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2015虾蟹养殖复习(打印)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2015虾蟹养殖复习(打印)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2015虾蟹养殖复习(打印)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2015虾蟹养殖复习(打印)

2015虾蟹养殖复习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

1、对虾工厂化育苗:利用先进的工业调控手段,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一种形式;

2、生态育苗:方法比较简单,成本低,可批量生产,生产出来的苗较整齐,对环境适应力强,但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难控制,故少用;

3、对虾产卵量:与动物大小、产卵次数、胚胎发育方式等有关,指一次产的卵的数目;

4、产卵率:产卵雌虾与总雌虾之比

5、受精率:发育正常成活的受精卵数占总卵数的百分比。

6、洗卵:将收起的卵子用30目滤去残饵及粪便,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三分钟,冲洗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菌,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育。

8、高位池养殖:高位池一般要求随时可以排干虾池水。高位池养殖模式由有过滤功能提水系统、位置较高的池塘、排水系统等组成,除了硬件要求比较高外,高位池养殖模式最重要的是高健康养殖技术。其特点主要是,养殖用水可进行初步消毒和过滤,这是切断部分病原体水平传染的;

9、工厂化养殖:是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利用有限水体进行对虾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

10、地膜养虾:用高强度的HDPE塑胶地膜,人工热黏合铺设覆盖整个虾池,包括池底和池坡,地膜虾池比较稳定,不受虾池底质影响,清理池底既方便又彻底,因此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11、精养:以人工投饵为主,用低质蛋白换取高蛋白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当前我国养蟹采用的主要方式。面积约10亩以内,多为3—5亩,其放养密度较大,养成技术比半精养要严格,须彻底除害,投喂优质充足的饵料,调节水质,换水率较高,所以产量高,一般生产水平,亩产100公斤左右,高者可达200—300公斤。

12、半精养:又称人工生态系养殖方法,面积为几十亩,基本原理是通过清除敌害生物,促进饵料生物的繁殖,合理的放苗创造一个适于蟹生长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同时补充适当和饵料,以充分发挥和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

13、粗养:是一各较落后的养殖方式,面积从几十亩至几百亩,在养殖过程中不投饵、依靠水域中的天然生物饵料因此产量低,过去南方不少地方采用此种养殖方式,现在已基本不采用。

14、酸性硫酸盐土壤:通常指含金属硫化物的土壤。土壤所含金属硫化物在与大气和水接触的情况下,可发生氧化而生成硫酸。酸性硫酸盐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果管理不当,这些土壤可给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

15、褐苔:以硅藻为主的藻群,由于它们光合作用极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使池水清澈;如硅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等

16、绿苔:是由绿色的刚毛藻,浒苔类及石莼类构成的群体,由于它们光合作用极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使池水清澈;

17、饵料系数:又称增肉系数,是指摄食量与增重量之比,是衡量饲料质量与对虾利用能力的一个指标;

18、饵料效率:饵料系数的倒数的百分比;

19投饵系数:指生产中投饵量与对虾产量之比,其意义不仅仅反映饲料质量的优劣和对虾

利用能力的高低,还反映投饵技术水平的高低;

20、肥水:表示水中有机物较多,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数量大,浮游生物繁殖旺盛,水中养分多,好氧量大,鱼不爱下底,容易浮头。池塘水能见度低颜色也经常发生变化。

21水色:水色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及浮游生物的存在形成。其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反映水色的主要原因。由于浮游生物中的诸多浮游植物,其体内含有不同的色素细胞,当其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时,池水就呈现不同的颜色与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天气的变化,以及水生浮游植物存活及世代交替,水生浮游植物的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亦发生变化,水色也因之而发生变化。

22、对虾耗氧率:耗氧率是指对虾单位体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的数量。

23、窒息点:当动物处于密闭空间中时,不再向该空间中加入新鲜空气,一段时间后当动物因缺氧昏迷接近死亡时的氧气含量,即为该动物的窒息点。对于鱼类来说,再密闭水环境中,当鱼类昏迷接近死亡时,此时水中的溶氧量即为该种鱼的窒息点。

浮头:由于水域环境的变化,造成含氧量急剧下降,致使鱼类因缺氧而浮在水面吞食空气,称之为浮头。轻微的浮头可影响鱼类生长速度,严重浮头会造成大批鱼类死亡。

24、半封闭式养虾:只少量排灌水的养殖方式;

25、封闭式养虾:是指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不进行排灌水的养殖方式;

26、白蟹:未交配的雌蟹俗称蟹姑或白蟹,一般个体较小,约150—200克。

27、瘦蟹:初交配的雌蟹,俗称空母,一般个体较大,约在200克以上。

28、空母:同上

29、花蟹:由瘦蟹经过15—20天的养殖,逐步发育而成。

30、膏蟹:又称为赤蟹,台湾、福建称为红蟳,卵巢达到完全成熟的雌蟹,甲壳两侧充满卵巢,在阳光下观察已无透明的区域,腹节上的圆点已成为红色,有的在甲壳上已出现鲜艳的红色。

31、砂滤池:通常指的是石英砂做滤料的滤池,在污水处理中属于物理处理,除去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同时可以去除一小部分COD;

32、精荚移植:将雌虾用湿毛巾包着露出纳精囊,一人双手握住头胸部与腹部放在水盆中,腹面向上,另一人手持特制的薄型不锈钢镊子,插入纳精囊撑开口,另一手用尖镊子把精荚植入纳精囊内,每尾雌虾植入1-2个精荚或输精管,轻压纳精囊口,然后放入水中;

33、大眼幼体:又称蟹苗,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18)×104只/kg。一对复眼着生于很长的眼柄末端。

34、豆蟹:同上

35、扣蟹:仔蟹经过120~150d饲养,培育成100~200只/kg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36、增殖放流:就是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二、选择题(20*1分=20分)

养殖基础知识;常见禁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或具有三致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渔药。1氯霉素。2 呋喃唑酮。3甘汞、硝酸亚汞、醋酸汞和吡啶基醋酸汞。4锥虫胂胺。5五氯酚钠。6孔雀石绿。7杀虫脒双甲脒。8林丹、毒杀芬。9甲基睾丸酮、已烯雌酚。10甲基睾丸酮。11酒石酸锑钾。12喹乙醇。

生活习性;繁殖习性

三、判断题(10*1分=10分)

四、问答题(40分)

1、简答题(3*10分=30分)

虾类

蟹类

其他

2、论述题(1*25分=25分)

1、养殖方式:

2、对虾育苗水质、饵料:

育苗场场址选择:

1.海区的条件:盐度25~32,最低不低于20;pH值7.8~8.4;水交换好、无污染;底质以沙质或礁石为佳;藻相以硅藻优势、甲藻少;

2.场基坚固,抗风能力强;

3.淡水水源充足

4.电力、交通便利。

育苗水环境的控制

1、水温:育苗过程应保证水温的恒定,在适温条件下,尽量提高水温以缩短育苗周期(斑节虾25 °C, Z1~P1需12~15天;31 °C ,仅需5~7天)。但应避免高温育苗。添水、换水、或升温时应注意温差的变化:T水突变<±0.5°C;T水日变化<±2°C。

2.盐度:对虾盐度应控制在25~35范围内,育苗用水盐度尽量在最适状态。沼虾、蟹类应控制在12左右,到仔虾或蟹大眼幼体后可以过渡到淡水。育苗期盐度突然变化应<±2。

3.pH值:常规指标。虾蟹类幼体对pH值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认为pH值应在7.0~9.0范围内,生产上要求pH值在7.8~8.6范围内,近似于自然海水,对于有些虾类在pH值低于7.5或高于8.6时对幼体发育不利。育苗水体随育苗进程pH值有下降趋势,可通过换水、充气或泼洒石灰水来调控。

4.溶氧:要求DO2>5mg/L。一般采用散气石或多孔管道供气,散气石按2~3只/m2配置,早期以水面起微波为度,以后逐渐加大充气量,气量控制在水体的1~2%为宜。

5.光照:争议较大。一般来说人工条件下育苗应保持与天然产区的环境条件一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对虾育苗应在弱光下(光照强度<500lx)进行(如台湾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均采用黑暗培育),而大陆学者则倾向于强光培育(光照强度>10000lx )。

6.自身污染:育苗水体的自身污染物(残饵、幼体死亡的尸体和排泄物、水体中有机、无机物和病原体等)对水质变化有重要影响,其分解产物许多是有毒物(如H2S、NH3-H2O等),对幼体生长发育是不利的。

一般地说,应控制育苗用水COD<1mg/l;育苗池中COD<5mg/l;氨氮<0.6mg/l。

7.换水与转池:换水与转池被认为是控制水质最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一般在育苗早期采用逐步添水改善水质(40cm—1.2m),中后期采用换水方法控制水质,日换水量视水质情况而定(蚤状幼体不换水;糠虾幼体30~40%;仔虾50~60%;水质恶化时100%)。若水质严重恶化,通过换水仍无法改善时,必须转池

8.排污:通过特制的工具将育苗池底的沉积物定期排出,减少自身污染。排污前可用絮凝剂(如沸石粉)先将水中悬浮物沉淀。

9.同池培育藻类:通过在育苗池接种藻类(骨条藻、扁藻、角毛藻等),定期施肥,保持水色为浓茶色,藻类5万cell/ml,可以控制水质的突变,还可直接作为饵料。

施肥种类与剂量:KNO3(100*10-6);KH2PO3(10*10-6);Na2SiO3 (10*10-6 );FeCl3(5*10-6),2天一次。

育苗用水处理的程序

1、沉淀与过滤:

天然水域常受径流、降雨的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大,有机物和悬浮物多,所以一般育苗场均建有沉淀池贮水。沉淀池可选择土池或水泥池。

育苗用水经沉淀后需要过滤消除杂藻、有机物、敌害生物。虾蟹育苗用水一般要经过二级过滤后方可使用。

2、盐度的调整:

不同种类的虾蟹育苗对盐度的有不同的要求:对虾25~32;蟹类13~17;河蟹8~25;罗氏沼虾8~15。盐度突变不得超过±2。因此必须对天然海水进行盐度调整。

3、pH值的调整:

虾蟹类苗种要求水的pH值为7.8~8.4,天然海区的pH值一般过高,可采用黑暗沉淀的方法降低pH值; pH值过低时可用生石灰提高。

4、重金属的调控:

一般用浓度4~6 x 10-6 的EDTA-Na2螯合剂螯合重金属。

5、海水的消毒:

药物消毒:氯制剂(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碘制剂(碘伏/季氨盐碘)、海因类、苯扎溴氨等;物理消毒:紫外线发生器;生物处理:光合细菌等益生菌类。

6、有害生物的处理,夜光虫等赤潮生物(含氯消毒剂)

投饵管理

饵料制备:幼体不同发育期对饵料颗粒大小有不同的要求。

蚤状幼体期:骨条藻、虾片以过200~300目筛绢为宜;

糠虾幼体期:虾片、微囊饵料过120~150目筛绢为宜;

仔虾期:虾片、贝、鱼虾肉过60~80目筛绢为宜。

投饵量与次数:6~8次/天。白天3~5次,夜晚2~3次。每次投喂量以投喂后1~2小时吃完为度,最少应保证每4小时向苗池补充一次饵料。

活藻液、鲜鱼虾贝肉需消毒后再投喂,一般采用有机碘制剂( 2%有效碘20x10-6)、抗菌素(0.2%)处理。

3、对虾养成(清池、苗质量标准,饵料):

养殖场地的选择

1、地势平坦、开阔:具有适宜于对虾生长的环境条件,新建对虾养殖场应选择远离原有对虾养殖区和城区、水质优良的海岸上。高位池应建在高潮线1~2米以上的海岸线附近。地势方面要求较平坦,易于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施工。

2、水文条件:要查明潮汐类型,历年潮差变化情况,流向和流速以及风浪等情况,以便确

定提水井的数量及规格,同时掌握当地降雨量的周年变化及日变化及集雨面积,地下淡水资源是否丰富及能否利用,以便确定防洪及调节盐度及促进生长的办法。了解海水pH、盐度、DO、浑浊度、营养盐等因子的变化情况。

3、水源水质良好:盐度10~35,pH值7.8~8.6,透明度大于1.5m,化学耗氧量3.0mg/L 以下,特别选择没有或少工农业污水影响的地区,最好不选择红树林区和森林保护区。用水水质要求符合渔业水质标准

4、底质:底质以沙质或沙泥质为好。如果养殖海区地质为非沙质或沙泥质底,较难通过过滤管和过滤井的较经济的方式处理海水。高位池底质以沙泥、泥沙或沙底为宜,对于池底铺地膜的养殖池,对底质没有特别要求。

5、进排水条件:提水方便,淡水资源丰富,进、排水的区域分隔远。

6、电力供应:现在的养殖场,多数都铺设大电网,安装增氧机,生活需要用电。电力供应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条件,在选址时,应选择有电力供应的地区。一般应有高压电到现场,而且同时应配备两套发电机组。

7、交通:养虾的物资供应、虾苗的运输、食用虾的销售等都需要好的交通条件,以利于活虾运输,销售方便。

8、养殖面积:不超过该海区的生态承受能力。

9、其它:如社会治安好,苗种来源方便等。

养殖用水的水质调控

1、水质的物理调控方法1)添水和换水:2)水循环和增氧

2、水质的化学调控方法(1)生石灰(氧化钙)(2)沸石粉(3)麦饭石(4)膨化土(5)钢渣(6)过氧化钙(7)过氧化氢溶液(8)明矾[KAl(SO4)2?12H2O](9)三氯化铁(FeCl3?6H2O)(10)碱式氯化铝

3、水质的生物调控方法(1)光合细菌(2)利生素(3)植物净化

清塘具体措施

1)暴晒:适用于污染较轻的池塘,收虾之后将池水排干,经烈日暴晒10~20天,表层淤泥全部由黑色氧化为黄色或白色。

(2)清淤—把池底淤积层污染物彻底搬出池外。尤其对于池底黑化严重、曾发生过严重病害或浮头死亡的虾池要将池底彻底清理,将淤泥全部挖出。清淤的方法—人工搬运、推土机推土及泥浆泵抽吸等方式。—切禁将淤泥推到坝坡上,以防灌水后再被风浪或雨水冲回池中。—不得将池中淤泥搅起,直接冲入海中。

3)浸泡冲洗:潮位较低,常年存水不宜清淤的池塘。如能将浸泡与耙松结合起来,效果更佳。晒池与浸池各有利弊,最好是两者结合,即收虾后先晒池数日,杀死表层的各种病原体,而后灌入较浅的水,以浸遍池底为限,浸泡数日,排出池水,晒1~2天再灌入海水浸泡冲洗,两次浸泡之间还可耕耘一次,如此反复多次,直到池底无黑泥为止。

4)翻耕:人工、牛或拖拉机翻耕20厘米左右的深度,高位池要注意不要破坏防渗漏塑料薄膜,以免渗漏过大,造成养殖成本过大,甚至造成养殖失败。

5)晒池

6)地膜、水泥底虾塘的清理

清塘药物敌害生物的清除

(1)生石灰每亩100―150公斤或漂白粉30―50ppm(有效氯30%左右),漂白精含有效氯

60―65%。二氯异氰脲酸钠含有效氯60%,三氯异氰脲酸钠含有效氯达80%。在清池时按有效氯浓度与漂白粉折算。

(2)茶仔饼含10―15%茶皂素,清塘15―20ppm,养殖过程中使用5―15ppm。

(3)敌百虫1―2.5ppm。

(4)五氯酸钠0.5―1ppm可杀死鱼类,放苗前1―4ppm。

(5)杀灭菊酯,一般用量为0.1―0.3ppm。

(6)鱼藤制剂,用量为1ppm。

虾苗的质量鉴别:

个体粗壮,规格整齐,体色透明鲜艳,无畸形;

身体及附肢干净不挂污,鬍角虾不可选用;

第一触角并拢,或遇惊时偶尔张开;

游泳力强,弹跳好,附壁快;

腹节长,尾扇张开;

胃肠饱满,肌肠比 MGR > 4 : 1

不带可检测出的病毒或抗病毒虾苗(如WSSV、IHHNV etc),即 SPF、 SPA亲本繁殖的虾苗。优质对虾人工配合饲料

①营养全面、均衡,符合不同生长阶段个体正常生长的需要;

②粒度合适,颗粒密实,光洁度高,均匀一致,粉化率低;

③鲜度高,具有较强的诱食性;

④饲料效率高;

⑤安全卫生,对环境和虾的健康无任何有害影响;

⑥水中稳定性好,30分钟内松软且3小时内不溃散(值得强调的是,目前对虾养殖业者和饲料生产商都十分注重虾料水中稳定性这一硬指标,而提升到感官的第一位,只关心饲料颗粒水中物理完整性质没有考虑到饲料中营养物质在水中的溶失问题);

⑦易储存,不易被污染等。

水产饲料的感观鉴别:

“一看、二闻、三捻、四泡、五嚼”

水产饲料质量的本质:

一个中心:饲养效益

两个基本点:饲料系数,虾体品质

调整投饵的原则性:

虾第一,二餐100%料台料吃完了,表示料不够,如此可在第三餐增加10-15%的料

虾第一餐100%料台料吃完了,可是第二餐尚余有20-30%的量,表示所投的料刚适合,不必加料。

虾第一餐料台就剩余料30%,下餐要减料50%

第一餐剩余料50%,下一餐不须投喂

合理投饵的判断依据:

看肠胃:每次投喂后1~1.5hr,超过2/3的虾饱胃为宜;

残饵观察:1米水深处的饲料台(网),2~3hr无残饵;

看天象:水温高于32℃或低于18 ℃少投;大潮多投、小潮少投;晴天多投、大风雷雨天少投;

看生长:生长比速0.8~1mm/d为一般生长状况,1.2~1.5mm/d为快速生长状况;

看水质:水色发黑、发臭应减少投喂;

投饵系数:以1~1.5为佳。

投饵量的确定?

1.根据虾池内虾的数量和平均体重计算日投饵量

(1)虾池内对虾数量的测定根据虾池面积进行多点取样,方形池可在四边中部各取一网,池的中部取四网,由捕到虾的总数,利用如下公式,求出全池虾的数量。

全池虾尾粉=捕虾总数×虾池面积(平方米)/K×网口面积(平方米)×撒网次数

K为网口收缩系数,随水深而增大;1米水深其值为2,2米水深其值为3。

(2)虾池对虾平均体重的测定可用小吊网或定置网进行测定,其计算公式是:

虾平均体重=入网虾总重量/入网虾尾数

为使测算的数值准确,小吊网取样应不少于4个点,定置网取样应不少于2个点,根据各次取样计算出平均值。

(3)根据池虾尾数和平均体重计算出池虾总重量其计算公式是:

池虾总重量=池虾平均体重×池虾尾数

(4)根据池虾平均体重和总重量确定日投饵量一般情况下,虾体重1—5克,投以总重量的7%—10%;虾体重5-10克,投以总重量的4%—7%,虾体重10—20克,投以总重量的3%—4%。上述日投饵量,均指人工配合饲料的干重。如果投喂鲜活饲料,可把鲜活饲料折算为干重量,折算比率为:蓝蛤、寻氏肌蛤为6:1;四角蛤蜊、鸭嘴蛤、楔形斧蛤为8:1;杂鱼虾为3:1。

2.根据池虾摄食情况调整日投饵量

饲料投放后,认真观察摄食情况。如果饲料很快被虾吃光,说明所投饲料不足。在虾池环境条件正常的情况下,投饵后1小时,如有2/3以上的虾达到饱胃和半饱胃,说明投饵量充足;如投饵后1.5小时,没有残饵,说明投饵量合理。如发现不足,应适当增加,反之应减少。

3.根据虾池环境条件调整日投饵量

包括水质和底质条件以及天气情况等。环境条件差,摄食量下降,应立即减少投饵量,查明原因;否则,残饵过多,污染水质。

4.根据池虾生长情况调整日投饵量

在环境条件一切正常下,若虾生长慢,说明投饵不足或饲料质量差,应及时调整。在池虾大量蜕壳和发生疾病时,应减少投饵量,防止投饵过剩。

对于上述各个方面应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出较为合理的日投饵量。

日常观测、管理

1、对虾动态观察(1)对虾活动情况的观察(2)体质检查(3)浮头现象

2、水环境观测(1)看水色正常水色为黄绿色、浅绿色或黄褐色,具有新鲜感,无异常气味,以硅藻为主要种类。(2)测水质水温、盐度、溶解氧、透明度、pH值、氨氮、硫化氢等(3)查底质

3、及时清除敌害

4、暴雨后的处理措施

5、高温期的管理1)配备水泵和增氧机,在傍晚或凌晨加强注入新鲜的水及增氧,集约式养虾必须全日加强增氧,防止浮头造成死亡事故。

2 )饲料要新鲜优质,要酌情减少投喂量,增加投饵次数,有时甚至要暂停饵。要及时清除残饵,减少污染。

3)适当换水,适当增施有益菌,改善水质。注入虾池的新水,应先经沉淀过滤消毒后使用。及时吸。污排除池底的污物,保持水质新鲜。

4)防止虾病发生,在虾池中适当施入消毒药物及少量石灰水改善水质,调节pH值。必要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免疫或预防疾病的内服药,制成药饵投喂。

6、对虾的生物学测定(1)对虾生长情况的测定(2)胃饱满度的测定

7、安全检查堤坝是否安全,有无塌方、渗漏折裂等现象;闸门是否漏水,闸板网内的杂藻和附着在闸门上的附着物。

每天按时收听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和潮汐的变化,如有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要提前采取

防范措施,注意安全生产。

4、亲虾培育技术:

简述对虾亲虾培育技术流程。

(1)亲虾暂养(2)亲虾催熟培育1)亲虾催熟培育密度 2)雌、雄比例3)切除眼柄(4)培育环境要求①温度②控光③充气④换水与清污⑤饵料投喂(3)交配1)成熟亲虾的挑选2)交配的光照要求 3)交配行为及注意事项(5)亲虾产卵1)产卵环境2)移放产卵亲虾3)产卵后的处理

亲体来源:

海捕/人工鱼塭或池塘养殖/国外进口

体重:尽可能大规格,保证怀卵量和卵的质量。一般斑节对虾雌体>80g/尾、雄体>60g/尾;南美白对虾雌体>60g/尾、雄体>45g/尾;罗氏沼虾雌体>25g/尾、雄体>35g/尾;

海捕对虾最好选已交配过的个体,雌体纳精囊饱满,可见白色精荚。

蟹类选择腹部已抱卵的亲蟹,卵的颜色深褐色为佳。

罗氏沼虾在淡水中能自然成熟产卵。

亲体暂养与催熟

人工越冬亲虾的方法:

(1)锅炉加温越冬利用现有的育苗室、越冬室用锅炉加温越冬。这种方法较普遍,但成本偏高。

(2)利用地热水越冬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温度、盐度调配,此方法可降低燃料消耗。(3)利用塑料大棚越冬采用地上或地下、半地下等各种技术措施,提高越冬室气温,节省能源并解决亲虾越冬对水温的要求。

亲虾的暂养:

放养密度与雌雄比例:

放养密度:初入池时8~10尾/m2,促熟培育时2~5尾/m2。

雌雄比例:对虾1~2/1,沼虾3~5/1。

亲体暂养的条件:

水温:不同种类的虾蟹性腺发育需要的温度条件不同:中国对虾14~17°C,斑节对虾28~31°C,南美白对虾27~31°C,罗氏沼虾25~28°C,河蟹8~15°C,青蟹26~31 °C。

光照:保持弱光条件有利于虾蟹性腺发育和交配。斑节对虾光强应控制<20lx,中国对虾白天光强应控制<500lx。

盐度:对虾类、海产蟹类25~32,河蟹8~25,盐度变幅< ±3。沼虾则在淡水环境完成产卵和胚胎发育;pH值:7.8~8.4;氨氮<0.5 mg/l ;DO2>4mg/l;COD< 3mg/l。

充气:气石布置的要求是沿培育池池周边每50cm~100cm设一个气石,池中央设2个~4个气石,充气呈微沸腾状。这样,既能保证水中充足的溶氧,又不影响亲虾的摄饵和交配。换水清污:培育池水深50cm~60cm。亲虾切除眼柄后2天内不换水,以后换水1次~2次/天,日换水量80%~120%,注入新水与原池水的温差不超过0.5℃。

每天早上用虹吸管和手抄网将残饵等污物清理出池,然后边排水边将池底清净,加入新鲜海水,对流15~20分钟,再加至原来水位。投喂前将上餐剩余饵料捞出。亲虾催熟培育一段时间后,可移池培育。

饵料:以鲜活为主(活沙蚕、青虫、贝类内脏、鲜鱼虾等)一般不投喂冰冻饵料。投饲率15~20%,投喂次数按每天2次。

促熟:海捕虾达到性成熟能完成自然交配,购回后经过暂养,即可促熟。人工养殖条件下,亲体交配率很低,需进行精荚移植后才能促熟。

精荚的移植:

1、移植的时间:一般在雌虾生殖蜕皮未完全硬化之前,也可以在卵巢进入大生长期后到产卵前3天这一阶段进行。选择性成熟较好的雄虾(精荚豆状体大)

2.、精荚的提取:解剖法/指压法/电击法(6~8V)/吸取法。提取精荚后的雄虾放回原池后,3~4天可再次形成精荚。

3、.精荚的植入:两人操作。南美白对虾具开放式纳精囊,可用生物胶将精荚粘在雌虾的纳精囊位置。

促熟:

1、原理:虾蟹类性腺发育除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内分泌系统的调控,X-器官分泌GIH和MIH抑制Y-器官分泌促性激素和蜕皮激素,影响虾蟹类性腺发育的速度和蜕皮。采取摘除眼柄的方法,破坏X-器官的分泌活动,从而可加速虾蟹的蜕皮和性腺成熟。

2.摘除眼柄摘除方法:切除法/挤压法/镊烫法

3.眼柄的时间:对虾卵巢发育处于小生产期末,大生产期初(卵巢浅绿色)为最佳时机。眼柄摘除后4~7天一般可成熟产卵

镊烫法或结扎法切除南美白对虾单侧眼柄注意事项

捉虾时动作要轻、稳,不要让亲虾弹跳。

镊烫眼柄时要认准X-器官窦腺的位置,把它烫至扁焦。

刚蜕壳的虾不能做手术,否则会引起死亡。

交配时注意事项:

①在交配期间不要惊扰亲虾,以免影响其交配率。

②交配时要配备足够的成熟雄虾,雌雄比例应保持1:5左右。

③水深最好保持在50~70cm。水太浅不利于亲虾的追逐,影响交配率。

④及时转移已交配的雌虾。交配期间检查2次,通常为晚上7点半和11点半左右,发现交配的雌虾要及时转移到产卵池。若交配亲虾留在池中太久,雄虾追逐多次后易脱落。

影响孵化率的因素:,亲体的体质,孵化过程水质调控,孵化设施的有毒物残留,孵化水体有毒生物

病害防治

蟹类养殖技术

《鱼类增养殖学》入学考试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入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题型及分数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 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 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2、何谓综合养鱼? 3、何谓用生态养殖?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1、试述各养殖水域中水环境的特点。 2、试述水的运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3、试述水色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4、试述池塘溶氧的特点。 5、何谓热阻力、密度流、氧盈、氧债?它们对池塘溶氧有何影响? 6、试述溶氧对鱼类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7、CO2、pH、O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8、NH3与NH4+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受哪些因子制约? 9、试述精养与粗养水体中三态氮的变化与比例。 10、试述池塘、湖泊、水库生物的特点。 11、水域富营养化有哪些指标? 12、试述淤泥的特点以及对水质与鱼类的影响。 13、试述“藻型湖泊”与“草型湖泊”的特点。 14、试述养殖水体有哪几种脱氮方法。 15、何谓生物修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有哪些生物修复方法?(三)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 1、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2、试述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3、试述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第二篇、各论(技术篇) (一)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1、试述鱼类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 2、试述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3、何谓生长成熟和生理成熟?何谓排卵、产卵?何谓效应时间? 4、列出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计算方法。 5、如何防止亲鱼种质退化? (二)鱼苗鱼种培育 1、何谓夏花、秋花、冬花、春花、过池鱼种。 2、试述家鱼鱼苗阶段的生物学特点。 3、何谓整塘、清塘。 4、试述各类清塘药物,及其优缺点。 5、试述鱼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轮虫高峰期限下塘的优劣。 (三)池塘养鱼 1、何谓养殖周期?如何缩短养殖周期?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水产养殖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水产动物增养殖、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渔业水环境科学与技术等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心理素质的本科人才,能在教育、科研、生产和管理等部门工作,从事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生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遵纪守法,爱校尊师、具有团结合作精神。 2、崇尚科学、勇于实践,具有一定创新意识、求真务实精神;具有军事基本知识,热爱体育运动,具有健康体质和良好卫生习惯;对矛盾、困难、挫折、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和承受力;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3、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掌握动物形态分类、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生态学等现代生物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掌握主要养殖鱼类、贝类、甲壳动物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成体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和病害控制等方面的基本原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关的实验和操作技能,熟悉主要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 5、初步掌握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种质评估、水产养殖场(种苗场)设计、水产养殖新种类(品种)开发利用等方法与技术。掌握养殖水域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合理利用和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熟悉国内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养殖、水产品流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上相关的法律准则。 6、初步掌握从事科研工作的良好素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三、专业准入课程 鱼类学、水产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 四、专业准出课程 鱼类生理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学及增养殖、贝类学及增养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水环境化学。 五、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①蚤状幼体:虾蟹等等动物刚孵出的幼体,外形酷似水蚤,故称蚤状幼体。 ②大眼幼体:又称蟹苗,是由Ⅴ期蚤状幼体蜕皮变态而成,对淡水敏感,有趋淡水性。 七日龄大眼幼体规格为(16~18)×104只。 ③外套膜:位于贝壳内面,紧贴贝壳,为左右两片软的薄膜,它包住内脏团, 保护内部器官。 ④中央膜:指外套肌痕以内的膜,较薄,呈半透明状,为植片区。 ⑤性逆转:动物由雌性变为雄性,中间过渡过程称为雌雄同体,这种性别转换的现象 称为性别逆转 ⑥饱食投喂:将饵料鱼分次投入鳜鱼养殖水体,每次投入均被食光,一直投喂到不引 起鳜鱼的摄食反应,不来抢食为止。 ⑦有核珍珠:河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如砂粒、小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的外表皮 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则陷入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 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形成珍珠。称为有核 珍珠。 ⑧无核珍珠:外套膜表皮细胞受到自身病理刺激后,受刺激的外套膜表皮细胞的一部 分进行细胞分裂,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角质蛋白,同时 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珍珠囊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地包被有 机质,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二、填空。 ①九个养殖品种,分门别类 中华绒螯蟹属节肢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 鳜鱼纲硬骨鱼纲、鲈形目、真鲈科、鳜鱼属。 黄鳝黄鳝属鱼纲、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 河蚌隶属软体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无齿蚌属。 中华鳖属爬行纲、龟鳖目、鳖科、中华鳖属 罗氏沼虾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 大口鲶属硬骨鱼纲、鲶形目、鲶科、鲶属 小龙虾: 软甲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 日本沼虾软甲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长臂虾科,沼虾属。 ②水产动物栖息环境、生活习性 ②各种品种养殖方式:(例如:稻田、池塘) ③特定苗种培育方式 三、单项选择。 不同鱼种:生长速度、性成熟年龄、繁殖盛期 不同品种食性(比如相互蚕食) 1.河蟹(1).河蟹,俗称毛蟹,大闸蟹,学名中华绒鳌虾,在分类学上隶属节肢动物门, 甲壳纲,软甲亚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2)生活习性①昼伏夜出②具自切再生现象③栖息习性(3).食性杂食性。 2.鳜鱼(1)属鲈形目、脂科、鳜鱼属。该属共7个种。(2)食性典型的肉食性底层 鱼类,终生以活鱼虾为食。卵黄囊还没有完全消失前就开始摄食比较纤细的其它饵料鱼。 (3)生长湖泊中当年达120g,二龄300g,三龄800g。人工养殖当年个体为200~600g 左右。(4)繁殖雌性个体二冬龄性成熟,雄性一冬龄性成熟。属多次产卵类型。繁殖时间5~8月,6月是盛期。漂流性卵,比水重,稍具粘性,有油球。

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 一、研究室名称及功能区划 中文名称: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 英文名称:Laboratory of Multiplication & Culture for Aquatic Economic Invertebrates 功能区划:养殖生态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免疫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术会议室等。 二、研究室简介 研究室主要从事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及开发,同时承担学校各项相关教学任务,科研与教学藕合联动;研究方向包括:(1)甲壳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2)贝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3)珍稀种类人工繁育及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涵盖分类、形态、生理、生态、人工繁育、遗传育种、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浅海与滩涂增养殖、养殖容量与养殖环境修复等;研究重点为遗传育种、养殖技术、生态修复;研究特色为“以南海经济及珍稀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以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藕合为研究手段;以研究成果与社会效益挂钩为研究宗旨”;研究室定位为“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及推广中心”。 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研究人员12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7名、讲师1名,硕士毕业生2名(团队聘用)。其中博士4名,在读博士3名,另指导研究生21名。近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4项,研究经费400多万;近三年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市厅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对虾、墨西哥湾扇贝、东风螺等科研成果推广遍及华南三省,创经济效益120多亿元,解决50多万人就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奋斗目标 (一)近期目标(头两年) 1、组建2个教学团队(甲壳动物团队、贝类团队),为精品课 程建设打基础; 2、创校级精品课程1门;

鱼类增养殖学(3)

《鱼类增养殖学》习题集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2、何谓综合养鱼?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 1.试述各养殖水域中水环境的特点? 2.试述水的运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3.试述水色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4.试述池塘溶氧的特点? 5.何谓热阻力、密度流、氧盈、氧债?它们对池塘溶氧有何影响? 6.试述溶氧对鱼类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7.CO2、pH、O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8.NH3与NH4+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受哪些因子制约? 9.试述精养与粗养水体中三态氮的变化与比例? 10.试述池塘、湖泊、水库生物的特点? 11.水域富营养化有哪些指标? 12.试述淤泥的特点以及对水质与鱼类的影响? 13试述“藻型湖泊”与“草型湖泊”的特点? 14.试述养殖水体有哪几种脱氮方法? (五)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 1.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2.试述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3.试述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第一篇各论(技术篇) (一)鱼类人工繁殖技术 1.试述鱼类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 2.试述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3.何谓生长成熟和生理成熟?何谓排卵、产卵?何谓效应时间? 4.列出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的计算方法? 5.如何防止亲鱼种质退化? (二)鱼苗鱼种培育 1.何谓夏花、秋花、冬花、春花、过池鱼种? 2.试述家鱼鱼苗阶段的生物学特点? 3.何谓整塘、清塘? 4.试述各类清塘药物,及其优缺点? 5.试述鱼苗清水下塘、肥水下塘和轮虫高峰期限下塘的优劣?(三)池塘养鱼 1.何谓养殖周期?如何缩短养殖周期? 2.试述理想池塘的池塘条件? 3.试述青鱼、草鱼、鲢、鳙、鲤、鲫、鲂之间的关系? 4.何谓混养、套养? 5.何谓轮捕轮放?轮捕轮放有哪些优点? 6.何谓“四定”投饵原则? 7.试述鱼类浮头原因?如何预测、防止和解救浮头? 8.增氧机有哪些作用原理?如何合理使用增氧机? (四)天然水域鱼类养殖 1.天然水域有哪些养殖方式?试述各养殖方式的优缺点?

水产动物疾病学试题库完整

水产养殖生物病害学疾病学 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30分) 1.病原是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致病微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生虫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疾病的发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的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时期;疾病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方式。 3.决定病原体能否致病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病原对宿主的危害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NH3-N中毒往往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时,H2S中毒容易发生在水体的pH值偏________时;浮头发生在水体的DO值偏________时,气泡病发生在水中的DO值偏_______时;如果浮头在夜晚12时就开始出现,说明______________,如果浮头仅发生在凌晨6时以后,则说明_______________。 5.细菌疫苗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细菌疫苗的接种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6.抗原是能刺激机体产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并能与之结合而引起特异性

#17-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2020版-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学是关于特殊类群的水产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的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知识的选修课。本课程涉及的水产特种经济动物主要包括海参、海胆、海蜇、沙蚕、海马等,内容主要包括经济价值与发展动态、生物学特征、苗种繁育与增养殖技术等几个环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系统掌握相关水产经济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国内外发展动态、养殖基本原理、养殖工艺流程和综合实战技术,应具有开展水产经济动物养殖技术研究、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基本技能,应树立实事求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适应产业、科学发展和贡献社会的优良作风和态度。 Culture of economic special aquatic animals will introduce the aquaculture technology of the special aquatic economic animals. It is an elective course of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he special economic animals involved in this course mainly include sea cucumber, sea urchin, jellyfish, sand silkworm, seahorse, etc. the contents mainly include economic value and development tre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eedling breeding and breeding technolog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systematically master - 3 -

水产动物病害习题

简答题 第一章 1. 水产动物病害学的定义是什么?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鱼、虾、贝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 水产动物病害研究发展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3. 简述我国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发展过程。 4.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 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与水产动物本身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形态学、分类学、生态学和生理学等; 2. 与病原体的生物学知识有关:如寄生虫学和微生物学等; 3. 与养殖水体环境化学知识有关:如水化学和环境与水质监测技术等 4. 与病害监测技术有关:如生物制片技术、PCR 技术和电镜技术等; 5. 与病害防治研究与应用知识有关:如病理学、药物学、药理学和水产动物免疫学等。 第二章 1. 影响海. 病原:又称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 2. 病原的种类 1)致病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等 2)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吸虫(单殖吸虫和复殖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寄生蛭类、寄生甲壳类等。 1、产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水温(T水)、盐度、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硫化氢、氨氮、亚硝酸盐、余氯、营养不良、动物本身先天或遗传的缺陷、机械损伤。 2. 宿主、病原体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病原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病原体疾病的来源与传播方式有哪些? 4. 病原对宿主有哪些危害作用?影响病原体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病原对宿主的危害: 1) 机械损伤:寄生虫的吸盘、钩和口器损伤皮肤、鳃等组织 结果:功能伤失;继发炎症感染 2) 夺取营养:某些病原是以宿主体内营养为食:肠道寄生虫 3) 分泌有害物质:如:细菌和病毒分泌毒素、某些寄生虫分泌 蛋白分解酶等 4) 压迫和阻塞:如:绦虫、孢子虫的胞囊等(影响性腺发育) 5) 其他疾病的媒介:如:鱼蛭、桡足类等 5. 试述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彻底清池1) 清淤:(新池浸泡1月)旧池清淤 2) 药物消毒:水泥池:1/10000的KMnO4或含氯消毒剂等。 土池: a. 生石灰清池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一、名词解释 1.养殖和增殖 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 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 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 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 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 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 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 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 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 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 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10.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 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11.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 水生生物资源:是指以水域、滩涂为主要栖息、生长、繁衍场所的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它们的生物量(渔业产品)资源。

鱼类增养殖学以往试题库(9)

鱼类增养殖学以往试题库 上海水产大学试卷 学年学期 2005~ 2006 学年第 1 学期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名称《鱼类增养殖学》 A/B卷( A )卷 课程号 12412330 学分 4 学时 72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分数 阅卷人 姓名:学号:专业班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效应时间(5分): 2、成熟系数(5分): 3、补偿深度(5分): 4、氧债(5分): 二、填空题(30分) 1、河蟹亲蟹交配雌雄之比为:______; 罗氏沼虾亲虾强化配育时雌雄之比为:________. 2、在自然状态下,鳜鱼产性卵,其开口饵料以出膜1-3天 的鱼苗最为理想。 3、青虾的寿命为个月,在一年中青虾有个繁殖季节。 4、河蟹育苗亲蟹交配的适宜盐度为;适宜温度为。 罗氏沼虾育苗用水的适宜盐度为;适宜温度为。 5、罗氏沼虾亲虾刚产出的卵的颜色为;河蟹刚产出的卵的颜色为,幼体出膜前卵的颜色;青虾刚产出的卵的颜色为。 6、经济蛙类的养殖种类有、、、。 二、简答题:(24分) 1、黄蟹与绿蟹的区别 2、如何判别罗氏沼虾幼体质量的好坏 3、扣仔蟹培育过程中,性早熟产生的原因分析

4、鳖卵孵化的最适生态条件有哪些。 三、问答题(26分) 1、对青、草、鲢、鳙进行人工催产的机制是什么?(12分) 2、试分析名特水产品养殖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14分) 上海水产大学试卷(参考答案) 学年学期 2005~ 2006 学年第 1 学期考核方式闭卷 课程名称《鱼类增养殖学》 A/B卷( A )卷 课程号 12412330 学分 4 学时 72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分数 阅卷人 姓名:学号:专业班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效应时间(5分):指鱼类从最后一次注射促性腺激素到开始产卵的这段时间。 2、成熟系数(5分):性腺重占体重的百分比。 3、补偿深度(5分):水中的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等于浮游生物消耗氧气时的深度称补偿深度(UE)。 4、氧债(5分):水中耗氧性微生物,有机还原中间产物,无机还原物在厌氧情况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值称为氧债。 二、填空题(30分) 1、河蟹亲蟹交配雌雄之比为:4~3:1 ; 罗氏沼虾亲虾强化配育时雌雄之比为: 2~3:1 。 2、在自然状态下,鳜鱼产微粘性卵,其开口饵料以出膜1-3天 的团头鲂鱼苗最为理想。 3、青虾的寿命为 14~18个月,在一年中青虾有 2 个繁殖季节。 4、河蟹育苗亲蟹交配的适宜盐度为 17~20;适宜温度为 8~12℃。 罗氏沼虾育苗用水的适宜盐度为10~12;适宜温度为26~28℃。 5、罗氏沼虾亲虾刚产出的卵的颜色为橘黄色;河蟹刚产出的卵的颜色为紫红色,幼体出膜前卵的颜色青灰色;青虾刚产出的卵的颜色为青绿色。 6、经济蛙类的养殖种类有美国牛蛙、美国青蛙、棘胸蛙、虎纹蛙。 二、简答题:(24分) 1、黄蟹与绿蟹的区别 黄、绿蟹是青蟹发育过程2种不同阶段的表现: 黄蟹是青蟹的蟹苗由仔蟹经3个月之后养成稍大的一点,性腺尚未成熟,体色为黄色,成为黄蟹;绿蟹是已经达到性成熟的饱满而肥大的蟹,也称青蟹。

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的防控思路和措施(中)

水产养殖动物病毒病的防控思路和措施(中) 3 防病毒病的诱发因素 有时水产养殖动物携带病毒,但养殖环境稳定,没有强烈应激的情况下,并不发病,也能正常养殖到出塘,也就是说隐性感染可以不发病。但有的池塘鱼虾携带病毒,当水环境剧烈变化或其它强烈应激发生时病毒病就开始暴发,造成鱼虾死亡(图1病毒病的死亡数量与时间曲线示意图), 图1病毒病的死亡数量与时间曲线示意图 这些引起隐性感染病毒的鱼虾等水产养殖动物发病的因素就称为诱发因素。与病原学病因(必须病因)相对应,也有人称其为流行病学病因,就是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这些诱发因素能引起养殖动物发病,控制这些诱发因素的发生就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因为病毒病发病后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有些疾病发生后也

不能马上确定是具体什么病原引起的,这种情况下从控制诱发因素的方法来防控疾病的发生更为重要。 常见的病毒病发生的诱发因素有水变倒藻、刺激性大的药物应激、台风暴雨引起的水质剧烈变化、缺氧、气泡病、过量投喂、大量换水、拉网、施肥不当等等。 3.1 防倒藻水变诱发病毒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藻类大量死亡以后水体理化、生物指标发生大幅变化,产氧能力下降,有机质积累,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加,倒藻后几天是疾病的高发期,很多情况病毒病都是倒藻以后暴发的。根据不同类型的养殖水体情况,选择适时改底、补肥、补菌、增氧等稳水措施,保持整个养殖过程的水体稳定,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工作。 3.2 防药物刺激诱发病毒病 很多情况下病毒病的暴发与外用杀虫药物或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有关,大剂量使用杀虫剂和消毒剂是诱发病毒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湖北草鱼春片鱼种在春天有一个草鱼出血病的发病高峰期,多数发病池塘在发病初期每天只有零星死亡,检查鱼体有少量纤毛虫或烂鳃,这时如果大剂量外泼杀虫剂或消毒剂,马上诱发病毒病暴发,转为以病毒病为主的疾病,有的养殖户不重视药物的刺激性,甚至连续多次杀虫和消毒,直到最后诱发草鱼出血病暴发,出现死亡量快速上升。鲤鱼的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鱼的疱疹病毒病大量外用杀虫剂和消毒剂都能诱发发病,其它鱼类因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 (鱼类养殖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 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 -16‰)、淡水(0.5‰以下)

特种水产养殖学

《特种水产养殖学》课程教案 第一篇无脊椎动物养殖 一、学时:10学时。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珍珠形成的原理,学会珍珠植片的手术方法,并知道哪些因子会对珍珠的质量产生影响,要求学生基本掌握养蚌育珠的技术。 掌握日本沼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的生物学特点,明确虾类养殖与鱼类养殖在池塘环境条件、饲养与管理等方面的异同,并且初步掌握这几种虾在养殖中的培育技术。 了解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学会区分各水系的河蟹,即长江水系的河蟹与其它水系河蟹在外部形态和生态上的不同点,掌握辨别性成熟蟹种的方法,掌握湖泊围栏养蟹、池塘养蟹及稻田养蟹的技术要点与操作方法。 三、教材分析 1、重点: 河蟹养殖,珍珠的植片手术,虾的生物学特性。 2、难点: 不同水系河蟹的区别、珍珠的植片操作技术、虾类养殖与鱼类养殖技术的异同点。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第一章养蚌育珠,第三章罗氏沼虾的养殖,第四章河蟹的养殖。 2、读书指导法:第二章日本沼虾的养殖。做法是布置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日本沼虾养殖技术”的文章,教师阅后,掌握学生作业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在记分册上记分,但在作业上不批改,然后利用一学时时间让学生交换作业批阅,最后由教师总结,一是专业上的问题,二是写作上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日本沼虾养殖的技术要点,同时也明确该类文章写作的方法。 3、讨论法:在各章安排有一些相关的分析讨论题。 4、实验法:河蟹的解剖观察。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福尔马林浸制标本,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概述、课程内容、思考题

第一章养蚌育珠4学时 概述、河蚌的生物学习性、河蚌育珠技术(15分钟的VCD,让同学对整个过程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述,重点是植珠操作及影响珍珠质量的因子分析,在讲述疵珠的产生及预防时给同学们传看一疵珠项链的实物。课程最后提出一讨论题:在河蚌育珠手术中是否可采用一些新的生物技术?启发同学们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引导学生查阅专业期刊。 第二章罗氏沼虾的养殖2学时 第三章日本沼虾的养殖1学时 在讲授第二章时,布置第三章的自学,并利用实验课看一短的光盘资料学习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这三个品种中,注重生物学特性的学习以及形态上的比较,重点是了解和掌握虾类养殖对池塘环境、水质条件、饲养管理的特点,采用课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虾类养殖与鱼类养殖有哪些不同点。第四章河蟹的养殖3学时 考虑到无公害养殖技术的推广,本章首先介绍无公害养殖的概念及河蟹的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重点放在不同水系河蟹的鉴别、性成熟蟹种的产生及预防、河蟹养殖技术上。在河蟹蟹苗的培育中介绍江苏连云港农民的养蟹实例。在河蟹的养殖模式中,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比较湖泊围栏养蟹、池塘养蟹、稻田养蟹的特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教学后记 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讲述生动、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了启发教学。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思考不够,不愿发言,回答问题时表现出不能联系以前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课外资料看得较少、思路不开阔等;在写文章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此类科技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对第一章的一些基本概念仍有部分学生没掌握。本人的主要问题是课前没有强调学生进行预习,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准备。 第二篇名特鱼类养殖 一、学时:17学时 二、教学目的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 课程英文名称:Prevention Diseases of Marine Animals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63 理论课:45 实验课学时:18 学分:2.5+0.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主要课程,属指定选修课。它是研究海产动物(包括鱼类、虾蟹类和贝类等)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当前,病害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本课程主要就是利用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本课程的重要任务: ?系统学习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原与病因; ?全面掌握水产动物病害的诊断、预防与治疗的常规方法; ?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机制及其免疫学原理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学习水产药物的基本种类及各种药物的主要应用范围; ?系统学习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治学的能力与作风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教学目标 1.学会一般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诊断,对疑难病症知道如何进行深入的检测的方法; 2.学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防治; 3.结合传统和现代的一些诊断与防治方法,解决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对水产养殖业的制约影响,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概论、疾病的发生与控制、免疫学原理与应用、病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水产病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鱼类疾病、海水养殖虾类疾病和海水养殖贝类疾病等共九部分(书本其余部分自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第一章概论 1.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定义; 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基本概念及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研究范围。 2.海产养殖动物病害学的发展简史; a.了解我国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概况 b.了解国外海产养殖动物病害研究发展概况 3.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与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章疾病的发生与控制 1.疾病发生的原因; a.掌握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b.掌握疾病发生与病原、宿主和环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 2.疾病的控制。 a.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的常见方法; b.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 c.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明确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 防重于治” 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第三章免疫学原理与应用 1.海水鱼类及其它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a.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b.掌握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类型; c.理解水产动物免疫的主要特点; d.掌握水产动物免疫在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前景与意义。 2.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 a.了解海水养殖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主要种类;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生物学试题

1、头胸甲:虾头胸部的背面及两侧包被的一片甲壳称谓头胸甲。 2、额角(额剑):头胸甲的前端中央突出形成,它是防御、攻击的武器。 4、口器:由大颚、小颚和颚足共同组成的咀嚼器官为口器,与摄食有关,蟹为口框。 5、尾扇:由尾肢和尾节组成,既可以在在游泳时司身体之升降,也有强大的拨水弹跳能力,在遇敌时能急剧后退,避免受到袭击和伤害。 6、肢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无鳃轴鳃丝之分的鳃称为肢鳃。 7、侧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的基部上方身体侧壁上的鳃称为侧鳃。 9、足鳃:根据鳃的着生位置,把着生在胸部附肢底节上具鳃轴的鳃称为足鳃。 10、精荚:包被精子的豆荚状鞘,分为豆状估和瓣状体两部分。 11、体长:将虾体拉直后,眼柄基部到尾尖的长度即为体长。 12、全长:将虾体拉直后,第一触角基部到尾肢的长度即为全长。 13、触角板:第一触角的腹甲称为触角板,也叫触角腹甲。 14、胃磨:虾的贲门胃内壁,有许多角质的小齿形成的,可进一步磨碎食物功能的组织称为胃磨。 15、纳精囊:雌性交接器又称纳精囊,位于第四及第五步足基部的腹甲上。 16、雄性附肢:雄性对虾在第二对游泳足内肢内侧各有一个细小的突起,称为雄性附肢。 17、雄性交接器:由第一对游泳足的内肢连合组成的雄性生殖器官称为雄性交接器。 18、棒状体:在卵子产出后即向卵外排出包被卵子表面的身在短棒状胶质物体称为棒状体,也称周边体。P39 19、螯足:蟹的第一对胸足呈螯状称为螯足。 21、自切:蟹的附肢在受到强烈刺激或机械损伤时会在附肢基节和座节关节处断落,称为自切。 22、X一器官窦腺:由脑发出的视神经在眼柄内呈分节膨大,分别称为终髓、内髓和外髓,在外髓和终髓上有几处神经分泌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发出一条神经纤维束最后聚于一处形成窦腺,这几处神经细胞群和窦腺合称为X一器官窦腺。激素是X一器官分泌的,经纤维束减至窦腺,窦腺是释放中心。P37 23、尖脐:雄蟹腹部呈三角形,第三、四、五节相愈合。 24、圆脐:雌蟹腹部宽大,呈圆形,分七节。 25、假螯(亚螯):掌节宽扁,基部有一大刺,指节形镰刀,组成一个类似钳状结构,但无螯功能,这个称为假螯也叫亚螯。 26、肢芽期:胚胎依次出现第二触角原基、大颚原基及第一触角原基,此时胚胎可见三对原基隆起。 27、膜内无节幼体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第二触角、大颚分出内、外肢,肢端着生刚毛;胚体前端腹面中央出现红色眼点,胚体在卵膜内逐渐转动。 如何鉴定日本对虾: 答:日本对虾主要特征:额角侧沟(脊)长,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有中央沟,且深而长,额角沟和额角脊,额角沟后端显著呈双叉形,有肝脊,身体有横斑,额角侧沟窄而深,窄于额角后脊,封闭型纳精囊,纳精囊方袋形,前缘横开口,雄性交接器中叶顶端之突起大,弯向腹面。 4.虾类的X-器官、窦腺,位于虾蟹类动物的眼柄内,合称x-器官—窦腺复合体,神经细(腺体是一种神经一血器官),后接索器存在于游泳虾类(十足目,口足目二类甲壳动物),位于围咽神经节处,由该神经分支扩张而成,亦为神经一血器管。,围心器:多见于爬行虾蟹类,位于围心腔内侧壁,横跨围心腔上方,处于腮静脉的周围。包含神经内分泌细胞、周边神经内分泌细胞、连接神经纤维以及来自胸部和腹部各神经分泌细胞的终端。,Y-器官:非神经内分泌器官,来源于外胚层,不同种类形状各异,位置不同。,X-器官年主要分泌物是MZH和GHH,前者抑制y-器官蜕皮激素的分泌,后者抑制性腺发育。,后接索器和围心腔神经内分泌产物主要为各种胺类和多肽类。用于控制色活动,促进心脏功能及呼吸活动,此外还参与渗透压和离子调控过程。,Y-器官的主要分泌物为脱皮激素,主要成分为20—羟蜕皮酮及共同产物。 5.虾蟹的异同:虾蟹类均为甲壳动物,蟹类是十足中短尾类的种类,虾类为多种甲壳支物类群的总称,对人类经济价值较高的甲壳类大多属于十足。十足从形体上分:(1)虾形动物,体修长,腹部发达,有游泳虾类和爬行虾类。(2)蟹形动物,多扁平腹部不发达或退化。蟹和虾不同,蟹的身体是背腹扁平的,腹部明显退化,折与头胸部的下方。与虾一样,蟹有20(21)体节,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愈合,其背面有头胸甲,其表面起伏不平,形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和内脏器官的位置相适应。 6.蜕壳活动的调节:X—器官窦腺作用:(1)有一种激素能抑制壳素,阻碍营养物质和钙质的贮存,因此这种激素的多寡之间关系到蜕壳间期的长短。(2)有一种激素,抑制Y —器官的作用,当蜕壳周期已进入蜕壳前期时,能加速蜕壳前期各生理活动的进行。(3)有一种激素能控制对虾蜕壳后进入虾体内的水分量,使虾的体积不会盲目增大。Y—器官作用:分泌促进蜕壳的激素。 7.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的特征:蚤状幼体: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分节明显,出现复眼,颚足双枝型为运动器官,后期尾肢生出,形成尾扇。蚤状幼体亦为浮游生活,开始摄食,多为滤食性,后期始具捕食能力。糠虾幼体:腹部发达,出现腹肢,胸肢双肢型,营浮游生活。捕食能力强。龙虾类,螯虾类的初孵幼体即糠虾幼体,龙虾类的糠虾幼体又称叶状幼体。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水产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我国特别是环洞庭湖区大水面健康养殖和加工的需要,能在水产养殖生产、教育、科研和管理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水产养殖技术开发与推广、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产科学、生物科学和水域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接受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水产生物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调控等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形态与结构、分类、生态、生理生化、遗传育种等)和环境科学(包括水环境化学、水处理技术等)的基本理论; 2. 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和植物的增养殖技术、营养与饲料、病害防治、育种及渔业水域环境管理、调控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和其他经济水产动物的人工育苗、育种和成体的集约化养殖等生产环节的技术关键; 4. 掌握内陆水域(池塘、湖库、江河和稻田等)、浅海、滩涂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化养殖工程、海洋渔业和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5.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水产增养殖学、生命科学的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6. 熟悉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水产品贸易的有关法规; 7. 具备扎实的数学、化学、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 8.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9.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虾蟹考前必备

一、名词解释 对虾工厂化育苗:是指根据虾的繁殖特点以及胚胎、幼体变态发育的需要,采用工业化手段,满足亲体性腺发育、胚胎发育以及幼体变态发育的生理需求,保证幼体顺利地变态发育,成为可供养的虾苗。 生态育苗:在育苗过程中从水质、种苗、饲料等各个方面严格保证虾苗的品质,而且在育苗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药物,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进行育苗。 亲虾:用作繁殖虾苗的已达性成熟的雄虾和雌虾。 亲虾培育:将拟作为亲虾使用的雄虾和雌虾培育到性腺成熟的过程。 对虾产卵量:一条雌虾一次能够产卵的数目。 产卵率:实际产卵量和理论产卵量的比值。 受精率:受精率=受精卵数/检查卵的总数×100%。 洗卵:是指将对虾受精卵30目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min,冲洗去水中的病毒和细菌,然后在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育的过程。 高位池养殖:在高潮线以上的或高于海平面上建立非泥地养殖场进行精养的方法。工厂化养殖:工厂化养殖是指借助工业化条件和设施,为高密度养殖提供适宜的环境,以高产、优质、高效的渔业生产为目的的养殖方式。 地膜养虾:用高强度的HDPE塑胶地膜,人工热黏合铺设覆盖整个虾池,包括池底和池坡,地膜虾池比较稳定,不受虾池底质影响,清理池底既方便又彻底,因此可以减少病害发生。 精养:以人工投饵为主,用低质蛋白换取高蛋白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当前我国养蟹采用的主要方式。 半精养:又称人工生态系养殖方法,面积为几十亩,基本原理是通过清除敌害生物,促进饵料生物的繁殖,合理的放苗创造一个适于蟹生长和生活的生态环境,同时补充适当和饵料,以充分发挥和提高池塘的生产能力。 粗养:是一各较落后的养殖方式,面积从几十亩至几百亩,在养殖过程中不投饵、依靠水域中的天然生物饵料因此产量低,过去南方不少地方采用此种养殖方式,现在已基本不采用。 酸性硫酸盐土壤:通常指含金属硫化物的土壤。土壤所含金属硫化物在与大气和水接触的情况下,可发生氧化而生成硫酸。酸性硫酸盐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果管理不当,这些土壤可给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和环境带来严重的问题。 褐苔:以硅藻为主的藻群,由于它们光合作用极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使池水清澈;如硅藻,三角褐指藻,牟氏角毛藻,中肋骨条藻等。 绿苔:是由绿色的刚毛藻,浒苔类及石莼类构成的群体,由于它们光合作用极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使池水清澈。 饵料系数:又称增肉系数,是指摄食量与增重量之比,是衡量饲料质量与对虾利用能力的一个指标。 饵料效率:饵料系数的倒数的百分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