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树郭橐驼传字词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字词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字词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字词整理.

详细解析

[得名由来]

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得名由来)

1、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

橐驼:骆驼。

始:最初、原来。

2、病瘘(lv,第三声),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乡人因形取号,嘲讽残疾不该。〗

病偻:患了背脊弯曲的病。

偻:脊背弯曲,即伛偻病。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伏行:俯下身体走路。

有类:有些像。

者:的样子,代词。

号之:给他起个外号叫。号,起外号。

3、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自己敢于接受,表现豁达自信〗

之:代词,指起外号事。

名我固当: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

名:名词作动词,起名。

固:本来。

当:恰当。

因:于是,就,副词。

舍:舍弃。

其名:他原来的名字。

谓:称为。

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种树专长

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种树专长)

1、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介绍住址〗

长安:今西安市,唐王朝首都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介绍职业,“豪富人”及“卖果者”争相雇请,侧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业:名词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为:从事,经营。为观游及卖果者: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争迎取养:“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古文观止》注)意谓争相雇请他。

3、视驼所种树,或移徙(xǐ),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正面描写种树技术高超〗

或:有时,副词。

移徙:移植。

徙:迁移。

硕茂:高大茂盛。

早实:早结果实。实,结实。

以:而。

蕃:多。

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早而且多。

4、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再作比较,反衬技艺高超〗

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

窥伺效慕:暗中观察,羡慕摹仿。

莫:没有谁,代词。

如:赶得上,动词

种树之道

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种树之道)

1、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介绍种树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既总括了种树的经验,又暗示了全文的主旨〗有问之: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

木:树。橐驼:古人最郑重最恭敬的自称法,是自称其名,可译“我”。寿且孳:活得长久而且繁殖茂盛。孳:滋长、繁殖。

天: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致其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

致,尽。焉尔: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2、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介绍种树要领〗

凡:凡是,表示概括,副词。

植木之性:按树木的本性种植。

性,指树木固有的特点,性质、方法。

本:树根。

欲:要。

舒:舒展。

培:培土。

故:指用原有的土。

筑:作动词,捣土。

密:结实。

3、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介绍管理树木的经验。以上申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既然:这样之后。

既:…之后

然:这样。

已:(做)完了。

勿动:不要再动它。

勿虑:不要再担心它。

去:离开。

顾:回头看,这里指看。

其:如果,连词。

莳:种植。

若子:像对待子女一样。

置:放下,这里指放在一边不管。

若弃:像丢弃了它们。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可以保全而它的本性不会丧失了。则:那么,连词。

者:助词,无义

4、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介以上申述“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不害其长:不妨害它的生长。

而已:罢了,句末语气词连用。

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不抑耗其实: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的成熟过程)。

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5、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则:就,连词。不然:不是这样。

根拳:树根拳曲

土易:更换新土。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

焉:句中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6、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苟:如果,连词。

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爱之太恩:爱它太情深。恩,有情义,这里可指用心。忧之太勤:担心它太过分。

7、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甚者:更严重的。

爪其肤:用指甲划破树的皮。爪,掐,用指甲划,作动词用。

以:来,连词。

验:检验。

生枯:活着还是枯死。

疏密:指土的松与紧。

日以离:一天天地失去。以,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8、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说明“他植者”“莫能如”的原因〗

不我若:“不若我”的倒装,不如我,不及我。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

若,及,赶得上,动词

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为何哉”的倒装,我又能做什么呢?

治民之道

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爱”民,其实在害民。(治民之道)

1、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转入正意

道:指种树的经验。

官理:为官治民。

理,治理,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之:前“之”,助词,的;后“之”,代词,指种树之“道”。

2、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先表示谦虚。○再进行类比:以“他植者”类比“长人者”。

而已:罢了。

理:治理百姓。

业:职业。

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烦其令:多发政令。

烦:繁多。

若甚怜:好像很爱(百姓)。

焉:代词,同“之”。

而:但,连词。

卒以祸:终于给他们造成了灾祸。卒,最终、终于。3、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xù)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官命:官府的命令。

促尔耕:催促你们耕田。

尔:你们。

勖:勉励。

植:栽种。

督:督促。

获:收割。

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

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为女织“烦其令”。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tún)。” 字:养育。遂而鸡豚: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遂,成,这里指喂大。豚,小猪。

4、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聚之:召集百姓。

木:梆子。

吾小人:我们小百姓。

辍飧饔:不吃饭。辍,停止。飧,晚饭。饔,早饭。

以:来,连词。劳吏者:慰劳当差的。

且:尚且。

暇:空暇。

何以:以何,靠什么。

蕃吾生:使我们的生产增加。

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

性,生命。

病:困苦。怠:疲倦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若是:像这样。

与吾业者:与我同行业的人,指“他植者”。

其:大概,语气词。

类:相似。

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既然已(“已”通“矣”,了)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

词类活用

名作动

1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

2名我固当。名,起名

3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爪抓,掐

5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名作状

(1) 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3)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

(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得早;蕃,使……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为动用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一词多义

病偻。(得…病)

故病且怠。(困苦)

不害其长。(妨碍)

其实害之。(伤害)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故不我若也。(所以)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上)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早织而缕。(通“尔”,你们)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早实以蕃(而且)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

以子之道(把)

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6、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

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写作目的

最后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写作目的)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养人”也要“顺天致性”,才能“蕃其生而安其性”。

嘻:叹词,表示高兴。

不亦善夫:不也很好吗?夫,句末语气词。

养人术:治民的办法。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传:作传,即指此文。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戒:鉴戒。

重点词语

长,读cháng,与“短”相对,如《隆中对》:“身长八尺。”引申为“长久地”,如《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又引申为“经常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长,还有“擅长”的意思,如《冯婉贞》:“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长,读zhǎng,生长,如本文“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引申为“长大”,如《东方朔》:“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再引申为“年纪大”,与“幼”相对,如《木兰诗》:“木兰无长兄。”再引申为“首领”,如《冯婉贞》:“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长,又是官名,古代大县长官叫“令”,小县长官叫“长”。本文的“长人者”的“长”。是名词用为动词。长人者,是“当官治民的人”的意思。

长,还有“多余的”意思,成语“身无长物”“别无长物”,形容穷困或俭朴。这个“长”,旧读zhàng,今读cháng。

若,作动词用,有“像、似”的意思,如本文:“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又如《师说》:“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引申为“及,赶得上”,常用于否定句,如本文:“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就是不及我,赶不上我。

若,作代词用,是“你、你的”的意思。如《陈涉世家》:“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又如《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若,作连词用,是“如果”的意思,如本文:“若不过焉则不及。”

传,作名词用,本义是驿站或驿车,读zhuàn。如《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又如《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引申为“宾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传,也指“古书”,如《孟子·梁惠王下》:“于传有之。”引申为“解释经文的著作”,如《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再引申为一种文体,即“列传、传记”,如本文的题目《种树郭橐驼传》。

传,作动词用,读chuán,作“传递”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引申为“传授”,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再引申为“流传、传布”,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本文:“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精

《种树xx橐驼传》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同“尔”,你们的)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结果实)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 ②名我固当(名,称呼) ③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用指甲划破) ⑤移之官理可乎/ 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⑥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⑦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1 / 7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互文,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四、一词多义 1.名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名字,名词) ②名我固当(称呼,动词) 2.病 ①病瘘,隆然伏行(患……病,名作动) ②故病且怠(困苦) 3.传

①种树郭橐驼传(传记,名词)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名作动) 2 / 7 4.业 ①驼业种树(以……为业,名词作意动用法) ②官理,非吾业也/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职业,名词)5.故 ①故乡人号之“驼”(所以,连词) ②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6.而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表承接,连词)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但是) ③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④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7.以 ①早实以蕃(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而且) ②以致其性焉尔(连词,表目的,来) ③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介词,把) 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地)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介词,靠、凭) 8.然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

古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唐]柳宗元 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7],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8],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10],若甚怜焉[11],而卒以祸。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12],督尔获;早缫而绪[13],早织而缕[14];字而幼孩[15],遂而鸡豚[16]。’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8]。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影宋刻世綵堂本《柳河东集》【注释】 [1]橐(tuó驼)驼:骆驼。[2]偻(lǚ吕):脊背弯曲,驼背。[3]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4]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5]蕃:繁多。[6]孳(zī滋):生长得快。[7]莳(shì事):移栽。[8]土易:换了新土。[9]官理:为官治民。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10]长(zhǎng掌)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11]怜:爱。[12]勖(xù序):勉励。[13]缫(sāo骚):煮茧抽丝。而:通“尔”,你。[14]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15]字:养育。[16]遂:长,喂大。豚(tún屯):小猪。[17]飧(sūn孙):晚饭。饔(yōng 雍):早饭。[18]病:困苦。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骆”了。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

(完整版)《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柳宗元的作品。该文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译文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大字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 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种树郭橐驼传 知识讲解

种树郭橐驼传 编稿:姜虹审稿:王娜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学习运用对比、映衬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懂得“遵循事物规律,顺应其天性”的道理。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河东先生集》。 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 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柳宗元的诗 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字词汇总 郭橐.驼(tuó)为.观游(wéi)名我固当.(dàng)窥伺.效慕(sì) 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 勖.尔植(xù)缫.而绪(sāo )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 ..(sūn yōng)通假字 (1)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 (2)既然已.(“已”通“矣”,了) 古今异义 (1)故乡 ..人号之“驼”(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不抑耗其实 ..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若不过 ..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第一节: 一、重点实词 1. 必浚其泉源 2. 人君当神器之重.. 3. 永保无疆之休 4.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5.情不胜其欲.二、词类活用 1. 臣闻求木之长者 2. 欲流之远者 3. 必固其根本... 4.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四、特殊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节: 一、重点实词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 能克终者盖寡.... 3. 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为严刑..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二、

词类活用 貌恭而不心服.三、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四、特殊句式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五、重点虚词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第三节: 一、重点实词 1. 则思谦冲而自牧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 宏兹九德 7. 代下司 职...8.亏无为之大道哉.二、词类活用 1. 则思止以安人 2. 则思江海下百川 3. 乐盘游...4、想谗邪 5. 则思正身以黜恶 6. 简能而任之..... 7. 择善而从之 8. 何必劳神苦思...三、古今异义 役聪明之耳目 四、特殊句式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奔车(以)朽索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作品赏析-古文观止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作品赏析 【作品介绍】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

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7],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8],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10],若甚怜焉[11],而卒以祸。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12],督尔获;早缫而绪[13],早织而缕[14];字而幼孩[15],遂而鸡豚[16]。’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8]。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影宋刻世綵堂本《柳河东集》 【注释】 [1]橐(tuó驼)驼:骆驼。[2]偻(lǚ吕):脊背弯曲,驼背。[3]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4]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5]蕃:繁多。[6]孳(zī滋):生长得快。[7]莳(shì事):移栽。[8]土易:换了新土。[9]

新人教版选修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和译文

新人教版选修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和译文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 郭橐驼,不知(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地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的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取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他)培植。察看橐驼所种的树,即使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早结果并且(结得)多。其他种植的人即使暗中观察效仿,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久而且长得快啊,能顺应树木的天性从而尽它的本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树的特点,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原来的,它的捣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不再去看。那栽种像慈爱,那搁置像抛弃,那么它的天性保全而它的本性(就)具备了。所以我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高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早(结果)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其他种植的人却不是这样。(树的)根蜷曲并且土更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与此相反的,那么又爱它太深,忧它太多。早晨察看并且晚上抚摸,已经离开却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精)

《种树郭橐驼传》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 ①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同“尔”,你们的)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①不抑耗其实 ..而已(其实,它结果实) ②虽曰爱之,其实 ..害之(其实,那实际上) 2.去 去.不复顾(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病.瘘,隆然伏行(病,患……病) ②名.我固当(名,称呼) ③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掐、抓,用指甲划破) ⑤移之官.理可乎/传其事以为官.戒(官,做官) ⑥吾小人辍飧饔 ..以劳吏者(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⑦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互文,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 ..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 ..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四、一词多义 1.名 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名字,名词)

②名.我固当(称呼,动词) 2.病 ①病.瘘,隆然伏行(患……病,名作动) ②故病.且怠(困苦) 3.传 ①种树郭橐驼传.(传记,名词)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传,名作动) 4.业 ①驼业.种树(以……为业,名词作意动用法) ②官理,非吾业.也/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职业,名词) 5.故 ①故.乡人号之“驼”(所以,连词) ②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6.而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表承接,连词)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但是) ③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④字而.幼孩(通“尔”,你们的) 7.以 ①早实以.蕃(相当于“而”,连词,表并列,而且) ②以.致其性焉尔(连词,表目的,来) ③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介词,把) 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地)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介词,靠、凭) 8.然 ①隆然.伏行(……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②既然.已,勿动勿虑/他植者则不然(这样,指示代词) ③然.吾居乡(然而,连词,表转折) 9.虽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即使) ②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虽然) 10.若 ①其置也若.弃(好像) ②故不我若.也(如,赶得上,比得上) ③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④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 11.焉 ①以致其性焉.尔 / 若不过焉.则不及(语气词,无实义)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种树郭橐驼传》知识讲解

种树郭橐驼传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学习运用对比、映衬这两种比较手法进行说理。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懂得“遵循事物规律,顺应其天性”的道理。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关于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有《河东先生集》。 关于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 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柳宗元的诗 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字词汇总 郭橐.驼(tuó)为.观游(wéi)名我固当.(dàng)窥伺.效慕(sì) 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 勖.尔植(xù)缫.而绪(sāo )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 ..(sūn yōng)通假字

古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

〒文鉴赏《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 引人入胜。 【原文】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唐]柳宗元 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蕃[5]。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7],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8],其培 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10],若甚怜焉[11],而卒以祸。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12],督尔获;早缫而绪[13],早织而缕[14];字而幼孩[15],遂而鸡豚[16]。‘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8]。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高中语文专题24种树郭橐驼传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24 种树郭橐驼传 1.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唐代、。字,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柳宗元的诗文具佳,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 2.体裁与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繁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郭橐.驼()病偻.()名我固当.() 窥伺.效慕()早实以蕃.()木寿且孳.() 其莳.若子()好.烦其令()勖.尔植() 缫.而绪()遂而鸡豚.()辍飧饔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 (1)病偻,隆然伏行(2)名我固当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4)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 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 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注释: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 —805) ,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 的先声。 【译文】 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

古诗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赏析

古诗种树郭橐驼传翻译赏析 《种树郭橐驼传》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这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散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

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注释】 ①橐驼:同"橐驼",骆驼。 ②偻:曲背。隆然:这里指脊背高耸的样子。伏行:指弯着腰走路。 ⑧固:确实。当:适合,恰当。 ④为观游:布置观赏游玩的场所。争迎取养:即争着把他雇到家

种树郭橐驼传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重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柳宗元:整理年代、字、号、作品,主要事件等。 二、通假字 1、 遂而鸡豚! 三、一词多义 1、实 (1)不抑耗其实而已 (2)其实仇之 (3)早实以蕃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名词活用作状语 (1) (2) 3、形容词、动词作使动用法 (1) (2) (3) (4)

4、名词作意动用法 (1) 五、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 1、连词,表目的 (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3)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2、连词,表并列 (1)早实以蕃 3、连词,表修饰 (1)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4、介词 (1)以子之道 (2)而卒以祸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六、其他重点字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七、文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 (2)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 (3)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 2、省略句 (1)移之(于)官理。 (2)然吾居(于)乡。 (3)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4)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3、倒装句 宾语前置 (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2)故不我若也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4)吾又何能为哉?

八、其他难句翻译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4、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5、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6、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古今异义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古今异义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种树郭橐驼传》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古今异义 1.故乡人号之“驼”。故乡(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指家乡。) 2.既然已。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不过(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小人(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6.得养人术。养人(古义:治理百姓;今义:养活别人) 7.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官理(古义:官治,当官治民;今义:官方之理,与“民理”相对。)

种树郭橐驼传 知识点整理

十六、种树郭橐驼传--文言知识 柳宗元 1.名词作动词 1病瘘,隆然伏行。患病 2名我固当。称呼 3早实以蕃。结果实 4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5而卒以祸。受到祸害。 2.名词作状语 (1) 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旦暮吏来而呼曰旦暮从早到晚 3.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3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结得早,使……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4.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5.为动用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6.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7.一词多义 病 病偻。(患病) 故病且怠。(困苦) 害 不害其长。(妨碍) 其实害之。(伤害)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上)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以 早实以蕃(而且)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 以子之道(把) 8.古今异义 1、既然已 古义:已经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若不过焉则不及 古义:不是过多; 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4、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百姓; 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也”式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①然吾居(于,在)乡。 ②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祸。 ③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④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