A Bk k +???? =+=???????? 则特征方程[]2 112()det ()(2)28f s sI A Bk s k s k k =-+=-++-- 期望特征方程*2 ()(2)(3)56f s s s s s =++=++ 比较上两式求得:728T k -?? =??-?? 6. 可以。设12l L l ??=????,则11222821222l l A LC l l --?? -=? ?--?? 特征方程2 2121()(222)1628f s s l l s l l =+-++-- 期望特征方程*2 ()(4)(5)920f s s s s s =++=++ 比较得:103136L ???? =????????

线性系统理论综述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大作业论文线性系统理论综述及其应用

这学期学习的线性系统理论属于系统控制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和成熟发展的分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介绍采用系统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步骤,明确建模、分析、综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重点介绍线性系统模型的特征和分析方法;介绍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结余状态空间方法的分析和系统结构特征和结构的规范分解以及状态反馈及其性质等。 一.线性系统理论研究内容综述 系统是系统控制理论所要研究的对象,从系统控制理论的角度,通常将系统定义为由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动态系统是运动规律按照确定规律或者确定的统计的规律岁时间演化的一类系统,动态系统的行为由各类变量间的关系来表征,系统的变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类是反映外部对系统的影响或者作用的输入变量组,如控制、投入、扰动等;二是表征系统状态行为的内部状态变量组;三是反映系统外部作用或影响的输入变量组如响应,产出。表征系统动态的过程的数学描述具有两类基本形式,一是系统的内部描述,另一组是输入变量对状态变量的组的动态影响。从机制的角度来看,动态系统可被分类为连续系统变量动态系统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从特征的角度,动态系统可分别分类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参数集成系统和分布参数系统;从作用时间类型角度,动态系统可被称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 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控制理论最为成熟和最为基础的分支。他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经典控制理论的延申。现代控制理论主要是着重研究现性状态的运动规律和改变这种规律的可能性和方法。线性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建模的基础上。在建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线性系统的理论进一步区分为“分析理论”和“综合理论”。分析理论分为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是着重于研究对系统性能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特性。系统综合理论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综合目的是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期望的指标或实现最优化。 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为线性系统,线性系统为最为简单和最为基本的一类动态系统。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控制理论中最为充分、发展最为成熟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开支。线性系统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模型满足线性叠加原理。对于线性系统的研究也可以进一步分为线性是不变系统和线性时不变系统两类。对系统进行建模也是控制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系统建模的作用多样性和基本型、途径以及系统的建模的准则=====系统建模的简单性和分析

2018考研北航自动化考研复习建议

2011考研北航自动化考研复习建议(出题方向,复习重点) 对于考北航自动化专业的同学而言,由于自动化专业科目复习是两门综合,但考试的内容比较细,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考查比较多,专业课考试的所针对的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第一遍的参考书学习,一定要仔细梳理参考书的知识点并全面进行把握。专业课的复习需要拿出百分百劲头亲自动手去学习,去思考。 具体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嵌入式系统虚拟仪器测控网络与智能测试诊断、自动检测与嵌入式技术智能仪器与智能机器人、先进飞行控制导航制导与智能决策、计算机系统可靠性与信息安全、现代仿真与虚拟技术、电机与电气、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机械电子工程。 2、出题老师情况 自控原理部分:林岩教授(研究方向: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1955年生,工学博士。为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及863计划子课题的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主要研究领域为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在国内及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讲研究生课程“线性系统理论”、“鲁棒控制”等,为本科平台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负责人。主讲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线性系统平台课。在IJC、IEEECDC 和国内自动化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译著一部。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主要参加者获航空工业总公司199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数字电路部分:胡晓光教授(研究方向: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1961年生,工学博士。研究领域&学科方向:面向现代电力系统中电力计量设备、高压电气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从电力电子技术在新型电力计量设备的理论与设计和电气设备在线监测的应用入手,旨在解决电能计量仪表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通讯问题,重点研究:高压电气设备状

北航线性系统理论完整版答案

1-1 证明:由矩阵 可知A 的特征多项式为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I ++++++=+++++=+++=++=+= -+λλλλλλλλλλ λλλλλ λλλλ λλλλ1-3-32-21-11-3-31 22 -2-1-n 1 3-n 2-n 2 1 -1n 1 2-n 1-n 12-n 1-n n 1- )1(-)1(- 0 0 0 1- )1(-)1(- 0 0 0 1- 1 0 1- 0 0 0 1- 若i λ是A 的特征值,则 所以[] T i i 1-n i 2 1 λλλ 是属于i λ的特征向量。 1-7 解:由于()τ τ--t e t g =,,可知当τ≤-=-=αα ββαβαt u t u P u Q P 而()()?? ?+>+≤-=???>≤=βαβαβααβαβ t 0 t t 0 t t u t u Q u P Q ,故u P Q u Q P αββα≠,所以系统是时变的。 又因为()()()()()?? ?>≤=???>≤=ααααα,,T T t u t u P u P P T T min t 0 min t t 0 t 而()()()()()()() ?? ?>≤=???>≤=ααααα,,,,T T t u T T t u P u P P P T T T min t 0 min t min t 0 min t ,故()()u P P P u P P T T T αα=,所以系统具有因果性。 1-11 解:由题设可知,()τ-t g 随τ变化的图如下所示。

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

第四章线性网络的基本定理 第一节叠加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叠加定理的适用范围 2 .掌握运用叠加定理解题方法 重点:1 .叠加的概念 2 .叠加定理的适用范围 3 .运用叠加定理求各支路电流或电压 难点:运用叠加定理求各支路电流或电压 一、叠加定理的含义: ?定义:在具有几个电源的线性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电源单独作用时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适用范围:线性电路。 ?电源单独作用:不作用的电源除源处理,即理想电压源短路处理,理想电流源开路处理。 ?仅能叠加电流、电压,是不能叠加功率的。 ?代数和:若分电流与总电流方向一致时,分电流取“ + ”,反之取“-”。 二、证明:如下图所示电路或以两电源作用的单回路为例。

用节点电压法得: = , 当 U S1 作用时:

当 U S2 作用时, 能看出,。 例 4-1 :如下图所示,求各支路电流与 U 32 ,已知 U S =10V , I S = 2A , R 1 =5 Ω, R 2 =3 Ω, R 3 =3 Ω, R 4 =2 Ω。 解:原图可分解为:

图:当 U S 作用时,, ,,, , ;; 第三节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有源二端网络和无源二端网络的概念 2 .掌握用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来求解出某条支路的电流。 重点: 1 .有源二端网络和无源二端网络的概念

2 .求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 3 .用戴维宁和诺顿定理来求解除某条支路的电流。 难点:求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 一、无源线性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 分类:有源二端网络和无源二端网络 等效:无源二端网络都可等效为一个电阻;有源二端网络可等效为一个实际电压 源,即与串联组合。如图4-1所示: 图4-1 二、戴维宁定理: ( 等效发电机原理 ) ?内容:任何一个线性有源电阻性二端网络,可以用与串联的电路模型来替代, 且( 开路端电压 ) ;= 除源后的等效电阻。 ?等效图为:如上图所示。 ?对外电路等效,对内电路不等效 ?应用较广的为求某条支路上的电压电流。 ?证明:

自控系统理论实验性能分析

摘要 在现代工程中的许多领域中,为了减轻对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控制质量以及完成人工无法实现的任务,需要由机器来代替人的工作,实现对生产过程及各种设备的自动控制。实际上,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自动控制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对各种机器,各种物理参量、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直接造福于社会。 关键字:质量、代替、参量、造福社会 目录

摘要……………………………………………………………………………………… 第1章前言…………………………………………………………………… 1.1课题背景……………………………………………………………………… 1.2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概述与时域分析………………………………………………………………. 2.1 自动控制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2.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2.3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 2.4 系统性能指标………………………………………………………………… 2.5 一阶系统性能分析…………………………………………………………. 2.6 二阶系统性能分析………………………………………………………… 2.7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第3章实验原理……………………………………………………………………. 3.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 3.2 二阶系统的性能瞬时响应分析…………………………………………………. 第4章液位控制系统………………………………………………………………… 4.1 液位控制………………………………………………………………………… 4.2 系统工作原理…………………………………………………………………… 4.3 控制回路硬件图……………………………………………………………… 4.4 系统硬件设计………………………………………………………………… 4.5 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4.6 设备连接………………………………………………………………………… 4.7 PID控制程序设计................................................. 第5章自动控制毕业论文设计总结…………………………………………………. 谢辞………………………………………………………………………………………… 参考文献………………………………………………………………………………… 第1章前言

现代控制理论试卷答案与解析

现代控制理论试卷作业 一.图为R-L-C 电路,设u 为控制量,电感L 上的支路电流 11121222121212010Y x U R R R R Y x R R R R R R ????????????=+????????-????+++???????? 和电容C 上的电压2x 为状态变量,电容C 上的电压2x 为输出量,试求:网络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注意指明参考 方向)。 解:此电路没有纯电容回路,也没有纯电感电路,因有两个储能元件,故有独立变量。 以电感L 上的电流和电容两端的电压为状态变量,即令:12,L c i x u x ==,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得电压方程为: 从上述两式可解出1x ?,2x ? ,即可得到状态空间表达式如下: ??????21y y =????????++-211212110R R R R R R R ??????21x x +u R R R ????????+2120 二、考虑下列系统: (a )给出这个系统状态变量的实现; (b )可以选出参数K (或a )的某个值,使得这个实现或者丧失能控性,或者丧失能观性,或者同时消失。 解:(a )模拟结构图如下: 则可得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b ) 因为 3023A -??=??? 0013 k k a -??-??-? 110b ????=?????? 所以:当1a =时,该系统不能控;当1a ≠时,该系统能控。 又因为:[2C = 1 ]0 所以:当0k =或1a =时,该系统不能观;当0k ≠且1a ≠时,该系统能观。 综上可知:当1a =时或0k =且1a =时,该系统既不能控也不能观。 三、已知系统. Ax x =?的状态转移矩阵为: (1)试确定矩阵A ,并验证At e 确为上式。

(完整版)现代控制理论试卷答案与解析

现代控制理论试卷作业 一.图为R-L-C电路,设u为控制量,电感L上的支路电流 11 1212 22 121212 010 Y x U R R R R Y x R R R R R R ???? ???? ???? =+ ???? ???? - ???? +++ ???? ???? 和电容C上的电压 2 x为状态变 量,电容C上的电压 2 x为输出量,试求:网络的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注意指明参考方向)。 解:此电路没有纯电容回路,也没有纯电感电路,因有两个储能元件,故有独立变量。 以电感L上的电流和电容两端的电压为状态变量,即令: 12 , L c i x u x ==,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得电压方程为: 2221 R C x x L x ?? +-= 1121 ()0 R x C x L x u ?? ++-= 从上述两式可解出 1 x ? , 2 x ? ,即可得到状态空间表达式如下: 12 112 1 2 12 () () R R x R R L R x R R C ? ? ? - ???+ ??? = ??? - ??? + ? 12 1 1212 2 1212 ()() 11 ()() R R x R R L R R L u x R R C R R C ??? ??? ++ ?? ??? + ?? ??? ?? -??? ++ ??? ? ? ? ? ? ? 2 1 y y = ? ? ? ? ? ? ? ? + + - 2 1 1 2 1 2 1 1 R R R R R R R ? ? ? ? ? ? 2 1 x x +u R R R ? ? ? ? ? ? ? ? + 2 1 2 二、考虑下列系统:

实验一 线性网络基本定理地研究

信息工程大学 工程实践中心实验总结报告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实验总结报告实验方式:线上 实验名称实验一线性网络基本 定理的研究 指导教师丽娜成绩 姓名代震班级数媒181 学号2018062078 四、实验电路与数据记录 4.1 实验电路运行结果图: 4.2 实验数据记录 4.2.1 基尔霍夫定律的研究 电流测量:

4.2.2 叠加原理的研究 表1.1 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数据记录表 U R1/V U R2/V U RL/V U S1、U S2共同作用-3.63 -0.64 2.44 U S1单独作用-4.86 1.21 1.21 U S2单独作用 1.23 -1.85 1.23 U S1、U S2共同作用I1= -0.60 mA I2= -0.21 mA I L= 0.81 mA 4.2.3 戴维南定理的研究 ①开路电压U OC= 4.07 V,短路电流I SC= 2.04 mA。 ②等效电阻R o = 1.9951 KΩ。 4.2.4 测定原网络的外特性 表1.2 原网络外特性数据记录表 R L/Ω∞3K 2K 1K 原网络U/V 4.07 2.44 2.04 1.36 戴维南等效电路U/V 4.07 2.44 2.04 1.36 2.5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表1.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数据记录表 R L/Ω∞3K 2K 1K 电压U/V 功率P/W 五、数据分析及实验结论 5.1 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的验证: (提示:①KCL验证:如何从I1、I2、I L三者电流关系角度验证KCL?②KVL验证:选取某一回路,根据该回路上各支路电压关系验证KVL。)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验证: 选取节点a,由4.2.1中的图中数据得: I1= -0.60 mA I2= -0.21 mA I L= 0.81 mA -0.60+(-0.21)+0.81=0 所以:I1+I2+IL=0 符合KCL定律:在集总参数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节点,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零。∑i=0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验证: 对于电路中的左侧网孔,按照标出的绕行方向,根据表格中各元件的吸收或放出的电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